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 历史九年级上册 第1课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 历史九年级上册 第1课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 历史九年级上册  第1课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 历史九年级上册  第1课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世界历史(上)知识点

第一课:人类的形成

1、人类的出现:猿类——正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人(猿————人)。

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

2、人类的进化: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四个阶段

早期猿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晚期猿人——印尼爪哇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早期智人——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晚期智人——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3、人种及分布: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澳洲;黄色人种——亚洲;

黑色人种——非洲、南美洲

4、氏族社会:最初是母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群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财产公有,以采集和鱼猎为生。家务劳动为主,妇女在社会中站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社会:婚姻相对固定,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从事犁耕业和畜牧业占主导,出现商品交换和私有制,部族和首领是男人。

5、原始人群居生活的原因: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原始,物质相当匮乏,只有依靠集体才能生存。

6、比较:父系氏族社会代替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及后果。

相同点:⑴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⑵都实行财产、分配公有制。

不同点:⑴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社会中站主导地位;父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⑵母系氏族社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社会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⑶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解体。

第二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1、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前约3500年)——尼罗河流域——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权力与尊严的象征古巴比伦(前约3500年)——两河流域(“新月沃地”)——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古印度(前约2500年)——印度河、恒河——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古中国(前约2070年)——黄河、长江流域——分封制

2、古文明与大河的关系(大河文明的自然条件):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日光充足,适合人生

存;大河定期泛滥——提供水源和肥土,利于农业生产。

3、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4、种姓制度: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过程中形成。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四个等级。下一等级不得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的等级不得通婚。影响: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第三课:西方文明之源

1、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迈悉尼文明

2、古希腊繁荣的成邦:雅典、斯巴达

3、雅典城邦的自然条件: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气候湿润,适宜种经济作物。

4、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

原因:伯利克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内容:扩大公民权利,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5、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繁荣的表现:政治上,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经济上,奴隶制经济

高度繁荣;文化上文化昌盛。

6、斯巴达成邦:崇尚武力,实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制度。

7、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罗马历史发展线索:罗马城(公元前8世纪)——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称霸地中海(公元前2世纪)——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帝国分裂(395年)——西罗马灭亡(476年,欧洲奴隶社会结束)

(2)主要战争及战役:布匿战争(罗马——迦太基)坎尼战役以少胜多

(3)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建立罗马帝国。

8、奥林匹克运动会历史沿革:最初举行赛会祭神,前776年—394年共举办290多届。现代奥运

会开始于1896年,每四年举行一届。2004年在希腊雅典举行,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行。第四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1世纪前后,出现奴隶制国家;5世纪大和统一了日本。

2、七世纪中期,日本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颁布新诏书,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

化改新。重要人物:中臣廉足

3、大化改新的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上收回贵族土地为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定期收税。

大化改新的作用: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4、伊斯兰教的产生: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

622年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622年是伊斯兰教历元年。

5、伊斯兰教建立的作用:尊重一神“真主”安拉,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伊斯兰教是一种

宗教、政治、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

第五课:中古欧洲社会

1、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日尔曼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

2、8世纪,宫相查理·马特进行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规定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封建主

服兵役。

3、改革后果: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即:帝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农民。

4、公元1世纪,耶稣创立了基督教。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基督教会成为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主要事件:751年宫相“丕平献土”,使教权凌驾于皇权之上。13世纪,教会建起“宗教裁判所”。

5、10世纪,欧洲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如:威尼斯、牛津、曼彻斯特。

6、由于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封建主对城市市民加强剥削,使阶级冲突日

益尖锐。12世纪,法国琅城的城市市民与封建主展开了10年的斗争——市民争取城市自治权。

7、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西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市民阶级(手工业者、商人、

银行家)中的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装备了条件。

8、15世纪中期,定都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著名

建筑有圣索非亚大教堂。

第六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1、希波战争: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地区建立了波斯帝国。前5世纪,波斯帝国三次出征希

腊,最后希腊战胜波斯,史称希波战争。

为纪念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中的长跑英雄菲迪皮茨设立了马拉松赛跑。

2、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发展起来,并控制了希腊。亚历山大继承马其顿王位,

史称亚历山大大帝。他出兵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3、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印度

文明)。

4、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罗马帝国,多次发动战争。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

非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5、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一方面充满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透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6、罗马帝国与中国的交往:丝绸之路中国丝绸;甘英出使大秦。

第七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1、阿拉伯数字:前身是印度梵文的字头文字(即:阿拉伯数字的创造者是古印度人)。阿拉伯人

加以改造,12世纪初,传到欧欧洲。16世纪,与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

2、亚欧商业往来的途径:丝绸之路

3、阿拉伯的辉煌文化:创立完整的代数学;巴格达医院院长阿齐斯写成外科医学著作《医学集成》;

医生依本·西拿著有《医典》。

4、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到中国元朝大都任官,游历中国大江南北,返回后完成《马可·波罗行

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第八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1、文字的出现:象形文字——古埃及人(3000年),对以后字母文字产生重要影响;

楔形文字——两河流域(古巴比伦)苏美尔人(3000年),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

采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字母文字——腓尼基人(22个),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2、世界三大宗教

1、古代科学家:①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律、浮力定律、发明螺旋式水车

②亚里斯多德:创立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逻辑学,被誉为“百科全书”

式的学者。

2、古代文学家:①荷马(古希腊):《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②索

福克勒斯(古希腊悲剧作家):《俄底浦斯王》。③《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阿里巴巴》、《阿拉丁和神灯》。④埃斯库罗斯:古希腊悲剧之父

⑤阿里斯托芬:古希腊喜剧之父

3、建筑特色

罗马式建筑特点:拱顶、多梁柱、平面呈十字架形如:麦加大清真寺

哥特式建筑特点:高、直、尖和强烈的向上感如:巴黎圣母院中国古典建筑特点:中轴对称、层次分明、主体突出如:故宫

第十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1、文艺复兴:14世纪前后,地中海地区贸易繁荣,手工工场发展起来开始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

他们不满教会的控制,要求以人为中心,提倡人文主义。因此,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发起了一场崭新的、促进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意义: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文物及作品

①但丁(意大利)《神曲》—地狱、炼狱、天堂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②达·芬奇(意大利)《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③莎士比亚(英国)《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④哥白尼(波兰)、布鲁诺(意大利)、伽利略(意大利)、开普勒(德)——“太阳中心学说”3

意义:新航路的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第十一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并损害了资产阶级

和新贵族的利益:国王查理一世的专横使各种矛盾激化。

2、时间:1640—1688年领导阶级:资产资级和新贵族

3、重大事件:①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②开始标志:164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

召集议会开会。③重要战役:纳西比战役;④高潮: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建立共和国⑤曲折: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⑥.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

4、重要人物及事迹: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击溃王军主力;50年代初他就

任“护国主”,实行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5、重要文献: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

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6、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

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第十二课:美国的诞生

1、美国独立战争:①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③时间:1775—1783年

④重大事件: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1775年5月组建

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美国诞生;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⑤重要文献:A、1776年7月4日(后为美国国庆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

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了。B、制定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

国家,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

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⑥重要人物: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

⑦胜利原因:a.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

b.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坚强不屈,英勇作战;

c.得到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

2、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

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3、《独立宣言》内容: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宣告北美13

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意义:标志美国的诞生。

第十三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法国大革命:①背景:启蒙思想的影响;封建制度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等级

要求改革;路易十六的财政危机。②导火线:1789年国王召开三级会议筹款。

③爆发标志:1789年7月14日(后为法国国庆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④高潮: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专政。

⑤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

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

2、拿破仑帝国:1799年,军人出身的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政权。1804年加冕称帝

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法典》,对外发动战争;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败;

1814年法国封建王朝复辟。1815年滑铁卢惨败。拿破仑被流放。

3、1789年,制订《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4、拿破仑的《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推动了法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5、1805年12月2日,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因有俄国沙皇、奥地利皇帝和拿破仑参与,故称“三

皇之战”。

第十四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1、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由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社会变革。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

2、重要发明成果:①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纱机“珍妮机”。标志着工业

革命的开始。② 1785年,英国机械师瓦特改进的蒸气机投入使用,这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③ 1825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旅行者号”。④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除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动力船“克莱蒙号”。

3、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

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第十五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1、罪恶的“三角贸易”:(1)背景: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锐减,种植园主急需黑人劳动力。(2)线路:从欧洲出发到非洲,俘获黑人运往美洲出卖,然后把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3)时间:延续了三百多年。(4)影响:非洲丧失了近亿精壮劳力,给黑奴带来了悲惨的命运;血腥的资本积累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以后,最早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但英国人后来居上,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

3、18世纪后半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

4、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活动开始于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负责英国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

2、“三角贸易”是指奴隶贩子从欧洲出发,到非洲掳获黑人后运往美洲贩卖,再把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以此获取暴利。

第十六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1857-1859年,印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大起义,其中有一位著名的女英雄叫章西女王。

2、在南美的解放运动中,领导者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解放者”。

初三历史课总复习专题教案

初三历史课总复习专题教案 专题一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总体概述 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日趋激烈,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顽强抗争,这是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本学习专题就是突出了这一历史发展主线。 二、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掌握新疆行省设置于1884年 3、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4、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从近代史时期的侵略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联系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有效管辖突厥、乾隆年间在新疆平叛和1884年新疆行省的设置,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对战争中一些民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的讲述,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三、中考热点链接 1、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略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近代史时期列强侵华的重大历史事件,例如:火烧圆明园、黄海海战、八国联军的侵华等;中国人民的抗争,例如: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台湾、邓世昌在黄海为国捐躯,这些体现了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的历史事件。都是我们中考容易考到的内容。 2、关注台湾问题,联系相关史实和当今台湾政治动向分析其在中国、日本、美国等地区引起的反响 四、中考试题回放 1、(2005年河北)清朝时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是在()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后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性试题,明清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直到中英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市场,中国被迫开放,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故此题选A项。 2、(2004吉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 A、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联军签订的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不仅割地赔款,而且不允许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本题正确答案是D 五、模拟实战训练 1.初二1班的同学要举行一个《林则徐生平史迹与禁毒展览》的活动,与该展览主题有关的是 A.虎门销烟 B.维新变法运动 C.洋务运动 D.收复新疆 2.下面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的是 A.割香港岛 B.赔款2100万元 C.开放通商口岸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 3.“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是光绪皇帝为谁所写? A.邓世昌 B.林则徐 C.关天培 D.左宗棠 4、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形式上独立,实际上被帝国主义间接统治 B、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半封建的 C、“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练习题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选择题 1.1936年李宗仁发表了《焦土抗战论》,表达“宁愿全国化为焦土亦不屈服 之决心,用大刀阔斧来答复侵略者……”李宗仁的抗战志向与决心在哪次 战役中得到体现( C ) A.血染卢沟桥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2.著名作家臧克家在《红血洗过的战场》中写道:“在这里,我们击退寇兵!在残破的北关城墙上插上了国旗!……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指挥“我们击退寇兵”的将领是( C ) A.杨虎城 B.杨靖宇 C.李宗仁 D.彭德怀 3. 为了阻止日军打通南北战场,国民政府与日军进行了( B ) A.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武汉会战 D. 长沙会战 4.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 C ) ①淞沪会战②太原会战③徐州会战④武汉会战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5.台儿庄战役起到的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A ) ①沉重的打击了日寇②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③是敌后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④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的会战方案决定“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的郑州 至信阳段以西地区,防备华北日军南下;第三战区在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 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防备日军经浙赣铁路向粤汉铁路迂回”。该会 战是( D ) A. 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7. 叶挺将军曾评价某战役为:“……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 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垂不朽。”该战役发生在( D ) A. 卢沟桥 B. 广州 C. 南京 D. 万家岭 1 / 3

九年级下册历史课教学反思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教学反思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破陈出新,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学生本位的新模式。历史教学也不例外。认知指导实践,许多教师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总结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这里我想简单地谈一下我的观点。 一、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新课改主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心理学观点看,兴趣

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因为兴趣总在鼓舞着你向未知世界挑战。"事实也证明,当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后,将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兴趣是成才的起点和求知的动力。而初中学生学生,活泼好动,爱问问题,有些幼稚,又很可爱,因此,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知识,完成历史学习,改变他们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保持历史课的生动性能大大激发学生兴趣。 1、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生动通俗的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2、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在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时,先让五名学生表演历史剧,再现历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又出示过图示说明:秦始皇通过郡县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部编)上册课时训练: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选择题 1.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阻击日军主要是为保卫() A.临沂B.南京C.徐州D.兖州2.1938年3月,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台儿庄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会战,击败了日军两个精锐师团,取得了震惊世界的辉煌胜利。台儿庄战役在中国抗战史上的地位是() A.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B.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 C.是抗战以来八路军取得的重大胜利 D.是淞沪会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臧克家在《红血洗过的战场》中写道:“在这里,我们泄尽了敌人的底!在这里,我们击退寇兵!在残破的北关城墙插上了国旗!……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台儿庄战役的指挥者是() A.朱德B.李宗仁C.佟麟阁D.赵登禹4.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说:“此捷报发出后举国若狂。……经此一战之后,几成民族复兴的新象征。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垣残壁之上,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材料描述的是() A.保卫大武汉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长沙会战 5.中国军队取得万家岭大捷的背景是1938年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给以重创。这次战役的战果是中国军队() A.击毙日军10000余人 B.击毙日军300余人 C.击毙日军30000余人 D.击毙日军3000余人 6.【2019·玉林市陆川县月考】“中国军队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有利地形,英勇抵抗,消耗敌人。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以上文

字是对哪一次会战的描述() A.武汉会战 B.太原会战 C.淞沪会战 D.徐州会战 7.1938年底,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的基本形势是() A.日本侵占了东北,威胁平津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日本帝国主义完全占领中国D.正面战场抗日进入高潮 8.蒋介石曾称赞道:“此次长沙胜利,实为七七以来最确实而得意之作。”蒋介石所称赞的是1941年12月中国军队取得的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的一次会战,此会战是() A.徐州会战 B.第三次长沙会战 C.淞沪会战 D.武汉会战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8年6月,会战开始,日军先后投入40多万兵力。中国军队共部署约100万人参战,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有利地形,构筑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敌人。……中国军队从持久战的战略角度出发,未与敌决战,而是有序撤出战场,保存了有生力量。 材料二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下旬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中旬的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 (1)材料一中的“会战”指的是哪一次会战?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此历史事件的影响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会战”指的是哪一次会战?此次会战有何重要意义?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些会战。 1.C 2.A 3.B 4.C 5.D 6.A7.B 8.B 9.(1)武汉会战。 (2)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学案设计

第11课古代日本 学习目标 1.知道6世纪前日本的社会概况。 2.掌握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3.了解幕府统治的建立、发展过程,知道武士道。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 2.从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 3.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以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 4.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国家。 5.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关系和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 6.12世纪晚期,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称号,设于镰仓。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7.幕府统治时期,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手中。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活动一了解6世纪前的日本。 1.结合史料,说说1-2世纪日本岛的基本状况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2.阅读教材P52内容,列举大和国统治的关键词。 活动二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影响,认识到只有主动开放,善于吸收先进的文化,才能促进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材料一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二至四年(630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四夷降附者百二十万人。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 ——《新唐书·食货志》 1.回忆中国古代史,中日之间频繁交流于什么时期?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历史故事?双方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1.知道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史蒂芬孙“旅行者号”机车的史实,理解蒸汽机的改进促使现代工厂制度建立,了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史实,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 2.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培养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3.认识伟大的发明创造来源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培养从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重点 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出现,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 工业革命的影响。 恩格斯说:“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着一场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它的“威力”何在?让我们掀开这历史重要的一页——《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教师:17世纪时,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他们强烈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那么工业革命的进行还需要什么条件? 史料1如图。 教师: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工业革命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资金、原料、劳动力、技术、市场。 教师归纳: 史料2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教师: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学生:海外市场的扩大。 教师: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随着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 2.开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4第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首先改进技术的是哪一生产部门?其中提高织布速度的发明是什么? 学生: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 教师:织布速度的提高使得纱线供不应求,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改进纺纱技术,在此情况下出现的新发明是什么? 学生: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 教师: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后来,其他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制造机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们把生产领域这种革命性变化称为“工业革命”。 教师: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点燃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的星星之火。 思考:想一想当时我们国家的社会状况,假如珍妮机在当时的中国发明,情况会怎样?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有两种可能:即可能是昙花一现,也可能成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而被欧洲人充分利用,但绝对不可能像当时英国人发明珍妮机那样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出现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促使其他如冶金、采矿等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和使用机器,带来了一场生产领域革命性的变化。原因是当时的中国还处在封建专制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不能为新事物提供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阳光和足够的水分。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棉纺织业,这是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教师:以前人们在进行生产时采用的主要动力是水力、风力、人力等,这些动力都存在明显缺陷,如风力,它不稳定,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有、有时没有。这种状况终于在200多年前被一个叫瓦特的人改变了,原因是他改良了蒸汽机。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教师:投影出示瓦特与他改进的蒸汽机的图片,请学生讲述瓦特与改进蒸汽机的故事。 (学生可自由发挥,重在启发学生认识:伟大的发明创造来源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毅力的教育,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中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教师: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有何价值? 学生: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后来,化工、冶金、采矿等许多生产部门都开始使用蒸汽机。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工厂的发展。 教师: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学生: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教师:瓦特改进蒸汽机后,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应运而生,交通运输等部门使用蒸汽动力后,生产效率获得飞速发展,在交通工具的革新上有哪些成就?我们一起来学习下一目。

九年级历史开学第一课

九年级历史开学第一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史和中国史的区别;世界近代史的内容与线索;知道时代史的划分。 ②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史、世界史都是人民创造出来的,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②客观看待世界史与中国史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世界史的整体认识;世界近代史的线索及主要内容 难点:如何客观看待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区别;掌握世界史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视频。提问:过去的两年我们学习的就是这一段历史——中国史,那它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呢?回顾中国史后,引出世界史的内容 讲授新课: 问题探究一:世界史和中国史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生归纳得出: ①中国史讲述的是中国由古代的辉煌走向近代的屈辱,最后在中共领导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逐步走向富强的过程。它是中国的发展历程。世界史讲述的则是世界各国由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而且九年级上下册的世界史侧重于世界近现代史,讲述的是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改革、壮大并影响到全球的历史。

②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历史分期不同。 中国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史前 1840年 1949年 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史前 1640年 1917年 教师讲解:从分段来看,中国史与世界史一样都分为三个阶段,但分段时间和事件却存在很大差别。中国史1840年是第一个分界点,它作为近代史的开端是因为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屈辱史的开端。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世界史的划分阶段,1640年是第一个分界点,它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因为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最先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开启了世界近代史的大门;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开了现代史的大门。 (补充资料:①加勒比海盗(Pirates of the Caribbean)(主角:杰克?史派罗),最早是美国加州迪士尼乐园的其中一个景点。之后华特·迪士尼电影公司以此为名拍摄了一系列电影作品。其中包括2003年上映的《加勒比海盗:黑珍珠号的诅咒》,2006年上映的《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2007年上映的《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和2011年上映的《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该系列电影在上映后均取得了不俗的口碑和票房成绩。《加勒比海盗5》将于2015年7月10日上映。虽然片中的海盗并没有真实的人物原型,却将很多真实海盗的所作所为集于一身。这些海盗中最多的是英国人。西班牙和葡萄牙通过殖民扩张大发其财,着实让英、法等国家眼红。英国尤其对西班牙在美洲掠夺的金银垂涎三尺,早在1496年,英王亨利七世就雇佣了威尼斯航海家卡波特(John Cabot)去寻找新大陆。以后的几十年里英国的航海家们到北美洲的纽芬兰、哈得逊湾和弗吉尼亚,以及南美洲的圭亚那等地寻找金银财宝,却一次又一次地空手而回、血本无归。这些倒霉的英国人看着西班牙满载财宝的船队在大西洋上往来穿梭,不禁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干起了杀人越货的勾当。从1585年到1604年,英国每年有至少一百、多到两百的武装商船出海,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运输船队,而每年的掳获平均可达20万英镑。本来这种海盗行径纯属个人行为,但伊丽莎白女王出于政治的目的,给这些海盗船长们发“私掠许可证”(Privateering Commission)。“私掠许可证”是一国政府授予本国私人船 “私掠”在国际法上的合法地位一直持续到1856支在战争时期攻击和劫掠敌国商船的权力。 年。当时海盗被抓获是肯定要上绞刑架的,但如果拥有“私掠许可证”,就可以声称自己是奉命行事,享受战俘待遇。西方史学家们有时将私掠船主们称为“绅士海盗”,以区别于纯粹的海盗。对于英国的私掠船主们,现在通称“皇家海盗”,这个称号更为贴切。德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优质教案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面抗战爆发后,侵华日军大举进攻,企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中国军队面对日本的疯狂进攻,先后组织了一系列著名会战。你知道右图中的指挥官指挥了哪次著名的战役吗?他所代表的中国军人是怎样英勇抵抗日本侵略军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 1.材料展示:我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是我们是保国为民与侵略者作殊死战的哀兵,我们在士气上已享有“兵哀者胜”的心理条件。加以我们在指挥上对本军量力而用,上下一心,对敌情判断正确,击其所短,可说是知己知彼,发挥了内线作战的最高效能,故有台儿庄的辉煌战果。 2.教师展示:《台儿庄战役形势图》 2.教师提问:日本进攻台儿庄的意图是什么? 提示:日本企图把山东半岛登陆的一部分日军,同津浦线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攻

军事要地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台儿庄战役》 4.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教材,简要复述台儿庄战役的经过。 5.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②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得当;③参战的中国军队的有力配合;④正确地把握了战机。 6.教师强调: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目标导学二:保卫大武汉 1.教师讲解:武汉地处中国中部,是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8年6月,日军大举进攻武汉,中国军队部署100多万人参战,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武汉会战。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说一说武汉会战中的著名战役。 提示:万家岭大捷。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利用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取得了歼灭日军9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武汉会战》 4.教师提问:武汉会战的结果如何?有何影响? 提示:整个战场对中国不利,武汉陷入日军的三面包围之中。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离武汉,武汉会战结束。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方针彻底破灭。 5.教师讲述:武汉保卫战后期,日军占领广州。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之下,日军占领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兵力严重不足,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目标导学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说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情况。 2.教师提问: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分组讨论。 提示:①中国军队指挥官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②中国军人的顽强奋战,不怕牺牲;③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物力、财力十分困难。 3.教师讲述:1944年,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失去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4.教师提问:根据上述谈谈你对正面战场的抗战的评价。(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案例

《古代日本》教学案例 背景分析 这是一所农村初中学校,这是一个由留守儿童和普通农家子弟组成的班级。这是一名有八年教龄的老师,这是一群刚刚接手的学生。 今年我带的是初三历史,面对最新的历史课本,我和学生都对它十分好奇。我的好奇感是由于这是最新编排的部编版历史课本,它充分展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在当今社会,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作用越来越突显,我们历史老师要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社会和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好奇感是即将进入一个个距离他们遥远的,陌生的国度,那些璀璨的世界文明一一展现在他们面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将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冲击感。 案例描述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11古代日本 出示教学目标 1、知道大和的兴起和大和统一日本的史实。 2、了解大化改新的背景,知道大化改新的内容,认识大化改新的历史影响。 3、了解日本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形成,认识武士集团控制中央政权是幕府统治时期的政治特征。

出示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影响武士集团教学难点: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 出示教学过程: 一、介绍日本

老师:根据课本,指出日本何时出现国家,何时何国统一? 学生:根据文献记载,日本在1——2世纪,出现了100多个小国。在5世纪,本州中部的大和统一了日本。 老师:统一后的大和是如何管理的? 学生: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 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实行“部民制度”:部民是贵族私有领地的私有民,以部的

形式组织生产,如从事农业生产的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海部等,地位近似奴隶。 二、大化改新 老师:过渡:7世纪以来建立在部民基础上的大和国面临着需要进行一场深刻变革的非常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个别家族脱离部民组织独立生产的趋势日益强烈,这种现象使政府和贵族失去了对部民的控制,不仅减少了财政收入而且动摇了部民制度,动摇了大和国赖以生存的基础,统治阶级在国内的争夺加剧,他们“各置己民,恣情驱使”,疯狂兼并土地“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而此时的邻国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强烈的影响。日本派遣大量的遣隋使,遣唐使,留学生等大量学习、吸收中国文化,一场改变日本命运的改革开始酝酿。 1、宫廷政变,改革派掌握政权 645年6月12日,在中臣镰足和留学生的协助下,中大兄发动宫廷政变,一举消灭已苏我入鹿为首的苏我氏势力,夺取了中央政权。14日,孝德天皇即位,建年号为“大化”。大化2年(646年)天皇颁布诏书,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课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世界历史(上)知识点 第一课:人类的形成 1、人类的出现:猿类——正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人(猿————人)。现代人 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 2、人类的进化: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四个阶段早期猿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晚 期猿人——印尼爪哇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早期智人——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 晚期智人——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 3、人种及分布: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澳洲;黄色人种——亚洲;黑色人种——非 洲、南美洲 4、氏族社会:最初是母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群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财产公有,以采集和鱼猎为生。家务劳动为主,妇女在社会中站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社会:婚姻相对固定,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从事犁耕业和畜牧业占主导,出现商品交换和私有制,部族和首领是男人。 5、原始人群居生活的原因: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原始,物质相当匮乏,只有依靠集体才能生存。 6、比较:父系氏族社会代替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及后果。 相同点:⑴ 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⑵ 都实行财产、分配公有制。不同点:⑴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社会中站主导地位;父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⑵母系氏族社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社会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 父”。⑶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解体。 第二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1、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前约3500 年)——尼罗河流域——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权力与尊严的象征古巴比伦(前约3500 年)——两河流域(“新月沃地”)——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古印度(前约2500 年)——印度河、恒河——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古中国(前约2070 年)——黄河、长江流域——分封制 2、古文明与大河的关系(大河文明的自然条件):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日光充足,适合人 生存;大河定期泛滥——提供水源和肥土,利于农业生产。 3、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4、种姓制度: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过程中形成。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优秀教案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古代日本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大化改新 教学难点: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武士与樱花: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比喻武士英雄。但是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是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很相似。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便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 1.教师讲述: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目标导学二:大化改新 1.教师提问: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 提示: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催化因素)。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提示: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

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问题思考:大化改新对日本的影响。 提示:通过这一系列改革,解决了土地国有、部民制和中央集权制问题,打击了旧贵族在经济、政治上的顽固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达到了改革的目的。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4.拓展延伸: 日本大化改新深受中国隋唐文化的影响,你还知道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的哪些事例?你怎样看待日本民族对待外来先进文化的态度?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目标导学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教师提问: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封建庄园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有实力的庄园主开始把一部分庄民武装起来,组成以主从关系和血缘关系相结合的武士集团。武士集团对内镇压民众抗争,保卫庄园;对外侵占别人的土地,扩大自己的势力。 2.教师讲述:武士集团之间不断进行争斗,最后形成了清和源氏和桓武平氏两大武士集团。1185年,平氏政权灭亡。1192年,源赖朝从两条上皇处得到“征夷大将军”的称号,镰仓幕府正式建立,开始了日本历史上武士专政的幕府统治时期。 3.教师提问: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 提示: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4.教师提问: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5.资料链接:武士道源于日本,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武士道”没有是非观念,只重视维护自己所在集团的荣誉和安全。 三、课堂总结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 3 板书设计 1.5世纪初,大和统一日本 2.大化改新: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3.武士集团的形成和武士道 4.幕府统治的建立 4 教学反思 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探讨了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启示等问题。关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学生在影视剧中已有所了解,但对于武士道精神的形成以及实质还不清楚,需要加以指导。

(部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11课 古代日本教案

第11课古代日本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日本的地理位置;岛屿构成;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武士集团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说出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日本大化改新对我们的启示;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武士道精神 难点: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小组合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 多媒体展示樱花、富士山图片。猜猜看这是哪个国家? (二)、讲授新课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日本的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这个岛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2、日本的统一: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国家,其中与汉朝交往的有30多个国家。 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大

和统一了日本。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来自中国的、朝鲜的移民,也被编入锦织部,锻冶部。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 1、背景: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 2、大化改新的时间、人物及内容。 ①时间:646年;②人物:孝德天皇,年号大化;③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改革,重视教育,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你能举例说明日本文化当中有哪些地方是学习中国的吗?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瓦特与蒸汽机,蒸汽机发明的作用,交通技术的革新:火车的发明 过程与方法: 正确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说出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前提条件,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启示,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珍妮机,万特发明蒸汽机,火车的发明 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2、背景: 政治原因: 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以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于是工业革命兴起。 直接原因: (经济原因)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对棉纺织品需求迅速增长,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在技术上突破。 3、过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约翰 凯伊 (机械师)“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 珍妮机哈格里夫斯 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珍妮机的发明代表工业革命的开端;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④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代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瓦特改造蒸汽机

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古代日本练习题(含答案)

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古代日本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来改称为( ) A.皇帝 B.哈里发 C.天皇 D.总统 2、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学习的国家。公元646年,日本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这一次日本学习的对象是() A.阿拉伯帝国 B.唐朝 C.法兰克王国 D.拜占庭帝国 3.《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更为重大”指的是( ) ①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③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④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第二年,他发 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其内容之一是() A.实行贵族世袭制 B.把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C.分封贵族为诸侯 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5.大化改新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 改革派势力强大 B. 孝德天皇的英勇果断 C. 掌权的大贵族已不得人心 D. 奴隶制已不适应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需要 6.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A.贵族世袭制度 B.城市自治机构 C.中央集权国家 D.政教合一国家 7.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是( ) A.大和统一日本 B.武士集团的形成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8. 日本幕府政治又叫“武家政治”,其开始于哪一事件?( ) A. 镰仓幕府的建立 B. 室町幕府的建立 C. 江户幕府的建立 D. 明智幕府的建立 9.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 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 ) A.杀手 B.铁血战士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练习-新人教版

第20课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练习 (课堂)(2015·江苏苏州)17. 下列关于右图B段对应历史时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轮船、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 ②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③电话、电报等新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④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课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为伦敦电力供应公司1894年发行的货物表,上面登有家电的信息

材料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工业生产取得了巨大飞跃。1870—1900年间,世界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倍多,交通运输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材料三:1901年美国出现了第一个“10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美、德等国的大钢铁厂雇佣工人一般多达数千人乃至万余人。美孚石油公司拥有从采油、炼油到运输、销售的几乎所有石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部门,它生产的石油一度占美国市场的90%以上,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市场。 (1)从材料一图片和文字介绍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两点即可)(2分)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3分)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政治方面的影响。(1分) 知识梳理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③交通工具: 和,被誉为“”。 选择题 ()1.马克思曾预言:“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文中“另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应指 A.珍妮机的发明 B.火车机车的发明C.电力的广泛应用 D.飞机的发明 ()2.以电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 A.“蒸汽时代”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 D.“原子时代” ()3.因1885年成功试制汽车而被称为“汽车之父”的是 A.瓦特 B.史蒂芬孙 C.爱迪生D.卡尔·本茨 ()4.在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人在交通工具上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交通工具中属于美国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就是 A.火车 B.轮船 C.飞机 D.汽车 ()5.今年上半年,利比亚动乱升级和中东局势紧张,推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石油成为世界主要能源之一源于哪项科技发明。 A.计算机B.内燃机 C.发电机D.蒸汽机 ()6.“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这句话中的“爱迪生点燃了世界”是指爱迪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