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新闻传播史完整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完整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完整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完整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

☆进奏院状(重点):唐代设藩镇,藩镇长官都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即进奏院,其长官叫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称作“进奏院状”。它是宋代邸报的前身,初步具有报纸的性质,处于官文书向正式官报转化的过渡状态,近似于西方近代的报纸前身——新闻信。

☆“开元杂报”:指唐朝开元年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朝廷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的传播。唐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中记载了他在襄樊一带发现数十幅这种简明公报的抄件的情况,其存在为唐代“进奏院状报”提供了重要的旁证。

☆邸报(重要):出现于宋代,是一种形式较完备的正式的封建官报,宋代对京都的分散的进奏院进行了整顿,设立了都进奏院,进奏官有时也被称为邸吏,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官报叫邸报,邸报具有了更多报纸的特点和封建官报的色彩。其实质上成为进奏院状的别称和省称,还兼有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朝报等别称。

☆报房京报:指明末及清中叶,内容来自内阁和科抄,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也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完备形式。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报纸。

☆小报:最早的民间报纸。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的中下级官员和书店主人;内容特点(消息灵通、时效性强;大多为中枢部门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读者范围广。

小报盛行的原因:邸报的内容经定本制度审核后,信息含量少;邸报的读者范围只限于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邸报时效性较低。

给我们的启示:满足受众需求;注重时效性。

小报的特点:

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

2、新闻来源复杂;

3、非官方的商业行为;

4、时新性强,传播交迅速;

5、被政府视为非法传播行为。

第二章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重点):是世界上首份中文近代报刊,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于1815年8月5日正式出版,作为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以阐释基督教教义、介绍《圣经》为主,也涉及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并有时事政治,其采取中国本土化策略,处处附会儒学,采用雕版印刷,有首篇预报性新闻《月食》及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插图,1821年12月因米怜病重而停刊,其创刊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一页。

☆《蜜蜂华报》(重点):1822年9月12日,用葡萄牙文在澳门出版的周刊。为澳门出版的、也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

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是澳门葡萄牙人社会新当权者的喉舌,以鼓吹立宪派主张为宗旨,1823年被查封。

☆《广州记录报》(重点):为适应鸦片贸易的需求,1827年11月8日,英国商人马地臣和美国人伍德在广州创办了英文版的商业周刊《广州记录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该报主要刊登货价行情、航运消息,但也广泛涉及刊登有关中国的新闻与评论,具有强烈地强烈的政治性,该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鸦片战争后迁往香港,更名为《香港记录报》(曾将《三国演义》译成英文在报上连载。),于1858年停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重点):1833年8月,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于广州,雕版印刷,中国书式,内容以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刊载新闻,1835年该刊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遐迩贯珍》(重点):创刊于1853年8月1日,由马礼逊教育会和英华书院主办,除少量宗教外,大量刊载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的文章,该报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每月一日出版,16开本,沿用线装书的装帧形式,;重视新闻报道,内容涉及广泛,客观、公正地反映事件的真实面貌,曾刊登照片,并出版附刊《布告篇》登载广告,皆开中文报纸之先河,其是中国境内第一家铅印的中文报纸。

☆《申报》:1872年4月30日年创刊(初名《申江新报》),创办人是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其目的是为了赚钱,所以十分重视办报质量。而且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这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是第一家。

《申报》——中文是商业报纸的重要发展。商业报纸中出现以办报直接赚钱,标志着中国近代报业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商业利益的追求,推动了新闻工作的改进。

☆《申报》的特点:

(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

(2)、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1882年1月16日,《申报》刊出该报记者从天津发来的新闻专电,为国内报纸上出现的第一条国内新闻电讯,开辟了我国报纸利用电报在国内传递新闻的新路;还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

(3)、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还最早刊登了国际旅行通讯,《东行日记》为国内报纸上刊登的第一篇国际旅行通讯。

(4)、还加强报纸的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还注意发表读者来信和来论。

(5)、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是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1872年6月4日《申报》第2版的《戏园琐谈》为我国报纸上刊出的第一篇剧评。

(6)、开始使用新闻图片;

(7)在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采用廉价销售的营销策略,雇佣报童在街头叫卖。同时向读者招刊广告。

☆《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多个第一:

(1)美查时期的《申报》,报纸内容和办报质量的改进:重视言论、文艺,使它们成为报纸必备的内容,由新闻、言论、文艺、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纸模式开始形成,这是《申报》的一大贡献。

改进新闻报道:社会新闻开始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对普通百姓所受的压制

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它以“强中以攘外,諏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鼓吹维新变法的必要,内容以政论为主,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之一。该报出版时断时续,多次易主,1959年停刊。

☆王韬(重点):洋务派代表人,早期维新派代表人,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政论家,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其笔政十年,其政论后来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后来的维新派报人影响很大。其政论被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中国记者之父”——林语堂语。

☆王韬的办报主张:

(1)提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强调报纸的社会监督、向导国民作用;

(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北京:《万国公报》——《中外纪闻》(重点)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是康梁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同月强学会成立,《万国公报》成为该会的机关报,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12月16日更名为《中外纪闻》,双日刊,主要刊登西方通讯社电讯及报道,并转载各省新报内容;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及自然科学。免费赠阅。1896年1月20日遭查封而停刊。

出版意义及影响形同《京报》木版雕印的双日刊,由康有为独资创办,委托民间报房雕印,随报房所印的《京报》免费分送在京的官绅,这是维新派欲开民智先开官智的理论的实践。《中外纪闻》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强学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南方的代表。康有为1896年元月12日创刊,康有为的弟子徐琴丶何树龄主编。其政治色彩浓厚,采用孔子纪年以托古改制,旗帜更为鲜明的倡导变法,呼吁开设议院,并充分宣传报纸对政治的巨大作用。由于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干预和<中外纪闻>被封,之发行了两期的《强学报》被迫停刊,上海强学会解散。

☆《时务报》(重点) 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旬刊,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在《时务报》上连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其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该报发行量最高达1.7万份。

☆《国闻报》在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很有特色:首先,它以“通外情为要务”;其次,讲究办报的策略;再次,消息迅速,稿源茂盛。

☆“报章文体”——是维新派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新颖的报刊论说文体。首先由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后以《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政论文为代表,故被称为“时务文体”,也被称为“新民文体”。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

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或外来语。

☆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特点(重点):1报刊数量多;2 办报地区广; 3 办报种类多; 4 与外报相反的发展路线,国人办报是由内地到沿海; 5 与外报相比,国人所报这些报刊均属于政治家办报,其目的是为了变法自强; 6 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

☆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重点)

两个突破:既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

两个开端:政治家办报和政党办报都由此发端

两个创新: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呈现出新风貌。

☆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2、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3、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的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

☆补充

1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一.创办者身份比较复杂;二.一般为私营性质的;

三.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四.有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五.大多参照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六.处境十分困难(经济和政治阻挠).

2.梁发与蔡高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报人。

3. 第一份国人自办的中文报刊,是艾小梅1873年8月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

4.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范文澜语),也是我国最早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并开始实践的人,他的译报编辑活动是国人办报的先声。

5.郑观应的主要新闻观点: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

第四章

☆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1)言论出版及新闻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

(2)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

(3)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

(4)报刊禁载事项。

特点:(1)资本主义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

(2)无法取信于民,在实践上缺乏全面实施的社会基础;

(3)无权制裁在华外报,染有半殖民地色彩。

☆《中国日报》革命派兴中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同盟会香港分会的机关报,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中国日报》中的《鼓吹录》是中国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陈少白任编辑,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1913年停刊。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革命派报刊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民族、民权、民生;第一次系统提出了民族国家的立国思想。对马克思和社会主义作了介绍。

☆《新民丛报》:康梁保皇会在日本的机关报。梁启超1902年2月8日创办于日本横滨,并任主编。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成为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机关。1907年8月悄然停刊。告别线装书形式,改用白报纸印刷。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

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于右任的《神州日报》和“竖三民”:《神州日报》是于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在上海创刊。创刊80天后遭火灾,于退出。1909至1910年间,于在上海相继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民呼日报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行为而被封。民吁日报因赞扬刺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英勇行为,出版48天后被封。民立报创刊之初言论较为温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言论日趋激烈,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日报。由于这三份报纸都是于右任创办,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互相衔接,史称“竖三民”报。

☆梁启超: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政治活动家,著名报人,报刊宣传家、报刊政论家、学者。梁的办报活动与政治活动相始终。1895年主编《中外纪闻》到1919年创办《改造》,近30年报人生涯中创办或主编、主笔了15种报纸。对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宣传方法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思想,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梁氏的论说被称为“时务文体”或“新文体”、“报章文体”,开一代文风之先河。梁启超在近代新闻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性质和意义:《民报》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扩大革命派的影响,主动向改良派报刊《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双方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战: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这是整个论战的中心。第二,进行民权革命?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论战中,《新民丛报》虽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民报》从总体上把握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潮流,即革命。

在《民报》的带动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报纸也纷纷与当地的改良报刊展开了论战,论战持续了两年多,最终以改良派的失败而告终。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

1: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也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次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在“中国往何处去”这个重大问题上,革命派占了上风。

2: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也开始转向革命派,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起一批革命骨干。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早期的新闻思想:(1)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对近代报刊的功能及作用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3)他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早期改良派的新闻思想,第一个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资产阶级新闻理论;

(4)他的“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在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

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流亡,提出新的观点: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二是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辛亥革命时期:(1)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他认为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2)提出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但是,他们的新闻思想与改良派的也有质的不同,他们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康有为的新闻思想:重视报刊的宣传作用,要求“设报达聪”。

革命派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2、承认报刊的党派性,主张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纲领、政见,公开承认其报纸为“党报”和“机关报”;3、高度评价报纸的政治斗争工具的作用,把报纸视为革命的锐利武器。郑贯公曾将报纸称为“笔枪”;4、重视报刊制造舆论的作用。指出要革命就必须造革命之舆论,造革命之舆论必须靠报纸。孙中山更将报纸视为“舆论之母”。另外,鼓吹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重视报纸“开民智”的作用;认为报刊宣传应与武装斗争紧密配合;主张以通俗的语言向“下等社会”宣传革命等。

☆简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苏报》:是1896年6月由胡璋在上海创刊, 是以他的日籍妻子生驹悦的名义在上海的日本领事馆注册的。该刊常常刊载公堂桃色新闻,趣味低级。

陈范当馆主后,《苏报》具有进步的政治倾向。1902年以后,《苏报》

开始成为一份倾向民主革命的报纸,之后开辟“学界风潮”专栏,成了

革命组织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

1896年创刊的《苏报》在1902年后转向革命立场,公开呐喊革命,为清政府所不容。6月30日,清政府包围苏报馆,章太炎等被捕,次日邹容自行投案。7月7日,苏报被查封,7月15日,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邹等为被告的“苏报案”在上海租界会审。章太炎、邹容等被判入狱,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苏报案”。

☆补充

《政治官报》——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枢部门直接创办和公开出版发行的政府机关报

《沙架免度新录》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

新闻团体的兴起——报刊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天津报馆俱乐部——中国最早的报业同业组织

中国报界俱进会——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全国性报业组织

1872年,英国路透社远东分社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最早的通讯社

1904年,广州中兴通讯社是中国第一个国人自办的通讯社,骆侠挺创办。

《著作权章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法。

《钦定宪法大纲》: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大清报律》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时报》首创了报纸周刊;

《新闻报》:企业化经营管理,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发行量突破10万份的报纸《京话日报》:北京历史上第一种销数逾万的报纸,通常被认为是中国报纸刊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