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特色_问题与前景探讨

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特色_问题与前景探讨

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特色_问题与前景探讨
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特色_问题与前景探讨

●经济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2-02-20

基金项目: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1BZZ060)作者简介:吴晓燕(1969-),女,四川大竹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农村经济与政府治

理研究。

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

特色、问题与前景探讨

吴晓燕,吴记峰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9)

要:成都因地处平原,交通便利,城乡联系比较紧密,休闲文化传统深厚,旅游观光农业得到了较好发展。从具体模式上

看,既有传统的农家乐型,也有现代的观光农业———花木观光、果木观光、民居观光,还有参与体验型等。但成都的旅游观光农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假日依赖性和季节依赖性强,观光群体仍以成都及周边居民为主、辐射作用小,现代观光农业模式尚未成为主体,政府的直接推动强于市场的引导,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等。历史及现实优势使成都的观光农业还有许多发展空间。

关键词:成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684(2012)03-0052-07

The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the Recreation and

Sightsee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engdu Area

WU Xiao-yan ,WU Ji-feng

(Political Science Institute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9,China )

Abstract :As Chengdu is located in the plains ,its transplantation is well developed ,and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are closely linked.Besides ,its leisure culture tradition has a long history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gets better develop-ment.As for the specific mode ,it has both the traditional joyous farmer's house and modern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such as flowers sightseeing ,fruit tree sightseeing ,residential sightseeing ,participating and experiencing and so on.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in the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uch more dependence of the holiday and season ,

tourist groups mainly from Chengdu and the surrounding population ,modern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be-ing not the main body ,the government's direct promotion being stronger than the market's guide ,shortage of the in-ner power of the development and so on.History and reality advantage of Chengdu makes its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full of much development space.

Key words :Chengdu ,recreation and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eco-tourism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

型生态旅游业,在西方国家已经拥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相当可观的规模,并在美国、欧洲、日本以及我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相继开发出了传统休闲观

光农业、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科技型休闲观光农

业、奇异型休闲观光农业等多样的发展模式。我国的观光农业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展。但是,近年来国内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发展模式。四川省成都市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呈现出起点高、创意多、发展快等特点,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并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与无限的发展潜力。

一、有关休闲观光农业研究文献的简要梳理

(一)有关休闲或观光农业的研究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个多学科的话题,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多学科领域都有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以往研究中关于休闲观光农业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探讨观光农业的内涵。丁忠明(2000)、赵春雷(2001)以及郭焕成(2000)等学者认为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交叉型的新兴产业,兼具提高农业经济附加值和保护乡村自然文化景观的功能,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周晓芳(2002)、杜江(1999)等学者则认为观光农业是随着经济发展兴起的一种以旅游者为主体、满足旅游者对农业生产的好奇以及对农村风光向往的旅游活动形式。

2.考察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的现状。孙艺惠、杨存栋(2007)等学者认为我国观光农业类型在增多,总量在扩张,功能在拓展,逐步走向规范化;但同时,宋金平(2003)、李君茹(2004)、宋红(2002)等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观光农业在旅客旅游动机、项目开发、客源市场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均表现出尚未发育成熟的特征。

3.着眼于观光农业发展的功能与效应的研究。观光农业的发展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梁伟军、易法海(2010)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对全国部分省、市的实证研究,得出旅游农业发展有显著的优化农业结构、促使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效应;郑铁(2006)则对旅游农业的功能进行了分析,认为旅游农业具有扩大就业、传播现代农业技术等功效;李德明、程久苗(2005)则对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探析,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促进农村经济的科学化发展与持续发展。

4.展望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的趋势与前景。沈和江、沈绍岭(2007)等学者以杭州为例对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与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李晓颖(2010)、申庆涛(2007)等学者则具体对农业观光园模式的创新性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很多操作性强的建议;古红梅(2005)、黄学群(2005)、胡卫华(2009)则分别以北京、天津、深圳为例对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与发展战略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为地方观光农业发展提供智库支持。包书证(2010)、朱邦耀(2007)等人则对日本与我国台湾观光农业的发展进行了考察与研究,并就其发展的经验对于国内观光农业发展的启示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提供了建议性发展对策。

(二)关于成都地区观光农业的研究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成都市就十分重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成都地区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自然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以往对成都地区观光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察成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姜太碧(2006)、李泽生(2010)等对于成都地区观光农业快速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探究,认为除了有利的地理条件、传统的人文休闲文化积淀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之外,政府主导、集体运作、农户参与这一成功模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谢翠萍(2010)则从成都作为国家城乡统筹试验区的角度对成都起点高、运作手笔大、发展速度快的现代观光农业进行了考察与研究。此外,姜太碧(2006)、王永志(2008)、何景明(2005)等学者还对成都观光农业经营模式尤其是“农家乐”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了深入考察。

2.探讨成都观光农业发展的现存问题及对策。彭明勇、王占峰(2005)等学者通过对成都市以及成都地区部分农业观光旅游景点的实证研究发现,成都观光农业存在旅游产品单一、景点辐射性差、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并由此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对策;朱华(2006)、黄萍(2006)等学者则对当前成都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利益主体关系尤其是农民利益的保障问题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并在此视角下对相关开发模式进行了评析。

3.分析成都市观光农业发展的前景。成都市人民政府2009年制定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0-2020)》中对观光农业从产值、吸纳劳动力到结构优化等维度提出了全面的规划;罗晓彬、王汝辉(2005)则从产品创新、促销口号、促销活动等方面为成都观光农业的发展量身定制了营销策略。

综上所述,以往对于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对个别景点进行个案考察的基础做推论或展望,针对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整体发展状况的研究较少,对于成都地区在观光农业发展过

程中形成的独特发展模式与发展特色更是缺乏总结性研究成果。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整个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现状、特色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总体扫描,从而在总结成都经验、为其它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借鉴的同时,也为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对策性建议。

二、成都地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历史渊源与现实优势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天府之国”的核心地带,为川西平原的腹地,是我国的副省级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

成都平原广袤的土地、密如蛛网的河流体系、温和湿润的气候、始于2000多年前的都江堰灌溉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交换的发展和集市的形成。丰饶的物产却因地理条件的制约形成了自闭的经济,无法扩大再生产,难以发展川外贸易,于是消费土地的丰腴赐予便成为了主要的选择,也就促成了川西人尚奢好玩、工作与游玩交汇、界限模糊的风气与民俗。[1]33历史上,成都平原集市贸易繁荣,加上物产的富饶,使得这一地区游乐之风得以滋长和形成,茶馆文化、麻将文化、饮食文化的沿袭和渗透培养了成都人追求闲适的生活态度和雅致的生活品质。节假日全家出游、周末到乡下踏青、观花赏草、钓鱼喝茶、打麻将听散打融进了成都人的日常生活。这些都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进入新世纪,成都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2004年当选CCTV“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经济总量在西部12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成为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后,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促进了农村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农业科技园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得到大力推行;而城市的发展为反哺农业、农村提供了可能。2010年福布斯发布的未来十年全球发展最快的城市中,成都高居排行榜榜首。成都市总人口1125万,其中市区人口400多万,形成了庞大的旅游消费人群。

在2009年12月20日至21日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上,成都市又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这为成都统筹城乡发展迎来更加长远的目标。“田园城市”这一概念是19世纪由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的,之后,“田园城市”这一城市发展的经典就成为世界城市规划者不断追求的目标。成都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总体规划,以及空间布局、城乡形态是依据正在实施的“一区两带六走廊”规划提出来的。“一区”主要是指中心城区,或叫主城区;“两带”指龙门山、龙泉山生态带;“六个走廊”则是串珠式发展的副中心或卫星城,空间布局是走廊式的。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目标的提出也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成都休闲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

由此,良好的经济基础与高速发展的经济态势为成都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带来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天然的秀丽风光、一流的农业发展基础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2]自古形成的节假日休闲游玩的文化底蕴以及成都人悠闲的处世态度又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便捷又多样的交通方式在加强城乡紧密度的同时又为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新的游览项目与旅游卖点;再加上“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宏伟蓝图提出后成都市政府更为积极的总体规划与大力开发,成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可谓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品牌,成为全国各地争相学习的样板。

三、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及特色

(一)总体规模

成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由无到有,由弱变强,初步形成了规模庞大、布局合理、效益凸显的总体态势,并显现出了一定的集聚规模效应。具体说,就是充分利用周边地区岷江、沱江和都江堰灌区等江河资源以及龙门山脉、邛崃山脉、龙泉山脉等自然资源,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田园生态景观再造以及观光旅游村镇建设,对成都市休闲观光农业进行深层次开发和包装,初步构建起了以苗木花卉、果蔬、特色养殖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带,基本形成了以农家乐、乡村酒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特色村、旅游古镇为主要产品的乡村旅游产业型态,接待游客人数、农民人均年收入逐年增加。目前,成都作为全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特色旅游古镇6个,旅游特色村39个,星级乡村酒店43家。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市民和游客的一大亮点。

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通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该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农家乐、乡村餐饮点226家,其中规模以上农家乐72家。全区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逐步完善,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基本建立,独具川西民俗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吸引了成都周边乃至国内外游客。近五年来,全区游客总人数从2006年的161.6万人次(占成都总人数4%)上升到2009年的750.8万人次(约占成都总人数的13.6%),全区旅游总收入占GDP百分比由2006年的1.18%上升到2009年的4.2%;2009年,全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2亿元,旅游总收入占三产业的比例从2006年的3.67%上升到2009年的12.8%。2010年温江区接待游客7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9亿元,全区涉旅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②

根据《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预测,到2015年,成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年经营收入将达到40亿元,休闲观光农业产值占旅游总收入的18﹪;休闲观光农业吸纳劳动力80万人,占全部农业劳动人口的30﹪。而到2017年,这些数据将会以惊人的速度再次被刷新。由此可见,成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相当可观的总体规模,并显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基本模式

成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开发出了多样的具体发展模式。但就目前而言,最为主要的还是传统的“农家乐”模式,即以农民(或企业)自发经营为主、政府少量扶持为辅、农民自发分散经营围绕当地特色产品这一载体而提供食、游、乐等系列服务的发展模式。[3]成都作为全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特色旅游古镇6个,旅游特色村39个,星级乡村酒店43家。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市民和游客的一大亮点。2010年全市农家乐旅游项目接待游客3825.288万人次,接待收入290171.3万元,农家乐总数3983家,农家乐从业人员30354.01人,纳税额18037.36万元。其次是现代观光农业模式,即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基础设施,带动农民集中连片开发的政府推动市场带动型的现代观光农业。[3]这种新模式有助于景点旅游项目的整体包装和宣传,既体现了强烈的政府主动参与色彩、加快了产业发展速度,又得到了广大旅游者的追捧,还能够较快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很多地方当前重点发展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体验、参与观光模式近年来受到城市消费人群的追捧。体验、参与模式是通过农民承包地流转,以“认种”方式吸引城市居民租种农民土地,以委托农民代管或者自己亲自耕种的方法种植蔬菜、花草、果木等,使城市居民参与到农业生产过程中,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此外,成都市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还以历史旅游资源为基础创新出古镇开发这一崭新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开发出了洛带古镇、安仁古镇等优秀的观光农业经典品牌,很好地将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观光农业发展糅合到一起,推动了地方旅游业以及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各种具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中,又因为地域特色的差异、目标人群的差异、服务依托载体的差异以及具体服务项目与服务程序的差异而又分为更为多样而细致的小模式。正是这多样的、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共同成就了成都市观光旅游农业的快速发展。

(三)主要特色

在成都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推进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发展特色。概括而言,就是“政府引导,集体运作,农户参与”。[4]

一是政府积极引导,进行高起点的总体规划。2000年在规划“五朵金花”③建设时,市政府就提出了“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景观打造生态化,土地开发集约化”的科学规划思路。[5]成都市委市政府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全市工作的中心任务,进行统一部署,统筹安排,规划出重点镇和重点村,并在人、财、物上予以倾斜,全市各区(市)县在重点镇和重点村的发展中,以旅游为依托,以旅助农,以旅促农,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旅游型村镇建设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了《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2006-2015年),统筹乡村旅游发展,构建以城区为中心,以城郊和周边区市县为重点,平原—丘岭—山地梯次发展布局和一村一品、一户一园、一园一景错位发展的格局。

二是集体运作,一般是以一个村或一个景点为单位有机打造整个观光农业的发展。如一些区县在城乡一体化推进中,按旅游景区标准进行村镇建设,打造了一批旅游特色型村镇。如锦江区“三圣花乡”、龙泉驿区桃源村、双流县大林镇等。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将川蜀地区浓厚的文化底蕴有机地融入

到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之中,既增加了景区文化内涵,提高了品味,又为游览者提高了别样的情趣。“花香农居”、“东篱菊园”、“荷塘月色”等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三是农户积极参与,寻求个体发展的同时促进规模效应的产生。在成都地区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很注重农户的积极参与,一是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与人力支持;二是农户的参与有助于在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更具“乡土气息”的同时,推进乡村的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步伐,进而大幅度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水平。此外,在“政府引导,集体运作,农户参与”的基础上,成都地区在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十分重视大型节会活动对于产业的带动作用与积极意义,注重旅游品牌的打造。“中国成都首届梅花节”、“中国骄子菊花节”、“荷塘月色彩灯节”等盛大节会在吸引大量旅客、提升景区知名度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景区自身的软硬件设施,促进景区向更高档次迈进。

四、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客观的问题与发展瓶颈。这些问题既是当前制约成都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又为其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模式的单调性

多样而成熟的发展模式是休闲观光农业的生命力所在,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在积极创新发展新模式的同时,也客观存在模式单调、各种模式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的单调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少,较为单一,难以适应欣赏品味快速提升的城市消费人群的高层次消费需求。在经历了最初的猎奇心理之后,到城郊农村休闲观光的旅客已经不满足原始状态的看花、看树、看果木,吃鸡、吃鱼、吃山珍,他们希望在繁杂的都市生活的空隙品味到更高层次的心灵的憩息。据调查,在成都地区,以解除疲劳、陶冶情操为目的的休闲者所占比重增大,以游山玩水、品尝农家新鲜产品为目的休闲游客比重在下降。[6]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未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变化并很好地与之相契合,从而影响了整个产业的规模扩展以及质量的提高。

二是现有发展模式严重不均衡,投资少、技术含量少、服务水平低的发展模式比重较大,现代化程度高的发展模式比重小,具体说就是传统的“农家乐”模式占了大壁江山,而新型的、具有现代创意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所占比重较小,尤其是受现代都市居民追捧的参与、体验性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更是凤毛麟角,难以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

总之,成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中产品雷同、品位不高、重复较多,既无核心竞争旅游产品,又无整体集中营销场地。作为全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目前还没有国家级知名乡村旅游企业或产品品牌,没有在外地游客中形成影响力,不能较好地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品位的旅游需求。

(二)季节的依赖性

成都地区常年气温在零度以上,一年四季山清水秀,非常适合人居。气候条件也是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另一方面,成都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还是不可避免呈现出了很强的季节依赖性。春季鲜花盛开,桃花、杏花、以及满山遍野的油菜花,成为城市居民争相观赏的美景;夏秋是水果的季节,吸引大量旅客周末或节假日到城郊果园尝鲜。因此,春夏两季尤其是春末夏初是休闲观光旅游的旺季。但是进入冬天,气温下降,田园凋敝,再加上四川地区独特的阴雨天气,使得休闲观光旅游门庭冷淡,甚至是进入“冰封期”。即每年的3-6月、9-11月是乡村旅游的高峰期,其间乡村人满为患,其余季节门可落雀。休闲观光农业这种明显的季节依赖性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全年客流量,减少了其直接经济收入,削弱了休闲观光农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季节依赖性极不利于旅游要素配置和资源利用,由于旅游设施以及旅游工作人员的季节性闲置,造成了设施及劳动力的季节性浪费,最终影响了休闲观光农业投入—产出的比例,进而制约了休闲观光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辐射的有限性

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得到了各地政府的极大关注。这在于旅游业不仅自身在创造产值,而且对其它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根据乘数效应理论估算,旅游业每创造一个直接就业机会,将产生另外三个间接就业机会。[7]旅游业的这种对其它相关产业发展的辐射作用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同样,观光农业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但是,成都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对于相关产业的辐射

性却比较有限。无论是对于周边地区之外的远距离目标人群的辐射,还是对于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休闲观光农业都存在有限性。成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的消费人群主要就是成都市区以及周围一百多公里范围内几个交通便利的城市的居民,而对于远距离的消费人群缺乏吸引力。当然,这也与国际上就休闲与旅游的距离划分基本一致,如美国旅游数据中心就是将大于160公里的游憩者称为旅游者,小于160公里的即是休闲者。[7]但是,这样一来,成都休闲观光农业的参与者就主要是近距离的周末或者节假日的短暂游玩,大多还是一日往返的自驾游,这在限制了游玩人数的同时,也使其对相关部门诸如食宿、交通等部门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辐射性。

(四)政府的扶持性

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带有浓重的政府扶持的色彩,从产业的总体规划,到具体项目的设计,再到土地的流转与使用、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产业利益的分配与调控,无不凸显着政府权力的在场。当然,政府的扶持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快速发展,为其发展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性,甚至可以说,这也是当前体制下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的最优选择。但是,如果一直依靠政府的力量来维持观光农业的发展显然是不可取的,它制约了农民这一市场主体的地位以及主体利益的获得。[8]此外,政府权力的强力推进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会导致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带有浓重的行政指令色彩,缺乏长足的发展后劲与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甚至会因为将来政府关注点的转移而导致整个产业链的停滞乃至倒退。同时,政府的过度参与也使得市场调节的基础性地位遭到侵蚀,削弱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导致了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的产生与集聚。例如,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市场调节的问题,但是,政府的参与很容易将一个纯经济问题演变为一个政治问题,增加了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复杂性。

五、成都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的前景探讨

(一)从传统走向现代农业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休闲观光农业的消费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超越最初的猎奇心理与尝鲜品味,开始向更高层次迈进。这就对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成都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也必须紧抓时代脉搏,积极应对市场需求的新变化,以灵敏的市场嗅觉预测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方向与前景,大力促进产业从传统向现代农业模式的推进,以满足消费人群的新要求。具体而言,就是在保持休闲观光农业整体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以及品牌的创新,着力打造一批反映现代农业发展新成果、符合现代旅游人群消费需求以及与国际观光农业发展脉络相一致的现代化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模式,用现代观光农业发展新模式推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如围绕田园城市建设的目标,全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高度重视普通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景观,强化整体性保护和利用的意识,使农民集中居住区既不缺少民居特色又与地形地貌和田园风光相协调。强调保留乡村记忆,珍惜“足下文化”,一颗老树、一口老井、或一间老房、一段道路都是乡村的记忆。同时,着力打造体验、参与模式的休闲观光农业,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多途径增加收入的新路径,为城市居民搭建一个参与城乡一体化的新平台。[3]

(二)从季节性走向常态化

季节依赖性是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限制因素,它直接制约着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规模与发展后劲,因此,采取有力措施,打破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季节性依赖,使其发展由季节性走向常态化,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具体而言,要在成都地区全年气温在零度以上以及冬季仍旧山水清秀的优点,采取得力措施,建设一批反季节花果生产基地,发展一些反季节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使旅客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赏到花的海洋、瓜果的世界,从而吸引城市目标人群在阴冷的冬天到乡间找寻一份“春意盎然”;开发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园、高科技农业演示厅、中心实验室、组织培养室以及植物“克隆”工厂,使旅客即使在严冬也能得到意外的惊喜与收获。[9]这样,就会充分将秋冬两季的消费市场搞起来,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全天候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大量增加休闲观光农业的总体产值;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相关设施与人员服务,避免设施与人员的浪费。

(三)从政府扶持走向市场主导

针对以往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政府扶持性特点,必须重塑以市场为主导的准则,坚持市场在休闲观光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的配置、项目的设计以及利益的分配。从而使得整个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而不是政府的长官意志。这样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有利于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而促进成都地区整个休闲观光农业的区域配置与持续发展,甚至为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杜绝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因为政府自上而下的决策失误而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力避因为政府换届等原因而导致的政府经济关注点的变化而对观光农业发展造成的危害,缓解政府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过程发生利益纠纷时所处的艰难境地;此外,以市场为主导,建立和完善民间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既有利于避免恶性竞争,也为化解政府与农民在休闲观光农业中的利益分配矛盾,[10]从而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政府的角色在于协助农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一方面加大对乡村旅游经营企业(业主)、投资主体的扶持力度,在水、电、气、土地等方面实行政策优惠,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乡村旅游道路交通、旅游标识、管网、旅游环境整治等建设上给予资金倾斜;另一方面要加大乡村旅游农副商品的开发支持力度,不断激活农村的要素潜能、激励农民的创业热情,着力构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四)以农业为载体走向系列化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要想做大,就必须形成一定的规模,使游客来了之后有得玩、住得下、舍不得走,从而创造出一定的规模效应,而以农业为载体的系列化发展就是一条可行的推进路径。具体而言,就是以农业为载体,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一方面,以具体项目为基准,往上、下两个方向延伸休闲观光农业的整个产业链,从而在城市郊区形成一条条极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进而形成系列化的休闲观光农业。游客既可以参与农业生产,体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意;又可以加入花卉与果实采摘,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蕴;还可以参与产品的深加工,体会现代农业的高速便捷。另一方面,以区域划分为基本单位,统筹发展,打造“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格局,使旅客每到一处都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新的享受。[9]从而在区域内培育系列化的旅游产品,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注释:

①“成都市”是一个行政范围概念,“成都地区”是一个地域范围概念,但由于人们习惯运用中将二者视为同一范围,因此本文中的成都市与成

都地区乃同一概念;休闲农业本身包含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等内涵,所以本文中“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这些概念为同一含义,常互用。

②成都市农业局,《温江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成都市农业局内部资料,2010。

③“五朵金花”是成都休闲观光农业的重要品牌项目,被国家有关部委评定为5A级风景区,胡锦涛、温家宝等数位中央领导曾亲临视察。建成

5年,年均接待游客900万人次左右,年产值达1.8亿元,村集体收入达到3583万元。

参考文献:

[1]冉云飞.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年.

[2]邓文,刘晓鹰.成都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1):87-90.

[3]姜太碧.成都市近郊观光农业调查报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152-154.

[4]李泽生.政府主导集体运作农户参与[J].研究,2010,(1):32-34.

[5]陈硕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蒸湘区参观团考察成都、重庆休闲观光农业启示[EB/OL].湖南农业信息网,www.hnagri.gov.cn/web/ hnagrizw/index.html,2010.06.

[6]杨国良.城市居民休闲行为对娱乐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人文地理,2003,(6):28-31.

[7]丁忠明,孙敬水.我国观光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12):28-31.

[8]黄萍.城郊旅游开发中的‘三农’利益保障问题[J].农村经济,2006,(1):115-118.

[9]张梦.四川农业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2005,(11):43-45.

[10]朱华,王永辉.利益主体合作与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3-128.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意义与可行性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意义与可行性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三农为背景,为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和消费的需要,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乡村民俗风情及乡村文化等条件,提供观赏、种植、采摘、垂钓、游乐、餐饮、度假、教育等体验性的休闲活动。从目前全国的发展形势来看,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以呈良好态势。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地点可在农村也可在都市,最大的特点是重在体验农事,休闲观光农业是可以提供休憩和体验农村生活乐趣的平台,对于经济发展和历史传承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石家庄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 1.是发展农村经济工作的需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当地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可以对当地经济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农村经济工作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战略任务,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在2010年制定的《石家庄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按照城乡互动、产业融合的要求建设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建设一批集度假、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休闲农庄,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为一体,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

2.是满足市民多层次需求的需要。石家庄的常住人口加上大量的流动人口,构成了石家庄休闲观光农业的消费群体。每个群体都有各自的体验需求。第一,中小学生成长教育的需要。观光农业具有教育实践的作用,园区借助夏令营、春游和中华传统节日的契机,为中小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农业生产服务,使其得到切身体验。第二,地道的城市人群体验“农家乐”的乐趣。休闲观光农业为长期居住在城市、没有参加过农业劳作的人们提供参与农业劳动的机会和空间,向其传授相关农业知识,通过亲身体验农业劳作得到乐趣。第三,满足后来搬到城里的人们的怀旧情怀。很多石家庄人出生于农村、在农村长大,后来搬到城市生活,他们对农村、农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希望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农村重新体验生活,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对农村有所了解。第四,向往大自然的“银发族”。针对银发老人渴望心灵安宁,体验春耕秋收的特点,休闲观光农业面向高龄化人群通过土地划片租种,为其提供适当的耕种的场地。第五,满足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根据城市特殊人群的需要开设一些对于他们有意思的项目,例如,针对正在热恋的年轻人为他们开辟种植“爱情树”场地;针对准婚族开办见证“同甘苦”的场所;针对已婚人士为他们准备“结婚纪念”的各种活动;针对喜爱运动的中青年群体开辟狩猎场、捕鱼场等;针对下岗工人为其提供承包经营的土地等。 3.是传承石家庄历史文化的需要。石家庄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

浅谈旅游观光农业(一)

浅谈旅游观光农业(一) 观光农业旅游正在兴起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l)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4)森林公园;(5)民俗观光村。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一)、现状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观光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的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种,成了农业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二)前景1、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为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观光农业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首先我们考察整个旅游行业1994年以来的数据资料: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入境旅游人数(万人)4365.444638.655112.755758.796347.847279.558344.39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73.2387.33102.00120.74126.02140.99162.24国内旅游总人次(亿人次)5.246.296.406.446.957.197.44国内旅游收入(亿元)1023.511375.701638.382112.702391.182831.923175.54 旅游业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若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年到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观光农业的特性,对其需求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从1994年以来的有关数据也表明,城镇居民旅游人次和旅游支出都是逐年递增,尤其近年随着假日经济的兴起又有大幅增长。由于观光农业的客源主要为国内城市居民,因此可以预测,对观光农业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2、农业观光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向之一。今年我国将分别启动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工程,争取在“十五”期间形成三区联动、滚动发展的旅游产品新格局。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主要是利用富集的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市场推荐的方式,建设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精品项目和示范项目。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重在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高水平生态旅游产品,培育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续产品。

四川省主导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调查

【摘要】: 近年来,四川经济高速发展,其中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业和旅游业,四川开始致力于打造西部的信息产业基地,在十二五期间着力发展自身电子信息产业,而由于先天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旅游行业发展也为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未来几年,四川主导产业还需要不断改进改善技术条件,加强信息产业宣传,改善旅游基础设施,优化旅游管理,这样才能使得四川主导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带动四川经济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旅游业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本身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在产业的生命周期中,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期;处于成熟期的是支柱产业;处于初创期的是先导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是研制和生产电子设备及各种电子元件、器件、仪器、仪表的工业。是军民结合型工业。由广播电视设备、通信导航设备、雷达设备、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和其他电子专用设备等生产行业组成。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工业、无形贸易。 【调查目的和意义】了解四川主导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其前景 通过此次调查,希望能更多了解四川省经济发展状况,在全面掌握的同时对本省主导产业进行多方面分析,并且发掘出现有的发展问题,以求获得某些解决措施,使得本省经济更进一步发展。 【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经过了五个过程,首先是在全面分析主导产业的特征;之后对四川省各种经济环境进行分析调查,同时根据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确定四川省主导产业类型;然后对四川省主导产业整体进行分析,宏观把握其发展现状;再对个别典型处于主导产业的企业进行个体分析,发掘其中的发展问题;最后再根据所学内容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法。 【基本情况与分析】 1、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 (1)主导产业选择的经济标准。 赫希曼连锁效应基准。连锁效应指一种产业的发展通过投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的带动作用。赫希曼把连锁效应区分为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前者指一部门对其它部门的中间产品投入或是其他部门对本部门中间产品的需求;后者指一部门生产过程中其它部门中间产业的投入。 罗斯托基准。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对主导产业选择提出的准则。罗斯托在借用赫希曼的前向、后向联系思想的同时,提出旁侧波及联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联系更广泛的基准——扩散效应基准。 筱原基准。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为规划日本的产业结构提出的准则。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是从社会需求出发,使产业的需求增长随同国民收入增长而增长且结构相适应的原则。所谓生产率上升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简要总结了高台县合黎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对策 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高台县合黎镇积极抢抓省、市、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机遇,立足“三农”工作实际,不断创新农村经营管理机制,引导农户开展土地“四化”经营,鼓励发展技术服务型、产销一体型、生产流通型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探索推行“企业(合作社)+支部+农户”新型利益连接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1高台县合黎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种植结构适时调整 近年来,高台县合黎镇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加大小作物制种面积,扩大畜牧饲草种植面积,全镇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2017年全镇农作物总播面积完成2017.5hm2,种植小麦36hm2,商品玉米678hm2;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56hm2,其中:番茄46hm2,辣椒干88hm2,洋葱294.5hm2,设施农业128hm2,各类制种747hm2,其中:玉米制种482hm2,瓜菜、花卉制种265hm2。制种玉米较2016年的904hm2下降了46.7%。

1.2示范点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把培育科技示范点作为科技推广的有效手段,建亮点、增效益。在全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点3个,其中:夏季示范点2个、冬季1个,共落实试验示范10项。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 1.3特色种植稳步发展 受大环境影响,2017年以玉米制种为主的制种产业波动较大,镇政府积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户在稳定玉米制种的基础上,扩大非粮作物制种和蔬菜、辣椒干、加工番茄等区域特色产业,全镇2017年落实玉米制种面积482.07hm2。非粮食作物制种291.13hm2,分别是花卉55.13hm2,蔬菜123.87hm2,瓜类112.13hm2,其他作物制种4.47hm2。 1.4“四化”经营持续发力 1.4.1土地流转规模经营 全镇耕地面积1543.4hm2,2017年共流转土地面积323.8hm2,涉及农户542户,涉及41个经营主体,占总耕地面积的21%。截至目前,共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4家,家庭农场30家,带动农户2310户,连片流转241户,零星流转301户,流转价格4500~15000元/hm2。 1.4.2农业机械化发展 截至目前,全镇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9770kW,拥有各种拖拉机1865台,占总农户数4146户的45%。耕作、排灌、收获、植保、畜牧、

观光农业园的发展前景

一,产业现状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农业观光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属于农业生产的一种体制创新,是由生态农业、园林绿化与生态旅游很自然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类独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园。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日趋强大的产业,且被誉之为“无烟工业”和“朝阳产业”。旅游在我国人民中的普及无疑是顺应社会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有充足的闲暇时间从事户外活动,这就使得农业旅游园区有着充足的客源保证。 二、市场容量 目前全国有各类旅游景区景点2万多家,其中A级旅游景区6042家(5A级153家),有星级饭店13556家(五星级758家),旅行社24944 家,全国游客满意度指数达到“满意”水平。2012年中国在线预订市场交易规模预计将达 1729.7亿元,较2011年的1037.4亿元增长61.3%;在线旅游OTA市场营收规模将达90.5亿元,相比10年同比增长33.9%。休闲农业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是亿万农民创造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十二五”初年,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2万家,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6亿人次,

营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2012年,我国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到1550.6亿元。 三、整合功效测评 观光农业园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以及人们消费方式的创新,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模式,也是我国现代农业中一项具有发展前途的特色产业。观光农业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规划、设计、修建农业景观与设施为手段,以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等旅游功能为目的。观光农业既不同于单纯的农业,也不同于单纯的旅游业,具有集旅游观光、农业高效生产、优化生态环境、生活体验和提升社会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显着特点。观光农业一方面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旅游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丰富了传统旅游业的内容;另一方面,观光农业以旅游经营为手段。使农业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功能的多元化。它赋予了农业、旅游业新的文化内涵,符合现代生态旅游的主题要求。 四、发展优势 1观光农业投入少、收益高。观光农业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方案4.doc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方案4 生态农业发展实践由于市场推动和服务体系的规范化,有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发展在生态农业中是最迅速的,其资料也相对较为丰富。因此,这里仍以有机农业为代表,对生态农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介绍。美国的有机农业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的有机农业还只是在零星的小块土地上进行试种摸索,而现在己经发展到有机农场的规模化生产。 至今,有机农业一直是美国农业各领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美国最大的农户组织是有机农产品促进协会,在册的有58个认证机构。据USDA经济研究局公布的资料显示,美国1995 年约有5000户获认证的有机产品农户,耕种面积达36.9万hm2; 1997年共有49个州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经过有机认证的土地面积达54万hm2,其中有机农作物和有机牧草及草场的面积分别占63.1%和36.9%;和小宗蔬菜类作物的有机种植面积达到了其种植总面积的1/3以上从有机畜牧业生产来看,有机肉类和家禽的生产要滞后于有机农作物的生产,经过有机认证的肉牛、猪和羊的数量分别下降了35%, 65%和42%,而经过有机认证的奶牛和蛋鸡数量却分别增长了3.69倍和10.23倍。有机奶牛生产主要集中在纽约、威斯康星和明尼苏达三个州,加利福尼亚、纽约和弗吉尼亚 州是有机家禽的主要产区欧洲各国有机农业迅速发展,有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据有关机构研究结果表明,1986-1996年间欧洲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己从12万hm2增至120万hm2,年平均增长率达25%以

上。1999年欧洲有机种植面积达297万hm2,比1998年增加46.2%,其中英国增长率高达41.7%、意大利增长率为34%。瑞典、芬兰、西班牙、葡萄牙、希腊、丹麦、比利时和法国,其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增长率均在50-150%之间。2000年,欧洲主要国家有机 农业种植面积己达370万hm2,有机农场2000年己有近10万家。 据Kathleen Delate资料,20世纪末德国的有机农场占全部农场的2,意大利达到2,澳大利亚10%。以德国为首的欧洲联盟12国的部长们2001年5月签署了“哥本哈根宣言”,提出和呼吁制订一项促进有机农业发展的行动计划,德国部长Renate Kuenasl表示将在10 年之中使德国的有机农业达到农业总量 的1}5[156-158] o 据国际贸易中心 2002年2月调查,全世界有机管理用地己达到1700万hm2, 各大洲有机管理的面积分布大体是大洋洲44.2,欧洲24.8,拉丁美洲21.7,北美7. 7,亚洲0. 6,非洲0.4。面积最多的几个国家依次是澳大利亚770万hm2,阿根廷280万hm2,意大利100万hm2,美国90万hm2,巴西80万hm2,德国54万hm2, 英国52万hm2。有机农业用地占农业用地面积比例较高的国家有列支敦士登18},瑞士9},奥地利8.6,意大利6.8,芬兰6.7,丹麦6.2,瑞典5.2,捷克3.9 %,英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和瑞典有机农业种植面积扩展迅速, 上述4国的种植面积占1996年欧盟有机农业种植总面积的近3/4,欧盟北部国

中国现代都市休闲创意农业旅游浅析

中国现代都市休闲创意农业旅游浅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假日里有限的公园和风景区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需求。人们迫切需要寻求新的休闲、旅游空间,加上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发展需要,许多城市纷纷利用城市郊区的农业用地规划建设城郊型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园区,用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 一、都市休闲创意农业旅游概念 随着都市居民休闲观光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都市农业资源开始与旅游资源进行更为广泛的“联姻”,国外有关都市旅游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形成了大都市旅游圈的地域模式理论,如美国学者Gunn提出了都市旅游的理论模型,他以城市的核心都市区为空间上的旅游中心,其外围用四个环形带来区分不同带,研究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与开发模式状区域的旅游功能和特点,并对四个旅游带的功能及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旅游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作了探索。 在国内,有关都市休闲农业旅游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1998年,吴必虎教授首次提出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即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认为ReBAM是指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2003年,周晓芳等提出了“都市农业旅游”概念,即“都市农业生产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发展的农业旅游模式,即是将都市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都市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等来吸引游客实现现代的新型旅游方式”。 “都市休闲创意农业旅游”虽是个宽泛而笼统的概念,但这一概念的核心包括了三个要素,一是“都市(或城市)”,二是“创意农业(不是笼统的乡村)”,三是“旅游”。因此,从供给上说“都市休闲创意农业旅游”,实际属于“都市旅游”的范畴,是都市旅游发展的地域空间向外扩散到郊区、周边县域与“三农”资源相结合开发而成的新型旅游产品;从需求上说,又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是都市居民对自然生态、乡村风光等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以都市郊区及周边县域具有浓厚乡村风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为旅游目的地的新型旅游活动。 二、都市休闲创意农业旅游类型与客源细分 (一)按结构分,都市休闲农业大体可以分为: 1. 休闲种植业即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现代化种植业旅游。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具有较高价值的农作物品种园地,或利用现代化农业栽培手段,向游客展示农业最新成果。 2. 休闲林业指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人工林场、天然林场、林果园、绿色

“北川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发展前景”的调研报告

北川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发展前景的调研报告 第一作者:管理科学与工程董蓝指导老师:王怀明 其他作者:王莉鸿邓敏敬珈玮周飞宇银磊刘映琳 【摘要】北川震后经过三年的恢复建设,在全国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又正值“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深化和“十二五”的机遇,北川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本文以对北川产业园和一些新景点实地走访的形式对北川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发展展开调研,总结成功经验,发现问题及提出些针对性意见。了解家乡现状及发展的同时在各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将来做准备。 【关键词】北川产业结构升级西部大开发十二五大学生就业 【正文】 一、概述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地位、定义 地位: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背景下,无论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及时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我国一些地方来说已是迫在眉睫,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定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转型”,其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升级”,既包括产业之间的升级,如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也包括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技术集约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二、调研内容 (一)企业调研

“十二五”之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北川是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呢?首先是体现在产业结构的改变,震前北川的工业集中在小水电、农副产品加工以及文化旅游方面,现在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这也得益于品牌优势、各项优惠政策、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前景及各级政府还有全国人民对北川发展的重视和支持。 1.北川福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是首批入驻北川山东产业园区的企业,专业从事太阳能热水器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利用。公司选择到北川来投资的最主要原因是十分地看好西南广阔的市场。公司十分注重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而这,又离不开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了实现企业的效益更大化,福德公司还率先推出售装分离模式,爱服务专业网站。公司立志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与其他公司在争取红海的同时开辟蓝海。 2.北川贝林电子有限公司 贝林电子公司是国内最早研发电子式预付费电度表的企业之一。公司始终坚持严格控制质量,规范管理制度,走科技、人才兴企的道路。公司有研发部,并与许多大中院校进行合作,寻求高技术人才,就各种技术进行交流和互补;为了在广阔的西南市场有更强的竞争力,公司还推出生产、销售和维修一条龙服务,加强服务体制建设。 3.北川天诺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北川天诺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软体功能膜复合材料研究开发并致力于产业化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内唯一一家PDP滤光膜生产商。公司注重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以及对外合作与交流,降低能耗。企业首先与四川当地的许多大型企业单位取得合作,如长虹,九洲。企业也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各类企业加强合作与交流,从而打开销售渠道,占据市场。 4.北川维斯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该公司是山东援建北川的国家重点农业项目。公司体现了生态、自然、农业科技的有机结合,是国内首个集“高山果蔬种植、市场交易、新技术展示、研发、培训、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农业示范区。该企业正在努力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提供农户种子技术,专业指导并且高价收购这些农产品的方式为当地农民创收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5.北川羌泉原浆啤酒有限公司

休闲观光农业的基本功能

休闲观光农业的基本功能 ◎1.生产功能。休闲观光农业为市场生产和提供更多的名特优、鲜活嫩的农副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物质消费需要。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就是要以农业生产为本,以种养产业为核心,重视现有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种养加工一体化,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拓展,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基本装备等与休闲观光功能的有机结合,推进传统农业的升华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积极引进适合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品质优良的特种蔬菜品种、水果、花卉、和其他观赏植物,重视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提高科技含量,积极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销售量。 ◎2.生态功能。休闲观光农业是在乡村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和功能辐射区域,具有一定的生态空间格局,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体现城乡融合,服务于农业和旅游业,具有多功能、高科技、高度产业化、市场化的生态农业系统。既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又以其特有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让人感受到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乐趣,并达到体验生活、增长见识、怡情怡智、陶冶情操的效果,在发展中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生态、生产科研和市场相融合,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得以和谐统一,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态。 ◎3.旅游功能。通过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为游客提供洁净优美的休闲游览场所。开发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等农业旅游项目,让游客体验农耕和丰收的喜悦,采摘和垂钓的乐趣,品尝无公害食品的快乐,在参观游览体

验中得到回归自然的放松,使游客达到休闲放松的目的。通过先进的现代科技的宣传、示范、推广,向人们展示现代农业的风采,体验现代农业的乐趣,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环境生态的绿色空间,让游客回归自然,尽享生态自然之美,农家风情之乐,以绿色、生态、自然的农业产业带为载体,为游客提供观光赏景,采摘游玩等项目,让游客领略到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凭借富有特色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资源优势为人们提供垂钓、捕捞、加工等休闲项目,让游客品尝原汁原味的农家菜,体验淳厚的农家风情。 ◎4.创收功能。首先,休闲观光农业使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它需要有“一条龙”的行业与之配套服务,除了直接促进农业发展之外,还可以带动交通、运输、餐饮、邮电、商业以及纪念品生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到达带动农村经济振兴和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的目的。其次,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扩大了农业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改善了农业生产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再次,休闲观光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把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部分农产品运销层次多的问题,避免远销的中间商盘剥,实际上等于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农民也可以从提供休闲服务中获取合理报酬,增加收入。 ◎5.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休闲观光农业向人们提供了认识农业、了解农村动植物生长过程、体验农村生活、认识农村文化及生态环境、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为、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热带植物,水耕设施,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方面的知识服务,并进行农业科技示范,

谈观光农业园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

谈观光农业园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以荆州市观光农业园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观光农业园的概念、特点及其类型,分析了荆州市现代观光农业园区发展的现状及优势,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荆州市,观光农业园,相关对策 近年来,观光农业园逐渐获得广大城市居民们的青睐,它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满足了人们渴望回归田野,感悟自然,体验农家生活,郊外旅游观光,放松自己的心理需求和物质文化需求。这有利于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带动周围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使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自然效益得到提升。 1观光农业园的概念、特点及其类型 1.1观光农业园的概念 观光农业园是以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规划、设计、修建为手段,以输出观光、

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等旅游功能为目的,在正常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农业旅游活动[1]。 1.2观光农业园的特点 和常规农业形式相比,郭焕成认为观光农业具有生产性、参与性、市场性、观赏性、娱乐性、高效性、文化性、生态性[2];李晓颖认为观光农业具有产业的复合性、景观的多样性和游憩的丰富性[3]。调查发现,荆州市观光农业园发展具有农业资源多样性、文化特色鲜明性、地理位置便捷性、生产方式简易性等特点。 1.3观光农业园的类型 观光农业园因分类角度不同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可以按功能、示范内容、按经营类别、开发模式和发展阶段等作为依据来分类。荆州市观光农业园以开发模式为依据,可以分成5大类,主要为休闲观光型、种植生产型、现代养殖型、教育科普型、综合型。 2荆州观光农业园的发展现状

2.1发展优势 2.1.1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势平坦、水系丰富,是江汉平原的主体。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有足够的阳光和降雨量,适合农作物生长。荆州市内交通便利,有荆州高铁站和已建成的荆州机场,可直达武汉和全国重要城市。 2.1.2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荆州市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楚文化和三国文化为特色,慢慢形成了独特的荆楚文化风格,此外还有红色文化和水文化等文化内容。作为一座历史名城荆州,在文化资源开放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红色文化资源和水文化资源又是对荆州现代精神思想的一种补充。 2.1.3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荆州市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以地处江汉平原为优势,主要生产的是粮食、棉花、油料和鱼、肉、蛋等。在水果种植上,以柑橘、葡萄、沙梨、桃等水果为主。近些年来水产品养殖业发展迅猛,小龙虾、螃蟹、黄鳝、泥鳅深受人们喜爱,淡水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连续18年居全国市州第一。此外,出口产品种类也众多,包括棉织品、禽蛋制品、水产品以及藕粉、莲子等。主要出

浅谈观光生态果园的发展前景

浅谈观光生态果园的发展前景 发表时间:2012-03-31T09:11:56.077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1月(上)供稿作者:孟凡华[导读] 观光果园既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又能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孟凡华 (商丘市睢阳区综合高中河南商丘 476000) 中图分类号:S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对休闲活动,接触大自然的需求快速增长,于是观光果园就成为了国内外水果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观光果园既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又能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关键词:观光果园效益发展前景 观光果园是观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果品生产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产业。生态果园主要以种植果树、蔬菜、花草等为主要景观,通过各种栽培品种的花期,花色,果品的颜色、形状、和成熟期不同,营造一个周年供应鲜花和鲜果的植物观赏园,吸引游客来参观,旅游,休闲,品尝鲜果。游客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又学到了许多有关果品生产的科学技术,大大推动了果品生产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一、观光果园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观光果园70年代始创于台湾[1],是集经济、生态、游憩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开发园。大陆的观光果园于80年代后期首先在北京兴起[2],采取以民俗旅游、采摘活动、农家乐以及高新农业示范园等模式,吸引广大市民前去参观、采摘;通过让游客在园中施肥、浇水、整枝修剪等活动,使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如何建设观光生态果园 目前,观光生态果园建设多以果品生产和观光旅游为主要内容,同时保证果园的生态效益。这就要求人们对各种栽培种类的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非常了解,以利于协调观赏时期。 (一)果园的构造 首先,果园的选址要交通方便、周围环境好、通讯便利的近郊或适于发展的城镇;其次,在观光果园里要展示以果树为核心内容的景观,果园的外形要鲜亮醒目,果园的周围可以搭配些园林建筑小品(亭、廊、花架)和休闲娱乐设施;最主要的是对光能、热能、空间的合理利用,努力创造适于果树生长发育的小环境,使果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栽培种类选择 选择耐修剪、抗病性良好、具有矮化效益的丰产性优良树种。同时也要考虑,树种、品种的花期、花色、果实成熟期;树体管理,季节协调。可以按照立体农业布局,使草本水果(草莓、西瓜)、特色农作物(花生、萝卜)、灌木果树(无花果、石榴)和小乔木果树相结合;既延长了果园的观光时段,也解决了人们周年观光旅游的问题。 (三)发展和经营果园 观光生态果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发展势头很足,游客量逐年上升,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果农们只有从经营管理方面下手才能脱颖而出。首先,开发果园要得到政府的支持鼓励,丰富农业资源,彰显地方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形成规模经营。 发展品种要多元化,要求所种品种新颖,奇特,园内整年都有可以欣赏、品味的鲜果,同一季节至少有3种以上水果,并且应该是市场上少见的品种。 引用相关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来指导果品生产,园区的日常运营和旅游策划。 三、观光生态果园的前景 观光果园是技术含量高、无污染、土地利用率高的综合立体生态性现代果园,是以现代果品为依托的一种新兴产业,是集生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新项目,是在果品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下提出的[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在观光生态果园迅速发展的同时,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增多了就业岗位,也带动了花卉、餐饮、住宿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使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总之,实施旅游带动战略是建设观光生态果园的有效途径[4]。我国各地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秀丽的山水风光和各具特色的果树产业资源,伴随着各地果业结构和旅游业的发展,结合实际开发具有区域风情的特色观光果园,前景十分广阔[5]。 参考文献: [1]张占耕. 都市农业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J ] . 上海综合经济.2004. ( 12) : 54- 55. [2]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 观光农业发展研究[ J] . 经济地理.2000.20( 2) : 119- 124. [3]王浩、程红波、谷康等.农业观光园规划与经营[J].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4]陈巍、闫莉. 北京仁和古城农业观光园规划浅谈[ J ] . 中国园林.2003.( 5) : 17- 19. [5]卿平勇、弓弼、赵政阳.我国观光果园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 ] 2006.21( 2):188-192.

干部网络学院-----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休闲旅游胜地(下)100分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休闲旅游胜地(下)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 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 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 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 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 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 答案。 一、单选 ( 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 1. 特色小镇发展的推广阶段是()。 A.2014年-2015年 B.2015年-2016年 C.2016年至今 D.2003年 2. 根据本讲,特色小镇的发展阶段不包括()。 A.探索阶段 B.计划阶段 C.成型阶段 D.酝酿阶段 二、多选 ( 共 1 小题,总分: 20 分) 1. “田园综合体”建设的五大核心要素包括()。

A.景观吸引 B.居民生活 C.服务配套 D.农业生产 三、判断 ( 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 1. 田园农业游面对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 正确 错误 2. 科普观光园针对的对象是农业工作者,中、小学生。 正确 错误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休闲旅游胜地(下) 王琪延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三、我国乡村旅游的十大问题 第三个问题,我讲一下,我国乡村旅游的十大问题。简单讲一下,我们国家现在现存的有哪些问题。 第一,规模小,应该讲我们大多数地方还处于个体户状态,都是规模很小,包括在北京,也一样,你不要以为就是挺好,北京有些地方也都是零散的个体户,这种形式也非常普遍,规模小。 第二,档次低。实际上这包括不仅仅吃,也包括住的,床,那个桌子,椅子,非常非常简陋。我有一次去怀柔,我去帮助,应该讲北京市政府让我们帮助它提升一下,这么一个咨询活动,我去的时候,我就问他们,我说为什么你们的小桌这么小啊?他说桌子大了之后,他会在屋里呆的比较久,其实他不希望你在屋里呆着,这样消磨他的产品,消磨他的床啊,椅子,你看想的这么小气,这个就说明我们的档次很低。其实北京是这样的,我们全国各地,应该讲江浙一带做的比较好,其他地方,多数地方都做的不够好。

四川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2008年第10期 四川省情 四川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王光彩 曾俊林 四川GDP 总量变化示意图 ·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 本期专版 Column 四川是西部经济、人口与资源大省。在这片占全国5.05%的土地上,承截了全国6.1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4.26%的经济总量。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与先进省市区相比、与全省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相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同时,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荡,使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影响。因此,站在新的起点和平台上,必须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系统回顾四川经济发展的历程,客观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坚持连续性、稳定性、开拓性的有机统一,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四川特点的发展新路,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努力建设西部经济高地。发展现状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2年到1972年的20年,四川GDP 总量是以10亿元为台阶跨越;1973年~1991年的19年则是以百亿元为台阶跨越; 1992年~2007年的15年则是 以千亿元为台阶跨越。2007年四川GDP 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505亿元,成为全国第9个跨入万亿元省份之一。 但横向比较,四川与全国及发达省市的差距明显。一方面,四川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由1978年的5.11%下降 到2007年的4.26%。另一方面,四川经济总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2000年广东、江苏和山东GDP 分别是四川的1.73倍、1.18倍和1.12倍,到2007年扩大到2.92倍、2.43倍、2.46倍。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发展依旧不快 从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增长的轨迹看,四川经济增长波动明显,周期性特点比较突出。1978~2007年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9.9%。其中,从1999年以来四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01年增长9.2%,此后四川经济就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7年达到14.2%。 从各个时期看,进入21世纪后,四川经济明显加速。2000~2007年是四川发展最快的时期,GDP 年均增长11.9%,比“九五”和“十五”时期快2.9个和0.8个百分点,比1978~2007年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率快2个百分点。 但与全国相比四川经济发展仍然缓慢。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有13年四川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其中,“六五”、“七五”和“八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速分别比全国低0.7、1.1和0.9个百分点,“九五”和“十五”时期略高于全国0.6和1.7个百分点,总体表现是发展不够快。与先进省市区相比,尽管“十五”以来是四川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但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仅居第17位,在西部落后内蒙、西藏、青海、陕西等省区居第5位。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但仍旧任重道远 全省始终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需求等都得到明显优化。第一产业比重继续降低,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四川三次产业结构为19.9:43.8:36.3。从所有制结构 看,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强,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7年民营经济 10

农业观光园可行性研究方案报告

农业观光园可行性研究

报 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1.2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 1.3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期限、建设内容1.4项目综合评价 第二章项目背景 2.1项目的由来 2.2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及其意义 2.2.1 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2.2项目建设的意义 第三章项目总体方案设计 3.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3.2项目规划原则 3.3项目建设内容 第四章生态农业观光园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4.1生态农业观光园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建议 5.1方案总体描述 5.2结论 5.3建议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1.2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 项目建设单位:XXXXX科技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XXX 注册资本:XXX万元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注册地址:XXXXXXXXXXX 成立日期:XXXXXXXXXXXXX 1.3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期限、建设内容 一、建设地点: 生态园座落于青龙湖镇北刘庄村,地势平坦,资源丰富

二、建设规模: 生态园是一个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科研、种植、养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为确保产品优质高产,生态园聘请农业专家为技术指导,将畜禽的养殖与销售,果树、蔬菜的种植,以及观光休闲集于一体,总面积约为200亩。 三、建设期限: 建设期为2年 四、建设内容: 1、前期计划重点建设基础设施: (1)按功能规划为服务区、景观区、种植区、养殖区、活动区等,并进行具体分区; (2)兴建小型现代化的养殖中心; (3)修建工作人员办公区、宿舍及小规模接待区; (4)修建沼气池,满足生态园照明、动力等需要; (5)建设滴灌系统,发展果树种植和间种农作物; (6)修建小型会议中心; 2、后期计划: (1)兴建集餐饮、棋牌、垂钓、休闲、游乐、园林绿化和乡村情调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园区。 休闲园规划结构为:休闲别墅区、水果采摘区、观光植物区、观景品茗区。 (2)运用现代化市场营销手段,积极发展观光采摘业。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日期:2006年5月16日点击:138 现代乡村旅游市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我国的乡村旅游一般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西班牙旅游学术界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来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的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中国学者一般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农家乐”的概念。去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中国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