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修养养成的影响的策划书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修养养成的影响的策划书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修养养成的影响的策划书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修养养成的影响的策划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关于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养成影响的调查

调查分析策划书

组别:学委组

组织者:张勇

参与者:王博,朱伶俐,陈敏,郭靖,张一超,吕园园,贺哲,高亚雅,魏诚,吕丹,李鹏,陈晓华,李飞,王毅,许颖,崔凡,李鹏飞,万小蓉,郭幸林,黄玲

一、活动背景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它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但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这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因此大众文化产业竭力追求商业利润,为此,很多无良商家不顾后果地发行一些不良内容或者错误地引导我们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大学生总是接触新生事物最多的一个群体,是文化消费的主体,大众文化的发展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此背景上我组展开社会调查与分析。

二、活动目的

(1)、当代的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社会环境中,更为崇尚世俗与自由。当下处于一个由大众文化主导,而精英文化被消解的时代,一贯被视为精英聚集之地的大学,也面临某种冲击。“读书是为了就业,就业是为了赚钱”,诸如此类的实用主义思想已经被相当一部分人所接受。因此,大学的理想主义色彩逐渐褪色,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功利性的氛围。因此在大众文化传播中,加强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研究显得非常有必要。大众文化的风靡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深层次的价值观念到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容忽视的现实语境。

主项的意义:

(2)、大众文化的流行与发展,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生活方式等诸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集中体现为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由于大众文化在文化功能上的悖论存在,使其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针对大众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通过提高对大众文化的认识,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及加强

思想道德教育等多种途径,来应对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及影响为。对待当前的大众文化,采取愤世嫉俗的激进主义态度和放任自流的消极主义态度都是不正确的。我认我们应该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提高识别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及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树立崇高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念。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有力地批评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参与社会发展,甄辨与抵制没落文化的腐蚀与麻痹,保护本国文化传统、语言、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纯正和健康。大众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追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庸俗价值观。所以有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能够认识到并自觉地抵制不良庸俗大众文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

三、主办单位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1级市场营销十一班学委组

四、活动名称

大众文化对高校大学生道德修养形成的影响

五、活动时间

2011年11月25日

六、活动地点

西北政法大学南区教学区、操场、宿舍,以及校外

七、活动流程

(一)活动准备阶段

(1)召集本组成员进行讨论商议本次活动相关事宜,确定可行方案;

(2)将本次活动具体实施环节落实到个人并讨论活动开展的地点;

(3)将本次活动所需的调研材料及问卷由相关负责人在11月24日晚前完成;(4)本组成员积极联系及时沟通,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二)活动举办阶段

(1)由本组全体成员携带调查问卷,在学校及校外开展问卷调查;

(2)两小时内完成,集合上交调查问卷。

(三)活动后续阶段

(1)统计收集来的调查问卷,并分析。

(2)由相关负责人写调研报告。

(3)活动结束,解散。

八、经费预算

笔记本一本2元

调查问卷一百份32元

九、附件:调查问卷及详细分析

尊敬的李老师,您好,以下为我们小组的问卷题目及分析,感谢老师抽空查看!

大众文化对高校大学生道德修养形成的影响调查问卷与分析

问卷数目:100份

您好!我们是西北政法大学经管院一年级的学生,感谢您配合我们做此次问卷调查。为了此次课题,我们特此设计了这份问卷。对于你的问卷,我们也会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做好保密工作,也希望您能配合和参与,非常感谢!(注:请在你答案前打勾)

第一部分: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分析:从人数上看,我组对100位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科学性;从性别比例上看,我组对44位男生,56位女生采取问卷调查,结果具有一定合理性。(依据:性别比例合理,才能充分反映大众文化在不同性别大学生里产生的影响程度。) 2、您的年级

A.四年级

B.三年级

C.二年级

D.一年级

分析:从年级分布上,我组选取对象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皆有一定分布,且相对均衡,故结果具有一定客观性和代表性。(依据:年级分布合理,才能充分反映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在大众文化中受到的影响程度。)

第二部分:

1、您对大众文化概念的了解程度( ) A 非常了解,知道其定义及特点 B 有一定了解,可以举出相关示例 C 不太了解,只是大致听说过 D 不了解,没有听说过

分析:从结果分布上看,48%的人选择了B,47%的人选择了C ,4%的人选择了A ,

占统计人数的绝大多数,他们都对大众文化有所了解,证明绝大多数人对大众文化都有了解,虽然程度上不同,但或多或少都在生活中受其影响。(原因分析:大众文化具有通俗性,流行性,日常性,渗透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

2、您关注大众文化信息的主要目的( ) A 了解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跟紧时代的脚步 B 增长自身的文化知识,促进自身发展 C 纯粹为了娱乐,仅当休闲所用 D 其他:

分析:从统计结果上看,61%的人选择了B ,20%的人选择了A ,占统计人数的绝大多数,他们关注大众文化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促进自身发展,追逐时尚脚步,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对待大众文化的态度比较合理,但仍有10%的人选择了C ,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原因分析:大学生为独立意识主体,在文化生活中进行文化选择,不同的文化选择带来了不同的影响结果。) 3、您是否介意当前的大众文化热点进入主流文化领域( ) A 不介意,这样能够体现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化 B 无所谓,每一个文化现象的产生及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

C 介意,一些大众文化热点过于消极,不利于当前我国和谐文化的建设及发展

分析:从统计结果上看,45%的人选择了A ,对大众文化进入主流文化领域持乐观态度,23%的人选择了C ,对大众文化可以做到辩证客观看待,发现其发展中

存在的问题,但也有29%的人选择了B ,对文化发展持有无所谓态度。(原因分析:文化主流领域由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占据,大多数人选择大众文化时看中其娱乐性而非文化实质,加之大众文化良莠不齐,可能对人的成长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故大多数人不赞成其进入主流领域。)

4、对《红楼梦》等名著影视化、光盘化,《老子》《庄子》漫画化,您有什么看法?

A 、纯属商家炒作,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B 、使传统文化通俗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C 、能够使更多的人看到名著

D 、利弊参半

分析:从统计结果上看,44%的人选择了B ,15%的人选择了C ,他们认为名著影视化,光盘化,漫画化有利于文化传播与普及,使文化更通俗,更符合大众文化发展趋势。23%的人认为利弊参半,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一文化现象。18%的人选择了A ,全盘否定了这一文化现象。(原因分析:大多数人看来,传统名著文化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名著光盘化一方面将原本神秘的文化展现在大众面前,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对名著造成了一定破坏) 5、您对现在的电视节目有哪些看法? A 、丰富多彩,能满足自身的需要 B 、娱乐节目质量低俗,有待改进 C 、介绍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太少 D 、电视剧的质量差,色情暴力镜头太多

分析:从统计结果上看,32%的人选择了A ,认为大众文化具有喜闻乐见的特色,能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36%的人选择了B,认为娱乐节目有待改进,大众文化整体上还是比较好的;21%的人选择了C ,认为介绍传统文化的节目太少,觉得传统文化应借助大众传媒被更多的人接受;11%认为电视节目质量太差,节目的导向性存在错误。(原因分析:电视作为第四媒体,在我们生活中已被普及,也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传媒介质,电视节目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电视节目低俗化,质量太差,广告太多等。) 6、您觉得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你的价值观有哪些影响?

A 、工作、学习、生活更便利了,沟通、交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B 、污秽的东西太多,诱惑力大,对人的负面影响大

C 、可以不用承担责任地畅所欲言

D 、现今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了

分析:从统计结果上看,43%的人选了A ,29%的人选择了D ,认为网络极大程度上便利了我们如今的生活,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离不开网络。20%的人选择了B ,对网络发展持否定态度,认为网络上负面的东西太多。8%的选择了C ,其对网络的认识存在一定问题,值得我们思索。(原因分析:大众文化具有依赖性,在网络发展的同时,网络成了我们的主要交往途径,我们对网络产生了较严重的依赖,带来了许多诸如精神空虚等的问题。)

7、您对现在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是怎么看的? A 、非常反感

B 、可以说出现实生活中不敢说的话,很刺激

C 、别人都在骂,我也跟着骂

D 、无所谓,没有感觉

分析:从统计结果上看,65%的人选择了A ,对网络上存在的不和谐行为持否定态度,13%的人选择了B ,其认识存在一定错误,认为网络是一个不受约束,为所欲为的平台。16%的人选择了D ,对其发展持有一种无所谓态度,更甚者有6%的人选择了C ,跟着其一同起哄。我们需要对此现象予以重视。(原因分析: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大众文化发展的同时,影响我们形成了一些不良言行。)

8、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您对现在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否满意?

A 、不满意

B 、一般

C 、非常满意

分析:从统计结果上看,73%的人选择了B ,从一个侧面上可以看出,学校虽然对校园文化建设有所作为,但力度不够,校园文化发展尚有欠缺;16%的人选择了A ,对校园文化不满意,认为其有很大发展空间;11%的人选择了C ,对目前的发展比较满意。(原因分析: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环境,校园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其文化建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见惯了多样化的大众文化,自然期待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

9、受大众文化的影响,公益活动也多种多样,谈谈您对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态度。

A 、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做好事,为他人和社会服务

B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一项完善自己人生经历的机会

C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浪费时间,收获甚少

D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纯属形式主义

分析:从统计结果上看,60%的人选择了B ,30%的人选择了A ,占绝大多数,他们对公益活动的发展持肯定态度,并且有意愿积极投身公益活动中,认为有助于完善自身的人生经历,有助于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但仍有4%的人选择了C ,认为公益活动浪费时间,收获少,6%的人选择了D ,道出了目前公益活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部分活动走了形式主义的路。(原因分析: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因此大众文化产业竭力追求商业利润,大众文化发展中所宣扬的利己,自私等思想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公益活动组织与进行也存在一定缺陷。)

10、在日常生活中,受大众文化的冲击,您对那些穿奇装异服的人的看法 A 、引领时尚,追随潮流,值得肯定 B 、不利于自身价值取向的确定,不应提倡 C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分析:从统计结果上看,45%的人选择了C ,认为对这一行为需要辩证看待;35%的人选择了B ,认为对这一行为应坚决抵制;还有20%的人对这一行为持肯定态度,认为这一行为代表了时尚文化。(原因分析:奇装异服是大众文化流行性的表现,但大多数奇装异服,攀比奢华违背了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精神,不利于大

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

11、目前大学生在恋爱期间普遍存在着婚前性行或试婚行为等,您觉得是否受大众文化的影响? A 、有一定影响 B 、有很大影响 C 、影响不大 D 、没有影响

分析:从统计结果上看,53%的人选择了A,22%的人选择了B ,占统计人数的大多数,他们认为婚前性行为受大众文化影响或影响较大;22%的人选择了C ,3%的人选择了D ,他们认为婚前性行为受大众文化影响较小或无影响。从总体上看,大众文化对婚前性行为存在一定程度影响。(原因分析:大众文化具有大众媒介性,流行性,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的外来文化中的糟粕对大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修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作用。)

12、您最关注下列哪个大众文化热点( ) A 山寨文化大肆流行,主流文化受打击 B 各类选秀节目层出不穷 C 非诚勿扰,马诺现象产生 D 富二代炫富,“仇富”现象产生 E 名著纷纷遭遇雷人翻拍 F 蜗居、蚁居 G 其他:

分析:从统计结果上看,10%的人选择了F ,对社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关注;21%的人选择了A ,13%的人选择了E ,对大众文化发展中带来的主流文化受打击,传统文化遭破坏的问题进行了关注;17%的人选择了B ,14%的人选择了C,11%的人选择了D ,对电视选秀节目中产生的争议话题,拜金主义等问题进行了关注。总体上看,大学生对大众文化的关注多方面,多样化。(原因分析:大众文化具有多样性,日常性,类型性,能够满足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娱乐节目等关注的需求。)

13、您对当前大众文化热点现象的看法( )

A 这些热点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对于我们解决好社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B 体现了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化,但政府应该努力引导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C 这些热点现象中以雷人消极的现象居多,这样不利于我们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应已于抵制

分析:从统计结果上看,38%的人选择了A ,45%的人选择了B ,占统计人数的绝大多数,对大众文化的发展持有肯定态度,认为大众文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其发展需要引导。17%的人选择了C ,对大众文化的发展持有否定态度,认为大众文化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应抵制。整体上看来,应提倡发展大众文化,但政府应加强管理引导。(原因分析:大众文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是通俗流行的,自然无法避免产生良莠不分。大众文化中既有能起到积极、正面作用的部分,也有对人性产生负面影响的部分,我们应该辩证看待。)

14、您如何看待大众文化流行对于传统文化的影响( )

A 大众文化的流行给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变现形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B 大众文化只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伴随产物,对于传统文化没什么太大影响

C 当前的一些热点过于浮躁,只会对于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带来消极的影响

D 其他:

分析:从统计结果上看,49%的人选择了A ,肯定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认为其丰富和活跃了传统文化的发展;20%的人选择了C ,否定当前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认为其不利于传统文化继承发扬。还有13%的人选择了B ,认为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无什么影响。整体上看,大众文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原因分析:大众文化具有类型性和多样性,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15、您如何看待当前对于西方文化的推崇现象( )

A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他文化所不能取代的,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加剧

B 东西方文化各有千秋,要懂得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学习西方文化的先进、健康的部分

C 西方文化比我们的文化开放积极的多,当然要推崇了

D 其他:

分析:从统计结果上看,68%的人选择了B ,主张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借鉴西方先进健康文化,丰富发展中华文化。8%的人选择了A ,陷入了保守主义的误区。12%的人选择了C ,则犯了全盘西化主义的错误,有崇洋媚外的倾向。(原因分析:大众文化在发展的同时也带了外来文化的传播发展,丰富和发展了本土文化,在文化的碰撞与交汇中,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的认识。) 16、您希望当前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 )

A 更加贴近大众生活,满足大众文化的需要,反映大众文化理想和提升大众文化人格

B 更加具有科学性,积极吸纳新的科学知识,促进大众文化的科学发展

C 通过广泛及时地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有益文化成果来丰富大众文化的内容和创新其表现形式

D 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反映民族文化思想、体现民族文化风格、优化民族文化人格和展示民族文化精华,促使其往民族化方向发展

分析:从统计结果上看,44%的人选择了A ,认为大众文化应坚持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提升人民思想道德修养;17%的人选择了B ,认为大众文化应该更具有科学性,吸纳科学知识;25%的人选择了C ,认为应当及时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和先进文明成果,丰富自身发展;14%的人选择了D ,认为应当保持其民族性的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发展。总体上看,大众文化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原因分析:文化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所以文化发展的趋势应该顺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17、您认为大众文化的迅速传播对您有什么影响以及如何避免大众文化传播对您

的的负面影响?

分析:从统计结果上看,50%的人选择了使其接受信息全面,学习的知识更加多样化;27%的人选择了使生活节奏加快,紧跟时代步伐;10%的人选择大众文化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文化消费;但也有13%的人选择了无关紧要,无影响。足以见得大众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了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了生活节奏,但仍有部分人在大众文化传播上持有无所谓态度。

绝大多数人认为应该趋利避害,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少部分人认为应该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鉴别力,在文化消费中做理智消

费者,极少数人认为无作为。

十、附件:分析与总结报告

关于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修养养成的分析报告

——学委组

大众文化,通俗易懂地理解,就是为大众所接受,在大众范围内广泛传播的文化。其词条解释是:大众文化,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该词条解释来自百度百科)大众文化蓬勃发展依赖的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以及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我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它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我国一支不可小觑的文化力量,它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形成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和不良价值倾向,这促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可控性的问题。(资料借鉴于百度百科)大学生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消费的中坚力量,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大众媒介性,渗透入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为了调查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修养养成的影响,我们特地进行了本次调查分析。(活动原因简述)在调查方式上,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的方式,其方案具有可行性;在调查对象上,我们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使各个年级均有一定人数参与,男女生人数基本对等,其结果具有一定客观性和代表性;在调查人数上,我们共对一百位对象展开调查,属于多数调查,其结果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调查问题上,我们采取了16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的问卷形式,问题涵盖了大学生对大众文化的态度,了解方式,关注领域等。涵盖面广,具有一定代表性。(问题详情见问卷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回收汇总,我组总结分析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1)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通俗性,流行性,渗透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其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对大众文化有一定了解,虽程度不同,但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受其影响,影响其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详见第一题);

(2)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通俗性,日常性和流行性、大众媒介性,扩宽了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思想道德修养(详见第四题);但大众文化同时具有商业性,大众文化产业追求商业利润,商家在传统文化大众化的同时难免加入一些消极的因素,不利于大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对此问题我们应辩证看待(详见第十四题);

(3)大众文化以其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丰富和发展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快捷,便利了我们的大学生活,使大学生文化生活多样化,有助于大学生精神文化修养的提高(详见第二题);但同时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依赖性,使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网络文化的发展,同时有部分大学生网络成瘾,因此,大众文化需要我们正确对待(详见第六题);

(4)大众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如校园文化的建设,公益活动的宣传,通过大众文化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为大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积极响应,投身其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详见第八题,第九题);

(5)大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网络上谩骂诽谤他人,电视选秀、相亲节目为追求收视率的低俗化,恶俗化,大众文化中对待西方文化的过分推崇等,都会对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使大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详见第五题,第七题,第十五题);

(6)大众文化也带来了一些错误的价值导向,严重阻碍着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如婚前性行为,拜金主义,仇富主义等不良倾向,已经危害到大学生积极健康人格的形成(详见第十一题,十二题);

(7)大众文化的发展顺应了时代和大众的需要,其发展是必然趋势,政府应加强对大众文化发展的管理和引导,至于大众文化是否应进入主流文化领域的问题,还有待商榷(详见第三题,第十三题,第十六题)为此,我组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大学生必须要有审慎的态度,辨证地看待大众文化的发展,提高文化鉴别力,吸收大众文化中积极健康有益成分,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树立良好健康价值观,做一个有道德,讲文明的大学生;

(2)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支持引导鼓励文化产业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引导大众文化积极健康发展,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3)企业在追求商业利润的同时应不违背商业道德,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健康文化;

(4)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把自己培育成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文明大学生。

以上为我组的分析及建议,感谢李老师抽空查看,不足之处还望老师斧正,谢谢老师!!

——学委组集体宣

2011级市场营销十一班学委组

2011年11月24日

怎样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怎样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是树立良好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修养是确立 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我们所提倡的修养,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武装头脑,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到“真、善、美”的统一,不断完善人格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脱离 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 何谓“真、善、美”? 真者,真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我们要到达“真、善、美”统一的崇高境界,首先要确立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要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为真理而斗争,首先要进行思想修养,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头脑,深入了解国情民情,认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坚持真理,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善者,是有利于人民和社会进步的道德行为。我们要到达“真、善、美”统一的崇高境界,就要加强道德修养。我们所提倡的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的道德修养,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表现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核心是集体主义,先公后私的精神。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的科技骨干和栋梁,应当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模范。 美者,是能引起人们的愉悦和喜爱的事物和行为。社会美是美的核心,我们确立的审美观,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审美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人民和社会进步的行为就是美,反之则是丑。因此,我们要确立的审美观,必须以“真、善”的和谐统一为尺度。 要到达“真、善、美”统一的崇高境界,就要做到知行一致,严于律己,见贤思齐,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希望大家都能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向先进人物学习,增强修养,朝着“真、善、美”统一的崇高境界迈进。 除此之外,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也是必要的。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惊醒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道德修养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体现在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上,体现在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上。高度的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大学生要努力按以下求来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首先,应有惊醒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这样才能满腔热情地、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去思考、去体验,从而提升道德修养的境界;其次应积极主动地惊醒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坚忍不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惊醒道德修养;最后应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还应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结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和当代人道德修养的实践经验,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道德修养。其一,血丝并重的方法,即通过虚心学习,积极思索,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行;其二,省察克治的方法,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不良念头,并加以即时抑制克服;其四,积善成德的方法,即通过积累善行或美德,实质巩固强化,已逐渐结成优良的品德;其五,知行统一的方法,即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在实践中加强个人品德修养要特别注意自觉向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是自己践行社会道德要求的典范,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一个道德模范,就是社会上竖起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就是在群众中提倡的一种导向、一种水球。模范人物以自身的道德行为,真实、具体地再现了优秀的道德品质,给人以鲜活、观的印象,深化了人们对道德力量的理解与认同,构成了个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标准与参照。对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应在信息社会中加强道德修养。 信息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当今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这正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的征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信息社会背景中。人是自然之人,有人的自然属性,更是社会之人,有人的社会属性。人生的价值就是要从个人所得和社会贡献这个辩证的关系中去把握,并以社会贡献为主要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就在于个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河南工程学院考查课 论文 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姓名: 学院: 专业班级: 专业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任课教师: 2016年12月20日

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Xxx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 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途径,为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指明了努力方向。大学生必须在深刻领会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努力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其内涵丰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意义重大。大学生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了解和把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索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 正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方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明确了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成果,它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思想,为最终凝练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大支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可以从价值层面为深入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提供根本价值遵循,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先进的、根本的价值导向和理想信念,提供明确的、稳定的价值评剧和评判

网络用语文化现象分析

网络用语的文化现象分析 摘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及时的反映了当今社会群体的文化特点。那么它表现出了我们当今社会什么样的文化心理或是社会心理。这种表现是否与我们当代的生力军———青年一代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我们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和伯明翰受众理论的基础上对网络语言的文化进行剖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社会现象大众文化 一、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一)语言与社会。德国的洪堡特认为,实际上,语言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房德里耶斯在《语言———历史的语言学引论》中明确提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结合社会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它的发展依赖于社会集团的存在。”拉法各耶曾经指出:“一种语言不能跟他的社会环境隔离,正如一种植物不能离开它的气象环境。”而网络语言也是在社会的环境中生存的。 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来使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网络语言是以因特网为媒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的变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网络语言中,它不仅将口语和书面语融合,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融合,而且还将各种无法以汉字表示的情态,以一定的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语言特有的形式和风格,这些都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与传统的语言形式都有较大差异。从根源来说,文化坐落于社会大系统中,无时无刻不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从社会系统的环境因素看,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具有情境化特征,它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样印证了网络用语文化现象并非无风起浪,而是产生在无处不在的社会环境之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如果说社会实践是文化研究的活水源头,而社会实践又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那么文化研究就应该随着社会实践而不断更新,用贴近于生活和民众的文化理念正视并解答新的社会问题。 网络中词义的变化与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当代生活息息相关。 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集散地,全世界的信息都以极快的速度在网上传播,新信息、新资讯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因而网络用语也以日新月异之貌,呈现于大众的面前,不仅如此,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文化相互冲击的环境下,网络语言无疑也受到了影响,就那其语言本身来说就已经表现出一定的中外融合性。尤其是英语和日语对中国网络语言的影响更大一些。比如:“……ing”这个词语,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这是表示“正在进行”的时态,因此网民就将其运用于网络语言中,例如:吃饭ing、睡觉ing……这都说明一个问题,在刚开始只是文化接触的基础上,各国语言相互之间也将会有一定的影响。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早表现在外来词的使用中,还没有涉及到语法和语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的语音和语法之间会不会有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不得而知了。但在网络中它已初步表现出了一定的融合性———尽管它还并不规范。按照帕森斯的社会结构理论,自然、文化、政治、经济在社会大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处于不变变动的过程,结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从社会系统的结构看,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也是开放性的文化,表现在呈现方式上以学科交叉为其特征,发展趋势上以文化变迁为其特征。 二、网络语言是当代潮流文化的镜象折射

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论文关键词:大众传媒;负面影响;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积极构建了文化,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文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大众传媒有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有消解文化艺术的个性与深度倾向,有销蚀大众精神活力倾向和一定程度上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 这是一个被大众传媒包围的时代,无所不在的媒体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拒绝的强大力量,正在由表及里地变革着我们的社会面容,制衡着文化。现代传媒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它借助于科技优势大大拓展了文化空间;它改变了文化的机制,造就了文化产业;它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创造了知识民主时代,赋予了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同等权利;它使得社会大众成为精神文化价值观建构的积极参与者,使大众文化得以迅速崛起;其设置议题的功能、其在娱乐消遣方面的优势,使之具有了对社会的协调作用等等。可以说,大众媒介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积极建构着大众文化。 但同时,大众传媒给文化生产并通过文化生产给社会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自身的复杂性使之不可避免地在构建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在无形地消解着文化。对其进行“吹毛求疵”式的文化批判的根据就在于“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这种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对之进行文化的审视与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传媒建构文化,协调社会。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为存在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所谓文化屏障,是指大众传媒在促成文化传播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阻隔了平等的传播。从这个角度

浅谈电视剧艺术的大众文化属性

浅谈电视剧艺术的大众文化属性 【摘要】电视文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形态,既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审美性,又有商品的物质性、消费性;既有强制性、操纵性,又有迎合性、对抗性;既有同质性,又有多元性;既有类型性,又有创造性;既有娱乐性功能,又有教化功能。电视文化本身已经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文化形态,涉及到的领域已远远不是传统的文化艺术所能涵盖的,但是却掩盖不了一个重要属性——大众文化属性。电视剧艺术作为电视文化的一个分类已经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一脉相承了电视文化的属性。以往传统上大众文化可以给其下这么一个定义,即从欣赏主体出发,从受众的接收品味和受众的阶层出发。在当代市场经济以及文化全球化的新的历史语境下,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大众文化观。笔者将对中国电视剧的大众文化属性所包含的社会功能性做一个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大众文化道德电视剧 我国电视文化的历史始于20世纪中期。虽然晚于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经济和科技两个高速运转的车轮的驱动下,不仅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技术上,而且在传播理念与文化理念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电视剧在其艺术层面上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电视剧是为大众所创作的艺术,它要适应大众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其二,当前对大众艺术的认定是从机器生产、成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方式来进行的,电视剧从整体上看有一定的工业生产性质。 另外电视剧遵循大众文化讲故事的传统。对电视剧而言,故事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这一点和电影有明显区别。从观众出发,我国的观众趋向于情节的欣赏,离开了情节也就失去了观众编剧中心说和导演中心说。由于故事性是电视剧成功的保证,所以一方认为编剧对电视剧更有发言权。我国大众艺术的欣赏传统之中,不仅要求故事的曲折复杂,而且要求叙事的圆满性。电视剧的最终结局是以圆满性以实现感动为结果的,因此电视剧也是以情感人的艺术。大众艺术中的情感要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要让剧中人有正确的情感分寸,有合理性的解释,违背基本道德的情感,就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中国的文化在其道德性的表达上有其独特的重点,同样在电视剧艺术上可以归纳出三个特点——英雄化的道德、传统道德、好汉情结。 中国电视剧的英雄道德主要是体现为一种舍己救人、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惜舍去自己姓名的大无畏精神。这种道德体现是与中国文化本身的特点以及整个中国历史社会政治环境所不能分离的。在80年代左右,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体系是提倡学习赖宁、学习雷锋,班级的墙上往往贴的都是董存瑞、黄继光的海报,保卫祖国、保护国家财产是高于生命的,并且中国式的英雄往往都是无任何品质上和性格上的瑕疵,这是与现实所背离的。中国人历来提倡“诗以言志,文以载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对我们大学生影像很大。所以我们要做一个知荣辱、讲道理的人,这不仅是社会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觉恪守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生活在新时代,独立和个性意识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现在许多社会不良风气冲击校园,才使得一部分学子产生利己主义倾向,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不能否认大学校园是一块“净土”,可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甚至违纪违法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如买饭考试抄袭、坐公交不让座等等。许多事情刚发生时都很小,但如果都不加注意,不加约束,不及时改正,都容易变成“问题”,日后走上社会,就可能沿袭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人们常说当代大学生是“社会骄子”,可是,为什么恰恰这个“社会骄子”群体其道德状况会出现这么多不容忽视的道德修养问题呢?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也可意为风俗习惯。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

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和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道德是引导我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我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 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他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道德是让人积极向上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品质和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道德也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善”与“恶”而实现。 既然道德这么的重要,我们大学生如何加强自身的道德水平,我认为这需要我们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自我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将道德融入他们的生活习惯中,坚持“八荣八耻”等荣辱观,修身律已,自觉想劳动模范学习,从他们身上学到他们优秀的道德观念。重视自我修养,自我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美德。在现

大学生有关道德的论文范文3000字以上

大学生有关道德的论文范文3000字以上 关键词:大学生;公德意识;高校德育 一、公德意识: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 社会公德即社会的公共道德,它是人们在日常公共生活中所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的关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也就 是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和践行公共生活准则的观念和 意识。公德意识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高尚人格的前提和基础。遵守社会公德,自觉履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是一个人养成良好道德习惯,树立高尚道德情操的起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道德人格的完善,就应该从培养公德意识开始。同其它 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人的道德修养也只有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大学生只有培养和树立起公德意识,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进而达到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境界。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中比较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一般说来,它所要求的是最基本的文明 行为。有人认为,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应该是小学和中学阶段的事,对大学生还讲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岂非“小题大作”?诚然,社会公德教育早在中学阶段、小学阶段甚至学龄前就已经开始了。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人的大学阶段,才是生理心理蓬勃发展并日益 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臻定型, 思想道德日趋完善的重要时期。正如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青年期是“人的第二次降生”,因此,必须深化和加强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大 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为形成高尚品格打下坚实基础。我国的

大众文化的特点

1. 商品性 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 商品买卖 大众文化通论 关系的消费行为; 2. 通俗性 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 3. 流行性 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 4. 娱乐性 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最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 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5. 依赖性 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 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6. 大众媒介性 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类。 7. 日常性 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 中进行的。 8. 类型性 编辑本段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 大众文化的和谐价值 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 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大众文化往往通过大众化媒体(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来传播和表现,尽管这种文化暂时克服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茫 然和孤独感以及生存的危机感,但它也很可能大大降低了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从而在长远的历史中加深人们的异化。 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 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现象,不是文化本身;文 化是精神产品,不是具体的物质。工业化生产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文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 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对人性的终极 关怀。大众文化的倡导者显然忽略了这个简单的事实。社会生产所追求的是 物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尽可能为人类提供纷繁复杂的消费构成。大众文 化的平面化、批量复制是以消解文化个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物质追求的丰 富多样性与文化追求的简单标准化显然构成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悖论。从某种 意义上说,西方大众文化思潮是一场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运动。它是建 立在西方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进程,大众的自由 意识、思想解放达到某种高度之后产生的。 编辑本段 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

浅议如何增强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浅议如何增强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实质上是一个心灵塑造的过程。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关健在于增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增强;道德修养;自觉性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大学生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而不是国家、社会、学校的强制措施。强制性措施虽然能够使大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但学生对社会行为规范的遵守是不自觉的。当强制力一旦松动或者被取消时,学生就不一定遵守道德规范。对社会道德规范仅有被动遵守,而没有内心自觉。这样的大学生不算是一位有道德修养的人,而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伪君子”。 大学生道德修养缺乏自觉性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大障碍。有些大学生对道德修养课很反感,遇到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想办法逃课,即使到了课堂也出勤不出力。 1.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缺乏自觉性的原因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缺乏自觉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学生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重要性的认识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在中小学,由于思品课不是统考课目,学校和学生都不重视。到了大学,很多学生还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副课。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个人必备的素质之一,不仅是找到好工作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干好工作的重要保证。 其次,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形中对思想道德教育有所忽视。邓小平曾说,改革开放十年来,我国最大的失误的就是忽视政治思想教育。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在市场上我们直接感受到的是智力的竞争,很少感受到思想道德修养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市场经济的这种趋利性也渗透到大学校园。大学生为了能在毕业后找到工作,重视专业课学习,而放松了思想道德修养。 再次,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没遵循思想教育的规律。思想道德教育有其特殊性,它是一种心灵的塑造。它不仅要求学生要记住道德规范,而且要从内心认可道德规范。然而,有些学校把道德教育逐步演化为对道德“知识”的灌输,学生成为接受道德规范与教条的容器,成为一个“美德袋”。这种教育导致的恶果是:使本来就背负着“科学知识”重压的大学生又被种种“道德教条”所裹覆。 最后,由于大学思想道德教育忽视道德实践,学生没有运用道德理论的机会,无法体到道德规范的价值,对其无法从内心信服,因而不能转化为道德品质。

理解大众文化

对电视剧泛娱乐化现象的批评报告 电视的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基础而存在的,内容又决定了其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形式。对于当今电视媒体节目娱乐化的趋向,可以理解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和过渡,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泛娱乐、迎合大众口味的非理性化以及“愚乐”大众的被动娱乐化。 电视娱乐化是以电视剧《渴望》为开端的。发展到今天,娱乐元素在电视节目中广泛渗透,电视的娱乐功能已经被无限扩大。各种参差不齐的穿越剧、抗日剧、家庭剧、偶像剧批量生产面向市场,泛娱乐化已有一种普通的生活方式俨然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模式。 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无非有以下三点:以“收视率是上帝之手”媒体市场化的驱动使广大电视剧目制作人只凭逗乐主题抓人眼球;单一的盈利模式所催化的质量、品位和格调的“群氓”性质;受众的海量需求对故作深沉的守旧文化心态和空泛许诺的文化思想的批判冲击和否定。以电视为代表的视像文化所形成的元媒体,调动各种魅力化手段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占据受众以达到电视“多义性”与“大众性”的符号意义。 在传统媒介时代,印刷控制思想,主动权掌握在受众手上,“受众本应有自己对大众文化和产品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价值性受到了工具理性的挑战,受众的真实需求和虚假幻求越来越模糊”。“电视的发明可以说是企图大限度地满足个人获取信息的

需要,因此,它是工具性的胜利,是技术的胜利。它强调的是形式,忽略的是内容,它用形式‘颠覆’了内容”。在当代社会之市民社会,市民的需求就是大众的,新媒介应运而生、蓬勃发展,是泛娱乐化最为深刻的实践载体。 娱乐活动区别于审美活动,其自发性与商业性更为明显。电视节目娱乐化使“人们最终毁于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单纯重视奢华的物质展示、爱情至上的价值取向、不劳而获的生活幻想,很容易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靠极致情节和离奇故事来吸引眼球的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构成的极大威胁,实则是现实意义的空洞化。完全淡化意识形态领域文化主旋律的作用,削弱现代观众对人文情怀和艺术的体悟与表述意识。 电视产品是一个消费品,不可摆脱的就是其消费属性,必定带 有商业色彩,必定会考虑到满足大众文化的需求。换言之,电视产品不是从商品到商品,而是从商品到文化,而且是或多或少地带有艺术加 工痕迹的世俗化了的文化。这使得当今电视审美出现了一个显著走向———“审美泛化”,即人的审美从理性层面、想象的天地退回到感觉层面和实用目的。电视“审美泛化”的结果就是社会受众审美层次的降低、审美角度多样化及审美心态的变异。 当下中国的电视剧缺少的不是对故事情节本身的演绎,它超越的是单纯轻松娱乐的风格、人物中蕴涵浓浓的人情味却遗憾地不及有力整合民族精神、对唯美与浪漫感情追求的精神品质。

浅谈大众文化

浅谈大众文化 最近上课讲到有关于“大众文化”的一些东西,其实一直以来我对“大众文化”都比较模糊,社会上对于“大众文化”的争论也让我越来模糊,今天我就系统了看一些有关于“大众文化的”一些东西,并发表一些关于大众文化的看法。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大众文化蓬勃发展。流行音乐、香港搞笑片、台湾言情片、历史肥皂剧、好莱坞大片、时装show、music video等等五彩缤纷的文化快餐盛行,在中国形成了一种壮观的文化景观,“大众文化”于是成为人们用来描述这一文化景观的常见词语。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中国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在90年代,此后大众文化也一直是国内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国内学者致力于大众文化的研究,并定义大众文化,比较权威的像金元浦在《定义大众文化》中的定义王一川《大众文化的含义》中的定义,还有陈刚在《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中的定义等等。涉及比较全面,比较容易理解的对大众文化的定义是:大众文化是在工业化时代、市场经济的导向下产生的,以文化产业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传媒为手段,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反映社会大众日常生活,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味并在社会大众中广泛流行,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通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和成果。具体来说,广告艺术、影视文化、流行歌曲、网络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服饰饮食文化、街头艺术等,都属于大众文化,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大众文化的形式还将不断衍生。 大众文化有其自身产生的背景,具有其自身明显的特点。 1.大众媒介性。大众文化主要以报纸、杂志、书籍等机械印刷媒介和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量比以往文字媒介大得多,而且传播的速度也快的多。大众文化主要就是通过这些大众媒介去传输的,利用这种媒介成批的制作和传输大量信息并作用于大量受众,是所有大众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2.商业赢利性。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以后才出现的文化形态,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使它获得与众不同的手段后出现的。它带有消费倾向性,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文化市场完全跟从大众的需求走,把满足大众的需求走为其发展走向的作为其首要目的。大众文化和市场紧密结合,赚钱成为大众文化产生发展的首要动机。 3.休闲娱乐性。西方著名社会学家洛文塔尔称大众文化“是一种取悦消费者的商品”。娱乐性是大众文化的又一特征,可以说是大众文化的中心。大众文化是日常的,使人能感受到愉悦性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竞争非常激烈,人际关系复杂,人们心里承受着过重的压力,所以渴望获得休闲和放松,以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和紧张。因此人们在接受大众文化的时候,只是为了娱乐和消遣,并不企图从中得到启示甚至是精神的升华。大众文化是一种软性文化,它消解一切意识形态,又十分迎合大众,以轻松、快乐的姿态赢得各个阶层大众的欢愉,而不是去追求精神的超越性。 4.强烈渗透性。大众文化的通俗性、愉悦性对大众产生了强烈的诱惑力,因而大众是自愿的主动的接受大众文化的。而且社会大众是大众文化的主体,他们直接参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在大众文化作品中反复的出现,就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在大众思想深处扎根,使大众受其影响。大众文化有着强大而持久地渗透力,不断强化其所含观念在大众当中的影响。所以强烈渗透性是大众文化的一大特点。

大学生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大学生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活动。其实质就是在不同的道德观念的冲突中,自己内心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道德修养有助于正确解决道德要求与个人选择能力和践行能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自己内在思想品质中新旧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适应社会进步和个人完善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理应加强道德修养,为以后走向社会、成家立业等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基础。 那么,大学生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呢? 一、学思并重。即通过虚心学习,积极思索,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行。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二者必须结合起来,不可偏废,若只学习而不加以思考和分辨,很容易误入歧途,空想妄想。在向别人学习时,我们要“则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省察克治。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的不良倾向、不良念头, 并及时抑制和克制。诗人海涅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 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每个人都会犯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却不思改过。大学生刚刚走向社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犯点错误再所难免,重要的是及时调整改过,学会抑制不良倾向和念头,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长远。 三、慎独自律。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 照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礼记中庸》中言曰:“莫见乎隐,莫显乎 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当我们在无拘无束无人管制的时候,往往会有邪念或者做自己知道不对而在别人面前不敢做的事,因此产生了许多罪恶,这是十分可怕的。所以我们要随时随地要求自己做一个高尚的人,严于律己,自觉按照要求行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做一个值得别人和自己尊敬的人。 四、积善成德。即通过积累善行或美德,使之巩固强化,以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圣人的境界可能达不到,但在追求崇高道德境界,做善事做好事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道德品质得到了提高,凝结成优良的品德。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积累善行美德形成的道德力量的支持下,中华文明下才能够薪火相 传、命脉永续! 当然,大学生在按照这些方法去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不要忘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道德修养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而是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共性道德实践结合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来了解社 会,认识社会,正确地看待社会,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一思修论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大学生如何对待人生环境 人生环境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它很复杂,与每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大学生做为时代的一个人才主力军,对人生环境的处理,更不可忽视,因为这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地位。 1.大学生既有梦想,又有追求,同时又有一些自负.担心.恐惧与迷茫.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应该有合理的心理定位. 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这是他们有一种优越感,在大学生找工作.择业时,形成了好的工作得不到,低不就的局面,有的干脆在家闲着,成了恳老族.在大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憧憬时,正确地自我评价与估计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大学生年轻是一个资本,其次大学生却缺乏经验,你们的专业等等 合理调整自己不符和实际的就业取向,例如:与他人攀比,面子主义等等.总之要使你的择业目标与你的心理定位相统一,不要成为过分的理想主义者,而要培养脚踏实地的从小事做起的能力. 从小事做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顶峰,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如果有这种心理准备,就可以克服好高骛远的通病,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特长.优势劣势有正确的把握. 2.良好的交际能力非常必要,良好的人际关系。 成功=(努力+机会)*人际关系。开集体与社会,如果你要想获得成功,你必须尽快融入你所在的单位团体或工作单位,做好自己的工作,伴好自己的角色.与他人协调地工作,完美的沟通,是一种基本的能力,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传统的学习中,并没有掌握,所以你必须

重新学. 一个人要想被集体所接受容纳,就必须有集体荣誉感,同时要尊重他人,接受集体的价值观念,决不能有个人英雄主义,更不能目中无人. 有人说大学生在二十八岁以前吃专业饭,二十八岁以后靠人脉吃饭.无形中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需要人际交往,毕竟人是社会的人,决不能脱离社会,也不可能脱离社会. 与他人交往应遵行四大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人际交往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这就是说交流的双方都具有主体性,都有合理的利益,这决定了在集体中你不但要利己,而且要利他。做到投桃报李,礼尚往来。遵行四大原则,形成无形的人格魅力。 3.大学生所必备的实践能力 行动高于一切,当今某些中国优秀人才,到了外资企业,忽然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如一个技工,由此可见当当今的大学生应缺乏动手能力而失去许多机会与挑战.我们要学历,但不唯是学历,我们更要重视我们的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动,我们现在单纯强调学历与文凭的观念将会改变,学历与技能[动手能力]并重的观念将回被社会所接受. 学历与技能并重的观念将会是一个潮流,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即很好的动手能力. 4.拥有一颗平常的心,平常心态,善代挫折

大学生树立诚信道德的重要性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意见中明确规定: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本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具体地说,思想道德修养课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适应转变,认清使命。它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经历了“黑色七月”的大学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步入了大学校园。然而现实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往往与这些“骄子”心目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有着较大的差异甚至有着强烈的反差。第一章“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目标”。是针对大学新生在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学习环境中所产生的失落、沮丧、苦恼、困惑及其各种矛盾,从不同角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在这一章里我们通过对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为青年学生成才提供的条件等的描述,揭示了大学的内涵及其接受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以期引导大学新生珍惜大学生活,把握机遇,尽快找准成才的立足点,确立新的目标,迅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度。第二章“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21世纪世界和21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趋势与21世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使命,21世纪的大学生承担着迎接“两个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交给了当代中国青年,他还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和清华九十周年校庆的讲话中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的成才目标。这一章主要是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明确历史使命,提高自身素质,不辜负党和国家、人民的重托。第三章“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这一章围绕交往、友谊和爱情问题,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同室、同班、同乡之间的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还根据各高校普遍出现的大学生恋爱低年级化的趋势,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爱情与友谊、学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第二,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它包括每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

个人品德的重要性论文【品德论文 】

个人品德的重要性论文【品德论文】 思想道德论文。 。 。 。 。 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如何加强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研究者必攻的难题,到目前为止关于道德修养教育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教育体系。 借此,教育思想大讨论之际,浅谈一个个人一点肤浅的观点。 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很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大多数父母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狭獈、唯我独尊的习惯。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深刻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

思想道德目标。 作为大学承担着培养四化建设所需人才的摇篮,在人才质量把关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人才质量关上起着重要意义。 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形成的。 我们在大学期间学英模、赶先进,加强道德修养是十分必要的。 [b]如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呢?[/b]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他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 作为成人教育学院这一特殊的学院,招收的学生有他的特殊性。 所以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就更严格,作为教师自己都忽视首先修养,又怎样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呢?现在许多教师只管书本的教学任务,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师上课时而有些学生却在下面讲话、看小说、零食等不文明行为是对教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的行为,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 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师不说或懒说,这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 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职责,而且也承担着育人的义务,如果学生养成了这些坏习惯,走上工作岗位上如何能肩负四化建设的重任呢?所以说应该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开设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并设立专项研究机构,根据学生状况因材施教。 我们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走向社会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未来建设者。 大学阶段是我们这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大学生教育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提纲) 一、大众文化的基本理论分析 (一)何谓大众文化 1.在19世纪中期,“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相对于高等文化(High culture)而言,它被精英们提炼出来,用来“指称当时正在凸现的与传统的高等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因为当时的资产阶级正处在上升期,资产阶级新贵族们的市侩之气,下层工人运动的发展,在文化精英看来,都在破坏传统的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大众’包含着无知、庸俗、偏见、冲动、非理性的意思,‘大众文化’自然是对这个阶层粗俗文化状态的贬称。”[14]约翰.菲斯特认为,“大众文化是由居于从属地位的人们为了从那些资源中获取自己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是从社会内部和底层创造出来的。大众文化始终是一种关于冲突的文化,它总是关涉到生产社会意义的斗争。这种意义有利于从属者。” 2.20世纪20、30年代对大众文化来说是具有转折性的年代。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认为,“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通俗文化研究和评价的很有意义的转折点。电影与电台的出现,文化的大批量生产和消费,在一些西方社会中法西斯主义的崛起与自由民主政治的成熟,全都为大众文化的论证提供了条件。” 3.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等。它融合了艺术、商业、政治、宗教和哲学,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和心理,培养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1944年,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提出大众文化是以独特的大众宣传媒介,如电影、电视、收音机和报刊、杂志等,操纵了非自发性的、物化的、虚假的文化、成为束缚意识的工具、独裁主义的帮凶……从而显示了从启蒙向意识形态倒退,进入大众欺骗的阶段。”、 4.20世纪50年代,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开始对文化与大众文化研究。雷蒙威廉斯不同意“把文化理解为上层的专利,同工人阶级的文化对立起来,从此‘popular culture’开始代替包含着太多贬义的‘mass popular’。”对于大众文化的界定还有一些较有代表性。“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主要以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如叫座的电视剧、通俗小说、生活用品广告、畅销书、流行歌曲、时尚服装、音乐酒吧、歌舞厅、消遣性杂志、小报、电子游戏等。大众文化是当代通俗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的复合体。它们既代表了以大众消费为中心的文化产业、文化工业的生产,又是现代社会创造出的新的生活方式。” 5.麦唐纳认为大众文化就是文化由“商人雇佣的技术人员所编造;其收受者是被动的消费者他们的选择只有买与不买两种。”麦唐纳的结论观点明确,他说大众文化“单凭它那无所不在的影迹,它那让人难以严谨的数量,就已经足够威胁高雅文化的生机。” 6.台湾学者杭之认为众文化是“一种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其明显的特征是它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