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课时达标训练(十七) 蒙昧中的觉醒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课时达标训练(十七) 蒙昧中的觉醒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课时达标训练(十七) 蒙昧中的觉醒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课时达标训练(十七) 蒙昧中的觉醒

课时达标训练(十七)蒙昧中的觉醒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古希腊众神与人类一样具有明显的家族色彩,包含着一条血缘纽带,诸神形象也与凡人形象没有差别。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希腊()

A.民主思想B.无神论思想

C.科学思想D.人文思想

2.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主张()

A.否定了教皇的权威B.确立了民主原则

C.彰显了道德的价值D.树立了人的尊严

3.下面是不同的人生、生活设计,哪一设计在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眼里可能被认为是幸福的()

A.以人的需求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在一种共同的习俗和法律下,实现人的价值与尊严,大家公平、自由地生活

B.法律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实现人民大众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D.努力追求财富,以财富为标准,实现人生价值

4.“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大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体现了() A.人文主义B.理性主义

C.禁欲主义D.蒙昧主义

5.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这一故事体现的古希腊哲学思想是() A.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B.尊重自然规律

C.强调人是世界的主宰D.渴望征服自然

6.拉莫特·勒瓦耶在其著作《异教徒的德行》中写道:“人们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运用他们在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以下能够充分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他们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B.他们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C.他们都关注知识对人的改造

D.他们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7.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在哲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

A.把智慧与感觉区别开来

B.提出教育是人们形成美德的重要手段

C.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D.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8.塞内卡(公元前4年-公元65年)是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作家。他认为:“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奴隶的灵魂中同样富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和高尚品性,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塞内卡表达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B.塞内卡反对奴隶制度

C.斯多亚学派思想为罗马法观念的形成创造了一些条件

D.塞内卡的观念与儒家哲学一样具有朴素的人道主义色彩

二、非选择题(18分)

9.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戈拉材料二智者学派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伦理规范等,热衷于探讨政治和法律问题。

材料三奴隶制不合人性,追求所有人“平等”。

材料四角色——教师,任务——培养公私兼顾、能言善辩的好公民,目的——参与雅典的民主政治。

材料五美德即知识;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知道得越多,才知知道得越少。

——苏格拉底

(1)依据材料一至材料四,分别概括归纳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问题所关注的侧重点。(4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五中体现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2分)

(3)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观点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4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文精神的理解。(8分)

课时达标训练(十七)

1.选D以人的形象塑造神,肯定了人的地位和价值,反映出古希腊的人文思想,故D项正确。

2.选D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故D项正确。A项是宗教改革的作用;B项是启蒙运动的内容;C项是苏格拉底主张的意义。

3.选A结合智者学派的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来分析四个选项中的标准,A项强调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符合智者学派的观点。

4.选A本题考查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个性的关怀,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从题干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可看出是人文主义思想,故选A。

5.选A题干材料中的希腊神话故事主要讲述了人的一生,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

6.选A根据材料“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并结合孔子思想的仁政、德治以及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可知A项正确。孔子主张维护周礼,不主张发展个性,B项错误;苏格拉底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对人的改造,只是强调道德知识的重要性,C项排除。

7.选D苏格拉底在哲学方面最大的贡献在于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A、B、C三项是苏格拉底研究“人”的具体表现。

8.选B材料信息反映了天赋人权的主张,体现了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后来罗马自然法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因此A、C、D三项都符合史实。材料并没有提出反对奴隶制的主张,B项错误,符合题意。

9.解析:本题以人文精神为主题,考查对希腊先哲思想的理解。第(1)、(2)问结合材料分析即可。第(3)问,要结合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中期)和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前399年)的生活年代来分析,应该在希腊民主政治最繁荣的时代。第(4)问,主要从材料一至材料五所体现的精神来分析。

答案:(1)人的价值、作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平等;对人的教育。

(2)崇尚知识。

(3)希腊工商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需求。

(4)人文精神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心人;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尤其强调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获得,主要靠涵养与知识。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_第17课 解放战争

17课解放战争 基础巩固 1蒋介石曾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蒋介石所说的“先生”是指( )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 B.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 C.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 D.美国总统杜鲁门 答案A 2下图描绘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某一军事行动的战略态势,下列描述与其符合的是( ) A.“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B.“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C.“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D.“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答案D 31946年10月10日,著名爱国人士梁漱溟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导致“和平已经死了”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和谈 B.国民党不断扩大内战规模 C.美国等国际势力的插手 D.中间派无法左右国民政府 答案B 4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令:“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

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此电令发出时,人民解放军正在( ) A.进行战略反攻 B.进行辽沈战役 C.进行淮海战役 D.进行平津战役 答案A 5山东莱东县农民唐和恩老人使用过的一节竹棍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前线所经过的路线:莱东—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等地,包括了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的有关城镇和乡村的地名。从以上路线可知,老人参加了( ) A.孟良崮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答案D 6“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引自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这首诗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 B.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与国民党展开战略决战 C.“天翻地覆”是指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D.占领南京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答案C 7下图是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它在此作为历史的见证定格为永恒。这一天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B.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 C.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渡江战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教案

《诗歌、小说与戏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荒诞派戏剧的主要成就。 (2)理解:分析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3)运用: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所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阅读一些文学史的材料,学会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掌握个性化学习方法。 (2)充分扩大教学资源,强调从周围生活中取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真正做到生活即历史。 (3)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渊源、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这些成就和作品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让学生能以历史眼光去看待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每一点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浪漫主义诗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体现的时代特色。 难点 浪漫主义诗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荒诞派戏剧兴盛的的背景;《等待戈多》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西风哟,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远吗?”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佳作《西风颂》诗篇结尾的预言。文学艺术是现买生活的一面镜子,雪莱生活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解放和政治自由,在现实生活中反抗封建专制统治。他用丰富的想象对现实世界进行鞭挞和控诉,热情讴歌了人民争取自由和主的斗争,对未来作了大胆的设想,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家”。 恩格斯为什么高度评价雪莱?这一时期文学上取得了哪成就? 教学过程 新课学习 一、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本目内容的第一、二自然段,并请同学们分析这两个自然段分别是从哪个方面对浪漫主义文学作的说明。提示:背景及思想倾向。 1.背景及思想倾向 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简单地说就是,面对启蒙理想的幻灭,文学家们力图从自己的想像中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于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了。 而教材在阐述浪漫主义的思想倾向时,提到了两个方面: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揭露丑恶现实和憧憬美好未来。 浪漫主义文学表达出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其理想诉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之前的反封建贵族社会的政治思想而来的;与此相应的是对理想世界的积极追求。浪漫主义作家或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或通过强烈的怀古意识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强调主观的作用、个人的影响,他们的作品的主题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和表达个人的理想,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美好感受。浪漫主义作家对现实生活表现出一定的冷漠,但对大自然充满激情,尤其着力描绘自然界中那些不平凡的现象;在表现手法上以尽可能的夸张与强烈的对比为主,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它充满着奇特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在艺术造和个性表达方面强调自由追求,富有浓郁的抒情性和主:色彩。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谁呢?教材中涉及到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英国诗人拜伦和雪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 (2)优质教案

第17课解放战争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宏伟历史意义。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史实,如重庆谈判、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战略反攻、三大战役、北平和谈、渡江战役等,理解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宏伟历史意义,提高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补充,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了解内战爆发的背景,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的学习方法。 图表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阶段和概况,学生活动探究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提高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宏伟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例外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漠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严重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点: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面临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赴重庆与国民党和谈,表明了争取和平的由衷。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国命运,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详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这一问题理论性较强,学生不简易理解。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 第一目“内战的爆发” 教学要点:①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②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③政治协商会议;④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第二目“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教学要点:①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②三大战役。 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宏伟胜利” 教学要点:①北平和谈;②渡江战役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英国资产 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历史渊源 和时代背景,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相关历史资料,培养学生概括历史和观察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在 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再现、阅读史料、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从《大宪章》的签定到《权利法案》的制定,使学生认识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 立过程是非常漫长而复杂的,从而认识到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唯物史观。 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发展 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和责任制内阁 难点:君主立宪制的概念和特点,君主、议会、内阁的相互关系及各自作用。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案例故事 故事一“沉默”的女王 2014年,88岁的英国女王已经登基整整62年了,先后有13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她从不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是她得以保持英国王室地位的主要原因。 故事二20年来女王首次要求加薪

2010年5月,英国女王要求加薪。据悉,王室开支一般每十年与政 府沟通一次,不过女王已经20年没有提出过加薪要求,而其间英国物价上涨了80%。对女王加薪的要求,英国共和党的竞选经理史密斯指出,这一要求是“国家的耻辱”。 英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为什么要如此的限制王权?既然限制王权又为什么要保留国王呢? 【讲授】材料 从传统中走来--13世纪《大宪章》和议会制度-------政治传统 《大宪章》最为精髓的条款是: 一、…… 二、“若不经同等身份的人的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之审判,不得将任何人逮捕囚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宣布其不受法律保护、不得处死、不得施加任何折磨,也不得令我等群起攻之、肆行讨伐。”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中体现出英国怎样的政治传统? “王在法下”、“王在议会中” 图示13--17世纪英国的权力分配。 【讲授】英国革命的原因、过程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原因)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 而非法律创造国王。”他在向议会讲话 时公然说道:“除了上帝,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摘自〔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二、在革命中妥协------“光荣革命”(过程) 【讲授】《权利法案》 在传承中创新----《权利法案》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教科书必修一: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

第三单元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2)记忆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及主要内容。 (3)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4)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5)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相对君主专制而言是一种进步。 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分组预习:总结本课知识要点,课堂展示评价。 (2)阅读材料和进行中西政治比较,分析英国封建时代议会的特点。 (3)阅读《权利法案》的内容摘录,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分配情况和实质。 (4)师生讨论,探究英国确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培养教育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 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及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内阁制中君主、首相、责任制内阁之间的关系。

导入新课 新华网伦敦6月27日电:英国执政党工党新任领袖布朗27日下午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前往白金汉宫,接受女王授权组建新一届内阁,并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手中接受御玺,正式就任英国首相。 现年56岁的布朗自1997年工党执政以来一直担任财政大臣,与布莱尔一起被视为工党的两位“设计师”。 布朗准备在就任后进行1997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内阁重组,为工党在下次大选中“应对来自保守党的威胁”做好准备。 新课学习 从上述电文中就英国的政治体制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1.政治制度及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元首世袭制、君主立宪制等。 英国国王是怎样统而不治的?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王权至上到受到法律限制;君权神授到议会主权。 1.《大宪章》——宪法的雏形 1215年6月15日清晨,几十个英国贵族来到伦敦西北的温莎堡。他们要向约翰国王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国王保证:遵守法律,不得再侵犯贵族们的权利。贵族们已做好准备,谈判一旦破裂,他们的随从和铁甲骑兵将全军出动,向会场冲锋。出乎意料地,国王浏览了请愿书后竟表示了同意。于是《大宪章》诞生了,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诞生了。 (1)目的:为了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和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2)内容:学生阅读有关《大宪章》的内容,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3)《大宪章》诞生的意义 这是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规定的封建贵族权利已逐步演化成普遍的宪法权利;它树立了一条光辉的原则,即:法律高于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 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宝红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他们的共同特色是: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为主”。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③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④批判继承宋明理学。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框架说课讲解

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纲要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4、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 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 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 “理”)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 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 贤。 5、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

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末清初思想家 1、“异端”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在 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他还主张男女平等,歌颂农民起义。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学术上,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

《解放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 (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难点 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抗战胜利以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两大政治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政治信仰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两党从合作走向对抗,从争取和平民主走向内战,决定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在政治战线和军事战线上同时进行。 新课学习 一、争取和平民主阶段: 1、重庆谈判: (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烽烟不断,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生凋敝、苦不堪言。现在抗战胜利了,苦难应该到头了吧,应该可以在民主和平的环境建设家园了吧。然而遗憾的是,一个人却在磨刀霍霍,积极准备发动内战。这个人就是蒋介石。当然蒋介石也知道民心不可违。正当他为了战争借口冥思苦想的时候美国特使赫尔利向蒋介石献计:“蒋委员长可否给毛泽东发个电报,邀他来重庆共商国是。如果他拒绝,你可以接二连三地发电报邀请他,充分显示你的诚意。如果毛泽东明确表示不来重庆,拒绝和谈,你就可以向全世界宣布,共产党不要和平。你就可以大加讨伐,而不负任何责任。”蒋介石闻听此言,眼前一亮,觉得此计甚妙。决定采取这一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连续三次电邀“特请毛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同时摆出一副“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这样一种关心民生疾苦的嘴脸。 【问题探究】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细化整理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P64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问题。 附: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的相关原因: ①吸收护国护法运动等失败的教训,孙中山本人对民主革命不懈地追求;②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革命的新形式 ③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影响等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P68 (1)发展历程:

(2)科学定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P74 (1)形成过程:

(2)主要内容(了解): ①发展道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发展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包括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④发展动力:强调改革是解放生产力; 包括经济、政治、精神改革目标(其中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在坚持和 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 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和平外交和对外开放 ⑥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⑦战略步骤:“三步走”的战略; ⑧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党是领导核心,依靠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战线和人 民军队; ⑨祖国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伟大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它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引自《中共党章》等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

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 17.1 内战的爆发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内战背景的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进一步加深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认识 【学习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学习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 (1)背景:①国民党: ②共产党: (2)成就: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 ①内容: ②不足: 2、政协会议: (1)召开: (2)内容: (3)结果: 3、内战爆发: (1)爆发:

(2)战略防御:①战术: ②战果: 二. 小组合作探究: 1.抗战胜利后的各方态度 材料一:(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美国外交文集》(1)问题:美国在二战后对中国抱有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 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蒋介石谋士陶希圣原话 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 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1945年9 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 (2)问题:蒋介石所发出的和谈邀请到底隐含着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 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 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 ——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的一封读者来信(3)问题:饱经战火摧残的中国老百姓的希望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 ……联合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 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 (4)问题:注意时间,请问在抗战胜利以前,中共就已提出什么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优质教案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瓦特研制成功“万能蒸汽机”;电力的发现与发展;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理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到来的必然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运用:探究科学思想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社会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电力的发现与发展是几代科学家努力的结果,树立继承发扬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被称为“电气时代”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扼要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来引入本课的学习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科学历程中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以来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带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时代…… 【讲授新课】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知识,并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开始的?工业革命首先从哪个国家开始?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总结: 1)概念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

历史必修一第17课

第17课解放战争 【学习目标】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学法指导】 1.合作学习:在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分成小组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 预习案 【预习内容】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原因:国民党,内战准备未完成,采取 “”的策略;共产党,为 了。 2.结果:10月1 0日签定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二、解放战争 1.战略防御:(1)全面内战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2)1946夏-1947春人民解放军采取方式粉碎国民党的全 面进攻(3)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和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2.战略反攻:1947.6,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1948.9-1949.1中共连续发动 了、、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4.胜利:北平和平谈判: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 出“求和”声明,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但为 了,减少人民的痛苦,4月,中共在北平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双方达成 《》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和谈破裂。 5.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 得。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标志着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世界:改变了世界,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力量,鼓舞了世界 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 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探究案 【探究内容】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国民政府反动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曹宝红赵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知识讲解

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 一、春秋 (一)孔子(儒)--创立 1.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3.影响:形成完整儒家思想体系,成为时代主流 (二)老子(道)《道德经》 1.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B(精华)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2.影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为其提供物质条件 政治:周王室衰危,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期新统治者没有绝对权威 (二)孟子和荀子(儒)===发展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人性本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 ②影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教育思想:治国应以礼教为先,礼法并施 ②影响: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墨) 1.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 2.影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②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 (四)道家 1、庄子 ①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的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韩非子》 1.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③变法革新 2.影响:①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②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孙子兵法》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