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走进大自然活动方案

走进大自然活动方案

走进大自然活动方案
走进大自然活动方案

走进大自然活动方案

--------巴彦高勒中心学校

一、活动背景:

此时,春天杏树花开了,柳树也已抽出了新绿,如烟似雾。走出户外,美丽的农村让人如在画廊中穿行,美丽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是学生踏青、探访、野炊、科考的胜地,适合开展大型综合实践活动。为贯彻落实“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进一步推进我校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决定于5月3日组织开展“杏花节”赏杏花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的:

一)、总目标

1、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激发学生为家乡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欲望和热情。

2、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体现大综合、大课堂、大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潜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体现课改理念,把课堂引向户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走出校园,把学习延伸到校外,让学习溶入生活。

4、让师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学习、共进,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学生在实践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二)具体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巴彦高勒的春天的美丽;

②感受新农村的变化并了解其发展原因;

③了解和熟悉本地的野生植物;

2、技能目标:

①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能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野外生存的技能与合作互助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与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感受新农村变化,为家乡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

②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③感受大自然的丰富与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从而而爱家乡的情感;

④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美德。

三、活动组织

1、各班班主任负责组织班上学生报名参加活动,做好准备活动。

2、组织负责领导:王国栋、赵铁成、马奎文。

3、参加人员及各班负责教师

四、活动时间: 5月3日的开展“赏杏花”活动,然后展开后续工作。

绿野寻踪――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1、活动内容:

(1)、学生在指定范围内,寻找各种生物,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采取少量的标本,作好记录,采集时间为30分钟。

(2)、在带队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特性及生活习性。

(3)、以单位时间找出认出的生物种类最多的为胜(以记录内容为准,)。

2、活动组织

(1)、负责教师:班主任及带队教师

(2)学生以班为单位,自由组成小队,每队7-8人。

3、活动时间:下午14:00-16:00

4、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不得一人单独行动;

(2)、不得损毁庄稼和农作物。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1、活动内容:

(1)、要求学生注意保护河堤自然环境,不随意破坏河堤的自然环境。

(2)、不乱扔乱放各种垃圾,做一个环保小卫士。

(3)、每班组织学生清理指定范围内的清洁,并合理处理垃圾,确保地面无垃圾。

2、活动组织:

(1)、负责教师:各班班主任及每组责任教师。

(2)、全体师生共同参加。

七、活动要求

1、召开学校全体教师会议,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对活动的准备、参与、小结等过程细致合理地策划。

2. 班主任上好活动准备课,给学生分好组(每组以7——8人为宜),讨论制定好班级及小组安全公约,对学生进安全教育,学生在安全公约上签好字,并做

好存档工作.

3、在活动过程中,各班及配班老师要抓好学生的交通和行为安全教育工作,安排好本班学生的行动小队长,做到老师管小组,小组管学生的安全及任务分工。

4、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要求学生写好心得体会或作文,每班每类精选5——10篇上交教务处。

5、要积极组织,全面参与,及时拍照,做到有活动、有过程、有小结、有记录。

《走近大自然》教学设计

一、课题:第2课走近大自然 二、教学领域:造型表现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大自然中的色彩,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 2.熟悉做画工具,学习使用方法,训练调色能力。 3.感受大自然是美丽的,色彩是美丽的,用这些色彩来画成的图画也是美丽的。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认识色彩并大胆地开展调色练习。 2. 教学难点: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色彩美感,激发情感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一直延续到做画过程中去。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师寻找学校或学校附近比较适合课堂教学的自然风景点。 2.学生准备:水粉颜料、水粉笔、洗笔罐、调色盒、抹布、报纸 六、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准备情况,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阶段: 请同学们品尝各种水果糖。设问:吃了什么颜色的糖?觉得是怎样的味道?(学生感受、讨论并回答)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更丰富的色彩。(分组到操校园里寻找) (三)发展阶段: 1.认知常见的颜色红、橙、黄、绿、蓝、紫。(说到什么颜色时能举出相应色彩的事物) 2.欣赏三段音乐设问:音乐里表现的是什么颜色?你是怎么听出来的(学生感受、讨论并回答) 3.色彩居然有这么大的魅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表现大自然吧!老师想起了一种自然现象,叫彩虹,谁能说出彩虹颜色的名称来?

4.把学生分成七组,分别以颜色命名。(小组长挥挥彩旗与彩旗想应的一组小朋友就站起来。) 5.欣赏小朋友的作品看了画以后,谁说说它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6.每组的桌上都摆放了我们上课用到的物品,先和组内的小朋友商量一下,再告诉大家,你们这组将怎样利用他们来表现大自然的色彩美 (四)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重新组合每组的阵容,开始用色彩来进行创作。 (五)讲评: 把学生作品连成一片,进行作业交流。每组留下一名小朋友,作为这幅画的解说员,其他人和老师充当观众,一起来参观我们的《走进大自然》画展。 (六)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大家一起来交流。 (七)拓展:欣赏大师的作品。 是啊!世界在我们的眼里是多么新鲜、神气和美丽,艺术大师们也用丰富的色彩表达着对大自然的热爱。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作品吧! 板书设计:走近大自然 教学反思:我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拓展教学空间,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耳闻目睹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口头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有关走进大自然手抄报资料

有关走进大自然手抄报资料 导语:大自然诞生人类,说明它是尊重人类的行为,相反人类更应该尊重大自然。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有关走进大自然手抄报资料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走进大自然手抄报资料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以木桨仿鳍。相传早在大禹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观察鱼在水中用尾巴的摇摆而游动、转弯,他们就在船尾上架置木桨。通过反复的观察、模仿和实践,逐步改成橹和舵,增加了船的动力,掌握了使船转弯的手段。这样,即便在波涛滚滚的江河中,人们也能让船只航行自如。 苍蝇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导航仪”,人们模仿它制成了“振动陀螺仪”。这种仪器目前已经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实现了自动驾驶。 苍蝇的眼睛是一种“复眼”,由30O0多只小眼组成,人们模仿它制成了“蝇眼透镜”。“蝇眼透镜”是用几百或者几千块小透镜整齐排列组合而成的,用它作镜头可以制成“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相片。这种照相机已经用于印刷制版和大量复制电子计算机的微小电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质量。“蝇眼透镜”是一种新型光学元件,它的用途很多。 鸟类的翅膀具有许多特殊功能和构造,使得它们不仅善于飞行,

而且会表演许多“特技”,这些特技还是目前人类的技术难以到达的。小小的蜂鸟是鸟中的“直升机”,它既可以垂直起落,又可以退着飞。在吮吸花蜜时,它不像蜜蜂那样停落在花上,而是悬停于空中。这是多么巧妙的飞行啊。制造具有蜂鸟飞行特性的垂直起落飞机,已经成为许多飞机设计师梦寐以求的愿望。 在企鹅的启示下,人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用宽阔的底部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推动前进,这样不仅解决了极地运输问习题,而且也可以在泥泞地带行驶。 可以写有关人类毁坏大自然受到的惩罚,还可以写"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合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他们从自然界而来,由人类制造,最终归结于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所消纳,从而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从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由于塑料制品主要来源是面临干涸的石油资源,应尽可能回收,但由于现阶段再回收的生产成本远高于直接生产成本,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做到。面对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习题,人们希望寻找一种能替代现行塑料性能,又不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替代品,可降解塑料应运而生,这种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点是在到达一定使用寿命废弃后,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其化学构造发生明显变化,引起某些性能损失及外观变化而发生降解,对自然环境无害或少害。例如淀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淀粉在短时间内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导致薄膜力学性能下降,同时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剂与土壤中的金属盐反应生成过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链

科学教学应该走进大自然

[教学论文] 科学教学应该走进大自然 内容摘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开发课程资源,服务课堂教学。对于身在山里的孩子来说,大山里的一草一木、一鱼一虫,莫过于是他们最熟悉的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通过这些学生已知的知识,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去发现,把课本知识生活化,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去解决课本中的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善于把握这些资源,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更好的认识自然,更好的学习科学。关键词:自然知识科学教学利用 鹦鸽镇地处秦岭腹地,是陕西省太白县的东大门。山高水长、地广人稀,有着天然迷人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有着丰富的自然知识在其中。这儿山林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珍稀植物,有着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河道源远流长,有着各种各样美丽的石头,孩子们对这儿已再熟悉不过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把它应用到科学教学当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自然知识解决《科学》课本中的知识,整合课程资源,服务课堂教学,不是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吗? 一、让课堂,走出去 “让课堂回归生活”,是教育的必由之路,那么对于实践性极强的小学科学课如何让它回归生活呢?科学课堂虽然可以进行实验,但实验毕

竟是有条件限制的,学生不易很直观的去认识,不能很全面的了解课本知识。如何由课堂去认识更广的世界呢?最好的办法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我们这儿的河道源远流长,成群的卵石布满了河道。在进行《卵石的形成》一课教学时,学生可能会提问:为什么卵石的大小不一样呢?卵石真的就上游大下游小吗?课堂上我们只能给学生在脑中形成比较肤浅的认识。为此,我们可以带学生到河边亲自看一看,教师只需要当好导游,边走边讲。这样对于卵石大小及卵石形成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学生是在大自然这个大课堂中来学习的,学习兴趣也会是十分浓厚的。 二、把自然,引进来 科学课需要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大自然,课堂教学又是必不可少的,而课堂的范围又是非常狭小的,要让学生认识大自然,只有将大自然引入课堂。在教学不同种类岩石的时候,只靠书上的图例很难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岩石。那么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前亲自去山上、河道中寻找各种各样的岩石。在课堂上教师讲授时,学生会很关注自己找到的岩石的种类,便会集中注意力去鉴别自己石头的种类,然后教师再将每位学生探求的结果综合到一起,课本内容也就讲得差不多了。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各种岩石,而且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有乐何而不为呢? 三、交实践,给学生 科学课需要实践,需要动手操作,大量的实践活动会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科学课中有很多这样那样的小实

(最新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走进大自然》》优秀教案

《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往大自然的愿望、融入大自然的心境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1、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5、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做到不多字,不少字,正确流利。 2、出示文中的生词,先指名认读,后开火车读。 3、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读课文,听者给予评价。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 (1)、第一小节讲的是孩子们怎样走进大自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走进自然的过程中,孩子们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摸到什么?闻到什么?……体会他们欢快愉悦的心情。抓住“追着……追着……追着……”进行品位,体会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急迫而热切心情。 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读出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欢快、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 (2)、第二小节讲的是孩子们投身于自然。引导学生抓住“扣醒山石”、“访问花瓣”、“网住斑斓的秋天”等词语体会在孩子们眼中,山石、花瓣、秋天都是具有生命的,是他们的朋友,他们对这些大自然中的朋友充满了向往与追求。 进行感情朗读。 (3)、第三小节讲的是孩子们融入自然。在前两小节的感情基础上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深切的爱。 4、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达到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自然课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自然课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盐仓小学自然傅文龙小学生好奇心强,渴望了解大自然的种种秘密。教师应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自然课是培养学生能力、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应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参加自然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活用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创新 小学自然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初步了解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利用、改造和保护,从而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发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祖国等思想的熏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小学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每期一册,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物体(水、空气、金属、土壤、岩石、宇宙、动植物等),学习生理卫生、力学、声学、光学(热)、能源等知识。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按部就班,根据每课时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缺乏相关知识的联系。而自然知识在各册中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活用教材相当重要。 二、设法把大自然“搬上”课堂 有些自然教师,往往要到上自然课时,才带着准备好的教具、材料走进教室,上完课就又带着教具、材料离开了。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就不能进行观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解决这方面的矛盾,我们开辟了“自然角”把大自然“搬上”课堂,供学生观察学习。 “自然角”可以分为“室内自然角”和“室外自然角”两类。在室内“自然角”主要是放置动物、植物或它们的标本。如饲养小鱼、小蝌蚪、蚂蚁等,也可以种植一些小型的花草,让学生能经常观察、了解动物的外形以及飞、走、爬、游的动态等生活习性;了解植物的根、茎、叶、花的形态及其生长规律。至于室外“自然角”,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里现有的花坛花圃,开辟一块“种植园地”,种

走进自然学科学

走进自然学科学 我记得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参加小学科学课程编写的女教师在给我们培训时讲的亲身经历的事。她说她的孩子在科学课上,老师讲了蚯蚓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她的孩子回家后,到了晚上,就在自己家的阳台上洒上水,熄灭灯,专心的等蚯蚓到来。你说在城市里,钢筋水泥的地面上,孩子能等来蚯蚓吗?这位女教师说,她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编写者,看到这样的现象很痛心,这也充分说明了我们科学教师没有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而只是“纸上谈兵”。 通过以上故事可以看出,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头脑里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现象,看来我们科学课教学上的弊病已经影响了几代人,课堂教学单纯地传授知识,确切地讲只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严重脱离,长期下来,学生形成了只记住课本知识、读“死书”的习惯,不能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大自然想联系,更不能把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当然谈不上什么科学探究精神了。 萨其曼坚信人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这种倾向促使人们面对陌生现象时,尽力找到其发生的原因。天文学家卡尔也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我们教师引导得法,会让学生发现许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大自然里。例如: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洗澡时,受到启发,发现了浮力定律,等等。我们要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激发学生迫切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里去学习科学。 1.到大自然中去体验 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大自然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只在教室里学科学,单凭课本、标本、教具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如教学三年级《科学》中的《蚂蚁的观察》《蜗牛的观察》等课时,我们如果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白白浪费,而让学生将“书中的蚂蚁”和“大自然中的蚂蚁”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

《走进大自然》教案

《走近大自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自然界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造型游戏《走进大自然》。 2、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作品。 3、走近自然,更加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 1、是否能积极参与这次活动的全过程《走进大自然》。 2、是否能与同学友好合作。 3、是否对自己的材料特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4、是否能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的美丽。 课前准备: 1、收集一些沙雕、大地艺术和岩画的作品图片。 2、学生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如:各种废旧物品(瓶子、罐子、彩色纸、绳子、彩色塑料纸、竹竿、芦苇、芦花、高粱穗……)、工具(铲子、水桶、画笔、颜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沙雕作品、大地艺术作品等图片沙雕作品。 二、讲授新课。 沙雕是一种以沙和海水为基本材料的雕塑艺术,它通过堆、挖、雕、掏等手段塑成各种造型。沙雕只能用沙和水为材料,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粘合剂。作品完成后经过外表喷洒特定胶水加固,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可以保持几个月。沙雕属于大地艺术的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其体积的巨大是传统雕塑难以比拟的,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沙雕是一门边缘艺术,融合雕塑、绘画、建筑、体育、户外娱乐等各大元素。一般的爱好者不需要特别的专业训练,所有的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做。 冰雕是一种用天然的冰加工而成的艺术品。它是俄国人首创的。1740年,欧洲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寒冷天气,除了南部地区外,均被坚冰封锁,所有的河流湖泊都结上了厚厚的一层冰。在这寒冷的冬天里,专横跋扈的俄国女皇安娜伊万诺夫开了一个很残酷的玩笑:下令工匠用冰块在彼得堡的内瓦河上建一座宫殿,用作失宠的王子米歇尔格里申的新婚住所。工匠们无奈,在河上建成了一座长17米,辟有3间冰室的冰宫,冰宫内还摆放着各种造型

1--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说明

1 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掌握课文中的新词。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容。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在读中感悟课文容。 2、立于不败之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2、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容,体会文章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分析、体会。 难点:品析课文生动活泼的语言。 突破方法: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结合教师的点拨进行体会。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一、激情导入 深山小溪,红花绿草,飞禽走兽,白云……这一切多美啊!想去看看吗?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 二、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容,掌握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2.教师教读生字,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记住字形。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或小组相互朗读、相互评议。 3.指导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后评议。 4.教师指导、点拨。 5.教师读课文,学生体会。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1.同桌之间进行朗读比赛。 2.小组间讨论交流初读课文后的体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课文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 一、复习导入 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精读研讨 1、学生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质疑问,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2、教师引导,总结学生的疑问,形成问题组。 (1)什么是大自然,我们怎样走进大自然? (2)走进大自然后我们该怎样体验、感受大自然? (3)从大自然中我们能得到什么? 3、针对以上问题组,学生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4、师生共议 5、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容的理解。 三、语言赏析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小组进行交流。 2、教师指名学生在班上交流。 3、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探究。 4、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点拨。 四、思维拓展 1、照样子写话。 2、描一描,画一画 课堂小结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小组用一两句话赞美大自然 板书设计 1 走进大自然 纯洁 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美好 智慧 情感

走进自然学科学

走进自然学科学 发表时间:2011-08-03T10:57:17.357Z 来源:《现代教育教研》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杨惠 [导读] 知识只有运用起来才是活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最好地方就是家庭生活了。 杨惠 (宾川县力角镇力角完小云南宾川 671600) 我记得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参加小学科学课程编写的女教师在给我们培训时讲的亲身经历的事。她说她的孩子在科学课上,老师讲了蚯蚓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她的孩子回家后,到了晚上,就在自己家的阳台上洒上水,熄灭灯,专心的等蚯蚓到来。你说在城市里,钢筋水泥的地面上,孩子能等来蚯蚓吗?这位女教师说,她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编写者,看到这样的现象很痛心,这也充分说明了我们科学教师没有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而只是“纸上谈兵”。 通过以上故事可以看出,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头脑里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现象,看来我们科学课教学上的弊病已经影响了几代人,课堂教学单纯地传授知识,确切地讲只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严重脱离,长期下来,学生形成了只记住课本知识、读“死书”的习惯,不能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大自然想联系,更不能把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当然谈不上什么科学探究精神了。 萨其曼坚信人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这种倾向促使人们面对陌生现象时,尽力找到其发生的原因。天文学家卡尔也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我们教师引导得法,会让学生发现许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大自然里。例如: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洗澡时,受到启发,发现了浮力定律,等等。我们要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激发学生迫切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里去学习科学。 1.到大自然中去体验 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大自然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只在教室里学科学,单凭课本、标本、教具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如教学三年级《科学》中的《蚂蚁的观察》《蜗牛的观察》等课时,我们如果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白白浪费,而让学生将“书中的蚂蚁”和“大自然中的蚂蚁”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农村学生对蚂蚁、蜗牛都很熟悉,很多同学都玩过蚂蚁、蜗牛,我们把学生带到自然中去观察活生生的蚂蚁、蜗牛,经过感官刺激,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使学生有类似一个小小“科学家”的体验,他们也会在愉快的环境中尝到成功的喜悦! 2.在家庭生活中学科学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对家庭生活也是最熟悉的。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到许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体会知识力量的强大。 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行探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深冬,我们这儿的孩子都是从田边路间来到学校的,一个很冷的早晨,孩子们来到学校就围着我唧唧咋咋的说:“老师,田埂的草全白了,怎么回事啊?”“老师,豆苗也低下了头?”“老师,我们学校的草坪上也白了?”学生能提出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非常欣喜,但我没有回答,决定把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同学,让学生自己回家做实验:晚上,在碗里盛一小部分水,并放上一截线,把碗放到院子里或田埂上,第二天早晨再去看有什么?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并请教父母为什么?(因为我们小的时候都会做,还把它当“冰块”吃)。第二天早上,学生带来了他们的“杰作”,并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气氛异常激烈。最后经过讨论后,大家形成统一意见:热的水蒸气碰到冷的东西,当温度在零度或零下时,就会形成小冰晶,也就是我们说的霜。这时,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我想,这块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印象深刻的,因为这是他们自己从生活中发现的。 知识只有运用起来才是活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最好地方就是家庭生活了。比如学了《食物的营养》之后,让学生回家给自己和家人合理地搭配食物,合理地补充营养;学了《植物和环境》《动物和环境》之后,他们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家里和周围宣传买菜不用塑料袋,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废旧电池不能乱扔,会污染水和土壤等等。像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不但在生活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3.在其他媒体中补充 有线电视几乎进入了每个家庭,许多家长都为怎样能让孩子不看电视而发愁,其实,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在电视中还可以学到许多最新的科学知识。我鼓励学生在做完作业后,可以看看“人与自然”、“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栏目,这些节目的内容、图文、解说对学生产生的教育效果,都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很难达到的。再有,可以利用网络教室,让学生带着对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收搜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比如:“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书上有不同的说法,究竟怎样回答才能让学生满意呢?还不如让学生到网络教室,自己去找答案,学生最后得到的肯定要多于“恐龙灭绝问题”的本身。还有,三年级《科学》中有一课是《大树的观察》,由于季节、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观察到大树四季的变化,但在网上,学生都可以查到。还有许多自然现象是很难见到的,如火山、地震等。这些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料来弥补。 总之,我们小学科学教师们,应该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家庭生活、走进网络、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去学习科学知识,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自由成长的乐土。这样做了,难道还会出现“洒水、熄灯、等蚯蚓”的故事吗?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走进大自然》教学经验

---------------------------------------------------------------范文最新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走进大自然》教学经验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尝试收集,调动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课外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用较恰当的语言描叙自己的见闻、表达自己的情感。 3.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了解,激发学生关心、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课前播放音乐。 一、活动导入 1 / 7

师:同学们,随着美妙的音乐,我们进入了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对同学们提一个要求:请同学们在这节课上认真地听,大胆地说。 [点评:学生伴随音乐进入课堂学习,心情愉悦,气氛活跃。在课前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既为本堂课的教学作好了准备,长期对学生提出这样的短期目标,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大有帮助。] 二、整体回顾 师:上星期我们学完了第六单元,第六单元一共有几篇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件出示五篇课文的题目)《浪花》《大自然的语言》《要下雨了》《红领巾真好》《小狐狸卖空气》。 1.你最喜欢哪篇课文?把你最喜欢的部分大声地背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部分。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想不想对大自然有更多的了解呢? 那我们就一起走进大自然吧!(课件出示课题。) [点评: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涉及自然、社会、生活等内容,

---------------------------------------------------------------范文最新推荐------------------------------------------------------ 但它的落脚点在语,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课内学到的在课外得到延伸。此环节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过渡到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将学习内容与活动联系起来。] 三、走进大自然 (一)说说你所了解的大自然是什么样的 课件出示两扇大门,一扇大门上写着美丽的大自然,另一扇大门上写着神秘的大自然。 师:同学们,大自然既神奇,又美丽,你们是想先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还是探索大自然的神奇呢?(学生用鼠标点开大门。) [点评:课件设计两扇大门,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选择,完全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课件出示大自然风景图) 3 / 7

大自然的声音教案(供参考)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走进自然,收集自己听到的声音,并用恰当的拟声词加以描绘,能根据听到的声音,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能在习作中灵活运用各种 修辞手法,表达真情实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明确写作思路,通过欣赏视频,展开联想和想象,,在欣赏范文和句子训练活动中领会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写作密码的破译,写作思路的构建,范文的欣赏,和自己动笔的体验,产生对习作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了解并会运用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但写作仍是他们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难题,欲避之而不及。学生每天都和大自然亲密的接触,但留心记录下点滴瞬间的人却很少,眼中有自然心中没有,心中有自然笔下没有。本次教学设计就是要让学生,轻松入课,

轻松聊写作,轻松去写,让习作不再成为难题!对习作产生兴趣,进而喜欢上习作! 教学重点 能用恰当的拟声词和形容词描绘声音,根据声音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听说过密码吧!在生活中,很多重要的事物都被设置了密码。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习作也被设置了密码,这节课我们就来破译习作的密码吧,心动不如行动。 二.引发探究,总结方法。 1.密码1--抓住重点。 我们先看一下学案第二题,把文题“大自然的声音”拆分为()和(),重点是()。大家猜猜密码1会是什么呢?那我们就破解了密码1--抓住重点。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呀! 2.密码2--整体把握。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无论身居何地,无论身往何方,总会聆听到大自然美妙的声音。(把课题圈到一个圆里。)我们来看学案的第三题的1.2小题。下面我们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大自然复习课程

让幼儿走进大自然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及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也就是说,幼儿的科学探索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教师应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三毛曾经说过,现在的小孩子每天都是电视,漫画、玩具对大自然一无所知,分不清麦子和韭菜,成为了塑料儿童。因此大自然对幼儿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让幼儿走进大自然就是我今天来分享的主题。 一。大自然对幼儿来说都有哪些好处呢? 1.发展幼儿体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以及增强幼儿安全意识。大自然的美好不仅可以刺激孩子的大脑细胞,提高大脑兴奋度,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更可以让孩子的情感得以抒发,情绪得以释放,从而发挥更大的潜力。空气清新,景色质朴,非常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发展。 2.大自然是孩子学习知识、体验美与生命力得天独厚的课堂。在这个课堂中,孩子不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更可以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沿途看到的蔬菜水果,地里的虫子等都是教育孩子的对象,我们刚好可以借这个机会教孩子认识植物,让他们知道哪些是害虫哪些事益虫。应把孩子从闭塞的空间里解放出来,创造条件让孩子去感知自然,对于孩子来

说,大自然是他们学习、体验、观察、探索的最好场所,在这里,他们的知识得以丰富,体验得以增长,观察力得以提高,而观察所需要的专注力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遇到问题可以和孩子一起来思考的:让孩子想想某样东西是从哪里来的,以后可能会到哪里去。一些好看的植物的叶子可以摘下来让孩子们做标本或者做成创意画,他们用花草树叶当菜来过家家,拿小木棒来搭小桥,用土来建游泳池等。 4.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及团结合作能力,在活动中他们遇到行人主动打招呼,礼貌待人,按次序排队,不离开队伍,自由结合,遇到争抢玩具时,引导他们懂得谦让,商量解决。 5.增强幼儿环保意识。如果孩子乱扔垃圾的话,也要及时的制止教育,并教他们正确的处理方式。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缺一不可。通过帮助环卫工拾垃圾,让他们懂得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二。教师如何指导幼儿走进自然这一活动呢? 1.策划好行进的路线,做好出发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幼儿喝足水,上好厕所,检查幼儿衣物是否适合天气,鞋子是否适合徒步,教师准备一些手纸以防紧急现象发生。 2.安全教育。教育幼儿不随意离开队伍,不私自行动,过马路左右看,看见绿灯快快行,不要在人行道上打闹,并随时清点人数,确保幼儿安全。

《走进大自然》六年级上册单元回顾拓展

《走进大自然》六年级上册单元回顾拓展 一、导入。 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就是文人歌咏的对象,本单元课文中我们已经跟随作者李汉荣到山中访友,跟随赵丽宏享受了一场美丽动听的山雨,与作者郭枫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进行了一次奇异的游历,最后,我们还与作者曹敬庄一起来到了张家界的索溪峪,看到了那里的山是野的,水是野的,物是野的,人也是野的。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单元,去感受自然的灵性。 二、复习字词 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会了不少的词语,请翻到词语盘点,读一读这些词,在你认为容易写错的字下面打个三角,并记一记,接着马上听写。 听写词语: 清爽陡峭静谧 吟诵勤勉德高望重津津乐道 核对,指名读词语。 老师已经把这些词分成了两组,自由读读,你有什么发现? 组描写景物:你知道描写景物的词还有哪些? 有时候,一个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大自然真是美不

胜收,让人—— 第二组一般写人:在作者笔下呢?类似于这样写景物的词课文中还有很多。 悠闲自得全神贯注忙忙碌碌熙熙攘攘 驻足痴望勤勉劳作大街小巷意味深长 小结:在作者的笔下,大自然是多么有声有色,有情有意,那是因为作者——。 三、回顾 在想象的引领下,我们感受到眼前的自然是多么的富有灵性呀!让我们也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吧! 听自然之声 我们先来听一段自然之声。 说到自然界的声音,相信同学们的脑海里会冒出一大堆的象声词,考考大家,描写雨声的词语,你知道哪些? 哗啦啦啪啪啪淅沥沥嘀嗒嘀嗒叮咚叮咚…… 听这一段雨声,你感觉又有什么不同?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指名读,谈体会: 很美。从哪里体会到美?

小学一年级下册美术《走近大自然》教案

一年级下册美术《走近大自然》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自然界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造型游戏。 2、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作品。 3、走近自然,更加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 1、是否能积极参与这次活动的全过程。 2、是否能与同学友好合作。 3、是否对自己的材料特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4、是否能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的美丽。 课前准备:1、收集一些沙雕、大地艺术和岩画的作品图片。 2、学生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如:各种废旧物品(瓶子、罐子、彩色纸、绳子、彩色塑料纸、竹竿、芦苇、芦花、高粱穗……)、工具(铲子、水桶、画笔、颜料……) 教时数:2教时 授课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沙雕作品、大地艺术作品等图片 沙雕作品 ●二、讲授新课 沙雕是一种以沙和海水为基本材料的雕塑艺术,它通过堆、挖、雕、掏等手段塑成各种造型。沙雕只能用沙和水为材料,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粘合剂。作品完成后经过外表喷洒特定胶水加固,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可以保持几个月。沙雕属于大地艺术的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其体积的巨大是传统雕塑难以比拟的,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沙雕是一门边缘艺术,融合雕塑、绘画、建筑、体育、户外娱乐等各大元素。一般的爱好者不需要特别的专业训练,所有的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做。 大地艺术 沙雕作品 冰雕是一种用天然的冰加工而成的艺术品。它是俄国人首创的。____年,欧洲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寒冷天气,除了南部地区外,均被坚冰封锁,所有的河流湖泊都结上了厚厚的一层冰。在这寒冷的冬天里,专横跋扈的俄国女皇安娜伊万诺夫开了一个很残酷的玩笑:下令工匠用冰块在彼得堡的内瓦河上建一座宫殿,用作失宠的王子米歇尔格里申的新婚住所。工匠们无奈,在河上建成了一座长17米,辟有3间冰室的冰宫,冰宫内还摆放着各种造型美观的冰制家具、床上用品以及炊具,宫内的小花园里还“长着”用冰塑的各种花草树木。冰宫修好后,女皇命王子在冰宫中举行了婚礼,并且在那里度过了洞房花烛之夜。安娜伊万诺夫的恶作剧导致了冰雕艺术的诞生。从此,艺术园地中又增添了冰雕这一 奇葩。 ●三、讨论 小朋友们今天你是不是也想来试一试呢?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可以让你们挥洒的好地方——沙坑。 (1)、请同学讨论你想让这些地方呈现怎样的效果(喜气洋洋的、冰天雪地的、异国风情的、神秘的、亮丽的……?) (2)、你觉得可以利用哪些物品来造型。 (3)、自由分组,回家准备,讨论设计方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大家一起来交流。 ●四、讲评 ●五、小结 教学随感: 对大地艺术、沙雕、冰雕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感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学语文《走进大自然》说课稿

小学语文《走进大自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走进大自然》作者金本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首先说说教材《走进大自然》是一首儿童诗歌图文并茂插图优美生动易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第7册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把《走进大自然》安排在教材的开头有其特殊的含义,《走进大自然》全诗描写了我们走进大自然获得的丰富体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启迪我们要深入大自然这样才能得到来自大自然的丰富体验懂得生活的多彩多姿根据素质教育新思想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进行教学 说目标 根据本课内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说教法、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

美景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在初读诗歌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让学生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有一位朋友托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听接着播放大自然中一些声响的录音并让学生听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新课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语文使学生开阔视野所以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关于大自然的资料接着我让学生相互交流以达到激发他们迫切想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第二环节在感受诗歌描写的情境中——动情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寄寓情感的形象我运用课件将大自然的美用图画、音乐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诗歌中描写大自然美好的景象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的描绘了茂密的森林里小鸟在枝头婉转歌唱;蝴蝶翩翩起舞偶尔停留在五颜六色的花瓣上展示了美丽的大自然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追着小鸟走进密林

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走近大自然》教案

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走近大自然》教案课题:走近大自然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本课与上学期所学的“大家一起做”有些相似,但本课主要是利用自然界中的材料进行造型。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自然界中垂手可得的材料进行造型游戏。 2、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作品。 3、走进自然,更加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1、是否能积极参与这次活动的全过程。是否能与学生团结合作。 2、是否能对自己所选材料的特性有近一步了解,是否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幅欣赏图片、有关录像资料、电教设备。 学生:收集各种废旧瓶子、彩色纸、绳子、竹竿等,带小碗或小盘子。。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通过录像、实物投影设备观看岩画、沙雕等装饰大自然的造型活动的录像。欣赏大地艺术作品的图片。 请学生谈一下观看的感受,说一说这种艺术形式与自己以前接触过的艺术形式有何不同。 活动二: 出示教师制作的小冰花,请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引起学生兴趣。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它是怎样做成的。 活动三:

看看自己带的材料哪一些直接就可以用来制作小冰花,哪一些还需要进行改造再做。 2-3人一组,制作小冰花的胚子。 活动四: 将冰花胚放到小碗或小盘里,拿到操场上使其上冻。 在等待冰花上冻的时间里,学生观察自己学校的校院里哪一个地方、适合进行什么样的大地艺术创造活动。并根据各组讨论结果分配各组下节要准备的工具材料。 活动五: 将冻好的小冰花小心的取出,大家一起玩一玩,并把它吊到学校里的松树上,再运用带来的其它材料,把松树打扮成圣诞树。 活动六: 收拾整理,整队回班。 第二课时 活动一: 带队来到校园里。将材料工具放好。 回忆曾经学过的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中小动物是怎样在雪地里作画的。利用带来的工具在沙地上仿造一下各种小动物的脚印。体会造型的快乐。 活动二: 各组派代表交流自己组上节课讨论得要进行的艺术活动的创作思路,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提出建议,使其思路更趋合理。可以根据造型内容交换各组需要的工具、材料。 活动三: 小组合作完成作品。教师要指导组长分配任务,鼓励每个人都要发扬合作精神,还要注意安全。 活动四: “大地艺术展”,互相参观。 活动五: 收拾与整理。

走进大自然

走进大自然 一、教材分析 《走进大自然》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这首诗歌生动地描绘了天真活泼地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地怀抱,愉快的进行着各种活动地情景,表达了作者向往大自然地美好愿望,融入大自然地心境喝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4、本课很能煽动孩子感情,引起孩子思想的共识,学生愿意去仔细地读,并且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学目标 向往大自然的愿望、融入大自然的心境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 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正确认读本课七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生字,理解“扣醒,斑斓,深沉,辽源,融进等词语的意思. 难点:利用多种多样的手段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启发学生在接触大自然时的独特的感受. 方式、手段 通过反复朗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结合教师的点拨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分析、体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5分钟) 1、教师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1、学生有一定的独立认字能力,基本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 2、学生具有一定的小组交流合作的经验和初步探究的意识。 3、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讲,走出城市圈子的机会不是很多,对大自然的了解还不够。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 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