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改革开放三步走战略

改革开放三步走战略

改革开放三步走战略
改革开放三步走战略

改革开放三步走战略

以1980年为基数,从1981年到1990年十年为

第一步,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翻一番,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1991年到2000年十年使GDP再翻一番,全国人民

第三步从2001年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均GDP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改革开放现在处在第三步

中国政府的经济建设目标十分明确,这就是1987年提出的中国经济

建设分三步走战略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这也已在1995年提前完成;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必须抓住牵动全局的关键问题,实施五大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海河经济、海洋经济、优势产业、区县经济、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两条基本途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改革要突出一个"活"字,激发全社会创造财富的活力;开放要突出一个"争"字,争项目、争资金、争技术、争人才、争市场。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一个根本保证:提高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关键的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企业变革与文化》读后感

《企业变革与文化》读后感 企业核心的竞争力,它的根源是创新,创新是来自变革,而变革是以文化作基础,有什么样的文化就决定。今天小编整理了读《企业变革与文化》的感想,希望对你有帮助。《企业变革与文化》读后感??在余世维博士的报告中讲到,企业变革可以看成是一个机会。说到变革,大家熟知中国的百日维新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发生在同一时期的百日维新昙花一现已失败告终,日本却明治维新成功,使日本变成亚洲和世界的列强,一直到今天,同样两场变革发生在同一个时代,我们中国失去了这么一个机会,而日本抓住这么一个机会。企业也是一样的,抓住了变革的机会,我们就抓住了发展的机会。 大家知道,企业核心的竞争力,它的根源是创新,创新是来自变革,而变革是以文化作基础,有什么样的文化就决定。余世维博士,又以巴西的Embraer抢占中国区间航空市场、中国中小企业和一些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参与伊拉克重建投资行为,来说明,机遇对每个人是同样存在,关键是能否抓住这个机遇。如果不能抓住,到底是什么问题呢?余世维博士讲到,抓不住机遇可能是没有进行变革,或者是经过变革以后,没有变得有能力去抓那个机会。 什么是变革?余世维博士讲到变革就是丢掉原有的规则,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如何做到变革呢,就要遵守二个观念一是品质第一;二是一切事情是为顾客而做。余世维博士以NewportNewsShipuilding造船厂为例讲述品质第一,一个造船厂总裁韩廷顿先生所讲的话我们必须造好船,能赚钱就赚;假如不能,损失在所不计,但一定要把船造好。这说明了品质的重要性。以台湾华航与长荣航空公司的为顾客准备的拼餐点、小笼包、水饺、荷包蛋、卤蛋、热道面,还有日本的饭丸、蛋汤,还有油条跟豆浆,能想的都想了,这就叫做用心去想,一个人用心去想,这一切是为了顾客。这给我在部门管理工作坊面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不是要求员工要做多少件事情,而是要求把每一件做完的事情要做好,追求完美的结果。 余世维博士讲到,打破习惯领域的一些参考做法有一是流程改造不仅是缩短时间,还要考虑重新设计系统与制度,这要求我们工作要有打破习惯思维模式,敢于创新。二是在不需要改变的时候,逐步改变,反弹会小,代价也会少,这要求我们把创新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抓,要具有超前性。三是尽量减少束缚我们想法、做法判断能力的限制因素,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排除干扰来创新。四是组织层次可以上下压缩,品类部门可以左右压缩,规模量产可以集中压缩,这要求我们做事情要简化。五是改变游戏规则,除非领导人愿意,它的希望一定不大,要求我们部门领导者,要主动地带动创新工作。要找出和满足顾客的需要,就请顾客参与设计、参与讨论、参与试验,能超越他们的期望,当然更好,要经常倾听我们服务对象的声

中国改革开放三步走

中国改革三步走战略 从2012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阶段。该阶段,从时间上看,已不足5年,时间紧迫;从地位和作用上看,它承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战略,是中国社会从小康走向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意义重大。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全面从严治党”总根基,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全面深化改革”,一手抓“全面依法治国”,逐渐形成了新时期“四个全面”的战略总布局。这一布局,从逻辑上,有目标,有根基,有抓手,层次清晰;从实践上,针对问题,切中要害,抓住根本,既系统全面又聚焦重点,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治国理政所做的顶层设计。 第一,从“第一步”战略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四个全面”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施政纲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任内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其治国理政首先必须考虑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这就既要破解发展进程中的种种矛盾、问题和难题,通过“破”以消除障碍,还要建立健全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通过“立”来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开辟道路。前者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后者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打得坚硬的“铁”。作为打“铁”的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人,其自身必须要“硬”,即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从而为打好“铁”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主体。由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两条根本路径或抓手,全面从严治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为顺利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主体。这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就构成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施政纲领。这一纲领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抓住“四个全面”,就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全局和整体。 第二,从“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来看,“四个全面”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总体方略。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还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更为长远的战略性目标。为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就必须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一种总体方略。严格来讲,这种总体方略必须具有“目标、动力、保障、主体”四个核心要素,而且这四个核心要素能构成一个严密、有机的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战略基础,是关键的一步,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动力,是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主体。显然,这一总体方略也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抓住“四个全面”,就抓住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根本、全局和整体。 三、运用辩证思维把握“四个全面”中的矛盾关系 在实现“新三步走战略”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矛盾关系尤其是一些根本性的矛盾关系。唯物辩证法及其辩证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化解事物各种矛盾关系的根本方法。因而,在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可运用辩证思维来把握“四个全面”。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34.“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邓小平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上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并回答中国现代化的蓝图如何构思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不是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比如国民生产总值(GNP)人均1000美元,到那时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目标写入政治报告。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明确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设想: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统一。邓小平把基本上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调整为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样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宏伟目标。第二,坚持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相统一。“三步走”发展战略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根本目的和归宿,每一步都有相应的表示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即“温饱型”、“小康型”和“比较富裕型”,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第三,坚持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三步走”发展战略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要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国

变革中国的读后感

变革中国的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变革中国的读后感(一) 近两年,都有幸在年初与不可多得的好书邂逅,今年读到的好书是RonaldHarryCoase的《变革中国》。Coase教授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其理论的核心是交易成本与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变革中国》一书围绕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详细追述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系列事件和其中的来龙去脉。 而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撰写、完成于2008至2012年期间,Coase 教授出生于1910年,本书完成时,他已是地地道道的“百年身”。仍能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课题研究,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对待本书的研究对象——中国,予以充分的同情、尊重和探索精神,令人无法不钦佩得五体投地。 本书回顾的历史上溯到中国建国后的毛爷爷时代,除却对于历史的分析、回顾和总结,我自本书中总结了以下四点我相当认可、或我认为有价值的内容: 制度经济学相对于传统经济学的价值:没有任何市场经济可以在制度真空中运作,非市场因素,包括政府、法律、社会形态以及道德

准则等等,对于市场经济而言,是“社会事实”;分析经济模式,离不开对社会与对社会事实的研究;离开了社会,社会事实无处藏身,遑论市场经济。 对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肯定:不跟随所谓的“中国模式”理论(即全能政府主导的模式);而是提出:“中国奇迹”的背后原因是双向的,上层主动开启中国经济改革,但市场的庞大活力却在之后出发了难以阻挡的“边缘革命”,这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出乎政府意料之外的。以此回应对“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中“市场化”成份质疑的观点,并肯定中国市场化转型对于全球市场经济的贡献和价值。 对于中国人民与传统文化的尊重: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价值,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全人类的潜在价值——中国如要得到世界的认同,需对自身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自知与自省,发掘那些具备普世性的价值,与西方文明进行对话与交互,在开放中发展,获得更深远的生命力,如此才能既保留自身传统,又贡献于世界的多元化。 然而本书也指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一曰法治缺失,二曰国有资本垄断,三曰自由思想缺失。其中自由思想是我要说的第四点:自由思想:与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一样,思想市场也是一个生产要素市场。在思想市场里,知识能得到开拓、分享、积累和应用。企业运行、产品开发与创新,都依赖于一个思想市场的运作。思想市场也直接的影响商品与服务市场的发展,正是思想市场塑造了消费者的需求,他们的性格和价值观最终决定了商品市场的性质及其运作效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读后感

从实际论中国的改革 —读《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有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代接着一代建设者们在探索着、努力着。社会主义的建设,一直都在磕磕碰碰中走过,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我们走到了今天,在今天,这个伟大的国家在各个方面已经有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这都归功于一代又一代辛劳的共和国建设者们。 一九八七年八月二十九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了《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的讲话。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至今,已过去25个年头,它所带来的影响仍然还存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是改革开放了9个年头,农村已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村的经济有了较好的改善,劳动力有了较多的剩余,这时候出现了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方式。由于思想的活跃,广大的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出现了许多从没有过的经济形式,这一现象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曾多次讲话要支持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并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和优惠政策,改革放权,进一步解放和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制定了百年三步走战略。任务艰巨,初步的改革开放,已经让中国的大地充满了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重要任务。

经历过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经济的倒退,民主法治遭到破坏,整个国家都乱了、、、我们已深刻的体会到,政治的稳定,是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前提,中国一旦动乱的话,是不堪设想的,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所谓的“大民主”是要不得的,十年的动乱,没有法律的约束,学生可以批斗老师、、、这是历史的倒退,是一个野蛮时代,才会有的行为。所以《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里面,提出了,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动摇不得,一旦动乱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经济体制改革也要坚持由政府主导,这是社会主义的优势,不能盲目搬其他国家的模式,不能搞无政府主义。 经历过“大跃进”的体验,领导人也清楚得认识到我们国家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也看到了苏联模式的不适用,也清楚地看到我国还是一个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的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不能盲目放大话,不能一步登天。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高度的集中制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快速地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主要的工业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实现工业化的步伐。《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很详细地阐诉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首次明确提出,一切的改革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为以后方阵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改革并非易事,我们需要努力支持政府的改革 改革,总会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在晚清,就有顽固派和改革派之争,现在也不例外,就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要进行计划生育政策,就遭到了抵制。后来证明这是正确的。当政府的某

《变革中国》读后感2500字精选

《变革中国》读后感2500字精选 科斯与王宁所著的变革中国一书,浅显宏观地阐述了三十余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成现在这个模样的?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经济发展有两个推动力量,其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改革开放,其二是边缘力量。即使连邓公也承认,乡镇企业的发展,我们没想到。 中国农村的经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悄悄变革。早在小岗村实现联产承包之前的几年,全国各地均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只不过,小岗村最出名罢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就等于承认人民公社的失败,承认集体主义的失败。只要我们承认人性是自私的,我们就不得不看到,产权明晰才是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随后在八十年代涌现出的乡镇企业,则大大出乎管理者的意料。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议,让这些乡镇企业的所有者,往往不得不戴上“红帽子”,假装自己是集体企业,以获得政治上的认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后续问题,导致一批事实上的出资者在争议中血本无归,甚至锒铛入狱。

城市改革比农村改革则要复杂得多。国企改革造成了两极分化:一批国企,利用垄断地位开始牟取暴利,形成后来的利益集团。比如,电信、金融、电力、烟草、名酒……这些国企沿续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统:专卖。早在接近两千年前,汉代著名经济学家桑弘羊先生就提出了这个观点并付诸实施。武帝穷兵黩武,国家财政吃紧。怎么办?桑老师指出,可以搞一搞盐铁专卖。于是乎,中国最早的一批垄断型国企就此出现了。盐铁关乎百姓生活,在当时都是必须品。对此课以重税,可以达到一种目的:既要拔羊的毛,又可以控制在羊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是一种最不痛的课税方式——或者说这是间接税而不像土地税那样是直接加重农民负担的,因为直接向农民征收税赋容易引发农民反抗危及帝国安全。桑老师这一招的阴险程度有多深有多招人恨,看看他的下场就知道了。武帝崩而弘羊刑,他因为经济改革丢掉了性命。桑老师的牺牲,并没有换取后来人的警醒。他天才的制度设计,被后人广泛应用。比如今天,你无论到哪家电信公司办业务,总会得到一大堆格式合同,明知是火坑你也得跳,因为你没有民营公司可选。加油就到两桶油,油贵油贱定价

中国改革三步走读书报告

《中国改革三步走》读书报告 读了郑永年写的《中国改革三步走》,学到很多东西,加深了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政治经济发展产生的问题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了现阶段我们改革所面临的任务和选择。非常感谢这本书带给我深度的认识,再也不会人云亦云的评论党和国家的问题,能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待我们的问题和分析我们的前景。首先认识和理解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政治经济的发展及其产生的问题,其次是明白了当前我国复杂的政治现象之所以存在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有就是理解了目前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改革现状以及明白了国家实施一些政策的原因。 不过由于本书写作时间较早(2011年),当时存在的很多问题,现在都有较大改善,比如说腐败问题,简政放权问题和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等等。但本书确实对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和改革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改革步骤,主要分析我国改革分三步走的原因、现状以及三步中每一步改革的现状以及问题,同时作者也分析了三步走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深层次的分析了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的根源。第二部分介绍改革策略,主要整理了作者写书之前发表的一些文章和接受的一些采访,作者在分析现状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观点。接下来我就写一下我的读书收获和感悟。 最近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声音总是不绝于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是快速发展中的问题也在逐渐显现出来,比

如,我国尚未建立保护改革成果的机制,而且一些改革成果正在流失问题;党和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当然这两年有很大改善;贫富差距大等社会不公平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甚至有些人开始怀念毛主席的时代,把这些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要是没有改革开放,我们不可能取得这么多年的快速发展。面对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应该想办法解决而非推卸责任。书中提到了前总理温家宝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的论述,第一,以往改革的成果要用政治改革来保障;第二,目前所面临的改革困难要用政治改革来克服;第三,执政党的长期执政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要通过政治改革来实现;第四,更为重要的是,基本的社会的公平争议和长治久安要通过政治改革来达成。可以看出来我们的领导人早就看到了问题,并且正在为解决问题而想办法。所以现在改革已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思考的应该如何改革的问题。 由于客观原因,我国选择的是渐进式改革。我国的改革是先经济 改革,再社会改革,最后到政治改革这一过程。这是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渐进式改革并不是说严格的分为三个步骤,只是在任何特定时期只把一种改革定位为主体改革,其他方面也在改革。 关于经济改革,我国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是分解式改革,即先农 村改革,再城市改革;二是分权性,即中央政府向社会和企业分权;三是开放性,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就是国家把各项经济机会开放给各个社会群体。经济体制改革,我们的目标就是从计划经济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读后感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读后感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向前看》的讲话,而这次讲话成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告。通过精读这篇讲话,更加深化了我对于邓小平理论的理解。 一、提出背景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国内形式一片混乱。文革中提出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使得民主法治遭到践踏,一大批知识分子被批斗迫害,长期的思想教育使得人民思想僵化,出现了严重的本本主义;同时,过分重视阶级斗争,使得经济建设停滞甚至倒退,国民经济几乎接近崩溃。 1976年10月,党中央果断出击,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十年的文革内乱。人民欢欣鼓舞,但是文革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得国内百废待兴。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旗帜鲜明的支持这场大讨论,并且在今后多次提及这场大讨论。 为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准备,党中央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闭幕会上作出了这场讲话,拉开了新时代解放思想的历史帷幕。 二、精要内容分析 1、解放思想: 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是的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十年文革使得人民思想僵化,亟待解放思想。文献详细地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四点,包括“‘四人帮’大搞禁区、禁令,制造迷信”“党内存在权利过分集中的官僚主义”“是非功过不清,赏罚不明”“小生产的习惯势力还在影响着人们”。 人们长期思想僵化,出现了照搬一切、照抄一切的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讨论。对此,邓小平提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 2、民主: 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文献花很大的篇幅对民主进行阐释,我们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民主,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对于人民群众提出的批评建议,文献指出“我们应当对意见进行分析,采纳正确的意见,对于不正确的意见要给予适当的解释。”中国古语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脱离人民群众的政党必定走向衰败,只有倾听群众意见,以人为本,才能走得长远。1956年毛泽东曾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要实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盛景,首先要

变革的力量_读后感

《变革的力量》读后感 《变革的力量》一书的作者约翰·科特(john P·Kotter),是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世界知名的管理行为学和领导科学权威。本书从企业变革的角度对领导和管理进行了阐述。对于快速成长中的中国企业来说,变革管理的能力将是核心竞争力之一。领导带来变革的动力,管理却给这种变革一个强有力的支撑,两者在本质上是相互区分的,只有在认识这一点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把握变革的力量,使企业保有持续发展力。 作者通过一些例子,阐述了他对变革的基本信念:变革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改变人们的行为,而人们之所以改变行为,常常是因为所看到的事实影响了感受,而较少是因为分析而改变想法。换言之,他所主张的变革基调是:目睹-感受-改变(see –feel–change)而非分析-想法-改变(analysis–think–change)。同时,他通过一些生动的比喻如“一群工人在丛林里清除矮灌木。他们解决的是实际问题。管理者在他们后面拟定政策,引进技术,确定工作进程和补贴计划。领导者则爬上最高那棵树,巡视全貌……”来深入浅出的阐明一些道理:领导者的工作是确定公司发展的方向、整合相关者、激励和鼓舞员工,其目的是产生变革;而管理者的工作是计划与预算、组织及配置人员、控制并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建立秩序。 在本书中,约翰·科特(John P·Kotter)博士始终强调经理人应一身兼而有之的领导与管理两大职责是有差异的,领导的责任是高瞻远瞩,在企业的战略层面来对企业的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长期的决策;而管理的任务则是对具体的操作层面的事务进行日常性的决策,属于日常性的工作。领导和管理之间无论是在服务层面上,还是肩负责任上是有一定的差异的。 领导与管理进行比较,可以得出结论: 1.领导与管理同为非常重要的过程,认为领导“好”而管理“坏”的观,点极为错误; 2.尽管两者存在差异,可能引起冲突,但两方面能成功地结合在一起,有的人既是优秀的领导,也是成功的管理人员; 3.由于种种原因,今天许多公司缺乏充分的领导,这会使公司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但通常也可得到纠正。 什么是优秀的领导行为?总的说来,如领导行为能带领人们朝一个确实更好的境

复兴之路观后感3000字

复兴之路观后感3000字 导读:复兴之路观后感,《复兴之路》一片按照历史线索,《复兴之路》把寻路的起点放在1840年,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因为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中国军民共同谱写的抗洪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中国走上了一段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把焦点锁定现当代中国,即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 复兴之路观后感 从“千年局变”到“继往开来”,《复兴之路》一片按照历史线索,逐集表现中国如何在国家危亡之际开始了民族觉醒,如何在民族救亡的探索之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如何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科学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先从“千年局变”说起吧,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复兴之路》把寻路的起点放在1840年,放在鸦片战争那定格了全民族耻辱的海面上,而中国的几近屈辱的近代史开始了。毫无疑问,一个落后的农业化国家遇上一个已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工业化国家,鸦片战争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当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灾难从此降临了??在列强的威逼利诱之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国辱权的不平等条约,使本就落后的华夏大地的现状雪上加霜,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状态。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的悲鸣,正是当时中国人民在黑暗与迷茫中不知何往、呼号无助的真实写照。"国破家何在 ",当中华大地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时,一批批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的为了解放中华的事业而奋斗:谭嗣同,梁启超,秋瑾,孙中山??。随着袁世凯的登台,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的签订,而辛亥革命也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依旧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中国的“峥嵘岁月”由此开始。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5月4日学生游行之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中国的各种力量都行动起来,汇聚成自1840年以来涉及范围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爱国运动。20世纪早期的中国,军阀之间为争权夺利混战不断,百姓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恐惧之中,一个迫切而又迷茫的问题是中国该往何处去,在这个众多的主义和思想中,哪一个能给中国带来光明。 而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给年轻的中国带来了希望。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负正面站场和敌后站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取得了自1840年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牺牲和突出贡献,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而后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内战的胜利初步奠定了新中国成立的基础。正如片中所说:“109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 新中国成立了,中国新生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以共-产-党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积百年之力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初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之后,正

伟大的变革观后感500字

伟大的变革观后感500字 XX年是改革开放第40周年,相信很多朋友都见证了社会上发生的变化,比如从固定电话到智能手机,自行车到小轿车,我们吃的穿的也比以前丰富得多,社会设施也更加完善。对此,很多地方都举办了相应的展览,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网友观看伟大的变革大型展览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12月6日的北京冷得厉害,国家博物馆门前却排起了长队。由多家单位共同举办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活动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游遍馆内各个展区,穿越40年历史的长河,从1978年到XX年,这里记载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点点滴滴。第一展区的开篇视频《伟大的变革》串联起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五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崛起的巨大努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展厅展示了自改革开放以来重大时间节点、重点历史事件、重大决策部署的历史资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驶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科技、军事、教育等取得巨大提升。“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中心展厅展示了长征、嫦娥、飞天服、蛟龙等前沿科技的模型,是中国核心科技实力的重

要组成。作为一名铁路人,也了解到从“绿铁皮”到“复兴号”的巨大变化。如今的复兴号领跑世界速度,更象征着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从红砖瓦房到摩天大厦,从油票粮票到移动支付,从“古代四大发明”到“新四大发明”,中华民族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东方睡狮惊世一吼的气魄。中华儿女将立足当下,再展神功,在党和人民的领导下,不断奋斗、继续奋斗,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规定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邓小平总结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高瞻远瞩,为我们党和国家设计了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整套发展战略。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步骤和重点 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 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战略步骤 (1)“小康”目标的提出与“两步走”的设想 1964年12月,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到1980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20世纪末,将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这个两步走的四个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后,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在1979年3月提出到20世纪末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同年12月,他把这样的现代化水平称为“小康”。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党中央制定了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第一步,前十年,即到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后十年,即到2000年,在新的基础上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再翻一番,人民物质生活达到小康。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 (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全面阐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构想,在党的文件中将“三步走”发展战略正式表达出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解决(1987年)。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均达到8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5年基本实现)。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分成三个具体阶段和步骤。十五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

国防三步走战略

根据国家安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实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包括: ——推进国防和军队信息化。以信息化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立足国情军情,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科学制定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规划、军兵种发展战略,2010年前打下坚实基础,2020年前基本实现机械化并使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目标。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坚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统筹国家资源,兼顾富国和强军,使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将国防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形成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科学机制,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国防建设要兼顾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军民兼容互利,提高和平时期国防资源的社会利用效益。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调整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逐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的现代化,争取到2020年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集中统一、结构合理、反应迅速、权威高效的国防动员体系。 ——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坚持科技强军,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坚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最关键的领域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勤俭建军,注重科学管理,使有限的国防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 中国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在战略上坚持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的原则。 “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就是广东省今后工作的前进方向和行动指南,是广东工作的总目标。胡春华说,习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对广东提出了殷切希望,要求广东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实验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变革之心读后感

变革之心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变革之心读后感(一) 最近在臧老师推荐下,一口气读完了领导力大师约翰科特的《变革之心》,受益匪浅,尤其是第一步增强紧迫感,非常有启发,我之前在公司推动的销售变革,看起来缺少这一步,所以合资厂同事不觉得有变革的必要,看到的都是需要额外付出的精力和带来的麻烦,就不足为奇了 科特的书,没有空讲道理和理念,配了不少活生生的管理故事,不过,由于其论道还是比较高深的,所以估计一般读者读来不免晦涩,我尝试把自己的心得整理成以下简图,相信会对厘清全书大纲和关键点有所帮助 书中提到的核心观念是,变革重在改变人的行为,而不是定战略和远景,也不是改良系统,建立文化,而改变人的行为,科特一针见血地指出,从人右脑的感受出发,效果远远好于通过分析去影响人的思维和判断,让我来举个例子 如果你是由环保系统升任总理,你以改变中国当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为己任,接下来,你要改变这些官老爷们GDP 取向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当然,会配套少许后续的KPI考核的改变),你会怎么做呢? 变革之心读后感(二)

在阅读了约翰。科特的著作-《变革之心》-后。理解了作者把这本书起名为变革之心的原因,是因为作者认为:必须要通过“心”去领导一场变革。在成功变革中,人们总是能设法帮助其他人以一种能够影响他们的感受而不仅仅是思维的方式,来观察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因此,科特主张用目睹—感受—变革的方式去领导变革,他认为这要比分析—思考—变革的方式有效得多。也就是说,通过“心”去变革比通过“脑”去变革要有效得多。就是希望组织通过“目睹”和“感受”,激发出这样一种情绪:消除抵制变革的情绪,营造乐意变革的情绪,建立有利于变革的人际关系和团队氛围。阅读此本书之前,本人认为分析-思考-变革的方式是最重要的变革途径,认为只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以数据向大家展示变革的必要性,大家就能够接受变革,推动变革按部就班的实行下去,最终达到变革的目的。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光用“脑”分析是不够的,对于那些冰冷的,没有感情的数据,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从中得到的信息也不同,大家不会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对于变革的支持力度就可想而知了。 万华从1978年开始筹建,到发展到今天,企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发展靠什么,靠变革,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万华的变革历程。1978年万华开始筹建,1983年8月1日生产线开始投料,11月4日生产出合格产品,装置开车成功。但是在装置投产后,装置经常出现故障,一个月中停车的时间比装置正常运行的时间还要长,万华员工目睹并亲身经历了故障的处理过程,这使大家都下定了变革的决心。怎么变,与世界其他技术供应商合作。但是目睹了几年的与其他技术

全面深化改革要分几步走

全面深化改革要分几步走?郑永年 2014-03-24 09:33:06 编者按: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于3月22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处的专家学者共同关注“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郑永年教授在论坛上发言时,“担心中国下一步风险还是来自不改革的局面”,因为有四个问题在全面束缚着中国的改革:权力集中与改革之间的矛盾、反腐败与改革之间的矛盾、改革主体还不是很明确以及改革本身与社会几代人之间的矛盾。这四个问题,不仅仅束缚这改革,也是改革最为核心的问题。那么,中国改革究竟该遵循着怎么样的大致过程才能逐渐破解以上问题呢?让我看回顾一下郑永年教授在《中国改革三步走》中所提到的三个步骤。

1.经济改革 中国的经济改革最先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大家对经济改革的过程比较清楚,这里无需详细论述。在此我主要总结一下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些主要特点。 第一,分解式的改革,即先农村改革,再城市改革。要再细分的话,就会发现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本身也是分不同阶段进行的。 第二,分权性,即中央政府向地方和企业分权。分权过程也是渐进性的。20世纪80年代的分权,主要是从中央政府向地方各级政府的分权。当时改革者也是希望把权力直接分到企业,但大多下放的权力被地方政府所把持。90年代主要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的分权主体是从政府向企业的分权,尤其表现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抓大放小”战略上。其中,“放小”就是中国式的民营化,也就是西方所理解的分权。而近年尤其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中央国有企业的大扩张,经济权力又再次向中央集中。这一点,会在后面详细论述。 第三,开放性。这里需要特别加以强调这一特征。比起改革的其他方面,开放性最为重要。开放分为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对外开放比较容易理解,也就是人们一般理解的开放,就是把国门打开,开放给外国资本。这一过程最早始于中国70年代在国际关系上的改弦易辙。但实际上,对内开放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对内开放就是国家把各种经济机会开放给各个社会群体。这也是先易后难的过程。改革开始的早期,因为城市既得利益比较强大,领导层首先进行的是农村改革。在毛泽东时代,农村基本上被体制所隔离。尽管农村改革也有阻力,但因为这些阻力不是体制的主体,对改革形成的阻碍比较小。这是农村改革很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制度基础。在城市改革开始后,因为国有经济部门既得利益比较强大,所以,改革者先不动国有部门。国有部门有改革,但只是政府向企业的分权,或者中央向地方的分权,可以说是一种体制内部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容许在国有部门之外逐渐发展出一个非国有部门来。 也就是说,先不要不切实际地触动既得利益,而在现行的既得利益之外,培养出新的利益来。等到新的利益培养出来之后,再动既得利益。新利益一方面对既得利益构成了压力,另一方面也能消化改革既得利益所产生的很多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改革既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客观演进,也可理解为中国的改革策略,就是通过开放过程来克服既得利益。也同样重要的是,这种开放式的改革是一种包容式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说改革的成果为社会的各个阶层所分享。不过,近年来,经济改革的开放程度在降低,包容性也大不如以前。这一点,我们到后面再讨论。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化导向型经济的转型。邓小平说,中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人把此解读为中国改革毫无目标,走一步,看一步。这种理解并不完全准确。经济改革的目标其实非常明确,就是要“过河”,就是要确立国家管理下的市场经济体系,所不能确定的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与途径。 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开始于邓小平时代,但主要的任务是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的。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而在之前,在意识形态层面,人们对国有和非国有、计划与市场等关系争论很大,没有定论。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发展生产力的工具,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可以使用。当时的“不争论”起到了“去(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化”的作用,把市场经济视为是一整套具体的体制安排和经济发展工具。在这个层面,人们比较容易达成共识。

变革中国的读后感

变革中国的读后感 导读: 变革中国的读后感(一) 近两年,都有幸在年初与不可多得的好书邂逅,今年读到的好书是RonaldHarryCoase的《变革中国》。Coase教授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其理论的核心是交易成本与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变革中国》一书围绕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详细追述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系列事件和其中的来龙去脉。 而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撰写、完成于2008至2012年期间,Coase教授出生于1910年,本书完成时,他已是地地道道的“百年身”。仍能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课题研究,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对待本书的研究对象——中国,予以充分的同情、尊重和探索精神,令人无法不钦佩得五体投地。 本书回顾的历史上溯到中国建国后的毛爷爷时代,除却对于历史的分析、回顾和总结,我自本书中总结了以下四点我相当认可、或我认为有价值的内容: 制度经济学相对于传统经济学的价值:没有任何市场经济可以在制度真空中运作,非市场因素,包括政府、法律、社会形态以及道德准则等等,对于市场经济而言,是“社会事实”;分析经济模式,

离不开对社会与对社会事实的研究;离开了社会,社会事实无处藏身,遑论市场经济。 对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肯定:不跟随所谓的“中国模式”理论(即全能政府主导的模式);而是提出:“中国奇迹”的背后原因是双向的,上层主动开启中国经济改革,但市场的庞大活力却在之后出发了难以阻挡的“边缘革命”,这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出乎政府意料之外的。以此回应对“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中“市场化”成份质疑的观点,并肯定中国市场化转型对于全球市场经济的贡献和价值。 对于中国人民与传统文化的尊重: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价值,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全人类的潜在价值——中国如要得到世界的认同,需对自身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自知与自省,发掘那些具备普世性的价值,与西方文明进行对话与交互,在开放中发展,获得更深远的生命力,如此才能既保留自身传统,又贡献于世界的多元化。 然而本书也指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一曰法治缺失,二曰国有资本垄断,三曰自由思想缺失。其中自由思想是我要说的第四点:自由思想:与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一样,思想市场也是一个生产要素市场。在思想市场里,知识能得到开拓、分享、积累和应用。企业运行、产品开发与创新,都依赖于一个思想市场的运作。思想市场也直接的影响商品与服务市场的发展,正是思想市场塑造了消费者的需求,他们的性格和价值观最终决定了商品市场的性质及其运作效率。当今社会,民主还是非民主,吸引了当今政治辩论的大部分注意

2018年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2课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教案

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谁在中共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了解中共十三大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和基本路线的内容。记住谁在中共十四大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概括,并将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记住中共十五大召开的时间和大会的主题。记住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理解十六大召开的历史意义。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他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了解“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其重要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知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通过课外收集、整理有关邓小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学生明白: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引和理论的创新。 充分认识邓小平为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所作出的历史性的贡献,使学生对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产生认同感,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缅怀邓小平的丰功伟绩。 通过学习当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使学生了解未来生活的美好蓝图,明确中国未来的奋斗方向,树立为实现这一美好前景奋发努力的目标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重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难点: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本课所涉及的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