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儒商牟其中

儒商牟其中

儒商牟其中

儒商牟其中

牟其中:草莽时代的狂人

以300元起家,办了三件大事:飞机易货、卫星发射、开发满洲里;还曾想炸开喜马拉雅山,把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引进中国西部地区……正是这种几乎完全忽视政治、社会与商业规则的狂想,让他锒铛入狱。

1 940年,牟其中出生于四川省万县市——一个濒临长江的中等城市。

牟其中从小聪明伶俐,好动脑子。由于家庭成份不好,牟其中高中毕业后未能考上大学,当了万县玻璃厂的一名合同工。为了生存,他什么活都干过,他由此接触到了不少人,思想上有很大的进步。―文化大革命‖中,他因看不惯―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与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组织了―马列主义研究会‖,写出一篇长文《中国向何处去?》,揭露有人用假马克思主义欺骗中国人民。这还了得!1975年8月25日,牟其中和他的―马列主义研究会‖伙伴锒铛入狱。作为首犯,牟其中被判处死刑。他在牢中一坐就是4年半,随时有被拉出去枪毙的可能。不知什么原因,死刑的执行令一直没有下达。相反,4年的铁窗生活让他阅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出狱后的牟其中更加成熟,从一个青年工人变成了一位饱学之土,为他今后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80年,恢复自由的牟其中辞去了玻璃厂的工作,一心一意地要干一些事业。

他从朋友那里借来300元钱作为本钱,开始贩卖万县的特产藤椅,加入了中

国第一批个体户的行列。应该说牟其中是很有胆识的,在他的努力之下,1982年,他和10余名待业青年共同创立了四川省唯一的民营企业―万县市江北贸易部‖,后更名为―中德商店‖,中德商店不生产任何产品,而着力为别人的商品,而且往往是滞销的商品打开销路。在当时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中国,这一招真灵!牟其中成功了,他一时成为全国各大报刊争相报道的新闻人物。

然而,好景不长。好多人不理解,认为牟其中这样做是投机倒把,结果以―偷税漏税‖第二次入狱!高层领导和社会各界对牟其中的再度蒙冤表示了极大的关注。经过多方调查,发现对牟其中的指控压根就不属实,牟其中不仅没有―偷税漏税‖,而且还比实际应交金额多交了4000多元!真相大白!牟其中在被单独关押了346天后,终于再度获得自由。

出狱后,牟其中面对的是社会各界的支持,他几乎是在瞬间就获得了没有限制的银行贷款和四面八方的掌声和鲜花。中德集团复活了,牟其中眼看着就要走上一条通畅的成功大道,然而,命运却又给这个不屈不挠的汉子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1985年3月,国家对失控的宏观经济进行了损失巨大但又无可奈何的―一刀切‖,中德的流动资金从700余万元陷入了―0‖的深渊。

结果,牟其中欠债160万元,一个天文数字!困境中的牟其中也曾想过要自杀,甚至还写下了遗书!但是,这个一生坎坷、渴望成功的硬汉子终于挺了过来,带领他的中德进入了惨淡经营的长达3年的―上下求索‖阶段。

1987年秋,万般无奈的牟其中带着仅剩下的2000元进了北京,住在打磨厂防空洞改成的旅店里,每天的生活费只有1块钱。从此开始了向北漂流的苦斗拼搏。当时的牟其中一度十分迷茫,他身负重债,无力摆脱困境,看不到出路。他甚至有过到天安门广场自焚以谢罪家人的念头。他的合作伙伴,漂亮能干的夏宗琼一封长信终于使他幡然醒悟,重新振作起精神。这也为后来两人结为连理埋下了伏笔。

天无绝人之路。牟其中在北京终于找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这即是他第二笔有名的“空手道”生意:委托韩国金星公司生产冰箱。那时,进口货特别紧缺,能买到整装外国家电,不仅是个人财富的象征,更成为社会地位的标志。国家六部一委联合下发了452号文件,严禁整装家用电器进口。一位进出口公司的朋友在与牟其中聊天时儿,六部一委联合发文严禁整装家用电器进口,该文的附件中规定360立升容积作为划分冰箱与冰冻机械的分水嶺,若某家外国公司了解此点,专门生产360立升的制冰机械,进口以后向北方家电市场销售,就可以成为垄断性经营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牟其中仔细研究该文件后发现在附件中所规定的“冰

箱”容量是360立升以下,而360立升及以上的冷藏设备被纳入了冰冻机械范围。360升容量的“冰箱”在当时来说的确是大了点,但依旧是可作为家庭用的,只要有产品出来就一定好销。

牟其中说服了一家港商和自己合作,专门向韩国金星公司加工定制360立升的冰箱,填补国内稀缺的整装冰箱的市场。第一次,牟其中试探性地只定了20台,牟其中凭现金在深圳海关提货。但他连这20台冰箱的钱也拿不出来。拿着订货合同,又说服了廊坊市建行行长,并由行长派一名副行长带上5万元支票,与他一起到深圳,由这位副行长提出那20台冰箱,并发回北京。而他仅要求做一个月样品,之后冰箱由银行职工按进口价买走。

这个方案设计无任何风险,又可买一批低价原装家电,银行方面当然乐于参与。有了20台样品,牟其中便开始预售冰箱,买主则带上支票去深圳海关提货,经货价部门核价,每台5800元,进口价格才1900元,每台可得3900元的毛利。这笔生意让牟其中赚了几百万元。牟其中一分不欠地归还了万县农行的贷款,且为以后的飞机业务储备了初期费用。这是牟其中商业生涯中的第一次涉足“国际化”,初次出手的成功让他大受鼓舞。

由了此次“空手道”贸易的成功,牟其中突发了一个对他而言是空前绝后的决定:由北京再往北,往欧美,才能与世界经济接轨,才可能把中国经济推到世界强国的平台上去。

那时的南德经常组织一些座谈会、研讨会之类的活动,并为一个名为“老区建设促进会”的机构免费提供了办公室。“老区建设促进会”的老干部中有些是海军航空兵的领导干部,其中有不少将军级人物,这些人对国内外飞机制造与航空业发展状况非常了解。

牟其中有魄力、点子多、讲义气,给许多接触过他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很快获得了一些老干部的信赖。他们很快便为牟其中出了高招。

在一次座谈会上,有位老人谈到了国内民航航线很紧张,很多航空公司缺少飞机,建议他做飞机生意。牟其中对这一信息很感兴趣,但他对这一领域知之甚少。他问,做飞机生意卖给谁呀?他们告诉牟其中,你们四川航空公司就缺飞机嘛!且料这些人对俄罗斯的飞机制造厂很清楚,向牟其中介绍了俄罗斯有哪几个工厂制造飞机、造什么机型、工厂的基本状况,其中提到了古比雪夫飞机制造公司。

当时前苏联极度缺乏轻工、食品等生活用品,而中国因经济一度过热,导致大量轻工业品过剩、积压。牟其中看到了巨大商机,他跃跃欲试。我国和苏联两国当时都实行条块分割的经济体制,国家行政部门与官办企业对跨行业、跨部门

的业务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形成了“权利真空地带”。牟其中看到,这正是南德这样的体制外的企业大有作为的所在。

1989年10月,中国南德集团总经理牟其中在北京会见了几位前苏联贵宾。他们是前苏联航空工业部的第一副部长、全苏飞机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和古比雪夫飞机制造公司驻华首席代表。这次会见双方达成了以易货贸易的形式向前苏联购买图—154客机和航空器材的协议,这是一个破天荒的国际贸易协议。

牟其中突击选定了大批我国的轻工商品,三天就布置成一个可供苏方参观选择的轻工业产品展览厅。苏方代表对中国琳琅满目的商品非常满意。为了证实南德的实力,南德先后邀请前苏联考察团多次来华,当然各种费用都由南德支付。据说仅此项先期费用就花了1500多万元,几乎把南德集团当时并不丰厚的家底掏空。但由此,苏方与南德建立了很好的信赖关系。1989年年底,双方在北京终于签订了正式合作的《备忘录》。

有了《备忘录》,牟其中的底气就足了。他找四川省民航公司的老总,对他说:“我跟你合作,你不用出一分钱就可以得到几架图—154大型飞机。”那位老总以为他是开玩笑,或是遇见大骗子了。其实,牟其中心里有一本帐:他与川航合作后,可以使用川航的营业执照、运营能力与专业人才。也只有这样的航空公司才能向政府与民航总局申请购买飞机。正如俗话说的:“没有金刚钻,揽不来瓷器活”。

接着,就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操作:南德委托国家惟一有权进出口飞机的机构代理进出口手续;成都交行愿为川航提供贷款担保;南德全力组织国内大量积压轻工业产品,委托北京某进出口公司向俄出口。最后从前苏联进口了4架“图—154”飞机,总贸易额1.2亿瑞士法郎。奇特的操作结果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川航未付款即得到了飞机,可以立即投入运营;进出口飞机代理机构和外贸代理公司获益数百万元;山东某厂24万套被单,石家庄某厂的16万双袜子,以及大量食品罐头等顷刻间变成金钱……在所有这些单位获益的同时,南德自然是最大赢家。

这种“五方受益,各方满意,多赢合作”的操作,后来被人们称为“南德模式”的实践。实际上,从签订《备忘录》到正式进行贸易,并不一帆风顺。南德在整个过程中经过了无数沟沟坎坎,克服了许多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要绕过国家体制与部门分割带来的重重限制与障碍,特别要冲破对民营企业的歧视。为克服民营企业没有外贸权的困难,牟其中采用了“委托代理制”,使业务得以顺利进行。这在当时也是一次创造。

选购货物是个难度很大的工作。4架飞机需要两、三亿人民币的商品。他们

派人跑遍全国,与无数厂家进行谈判。商品包括从家电、生活用品到食品等,上百个品种,几乎3000多个规格。还必须得到苏联方面的认可。这里需要怎样巨大、复杂、艰苦的工作,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据说,各种合同、协议的材料,摞起来就有一米多高。

最困难的是资金问题,当时进口飞机与备品备件需要大量流动资金,南德根本没有力量自己解决,银行也不敢冒风险给予贷款。牟其中便想出一个十分奇妙的“生财之道”:南德和苏联相互体谅,经磋商决定由双方同时向对方发货。但飞机与火车分别到达对方的指定地点有大约7天的时间差——苏联飞机当天可以到北京,而同时出发的装载中方货物的火车,要7天后才能到达苏联。双方商定,苏联飞机到中国后,中方就可以获得飞机的产权证明与适航证。有了这些证件南德就可以立即操作银行贷款。其间,南德内部也发生过这样那样的问题:曾有人准备“叛逃”,有人企图“李代桃僵”,还有人想把南德就要到手的成果偷偷出卖……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商场的险恶与残酷,但都被牟其中一一巧妙地化解了。

正当合同开始执行,第一架飞机刚刚进入中国之时,前苏联国内局势却突然发生重大变化。当时所有人都担心在新形势下这个合同能否继续实施,如果对方撕毁合同,那对南德来说无异是灭顶之灾。牟其中临阵不慌,稳坐钓鱼台。他分析形势,确定不管政局如何变化,中俄贸易还会继续发展。事情也正如他的所料,后来一切都照合同进行了。

1991年11月18日,当南德帮助四川航空公司从前苏联换回的第一架图—154飞机顺利飞到北京,银光闪闪的巨型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时,那简直像是天方夜谭的神话一样,让几乎所有的人叹为观止。人们把牟其中视为魔术师一样的人物。消息立即轰动了全国,并且迅速传遍了世界。随后,第二架、第三架飞机也陆续飞来。就这样,南德用1000多个车皮的中国轻工产品从俄罗斯换回了4架飞机和相当于一架飞机价值的维修器材。人们还看到,相对于整体的效益来说,南德集团的运作费用非常少。

牟其中以他特有的商业敏感,抓住了一种历史特定阶段才有的机遇。他的飞机易货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功。牟其中说:“我就是要证明,像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说的那样:给我一个支点,就能用很小的力量把地球撬起来!”

飞机贸易的成功使南德集团及牟其中顿时声名大噪。他的成功运作佳话还征服了西方商业界。著名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把牟其中的飞机贸易和随后的卫星项目编进了教学案例。后来,在《美国企业研究中心企业范例》中有关于南德公司以及牟其中的简介有如下一段文字:

“南德集团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诞生的第一家民营企业……1980年2月,牟其中借了300元人民币,为了取得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经验,在四川省万县市创办了江北贸易信托服务部(南德集团的雏型)。”

迄今为止,南德集团创下了两大奇迹:1991年成功地完成了中苏(俄)间当时最大的一笔民间单项贸易——用上千车皮的中国轻工产品换回了4架苏制图—154型飞机;1994、1995年相继在境外成功地发射两颗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电视直播卫星—航向1、航向2。现在,它已发展成为净资产达20多亿人民币,广泛涉足于能源、交通、通讯、区域性开发、海外投资等领域的跨国金融集团。但是,南德集团并不满足于此,1995年它宣布‘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进入世界十强企业行业’,1996年的南德集团工作会议最后确定为:“在2005年或更短的时间里把南德集团建成世界“十强企业”。

1992年的牟其中因为“飞机贸易“的成功而一飞天外,记得当时的牟其中是如此这般“志得意满”的:“南德只做大项目,不小打小闹”。于是他在一帮搞卫星的能人鼓动下,实在出语惊世:“咱们就搞卫星”——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在翼毛未长出的1992年,孤军向世界高科技产业进行的一次“十字军远征”。

记得那时牟其中想做飞机贸易之时,为了筹集资金,曾到过许多公司游说自己的大理想,可都未能取悦于人。其中某一大公司的总经理与他交往数日后,竟对人说:“牟其中想飞机,真是痴人说梦,不可成功!”待牟其中转身离去时,却又在背后冒出一句恼人又气人的话来:“哼,个体户想做飞机,我看他还想搞卫星呢!”直气得他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但正是这一句带着嘲讽和奚落的话,激发了他的信心:我改天就是要搞卫星给你看看!

事实上最终决定搞卫星项目,绝非是由牟其中这一句赌气的话所决定的。据原南德卫星公司总工程师、航天部博士生导师王福恒回忆,牟其中当时刚做成飞机贸易,手上有闲钱,而国内许多家银行又热衷于“挤热炕头”,于是纷纷找上门求他贷款。也许是牟其中真与商有缘吧,他真心动了搞卫星的脑筋。

记得那时国内外的市场经济气候是:电视作业最为大众喜爱的传播手段之一,它最引人瞩目的走向是上星,而谁能上星,才能以最先进的技术优势赢到最多的观众。国外诸多电视台,包括港、澳及台湾的诸多电视台在内,都正在朝这方面努力迈进,厚望着借助卫星发射自己的节目,去抢占观众市场。有的电视台甚至连频道都选定好了,只要一有“星源”即可捷足先登,抢占观众市场。用专业性的话说,谁拥有了卫星转发器,谁就拥有了市场先机,稳稳当当地从中“发洋财”——赚美元。而当时国内卫星技术与国际上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我们

的卫星信号普遍偏弱,边远地区根本无法接收到。据国外卫星技术权威的估计,中国要在这方面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俄罗斯的卫星技术水平,至少需要10至20年。显然用俄罗斯日趋成熟的卫星发射技术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服务,无疑从那个角度看,都是商业无限,有大利而无一害的。更何况在国内几十家省级电视台还没有一家“上星”的情况下,南德先入为主做这个大项目,“钱途”肯定是无限广阔的。

于是天性便不守陈规,只想探索创新的牟其中真正投巨资做起了跨国卫星生意……

但可惜的是,他所做的这个“卫星梦”初战便告败——第一次发射“流产”了!

1992年10月,牟其中为此项目成立了两个卫星公司:一为北京南德商业卫星公司,具体负责卫星的购置,发射业务;一为北京南德卫星运用公司,具体负责卫星的地面运用业务和商用租赁业务。据事后的专家论证,这次发射失败的原因有二个:一个是作为南德卫星技术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王福恒,对国际卫星技术的发展和换代技术欠了解,不知道航向卫星才是“地平线系列”、“特别快车系列”的升级产品,而只认定了那种成本低,信号弱的卫星“地平线系列”,殊不知这种产品根本不适合地大物博的中国国内市场使用;二是作为主要决策者的牟其中,由于与俄方做飞机贸易的成功垫了底,财大气粗,想一锄头挖几个外国“金娃娃”回国,竟在未经专家们研究认可的情况下,仓促作出了购买“地平线”卫星的决定。最终致使南德的“卫星梦”,一开始便破灭了。

1993年8月,牟其中任命虽不是卫星技术专家,但却是既懂卫星技术又精于市场经营管理的王德国出任北京南德卫星应用公司总经理。

结果不用说,这是牟其中对卫星“贼心不死”的第二次冲刺。此时国内外卫星市场的开发和利用已迫在眉睫,东南亚个别地方的试验己初见成效。王德国经过诸多努力,分别与北京、四川、广东等几家电视台签订了租用南德卫星发射自办节目的合作意向书,总价值近2亿元。

但又可惜的是,在此万事俱备,只求卫星发射之际,却再次发生了天有不测风云之事。对此,新华社记者袁光厚在《南德卫星上天记》的通讯中是这样记叙的:

“一瓢水,从天而降”。所料不及的是,国家又一次宏观调控,调整金融秩序,民营企业又成为“重中之重”。这里,银行已不能顾及原来的协议,催着南德本应在1997年分期还清的2亿多元人民币的飞机贸易贷款。南德为了顾全大局,只得忍痛损失三、四千万万的应得利息,按银行要求重新调整了与有关方面

的债友、债务关系,提前还清了这笔贷款。这一被牟基中称为“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遭遇,从经济上给南德继续进行的卫星业务增加了难度……

牟其中领导中国科学家,再炸喜马拉雅山

大概是2000年吧,牟其中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计划,就是将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缺口,让印度洋的暖流引到喜马拉雅山这一侧,使整个青藏高原变成鱼米之乡!

后来,在电影《不见不散》里,葛优对徐帆说了同样的话,号称这就是远大的理想。

今天,牟其中领导的中国科学家正式将其理想搬出来研究其可行性,据说差点动手打人。

牟其中实在是太厉害了,看看这篇搜狐的报道,你们还有什么话好说?

科学家建议将喜马拉雅山炸开缺口

【来源:中国广播网】

[提要]真的能将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大缺口,把印度洋暖湿气流引向塔里木沙漠、引向黄土高原吗?研究员称“雅鲁藏布江水救不了中国干旱,但可以开发水电资源。”关于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问题,研究员证明这个建议从气象学上讲是不成立的。

关于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的问题,最初见于1987年《中国科学》杂志上三位科学家的论文。到1998年徒步穿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科学考察时,随行记者对此事做了大量报道。两位著名科学家向中央写信,建议将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缺口,将印度洋暖湿气流引过青藏高原。叶笃正院士、高登义研究员重新组织力量对此进行了3年多专门研究,证明这个建议从气象学上讲是不成立的。

那么雅鲁藏布江丰富的降水能不能引向塔里木河、引向黄河呢?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张文敬研究员认为,倡导此事的科学家对西藏的情况根本就不了解。“事实上,拉萨河嘎贡机场以上的流域是缺水的,从这里引水,海拔高度够,但水量不够;反过来看,雅鲁藏布江水量最丰富的地段海拔却只有1600米,要想在这里筑坝向塔里木河等地引水,相当于逆流而上,是根本不现实的。”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关志华研究员赞同张文敬的意见,他认为,从雅砻江、澜沧江、怒江实行南水北调是可行的,但“雅鲁藏布江的水救不了中国的干旱”,倒是水电资源可以开发。如果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筑坝,可以建成一座3800万千瓦的超大规模水电站,比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还大两倍。

“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不是一层薄薄的山壁,不是凿一个孔就能过汽过水,这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常识,却引发这么多似是而非的问题,甚至连一些大科学家

都卷入其中。”陆龙骅研究员感慨,“再大的科学家离开了自己的专业领域,也会有盲区,所以不论媒体也好、科学家也好,写文章、做事情,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更严谨些,更慎重些。” (杨健)

據夏女士透露,牟其中現在獄中服刑,同時也在依法積極上訴謀求對南德案件的重新審理。牟其中是這樣描述自己近況的–―在獄中我還寫了《新世紀的共產黨宣言》,記錄了我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的體會‖,並―在2003年3月19日政府換屆後的第三天,正式遞交了刑事申訴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