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_白艳

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_白艳

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白艳,张晓瑞

*

(合肥工业大学城市规划系,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 分析了当前我国景观设计的不足,指出其原因在于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不够深入。论述了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及研究内容,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传统和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因素,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关键词 景观设计;环境心理学;应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 TU 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0)36-20759-02

Study o n the App li cati on of Environ m ental Psychol ogy in Landsca pe Design BAI Yan et al (Depart m ent o fU rban P l ann i ng ,H efeiU ni versi ty of Technology ,H efe,i Anhui 230009)Abstract The paper ana l yzed t he di sadvantages o fChi nese landscape desi gn currentl y ,and po i nted out t hat t he key reasonw as t hat our env-i ron m ental psycho l ogy research was no t deep enough .The paper also discussed t he deve l op m ent and research content of env iron m ental ps ycho-l

ogy .Further more ,t he env iron m ental psycho l ogica l factor in Chi nese traditional and m odern landscape desi gn was f urt her ana l yzed .F i nall y ,s ome specifi c suggesti ons w ere put f or w ard .

K ey words Landscape desi gn ;Env i ron m ent a l ps ychology ;App li cati on ;Suggestion

作者简介 白艳(1972-),女,山东泰安人,讲师,硕士,从事城市规划

及景观研究。*通讯作者,副教授,博士,从事城市规划及景观研究。

收稿日期 2010-12-0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改造和建设的力度。景观规划设计需求的加大,使得我国当前的景观规划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我国的景观设计专业较建筑而言更加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专业人才缺乏),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水平良莠不齐,其中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视觉形象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寻味、境界深远的作品,不少设计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中国传统园林的模仿阶段;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迅速树立城市的现代化形象,改变城市的景观面貌,不惜贪大求洋,景观大道、大广场、大草坪、大喷泉比比皆是。这些景观规划设计对人的关注不够,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很多作品在尺度和空间布局上存在不足,没有为人们提供适宜的休憩场所。以上两方面都忽视了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忽视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关注,其结果必然导致资金和材料的浪费,得到的也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景观环境。诚然,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中国景观设计界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不够重视、不够深入。

1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及研究内容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车轮,任何一门学科如果不能及时从科学技术的进步中汲取养分,那它必将毫无前途,必将被日新月异的社会所淘汰。当今的时代潮流将多边的、相互交叉和复合的学科推到景观设计学面前,使人们不得不综合考虑和研究与景观设计相关的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其中,心理学无疑占有重要地位。

心理学是应用客观方法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规律的科学,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以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反之,心

理学研究的成果又可以对这些活动起指导作用[1]

,其在景观设计中也不例外。从应用范围看,心理学可分为普通心理

学、劳动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等;从研究方法看,又有比较心理学、试验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之分[2]

。环境心理学是一个新兴的分支,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建筑环境科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是关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和

相互关系的科学[3]

。它所涉及的环境可大可小,小环境有室内环境、工作环境等;中环境有庭院、街坊、小区等;大环境包括城市、区域的地理、生态、气候等范围较大的环境。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静态是指人被动地在环境中生活,动态是指人的活动能破坏和改善自然环境。

环境心理学的早期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有列文和布隆斯维克。列文提出了场理论,是第一个考虑物质环境的心理学理论。布隆斯维克先从事环境知觉的研究,后又提出了要详细分析物质环境影响行为的方式,他于1934年开始使用环境心理学(Env i ron m ental Psychol ogy)的名称

[4]

。20世纪60年代,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

的减少,环境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正式成立并得到极大发展。目前,环境心理学已形成以下3种理论:1研究集中于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如颜色、声音、建筑物等给人们造成的刺激。o研究对环境的控制,通过对环境有目的的控制来影响和改变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研究行为环境,即根据环境的物质特征和社会特征(如规划设计、风俗习惯)来解

释个体行为的合理性,个体行为和环境的关系[5-6]

。环境心理学发展至今,已形成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是一个有着广阔前途的科学。

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增长,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问题成为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城市建设不顾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层建筑纷纷拔地而起,占用和排斥绿化、休憩场地的现象比比皆是,人们逐渐感觉脱离大自然,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这就是常说的环境综合症。现代城市病不仅暴露出环境的高度拥挤、紧张,建筑的高密度和过分的理性化,导致市民心理上的极度不安。此外,被五彩缤纷的城市景观所包围的人们常常发现环境气氛十分低俗、不健康和文化层次低下,所有这些都为环境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坚实

安徽农业科学,J ournal of An hu iA gr.i S c.i 2010,38(36):20759-20760,20764责任编辑 朱淼 责任校对 傅真治

的基础。

2中国景观设计的环境心理学分析

中国传统园林自成体系,源远流长,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在世界园林中享有崇高的声誉。传统园林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独特的精华和风格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尤其是许多历史遗留的著名园林应该作为重点历史文物加以保护和研究。然而园林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和当时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人的审美观、主流哲学思想以及社会心理密切相关的。因此,对中国传统园林的评析也不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和文化。首先,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土地私有制相适应的结果。其次,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创作方法是师造化(仿效自然)和师心源(表达自我),封建社会的哲学和伦理学观念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造园中。人的认识基于经验和想象的世界,发展了高低错落、虚实、动静、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等空间处理手法。这些传统园林作品大多出自封建社会一些文人画士之手,园林空间的布局、尺度及观赏效果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审美要求[7]。因此中国传统园林只代表中国封建社会极少数人的利益,但是,也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景观园林紧密结合了这些少数人的心理需求,反映了他们的心理世界,所以中国传统园林才能在特定的时代创造出特定的景观园林形式,可以说,中国传统景观园林在环境心理学的运用上是成功的。

然而,时过境迁,辉煌已成为过去。现代化大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社会和文化需要,要能体现出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封建社会以儒道思想为基础的社会审美观,这就要求解放传统园林形式,使之能面向现代社会,面向广大群众,走出私园的桎梏,适应并融会于现代生活。因此现代景观园林设计的目标具有大众性,要为多数人服务,要反映时代潮流,体现出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中国传统园林在空间处理手法、意境表达上仍可为今所用,堆山理水、诗情画意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仅靠这些传统的小桥流水、亭台阁榭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景观的需要,传统的景观园林空间布局、尺度、材料、设计手法等也难以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观念。举例来说,关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等术语。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如一个人应该有多少户外活动场地才算合适,就连景观设计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考。事实上,中国当前景观设计往往不考虑其服务对象和所处环境,盲目地用现代材料去照搬传统园林形式,事实证明这不是成功的景观设计,也不是现代社会和人们真正需要的景观。

3对景观设计中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知,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必须要紧密结合环境心理学的发展,要彻底抛弃那种一味做设计而不考虑现代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设计方法,应该实现景观设计学和环境心理学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学习和研究环境心理学来推进和提高景观设计水平;反之,设计水平的提高又能够发现新问题,完善已有理论,从而进一步完善、充实环境心理学学科体系。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3.1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人是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又是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景观设计和环境心理学之间的纽带和核心是人。人在景观环境中起主导作用,人的心理行为是景观设计的依据和根本,心理学提供了景观与环境中的/人0的观点。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人构成环境的一部分,人不是环境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和周围环境处于辨证的关系中,这是一种能动性的交替关系,即塑造环境和被环境塑造。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影响人的行为。环境是行为的潜在因素,只有在适当的行为配合下,环境才能产生影响,而不是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影响人的行为。实际上,环境是作为一个完整的领域被人所感受和体验的,环境被认识为一系列的心理图像。人有环境的特性,也有个别心理的特性,人是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有助于确立环境的本质以及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

3.2深入研究不同人群的心理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多种观点相互交融碰撞,人们的心理状态易发生变化。不同的心理状态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也会有不同的想法,相应的也会采取不同的行为,因此,仔细研究人的心理尤为必要[8]。对于一个景观工程来说,从项目的策划到设计、施工、交付使用,这一过程中会有不同的人群参与,包括管理者、设计者、建造者、维护者以及市民大众,每一类人群都有特定的心理状态,他们的心理又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最终影响着景观工程的实施。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影响人的行为的个人心理因素包括人的5种基本心理需要,即安定感、个人感、社会需要、自我表现的需要以及自我丰富的需要。这5种需要相互贯穿,从低级到高级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人类心理需求模型。所以,景观设计师应该具有分析各种人群不同心理状态的能力,能够综合控制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从而提出最佳、最可行的设计方案,取得最好的设计效果。

3.3景观设计师要透彻了解人的行为特点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行为由2种不同的复杂关系组成,其一是围绕人的环境客体,其二是个人主体的内部状况,包括个人的生理因素、文化背景、动机、经历和基本要求。人对环境所作的行为反映是从对环境的感知开始,通过感知,人把选择来的、感觉到的刺激转译为一种意义或对事物的意象,从而产生行为反映。景观设计对人的行为因素的关注,要求景观设计按照人的行为活动方式进行,不同人的行为活动差异使设计中的布局、设施安排有着不同的侧重[9],如儿童游戏场所和老人休息区在组成和设计中是截然不同的。人们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去组织活动场地,即使有专门为他设计的场地,但只要不满足他的行为需要,他也不会去利用它。景观设计要调查人的行为场所、行为方式、行为路线、行为迹象和行为类型,并要注重不同年龄组群之间行为方式的差异。

3.4在设计方法上,要积极推动大众参与景观设计由于人们对环境有不同的心理需要和行为反映,为了尽可能地满足不同的需要,仅依靠景观设计师和行为心理学专家的努力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一方面通过使环境设计具有

(下转第20764页)

表4闵行区1987~2007年各景观类型转移矩阵

Table4La ndscape patterns tra nsferm atri x fro m1987to2007i n M inhang areas h m2

1987

2007

水体

W aterb ody

绿地

Greenbelt

耕地

P l o w l and

建设用地

C onstruction land

未利用地

Un exp l oited land

总计

Total

水体W at erbody971.0194.95172.71374.3111.881624.86绿地G reenbelt15.93429.48883.351803.6956.973189.42耕地Pl ow land193.502864.706591.159718.74319.2319687.32建设用地Con structi on lan d146.791219.501449.368839.80149.3111804.76未利用地U nexp l oited land13.59163.62234.45532.2610.53954.45总计Total1340.824772.259331.0221268.80547.9237260.81

4结语

通过1987~2007年20年间上海市闵行区景观变化分析可知,人为因素对研究区各景观要素和整个景观格局的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表明,20年间闵行区景观的斑块数量和密度增加,破碎度增大,香农多样性指数增加,香农均匀性指数减小,景观变化整体上越来越复杂。通过景观要素差异探测统计可知,1987~2007年闵行区景观动态变化速率相对较大,变化幅度大。对比这2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可知,闵行区的耕地面积急剧下降,转变为建设用地、绿地等,景观破碎度和景观分离度大大增加,因此可以认为闵行区经济的发展是以耕地的急剧减少为代价的。

参考文献

[1]陈文波,肖笃宁,李秀珍.景观空间分析的特征和主要内容[J].生态学

报,2002,22(7):1135-1142.

[2]杨光,柳青,郑小刚,等.赞皇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9):12852-12855.

[3]丁圣彦,张明亮.1988-2002年开封市景观动态变化[J].地理研究,

2005,1(1):28-37.

[4]傅伯杰.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J].生态学报,1995,15(2):113

-119.

[5]肖笃宁,布仁仓,李秀珍.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异质性[J].生态学报,

1997,17(5):453-461.

[6]常学礼,邬建国.科尔沁沙地景观格局的特征分析[J].生态学报,1998,

18(3):225-233.

[7]冯露,岳德鹏,郭祥.植被指数的应用研究综述[J].林业调查规划,

2009,34(2):48-52.[8]陈志强,陈键飞.基于NDB I指数法的城镇用地影像识别分析与制图

[J].地球信息科学,2006,8(2):138-140.

[9]徐涵秋.利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 W I)提取水体信息的

研究[J].遥感学报,2005,9(5):589-595.

[10]郑宇源,戴文兰,徐建刚.青浦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研究[J].华东师

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1):86-92.

[11]黄春晖.基于RS的上海浦东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空间特征分析

[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12]韩涛.遥感监测土地覆盖变化的方法及研究进展[J].干旱气象,2004,

2(22):76-81.

[13]WU J.E ff ects of changi ng scal e on lan dscape patter n anal ysi s:scali ng re-

l ati ons[J].Lan dsc E co,l2004,19(2):125-138.

[14]WENG Y C.S pati ote mporal changes of l andscape pattern i n response to

urban i zati on[J].Landscape and U r ban P l ann i n g,2007,81:341-353. [15]Fragst ats gu i deli ne[EB/OL].http://www.u m ass.ed u/l andeco/re-

search/f ragstats/fragstats.h t m.l

[16]刘进超,姜小三,李敬峰.县级尺度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时空分异研

究)))以徐州市睢宁县为例[J].遥感信息,2009(3):68-72.

[17]李瑞,张克斌,杨晓晖.青藏高原高寒绿洲景观格局特征分析[J].干

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6):43-47.

[18]高峻,宋永昌.基于遥感和GIS的城乡交错带景观演变研究)))以上

海西南地区为例[J].生态学报,2000,23(4):805-813.

[19]奚砚涛,谭海樵.基于GIS和RS的徐州市景观格局演变研究[J].安

徽农业科学,2008,36(3):1256-1262.

[20]蔚霖,黄珺嫦,孟庆香,等.淮河流域伏牛山区近20年景观格局动态变

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5021-15023.

[21]陈敏.上海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人文驱动机制研究[D].上海:上

海师范大学,2009.

[22]周宇宇,陈晋,史培军,等.北京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地理研

究,2001,20(6):679-688.

(上接第20760页)

足够的灵活性来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另一方面应鼓励居民关心自己的环境创造,促使他们更多地参与景观设计,让他们自己赋予环境以个性。这样的设计方法和单纯由景观设计师完成的设计相比,其结果更能反映社会和使用者的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景观存在的社会价值[10]。

4结语

研究环境心理学既顺应了潮流,更是指导景观设计更科学地规划和组织人的生活环境的保障。环境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深入,必将推动景观设计观念的更新、设计方法的变革和设计水平的提高,必将开拓我国景观设计创新的新局面,丰富景观设计的内涵,促进我国景观设计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参考文献

[1]伍麟.当代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与走向[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2006,43(3):37-42.

[2]汪明,孟勇,杨震,等.中外心理学简史[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

版社,2007.

[3]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4]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5]杨玲,樊召锋.当代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J].甘肃社会科学,2006

(2):193-196.

[6]王珊珊.国外环境心理学研究新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5):

18-21,93.

[7]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8]冯茜茜.园林景观设计中心理学思维的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06,

26(2):38-39.

[9]孙雪芳,金晓玲.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08

(4):162-165.

[10]解文峰,程勇,黄玉梅.浅析现代城市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7):2924-292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