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报告及改进意见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报告及改进意见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报告及改进意见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报告及改进意见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意见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我县十几所中学教学现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了解,走进了几十位语文教师的课堂,并针对他们的教学进行了一番梳理、思考。我们认为,目前我县初中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在此,我们诚愿和老师们一起探讨,并提出几点改进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现状

(一)阅读方面

1、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

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普遍存在着只看到了课文本身,而忽视了单元及整册教材的训练体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殊不知,课文它只不过是例子而已,它是为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而选的一个个“范例”,编写者的初衷是想通过它的教学完成体系目标的。比如: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它选取了5篇反映社会生活的文章,学习本单元,应主要训练三点,在人文情感方面,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课文,看看别人怎样生活;看看他们对人生的体验思考,进而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第二点,是在整体感悟全文的基础上,怎样提炼文章的主旨,还要学会怎样比较阅读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文章。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没有看到这一点,一头扎进课文中去,一个单元教学下来,学生们对生命没有什么感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没有学到如何提炼文章的宗旨和比较阅读的技能。我们

认为,这样的教学还是和教材的编写者的意愿背道而驰的,这也是我们90%以上的教师在教学中所出现的一个较为严重的失误。

事实上,我们简单思考一下就会明白,我们所面临的文章浩如烟海,而我们初中所要学的课文只是沧海一粟,就学这几篇课文本身,能有什么益处,只不过是通过学习这几篇文章除了在阅历上增加一些知识而外,更重要的还是掌握一些阅读的技能,学会一些阅读的技能,以便日后自己读书、自己学习。这样看来,教教材不是目的,是载体,是手段,我们不要本末倒置,陷进“只教教材”的泥潭。

2、是讲堂,而非学堂。

“填鸭式”,“满堂灌”,这种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可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90%以上的教师仍然热衷于这种教学方式。总之,理由堂堂正正:教师讲不到,学生不会,考试考了怎么办;我们把课堂交给学生,我们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我们教者往往理所当然地成为课堂的主宰,以自我为中心,而占据五尺讲台这地阵地,大讲特讲,而对学生的兴趣、状态、需求等等视而不见。不客气地说我们有些“目中无人”,即使有时我们“有人”,也喜爱牵着人家鼻子走,回答问题也是为完成自己的思路而设,设下套子,让学生们自己钻,如不如意,轻者叫坐,重则挖苦。事实上,我们忘记了一个最为浅显的道理:语言非学得而是习得,学生没有亲身参与,怎么能学好语文呢?《走进新课程》一书对此有段精彩的叙述: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

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而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这次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这里用了8个强调,很值得我们去深思和玩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书还有一段话,我们觉得阐述得同样精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作用,这对改变目前阅读教学中的繁琐分析的弊端,是非常必要的。尤其要指出的是,阅读目标特别强调读者的个性体验。在教学建议中,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就多达九处,“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等。我们不难看出这里“自己的”,很显然是学生自己的,而绝非教者自己的,而在我们的课堂里教师对课文大加分析、串讲,学生被动听讲,甚至大多数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无动于衷、麻木不觉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觉得,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学生参与的程度,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判断一节课优劣的标准。“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堂而皇之的一句口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的学习成为互动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这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所共同追求的层次和境界。

3、讲读与自读,泾渭分明而非水乳交融。

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都是为完成单元目标、学期目标而设立的,二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自读课更多地应看作是教读课文的延伸,能力训练的迁移,而我们的课堂往往只有了教读课而舍弃了自读课,我们的教师总认为自读课文内容不考,其实这还是应试教育观念在作怪。而目前的中考阅读部分偏重了课外,我们平时的阶段性测试也将忽略讲读与自读,课内与课外的界限,这将有利于学生形成大语文观,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无论教读与自读,其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提高阅读能力,日后自为读书。这一点,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共识。

我们还应明确一点,就是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大课外阅读的指导,事实上,这一点我们做得不够。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量,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初中三年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三年阅读名著总量不少于6-9部,教学大纲还推荐了十部名著和五十篇古诗文,实际上我们的阅读量远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我们的读书指导、读书报告会、交流会等应有的教学活动几乎是空白。事实证明,只有教读与自读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水乳交融,才能学好语文。不树立

大语文观,眼光只盯在课本上有限的几十篇课文,就幻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只能是神话。

4、偏重了结果,而非过程与方法。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视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偏重结论,轻视过程,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课堂上,我们的学生习惯于老师给现成的答案,既不去动脑,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会读的字甚至不知道借助课文注释和字典解决,一篇课文学完了,书上居然没划过一道痕迹,只把课后习题的答案抄在了书上或笔记本上,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课堂里屡见不鲜。

至于读书的方法,我们重视的往往也不够。比如:第二册第二单元重点是教给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或借助文中的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话,练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我们往往只把练习练习一给出的文章内容要点这一结论指给了学生,而至于怎样抓文中关键语句等概括方法没有教给学生,当然也就见不到学生概括要点的过程了。还有这个单元的另一个重点是学会快速阅读文章的方法,

而教材在单元提示中接着明确指出就是集中注意力默读,而我们的老师居然把它理解成大声快速朗读是为速读,当然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视,每分钟500字以上这些速读的操作方法学生更是无法学到。像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阅读方法不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演练,学生日后怎样自己读书?

(二)写作、口语交际方面

1、注重个体训练,忽视训练体系。

初中三个年级,六个学期,六本教材,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作文训练体系,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本教材,甚至每个单元都是这个完整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都应该看作是完成整个训练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样,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能力训练点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整个作文能力训练体系,这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种共识。可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并非如此。我们往往注重的是作文的次数,作文做了哪些个题目,而忽视了单元训练中所要形成的能力。比如,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写作口语训练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作文贵在创新”,短文后面给了两个参考题目“我”、“窗”,至于你要写哪个题目,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这次作文训练应该让学生懂得创新是作文的生命,作文的可贵之处在于有所创新,在于写出“个性”的风采来。从而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大胆地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总之,在我们的作文训练中同样存在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

2、局限于课堂,割裂与生活的联系。

离开了生活,作文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简单的道理相信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十分清楚,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对“作文应密切和生活的关系”注重的往往不够。我们往往把作文仅仅看作是课堂里边的事,实际上,学生的作文就应该是写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们听过这样一节生动的作文课,教者让学生对月亮进行一个月的观察,并记录下它的变化,再搜集描写月亮的词语和课文,经过这一个月的深入了解,学生们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文来自然得心应手。我们不能不钦佩这位老师对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理解得如此深透。显然,没有那一个月的对生活的观察、积累,突发奇想地让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里造一个“月圆之夜”的作文,对学生而言该是一个多么困难的事情。我们历来主张我们应把作文范围或题目提前数天布置给学生,再引导他们通过观察生活来搜集、整理资料,这样,学生对生活才会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和较深的理性认识。“唯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应该是生活。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话:“过去,让我们演一个矿工的段子,我们要到矿山同工人们下到矿井里摸爬滚打一个月,一个月回来,我们说的词全是工人的词,全是生活的词,如今不同了,头天晚上给你个本子,第二天让你上戏,我们哪还演得成?”艺术创作如此,我们的作文也是创作,本应该也如此。

3、看重批改,忽视讲评。

“当语文老师累”,这是所有做语文老师的共同体验和感受。语文老师较其他科老师在备课、批改上任务繁重了许多,尤其在批改上,

一摞摞的作文往往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没等上一个作文批完,下一个作文又该做了,搞得我们在作文批改上疲于奔命,结果学生对老师辛辛苦苦写下的批语往往不买帐。这就促使我们的老师应该改进批改方法。在作文批改上,我们主张重批轻改,“批”也是主张用欣赏的眼光去批,把学生作文中用得恰当、精妙的词句划出来,主要的问题批示出来,而“改”应调动学生自己去改,老师改得再多,那也只能是你老师自己的东西,这并不能代表学生的感受、认识,况且我们精力有限,一次作文,两个教学班,八、九十人,八、九十篇作文,改是改不过来的。还有一点,“批”应及时、快速,时间一长,不仅批者对学生作文没多少印象,就是学生对学生自己的作文也会淡忘。

在作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个倾向:忽视讲评。我们认为讲评在作文训练中尤为重要。在讲评中,应把学生作文中的典型问题指出来;再就是多鼓励,哪怕只有一个好词好句也应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作文的认可和欣赏,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作文的成就感。这样,既让老师减轻了劳动强度,又锻炼了学生,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总之,我们认为,一次好的作文讲评课不仅仅是上一个作文的总结,更是下一个作文的开始。

4、追求大而全,忽视了突破重点、难点。

西方有句谚语:样样通,样样松。作文训练是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想通过一次作文训练什么都抓,结果势必什么也抓不到。而我们的作文训练中大多犯这类毛病。与其想通过一次作文训练抓全面,倒不如每次训练抓一两个重点、难点进行突破,这样倒有可能真正学点

东西,提高点技能,一课一得。这是作文训练乃至阅读训练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作文训练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以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是培养学生对论据的使用能力。这里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我们不妨通过一次训练来使学生把握道理论据的使用,再通过第二次作文专门训练对事实论据的使用。使用事实作论据应注意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一次来完成也不如把叙述事例要注意指向性,论证意识和对事实分析论述这两个重点、难点集中在一次训练中来完成,这样无论指导、批改还是讲评,都以这两个方面为训练要点,这样,会更容易突破些,效果也会更好些。当然其他文体的作文训练应如此,只有坚持一课一得,经年累月积攒起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稳步提升,反之,贪多求快,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5、忽视口语交际、课外练笔和语文实践活动。

口语交际训练在我们的教材中占有着和书面表达差不多同等重要的位置,然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专项训练几乎是空白。

关于课外练笔,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里的“其他练笔”,去掉我们的片断作文(小作文)14次,字数按每次300字计算,才4200字,还有接近6000字的课外练笔没有得到落实。事实证明,仅凭课堂的几次作文训练就把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到一个层次谈何容易呀!

至于语文实践活动,比如第二册教材上列有警语收集与评比、片断续写比赛、纠正错误用字比赛,报刊剪摘、注评、展评活动这样五

次之多,可我们的教学中又有几人能给予关注呢?!

二、改进意见

1、创设良好的教研、教改环境是必需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研氛围不浓,教改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我们的教师缺乏一种动力,现行的教育体制已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在我们的学校里,教课与不教课待遇一个样、教多教少一个样、教好教差一个样。教师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动力在我们的分配体制中寻找不到,现行的教育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也就是说这种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教育生产力的发展。一名优秀教师他只能活在他拥有的虚名里,竟然还要为他的职称评定而挣扎,小而言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县基础教育的悲衷,大而言之,不能不说是我们整个教育的悲哀。教师需要一个较为合理的物质生存环境。这些当然不是我们一两个人或学校本身能够解决的。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困难会得到解决。

2、树立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

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

己感受事物,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任何包办代替都是不明智、不道德的。

3、找准教师的角色定位。

首先,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生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首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其次,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以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我们可以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它是为了行动而进行的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4、我们需要教学反思。

我们的教师,绝大多数教龄在10年以上,教学在不断地重复,而能做到不断反思的却寥寥无几,我们往往表现为满足现状,抱定陈

旧教学方法不放,结果教十年甚至一生跟教一年没多少区别,没多少长进。

我们认为,《走进新课程》一书中对“反思”的论述也许会对我们的成长有所裨益。它是这样表述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5、提高教师文学素养迫在眉睫

无疑,多读书,读好书是提高教师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们要求学生每学年至少要读二、三部整本的文学名著。那我们自己每学年也至少应读二、三部文学名著。否则,我们怎么有底气去面对自己的课堂。当你读了《冰心作品集》、《朱自清散文集》、《毕淑敏作品集》、《余光中诗选》、《毛泽东诗词全解》、《鲁迅小说精选》、等名家名作,你再来教读课文《小橘灯》《背影》《春》《提醒幸福》《乡愁》《沁园春?雪》《孔乙己》等就会有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感觉,否则,必然会有捉襟见肘的尴尬。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3篇.doc

篇一: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1582字)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己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一定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大量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课外阅读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 课外阅读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意见 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积累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阅读滋养精神,阅读丰富人生,阅读提升能力。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要提高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强化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通过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辨别鉴赏能力,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促进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终身学习和未来生活奠定厚实的基础。现对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课外阅读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要求十二年课外阅读总量在700万字以上。目前,我市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系统计划、系统管理,学校图书陈旧,使用率较低。二是部分教师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忙于应试教育,关注课内阅读,忽视课外阅读。三是家长认识不到位,为让孩子买吃买穿舍得花钱,但是为孩子买书却舍不得。四是中小学生没书读和很少读书,读书缺乏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督促。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阅读质量的提高首先要以阅读量为前提,在量的保证下才能提高质的效果。要解决好课外阅读的量和质的问题,使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阅读问题,要从“三个面向”的高度,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全力做好小学生课外阅读工作。 二、明确目标,整体推进 工作目标:精心选择课外阅读内容。要从实际出发全面规划,切实把课外阅读工作抓上手、抓到位,努力形成“人人爱读书,人人在读书”的良好局面。要明确课外阅读的基本量。充分扩大课外阅读面。引导学生看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或文章,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参考,在学习课文后拓展。积极开展“时文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养成每日阅读报刊的习惯。在提倡学生阅读文艺类、社科类图书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阅读科普方面的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摘要:在课改实验和探索中,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等一系列挑战。教师应建立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在充分分析学生和教材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设计有效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本文以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尝试提出希冀可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三点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实时性体验式 一、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实效性 语文教学是一个由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和教学环境有机组成的系统。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上的参与状况对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运合恰当、有趣的教学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授课内容上,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新课标倡导“面对学生全体,全面进行教学”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兼顾全体学生,部分学生闪此而无法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利用积极因素,避免或消除消

极因素,采用更适合于学习者语言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组织课堂小组活动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谈、说、评、议”等言语表达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满足多层次学生需求、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每位学生在自身能力范围内饶有兴致、目的明确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注重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项科学而重要的方法,是提高语文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初中语文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相当大程度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积累。如何积累,最主要的就是一条――读书。要朗读熟悉一批有代表性的包括各种内容、体裁、风格的诗文,消化领悟,把这些语言材料消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多积累典范的规范汉语的语言材料,以达到郭沫若先生所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

中考语文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中考语文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中考语文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一、对试卷的总体评价 孝感市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遵循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突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正确处理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增强了综合性,加大了开放性试题的比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试卷的结构简约、合理,题量适中,难度适宜,赋分恰当;题干规范、贴近生活实际;试题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在注重基础积累的同时加大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强调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全面、客观、准确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体现了考试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凸显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整套试题颇新颖且有创意。具体表现在: 1、试卷结构简约合理、格式规范。 全卷共分三个板块,即积累与运用、阅读与欣赏、写作实践。题型设置以主观题为主,分为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古诗文默写、名著导读、综合性学习、古诗文阅读赏析、现代文阅读、写作实践等内容。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2、试卷题量适中、难易适度 试卷共24道题,为控制书写量共设置了6道客观题。试题按其难度分为低档题、中档题和高档题,低档题占70%、中档题占20%,高档题10%,试卷中的第2、19题稍难,第11、20、21比较难,其它题都比较平和,学生答题情况较好。 3、考点覆盖面广且注重能力立意

积累运用部分共设5道试题,包括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古诗文默写、名著导读、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注意考查的能力梯度,且侧重在理解和应用的层面设题。例如第1题考查汉语拼音、识字与写字两方面内容,涉及了常见汉字与短语的正确书写。第2题是口语交际题,考查了学生在具体语言情景中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体味并辨析句子的言外之意,把握外交语词的深层含义。第3题考查了古诗文默写,设有三种类型,即直接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归类性默写,设题既有规定性,又有灵活性。第4题名著导读与仿写相结合,考题既引导学生关注古典名著,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又考查学生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视角新颖。第5题综合性学习重在考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与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如何确立研究专题并如何探究问题。该题有2个小题,从命题人的指导思想看,设题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展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活动的目的,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活动的成果展示等),而在于引导学校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如何确立研究专题,这样设题,照顾了农村学生,很符合我市语文教学的客观实践,也很有人情味,第2道题,选取了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如何去感悟和分析语言材料,得出自己的结论。应该说,这也是在引导学生如何搜集整理分析研究所获取的资料。 诗歌欣赏2道试题分别从内容、炼字、写法、作品情感四个角度设题,注重抓住诗歌的特色,真正从鉴赏的角度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文言文选材不回避重点。所选篇目是浅易典范的文言文,适合考查学生是否具有《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注重基础知识,考查学生重点实词的掌握和对文本的理解能力。问题设置紧扣教材,主要考查常用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的理解、写作方法的感知和对比阐述,并联系现实生活向外延伸,在考点的选择和题型的设计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尤其是第11题,考题的视觉比较宽,涉及知识点有文体知识、文体特点、历史人物、文本内容与写作技巧等多方面,解题必须在比较异同的基础上作对比阐释,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新鲜实验学校苏学海 一、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 1.立足课堂,及时积累。课堂阅读鉴赏教学设计,要体现积累的思想。要让学习者明白积累的目标,确定积累的对象,设计评价积累质量的标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其地位及作用都是很特别的:它既是每个单元知识的“例子”,本身又包含着若干的语文知识。只不过这些知识是零散的,不一定附着在教材的语文知识体系上。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立足课堂,把这些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梳理,让学生在头脑中编码储存起来。这些知识包括课文中的常用字词、文化文学常识等等。积累的方法是:教学每一课时,指导学生将必须积累的知识从课文及课文的“预习提示”、“自读提示”、“注释”、“思考与练习”中挑出来,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之后,进行一次归纳整理。整理时还要特别注意列出易混淆的知识点。例如,有方言干扰的汉字读音,容易写错的形近字,容易混用的近义词,容易混淆的标点符号、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等等,这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是语文知识积累中应该特别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它是学生得到全面知识的“拦路虎”、“绊脚石”。我们在教学时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搬掉它,使教学走上光明大道,避免徒劳无功。总之,这些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随文点拨,相机穿插,也可专题讲授,集中训练,但知识要“精要、好懂、管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能自如地借助这些知识的支架作用,发展成为一个有意识有品位的阅读者和鉴赏者。教材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宝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实施积累就应该依纲据本,不能脱离教材。如《秋魂》中的警句,《最后一课》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看云识天气》中的精当的动词、精彩的比喻句、精美的写“云”句等。为抓好学生的语言积累,各种雅词、成语、名言警句都是我们的积累对象。这样,我们就应注意引导学生,把积累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要明白:积累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手段,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才是目的,写作才是目的。例如:课堂上仿写各种优美的句子,利用成语连词成段,学习名家名篇的写作方法。使积累与运用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拓展阅读,延伸积累。 大家都知道,要学好语文,光靠课内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课业负担减轻了,自己掌握的时间相对多了,就要注意做好这方面的引导工作。为了让学生有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得把知识向课外延伸,既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要与课内知识有这样那样的联系,这便是课文知识的延展和深化。在学习某篇课文时,尽可能找到原著或相关的文章,引导学生展开朗读。 3.精选传授,查漏补缺。 新课标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这段话,很明确地阐述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课堂与课外的连接。诚然,学生对某一方法的掌握,要有必要的基本素养支持,而基本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教师的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需要学生长时间的积淀。 学生在课外积累语文知识,一般上都受到时间和资料的限制,故必然有这或那的缺陷,即使是积累课内语文知识,由于受到理解归纳能力的制约,有时也会

2019年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每次考试或检测结束后,老师都要及时对试卷和考试结果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这对于了解学情、改进以后的教学工作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给大家带来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灵台县初中语文教学得到长足发展,经过广大一线语文老师十几年来的探索实践,语文教学基本经历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培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实现了质的转变,现把我县语文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一、语文教学质量现状 表1:灵台县20xx——20xx年中考成绩统计表 由表1可以看出,近三年来,灵台县的语文教学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及格率稳定在84.5%-91.44%之间,且逐年上升,增幅将近7%,人均分也保持在100分左右,比较稳定。只是全县优秀率偏低,只有不到10%,这排除试题难易变化和考试组织及阅卷等主观因素外,说明制约我先语文教学指令提高的瓶颈在优秀率上,换句话说,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在提高优秀率上下功夫。再从近三年中考校际间的比较来看,我县城区、塬区、山区之间各校语文质量差距并不大,这除了由语文学科特点决定外,也反映了我县教育资源的分配在最大限度内注意了全局和整体,注意了基础年级与毕业年级的均衡发展。全县的语文老师也已经形成了同中有异、特色鲜明、注重教研、

相互协作的团队教学风格。从平常的教育教学常规检查来看,全县取得的成绩也是明显的,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竭力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各位老师都在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几乎所有的课,都能以问题(或学习任务)为把手,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很少有教师直接把结论抛给学生的。各校在课堂上均比较重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并通过对话形式,组织必要的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和体验。自主学习已成为自觉的普遍行为,合作学习的运用也很广泛。绝大多数的课,都能做到紧扣文本而不拘泥于文本,只要有可能,都能跳出文本以外,让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社会、联系现代科技,谈体会、谈认识、谈感受,极大拓宽了语文教学的外延。 2.教学过程清晰而有序。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县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更大的进步,令人欣喜,叫人振奋,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呈现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教材、有学生、有课堂。整个教学环节是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与交流。在引领、启发、交流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了浓郁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对精彩字词、句段的赏析能力,对教材主题的感悟能力,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彰显学生个性的同时创造力得到了较好发展,凸显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与改进意见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意见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我县十几所中学教学现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了解,走进了几十位语文教师的课堂,并针对他们的教学进行了一番梳理、思考。我们认为,目前我县初中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在此,我们诚愿和老师们一起探讨,并提出几点改进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现状 (一)阅读方面 1、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 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普遍存在着只看到了课文本身,而忽视了单元及整册教材的训练体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殊不知,课文它只不过是例子而已,它是为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而选的一个个“范例”,编写者的初衷是想通过它的教学完成体系目标的。比如: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它选取了5篇反映社会生活的文章,学习本单元,应主要训练三点,在人文情感方面,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课文,看看别人怎样生活;看看他们对人生的体验思考,进而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第二点,是在整体感悟全文的基础上,怎样提炼文章的主旨,还要学会怎样比较阅读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文章。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没有看到这一点,一头扎进课文中去,一个单元教学下来,学生们对生命没有什么感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没有学到如何提炼文章的宗旨和比较阅读的技能。我们

认为,这样的教学还是和教材的编写者的意愿背道而驰的,这也是我们90%以上的教师在教学中所出现的一个较为严重的失误。 事实上,我们简单思考一下就会明白,我们所面临的文章浩如烟海,而我们初中所要学的课文只是沧海一粟,就学这几篇课文本身,能有什么益处,只不过是通过学习这几篇文章除了在阅历上增加一些知识而外,更重要的还是掌握一些阅读的技能,学会一些阅读的技能,以便日后自己读书、自己学习。这样看来,教教材不是目的,是载体,是手段,我们不要本末倒置,陷进“只教教材”的泥潭。 2、是讲堂,而非学堂。 “填鸭式”,“满堂灌”,这种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可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90%以上的教师仍然热衷于这种教学方式。总之,理由堂堂正正:教师讲不到,学生不会,考试考了怎么办;我们把课堂交给学生,我们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我们教者往往理所当然地成为课堂的主宰,以自我为中心,而占据五尺讲台这地阵地,大讲特讲,而对学生的兴趣、状态、需求等等视而不见。不客气地说我们有些“目中无人”,即使有时我们“有人”,也喜爱牵着人家鼻子走,回答问题也是为完成自己的思路而设,设下套子,让学生们自己钻,如不如意,轻者叫坐,重则挖苦。事实上,我们忘记了一个最为浅显的道理:语言非学得而是习得,学生没有亲身参与,怎么能学好语文呢?《走进新课程》一书对此有段精彩的叙述: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能有意识地渗透二期课改的先进教学理念: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有效地运用;课堂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同时还将拓展设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举一反三;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反馈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有些课堂,虽然授课教师也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也试图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改革,但还留有一定的遗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原因。 一、多媒体的运用:幻灯片上的内容等同于板书?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为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眼耳并用等特点,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优化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无疑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如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展示音像资料,学生们可以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美妙自得。在此基础上,老师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当然会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聪明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制作一个课件,鼓励学生们进一步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课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学生站在大屏幕前介绍,颇有新鲜感、成就感。教《变色龙》时,如果将描写奥楚蔑洛夫的神态的文字变为一张张图

片,将描写他的一系列动作的文字制作成一个个动画,学生就能在图片和动画的观察中更深刻地理解“变色龙”多变的性格。《活板》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对活板的制作过程进行了一步步详尽的解释、说明。但学生没有见过,因此对课文内容缺乏感性认识,对此,在教学中就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在多媒体教室播放了该课的多媒体影音资料。课文中原本生涩的科学术语变成了具体、形象的多媒体信息,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对大多数内容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影响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若利用多媒体手段,则可突破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事物情景真实、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在讲解《安塞腰鼓》等课文的时候,可以通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亲身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而且还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回想当时上课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教师在教学中成功地运用多媒体,确实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仅靠书本、教鞭、粉笔传道授业的套路,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喜欢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以为这才是现代教育,这才是课程改革。有些人上语文课,往往把有关作家简介、写作背景等文字资料制成幻灯片,放映到屏幕上,一般说来,这些资料文字比较多,密密麻麻,坐在后面的学生往往看不清楚。因此,还不如老师讲,学生听,这样还能培养学生的听力;并且学生还能边听边作笔记。只有那些有关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的图

初中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初中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七年级: 考题分析:“语文知识积题目。还有“文学名著收获”有6分,目的是指导学生阅读名著,落实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整体感知能力、筛选信息的能累与运用”是重积累包含字音辨认,别字辨析、名句默写等知识性力、语言表述的能力。文言文主要考查:掌握课内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了解常用的文言句式。作文:主要是要求写出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情。说说在学习中的乐趣。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以老师讲为主,讲得多,练的少。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性的灌输作用并不大,应当以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为主。要求背诵的名篇、名段、名句没有真正落实。 作业情况: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字词积累、名言警句积累、名著积累等。通过抄写、摘抄等方式落实。结合课堂教学主攻方向是片段作文,充分利用课后练习进行设计引导学生片段作文训练,同时利用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活动提供素材。完成四篇大作文的批改。 班级差距:八个班级的语文成绩不平衡。优良率每个班近30个,但及格率差距较大。教学进步较大的班级是5班,优良率达到58.9﹪,70分以上的学生较多。 改进措施: 1、充实语言材料的积累。指导学生阅读课标中要求阅读的读物,采取名著导读,总结主要故事情节,主要人物性格、精彩片段等方法落实名著阅读。真正落实要求背诵的名篇、名段、名句。 2、规范书写,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3、注意培养学生对生活环境、周围事物的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要求学生做好素材笔记,就学校、家庭、社会以及自身新近发生的事件,新近产生的感悟,及时记载下来。寻找学生知识或能力的不足和疏漏,及时给以弥补, 进行必要训练。 4、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教师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八年级: 这次考试主要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试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语基知识、第二部分是阅读题、第三部分是作文的写作。分值分别是25分、35分、40分。 这次考试侧重检查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特别是考查他们对第6单元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一单元是期末考试的重点,也是我们授课的重点,因此文言文知识所占的分值也较大。为了督促学生更好的完成老师平时布置的作业,我们在设计题型时对平时作业中出现的类型也有所侧重。 通过考试,我们能较好的了解学生在前一阶段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对作业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这次考试我们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按照9:1的难易比例来设计试题,考试的成绩比上学期的期末有较大的进步,特别是优秀率有大弧度的提高,由去年的0.03%提高到8%。及格率也有大弧度的提升。 在高兴之余,我们也有些担忧,一部分学生的书写较差,字迹潦草,长此以往,将影响他们明年的中考的得分,为此,我们组内老师商量,如果作业中出现书写马虎的我们将责其重写。我们还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字,以提高书写水平。

初中部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2 年月22日,即当周周四下午3:—: 3 , , , , , , 一行五人代表师范大学文学院“诗教文化与中小学古诗词语文教育研究”课题组走访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这次走访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及负责初一初二年级语文教学的教师。针对学生的调查主要是发放此前设置好的调查问卷;针对教师的调查内容主要是访谈。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对这次的走访调研做一个总结,即“古诗词的吟诵教学”和“附中初中部古诗词教学的综合面貌”。 一、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吟诵方面的基本现状及其相关( 师大附中): (此部分由陈、杨完成) 通过对学生所填问卷的初步统计和对教师的访谈,我们得知,目前初一初二阶段(基本上可以代表整个初中阶段,因为初三基本上所有的时间用到了准备中考上,教学方面的时间留的不是很多)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利用以下手段进行古诗词的吟诵教学: 首先是教师自己根据诗意和诗歌的节奏给学生进行示范性的朗读;其次是,教师会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些名师朗读的录音和一些结合古诗词意境所设置的视频、 a 、幻灯片等等。 目前主要是凭借这两种手段进行古诗词的吟诵教学。这样的现状表明,即就是像师大附中这样的软硬件设施都属于一流的名校,他们目前针对古诗词的吟诵教学仅仅只是涉及到了“诵”这一个方面,即我们所说的“朗诵”,换句话说,最高也只能是神情并貌的朗读而已。在师大附中,一般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古诗词要“朗读过关”的,显然,这也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重视。 我们知道,“古诗词吟诵”决不仅仅是诵读诗词,他还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古典诗词鉴赏方法之一。“吟诵”其实是包含了两层意思的,一是“诵读、朗诵”;二是“吟唱(力求原生态)”,即就是像古音乐那样把古诗词演唱出来。针对这个理论方面的问题,我们从师大附中语文教师那里了解到了一些情况。语文组备课组长a老师说:如果现在要对古诗词进行那种严格意义上的“吟诵”教学的话,是个好事,很多教师和大多数学生也会对此极感兴趣的,但这个做法就目前来说只能局限在“兴趣的范围之内”,而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大范围推广的的可能。究其原因,老师讲到:一方面是因为原汁原味的古诗词吟诵文化已经基本失传,现在仅见的几家吟诵方法和理论体系只是冰山之一角,况且各持一套,没有规范性,这样就基本上决定了目前还没有关于古诗词吟唱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当今这个社会环境中,已经没有那种所谓的话语环境了(一个很好的原因,根本性的)。所以,这个东西无法存在于正常的“齐步走”课堂教学中(此可思索处),如果当作一种兴趣爱好型的辅助手段,肯定是很受欢迎的,只要你的东西做得好,有人感兴趣,毕竟这个东西是个新鲜的“玩意儿(意味深长)”。 可见(仔细琢磨),尽管很有一定的困难,我们还是不能对“古诗词”的吟诵研究抱以灰心的态度。事实上,作为一种兴趣性的研究,这个是大有前途的。如果做一个设想的话那就是:把可吟诵的古诗词配乐配谱吟唱出来,制作成多媒体软件材料,带进学生的课堂,作为正常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和一项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辅助和材料,这应该是很现实的。好东西总是会有人来买的。

初中语文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心声》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在你的人生历程中,肯定有一些事曾触动过你的心弦。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提供一次一吐为快的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1:我觉得,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父母对我是精心呵护,给我做好吃的,记得那一次,我生病了,父母一夜未眠,第二天,又陪我去医院,直到我的病好了他们才放心。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恩。 生2:现在,我觉得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有许多同学比较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老是想着自己,记得有一次,有一道题我不会做,我问过很多同学,他们中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差的,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如何去做。 生3:自从上学以来,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他们不理解我们,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我们安排一切。 生4:个别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问,但是他们提问的对象却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却经常成为老师遗忘的角落。我认为老师的这种做法有些不妥。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师:刚才我们有四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板书课题)。我想告诉第一位同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年轻,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请善待我们的父母。我想告诉第二位同学,把同学当朋友,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许情况就会得到改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我也希望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团结,记住,“给别人一缕阳光,自己就可能得到一轮太阳。” 我想告诉第三位同学,“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做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想告诉第四位同学,你很有爱心,乐于助人。大胆的说出来或者给这位老师写封信,这位老师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毕竟教学相长。 师:同学们,其实,当我们遭遇不平时,我们不应怨天尤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今天这堂课,我真心希望,我能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更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毛遂自荐,积极发言。 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心声》一课。读中注意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生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阅读结束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生2:我特别敬佩李京京同学。我觉得他很有自信。尤其当自己的愿望遭到别人拒绝的时候,他总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最后他成功了。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的生命线。学生的学习就是在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上建构新的内容,这本身就是充满变数的复杂的过程。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语言的学习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通过学习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我想了很多,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多种能力的主要渠道。随着语文教材的不断更新,大量新词汇的涌现,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无疑对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为主。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我问自己:“学生是教出来的还是学出来的?”不管教师怎么教,最终必须由学生自己接受、消化才能达到效果。语文课堂究竟采取什么模式才能最有效?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下是我的个人看法。 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之素养,顾名思义是指教师为胜任教师职业日积月累的不断发展的平素之养。任何新课程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特别是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观念能否更新,综合素养能否提高,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进程与成败。作为一名从事基础学科建设的语文教师,在大力倡导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必

须正视新课程对自身素养提出的要求,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学识、修养,从而切实的将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1、不断提高自身人格素养。教师有特定的职业要求,并不是社会上什么人都可以做教师。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得好:“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也就是说,教师须德才兼备,智慧如泉水喷涌,道德、言行可以作别人的榜样。 “亲其师信其道”,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时,就会处处表现出一种向师性,这也许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吧!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它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也将成为学生的楷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可见,人格是教师魅力的灵魂。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语文是一门富有魅力的学科,语文教师理应成为魅力教师。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 (1)有教无类。陶行知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可不要等到坐火车,学微积分,点电灯,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作为语文教师更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走到初中语文教学岗位上已有六个年头,经历了六年的风风雨雨,有收获,也有困惑,虽教学以来学生的客观成绩不错,但实质上存在有难以添补的大漏洞,阅读教学水平一直以来成为困惑我们的大问题,好比寻病医治无除病根。一直以来,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较差,提高成绩难度很大,要改变目前阅读教学现状,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需要扩大阅读范围,传授阅读方法,拟定阅读计划,立足课堂教学,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 新课程总目标中对阅读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又是学生最觉头疼的一点。阅读教学质量差,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难度大,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里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冷静静地思考,认认真真地对待,绝不能固步自封,误人子弟。笔者就我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现状,总结如下: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一)学生的困惑: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教师的困惑:1、没有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2、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3、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4、阅读教学缺乏计划性,毫无体系。5、教师自身阅读量小,或者根本不读,整体感悟能力不高。二、新形势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一)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视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日之功。语文老师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收取有效信息。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因此,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美文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有效的进行阅读。如: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海明威《老人与海》等。5、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初中的语文试卷分析实施报告

初中语文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及命题特点 能紧扣新大纲,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提倡并考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的能力,立足于课,进行适当拓展延伸。这份试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实践能力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为今后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来实施课堂教学指明了向。但有一些能力拓展题,让学生一筹莫展。 试卷第一部分为语言的积累及运用,共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积累和口语交际能力,涉及汉字字形、词语的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语境填空成语的运用、歧义句的修改、古诗默写、写话几个面。 第二部分为阅读理解,共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概括能力。文质兼美的文章,新颖的题型,特别是两段课外文章的阅读考查,更是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重视能力,注重过程法,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理念。 第三部分是作文,计分。文题《》,自拟题目,文体不限。题目本身极富挑战性,留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想象的空间。对于那些大而无当、平白无味的话题作文来说,更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作文字数的要求为不少于600 字。 二、考试情况分析 第一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积累运用,得分率在68 左右。学生对于识记没有多大问题,这部分失分率最高是第8 小题,这是一道语言运用题(判断下列句子有无歧义,并修改非歧义句),得分率约为4%,因为这是

一道超纲题,平时又没有作过相应练习,因此学生得分率较低。此外第3 题得分率也仅为30%,(让学生分析出字义属于其基本义的一项)第二部分的阅读分析题,学生的得分率总体约为63.4%。得分 率高的是课阅读,约为71.1%,课外阅读(二)诗和课紧密联系,材料容都是《纸船》,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相同,立足于课,进行适当拓展延伸。现代文阅读文(三)是一篇寓言,让学生分析写法、 作文部分,得分率在76%左右。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学生的书写, 整体上不够工整美观,作文的构思组材面不够重视,有新意的佳 作还不多。 从教学双来分析试卷得分高低,大致可以发现: (1)目前教学对学生的“双基”训练还不够扎实; (2)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及过程,缺少整体的理性的认识,特别是从课到课外语文能力训练的一贯性系统性不够; (3 )语文教学关注课堂多,关注课外少;关注课本多,关注生活少; (4)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整体不高; (5)作文教学训练水平不高,机械有余,活力不足。 三、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1、顺应课程改革,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师注意学习,从整体思考语文教学,立足课放眼课外,“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