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3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第3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第3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第3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习题

一、单选题

1.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阶段来说,统计整理主要指()。

A、对分析资料的整理

B、对综合资料的整理

C、对次级资料的整理

D、对原始资料的整理

2.数据筛选的主要目的是()。

A、发现数据的错误

B、对数据进行排序

C、找出所需要的某类数据

D、纠正数据中的错误

3.统计分组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志()。

A、将总体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B、将总体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

C、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D、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4.按字母的顺序或笔画数的多少顺序排序的统计数据一般是( ) 。

A、定类数据

B、定距数据

C、定比数据

D、定序数据

5.对某一总体()。

A、只能按一个标志分组

B、只能按一个指标分组

C、只能按多个标志分组

D、根据需要可以按一个标志分组,也可以按多个标志分组6.下列分组中,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

A、人口按年龄分组

B、产品按质量优劣分组

C、企业按固定资产原值分组

D、乡镇按工业产值分组

7.按品质标志分组,分组界限的确定有时会发生困难,这是由于( ) 。

A、组数较多

B、标志变异不明显

C、两种性质变异间存在过渡形态

D、分组有粗有细8.对围场县的全部商业企业按实现销售额多少进行分组,这种分组属于( )。

A、变量分组

B、属性分组

C、分组体系

D、复合分组

9.某连续变量分为五组:第一组为40~50,第二组为50~60,第三组为60~70,第四组为70~80,第五组为80以上,依习惯上规定()。

A、50在第一组,70在第四组

B、60在第二组,80在第五组

C、70在第四组,80在第五组

D、80在第四组,50在第二组

10.某同学统计学考试成绩为80分,应将其计入()。

A、成绩为80分以下人数中

B、成绩为70~80分的人数中

C、成绩为80~90分的人数中

D、根据具体情况来具体确定

11.对企业先按经济类型分组,再按企业规模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 )。

A、简单分组

B、平行分组

C、复合分组

D、再分组

12.在分组时,若有某单位的变量值正好等于相邻组的下限时,一般应将其归在( )。

A、上限所在组

B、下限所在组

C、任意一组均可

D、另设新组

13.分组标志一经确定就()。

A、掩盖了总体单位在此标志下的性质差异

B、突出了总体单位在此标志下的性质差异

C、突出了总体单位在其他标志下的性质差异

D、使得总体内部的差异消失了

14.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 )。

A、选择的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

B、选择的分组标志多少不同

C、组数的多少不同

D、组距的大小不同

15.木兰国有林场管理局对其所属国有林场的营林生产计划完成百分比采用如下分组,指出哪项是正确的()。

A、80%~90% 90%~99% 100%~109% 110%以上

B、80%以下 90%~100% 89%~100% 100%~110%

C、90%以下 90%~105% 100%~110% 115%以上

D、90%以下 90%~100% 100%~110% 110%以上

16.( )=频数÷组距,它能准确反映频数分布的实际情况。

A、组中值

B、组数

C、频数密度

D、频率密度

17.将某地区100个工厂按产值多少分组而编制的频数分布中,频数是()。

A、各组的产值数

B、各组的工人数

C、各组的工厂数

D、各组职工人数18.在频数分布中,频率是指( )。

A、各组频数之比

B、各组频率之比

C、各组频数与总频数之比

D、各组频数与各组次数之比

19.样本或总体中各不同类别数值之间的比值称为()。

A、频率

B、频数

C、比例

D、比率

20.在频数分布中,靠近中间的变量值分布的频数少,靠近两端的变量值分布频数多,这种分布的类型是()。

A、钟形分布

B、U形分布

C、J形分布

D、均匀分布

21.向上累计次数表示截止到某一组为止()。

A、上限以下的累计次数

B、下限以上的累计次数

C、各组分布的次数

D、各组分布的频率

22.在累计次数分布中,某组的向下累计次数表明()。

A、大于该组上限的次数是多少

B、大于该组下限的次数是多少

C、小于该组上限的次数是多少

D、小于该组下限的次数是多少

23.在编制组距数列时,当全距不变的情况下,组距与组数的关系是( ) 。

A、正比例关系

B、反比例关系

C、乘积关系

D、毫无关系

24.划分离散变量的组限时,相临组的组限一般要()。

A、交叉

B、相等

C、重叠

D、间断

25.下面的哪一个图形最适合描述结构性问题()。

A、条形图

B、饼图

C、雷达图

D、直方图

26.10家公司的月销售额(单位:万元)分别为82,75,63,57,45,30,25,23,23,20。下面哪种图形不宜用于描述这些数据()。

A、茎叶图

B、散点图

C、条形图

D、饼图

27.用组中值与次数为坐标点连接而成的统计图是( ) 。

A、直方图

B、条形图

C、曲线图

D、折线图

28.对统计总体按两个及以上标志分组后形成的统计表叫( ) 。

A、复合分组表

B、简单表

C、简单分组表

D、汇总表

29.统计表的主词是统计表所要说明的对象,一般排在统计表的( ) 。

A、左方

B、上端中部

C、右方

D、下方

30.统计表的宾词是用来说明总体特征的( )。

A、标志

B、总体单位

C、统计指标

D、统计对象

31.如果数据分布很不均匀,则应编制()。

A、开口组

B、闭口组

C、等距数列

D、异距数列

32.对总体按某个标志进行分组,得到的统计表属于()。

A、分组表

B、复合表

C、简单表

D、整理表

33.统计表的形式应该是()。

A、上下不封顶,左右不开口

B、上下要封顶,左右不开口

C、上下要封顶,左右要开口

D、上下不封顶,左右要开口

34.统计表中某栏如有数字但数字很小,达不到规定的小数点时,通常应填的符号是()。

A、0

B、……

C、_____

D、×

二、多项选择题

1.统计数据整理的内容一般有( )。

A、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

B、对统计数据进行分组

C、对统计数据进行汇总

D、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E、编制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2.数据预处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A、数据审核

B、数据筛选

C、数据排序

D、数据的统一性检查

E、数据的可靠性检查

3.统计数据的审核主要是审核数据的( ) 。

A、准确性

B、及时性

C、完整性

D、科学性

E、代表性

4.对统计数据准确性审核的方法有( )。

A、计算检查

B、逻辑检查

C、时间检查

D、调查检查

E、平衡检查

5.下列哪些分组是按品质标志分组的( )。

A、人口按性别分组

B、企业按产值多少分组

C、家庭按收入分组

D、从业人口按文化程度分组

E、宾馆按星级分组

6.下列哪些分组是按数量标志分组的( )。

A、学生按健康状况分组

B、工人按出勤率状况分组

C、企业按固定资产原值分组

D、工人按工龄分组

E、人口按地区分组

7.下列属于定类变量的有()。

A、职业

B、居住区域

C、体重

D、身高

E、汽车产量

8.木兰林管局桃山林场的100名职工按工资额分为800以下、800-1000、1000-1400、1400-1800、1800以上等五个组。这一分组( )

A、是等距分组

B、分组标志是连续型变量

C、末组组中值为1800

D、相邻的组限是重叠的

E、某职工工资1000元,应计在“1000-1400”元组内9.在组距分组中,组距的大小,()。

A、同组数的多少无关

B、同组数的多少成正比

C、同组数的多少成反比

D、同全距的大小成正比

E、同全距的大小成反比

10.下面适宜于编制组距式频数分布表的有()。

A、工业企业总产值计划完成程度

B、工人看管机器台数(最多10台,最少5台)

C、企业实现利税总额

D、学校的学生人数

E、工人的文化程度

11.对统计总体进行分组时,采用等距分组还是异距分组,决定于()。

A、现象的特点B、变量值的多少C、次数的大小

D、数据分布是否均匀E、组数的大小

12.变量分组中频率应满足的条件是( )。

A、各组频率小于1

B、各组频率大于0

C、各组频率之和等于1

D、各组频率之和小于1

E、各组频率之和大于1

13.若对某高校在校学生进行如下分组,这种分组属于()。

表3-1 某高校在校学生分组资料

分组学生数(人)

本科学生

男生

女生专科学生

男生

女生2000 1200 800 500 260 240

A、简单分组

B、简单分组体系

C、复合分组

D、复合分组体系

E、平行分组体系

14.反映定类数据的图形可选用()。

A、条形图

B、环形图

C、累积频数分布图

D、饼图

E、直方图15.按主词是否分组,统计表可分为( )。

A、单一表

B、简单表

C、分组表

D、复合表

E、综合表

三、判断题

1.统计数据整理就是对次级资料的整理。( )

2.能够对统计总体进行分组,是由统计总体中各个单位所具有的差异性特点决定的。( )

3.统计分组的关键是正确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的界限。( )

4.简单分组涉及总体的某一个标志,复合分组则涉及总体两个以上标志,因此,将两个简单分组排列起来,就是复合分组。( )

5.凡是分组表都是次数分布表。( )

6.次数密度表示单位组距上分布的次数。( )

7.异距数列是各组组距不都相等的组距数列。( )

8.在组距相等的条件下,次数分布和次数密度的分布是一致的。( )

9.年代都是以数字表示的,所以按年代排列各种指标属于按数量标志分组。( ) 10.统计表是表达统计数据整理结果的唯一形式。( )

四、简答题

1.统计数据为什么必须经过预处理?数据的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2.统计数据分组的原则是什么?

3.统计分组的关键是什么?怎样正确选择分组标志?

4.统计分组可以进行哪些分类?

5.直方图与条形图有何区别?

6.茎叶图与直方图相比有什么优点?

7.简述单变量值分组与组距式分组的不同应用场合?

8.组距与组数的关系如何?等距分组与异距分组的适用场合?

9.在采用组距式分组时,确定各组组限应考虑哪些方面?

10.简述统计表的作用。

11.简述统计表的设计要求。

五、计算题

1.某地区35家林业企业工人数如下(单位:人):

356 32

45

8

46

1

28

1

37

5

6

04

555 68

39

6

58

2

46

5

29

5

3

46

295

35

2

36

9 41

0 33

2 56

0 430 311

33

9

54

5 49

0 52

8 35

5 390 410

35

7

32

3

48

1

33

3

33

8

4

99

根据上面的数据编制等距式分组数列,并绘制频数分布图。

2.2008年第一季度某集团下属40个企业产品销售数据如下(单位:万件):

77

118 126 129 136 158 119 107 95 142 90 103 117 138 107 112 105 137 127 110 123 87 108 100 108 146 117 120 104 92 115

115

105

103

126

113

124

119

114

128

(1)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排序;

(2)以组距为10对数据资料进行分组,并绘制直方图; (3)制作茎叶图。

3.2007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期末考试成绩次数分布如表3-2:

表3-2 英语期末考试成绩次数分布表

要求:根据上表资料,计算相应的数字,填入表中空格,并说明各指标的意义。 4.已知1987~2006年我国国民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资料如表3-3(按当年价计算):

表3-3 1987~2006年我国国民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年份 国民总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

合计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87 12050.6 12058.6 3233.0 5251.6 3574.0 1988 15036.8 15042.8 3865.4 6587.2 4590.3 1989

17000.9

16992.3

4265.9

7278.0

5448.4

成绩 人数(人)

频率(%) 向上累计 向下累计

人数(人)

比率(%) 人数(人) 比率(%) 60以下

60~70

70~80

80~90

90以上

5 9 2

6 32 8

合计

80

1990 18718.3 18667.8 5062.0 7717.4 5888.4

1991 21826.2 21781.5 5342.2 9102.2 7337.1

1992 26937.3 26923.5 5866.6 11699.5 9357.4

1993 35260.0 35333.9 6963.8 16454.4 11915.7

1994 48108.5 48197.9 9572.7 22445.4 16179.8

1995 59810.5 60793.7 12135.8 28679.5 19978.5

1996 70142.5 71176.6 14015.4 33835.0 23326.2

1997 78060.8 78973.0 14441.9 37543.0 26988.1

1998 83024.3 84402.3 14817.6 39004.2 30580.5

1999 88479.2 89677.1 14770.0 41033.6 33873.4

2000 98000.5 99214.6 14944.7 45555.9 38714.0

2001 108068.2 109655.2 15781.3 49512.3 44361.6

2002 119095.7 120332.7 16537.0 53896.8 49898.9

2003 135174.0 135822.8 17381.7 62436.3 56004.7

2004 159586.7 159878.3 21412.7 73904.3 64561.3

2005 184739.1 183867.9 23070.4 87364.6 73432.9

2006 211808.0 210871.0 24737.0 103162.0 82972.0 注:1.1980年以后国民总收入(原称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差额为国外净要素收入。

2.因1997年、1999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数据发生变化,故对1997年、1999年国民总收入做相

应调整。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利用Excel绘制我国1987-2006年国民收入的折线图;

(2)根据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数据资料,绘制饼图。

5.某林业管理局所属40个企业2006年的产品销售收入数据(单位:万元)如下:

152 124 129 116 100 103 92 95 127 104

105 119 114 115 87 103 118 142 135 125

97 88 123 115 119 138 112 146 113 126

117 108 105 110 107 137 120 136 117 108 要求:

(1)对上面的数据进行适当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并计算出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

(2)按规定,销售收入在130万元以上为先进企业,120~130万元为良好企业,110~120万元为朝阳企业,110~100万元为一般企业,100万元以下为落后企业,按先进企业、良好企业、朝阳企业、一般企业、落后企业进行分组。

6.为评价某企业新产品的质量情况,随机抽取了由100个家庭构成的一个样本。产品质量的等级分别表示为:A.很好;B.较好;C.一般;D. 较差;E.很差。调查结果如下:

A C C A E D C

B A E

E C B C A D E C E E

A B C C D A E D C B

C A

D

E C A C D B E

C D A E D C C A E D

C B C A

D

E D D A E

B C C D A E B E A B

A D E C A C E D C B

D D A C D B

E B E A

E B C C A E C E D C

(1)指出以上数据属于哪类数据?

(2)用Excel制作一张频数分布表;

(3)绘制一张条形图,反映评价等级的分布。

7.下面是北方某城市1~2月份各天气温的记录数据如下:

-19 2 -4 -7 -11 -1 7 8 9 -6

-14 -18 -15 -9 -6 -1 0 5 -4 -9

-6 -8 -12 -16 -19 -15 -22 -25 -24 -3

-8 -6 -15 -11 -12 -19 -25 -24 -18 -17

-14 -22 -13 -24 -6 0 -1 5 -4 -9

-3 2 -4 -4 -16 -1 7 5 -6 -5

(1)指出上述数据属于什么类型;

(2)对上述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

(3)绘制直方图,说明该城市气温分布的特点。

8.某班40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

86 87 75 73 72 68 66 89 88 84

76 72 76 85 89 92 71 60 90 65

78 77 72 61 70 81 64 57 83 81

81 54 79 76 95 76 75 82 97 58

学校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为及格,70-80分为中,80-90分为良,90-100分为优。

要求:

(1)将该班学生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组,编制一张次数分配表。

(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分组方法的类型;分析本班学生考试情况。

习题答案

一、单选题

1.D;2.C;3.D;4.A;5.D;6.B;7.C;8.A;9.C;10.C;11.C;12.B;

13.B;14.B;15.D;16.C;17.C;18.C;19.D;20.B;21.A;22.B;23.B;

24.D;25.B;26.B;27.D;28.A;29.A;30.C;31.D;32.A;33.C;34.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ABC 3.AC 4.AB 5.ADE 6.BCD 7.AB 8.BDE 9.CD 10.ACD 11.AD 12.ABC 13.CD 14.ABD 15.BCD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

1.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来的数据不能直接用于统计分析,因为这些原始数据可能在真实性或完整性方面都不能达到统计分析的要求,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事前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符合统计分析的需要。

数据的预处理包括数据的审核、筛选和排序。

2.统计数据分组应该遵循穷尽原则和互斥原则。

3.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能够反映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

在特定的研究目的下选择合适的分组标志对于达到统计研究目的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必须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第一,根据研究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第二,要选择能够反映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第三,考虑现象所处的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选择分组标志。

4.统计分组有多种形式,根据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分为品质标志分组和数量标志分组;按选择分组标志的个数不同,有简单分组、复合分组和分组体系三种形式。

5.①直方图是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多少,矩形宽度和高度均有意义;条形图用条形的长度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其宽度则是固定的。②条形图则是分开排列;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是连续排列。③直方图主要用于数值型数据;条形图主要用于分类数据。

6.茎叶图是由“茎”和“叶”两部分组成、反映原始数据分布的图形,其图形是由数字组成。通过茎叶图,可以看数据的分布形状及数据的离散状况,与直方图相比,茎叶图既能给出数据的分布状况,又能给出一个原始数据,即保留了原始数据的信息,而直方图不能给出原始数值。

7.单变量值分组是把每一个变量值作为一组,这种分组方法通常只适合于离散变量,

且变量值较少,相互之间差异足以使每一个取值具有一种类型的意义。在连续变量或变量值较多的情况下,通常采用组距分组。它是将全部变量值依次划分为若干个区间,并将每一区间的变量值作为一组。在组距分组中,一个组的最小值称为下限,最大值称为上限。

8.组距是一个组的上限与下限的差,可根据全部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及所分的组数来确定。组距与组数的关系是:组距=(最大值-最小值)/组数,即组距和组数成反比例关系。

等距分组适用于标志值变动比较均匀的情况。如果数据分布很不均匀,等距分组就无法显示出分布的规律性。异距分组适用于数据分布很不均匀的情况。某些社会经济现象存在类型差别,标志值几乎呈几何级数变化,组距按几何级数确定,更能接近研究对象的规律及特征。

9.①组限最好采用整数表示,一般为10或100等数的整数倍。②应使最小组的下限低于或等于最小变量值,最大组的上限高于或等于最大变量值,当变量值中有极小值或极大值时,就需用开口组表示,所谓开口组,就是缺上限或缺下限的组,通常用“××以上”或“××以下”表示。③对于连续性变量,相邻两组的组限应重叠,并习惯上按照“归下不归上”的原则处理,也就是说与上限值相同的变量值,不在本组内,而应归入下一组。对于离散变量,相邻两组的上、下限可以间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总体单位,对于离散型变量也常常采用连续型变量的组限表示方法。

10.①清晰、直观,系统表现总体的数量特征;②方便对照比较,优于文字的叙述;③方便检查核对资料;④可以对现象和事物进行深入分析。

11.统计表设计总的要求是:简练、明确、实用、美观,便于比较。

统计表设计的具体要求:①线条采用“三线表”,即表的上下端使用粗线,表内使用细线;②统计表各纵列若需合计时,一般应将合计列在最后一行,各横行若需要合计时,可将合计列在最前一栏或最后一栏;③统计表的总标题,横行、纵栏标题应简明扼要,以简练而又准确的文字表述统计资料的内容、资料所属的空间和时间范围;④栏数较多时,通常要加编号,并可说明其相互关系;⑤统计表必须注明数字资料的计量单位。当全表只有一种计量单位时,可以把它写在表头的右上方。如果表中各格的指标数值计量单位不同,可在横行标题后添一列计量单位;⑥为保证统计资料的科学性与严肃性,在统计表下,应注明资料来源,以便查考。必要时,在统计表下应加注解或说明;⑦内容简明扼要,不要罗列太多和过于庞杂;⑧表中数字应该填写整齐,对准位数。当数字小可略而不计时,可写上“0";当缺某项数字资料时,可用符号“…”表示;数字不存在时用符号“一”表示;数字免填时,用“×”表示。

五、计算题

1、第一步,确定组数。

K=1+3.322lgN =1+3.322lg35≈6

第二步,确定各组组距。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最大值=680,最小值=281

则组距=(最大值-最小值)/组数 =(680-281)/6 = 65.5

为了确保所有数据都包括在各组内,将组距定为70。

第三步,根据分组整理成频数分布表3-4,并绘制频数分布图3-4。

表3-4 Excel得到的频数分布表

工人数频数(人)累积频率(%)

280~350 1131.43

350~420 1060.00

420~490 574.29

490~560 588.57

560~630 397.14

630~700 1100.00

图3-4 Excel得到的频数分布图

2、(1)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排序(略);

(2)由题意可知,组距=10,组数=9,则编制的频数分布表如表3-5所示,直方图如图3-5所示:

表3-9 Excel得到的频数分布表

产品数频数(个)向上累积频率(%)

80以下1 2.5

80~90 1 5.0

90~100 312.5

100~110 1037.5

110~120 1165.0

120~130 885.0

130~140 392.5

140~150 297.5

150以上1100.0

合计40 —

024********以

80~

90

90~100

100~

110

110~

120

120~

130

130~

140

140~

150

150以

企业产品销售量(万件)

频数

0%

10%20%30%40%50%60%70%80%90%100%频率

图3-5 Excel 得到的直方图

(3)制作茎叶图,如图3-6。

频数

Stem Leaf

1 7 7 1 8 7 3 9 0

2 5

10 10 0 3 3 4 5 5 7 7 8 8 11 11 0 2 3 4 5 5 7 7 8 9 9 8 12 0 3 4 6 6 7 8 9 3 13 6 7 8 2 14 2 6 1

15

8

Stem width: 10.00 Each leaf: 1 case(s)

图3-6茎叶图

3、计算结果如表3-6:

表3-6 Excel 得到的频数及频率分布表

成绩 人数

(人) 频率 (%) 向上累计

向下累计

人数(人)

比率(%) 人数(人) 比率(%) 60以下 5 6.25 5 6.25 80 100.00 60~70 9 11.25 14 17.50 75 93.75 70~80 26 32.50 40 50.00 66 82.50 80~90 32 40.00 72 90.00 40 50.00 90以上 8 10.00 80 100.00 8 10.00 合计

80

100.00

4、(1)利用Excel 绘制我国1987-2006年国民收入的折线图3-7;

050000

100000150000200000250000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1999

2001

2003

2005

年份

国民总收入(亿元)

图3-7 我国1987-2006年国民收入折线图

(2)根据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数据资料,绘制饼图3-8。

第一产业, 11.73%

, 48.92%

第三产业

图3-8 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内部构成饼图

5、 (1)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适当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并计算出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

第一步,确定组数。

K=1+3.322 lgN =1+3.322 lg40=6.302,即可以分为7组。 第二步,确定各组组距。

组距=(最大值-最小值)/组数=(152-87)/7=9.29 故,组距定为10

第三步,编制频数分布表,并计算累积频率和累积频率。如表3-7所示:

表3-7 Excel 得到的频数和累计频数分布表

销售收入(万元)

频数

累积频数

累积频率(%)

90以下 2 2 5.0 90-100 3 5 12.5 100-110 9 14 35.0 110-120 12 26 65.0 120-130 7 33 82.5 130-140 4 37 92.5 140以上

3 40 100.0

(2)按规定,销售收入在130万元以上为先进企业,120-130万元为良好企业,110-120万元为朝阳企业,110-100万元为一般企业,100万元以下为落后企业,按先进企业、良好企业、朝阳企业、一般企业、落后企业进行分组。

分组如表3-8所示:

表3-8 数据分组情况

销售收入(万元)

品质标志 频数 100以下 落后企业 5 110-100 一般企业 9 110-120 朝阳企业 12 120-130 良好企业 7 130以上 先进企业

7 合计

40

6、(1) (2) 频数分布表3-9如下:

表3-9 产品质量等级评价的频数分布表

产品质量等级

家庭数(个)

累积频率(%)

A 19 19

B 13 32

C 27 59

D 19 78

E 22 100 合计

100

(3)条形图:

5

10

15

20

25

30

A B C D

E 产量质量等级

家庭数

图3-9产品质量等级评价分布图

7、 (1)属于数值型数据。 (2)分组结果如下:

表3-10 数据分组情况

(3)直方图

图3-10直方图

从图3-10中可知,该城市1-2月份80%的天数气温低于0度。

8、(1)“学生考试成绩”为连续变量,需采用组距式分组,同时学生考试成绩变动均匀,故可用等距式分组来编制频数分布表,如表3-11。

表3-11 学生考试成绩频数分布表

考试成绩学生人数(人)频率(%)

60分以下 3 7.5

60—70 6 15.0

70—80 15 37.5

80—90 12 30.0

90—100 4 10.0

合计40 100.0

(2)分组标志为考试成绩,属于数量标志,采用简单分组;从分配数列中可看出,该班同学不及格人数和优秀生的人数都较少,分别为7.5%和10%。大部分同学成绩集中在70-90分之间,说明该班同学成绩总体良好。

考试成绩一般用正整数表示时,可视为离散变量,也可用单项式分组,但本班学生成绩波动幅度大,单项式分组只能反映成绩分布的一般情况,而组距式分配数列可以明显看出成绩分配比较集中的趋势,便于对学生成绩分配规律的掌握。

统计学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显示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显示 二、单项选择题 1、人口普查的调查单位是(C )。 A、每一户 B、所有的户 C、每一个人 D、所有的人 2、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最适宜采用的调查方法是(B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重点调查 3、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D )。 A、企业设备调查 B、人口普查 C、农村耕畜调查 D、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现状调查 4、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D )。 A、作用不同 B、组织方式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 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5、先对总体中的个体按主要标志加以分类,再以随机原则从各类中抽取一定的单位进行调查,这种抽样调查形式属于( D )。 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抽样 C、整群抽样 D、类型抽样 6、对某省饮食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单位是该省饮食业的(D )。 A、全部网点 B、每个网点 C、所有从业人员 D、每个从业人员 7、调查时限是指(B )。 A、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B、进行调查工作的期限 C、调查工作登记的时间 D、调查资料的报送时间 8、对某市全部商业企业职工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B )。 A、该市全部商业企业 B、该市全部商业企业的职工 C、该市每一个商业企业 D、该市商业企业的每一名职工 9、作为一个调查单位(D )。 A、只能调查一个统计标志 B、只能调查一个统计指标 C、可以调查多个统计指标 D、可以调查多个统计标志 10、某市规定2018年工业经济活动成果年报呈报时间是2019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 B )。 A、一天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11、统计分组对总体而言是( B ) A、将总体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B、将总体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 C、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D、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性质不相同的若干部分 12、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为( B )

第3章数据统计与分析【教案】

第3 章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2节数据处理与统计-查找、排序、筛选与分类汇总教材分析 数据处理与统计是江苏省教材《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3单元第2节的内容。从教学内容来看,前面已经完成了公式、函数的教学。本节课所要教授内容为本小节的最后一部分,即数据的查找、排序、筛选与分类汇总。这部分内容是对原始数据的加工、处理与分析。因此,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经验,从他们现实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出发,构建相应的问题触发学生的思考,设计有效的练习训练学生的操作。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WPS表格的第2课时。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WPS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感受到了WPS表格软件在数据运算上的巨大优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结合本节课学习内容,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感知查找的作用,掌握查找的基本方法。 (2)感知排序的作用,了解排序的一般过程,掌握排序的基本方法。 (3)感知筛选的作用,掌握单字段自动筛选的基本方法。 (4)感知分类汇总的作用,了解分类汇总的三要素,知道分类汇总操作的一般过程,掌握分类汇总的基本方法,知道分类汇总的注意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的创设,利用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找出问题答案的方法,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wps表格操作,感知查找、排序、筛选与分类汇总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用wps表格操作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找出问题答案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4、行为与创新: 通过问题驱动,在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查找、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的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1、关键字的选择 2、能够依据需求正确分析分类汇总的三要素,并正确实施分类汇总。教学过程:

第二章数据收集、整理与显示

第二章数据搜集、整理与显示 Ⅰ.学习目的 本章阐述统计数据搜集、整理与显示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学习,要求: 1.了解统计数据的类型及其搜集方法; 2.了解普查、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各种统计调查组织形式的特点及其适用场合; 3.掌握统计分组方法;4能够编制分布数列;5.能够运用各种统计图表。 Ⅱ.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数据的搜集 一、数据搜集 数据是人们对现象进行调查研究所搜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事实和数字,是对客观现象进行计量的结果。 数据搜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相应的科学的调查方法与手段,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资料的过程。 数据的计量尺度有四种 定类尺度是按照某种属性对客观事物进行平行分类或分组的一种测度,定类尺度的值是以文字表述的,可以用数值标识,但仅起标签作用。 定序尺度是把各类事物按一定特征的大小、高低、强弱等顺序排列起来,构成定序数据。它是对事物之间等级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定序尺度不仅可以测度类别差,还可以测度次序差,并可比较大小,但其序号仍不能进行加减乘除计算。 定距尺度是对事物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进行的一种测度。定距尺度不仅

能区分事物的类别、进行排序、比较大小,而且可以精确地计量大小的差异,可以进行加减运算,没有绝对零点。 定比尺度是对事物之间比值的一种测度,定比尺度能区分类别、排序、比较大小、求出大小差异、可采用加减乘除运算,具有绝对零点。 从不同方面数据划分为不同类型。 根据数据反映的现象的特征不同,可以归结为两类:品质数据(亦称定性数据)和数量数据(亦称定量数据)。品质数据是由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计量所形成的数据,数量数据是由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计量所形成的数据。 根据数据反映的现象的时间不同,可以将数据分为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横截面数据是指在同一时间对同一总体内不同单位的数量进行观察而获得的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是指在不同时间对同一总体的数量表现进行观察而获得的数据。 根据数据的搜集方法,可以将数据分为观察数据和实验数据。 根据数据的来源渠道,可以将数据分为直接数据和间接数据。 二、数据搜集的方法 数据搜集的方法有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通讯法)、采访法、登记法和实验设计调查法。 三、统计调查的形式 普查是一种非经常性的全面调查,通过普查可以掌握大量、详细、全面的资料。 统计报表制度是依照国家有关法规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按照统一的表式、统一的项目、统一的报送时间和程序,自下而上地逐级地定期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然后根据所获得的样本数据,对调查对象总体特征作出科学推断。 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非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的前提是必须存在重点单位。 典型调查是从众多的调查研究对象中,有意识地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深入、周密、系统地调查研究。典型调查有解剖麻雀型和划类选典型两种类型。

第三章 调查数据的描述分析资料讲解

第三章调查数据的 描述分析

第三章调查数据的描述分析 对整理后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是认识数据的特征。由于指标是描述总体数量特征的具体表现,故调查数据特征的认识表现为指标的设计与计算。设计什么样的指标取决于所要认识的数据特征。本章讨论的数据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数据间的数量关系特征、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特征和离中趋势特征,相应地,设计的指标有三类,分别为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变异程度指标。这些指标的计算和运用构成了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相对指标分析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与作用 将两个有联系的数据值进行对比形成的相对数,称为相对指标,它反映着事物内部或事物间的数量关系特征。例如:将实际完成的数值与计划任务数值对比,可反映计划执行的进度和完成的程度;将不同时间上的同类数据值对比,可反映现象变化的快慢程度,等等。 相对指标通过对比不同数据值,将现象总体数量上的绝对差异抽象化,从而使那些由于规模不同,条件不同,无法直接对比的现象找到可比较的基础,化不可比为可比。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对指标在统计分析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比较分析中。 多数相对指标采用无名数如系数、倍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等表示;但也有相对指标采用名数表示,如流动资金周转率指标用“次”表示。 二、常用相对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一)反映数据结构特征的相对指标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4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45 1.结构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是总体的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的比值,需在数据值分组的基础上计算,通常又称为比重,习惯用百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100?= 总体的全部数值 总体的各组数值 结构相对指标 【例3.1】某一项城市住房问题的研究中,调查数据值统计整理如表3-1所示: 表3-1 甲城市家庭对住房状况的评价 在调查数据的分析中,结构相对指标除了能够反映总体内部的结构状态特征,揭示事物的性质外,还可用来说明总体中各个部分对总体的影响程度,即可以用来寻找主要影响因素。 2.比例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某一部分数值与另一部分数值的比值,也是在数据分组的基础上计算。如果说结构相对指标反映的是部分与整体的数量关系,那么,比例相对指标反映的则是部分与部分间的数量关系。比例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 比例相对指标=

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习题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习题 一、填空题 1.统计数据分组的关键在于。 2.一般说来,统计分组具有三方面的作用:(1) ;(2);(3)。 3.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统计分组可以有分组和分组。 4.按每个变量值分别列组所编制的变量分布数列叫,其组数等于。 5.在组距式数列中,表示各组界限的变量值叫。各组中点位置上的变量值叫。 6.组距式变量数列,根据各组的组距是否相等可以分为和。 7.已知一个数列最后一组的下限为900,其相邻的组中值为850,则最后一组的上限和组中值分别为和。 8.统计资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和。 9.从形式上看,统计表主要由、、和四部分组成;从内容上看,统计表由和两部分组成。 10.统计数据整理就是对搜集得到的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变成能反映总体特征的的工作过程。 11.数据的预处理是数据整理先行步骤,它是在对数据分类或分组之前对和所做的必要处理,包括对数据的、和。 12.直方图是用——的宽度和高度来表示频数分布的图形。 13.雷达图是一种的图示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1.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 ) A确定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B确定组距和组数 C确定组距和组中值D确定全距和组距 2.要准确地反映异距数列的实际分布情况,必须采用( ) A次数B累计频率C频率D次数密度 3.按品质标志分组,分组界限的确定有时会发生困难,这是由于( ) A组数较多B标志变异不明显C两种性质变异间存在过渡形态D分组有粗有细4.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 ) A260 B 215 C 230 D 185 5.下列分组中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 A人口按年龄分组B产品按质量优劣分组 C企业按固定资产原值分组D乡镇按工业产值分组 6.对企业先按经济类型分组,再按企业规模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 ) A简单分组B平行分组C复合分组D再分组 7.用组中值代表各组内的一般水平的假定条件是( ) A各组的次数均相等B各组的组距均相等 C各组的变量值均相等D各组次数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 8.对统计总体按两个及以上标志分组后形成的统计表叫( ) A简单表B简单分组表C复合分组表D汇总表 9.对某地区的全部商业企业按实现的销售额多少进行分组,这种分组属于( )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 通过统计调查,我们得到许多原始数据,但这些数据是反映总体单位特征的、分散的、不系统的,为此必须对数据进行整理,使之由“个别”上升到“一般”,成为既便于储存,又便于传递的反映总体特征的资料。统计数据的整理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关系到整个统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十分重视统计数据的整理。统计数据整理的主要内容有:数据预处理、数据的分组(类)、汇总、整理后的数据显示。 第一节数据预处理 一、数据的审核 在分类汇总之前,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认真的审核。审核的内容是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所谓完整性审核,一是审核各调查单位的调查表或调查问卷是否汇集齐全,比如,已对500个学生分别发放了调查问卷,要审核是否全部回收,如果回收不全要及时催收;若无法催收,要清点已回收的数量;若回收的数量不能满足要求,必须进行补充调查。其次,要审核各份调查表或调查问卷的项目是否填写齐全。若填写不全要补充完整;若一些缺失的重要项目无法补充填写,视为无效调查表或调查问卷对其剔除。 所谓准确性审核,就是审核各调查项目的填写内容是否准确。数据的准确性审核主要采用逻辑检查和计算检查。逻辑检查就是根据项目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从逻辑上或常识上判断其合理性,以确定其正确与否。计算检查就是根据有些项目之间数量上的依存关系,通过简单的计算,检查数据有无错误。 对于二手数据,应该弄清楚数据的来源、数据的口径、数据的时效性以及有关的背景材料,以便确定这些数据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是否需要重新加工整理。 二、数据的录入 在对数据审核基础上,应该将调查所得的原始数据录入计算机形成数据文件,以便进行分组与汇总。用计算机Excel录入数据的文件格式为:第一列为各总体单位(或调查单位)的名称或编号,以后各列分别为调查所得的各变量的具体数据。应该注意的是,必须标示每列变量的名称——标志。 【例3-1】用单一表对重庆市5个企业2006年的销售收入等进行了调查,得到如下资料(单位:万元),将其录入到计算机Excel表格中。 企业名称销售收入利税资产负债 红星公司1050 5 152 142 嘉林公司3600 19 420 290 红光公司3750 40 670 370 白云公司400 5 54 35 渝乐公司380 3 60 33 录入后的文件格式如图3-1。

统计数据的整理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 一、填空题 1、综合平均 2、简单分组复合分组 3、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分组标志的选择 4、人口按性别民族职业分组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人口按年龄,工资分组属于按数量标志分组 5、统计复合分组表:是指主词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进行层叠分组的统计表 6、可量性综合性 7、简单分组复合分组 8、百分数或倍数复名数 9、调查单位报告单位 10 、总体单位总量总体标志总量 二、简答题 1、统计资料整理的一般程序:编制整理纲要、统计资料的审核、统计资料的分类汇总、编制统计表。 2、统计分组有何作用:区分事物的性质,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描述统计变量的分布状况研究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3、统计分组: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被研究现象的本质特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部分或组。 4、数量指标是用绝对数形式表现的,用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其数值大小一般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统计指标,其数值大小不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 5、比例相对指标有反映总体结构的作用,与结构相对指标有密切联系。所不同的是二者对比方法的不同,说明问题的点不同,比例相对指标反映的比例关系是一种结构性比例,一般侧重有一个经验数据。(2)强度相对指标也反映一种比例关系,相对比例相对指标而言,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依存性比例而非结构性比例,不存在经验数据。 6、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数量指标指数要使用基期的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而质量指标指数要使用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称之为“数基质报”原则。 三、计算题 1、 某公司日商品销售额分组

统计学数据处理的基本思路

统计学数据处理的基本思路 数据的整理是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之间的中间环节数据整理是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符合统计分析的需要。如对数据进行图表显示,以发现数据中的基本规律。数据整理的中心任务就是分组与编制频数分布表。 而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又包括以下几点:数据的预处理,数据的分组,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统计表。 数据整理是所以步骤的第一步,也最为重要。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中,在数据的预处理中,把混在原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排除、把真正有用的“信息”提取出来。因此,对异常数据的剔除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又包含多种方法,主要有1、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已有的认识,判别由于外界干扰、人为误差等原因造成实测数据偏离正常结果,在实验过程中随时判断,随时剔除。2、给定一个置信概率,并确定一个置信限,凡超过此限的误差,就认为它不属于随机误差范围,将其视为异常数据剔除。 比如,在对一个班的同学的身高做调查的时候,可以依据常识,在列表中对那些明显不符合的数据做剔除处理,即身高中出现2米多的数据,依常识不可能。 再则,预处理完毕后,则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组。通过分类发现数据内部的特点。例如,在对全班身高进行整理后得到数据,可以对之进行不同的分组,如分男女生,如分不同高度段等等。通过分组发现数据内部结构的特点。即有所谓的类型分组,分析分组,结构分组等等。 第三,就是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包括的重点有:1、频数(落在各类别中的数据个数。)2、频率(某一类别数据的频数占总体单位个数的比重。)3、频数分布(把频数以表格形式全部列出就是~绘制频数分布表的演示操作(调用Excel文件:分类数据的整理)4、比例(各类数据与全部数据之比)5、百分数(把比例基数100化比率:各类数据间的比值)。 这些处理是下一步的前提与基础,为绘图做准备,比如在对全班身高完成分组后,可以依据一定的需要,对其进行整理与显示,如要研究男女身高的差异,可以分别理出男女身高的平均数,频数,频率,频数分布,比例,百分比等等数据。然后根据需要对其进行显示。 最后一步,就是绘图。其中不同的需要目的需要不同的图形予以显示。图形主要有条形图,直方图,饼状图,折线图等等。以条形图为例,长度表示各类频数的多少,而宽度则一般固定。用于显示各数据直观上的绝对多少。其他图形依然。 所以,综上述,基本思路即包括数据的预处理,数据的分组,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以及绘图。(由于不会word绘图功能,故相关事例绘图滤去)

统计数据的整理[1]

统计数据的整理 一、统计整理 (一)定义:就是对搜集得到的初始数据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变成能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数据的工作过程。对已整理过的资料(包括历史资料)进行再加工也属于统计整理。(二)意义: 1、通过统计调查可以取得第一手资料,但这种资料只能反映总体各单位的具体情况,是分散、零碎、表面的。要说明总体情况,揭示出总体的内在特征,还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以便通过综合指标对总体作出概括性的说明。 2、统计整理是整个统计工作和研究过程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基础。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资料,只有通过科学的审核、分类、汇总等整理工作,才能使统计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由个别到全体、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才能从整体上反映出事物的数量特征。否则统计调查所得的资料再丰富、再完备,其作用也发挥不出来,统计调查就将徒劳无益,统计分析也将无法进行。 3、统计整理还是积累历史资料的必要手段。统计研究中经常要用动态分析,这就需要有长期累积的历史资料,而根据积累资料的要求,对已有的统计资料进行筛选,以及按历史的口径对现有的统计资料重新调整、分类和汇总等,都必须通过统计整理工作来完成。 (三)程序: 1、设计整理方案: 分组和分组体系; 统计指标 2、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审核: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核是统计整理的第一步,包括以下内容: (1)完整性和及时性 完整性,就是看调查单位或填报单位是否齐全;规定的项目是否都有答案,应报资料的份数是否符合规定。 及时性,是看填报单位是否按时报送了有关资料。对不报、漏报或迟报的现象都要及时查清。(2)审核资料的正确性: 审核资料的正确性,是检查所填报的资料是否准确可靠。常用的审核方法有两种: ①逻辑检查: 首先,从理论上或常识上检查资料是否有悖常理、有无不切实际或不符合逻辑的地方。 例:一张调查表中,年龄是9岁,职业是教师,其中必有一个是错误的。 若在某行业的报表中,企业规模为大型,而职工人数则是100人,这其中也必有一错。 其次,是检查各项目之间有无相互矛盾的地方。 例:企业的净产值大于同期总产值就是明显的逻辑错误。 ②计算检查: 即检查各项指标的计算口径、计量单位是否符合规定,并通过各种计算方法来检查各指标间的数字是否相互衔接。 例:各分项之和 = 总计 各比例之和 = 100%

第三章统计数据整理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统计数据整理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统计数据整理:统计数据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对统计调查阶段所搜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使其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以得出反映事物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资料的工作过程。 数据的预处理:数据的预处理是统计数据整理的第一步,是在对数据进行分类或分组之前所做的必要处理,包括数据的审核、订正、排序等。 统计分组:统计分组是根据客观现象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按照一定的标志把总体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组或类型,使组和组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大,同组内的差异尽可能小。 分配数列: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类整理,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称为次数分布或分配数列。构成分配数列的要素有两个,即分组标志序列(或分组)和与各组对应的分布次数。 组距式数列:用变量值变动的一定范围(或距离)代表一个组而编制的变量数列称为组距数列。 单变量数列: 以一个变量值作为一组的分组标志值所编制的变量数列称为单项数列。 组距: 组距是指每组所包含变量值的变动范围,实际上组距就是每组上限、下限之间的距离,即组距=上限—下限。 组限: 组限是指各组的数量界限,即数列中每个组两端表示各组界限的变量值。分为上限和下限。每个组较小的组限称为下限,较大的组限称为上限。 组中值: 组中值是组距数列中各组所有变量值的代表值,实际上就是各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中点值。 统计表: 统计表是统计用数字说话的一种最常用的形式。把搜集到的数字资料,经过汇总整理后,得出一些系统化的统计资料,将其按一定顺序填列在一定的表格内,这个表格就是统计表。 二、单项选择 1~5: B C B A A 6~10: A A A C B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5:√√×√√ 6~10:××√×× 四、简答题 1、什么是统计数据整理?统计数据整理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三章统计数据整理习题答案

《统计学》习题三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A)。 A、确定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B、确定组距和组数 C、确定组距和组中值 D、确定全距和组距 2、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就表现为( C )。 A、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 B、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 C、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 D、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 3、用组中值代表各组内的一般水平的假定条件是( D )。 A、各组的次数均相等 B、各组的组距均相等 C、各组的变量值均相等 D、各组次数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 4、频数分布用来说明(A)。 A、总体单位在各组的分布情况 B、各组变量值的构成情况 C、各组标志值的分布情况 D、各组变量值的变动程度 5、在编制分配数列时,离散型变量的相邻组的组限( C )。 A、必须是间断的 B、必须是重叠的 C、既可以是间断的,也可是重叠的 D、应当是相近的 6、在编制分配数列时,连续型变量的相邻组的组限必须( C )。 A、交叉 B、不等 C、重叠 D、间断 二、多项选择题: 1、统计分组的作用在于(ABE)。 A、划分现象的类型 B、反映总体内部结构 C、比较现象的一般水平 D、分析现象的变化关系 E、提示现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 2、统计数据整理的内容一般有(ABCE)。 A、对原始资料进行预处理 B、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 C、对统计资料进行汇总 D、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 E、编制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3、某单位100名职工按奖金额多少分组为“300以下、300~400、400~600、600~800、800以上”这五个组。这一分组(BDE)。 A、是等距数列 B、分组标志是连续型变量 C、末组组中值为800 D、相邻组的组限是重叠的 E、某职工奖金600元,应统计在“600~800”这一组内 4、在次数分配数列中,(B C E)。 A、各组的频数之和等于100% B、各组频率大于0 C、频数越小,则该组的标志值所起的作用越小 D、总次数一定,频数和频率成反比 E、频率表明各组标志值对总体的相对作用程度 三、简答题: 1、统计资料整理的步骤是什么? 统计整理的步骤主要有:第一,设计统计整理方案;第二,对数据进行审核、筛选、排序;第三,对数据进行处理(分组和汇总);第四,要用适当的形式(统计图、表)显示数据;第五,进行数据积累和保管。

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表格数据处理

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表格数据处理 第三节用表格自动计算(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常见的函数(sum,,max,min等)。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函数知识判别计算得到的数据的正确性。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使用函数(sum, max,min等)计算所给数据的和、最大最小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新函数的使用。并且能够根据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需求选择和正确使用函数,并能够对计算的数据结果合理利用。 3、情感目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得到提高,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在具体的任务中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艰巨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sum函数的插入和使用 2、教学难点 函数的格式、函数参数正确使用以及修改 三、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观察分析,通过实践掌握,发现问题,协作学习四、教学素材准备 Excel文件《初一(6)班“校园小歌手”选拔赛评分表》、统计表格一张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Ⅰ、情景引入: 1、展示投影片,创设数据处理环境。 2、以《初一(6)班“校园小歌手”选拔赛评分表》为素材来进行教学 3、展示《初一(6)班“校园小歌手”选拔赛评分表》工作簿中的工作表,要求根据已学知识计算各选手的总分。 利用自动求和函数SUM分析函数的基本格式:一个完整的函数包括函数名和参数两部分 函数名表示函数的计算关系 =SUM(起始单元格:结束单元格) 例如“SUM”表示统计指定的单元格的值的和,以“=”为函数的起始,SUM为函数名,“()”中为函数的参数,参数是在函数中参于计算的数值(例子中为统计区域)参数被小括号包围,可以是常量、公式或其它函数。“:”表示中文到的意思 4、问:求各选取手的总分用公式法和自动求和哪个方便? (注意参数的正确性) Ⅱ、新课教学: 1、简单描述函数:函数是一些预定义了的计算关系,可将参数按特定的顺序或结构进行计算。 在公式中计算关系是我们自己定义的,而函数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已定义好的计算关系,我们只需要根据不同的处理目的去选择、提供参数去套用就可以了。 2、使用函数SUM计算各选取手的总分。(强调计算范围的正确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