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不等式及其解集表格式教案(附作业设计)

不等式及其解集表格式教案(附作业设计)

不等式及其解集表格式教案(附作业设计)
不等式及其解集表格式教案(附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

学习资料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doc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授课人教学对象七年级科目数学课时安排1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的教学内容,此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继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是进一步探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以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知识的基础。通过实际问题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进一步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相等与不等是研究数量关系的两个重要方面,用不等式表示不等的关系,是代数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2本节课的教材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的概念及解集的表示方法,是研究不等式的导入课,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经历、感受概念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正确抓住不等式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1.3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在小学阶段已有所了解。 (2) 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回到实际问题解释和检验”的数学建模能。 (3) 学生已初步具备探究和比较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等式概念,并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能够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关系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归纳和类比的数学方法,以及从具体到抽象获取知识的思维方式;初步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 2.2数学思考: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猜测、验证能力,领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必然联系。 2.3解决问题:通过经历不等式的得出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分组活动探索不等式的解与解集,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2.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通过观察、实验、类比可以获得数学结论,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分享别人的想法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能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点:不等式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目标教学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以观察实例为基础,用归纳的方法形成概念,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观察、发现、探究的过程,再现知识的“发生”和“发现”及“形成”的过程,揭示事物发展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辩证规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信心,

不等式的解集教学设计汇总

第一章兀次不等式和兀次不等式组 3 ?不等式的解集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过数轴,对数轴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数轴的画法,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成一一对应关系,并且建立了一定的数形结合思想.以前学生所学的方程的解具有唯一性,而不等式的解的个数有无数个,这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开始;在前一课时,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可利用性质解一些简单的不等式,为本节内容打下了基础。但对不等式解集的含义及表示方法还全然不知,因而在教学中要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学习. 二、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不仅有相等而且有大小之分,为了弄清这种大小关系,教材在此创设了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出不等式的解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出不等式的解集,同时还要求在数轴上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符号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设置的“议一议”意在引导学生回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认识数轴上的点是有序的,实数是可以比较大小的,体现了新教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够根据具体情境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②能够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况中探索、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②经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并试着把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

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及对人类历史的作用,通过探索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教学重点: (1)理解不等式中的相关概念 (2)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4、教学难点: 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第二环节情境引 入;第三环节课堂探究;第四环节例题讲解;第五环节随堂练习; 第六环节一一课堂小结;第七环节一一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 活动内容:师:上节课,对照等式的性质类比地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 质,并且也探索出了它们的异同点,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多媒体呈现) 活动目的:让学生回顾前一节内容,也为本节课教学做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活动效果:学生基本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内容:在某次数学竞赛中,教师对优秀学生给予奖励,花了 30元买了 3 个笔记本和若干支笔,已知笔记本每本4元,笔每支2元,问最多能买多少支笔? 活动目的:由一个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 实际生活意义。

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不等式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3.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4.会列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 【过程与方法】 从实例出发,引出不等式的概念,类比于方程的解理解不等式的解.进而理解不等式的解集,并学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类比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情感态度】 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关系,体验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实际生活,提高同学们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解、解集的概念,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教学难点】 理解不等式的解集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满足什么条件? 解:设车速是x千米/时,本题可从两个方面来表示这个关系: (1)汽车行驶50千米的时间<_______. (2)汽车2/3小时(即40分钟)走过的路程______50.从而得到两个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不等式的定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 在2 50 3 x>中,当x=76,x=75,x=72,x=70时,不等式是否成 立?76,75,72,70哪些是不等式的解,哪些不是?不等式2 50 3 x>的解有多少? 它的所有解组成解的集合,怎样表示它的解集? 【教学说明】 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成果.最后解决问题,形成新知.对问题2教师要时时点拨,要参与学生之间去讨论,在用数轴表示x>75时,要使用空心圆圈,务必要强调这一点.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1 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不等式的解、解集?什么叫解不等式?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思考2 怎样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

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不等式概念;理解不等式的解集。 2、能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不等式及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满足什么条件? 解:设车速是x千米/时,本题可从两个方面来表示这个关系: (1)汽车行驶50千米的时间<_______. (2)汽车2/3小时(即40分钟)走过的路程______50.从而得到两个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不等式的定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 在2 50 3 x>中,当x=76,x=75,x=72,x=70时,不等式是否成立?76,75,72,70哪些是 不等式的解,哪些不是?不等式2 50 3 x>的解有多少?它的所有解组成解的集合,怎样表示它的解集? 【教学说明】 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成果.最后解决问题,形成新知.对问题2教师要时时点拨,要参与学生之间去讨论,在用数轴表示x>75时,要使用空心圆圈,务必要强调这一点.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1 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不等式的解、解集?什么叫解不等式?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思考2 怎样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归纳结论】 1.定义:用“<”或“>”或“≠”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不等式的解集: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解不等式: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不等式的解集教学设计

第一章一兀一次不等式和一兀一次不等式组 3 ?不等式的解集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过数轴,对数轴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数轴的画法,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成一一对应关系,并且建立了一定的数形结合思想.以前学生所学的方程的解具有唯一性,而不等式的解的个数有无数个,这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开始;在前一课时,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可利用性质解一些简单的不等式,为本节内容打下了基础。但对不等式解集的含义及表示方法还全然不知,因而在教学中要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学习. 二、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不仅有相等而且有大小之分,为了弄清这种大小关系,教材在此创设了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出不等式的解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出不等式的解集,同时还要求在数轴上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符号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设置的“议一议”意在引导学生回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认识数轴上的点是有序的,实数是可以比较大小的,体现了新教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够根据具体情境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②能够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况中探索、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②经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并试着把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 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及对人类历史的作用,通过探索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教学重点: (1)理解不等式中的相关概念 (2)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4、教学难点: 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识;第二环节---- 情境引 入;第三环节课堂探究;第四环节例题讲解;第五环节随堂练习;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广州市晓园中学数学科胡海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能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等式的对应知识,探索不等式的概念和解,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初步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 (2)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关系式。初步体会不等式(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不等式概念及其解集等有关概念的探索,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建模意识,加强同学之间的使用与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集的概念、不等式解集的表示。 2.难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与表示。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 图 导思:问题导入引导探究 引言:自然界和社会存在中,两量之间, 存在着等量关系,但更多的是——不等量关系。 举例:请同学们说出下列两量之间的关系: 1、a表示正数,b表示负数 2、汽车的速度m(千米/时),低于80(千米/ 时) 3、李明的体重48(千克)不等于王平的体重 51(千克) 4、a2是一个非负数. 5、m+1不大于0. 6、高速路上汽车速度x(千米/时),不得超过120 (千米/时) 【小组讨论】 回答:1.a>b 2.m<80 3.48≠51 4. a2≥0 5. m+1≤0 6.x≤12 通过实例 创设情 境,培养 学生的观 察能力, 激发他们 的学习兴 趣。

导学1分析归纳探究新知 (一)不等式的概念 通过上面的实际例子师生共同归纳得出不等式 的完整概念。 用不等号“>”,“<”,“≥”,“≤”,“≠”表示大小 关系的式子,我们把它们叫做不等式. 运用新知: 思考: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 ①-1﹤3 ②-x+2=4 ③3x ≠4y ④ 6 ﹥2 ⑤2x -3 ⑥2m ﹤n 例:【讲解】用不等式表示:(导P85 3) (1)a比6小; (2)x与1的和大于2 ; (3)a的2倍小于b ; (4)x的2倍与y的差不小于0; (5)a是正数; 巩固练习:用不等式表示: (导P85 8) 1. x的4倍与7的差大于3; 2. a、b两数的平方和大于4; 3. x与y差不等于0; 4.a、b两数的和不小于6; 5.y的倒数与1的和大于x的一半. 小结:常用不等关系 不等于:大于:不大于: 小于:不小于: 超过:不超过:至少:至多:正数: 负数: 非正数: 非负数: 学生仔细观察并归 纳出不等式的概 念。 【学生讲解】 讲解为什么②⑤不 是不等式。 【回答】 (1)a<6; (2)x+1>2; (3)2a<b; (4)2x-y≥0; (5)a>0 【小组轮流回答】 1. 4x-7>3; 2.a2+b2>4,; 3.x-y≠0 4. a+b≥6; 5. 【小组讨论得到常 用的不等关系】 引导学 生仔细观 察并归纳 出不等式 的意义。 在甄别 不等式的 过程中, 加深对不 等式意义 的理解。 运用新 知,通过 列不等 式,进一 步加深对 不等式的 理解。 学生 小结常用 的不等关 系,巩固 常用不等 关系 导学2类比探究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我们曾经学过“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 是方程的解”,同样,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 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是不等式2x+1>6的解: -4 , -1 , 0 , 2.5, 2.6, 10 ,100 (导P85 4) 思考:①你还能找出这个不等式的其他解 吗?请举出例子。 ②这个不等式有多少个解呢? 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 等式的解集。 学生回顾方程的解 同学积极思考,回 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预设回答: ①有其他的解,例 如:3、4、5…… ②有无数个解。 注意:不等式的解 让学 生通过计 算、动手 验证、动 脑思考, 初步体会 不等式解 的意义以 及不等式 解与方程 解的不同 之处。 x y2 1 1 1 > +

八年级数学《不等式的解集》教学设计

§7.2不等式的解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初步掌握对比的思想方法; 3.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 教学难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 教学媒体:小黑板 一、自学质疑: 1. 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请学生举例说明) 2. (1) x 的3倍大于1; (2) y 与5的差大于零; (3) x 与3的和小于6; (4) x 的 41小于2 3. 当x 取下列数值时,不等式x +3<6 (点拨:代入) -4, 3.5, -2.5, 3, 0, 2.9. 二、交流展示: 1. 列出不等式、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 2. 运用对比的方法,得出不等式的解的概念 请学生总结出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的概念.(若学生总结有困难,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补充) 最后得出:一般地说,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 三、互动探究: 怎样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我们知道解不等式不能只求个别解,而应求它的解集.不等式的解集常常不是由一个数或几个数组成的,而是由无限多个数组成的,如x <3.那么如何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不等式x +3<6的解集x <3呢?(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试着用数轴表示一下,其余同学在下面自行完成,教师巡视,并针对黑板上板演的结果做讲解) 在数轴上表示3的点的左边部分,表示解集x <3.由于x =3不是不等式x +3<6的解,所以其中表示3的点用空心圆圈标出来(表示挖去x =3这个点).记号“≥”读作大于或等于,即不小于;记号“≤”

初中数学《不等式的解集》教案

初中数学《不等式的解集》教案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不等式的解集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过数轴,对数轴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数轴的画法,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成一一对应关系,并且建立了一定的数形结合思想.以前学生所学的方程的解具有唯一性,而不等式的解的个数有无数个,这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开始;在前一课时,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可利用性质解一些简单的不等式,为本节内容打下了基础。但对不等式解集的含义及表示方法还全然不知,因而在教学中要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学习. 二、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不仅有相等而且有大小之分,为了弄清这种大小关系,教材在此创设了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出不等式的解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出不等式的解集,同时还要求在数轴上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符号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设置的“议一议”意在引导学生回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认识数轴上的点是有序的,实数是可以比较大小的,体现了新教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够根据具体情境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②能够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况中探索、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②经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并试着把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的作用,通过探索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教学重点: (1)理解不等式中的相关概念 (2)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4、教学难点: 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课堂探究;第四环节例题讲解;第五环节随堂练习;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 活动内容:师:上节课,对照等式的性质类比地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且也探索出了它们的异同点,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多媒体呈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祝你取得好成绩! 9.1不等式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1.了解不等式的概念; 2.会用不等式表示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重点) 3.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及解不等式.(难点) 一、情境导入 有一群猴子,一天结伴去摘桃子.分桃子时,如果每只猴子分3个,那么还剩下59个;如果每只猴子分5个,那么最后一只猴子分得的桃子不够5个.你知道有几只猴子,几个桃子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不等式的概念 下列各式中:①-3<0;②4x+3y>0;③x=3;④x2+xy+y2;⑤x≠5;⑥x+2>y+3.不等式的个数有() A.5个B.4个C.3个D.1个 解析:③是等式,④是代数式,没有不等关系,所以不是不等式.不等式有①②⑤⑥,共4个.故选B.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不等式的判定,一般用不等号表示不相等关系的式子是不等式.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要识别常见不等号:>,<,≤,≥,≠.如果式子中没有这些不等号,就不是不等式. 探究点二:列简单不等式 根据下列数量关系,列出不等式: (1)x与2的和是负数; (2)m与1的相反数的和是非负数; (3)a与-2的差不大于它的3倍; (4)a,b两数的平方和不小于它们的积的两倍. 解析:(1)负数即小于0;(2)非负数即大于或等于0;(3)不大于就是小于或等于;(4)不小于就是大于或等于.

解:(1)x +2<0; (2)m -1≥0; (3)a +2≤3a ; (4)a 2+b 2≥2ab . 探究点三:不等式的解与解集 【类型一】 对不等式解的理解 下列不是不等式5x -3<6的一个解的是( ) A .1 B .2 C .-1 D .-2 解析:分别把四个选项中的值代入不等式,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数分别为5×1-3=2<6,5×(-1)-3=-8<6,5×(-2)-3=-13<6,而5×2-3=7>6不能使不等式成立,故选B. 方法总结:判断某个数值是否为不等式的解的方法:可直接将数值代入不等式的左右两边看不等式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是不等式的解;反之,则不是. 【类型二】 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x =2是不等式x +3<4的解 B .x =3是不等式3x <7的解 C .不等式3x <7的解集是x =2 D .x =3是不等式3x >8的解 解析:A 不正确,因为当x =2时,x +3<4不成立;B 不正确,因为不等式3x <7的解集是x <73 ,当x =3时,不等式3x <7不成立;C 不正确,因为不等式3x <7有无数多个解,而x =2只是其中一个解,因此只能说x =2是3x <7的解,而不能说不等式3x <7的解集是x =2;D 正确,因为当x =3时,不等式3x >8成立.故选D. 方法总结: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个,一般是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未知数取解集中任何一个值时,不等式都成立;未知数取解集外任何一个值时,不等式都不成立. 三、板书设计 1.不等式的概念 2.用不等式表示数量关系 3.不等式的解、解集 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不等式,并用不等式表示数量关系.要注意常用的关键词的含义:负数、非负数、正数、大于、不大于、小于、不小于、不足、不超过等,这些关键词中如果含有“不”“非”等文字,一般应包括“=”,这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 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 授课人 教学对象 七年级 科 目 数学 课时安排 1 课时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的教学内容, 此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继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 一次方程组的学习之后, 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 是进一步探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 也是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 函数、 以及进 一步学习不等式知识的基础。 通过实际问题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进一步增强学生学数 学、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学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相等与不等是研究数量关系的两个重要方面, 用不等式表示不等的关系, 是代数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它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中 有着广泛的应用 1.2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的概念及解集的表示方法, 课,通过实例引入,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经历、 感受概念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正确抓住不等式的本质特征, 质、解法及简单 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 1.3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在小学阶段已有所了解。 (2) 学生已初步具备了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回到实际问题解释和检验 ”的数 学建模能。 (3) 学生已初步具备探究和比较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不等式概念,并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 能够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经历把实际问 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 能够列出不等关系式。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归纳和类比 的数学方法, 以及从具体到抽象获取知识的思维方式; 初步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 等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 2.2 数学思考: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猜测、验证能力,领悟数 学与现实世界的必 然联系 。 2.3 解决问题:通过经历不等式的得出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分组活动探索不等式 的解与解集,体会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2.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通过观察、实验、类比可以获得数学结论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 探索性和创造性。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会分享别人的 想法和结果 ,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能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点: 不等式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年龄、 心理特点及目标教学的要求, 本节课采用 引导探究法; 让学生以观察实例为基础, 用归纳的方法形成概念, 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观 察、发现、探究的过程,再现知识的 “发生 ”和“发现”及“形成 ”的过程,揭示事物发展从 “特 殊”到“一般”再到 “特殊 ”的辩证规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信心,又有利于接 受知识;也有益于形成对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和解决的能力。 是研究不等式的导入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为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性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9.1.1不等式及其解集第121-123页本课为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不等式,理解不等式的意义,会根据给定条件列不等式. 2.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不大于”等数学术语. 3.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能举出一个不等式的几个解并且会 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某个不等式的解. 4.能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学化的能力,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独立克服困难,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在合作交流中有一定收获.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和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能正确列出不等式. 四、教学难点 准确应用不等号,理解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 圆规、三角尺。 六、教学方法 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遵循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选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经历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归纳——发现的学习 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为了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我采用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法,使学生能够在 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就近发展区得到最大收获。 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陕西省大荔县安仁初中张娟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内容解析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 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 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4、达成目标4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201x年春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2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 不等式的解集教案 北师大版

3 不等式的解集 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境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 2.能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3.经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通过尝试把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引导学生体验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具有直观的优越性,增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1.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概念. 2.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 不等式解集的数轴表示. 教学过程 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阅读】 阅读教材P43~P4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反馈】 1.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下列各数中,能使不等式x-1>0成立的是( B ) A.1 B.2 C.0 D.-2 3.如图,用不等式表示数轴上所示的解集,正确的是( D) A.x<-1或x≥3B.x≤-1或x>3 C.-1≤x<3 D.-1<x≤3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将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 (1)x<-1;(2)-2<x≤3.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定边界→定方向→“>”“<”空心圆圈,“≥”“≤”实心圆点. 【解答】(1)将x<-1表示在数轴上如下:

(2)将-2<x≤3表示在数轴上如下: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将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的方法:“>”空心圆点向右画折线,“≥”实心圆点向右画折线,“<”空心圆点向左画折线,“≤”实心圆点向左画折线. 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下列不等式中,解集不包括5 2的是( A ) A .x <52 B .x>1 C .x <3 D .x≥52 2.使不等式2x>x +1成立的最小整数是( C ) A .0 B .1 C .2 D .3 3.不等式x≤31 3 的正整数解是1,2,3. 4.若二次根式x -2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x≥2. 5.将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 (1)x >2; (2)-2<x≤1. 解:(1)将x >2表示在数轴上如下: (2)将-2<x≤1表示在数轴上如下: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 【例2】已知方程ax +12=0的解是x =3,求关于x 不等式:(a +2)x >-6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其中正整数解有哪些? 【互动探索】将x =3代入ax +12=0求出a 的值→将a 的值代入不等式求解. 【解答】由方程的定义,把x =3代入ax +12=0中,得a =-4. 把a =-4代入(a +2)x >-6中,得-2x >-6,解得x <3. 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授课老师:ZXN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不等式的概念;理解不等式的解集;能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模型的过程;经历探究不等式解与解集的不同意义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参与数学活动的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的表示到数轴上。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和课型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实例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课型:新授课 四、教具准备 彩色粉笔、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问题1:两个体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跷跷板上做游戏。现在换了一个小胖子上去,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讨论结果:两边的重量不同,跷跷板就会发生倾斜。 教师说明:原来的平衡状态被破坏了,产生了一种不等关系。 问题2: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 地50千米,要在12:00以前驶过A 地,车速应该满足什么条件?若设车速为每小时x 千米,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分析:从问题中有关信息可知,汽车行驶50千米(驶过A 地)所用时间,必须在11:20~12:00这40分钟之内,即所用时间要小于 32小时。换言之,3 2小时要行驶超过50千米的路程。我们知道相等关系可以用等式来表示,那么,不等关系又怎样表示呢? 讨论结果:设车速是x 千米/时。 从时间上看,汽车要在12:00之前驶过A 地,则以这个速度行驶50千米所 用时间不到32小时,即x 50 < 32 ① 从路程上看,汽车要在12:00之前驶过A 地,则以这个速度行驶3 2 小时的路 程要超过50千米,即x 3 2 > 50 ② 像①、②这样的式子,叫做不等式。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不等式的相关知识,由此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不等式的定义 问题1:请同学们举出一些不等式的例子,试着给出不等式的定义。 讨论结果:如:5>3,﹣1﹤0, a +2≠a -2(若学生没提出像“a +2≠a -2”的不等式,老师加以补充)等都是不等式。 用“<”或“>”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问题2: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 (1)a +b=b+a (2)-3>-5 (3)x ≠l (4)x 十3>6 (5) 2m< n (6)2x-3 讨论结果:⑵、⑶、⑷、⑸是不等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教案设计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等式、方程、方程组的概念,重点研究了解方程及方程组之后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不等式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等式的延伸。 学情分析 不等式的学习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由“相等”关系到“不等”关系的过渡,是一种新的尝试,知识结构上发生了迁移,对于学生来说改变了原有的知识结构,新的知识相对显得会抽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概念,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会用不等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和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及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自发的寻找不等式的解 态度与情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不等式类数学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并能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掌握不等式的概念和不等式解集的表示。难点是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将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整合与发挥,充实具有现实性、挑战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探究。结合教学方法,学生将采取举例论证、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质疑,在交流中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丰富学生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这正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为了更好实现我们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首先通过洋葱数学视频,让学生利用课下自主学习。再通过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也让学生轻松地找出生活中的不等关系,引出本节课题---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设计意图:既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入本节课的内容,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创建了融洽的教学氛围。 然后利用课本中的问题1让学生从列方程到列出不等关系式。 问题1: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A地50千米, (1)要在12:00准时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设车速为x千米/小时,可列式子:______________. (2)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设车速为x千米/小时,可列式子: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题目难度,所以设置问题串,降低难度.这样编排教材我认为更能体现知识呈现的序列性,从易到难,让学生“列不等式”能力实

2.3不等式的解集教学设计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不等式的解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过数轴,对数轴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数轴的画法,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成一一对应关系,并且建立了一定的数形结合思想.以前学生所学的方程的解具有唯一性,而不等式的解的个数有无数个,这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开始;在前一课时,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可利用性质解一些简单的不等式,为本节内容打下了基础。但对不等式解集的含义及表示方法还全然不知,因而在教学中要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学习.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不仅有相等而且有大小之分,为了弄清这种大小关系,教材在此创设了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出不等式的解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出不等式的解集,同时还要求在数轴上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符号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设置的“议一议”意在引导学生回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认识数轴上的点是有序的,实数是可以比较大小的,体现了新教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根据具体情境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②能够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况中探索、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②经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并试着把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的作用,通过探索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1)理解不等式中的相关概念 (2)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 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 活动内容:师:上节课,对照等式的性质类比地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且也探索出了它们的异同点,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多媒体呈现) 活动目的:让学生回顾前一节内容,也为本节课教学做准备,

人教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教案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教案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 设问2: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老师点拨:不等式的解是不等式解集中的一个元素,而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式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解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解不等式? 例1: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1;(2)x≥-1;(3)x<-1;(4)x≤-1 解:如图: 总结: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应记住下面的规律: 1.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 2.>,<画空心圆再小组合作交 流 由学生回答. 老师强调:解 不等式是一个 过程. 学生根据不等 式的性质解 答,教师巡视 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 培养学生的自学 能力,进一步培 养学生合作交流 的意识.遵循学 生的认知规律, 有意识、有计划、 有条理地设计一 些问题,可以让 学生始终处于积 极的思维状态, 不知不觉中接受 了新知识.老师 再适当点拨,加 深理解. 通过例题的解 答,让学生真正 掌握不等式的解 集,同时培养学 生变相思考问题 的能力,运用知 识。 巩固提升1.(黑龙江校级月考)下列式子:①1 x <y+5;②1>-2;③3m-1≤4;④a+2≠a-2中,不等式有 ( ) A.2个 B.3个 C.4个 D.1个

答案:C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x=1是不等式x<2的解 B.-2是不等式2x-1<0的一个解C.不等式-3x>9的解集是x=-3 D.不等式x<10的整数解有无数个答案:C 3.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下列关系:(1)a-b是负数:____________; (2)a比5大:________; (3)x是非负数:________; (4)m不大于-3:__________. 答案:(1)a-b<0 (2)a>5 (3)x≥0 (4)m≤-3 4.不等式的解集x<3与x≤3有什么不同?在数轴上表示它们时怎样区别?分别在数轴上把这两个解集表示出来. 答案: 解:x<3的解集是小于3的所有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是空心圆圈;而x≤3的解集是小于且等于3的所有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是实心圆点,包括3这个数,把它们表示在数轴上为: 5.不等式x<5有多少个解?有多少正整数解? 答案: 解:不等式x<5有无数个解;有4个正整数解,分别是4,3,2,1 学生自主解 答,教师讲解 答案。 鼓励学生认真思 考;发现解决问 题的方法,通过 练习让学生对不 等式的解集进一 步加深理解,渗 透数形结合思 想.引导学生主 动地参与教学活 动,发扬数学民 主,让学生在独 立思考、合作交 流等数学活动 中,培养学生合 作互助意识,提 高数学交流与数 学表达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