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开发人员、程序员与计算机科学家三者之间的区别

开发人员、程序员与计算机科学家三者之间的区别

开发人员、程序员与计算机科学家三者之间的区别

导读:原文作者Alan Skorkin写了一篇《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Developer, A Programmer And A Computer Scientist》,文中讲述如何区分程序员、开发人员和计算机科学家之间的区别,发表了个人见解。现将译文《开发人员、程序员与计算机科学家三者之间的区别》转载,以下是文章内容:

我经常使用这三个几乎可以互换的词,是的,甚至包括计算机科学家。毕竟,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拥有计算机科学学位,那这三者有什么不同呢?然而,最近我发现这三者的特点在我脑海中愈发泾谓分明。当我一想到那些我认识或者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时,便能马上将他们归为这三种之一。不是说一个人不能同时拥有这三者的全部特点,但无论如何,他们总会更倾向类一种,那么我便把他们归属到那一类,程序员、开发人员或者计算机科学家。

其实很难对这三者下定义(相比严格的描述,这更靠直觉而定)。虽然它们非常相似(确实如此),但我还是尽力分辨,因为我是个不怕吃苦的人。

计算机科学家

他们写代码(是的,我知道这有点让人吃惊)。他们所写的代码,也许不是最漂亮或者构造最好的代码,但是能完成任务。这跟代码设计或者“良好”习惯没有关系,只是用来证明他们要去证明的东西。计算机科学家不仅是技术专家,而且还是数学家(他们有31337种数学技巧),他们不仅要知道代码是有效的,还必须对其作出证明。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是理想的品质,但不是必须的。这些人掌握了他们整个研究领域足够的基础知识,但他们会专攻其中一点或者几个狭小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中,他们是世界级的专家。他们在私人时间里做着和他们研究相关的工作。

程序员

程序员编写非常棒的代码。代码简化,构造优良并且要没有错误(error free),这些非常重要,但是他(她)们不能以无法完成任务为代价。在他们的领域中,全是关于了解“优秀代码”的含义。他们需要掌握一些数学技巧,但这不是最重要的。他们需要清楚好(最好)的问题解决方案,但不必加以证明该方案是最佳的。对他们而言,必须掌握足够广泛的算法,

并且在专业知识方面掌握有熟练的技巧,在相关领域也具备相当优秀的知识。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是理想的品质,但不是必须的。软件开发过程和团队活力是理想的品质,也不是必须的。他们在不上班的时候,做个人软件项目,以寻找乐趣。

开发人员

他们写代码。优化和简化代码固然重要,但通常会优先考虑其它因素。数学技能不是必须具备的,但有助于了解与他们所在领域相关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是最重要的。软件开发过程和团队活力是赖以生存的技能。他们是不依赖任何真正专业技术的全才。他们擅长绕过问题,集成组件,从而满足一系列要求。在个人时间里,他们不是在尽力构建下一个Facebook,就是参加与编程、开发或者计算机科学无关的活动。

一定程度上,开发人员就是程序员。

一定程度上,计算机科学家就是程序员。

企业软件属于开发人员的领域。

谷歌和微软是程序员缔造的(包括小部分计算机科学家)。那里的开发人员最终成为了产品经理。

RnD(研发)和学术界属于计算机科学家的领域(在较小程度上包括程序员)。

需要记住的是,这三者在任何方面中都不存在贬义或者不好的意思。他们体现的价值是相等的。他们只是我们所涉及的领域中不同的方面(有一些交叉点)。可能其中一个会有更多与众不同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三者不能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一名出色的开发人员完全有可能同时是一名杰出的程序员(虽然要关注于那么多重要的事情是很困难)。极少数情况下你会遇到甚至集三者于一身的情况,那也是我乐意从您那了解的情况。因为我们应该一起开公司,那样我就可以借着你这牛人一路顺风:)。不过不管你在哪儿失败,只要你把握住三者之一,都完全有可能大获成功。

什么是软件工程师呢?他们只是开发人员的一个子集。

我相信我没有完全表达清楚我的想法。不过没关系,这个任务交给你了,亲爱的读者。您是否认为程序员、开发人员和计算机科学家是有区别的?如果是,那您对它们的定位是否跟我的相似?如果不是,我很乐意倾听你关于他们的想法。

计算机的名人

计算机史上的名人 回首PC的20年,它的历史就是一部英雄的历史,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为人羡慕、令人敬仰;他们对PC业的兴起,对计算机技术的繁荣,对人类的贡献是我们不应忘记的。当本文重现历史的一幕幕时,我们会看到什么?无疑,其中有光辉与荣耀,有财富与成就,当然,也有遗憾与悲怆…… 一、电脑始祖:冯?诺依曼 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凭他的天才和敏锐,在电脑初创期,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从而规范和决定了电脑的发展方向。时至今日,我们所有的电脑又都叫“冯?诺依曼机器”,就是对这位数学天才最好的评价。 对于冯?诺依曼来说,人类第一台电脑造了一半时才参与开发,多少有些遗憾。但是,他刚好在那大机器程序存储问题无法解决的关键时刻出现,这使得冯?诺依曼的天才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明确指出:一定要彻底实现程序由外存储向内存储的转化,原有的设计必须作修改,经费不够再追加。在冯?诺依曼的影响下,整个研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冯?诺依曼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一是用二进制代替十进制,进一步提高电子元件的运算速度;二是存储程序(Stored Program),即把程序放在计算机内部的存储器中,换言之,把能进行数据处理的程序放在数据处理系统内部,程序和该程序处理的数据用同样的方式储存,即把程序本身当作数据来对待。冯?诺依曼的改进方案被称为“爱达法克”(EDVAC)即离散变量自 动电子计算机(Electronic Diserete Variable Computer) 的简称。 1945年6月,他写了一篇题为《关于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的草案》的论文,第一次提出了在数字计算机内部的存储器中存放程序的概念(Stored Program Co ncept),这是所有 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范式,被称为“冯?诺依曼结构”。按这一结构建造的电脑称为存储程序计算机(Stored Program Computer),又称为通用计算机。时至今日,所有的电脑都逃脱不了冯?诺依曼的掌心,我们所有的电脑,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冯?诺依曼机器”,它超越了品

计算机其它_Collaboration network in science of networks(网络科学领域科学家合作关系)

Collaboration network in science of networks(网络科 学领域科学家合作关系) 数据摘要: The file NetScience contains a coauthorship network of scientists working on network theory and experiment, as compiled by M. Newman in May 2006. The network was compiled from the bibliographies of two review articles on networks, M.E.J. Newman, SIAM Review 45, 167-256 (2003) and S. Boccaletti et al., Physics Reports 424, 175-308 (2006), with a few additional references added by hand. The version given here contains all components of the network, for a total of 1589 scientists, and not just the largest component of 379 scientists previously published. The network is weighted, with weights assigned as described in M.E.J. Newman, Phys. Rev. E 64, 016132 (2001). 中文关键词: 合作关系,网络,科学家,网络理论,实验, 英文关键词: coauthorship,network,scientists,network theory,experiment, 数据格式:

悼念伟大的计算机科学家Edsger Wybe Dijkstra

悼念伟大的计算机科学家Edsger Wybe Dijkstra 悼念伟大的计算机科学家Edsger Wybe Dijkstra 2002年8月8日,我象往常一样查看自己在extremeprogramming电子小组上订阅的newsletter。突然看到这个小组上的稀客、OO教父Grady Booch的发言,题目是Dijkstra。我以为大家在讨论Dijkstra教授提出的什么难题,定睛一看,才知道是一篇类似生平介绍式的讣告——在与癌症进行了多年的斗争之后,伟大的荷兰计算机科学家Edsger Wybe Dijkstra已经于2002年8月6日在荷兰Nuenen自己的家中与世长辞!终年72岁。 原来如此! 这个Dijkstra,就是那个提出“goto有害论”的Dijkstra,就是那个提出信号量和PV原语,解决了有趣的 “哲学家聚餐”问题的Dijkstra,那个Dijkstra 最短路径算法的创造者,第一个Algol 60编译器的设计者和实现者,THE操作系统的设计者和开发者,那个与D. E. Knuth并称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计算机科学家的人。 阿兰图灵的自杀是在办个世纪之前,冯诺依曼去世也已经多年,作为这个相对新兴的行当中的从业者,我们似乎已经很习惯于从相信,从书上读到的每个名字都是仍然在世的活生

生的人,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无论是仍然健硕的D. E. Knuth,Fred Brooks,Dennis Ritchie, Ken Thompson, Brian Kernighan, 还是正当盛年的Bjarne Stroustrup,Grady Booch,Steve McConnell, Andy Koenig, Robert Martin, Kent Becker, Martin Fowler, James Gosling, 再或者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Linus Trovalds,Andrei Alexandrescu,我们似乎都习惯于认为,只要一封email,这些书本上的名字就会立刻成为你的朋友。Internet把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村庄,每个人的距离都那么的近。 但是可惜,Internet却无法缩短跨越生与死的冥界。今天,一颗真正的巨星在我们的眼前陨落!作为一名普通的程序员,我从内心感到惋惜和悲痛。这种悲痛,两年半前在我最初得知Richard Stevens的逝世时,也曾感受过,然而却不如今天来得这么强烈。毕竟,当我对编程还是懵懵懂懂的时候,就知道有个叫Dijkstra的人劝告大家不要滥用goto,而在那之前,goto在我看来就是编程的全部奥秘所在。之后我在学习算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课程的时候,Dijkstra这个名字一次又一次从书里跳出来,我对于这个名字的崇敬也越来越深。我知道他晚年疯狂的迷恋C++,这也几乎是我这个 C++ Fan所能感受到的最大荣幸。我曾想过,有朝一日,我会给他写一封email,什么也不说,只想表达我个人对他的感谢和敬意。没想到,如今连这个机会也没有了!

计算机的由来与发展

电子计算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五十年来,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的生产方与生活方式,人类已经进入电脑为基础的信息时代,回顾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展望信息时代的美好未来,我们对高科技的发展规律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在冯洛伊曼电脑诞生之前,人类为探索用机器实现自动计算机,甚至模拟部分人脑的功能已经进行几百年甚至两千年的努力。 ?古希腊的柏拉图(公元前427-347)时代开始,人类已经开始研究思维的模拟实现; ?维也特(1540-1630)提出运用符号进行计算; ?课卜勒1623年发明了8位计算器; ?莱布尼兹(1646) ?近几年兴起的神经网络电脑以样本学习改变互联权重与结构,可能是对wilks领导下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这台计算机包括1024字 贮存(录延迟线)和4600字外存 ?1819,英国科学家,发明家巴贝奇设计“差分机”,并与1822年制造出可动模型。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世纪了分析机,分析及包括存储和碾磨,就非常类似于今天的 计算机中采用内存和处理器。他研制的差分机和分析机为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的 发展奠定基础。 ?图灵:1936年,提出著名的“图灵机”设想1950年提出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只能的验证方法,即图灵实验,“图灵机”与“冯。伊诺曼机”齐名,被永远载 入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中。 ?物计算机又 称仿生计算机,是 以生物芯片取代在半导体硅片上集成数以万计的晶体管制成的计算机。主要原材料是生物工程技术产生的蛋白质分子,并以此作为生物芯片。生物计算机芯片本身还具有并行处理的功能,其运算速度要比当今最新一代计算机快10万倍,能量消耗仅相当于普通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存储信息的空间仅占百亿分之一。1983年美国公布了研制生物计算机的设想之后,立即激起了发达国家的研制热潮。当前,美国,日本,德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正在积极开发研究。从1984年开始,日本每年用于研究生物与计算机的科研投资为86亿日元。目前生物芯片仍处于研制阶段,但在生物元件,特别是生物传感器的研制方面已取得不少实际成果。这将会促使计算机,电子工程和生物工程这三个学科的专家通力合作,加快研究开发生物芯片。生物计算机一旦研制成功,可能会在计算机领域内引起一场时代的革命。 生 精选

12个著名科学家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因此在2011年9月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12月6日,屠呦呦参加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组织的新闻发布会。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1日凌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本名:管谟业,生于中国山东省高密市,中国大陆作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文艺学硕士,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兼职教授,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汕头大学兼职教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3年10月30日,中国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络文学大学”开学,莫言担任该校的名誉校长。2014年12月6日莫言获授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祖籍范阳郡遒县,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他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在数学方面,他写了《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祖冲之算出圆周率π的真值在 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这一纪录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在机械学方面,他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等。此外,他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 杨振宁(英语:Chen-Ning Franklin Yang,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他与李政道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该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1966年

计算机界的重要奖项

一、图灵奖 图灵奖,是国际计算机协会(ACM)于1966年设立的,又叫“A.M. 图灵奖”,专门奖励那些对计算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其名称取自计算机科学的先驱、英国科学家阿兰·图灵,这个奖设立目的之一是纪念这位科学家。获奖者的贡献必须是在计算机领域具有持久而重大的技术先进性的。大多数获奖者是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是计算机界最负盛名的奖项,有“计算机界诺贝尔奖”之称。图灵奖对获奖者的要求极高,评奖程序也极严,一般每年只奖励一名计算机科学家,只有极少数年度有两名以上在同一方向上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同时获奖。目前图灵奖由英特尔公司赞助,奖金为100,000美元。每年,美国计算机协会将要求提名人推荐本年度的图灵奖候选人,并附加一份200到500字的文章,说明被提名者为什么应获此奖。任何人都可成为提名人。美国计算机协会将组成评选委员会对被提名者进行严格的评审,并最终确定当年的获奖者。截止至2005年,获此殊荣的华人仅有一位,他是2000年图灵奖得主姚期智。2011年获得该奖项的是犹大·伯尔,他在人工智能方面有突出研究。 二、计算机先驱奖 IEEE-CS的计算机先驱奖(Computer Pioneer Award)设立于1980年。兼顾了理论与实践,设计与工程实现,硬件与软件,系统与部件。计算机先驱奖打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一批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计算机科学家获得了表彰。中国的计算机科学家至今无人获奖(只有一名美籍华裔学者杰弗里·朱于1981年获此殊荣)。 三、高德纳奖 高德纳奖(Donald E. Knuth Prize),授予为计算机科学基础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以计算机科学家高德纳(Donald E. Knuth)命名。高德纳奖始于1996年,每1.5年颁发一次,包括5000美元奖金。现在奖项由ACM计算机理论研讨会和IEEE计算机科学基础研讨会交替颁发。高德纳奖的获得者由颁奖委员会选出。颁奖委员会由六名选自ACM算法与计算理论特别兴趣组和IEEE计算机数学基础技术委员会的独立的教授组成。委员会将会特别注意一个持续高效的记录和为计算机科学基础做出的开创性的贡献。选择范围也可能部分包括教育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例如编写基础方面的教科书和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但是奖项不是基于公众服务工作的,尽管一个获奖者可能涵盖了前文所述的服务工作。 四、约翰·冯·诺伊曼奖 由IEEE成立于于1990年,目的是表杨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上具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该奖牌是以对计算机科学具有重大贡献的现代电脑创始人之一约翰·冯·诺伊曼命名。 五、CCF终身成就奖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终身成就奖2010年设立,简称:CCF终身成就奖,授予70岁以上、在计算领域作出卓越成就与贡献、被业界广泛认可的老科学家。以激励业界同仁向他们学习,承担起继往开来的责任,为祖国的计算机事业创新、奉献。

北大校友计算机科学家张景中院士

北大校友计算机科学家张景中院士 日期: 2007-03-02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本网编辑部 张景中河南省汝南县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学科和数学学科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现任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张院士主要从事机器证明、教育数学、距离几何及动力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其主要贡献是:(一)提出了面积解题方法,并用之于机器证明的研究,使几何定理可读证明的自动生成这个多年来进展甚小的难题得到突破。(二)创立计算机生成几何定理可读证明的原理和算法,这项成果被权威学者认为是使计算机能像处理算术一样处理几何工作的“里程碑”。(三)创立定理机器证明的数值并行方法的原理和算法。(四)对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吴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发展,创立了含参结式法,升列组的WR分解算法,彻底解决了可约升列相对分解问题。(五)创立了教育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自1980年以来,张院士发表学术论著共 150多篇(册),还撰写了大量的科普文章和通俗读物,1990年被中国科普协会审定为建国以来贡献突出的科普作家之一,1994 年被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评为十大金作家之一。作品《教育数学丛书》1995年获“第九届中国图书奖”和“第一届全国数学教育图书一等奖”。作品《数学家的眼光》1996年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2002年获广州市首届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作品《院士数学讲座》2003年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一等奖。作品《院士数学讲座专辑(3册)》一书2003年5月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一等奖,2003年12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六届国家图书奖。《院士数学讲座:帮你学数学》一书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发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九届“入选作品奖”。 近年来,张景中院士所承担的国家973项目及省、市、学校的科研项目十多项,总经费为四百多万元。成果《安全、节能、低噪声的木工电磁振动刨床和木材的电磁振动刨削工艺》1982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成果《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理论与算法新进展》1995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所主持开发的软件《Z+Z智能教育平台》2000年获香港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其中的“平面几何”、“解析几何” 2000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由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被编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初中数学教材并向全国发行。所主持开发的“智能教育平台--小学生版”2002年获第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 在教学方面,1996年,张景中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创建了广州大学(原广州师院)“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并任该点硕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1997年“学科教学论(数学)”被广州市教育局评为广州市重点学科。1998创办了软件所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试点班,近年来,培养了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几十人。2002年在广州大学的支持下,创立了广州景中教育软件有限公司并任公司董事长。 多年来,张景中院士带领软件所全体教职员工,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

智慧树知到《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本门课程《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通过展示计算机科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数字化技术,帮助你理解计算机的工作方式、运行机制。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一章 1、有些问题虽然无法用数学语言描述并证明,但可以用计算机进行计算解决。 A.对 B.错 答案: 错 2、利用抽象思维建立计算模型是探索和理解实际系统的一种方式。一旦建立了计算模型,就可以通过运行算法,来模拟、仿真实际系统,进而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设对系统的影响,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 A.对 B.错 答案: 对 3、以下现实中的问题,哪一种是人比计算机能够更轻松地完成?() A.天气预报 B.股票投资建模 C.识别图片中的一只狗 D.地震探查 答案: 识别图片中的一只狗

4、什么是计算机科学中的计算?() A.计算就是数字计算 B.计算就是函数计算 C.计算是基于规则的符号串的变换过程 D.计算就是将算法用计算机语言编程实现的过程 答案: 计算是基于规则的符号串的变换过程 5、关于算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算法的目的是将求解过程映射为计算机的一组动作 B.每一步必需是机械、可执行的,包括指令和数据 C.对于算法来说,最重要的是它的效率 D.算法应该是解决一类问题的通用化解决方案 答案: 对于算法来说,最重要的是它的效率 第二章 1、目前制造计算机所采用的电子器件是___。() A.晶体管 B.超导体 C.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D.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答案: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2、摩尔定律是指___。() A.芯片集成晶体管的能力每年增长一倍,其计算能力也增长一倍 B.芯片集成晶体管的能力每五年增长一倍,其计算能力也增长一倍

[一种声音]计算机科学家预测2045年人工智能将超越人脑

[一种声音]计算机科学家预测2045年人工智能将超越人脑.txt什么叫神话?请听男人向你表达爱意;什么叫传说?请听男人对你的承诺;什么叫梦境?请看你自己听到前两者时的反应。[一种声音]计算机科学家预测2045年人工智能将超越人脑 2011年2月18日,超级电脑“沃森”打败了人类,站在了与人类智力竞赛的最高领奖台上。沃森的胜利让许多人想起了它的前辈“深蓝”:1997年“深蓝”力克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这曾让人类大呼:狼来了。 从“深蓝”到“沃森”,人工智能已经向前跨越了一大步。电脑会代替人脑吗?机械公敌会出现吗?这成为很多人的忧虑。 一些科学家认为,正如宇宙学上存在着一个让所有物理定律都失效的“奇点”一样,信息技术也正朝着“超人类智能”的奇点迈进。计算机科学家雷蒙德·库兹韦尔相信,这个信息奇点即将到来,那时,人工智能将超越人脑,人类的意义将彻底改变;那时人将“不人”,而是与机器融合,成为“超级人类”。 超级人类是否意味着不朽?人是否会与自己制造的机器融为一体,或将自己分拆在机器中上市?其实早在1964年,传媒大师麦克卢汉就在《机器的新娘》中隐喻:人类只是未来机器的性器官(负责生产新机器人)。机器是人的延伸,反之,人也是机器的延伸。 人工智能始祖图灵在上世纪50年代就曾做出预测:未来的电脑可能会思考。这一天正在到来,而且脚步匆匆。 当有一天机器有了思想,它们能像人类一样思考,世界将会怎么样?库兹韦尔相信,这一刻不但无法避免,而且还迫在眉睫。根据他的推算,大约在35年之后,人类文明即将终结。那一年,就是2045。 奇点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用于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确理论。在经典广义相对论的框架里,霍金和彭罗斯证明了,在一般的条件下,空间—时间一定存在奇点,最著名的奇点即是黑洞里的奇点以及宇宙大爆炸处的奇点。在奇点处,所有定律以及可预见性都失效。奇点可以看成空间时间的边缘或边界。只有给定了奇点处的边界条件,才能由爱因斯坦方程得到宇宙的演化。 电脑的计算速度正变得越来越快,如果有一天,电脑的运算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它们掌握人工智能的时刻也会到来,那时电脑将能够模拟人脑、产生意识:人类本身将发生改变。在信息学上,这个时间点也被称为“奇点”。

10大杰出计算机学者

按:《计算机世界》报于2000年初组织了一次“世纪评选”,根据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评出对我国20世纪IT事业最有影响的10个人,谭浩强教授名列第二,他的功绩是把千百万非专业的人引入计算机的大门。 1.张效祥——中国IT见证人 作为我国计算机事业创始人之一,40年来,张效祥从我国第一台仿苏电子计算机制造的主持人,到我国自行设计的电子管、晶体管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各代大型计算机研制的组织者和直接参与者,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建、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70年代中期,在他的领导和直接参与下,率先在我国开展多处理器并行计算机系统国家项目的探索与研制工作,并于1985年完成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并行机系统,为我国巨型机的研制开拓了新的技术途径。 由于其对计算机的突出贡献,张效祥被聘请或当选为国务院电子计算机及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计算机顾问,国家发明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审组组长,国家计委中国国际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国家高技术计划评估监督小组成员等,并长期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 2.谭浩强——计算机科普作家 如果告诉一个外国专家,一本计算机方面的科技书籍卖出了400万册,他肯定会不相信,然而就是这本叫作《BASIC语言》的书发行量现在已经超过1200万册,而它的作者就是谭浩强。在80年代,谭浩强在中央电视台主讲BASIC,观众达到100万人,而以后的几种计算机语言的电视讲座使谭浩强的学生最多。许多人买书就是冲着“谭浩强”这个名字去的,有人说这个名字就是一个知名品牌。 1984年,谭浩强等人创办了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可以说,谭浩强的功绩在于使更多非计算机专业的人了解了计算机,把他们引入计算机的大门,为中国计算机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王选——激光照排系统之父 王选是IT业内业外家喻户晓的人物。70年代参与著名的“748”工程,以其独特的“轮廓加参数描述”技术思路实现排版技术跨越,并成为研制汉字激光照排主导人物之一。同样令人敬佩的不仅是王选的个人奋斗经历和在专业学科中表现出的优异才能,在致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方面,他也堪称开风气之先。 4.柳传志——中国IT产业乐队首席指挥 柳传志的价值、贡献、意义不仅局限在计算机界,他提出的“贸、工、技”企业动作方式,为弱势的中国高科技产业参与国际竞争趟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他总结“管理三要素”——“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为长期困顿于计划体制下疏于管理的中国企业指明了管理的要义;他对联想“国有民营”模式的产权改造,为中国企业解决在转型时期积累下的大量产权问题提供了一个范例。柳传志是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是中国计算机产业的领袖

历史上最知名的15位计算机科学家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推出了一个名为“Pantheon”的项目试图量化历史人物对文化的影响。基于维基百科上超过11,000位历史人物的数据,他们创建出了一种名为“历史人气指数(HPI)”的参数。这一参数根据语言数量、页面访问量等数据得出。相较演员、运动员和艺术家,著名的技术人员仍普遍得分较低。以下列出了15个历史上最知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其中许多都是开源界的名人。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HPI”分数。 14. Ward Cunningham ?出生地:美国 ?出生日期:1949年5月26日 ?成名原因:创建了第一个wiki ?在维基百科生物分类的语言版本数量:39 ?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维基百科的页面访问量:105万 ?历史人气指数:22.395 ?数据来源: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Pantheon) 13. Jér?meLalande

?出生地:法国 ?生卒年:1732年7月11日~1807年4月4日 ?成名原因:世界上第一个“人类电脑”之一 ?在维基百科生物分类的语言版本数量:26 ?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维基百科的页面访问量:18万?历史人气指数:22.734 ?数据来源: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Pantheon)12. Linus Torvalds

?出生地:芬兰 ?出生日期:1969年12月28日 ?成名原因:创建了Linux操作系统和Git版本控制系统 ?在维基百科生物分类的语言版本数量:94 ?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维基百科的页面访问量:649万?历史人气指数:22.753 ?数据来源: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Pantheon)11. Ken Thompson

从科学家生平看计算机学科学生应有品质

从科学家生平看计算机学科学生应有品质 摘要: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永久看好的专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成为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呢?从以下介绍的这些科学家中我们也许能略知一二。 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 , 1903-1957):美籍匈牙利裔科学家、数学家,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1945年,冯·诺依曼首先提出了“存储程序”的概念和二进制原理,后来,人们把利用这种概念和原理设计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统称为“冯.诺曼型结构”计算机。冯.诺曼结构的处理器使用同一个存储器,经由同一个总线传输。冯·诺依曼的主要贡献就是提出并实现了“存储程序”的概念。由于指令和数据都是二进制码,指令和操作数的地址又密切相关,因此,当初选择这种结构是自然的。但是,这种指令和数据共享同一总线的结构,使得信息流的传输成为限制计算机性能的瓶颈,影响了数据处理速度的提高。 阿兰·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6.23—1954.6.7),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他被视为计算机之父。1936年,图灵向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投了一篇论文,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在这篇开创性的论文中,图灵给“可计算性”下了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并提出著名的“图灵机”(Turing Machine)的设想。“图灵机”不是一种具体的机器,而是一种思想模型,可制造一种十分简单但运算能力极强的计算装置,用来计算所有能想象得到的可计算函数。“图灵机”与“冯·诺伊曼机”齐名,被永远载入计算机的发展史中。1950年10月,图灵又发表了另一篇题为“机器能思考吗”的论文,成为划时代之作。也正是这篇文章,为图灵赢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桂冠。 以上两位自然是计算机史中无可争议的伟大的科学家,但中国也并不缺乏计算机人才。 高庆狮(1934.7.17—),计算机科学家,计算机总体设计专家。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五届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加拿大Alberta大学和TUNS大学高级访问教授,以及美、加、日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所的访问教授。曾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地面控制中心设计负责人之一。在系统结构研究和工程设计方面,他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电子管和第一台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之一。中国第一台具有分时-中断系统和管理程序的计算机,也是第一台十万次/秒以上晶体管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我国第一台大型向量计算机新体系结构原理提出者和总体设计负责人,我国第一个管理程序总体设计负责人。1978年,他提出了虚共存细胞结构纵横加工向量机原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十亿次和百亿次巨型机方案。他发表在国际系统结构年会的“素数地址快速计算”,克服美国素数巨型机浪费存储空间的缺点,被美国《计算机系统结构新闻》(ComputerArchitectureNews)收录。在串行算法并行化方面,他1974年提出了优化的纵横加工并行算法,比美国杂志上相近的论文早13年。之后又全面扩大优化算法的使用范围,并提出全面推广著名的Bitonic和Odd-even排序的k-bitonic排序算法。1980年,中国科学院转向面向未来智能领域的巨型机系统,1986年被列入“863”计划。在这项研究中,他发现,

李国杰_计算思维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

大众科技报/2009年/8月/2日/第B01版 新知博览 李国杰:计算思维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 本报记者朱广菁 ●我国有不少高分低能学生,缺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就会导致我国创新力不强 ●中国计算机学会一直呼吁:取消信息学奥赛省级联赛一等奖保送进高校政策,现已引起政府高层部门重视 ●奥数已成利益驱动的一个“怪胎”,它对社会的危害比黄、赌、毒还要大,今后应严禁中学招生与奥数挂钩 “计算机科学技术究竟是一门什么学问?计算机科学教给人们什么样的思维?中学生参加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究竟能增长什么能力?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李国杰,7月26日在第26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开幕式上发表见解。 李国杰介绍说,美国科学基金会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与工程部主任周以真教授,最近同其他计算机科学家一起,在许多场合倡导计算思维。 什么是计算思维?李国杰认为,计算思维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它选择合适的方式陈述一个问题、对一个问题的相关方面建模,并用最有效的办法实现问题求解。 李国杰认为,计算机科学本质上源自数学思维和工程思维。然而,计算思维远远不只是为计算机编程,它是抽象的多个层次上的思维,与“读写能力”一样,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他强调,计算思维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他建议,培养孩子们解析能力时,不仅要求其学会阅读、写作和算术,还要学会计算思维。 李国杰提出,有了计算机,人类就能用自身智慧解决那些计算时代之前不敢尝试的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信息科技被社会看成是一种高科技工具,计算机科学技术这门学科亦被构造成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具学科、一种辅助性学科,这种狭隘的认知对发展和普及信息科技极为不利。他说,最近10年来,国际信息科技界高度重视克服“狭义工具论”认知障碍,努力将信息科技作为21世纪经济社会必需的普适资源和增值资产。 李国杰指出,25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为推动计算机在我国中学生中普及,中国计算机学会于同年即1984年创建了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早于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5年。然而李国杰强调,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我国一个重要课题。我国有不少高分低能学生,缺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就会导致我国创新力不强。他说,一个国家的创新,首先要从教育入手,从学生抓起,而目前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由此,课外科学活动如何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李国杰特别指出,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规定:获信息学竞赛省级联赛一等奖的选手,可免试保送上大学。这种政策对信息学奥赛活动的开展有正面促进作用,然而巨大的利益驱动,使得有些地方在组织奥赛时偏离竞赛宗旨,有的学生参赛不是出于兴趣和学有余力,而是为了保送上大学进而弄虚作假,对竞赛公正性造成伤害。李国杰指出,作为信息学奥赛主办单位,中国计算机学会和主办其他学科竞赛的全国学会,一直呼吁取消省级联赛一等奖保送政策,现已引起我国政府高层部门重视。 “说到奥赛,就会说起奥数”。李国杰还指出,目前社会广泛开展的奥林匹克数学补习班,已受到各界人士的严厉批评和几乎所有学生家长的谴责。大家普遍认为,让小学生参加奥数,对

计算机科学家介绍

1、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 ,1903-1957):美籍匈牙利裔科学家、数学家,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1945年,冯·诺依曼首先提出了“存储程序”的概念和二进制原理,后来,人们把利用这种概念和原理设计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统称为“冯.诺曼型结构”计算机。冯.诺曼结构的处理器使用同一个存储器,经由同一个总线传输。冯·诺依曼的主要贡献就是提出并实现了“存储程序”的概念。由于指令和数据都是二进制码,指令和操作数的地址又密切相关,因此,当初选择这种结构是自然的。但是,这种指令和数据共享同一总线的结构,使得信息流的传输成为限制计算机性能的瓶颈,影响了数据处理速度的提高。 2、阿兰·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6.23—1954.6.7),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他被视为计算机之父。1936年,图灵向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投了一篇论文,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在这篇开创性的论文中,图灵给“可计算性”下了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并提出著名的“图灵机”(Turing Machine)的设想。“图灵机”不是一种具体的机器,而是一种思想模型,可制造一种十分简单但运算能力极强的计算装置,用来计算所有能想象得到的可计算函数。“图灵机”与“冯·诺伊曼机”齐名,被永远载入计算机的发展史中。1950 年10月,图灵又发表了另一篇题为“机器能思考吗”的论文,成为划时代之作。也正是这篇文章,为图灵赢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桂冠。 3、克劳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2001)1916年4月30日诞生于美国密西根州的Petoskey。科学家,现代信息论的著名创始人,信息论及数字通信时代的奠基人。1948年香农长达数十页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成了信息论正式诞生的里程碑。在他的通信数学模型中,清楚地提出信息的度量问题,他把哈特利的公式扩大到概率pi不同的情况,得到了著名的计算信息熵H的公式:H=∑-pi log pi。如果计算中的对数log是以2为底的,那么计算出来的信息熵就以比特(bit)为单位。今天在计算机和通信中广泛使用的字节(Byte)、KB、MB、GB等词都是从比特演化而来。“比特”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知道了如何计量信息量。香农的信息论为明确什么是信息量概念作出决定性的贡献。 4、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1916年6月15日--2001年2月9日Herbert Alexander Simon ):美国科学家,他是20世纪科学界的一位奇特的通才,在众多的领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个世代。他学识渊博、兴趣广泛,研究工作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广大领域,并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国际上获得了诸多特殊荣誉。1956年夏天数十名来自数学、心理学、神经学、计算机科学与电气工程等各种领域的学者聚集在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市的达特茅斯学院,,讨论如何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智能,并根据麦卡锡的建议,正式把这一学科领域命名为“人工智能”。西蒙参加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而且他们带到会议上去的“逻辑理论家”是当时唯一可以工作的人工智能软件,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与关注。因此,西蒙、纽厄尔以及达特茅斯会议的发起人麦卡锡和明斯基被公认为是人工智能的奠基人,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1957年西蒙与别人合作开发了IPL语言(1nformation Processing Language)。在AI的历史上,这是最早的一种AI程序设计语言,其基本元素是符号,并首次引进表处理方法。1966年西蒙、纽厄尔和贝洛尔(Baylor)合作,开发了最早的下棋程序之一MATER。1970年在研究自然语言理解的过程中,西蒙发展与完善了语义网络的概念和方法,把它作为知识表示(knowledge representation)的一种通用手段,并取得很大成功。1972年7月作为美国计算机科学家代表团成员之一第一次到中国访问。之后又9次来华访问。1975年他和艾伦?

7位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a12181352.html, 7位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 作者:王德禄 来源:《中关村》2013年第10期 2013年6月26日,“《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访谈录》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访谈录》收录于《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中。因为整理这本书,我对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的命运十分关心。 自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开设以来,共有22位中科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此奖。其中50年代回国的留美科学家有7位,占总数的31.8%。他们平均获奖年龄为89岁。这些50年代归国的留美科学家为国家奉献了约40载。 2005年度的获奖者叶笃正,1916年生,安徽安庆人。气象学家,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荣获世界气象组织颁发的终身成就奖。1945年赴美留学,师从世界著 名气象和海洋学家C.G.罗斯贝,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拒绝美国气象局的高薪挽留,1950年10月回国。2010年5月4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国际永久编号第27895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叶笃正星”。 2007年度的获奖者闵恩泽,1924年生,成都人,夫人陆婉珍(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46年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参加工作。在美国限制中国留学生回国之际,闵恩泽托朋友在香港找了一份工作,条件是9个月以后辗转回大陆。1955年10月回国。 2008年度的获奖者徐光宪,1920年生,浙江上虞人,夫人高小霞(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成员。1944年 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1947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在美国留学期间,徐光宪是“留美科协”成员,参加了“新文化学会”和“哥伦比亚大学 中国同学会”。 2010年度的获奖者师昌绪,1920年生,河北徐水人。物理冶金学和材料科学家,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45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48年赴美留学,1952年获欧特丹大学博士学位。留美期间,师昌绪因为主持过美国空军基地的“超高强度钢”课题,1952年申请回国时受限。为了争取早日回国,师昌绪组织中国留学生向美国总统、联合国秘书长写信。日内瓦会议后,1955年6月,师昌绪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回国。 2011年度的获奖者吴良镛,1922年生,南京人。建筑学家,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1946年开始协助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48年赴美留学。1951年回国。主持参与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广西

开发人员、程序员与计算机科学家三者之间的区别

开发人员、程序员与计算机科学家三者之间的区别 导读:原文作者Alan Skorkin写了一篇《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Developer, A Programmer And A Computer Scientist》,文中讲述如何区分程序员、开发人员和计算机科学家之间的区别,发表了个人见解。现将译文《开发人员、程序员与计算机科学家三者之间的区别》转载,以下是文章内容: 我经常使用这三个几乎可以互换的词,是的,甚至包括计算机科学家。毕竟,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拥有计算机科学学位,那这三者有什么不同呢?然而,最近我发现这三者的特点在我脑海中愈发泾谓分明。当我一想到那些我认识或者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时,便能马上将他们归为这三种之一。不是说一个人不能同时拥有这三者的全部特点,但无论如何,他们总会更倾向类一种,那么我便把他们归属到那一类,程序员、开发人员或者计算机科学家。 其实很难对这三者下定义(相比严格的描述,这更靠直觉而定)。虽然它们非常相似(确实如此),但我还是尽力分辨,因为我是个不怕吃苦的人。 计算机科学家 他们写代码(是的,我知道这有点让人吃惊)。他们所写的代码,也许不是最漂亮或者构造最好的代码,但是能完成任务。这跟代码设计或者“良好”习惯没有关系,只是用来证明他们要去证明的东西。计算机科学家不仅是技术专家,而且还是数学家(他们有31337种数学技巧),他们不仅要知道代码是有效的,还必须对其作出证明。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是理想的品质,但不是必须的。这些人掌握了他们整个研究领域足够的基础知识,但他们会专攻其中一点或者几个狭小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中,他们是世界级的专家。他们在私人时间里做着和他们研究相关的工作。 程序员 程序员编写非常棒的代码。代码简化,构造优良并且要没有错误(error free),这些非常重要,但是他(她)们不能以无法完成任务为代价。在他们的领域中,全是关于了解“优秀代码”的含义。他们需要掌握一些数学技巧,但这不是最重要的。他们需要清楚好(最好)的问题解决方案,但不必加以证明该方案是最佳的。对他们而言,必须掌握足够广泛的算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