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西方道德教育比较及启示

中西方道德教育比较及启示

中西方道德教育比较及启示
中西方道德教育比较及启示

中西方道德教育比较及启示

摘要:道德教育作为塑造灵魂的科学,在中外文化相互激荡、科技突飞猛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愈来愈显示出其重大意义,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由于中西各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道德教育也各具特色。认真比较中西道德教育的异同,对于我国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字:道德道德教育中西比较启示灌输渗透

开展中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世界各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一些模糊观念,有助于解决国内的某些争论。在我国,思想道德教育是夺取和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阶级接班人和社会成员而进行的社会教化的重要过程。当代西方发达国家也普遍重视大学德育工作,把德育置于大学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断研究和加强德育工作。诚然,西方高等学校没有采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也没有明确地规定德育有关课程,给人的印象好像西方国家对大学生没有政治、思想方面的要求。但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对大学生灌输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从未放松过,为培养接班人的目标从未动摇过。他们所采取的德育,形式上丰富多样,方法上潜移默化,通过渗透,使学生确立起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价值观、信念及伦理道德观。

一、中西方道德教育的差异

由于种种原因,中西道德教育思想和实践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通过各自的学术阐述和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社会风尚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稳固的文化积淀,在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已经不自觉地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作用于过去,乃至当今、未来。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不同:

1、中国道德教育重人性,西方道德教育重神性。

中国文化以人为本,是一种人本文化。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中国文是重人而轻神。这就势必在教育上重视人性,发扬人性,轻视神性。与西方文化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教会控制,灌输宗教意识,大异其趣。这也是“中西方教育思想从起源处即表现出来的思维方法上的第一个重大差异”。中国道德教育历史的独特和优异之处就是其世俗性或人世性。中国教育的使命即是在于改善现世的人生、现实的社会。现世的人始终是教育的目标和主体,宗教始终没有在文化教育阵地上取得至高无上的垄断地位。人始终没有成为神的奴隶。

西方道德教育重神性与其西方文化极富宗教性密不可分。自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产生之后,西方教育逐渐沦为宗教的奴仆。办学被教会垄断,教师被教士包办,教材的内容是充斥迷信的宗教经典,道德教育被教会所控制。教会排斥一切《圣经》以外的书籍,扼杀一切独立思考,蒙昧主义笼罩着西欧尘寰。到中世纪,西方教育思想中的神性色彩愈加浓厚,宗教教育明确要人做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时时惦念着所谓末日审判、教派分裂、宗教战争、迫害异教徒等,把教育中的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正如恩格斯在论述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的形成及其落后状况时所指:“其结果正如一切原始发展阶段中的情形一样,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即使到了近现代,世俗教育逐步成

为现实,张扬神性的宗教教育还仍然是西方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中国道德教育重道义,西方道德教育重功利。

从价值系统上进行分析,中国文化的特质是偏重“义”与“德”,看轻“利”与“力”,是突出刚健自强之类个人修养的思维模式。中国人最讲“礼”,“礼”就成为最具中华文化的原初性和普遍意义。以人为本,讲求理性,必然重视根据人的理性而衍生出来的行为准则,这种重德的文化必然反映在教育上首重道义,这与西方教育讲求功利迥然有别。

西方的功利主义为边沁所首倡,但其基本精神却滥觞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承认猪的生活是不苦于忧虑的,但人不应当像猪一样自我满足。他虽然也承认“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承认社会利益,但只有“个人利益是惟一现实的利益”。后来的西方思想家与教育家,如爱尔维修、洛克、卢梭等都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使西方文化教育展现出功利主义的风貌。西方文化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个人主义,使人过分注重个人利益和权利,推动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探求和对物质利益的追逐与享受,在促进西方社会经济飞跃发展的同时所形成的急功近利、物欲横流、道德水准下降、拜金主义弥漫、享乐主义抬头、亲情淡漠、人际冷落等种种现象似乎也不能等闲视之。

3、中国道德教育重政事,西方道德教育重自然。

中国教育重政事而西方教育重自然是中西文化模式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呈现的不同反映。

中国文化传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顺天应物”、“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平等,“万物相育而不相害,众遭并行而不相悖”。西方文化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主张人要征服自然、控制自然。

几千年来来中国的教育强调了教育所具有的治国安邦、教化人民的政治功能,虽然在形式上抬高了教育的地位,但实际上却导致了教育功能的“窄化”,从而限制了人们对自然的求索,把生命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迎合周围的人事关系上,而不能像西方人那样注重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寻找自身的创造力量和生命价值,形成了屈于权威、为富贵利禄奔波的消极心理品质,视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形器之末”,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当西方自然科学获得快速发展之时,中国教育仍处在单纯注重社会领域的旋涡中,几千年教育长期呈现知识偏颇的不良状况,致使人才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全方位和多元化,影响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4、中国道德教育重群体,西方道德教育重个体。

中国教育看重群体,而西方教育注重个体,这是中、西文化传统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的根本歧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于强调统一性,忽视个性差异,也就是强调群体,忽视个体。我们比较注重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强调个人服从集体,维护集体荣誉,而有针对性的对个人的道德教育则注意不够。重群体的价值取向,对于教育人民讲求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利益,强化民族的凝聚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系统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在某种程度上诱发了家长主义、王权主义乃至专制主义,压抑、约束了人的个性与能动性。

西方国家则比较注重个人意志和创造力、个人奋斗激情的解,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独立意识、自主意识、进取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品质被视为当代人健全人格的重要表现。西方国家在学校中就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调适。这种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排除心理疾患,增强学生的独立、自由意识,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中国道德教育重灌输,西方道德教育重渗透。

中国道德教育崇尚灌输,西方道德教育讲求渗透,这是中西道德教育方式问题上的不同反映。

在中国,推崇“我讲你听”、“我说你服”式的正面的、强制“灌输”教育方法已经沿袭了几十年。课堂仍是道德“灌输”教育的主渠道,通过不同的阶段学习了程度不同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但课堂道德教育收效甚微。仍有不少学生并没有获得相应的道德品质。这种道德教育方法如长期不改,必定会产生抵抗心理和抵触情绪,轻视道德教育。

西方的道德教育不是采取简单的,正面的,强制“灌输”,不是向学生直接说“是什么”、“应该怎么做”或直接给出“正确的答案”,而是注重层次性和渗透性。采用多渠道的教学方法,不单靠课堂教学来确立信念、培养感情、锻炼意志、规范行为,还通过学校文化传统与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影响,使校园文化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6、显性化和隐性化。

在我国,对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表述,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内容基于目标,在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教学内容全面,也包括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等,所有这些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明确的高校德育体系。完成这些课程的途径主要是以老师讲述为主,通过讲述让学生明白道德观意义和人格内涵。这种带显性化特征的道德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界限分明。

在西方国家,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很少有统一明确的表述,一般是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道德教育内容。各国道德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民族情怀;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上,美国学者黑渥勒曾在1970年提出“隐形课程”概念,所谓“隐性课程”

说的是学生在学校可以无意识地接受某种影响。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西方高校很少设立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而是把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人文教育及其他的专业课程中,倡导多渠道、全方位渗透,达到隐性教育效果,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完成道德和人格的修养。

7、单一性和多样性。

任何国家的道德教育都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但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上,各阶段皆有所不同。从道德教育各阶段来看,我国的德育内容、形式在各阶段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单向的课堂传授和灌输为主,缺乏对学生主体认识,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随着学生日趋成熟,主体性、独立性特征在他人身上都有所凸现,对于灌输教育易产生厌烦与抵触情绪。因此,高校德育课就显现出边缘化、弱化、形式化特点。令人担心的是,这种教育方式不能触及道德结构的核心,即道德信念,还易造成学生道德行为不稳定。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途径上都力求多样化,综合利用学校、社会、家庭和各种软硬件设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道德影响。很多国家都极为重视社会文化设施对年轻人的熏陶,如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历史遗迹等。在手段上,国外高校普遍使用各种先进科技教育方式,如电影、电视、广播、唱片尤其是互联网等来辅助对学生道德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此外,国外高校也非常重视与家庭合作,成立“家长—教师协会”或“联谊会”,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学生情况和学校教育设想。

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课的设置呈多样化,即同样课程不同阶段的讲授内容不同。例如,美国将历史课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途径,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

下来要求各类学校必须开设历史课程。但在不同层次的学校,历史课的侧重点不同,如:小学主要以讲故事,伟人轶事为主;中学系统历史为主,侧重学习历史事实和过程;大学则以对历史事实的理论分析为主。这样,使学生对同一门课程的学习能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既能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增长爱国热情,又不会因长期重复学习而产生厌烦与抵触情绪。

8、政治化和宗教化。

从《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表述中可看出,我国的道德教育是和政治教育紧密相关的,意识形态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是显性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课程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对时事政治的考核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毋庸置疑,高校德育教育的政治化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时事,对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课程内容偏重理论讲授,且知识重复,难以和学生平常生活联系起来,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很好。

在西方高校,尽管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西方国家长期对学生进行美化资本主义民主和妖魔化的非亲西方国家政权的思想灌输,但由于这种思想灌输是通过多种途径隐性地进行,表面上并没有呈现出政治色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接受了。另外,他们道德教育也体现出较强的宗教色彩,如在美国,宗教势力每时每刻都在以上帝名义向大多数美国人灌输符合现代资本主义需要的宗教信条,其中包括许多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虽然在政教分离的思想影响下,法律规定大学课堂上不能进行宗教思想教育,但大多数高校都设有教堂,有神职人员对学生进行宗教方面灌输和影响。因此,高校宗教思想灌输和家庭宗教生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且这种教育方式也较贴近美国人的生活,易于被学生接受。

二、国外道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对中西方德育现状差异的分析可以发现,尽管中西方之间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水平,但西方高校德育的一些理念和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特别是对我国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西方国家的经验有助于我们探索解决。

1、进一步发挥理想教育的优势。

我国重视理论教育、理想教育的传统是我们的一大优势。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一个重视科学理论思维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这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被世人所认识。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开放社会,中西文化相互激荡日趋激烈,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但思想观念越是多样化,越需要一种主流的思想观念来引导和帮助人们识别正误,认清方向,这种主流的思想观念,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柱。我们一定要扭转那种一味效法西方、忽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错误认识,进一步加强理论教育、理想教育、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不断提高整个民族的理论素养。这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重中之重。

2、确立层次分明的德育目标。

我国道德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知德行善”,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心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肩负跨世纪历史重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从公民教育的角度来说,这属于培养“模范公民”的层次。但是,仅有这个层次还是不够的,道德教育需要分层次进行。现阶段,我国道德教育工作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最低层次是培养合格公民,使德育对象具备爱国爱党、遵

纪守法、心态健康、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境界;最高层次是培养模范公民,使德育对象具备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备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这样,道德教育才会循序渐进,更加落到实处,实效性才能得到提高。

3、强化法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尽管法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道德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按部就班地讲授,但在许多人的眼里,法律依然是一组空洞的、远离现实生活的规则,主动学法的人着实不多;爱国主义则被一些人视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无法将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一现状告诉我们,必须将法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经常化,使之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唤起人们的共鸣,增强实效性。此外,还须注重创造各种情境、氛围,使大家感到法律就在身边,爱国主义精神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4、拓展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

我国道德教育的方法总体上说是理论灌输方法,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品德等课程的讲授,尽管在学生和公民中已经开展了一些心理咨询、有形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但其广度和深度尚显不足,有待拓展。伴随西方文化的冲击,社会信息的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冲突,人们所承受的心理负荷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困惑、苦闷,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因此,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帮助人们排忧解难,消除困惑、偏差,恢复心理平衡,培养健康心态,为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显得越发重要。同时,心理咨询的领域也有待不断拓宽。学校教育也要改进方法,注重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活动、各类情境之中,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陶冶,不知不觉中得到道德升华。

5、德育必须注重实践环节。

只有通过实践,德育才能收到实效,实践是检验德育效果的根本标准。要努力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注重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要通过各种途径去感染、陶冶教育对象,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近年来,在学生和青年中开展了一些社会调研、科技扶贫、社会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但由于组织管理、经费等问题的限制,这类活动开展得还不够普遍深入,参与的人数也有限。这就要求对这一问题引起进一步重视,也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国只有把道德教育放在一个战略高度,不断探索、借鉴有效的德育方法、模式,才能培养出不负时代重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6、消除教育界限,促进道德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

道德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从我国高校的情况来看,专业教育得到了很好地开展,但道德教育却出现了边缘化、形式化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僵化的德育模式所导致的。为了改变这“单足跛行”的现状,在道德教育和专业教育关系处理上应进行新的尝试。在德育课程的具体实施上,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强调道德学习必须跟一般的知识学习整合起来,极力主张学科之间界限的消除及科技融合,认为德育应该不只限于资讯的传播,更应在各种训练中容纳所有能增加个人联系不同学科的能力。这种德育思想对我们探索新的德育模式提供了参考。西方高校注重各科教学对德育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因此,我国高校德育除保持目前旗帜鲜明、高度集中的政治立场外,也应尝试将德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促进两者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出良好的道德规

范和健全人格,做到德育过程“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7、改变单一道德教育模式,建立全方位道德教育系统。

大学生喜欢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各方面教育也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若仍以单一的讲授灌输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显然不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势必会造成了大学生道德观念多元化、冲突化的情况出现。因此,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急需改变单一地、反复地教学模式,建立多样化的德育方式,综合利用各方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道德教育。课堂中,可多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启发学生多做独立思考,多让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只有经过自己思考后形成的观点才能成为其外在道德行为的可靠基石。教师在这方面应更多地起引导作用。

课堂外,应充分整合各种校内外资源,努力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在这一点上,可借鉴西方国家教育的先进经验,让大学生深入社区开展服务,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践他们的道德观点,强化他们的道德行为,做到知行合一,避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离。

8、加强审美教育,内化学生道德意识。

高校道德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正确道德认知外,更重要的是要让道德行为成为个人面对外部环境的自觉反应。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培养和内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在这一方面,西方国家往往利用宗教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的灌输。

在我国,我们坚持的是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当然不允许宗教参与高校道德教育的过程。但一条途径可供我们尝试,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让正确、积极的审美观来强化道德规范的内在强制力。正如爱因斯坦在《论道德》中谈到的“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 。

因此,高校道德教育应增加审美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观。对内要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对外注重对学生的各种礼仪的教育和培训。只有内外道德教育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和健全人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 1 ] 张民生,于漪.教师人文读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 2 ] 陈晓芸.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电子教育,2006,(4).

[ 3 ] 陈俊珂.美国大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J].比较教育研究, 1999,(1).

[ 4 ] 冯益谦.美国大学德育的途径、方法及启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6).

[ 5 ] 陈昊.当代美国品格教育对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8).

[ 6 ] 杨清.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 7 ] 徐纯.浅谈中外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比较[J].理论月刊, 2007,(7).

[ 8 ] 马晓璐,宁凝.论中美大学德育之比较[J].现代企业教育, 2007,(8).

[ 9 ] 徐俊川.当代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教文汇,2007,(9).

国外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国外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应该教给孩子的就是学会做人,具备了正直,善良,勇敢,坚毅,宽容,自信的品质和乐观,开朗,平易,独立,豁达的性格,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能立于不败之地。国外的家庭教育就非常重视这一点,但这一点却往往被中国的家长们忽视,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国外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培养孩子成人成才。 一、西方人对于孩子成名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

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二、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体措施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实施计划 为了进一步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徐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的精神,结合辅导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状况,在总结多年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上,制定徐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围绕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提出的"一个目标"和"三个环节",积极实施"六大工程",落实10件实事,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广大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江苏新一代公民。 二、具体措施和基本思路 1、进一步构建分层次教育的现代化德育课程体系 (1)学校建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德育管理网络和组织建设。认真贯彻《中学德育纲要》和《中学生守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狠抓基础、争创特色、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以培养"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对德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切实加强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的研究,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2)根据"意见"和"讲话"的精神,学校要大胆进行整体性德育体系构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总结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总结 - 昌五中心小学根据公民思想道德教育领导小组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进一步统一少先队员思想,提高了认识,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增强做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感。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其活动的重要意义,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就开展其教育活动,总结如下: 一、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大力弘扬和培育了爱国精神。学校根据现有设备,组织学生观看了《奠基、教师节献礼》影片,以感人的故事熏陶学生,以高崇的主人公精神洗礼孩子们的心灵,从孩子们含泪的目光和发自肺腑的观后感中,我们感到了其活动的实效性。 二、以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规范》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讲文明习惯养成驾御。学校计划安排要求各班进行一次以《中小学生守则》、《规范》为内容的主题班会,力求形式多样,不仅要停留在背诵的层面上,更要理解含义的点上,还要付之行动是质上。通过班主任的反馈交流和学生的整体表现,达到了预期目标。况且学校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展开了《学生礼仪教育》的专题课题研究。 三、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诚信教育。学校以创建诚信校园为目标,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以“诚信”为主体的手

抄报比赛,大受学生欢迎,学校内“诚信”之风蔚然。 四、针对青少年法制观念淡落的问题,切实抓好法制教育工作。学校按即或有条不紊地安排了“法制教育周”活动,安排了“法制教育课”和“校园廉洁教育课”,并确定了专人和固定时间、固定内容、课程进度等,把此项工作落到了实处,增强了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学校专题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设健康向上是育人环境。深入开展了爱国主义歌曲传唱、爱国图书借阅、班级建立“图书角”,重视校园的硬化、美化、净化、绿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加强校园“红领巾广播站”、橱窗、标语、墙壁画、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六、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落实了家长会和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互通。 总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进行,德育工作成效明显。当然,我校会以此为起点,建立长效机制,使这项工作长久的进行下去。 昌五中心小学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成功之处 (一)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体系以宗法等级的社会结构为基础 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始终建立在经济社会结构上。在周朝的时候,以周公为主的奴隶主贵族根据当时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社会结构和等级分封制,就建立了“有孝有德”的伦理思想。“孝”成为宗法道德规范的核心,“孝”本身的等级观念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周人为了使自己的政权取得合法化,永远牢固,还提出了“修德配命”与“敬德保民”的思想。[1]到了汉代,小农经济取代了周朝时的国土王有制,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家族宗法制代替了氏族宗法制。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神学化了的儒家思想维护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 整个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始终占着统治地位,这不是天命,也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封建社会始终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人们靠土地生活,同一个家庭的后代,由于经济的原因,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由此发展起中国的家族制度。[2]经济环境成为这种社会制度的基础,儒家思想的一大部分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性论证,反映了它的伦理价值。 伦理道德思想实际上是一种规范,它是从现实中提取出来,反过来又去约束现实,让现存的一切合理起来。儒家的思想反映了社会实际存在着的宗法、等级关系,具有更多的现实可行性,因而被历史所选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墨家思想尽管有很多美妙的东西,但由于其脱离现实,而被历史所淘汰。 (二)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的变革始终以传统为基础 伦理思想尽管为社会的上层所制定,为维护一定集团的利益服务,但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存在价值,在实践中积淀为人们稳定的价值信仰,成为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规范。这种思想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又存在于民族的群体意识中,它不会随着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而彻底消亡。因此,当时代发生巨变时,一些有形的制度可能会完全变革,但伦理思想不能彻底抛弃。如果抛弃了这种已经内化于民族生命之中的伦理思想,不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新的伦理思想体系就很难产生。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既适应当时的经济社会结构,又从前辈身上吸收有益的东西,尊重中华民族已经形成的伦理道德传统。 二、把握当今经济社会结构,创造适应新时代的道德观 (一)当今经济和社会结构的特点 中国现在的经济社会结构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经济形式上几种经济形态并存,既有农业经济,又有工业经济,也有知识经济的成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方面有了更多的追求。二是社会正逐渐打破封闭,人口流动开始加剧,旧有的家族观念也在解体。三是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民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个人选择的自由性在加大,人们对自由和民主有了更多的向往。 (二)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 在道德建设方面要强调多元化,我们不仅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价值观,还要吸收西方的一些有益的价值观,更要向年轻一代传播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在介绍古代道德教育传统方面,我们不仅要介绍占主导地位的儒家的主流道德教育思想,还应介绍先秦诸子及后来儒家及其它学派的道德伦理思想。比如对义利观的介绍,不仅让人们知道儒家主流派别所提倡的“重义轻利”思想,还应该让人们知道墨子的“既贵义,又尚利”的义利统一观,以及明末清初以来近代启蒙思想家所提倡的义利思想。通过这种介绍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性,消除人们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的误解,增强其对民众的亲和力。 在加强多元性的同时,应不断培养国民尤其是中小学生道德的判断力,让他们通过各种道德伦理思想 屈彩霞丰向日 (山西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摘要]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宗法等级的社会结构为基础,二 是重视继承传统。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把握时代社会特点,不断汲取传统中有益的营养,以传统 的智慧解决中小学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道德教育古代成功启示 道德教育研究 99

中美家庭教育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教子的不同之处: 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稳重听话与活泼好动 中国人在评价孩子的性情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学校教育强调秩序井然,用各种规章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美国人总觉得中国孩子在课堂上太死板,没有生气。 强调自制与突出自主 中国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肯定结果与重视过程 中国人重结果与技能的掌握;无论学习什么,为求学深学透,无论干什么,力求完美无缺。美国人重过程与能力的增减,他们注重孩子的参与意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多,教师还极力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概括地说,中国人力图使儿童发现社会存在,创造环境使儿童学会怎样长大成人,儿童是被动的,富有可塑性的,重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美国人力图使儿童能真正作为孩子,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与发展,成人只需提供有利的条件即可。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我们知道,人才培养的首要阵地是家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的竞争是父母育儿能力的竞争。所以,世界各国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虽

浅谈青少年德育教育与全面发展

浅谈青少年德育教育与全面发展 一、中学德育教育的必然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变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但我国仍将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这代表着我国仍需要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促成发展。社会的发 展依靠的是人民群众的精神智慧和实践,而当代青少年在学校参与 学习,并不直接作为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力量,但是未来他们 一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将社会主义事业发扬光大的主要 群体,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道德发展水平反映出我们国家 的风貌,决定着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由于青少年在中学阶段 个体身心仍处于成长发展中,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1-16 岁的青少年思维已经具备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即已经可以进 行抽象思维,将多变量因素融入到复杂任务或问题中去思考。这个 阶段可以有效的培养和发展科学思考能力,并将这种缜密的科学思 考方法应用到认知事物上来。为培养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成为社 会主义事业发展有用人才。因此就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 共同引导。现代网络十分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分布广,“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被人们广泛关注。如果一个青少年善意的行为出 现在网络上成为热点,则被争相传唱,夸赞连连,联系是普遍的, 该青少年所处的城市、学校、家庭、父母都会被赞誉一番,这就是 正面效应,也可以理解为正能量;如果一个青少年做出有违背道德、法律的事被网络公布出来,相应的城市、学校、家庭、父母都会遭 致谩骂,这就是反面效应,即负能量。对于当事青少年来说,会承 担相应道德或法律责任,影响一生,而对其他仍处于身心发展的青

《道德经》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a13372740.html, 《道德经》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作者:杭烨严杨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1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以极大地丰富,但是道德的滑坡却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现象。然而,现实的困境更加剧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道德教育在当今很难得到深入人心的效果。面对不容乐观的现状,本文旨在通过探究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德教育思想,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道德经;大学生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1-0169-01 一、引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带来的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繁荣的背后仍存在不少人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而感到迷惘,甚至会走入重大的道德困境,继而产生重大的道德失范,这对我国当今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产生重大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一方面需要建设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回看中国先哲们的道德教育思想。老子的《道德经》为我国当今教育思想提供的许多可借鉴之处,探究《道德经》的教育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二、《道德经》的道德教育思想探究 老子并没有像孔子一样,成为教育事业的实践者。但老子著书立人,他以自己的睿智与丰满的人生经验为后人留下了饱含道德教育思想的《道德经》,细细探究,将会发现许多对当今道德教育有借鉴意义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脚踏实地,切莫空谈 老子是十分推崇踏实苦干的,他最忌讳的就是夸夸其谈,在老子与孔子的一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充分的看到这一点。孔子适周曾问礼于老子,老子看到孔子一副年少气盛、春风得意的样子,就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批评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予子之身”。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主张内敛平实的为人之道。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写“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也就是说老子认为:真实的话语不华丽,华丽的言辞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有真知的人未必广博,广博的人未必有真知。老子所欣赏的就是一种脚踏实地,切莫空谈的躬行实践法,这在我国现今大学的道德教育极力所倡导的。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分析及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分析及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摘要: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成长与教育分不开,而教育有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本文中,主要对中美家庭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等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最后从中得出一些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美国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大家都相当熟悉。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的影响很多很大,父母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在现代社会里,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越来越多,怎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对孩子成长最我们必须了解的,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因此比较分析两者对于我国的家庭教育的发展将有促进作用。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 1、中美家庭教育的特点比较 美国的家庭教育具有三个特点:注重平等意识、注重培养独立意识和吃苦精神、注重培养创造能力。我国家庭教育也有三个显著特点:生活上包办代替、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学习成绩、教育观念上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2、中美家庭教育目的比较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人。所以,美国家庭十分注重孩子从小的锻炼,充分且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积极成分,让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 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孩子将来有出息,能找到好工作,一生都很顺利的度过。所以,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在生活上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在学习上特别注重孩子的成绩,但是学习之外的方面都很少考虑。 3、中美家庭教育内容比较 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很丰富,他们注重孩子在体力、认知、语音、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为了实现这些教育内容,美国的家长让孩子多开展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力,对孩子的各种感官加以训练以发展孩子的认知,他们还十分注重开拓孩子的交往、审美视野和孩子的学习兴趣。在社会性方面美国家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doc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扎实推进我镇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根据县教育局工作安排,结合我镇实际,我们深入有效地开展了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情况作结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积极发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首先,我们召开了校委会,学习了上级有关文件,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朱田镇中心小学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方案》,并层层召开了学校负责人会议、全体师生大会,传达了上级会议精神,集中学习了国家、省、市、县有关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明确了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全体教干教师紧紧围绕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增强学校德育工作时效性的对策,不规范办学行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当前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建立德育工作长效机制的政策措施,在多元道德观念并存的情况下如何促进青少年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如何把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实践教育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提高工作的时效性,如何把社会、家庭、学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合力,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在德育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等十个议题进行了集中学习和研讨。在学习和研讨中,大家认为:要进一步完善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就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熏陶人;以生动活泼的群体活动教育人;以切是可行的行为规范引导人。要以活动为依托,以先让学生学会做人为落脚点,为市级文明单位、市级文明示范学校的建设而献计献策。二、深入调查研究,明确要求,紧紧围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这个主题,立足长远,着眼未来,拓宽层面,认真分析、研讨当前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面临的各种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达到加强和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制度

鹤城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制度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2)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3)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青少年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4)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青少年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 三、目标任务 (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刘永弘 (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摘要:振兴道德是人在迈进21世纪的一项重大使命,在发展20世纪光荣道德传统的同时,又要积极回应道德所面临的种种严峻挑战,特别要重视和大力推进道德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理应主支借鉴吸收中外已有道德教育理论的精髓,不断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西文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仍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学校道德教育;认知发展;阶段论;实践观;启示 20世纪是人类道德迅速发展的一个世纪。社会的大变革推动了道德生气勃勃的发展。革命意志、爱国情操、崇尚科学、敬业精神等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质,都是20世纪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大变革的20世纪里,道德又经受着来自强权政治、各种严峻社会问题、现代科技发展和生态环境秩序等方面的严重挑战,以致使人们发出了“道德沦丧”的惊叹。因此振兴道德已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一项重大使命。在继承发展20世纪光荣的道德传统的同时,回应道德所面临的种种严峻挑战,特别要重视和大力推进道德教育。在普遍提高人类道德素质的过程中,着重以高尚的道德风貌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一代。我国学校教育一贯坚持将德育置于首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学计划中均设置了专门的德育课程,在学校其他学科教学中,也注意渗透德育内容,学校的各项工作,也注意育人。然而,毋庸讳言,我们整个这校道德教育的现状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令人堪忧。因此教育家、广大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主体,一致主张在强化科学精神的同时,要强化教育的人文精神,把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塑青少年的人格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批语各种轻视道德教育、忽视人格价值的倾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必须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应充分理解、吸收中外前人道德理论研究的成果,努力寻找适合现阶段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模式。在当前西方教育的理论中,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可能是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理论,深刻理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内涵,对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建设一定有所助益。 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The Cognitive Moral Development Mode)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ance Kohlberg)。这一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80年代初起,科尔佰格对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进行了修订,并加强了其研究成果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由于科尔伯格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他被西方学者誉为“现代德育认知发展理论之父”。其理论有三个来源: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道德社会学。其中道德哲学是研究道德发展本质、原理等问题,道德心理学注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道德推理的过程等问题,道德社会学研究道德的社会影响以及教育对道德发展的功能等问题。科尔伯格受到杜威、皮亚杰的影响很深。除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外,科尔伯格还花了约16年时间,考察比较了10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还对美国75名儿童进行了16年的跟踪道德发展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资料,从理论上对已有的学校道德教育理论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科尔伯格的努力之下,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在改革传统德育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可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南宁市师范附属小学:黄芳芳 摘要:青少年犯罪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成为一个关乎社会安全,稳定与发展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思想对策 正文: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加强公民道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等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一个关乎社会安全、稳定与发展的社会问题,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不相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日益突出,影响了社会稳定。 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全国法院判处的刑事罪犯中,未成年人罪犯所占比率由2010年的6.4%上升到2012年的7.9%,而且犯罪的"盲目性、冲动性、暴力性、模仿性、偶发性"突出。据有关统计,近年来又呈现出五个新特点:一是低龄化。比如,吸毒者年龄越来越小,16岁以下的吸毒者比上年又有所增加,初次吸毒者中甚至出现六七岁的儿童;二是团伙化。特别是一些社会闲散的青少年经常无所事事,聚团成伙,抢劫盗窃;三是非法网吧、毒品等不良因素诱导犯罪率上升。据国家禁毒办数据,近几年吸毒青少年始终占吸毒人口的80%左右。在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刑事治安案件中,由吸毒引起的已经占到30%左右,毒害严重地区甚至高于60%。据对某沿海一所中学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上网聊天的占60.47%,上色情网站的占10.7%,上网听音乐、下棋、打牌、游戏、查资料等占28.85%,真正用于扩大视野、提高学业水平的不多,相当部分时间花在聊天、游戏及浏览不健康网站上。此外,在校学生犯罪率上升,校园暴力案件不断发生。

关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施 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我省视察时的指示精神、省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全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方案》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结合我县工作实际,以培养青少年的基本道德观念、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社会责任感为宗旨;以18岁以下青少年为重点对象;以学校德育教学改革、少先队建设、开展读书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等为主要内容;以实践基本道德规范为着力点,坚持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和“三贴近”的原则,从基础工作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整章建制、规范行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广泛参与、入心入脑,引导广大青少年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活动安排

加强学校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1、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加强和改进德育教学内容。具体安排五项工作: 、小学德育教学要从最基本的礼仪礼节、社会生活常识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主要内容,做好打基础的工作。 、中学德育教学要以社会公德、遵纪守法、“五爱”为主要内容,引导他们提高思想觉悟,逐步树立“三观”。 、高中德育教学要在抓好前两个阶段德育工作巩固提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教育、加强国情教育和成就教育,逐步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职业学校要注重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精神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 、中小学校都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2、大力开展以“五讲五做”为主题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具体安排八项活动。 1)、广泛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各中小学校每年要组织祭扫一次烈士墓,参观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一次文艺演出,组织一次运动会,看一场好电影,参加一次公益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意义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意义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也是西方道德教育的鼻祖。他创立了一套以“善”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等道德教育观念。在具体的道德教育实践中,主要运用了“产婆术”等道德教育方法。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美德可教是道德教育的前提。苏格拉底对于“美德是否可教”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他的“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上。苏格拉底宣称,“如果美德是知识,那么它是可教的,反之亦然,美德若是可教的,那么它是知识”。也就是说美德是知识是其可教的前提与基础。苏格拉底所认为的知识并不是我们定义的那样,是对事物认知以及对其内部存在规律了解,而是人们通过理性的判断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一种“普适”的概念认知。而且他认为有用的知识主要是指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有关知识,善的知识,是一种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但是美德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一方面,美德的教授并没有专门的“美德教师”来帮助受教育者,另一方面,这种知识并不像某种具体的学科或者技能,能够通过经验的积累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道德教育目的是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行。在苏格拉底看来,善是道德的最高追求和最高价值取向,而美德的获取要通过人们对自身的理性认识,也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就是“认识你自己”。所以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挖掘受教者本身就具有,但是被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好品行,使受教育者通过自我发掘来实践德性、确立坚定的道德价值观而达到“善”的境界。 通过“产婆术”来实现道德教育。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已由神赋予在人的心中,“教”其实就是唤醒人们前世美德的记忆的过程。苏格拉底说:“我是不以知识授予别人而是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从不直接向受教育者传输所谓的概念或者规范,而是通过“产婆术”,也就是问答法来启发受教育者,使其通过独立的思考获得美德的知识。“产婆术”主要包含四个过程:(1)讥讽:通过不断提问使对方对自己的回答产生疑问;2)助产:通过一系列的逻辑论证启发诱导对方思考,引出自身具有的知识;(3)归纳:找出事物的本质特性;(4)定义:概括出一般定义。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启示意义主要有: 关注美德的知识性,为受教育者创造学习的环境。苏格拉底告诉人们“美德即知识”就是在启发我们,美德是一种知识,是知识便是可教的。就像知识的传授需要学习的环境,美德的传授也要有一定的环境。但是美德这种知识又具有特殊性,我们需要区别它与其他知识技能教授方法,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仅仅通过教授有关美德的知识和规范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通过道德教育,我们不仅

浅谈中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资料

浅谈中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我国也正处于特殊的转折时期,中学生道德教育在特殊转折时期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系统性与针对性相分离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教育的具体内容方面看,教育不仅有对中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对中学生的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水平;从教育作为一项事业看,教育不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和社会也要共同参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一个方面是不行的,必须坚持各方面齐抓共管。同时教育也是有针对性的,针对不同的学生,教育的方式也是不同的,不能笼统地搞“一刀切”。 我国当前重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同时,受教育者本身在个性、心理、道德水平等方面就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道德困惑,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师进行满堂灌,以传统的教育方法讲授和传播,重在把理论强制式地灌输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主体性,重在传播,而轻于实践,把思想道德这些都是没能正确认识和有效处理中学生道德教育教育教条化。. 的系统性与针对性引起的。

(二)理论与实际相分离 一些学生上完德育课后常说:“老师讲得很好,就是跟现实对 不上号。”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改革的程度不断深化,人们的 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生活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得思想道德方面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中学生道德教育理论没能与显示实际相脱节,出现滞后现象。我国道德教育出现教条化。所谓教条化是指所教内容严重地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学 的理论和知识不能解决和解释实际问题。例如城乡之间本就存在区别,但却普遍采用城市版的教材,脱离大部分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受阻。 在道德教育的方式方面,由于道德理论的存在依附于道德主体,而主体对理论的选择则取决于理论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利益。而今,我国的教育大多仍采用传统的线性教育模式,教师教、学生学。在现实的教学中,只注重对象的接收,而不考虑其是否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是否能以一种积极能动的态度接受道德教育,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理论和行为准则。 (三)传统道德继承与发展和西方道德借鉴与创新相分离 当今中学生正处于新世纪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由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父母的宠溺,许多中学生抛弃了中国传统的吃苦耐劳、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片面艰苦奋斗等优良的传统作风。勤劳勇敢、.强调个人利益、浪费、不尊重、不孝顺父母,尤其在一些公共场

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夏宝龙: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也是当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欲成才先成人,“德”乃为人之本。著名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可以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一个人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思想不端正、作风不正派、志向不远大、爱国不强烈,必定难有大作为。因此,成才固然重要,但成人是基石。那么,何为成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而是后天精心培育和锤炼的结果。青少年时期是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黄金阶段,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升青少年道德素养水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不仅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之义。二是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着力完善德育体系。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爱国情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意识,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培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毛主席说过,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我们要根据青少年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科学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探索适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特点的道德教育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道德教育,使之紧贴时代、紧贴发展、紧贴实际,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科学编纂符合浙江实际的学生德育教材,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中小学德育课教师的专题培训和骨干培训,进一步夯实青少年德育教学的基础。要依据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合理规范各阶段德育目标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适时推广一批德育精品课程,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机统一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也强调,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紧紧围绕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核心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增强他们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强化德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导向。我们之所以矢志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目的不只是为了让青少年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所以,我们必须把成人与成才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自觉把德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自觉融入到青少年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浙江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学生把成人与成才结合起来,促进青少年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全面发展。 三是坚持学校德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着力优化德育环境。青少年兴,则国兴;青少年智,则民族智。当前,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对青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2012-12-02 德育管理论文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苏楠(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东莞 523808)摘要: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新文化运动传入中国以后,就对当时及以后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虽然其理论自身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其“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等精辟思想依然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对今天我们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关键词:实用主义;德育思想;重要启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创立和倡导,并通过长期卓越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构筑了一个丰富、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阐述了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儿》并列被视为人类教育思想史上难得的佳作。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以来,褒贬不一,但无法否认的是,它在美国甚至世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借鉴。“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等短语集中表达了他的教育思想精髓。“作为整个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一个组成部分的德育教育理论,处处渗透着实用主义强调经验、重视行动、追求实用、尊重儿童个性等基本特征。” 杜威于1919年“五四”运动时曾到中国讲学,传播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引起很大的反响。胡适认为,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 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影响,中美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近年来,孩子的个人能力以及独立意识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美国的家庭教育在这方面能给我们哪些启示,中美家庭教育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中美家庭教育目的比较 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中国家庭比较注重家庭观念,孝顺老人成为家长培养孩子的重要品质。在家庭关系中,家长一般要教育孩子应该听长辈的话,不去质疑长辈的决定,严重者甚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并不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水平。此外,中国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事业有成,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受中国传统考试制度影响,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能在各种考试中取得高分,参加各种特长班的学习也并非是为了解放孩子天性,而是为了“考级”。在生活中,中国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一般孩子并不做家务,家长认为做家务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生学习。孩子的独立动手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在这种教育目的的影响下,中国孩子一般是尊礼忠孝、学习成绩优秀,但是不太善

于独立思考。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在生活方面,美国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美国孩子从小就跟父母分开睡觉,坚持被要求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思想方面,美国父母往往尊重孩子的想法,更希望孩子能独立思考,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是否跟父母的观点一致并非是最重要的。在学习方面,美国父母鼓励孩子创新,不以考试成绩评价孩子,积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中美家庭教育内容比较 中国家庭教育的内容。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虽说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基本都是以学习成绩为先。在日常教育中,思想方面,家长会向孩子灌输“学习为人生第一要务”的思想,在考试中要在成绩方面“敢为人先”。在行动中,家长会将家庭变成学校的衍生品,给学生买各种试题,帮助其提高成绩。在培养道理品质方面,家长会要求孩子读各种名人故事,用古人的高尚品格来影响孩子。 美国家庭教育的内容。较之中国的家庭教育,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相对丰富。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美国家长就会身体力行地带着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带领孩子发现大自然的美、运动的美,帮助他们对整个世界产生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欲望。等孩子进入学校,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通常会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家庭聚会。 3.中美家庭教育方式比较 中国家庭教育的方式。总的来说,中国父母对孩子是“服从性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