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城市品牌传播困境的思考

中国城市品牌传播困境的思考

中国城市品牌传播困境的思考
中国城市品牌传播困境的思考

中国城市品牌传播困境的思考

Thinking of China’s urban brand communication plight

序:城市形象如何定位?城市形象片如何创意?如何策划?选用哪些文化象征和城市细节?一直是城市品牌研究领域中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城市形象,这是一个可以见仁见智的概念。但是,城市形象片绝不是一个可以在见仁见智的概念下进行创作的对象。城市形象片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拼凑、随机组合的形象系统,它更多地集中了人们对于城市的价值想象、生活习俗、历史基因和文化追求。所以,城市形象片实际上就是城市品牌的感性形式,承载着城市的梦和城市的想象。

城市形象片的重要性应该在城市品牌的塑造中得到解释。

城市形象片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创意、制作和传播,更需要城市理念、城市定位的差异化传达。城市品牌通过城市形象片的传播,影响城市受众的心理排序,形成立体的、富于个性的、便于传记的城市品牌形象。这才是要义所在。

城市的差异是城市存在的本质内涵,城市的差异也是城市识别的本质属性。一个城市有识别,才有记忆;有记忆,才有情感;有情感,才有愿景和希望。

由此,我们期待城市更具形象力和品牌力!

策划: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广告系

本刊编辑部

执行:《中国城市品牌传播研究》课题组

项目主持:金定海

统稿:聂艳梅吴冰冰郑欢

数据整理:章之沸贾宁

一、城市形象片的界定

一、城市形象片的界定

对城市形象广告做出明确的界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当前,我们所看到的城市形象广告中,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城市宣传资料片,一般由城市政府主持,对城市的政治、经济、城市建设、文化、历史、人文等做全方位陈述,其广告的时长甚至可达30分钟以上;

第二类是城市旅游形象片,由城市政府或城市旅游主管部门牵头,对城市的主要景观做游历性扫描;

第三类是城市招商形象广告,侧重于城市经贸发展介绍,展现城市优势资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四类是与大型活动相配合的城市形象宣传,如2008北京奥运会前后北京的城市形象宣传片、2010上海世博会之前的上海城市形象广告等。

然而,尽管以上各类城市形象广告都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城市优势,但城市的主体性特征不明显,缺乏独特的城市主张,因而难以形成特定城市的品牌识别。

因此,我们将从品牌形象建构角度界定城市形象广告:凝练城市的独特人文、准确表达城市的差异化定位、形成对城市理念的单一诉求,是城市形象广告区别于城市宣传资料片、城市旅游广告、招商广告的基本要素。

在中国,为城市做形象广告起始于1999年。当时,山东省威海市为发展当地旅游业,做出了以广告传播吸引八方游客的决策。为形成差异化竞争,广告采用了“一个新的创作思路,那就是从单纯的宣传个别旅游景点转到推介一座城市;从宣传景点形象转到宣传城市形象;从发掘景点特色转到发现城市之魂。城市广告不再把焦点对准城市中的某一个别事物,而是综合考察整个城市,通过城市中各部分资源的组合,产生一种整体的冲击力,表现和展示城市形象。威海的独特地理位置、著名历史事件、和谐的城市景观、宜居的城市条件被组合到一起。威海市的整体形象得到这样的展现:“这里弥漫过甲午战争的硝烟,这里被秦始皇称为天之尽头,如今,这里是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范例城市之一,——威海,CHINA!” 周怡和黄伟的《城市发展中的城市形象广告——中国首家城市形象电视广告的诞生及其影响分析》有如上表述。不难看出,广告所选取的城市符号代表了威海的特殊之处,是不可复制的。

从1999到2009的十年期间,中国城市形象广告的数量急剧增多。我们依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底的统计数字,对36个人口超过200万以上的中国城市和两个人口不足200万的副省级城市,共计38个城市的形象广告进行搜集,共收集了157支城市广告片。其中结合大

型活动进行城市形象传播,如奥运北京形象广告、世博会上海形象广告等,其数量约为40个,占城市形象广告总量的25%;旅游类城市广告占33%;此外,还有一部分城市形象广告体现出明显的招商广告色彩,所占比例约为18%(如图1)。因此,真正具有城市品牌建构意义的城市形象广告仅占样本总量的5%!

毋庸置疑的是,城市形象广告具有招商引资、吸引旅游等功能,但这些功能实现的基础则是城市形象的可识别性。因此,我们认为,城市的可识别性体现在特定城市的人、生活和文化的融合,这种三位一体的表述形成了城市的差异化传达。

二、城市形象片与城市品牌

1.城市形象广告要融会城市的历史文化,追求理念的单纯

任何城市都有其既定形象和创新性形象。比如上海,在历经三十年代的繁华,上海在我们大家的心中已留有“冒险家乐园”的既定印象,尽管上海是都市的、商业化的、洋派的、优胜劣汰的,但也是充满着机会的;面对新世纪的发展机遇,上海如何摒弃“冒险家乐园”的消极成分,创新上海城市形象?上海提出了“海纳百川”的理念。“海纳百川”,既展示了上海的机会,也展现了上海的包容;既摒弃了“冒险家乐园”的痞气,也保留了个人价值的实现空间。海纳百川,是对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升华。

2.城市形象广告要定位城市形象,追求表现符号的单纯

城市形象是城市定位的凝练性表达。它不是大而全的描述,而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模式的抽象概括和具象演绎。上海城市形象在寻找定位表达时,选择了高度与速度概念,它凝练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未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等四个中心的城市发展定位,并选择了姚明和刘翔作为形象代言人,将高度和速度具象化,为受众创造易于识记、简单理解的符号空间。

3.城市形象广告要整合城市景物,阐释属于特定城市的情感

城市是感性的。城市因人而有生气,因人的生活而有历史,有文化;城市既是人类情感的物化,又是人类情感的延续;因而,城市需要以情感语言沟通。

作为沟通城市与受众情感的城市形象广告,如何挖掘凝聚于城市景物中的情感,我们看到了人的生活。对比国外的一些城市形象广告,我们发现:无论是行者所看到的纽约,还是运动所贯穿的伦敦,都离不开城市中人的生活——那种属于该城市人的独特场景、独特个性、独特娱乐方式……城市形象广告恰是在对特定城市生活的情感表达中,唤起了受众对该城市生活的理解、文化的感悟和强烈的体验欲望。

4.城市形象广告要实现功能减负,追求对城市的单纯信仰

在我们所研究的样本广告中,城市形象广告承载的功能繁重,既要展示城市形象,又要兼具招商引资功能,还要展示著名景观,实现促进旅游的职责……对城市形象广告的多重职

能要求,迫使城市形象广告流于记录而缺乏创意,其庞杂的功能诉求也很难为受众勾勒出鲜明的城市特征。

城市形象广告的功能,应该是张扬城市品牌;城市品牌的张扬,将有效实现城市的多重功能。对城市理念与定位的认知和理解,将吸引更多的市场机会,不仅能够招商引资,更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对城市生活、文化特征的识记,将创造更多的渴望与梦想,体验与融入;对城市唯一利益点的信赖,对城市的信仰,将为城市积淀长久发展所需的多重资源,创造城市发展的奇迹。

因此,我们需要张扬城市品牌的城市形象广告!(郑欢)

形象传播力,是城市通过媒体、人际沟通、宣传公关等各种传播渠道来影响和改变人们对一个城市印象的能力。体现为一个城市对其整体形象体系的构造能力,体现为城市对其形象的传播和推介的水平和力度。形象传播力最终体现为一个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否得到双重体现。这个概念恰如其分地阐述了城市品牌形象在传播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方式,同时也提出了城市品牌传播的两个层面和双重目的:从主观上说是水平和力度,从客观上反映了受众所反馈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城市品牌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城市形象广告则是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通过广告片的投放,城市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同样,随着片中内容的叙述,城市的每一个标志性符号渐渐被人所熟悉并喜爱或者嫌恶。它就像人们的衣着服饰一般,起到了重要的门面作用。

城市形象广告整合了城市的优势资源进行城市宣传,是一种高效的传播方式。应该说,每一支城市形象广告的诞生都是一场新的传播活动。这场活动的运作首先必须解决五个最基本的问题:说什么?怎么说?对谁说?何时说?通过什么渠道?

“说什么”和“怎么说”:针对具体的每支形象片来说,就是指选择什么内容进行叙述,整体叙述所保留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即城市形象片的诉求策略。

“对谁说”:就是指形象片做给谁看,片中出现怎样的理想受众形象,即城市形象片的受众策略。

“何时说”和“通过什么渠道”:就是指具体每支形象片选择哪些媒体投放、何时投放,即城市形象片的媒介策略。

一、我国城市形象片的诉求策略

在城市形象片的诉求策略中将会面临两个问题,即“说什么”和“怎么说”。纵观中国城市形象片的总体状况,可以说大多数的作品都集中于旅游形象的表述上,对于形象片的定义狭隘在“旅游”或者“招商引资”的概念中。在大量城市形象片中,历史元素、民族文化元素比比皆是,城市个性符号的识别性较弱,风筝、烟火、和平鸽等元素几乎每篇都有,一些具有中国民族典型象征意义的元素:舞龙舞狮、太极、茶道更是不胜枚举。

对38个城市形象片的诉求点做一个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现阶段城市形象片的诉求重点基本集中在人文历史、城市精神、自然风貌、城市发展以及招商引资五个方面,当然每个形象片的诉求点并非单一表现,很多广告中同时存在几个诉求点,且表现不分伯仲,从使用频率来说以人文历史诉求居多,其次是自然风貌,而后则是城市发展和招商引资(如图2)。显而易见的是,现今的城市形象片大多以诉求旅游为主,招商引资也是诉求的另一大热点。当然,综合类的形象片也不在少数。另一类表现“城市精神”的诉求点则大多为了配合政府的某些公益宣传主题或大型活动,这类作品往往更易趋同。

从广告片的诉求方式来说,一般可以分为感性诉求、理性诉求以及感性理性混合诉求三类。严格来说,城市形象片的诉求方式主要是运用感性理性混合的居多,从作品画面和风格上来说,唯美的风景、流动的建筑、活跃的人群……感性诉求是第一印象,但如果仔细分析其表现手法,却发现理性诉求占有主导(如图3)。城市形象片大多采用感性和理性混合诉求的方式,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城市品牌正处于传播初期,大多受众对于城市品牌还没有认知。

我们还发现:在大多数城市都意识到“形象传播”的重要性,但在总体上缺乏战略规划、理论上缺少指导工具。于是,在一窝蜂的拍摄热潮中,无一例外地采用了感性诉求路线,但对于感性诉求的表现支持仍停留在理性层面。这种千篇一律的混淆表现,或多或少地模糊了广告的个性,造成受众的视觉疲劳,除了城市名字不同以外毫无记忆点,让人腻烦。

一个成功的城市形象片应该具备感性和理性的元素,但其留给受众的最终记忆却应是纯粹的一种诉求方式。感性如英国伦敦的申奥形象片“SPORT AT HEART”,把奥运融入伦敦人生活的每个细节,智慧而不失精彩,既表现出了英国人的幽默,又突出了奥运在普通生活中的存在和人们心中的追求。用著名广告导演高小龙的话来说:“好的”宣传片应该是自然、亲切、美感。走感性路线的城市形象片,最高境界莫过于此。理性如广告大师奥格威曾为波多黎各撰写了一则著名的招商广告,这是一个“以一场广告宣传活动改变了一个国家形象的唯一例子”。在广告中,奥格威将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优惠政策放在画面最醒目的标题位置来陈述:“现在波多黎各对新工业提供百分之百的免税”;正文中再运用纯粹的算帐方式论述免税可以带来的巨大利润。赤裸裸的利益诱惑让广告的说服力剧增,加之其后文案中不断地突出重点和层层深入的分析,把投资波多黎各给投资者以丰厚的回报的主题,表达得十分鲜明,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详细分析38个城市的形象片样本,我们可以进而发现在感性和理性诉求的大类下,一些常用的诉求表现方式(如图4)。

从使用频率上来说,感性诉求中更多使用文化诉求,而名人代言的方式相对比较少,尤其是一些大型城市,一般不会轻易选择某一具体名人代言城市形象。反而倒是大型活动期间

会倾向于利用几个名人来代言形象片,以增加影片的关注度,例如北京奥运期间和上海世博期间的形象片。理性诉求中更过使用展示和介绍的方式,画面展示结合文案介绍把城市的主要风貌完整展现(如图5、6)。

二、我国城市形象片的受众策略

受众作为内容的接收者,直接影响了形象片的传播效果。城市形象片的受众可以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分为各种类型,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 Kevin Lane Keller教授在他所著的《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这样定义城市品牌的受众:市民、游客、企业经营者、高级人才、政府官员、行业协会、投资机构等。这些受众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居住在本地的市民,也就是内部受众;另一类是旅客、投资人、商旅投资者,为外部受众。

从城市形象片来分析,这些受众分别以参与者和旁观者的身份被记录,从样本看,38个城市63条形象片中,受众大多被作为旁观者对待,形象片的拍摄视角大多为客观镜头,表现出了强烈的被迫灌输性,显然缺少互动。事实上,针对不同的受众应采取不同的宣传策略来加强品牌与其之间的互动,使城市品牌增添活力与认可度(图7)。

主观视角叙述其实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成都的形象片“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这部由张艺谋执导、著名演员濮存昕配音的成都形象片,以“成都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和谐统一的城市”为主题,以“奶奶对成都的思念”为主线,以一个外地人对成都的感受为线索,通过快慢结合、动静结合的一组组镜头,生动地展示了成都现代与传统、喧嚣与宁静、开放与固守、和谐与包容的生活画卷。

具体来看,样本的38个城市形象片中主要受众包含类型有:中外人士、国外人士、本地人、游客、投资者、外来务工(图8)。现阶段主要的城市形象片对于受众的定位策略是大包大揽式的,很少有作品是专门为某一类受众而创作的。

从实际传播效果来讲,真正用心拍摄的作品,应该是具有一个比较稳定而小范围的受众群,“找对人说对话”,这样才能拍出有现实意义的形象片。在这方面,贵阳做了很好的尝试,它的形象片就是分为“综合篇”、“招商篇”和“旅游篇”来拍摄的,暂且不论拍摄质量,仅就这一创作策略来说,便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随着城市品牌传播的不断深入,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定制化”形象片。

三、我国城市形象片的媒介策略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形象片很少在国外媒体上投放。目前,一些国内最发达的城市,诸如北京、上海等,借助一系列的国际性大型赛事和活动,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的突破口在于城市形象的国际化。例如北京借申办奥运会之机,曾于2003年在美国CNN 国际频道投播由知名导演张艺谋等人策划制作的形象广告片116次。从2005年6月底至2008年,在美国CNN和英国BBC等媒体上“现代北京、辉煌北京、科技北京、艺术北京、人文北京”系列城市形象片也连续投放。

我们拍摄的形象片即便是具有明显的吸引海外游客的定位,也仅限于在中国地区的外国人,或者是某些专业的渠道投放宣传。这点与国外城市形象广告投放相比,的确落后了不少。

其次,就中国地区投放的情况来看,媒介策略明显缺乏阶段性目标和持续性的规划。许多城市形象广告是企图用一个广告片达到多个广告目标:既想带动旅游或其他产业,又想吸引投资,还想塑造出城市品牌形象。于是在广告投放上,多数城市是采用集中式的密集投放方法,一般是用2-3个月的时间密集投放,然后就销声匿迹,缺乏可持续的传播策略。

从媒体选择上,通过对梅花信息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a13498678.html,)2007年7月-2009年7月城市形象片的投放数据来看,总共606次媒体投放记录中,以省级卫视、中央电视台居多,而地方台的投放较少,且以活动宣传类为主(如图9)。

在央视的频道投放选择中又以四套为主,其次为七套、二套等(如图10)。

当然,中国城市形象片其他集中投放的媒体还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凤凰卫视等。

中央电视台是目前国内覆盖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媒体,其强势权威媒体的地位成为城市投放形象广告、塑造城市品牌的主要平台。而在央视的众多频道之中,CCTV-4作为国际频道,以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频道,全天24小时播出,频道落地点遍布于亚、非、拉美、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在国内的有线电视网和央视的其他频道一样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且拥有广泛的国内观众,自然成为投放最为集中的地方。因为它能够符合目前中国城市形象传播最主要的两个目的:对内树立形象吸引旅游、对外招商引资。

省级卫视的投放增多也与其跨区域投放的媒介特征有关。而一些地方台则一般播放所在城市的形象广告。

从媒体投放时间上来看,城市形象片集中投放在5-6月和9-10月两个时间段,前者与旅游黄金时节有关;后者则与我国的国庆时间有关(如图11)。(吴冰冰)

在塑造城市品牌与传播城市形象的过程中,城市形象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展示方式,通过城市形象片,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城市的风格、特色以及文化特点,增加对这个城市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产生文化和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因此,城市形象片在塑造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

城市品牌不单单是一个视觉标志,城市品牌更重要的是一种关系,是城市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是城市在受众心目中的印象,是城市在受众心目中的位置。因此,城市形象片以直

观、形象生动的方式向受众传达了城市形象的地位、城市品牌的理念,是达成城市与受众之间有效沟通的纽带和桥梁。

下面对我国38个城市的63支城市形象广告片进行分析,对我国城市形象片的创意和表现特点进行总结,分析我国城市形象广告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国城市形象片的创意现状

以38个城市的63支城市形象广告片作为样本,对我国城市形象片的总体创作质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两点。

1.创意雷同,个性不足

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城市形象片的创意质量不高。无论是从创意概念,还是从制作执行上来看,城市形象片的创作质量都很难与其他商业广告创意同日而语。各个城市的形象片大同小异:不同的城市形象片,却是相同的表现元素和风格,很多城市形象片基本上就是城市展示片。如武汉、大连、南京、天津等,都是罗列了这些城市的风景名胜、建筑、风味小吃等,毫无创意可言:武汉的形象片全面展示了武汉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人文环境等;大连的形象片则介绍了大连的城市景观、特产、工业、信息业、投资环境、人民生活场景等;南京的形象片通过南京的历史文化景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来体现南京的发展现状;天津的形象片通过展示天津的自然风光、人文环境来表现天津的发展潜力……

这些广告片大同小异,思路雷同,创意平庸,很难给受众留下深刻鲜明的城市印象。

2.潜力巨大,有待突破

在我国城市形象片整体质量不高的情况下,也有少数优秀广告出现。比如北京的形象片“到胡同去”,就以北京的胡同文化为切入点,清晰地传达了北京的胡同建筑风格,再配以轻快的音乐,给受众留下了鲜明的城市印象;如上海的形象片“海纳百川篇”,则通过上海与国外知名城市的类比,展示出上海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无论是广告表现符号,还是广告诉求点,都独具特色;成都的形象片“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以讲故事的形式,生活化地传达了成都的城市特点;哈尔滨的形象片“I Love Harbin”则体现哈尔滨独特的俄罗斯地域风情以及人们对艺术的热爱,独特的俄罗斯曲风极富跳跃性和活力,从而风格独具……

这些优秀广告虽然还在少数,但是足以表明我国在城市形象片创作方面是很有潜力的。更何况,从我国商业影视广告的创意质量来看,也充分证明了我们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来创作城市形象片,只要我们对城市形象片的创作给予足够的重视,把从商业广告影片创作上积累的品牌观念、创意理论和影视制作技术用在城市形象片的创作中,我国城市形象片的创作质量是完全可以大幅度提高的。

二、我国城市形象片的创作主体

为了深入探讨我国城市形象片的创意质量总体欠佳问题,我们必须去探究一下这些形象片到底是出自谁人之手?这些形象片的创作主体是谁?

1.创作主体分散,缺乏战略协同运作

通过对我国城市形象片创作主体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创作主体集中在国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媒介部门。创作主体比较分散,并非统一的部门负责,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情况。这种分散,甚至有些混乱的情况,造成了如前所述的不同城市之间创作质量的差距情况;同时,也是城市形象片形式比较混乱的原因。不同的部门带着各自的部门任务,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创作城市形象片,因此冗长的宣传片、城市外观展示片、招商推介片等等纷出现,这些形象片创意贫乏,根本无法抓住受众的眼球,更无从谈其传播力和影响力。

不可否认,国家政府机关部门和事业单位在把握城市规划和城市战略定位方面具有优势,媒介部门则具有形象片媒体投放的优势。然而从城市形象片创作的专业角度来讲,这些部门很难从品牌塑造和传播的角度把握形象片的诉求点和定位,很难从专业角度上选择合适有效的创意表现方式。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造成了我国城市形象片普遍创意平庸、形式单调的现状。

2.创作主观随意专业力量介入不够

分析这些创作主体,我们还发现专业的传播公司和广告公司的介入不够。上述统计资料显示:除了盛行传播机构(北京)、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和达彼斯广告公司等专业的传播和广告公司之外,其它专业力量的介入还比较少。

专业的事情应该由专业的力量来完成,城市的形象广告制作也如此。这种现象也充分提醒各大城市分管广告形象片创作的政府相关机关和部门:要创作出优秀的城市广告形象片,必须要与专业的传播公司和广告公司合作,必须动员这些专业力量的介入。

在收集城市形象片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些企业自发地创作一些城市形象片,比如联想集团为北京创作的“一起奥运一起联想”篇、可口可乐为“上海世博”创作的宣传广告等,在广告诉求和创意表现上都相当专业。

三、我国城市形象片的创意表现符号

纵览我国38个城市的157支形象片广告,尤其是对63支广告做了深度剖析和透视,我们发现我国城市形象片的表现元素不外乎以下几类:

一是饮食文化元素:茶、小吃、美食等;

二是风俗文化元素:乞巧节、名字起源、民族舞蹈等;

三是历史人文元素:鲁迅、孔子、孙子、兵马俑、江南、太极、古城等;

四是时尚娱乐元素:明星、滑雪场、游乐场等;

五是建筑文化元素:雕像、建筑、桥等;

六是自然风光元素:太阳、绿化、山水、温泉、海滩、地势、河流、三峡等;

七是商业购物元素:购物、橄榄油、商业街等;

八是工业科技元素:科技、开发区、工业区等;

九是休闲生活元素:足球、老人、晨练、运动、导游、欢乐、希望、烟花、家庭、友情、情侣等。

对于这些形象片中的创意表现符号的运用情况总结如下:

1.创意表现符号雷同,缺乏创意

在分析这些样本形象广告片的过程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这些形象片的创意表现符号雷同,学者易中天对此给予了非常贴切的概括:一为“扬州炒饭”,扬州炒饭无论到哪里,其原料都是白米、青豆、玉米粒、火腿粒、鸡蛋……无论是哪个城市的形象片,表现符号大多是建筑、立交桥、饮食、街心花园、购物场所、儿童、放飞的风筝、盛放的烟花等;二为“婚纱影楼”,婚纱影楼的新郎新娘照片,连姿势、动作、表情,都是提前设计好的,毫无创意与个性。大多城市形象片也是这样的,如同影楼的摄影师,摆好了道具,设计好了动作表情,这样的理念之下,城市形象片都是一种思路和模式。

2.创意表现符号表面化,缺乏深度

对这些创意表现符号的运用还浮于表面,缺乏深度。城市形象片中最多见的符号就是摄像机扫描式,把城市符号逐一罗列填充在形象片中。这种缺乏创新的运用方式,很难塑造出独特的城市品牌形象。比如,上海的城市符号:东方明珠、外滩、白渡桥、南京东路等等,只要是宣传上海的片子,无一例外地把这些符号收入囊中;比如北京的形象片,也经常会扫描故宫、天坛、颐和园、北海等知名景点,其他城市无一例外地都拷贝了这种扫描模式。不可否认,这些符号的确代表了这些城市的形象,但是作为形象广告片,我们完全可以挖掘这些符号背后的文化和内涵,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阐释出这些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广州的一则广告“动画五羊篇”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例子,五羊是广州的别称,五羊雕塑是广州的代表性符号,然而这支广告并没有简单地扫描五羊雕塑,而是以动画的形式,演绎了广州建城的神话故事,五只可爱的动画小羊齐心协力互助互爱建立了五羊城,广告形式新颖,不拘泥于表面的五羊雕塑,而是挖掘表层符号下的文化内涵,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形象地传达了广州的城市精神。

3.创意表现符号混乱,缺乏条理性

我国城市形象片的创意表现符号在运用上还表现为思路混乱,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纵观这些城市形象片,我们总是跟着摄像师和剪辑师的引导,进行跳跃式的城市浏览,我们吃力地辨别这些城市建筑,但是大脑中并未留下这些城市的印象,对于这些城市的风格和城市形象片的定位,总是很难概括和总结。探究原因,最主要的便是创作者混乱的思路。创意表现符号是最能直观体现城市理念和城市精神,因此在广告创意上,应该有一定的思路和逻辑,要寻找简洁的、单纯、独特的切入点,并对其进行简洁有力地表达。面面俱到而思维混乱的表现符号,是很难准确体现城市内涵和城市精神的。

四、我国城市形象片的代言人

广告形象代言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符号。选择合适的形象代言人不仅能够准确地体现城市精神,充分展示城市形象,还能够拉近和受众的距离,让城市形象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同时,形象代言人也能够形成广告的记忆点,与那些城市建筑、城市景点和饮食风俗相比,具有生命活力的城市形象代言人更加亲切、更加具体,更容易被受众记住。

1.拥有代言人的广告片数量较少

在157支城市形象广告样本中,有广告代言人的形象片共有10支,分别是:北京形象片“到胡同去”中的杜春鹏,长沙“商务形象篇”中的刘璇,成都形象片中的张靓颖,上海形象片中的姚明、刘翔、成龙、朗朗等;除了名人视觉形象之外,在成都的“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形象片中,配音演员是濮存昕;而在太原形象片“太原,你好”篇中,广告歌曲则由阎维文和谭晶演唱等,与157支广告样本总量相比,名人代言广告占的比重不高。

2.要选择合适的形象片代言人

选择形象片的代言人要合适,要让代言人真正为传播城市形象服务。在城市形象片广告中,选择代言人要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代言人的形象和文化气质应该与城市形象保持一致,比如上海形象片中的姚明和刘翔,二人均为上海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让他们二人作为上海形象片的代言人是非常合适的人选,对内凝聚了上海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外也代表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二是形象代言人要有好的口碑,好感度要高。作为城市形象片的代言人,不仅要与城市精神和城市内涵一致,还要保持良好的代言人口碑。城市形象要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广告代言人也要保持形象口碑的相对稳定性,真正实现为城市形象代言。

3.采取亲民策略,适当发展民间代言人

形象片代言人并非只有名人才能胜任,普通的老百姓同样也可以成为城市形象片的代言人。与名人的数量相比,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而城市也不仅是名人的城市,更多意义上是普通老百姓的城市,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每个普通市民的支持和努力。在城市形象片中,争取普通市民的认同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城市形象片的创作主体可以让普通市民来代言。

选择普通市民来代言城市形象广告,并非是随便选择路人甲或者路人乙。普通市民代言人应该是在城市的发展中做出贡献的,和城市一起成长的,能够体现城市内涵精神的,即便是工作在普通岗位上的市民,他在兢业精神、奉献精神、进取精神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都能和城市精神相吻合,是城市成长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砖瓦。

五、提高我国城市形象片创意水平的方法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形象片总体创意质量不高的现状,以及前文对形象片诉求策略、受众策略、创作主体、创意表现元素等问题的分析,下面将对比国外城市形象片的创意表现情况,深入分析提高我国城市形象片创作水平的方法和策略。

1.借鉴国外城市形象片的创意经验

为了提高我国城市形象片的创意水平,研究国外城市形象片的创意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为此我们收集了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莫斯科、首尔、新加坡等13个城市(国家)的广告形象片,并对其进行分析。从总体来看,国外城市的形象片在创意概念上比较清楚,通过形象片我们对这些城市能够有清晰的印象,比如纽约的形象片以“时尚”为主题,广告中的红色高跟鞋、时尚服装模特、现代化的建筑等,都是和这一主题配合默契的;而东京的形象片则以“东京”颜色来统领各种元素,比如浅粉红色系的东京用樱花等符号来表现,常青色的东京则代表了自然与高新技术等……广告元素虽多,但却不混乱;而新加坡的形象片则以阿杜为代言人,向我们展示了新加坡的“非常风情”;首尔的形象片则以名人为代言人,广告多角度地展现名人的形象,甚至在同一幅画面中出现同一个人物的多个动作,这种表现方法提高了广告的视觉注意力。

2.真正贯彻品牌理论和创意理论

塑造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形象,虽然是各级城市政府的职责,但是这些政府机关部门不能以行政指令的方式来塑造城市品牌。在我们的分析样本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形象片带着浓厚的行政宣传色彩。

在城市形象片的创作中,应该把城市当做一个品牌来经营,真正贯彻品牌理论和创意理论。城市作为一个品牌,同样应该有清晰的品牌定位和品牌内涵;城市形象片作为广告片,同样应该追求卓越的创意,追求创新的表现方式。

我国广告业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在商业广告的创意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在创作城市形象片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借鉴商业广告的创意思路和表现方法。

3.加大专业传播力量的介入程度

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力量来做。城市品牌的推广、城市形象片的创作应该由专业的传播公司和广告公司来完成。当前,大多城市形象片的运作模式,是政府机关部门和电视台合作,电视台直接负责形象片的制作和投放,这种运作模式下,很难出现创意优秀的形象片。因此,要提高城市形象片的创意水平,必须改变这种运作模式,加大专业传播力量的介入程度,让专业的传播公司和广告公司成为真正的创作主体。(聂艳梅)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孔德余 并不认同所谓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已经基本饱和,未来将转向改善性需求的观点。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还不到50%,也就是说,中国与美国大致面积相等的国土面积,还养育着相当于美国20倍左右的农民,说明中国农民的人均可利用耕地面积可能达不到美国农民的1/20,那么中国要真正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还很漫长。 未来持续漫长的城市化,就是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那么,未来城市化的路径到底是让现在的大城市无限扩大,还是发展中小城市?如果说让大城市无限扩大,依据中国的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未来上3000万、5000万甚至更多人口的城市在中国会有很多。而就现状来看,大城市最大的优势是商业设施、商务设施、就业条件、政府服务、教育、医疗的优势集中;但超大的、在全世界没有先例的城市规模,也会面临全世界的城市都未出现过的严峻问题,比如交通问题、空气质量问题等。一个超级大的城市,仅仅一个超级大的交通压力完全可以让整个城市瘫痪,而交通压力的出现,同时就导致一个大城的整体效率大大降低。如果继续放纵各种优势向大城市集中,让人口也继续向大城市集中,很显然,终究有一天那些超级大城市的问题将无法解决,到那时,再来发展中小城市恐怕将要付出昂贵的代价。也可以说,中国的城

市化绝不应该把超级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小城市,最大的优势就是交通优势和空气质量的优势;但是,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大城市的优势,却恰恰成了中小城市的劣势,因此,中小城市目前因为政府服务水平、商业商务配套、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落后于大城市,而失去竞争力。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出现大城市的人口聚集能力持续增强,中小城市的聚集能力还在不断减弱的态势。如果中小城市从抓政府服务的提升开始入手,并将商业、商务功能,医疗、教育水平都提升到与大城市的水平基本一致,再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匹配相适应的产业规模来解决好就业问题,中国中小城市还会继续像现在一样不能与大城市竞争?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方向还会是大城市? 中国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持续的城市化进程无法回避对中小城市的依赖,尽早解决好中小城市发展中的服务水平,提升商业、商务、教育、医疗等功能,促进中小城市的就业能力,才是出路。同时也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中小城市的发展,也会成为商业、医疗、教育、以及与城市规模和满足就业相匹配的产业经济将具有巨大的成长潜力。 2015年9月11日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 Chinese urbanization progress is circuitous. As aggressed by west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was in imbalance. After PRC was found, the government started to make a layout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But unfortunately,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1960s move urban population to the village, which made Chinese urbanization be in dead state. Normally speak, from 1949 to 1978, the urbanization in China was very slow. In 30 years from 1950 to 1980, the urban population rate in the whole world raise from 28.4% to 41.3%, the rat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aise from 16.2% to 30.5, but Chinese rate was only raise from 11.2% to 19.4%. 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At this period, Chinese urbanization present these features. Firstly, the government was the main body in urbanization, and the urbanization area was limited by the planned economy. Secondly, the urbanization was lack of competence to absorb nonagricultural work force, and the market was not in commodity economy. All above made a bad result. The city and the village were likely separated. For example, the government put government-planning assignment into practice in city, while it control rural population and limited it. This hold back the freely mobility of population.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

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主讲人:李津逵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一方面人们尽情的享受着城市化所带来的文明与舒适,另一方面人们也感到了城市发展过快所带来的切肤之痛。作为世界人口最大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学者把中国城市化列为21世纪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两大因素之一。那么中国的城市化将是中国人民的福音呢还是全世界的祸水?确实有学者提出了这么严肃的问题。那么面对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怎样才能使人口数量、结构分布与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李津逵先生。李先生您好! 李津逵:您好! 王鲁湘:欢迎您作客《世纪大讲堂》! 李津逵:谢谢。 王鲁湘:我看了一下李先生的简历,突然发现我们两个之间惊人的相似。我们两个人年龄相仿,李先生比我略微大几个月。我们都是从城市里头在那个时候下乡做知青,然后在知青里面过着一种很艰难生活。所以的话我们这一代人又后来由于1977年恢复高考给了我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们两个同时在那一年参加了那一次决定历史命运决定个人命运的那一次高考,我们都成了大学生,这样的话我们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最后在城市里面工作,在城市里面生活,在城市里面安家成了一个城里人。所以对于城市化我们是有双重理解的,因为我们曾经在农村里面干过。那么您的经历使您对城市有一个什么样的向往? 李津逵:那个时候我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分子代表大会是在东城区的一个招待所里面开,那个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常常在干活的时候,我要能在那个招待所里当一个服务员该多好? 王鲁湘:对。 李津逵:就想这个事。 王鲁湘:对,当时我们知青所有的梦就是回城,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不择手段就是要回城。为什么要回城?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社会里面,城市比农村具有太多太多的优越性了。所以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变成一个城里人,然后到城里面生活。那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突然以我们预料不到这样一种发展的速度突飞猛进发展起了,那么您也见证了这样一个过程。您觉得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间,中国的城市化的发展在这30年中间有阶段性的区分吗?比如说什么时候是一个阶段,什么时候是一个阶段。 李津逵:我感觉是1992年小平南巡之后大量的这种三来一补的工业在沿海地区落户之后,创造了城市中间巨大的就业岗位,这个时候农村中间大量的青年走向城市,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飞跃。 王鲁湘:我们产生了城市化要求的一个推动力。 李津逵:对。 王鲁湘:社会的一个推动力。 李津逵:就是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一直是向往城市生活,但是他走不进城市。 王鲁湘:走不进。 李津逵:比如说明清的时候有那个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因为城市里面没有就业岗位,农村又没有余粮供养城市,农村的这个耕织结构又非常的顽固,这种情况下一直就没有突破。但是当我们中国加入了全球的经济分工之后出现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一天到来了。 王鲁湘:对,这是一个历史机遇。您是学工科的。

什么是城市的功能

什么是城市的功能 城市功能区是实现城市职能的载体,集中地反映了城市的特性,是现代城市存在的一种形式。 城市的定位决定了城市的功能特性,城市的能级越高,对城市功能区的要求就越高。城市功能区都表现出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功能区是城市功能细分的结果。本部分对功能区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进行了阐述,主要内容有: 功能区是实现城市职能的载体; 充满活力的特色功能区; 特色功能区是区域比较优势的根基和体现; 具有借鉴意义的特色功能区。 要点: 1、功能区是实现城市职能的载体,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过程是产业或者城市功能要素在特定的城市空间集聚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城市政府对城市的定位和城市功能的布局有着直接的关系。 2、功能区具有极高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有较强的社会经济效应;功能区间的竞争是现代区域竞争的主要形式。 3、具有特色的经济功能区是城市经济功能细分的结果,由特色功能区所形成的比较优势,是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 4、各具特色的功能区范例。 5、具有借鉴意义的特色功能区。

一、功能区是实现城市职能的载体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早期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经济和非经济的)的依赖日渐增强,客观上要求社会物质资源和空间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实现多种社会功能集成的“城市”由此产生。 一个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现代城市,是由多个特点清晰明确的功能区组成的。城市的职能就是由这些功能区充分地发挥自己作用来实现的。从动态的角度讲,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过程是产业或者城市功能要素在特定的城市空间集聚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城市政府对城市的定位和城市功能的布局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城市功能区的四大特性 城市功能区,是能实现相关社会资源空间聚集、有效发挥某种特定城市功能的地域空间,是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 城市功能区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城市功能的载体 功能区是城市功能的载体,是实现城市功能的空间集聚形式,是现代城市运行的方式。城市是由多个功能区有机组成的,城市的功能,就是所有功能区功能的集合体。产业集聚和功能优化是城市功能区的本质特征,每个功能区,都有自己所承担的主要功能,确保自己所占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充分发挥,也使整个城市在多元功能整合的基础上进入更高的运行层次。 2、明显的聚集效应

中国城市品牌传播困境的思考

中国城市品牌传播困境的思考 Thinking of China’s urban brand communication plight 序:城市形象如何定位?城市形象片如何创意?如何策划?选用哪些文化象征和城市细节?一直是城市品牌研究领域中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城市形象,这是一个可以见仁见智的概念。但是,城市形象片绝不是一个可以在见仁见智的概念下进行创作的对象。城市形象片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拼凑、随机组合的形象系统,它更多地集中了人们对于城市的价值想象、生活习俗、历史基因和文化追求。所以,城市形象片实际上就是城市品牌的感性形式,承载着城市的梦和城市的想象。 城市形象片的重要性应该在城市品牌的塑造中得到解释。 城市形象片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创意、制作和传播,更需要城市理念、城市定位的差异化传达。城市品牌通过城市形象片的传播,影响城市受众的心理排序,形成立体的、富于个性的、便于传记的城市品牌形象。这才是要义所在。 城市的差异是城市存在的本质内涵,城市的差异也是城市识别的本质属性。一个城市有识别,才有记忆;有记忆,才有情感;有情感,才有愿景和希望。 由此,我们期待城市更具形象力和品牌力! 策划: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广告系 本刊编辑部 执行:《中国城市品牌传播研究》课题组 项目主持:金定海 统稿:聂艳梅吴冰冰郑欢 数据整理:章之沸贾宁

一、城市形象片的界定 一、城市形象片的界定 对城市形象广告做出明确的界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当前,我们所看到的城市形象广告中,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城市宣传资料片,一般由城市政府主持,对城市的政治、经济、城市建设、文化、历史、人文等做全方位陈述,其广告的时长甚至可达30分钟以上; 第二类是城市旅游形象片,由城市政府或城市旅游主管部门牵头,对城市的主要景观做游历性扫描; 第三类是城市招商形象广告,侧重于城市经贸发展介绍,展现城市优势资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四类是与大型活动相配合的城市形象宣传,如2008北京奥运会前后北京的城市形象宣传片、2010上海世博会之前的上海城市形象广告等。 然而,尽管以上各类城市形象广告都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城市优势,但城市的主体性特征不明显,缺乏独特的城市主张,因而难以形成特定城市的品牌识别。 因此,我们将从品牌形象建构角度界定城市形象广告:凝练城市的独特人文、准确表达城市的差异化定位、形成对城市理念的单一诉求,是城市形象广告区别于城市宣传资料片、城市旅游广告、招商广告的基本要素。 在中国,为城市做形象广告起始于1999年。当时,山东省威海市为发展当地旅游业,做出了以广告传播吸引八方游客的决策。为形成差异化竞争,广告采用了“一个新的创作思路,那就是从单纯的宣传个别旅游景点转到推介一座城市;从宣传景点形象转到宣传城市形象;从发掘景点特色转到发现城市之魂。城市广告不再把焦点对准城市中的某一个别事物,而是综合考察整个城市,通过城市中各部分资源的组合,产生一种整体的冲击力,表现和展示城市形象。威海的独特地理位置、著名历史事件、和谐的城市景观、宜居的城市条件被组合到一起。威海市的整体形象得到这样的展现:“这里弥漫过甲午战争的硝烟,这里被秦始皇称为天之尽头,如今,这里是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范例城市之一,——威海,CHINA!” 周怡和黄伟的《城市发展中的城市形象广告——中国首家城市形象电视广告的诞生及其影响分析》有如上表述。不难看出,广告所选取的城市符号代表了威海的特殊之处,是不可复制的。 从1999到2009的十年期间,中国城市形象广告的数量急剧增多。我们依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底的统计数字,对36个人口超过200万以上的中国城市和两个人口不足200万的副省级城市,共计38个城市的形象广告进行搜集,共收集了157支城市广告片。其中结合大

关于品牌传播的思考

品牌是什么 品牌这个概念实在太热了,以至于所有学管理的人,都觉得有必要去听一听,但是同时,品牌这门课又实在太难讲了,充满希望的学生们大多都会难免失望的。 这就是品牌的现状。 无数的书籍,畅销的,经典的,都在讲品牌,但是讲到现在,很多人都还无法给出一个品牌的准确定义,读的书越多,就越感到迷惑。 无数的名词,概念和模型,在这个时候被引入,什么品牌dna,品牌美誉度,品牌资产模型等,不要指望品牌资产模型能像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一样有效的描述和给你指引,这些概念基本上什么都不是。 那么,品牌究竟是什么? 品牌,就是一个被消费者成功记忆的符号,在消费者的脑海里面,这个符号对应了一个实体。 这样的理解,恐怕让人相当失望。 品牌是什么 从前面的定义我们可以界定品牌的三要素:符号,记忆,实体 品牌的核心是记忆 为什么记忆很重要,因为是大脑支配行动。一个基本的假定,人是害怕未知的,人倾向于利用已有的记忆体系来进行决策。 最开始,这个世界只有产品,在没有竞争的时候,产品是只有名称而没有品牌的,消费者是基于产品名称来记忆产品的。“土豆”,“白菜”对应着一定的实体,存在消费者的脑海中。产品名是对实体记忆的第一次提炼。如果一件实体,没有给他一个名称,那么其是很难被记忆的。当竞争出现之后,产品名的记忆由于缺乏指向性,因此,记忆面临升级,品牌作为第二层记忆要素产生了。在产品名上面,被再次添加了一个符号,在严格意义上的品牌诞生之前,品牌的记忆载体往往是模糊的。可能一张脸是一个品牌,如果你去菜市场买菜,你会很自然的顺着自己的记忆去选择一家买主,如果脑海中有记忆的话,这个记忆是地理位置,或者摊位号,或者是卖菜人的一张脸。因为在这些符号后面,对应了你脑海中存储的对这个实体的认知和体验,比如说菜品种有哪些,态度如何,价格是否公道。当然,这样未经严格提炼的记忆体系是脆弱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记忆模式,记忆的效果也千差万别,因此经过严格设计的符号体系出现了,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个体进行记忆。 符号是记忆的承载体 符号的出现,不仅仅大大增强了沟通的效率,同时也大大促进了记忆的形成和完善。符号对于记忆的作用,在于其满足了个体对于记忆的需求,降低了记忆和检索的成本。正如货比满足了交易的需求一样。我们知道的真正意义上的品牌雏形是符号开始在记忆体系中的应用。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城镇化发体现状与思考 摘要: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新的经济增长极。本文从城镇化发展 进程、城镇化发体现状及特点阐述了阜阳市城镇化的历史现状,并分 别从滞后于全国全省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收入三个方面实 行深刻的剖析。最后,从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城镇功能,立足市情实 际明晰发展目标,依靠发展拉动增强城市实力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发展进程;现状;阜阳市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也是新的经济 增长极。近几年,阜阳把推动城镇化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抓手和推动 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不但为阜阳跨越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已经成为富民强 市的战略支撑点。 一、阜阳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一)城镇化发展进程阜阳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众多,城镇 化水平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前3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一直徘徊在4.5%以下,发展滞缓。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 进程明显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观,先后经历了平稳恢复阶段(1978~1995年)、加快发展阶段(1996~2005年)和快速推动阶段(2006年后)的发展过程。1978~1995年全市城镇化率由4.5%逐步攀升到10.6%,年均提升0.36个百分点,属逐步恢复提升阶段;1996年 阜阳撤地设市后,城镇化水平得到长足发展,提升到2005年的26.5%,十年年均提升1.59个百分点;2006年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动,城镇化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升,发展质量

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城镇化率达37.5%,2006年以来年均提升1.22 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发体现状及特点1.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城市空间扩 展加快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GDP总量攀升到1146.1亿元,1978~2014年GDP年 均增长9.7%,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1.8%,“十二五”前四年均 速达10.5%,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之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人口城镇化进程快速推动,2014年城镇化水平提升到37.5%, “十二五”前四年平均提升1.4个百分点,是全市城镇化持续快速发 展时期。城镇常住人口发展到293.4万人,是2010年的1.2倍,分别 是2005年和1978年的1.3倍和10.7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全市城市外延和新区持续扩大,城市面积迅速拓展。2014年末,全市 城市面积788.6平方公里,比2005年扩大2.1倍,平均每年增加60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超过240平方公里,比2005年和2010年分别 增加135.9%和37.9%。随着城市面积的增加,城市人口规模也在持续 扩大。全市城市人口179.7万人,比2005年和2010年分别增长50.5%和8.1%。2.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显著增强近年来,阜阳市优化投资环境,持续增大对城市建设、道路和公用设施的投入,城市功 能日趋完善。2014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2010年的2.0倍,年均增长18.5%;房地产开发投资是2010年的4.3倍,年均增长 44.1%。城市道路总长度达1753公里,比2010年增长40.7%;城市公 交运营路网长度和客运量分别比2010年增长44.9%和81.2%;城市排 水管道和供水管道长度分别增长79.0%和36.3%。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 增强,城市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强,城市环境质量和人 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和园林绿地面积明显增加,绿 化覆盖率持续提升,城市绿化美化效果正在显现,生态环境明显改观。3.产业层次优化升级,就业结构积极调整城镇化有助于工业和城市服 务业的发展,促动二、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和就业结构。同时,二、三产业的持续较快发展也有助于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 业岗位,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2014年,阜阳全市二、三产业增加

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的论文

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的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中心城市作为所属区城的经济中心,与一般城市相比,其有显著的特征,并具有极大的聚集功能、扩散功能和创新功能,是区城经济发展的龙头和窗口,能够促进整个区城的经济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关键词:增长极理论;中心城市;聚集效应;扩散效应 1引言 面临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间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如何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佩鲁等人提出通过增长极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心经济城市凭借各种优势发展成为区域中的增长极,并通过发挥强大的功能和作用,在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区域发展当中,由于不平衡增长模式的存在,集中投资可以产生高的投资效果,促进各类产业迅速发展。把投资集中在一个中

心城市,可以促进城市的快速增长,使中心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聚集地,进而通过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影响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振兴和发展。 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如今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之一。佩鲁在《略论增长极概念》(1955)一文中指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佩鲁从技术创新、资本的集中和输出以及聚集经济三个方面分析了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重要作用。一个中心也会导致其他中心的出现,这些中心之间借助物质和智力交往而相互联系,进而会使增长极所在地的整个经济状况改观。 2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 中心城市在整个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居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它实际上就是增长极理论中的增长极。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的经济中心,具有显著的特征: 经济规模大、聚集程度高 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在所属区域内占据较大的份额,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于区域平均水平。城市居民

城市品牌形象营销策划

城市品牌形象营销策划 麦盛品牌营销顾问公司,中国顶尖品牌营销策划咨询顾问公司,领军人物为国内最具营销实战创新的全案营销规划专家程辉先生。麦盛策划为企业提供实际、实操、实战的营销策划和管理咨询服务。 麦盛先后服务过30余家中国企业,创意创新很多经典的品牌营销成功案例,其中部分成功案例被国内部分学府的商学院选为案例进行学习。麦盛与众多策划公司不同之处在于,麦盛注重实际实战。麦盛一方面提供营销整体解决方案,电话152********一方面也提供企业实际需要的部分服务。麦盛提供服务有:市场调研、品牌规划、产品营销策划、营销战略、包装及形象设计、整合营销传播、网络公关炒作、团队渠道建设、样板市场建设、绩效考核、终端执行管控、实战营销培训、公司战略文化等企业系统规划顾问服务。 麦盛的服务杜绝理论教条主义,坚持以企业的发展现状为原则,提供可操作的全案解决方案。 麦盛通过十二年的品牌营销实践,归纳创新极具实践价值的竞争战略和营销理论整合体系,成为为中国企业品牌营销提升销量的源动力。麦盛营销策划总结创新的7大运营系统10大品牌竞争力16大营销策略16大执行管控9大保障体系让企业一炮而红,持久稳健品牌溢价。 麦盛服务理念 麦盛使命 帮助领先创新的企业实现品牌和销量的双提升,同时为企业培育和激励优秀人才的一家系统专业化策划运营管理公司。 麦盛价值观 客户服务原则:坚守职业价值;为高层领导服务;帮助企业构建高效工作;减少企业资源的浪费。服务专业价值:成为一名专业工作者;对质量的追求要永远攀登;实践科学管理技巧;建立团队精神;自我管理约束;提出异议是自己的责任。 服务团队价值: 执行公司相关制度; 客户利益高于公司利益; 做到真实、诚实、可信; 靠专业水准赢得客户的高度信任; 保持独立性、专业性和坚守职业道德; 做自己有能力、用时间和经验可以做到的事。 麦盛公司为企业提供系统营销策划解决方案: 1.营销诊断和市场调研 2.品牌形象和品牌资产规划 3.营销战略和资源匹配规划 4.产品策划和价格体系规划 5.渠道价值链和渠道管控规划 6.整合营销传播规划 7.招商发布会、年度促销策略规划 8.组织架构与营销团队管理规划 9.营销管理系统规划 10.终端销量提升规划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 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以后,中国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 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特征措施 1 中国城市化概述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 年代中期以 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三大标志 (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3. 中国城市化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论核心城市在城市群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

论核心城市在城市群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 摘要: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中央已经明确要使环渤海区域成为带动中国经济新一轮 发展的第三增长极。而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作为环渤海核心的滨海新区的建设与发展至关 重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核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 内外成熟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的发展历程,旨在为滨海新区的良好发展与带动整个环渤海区 域共同发展方面提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核心城市 一、核心城市功能的理论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群已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 基本地域单元,而核心城市作为城市群的中心,在城市群的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国内外对核心城市的大量研究表明,核心城市对于城市群经济的发展主要具备三个作用,即聚集作用、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 (一)核心城市具有聚集和辐射作用 对于核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作用,许多经济学家都发表了他们各自的观点,大体可以归纳 出以下几种: 都市圈经济理论(戈特曼,1957)认为都市圈是一个社会高度一体化的经济体,其中有一 个中心城市发挥着主导作用,城市圈的核心是中心城市及其所属的大都市区,目前世界主 要的城市圈都是以中心城市大都市区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心城市依靠发 达的交通通讯网络与周边城市和地区密切联系在一起,并聚集人才流、资本流和信息流。 在开放竞争的条件下,中心城市广泛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成为国际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 环节。 多中心聚集理论(C.D.哈里斯和E.L.乌尔曼,1945)认为核心城市可以扩充城市群的中间地带,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并非只形成一个商业中心区,而会出现多个商业中心。其中一个 主要商业区为城市的核心,其余为次核心。这些中心不断地发挥成长以及带动的作用,直 到城市的中间地带完全被扩充为止。而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新的极核 中心又会产生。城市地域里集聚与扩散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最后结果通常是复数核心结构。 点轴扩散理论(萨伦巴和马利士,20世纪初)认为经济的空间移动和扩散是通过点对区域 的作用和轴对经济的扩展来完成的。随着交通干线的建立,人流和物流易于聚集,生产和 运输成本降低,形成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使交通干线连接点形成增长点,即核心 城市。使交通沿线成为增长轴,即城市群(带)。核心城市对于整个区域的带动作用表现在:各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即增长极,通过“点”的发展逐步推移和扩散到下一 级的“点”直至整个发展轴。 级次扩散理论认为(J.R.弗里德曼,1966)核心区域的扩散效应成为地域结构变化的主导力量,扩散促进次一级的极化,形成次一级的核心区域,构成职能等级体系和与此相适应的 不同等级的地域经济结构。核心区域是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区域社会的子系统,它对其外 围区域行使各种各样的职能,产生紧密地联系,中心城市通过职能扩散可以对外围地区具 有组织带动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品牌传播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品牌传播研究 【摘要】:城市在建立之初,就被赋予品牌的烙印,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品牌的内涵逐渐扩充和凝固,并形成了具有独特品牌特色。这时候,我们需要将城市当作一种品牌来经营。在全球化竞争的今天,很多城市争相树立自己的城市品牌,而其依托点便是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自从产生之后,对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其产业比重的增加和增幅速度的惊人。这一点,在各国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文件中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城市品牌传播的主要作用在于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整体支持和产业内部元素的促进。两者之间也产生了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关注和使用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传播元素和符号,这些元素或符号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找到并被推广。于是,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整体经济格局中的作用就变得越来越重,甚至在某些依托创意产业而生的城市中,创意产业成为其灵魂。城市品牌传播的作用和模式已经被学者广泛探讨,但是从文化创意产业角度去讨论城市品牌传播的文献并不多,甚至形成了很多空白。一个完整的理论范式显得迫切而紧急。本文着重对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品牌传播的概念进行界定,清晰的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形式,列举大量传播实例之后,分析了国内城市传播的现状,然后依托大量的文献考证和整理,整理出了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城市品牌传播模式和手段,以此作为城市品牌传播的参考。【关键词】:文化创意文化创意产业城市品牌城

市品牌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124;F299.2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11导论11-16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1-131.1.1选题背景11-121.1.2研究意义12-131.2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13-151.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5-161.3.1研究方法151.3.2研究创新点15-162概念界定及相关文献回顾16-262.1城市品牌的概念与界定16-172.1.1城市品牌16-172.1.2城市品牌的内容172.2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与界定17-192.2.1文化产业17-182.2.2文化创意产业18-192.3城市品牌传播的定义与核心任务19-212.3.1城市品牌传播202.3.2城市品牌传播的核心任务20-212.4文献综述与评价21-262.4.1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21-232.4.2关于城市品牌传播的研究23-252.4.3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品牌关系的研究25-263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品牌传播的关系26-303.1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品牌传播26-293.1.1文化创意与城市品牌传播的初步探讨263.1.2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外城市品牌传播中的作用26-283.1.3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品牌传播的辩证关系28-293.2创意产业作用于城市品牌传播的两种方式29-303.2.1创意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1978 年到 2008 年的 30 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 30 年,是我国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挑战和对策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a13498678.html,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挑战和对策思考 作者:马驰李海波 来源:《时代金融》2015年第03期 【摘要】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城镇化发展不可避免成为中国全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一届政府对中国城镇化发展寄望颇高,希望以此提振经济民心,实现新一轮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然而,缺乏详尽需求分析调查、缺乏生态安全规划、缺乏持续资本运作配套、缺乏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等多个重点问题若不能很好解决,将严重伤害中国基层百姓切身利益和信心。本文就相关问题展开思考,提出城镇化发展应真正了解基层民众的真实需求,应以自然生态安全为考核评价标准,应解决金融服务瓶颈和风险驾驭能力,应克制执政者的“GDP 渴望”和“规模冲动”,应保全民族文化和增加民族文化价值等建议,以资参考。 【关键词】经济发展 ;城镇化 ;金融监管 中国未来改革,必将全面涉及法治、经济、军事、教育、生态等多个深水区领域,而且任何领域皆任重道远,使命艰巨,不可急功近利。 基于为全国人民能够充分享受改革实惠的初衷考量,城镇化发展是需要优先探讨的问题之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城镇化发展一直未中断,综合来看,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城镇化进程差异巨大,相对成功案例主要集中在部分沿海城市和中部城市。大西北以及二三线以下城市发展还处于极低水平。同时,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工业用地挤占住宅、产业用地等情况突出,加上房价居高不下,大量投机因素的存在,导致本应该全面参与城镇化进程的广大乡村人口资源望而却步,土地使用效率反而大大降低。 一、中国城镇化的真正需求源自何处 城镇化是一个社会发展和工业进步的自然结果。主要还是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与人口资源分布之间的一个供需平衡关系。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暴露出来两极化现象,如:北上广等资源竞争过度的大城市、一些新兴城市大量房屋空置等现象并存,也触动政府希望通过推动城镇化,让过度集中的大城市人口和资源流向二线乃至三线中小城市。这可视作一个比较合理的需求。 我们再从地方政府债务的角度考量城镇化的需求。在地方政府债务究竟有多严重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不同声音。 审计署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11万亿元,而今年需要偿还的债务占债务总余额的21.89%,这意味着,2014年地方政府需偿还债务或高达近2.4万亿元。然而,2014年8月初,《中国经济周刊》在对全国人大常委尹中卿专访的材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