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L)。

(二)证候诊断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赤红,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湿热证:脘腹胀满,痞满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晕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脉络淤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脉络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弦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纳食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体淡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兼证

①瘀证:胸闷刺痛,肢体麻木或疼痛,疼痛不移,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心烦失眠,或中风偏瘫,语言语言謇涩,或视物不清,唇舌紫暗,舌质黯,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苔薄白脉弦或沉而涩。

②痰证:嗜食肥甘,形体肥胖,呕恶眩晕,口黏痰多,食油腻而加重,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脉滑。

③湿证:头重昏蒙,四肢沉重,遇阴雨天加重,倦怠嗜卧,脘腹胀满,食少纳呆,便溏或粘滞不爽舌胖大,边齿痕,苔腻,脉弦滑。

④浊证:腹部肥胖,实验检查血脂或血尿酸升高,或伴脂肪肝,舌胖大,苔腐腻,脉滑。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中药汤剂口服

①肝胃郁热证:开郁清热。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清半夏、枳实、白芍、大黄、生姜等。

②胃肠实热证:通腑泄热。大黄黄连泄心汤加减:大黄、黄连、枳实、石膏、葛根、元明粉等。

③脾虚胃热证:辛开苦降。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党参、干姜、炙甘草。

④上热下寒证:清上温下。乌梅丸加减:乌梅、黄连、黄柏、干姜、蜀椒、附子、当归、肉桂、党参等。

⑤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白虎汤加减:知母、黄柏、山萸肉、丹皮、山药、石膏、粳米、甘草、天花粉、黄连、生地、藕汁等

⑥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人参、黄芪、麦冬、五味子、熟地、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萸肉等。

⑦阴阳两虚证:阴阳双补。金匮肾气丸。偏阴虚,左归饮加减;偏阳虚,右归饮加减。桂枝、附子、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枸杞子、甘草、杜仲、菟丝子、肉桂、当归、鹿角胶等。

(2)兼证

①瘀证:活血化瘀。桃红四物汤加减:地黄、川芎、白芍、当归、桃仁、红花等。

②痰证:行气化痰。二陈汤加减:偏痰热黄连温胆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连、大枣等。

③湿证:健脾燥湿。三仁汤加减:杏仁、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通草、滑石、竹叶等。

④浊证:消膏降浊。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枳实、石膏、葛根、元明粉、红曲。生山楂、五谷虫、西红花、威灵仙等。

(二)中成药治疗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开郁清热。可选用大柴胡颗粒。

②胃肠实热证:通腑泄热。可选用牛黄清胃丸、一清胶囊、新清宁片、复方芦荟胶囊。

③上热下寒证:清上温下。可选用乌梅丸。

④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可选用知柏地黄丸、十味玉泉丸、金芪降糖片、金堂宁胶囊(片)、津力达颗粒。

⑤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可选用消渴丸、降糖甲片、渴乐宁胶囊、参芪降糖胶囊(颗粒)、芪药消渴胶囊、芪蛭降糖片(胶囊)、降糖丸。

⑥阴阳两虚证:阴阳双补。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右归胶囊、左归丸。

(2)兼证

①瘀证:活血化瘀。可选用可乐欣胶囊、糖脉康颗粒、木丹颗粒、芪蛭降糖胶囊(片)。

②湿证:健脾燥湿。可选用参苓白术散(颗粒)。

③痰证:燥湿化痰。可选用二陈丸。

④浊证:消膏降浊。可选用加味保和丸。

(三)中药外用

1.中药泡脚:下肢麻木和/或凉和/或痛和/或水肿者,可采用汤剂泡脚。可选用腿浴治疗器和足疗仪。

2.中药外敷:可选用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中药研末加工双足心贴敷。

3.中药离子导入: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中药器械,辩证使用中药离子导入。克配合选用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

(四)非药物疗法

1.膳食与药膳调配:做到个体化,达到膳食平衡。尽可能基于中药食物性味理论,进行药膳饮食治疗。单纯饮食控制者,可配合使用糖尿病治疗仪。

2.运动治疗;运动治疗的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坚持有氧运动。保持健康为目的体力活动包括每天至少30分钟等强度的活动,运动时注意安全性。其他尚有散步、广播操、太极拳、游泳、打球、划船、骑自行车等。可配合使用糖尿病治疗仪。

3.针灸疗法:可根据病情选择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磁疗、激光穴位照射等。

①阴虚火旺证:鱼际(LU10)、太渊(LU9)、心俞(BL15)、肺俞(BD13)、脾俞(BL20)、玉液(Ex—HV12)、金津(Ex—HV13)、承浆(RN24)。

②气阴两虚证:内庭(ST44)、三阴交(SP6)、脾俞(BL20)、胃俞(BL21)、

中脘(RN12)、足三里(ST36)。

③阴阳两虚证:太溪(K13)、太冲(LR3)、肝俞(BL18)、脾俞(BL20)、肾俞(BL23)、足三里(ST36)、关元(RN4)。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多功能艾灸仪、数码径络导平治疗仪。

4.气功疗法:可根据病情选择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五禽戏、丹田呼吸法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糖尿病疗效判定包括疾病疗效判定标准、主要指标疗效(即降糖疗效)评价和证侯疗效判定标准。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侯积分减少≥7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血糖及2小时血糖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至6.2%以下,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侯积分减少≥3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侯积分减少不足3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2.主要检测指标(血糖)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至正常,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

有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

无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注: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应分别进行疗效评估。

3.中药证侯疗效判定方法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

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 ×100%。

(二)评价方法

1.采用证型的半定量量表对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方法

消失:疗前患的症状消失,积分为零。

好转:疗前患有的症状减轻,积分降低,但不为零。

无效:疗前患有的症状为减轻或加重,积分未降低。

2.代谢控制目标评价方法

按1999年亚洲—西太平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控制目标评价(表1)。

表1 1999年亚洲—西太平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控制目标

理想良好差血糖(mmol/L)空腹 4.6~6.1 ≤7.0 >7.0

非空腹 4.4~8.0 ≤10.0 >10.0 HbAlc(%) <6.5 6.5~7.5 >7.5

血压(mmHg)<130/80 >130/80~<140/90 ≥140/90

BMI(kg/m2) 男性<25 <27 ≥27

女性<24 <26 ≥26 TC(mmol/L) <4.5 ≥4.5 ≥6.0

HDL-C(mmol/L) >1.1 1.1~0.9 <0.9

TG(mmol/L) <1.5 1.5~2.2 >2.2

LDL(mmol/L) <2.6 2.6~3.3 >3.3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住院)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L)。

(二)证候诊断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赤红,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湿热证:脘腹胀满,痞满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

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晕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脉络淤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脉络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弦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纳食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体淡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兼证

①瘀证:胸闷刺痛,肢体麻木或疼痛,疼痛不移,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心烦失眠,或中风偏瘫,语言语言謇涩,或视物不清,唇舌紫暗,舌质黯,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苔薄白脉弦或沉而涩。

②痰证:嗜食肥甘,形体肥胖,呕恶眩晕,口黏痰多,食油腻而加重,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脉滑。

③湿证:头重昏蒙,四肢沉重,遇阴雨天加重,倦怠嗜卧,脘腹胀满,食少纳呆,便溏或粘滞不爽舌胖大,边齿痕,苔腻,脉弦滑。

④浊证:腹部肥胖,实验检查血脂或血尿酸升高,或伴脂肪肝,舌胖大,苔腐腻,脉滑。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中药汤剂口服

①肝胃郁热证:开郁清热。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清半夏、枳实、白芍、大黄、生姜等。

②胃肠实热证:通腑泄热。大黄黄连泄心汤加减:大黄、黄连、枳实、石膏、葛根、元明粉等。

③脾虚胃热证:辛开苦降。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党参、干姜、炙甘草。

④上热下寒证:清上温下。乌梅丸加减:乌梅、黄连、黄柏、干姜、蜀椒、附子、当归、肉桂、党参等。

⑤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白虎汤加减:知母、黄柏、山萸肉、丹皮、山药、石膏、粳米、甘草、天花粉、黄连、生地、藕汁等

⑥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人参、黄芪、麦冬、五味子、熟地、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萸肉等。

⑦阴阳两虚证:阴阳双补。金匮肾气丸。偏阴虚,左归饮加减;偏阳虚,右归饮加减。桂枝、附子、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枸杞子、甘草、杜仲、菟丝子、肉桂、当归、鹿角胶等。

(2)兼证

①瘀证:活血化瘀。桃红四物汤加减:地黄、川芎、白芍、当归、桃仁、红花等。

②痰证:行气化痰。二陈汤加减:偏痰热黄连温胆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连、大枣等。

③湿证:健脾燥湿。三仁汤加减:杏仁、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通草、滑石、竹叶等。

④浊证:消膏降浊。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枳实、石膏、葛根、元明粉、红曲。

生山楂、五谷虫、西红花、威灵仙等。

(二)中成药治疗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开郁清热。可选用大柴胡颗粒。

②胃肠实热证:通腑泄热。可选用牛黄清胃丸、一清胶囊、新清宁片、复方芦荟胶囊。

③上热下寒证:清上温下。可选用乌梅丸。

④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可选用知柏地黄丸、十味玉泉丸、金芪降糖片、金堂宁胶囊(片)、津力达颗粒。

⑤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可选用消渴丸、降糖甲片、渴乐宁胶囊、参芪降糖胶囊(颗粒)、芪药消渴胶囊、芪蛭降糖片(胶囊)、降糖丸。

⑥阴阳两虚证:阴阳双补。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右归胶囊、左归丸。

(2)兼证

①瘀证:活血化瘀。可选用可乐欣胶囊、糖脉康颗粒、木丹颗粒、芪蛭降糖胶囊(片)。

②湿证:健脾燥湿。可选用参苓白术散(颗粒)。

③痰证:燥湿化痰。可选用二陈丸。

④浊证:消膏降浊。可选用加味保和丸。

(三)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

如丹参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丹红注射液、黄芪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等。

(四)基础治疗

1.降糖治疗: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诊疗指南》选择治疗方案。配合使用“双C方案”即动态血糖监测加胰岛素泵治疗。有适应症者,进行胰岛移植和/或干细胞治疗,以及臭氧治疗。

2.并发症治疗: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诊疗指南》选择治疗方案。配合非药物疗法,如安诺治疗仪,气压循环驱动治疗、激光治疗、臭氧治疗等。

(五)中药外用

1.中药泡脚:下肢麻木和/或凉和/或痛和/或水肿者,可采用汤剂泡脚。可选用腿浴治疗器和足疗仪。

2.中药外敷:可选用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中药研末加工双足心贴敷。

3.中药离子导入: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中药器械,辩证使用中药离子导入。克配合选用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

(六)非药物疗法

1.膳食与药膳调配:做到个体化,达到膳食平衡。尽可能基于中药食物性味理论,进行药膳饮食治疗。单纯饮食控制者,可配合使用糖尿病治疗仪。

2.运动治疗;运动治疗的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坚持有氧运动。保持健康为目的体力活动包括每天至少30分钟等强度的活动,运动时注意安全性。其他尚有散步、广播操、太极拳、游泳、打球、划船、骑自行车等。可配合使用糖尿病治疗仪。

3.针灸疗法:可根据病情选择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磁疗、激光穴位照射等。

①阴虚火旺证:鱼际(LU10)、太渊(LU9)、心俞(BL15)、肺俞(BD13)、脾俞(BL20)、玉液(Ex—HV12)、金津(Ex—HV13)、承浆(RN24)。

②气阴两虚证:内庭(ST44)、三阴交(SP6)、脾俞(BL20)、胃俞(BL21)、

中脘(RN12)、足三里(ST36)。

③阴阳两虚证:太溪(K13)、太冲(LR3)、肝俞(BL18)、脾俞(BL20)、肾俞(BL23)、足三里(ST36)、关元(RN4)。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多功能艾灸仪、数码径络导平治疗仪。

4.气功疗法:可根据病情选择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五禽戏、丹田呼吸法等。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骨质疏松治疗康复系统治疗糖尿病合并的骨质疏松症,三步推拿技术治疗糖尿病合并的难治性失眠,结肠透析机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等,可配合使用糖尿病治疗仪。

(七)护理

1.糖尿病教育:教育内容非常广泛,贯穿于糖尿病整个防治过程。通过教育使患者了解治疗不达标的危害性,掌握饮食和运动的方法和实施,了解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的合理使用及调节,急性并发症临床表现、预防、处理、慢性的危险因素及防治。血糖的监测、自我保健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等。

2.饮食护理:原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应做到合理搭配,食养以尽,勿使太过。谨和五味,膳食有酸、苦、甘、辛、咸等五味以入五脏。五味调和,水谷精微充足,气血旺盛,脏腑调和。

食应有节:一日三餐应做到定时定量,合理安排。主食量分配:早餐占全日量的25%,午餐为40%、晚餐为35%、或全日主食分为5等份,早餐为1/5,中餐各2/5。并提倡适量膳食纤维、优质蛋白、植物脂肪。戒烟限酒:烟可促进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与加重。酒精可诱发使用磺酰脲类药或胰岛素患者低血糖。可限量1~2份标准量/日(每份标准量啤酒285ml、白酒30ml等约含10g酒精)。限盐:每天限制食用盐摄入在6g内,高血压患者应更严格。

3.运动护理:运动方式多样,内容丰富。日常选择散步、中速或快速步行、慢跑、广播操、太极拳、气功八段锦、五禽戏、游泳、打球、滑冰、划船、骑自行车等。提倡比较温和的有氧运动,避免过度激烈。运动量可按心率衡量。有效心率计算:男性最高心率=205-年龄/2;女性最高心率=220﹣年龄/2。最适应运动心率范围,心率应控制在最高心率的60%~85%。运动必须个体化,尤其老年或有效严重并发症者,量力而行。

4.心理护理:人的心理状态、精神情绪对保持健康、疾病发生,病情转归等发挥重要作用。情志过激,超越生理调节限度,是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司,可诱发疾病、或使疾病加重或恶化。“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精神愉悦,正气旺盛以利战胜疾病。

5.药物护理:了解药物的功效主治和服用时间,注意药物之间的交互作用,预防药害。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糖尿病疗效判定包括疾病疗效判定标准、主要指标疗效(即降糖疗效)评价和证侯疗效判定标准。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侯积分减少≥7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血糖及2小时血糖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至6.2%以下,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侯积分减少≥3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侯积分减少不足3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2.主要检测指标(血糖)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至正常,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

有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

无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注: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应分别进行疗效评估。

3.中药证侯疗效判定方法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

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 ×100%。

(二)评价方法

1.采用证型的半定量量表对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方法

消失:疗前患的症状消失,积分为零。

好转:疗前患有的症状减轻,积分降低,但不为零。

无效:疗前患有的症状为减轻或加重,积分未降低。

2.代谢控制目标评价方法

按1999年亚洲—西太平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控制目标评价(表1)。

表1 1999年亚洲—西太平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控制目标

理想良好差

空腹 4.6~6.1 ≤7.0 >7.0 血糖(mmol/L)

非空腹 4.4~8.0 ≤10.0 >10.0 HbAlc(%) <6.5 6.5~7.5 >7.5

血压(mmHg)<130/80 >130/80~<140/90 ≥140/90

男性<25 <27 ≥27 BMI(kg/m2)

女性<24 <26 ≥26 TC(mmol/L) <4.5 ≥4.5 ≥6.0

HDL-C(mmol/L) >1.1 1.1~0.9 <0.9

TG(mmol/L) <1.5 1.5~2.2 >2.2

LDL(mmol/L) <2.6 2.6~3.3 >3.3

附件1

糖尿病中医症状积分方法(参考方案)症状0分轻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乏力无劳则即乏劳则即乏不动亦乏

气短无活动后气短稍动即气短不动即气短

倦怠无精神不振精神疲倦,勉强坚持日常

工作

精神萎疲不振,不能坚持

日常工作

自汗无皮肤微潮皮肤潮湿汗出

少气懒言无

不喜多言懒于言语不欲言语面色不华无

淡白淡白无华苍白或萎黄心悸无

偶尔发生时有发生经常发生

失眠无睡眠易醒或睡而不安,晨

醒过早,不影响工作

每日睡眠小于4小时,但

可坚持工作

彻夜不眠,难以坚持正常

工作

肢体麻木无

偶尔发生经常发生,可以缓解经常发生,不易缓解月经不调无

可月经延期,量少,色淡月经延期,量少,色淡经常发生,不易缓解

腰膝酸软无腰膝酸软,时而作痛腰膝酸软,须常变换体位腰痛如折,持续不已,需

服药可缓解

无心烦热无

手足心发热手足欲露衣被外手足欲握冷物则舒

口干咽燥无轻微口干咽燥口干咽燥,饮水可缓解口干咽燥,欲饮水,饮而

不解

头晕无

偶有头晕经常发生头晕不止,持续发生耳鸣无

偶尔发生经常发生经常发生,不能缓解耳聋无

听力轻度减退听力中度减退听力重度减退

炒热盗汗无偶尔头部潮热汗出胸背潮热潮湿,反复出现周身潮热,汗出如水洗,

经常出现

骨蒸发热无

骨蒸偶尔出现骨蒸发热反复出现骨蒸发热明显,经常出现形体消瘦无

形体轻度消瘦形体中度消瘦形体极度消瘦

失眠无每日睡眠不足4~5小时每日睡眠不足二到三小

时,入睡困难。

彻夜难眠

健忘无

偶尔健忘近事遗忘远事遗忘

齿松发脱无

牙齿松动,少量脱发牙齿少数脱落,大量脱发牙齿多数脱落,头发稀少遗精无

遗精每周一到二次每周遗精三到四次每周遗精一次以上早泄无

短时好泄一般即泄未触即泄

畏寒肢冷无手足有时怕冷,不影响衣

着,遇凤出现

经常四肢怕冷,次一般人

明显,夜晚出现

全身明显怕冷,着衣较常

人差一季节

性欲减退无眼脸、足踝轻度浮肿颜面、下肢明显浮肿颜面、下肢浮肿严重,或

有胸腹水

夜尿频多

夜尿2次夜尿三到四次夜尿5次以上

下肢浮肿午后下肢稍肿,肿势隐约

可见

双下肢浮肿,按之有陷双下肢浮肿,按之深陷

刺痛、痛

有定处,

拒按无

偶尔发生,半小时内可自

行缓解

每天疼痛时间少于3小

时,按之痛甚,服一般药

可缓解

持续疼痛,疼痛难禁,拒

按,需服止痛药才可缓解

皮下瘀斑无全身2处一下瘀斑,因碰

撞而起

全身3处以上瘀斑全身3处以上瘀斑青紫,

自行发

肌肤甲错无手足皮肤粗糙不起鳞屑手足皮肤粗糙起鳞屑全身多处皮肤粗糙,鳞屑

脱落

脘痞无略感胸闷,脘腹偶有不舒心胸满闷,脘腹时有痞满心胸痞闷,脘腹持续痞塞

不通

纳呆无饮食稍减,偶有思心饮食明显减少,时有恶心,

偶有

呕吐

近于不能进食,时时恶心,

时有

呕吐

肥胖无

形体丰满,超重10% 形体较胖,超重10~20% 形体肥胖超重高于20%

头胀肢沉无头略胀,肢体略沉重头胀,肢体沉重明显头胀,,肢体沉重不欲

神识昏蒙无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表

情淡漠,或见烦躁

精神恍隐,神识迷蒙,呆

钝无知

,或烦躁不安

昏不知人,或躁扰不宁,

谵语妄

皮肤瘙痒无皮肤偶有局限性瘙痒皮肤时有不同部位瘙痒皮肤时有多部位瘙痒,难

以难受

肢体抽搐无偶有肢体局部抽动时有肢体局部抽动时有全身多部位瘙痒,难

以忍受

便秘无

大便不畅,每日一次便秘,大便2~3日一次便秘,大便数日一次尿少无

尿量较少尿明显量少尿量极少或无尿

糖尿病的入院指南

本指南用于确定由于与糖尿病的相关原因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下列情况下,适宜住院治疗。

1.威胁生命的急性代谢并发症。

2.新诊断的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

3.长期代谢控制不良,需要严密监测,确定其原因,并对治疗进行调整。

4.因糖尿病的严重慢性并发症需要强化治疗,或与糖尿病无关但影响糖尿病控制或与糖尿病伴随存在的其他严重情况。

5.妊娠期间未控制或新发现的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6.需用胰岛素泵治疗或其他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者。

7.调整既定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或使用磺脲类药物本身非入院治疗的指征。

任何指南都无法代替临床判断,在应用指南时必须考虑每位患者总的临床情况和社会心理状态。因此,可能存在这种情况,尽管患者的临床情况不符合指南,但入院治疗却是最恰当的。例如,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能支付入院费用的新诊断1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的急性代谢并发症

发生下列情况,应当入院: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血浆葡萄糖>250mg/dL﹙>13.9mmol/L﹚伴有

1)动脉血pH<7.30且血清CO

2

水平<15mEq/L

2)中等程度的酮尿症和/或酮血症

高糖高渗状态

高血糖患者发生神经精神障碍和血浆渗透的升高。它通常既有严重的高血糖(如血浆葡萄糖>600mg/dL[>33.3mmol/L] )又有血浆渗透压的显著升高(如,>320mOsm/kg,320mmol/kgL)。

伴有神经精神症状的低血糖症

1)血糖<50mg/Dl(<2.8mmol/L) ,对低血糖的治疗未使神志迅速恢复者。

2)已证实或疑及由低血糖所致的昏迷,抽搐或行为异常,如定向力障碍,共济失调,运动

协调性不稳定和言语困难。

3)低血糖已获治疗,但不能保证治疗后的12小时内一直有成年人陪护。

4)磺脲类药物导致的低血糖症。

未控制的糖尿病

已确诊的糖尿病,如果代谢控制差,有必要明确其原因,开始正确的治疗,这类患者应入院。指南应具备至少一种以下情况:

高血糖伴血容量不足

与代谢恶化有关的持续难治的高血糖

反复发生的空腹高血糖(>300mg/Dl[>16.7mmol/L]),门诊治疗困难或A1C水平大于正常高限的100%。

尽管给予了干预仍反复发生的严重低血糖(即<50mg/dL[﹤2.8mmol/L] ﹚

以血糖经常波动于低血糖(<50mg/dL[<2.8mmol/L] ﹚和空腹高血糖﹙>300mg/dL[>16.7mmol/L] ﹚之间为表现的代谢不稳定。

反复发生无感染或外伤等诱因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由于严重心理社会问题而致代谢控制而门诊治疗难以解决,导致患者频繁缺课或误工。

由于糖尿病的并发症或其他急性病而入院

慢性心血管、神经、肾脏和其他的糖尿病并发症可能进展到需要入院治疗的阶段。

在这种情况中,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是决定是否需要住院治疗的主要指针(如治疗中末期糖尿病肾病)。但是,在运用这类指南时,必须考虑到存在糖尿病之一事实:否则可能使得部分需要入院治疗的患者被作为门诊病人来处理。在其他病况(如感染)和治疗(如手术、化疗)是存在相似的问题。其中:

1)糖尿病是一个参与因素:

2)迅速开始对糖尿病的有效控制可以改善结局(如妊娠):

3)主要的医疗问题或治疗干预(如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糖尿病控制的恶化:4)存在糖尿病的视网膜、肾脏、神经或心血管并发症的急性发作。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尿量增多 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二)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三)多食易饥 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宜选择混合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粗细粮合理搭配,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2.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燕麦、芹菜、韭菜等,以增加饱腹感,延缓食物吸收稳定血糖。 3.观察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饥点等穴位。 (四)倦怠乏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 2.进食补中益气类食物,如山药、鱼肉、香菇等。食疗方:乌鸡汤、香菇木耳汤、山药炖排骨。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出版)。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 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 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 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发布的《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1 )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有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者,以下 5 项检查(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中任 1 项异常;无临床症状者, 5 项检查中任 2 项异常,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5)排除诊断:需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 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如根据以上检查仍不能确诊,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患者,可做神经肌电图检查。 (6)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临床诊断有疑问者,可以做神经传导功能检查。 (7)诊断分层:见下表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1]汇总

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5年优化)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一、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订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做为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多饮、多尿、多食,形体消瘦等为主要依据或中 年以后发病,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伴有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血糖检查: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分型 1、痰(湿)热互结证 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脘 腹胀满,易饥多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减。 全瓜萎、半夏、黄连、枳实、马齿苋

加减:口渴喜饮加生石膏、知母;腹部胀满加炒莱菔子、焦槟榔。 偏湿热困脾者,治以健脾和胃.清热祛湿.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2、热盛伤津证 症状: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 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糖宁1号方加减 天花粉、石膏、黄连、地黄、太子参、葛根、麦冬、乌梅、大黄、鬼箭羽、马齿苋、玄参、知母 3、气阴两虚证 症状: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 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 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糖宁2号方加减 天花粉、葛根、麦冬、茯苓、乌梅、黄芪、西洋参、黄精、鬼箭羽、白术 加减:倦怠乏力甚重用黄芪;口干咽燥甚重加麦冬、石斛。 (二)兼夹证 1、兼痰浊 症状: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脘腹满闷,肢体沉重,呕恶眩晕, 恶心口黏,头重嗜睡,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doc

消渴病( 2 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 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 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 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 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 / 证候施护 (一)尿量增多 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二)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三)多食易饥 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宜选择混合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粗细粮合理搭配,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2.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燕麦、芹菜、韭菜等,以增加饱腹感,延缓食物吸收稳定血糖。 3.观察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饥点等穴位。 (四)倦怠乏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 2.进食补中益气类食物,如山药、鱼肉、香菇等。食疗方:乌鸡汤、香菇木耳汤、山药炖排骨。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1]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尿量增多 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二)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三)多食易饥 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宜选择混合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粗细粮合理搭配,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施今墨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精选

施今墨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精选 施今墨先生是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强调把健脾助运和滋肾养阴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了著名的“降糖对药”(即黄芪、山药、苍术、玄参),在当今医学界影响深远。 验方一:元参90g,苍术30g,麦冬60g,杜仲60g,茯苓60g,生黄芪120g,枸杞子90g,五味子30g,葛根30g,二仙胶 60g,熟地60g,怀山药120g,山萸肉60g,丹皮30g,人参60g,玉竹90g,冬青子30g。研为细末,另用黑大豆1000g,煎成浓汁去渣,共和为小丸。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成年人糖尿病,血糖尿糖控制不理想者。 验方二:葛根30g,花粉90g,石斛60g,元参90g,生地90g,天冬30g,麦冬30g,莲须30g,人参30g,银杏60g,五味子 30g,桑螵蛸60g,菟丝子60g,破故纸60g,山萸肉60g,西洋参30g,何首乌60g,生黄芪120g,怀山药90g,女贞子60g。研为细末,金樱子膏1000g合为小丸。每服6g,每日3次。适用于糖尿病中医辨证为上消、下消者。 验方三:莲子肉60g,芡实米60g,党参60g,熟地、红参、天竺子、桑葚子、淡苁蓉、阿胶、黄精各60g,西洋参30g,杭白芍60g,黄柏30g,生黄芪90g。共研细末,雄猪肚一个,煮烂如泥,和为小丸。每服6g,每日3次。主要适用于糖尿病中医辨证为中消者。 赵锡武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选 赵锡武先生长期供职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治疗糖尿病具有丰富经验。认为上中下三消“其始虽异,其终则同”,主张分期治疗,早期以养阴清热泻火为主,肺胃兼治;中期当养阴益气;晚期应针对阴阳俱虚证相应施治。 验方:生熟地各30g,天麦冬各12g,党参30g,当归9g,山萸肉12g,菟丝子30g,元参12g,黄芪30g,泽泻15g。水煎服,每日一剂。主要适用于治疗糖尿病中晚期患者。阳明热甚口渴者加白虎汤、川连以清胃。泻火;阳虚加用金匮肾气丸,桂附可用至10g;腹胀加大腹皮;腹泻重用茯苓、泽泻,去生地,熟地减量;兼有高血压者加杜仲、牛膝;兼有冠心病者加栝楼、薤白、半夏。 祝谌予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选 祝谌予教授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奠基人之一,师承施今墨先生,主张对糖尿病进行分型辨证,强调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活血化瘀治法,认为糖尿病在临床虽可分为阴虚、血瘀、阴阳两虚、气阴两虚等型,但临床以气阴两虚多见。创立的降糖基本方在中医界具有很大影响。 方剂组成:黄芪、山药、苍术、元参、生地、熟地、丹参、葛根。 临床应用:阴虚型以一贯煎为主方;阴阳两虚型以桂附八味丸为主方;血瘀型以降糖活血方为主,药物组成:木香、当归、益母草、赤芍、白芍、川芎。若燥热或烘热,加黄芩、黄连;口渴欲饮,加知母、石膏;渴饮无度,加浮萍;多食明显,重用生地、熟地,加玉竹;全身瘙痒,加白蒺藜、地肤子;腰腿疼,加鸡

外科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中医诊疗方案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9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足》。 (1)糖尿病患者有肢端血管和(或)神经病变和(或)合并感染者。 (2)糖尿病患者肢端有湿性坏疽或干性坏疽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并符合0~5 级坏疽标准者。 (3)踝/臂血压指数小于0.9 以下者。 (4)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提示肢端血管变细,血流量减少造成缺血或坏疽者。 (5)血管造影证实,CTA、MRA 提示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并有临床表现者。 (6)电生理检查,可见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改变者。 (7)X 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脱钙、骨质破坏、骨髓炎或关节病变、手足畸形及夏科关节等改变者。 具备前2 条,并结合后3~7 条中任何1 条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2002年制订的《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临床诊断与疗效标准(草案)》。 (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2)有糖尿病病史,或空腹血糖值升高,尿糖测定阳性者。 (3)有慢性肢体动脉缺血表现:肢体麻木、怕冷(或怕热)、间歇性跛行、瘀血、营养发生改变,肢体感觉减退或皮肤发红灼热,甚者发生溃疡或坏疽;常四肢发病,以下肢为重。 (4)各种检查证明有肢体动脉狭窄闭塞性改变,下肢以腘动脉以远动脉病变为最多见。 (5)常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肾动脉血管病、脑血管病和眼底动脉血管病变等。 (6)排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动脉炎、雷诺氏病、冷损伤血管病等其它缺血性疾病。

(7)①肢体动脉无损伤检查:彩色多普勒、CT、DSA(数字减影)、血管超声、血管光电容积血流图检查证实有肢体动脉狭窄或闭塞者。②动脉造影以下肢动脉病变为主,腘动脉以远动脉病变占80%以上,血管病损形态颇似动脉硬化闭塞症,由于广泛的肢体动脉硬化、糖尿病,故动脉侧支血管较少,血管可发生迂曲、狭窄、闭塞。③多普勒踝部血压测定与肱部血压测定之比明显变小。④X线平片检查:主动脉弓、腹主动脉或下肢动脉有钙化阴影。 (二)分期诊断 1.未溃期:下肢无明显破溃。 2.已溃期:下肢已出现破溃。 (三)证候诊断 1.寒邪凝滞,痰瘀阻络证:肢体明显发凉、冰冷、呈苍白色,遇寒冷则症状加重,步履不利,间歇性跛行、多走疼痛加重,小腿酸胀,休息痛减。严重者持续疼痛,夜间尤甚、彻夜不寐。肢端、小腿有瘀斑,或足紫红色、青紫色,舌质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腻,脉沉迟或弦涩。 2.热毒伤阴,瘀阻脉络证:足局部红、肿、热、痛,或伴溃烂,神疲乏力,烦躁易怒,口渴喜冷饮,舌质暗红或红绛,苔薄黄或灰黑,脉弦数或洪数,趺阳脉可触及或减弱。 3.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足局部漫肿、灼热、皮色潮红或紫红,触之患足皮温高或有皮下积液、有波动感,切开可溢出大量污秽臭味脓液,周边呈实性漫肿,病变迅速,严重时可累及全足,甚至小腿,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趺阳脉可触及或减弱。 4.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肢体麻木、疼痛,状如针刺,夜间尤甚,痛有定处,足部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皮色暗红或见紫斑;或溃后创面腐肉已清,肉芽生长缓慢,久不收口,周围组织红肿已消或见疮口脓汁清稀较多,经久不愈,舌质淡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趺阳脉弱或消失。 5.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足发凉,皮温低,皮肤苍白或紫暗,冷痛,沉而无力,间歇性跛行或剧痛,夜间更甚,严重者趾端坏疽干黑,逐渐扩大,腰酸,畏寒肢凉,肌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无力或细涩,趺阳脉弱或消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寒邪凝滞,痰瘀阻络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痰祛瘀 (1)推荐方药:阳和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麻黄、熟地、鹿角胶(烊化)、白芥子、炮姜炭、甘草、肉桂、桂枝、桃仁、红花、熟地、当归、川芎、赤芍、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说课材料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尿量增多

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二)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三)多食易饥 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宜选择混合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粗细粮合理搭配,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2.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燕麦、芹菜、韭菜等,以增加饱腹感,延缓食物吸收稳定血糖。 3.观察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饥点等穴位。 (四)倦怠乏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住院)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ZYYXH/T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案(试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 电话:—59957689 59957687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案 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案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案 乳腺癌中医护理案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案 丹毒中医护理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案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案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案 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案 胃癌中医护理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案 混合痔中医护理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案 护理案附录1 护理案附录2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案 (试行) 一、常见证侯要点 (一)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口干咽燥,视力减退,目睛干涩,神疲乏力,便干或稀溏。舌胖,紫暗或有瘀斑。 (二)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视物模糊或变形,目睛干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大便干结。舌暗红,少苔。 (三)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五心烦热,视物模糊或不见,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腰酸肢冷,大便溏结交替。舌胖少津或有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侯施护 (一)视物模糊 1.病室光线明亮,避免强光刺激,物品摆放有序,地面防滑。 2.观察患者视物模糊或变形的程度,评估跌倒的高危因素,悬挂标识,加装护栏,督促其更换防滑鞋。 3.患者突然出现眼前全黑或漂浮的圆形黑影等眼底出血症状时,立即报告医师。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眼、肾、神门、交感等穴。 5.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目睛干涩 1.避免强光与烟尘刺激,阅读及使用电脑大于1小时应闭目休息10分钟。 2.遵医嘱眼部中药湿敷。 3.遵医嘱眼部中药熏蒸或雾化。 4.遵医嘱眼部中药离子导入。

介绍21种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

介绍21种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已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近30年来,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了不可替代的优势。 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由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约占80%,并使其预期寿命减少1/3。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升高者在80%以上,血粘度升高者达90%。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缓慢,但属治本范畴,在血糖下降的同时使体质同步增强,对慢性并发症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阴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实质,脾虚是糖尿病不愈的根本,血瘀是糖尿病合并症产生的关键。 中药可以把养阴健脾益气活血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从而使糖尿病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疗。使用中药可使血糖、尿糖长期稳定在正常范围。 中医药的整体调可以在降糖的同时,增强患者体质,纠正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调节胰岛素受体的数目或亲和力,以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抗胰岛素抵抗。 中药的整体调节可以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产生。糖尿病患者多数存在着血液粘滞度增高、高血脂及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这些因素,造成了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变以及重要脏器损伤的基础。中药在降糖的同时,可以通过益气活血降低血液粘滞度和血脂等,从而防治并发症。 在临床诊疗中时常看到有的病人以往口服西药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但加用中药后血糖下降;有的患者血糖控制较好,但症状明显,加用中药后症状改善或消失;现在很多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或单用中药治疗或中药再加西药治疗。 对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肥胖的中老年人、空腹血糖损害者、糖耐量降低者服用中药可以降低他们最后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性。当然这时服用中药属预防和保健性质。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 1.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防止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2.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腰膝酸软 1.遵医嘱监测血糖,观察有无低血糖发生。 2.遵医嘱艾灸,取肾俞、神阙、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委中、涌泉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皮质下、内分泌、脾、胰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活血化瘀类药一般饭后服;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痰瘀阻络者宜温凉服;肝肾亏虚者宜温服(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用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53.消渴病脉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脉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2011年《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拟定。 (1)有消渴病病史。 (2)肢端发凉,麻木,疼痛。 (3)皮肤紫绀或苍白,毛发脱落,感觉多变。 (4)间歇性跛行。 (5)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201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及2015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4]拟定。 (1)临床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 (2)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缺血的临床表现。 (3)ABI检查:ABI≤0.90 可诊断为下肢缺血。 (4)下肢动脉彩超:提示动脉硬化、斑块、管腔狭窄等。 (5)下肢血管CTA、MRA或DSA:提示管腔狭窄等。 (二)证候诊断 参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8年)、《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011年)。 1.阴虚血瘀证:肢端麻木或灼痛或肌肉挛痛等,或现间歇性跛行,局部皮肤干燥,咽干口燥,口渴多饮,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边有瘀斑,苔薄白干或少苔,脉细涩。 2.气虚血瘀证:肢端麻木、乏力、疼痛,肌肉萎软无力,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语声低微,面色晦暗,活动易劳累,自汗,口唇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苔白,脉沉弱无力。 3.阳虚血瘀证:肢端发凉、麻木、疼痛,入夜痛甚,肢端皮肤紫绀或苍白,间歇性跛行,面色苍白,神疲倦怠,腰腿酸软,畏恶风寒,舌质淡紫,或有紫斑,苔薄白,脉沉细涩。

4.阴阳两虚血瘀证:肢端发凉、麻木、疼痛,皮肤紫绀或苍白或毛发脱落、灼痛、蚁行等,间歇性跛行。神疲体倦,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腰膝酸软无力,畏寒,四逆,阳痿,或伴肢体浮肿,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而涩。 5.热毒血瘀证:肢端麻木、灼痛,足部发红,局部肤温可有增高,口干渴喜凉饮或但欲漱水不欲咽,或口气重,汗出畏热,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暗红,苔黄,脉弦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阴虚血瘀证 治法:滋阴活血通脉。 推荐方药:芍药甘草汤合玉泉丸加减。白芍、甘草、生地黄、当归、水蛭、麦门冬、黄芪、茯苓、乌梅、天花粉、葛根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气虚血瘀证 治法:补气活血通脉。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赤药、川芎、当归尾、地龙、水蛭、人参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上证若合并痰湿重者,可加法半夏、陈皮、茯苓、白芥子、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若兼气滞明显者,可加柴胡、枳实、姜黄、三棱、莪术等。 3.阳虚血瘀证 治法:温阳活血通脉。 推荐方药:附子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附子、人参、茯苓、白术、赤芍、当归、桂枝、细辛、川芎、地龙、全蝎、水蛭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上证若合寒凝重者,可加乌头、吴茱萸、鹿角胶等。 4.阴阳两虚血瘀证 治法:滋阴补阳,活血通脉。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熟附子、肉桂、生地黄、山萸肉、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桃仁、红花、当归、白芍、川芎、三七、水蛭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5.热毒血瘀证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通脉。 推荐方药:顾步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黄芪、人参、石斛、当归、银花、牛膝、菊花、紫花地丁、桃仁、制大黄、桂枝、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消渴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附件7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一、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ICD-10编码:+)。(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常见证候: 气虚血瘀证 寒凝血瘀证 阴虚血瘀证

痰瘀阻络证 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痹症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ICD-10编码:+)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⑵肌电图、感觉定量检查或测量 ⑶肢体动脉多普勒

⑷血常规、尿常规; ⑸肝功能、肾功能 ⑹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四肢血管彩超、踝肱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流变、动态血糖监测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⑴气虚血瘀证:补气活血、化瘀通痹。 ⑵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⑶阴虚血瘀证:滋阴活血、柔筋缓急。 ⑷痰瘀阻络证:化痰活血、宣痹通络。 ⑸肝肾亏虚证:滋补肝肾、填髓充肉。 2.熏洗(蒸)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3.针灸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体针、耳针、电针等不同的治疗手段。 4.推拿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5.其他疗法:离子导入疗法等。 6.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酌情合理选用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同时,配合降压、调脂药物。 7.护理:辨证施护。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特点 (一)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易感。舌胖有印. (二)血虚证:面色无华,唇甲色淡,经少色淡。舌胖质淡。(三)阴虚证:怕热汗出,或有盗汗,咽干口渴,大便干,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舌瘦红而裂. (四)阳虚证:畏寒肢冷,腰膝怕冷,面足浮肿,夜尿频多。舌胖苔白. (五)血瘀证:定位刺痛,夜间加重,肢体麻木,肌肤甲错,口唇舌紫,或紫暗、瘀斑。舌下络脉色紫怒张。 (六)痰湿证:胸闷脘痞,纳呆呕恶,形体肥胖,全身困倦,头胀肢沉.舌苔白腻。 (七)湿浊证: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口中黏腻,口有尿味,神识呆钝,或烦闷不宁,皮肤瘙痒。舌苔白腻.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一)水肿 1评估水肿程度,监测体重、腹围。 2观察排尿得次数与量,使用利尿剂者观察电解质与生命体征变化。 3阴囊水肿者可局部垫起,避免受压;严重胸、腹水时取半坐卧位.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肾、内分泌、等穴,耳部水肿患者禁用。

(二)皮肤瘙痒 1着柔软棉织品,避免化纤、羽绒、羊绒等织品,沐浴或泡脚时水温40℃以下。 2修剪指甲,指导患者勿搔抓皮肤。 3遵医嘱给予中药涂药。 4遵医嘱中药药浴,药液温度在40℃以下,药浴时间要短,以20分钟为宜. 5遵医嘱中药熏洗,皮肤破溃者禁用。 (三)泡沫尿(蛋白尿) 1观察尿泡沫多少及消散时间. 2注意观察发热、劳累等因素对患者蛋白尿得影响。 3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肾俞、脾俞、气海、三阴交等穴。(四)恶心呕吐 1保持口腔清洁. 2舌面上放鲜姜片,以缓解呕吐。 3口中氨味者,予以冷开水或饮柠檬水漱口. 4遵医嘱艾灸,取膈腧、胃俞、神阙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 (五)头胀肢乏 1定时血压监测,高血压危象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立即报告医师。2保持大便通畅,勿屏气或用力排便。顺时针按摩腹部。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三阴交、足三里、风池、百会、太阳等穴。

0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DM)所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率在30%-90%,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 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按其临床表现分为双则 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及单侧非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该病早期呈相对可逆性,后期发展为顽固性难治性神经损伤。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有关:①血管病变:主要是DM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组织缺血、缺氧;②代谢紊乱:高血糖所致的代谢紊乱干扰了神经组织的能量代谢,使其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③神经生长因子减少;④尚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性改变有关。其流行病学特点是:① 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几乎相当;②患病年龄7岁-80岁不等,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上升, 高峰见于50岁-60岁组;③患病率与病程关系不明显,2型DM患者中约有20%的神经病变先于糖尿病证状的出现;④患病率与糖尿病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⑤糖尿病高血糖状 态控制不良者患病率明显高。 根据DPN的不同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分别归属于“麻木”、“血痹”、“痛证”“痹 证”、“痿证”等病症范畴,认为本病是消渴日久,耗伤气阴,阴阳气血亏虚,血行瘀滞,脉络 痹阻所致,属本虚标实证,主要病位在脉络筋肉,内及肝、肾、脾等脏腑,以气血亏虚为本,瘀血征象为标。 二病因病机 1 病因病机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有虚有实。虚有本与变之不同。虚之本在于阴津不足,虚之变在于气虚、阳损。虚之本与变,既可单独在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也 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既可先本后变,也可同时存在。实为痰与瘀,既可单独致病,也可 互结为果。就临床实际情况来看,患者既可纯虚为病,所谓“气不至则麻”、“血不荣则木”、“气血失充则痿”,又可虚实夹杂,但一般不存在纯实无虚之证。虚实夹杂者,在虚实之间,又多存在因果标本关系。常以虚为本,阴虚为本中之本,气虚、阳损为本中之变;而以实为 标,痰及瘀血,阻滞经络。 2 病机演变 DPN病机是动态演变的过程,基本上随着糖尿病的发展按照气虚挟瘀或阴虚挟瘀→气阴 两虚挟瘀→阴阳两虚挟瘀的规律而演变, 阴亏是发生DPN的关键;气虚是迁延不愈的症结;阳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血瘀是造本病的主要原因。DPN病位主要在肢体络脉,以气虚、 阴虚或气阴两虚为本,或由此导致肢体络脉失荣而表现为以虚为主的证候,或由此导致的脏

消渴肠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吕仁和、赵进喜主编,2009年版)。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顽固性夜间或餐后腹泻,腹泻后上腹胀满,厌食,恶心,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等。 (3)主要体征:上腹部轻压痛,消瘦,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减弱或缺失等。 (4)辅助检查:立卧位血压,消化道钡餐透视,纤维结肠镜检查,肝胆脾胰彩超,腹平片,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它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参照《内分泌学》(廖二元主编2001年版)。 糖尿病肠病主症以腹泻为主,无粘液脓血便,腹泻前可有痉挛性腹痛伴肠鸣增多排便后症状可好转,便常规及培养无炎性成分及细菌生长。 (二)证候诊断 1.肝脾不和证: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2.脾胃虚弱证:脘腹痞闷,时缓时急,喜温喜按,纳呆食少,腹满肠鸣,身倦乏力,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缓。 3.脾肾阳虚证:腹泻肠鸣或五更泄,泻后痛减,形寒肢冷,乏力倦怠,面色恍白,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 肝脾不和证 治法:抑肝扶脾,建中止泻。 推荐方药:痛泻要方加减。白术、芍药、陈皮、防风、党参、山药等。 中成药:舒肝和胃丸、逍遥丸等。 2. 脾胃虚弱证 治法:健脾益气,升清降浊。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试题及答案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 1、阴虚证大便情况表述准确的是(B) A、泄泻 B、大便干 C、时溏时泄 D、正常 2、皮肤瘙痒为哪个证型表现(A) A、湿浊证 B、气虚证 C、血瘀证 D、痰湿证 3、痰湿证和湿浊证共同舌象表现为(C) A、舌胖有印 B、舌瘦红而裂 C、舌苔白腻 D、舌下络脉色紫怒张 4、有盗汗的证型为(A) A、阴虚证 B、气虚证 C、血虚证 D、阳虚证 5、阳虚证宜食(B)食品 A、补气 B、温热 C、清凉类 D、祛湿化浊 6、头胀肢乏耳穴压豆取穴(C) A、足三里、内关、合谷 B、足三里、脾俞、三阴交 C、心、脑干、神门 D、脾俞、脾俞、三阴交 7、患者口中氨味漱口液选(D ) A、碳酸氢钠 B、呋喃西林 C、温开水 D、柠檬水 8、不宜多食酸涩食品的证型为(A) A、痰湿证 B、阳虚证 C、气虚证 D、湿浊证 9、下列属于中低强度有氧运动的项目为(B)

A、打羽毛球 B、骑自行车 C、蹦极 D、快跑 10、皮肤瘙痒时药浴温度为(D)。 A、42度 B、39-41度 C、40-42度 D、40度以下 二、填空题:(共15空,每空2分) 1、消渴病肾病常见证候要点(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痰湿)证、(湿浊)证。 2、阳虚证:畏寒肢冷,腰膝(怕冷),面足浮肿,夜尿(频多)。 3、消渴病肾病患者有泡沫尿时注意观察(发热)、(劳累)等因素对患者蛋白尿的影响。 4、患者恶心呕吐时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 5、血虚证:宜食补血的食品,如动物血制品、(红皮花生)、(黑豆)等 三、简答题:(共4题,1、3题各10分;2、4题各15分) 1、痰湿证、湿浊证常见证候要点。 痰湿证:胸闷脘痞,纳呆呕恶,形体肥胖,全身困倦,头胀肢沉。舌苔白腻。 湿浊证: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口中黏腻,口有尿味,神识呆钝,或烦闷不宁,皮肤瘙痒。舌苔白腻。 2、恶心呕吐辩证施护。 (1)、保持口腔清洁。 (2)、舌面上放鲜姜片,以缓解呕吐。 (3)、口中氨味者,予以冷开水或饮柠檬水漱口。 (4)、遵医嘱艾灸,取膈腧、胃腧、神阙等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