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常考150个实词梳理(一)

常考150个实词梳理(一)

常考150个实词梳理(一)
常考150个实词梳理(一)

常考150个实词梳理(一)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并列,靠近)

2)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比较,相比)

3)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王顾左右而言他》(及,等到)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汉世老人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①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焉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复嘱云:“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来。”老人俄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②矣。

[注] ①侵晨:天刚亮;侵,临近。②内帑(tǎnɡ):国库。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比.至于外()(2)寻.复嘱云()

答案:等到。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12分)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①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②。”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注释】①还:通“环”,环绕。②贾:通“价”,价钱。

12.为下列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项。(6分)

(1)比.三旦立市()

A.比较B.紧靠C.接连D.等到

答案:12.(1)C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①老儒。一日,雅②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苦水井前,

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③,倦而假寐④。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注释】①偃蹇(yǎnjiǎn):迂腐萎靡的样子。②雅:美好不粗俗。③针黹(zhǐ):针线活。④假寐:不脱衣服小睡。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比.相见()(2)故走.觅兄()

答案:12.(1)等到(2分)

1)A、一狼得骨止《狼》(得到,获得)再如:“争而不得,不可谓《公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天时不如地利》

B、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看到,看见)

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领会)

D、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抓到)

E、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找到)“遂迷,不复得路。”

F、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发现)

G、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照到)

2)A、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黠鼠赋》(能够,可以)

B、吾不得而见之矣《黄生借书说》(能够,可以)

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合适,适当)

4)得无楚之水使民善盗耶《橘逾淮为枳》(和“无”组成固定词语,“得无”表示推测或反问,“莫非”、“大概”、“可能”、“怎能不”等意)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世传公冶长①能解百禽之语。一日,有鸱来报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 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鸱是以怨之。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众人逮长见邑宰③。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冶长无以对。

【注释】①公冶长:孔子的学生。②鸱:鹞鹰。③宰:县官。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得( )

答案:12.(1)得到、获得(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3—15题(12分)

金壶丹书

《晏子春秋》

景公游于纪①。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②,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鱢③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④之壶,不亡何待乎?”

[注释]①纪:地名,原为一个诸侯国,在今山东省寿光县南,后为齐所灭。②反:同“翻”。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

③鱢(sāo):鱼腥味。④注:记载。

14.对画线句“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发现一只金壶,于是打开看,里面藏着一本红色的书。

B.得到一只金壶,就打开一看,里面有红笔写成的文字。

C.发现一只金壶,就仔细地观赏,壶的正中刻有红色的字。

D.得到一只金壶,于是仔细观察,发现里面有红色的字。

参考答案:B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拾樵

司马光

余见童子拾樵于道,约曰:“见樵先呼者得之,后毋得.争也。”皆曰:“诺!”既而行,相与笑语戏狎,至欢也。瞲①然见横芥②于道,其一先呼,而众童子争之,遂相挞③击,有伤者。余惕④然,亟归而叹曰,“噫!夫天下之利大于横芥者多矣,吾不知戒而日与人游,恃.其欢而信其约。一旦有先呼而斗者,能无伤乎?”【注】①瞲:xuè,惊讶地看。②芥:小草。③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④惕:忧虑、恐惧。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后毋得.争也()(2)恃.其欢而信其约()

答案:12.(4分)(1)能够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注释】①分宁:地名。②主簿:官名。③委:抛弃,扔弃。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有狱.久不决狱()(2)囚得.免得()

答案:12.(2+2分)(1)案件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过去,原来)

2)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原因,缘故)

3)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故意)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因此)

(一)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宋王谓其相唐鞅曰:“寡人所杀戮者众矣,而群臣愈不畏,其故何也?”唐鞅对曰:“王之所罪,尽不善者也。罪不善,善者故为不畏。王欲群臣畏也。不若无辨其善与不善而时罪之,若此则群臣畏矣。”居无几何,宋君杀唐鞅。唐鞅之对也,不若无对。

12.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其故.何也()

答案:12.缘故,原因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鹦鹉噪虎

女几之山,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①,鹊集而噪之。鹦鹉闻之,亦集而噪。寒鸦见而问之曰:“虎行

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寒鸦笑曰:“鹊之巢木末②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

注释:①朴簌:小树。②木末:树梢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2)故.噪而去之()

答案:12.所以(2分)

1)使童子烛之(《黠鼠赋》)( 命令,派遣,支使)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命令,派遣,支使)

3)卒见使于一鼠(《黠鼠赋》)( 命令,派遣,支使)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橘逾淮为枳》)( 让,致使)

5)不使学(《伤仲永》)( 让,致使)

6)为一说,使与书俱(《黄生借书说》)( 让,致使)

7)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让,致使)

8)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让,致使)

9)晏子将使楚(《橘逾淮为枳》)( 出使)

10)使弈秋诲二人弈(《孔孟论学》)( 假使)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甘戊使于齐,渡河。船人曰:“河水狭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骐骥騄駬①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函,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说苑杂言》,有删改)注:①骐骥騄駬:指良马。②斤斧:刀斧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甘茂使.于齐( )

1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假如它们捕捉老鼠,还比不上小猫

B、假如它们捕捉老鼠,曾经比不过小猫

C、让它们捕捉老鼠,还比不上小猫

D、让它们捕捉老鼠,曾经比不过小猫

答案:12.(4分,各2分)(1)出使 13. C (3分)

(二)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张杲卿知润州

张杲卿知润州①,有妇人夫出外数日不归,忽有人报菜园井中有死人,妇人惊往视之。号哭曰:“吾夫也。”遂以闻官。公使属官集邻里就井验是其夫与非。众皆以井深不可辨,请出尸验之。公曰:“众皆不能辨,妇人独何以知其为夫?”收付有司鞠问②,果奸人杀其夫,妇人与闻其谋。

【注】①张杲卿知润州:张杲卿做润州知府(的时候)。张杲卿,人名。②鞠问:审问。

1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 张杲卿派遣下属召集邻里百姓,一起下井检验这个丈夫是不是还活着。

B.张杲卿派遣下属召集邻里百姓,一起到井边辨认尸体是否妇人的丈夫。

C.公使的下属在井边集合,到邻居那儿打听井里的尸体是不是她的丈夫。

D. 张杲卿让下属假装休息,在邻居那儿打探井里的尸体是哪个人的丈夫。

答案:13.B(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副使失物

李士衡①,使高丽②,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丝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覆必难免。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更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注释:[李士衡]北宋人,当时为官。[高丽]古国名。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4分)

(1)李士衡使.高丽()(2)副使者以.士衡所得丝帛藉船底()

答案:12 (1)出使(2)用、把、拿(任选一个即可)

(四)阅读下文,完成12一15题(12分)

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①。不能难②,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日:“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

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③。秦将白起攻之,赵括出锐卒自搏战。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①奢:赵国大将,赵括之父。②难:驳倒。③约束:指纪律号令等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使.赵不将括使:(2)悉更.约束更:

答案:12 (1)假使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2分)

王文正①在相府日,未归第②。上遣使赐御酒十器,其兄丞令人首取二壶,其妇曰:“上赐也,俟相公归视。”即欲持去。兄怒,擎梃击壶皆碎,酝③流盈地。夫人恶之,不令扫却④。公归见之,问其故,左右具道所以然。公徐语曰:“人生光景几许时?其间何用较计。”余无他言。

【注释】①王文正:北宋名相王旦,谥号文正。②归第:回家。③酝;酒。④却:去掉。

13、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上遣使.赐御酒十器()

参考答案:使者

1)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岳阳楼记》(大叫,呼啸)

2)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捕蛇者说》(大声哭)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号令,命令)

4)a、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称号,别号)

B、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作动词用,取名号;定国号)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盲人过桥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①,兢兢握固,自分②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③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子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④,执一隅以自矜严⑤者,视此省哉!(《应谐录》)

【注释】①楯:栏杆上的横木②分:料③第:只管④沈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⑤自矜严:矜持自负1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2)握楯长号.()

答案:12.(2)大哭、大喊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张杲卿知润州

张杲卿知润州①,有妇人夫出外数日不归,忽有人报菜园井中有死人,妇人惊往视之。号哭曰:“吾夫也。”遂以闻官。公使属官集邻里就井验是其夫与非。众皆以井深不可辨,请出尸验之。公曰:“众皆不能辨,妇人独何以知其为夫?”收付有司鞠问②,果奸人杀其夫,妇人与闻其谋。

【注】①张杲卿知润州:张杲卿做润州知府(的时候)。张杲卿,人名。②鞠问:审问。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号.哭曰:“吾夫也”号( )

答案:12.(4分。每空2分。)(1)大声呼叫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迂公修屋

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东藏

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①,诘曰:“吾适②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注】①诟,责骂。②适,指女子出嫁。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⑵妻且号.且诟号_____

答案:12 ⑵大声叫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2分)

副使失物

李士衡为馆职,一武人为副,与之俱使高丽。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①帛藉②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号,请尽弃所载,不尔,船覆必难免。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更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

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①缣(jiān):细娟②藉:垫在下面的东西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与之俱.使高丽( ) (2)舟人大号.( )

答案:13.(2)大叫(2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喜欢,爱好)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孟论学》(喜欢,爱好)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黄生借书说》(喜欢,爱好)

(一)阅读下文,完成17-15题(12分)

读书佐酒

(元)陆友仁

苏子美①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岳父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②。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窥之。

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③,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

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选自《研北杂志》)【注释】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②率(lǜ):标准。③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好.饮酒好:

答案:喜欢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华隆好弋①猎。畜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隆后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咋②蛇死焉。

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嗥吠,往复路间。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选自《太平广记》)【注】①弋(yì):射。②咋(zé):咬。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华隆好.弋猎()(2)如同于亲戚

..焉()

答案:喜欢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九石①弓

齐宣王好.射,悦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试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②而止,皆日:“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注:①石,重量单位,一石为120斤。②关:同“弯”,指拉满弓。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弧度。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齐宣王好.射( ) (2)左右皆试引.之( )

答案:喜欢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题(12分)

亮躬耕陇亩①,好为《梁父吟》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④与亮友善,谓为信然⑤。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⑥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⑦亮,凡三往,乃见。

【注】①陇亩:田地②《梁父吟》:古歌曲名,曲调悲凉慷慨。③管仲、乐毅:分别是春秋和战国时期齐国和燕国的名臣。④元直:徐庶,字元直⑤谓为信然:认为确实是这样⑥器:器重⑦诣:到……去

12.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好.为《梁父吟》()

答案:喜欢

1)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登泰山记》(赶得上)

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到,至)

3)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趁着,等到……时)

4)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如,比得上)

5)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潍县蜀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和,以及)

(一)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詹懋举以工为师

万历末,詹懋举为颍州守,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者。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①,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曾见一老人,贸薪入城,薪担头常囊琴,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木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之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选自清朝王士祯《池北偶记》 (注)①一过:一遍。

12.解释加点字。(4分)

(1)颇善.此乎?善.( ) (2)一时琴师莫能及.及.( )

答案:如,比得上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养鸟有道

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①之奏。及.披衣而起,洗面漱口啜茗,见其扬翚振彩②,倏③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大率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④,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钜细仁忍何如也⑤!

——选自郑板桥《致弟书》【注释】①《云门》、《咸池》:古乐曲名。②扬翚(huì)振彩:扇动五彩翅膀飞翔。③倏:极快地,忽然。

④囿(yòu):园林。⑤其钜细仁忍何如也:用心的仁慈或残忍,相差多么远啊!

12.解释加点字。(4分)

(1)及.披衣而起及( )

答案:等到

1)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离开)

2)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黄生借书说》(失去,损失)

3)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除掉,去掉)

4)俸去书来《黄生借书说》(花掉)

5)西蜀之去南海《为学》( 距,距离)

(一)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陈章侯蔑视显贵

陈章侯性诞僻○1,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2笔也。有一龌龊○3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头裸体○4,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注释:○1诞僻:怪僻○2搦(nuò)握○3龌龊:肮脏,引申为品行卑劣

○4头裸体:不戴帽子

12.(2)下列“去”的解释符合文中加点词“乃自先去.”意思的一项是

A. 除掉、去掉

B.失去、损失C.距离 D.离开

答案:D

(二)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吴季子挂剑墓树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①,带宝剑以过徐君②。徐君观.剑,不言而心欲之。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则徐君死,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③,不受。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④

【注】①延陵:今江苏常州市。季子:春秋吴国的公子季里礼。西聘晋:出使西去晋国。②过徐君:拜访徐国的君主。③嗣君:徐君的儿子,继位为徐国国君。嗣,继承。④带:佩挂。

13.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季子拿剑挂在徐君墓那棵树上就离开了。

B、季子拿剑献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就离开了。

C、季子就把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离开了。

D、季子就把剑带到徐君墓前的树上离开了。

答案:13.(2分)C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以身居作

梁鸿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乃寻访烧者,问所失财物,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因为执勤不解。邻家耆老察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鸿,还其豕,鸿不受。偿之方去.。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其主犹以为.少()(2)偿之方去.()

答案:12.(1)认为(2分) (2)离开(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曾任范县令,案无留牍,爱民如子。迁①潍县,值岁荒,人相食。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②,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迁:指调动官职。②谴:责问、责备。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我任.之()(2)去.任之日()

答案:12.(4分。各2分)(1)承受、承担(2)离开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②。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③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娇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馔(zhuàn):准备食物。③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觉饥甚而不敢去.( ) (2)公取自食.之( )

答案:12、(1)离开(2分)(2)吃(2分)

1)举烛而索,中有死鼠(《黠鼠赋》)( 举起,抬起)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兴起,发动)

3)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成就,成功)

4)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拔,推举)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赵简子举兵而攻齐,令军中有敢谏者罪至死。被甲士,名曰公卢,望见简子大笑。简子曰:“子何笑?”对曰:“臣有宿笑①。”简子曰:“有以解之则可②,无以解之则死。”对曰:“当桑③之时,臣邻家夫与妻俱之田,见桑中女,因往追之,不能得,还反,其妻怒而去之,臣笑其旷④也。”简子日:“今吾伐国失国,是吾旷也。”于是罢师而归。

【注释】①笑:笑话。②有以解之则可:如果能够解释清楚这个笑话就算了。

③桑:采桑。④旷:荒废,也指失职。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赵简子举.兵而攻齐( )

答案:12.(4分)(1)发动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与王隐①曰:“有鸟止南方之阜②,三年不翅,不飞不鸣,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长羽翼;不飞不鸣,观民则。来日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③知之矣。”又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贪臣五,举处士④六,而邦大治。

(《韩非子·喻老》,有删改)【注释】①隐:有所暗指的话,也指谜语。②阜:土山。③不谷: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④处士:隐居的贤人。

12.解释上文中加点词。(4分)

(1)止( ) (2)举( )

答案:(4分)(1)停,停住(2)选用,推荐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郢①书燕说

郢人有遗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类此。

①郢(yǐng):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举.贤而任之()(2)今世学者,多类.此。()

答案:(1)推荐,推举(2分)(2)类似,像(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振作,奋发)

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口技》(发出,出现)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写作,创作)

做亭者谁?《醉翁亭记》(建造,建筑)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做,制作)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劳作,劳动)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12分)

长者子得沉香木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香木。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注】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4 分)

①方.得一车()②不如烧之作.炭()

答案:(1)才(2)制作、做成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左思,齐国临淄人也。欲赋三都①,遂构思十年,门庭籓溷②,皆著③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及

赋成,时人未之重。司空张华④见而叹曰:“班、张⑤之流也。”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初,

陆机⑥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⑦,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

甕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⑧,以为不能加⑨也,遂辍笔焉。

(选自《晋书·左思传》)【注释】①赋三都:指作《三都赋》。②溷:hun,厕所。③著:搁置。④张华:西晋文学家。⑤班、张:东

汉的班固、张衡,分别以《两都赋》、《二京赋》称著当时。⑥陆机:西晋文学家。⑦伧父:粗野鄙贱的人。

⑧伏:通“服”。⑨加:超过。

5、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4分)

及()作()

答案:(4分)等到创作

(三)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2分)

杨万里①宋名士也。韩侂胄②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高官。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侂胄恚,改命他人。侂胄专权日益甚,万里忧愤成疾。遽闻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报国无路,惟有孤愤!”落笔而逝。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专权十多年。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许.以高官()(2)记不可作.()

参考答案: (1)应允,答应 (2)写作,创作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突破必备知识——高考常考的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文言文阅读突破必备知识 一、高考常考的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一)何 1.疑问代词 (1)译为“什么”。 例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例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2)译为“为什么”。 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3)译为“谁”“哪里”。 例1:牛何.之?(何,哪里。全句译为:把牛牵到哪里去?)(《齐桓晋文之事》) 例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何,谁。全句译为:这实在是我造成的啊,又能责怪谁呢!)(《祭十二郎文》) 2.副词 (1)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表示反问。 例1: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孔雀东南飞》) 例2: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疑问代词的“何”用在疑问句中,需要做出回答。作副词用的“何”用在反问句中,不必做出回答。) (2)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 例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例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复音虚词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2)“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 例:王问:“何以 ..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乎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例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例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例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3)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句中助词,用在句中缓和语气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3.助词,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 例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高考文言文复习重点虚词整理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之 古汉语副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或其它副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的词。在句中一般充当状语、补语,偶作谓语。 古汉语副词的数量很多,用法复杂,表义广泛。根据意义和用法,可分: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敬谦副词 一、程度副词 (一)表示程度高、深 殊、良、甚、颇、孔、重、至 可译为“很”、“十分”、“非常”、“特别”、“格外”、“极”等。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四) ②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贾谊《论积贮疏》) ④王丞相有幸妾姓雷,颇预政事,纳货。(世说新语·惑溺) ⑤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方苞《狱中杂记》) ⑥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诗经·小雅·鹿鸣) ⑦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下) ⑧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贾谊《论积贮疏》)(二)表程度稍深少、稍、略、微、颇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①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四) ②稍不如意,则鞭笞酷虐。(《容斋逸史·方腊起义》) ③请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 ④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汉书·王莽传) 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翁》) ⑥皆取史籒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说文解字叙) ⑦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汉乐府《陌上桑》)注意 “稍”在先秦主要表示“渐渐”、“逐渐”的意思,唐宋以后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表示“稍微”、“略微”的意思。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史记·项羽本纪) 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史记·殷本纪)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愸愸然莫相知。(《黔之驴》) (三)表程度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愈(俞)、益、加、弥、兹(滋) 一般可译为“更加”、“越发”等。 ①主上愈卑,私门益尊。(韩非子·孤愤) ②辞俞卑,礼俞尊。(国语·越语下) ③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汉书·食货志上)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⑤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⑥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墨子·非攻) 注意:现代汉语中“加”单独只作动词,不作副词。 二、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范围的词。 主要修饰动词、形容词、数词或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偏正词组等。 (一)表总括 毕、举、悉、咸、率、尽、俱(具)、并、既、共、凡①列侯毕已受封。(史记·萧相国世家) ②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孟子·梁惠王下) ③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 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⑦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史记·秦始皇本纪) ⑧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⑨凡百三十篇。(司马迁《报任安书》) ⑩共约烧房铺数百间。(广东军务记·三元里抗英)(二)表限止 表示范围仅仅限于某个方面,相当于“仅”、“祇” 但、第(弟)、特、徒、直、唯、止、独、仅 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③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④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⑤不为行道,徒求食也。(论衡·问孔) 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⑦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诗) ⑧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三则) ⑨独其为文犹可识,曰“华山”。(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⑩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四)注意“独”还可以用作语气副词,表示一种反问语气。 “仅”字先秦、两汉时期,用法和现在一样,极言其少,但汉代以后,尤其是在唐代,是“差不多达到”的意思。它是极言其多,不像近代的“仅”字极言其少。如: ①“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杜甫《泊岳阳城下》) ②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三)表互相“相” 1.一般可译为“互相”,表示主语不是单一的,双方既施行同一动作,又都受对方动作的支配或影响。例如: ①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②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2.“相”还可表示“递相”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一个接着一个实现。例如: ①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②亡国破家相随属。(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相”还可以表偏指,表示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 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②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③稍出近之,愸愸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1.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以1.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

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 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 一、而 (1)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与和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表示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谏太宗十思疏》)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 (3)复音虚词而已,语气助词,表示限止,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二、何 (1)用作疑问代词。 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乎 (1)助词。 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表反问,相当于吗呢。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 下面对18个文言虚词作例解: 1.而 (1)连词 1> 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 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3> 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4> 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 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7> 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2.何 (1)疑问代词今译为: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一.之 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 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补足音节,无意义,不译。 例如:久之,目似瞑《狼》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⑤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与蔺相如》) ③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以: [介词]把;用;拿 ①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②輮以为轮(《劝学》) 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⑤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依据,凭借;按照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③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④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②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介词]在+时间、处所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 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 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 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认为,以为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副词]通“已”,已经 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 【以为】?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高中语文18个常见文言虚词大全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文言虚词大全 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

中考八大常用文言虚词归纳全(更新)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归纳 一. 之 1.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②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唐雎不辱使命》)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4)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①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如: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②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面山而居(《愚公移山》)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三.以 (一)介词 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3.表示工具、方式、方法,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如:①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三)动词(属于实词),可译为“认为”。 如: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者 (一)代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如:①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常考文言实词虚词

常考的文言实词 1、爱:①爱、爱护: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②爱好、喜欢: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④吝惜、舍不得:其爱必大费。(《老子》) 2、本:①草木的根或基干、根源、来源:伐木不自其本。(《晋语》) ②根本、基础的东西:君子务本。(《论学?学而》) ③本来的、原来的、本来:变其本而加厉。(萧统《文选序》) ④根据、掌握:本乎地者亲下。(《周易?乾卦》) ⑤自己一边的、现今的:观左右本朝之臣。(《管子?八观》) ⑥底本、版本:一人持本,一人读书。(刘向《别录》) ⑦本钱:子本均,则没为奴婢。(《柳宗元传》) ⑧奏章或书信,如:“奏本”、“修本”。 ⑨量词:若止印三二本。(《活版》) 3、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庸俗、浅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③看不起、轻视: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宣公十年》) ④谦词、谦称自己:鄙臣不敢以死为戏。(《战国策?齐策》) 4、病:①生病:病万变药亦万变。(《察今》) ②毛病、弊病:砭切政病。(《新唐书?杜希全传》) ③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焉。(《伦语?卫灵公》) ④困苦不堪: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朝:①早晨: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 ②朝见: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拜见:日往朝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⑤官府的大堂:未尝识郡朝。(《后汉书?刘宠传》) ⑥朝代:两朝侍从当时贵。(张籍《赠道士宜师》) 6、乘:①驾车:良马难乘。(《墨子?亲士》)

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而”字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七上) 2、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七上) 3、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郢人》(七下) 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6、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7、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8、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9、不过早樵而暮归。——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0、“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北伐》(八下) 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2、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3、溪深而渔肥——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4、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5、起坐而喧哗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九上) 17、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18、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九上) 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20、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21、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22、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23、方虚骄而恃气——《呆若木鸡》(九下) 24、犹疾视而盛气——《呆若木鸡》(九下) 2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并列】——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 (二)、表示递进关系: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1、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七上) 2、而此地适与余近——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八下) 4、而年又最高——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5、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递进】——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三)、表示承接关系。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六则(七上)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欧阳修《卖油翁》(七上) 3、卒辇而致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七上) 4、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范晔《强项令》(七下) 5、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范晔《强项令》(七下) 6、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毕沅《岳飞》(七下) 7、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毕沅《岳飞》(七下)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2.何 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 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3.乎 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前赤壁赋》)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醉翁亭记》)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在)(《捕蛇者说》)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劝学》) 词尾……的样子,……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 4.乃 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才,这才,就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却,竟(然),反而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只,仅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第二个“乃”:只, 仅仅)(《史记·项羽本纪》)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是,就是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做定语,译为“你的”;也做主语,译为 “你”。不能做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用作指示代词,这样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5.其 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做领属性定语,他的,他们的,她 的,她们的,它的,它们的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人称代词,做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他,他们, 她,她们,它,它们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我的,我(自己),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完整word版)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1.以: [介词]把;用;拿 ①輮以为轮(《劝学》)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介词]依据,凭借;按照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①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介词]在+时间、处所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 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 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认为,以为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副词]通“已”,已经 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 [以为] 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2.之 [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文案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用法18個常見文言 虛詞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2、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 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 19安、20但、21耳、22夫、23盖、24故、25或、26即、27既、28然、29虽、30遂、31惟维唯32已、33矣、34犹、35哉 三、文言虚词题例 1、而 (1)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3>表顺承今译为:就、才。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4>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表转折今译为:却、但。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7>表位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②由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例释: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雀东南飞》(6)通“能”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2、 (1)疑问代词今译为:1>什么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以自托于。《触龙说太后》 2>谁、哪一个例释:①事非君,使非民?《孟子·万章下》 ②景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时吉”?时凶?《左传》 3>处、哪里例释:①阁中帝子今在?《滕阁序》②丞相祠堂处寻?《蜀相》 (2)疑问副词(作状语)今译为:1>怎么、怎么样例释:公能及君也。《战国策》 2>故、为什么例释:夫子哂由也。《论语·先进》 3>多么(参见P3) 例释:①作计不量。《雀东南飞》②入门两眼悲凉。《贫士叹》(3)附动词(通“呵”) 今译为:喝斥、谴责例释:(琚)至廷中,行高视,侍卫止曰:“太子在!”《新唐书·琚传》 3、乎 (1)语气词1>表疑问、反问今译为:吗、呢例释: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表赞美、感叹今译为:啊、呀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氏春秋》 3>表推测今译为:吧、呢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太后》 4>表祈使今译为:吧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战国策》 5>表商榷今译为:呢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非子·显学》 6>表呼告今译为:啊例释:叁乎!吾道一贯之。《论语》

高中语文 18个常见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18个虚词的用法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