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基础知识点集萃2018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基础知识点集萃2018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基础知识点集萃

(2018年版)

导论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4.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6.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P17)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

根本属性是运动

存在形式是时间和空间

3.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P24)

4.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P30)

5.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6.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轨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就事物才能相信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

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7.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客观与主观统一)P42

8.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9.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P3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含义及相互关系;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即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即每具体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在矛盾的承担者、表现方式、发展过程、解决方式都是各不相同、各有特点的,包括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等等区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接、包含、渗透和转化的,特别是矛盾的普遍性富于特殊性中,共性包含于个性之中.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人与世界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感性认识包括感觉、只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主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两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4.真理的特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特点: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统一的。

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5.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P7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深入。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的

特点)P83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7.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P92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两种历史观)P106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从整个社会整体看,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虽各不相同,但作为社会意识却有其共同点,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从单个人和集团看,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具体状况决定的。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是由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从社会意识总体看,随

着社会存在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从某一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消失看,只能由社会存在的实际变化的状况来解释。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反之,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与改革(重要动力)的作用P104;正确把握科学技术(杠杆)的社会作用。P146

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革命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4)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5)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忠,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历史.

3.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1)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党首先要在政治上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符合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加以实现。

(2)党的基本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决策。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一.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经济资源即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二价值规律对商品流通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引起商品供求关系变化来实现的.

三.价值规律促使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

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其价值就是劳动力价值——以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的形式体现,它包括工人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培训培养工人所支付的价值,以及工人用以延续劳动力所需的价值(工人家庭所需的价值)。

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之所以说它特殊,就是因为它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多的多的价值出来。因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在于劳动力创造出的价值。

4.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

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

会劳动的双重属性。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5.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利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积累的本质与后果

6.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和周期性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的有效需求来说是过剩的.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主要表现是:商品大量过剩,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银根紧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严重破坏,银行纷纷宣布破产等。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国家干预采取了通货膨胀政策及其他措施,致使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爆发,就是一个再生产周期.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要经过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工业垄断;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国家垄断(五种形式)

2.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3.08年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经济发展失调,政治体制失灵,社会融合机制实效)

4.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动因和影响

(1)跨国公司追求收益最大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因,客观上对经济全球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助长剂和外在动因

(3)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必然是导致经济一体化

5.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实质

表现:

(1)资本主义国家科技仍在进步,经济发展水平有较

大提高

(2)资本组合方式在变化,资本社会化趋向进一步增强

(3)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加剧,金融资本的统治进一步扩大和加深

(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国际垄断资本势力增强

(5)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新发展

(6)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取得强势地位

(7)政治经济发展愈益不平衡,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在加深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标志

从空想到科学:《共产党宣言》发表

从理论到现实:十月革命

2.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9点了解)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想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3.在实践中探索实现社会主义发展规律P279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特点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1.共产主义是科学理论、远大理想、现实运动、未来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P295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时间、层次、范围)P311

首先,从时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就是我们的最终理想,它的实现需要许多代人的接续奋斗,在这个接续奋斗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阶段性的理想。只有通过实现一个一个的阶段性理想,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如果说最终理想只有一个,那么阶段性理想则可以有许多个,而究竟会有多少个以及会有怎样的阶段性理想,则取决于理想追求的历史起点的高低、奋斗过程的长短以及社会条件的影响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过程就像万里长征,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路踏实实地向着未来迈进,因而必然包含着许多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我们在追求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理想,是当前正在着力追求的阶段性理想或近期理

想。经过几十年来的努力,这个理想正在逐步化为现实。

其次,从层次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也是我们党的最高行动纲领。但追求党的理想和实行党的纲领,必须从中国当下的实际出发,从实现最近的目标开始。我们党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区分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并阐明了二者的关系。尽管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我们当下所处的历史起点不同了,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区分仍然是正确的。我们的最高理想和最高纲领没有变,而且也不会变,但在当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我们党的最低纲领在当前的要求。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是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也没有脱离党的最高理想。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最后,从范围来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也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体现的是全人类解放的共性,是面向全人类的。中国人民当然要树立远大理想,但这个理想不只属于中国人民,而是属于全人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产主义理想也是“共同理想”,而且是面向全人类的更大的共同理想。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要是面向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成员

的,是全体中华儿女和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无疑具有“共同”性,但与全人类相比,又体现了“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方面的个性特色。当我们讲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时候,不仅是指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而且也包含着对“中国道路”的认同,即我们是通过中国自己的道路来追求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种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并没有否定理想的共同原则,而是把共同原则与国情民情相结合,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展现出更丰富的色彩。

总之,必须以辩证思维把握和处理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来对待它,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去把握它。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统一”,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远大理想的指引,就不会有共同理想的确立和坚持;没有共同理想的实现,远大理想就没有现实的基础。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4.新时代的青年要有伟大理想与积极作为P313

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论及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论及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A.19世纪四十年代 B. 19世纪五十年代 C. 19世纪六十年代 D. 19世纪七十年代 A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说明了() A.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 B.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一切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B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工人起义 D.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B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C 5、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 ) A.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B.只见区别不见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C.变化发展的观点 D.普通联系的观点 A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A 7、“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 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A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客观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B.集体主义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A 9、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B 10、“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是( ) A.神秘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 11、下列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是() A.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C 1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B 1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B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