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经营山区名校

论经营山区名校

论经营山区名校

四川省宣汉中学郑雄策龚元光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管理学校走向经营学校有其必然性。名校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用经营的理念来维系。概括地提出经营的策略。

关键词:学校经营策略

综观我国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沿袭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管理模式的学校遭到了市场无情的淘汰,而那些顺应了市场,树立了市场观念,引入市场运作模式,参与了市场竞争的学校,则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一、经营学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由管理学校走向经营学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与完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也不是世外桃源。它正随着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纵观全局,一是办学的格局正在从国家包揽向“社会、私人参与”、“国际办学力量渗透”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二是教育正在由原来高度计划分配的状态逐步转向受到市场调控的状态发展。政府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干预者正在从已往的彻底垄断的状态走向“宏观指导,服务市场”的状态。也就是说,只有在市场运作真正需要政府干预时,政府才插手干预。这两种状态正在形成的今天。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无论是名校,还是一般学校,都自然地被赋予了浓烈而鲜明的经营和竞争的色彩。

今天的学校,为了生存与发展,不得不把目光从校内投向了校外,参与校本之外的资源竞争。面向市场而经营学校。他们把社区及其舆论看成是“推销自己”的重要对象,把最大的投资者“政府部门”看成是自己的“老板”,随时都会主动招揽“生意”或争得支持,他们积极地筹措“额外”资金,加快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和发展水平;建立了教师合理流向的制度。强调成本核算和管理效率。这种开放式的经营格局已具雏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校长们必然由管理学校走向经营学校。

2、经营学校与管理学校是两种不同的运行质态

所谓经营学校,就是运用市场机制对学校资源及智力资本进行重组和运营。通过公司化运作和服务化经营形成学校开发、建设、管理的新格局,实现学校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增值。

管理学校和经营学校是两种不同的学校运行质态。管理讲效率,核心是提高学校和教职工的工作效率。目标指向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校长关注的是上级评价和学校荣誉;它着眼于学校内部,办学是封闭的;校长强调照章办事,任务由上级下达,习惯于贯彻、落实、执行,遇到困难找政府;强调对上级负责,让领导满意。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经营学校,核心是提高学校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标指向的是生存和发展,校长关注的是教育质量和家长的满意度。办学是开放的,实行的是根据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学校在市场中找准位置,彰显特色。校长思考的是服务、竞争和生存,校长强调的是教育服务,即服务于学习、服务于学生。学校在市场中的地位,是由学校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决定的。

二、贫困山区名校更需要经营

1、名校的生存与发展是和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

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汪凤雄同志在全省农村高中教育发展现场会上的总结讲话中指出: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了名校,就不成其为城市。我们宣汉把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定为:“建成全国的生态旅游大县,巴人文化名城,天然气化工基地”。同理,如果没有了名校的存在,何来“巴人文化名城”,何来“化工基地”与“生态旅游大县”?因此,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名校的发展,这就必然提出了经营学校、经营教育的理念,而“名校”更需要经营,只有不断经营和发展,不断提升自我品牌服务形象,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物质文化需求。

2、有助于贫困山区名校示范效应的发挥

贫困山区的名校,一般是贫困地区的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是贫困山区基础教育中的样板,是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对学校进行了长期政策倾斜的“公共财”,它的存在无一不是通过扎根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学校成为当地优秀文化的沃土而发扬光大的。因此,这些学校理应成为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贫困山区整个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更为重要的是在贫困山区真正发挥示范效应,对农村中小学进行文化“反哺”,找到名校显威的新的生长点,在市场竞争中永葆“名气”或再创“名气”。

3、由管理走向经营有助于解决名校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川省宣汉中学,历史悠久。自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创办“来鹿书亭”以来,已有四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享有“巴山深处桃李园”之誉。宣中之所以能成为川东北的沃土,它和其他“名校”一样,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具有相对良好的生源和师源,形成了特色的学校文化,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宣汉中学虽然办学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但是,尽管国家的大力投入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宣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的落后制约了教育的发展,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师资力量,与省内兄弟学校相比,宣中都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仍有许许多多难解的困惑,如校园面积、运动场地太小,教室、办公室严重不足,办学条件与一所省级示范学校很不匹配,与“国重”的要求更是相距甚远;教育资源浪费性大,人力资源、物力资源都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营之中,没有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机制,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学校抗击市场风浪的能力脆弱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急需得到解决。

从理论上讲,现代化的进程无疑正加快着名校、名校长、名师“洗牌”的频率。因为每个时代、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自己需要回答的问题。而每一所学校都可能成为教育理论与管理理论的新的生长点,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提升,这是当今名校能否保持声誉、名声与名气的“根”。

从现实来看,邻里周边的兄弟学校都纷纷在争创“国家级示范高中”的行列中打造自己学校的品牌,争先恐后从计划经济的行列中走了出来,无不忘我地在市场中经营着自己的学校,打造自己学校的品牌。在这种状况下,如果不顺应时代的发展,宣汉中学不仅“名校”的牌子难保,还将陷入不进反退的严重危机之中。因此,只有由管理走向经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名校的经营策略

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国有“名校”是不能改变其“公办”性质的。因此,笔者认为,名校的经营,必须对自己宝贵的无形资产进行大盘点,对支撑名校的精华(即成功的经验)以及校风、校貌、管理标准、队伍素质等予以提炼,同时分析自己的不足,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完善自己,形成完整的CIS模块,借鉴市场经营的策略,引进市场企业运作和经营的机制,来盘活学校,把学校推向更高的品位。

1、经营规模

经营规模,就是在确立成本效益和资本运营意识的基础上,采取市场运行规则,将学校的规模适度放大。学校规模经济理论认为,一所学校要有适度规模,取得好的办学效益。作为名校,在生源、师资等条件相对充足的条件下,校舍面积过小虽然会降低平均教育成本,但必然会形成办学效益的低下。学校适宜的校园密集、运动场地、校舍条件等一直成为宣汉中学发展的“瓶颈”。因而,确定适度的学校规模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前提条件。

2、经营教育质量

质量是市场经济永恒的主题。教育质量是名校的根本和具体体现,没有质量的保证,名校也如同案头插花。在教育质量问题上,名校与一般学校没有本质的区别,谁在这个实践中做出贡献,谁就是将来的“名校”。对国家而言,发展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是战胜永久性挑战的战略。对名校而言,在“永久性挑战的战略”上竞争才是上策。因此,名校应把优化质量标准与办学目标作为学校的战略大事。在面临西部大开发、入世、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大好形势下,确立服务学生、质量至上的经营意识,以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校文化品味为目标的战略取向。把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把“进一步提高学校文化品位,”,作为学校发展的无限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市场的不断挑战。

3、打造师资品牌

教师形象是学校的品牌,是学校的无形资产。师资质量也是校际间竞争的一个重要

法码。学校的知名度与教师的知名度是互动的,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学校的一切特色化建设、一切创新活动都离不开高水准的教师,没有名师,也不会产生名校。要提高名校的价值,就得重视师资品牌的打造。充分运用现代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取向,借助人力资源哲学理论,制定并实施学校人力资源计划,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政策和法规,优化配置学校内部人力资源,从而让一大批名师脱颖而出。

4、经营学校特色

两者相争勇者胜,勇者相争智者胜。特色品牌是市场经济中成功企业的制胜之道,也是名校的成名之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学校都确立了以特色和品牌立校的办学理念,在办出特色上狠下功夫。对于经过了几十年风雨磨练的名校来说,无论过去有怎样的强劲优势,在今天,仍需不断发展自己的特色,在瞄准自己优势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第二发展曲线。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品牌维系。

5、经营教育科研

坚持走“科研兴校”的发展道路,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许多学校打造品牌的必由之路,成名之路。因为教育科研通过揭示规律,研究新的方法来提升新的办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科研,来寻求学校发展的最佳途径。在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名校更需要用科研来为学校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6、经营学校形象

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都是经营学校形象的前提,没有前五个方面的有效经营,就不会有学校的良好形象。但是,在市场经济中,经营学校形象还有特殊的含义,或者说,经营学校形象还需要别的途径、方法和手段。这主要是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手段,借用新闻媒体等,把学校形象树立起来,宣传出去,使名校更加具有影响力。

经营学校的理念是教育改革的深化对校长角色的重新认识,是对校长素质的新要求。只要确立了这一新的办学理念,校长的办学思想就一定会更加开阔、深刻,办学行为就必然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参考文献:

○1葛大汇《面向市场,经营学校》《中小学管理》2003/10;

○2汪凤雄《四川教育信息》增刊第一期《在全省农村高中教育发展现场会上的讲话》。

(本文分别发表于《中外教学研究》和《达县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