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二、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

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三、什么是文字:

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

四、汉字的发展(形体演变):分古文字、今文字两个阶段。

1秦以前的古文字:

①甲骨文:殷商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文字,主用于占卜。又叫甲骨卜辞、殷墟文字等。

②金文:周代铸在青铜器上的古文字,多为铭记之辞。又叫钟鼎文、铜器铭文。

③战国古文字:分秦大篆和六国古文字。秦大篆:战国时秦国古文字,保存于籀文、石鼓文、诅楚文等里面。六国古文字:指与秦大篆同时代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古文字。

④小篆:又叫秦篆,省改大篆而形成的秦代通行的标准文字。《说文?叙》:“皆取《史籀》大籀,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2秦以后的今文字:

①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秦隶:又叫古隶,相传为秦时徒隶创制,是对小篆的一种简化写法。秦隶承上启下,处于由小篆到汉隶的过渡阶段。汉隶:又叫今隶,汉代通行的标准文字。汉隶承秦隶而来,如果说秦隶是古文字的结尾,那么汉隶就是今文字的开端。

②楷书:又叫真书或正书,是魏晋以来的通行的汉字字体。“楷”有“楷模”、“法式”之义。楷书直接从“八分”汉隶演变来,是综隶、草之长而产生的新字体。

③草书:是某种正规书体的草率写法。又分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又叫隶草,东汉章帝时命名;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去掉隶草的波折挑法而趋楷化;狂草由今草演变而来,书写快速诡奇,笔画顺势勾连,泼洒随意恣肆。

④行书: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字体,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晋代。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行书书法代表人物。行书又有行楷和行草之分。

3“隶变”及其意义:

“隶变”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结束了古文字的旧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新时期,使汉字的形体发生了由形象的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符号的表意文字阶段的质的变化,并为汉字的进一步声化、符号化和定型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4甲骨文的发现及其意义:

1898年前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附近的农民,在耕作中发现了许多奇特的古代龟甲兽骨,有人称其为“龙骨”。“龙骨”经古董商人之手(如山东潍县商人范春清)被带进了天津和北京,作为一种中药材摆进了各大中药房。当时在京城作国子监祭酒的山东福山人王懿荣因患病抓药,则成为发现和收集“甲骨文”的第一人。1900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王懿荣自杀。刘鹗购其甲骨萃印为《铁云藏龟》。此后罗振玉、孙怡让、王国维及郭沫若等在收集研究甲骨文方面均做出了重大贡献。

甲骨文的出土是世界文化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甲骨文的发现在学术上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形成,拓宽了古文字学的领域,并且推动了古史的重建;甲骨文又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它的发现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及对现代艺术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五、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1古今字:

古代字少词多,常一字写多词。为减少一字写多词现象,后人便在原字基础上另造新字来专记其中某个词的意义,于是导致了汉字的“孳乳分化”。分化前“一字写多词”的原字被称为“古字”,分化后产生的新字被称作“今字”,两者合称为“古今字”。如“取”与“娶”,“反”与“返”,“昏”与“婚”、“希”与“稀”等都是古今字关系。古今字有两个来源:

①同源分化:意义上有词义分化的同源关系。

为了区分一个词的本义和分化义(又叫孳乳义、派生义等)而另造一个新的区别字,这样形成的古今字就属于“同源分化”。“反返”、“责债”、“取娶”、“奉捧”等。

②同音假借:声音上有音同音近的假借关系。

为区分一个词的本义和假借义(指“本无其字,以声託事”的假借造字法)而另外新造区别字,这样形成的古今字属于“同音假借”。如“来麦”、“其箕”、“自鼻”、“辟避”等。

2通假字:

又称“古音通假”。古人用字,有时舍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其他字来代替,这种写别﹙白﹚的字就是通假字。如《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为通假字,本字应为“叛”)∕《诗.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蚤”通“早”)等。

通假字中本该使用的字叫本字或正字,被临时借用的字叫借字或通假字。古人用通假字相沿成习,在古音上“音同音近”就可能形成通假字。通假字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

3异体字:

又叫或体字。指语音、意义完全相同而字形不相同的一对或一组字。异体中最常用的叫通用字。如“村”和“邨”,“蚓”和“螾”,“睹”和“覩”等。异体字的成因有:

①因造字方法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如:泪(会意)-涙(形声)/灾(会)-烖(形)等。

②因造字部件(字符)不同形成的异体字。如:畔—泮(形符不同)∕啗—啖(声符不同)。

③因字符结构位置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如:峰-峯期-朞胸-胷鞍-鞌秋-秌等。

4繁简字:

记写同一词的汉字中,笔画多、结构复杂的叫繁体字,笔画少、结构简单的叫简体字,两者合称为“繁简字”。繁简字各时代都有,今谓“繁简字”,其中繁体字特指古文献中的楷体汉字,简体字特指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字。

繁简字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以下几种关系:

①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类似于“异体字”关系。如:衆-众書-书畫-画禮-礼等。

②意义、用法有同有异,类似“古今字”关系。如:“舍-捨”在“舍弃”义上是古今字,今简化合并为一个简体“舍”字。“采-採”在“摘取”义上是古今字,今简化为“采”字。

③意义、用法完全不同,类似于“通假字”关系。如:“筑-築”,“筑”为乐器,“築”为建造,两者本无意义联系,只是同音字。今简化将其合为一“筑”字,有人误为“築”是繁体。

六、古汉语词的构成:

▲词的音节构成:单音词和复音词﹙略﹚

▲词的语素构成:单纯词和合成词。仅以复音词为例说明各自的分类。

1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共分3类。

①叠音词:又叫“重言”。由两个相同音节重叠构成,主要是拟声摹状。如:关关雎鸠、车辚辚、伐木丁丁、磨刀霍霍(拟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盈盈公府步、杨柳依依(摹状)。

②联绵词:又叫“连语”。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如:流离、参差、仓卒等(双声)∕仓皇、窈窕、逍遥、荒唐等(叠韵)∕缤纷、辗转等(双声叠韵)∕扶摇、狼藉等(非双声叠韵)。

③音译外来词:葡萄、浮屠、罗汉、乌孙、琵琶、天竺、刹那、鲜卑、月氏(ròu zh 等。

2合成词:主指复合词,简称复词。由两个或多个语素构成的词。共分3类8种。

①并列式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语素构成的复词。又可分为3种:

A 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构成,其词义跟语素义基本相同。如:师旅、封疆、险阻、逾越、愤懑、众庶、货贿等。《报任安书》:“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

B 偏义复词:由两意义相近、相反或相关语素构成,词义偏于一个语素义,另语素只作陪衬。如:治乱、作息、耳目、异同、园圃、寒暑等。《谏逐客书》:“快耳目者,其秦声也。”

C 变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关的语素构成,词义不是语素义简单加合,而是产生新的意义。如:春秋、干戈、社稷、寻常、聪明、规矩等。《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主从式复词:由两个有主从关系的语素构成。又可分为3种。

A 偏正复词:两语素有偏正关系。如:东宫、百姓、黔首、布衣、夏至、朱门等。

B 动宾复词:两语素有动宾关系。如:将军、司令、知县、执事、稽首等。

C 主谓复词:两语素有主谓关系。如:霜降、月食、御用、公主、锋利、狐疑等。

③加缀式复词:(现汉称为附加式合成词)在实语素前或后粘附一虚语素而构成。分为2种。

A 加前缀的:阿姊、有夏、言采、于役、其凉、薄污等。《韩非?五蠹》:“号之曰有巢氏。”

B 加后缀的:沃若、欣然、沛然、晏如、率尔、铿尔等。《论语?乡党》:“与下大夫言,侃

侃如也。”∕《诗?小雅?裳裳者华》:“乘其四骆,六辔沃若。”

七、文史工具书的分类:

1字词类工具书(字典、词典):

①《说文解字》:

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著。全书14篇,每篇分上下两部,以小篆字体为据,收字9353个,重文﹙即小篆以前的籀文等古字形﹚1163个,说解文133441字。将所收字分为540部首,并用“六书说”归纳了汉字造字法。

《说文》是一部重要的文字学和训诂学著作。研究者多,形成“《说文》学”。北宋徐铉校订《说文》成流行较广的“大徐本”;其弟徐锴作《说文解字系传》,世称“小徐本”。清代有“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正义》,王筠《说文释例》、《说文解字句读》,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

②《尔雅》:尔,近也;雅,正也。

我国最早的-部同义词词典。十三经之一。作者不详。《汉书.艺文志》载《尔雅》共三卷19篇。释词内容分19类: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其中释诂、释言、释训为语词部分,其余是专类解释。释词具体方法是把几个同义词放在一起,然后用一个词作总括性解释,有的也可对个别词另作补充性解释。如《释诂》:乔、嵩、崇,高也。崇,充也。∕《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③《释名》:

我国最早声训词典,东汉刘熙撰。共收词1502条,分为27篇,即:释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饮食、采帛、首饰、衣服、宫室、床帐、书契、典艺、用器、乐器、兵、车、船、疾病、丧制。编排体例大致与《尔雅》同,以被释词为词头,逐条训释。主要从词的读音及名实关系上释词。声训方式有同音相训、双声为训、叠韵为训三类。如《释天》:光,晃也,晃晃然也。/《释水》: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

④《康熙字典》:

清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编撰。设214部首,收字47035个。据部首笔画多少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12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解字方法是先注音后释义。注音取《唐韵》《广韵》《集韵》《韵会》等韵书的反切;释义主要依《说文》等工具书,先释本义再释他义,并引古书作例证,不同义项用“又”字隔开。正文外附有“辨似”、“补遗”、“备考”等。

﹙《康熙字典》引书、引文存在许多错误,清王引之写《字典考证》,指出其误2500多处﹚

⑤《助字辨略》与《经传释词》:

《助字辨略》为清?刘淇撰,是一部用训诂方法解释古汉语虚词的专门工具书。收虚词476个,按“平水韵”及平上去入四声排列。虚词分“重言、省文、助语、断辞”等30类,训释有“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转训”等多种方法。

《经传释词》为清?王引之﹙江苏高邮人﹚著,是一部解释古文献虚词的专门工具书。书中收录先秦与西汉经传著述中单音虚词160个,按古声母喉、牙、舌、半舌、齿、半齿、唇七音排列。收词范围虽小,释词重在说明特殊用法,恰在这一点上超越了前人成果。

(王引之与其父王念孙擅音韵训诂之学,在经传训释方面颇有建树,世称高邮王氏父子)

⑥《辭源》:有新旧两种

旧《辞源》由陆尔奎等编撰,1915年出版正编, 1931年出版续编。新《辞源》由国家统一规划自1958年开始修订,1979年开始出版,1983年出齐四册。

新《辞源》是一部以收录古汉语词汇为主的大型工具书,收单字一万多个、词目十万余条。仍立214部首,单字按部首排列,同部字按笔画多少排列,字形用繁体。以笔

画部首检字为主,后附四角号码、汉语拼音索引,检索十分方便。注音采用汉语拼音、注音字母、《广韵》反切三种方法,并标明中古音的声、韵、调。

⑦《詞詮》与《古书虚字集解》:

《詞詮》为杨树达1928年著,一部文言虚词词典。全书收古书常用介、连、助、叹词及部分代名词、内动词、副词等500余词,先别词性,再释音义,后举书例。原书依旧注音字母编次,并附部首目录;今再版时又加汉语拼音索引附后,方便了查阅。

《古书虚字集解》为裴学海1934年编著。以王引之《经传释词》为基础,酌采刘淇《助字辨略》王念孙《读书杂志》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杨树达《词诠》等书之长。收先秦两汉虚字290个,解释较完备。但以守温36字母为编字顺序,给读者带来翻检困难。

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师生编。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单字3700多,选收双音词约2000个。书后附《难字表》,收难字2600多。按音序排列,书前有部首检字表,书后附《古汉语语法简介》和《我国历代纪元表》备查。

⑨《汉语大字典》:

以释汉字形、音、义为主的大型语文工具书。由四川、湖北组织编写,1984年成初稿,1990年出齐。全书共八卷,前七卷为正文,后一卷收附录、检字表、补遗等。收单字56000左右,字数大大超过《康熙字典》,设200部首。

单字条目用楷书繁体,并注明简化字和异体字,下列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情况。注音先用汉语拼音,再用《广韵》《集韵》反切标注中古音,对中古前出现的字再标上古声韵调,对现代字则只注汉语拼音。释义一般按本义、引申义、通假义顺序排列,释本义以《说文》为据又不拘泥。

⑩《汉语大词典》:

以释词语音义源流为主的大型语文工具书。由上海、山东等组织编写,1986-1994出齐13卷,前12卷为正文,每卷首都有该卷部首检字;第13卷为附录,附有音序与笔画检字。收词目37万左右,5000余万字,设200个部首。其编排和注释体例是:字形为繁体与简体、正体与异体兼收;注音兼用现代音和古音(含中古音、上古音);释义先释单字各义项并引书证,再分列以该字为字头的复音词或词组,词语义项力求穷尽。引书证古今兼顾,以便反映词语演变历程。书证凡古代的用繁体,凡现代的用简体字形。

2资料类工具书:又叫类书。

①《通典》:

唐代杜佑编撰,是一部关于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资料性工具书。书成于唐贞元十七年,历时三十六年。全书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门,门下又分若干子目。所收典章制度上自黄帝,下至唐代天宝年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有较高参考与研究价值。

《通典》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通史,与宋人编的《通志》、元人编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②《通志》:

宋人郑樵编撰,共200卷,体例仿《通典》。分帝纪、皇后列传、年谱、诸略、列传等目,上自三皇,下迄隋代。其中氏族、六书、七帝、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草木昆虫等内容为全书之精华。

③《太平御览》:

宋代李昉等奉太宗命编撰,是一部辑录古籍文献的大型资料类工具书。全书共1000卷,分55门。辑录了古籍材料1600多种,其中多为古籍佚文。书初名《太平类编》,太宗赐名《太平御览》。

④《佩文韵府》:

清代张玉书等编撰,成书于1711年(康熙五十年),是一部汇辑词汇、典故等资料的工具书,可供作诗写赋查找典故、词藻之用。该书是在元代阴时夫《韵府群玉》、明代凌稚隆《五车韵瑞》的基础上增补辑录而成的。全书按诗韵排列,故称“韵府”。全书212卷,按平、上、去、入四声标目,每一部收录同韵的字,并注音释义。每单字下辑录尾字与单字相同的词语(即“韵藻”),按顺序排列,并举书证,罗列典故。所列材料以经、史、子、集为序,后面再附以“对语”、“摘句”。

⑤《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民国初刘钧仁编撰。全书12集,集中再分部,部中再分画,书前列《笔画检字表》,按地名的第一字笔画查检,在第一字下注反切与《广韵》韵目,下列以字为头的地名。释地名时先介绍地理位置,再介绍曾在此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⑥《中国人名大辞典》:

民国初藏励龢等编撰。所载人物“起自太古,断于清末”,“凡群经重要人名、上古圣贤、历代帝王诸侯,及正史有传之人,无论贤奸,悉为甄录”。按姓氏笔画排列,书前列有笔画检字表,书后附有四角号码索引。所释之人,先说朝代、任职,后叙业绩、著述。

3图表类工具书:

①《中国历史地图集》:

谭其骧主编。共8册,收304幅地图。按历史时期编排,每册书后都附有《地名索引》,可按部首查检地名。

②《中外历史年表》:

翦伯赞主编,1958年初版。全书编入从公元前4500年至1918年间中外重要历史事件,全书按年代顺序编排,方便于查考。

③《中国历史纪年表》:

万国鼎编,本书只注历代政权交接年代、年号,不记历史事件。书后附有索引,可按笔画查找帝号年号。

④《历代职官表》:

清乾隆年间官修,共72卷。以清设职官为纲,追溯历代职官沿革,先列图表次述官职名称、员额、职责、品级等。

4 索引类工具书:

如《二十四史传目索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史记人名索引》《中国地名索引》《中国历史地名索引》《中国古典文学论文索引》《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列宁全集索引》《全国主要报刊资料索引》《四库全书总目及未收书目引得》等。

▲《十三经索引》:

叶绍钧(圣陶)编撰。1934年开明书店初版,1982年中华书局出重订。是文、史、哲各科研究者普遍需要的重要工具书。可与《十三经注疏》配合使用,凡十三经的经文都可通过第一字查到所在的书、篇(年)等。重订本在经文索引之后还标明了合订本《十三经注疏》的页数、栏次等。

附中华书局影印重刻宋版《十三经注疏》目录:⒈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⒉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⒊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公传郑元笺唐孔颖达正义。(郑元即郑玄,下同)⒋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元

注,唐贾公彦疏。⒌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元注,唐贾公彦疏。⒍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元注唐孔颖达等正义。⒎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⒏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⒐春秋穀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⒑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⒒孝经注疏九卷,唐元宗明皇帝御注,宋邢昺疏。⒓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⒔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八、古人的名号:

1 古人的命名与取字:

古人有名又有字。相传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命名,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行笄(jī)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字,一般由尊辈代为取。

古人“名”与“字”之间往往有意义联系。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宰予,名予字子我(予,我也),颜回,名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名与字同义。∕曾点,名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名与字反义。

2上古男子取“字”的习惯方式:

①周代贵族男子“字”前加“伯、仲、叔、季”以示排行,字后加“父”“甫”以示性别。如:伯禽父(字禽)、仲山甫(字山)、叔兴父(字兴)、仲尼父(字尼)/亦可省称为:

伯禽、仲山、叔兴、仲尼或禽父、尼父等。

②春秋时男子“字”前加尊称“子”。

如:子产(公孙侨)、子犯(狐偃)、子胥(伍员)、子渊(颜回)、子有(冉求)等。男子的尊称“子”可省略,可直接称姓氏与字。如:公孙产、伍胥、颜渊、冉有等。

3 古人的别号和谥号:

别号(别字)一般由自已取,字数不等。如:葛洪→抱朴子、陶潜→五柳先生、苏轼→东坡居士、王安石→半山、陆游→放翁、辛弃疾→稼轩等。

为尊敬他人可以其官职、出生地、做官地等为别称。如:杜工部(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王临川(王安石江西临川人)、柳柳州(柳宗元曾任职柳州)。

古代帝王、诸候、大臣死后可据生前事迹给以谥号。如:秦穆公、晋文公、汉武帝(“穆文武景昭”等褒义)/晋灵公、隋炀帝(“灵炀”等贬义)/鲁哀公、楚怀王(“哀怀”等为同情)。

附:古人对年令的习惯称谓

【襁褓】婴儿。【孩提、总角】幼年、儿童期。【豆蔻】喻指十三岁处女。

【及笄jī、笄年】加笄之年的女子(十五岁)。【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耆qí、耳顺】60岁。【古稀】70岁。【耄耋màodié】80-90岁;

【期颐qīyí】100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九、古代的职官:

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大致以秦汉官制为基础,《汉书?百官公卿表》为较早的专门记载。

1中央官制:

①三公九卿:﹙中央中枢机构﹚

A 三公:

秦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最尊,承皇帝旨意佐理国政;太尉协助皇帝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秘书长”,负责监察并协助丞相处理事务。

汉武帝时改太尉为大司马,西汉末又改丞相为大司徒,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合称“三公”,亦称“三司”(都是宰相)。

B 九卿:秦汉时中央行政机关的诸长官。

○奉常(太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管理宫廷侍卫。

○卫尉:管宫门近卫军。○太僕:管皇帝車马。○廷尉(大理):掌刑法。

○典客(大行令、大鸿胪):管理少数民族和外国来朝等事宜。

○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大农令、大司农):管租税赋役。

○少府:管宮廷总务。

②尚书台(尚书省)及其六部(曹):

A 尚书台(尚书省):

东汉到隋唐行政总管机构。首长为尚书令,副职为尚书僕射púyè,分曹办事,曹下设司,每曹(部)设尚书一人。(相当国务院及各部)

B 六部(曹):

隋前无定制,隋代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曹),唐改民部为户部,后历代沿袭以至于清。

○吏部:掌官吏。○户部:掌土户财税等。○礼部:掌典礼科举等。

○兵部:掌军政。○刑部:掌刑讼等。○工部:掌工程水利等。

六部(曹)各首长为尚书,副首长为侍郎。部下设司,司首长为郎中,司副首长为员外郎,另有属官都事、主事等。

③台官、谏官和学官:

台官是监察官员的总称,包括御史大夫、侍御史等。∕谏官有谏大夫或谏议大夫等。∕

学官有翰林待诏或翰林学士等。

2地方官制:

①秦汉时的郡与县:

A 郡:

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行政长官为郡守,军事长官为尉、监察长官为监御史。(汉代皇帝子弟封地称国,与郡平级,隋唐时称州;汉改郡守称太守,唐则称刺史)

B 县:

郡(州)下设县。一县大致方圆百里,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另有县丞、县尉相助。

②秦汉以后的州、府,道(路),省等:

州、府,道(路),省,均为县上行政区,各代有异。明清地方区划最高为省,省级长官有布政使、巡抚等;省下有道,道有道员;道下有府州,长官知府知州。

3古代职官的等级:品、阶、勋、爵

①品:

古代把职官分为若干等级,统称为品。曹魏时官分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隋唐九品又分正从,自正四品起每品又分上下二阶,共分三十级。明清时九品只分正从,共十八级。

古代九品之外还有“流外”职官,经考铨可转授“流内”官,称为“入流”。

②阶:

隋把有职务官称职事官,无职务官称散官。唐给散官定品称阶,其官员通称阶官。后沿袭。

③勋:

自唐始以官号作为酬赏军功的勋号,称为勋,其受勋官员通称为勋官。如: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轻车都尉、骁骑尉等,共十二级。后沿袭,明代还有文勋官、武勋官之分。

④爵:

我国历代都有封爵制度,但具体内容不同。旧说周代封爵共五等:公、侯、伯、子、男。

汉代封爵为王、侯两等,汉初异姓亦可封王,后来只同姓封王。汉后一般是异姓只封公、侯、伯、子、男等爵号。晋宋后爵号加“开国”示尊贵,如“乐安郡开国公”“曲阜县开国子”。

十、古代行政区域(划):

①九州:传说中上古时期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域。

《尚书.禹贡》分九州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②十二诸侯国:周代分封制形成的行政区域。

《史记》列春秋12主要诸侯国为: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此外还有春秋后期的强国吴越。战国时经兼并成七雄争霸局势,其都城如下:

齐(临淄)、楚(郢,今湖北江陵北)、燕(蓟,今北京)、韩(新郑)、赵(邯郸)、魏(大梁,今开封)、秦(咸阳)。

③郡、县设置及其沿革:县自秦以来一直是基层行政单位。

A 秦实行郡、县制:

设三十六郡,著名者:陇西、颖川、南阳、邯郸、钜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等。后又增桂林、象郡、南海、闽中,共四十郡。

B 汉以后的设置:

承秦制亦设郡(国)、县两级。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唐时郡、州迭改,宋代废郡称州。以后各朝以州统县。(春秋前县大于郡,战国后反之)

唐宋有道、路、府与州、郡相当,元有省、道、路、州(府)、县等。明改省为布政使司,清又改回为省,下设府(州)、县两级。

2历代的都城:

○夏:相传都于安邑(今山西运城县域)。

○商:成汤定都于亳bó(今河南商丘市附近),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市西)。

○周:西周都于镐京(今西安市西南),东周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

○秦:都于咸阳(今陕西咸阳附近)。

○汉:西汉长安(今西安附近),东汉洛阳。

○三国:魏都洛阳,蜀都益州(今四川境内),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

○晋:西晋都洛阳,东晋都建业(后改建康)。

○南朝:宋、齐、梁、陈均都建康(今南京)。

○北朝:北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齐都邺(今河南安阳),北周都长安(今西安)。

○隋:都大兴(今西安)。

○唐:都长安(今西安)。

○五代十国:后梁都汴(今开封);后唐先都大梁(今开封),后迁洛(今洛阳);后晋、后汉、后周均都汴(今开封)。

○宋:北宋都东京(今开封),南宋都临安(今杭州)。(北宋时辽都燕京,即今北京)

○元:都大都(今北京)。

○明:都北平府(今北京)。

○清:都顺天府(今北京)。

●唐朝陪都(五京):

中京京兆府,西京凤翔府,南京成都府,东京河南府,北京太原府。

●宋朝陪都(四京):

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

3古代山河、地名及方位的习称:

①四渎:指古代的四条河流。江(长江)、(黄河)、淮(淮河)、济(济水)

②五岳(嶽):指古代的五座高山。

东岳泰山(又太山、岱山)、西岳华山(又太华)、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③关、山:

【关】

汉代前特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内)。先秦著述所说的“关内”、“关外”、“关东”、“关西”等皆以函谷关为标座。明清以来“关”特指“山海关”,“关东”、“关外”、“关外”等特指山海关外的东三省。

【山】

在汉代前特指崤xiáo山(今河南洛宁县北)。战国时秦据崤山以西,故“山东”泛指地处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六国。今“山”多指太行山,如今说“山东”、“山西”两省大致以太行山为界。

④古代的同名异地和同地异名:

A 同名异地:都城名相同,但不在同一个地方。如:

北京:唐五代指今山西太原,宋指今河北大名,金指今辽宁凌源。

南京:唐指今四川成都,宋指今河南商丘,辽指今北京,金指今河南开封。

B 同地异名:

北京:春秋至南北朝称蓟,辽称燕京,金称中都,元称大都,明称北平府,清称顺天府。

南京:战国时为楚国金陵,秦改秣陵,三国吴称建业,晋改建康,隋改丹阳郡,唐置江宁郡,北宋称江宁府,南宋称建康府,明称应天府,清称江宁府。

⑤古代方位习称:

A 六合、八荒:

“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西、南、北。

“八荒”:古代泛指远离中原的地方,即:“八”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荒”指荒远或蛮荒之地。

B 阴、阳:山之北、水之南称阴,山之南、水之北称阳。如:“汉阴”、“汉阳”分别处于汉水之南、汉水之北。

C 江左、江表:长江以东为江左,长江以外(南)为江表。

十一、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古代天文常识:

①黄道:

古人想像的太阳一周年运行的轨道。地球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从地球上可看成是太阳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移动的这条线路叫黄道。它是在天球上假设的一大圆圈,即地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于春分和秋分点。

②七曜:又叫七政。日、月与五星(金、木、水、火、土)的合称。

○金星:古曰明星、太白。色银白,亮度特强。黎明见东方曰啓明星,黄昏见西方曰长庚星。《诗?小雅?大东》:“东有啓明,西有长庚。”

○木星:古曰岁星。岁星绕天一周为十二年,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等份以纪年。《国语?晋语四》:“岁在寿星及鹑尾,其有此士乎?”

○水星:古名辰星。《史记?天官书》:“辰星之色。春,青黄;夏,赤白;秋,青白…;冬,黄而不明。”

○火星:古名熒惑。《论衡?变虚》:“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

○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史记?天官书》:“木星与土合,为内乱,饥。”

③三垣:天文学上指三个大星空区域。

A 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

B 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

C 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④二十八宿:天文学上指二十八个星宿,亦即二十八个星空区域。

古人将二十八宿又分为东、西、南、北四方,并把每一方的七个星宿想像成一个动物。

A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B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C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D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人说的“星宿”不是指单颗的星,而是指邻近若干星的集合体。如“斗宿”是把七

颗星联起来想像成古代舀酒的斗;“箕宿”是将四星相联系再想像成簸箕的形状;“参宿”是三星一线等。

⑤十二次(宫):

中国古代将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十二等份,每等份都有二十八宿中的

某几个星宿作为其标志,并用以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以及节气变换等现象,这十二等份被称为“十二星次”,简称“十二次”。

西方古代也把黄道南北八度内的空间叫黄道带,也按由西向东的方向将其分成十二等

份,叫做黄道“十二宫”。西方古代的黄道“十二宫”与我国古代的“十二次”大致相当。

十二次: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十二宫: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

十二、古代历法常识:

①年、岁与阴、阳历〔曆〕:

A “年”与阴历:

“年”古代指阴历年。古人以太阳出没(昼夜交替)一周期为一“日”,以月亮盈亏(月相朔望变化)一周期为一“月”。这种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

B “岁”与阳历:

“岁”古代指阳历年,也称“朞jī”。古人把太阳运行一周天(实为地球绕太阳一圈)称一“岁”。这种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就叫阳历。太阳年(或称回归年),指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又复回春分点的时间,约365天。《书经?尧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我古代有夏、殷、周三代历法,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殷建丑、周建子﹚,合于农事、传之于今。我国古代历法既非阴历又非阳历,实为阴阳合历。

②平年与闰年:

平年与闰年﹙闰月﹚都是阴历的设置。阴历的平年有十二个月,其中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全年共354天。阳历的一个太阳年有365.25天,比阴历的平年多11.25天,积三年就相差一个月以上的时间。为使年均长度约等于太阳年,并和四季调和,故约三年置一个闰月。有闰月的年是闰年,闰年有十三个月,计383天。中国阴历所置的闰月,就是为解决阴阳历矛盾的。

③四时(四季):

古人根据气候寒暖将年分成季节。商和西周前期只分春、秋两季(二时),所以古代常称“年”为春秋。后来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合为“四时”。古书所列“四时”顺序常为“春→秋→冬→夏”,与现在“春→夏→秋→冬”的顺序不同。

④月份与节气:

A 十二月份及其代称:

古人把一年分为十二月,四时中每季各含三个月。古代对每季三个月习以“孟、仲、季”代称。

孟春(正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

孟夏(四月)仲夏(五月)季夏(六月),

孟秋(七月)仲秋(八月)季秋(九月),

孟冬(十月)仲冬(十一)季冬(十二)。

B 二十四节气:阴历把每月分为两个节气,一年二十四节气。

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⑤朔、晦、望、弦:农历每月的四个不同月相。

A朔:朔在农历每月初一,即所谓日月合朔之月相。古人重视朔日,并以之确定时序。

B晦:晦在每月最后一天。夜晚看不到月光。

C望:望在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亦称既望)。这时地球运行到日、月中间,日、月此升彼落,一东一西,遥遥相望,故月相叫望。

D弦:月亮与太阳成九十度角时的月相叫弦,初七、八日为上弦,二十二、二十三日为下弦。

⑥古代的纪年法:

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公元前770年,周记为平王元年、秦记为襄公八年等。汉武帝始用年号纪元,如建元元年等。这是史学上的传统纪年法。战国时天文占星家始据天象纪年,而有了星岁纪年法。星岁纪年主要有以下三种:

A岁星纪年:

岁星即木星。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故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星次﹙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并以纪年。《国语?晋语》:“君之行也,岁在大火。”

B太岁纪年:

古人假想有一太岁由东向西与岁星逆行,以之纪年为太岁纪年。古人把太岁运行一周天分为十二等份,并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是为十二辰。十二辰与岁星十二星次的运行方向与顺次相反。

C干支﹙甲子﹚纪年: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点总结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风:15个部分,合称15国风;雅: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 韵:指主要元音和韵尾。 3.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4.阴声韵:从母音收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从鼻音收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辅音[-p],[-t],[-k]等为韵尾的韵母。 叶韵: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攻读其他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叶韵。 5.三十六字母:中国传统音韵学概念,表示中古声母系统的36个代表字,唐末守温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6个而成36字母。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共同标准的音声母系统。※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至于上古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32个,拿36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6.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设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它们是从舌头音“端[t],透[t],定[d]”这组声母中分化出平韵。 7.古无轻舌音:指上古时期只有重唇音“帮”母,“谤”母,“并”母和“明”母,不存在轻唇音声母“非,敷,奉,微”。 8.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 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9.古今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中古的韵:206韵,韵腹韵尾相同,区别声调,而不区别韵头。 10.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11.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12.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13.章句:离章析句,变曲支派。 14.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15.古书注解术语:①曰,为,谓之: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②谓:“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属于,往往在以具体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上它。 ③貌:“貌”字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④犹: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⑤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俩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讯”;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也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⑥读为,读曰:这俩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⑦读若,读如:这俩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于说明假借字。 16.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这个术语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17.脱文:“脱文”简称“脱”(有时作“夺”),也叫“脱字”。这个术语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 1、字母 字母就是表示古代声母的代表字。 2、五音 早期音韵学著作中分析声纽的术语。所谓五音,是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五音中,唇音又分为重、轻唇音,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齿音又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 3、清浊 从发音方法来分,清音是不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浊音是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 4、阴声韵 阴声韵,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 [-u][-i]收尾的韵,如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5、阳声韵 阳声韵,简称阳声,指以鼻音[-m][-n][-?]收尾的韵,如表中的侵寝沁韵、真轸震韵和东董送韵。 6、白话 古白话指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7、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文言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8、六书 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许慎对六书的定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0、四体二用 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是对六书的分类情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11、古无轻唇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並、明。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 12、古无舌上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

[VIP专享]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漢語 文字(上): 5.为什么说结绳、契刻、八卦等不是文字?文字与图画有什么本质区别? 结绳、契刻、八卦等都是帮助和提示人们记忆的工具,而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都不是文字,和文字的产生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图画虽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往往意思含糊不清,应该怎么理解取决于具体环境。只有具备下列条件时,才可以成为文字:(1)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词相当。(2)这些图形必得作线性排列,按照语言里的词序。(3)有些抽象的意思,语言里有字眼,不能直接画出来,得用转弯抹角的办法来表示。 6.汉字与汉语是什么关系? 汉字是辅助交际工具,它使汉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7.什么是字体?它与字的结构方式是同一概念吗? 字体是指整个文字系统的书写样式。它与字的结构方式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比较稳固的,但字体却可以变化。 8.汉字字体演变总的趋势如何? 字体要求便于书写和识别,所以汉字字体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繁复到简洁的。演变是缓慢的、渐进的,新字体出现,旧字体被淘汰,中间有一个交替的过程。 9.举例说明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几种主要字体的特点: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 (一)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目 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甲骨文的特点: 1.象形、会意字为主,也有形声和假借。所代表的词汇较多,词类也较齐全。 2.笔画纤细,曲线较少。 3.许多字还没有统一的形体。 (二)金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金文的特点: 1.笔画粗肥圆浑,形体比较匀称。 2.与甲骨文非常相似,有的字笔画上有所改变。 3.内容丰富。 (三)篆文 篆文分为大篆和小篆。西周晚期到秦统一之前通行的文字属大篆。大篆的特点: 1.形体与金文接近,但笔画整齐。 2.列国字型各有特色。 小篆是汉字历史上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颁行的标准字体;是根据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稍作整改而来。小篆的特点: 1.形体比大篆简单,结构比金文整齐,写法有一定的规矩。 2.是一套完整而稳定的汉字系统。 (四)隶书 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 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隶书相对于篆书的特点:

古代汉语新知识点

名词解释 傳: 箋: 疏: 正义:又叫“疏”,(1分)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1分) 讀為: 衍文:校勘术语,也叫“衍字、衍”,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曰、为、谓之 谓 貌、之貌 犹 之言、之为言 读为、读曰 读若、读如 章句:古注的一種。这种注释不仅对字词进行解释,同时指出章旨和句意。 五音 古無輕唇音:钱大昕关于上古声母的结论之一,三十六字母中的轻唇音在上古读成重唇音,轻唇音在上古不存在。 並提:修辞方式,将两句合为一句,使相同的成分并列在一起。 之言:声训术语。 陽聲韻: 陰聲韻 破讀: 三十六字母 十三經: 失粘 三平調:丁種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則為第五字)必須是仄聲,如果用了平聲,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連續出現三個平聲,這叫做“三平調”,是近體詩絕對不允許的。 平水韵 粘: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对: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是指同一聯中對句和出句的平仄應當相對(尤其是雙數字及句尾)。 孤平:乙種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為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句式就變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韻腳字是平聲以外只有一個字是平聲這叫做“犯孤平”。 拗 救 借对 流水对 联

二、选择题: 下面各小题之下,都列举了可供选择的几种答案,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歧注:“五谷稻黍稷麦菽也。”赵注用的注释术语应该是: A、曰、 B、谓 C、谓之 D、为 2、《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借也”。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之言 B、谓之 C、犹 D、读若 3、《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泮畔。”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读为 C、曰 D、之言 4、《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之 B、貌 C、之貌 D、为 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朋,同志友。”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为言 C、谓之 D、曰 6、《诗经?魏风?葛屦》:“掺掺素手。”郑玄笺:“掺掺纤纤。”郑笺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言 C、读曰 D、犹 7、《楚词?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章句:“美人怀王。”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曰 B、谓 C、谓之 D、为 8、《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饥,菜不熟馑。” 朱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读如 C、犹 D、曰 9、《说文解字》:“璁,石之似玉者,从玉总声,葱。”许慎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读曰 B、读如 C、犹 D、之言 10、《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崖也。”毛传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为言 C、读曰 D、犹 5.“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八首》其八)所用的修辭方式是() a. 委婉 b. 誇飾 c. 並提 d. 倒置 e.起興 6.下列劃線的詞中,不屬於借代这一修辭方式的是() a. 長史張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資治通鋻?漢紀》 b.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c. 至於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d.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諸葛亮《前出師表》 e.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詩經?豳風?東山》 7.下列字母屬於全濁音的有() a. 並 b. 奉 c. 定 d. 從 e.见 8.下列注疏中不正確的列項是() a. 《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 b. 《儀禮注疏》東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c. 《禮記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 d. 《春秋左傳正義》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e. 《周易正義》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 5.d 6.a、e 7.a、b、c、d 8.c 三、填空:(15分)

古代汉语(下)知识点总结

古代漢語下册文选知識點總結 新疆师范大学 文 学 院

第七单元 (1) (一)文选 (1) 7.1道可道 (1) 7.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1) 7.3三十辐共一毂 (2) 7.4曲则全 (3) 7.5小国寡民 (3) 7.6胠(qū)箧(qiè) (5) 7.7秋水 (10) 7.8鲁少儒 (14) 7.9 惠子相(xiàng)梁 (15) 7.10 运斤成风 (16) (二)通论 (17) 第一节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17) 第二节中古音 (20) 第三节上古音 (23) 第八单元 (25) (一)文选 (25) 8.1人皆谓我毁明堂 (25) 8.2 许行 (26) 8.3 荣辱 (30) (二)通论: (33) 第一节诗词格律 (33) 第二节对联 (36) 第三节词律 (37) 第九单元 (45) (一)文选 (45) 9.1更法 (45) 9.2五蠹 (46) (二)通论:训诂 (53) 一、传统训诂学的实践与研究概况 (53) 二.古注的作用 (54) 三古注的类型 (54) 四、古注的术语 (55) 五.古书的体例 (55) 第十单元 (56) (一)文选 (56) 10.1谏逐客书 (56) 10.2赐南粤王赵佗书 (57) 10.3报任安书 (59) (二)通论 (65) 古书的标点 (65) 第十一单元 (66)

(一)文选 (66) 11.1黄帝 (66) 11.2垓下之战 (67) 11.3仲尼弟子列傳 (69) (二)通论 (73) 修辞 (73) 第十二单元 (75) (一)文选 (75) 12.1答客难 (75) 12.2情采 (78) (二)通论:古代的文体............................................................ 错误!未定义书签。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说明:按照该提纲复习,基本通论知识点与词句部分可以熟练掌握,内部资料,请勿外传此版本教材是商务出版社的三册套教材,与现在的两册套教材可以通用,页数稍有出入,请 使用者自行注意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 《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臵、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点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点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代天祥自序其诗”。(2)用 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 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 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 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 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 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 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 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 代天祥号代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 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代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代忠公,王安 石为王代公,范仲淹为范代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 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代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 丑则是一种“恶谥”。

我国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试题解答举例与考核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试题解答举例及考核知识点说明 一、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试题题型包括填空题、简答题、字形分析题等。以下各小题是示例性的,因此小题总分与该大题的分数不合。 一、填空(每空1分,回答不完整的不给分,共10分): 1.汉字学萌芽于()时期,创立于()时期。 2.“小学”本来是对从事初级教育的学校的称呼,因为文字是小学所学的 主要内容,所以汉代用“小学”一词指称()。 ……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 么影响? …… 三、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类型(分析到小类,每字1分,共10分) 朱,伐,睹…… 四、写出下列黑体字的读音(每字1分,共10分) 阿房宫,天姥山,阳夏 …… 五、按照要求说明句中的异体字、繁简字(30分) (一)找出句中的异体字并与规范字一并说明造字结构特点:(每小题3分,

共15分) 1.都广之国,番禺之埜。(梁江淹《空青赋》) 2.脣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 (二)写出句中加黑字形所对应的繁体字或简体字,并说明在句中的字义。(每字3分,共15分): 1.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诗·小雅·吉日》) ……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期末考试评分标准 一、每空1分,回答不完整的不给分,共10分。 1.先秦;东汉。 2.文字学。 二、每题10分,共40分。 1、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部首是许慎创造的。《说文解字》按照具有相同偏旁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了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这样的类,许慎叫它作“部”,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的部目,同时又是该部字的首字,故名之曰部首。许慎用汉字部首系统建立了整个汉字形意系统,解释部首之间、部首与汉字之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知识分享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句子翻译: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齐桓公伐楚》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宫之奇谏假道》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

古代汉语 第二册 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 1、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 《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3.借景言情的抒情方式。 《诗经》的影响:1.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历代民歌体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2.赋比兴成为后世诗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的铺排,直叙和白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3.推动了后代诗人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汲取营养 11、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2、并提:并提是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13、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14、班固的《咏史》诗是中国五言诗的最早作品。 15、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七言诗。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期末必考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期末必考

————————————————————————————————作者: ————————————————————————————————日期: ?

第一节古书的注解 从时代看: 汉代:毛传;孔安国注《尚书》;高诱注《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王逸《楚辞注》魏晋南北朝: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三国时韦昭《国语》;刘宋裴駰《史记集解》;郭璞《尔雅注》。 唐代:孔颖达注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李善注《文选注》,颜师古注《汉书集注》。陆德明《经典释文》注音张守节《史记正义》 宋代: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 清代:乾嘉学派:《说文》四大家;高邮王氏父子;注释广,质量高。 从作品看: 诗经:毛诗郑笺孔疏诗集传 (今)程俊英《诗经注析》 论语:何晏集解皇侃义疏刘宝楠正义(今)论语集释论语译注 左传:杜预注孔颖达正义(今)左传译注 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 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 汉书:颜师古注 李白:王琦注 杜甫: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十三经注疏后人把这些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1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孔颖达等正义 2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 3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 4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仪礼 5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6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7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8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9春秋榖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注 10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论语孝经尔雅 11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12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13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歧注,宋·孙奭疏 二、古注的类型 诂、训:解释字词。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传:传述的意思。秦汉之际,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例如毛传;孔传。“春秋三传”与一般的注释有所不同。 笺: 意为“笺识”,补充、订正。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和补充。后来所谓“笺注”“笺证”只是注解的意思。 注: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不称“传”而称注。还可以是对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就包括毛传、郑笺。 疏:是相对于“注”而言。它既解释古书的正文,也解释古书的注。如《诗经》郑玄注,孔颖达疏;《庄子》郭象注,成玄英疏。

知识点汇总情况_古代汉语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两汉到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 ①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②白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二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言。因为: ①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 ②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

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淇《助字辨略》、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 ●笫一节文字 一什么是文字: 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 二汉字的性质:

古代汉语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 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 最早见于《玉篇。五音声论》。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 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 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 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 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 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 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所以叫做流水对。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11、扇面对:(隔句对) 即第一句与第三句对偶,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偶。这种对偶格式在骈文体中很常见,受骈文体这种格式的影响,近体诗中有时也可见到。 12、对偶: 就是两个平行的句子,它们的句法结构是相同的,两句中相应的位置上的词的性质也是相同或相近的。

文言文考点知识整理大全

. . word. .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文言文文体分类: 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 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 明朝: 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 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 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 箴铭、颂赞、辞赋、哀祭、 现代: 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 散文 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 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 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 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良心出品必属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二、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 清代: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三、什么是文字: 1 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 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四、汉字的发展(形体演变):分古文字、今文字两个阶段。 1 秦以前的古文字: ①甲骨文:殷商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文字,主用于占卜。又叫甲骨卜辞、殷墟文字等。 ②金文:周代铸在青铜器上的古文字,多为铭记之辞。又叫钟鼎文、铜器铭文。 ③战国古文字:分秦大篆和六国古文字。秦大篆:战国时秦国古文字,保存于籀文、石鼓文、诅楚文等里面。六国古文字:指与秦大篆同时代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古文字。 ④小篆:又叫秦篆,省改大篆而形成的秦代通行的标准文字。《说文?叙》:“皆取《史籀》大籀,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2 秦以后的今文字: ①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秦隶:又叫古隶,相传为秦时徒隶创制,是对小篆的一种简化写法。秦隶承上启下,处于由小篆到汉隶的过渡阶段。汉隶:又叫今隶,汉代通行的标准文字。汉隶承秦隶而来,如果说秦隶是古文字的结尾,那么汉隶就是今文字的开端。 ②楷书:又叫真书或正书,是魏晋以来的通行的汉字字体。“楷” 有“楷模”、“法式”之义。楷书直接从“八分”汉隶演变来,是综隶、草之长而产生的新字体。 ③草书:是某种正规书体的草率写法。又分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又叫隶草,东汉章帝时命名;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去掉隶草的波折挑法而趋楷化;狂草由今草演变而来,书写快速诡奇,笔画顺势勾连,泼洒随意恣肆。 ④行书: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字体,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晋代。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行书书法代表人物。行书又有行楷和行草之

(精选)古代汉语常考知识点

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 (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 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 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 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 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 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 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 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 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 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教资考试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一词多义

教资考试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一词多义 在古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外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食:①吃。柳宗元《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吃的东西,食物。《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拿东西给人或动物吃,读sì,喂。韩愈《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④通“蚀”,亏损。《易·丰》:“月盈则食。”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个意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这样,我们应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申义和通假义。 (一)本义、引申义和通假义 词的本义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把这“最初意义”叫做本义,这时词的本义就是字的本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食”的②③义项。 词的通假义是由于通假而产生的意义。如上文中“食”的④义项。 (二)词义的引申方式 (1)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展开。如“寒”本义是冷,引申为寒冷季节,再引申为缺乏冬衣而受冻,又隐身为贫寒,进而引申为恐惧、害怕。例如: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③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论积贮疏》) ④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 北京教师招聘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b12100888.html,/html/jiaoshi/yueduziliao/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