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生基层就业与人才培养制度_房欲飞

大学生基层就业与人才培养制度_房欲飞

大学生基层就业与人才培养制度_房欲飞
大学生基层就业与人才培养制度_房欲飞

[收稿日期]2012-07-1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2010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以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推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

目编号:B10064。

[作者简介]房欲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大学生领导力开发。

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是我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重要导向。顾名思义,“基层就业”指的是进入基层的就业岗位,考虑到学界目前对基层所涵盖的范围众说纷纭,同时,为了抽样和统计的方便,本研究遵循的是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通知》(教学司[2006]13号)中的提法,把“基层就业”界定为“(面向)县及县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农村建制村、城镇社区、中小企业、部队、艰苦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等区域、单位就业或通过参与国家和地方服务基层项目、自主创业等方式就业”。人才培养制度是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过程的顺利开展,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而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它主要包括招生制度、培养目标制度、专业设置与改革制度、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机制等方面。

[1]

一、研究缘起和调查设计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此后仍在不断上升,2010年达到26.5%。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是早就超过了50%,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不断增长的毛入学率意味着不断增多的大学毕业生供给,1978年高考恢复之初,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只有16.5万人,2012年,预计毕业生要达到680万人,增长了40余倍!与此同时,高考恢复之初的“体面就业岗位”却没有以同样的速率增加。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的惯性就

大学生基层就业与人才培养制度

房欲飞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国家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出台以来,投身基层的大学毕业生基本能够胜任基层

岗位,对于基层工作经历之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持积极肯定态度,但也存在一些适应障碍,基层所需的吃苦耐劳、社会责任感等特殊素质成为妨碍适应的短板。高等教育也尚未做好帮助大学生适应基层就业岗位的准备,主要表现在对基层就业影响巨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情况很不理想、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尚未充分考虑基层需要等方面,相应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生;基层就业;人才培养制度

[中图分类号]D43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89(2012)09-0035-05

2012年9月总第318期第9期当代青年研究Contemporary Youth Research Sep ,2012Serial No.318No.9

业思维之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开始凸显出来,“毕业即失业”的人数呈逐年上升态势。

面对日益困难的就业形势和基层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强烈需求,国家开始把引导大学生到基层择业就业作为解决问题的对策之一。自2005年出台《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

[2005]18号)以来,又陆续出台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并设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3)”、“5年选拔10万村官”(2008)、“农村干部实施一村一大学生计划”(2010)等鼓励大学生去基层择业创业的项目。

国家确立鼓励基层就业的导向以后,进入基层就业的毕业生适应情况如何?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对这一就业趋势的适应性如何?是目前必须关注的问题。学界早就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关注,如山东大学对全校学院和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调查(2006年)、刘林霞等组织的以陕西省富平县为例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2007年)、岩磊等组织的“医学专业毕业生服务基层的择业取向”(2008年)、马德峰

组织的“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客观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苏北灌云县的调查”(2009)、《南昌航空大学大学生基层就业观的调查》(2010年)、《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2011年)、李会钦组织的“大学生村官工作状态调查”(2012年)等。然而,调查尚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1)样本较小或者专业代表性较为局限。有的调查样本仅涉及本校某一年级某一个或几个专业,人数也相对有限;有的调查样本仅涉及某个具体专业,影响了其代表性。(2)以在校生为主要调查对象的研究居多。由于基层在岗毕业生调查的实施较为困难,成本也相对较高,现有研究从在校生中抽取样本的较多,面向基层在岗毕业生的调查较少。(3)对大学生适应基层就业情况的考察主要聚焦于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而根据上文提到的教育部规定的基层就业统计范围,基层就业有着比做村官更为广泛的外延。(4)在研究的具体内容设计上,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本身在推进基层就业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情况缺乏关注。

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创新研究设计和思路如下:在调查的抽样设计方面,鉴于当前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意向调研已经相对充分,本研究以全国范围内近5年的基层在岗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并注意毕业生在性别、学科专业、岗位性质、区域布局等方面的代表性。2011年9月—11月,对涉及全国31个省市的基层单位工作的1048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岗位涵盖了教育部统计所列的范围。另对大学生、基层公共服务部门、高校学生工作部门、相关政府部门等进行了访谈,访谈不同部门、行业和专业领域的对象50余人。

在调查内容和思路设计方面,考虑到当前研究对影响基层就业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方面已经关注较多,本研究拟从教育视角切入,对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和适应能力的人才培养制度进行重点考察。这一思路的选择主要基于如下认知:

图1基层就业影响因素示意图

从图1可以看出,在基层就业这个“事件”中,就业的主体是大学生,高校就是就业主体的供应方,而基层是接受方。就业主体在进行基层就业决策时,除了跟高校提供的价值导向和知识技能有关,还跟社会和就业市场上的其他信息有关,包括社会保障制度、政策、舆论导向、父母期望、供求信息、薪酬待遇差异等,但从当前的社会现实看,这些外部因素都在逐步改善之中,可以预见,随着城乡差距的日益缩小、政策环境的日益完善、舆论导向的日益端正、就业竞争的日益剧烈,大学生及其家长对基层就业的认同必将日益增强,高校作为供给方,承担的教育责任越来越大,因此,如何通过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造就具有基层就业意识和基层就业当代青年研究2012年第9期总第318期高校基层

毕业生供求信息、薪酬待遇差异等

社会保障制度、政策、舆论

导向、父母期望等

2012年第9期房欲飞大学生基层就业与人才培养制度

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结果与分析

(一)毕业生高度认可基层经历对于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

当前政府积极推动大学生面向基层择业就业,除了希望藉此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及优化农村和边远地区人力资源配置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战略考虑就是让新一代青年在基层工作中历练才干,更好地成长。调查表明,对于基层经历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绝大多数(79.8%)基层在岗毕业生都已经有所体会,认为基层工作经历对个人成长“很重要”或“重要”。一些大学生在访谈中提到:“应该让知识青年再下乡。现在的学生连麦子和大葱都分不清,他们还以为粮食都是网上用鼠标点出来的。人才再聪明,没见过的东西也不会出现在思维里。”“大学期间,应通过各种途径转变学生择业观。毕业生基层就业是大势所趋,既能缓解就业压力,也能丰富毕业生的人生阅历,通过磨砺才能有助于成长。”“应该转变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的心理,制定毕业生必须从基层就业开始自己的工作生涯这样硬性的规定。”

基于对基层工作经历之于个人成长的价值,大多数毕业生(87%)认为有必要在大学期间引入基层服务环节。但对于大学期间从事基层服务的合适时间看法不一,主张“3—6个月”(40.6%)和“3个月以下”(44.2%)的居多。

对于在校期间基层服务的具体形式,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适合在校大学生的基层服务“没有统一的形式,因专业而异”(81.4%),其他比例过半的选择是“社区志愿服务”(71.4%)和“到边远山区去支教”(55.7%)。这些反馈说明,尽管基层服务的形式应该有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但也存在一些适合不同专业的服务形式,如社区志愿服务和支教。

(二)暑期社会实践成为影响基层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但实践活动管理还需加强

社会实践是国内外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公认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培养社会使命感、培养品格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也决定了它在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当问及“在校期间对您选择基层就业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时,近半数(40.2%)的基层在岗毕业生认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影响他们选择基层就业的最大因素。85.4%的毕业生表示在校期间参加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他们就业决策的影响可见一斑。当问到“您认为高校培养基层就业素质的最佳途径是什么?(限选三项)”时,进一步验证了社会实践对于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在这道题目中,社会实践活动(88.4%)、基层服务(60%)、社区志愿服务(31.9%)被视为高校培养基层就业素质的前三位理想途径,其中,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再次位居第一。尽管社会实践对于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意义如此巨大,社会实践的推行情况却并不令人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学校未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

尽管1950年教育部就在《关于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方针、组织与方法的几项原则》中呼吁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纳入教学计划,1986年中宣部、国家教委、团中央又联合发文,对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将其列入教育计划,一些高校也纷纷响应这些号召,然而,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高校没有对这一教育形式予以重视,当问及“你就读的大学对社会实践有无强制性要求?”时,超过一半(56.2%)的基层在岗毕业生反映所就读的大学对社会实践无强制性要求。

2.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欠佳

在开放性题目“您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哪些方面最不满意?”中,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欠佳是毕业生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由于学校相关部门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缺乏认识,在组织社会实践时往往不是从真正的育人动机出发,而是为了完成教育计划或者积累工作业绩,重社会实践的名目、形式,疏于过程的监管和效果的评估,使得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一些毕业生在访谈中指出:“活动欠佳的原因主要是校方不重视,我在大学期间,校方基本没组织过社会实践,就是最后毕业的时候,组织参观了几家企业,而且都是走马观花。”“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方向,大家都在弄虚作假,从国家政策到学校再到个人,大家都在作假,自然不会去管什么理想的效果。”

3.社会实践缺乏与基层生活的连接

当代青年研究2012年第9期总第318期

有的高校虽然有组织地开展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但因为“眼光向上”,缺乏对基层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关怀,也难以让大学生真正了解基层生活。不少毕业生在当初选择到基层就业时是受国家支援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就业政策的吸引,但对具体的服务单位、岗位性质及工作内容非常模糊。一旦到了基层岗位后才发现那里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工作内容比较枯燥,强大的心理落差让他们几乎有离岗离职的想法。出现这种情况,自然有许多复杂的原因,包括毕业生本身的生活阅历、吃苦耐劳品质的养成情况等,但却与社会实践环节的安排息息相关,那就是学校在推进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并没有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基层实践。

由于社会实践缺乏与基层生活的交流,造成了大学生与真实社会生活的隔离,当问及“您选择基层就业前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程度如何?”时,只有6.3%的毕业生表示对国情、社情和民情“很了解”,35.8%的毕业生表示“有点了解”。两者相加尚未过半。73.8%的毕业生表示“网络媒体”是他们在校期间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的主要渠道,只有8.54%的毕业生反映“社会实践”帮他们了解了国情、社情、民情。

(三)毕业生所从事的基层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度不大

当问及毕业生“你目前的工作岗位或进修的专业与以前所学专业是否相关?”时,15.0%的毕业生报告所从事的岗位与专业“完全不相关”,18.1%的毕业生报告“不太相关”。两者总和为33.1%,另有15.6%选择了“一般”。这意味近半数的毕业生没有机会从事对口的专业工作。接受访谈的基层单位领导对这一现象也有所反映:“近几年到我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基本上专业不对口。”当问到“你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哪些方面最不满意?”和“如何通过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推进基层就业工作?”时,专业与课程和基层生活相脱节也是毕业生诟病较多的问题,与这一点感受相适应,毕业生们纷纷建议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应该面向基层的需求,做到帮助大学生顺利过渡。具体建议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面向基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如有些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对基层需求进行调研,根据基层需求开设相应的专业”;“专业设置上,要符合基层就业的工作岗位需要”;“专业设置应对应工作需求,让学生了解自己学的专业毕业后可以去哪些基层单位工作”。另一方面,加强专业培养计划与基层工作的关联度。代表性的建议如下:“合理设置大学专业和科学安排各个专业的课程,增加基层就业工作中需要的课程”;“高校课程设计与基层就业工作相结合,增加实践课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学校课程不仅要涉及理论知识,还应该与社会实际密切联系,与国情、社情、民情相适应”。“增加一些回乡回村创业的课程或者培训。大学毕业后想回家自己创业从农村开始自己的创业路,但是对农村对基层情况了解的匮乏导致事情不了了之了。想在农村就业也不知道国家是什么样的政策,考试培训一概不知。只有靠自己在互联网上得到的信息,有时还不敢信任这些信息。”

(四)大学毕业生能够基本适应基层就业岗位,但处事能力还需锻炼

面向基层用人单位领导的访谈设计了如下一个开放性问题:“您对近几年到贵单位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何总体评价?他们最大的长处和劣势分别在哪里?”结果表明,基层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评价还是比较积极的,总体都认为在称职以上,但也存在不符合期待之处:“优秀但不全面,有才仍需谦恭。”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对工作有热情,能很好地胜任现代办公的需要。但是,基层社会关系复杂,毕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差,认识社会但不深刻,还很难理顺一些关系。

1.素质结构和基层实践脱节成为适应基层就业岗位的最大障碍

调查结果,进入基层服务岗位后,妨碍毕业生适应当前工作的前三位因素依次是:“缺乏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达到实践工作要求”(28.1%)、“所学的知识与农村社会要求脱节,难以致用”(26.5%)、“缺乏必要的沟通能力,难以获得基层干部和老百姓的信任与支持”(16.0%)。由此可见,学校与社会的鸿沟、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成了横在很多毕业生前面的“屏障”,面向基层毕业生的访谈也发现,大约40%左右的毕业生反映面临着这类问题,代表性的说法如下:“大学中所学的知识与岗位要求之间还是需要磨合的”;“与想象中的差异较大,一时难以适应”;“知识结构与工作需求脱节”。

对于适应基层岗位所面临的障碍,33.8%的毕业生认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城市化取向”是当前大学教育中妨碍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另有一些毕业生在开放性问题中谈到,基层工作环境差、条件艰苦、人际关系复杂、突发事件多,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但目前“评价学生的指标偏重个人成绩,过于强调个人能力,而缺乏对团队贡献的考核。学校教育与社会运用脱节严重,再加上学生缺少团队协作的培养,导致毕业

2012年第9期房欲飞大学生基层就业与人才培养制度

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偏低”。

2.高校应加强基层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

毕业生纷纷呼吁高校应该加强基层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的还对所需培养的具体素质给出了建议:“在基层工作更需要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对应激事件的有效反应能力,注重培养专业技能,学校应该重视这些方面”。在培养方式方法上,实践环节的重要价值再次被重点强调,基层在岗毕业生们希望“社会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学校的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对学生目前的工作要有实际的帮助,学校的课程和教材与社会需求联系要尽可能紧密”。

三、结论及建议

第一,基层就业不仅是拓展就业空间、优化基层人力资源配置的需要,对于大学生本身的成长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引导大学生毕业后到基层工作一段时间,或者在校期间从事一定的基层服务,可以作为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和基本国策,成为未来相当一段时期的可持续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

第二,在独生子女成为大学生主体并缺乏历练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推动他们更好地到基层建功立业,高校不仅需要做一定的教育引导工作,还需要在校期间帮他们做好了解基层生活、养成基层适应能力的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建议高校真正落实关于社会实践的政策文件要求,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加强监督考核,真正发挥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减少学校生活与基层生活落差的作用。

第三,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需要一些特殊的素质,包括吃苦耐劳的品质、社会适应能力、责任感、基本的社会阅历等。这也是目前大学毕业生适应基层就业岗位的短板。培养大学生对基层岗位的胜任力,高校应该特别注重加强这方面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加强“三观教育”、重视实践教育教学环节、加强创业教育和社情、民情、教育等方面进行。

第四,增强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适应性,高等教育还有必要面向基层进行更大范围的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包括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在普通劳动者、增设面向基层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专业、培养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

参考文献:

[1]邓远美.培养制度人性化: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86.

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Grassroots

Units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Talents Development System

Fang Yufe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graduates in grassroots units are basically qualified for their occupations since the issuance of policy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seeking occupations there.The employment in grassroots units is regarded significant mean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However,there are some hindrances for graduates'better adaptation.The qualifications are specially demanded by grassroots units,such as diligence spirits,social responsibility etc.which have become the mainly shortcomings.But the talents development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not been well prepared for helping graduate to achieve ideal qualifications for occupations in grassroots units.The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influencing the decision of employment in grassroots units are not well carried out;the disciplines,specialties and course teaching don't fully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grassroots units.Therefore,the relevant reform in talents development system is imperative.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in Grassroots Units;Talents Development System

责任编辑曾燕波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国家政策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在这种教育渐趋普遍化的社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俨然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国家政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国家政策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人才资源。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经逐渐转变成大众化教育。这样一来这个教育政策成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就业压力。在此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已经不仅仅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关系到千万个人和家庭的民生问题。 1.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大学毕业生中流传着“毕业即失业”这一略带调侃的流行语,但无疑从一定程度上说出了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直接影响国家社会的稳定,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无论是毕业生和高校还是政府部门都在迫切关注这一问题,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情况。 毕业生人数增加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高校逐年扩招,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增加。现今大学生的数量又创历史新高,人力资源市场供远远大于求,这也就直接造成了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从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就逐年增加。而据教育部最新统计的数据,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795万,而预计今年的毕业生人数要远远大于这个数目[1]。 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大 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在这里不仅仅是指人数和职位数量上的矛盾即人数远少于

岗位数量,在这里更多的是指结构性失调。比如毕业生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工作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员,这形成了一个比较滑稽的现象:毕业生没有工作,而用人单位的许多岗位空缺。 个人以及社会观念问题 很多大学生有着眼高手低的心态,对于一些工资比较低或者工作比较辛苦的岗位都不愿意从事。但是我国由于当前的经济市场的影响,高薪岗位人数需求较少,大学生与研究生和博士生竞争相对又处于劣势,如此一来本科生能获得高薪职位的人数少之又少。除此之外,社会观念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用人单位开始对求职人员在文凭学历上有更高的要求,例如一些单位在招聘时只要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这就造成了大学生为取得获得更高学历而放弃找工作选择继续深造,考研人数的逐年增加就是这一有力验证。但是若考试失利之后,毕业生又必须面临就业问题,这时就失去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对于工作经验也有要求时,只有文凭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无疑又成了“孤儿”。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由于工作相对稳定而被称为“铁饭碗”,因此一直是毕业生希望的出路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投身于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招录考试当中,但是因为公务员的考试和考研一样竞争非常激烈,如果考试没有通过选拔,毕业生同样会失去许多就业的好机会。 2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分析 从2000年以来,我国对待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采取的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校企联合、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此外,政府非常重视对于毕业生就业的引导和鼓励。前总理温家宝指出当前政府要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在2009年全国“两会”中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了“两

2021年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4篇

2021年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4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1. 引言 国务院总理xx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生在就业找工作太泛滥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放了发大概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7份,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30.4%,女学生占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的分布,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 2.调查形式与结果 2.1调查的对象和范围 本次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主要是利用大学生外出打工机会,调查打工所在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具体涉及到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对就业前景的看法、就业方向期望、今后参与工作时所期望的资薪待遇等各个的方面。

2.2问卷调查的方法 主要是在大学生所在各大工厂发问卷。调查为一对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还有一小部分托熟人在其打工宿舍发放。最后统一整理,分析。 2.3调查的目的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势的调查,更好的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就业趋势;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尽快找好自己的地位,让大学生提高就业危机形势,为自己的发展做一个新的规划,尽量避免产生就业盲目性。 难点一:基层就业“非主流” 在近日举办的一些就业双选会、招聘会上,城市就业岗位竞争激烈,但是一旦涉及“基层锻炼”“基层服务”等眼的岗位都少人问津,尽管各方面待遇和优惠条件与城市基本无异,但急需人才的基层医疗单位、基层事业单位等常常出现招不到人的情况。 尽管我国近年来逐步加强基层就业引导,但鼓励政策、待遇保障等对于求职者来说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并且还存在着发展机会受限、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导致基层就业“看上去很美”,实际并非求职者的主流选择,基层就业未能起到缓解一线、二线城市就业压力的作用。 难点二:“专业”冰火两重天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 1、建国初至60年代中期的毕业生就业制度(1949-1965) 自谋职业与政府招聘相结合 2、“文革” 期间的毕业生就业制度(1966-1976) “工农兵大学生社来社去” 3、恢复高考制度后初期的大学生就业制度(1977-1985) 统一分配制度“抽成调剂、分级安排”的办法 4、改革开放深化后的大学生就业制度(1985至今)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革教育体制的规定》,提出了改革大学招生的计划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的要求。大学生就业由国家计委移交给国家教委来分管。 1986年提出“切块计划”(80%国家教委,20%学校),并首次提出“供需见面”。 1989年3月2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提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即“中期改革方案”),自1989年招收的新生执行。核心: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实际是毕业生在“本行业、本地区”所谓的“自主择业”。 1998年,随着高校办学体制发生变化,行业办学逐步取消,同时取消跨地区就业人才流动壁垒。 1999年开始基本实现了“实质”意义的自主择业。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历史沿革 1、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概念及含义 就业指导的概念 就业指导的概念:帮助择业者根据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职业的过程。狭义:择业期的选择过程; 广义:择业的准备过程和选择过程,以及在职业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1、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概念及含义 2、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3、是兼顾学生个人特征与社会需要,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而进行的自觉、自主、有科 学根据地计划职业发展、合理选择职业的过程。 4、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含义 5、a.大学生就业指导是理论应用与现实的结合。 6、b.指导大学生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在自己适合的职业领域内去发展自己的职业 能力。 7、c.就业指导有阶段性,但并不是一个环节的工作,而是阶段的连续过程。 2、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历史沿革 (1)就业指导的产生 1908年美国人帕森斯(铁路工程师、律师)在美国的波士顿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就业指导机构——波士顿地方职业局。 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恢复是在80年代中期。

关于当前大连大学生就业和就业制度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前大连大学生就业和就业制度问题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在中国整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影响到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 中国自1999年至今延续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加之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下降,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举办的各类招聘会总是人满为患,公务员考试炙手可热,出现几十人、几百人甚至数千人竞聘一个岗位的情况。同时,社会中还积存了大量大学生待业人员。一些学生遭遇多次求职受挫之后,容易引发焦虑、自卑、失落、怀疑等消极情绪,大学生这一高学历群体的就业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妥善地控制,不仅意味着我市高学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会对我市高等教育事业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近年来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下降,社会就业总量增加不足;传统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为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而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大量精简,国有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

分流出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需就业人员大量增加,社会发展总需求不足,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高校扩招使供需矛盾加大。 2.高等教育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在制定大学生教育发展规划、办学思路时,市场意识不强,表现在:第一,专业课程设置错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产业、新岗位层出不穷,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就业后难以适应工作需求;一些院校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导致专业结构不合理;不少院校专业划分过细,学科门类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第二,社会实践不足导致知识转化率低。学生在大学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实际操作机会不多,加上高校和企业联系不够,学生企业实习机会不足,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达不到工作岗位要求,知识转化率低。第三,就业指导滞后。我国高校目前基本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常常限定于介绍就业形式,传授求职技巧、面试技巧,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缺乏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就业形势。 3.毕业生择业观念和能力素质不适应社会需求。第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理念仍存在一些偏差。热衷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不愿到基层就业,就业期望值过高,容易遭受挫折。第二,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另外,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挫折承受力差,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障碍,盲从和依赖心理普遍存在等。第三,择业能力水平不高。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或低估自己能

如何看待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如何看待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10对外汉语一班包蕾 1098111001 “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但由于近几年高校教育的改革,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难已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业无门”“被就业”等严峻的社会现象仍困扰着我们。高校毕业生就业问无论现在乃至将来都是一个热点问题, 但现实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困难, 而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艰苦边远地区、艰苦行业所需人才却严重匮乏, 需要大批人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到这些地方建功立业。在这个问题上国家也给予了一些辅助政策,比如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就是近年来一项较有影响力的政策。它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要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的比例。

国家政策的倾向让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有了多一重的选择,但也同时面临着不少的困难。首先,符合进基层就业素质的大学生远远小于国家的期待。国家期待的进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应当具备以下几点素质:1.具有一定的与所任职位相关的专业知识。大学生在大学内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基层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但就专业技能方面,大学生应当提高自己的技能素质,学会运用基本的技能知识去面临基层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2.具有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基层的工作对象是广大的群众,尤其是乡镇工作的直接对象多数是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农村群众,有时候死搬硬套国家的法律法规不会有太大用途,不但不利于事情的解决,有时反而会引起群众的反感、抵触情绪,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要通过相关事件的摆事实讲道理,理解法律。群众真正需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事情解决好,群众才会认可你的能力。因此,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3.具有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群众工作最需要具备的就是责任心和耐心,在面对群众工作时,遇到问题一定不能急躁草率,要及时分析情况,合理安排,用良好的责任心和态度面对群众。在这些方面,大学生还有一定的不足,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去适应基层工作。 其次,大学生在选择进基层就业的过程中不能对自己做到良好的自我定位,自己对岗位的期待与基层就业岗位的提供的待遇不相符。大学生在选择进基层就业往往有以下几种原因:1.从国家政策来看,政府为毕业生去基层就业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中央有关部门组织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制度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制度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一、中国经济走势;1.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a.产业结构:热的过热:房产、股市、基金、钢铁;冷的太冷: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机械、服装业;b.分配结构,积累过多,基本建设规模大,形象工程;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亚洲开发银行(ADB)2013年10月2日公布2013和2014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下调对亚太地区整体经济增长预期。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从而圆了90后每年浩浩荡荡的学子梦,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供求不完全匹配和教育质量的下滑性,进而引来了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2014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如何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呢?很多人感觉很迷茫,那接下来,我就跟大家探讨一下,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一、中国经济走势 1.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 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第二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或到了拐点。第三种影响: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a.产业结构:热的过热:房产、股市、基金、钢铁 冷的太冷: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机械、服装业。 b.分配结构,积累过多,基本建设规模大,形象工程耗资多,工资分配低,群众收入少,国内需求不足。第四种影响:人口红利率的下降。 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 亚洲开发银行(ADB)2013年10月2日公布2013和2014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下调对亚太地区整体经济增长预期。ADB称,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料分别为7.6%和7.4%,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2013年GDP增长估计7.5%,保8难以持续。 3.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分析 近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俗称“三驾马车”)。 a、2009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8.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37.7%,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23.7%。 b、2010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7.3%,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54.8%,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7.9%。 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缓。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各国政府刺激政策推动下遏制了扩散势头,同时也恶化了一些国家的财政状况。希腊、西班牙、意大利主权

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构建 全球性金融危机,对美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我国国内经济也有巨大影响,其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企业生产放缓,纷纷裁员降薪,减少招聘人数,以节约成本,抵制金融危机的冲击。专家分析: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成为继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两大问题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关注焦点,特别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已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建立机制来调动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紧密配合,全面推进。 政策机制 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上起着“风向标”的作用。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要从体制上、政策上采取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一是国家要通过制定政策来适当调控高校招生人数。每年要通过对劳动力的分析和预测,严格审批高校的招生计划,严格规范高校根据经济发展对专业的需求设置专业,对那些就业率非常低的专业要求高校停止招生。与此同时,要继续实施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提升大学生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消除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二是要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政府要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

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三是国家要充分实现合理的社会流动。对于工作职位的开放范围应坚持普遍性原则,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户口指标限制,取消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要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引导和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四是要为青年就业创业立法。任何政策的实施都必须依赖于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西方国家大力推行青年就业保障计划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制定和完善青年就业法案。从立法的角度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这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五是要提供更多的岗位选择给大学生。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国家也应考虑为企业吸引大学生制定倾向性政策。 创业机制 创业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发展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就业竞争形势的需要。要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一是要加强创业教育。高等院校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能够找到职业岗位的大学生,更应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因此,从学生一进校的那一天起,就应该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使每个大学生有明确的人生职业设计,要有自主创业的基本规划与实践,使其能够适应各种社会环境。二是开设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教学课程,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具备走向社会创业岗位的意识和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三是加强对大学创业理念、创业技巧的培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制度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现状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经处在较高的水平,而预计未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放缓,要想再提高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规模已经非常困难。并且未来随着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逐渐降低,每年需要解决的新增就业人数也将逐渐减少。因此,今后我们需要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初步预计2015年我国经济将增长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1300万人左右,与2014年基本持平。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 2 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20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

大学生就业形势策略

大学生就业形势策略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摘要】金融危机风靡全球,各国不同程度的受其影响, 因此,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各国面临和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分析引起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策略 【A b s t r a c t】F a s h i o n a b l e w h o l e w o r l d o f financial crisis, is not the same as degree in every country be affected by the person, issue of obtaining employment already becomes the focal point being confronted with and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in every country therefore. The article is aimed at capital at present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 difficult to obtain employment, analysis has aroused difficult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cause, has brough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and measure, has made a college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资料(完整版)

第一节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就业政策 一、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就业 1.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项目,符合相关条件的,享受工作生活补贴,学费补偿或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考学升学等优惠政策。 2. 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由政府补偿学费或补偿国家助学货款。 3. 对到农村基层和城乡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乡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 4. 对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录取:自2012年起省级以上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应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中录用。 二、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自主创业 5. 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同事等待遇,并享受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服务。 6. 在毕业年度内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培训津贴。 7. 初创业时,允许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并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货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享受不超过10万元货款额度的财政贴息扶持。 8. 毕业年度内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毕业2年内从事个体经营时,自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可免交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9.

三、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 10. 由政府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 11. 符合条件的,可以选为士官、提干、报考或报送入军校。 12. 退役后参加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考试的,教育考试笔试成绩总分加10分。 13. 退役后三年内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总分加10分: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后面试推荐入读硕士研究生。 14. 具有高职(专科)学历的,退役后面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 15. 其家庭按规定相熟军属优待,本人退役后享有退役军人优抚安置政策。 四、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助 16. 对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按相应规定享受“一对一”职业指导和重点帮扶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 17. 各级机关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报名费和体检费。 18. 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由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进行政府咨询、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并组织就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 第二节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 一、免费师范生政策由来始末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师范学校是免费学费。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原来不收费

大学生就业帮扶措施

大学生就业帮扶措施 大学生通过就业帮扶措施,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切忌好高骛远。下面是小编整理大学生就业帮扶措施的范文,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帮扶措施篇一 敬爱的党组织: 今年暑假,学校实行了夏季小学期制度。我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了有价值的学习和实践。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在人民网、《国际商报》分别实习;二是参加学校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并最终获得了中国传媒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三是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参加国家人事部翻译专业资格(catti)三级口译培训。这个暑假过得紧张而又充实,自己的思想认识也日趋提高。 暑假前,我送走了09级的师哥师姐们,她们的脸庞上流连着对校园的不舍,还有对未来的茫然与失措。今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们面临着“毕业就是失业”的危机。“就业难”已经成为了普遍呼声。师哥师姐们的毕业去向也是“几家欢乐几

家愁”。窒息的就业压力、不同走向的毕业就业结果,启发的不仅仅是毕业生,同样也是我们这些在校学生。那么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暑期实践,就这个问题写一篇思想汇报给党组织。 首先,必须夯实基础,学好专业知识。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关系。理论知识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历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好学习机会,认真系统地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其他素质,为将来就业准备基础。在《国际商报》实习期间我认识到,很多用人单位其实非常缺人,他们求贤若渴,他们缺少的是理论基础扎实、做事认真严谨的精英人才。而现在很多的毕业生知识不够全面,专业不够精通,思想不够深刻,故造成了就业难的现状。同时我们必须重视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过程,在完成自己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多利用空余时间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进行各种实践或者实习活动。今年暑假的实习以及社会实践也使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优劣势,对自己有了更加全面、清醒的认识,为自己确立一个正确的方向,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扬长避短,更好地深化与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大学生就业研究分析

大学生就业分析

————————————————————————————————作者:————————————————————————————————日期: 2

第一章绪论 大学生就业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有效发挥这一群体的积极作用直接关系到民众人力投资的积极性,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乃是各国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攻坚期,这个时期出现的新趋势值得我们进行研究,而这些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所引发新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因为大学生就业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和稳定,研究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是推动我国劳动力供需结构良性发展的前提,也是经济良性发展的关键。 目前,世界经济不振,对我国经济是一次考验,但同时也是逼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契机。多年来,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非常优厚的政策,吸引大量国外资本投资带动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和不顾忌环境承载力的粗犷发展模式,已不适合我国的发展方式;改善民生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任务,其中大学生就业是关乎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大问题,因此,就业质量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1、就业的历史演变 大学生是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具有创造力和充满活力的中坚力量,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那么关注其就业及就业质量,用好大学毕业生这个资源,使这些大学生能够为我国社会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从1949年~1965之前,我国通过文化课考试统一进行招生与国家统一分配毕业生。这样的就业模式形成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国家建设初期有其积极的一面,国家能够宏观调控人才配置, 给国家建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研究就业就得研究我国的招生制度,纵览我国的招生与就业制度从解放初期到文革彻底结束(1950-1977),我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高校招生就业制度实行统招统分。我国大学生就业模式从1950年至1984年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的分配模式,就招生而言,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之前,高校是通过文化课考试统一对社会进行招生,文革开始后,1966 年高校曾一度停止招生,由于受文革左倾思潮的影响,国家废除了高考制度。高等院校停止招生,并持续了三年,这三年没有招生也没有就业,这三届学生也被叫做“老三届”,被积压的

我系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措施

我系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措施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量增加的毕业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无疑是有巨大促进作用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城市待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大量基层地区、基层单位人才严重匮乏,一些偏远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日益迫切。这种失衡的状态不仅给社会的稳定和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从而也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费。因此,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愈发显得重要和紧迫。 2005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将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当成了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使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有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和契机。高校也应把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当成毕业生工作的大事来抓,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工作,唱响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到艰苦行业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锻炼、发展、创业。 我系也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一向把毕业生基层就业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就业工作的重要渠道。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切实把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引向深入,构建长效的学生基层就业教育、创业引导机制,我系积极制定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措施。 一、实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责任制。 系总支书记亲自抓本系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各个毕业班辅导员抓本班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在工作中及时研究学习相关政策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加强对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切实做到责任、政策、措施到位。 二、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引导和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不仅是帮助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催生连锁就业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加快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系认真组织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党员毕业生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

国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

国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目的日益增加,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形势急剧严峻,未来的状况也不容乐观。针对这一长期的社会问题,国家颁布了最新的就业政策,旨在为广大应届生和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 一、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 二、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 三、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四、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一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 五、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手续提供便利。对毕业离

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要求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规定保留两年。在此期间,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户籍管理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教育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办理相关手续,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本人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六、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可组织其参加临时性的社会工作社会公益活动,或到用人单位见习,给予一定报酬。对于因患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者,由民政部门参照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给予临时救助。此项费用由地方财政列支。 七、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等职业学校(大专)毕业生,使大批动手能力强、适应性较好的高职(大专)毕业生有用武之地。对就业困难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由劳动保障、人事和教育部门共同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费由教育系统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费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减免。

如何看待大学生赴基层就业全

如何看待大学生赴基层就业 一、何谓“基层” 基层概念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的街道、社区;既涵盖县以下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主要包括:研究生支教团项目、选调生项目、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项目、三支一扶支教项目、大学生村官计划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 二、大学生赴基层就业的现状 尽管中央政府在2005年就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推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但实际情况表明,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比例仍然偏低。2005年8月23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在县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就业人数仅占总数的19%,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也有约70%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国家教育督导报报告2008》显示,全国有508个县平均5所小学不足一名外语老师,匮乏现象严重。从大学毕业生角度看,他们迫切需要工作,就业形势又不容乐观,严峻的就业形势,单一的就业流向,导致到基层单位和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少,人才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农村基层人才特别是能够带领农民致富的科学技术人才匮乏。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学历相对较低等。这就是目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状。 三、大学生赴基层就业的原因 (一)大学生为寻求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价值 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逐步转变了传统的就业观念。他们不再向往大城市,反而把目光投向基层。他们认为基层发展空间大,可以给自己一个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从而建功立业,能有效实现青年人应有的志向和抱负。大学生下基层不仅可以大有可为,而且会大有收获。这些年轻人怀揣理想,带着不怕苦、不嫌穷、不畏难的干劲和一腔饱满的热情投身基层,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需要他们的地方,要在那里将自己的价值体现出来。 (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毕业生们转变就业观念 这一因素应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最客观的因素。虽然我国经济水平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沿海及内地大城市对人才的需求已趋于饱和,尽管毕业生们忙着奔赴各个招聘会,投递出相当数量的简历和求职信,但绝大多数都

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的涵义 所谓就业政策,是指党和政府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机会所制定的行为准则。而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就业政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 所谓大学生就业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下,为解决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从而为大学生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增加就业机会,维护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所制定的指导方针和行为准则的总和。【2】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环境分析(政策为什么出台) 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和特征,大学生就业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过渡时期、市场经济时期、金融危机时期,这些环境都导致了相应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出台。进入二十一世纪,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突然发现,找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2003年至今,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5%左右,虽然工作并不好找,但却并不妨碍大学年年扩招, 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而2005年达到了338万,是2001年的3倍。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是37万人,2003年是52万人,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而时至今日,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总人数将达到680万,就业率是多少,待业人数又是多少,令人关注。 年份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毕业生 114 145 212 280 338 420 495 559 610 631 660 (万人) 90.0 80.0 75.0 73.0 72.6 77.0 71.0 70.0 74.4 76.6 77.8 就业率 (%) 由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及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因世界经济的变化,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也深受影响.同时各大高校不断扩招, 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在剧烈增长,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大 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主要有社会、用人单位校方和大学生自身几个方面,从大学生就业观念、高校促进就业、创新创业如SYB培训及用人单位的需求等方面阐述了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从这些原因出发。结合近年来酒店行业的发展分析,我将大学生自身和高校的教学结合,再统筹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总结了大学生应该多加强个人素质,提高个人能力,多参与就业活动,学校应该适当给学生提供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市场情况,帮助大学生创业以及高校应多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酒店行业;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现状 世界银行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全世界失业军中的一半是青年,仅以中东和北美区为例,要稳定该地区的就业形势,就必须在2020年以前创造一个亿的就业机会,我国也不例外大学生就业问题从2001年就日益突出。从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持续存在。主要现状有: 1.就业岗位供需明显不平衡 毕业生规模增长超出社会有效需求的问题日趋明显需求是就业的前提,市场是就业的基础,当前困扰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难题恰恰是供与需的矛盾,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问题日益突出。2013年曾经被称作是最难就业年,看看2014吧,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从酒店专业的角度分析,虽然3013年酒店行业被打压的不少,关门倒闭的很多,但酒店里人力资源的需求却不少,但进一步讲,它的人员缺口不再像从前那么紧张。从劳动力供求全局看, 供大于求的局面在未来一段时期不太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变。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自然很大, 就业形势更为复杂、严峻。 2.地域差距明显 近几年,我国的大学入学率不断提高,特别是1999年以来,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我国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已从1998年的7%提高到2002年的15%,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高峰阶段。然而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 眼高手低,不顾自身的条件..就片面追求高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奔向大城市. 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情有独钟,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就酒店行业分析,就业并不难,难的是择业,由于近两年经济变化,政府政策改革,酒店行业是高端的站住脚,低端的生存不下去,要说酒店有发展有前景,大家都奔大城市。由此造成众人同挤“独木桥”现象非常严重,挤不上的学生对其他地区岗位“不屑一顾”。 3. 用人单位的盲目要求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 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 年的工作经验, 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就拿酒店企业为例,酒店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抱着满怀希望, 渴求运用到实践中,结果用人单位以经验不足要求一切从头学起,暂且不谈本科 与专科的区别吧!很多此类专业的同学想想就觉得不值得,最后选择放弃了.另外, 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 追求高学历,用人单位还设置身高、性别等障

大学生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就业挑战 以及对目前国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相关政策的理解

大学生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就业挑战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就业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如果你遇到了就业心理困扰,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节。(一)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经过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我们必须明白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无论是抱怨还是气愤都没有用,这种就业情况不可能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的。与其成天怨天尤人,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自己心情,还不如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彻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脚踏实地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的原故。因此,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对单位没有选择,只要有单位就去,而是要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这就是说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要知道现在再好的单位,将来也有下岗的可能,因此,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去经济落后的地区工作,可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部地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也将给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抢先到这样的地区去工作可能会更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取得事业的成功。(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传统认为人们工作就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职业对个体的意义已经远不是如此简单,职业可以满足人们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多方面需要。如最近有人对职业价值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了交往、义利、挑战、环境、权力、成就、创造、求新、归属、责任、自认等11个类别的因子。因此,职业的价值是丰富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大,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总之,盲目到一些表面上看来不错,但不适合自己,自己才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单位去工作,是不会让自己的满意的。与其将来后悔,不如现在就改变自己,建立适应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规律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以指导自己正确择业。(三)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心里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职业自我有关,因此正确地认识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并接受自我,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并可以帮助自己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方向。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依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干什么样的工作,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许多同学通过亲身的求职活动后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并不像自己以前想象得那么高,并容易出现各种失望、悲观、不满情绪。因此在认识自我特点后还要接受自我,对自我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抱怨,也没有必要自卑,因为自己当前的特点是客观现实,在毕业期间要有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另外,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要知道有些缺点并不可怕,可以先就业然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发展自己。大学生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了解并接受了自我特点以后,还要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这样才能保证以后的求职顺利。要抓住机遇首先必须要多收集有关的职业信息,多参加一些招聘会,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机遇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一个工作的好与不好,是相对的,对别人合适的,对自己不一定合适,因此一定不能盲从;要时时记住,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