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榆林大事记

榆林大事记

卷一 大事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晋文侯攘狄,居赤翟、白翟于西河圁(今无定河)洛(今洛河)间。本境历史初见于史乘。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周王将韩、赵、魏列为诸侯,魏国尽有西河地。本境为魏上郡地。
周显王四十一年(前328),魏被迫纳上郡十五城于秦,本境归秦。
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秦灭义渠,置陇西、北地、上郡,本境中部、南部属上郡,西北一带属北地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全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本境大部分地区隶属上郡,今定边一带属北地郡(治甘肃环县)。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遣大将蒙恬北攻匈奴,次年败之,略取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在今伊盟及陕北一带设44县。秦军驻守上郡,令军士屯垦,并增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长万余里。在今绥德赵家砭、横山边墙壕等处仍有秦长城遗迹。
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令蒙恬督修由九原(今内蒙包头)经上郡至云阳(今陕西甘泉)的直道。贬长子扶苏到上郡监蒙恬军。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七月,始皇死于沙丘,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赐扶苏、蒙恬自裁于上郡。扶苏死,蒙恬系诸于阳周,终被缢死。
秦末,河南地复被匈奴占据。
汉王刘邦元年(前206),项羽改上郡为翟国,立秦降将董翳为翟王。次年董又降汉,汉置上郡,本境中部、南部属之。公元前200年,汉置西河郡(治平定,今东胜),本境北部地区属之。
西汉前元三年(前177)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掠扰上郡,丞相灌婴发骑8万击之,匈奴败走。 西汉后元六年(前158)冬,匈奴三万骑入上郡,杀掠甚众,后出塞。公元前144年6月,匈奴由雁门入侵上郡,太守李广引兵退之。
西汉建元五年(前136),武帝诏郡国死罪囚犯戍上郡,令其守边牧马。在今榆林、靖边、定边境内曾有汉代军马场遗迹。
西汉元朔二年(前127),汉将卫青收复河南地,次年复置西河郡。
西汉元朔四年(前125)夏,匈奴3万骑入上郡,杀掠甚众。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秋,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众降汉,汉置五属国以处之。在本境置有“行上郡属国”。次年,以受匈奴侵略较少为由,诏命陇西、北地、上郡戍卒减半。
西汉元狩三年(前120),山东①大水,移贫民70万于陇西、北地、上郡等地。
西汉元鼎元年(前116),上郡开官田。公元前111年斥卒60万于上郡、朔方、西河一带屯田。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先后设立期门军和羽林军,选拔上郡等六郡的“良家

子”从汉军。
西汉元康四年(前61),西羌反,上郡骑兵受诏西征。
东汉建武二年(26)冬,铜马、青犊、尤来等农民义军余部在上郡共立孙登为天子反汉。之后乐玄杀孙登降汉。是年冬,匈奴卢芳侵占上郡,四年后,北地太守冯异击败匈奴,卢芳降汉,上郡始安定。
东汉元和元年(84),匈奴北单于请互市,驱牛马万余与汉交易,南单于闻讯后,遣轻骑出上郡,掠牛马而去。
西汉永初五年(111),西羌兴起,侵汉,本境胡人也举旗造反。西河、北地、上郡等郡奉诏迁内地避羌人,汉吏割庄稼、毁屋宇迫民随迁。上郡初迁彭衙(今陕西白水)。公元129年汉曾诏上郡民复还旧土。公元140年,匈奴、羌胡铁骑压境,上郡再迁夏阳(今陕西韩城)。
三国西晋时期(220—316)上郡、西河郡被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占据。氐、羌、羯等族人也先后在本境活动。
东晋咸康七年(341)拓拔部占据今吴堡等地,开始在本境种植穄(糜子)田。
东晋义熙三年(407),匈奴王刘勃勃在高平镇(今宁夏固原)称天王大单于,建立大夏国,定都统万(今靖边白城子)。本境今靖边、横山、子洲、绥德、米脂等县属之。公元413年,刘勃勃改姓赫连,派叱干阿利为大匠,发10万兵丁修筑都城统万。
大夏昌武元年(418),赫连勃勃与东晋定安军在长安交战取胜,俘掠晋军将士置于大夏国诸寨堡,时人呼之为“吴儿堡”。
北魏始光二年(425)八月,赫连勃勃卒。始光三年十二月,北魏大举伐夏,攻统万城,次年破之。北魏俘大夏官民万余,马30万匹,牛羊数千万,并降统万为镇。后在统万镇附近开辟牧场,最盛时养马200万匹、骆驼百万头。公元431年,大夏国亡,本境归北魏。
北魏延兴元年(471)十月,统万镇民众造反,失败。次年二月又反,复被镇压。北魏太和十年(486)在统万置夏州,辖化政、阐熙、朔方三郡。
北魏景明元年(500)四月二十日,夏州落霜,禾苗冻死,八月暴风频繁,气候异常。
北魏正始四年(507)九月,夏州长史曹明叛魏谋反,被杀。
北魏正光五年(524),夏州匈奴反魏,败。
西魏大统元年(535),本境归之。次年正月东魏高欢袭夏州,徙5000户以归。后西魏光复夏州,改夏州化政郡为弘化郡。
西魏大统八年(542),突厥由连谷(今神木县东北)入境,本境北部被突厥占据。
西魏元钦元年(552),撤销夏州朔方郡,另设绥州(今绥德县境)辖安宁、安政、抚宁三郡。公元562年增设银州(治今横山党岔)及中乡郡(后更为真乡郡,在今佳县柳树会)。
隋开皇二年(582)五月,突

厥40万攻入长城,十月入上郡侵扰,本境六畜几尽。
隋开皇三年(583)罢郡为州,隋在本境设夏州(治统万)、长州(治长泽,今靖边境内)、绥州(治龙泉,今绥德县城,公元605年改称上州)、银州(治儒林,今横山县境),并在长城以北屯田。
隋大业三年(607)四月,改州为郡。境内设朔方(治统万)、雕阴(治上县,今绥德)二郡。
隋大业十年(614),刘迦伦率众在城平(今子洲境)称王,年号大世,并占据雕阴郡,雕阴胡人刘鹞子等响应。隋任屈突通为讨捕大使,杀刘迦伦及部下万余人,掳掠男女数万口。
隋大业十三年(617)二月,梁师都在朔方据地反隋,自称梁帝,建元永隆,定都统万,并受突厥封称大度毗伽可汗,本境归梁。
唐武德二年(619)唐立国后,梁师都保持割据。是年,梁调兵袭延州,与唐将段德操大战,元气大伤。公元628年,突厥内乱,唐发兵讨梁,围朔方城,突厥不敢救,洛仁杀梁师都献城请降,本境归唐。唐在境内复置银、绥、夏兰州。公元724年,在本境北部增设麟州(治新秦,今神木县北)。
唐贞观年间(627—649),太宗采纳文彦博计,迫使突厥人安居于幽州(今北京附近)、灵州(今宁夏灵武附近)之间。高宗时(650—683)突厥人陆续内附,多迁居于河曲六州,本境当有大量突厥人流入。同期,拓拔部一支脱离吐蕃入红柳河一带,称平夏部。
唐永隆年间(680—681),夏州因疫病死亡牛马18万匹,都督王方翼推行人耕法,复兴农业。
唐永淳二年(683)四月,白铁余在城平起义,自称光明圣皇帝,在境内攻州占县,杀富济贫,后被唐镇压。
唐天宝十五年(756)唐将郭子仪借回纥骑兵,在本境平乱。
唐广德元年(763),代宗诏令灵、盐(治五原,今定边境)、庆(今甘肃庆阳)州党项羌、吐谷浑部落迁居银州、夏州一带。是年,唐调西北兵平内地叛乱,西北境内空虚,吐蕃率吐谷浑、党项、氐、羌等族20余万人攻入唐地,破大震关(今甘肃清水县镜)。风翔以西、邠州(今陕西彬县)以北变为少数民族居住地,本境为汉与少数民族杂处之所。
唐大历十四年(779),唐任命浑成为单于大都护,兼绥、麟、胜(今内蒙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各州节度使。
唐贞元二年(786),吐蕃背盟反唐,进攻京西诸镇。冬,吐蕃入境犯麟州。次年,吐蕃焚毁盐、夏诸州,掳走居民。唐置夏州节度使,统辖夏、绥、银三州。
唐元和十五年(820)唐迁宥州于境内。
唐长庆二年(822)十月,夏州大风,史称:流沙成堆、高至统万城垛,昔日水草丰茂之地一片荒凉。

大中三年(849)盐、夏等州地震,损坏庐舍,压死居民数千人。
唐广明二年(881)三月,宥州刺史党项族首领拓拔思恭,因助唐攻黄巢有功,命为夏绥节度使。公元883年,唐在夏州设定难军,授拓拔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赐“李”姓,进爵夏国公,世领宥、夏、绥、银四州。
唐中和四年(884)麟州隶于河东道。
五代时期(907—960)党项族拓拔部授定难军节度使称号,继续经营夏、银、绥、宥、静(949年在银州境内置,今米脂境)五州。公元911年,李存勖置府州(今府谷),公元953年北汉麟州刺史杨信背汉降周。
北宋建隆元年(960),赵匡胤称帝,加封定难军节度使李彝兴为太尉。公元962年,李向宋朝进贡马300匹,对宋称臣。
北宋乾德五年(967),宋升麟州为建宁军。公元989年改为镇西军。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党项族内乱。五月,拔拓部首领李继捧率部降宋并献夏、银、绥、宥、静五州,继捧被滞留宋之东京。继捧族弟继迁不服,六月奔地斤泽(今内蒙伊旗)举旗反宋。公元984年九月,宋将尹宪、曹光实夜袭地斤泽取胜,继迁仅以身免。
北宋雍熙二年(985)二月,继迁设伏兵杀宋将曹光实,袭居夏州,自称定难军留后,六月,宋出兵讨伐,继迁放弃夏州。公元986年二月,继迁附辽抗宋,被辽封为定难军节度使。987年,继迁反攻夏州。988年,宋起用李继捧,赐姓赵(保忠)入居夏州,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公元989年,继迁、继捧各依辽、宋,在本境大战,继迁取胜,辽加封继迁夏国王。公元991年春,继迁再攻夏州,七月取银、绥二州,宋被迫授继迁银州观察使,赐姓赵(保吉)。十月,继迁又叛宋降辽,辽封其为西平王。
北宋淳化三年(992)继迁与宋通商,以青、白盐换取谷、麦;次年,宋“绝其青盐不入汉界,禁其粒食不及蕃夷”,因盐禁及索取夏、宥二州不成,继迁反宋并强迁灵、绥之民入夏州境。淳化五年四月,宋收复夏州,以夏州城统万地处沙漠,便于雄奸盘据为由,下令坠城,强迫周围居民20余万于银、夏之间定居。继迁攻夏州不成,退居沙漠。
北宋至道二年(996),继迁与宋为争夺军粮,先后在灵、环、绥州等地大战,两军互有胜负。次年,宋真宗即位,疲于作战,妥协退让,以继迁向宋朝谢罪为条件,授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夏州刺史,夏、银、绥、宥、静等五州观察使,党项在本境势力渐巩固。
北宋咸平五年(1002),李继迁攻陷灵州,改为西平府。次年自夏州迁居西平府,“籍夏、银、宥州民之壮者徙于河处”,并与宋议和。宋割让定难军全部辖地与继迁,党项统治中

心西移,本境为党项与宋朝边缘地区。
北宋景德四年(1007)为盐禁,宋、党项多有战争,境内西部青、白盐通过民间私市秘密交易,宋边臣只好“宽其禁以图安辑”,只对汉户犯者处罚。麟、府州之民多直接入党项境与之贸易,有禁不止、无禁畅通,甚至宋之边防军人也进行贸易活动。
北宋宝元元年(1038),继迁孙元昊称帝,国号大夏,习惯称西夏。统治区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本境夏、银、绥、宥等州属之。西夏在今榆林城南设左厢神勇军司,驻地弥陀洞,屯兵5万。是年冬,宋禁边民与西夏互市,遣兵备战,不久宋夏开战。北宋庆历元年(1041),宋将种世衡筑青涧城,并在境内黄河上架设浮桥以求后援。是年西夏攻入宋之麟、府等地,庆历四年(1044)十二月,宋因连吃败仗,遂妥协求苟安,册封元昊为夏国王。宋发赐银20万与夏,宋夏恢复贸易。
北宋嘉佑二年(1057),西夏与宋麟州交界地有70里无堡障,地处窟野河西,田沃利厚。西夏境内因缺乏可耕熟地,粮食不能自给,故大力提倡在此开荒。元昊时曾在此插木置小寨30余所,宋庆历七年(1047),西夏国相没藏讹宠派军队保护,发动数万人用耕牛在此开荒,连年侵耕入宋界20余里,并侵耕绥州等地生地。是年,宋遣使强划边界,西夏不允,双方开战。后宋夏议和恢复旧界,并在边界地带设立寨堡,同时恢复榷场互市。
北宋嘉祐七年(1062),西夏进贡马匹与宋,求“九经”等书。
北宋治平元年(1064),宋仁宗薨,西夏遣使奔丧,因礼仪问题夏使受辱,七月,西夏集兵攻宋。宋治平四年(1067),西夏绥州监军嵬名山以绥州降宋,为夺绥州,北宋与西夏在大理河川大战,十月,种谔复绥州,遂置绥德城。
北宋熙宁元年(1068),梁乙埋为西夏国相。次年三月,梁氏向宋上表请以夏之二寨换回绥德,宋不允,四月双方开战,冬,梁氏率兵围绥德城,十日不克,后因吐蕃侵夏西境,西夏退兵。
北宋熙宁四年(1071),韩绛宣抚陕西,为巩固边防、采用种谔建议,在银、夏二州南界山中筑罗兀城(今榆林镇川西,)以扼横山冲要。因筑城双方战争反复多次。次年夏,宋夏议定以绥德城外20里为界,双方休战。
北宋元丰四年(1081)四月,西夏内乱。七月,宋出兵五路攻夏,其中两路在本境有活动。种谔为鄜延路主将,在绥德集军9万沿无定河西进,迅速攻入银、夏、环州,但由于军粮不济,无力驻守,士兵溃亡大半;王中玉为河东路主将,率兵6万从麟州出发,渡榆溪河循水北进,也因军粮无援,损兵2万被迫撤回。
北宋元

丰五年(1082)宋朝将主攻方向放在东线,采用“出塞进驻”之计,大力经营东线。夏,宋神宗命给事中徐禧在银、夏、宥三州界的永乐川筑城,宋遣数万兵民十余日抢筑永乐城。宋以李宪为帅,大军云集绥德、米脂寨、永乐城一线,频频向西夏推进。秋,西夏倾全国之师30万备战,并以轻骑神速穿越毛乌素沙漠南缘,数昼夜将大军云集于无定河中游,向永乐城发动强攻。九月,西夏军乘雨攻陷永乐城,徐禧等将校官数百人战死,宋损失士兵、民夫20余万,其损失之惨重为宋夏开战以来所未有。
北宋元祐四年(1089),西夏遣使通妤,宋诏边将勿生事。次年,西夏归还朱战俘,宋将米脂、葭芦、安疆、浮图四寨还复夏国,双方重新议定边界,以绥德西10里拦马关(今张家砭)为界。今榆林、定边、横山、靖边等县大片土地入西夏版图。
北宋元祐七年(1092),西夏得辽之助,再次发兵围绥德城,大掠五十日而去。后双方战争时断时续。公元1096年,西夏集兵50万与宋较量,攻绥德、犯麟洲,但劳而无功。宋乘机收复米脂等四寨及大量失地。公元1099年,辽国出面调停,宋恢复给西夏的“岁赐”,同时加强边界防务,在麟、府州增堡设寨,升绥德城为绥德军,属陕西路,统辖33个城、寨、关、堡,升葭芦寨为晋宁军(今佳县境),属河东路。时本境沿黄河北部、南部为宋地,西部为西夏地。
北宋宣和二年(1120),金、宋联合伐辽,西夏依辽攻宋,在绥德军一带与宋时有战争。宋宣和六年(1124)春,金愿割地与夏,西夏奉表附金,金解除西边之忧,全力伐宋,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西夏依照金割地许诺,趁金、宋大战之机,陆续攻破原夏宋边境地带的城堡,扩充势力。
金天会六年(1128)金兵入境,陕北原北宋之大部分州寨被金占据,本境为西夏、金之边界地区。
金天会八年(1130),金大索国内南人卖于西夏等国,中原地区人口大量流入本境。是年,绥德籍名将韩世忠在黄天荡与金兵大战困兀术48天。
金天眷二年(1139)西夏攻陷金之府州,次年破麟州。
金皇统二年(1142),西夏地震,愈月不止,四月,夏州地裂,涌出黑沙,阜高数丈,陷没居民数千。
金皇统六年(1146),金再割边地与夏,西夏在本境除统领夏、银、宥、静州外,又得北部地区,疆土大大拓展。
金大定元年(1161)金置绥德榷场与西夏互市,本境商业一度十分发达。
金大安元年(1209)蒙古军围夏都中兴府,金不救,西夏遂附蒙反金。次年,西夏攻入金葭州地后败归。
金贞祐四年(1216)秋,成吉思汗出兵攻金,西夏出兵配合作战,年

底,金兵反攻,攻打夏之夏、宥等州并占据麟州。次年,蒙军大举西征,向西夏借兵,夏因拒绝出兵与蒙古发生冲突。此后西夏外交政策多变,先联金抗蒙不成,继而联南宋攻金,联合作战使西夏损失惨重。
金兴定五年(1221)秋,蒙古木华黎由东胜南伐,借道西夏攻金,西夏派兵5万随蒙军进军。十月,蒙军攻破葭州,木华黎采纳石天应建议,命石领兵5000人留守葭州,造舟建浮桥,葭州成蒙军进军河中府基地。后蒙军连下绥州、青涧等地,并直下关中。
金元光二年(1223),夏献宗即位,即改变国策抗拒蒙古。次年,蒙军进攻西夏东境,破银州,大掠而去。公元1225年,西夏不屈,成吉思汗亲率蒙军伐夏,占盐州等地。公元1227年,蒙古灭西夏。公元1234年,蒙古、南宋联合灭金,本境成蒙古及金、西夏残余势力拉据之地,战火不息。
蒙古世祖中统二年(1261)命陕蜀行中书省给绥德州等处屯田之耕牛、种子及农具等,以复兴农业。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以后,本境各州、城、堡或被蒙古占据,或附降顺蒙。是年冬,蒙古建国,号大元,在本境置绥德州、葭州,属延安路。
元大德九年(1305)八月,绥德州霜杀庄稼280余顷。
元至正二十年~明洪武三年(1360~1370)绥德、米脂等地被贺洪、高庆所据有。
明洪武四年(1371)明大将军汤和攻克元行宫察罕脑儿(今内蒙乌审旗西南),定东胜。六年置绥德卫指挥使司,统领延绥镇军事,并迁江南上江之军于此,令其戍边屯田。1374年,明廷定军屯之制。据史载,明代在陕西共屯田8.5万顷,其中半数以上在延绥境内。
明洪武九年(1376)元朝残部进攻延绥,后败退。公元1402年,元残部所建北元被鬼力赤所篡,遂改称鞑靼。
明宣德六年(1431)遣官督陕屯田。公元1434年,罢陕西马市。
明正统二年(1437)鞑靼侵入河套,东胜失守。都督王祯筑榆林城以控边防。此后,明廷屡派大员巡抚延绥军务,以巡抚为延绥镇最高军、政长官,并渐成定制。
明景泰五年(1454)鞑靼孛来部兴起,到公元1457年入侵延绥,在神木、安边等地与明守军大战,公元1461年,孛来部上书乞和。明将杨信因抗击鞑靼有功,充任延绥镇总兵加佩副将军印。延绥设总兵佩将军印自此始。
明天顺四年(1460)太监王清奏请花马池盐停止贩运,专以此盐易马,上马一匹给盐百引。
明成化元年(1465),鞑靼毛里孩、朵毅、三卫、阿罗出、满都鲁、加思兰、孛罗忽等先后南下入居河套,有时一部入侵,有时数部联合行动,往往数万骑入境。明廷在本境长城沿线与鞑靼大战。明成化六年,明军

在双山堡开荒川击伤阿罗出,重创鞑靼,成为数十年未遇之大捷。成化十年,明军全线出击,在红盐池袭破满都鲁等三部老巢,致使鞑靼诸部畜产荡尽,相顾痛哭。成化二十二年,明军再袭红盐池,一度把鞑靼人驱出河套。
明成化二年(1466)由于点式防御之法不能有效地防止鞑靼骑兵南下,正统年以来,即不断有人倡修长城,是年,明筑延绥至甘肃一带的墩堡、壕墙。右副都御使、兵部侍郎、延绥巡抚余子俊,在成化年间数次上书请筑延绥边墙(长城),成化十年,余子俊奉诏征役4万用3个月时间筑成东起清水营(今府谷北)西抵花马池(今宁夏盐池东北),长1770里的长城。(弘治年后,或为军事需要、或为保护塞外屯田,在长城内外又增筑数段城墙,习惯上把成化年边城称“大边”,大边外边城称“新大边”、大边内边城称“二边”。)至此延绥边塞有了屏障,鞑靼人虽有侵犯,但逾越艰难。本境稍安。
明成化七年(1471)置榆林卫。九年,余子俊迁延绥镇治于榆林城。此后,明历任守将在榆林增卫益兵、筑城修堡,大造攻守器械并先后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弘治五年(1492)、正德十年(1515)三拓榆阳城池,榆林遂成明代北方九边重镇之一。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延安知府罗谕巡视米脂,劝民开辟南河滩种稻,且引种成功。
明弘治八年(1495)鞑靼北部酋长亦卜刺因入居河套,并与小王子及火筛等部联合,扰明边关,多次劫掠延绥,边患复起。
明弘治十四年(1501)延绥巡抚陈寿力排众议,以战马3万匹出塞就近放牧,省费用数十万。
明正德元年(1506)总制边务杨一清奏请“守东胜、复河套”,上不允,又奏请修复边墙未成。
明正德四年(1509)鞑靼小王子等部进犯花马池。公元1512年,山东、河南义军纷起,京师危机,延绥精兵奉命入卫京师。小王子诸部见机大举入侵。公元1514年,明廷增设总制陕西、延绥、宁夏、甘肃等处军务大员,以防小王子等部侵扰。公元1515年八月,鞑靼俺答部终于自榆林突入长城,南下犯米脂、绥德等地,所到之处,大肆杀掠。
明正德十三年(1518)秋,武宗以巡边为名北游,从府谷上岸入境,曾住府谷、神木、榆林、绥德等地。次年离境。
明嘉靖九年(1530)大旱,延绥大饥,人相食。次年,总督王琼请补筑兰州至榆林1500公里边垣,延绥长城又进行一次增修。
嘉靖十一年(1532)鞑靼吉囊部兴起,先请求互市,明廷不允,遂大举侵扰边关,延绥各堡首当其冲,由于明军被动防守,使边患日炽。公元1540年春,鞑靼攻破清平堡,越过长城,入侵米脂。公元1543年

秋,鞑靼三万骑犯延绥,逼近绥德州。公元1546年,鞑靼人大举南下,进攻延安,直抵三原,饮马渭河。延绥外有鞑靼入侵,内遇地震,民不聊生。总督三边军务曾铣上疏议复河套,明廷允之。公元1547年夏,曾铣率部出塞,数次袭击鞑靼,屡获大捷。后曾铣又上书《复套方略》十八条及《营阵八图》,但为吏部尚书严嵩谗杀,复河套之事不得行。靼鞑以河套为基地,终于在公元1550年入侵京城。明廷急分遣御史赴各边选军入卫。之后边患日深,延绥镇损兵折将,不胜其苦。
明嘉靖十七年(1538)七月,建安堡获五足鹿。
明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入阁着手改革并整饬边备。公元1570年鞑靼俺答部孙把权那吉降明,次年,明授鞑靼河套部长吉能为都督同知,并准许互市,在本境开红山、神木、皇甫川等边市,从此边陲安宁20余载。
明万历十一年(1583)宁夏、延绥丈量出荒地18000余顷,招民垦之。
明万历十九年(1591)兵部尚书魏学曾乘鞑靼人入市之机,诈杀河套部长昧明安及下属800余人,蒙汉遂罢互市,边衅又起。公元1594年,河套部长卜失兔进犯延绥,总兵麻贵率军抗击取胜。次年,麻贵勒兵15000余,从孤山到定边分三路出击,大捷。公元1598年,三边总督李信破河套鞑靼诸部,到1601年鞑靼人复请互市,巡抚孙维诚奏可,率军民清除榆林城外积沙,此举为史载本境治沙之始。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李玉凤到葭州,在城南10里对龙岭募建真武祖师道观,后经历年增建,公元1618年敕建白云山藏经阁后,山色壮观,始成陕西名胜之一。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河套地区经年遇地震、旱、蝗、雹灾害,鞑靼朵毅、沙计、猛克什力、吉能诸部,各为其利,与明廷或战或和。吉能部联合河套各部从柏林堡到砖井分三路大举进攻,延绥狼烟四起,明军东西不能相顾,多次败绩。明总兵杜文焕用兵有方,各个击破,方拒鞑靼于塞外。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明廷为保护红山互市,在榆林城北红山长城口上建镇北台。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大雨雪,本境仅骆驼冻死2000匹。
明天启元年(1621)四月,京畿告急,延绥精兵奉诏入卫。
明崇祯元年(1628)陕北大饥,十一月,府谷王嘉胤等起兵反明,取延安、入庆阳、克府谷,势不可挡。张献忠、神一元、王自用、李自成等纷纷参加义军。时境内一人起义,全家相从,一村起义,各村附和。明廷命洪承畴巡抚延绥,专司镇压,义军从境内出发,转战全国。
明崇祯三年(1630)四月,常乐堡虾蟆成队,北行出塞外,广数丈,长不可竟。
明崇祯四年(1631)冬至次年正

月,大雪不断,雪深数尺,境内人畜伤亡惨重。
明崇祯六年(1633)鞑靼察罕部由高家堡侵入。次年,总兵王承恩分道出击,败察罕部于双山、鱼河二堡。
明崇祯八年(1635)牺牲在陕西的农民义军人数达37000余人。
明崇祯九年(1636)四月,李自成攻榆林城不克。五月,在绥德城南伏击明军,杀虏千余。七月,高迎祥阵亡,众拥李自成为“闯王”。
明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李自成攻潼关,破西安,略定三秦。十一月,归里扫墓,并命刘芳亮、李过再攻榆林城不下,后发大军力克榆林、神木、靖边等城,境内大部分地区为义军占领。
清顺治元年(1644)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建元永昌,并改家乡米脂县为天保县。六月,大顺驻绥德高一功部火拼驻榆林王俍智部。八月,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纪元大顺。九月,归附大顺明降将唐通在晋西北降清,并带兵杀入米脂,剿杀李氏族人,百姓多受其害。十月,清靖边大将军阿济格偕平西王吴三桂率师80000人西讨,自府谷渡河与高一功战于双山堡等处,高一功败回,同李过共守榆林。次年正月,李自成放弃西安退往湖广,李过、高一功等大顺残部由定、靖退出陕北,清军占据榆林、绥德等地,在本境复置延绥镇,设总兵官,清廷疆土扩大,本境遂为内地。
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清廷下诏剃发,境人拓文运带头剃发,被族人杀死。
是年,延绥开铸造局,铸“顺治通宝”钱,三年后停铸造局。
清顺治六年(1649)二月,高有才聚众反清,清延绥守将王永强起兵响应。王永强攻陷榆林、延安19个州县。清廷命吴三桂由汉中率师北讨,到次年底,高有才等被镇压了下去。
清康熙十三年(1674)十二月,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吴三桂叛清,次年陷定边、绥德等地,清廷命蒙古都统毕力克图援榆。公元1676年,王辅臣又降清。
清康熙十四年(1675)怀远周济民(又名世明、周四儿)在西川(今子洲)聚众起事,定边副将朱龙、神木守将孙崇雅先后响应,他们先后攻克定边、靖边、怀远、神木、府谷、绥德、米脂等地,晋陕大震,次年被镇压。此次风波独榆林城未破。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以来,陕北屯田失额现象日趋严重,屯丁仅剩五六百名,清廷数次降低屯田科则,是年,终将屯田改按民田征取常额田赋,至此,陕北军屯转为民田。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奉诏自榆林到甘肃横城分设驿站,每站设马30匹。
是年,准长城外50里以内,由汉蒙民众垦地耕种。公元1719年,蒙古贝勒达西拉布坦以游牧窄狭为由,奏准缩小长城外垦田范围,

即长城外有沙30里,无沙20里以内准汉民垦种,并设立交界牌以防逾越。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以后三年连续大旱,野鼠成灾,群狼入村,小孩易米二三升,夫妻不相顾。
清雍正三年(1725)升葭州为直隶州,领神木、府谷、吴堡三县,升绥德州为直隶州,领绥德、米脂、清涧三县。公元1731年,改榆林卫为府,辖榆林、怀远、定边、靖边四县。公元1763年,降葭州为散州,所领神木、府谷二县归榆林府,吴堡归绥德州,上述府州统属陕西布政使。
清雍正四年(1726)陕北实行摊丁入亩,屯户与民户在户籍上的差别消除。
清乾隆元年(1736)总兵米国正奏准,汉民有越界种蒙古王爷情愿租给之地者任其自便,从此出边外耕种汉人倍增。乾隆七年,蒙古鄂尔多斯贝勒札木扬请驱逐入界耕种之民,经川陕总督马尔泰奏准议定,汉民在长城外所耕土地,以现耕地为准并设立土堆定为疆界,在安边设同知,专司蒙古屯田兼捕盗事宜。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无定河泛滥改道,马湖峪、盐湾等地盐田多被冲毁。
清乾隆五十年(1785)夏,黄河水涨成灾。冬,黄河结冰数十里,上可行人,亘古罕见,公元1819年,情景同上。
清嘉庆十九年(1814)八月二日,霜杀禾,本境有“麻长丈二驴无缰,谷长七尺猪无糠”之谣。
清道光初年(1821—?)靖边县令苑馥桂倡导民众植树造林,并出资购树苗10万株,分发农户种植,数年后,绿树成荫,民众称颂。
清道光二年(1822)瘟疫流行,死人极多。据《绥德州志》载“瓜果盈地,无收拾者”。公元1837年,又大灾,死尸遍野。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月,黄河大水,吴堡横沟附近河道东移。次年八月,暴雨数昼夜,定边东南山区9条涧被洪水冲刷成沟,后经逐年水土流失,形成八里河。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怀远知县何炳勋考察大夏统万城遗址,并上书《复榆林徐太守松考察夏统万城故址禀》,大夏古都得以重现。
清咸丰元年(1851)本境横山、神木等地始种罂粟。公元1859年,清廷规定土药与洋药一并征收厘绢,罂粟种植获合法地位,境内普种罂粟。
清咸丰三年(1853)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清廷江南饷源断绝,据《清文宗显皇帝实录》载,“京饷及各军营饷银,均赖山、陕两省接济”。境内各县设立差徭局,差徭成为定制,人民负担奇重。咸丰八年(1858),在靖边宁条梁设立厘金局卡。
清咸丰十年(1860)怀远、靖边等县瘟疫流行,尸体枕藉。
清同治四年(1865)宁夏饥民董福祥、扈彰等领导饥民暴动,组成“老营”、“新营”两部,活动于陕北与陇东交

界处,势力深入定边南部山区。公元1867年夏,义军与回军联合,进军三边地区(今定边、安边、靖边)并以花马池为根据地,与清军周旋,在神木、怀远、葭县等地也有活动。公元1868年春,新、老二营力量壮大,与回军马正和部联合挺进关中,后因行动受阻退回陕北,先后攻陷神木、定边、靖边、怀远等县城池,但在清涧师家寨、靖边镇靖堡失利。公元1869年春,董福祥等被清将刘松山诱降,老营精壮被改编为董字三营随左宗棠参加镇压陕甘回民起义,其余被解除武装,安插于延安瓦窑堡、本境老君殿、周家硷等地开荒种地。
清同治六年(1867)陕甘总督左宗棠采用“剿捻宜急、剿回宜缓”之策,全力对付入陕捻军,西捻军为改变被动局面,决定北上,陇东一带回民义军也陆续入陕配合作战。捻军自南而北,回军由西向东,陕北成为两军的交汇点。是年四月,禹得彦率回军入绥德州境,先后占义合、吴堡等地。十月,回师攻破绥德城,并约请深入陕北的西捻军共同防守。年底,清军卓胜营郭宝昌、老湘营刘松山、抚标营刘厚基三路大军围攻绥德,回军北撤入米脂等地西退,捻军南下出境,由宜川渡河入晋。
清同治八年(1869)八月,回军马化龙于金积堡再度起事,回军势力又深入本境三边、清涧、绥德、米脂、榆林等地。年底,回军攻下定边城,知县以下多人被杀。公元1870年冬,回军根据地金积堡被清军攻陷,回军余部活动于陕蒙边境,杀戒大开,数度掠扰本境沿边地区,大失人心,到公元1873年,回民起义方被镇压下去。
清同治末年(?—1874)天灾兵燹,豺狼成群,本境不少乡村甚至路断人行。
刘厚基在榆林城设牛痘局,给小孩免费施种牛痘。
清光绪元年(1875)十月,榆溪河水于榆林城北北岳庙决堤,洪水直抵榆城城根。总兵刘厚基等竭力资助在决口处至西南城角筑长堤1500丈,以保西城外农田。后因河床抬高,河水沿西城墙横流。公元1941年,河东刘如愚、解振翔等倡议新筑河堤,提出“与沙争地”、“拉沙垦田”,三年造良田4000亩,此举带动两岸民众,沿河造田终成风气。
清光绪三年(1877)逢百年不遇旱灾,境内饥民载道。米脂四乡饥民数千聚于杨家沟“吃大户”,定边盐场堡300余盐户拥向花定盐务总局,要求借贷渡荒。各地官绅“剿抚兼施”,集团丁,办粥厂,饥民待哺,饿殍载道,人相食,狼遍野。
清光绪八年(1882),早在公元1872年冬,比利时、荷兰籍天主教士始入境在靖边宁条梁一带传教,法国传教士携清廷“龙票”始在宁条梁小桥畔建立教堂。次年,小桥畔教堂升为鄂尔多斯地区南段

领堂,三边地区教会势力大增。外籍教士勾结地方恶势力,在教堂周围筑墙挖壕,圈占牧场,侵占民田,并挑拨教民与平民之间的关系,三边人民对教会积怨成仇。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山东人张成德与“青山道人”先后到宁条梁、安边一带进行反洋教宣传,并设坛招徒,谋划义举。七月,靖边王某、安边李鞋匠等率蒙汉民众千余人,围攻小桥畔教堂,历时48天不克,以牺牲百余人的代价,毙洋教士1人,教民5人。次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法国使节趁机提出“三边教案”向清廷交涉,清廷即派大员执理此案,经数月议和,制定《宁条梁条约》:乌审、鄂套、札萨克三旗及三边当地居民赔偿教堂白银14万两;虐杀与教案有关的10余名幸存者。此后,教会控制了三边地区,俨然“国中之国”,订法规、设法庭,组织教会武装,干涉地方行政,并新增以定边堆子梁为中心的新教区,在三边地区增设教堂10余处,强迫居民入教,教民在短期内发展到七八千人。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夏,三边地区任天绪、耿作等联合蒙民反官逐教,因泄密以“甘心造乱罪”被害。
是年,榆阳书院改建为中学堂。
清光绪三十年(1904)因地方现银拮据,难赔“三边教堂”规定的巨额赔款,在教会的强迫下,终以河套地区6000平方公里土地抵偿,以15年为限,期满赎地。这块土地地处陕蒙边界,东西长约150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其中包括定边海则梁、堆子梁、白泥井,靖边草山梁等地。同时教会怂恿教民强引八里河水于下游,广灌教区土地。定边东滩民众不服,从是年起数度诉讼,先后告至安边理事同知衙门(1904年)、定边县衙(1905)、榆林道(1915)、省法院榆林第二分院(1927)、陕西省政府(1929)、南京最高法院(1931),均难以合理解决八里河水利纠纷一案。公元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边收回教区土地委员会”收回教堂强占土地,八里河水利遂回到人民手中。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米脂知县潘松以训练警察和开办学堂为由,擅自起征“烟囱捐”,每个烟囱月收制钱30文(合小米0.3斗),民增此重负叫苦连天。十月,米脂西川秀才李生荣等率众入城抗捐,潘松诱捕群众代表,遂激起民变。十二月,西川群众每家出一人由李生荣率领冲入县衙救出代表。次年春,绥德知州张铭坤与米脂知县勾结,将米脂四位抗捐代表骗至绥德监禁。五月,西川群众千余人冲进绥德州城,捣毁监狱救出代表。迫于群众压力,陕西巡抚奏准将潘松革职,将张铭坤降职,并宣布免交“烟囱捐”。
清宣统元年(1909)同盟会会员张季鸾等在日本东

京创办《陕北》杂志,宣传民主思想。
清宣统二年(1910)外商从天津雇用华工,在定边县开设洋行,经营皮毛收购业务。
清宣统三年(1911)十月二日,榆林府新军在哥老会首领杨昆山率领下,响应西安义举,推翻清廷在榆林的统治。之后,杨昆山任“秦陇复汉军洪汉军榆林分统”,并分遣部属四处活动,神木、府谷、怀远、葭县等县先后光复。
1912年1月1日,钟毓秀、栾茂升等率哥老会“哥弟”、十里盐湾盐民及农民400余人,进驻绥德城南,逼知州交出官印,绥德州光复。后因轻敌麻痹,知州率部反扑,复占州城,夺印斗争失败。
1月2日,大总统孙中山通电各省改用公元纪年(阳历)。本文以下通用公元纪年。
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陕西同盟会分裂,张凤翔投向北洋政府。清涧等县知县易龙旗为太阳旗,宣布接受北洋军阀领导,本境辛亥革命成果被北洋军阀篡夺。
1913年春,葭县秦马家硷村马会元等秘密组织“神团”开展反洋教斗争。夏,“神团”杀死西班牙神甫魏象阙,榆林观察使署即派兵血洗秦马家硷村,杀害“神团”40余人。次年,省方处理此教案,以榆林左营衙门房产作为赔偿,后西班牙神甫殷嘉伯来榆在此成立天主教堂,境内教会势力猖獗。
上年,省都督府制定《禁种烟苗告示条例》。是年,省派大员协同地方官绅在榆办理禁种事宜,在烟苗开花季节强铲烟苗,激起民变。神木高家堡烟农联合“神团”力量冲破堡城,杀死榆林禁烟委员及神木知县、榆林双山、建安堡、怀远、波罗堡等地烟农也奋起抗争,境内风波四起,民变不断。陕西督军派井岳秀率一营兵力来榆弹压,事变遂平。
是年,废府设道,榆林道辖陕北23个县。同年,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校建立,成为陕北23个县唯一的一所中学。
1914年改怀远县为横山县。
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新文化运动爆发。本境各县普遍成立天足会,令妇女放足并鼓励男子剪辫,神木进步青年王雪樵亲任本县天足会会长,米脂留日学生高协和归里后,在县城逢集就上街强行为乡下人剪辫。因放足剪辫,屡有风波发生,一些城镇妇女为保小足躲入农村,一些乡下人为避剪辫子不敢进城。
12月,神木县民众捣毁了官盐局,抗议当局增加官税。
1916年袁世凯宣布帝制,陕西革命党响应护国战争。春,曹世英、高峻、郭坚等在渭北宣布护国讨袁逐陆(建章)。4月,郭坚率部入境,先后在清涧、绥德、靖边、定边、米脂、吴堡等县活动,后图渡河入晋不成,退回关中,郭坚部在境内曾多处抢劫银两,枪杀百姓,各路土匪也乘机骚

乱,“或拿衣服或拿布,更比郭坚十倍灾”。 是年,土匪卢占奎组织武装,号称“大清独立队”,遭扰于绥远、陕西边界,曾围神木、榆林、横山县城,攻破安边、高家堡等地,奸淫抢掠,无恶不作。后被陕西靖国军收编。
1917年夏,大总统黎元洪任命井岳秀为陕北镇守使。
秋,杜斌丞任陕北各县联合中学教务主任,次年任校长。杜锐意革新,从1923年起先后聘请魏野畴、王森然、李子洲等进步人士,使榆中成为陕北最早传播革命思想的地方,培养出刘志丹、谢子长、霍世杰等一大批革命干部,杜被周恩来称为“革命的教育家”。
陈树藩督陕后,大做烟土生意,后因贩烟罪恶被揭,又以禁烟为名乘机敲诈百姓。1917年,省派禁烟委员在境内以禁烟纳钱横征暴敛,仅在神木一县就枪毙烟农10余人,戴枷、站木笼示众者不计其数。但是第二年,省方又令复放烟种,原省派禁烟委员竟出任放种委员,翻云覆雨以人民生命为儿戏。
1918年秋,于佑任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宣布与北洋政府抗衡,陕北镇守使井岳秀宣布中立,以保存实力。
是年,晋绥军阀在神木县北五卢口安置税局分卡,向过往行人征税。县设盐厘局,激起民愤,神木民众千余人先后捣毁税局分卡,多次冲击盐厘局。
1919年1月,北洋系军阀绥远都统蔡成勋提议重划陕蒙疆界,企图以明长城为界,将长城以北土地划归绥远管辖,并派兵入本境征税。陕北沿边榆林、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各县民众竭力反对,道尹王卓亭、镇军井岳秀联衔据情上报,并组织“沿边六县公民争存会”,公推代表赴京争持。经半年交涉,北京政府决定“暂缓划界”。次年冬,绥远军阀重提旧议,并在本境长城以北神木、府谷二县多处强行设局收税,民愤又起,绥远军阀恐犯众怒,于1921年撤回派员,事遂了结。沿边六县人士编印《陕绥划界纪要》,在各县及省府存档。
7月,忽降暴雨,大理河水骤涨,水流量达7650秒立方米,水位升至绥德“天下名州”四字处,大理河川皆被水淹,人畜伤亡惨重。
1920年冬,本境地震,震塌民房多处。
1921年8月,北洋政府放弃武力统一计划,任命冯玉祥为陕西督军,采取温和手法改编了井岳秀的部队。
是年,山西耶稣教派人来榆林成立公理会,教会学校始在榆招生。
是年,井岳秀出资创办惠记工厂(地毯厂)。
1922年陕西靖国军在关中失利,冬,杨虎城率部入境,所部编为陕北镇守使署暂编第二团,驻三边、横山等地。1924年冬,杨虎城就任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率部离境南下。杨在榆期间,经杜斌丞介绍与在榆中任

教的共产党员魏野畴相识,杨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思想。
是年,钟楼被重新装修,至此,榆林城五楼骑街格局形成,五楼由北向南依次是鼓楼、凯歌楼(又名太乙神宫)、钟楼(又名长春楼)新明楼、万佛楼。
6月,曹锟贿任大总统,陕西军阀也推行假民主,进行所谓地方自治,各县普遍成立县议会及参事会。1925年,各会撤销。
是年,法国人德日进、中国考古专家杨钟键在境内无定河流域及长城沿线发现四处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夏,榆林、绥德县先后创办平民学校,有700余名贫寒子弟上学。
秋,共产党员李子洲就任绥德四师校长,他从外地聘请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王复生、王懋廷、杨明轩、田伯荫等任教,同时建立共进社绥德分社,积极发展成员。在榆中任教的共产党员呼延震东等也建立共进社榆林分社,使四师、榆中成为陕北革命的策源地。
冬,陕北第一个党团小组在绥德四师成立,次年,扩建为陕北党团特别支部,在四师、榆中学生中发展多人入党,并在不少县建立党团小组。
是年,井岳秀赴京给曹锟祝寿,被封为“岳威将军”。井部修械所(炮厂)创办。
1925年3月15日,陕北国民会议促成会在绥德召开,反对段祺瑞军事善后会议,呼吁召开国民会议。
春,榆林各界为孙中山逝世举行追悼会。
夏,为声援“五卅”运动,榆中、绥德四师学生走上街头进行反帝爱国宣传活动,并成立各界群众后援会,共产党人利用“后援会”名义作各界群众工作,扩大党的影响。榆林惠记工厂工人罢工,要求改善待遇。绥德脚户成立自保会,反对“骡柜”无报酬支差。吴堡县农民组织“神团”抗捐。境内民主运动高涨。
10月,杜斌丞因病辞职返米脂。冬,榆中发生罢课学潮,要求参与校政,井岳秀派兵镇压,开除共产党员王子宜等19名学生。
冬,绥德团地委成立。
12月,陕北反基(督教)大同盟在绥德成立。四师、榆中及各县立小学学生纷纷上街宣传,发动群众兴起“非基”运动。境内发生多起群众冲击、砸毁教堂事件,井岳秀出面调解,规定教会只能在教堂内进行宗教活动,“非基”运动胜利。
是年,留法学生白友山毕业归里,创办绥德职业学校和实习工厂,1929年,因实业救国受挫赴北平,1938年,又回陕北任榆林职中教师。
1926年6月,中共绥德地委在四师成立,田伯荫任书记。12月,中共榆林地委在榆中成立,马云程任书记。是时,两地委共辖党、团支部、特支36个,有党团员360余名。
夏,中共北方区委派在平津的陕籍学生霍世杰(从黄埔军校转入)、乔国祯、冯文江等赴广州

参加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的学习。
9月,冯玉祥在绥远五原誓师,策应北伐战争,吴佩孚派裴尼臣为绥远“讨赤军”副司令,裴回家乡神木大保当探亲时,被井岳秀部驻军击毙。
是年,井部修械所用蒸汽机带动110伏9.5千瓦直流发电机发电,榆林首次用上电灯。
1927年4月,绥德召开万人大会,声讨“四·一二”反革命事件,掀起反蒋运动。
5月,中共榆林地委以国民党县党部的名义召开陕北23个县各界代表大会,追悼李大钊等“四·二八”烈士,进一步宣传革命,支援北伐,公开提出“废除苛捐杂税、反对贪官污吏、反对土豪劣绅、反对拉夫拉差”口号。
7月,冯玉祥追随蒋介石在陕西进行“清党”,井岳秀闻风而动,宣布禁止一切革命团体活动,并武装封闭了四师、米脂中学,公开通缉共产党人,驱赶进步人士。以学生为基础的中共榆林、绥德两个地委先后遭到破坏,共产党在境内活动转入地下。不久,井岳秀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九路军总司令,继续独揽陕北军政大权。
10月,井岳秀部驻清涧李象九营在共产党员谢子长、唐澍、白乐亭策动下起义。它是共产党在西北地区武装革命斗争的开始。
1928年4月,中共陕北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绥德西川苗家坪召开,会上统一了陕北党组织,加强了党对陕北革命斗争的领导,选举产生了中共陕北特委,书记杜衡,下辖榆林、神木、府谷、米脂、绥德、清涧等8个县委,3个直属区委,1个直属支部,时境内共有中共党、团员800余人。
9月28日,由于叛徒告密,迁入米脂三民二中的中共陕北特委机关破坏,杜衡等4人被捕,史称“中秋节事件”。
冬,宋哲元任省主席,将井岳秀部缩编为暂编陆军18师,陕北行政、财权统由省府管理,并派员来榆首次点检井部。
是年,职业班从榆林中学分出成立陕北共立工业职业中学,设纺织、制革两个专业,次年设立职中实习工厂,并陆续从平津等地购回一批机器,成为榆林较早的机械操作工厂。
1929年由于上年冬和是年春西北地区大旱,陕北大风百日,禾苗被吹没,百姓无粮,不少地方树皮吃尽,户绝烟火。1930年,旱灾未已,鼠疫又从横山等县引发,到1931年秋,已蔓延至榆林、绥德、米脂、佳县、吴堡、靖边等县,死者近3万人。1932年夏遇霍乱,秋遭雹灾。
春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境内出现多起“饥民自救团”围县城抗粮事件,“吃大户”运动遍布全境。冬,中共陕北军委书记刘志丹等秘密入境,在横山、米脂等地领导饥民运动使之由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发展。不少中共党员遵照特委“钻进去、站稳脚、爬上去、

拉出来”的方针,打入国民党军队内部秘密展开兵运工作。
1930年春,国民党省党部派出一批骨干,在榆林、绥德、米脂等县建立国民党党务办事处。
秋,红24军在山西受挫,余部从晋北渡河入境,在榆林、神木长城沿线被迫向井岳秀部缴械,排以下官兵被编入井部,军参谋长蒲子华递解榆林被杀害。
冬,恢复中共陕北特委名称,直属河北省委领导。
1931年春,中共陕北特委发出“纪念红五月通知”,号召全体党员统一行动,因泄密国民党出动特务和军队在陕北各县进行大逮捕,米中、绥师等进步学校先后被查封,盲动中暴露的共产党员或被捕或遭通缉,本境中共县委几乎全被破坏。
夏,刘志丹等在桥山一带建立南梁游击区,活动范围达本境定边一带。
秋,晋西红军游击队因受阎锡山围剿,渡河进入陕北,改称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支队(领导人阎红彦),在保安(今志丹县)、安定(今子长县)一带活动。境内不少党团员及进步农民受党派遣投奔游击队,此游击支队后与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会合,于1932年春改编为红26军。
10月,《上郡日报》创刊,后改为《陕北日报》。
1932年春,三边教会势力纠集教徒及招募壮勇400余人,在八里河上游寻衅,与当地群众发生械斗,经政府弹压始告平息。定边民众将“挽水会”扩建成由定边、安边、靖边参加的“三边挽回领土总会”,八里河争水一案一度变成收复失地的斗争。
秋,井岳秀部工兵连原红24军被收编的部分中共党团员联络井部地下党员何格兰等,决定在榆林进行中秋节武装起义,因叛徒告密起义流产。井岳秀在榆林东山秘密杀害何格兰等6名中共党员,造成“东山惨案”。
是年,蒋介石改编井岳秀部为陆军86师。
1933年7月,陕北特委在佳县召开特委扩大会议,决定开辟安定、绥清、神府3个游击区,并在安定扩大和巩固红一支队,在绥清建立红二支队,在神府建立红三支队,武装开辟革命根据地。
8月,由于叛徒出卖,中共陕北特委与米脂区委负责人毕维周、王兆卿、崔道明、王守义、高录孝、高庆恩6人被捕,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米脂城南无定河畔,是为著名的“无定河六烈士”。

是年,南京卫生署决定在陕西建立3所卫生院,榆林卫生院创建,叶瑞禾任院长。
继上年特委领导横山响水堡民众抗粮斗争后,是年,又发动清涧东区群众围城抗粮。
1934年中共从开辟红色村庄开始,由村而乡而县,一些县除县城及主要村镇外,大部分成了红色区域。夏,陕北特委在清涧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各级革命委员会。据特委六月份《工

作报告大纲》载,特委已在陕北6个县建立了县委,共有党员2000余名,并开辟了安定、绥清、佳吴、神府4块游击区。是年10月,陕北根据地已有近千个赤卫队,仅神木一县就有6000人参加,清涧有5000人参加,陕北“闹红”进入高潮。
8月陕北特委在清涧袁家沟等村进行土地改革试点,并迅速推广。土改政策虽带有“左”的倾向,但这是陕北历史上第一次土地改革运动。
秋,井岳秀强征数千民夫修筑榆林城南飞机场,并率86师发起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在各县推行保甲制度、大筑寨堡,移民并村,霎时民团、铲共义勇军等反动武装多如牛毛,革命力量受到摧残。据国民党档案资料,从是年冬到次年春,国民党在佳县1县即杀害群众2000余人。为反围剿,陕北游击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师,配合红26军42师第3团进行斗争,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1935年1月,陕北首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安定县召开,宣布成立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东起佳吴沿河,西至安塞,北达神府,南到延安均为根据地。陕北游击师同时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7军84师。
2月,中共陕甘特委与陕北特委在周家硷召开联席会议,决定统一两地区中共党政军领导,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领导各县党组织,同时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红26、27军。
春,由外交条约委员会、陕西省政府、驻宁夏天主教总会三方派员,在北京商谈解决三边教区土地问题,并在北京饭店签订了协定,规定三边教区将蒙汉界线以南部分土地“让卖”汉民耕种。但因教方从中作梗,此“让卖”并未能付诸实施。
春,国民党86师驻军在靖边杨石畔击毙惯匪杨猴小,杨的余部后在榆林城大操场缴械。
春至夏,蒋介石派亲信、中将毛侃率参谋团70余人抵绥德,纠集高桂滋、井岳秀、阎锡山所部陕、甘、宁、晋4万多兵力,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红26、27军积极开展反围剿斗争,在群众的配合下先后打下靖边等6座县城。
秋至冬,蒋介石调10万大军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刘志丹率部在本境打游击战争,二次攻打横山县城,并在吴堡慕家垣、绥德定仙墕打退东线晋军进攻,减轻了神府苏区的压力。
9月,徐海东率红25军进入陕北根据地,红25、26、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
10月,国民党在榆林设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榆、神、府、定、靖、横等县;在绥德设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绥、米、清、吴、佳等县,并建立相应的保安司令部、肃反会、军统、中统站等组织。
11月,张学良、杨虎城飞榆林视察陕北军务,协调国

民党84、86师关系。
年底,苏维埃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成立,将苏区划为陕北省、陕甘省及三边特区、神府特区、关中特区。境内游击队改编为红28、30军,统由中央领导。
1936年1月,井岳秀毙命,高双成任86师师长。
2月,毛泽东在清涧袁家沟发布《东征宣言》,中共中央组织红军抗日先锋军渡河东征,境内黄河沿岸各渡口人民积极筹措船只,运送刘志丹红28军等东征。
春,共产党员谭钟余等5人,从苏联经新疆回国前往延安,途经安边遭教会与地主武装围击,4死1俘,所携电台、枪支全被抢走。
5月,毛泽东、朱德发布《回师通电》,东征红军主力回师陕北。蒋介石竟调动3万兵力尾随围剿。张学良、杨虎城二次飞榆,部署剿灭红军事宜。汤恩伯率国民党13军从山西入境,李仙洲21师、晋军72师、高双成86师、高桂滋84师全线出击,很快占领绥德、米脂、清涧、吴堡、佳县等地,并成立“绥榆地方清乡善后委员会”,组织城乡自卫队,到秋后,除神府特区外,境内多被占领。
初夏,为打破包围,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中央红军又发动西征,进军陇东。西征右路军15军团挺进三边地区,解放了定边县城,使盘据三边地区的地主武装张廷芝、张廷芳兄弟躲入安边、宁条梁一带孤堡中,西征扩大了陕甘宁三省交界地的革命根据地。
7月,中共西北办事处经济部长毛泽民率经济工作团抵三边。9月,中共中央决定开辟花(马池)定(边)盐业,建立储盐场。
9月,中共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在定边成立,以开展宁夏、伊盟地区工作。不久,定边回民游击队成立。
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同月因“赤安事变”遭破坏的三边特委再次成立。
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高双成、高桂滋通电拥蒋抗日。
是年,因军事需要,绥(德)宋(家川)、绥清(涧)、绥榆(林)公路相继开通,同时修补了长城要塞镇北台。
1937年1月,蒋介石在南京召见高双成,委高兼任陕北警备司令。同时,在榆林成立军警稽查处。
2月,中共致电国民政府,号召团结抗日,呼吁停止内战并首先在陕、晋、甘红白交界地带停战。4月,中共派周小舟赴榆与高双成会谈,双方达成和平共处、共同抗日的协议。
7月7日,芦沟桥事变。绥远、山西沦陷,榆林的军事位置上升,榆林各界成立抗日后援会,高双成任主任。
7月17日,国共两党在庐山举行会议,会上,国民党承认陕甘宁边区,国民政府行政院确定陕甘宁边区管辖18县,其中有本境的定边、靖边、神府3县。8月2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红军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