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年人脑梗死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老年人脑梗死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老年人脑梗死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心房颤动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连云港海滨疗养院670例老年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有否伴发心房颤动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结果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比较,在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并发反应性高血糖及病死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心房颤动组发病急骤,病情重,意识障碍程度深。结论心房颤动是老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临床表现独具特点,且影响预后,应在临床上加以重视。

【关键词】脑梗死;心房颤动;脑血管疾病

1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急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亦在增加,在老年脑梗死病人中,部分伴发心房颤动。为探讨两病之间的关系,本文回顾分析我院670例老年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2临床资料

2.1资料及方法我院1997~2007年收治的67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全部病例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 或磁共振检查证实,根据其有否伴发心房颤动分为两组,同时用卡方检验作两组率的比较。伴发心房颤动组110例,占同期住院脑梗死病人总数的16.4%(110/670);男63例,女47例;年龄60~89岁,中位年龄71岁;持续性心房颤动史2~15年;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5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40例,心肌病3例,肺源性心脏病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例,细菌性心内膜炎2例;伴心力衰竭60例;动态发病35例(31.8%),静态发病75例(68.2%)。非心房颤动组560例,占同期住院脑梗死病人总数的8

3.6%(560/670);男391例,女169例;年龄51~92岁,中位年龄63岁;其中原发冠心病292例,高血压201例,糖尿病98例(同一病例可患两种以上原发病);伴心力衰竭91例,肾功能不全5例;动态发病139例(2

4.8%),静态发病421例(7

5.2%)。两组比较,心房颤动组年龄较大(t=2.5,P<0.01)。

2.2临床表现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的临床表现分别为:浅昏迷30例(27.3%)和97例(17.3%),深昏迷42例(38.2%)和58例(10.4%);同侧偏视21例(19.1%)和45例(8.0%),偏盲30例(27.3%)和207例(37.0%),同向凝视50例(45.5%)和110例(19.6%);失语78例(70.9%)和210例(37.5%);偏身感觉障碍90例(81.8%)和384例(68.6%),轻度偏瘫34例(30.9%)和359例(64.1%),重度偏瘫61例(55.5%)和160例(28.6%);局限性癫痫20例(18.2%)和19例(

3.4%)。两组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分别为7例和30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分别为103例(占93.6%,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42例,占38.2%)和530例(占9

4.6%,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53例,占9.5%)。腔隙性脑梗死分别为10例(9.1%)和179例(32.0%)。两组比较,心房颤动组大脑中动脉闭塞发生率较高,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较低(χ2分别为7.9、4.9,均为P<0.01)。670例均在入院时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心房颤动组无P波,代之以F波,频率

房颤患者脑卒中类型及发病机制分析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类型及发病机制分析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心房颤动脑卒中患者的脑梗死类型及相关发病因素,以探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和意义。 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住院和门诊的房颤并发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观察分析瓣膜性和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脑卒中患者的梗死类型和相关发病因素的区别,筛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脑卒中的可能病因和机制。 结果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患者有相同的危险因素:心衰、高纤维蛋白原,也有不同的危险因素:瓣膜性房颤脑卒中与过快的心室率(即:频速型房颤)关系密切,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则与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血症、高血糖的关系密切;非瓣膜性房颤与瓣膜性房颤发生脑卒中的类型不同,瓣膜性房颤发生大动脉栓塞的可能性大,而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脑卒中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大动脉栓塞、皮层支梗死、分水岭梗死及腔隙性梗死,特别以分水岭梗死为多。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可能发生不同类型的脑梗死,发病机制除了心源性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外,还包括其它不同机制引起的梗死,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或脱落、血液流变学改变等,而分水岭梗死的多发则提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应为其发生脑梗死的可能病因和重要机制;同时,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血症、高血糖的机率大,因而,对卒中的预防除了强调抗凝之外应包括:较好地控制心室率、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只有从综合防治的角度出发,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控制血液流变学因素,逆转动脉硬化程度等,才能起到防治中风的目的。 【关键词】非瓣膜性房颤卒中发病机制

Stroke categories of non 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analyses of their pathogenesis 【Abstract 】 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possible pathogenesis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cerebrovascular disorders of the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bbreviated to non-VAF) by restropectively analyzing the categories of cerebral infarct and their related pathogenic factors of the non-VAF patients from my hospital. Methods I have screened out the possible etiogenic mechanism of cerbrovascular disorders of the non-VAF patients through investigation into some inpatients and outpatients from my hospital between 2005 and 2007 with auricular fibrillation complicated by cerebrovascular disorders,and by carefully observing and analyzing of the distinctions of the categories of cerebral infarct and their related pathogenesis between stroke patients with valvular auricular fibrillation (abbreviated to VAF) and those with non-VAF. Results Stroke patients with non-VAF and those with VAF share the same hazard factors : heart failure, high fibrinogen; also they have different risk factors: VAF-related cerebrovascular disorders are tightly connected with fast ventricular rhythm, i.e. frequent auricular fibrillation, however, non-VAF-related cerebrovascular disorders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hypertension, arteriosclerosis, hyperhipemia and hyperglycemia. Stroke patients with non-VAF and those with VAF fall into different categories. VAF is more likely to occur with aortic embolism, while non-VAF may be accompanied by a wide variety of cerebrovascul-ar disorders,including aortic embolism, cortical branch infarct ,watershed infarct and lacunar infarct and so on ,especially of watershed infarct. Conclusion Non-VAF patients may suffer from a variety of cerebral infarction, whose pathogenesis involves not only cerebral thrombosis caused by scaling-off cardiogenic emboli, but also embolism triggered by some other mechanisms, including hemodynamic changes, atherosclerotic plaque formations or scales-off,

STAF评分筛查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312227681.html, STAF评分筛查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刚张新江陈斌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7年第22期 【摘要】目的探讨STAF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心房颤动(AF)的筛查价值。方法225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并完成STAF评分患者,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入院后首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常规心电图(ECG)、心脏彩超、24 h动态心电图组合、头颈部血管评估等检查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STAF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 STAF诊断AF的最佳界值,计算其灵敏度与特异度,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225例患者中男143例,女82例,年龄37~90岁,平均年龄(65.0±9.5)岁。STAF评分诊断AF的ROC曲线下面积为 0.912,以STAF评分≥5分作为最佳截断点,此时灵敏度为92.68%,特异度为86.41%,阳性预测值为60.31%,阴性预测值为99.22%,假阴性率7.32%,假阳性率13.59%,阳性似然比 6.82,阴性似然比0.08,约登指数为0.79。结论STAF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AF具有较好的筛查价值。 【关键词】 STAF评分;急性脑梗死;心房颤动 DOI:10.14163/https://www.wendangku.net/doc/d312227681.html,ki.11-5547/r.2017.22.0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discuss the value of STAF score in screening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Methods There were 225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iagnosi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completed STAF score. Collection were made on inspection results of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first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score, routine electrocardiogram (ECG), echocardiography, 24 h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combination and head and neck vascular evaluation. All patients were scored by STAF, and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 was drawn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boundary value of STAF in diagnosis of AF.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calculated to analyze its diagnostic value. Results There were 143 males and 82 females, aged 37~90 year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65.0±9.5) years in 225 patients. 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of STAF score in the diagnosis of AF was 0.912,and STAF score ≥5 points was the best cut-off point, with sensitivity as 92.68%,specificity as 86.41%,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s 60.31%,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as 99.22%,false negative rate as 7.32%, false positive rate as 13.59%, 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 as 6.82,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 as 0.08. The Youden index was 0.79. Conclusion STAF score shows good value in screening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Key words】 STAF scor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trial fibrillation

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188例临床分析

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188例临床分析 目的比较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中持续性心房颤动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颈动脉硬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_C)、D_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根据头颅影像学病灶分布的特点,分析两组间发病机制及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LDL_C、D_二聚体、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栓塞型、分水岭型、栓塞+分水岭型3种发病机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穿支动脉型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中非心源性因素导致的脑梗死可能比持续性心房颤动更多见,两者有导致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同样的风险。 标签:脑梗死;心房颤动;阵发性;持续性 12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导致脑卒中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倍[1]。随着临床对心房颤动关注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阵发性心房颤动被检出。本文就持续性心房颤动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进行比较,探讨两者与脑梗死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资料完整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共188例,根据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相关病史记录证实有心房颤动的存在,并根据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共138例,男60例,女78例,年龄53~92(76.65±7.61)岁;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共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45~92(77.78±9.67)岁。诊断标准: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超过7天,不能自行终止者[2]。阵发性心房颤动:在去除可逆病因的条件下,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不超过7天,可反复发作,能自行终止者[2]。脑梗死诊断标准:均符合2005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的脑梗死诊断标准,且均经头颅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临床诊断依据MRI检查至少大于1/2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或包括部分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区;临床表现为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意识水平下降至嗜睡-昏迷[3]。 1.2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病历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颈动脉硬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_C)、D_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脑梗死影像学发病机制分型方面的差异。颈动脉硬化诊断标准:按照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以动脉内膜光滑、颈动脉内膜0.05)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病例讨论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病例讨论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57岁, 【主诉】因"活动时胸痛1年"于2013年08月15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1年前爬山时感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休息5分钟后自行缓解,此后症状反复发作,均与体力活动有关,性质同前,持续数分钟可缓解,曾于外院行平板运动试验(+),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clopidogrel)、美托洛尔(metoprolol)和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仍有胸痛反复发作。 【既往史】有心房颤动病史5年,最初为阵发性,大约8个月前转为持续,未接受规范诊治。脑梗死史8个月,服用阿司匹林,无明显后遗症。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10余年,已愈。有长期大量吸烟史(12支/天×30年),已戒烟1年。 【入院查体】 T36.2℃,P70次/分,R19次/分,BP105/80mmHg,神智清楚,颈静脉无明显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颈部未闻及血管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约78次/分,房颤律,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不肿。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潜血均未见异常,总胆红素38.18μmol/L,直接胆红素7.47μmol/L,尿酸(UA) 473.2μmol/L,血糖(Glu)6.32mmol/L,三酰甘油1.92mmol/L,氨基末端B 型利钠肽(NT-proBNP)456.7pg/ml,其余化验检查均未见异常。心电图:心房颤动,心室率约78次/分(图1)。图1入院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双房增大;二尖瓣反流(轻度);三尖瓣反流(轻度),左心房(LA)43mm×40mm×50mm,左室舒张末径(LVEDd)51mm,左心室射血分数(EF)53%. 【初步诊断】入院诊断:①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②心律失常,持续性心房颤动;③陈旧性脑梗死;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治疗】患者入院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抗心肌缺血治疗,完善相关检查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中段于第一对角支发出部位约80%~90%狭窄(图2),在边支导丝保护下于病变部位置入 Partner2.75×18mm药物洗脱支架一枚(图3)。出院带药:阿司匹林

静脉溶栓对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静脉溶栓对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静脉溶栓对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按照治疗方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8例,对照组34例。研究组的患者为房颤组,对照组为非房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各项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年龄大于80岁的患者、颅内出血转化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NHSS评分、肺部感染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90天预后良好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发病率与患者的年龄显著相关,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能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标签:静脉溶栓;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疗效 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是由于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和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该疾病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并对患者及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心房颤动所导致的急性脑梗死约占25%,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心率失常,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呈现增加的趋势。故对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有效治疗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探究静脉溶栓对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按照治疗方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8例,对照组34例。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在22-91例,平均年龄为(66.35±12.64)岁。溶栓后出血转化为6例,占18.75%,症状性脑出血2例,占3.22%,急性脑梗死为15例,占24.19%,影像学阴性脑梗死为11例,占17.41%。纳入标准:患者年龄需大于18周岁;患者症状出现在4.5小时内;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排除标准:在治疗近期有颅内手术者;颅内发生肿瘤、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患者;多脑叶梗死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试验。 1.2 方法 在患者发病一定时间 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进行治疗(生产批号:201501965,生产厂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生产),服用剂量为0.9mg/kg,在一分钟内10%进行缓慢注射,余下的90%在一小时内完成静脉滴注。在该过程中,及时观测患者的心率、脉搏和血压情况。

心房纤颤与脑梗死的关系

心房纤颤与脑梗死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房颤与脑梗死的关系与特点。方法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房颤组(非瓣膜性)与非房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房颤组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偏大、神经系统损害严重、并发症比例大、脑梗死再发及死亡率高。结论房颤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心房纤颤;脑梗死 心房纤颤(房颤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率较高,是公认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危疾病,多引起脑部大血管较重的大面积脑梗死[1]。本资料随机收集我院2006~2008年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颤(NV AF)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及非房颤(NAF)脑梗死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探讨房颤合并脑梗死的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急性脑梗死病例全部符合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证实;AF病例有持续性AF病史及心电图证实。用χ2检验作两组率的比较。根据是否伴发房颤分为两组,AF组(不合并瓣膜病)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59~85岁,平均(68±7.2)岁,其中冠心病23例、糖尿病17例、高血压病25例;NAF组100例,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42~80平均(62±9.8)岁,其中冠心病32例、糖尿病42例、高血压病59例、高脂血症38例(同一病例可患两种以上原发病)。 1.2 观察方法神经系统损害①肢体运动障碍:轻度-肌力>3级;重度-肌力<2级;②其他:偏盲、失语等。并发症:消化道出血、应激性高血糖。3个月内脑梗死复发及死亡率。 2 结果 两组比较:①AF组平均年龄偏大(μ=4.08 P<0.01差异有显著性);②神经系统损害:重度肢体运动障碍AF组23例(46%),NAF组25例(25%)(χ2=7.03 P<0.01差异有显著性);③上消化道出血率:AF组4例(8%),NAF组1例(1%)(χ2=5.06 P<0.05差异有显著性);④3个月内脑梗死复发率:AF组9例(18%),NAF组5例(5%)(χ2=6.65 P<0.01差异有显著性)死亡率:AF组10例(20%),NAF组7例(7%)(χ2=5.60 P<0.05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AF时心房失去收缩力、血液淤滞,易导致血栓形成,大多在左心房心耳部。AF并发体循环栓塞的危险性甚大,非瓣膜性心脏病合并房颤,发生脑卒中的机会

房颤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房颤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6-06-02T15:55:34.4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作者:王昆1 刘玉海2(通讯作者)[导读] 观察组住院时与出院时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评分,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房颤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影响较大,应尽早进行干预,降低其发病率。 王昆1 刘玉海2(通讯作者) 1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00;2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内蒙古包头 014000 【摘要】目的评估房颤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将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非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入院与出院时评分。结果观察组住院时与出院时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评分,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房颤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影响较大,应尽早进行干预,降低其发病率。 【关键词】房颤;脑梗死;NIHSS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neurological defects.Methods Set the A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s Observer Group,set the Non-A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s contro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312227681.html,ing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scores to assess patients with nerve function defect degree,Respectively to compar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 score at discharge. Result Observation group was discharged on hospital with the NIHSS score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And there i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 Atrial fibrillation had a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nerve function defect in patients with senile cerebral infarction,and Should be to intervene as soon as possible,reduce its incidence. Key words:Atrial fibrillation;Cerebral infarction;NIHSS 房颤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作为脑梗死的病因逐渐被认可,有资料报道,约20%的脑梗死发生与其相关[1]。房颤引起的脑梗死急起病,且快速达到高峰,由于没有形成侧枝循环形成,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严重,且恢复慢,住院时间长,后遗症较重[2]。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入院的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22例,非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56例,利用NIHSS 评估房颤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影响,临床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本院神经内科,入选标准:60-80岁,符合我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3]。经颅脑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伴或不伴房颤。排除标准:住院时间<14天,脑部感染后遗症,创伤或手术,脑占位性病变或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选患者78人,其中男37例(47%),女41例(53%),平均年龄69.15±5.87岁,脑梗死伴房颤者22例,脑梗死不伴房颤者56人。 1.2方法 将筛选患者按是否存在房颤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病史,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均接受脑梗死的常规治疗及护理,如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护理,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给予相应治疗,分别记录入院与出院时的NIHSS评分。 1.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共有78例患者参与本研究,其中房颤组平均年龄为71.82±5.07,女8例(40%),非房颤组年龄68.12±5.80,女16例(60%),2组间年龄(t=2.72,p=0.01),女性比例(2=5.29,P=0.02)有统计学差异。房颤组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房颤组,且有统计学差异。提示房颤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响较大。 房颤组与非房颤组住院与出院时NIHSS评分的比较(x±s) 3讨论 从本研究来看,入院时及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即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对照组患者要严重,,这一结果与相关报道结果一致[4]。分析原因如下:首先,房颤时心房失去了心肌收缩功能,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淤积,与心内膜接触形成附壁血栓,脱落会形成栓塞,同时心脏射血分数降低,脑供血量减少也会加重脑缺血,其次房颤会使局部凝血因子增加,再者房颤引起的栓塞最常见于颈内动脉系统,特别是大脑中动脉;房颤致脑栓塞时,栓塞面积大,脑功能缺损严重,后遗症重。可能也与个体精神心理因素等相关。加拿大一位学者的研究显示与无房颤患者相比,房颤患者30天及1年时死亡及出院时死亡或残疾的风险均较高;且溶栓后与非房颤患者相比获益较少,出血风险也更高[5]。 总之,房颤致脑栓塞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因此,防治原发疾病,纠正房颤,消除栓子来源对脑栓塞的复发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陆惠华.实用老年医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75-376 [2]Alcade TP,Ribera CJM.Cerebrovascular accidents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elderly patient[J]. An Med internal,1995,12(8):369. [3]黄宇珊.慢性房颤并发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3:905-906.

探讨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安装起搏器过程的护理措施

探讨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安装起搏器过程的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6-04-19T09:43:57.1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32期供稿作者:安春玲 [导读] 鸡西市鸡冠区南山街道建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护理干预可以使得房颤并脑梗死患者能够顺利完成起搏器安装手术,保持良好运行功。 鸡西市鸡冠区南山街道建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581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安装起搏器过程的护理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18例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均安装单腔起搏器,分析其安装过程中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结果:1例患者由于出现偏瘫侧肢体在牵拉时发生电极脱位现象需再次手术处理,其他患者均手术成功且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合理护理干预可以使得房颤并脑梗死患者能够顺利完成起搏器安装手术,保持良好运行功能,避免并发症出现? 关键词:房颤合并脑梗;起搏器;护理 起搏器植入术是将电极导线通过静脉放置到心腔中,然后将导线与脉冲发生器进行连接,通过脉冲发生器释放持续脉冲,对心脏形成刺激作用,从而使得患者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并促使心功能达到合理改善的一种治疗措施[1]?本文选取18例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安装单腔起搏器,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18例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7-75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5例存在心衰症状,14例存在反复黑曚症状,12例存在晕厥症状? 1.2方法 患者在起搏器安装手术围手术期实施合理护理干预,主要措施为①宣传教育与心理护理:应用较为通俗语言对患者讲解房颤及起搏器相关知识,使其了解采取起搏器安装治疗的必要性,基本操作步骤?安全性?并发症等,且使之了解安装起搏器无法避免房颤发生,无法停止术前药物应用?依照患者心理状况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缓解其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避免房颤速度增加,导致严重心力衰竭发生,确保患者能够保持最佳状态以便开展手术治疗?②术前术中护理:手术前实施各类检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术前晚上出现紧张?焦虑情绪时,如有必要则合理应用镇静药物,设置有效的静脉通道;对应用物品进行消毒;选平卧位,常规备皮;起搏器安装时注意仔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手术完成后对切口进行加压包扎处理,防止发生囊袋积血积液,并进行消毒?③术后护理:患者术后24h内选择平卧状态,避免大幅度活动,以后也不可大幅度变化体位,指导患者进行左上肢及肩关节前后合理活动,防止肩关节发生粘连,右臂禁止抬高运动,避免电极出现脱位?术后持续监测患者心电信息,若病情无法保持稳定等不良症状发生需及时告知医生,观察起搏情况,确保患者安全性?患者需保持合理饮食,注意低盐?低脂?高蛋白?高多纤维等食物,禁止应用刺激性食物?④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如何自测脉搏,2次/d,≥3min/次,如有异常需及时就诊?出院后患者不可进行理疗治疗或接近较为强大的电磁场,防止起搏器释放电脉冲功能受到抑制,造成起搏器无法正常工作? 2 结果 在选取的18例患者中,1例患者由于血管发生变异无法进行电极植入操作,后在健侧锁骨下通过静脉路径将主动电极进行植入处理,手术成功,可以感知到起搏功能较为理想,住院时伤口得到良好愈合,手术完成后2个月由于患者出现偏瘫侧倾斜症状使得健侧在平衡牵拉过程中出现电极脱位现象,再次通过手术治疗完成电极固定,并与起搏器进行连接,然后缝合固定?17患者均未出现起搏器外露现象,均可感知到起搏功能较为良好,均未发生囊袋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3讨论 在安装起搏器过程中,护理配合对于手术释放顺利完成具有重要作用?手术前需仔细做好护理准备工作,手术过程中需进行严密配合,并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详细监测,对于保证患者手术治疗安全具有关键作用[2]?在手术过程中,通过护理配合?仔细监测等方式,使得手术操作可以顺利完成,如有异常则需及时进行合理处理,避免并发症发生或出现意外等?长间隙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在安装起搏器过程中予以合理护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使得患者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或直接消失,有效避免晕厥出现,使得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促使患者积极参与到社会生产生活中,避免不良心理情绪出现,树立治疗信心,积极挑战病魔?应用合理护理干预,可以对患者护理措施进行有效规范,增强护理质量,使得医疗工作可以顺利展开?而且对患者进行起搏器知识教育,使之了解起搏器功能级注意事项,可以有效避免并发症发生[3]? 经本文研究可知,18例患者中的1例由于现在起搏器电极脱位而再次进行值入手术,其他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起搏器可以充分发挥其功能?总之,安装起搏器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可以使得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张丹花.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的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12,61(1):67-70. [2]张坤,李春文.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J].华章,2012,287(13):340.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2,12(3):173-177

心房颤动与脑卒中 - 365心血管网

?专题论坛? 作者单位: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心房颤动与脑卒中 孙艺红 脑卒中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常见且最严重 的并发症,其年发生率平均为5%,不同亚组间差异 很大015%~12%[1] 。房颤占所有脑卒中原因的15%~20%,在房颤基础上发生的卒中与无房颤患 者相比导致严重功能障碍和致死的比例更高。应根 据危险分层合理选择抗栓治疗的适应证,在有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同时,减少不适当抗凝造成的出血危险和经济负担。 一、房颤脑卒中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房颤是死亡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房颤患者与非房颤患者比较死亡危险增加112~118倍,女 性则增加115~211倍[2] 。房颤患者死亡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脑卒中和心力衰竭(心衰)。非瓣膜性房颤卒中的危险比无房颤患者增加5倍,而有二尖瓣狭窄的房颤患者卒中危险增加8倍。随着风湿瓣膜性心脏病逐渐渐少,非瓣膜性房颤成为目前主要的问题。非瓣膜性房颤的发生随年龄增长急剧增加,房颤导致的卒中也与年龄成正相关。与国外研究相似,中国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明显增加。中国住院房颤患者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其脑卒中患病率高达24181%,其中风湿瓣膜性房颤为 26188%,非瓣膜性房颤为24115%[3] 。中国人群流 行病学调查中房颤并发卒中的发生率为12%[4] 。 孤立性房颤患者(即无心肺疾病,60岁以下患者)并发卒中的发病率较低,每年113%。在Fra m ingha m 研究中,按年龄调整平均随访11年的 卒中发生率为2812%,这些患者中包括了有高血压 病史或胸部X 线片心脏扩大的患者;与之相比,正 常对照者中为618%[5] 。除具有血栓栓塞病史外,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心衰、高血压、年龄和糖尿病。女性、血压高于160mm Hg (1mm Hg =01133kPa )以及左室功能障碍都与卒中有关。几乎一半的房颤相关性卒中发生在75岁以上的患者。另外房颤是老年妇女致残性 卒中的最常见原因。甲状腺毒症所致的房颤患者往往伴有充血性心衰,其卒中的危险性也较高。房颤是肥厚性心肌病的常见并发症,这类患者卒中和体循环栓塞的发生率每年高达214%~711%。总之,房颤患者只要具有下列任何一项危险因素即为高危:卒中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体循环栓塞的病史,年龄>75岁,中度或重度左室功能受损和(或)充血性心衰,高血压病史或糖尿病。某些指南认为超声发现左室功能障碍、肥厚性心肌病和甲状腺毒症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也较高。 二、房颤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 尽管多数卒中由来自左心房的血栓栓塞所致,但其发生机制十分复杂。房颤导致动脉血栓形成的机制涉及局部血流淤滞、内皮功能障碍及血液高凝状态等。25%的房颤相关性卒中是由自身本已存在的脑血管病、其他心源性栓塞或近端主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 [6] 。与房颤有关的血栓大多起源于左心 耳,左心耳的超微结构和生理特点均与左房不同,它的充盈和排空明显受左室功能的影响。房颤时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原因可能与心耳的形状和其内肌小梁造成的血流淤滞有关。心房和心耳内皮存在解剖和微观结构及分子水平的异常和功能障碍,反应内皮功能异常的标志物水平增加,von W illebrand 因子在心房局部和全身水平均增高。房颤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房颤时许多凝血和血小板激活的生物标志物水平升高,如:纤维蛋白原、D 2二聚体、纤维蛋白肽A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等。这些标志物的水平 在应用抗凝药物后即恢复正常。激素替代疗法是房颤患者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支持高凝状态与卒中的关系。 三、房颤并发脑卒中的诊断 栓塞性卒中的诊断多为推测性,单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很难区分卒中的机制。根据N I N DS 卒中数据库统计,支持心源性栓塞卒中的特点包括:有动脉系统血栓栓塞病史,症状突然出现,发作即出现意识障碍、失语,症状进展迅速,短时间内达到高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