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骨折移位有什么征兆

骨折移位有什么征兆

骨折移位有什么征兆
骨折移位有什么征兆

骨折移位有什么征兆

在做运动的时候,要提前做准备活动,就是为了突然的大运动量,会引起人体不适,造成骨折位移,骨折位移会使人感到疼痛,不敢活动,还会引起肌肉红肿,如果骨头位移后不敢快让骨头回位,就会在错的位置上继续长下去,造成畸形,那么骨折位移有什么征兆呢?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

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螺旋移位。骨折治疗原则即复位,固定,康复治疗。复位分解剖复位,功能复位解剖复位即对位对线完全良好功能复位指经复位后,骨折两端尚未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

★骨折移位根据骨折端的位置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前后左右的水平移位。

2,同一轴线上的远离移位。

3,同一轴线上的重叠移位。

4,单纯成角移位。

5,水平移位合并成角或者远离移位合并成角。任何骨折移位都会妨碍骨折正常愈合,因此必须通过手法复位或者手术复位使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

骨折有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螺旋移位这5个移位方式。骨折治疗原则即复位,固定,康复治疗,复位分解剖复位,功能复位。解剖复位即对位对线完全良好。功能复位指经复位后,骨折两端尚未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每个部位的功能复位的要求均不一样,一般认为的标准是:

1,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2,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不超过1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2cm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矫正。

3,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的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者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干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要求对位、对线均好,否者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4,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三分之一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四分之三左右。

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目的探讨影响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82例跟骨 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摔伤高度、体重、Sanders分型、摔伤距手术时间、术前B?hler角、术前Gissane角、术后中药熏洗是影响临床疗效评价的临床因素(P<0.01或P<0.05)。体重越重、摔伤高度、Sanders分型越高、摔伤距手术时间越长、术前B?hler角和术前Gissane角越小患者预后越差。结论摔伤高度、体重、Sanders分型、摔伤距手术时间、术前B?hler角、术前Gissane角、术后中药熏洗是影响临床疗效评价的临床因素。 标签: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相关因素;临床疗效 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由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跟骨骨折多为关节内骨折[1-2]。目前临床上对关节内移位骨折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法进行治疗。通常切开内固定术能够达到较好的解剖复位,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但是部分患者仍然会出现复位困难,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功能恢复欠佳等情况。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2例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影响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跟骨关节内移位的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2例患者中17例患者为双侧跟骨均有骨折,共有99只足获得随访。时间10~15个月,平均(12.5±2.1)个月。其中男76例,92足,女6例,7足。年龄13~71岁,平均(39.2±10.4)岁。单独左足32例,单独右足33例,双侧跟骨17例。所有纳入研究的对象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40例术后采用中药熏洗。药方:防风10g、当归12g、松节10g、落得打15g、透骨草10g、制乳没5g、芒硝10g、桃仁10g、红花10g、刘寄奴10g、寻骨风15g、樟脑粒10g、开金锁30g、五加皮20g、伸筋草10g。药材浸入清水,浸泡30min,加热煮沸,药液蒸气熏蒸患处,每次30min。待温度适宜时,用毛巾敷洗患部,避开切口处。10d为1个疗程,共1~3个疗程。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总结骨折组和非骨折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年龄、体重、摔伤高度、术前时间、术前B?hler角、 术前Gissane角、Sanders分型、中药熏洗等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临床疗效评价采用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进行评价[3]。满分100分,其中疼痛占40分,功能占50分,力线占10分。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50~74分

跟骨解剖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跟骨解剖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发表时间:2013-12-31T11:06:05.6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2期供稿作者:丁玉来谢健张永 [导读] 一般可在入院后急诊手术,如果局部肿胀明显,可延期到肿胀基本消退后手术。 丁玉来谢健张永(江苏宿迁泗阳仁慈医院骨科 223700) 【摘要】目的评价应用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应用跟骨钢板经跟骨外侧入路,对3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32例骨折术后功能恢复,优23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0.6%。结论应用跟骨钢板经跟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跟骨骨折外侧入路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268-01 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跟骨骨折多波及跟距、跟骰关节面,如治疗不当,常遗留严重的并发症。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对跟骨骨折解剖结构的了解,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根骨骨折主张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我院自2010年01月至2012年12月,对3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应用跟骨钢板经跟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29例,女3例,年龄22~65岁,平均42岁。受伤情况:坠落伤27例,车祸伤2例,砸伤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跟骨轴位、侧位X线片以及CT扫描检查。按Sanders分型[1],Ⅱ型7例,Ⅲ型19例,Ⅳ型6例,均为关节内骨折。急诊手术21例,余为择期手术。 1.2 手术方法 一般可在入院后急诊手术,如果局部肿胀明显,可延期到肿胀基本消退后手术。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手术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紧贴跟骨外侧壁由下而上剥离,用克氏针分别固定在外踝、距骨及骰骨上,充分显露跟骨外侧壁、跟距、跟骰关节,在跟骨结节处穿入一根粗克氏针向下牵引,恢复跟骨的高度,常需将外侧壁骨块撬起,直视下了解距下关节面骨折移位的程度,进行撬拨复位。向内挤压跟骨外侧壁,以纠正增宽的跟骨体部,并可支撑距下关节面,对于骨缺损严重,可取自体髂骨植骨支撑。有跟骨前部骨折的同时予以复位。选用合适的跟骨钢板,前端接近跟骰关节,后端止于跟骨结节,塑性后贴放,逐个钻入螺钉,固定在跟骨结节、跟骨前部、载距突、和内侧壁较完整的骨折块上。放置引流条,分层缝合,加压包扎,可不用外固定。 1.3 术后处理 患足抬高6到8天,术后24小时开始足趾活动,术后2周行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8周后开始逐渐负重。 2 结果 32例患者有3例术后发生切口皮缘皮肤坏死,均经换药痊愈。术后随访10~22个月,平均16个月。本组病例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4周,平均10周。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效果,本组32例,优23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0.6%。 3 讨论 跟骨骨折多系暴力直接作用导致,跟骨骨折的治疗,传统的方法包括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局部加压包扎、跟骨牵引或撬拨复位等,其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常遗有足弓塌陷、足外翻畸形、关节僵直、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医用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三维影像技术的应用,对跟骨骨折形态和骨折生物力学的进一步研究,对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近年来已逐渐达成共识,须与其他关节内骨折一样,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恢复跟骨的外形和关节面的平整,早期功能锻炼,恢复患肢功能。俞光荣等[2]认为跟骨骨折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创伤,术中良好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基本保证。刘岩等[3]认为跟骨骨折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是可行的,可减少足部增宽、神经肌腱卡压、创伤性关节炎、足外翻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入路是跟骨外侧入路,切口可充分显露跟距关节及跟骰关节,可直视下整复移位的关节面。我们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均采用跟骨外侧入路,内固定器材选用的跟骨板为钛合金材质,厚度薄,易塑性,组织相容性好,多点固定,手术效果满意。我们认为如果条件容许,尽可能早期施行手术,使骨折早期良好复位,缓解骨折块对周围软组织的压迫,可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若肿胀明显,可延期到伤后7至10天,肿胀基本消退后手术,尽可能不超过2周。手术中尽可能避免损伤皮瓣的血供,切口两支的拐角应在足外侧及足底皮瓣交界处,呈弧形。要一次全层切开,贴骨壁做全层剥离皮瓣,以克氏针钻入外踝、距骨及骰骨协助显露,避免反复牵拉,在跟骨结节处穿入一根粗克氏针作向下牵引,很容易恢复跟骨的高度,撬拨复位移位的关节面,所以我们手术均采用仰卧位。跟骨以松质骨为主,再生能力强,一般情况无需植骨。对于骨缺损严重,关节面复位后难以维持时,可取自体髂骨植骨支撑关节面。选用合适的跟骨钢板,前端应接近跟骰关节,后端止到跟骨结节,螺钉应固定在跟骨结节、载距突、和内侧壁较完整的骨折块上。手术切口要放置引流条,分层缝合,加压包扎。 4 结论 通过对3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病例分析,我们认为采用跟骨外侧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恢复跟骨的原有形态和关节面的平整,减少足弓塌陷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较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金辉,王满宜,蒋协远.跟骨骨折的分型与治疗[J].创伤骨科论坛,2000,29(2):147. [2]俞光荣,梅炯,蔡宣松,等.重建钢板治疗跟骨骨折36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7(8):755-757. [3]刘岩,陈庆泉,祝云利,等.新型跟骨钢板治疗跟骨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13):1298-1300.

架桥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疗效分析

架桥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疗效分 析 作者:常敏,高启龙,李昌林,郭英,孙皓民 【摘要】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架桥式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38足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2001年8月-2006年10月),其中,男26例,女7例;年龄18~55岁,平均35.2岁。左足12例,右足16例,双足5例。按Sanders分类:Ⅱ型19足,Ⅲ型13足,Ⅳ型6足。并行切开复位架桥式植骨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术。[结果]38足经平均18个月随访,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其中优(90~100分)25足,良(75~89分)10足,可(50~74分)2足,差(<50分)1足,优良率为92.1%。[结论]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行切开复位架桥式植骨内固定能有效提高跟骨的抗塌陷和抗前后短缩的能力,保证了复位后固定的稳固性,提高手术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跟骨骨折; 关节内骨折; 架桥式植骨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1%~2%,占跗骨骨折的60%,致残率高达 30%[1]。而跟骨关节内骨折约占全部跟骨骨折的 75%[2],由于并发症多且严重,其后果丧失劳动能力,病残率相当高,若治疗不当,可引起较严重的足部功能障碍[3],因此如何有效治疗这类骨折长期以来仍存有争议。本科自2001年8月-2006年10月以架桥式植骨的理念运用跟骨钢板治疗移位的关节内粉碎、塌陷的跟骨骨折 33例 38足,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38足,男26例,女7例;年龄18~55岁,平均35.2岁。左足12例,右足16例,双足5例。受伤原因:高空坠落伤22例,车祸伤7例,其它原因4例。其中7例合并其他损伤,包括4例胸腰椎骨折,1例同侧股骨干骨折,1例伴有对侧的Pilon′s骨折,1例同侧肱骨干骨折。按Sanders分类:Ⅱ型19足,Ⅲ型13足,Ⅳ型6足。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跟骨的侧位、轴位(必要时Broden位)X线片,并行水平面和额状面CT扫描,予三维重建。 1.2 治疗方法 患肢使用气囊止血带,单侧采用健侧卧位,双侧采用俯卧位;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起自外踝上方,沿腓骨后缘与跟腱前缘的中点向下至足底皮肤褶处,弧形向前延伸到第5跖骨基底,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到骨皮质,避免不必要剥离,用手术刀紧贴跟骨外侧壁和腓长肌腱鞘深面,将皮瓣向上剥离,注意显露和保护腓肠神经和腓骨长短肌腱腱鞘,紧贴跟骨外侧壁由下向上锐性剥离直到显露出距下关节和跟骰关节,翻起皮瓣,必要时用2、3枚克氏针从皮瓣下方钻入距骨并向上弯曲代替拉钩,以保护皮瓣,扩大显露术野。掀开跟骨外侧壁骨折块,显露后关节面的骨折情况。将塌陷关节面向上抬起,同时将跟骨结节向后翻转,则可看到压缩骨缺损的范围,前后拉开,架桥式植入相适同种异体髂骨块或自体髂骨,其中使用自体骨22足,异体骨16足;见关节面平整后,再将跟骨外侧翘起皮质骨复位盖在植骨表面,选择跟骨解剖钢板螺钉固定。固定时应注意跟骨前部(或骰骨)-载距突-跟骨结节这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关键词】跟骨关节内骨折 跟骨是人体中最大的跗骨,在人体负重和行走中起重要作用。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尤其是涉及跟距关节的关节内骨折,目前仍是创伤骨科的一个棘手问题,若治疗不当,常遗留创伤性关节炎、足部畸形等严重并发症。我院自1999年7月至2005年9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涉及跟距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14侧,男11例,女2例,年龄21岁~56岁,全部为跟骨关节内骨折,其中单侧跟骨骨折12例,双侧1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1例,车祸2例,合并腰椎压缩性骨折2例,胫骨平台骨折2例,本组患者除2例开放性骨折急诊手术外,均在伤后5 d~7 d 手术。患者术前均行跟骨侧位片、轴位片及CT检查。根据Sanders 分型: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3例,其中Ⅱ型骨折给予克氏针固定,Ⅲ型、Ⅳ型骨折给予重建钢板固定,其中10例给予自体髂骨移植填充。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行硬膜外麻醉,患者半侧卧位,患肢在上,手术中应用止血带保持术野清晰。取跟骨外侧L形切口,起自外踝尖端上方4 cm 处的腓骨后缘,沿腓骨后缘向下至外踝尖端,弧形转向前方至第5跖

骨基底部,游离皮瓣,注意勿损伤腓肠神经及腓骨长短肌腱,直至骨质,紧贴跟骨外侧壁行骨膜下剥离,显露跟骨外侧壁、跟距关节和跟骰关节,向两侧牵拉皮瓣,用骨膜剥离器自跟骨骨折部撬开,明确骨折块移位程度、跟距关节面损伤程度以及有无翻转,用一枚较粗克氏针由跟骨结节钻入,沿跟骨长轴向前撬拨,直视下复位,尽可能恢复跟距关节面的平整及跟骨的正常高度,恢复正常的Bohler角,掀开外侧壁骨块,将塌陷的后外侧关节面的骨块抬起并复位到内侧恒定的载距突骨折块上,抬起跟骨后关节面的塌陷骨折块,用自体髂骨移植填充跟骨内空隙,再于外侧捶击跟骨侧壁,以恢复跟骨的正常宽度,于C型臂下观察复位成功后,对于Ⅱ型骨折用2枚~3枚克氏针固定,对于Ⅲ型、Ⅳ型骨折于跟骨外侧壁用重建钢板给予固定,缝合切口,放置皮片引流,石膏托制动4周~6周后,开始在床上行足踝部功能锻炼,完全负重需在术后3个月后。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随访,时间为6个月~5 a,所有骨折均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3个月~10个月,术后效果较为满意,主要表现为患足功能良好,活动无明显受限,能维持工作及生活,只有1例患者术后切口皮缘坏死,伤口裂开,经换药后愈合,1例术后行走较长时间后出现足踝部疼痛。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90分~100分)9例,良(75分~89分)3例,可(50分~74分)2例,优良率87%。 3 讨论 跟骨骨折中,涉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约占75%[1],所有涉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 治疗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发表时间:2011-06-01T17:04:31.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吴宏林玉成 [导读]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吴宏林玉成(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人民医院山东烟台 264010)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389-02 【摘要】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 2006年7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40例47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8-62岁,平均40.52岁。骨折按照Sanders分型:II型18足,III型25足,IV型4足。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复位后跟骨后关节面骨质缺损明显者采用自体髂骨或者同种异体骨植骨。结果 47足中45足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X线跟结节角由术前10.1°±6.0°恢复至术后38.1°±2.3°,跟骨体-丘部高度由术前(37.1±2.8)mm恢复至术后(38.1±3.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骨性愈合,对比术后X线片未见骨关节炎征象。根据美国足踝协会的足部评分标准评分,本组优(90-100分)36足,良(75-89分)5足,可(50-74分)4足;优良率91%。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充分恢复了跟结节 角、距下关节面的平整,明显恢复足部的功能,减少关节炎的发生率。 【关键词】跟骨骨折手术治疗内固定 跟骨为人体最大的跗骨,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2%,占足部骨折的80%,其中85%-90%为关节内骨折[1]。非手术治疗疗效差,遗留严重的功能残疾[2],手术治疗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3]。随着手术技巧的普及与进步,我院2006年7月至2011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40例(47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47足,男22例,女18例;年龄18-62岁,平均40.52岁。致伤原因:坠落伤30例,道路交通伤8例,爆炸伤2例。双侧跟骨骨折7例。开放伤3例,均为Gustilo-Anderson分型II型,其余为闭合伤。合并其他损伤6例。常规行跟骨侧位、轴位X线摄片、CT 重建。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4]:II型18足,III型25足,IV型4足。 1.2治疗方法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侧卧位,采用Benirschke和Sangeorzan推荐的扩大跟骨外侧入路。全层切开直到跟骨外侧壁,由下而上剥离,暴露跟距关节、跟骰关节及后关节面,撬开跟骨碎裂的外侧皮质骨,并用大弯钳或组织剪插入塌陷的骨折块下面,将骨折块撬起,同时自跟骨结节处插入1枚斯氏针,从上往下撬拨,直视下见关节面被向上顶起并复位平整,恢复跟骨结节角及跟骨高度,克氏针临时固定。侧方挤压纠正跟骨体部侧方移位及成角,对复位后残留的骨缺损2cm2以上者,自体髂骨或者同种异体骨植骨,复位跟骨外侧骨皮质块,行钢板内固定,拔出临时固定的克氏针。伤口内植入14号引流管一根。 1.3术后处理术后抬高患肢,常规抗菌素应用4-5d,甘露醇与七叶皂苷钠脱水消肿,术后即开始足趾活动,48小时拔出引流管,处理皮肤张力性水泡,2周拆线。10-12周逐步负重行走。术后3、6月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有无继发性骨关节炎。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PS11.5统计学软件分析术前、术后跟结节角和跟骨高度,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2足失访,其余45足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术后X线片显示跟结节角由术前10.1°±6.0°恢复至术后38.1°±2.3°,跟骨体-丘部高度由术前(37.1±2.8)mm恢复至术后(38.1±3.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步行无疼痛,踝关节活动范围接近正常。根据美国足踝协会的足部评分标准评分[5],本组优(90-100分)36足,良(75-89分)5足,可(50-74分)4足;优良率91%。 3 讨论 3.1手术的必要性由于跟骨为足内外弓的共同后臂,骨折发生后解剖结构上存在以下问题:距下、跟骨前关节面塌陷、旋转移位,跟结节角变小,跟骨宽度增加,高度变小,若不加以纠正会产生创伤性关节炎,SandersI型由于损伤小,移位轻,一般采用石膏外固定,SandersIV型骨折碎裂严重,一般采用跟距关节融合术。 3.2手术的时机跟骨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切口皮肤裂开、坏死、感染、骨质及接骨板外露等,手术时机的选择:一为伤后6h内水肿尚未形成(包括开放性骨折)。二为伤后5-10d期间伤足冷敷、抬高、甘露醇与七叶皂苷钠脱水消肿,待外踝下方皮纹征阳性出现后再手术。伤后2周以上复位困难,可考虑距下融合。 3.3内固定的选择解剖钢板是根据跟骨解剖形态而研制,其弹性模量与跟骨类似,极薄、多空、应力遮挡小,可多方位固定骨块。其中钛板因组织相容性好,薄、易塑性是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3.4植骨是目前争议较多的,我们认为关节面塌陷的骨折恢复关节面后多少会有骨质的缺损。如不植骨易造成关节面的再次塌陷。植骨对于严重塌陷粉碎性骨折可起到支撑防止再塌陷的作用。另外植骨有效填充空腔,可减少长时间渗血,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关于材料的选择,我们的体会是自体髂骨取材简单、量大、经济,至于同种异体骨应充分考虑其可吸收性差、继发感染、切口渗出等不良反应。 3.5影响手术的因素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跟距关节的准确复位、跟骨正常高度、宽度、跟骨的完整性等。 手术技巧:1.我们采用经典外侧入路,优点是广泛显露、直视下复位、术区无重要血管、神经。2.切口一刀至跟骨面,避免反复切割破坏解剖层次。3.手法轻柔,齿镊夹持软组织减少损伤。4.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参考文献 [1]王胜利,陈汝岭.可塑性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研究.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386-388. [2]Lim EV,Leung JP. Complications of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Clin Orthop Relat Res,2001,(391):7-16. [3]孙永强,和艳红,魏景梅,等. 跟骨解剖支持板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386-388. [4]李云峰,俞卫中,王晖,等.跟骨塌陷性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9):899. [5]Sander R.Current concrete review:displaced/inr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J].Joint Surg(Am),2000,82(4):225.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选择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选择 发表时间:2010-07-14T10:01:15.0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8期供稿作者:王军 [导读] 最常见的致伤原因是高处坠落,近来随着交通业及建筑业的发展有升高的趋势。 王军(黑龙江省同江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同江 156400)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08-0122-02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在跗骨骨折中占60%。最常见的致伤原因是高处坠落,近来随着交通业及建筑业的发展有升高的趋势。由于跟骨为足内外弓的共同后臂,骨折后其结构和形态的改变对承重与行走的影响极大。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负重、行走功能的恢复意义重大。 1 跟骨关节内骨折病因跟骨关节内骨折主要是由垂直压缩应力引起,当身体从高处坠落后,距骨外侧似一个楔子作用在跟骨交叉角部位,将跟骨劈裂。如果外力继续作用,则中央三角区即被压缩,跟骨后关节面向前下方倾斜。如果暴力较大,尚有其他不同方向作用力可致一向后继发骨折线,此骨折线较低时为舌状骨折,较高时为跟骨压缩骨折。此外还有内、外翻应力及撕脱应力作用。上述应力作用导致足弓塌陷,跟骨体两侧皮质骨被挤破变得横径增宽,关节面塌陷。Bohler角减小、消失。跟骨结节块上移致跟腱相对延长、松弛,出现外伤性扁平足,足跟内、外翻畸形。这些改变导致足部应力不正常分配,对跟距关节乃至整个肢体负重力线都产生影响,严重影响足部正常功能及产生关节异常活动,引起疼痛。继而引起创伤性关节炎。跟骨向外侧破裂突出后可压迫腓侧肌腱,产生撞碰综合征,出现疼痛。手术切开治疗就是针对这些改变,力求恢复正常解剖关系。恢复跟骨高度及已增大宽度,准确恢复Bohler角及塌陷后关节面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术后效果。顾湘杰等认为Bohler角和临界角(即距跟后关节面交角)恢复同疗效的关系有显著相关。 2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选择跟骨骨折根据骨折线是否波及距下关节分为关节内骨折和关节外骨折。关节内骨折有很多分类方法,过去关节内骨折多根据X线平片分类,如最常见的Essex Lopresti分类法把骨折分为舌型骨折和关节压缩型骨折,但X线平片分类难以识别关节内骨折的粉碎情况及骨块的移位情况,对治疗和预后缺乏指导意义。对诊断和治疗比较有指导意义的是根据CT分类法,CT分类法使我们对关节内骨折的病理变化更加清楚,较常见的是Sanders分型,Ⅰ型:所有无移位骨折;Ⅱ型:二部分骨折;Ⅲ型:三部分骨折,典型骨折有一中央压缩骨块;Ⅳ型骨折累及后关节面四个部分,有四个以上骨折块。跟骨骨折后可以出现:a)跟骨高度丧失,尤其是内侧壁;b)跟骨宽度增加;c)距下关节面破坏;d)外侧壁突起;e)跟骨结节内翻。治疗跟骨骨折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是:a)恢复距下关节面的外形,特别是后距下关节面的解剖关系;b)恢复跟骨的高度和宽度;c)恢复腓骨肌腱走行的腓骨下间隙;d)恢复跟骨结节的内翻对线。跟骨骨折的治疗,过去多采用保守治疗和跟骨撬拨术,但均不能有效地矫正跟骨后关节面骨折的移位,难以恢复向外侧凸起的外侧壁骨块,虽然跟骨撬拨术可以恢复Bhler′s角,但对后关节面移位、足跟增宽、跟骨内翻难以矫正,且术后须石膏固定,不能早期活动。随着近年来手术技术的进步及内固定材料的改进,对于跟骨关节内骨折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效果越来越好。切开复位可直视下整复后关节面骨折块和跟骨外侧壁骨块,纠正足跟增宽,有效防止肌腱炎和创伤性关节炎,术中牵引、撬拨可纠正跟骨短缩和跟骨内翻,恢复Bhler′s角和Gissane角。钛板及螺钉固定可使骨折得到稳定的固定,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足跟外侧软组织较薄,皮肤血运差,抗感染力弱。跟骨关节内骨折,特别是SandersⅢ型、Ⅳ型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至,外力压迫足后跟及周围皮肤,直接或间接导致足后跟及周围皮瓣的血供部分或完全中断。此外手术时需剥离骨折端周围软组织,会再次损伤足后跟及周围皮瓣的血供,产生皮肤坏死,继发感染。因此如何保护局部的软组织血供,如何把握手术时机显得极为重要。皮肤坏死、切口感染是影响切开复位手术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的经验是认真做好术前准备,伤后抬高患肢,石膏固定,20%甘露醇静点,待伤后7~10d破坏的周围血管再生,软组织肿胀消退后再手术。此时手术,可降低皮瓣坏死的机会。 为了避免切口并发症,切口要足够长,避免过分牵拉皮肤。术中采用“不接触”技术,用直径2~2.5mm克氏针钻入外踝、距骨颈、骰骨,牵开皮瓣,可较好地完成距下关节的显露。骨膜下锐性剥离皮瓣,将皮肤与皮下组织、骨膜间断缝合,避免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禁止做皮下组织分离。跟骨为松质骨,术后伤口渗血较多,术毕伤口要放置引流条,引流时间要长,防止血肿形成。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电刀仅在止血时应用。钛板要紧贴骨面,不能翘起,以免影响伤口愈合。术后伤口要及时换药,保持伤口干燥。石膏制动3周,利于软组织修复,术后3周伤口拆线。 骨折关节面复位后残留空腔需植入松骨质或人工骨填充空缺,可起到支撑关节面,防止再次塌陷,促进骨折愈合等作用。有学者认为足跟部空间小,置入钢板等内固定物困难,同时剥离范围大,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因此不主张置入内固定物。本组病例均置入内固定物,但须最低限度地置入内固定物,钛板占位不大,无出现钛板外露。结果无一内固定物松脱及骨不愈合。钛板等内固定物适当置入有其重要作用,可抬起、支撑关节面,抵抗一定压缩力,同时固定骨折块防止分离,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王亦璁,孟继懋,郭子恒.骨与关节损伤,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750-755. [2]顾湘杰,章永德,任颂扬,等.累及距跟关节的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亚急性手术治疗.中华骨科杂志,1992,12:190.

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采用可延长的外侧“L”型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26例33足,按照Sanders分型:Ⅱ型21足,Ⅲ型12足,骨折后7~10 d手术,平均8.5 d。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不间断随访18~24个月,平均21个月,切口愈合良好,无皮瓣坏死及切口局部感染;骨折复位、愈合满意。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术后疗效:优18足,良10足,可4足,差1足,优良率82.6%。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效果好。 标签: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关节内 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其中75%为关节内骨折,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法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由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这些骨折的解剖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26例33足,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病例,男20例,女6例,年龄18~53岁,平均37.5岁;高处坠落伤23例,局部重物砸伤3例,单侧19例,双侧7例;按照Sanders 分型:Ⅱ型21足,Ⅲ型12足,其中6例合并胸腰椎骨折。 1.2术前准备常规摄跟骨侧、轴X线片,并进行跟骨冠状面CT扫描,了解关节面骨折的情况,以充分了解骨折端情况,术前患肢应抬高、冷敷、抗感染等对症处理7~10 d后,方可接受手术治疗。 1.3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后,患者取侧卧位,患肢在上,并上气压止血带。取跟骨外侧可延长的“L”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在跟骨外侧壁骨膜下玻璃并向上掀起,形成包括腓骨长、短肌腱及腓肠神经在内的全厚皮瓣。分别在距骨及骰骨上钻入克式针,采用无牵拉技术显露骨折及距下关节,于跟骨结节处钻入Schanz针,小心打开跟骨外侧壁骨折片,撬拨塌陷的后关节面,同时向后、向下牵引跟骨结节,以恢复跟骨高度、宽度及Bühler角。骨质缺损处采用人工骨支撑植骨。待跟骨关节面恢复平整后,复位外侧壁骨折片。给予钢板内固定,透视检查满意后,缝合切口,于切口放置引流条,术后加压包扎。 1.4术后处理方法术后抬高患肢,常规应用抗生素,并给予消肿治疗,术后3周拆线,24~48 h拔出引流条。3个月后开始部分负重练习,骨折愈合后完全负重行走。 2结果

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治疗

?临床报道?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治疗 李逸群 陈志维 徐志强 郑文林 谢学文 徐泽松 邱华耀 (广东佛山市中医院 广东 沸山 528000)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加植骨术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205(2005)01-0037-02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损伤,约占全身骨折的2%,跗骨骨折的60%,其中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占跟骨骨折的60%~70%1。对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治疗,如采用传统的闭合手法复位或斯氏针撬拨复位石膏固定等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且晚期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2。近20年来,随着对跟骨的生物力学、病理机制及治疗结果观察等进一步理解,目前治疗多趋向手术方式。但手术入路,内固定选择,是否植骨等问题上仍有争论,且在结果评价上所划分的标准亦存在较大差异。我科自1999年5月至2003年6月采用本方法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跟骨骨折56例,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56例,男48例,女8例,年龄从20~62岁,平均3 2.5岁。伴有其他肢体骨折的病例有15例。受伤原因:高空坠落伤41例,车祸伤15例。手术时机:7~10天。术前均行跟骨侧位、轴位X线检查及CT检查,均是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且跟骨的跟距关节塌陷明显,跟距关节关系改变。 1.2 手术方法 患者平卧位,膝关节屈曲,采用跟骨外侧切口,切口通过跟距关节,长约6c m~8 c m,保护腓肠神经,不打开腓骨肌腱腱鞘,作骨膜下剥离。掀开膨出的跟骨外侧面,显露距下关节面。直视下见跟距关节跟骨关节面部分塌陷,跟距 有1例发生大结节骨折,但术中予以有效固定,术后肩关节恢复尚可。避免大结节骨折,开窗不应太靠近大结节,并且开窗不应过小。术中有肩袖损伤者应予以修补。 肱骨干系长管状骨,周围组织虽较丰厚,但骨折后断端移位方向触摸容易。应用拔伸、端提、夹挤、旋转等手法能够满足复位需要。所以肱骨干骨折多数可以用非手术治疗。相对于手术来说,骨折愈合快,愈合率高,并且骨不愈合、神经血管损伤,肩肘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明显减少8。Stew2 ar9和H undly10报道107例肱骨干骨折经非手术治疗94%获得骨折愈合。但从两组疗效优劣比较来看,二者无明显性差异。因此,对于大多数肱骨干骨折来说,当以非手术治疗为宜,但亦应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病人要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收稿日期:2004-09-07 作者简介:李逸群(1963-),男(汉族),广东省潮阳市人, 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 荣国威,瞿桂花.骨折内固定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06 2 裘发祖,孟承伟.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05~706 3 唐新兵.带锁分叉髓内钉固定肱骨干骨折.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01,22(6):697~698 4 尚天裕.尚天裕医学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252 5 章祖林,毕大卫.58例肱骨干骨折不愈合原因分析.中医正骨,1993,5(4):67~68 6 王亦瑶,孟继魁,郭于恒.骨与关节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354~3587 C ro lla R.M,D evries.L ocked intram edullary nailing of hum eral fractures.J Bone Jo int Surg,1994,76:631~634 8 裘发祖,孟承伟.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05~706 9 S.T err Cnal.Campbell’s Oper O rthopaedics-9thed.UA. M o sby-Year.Bookd Inc,1998 10 Stew art M J.H undley JM.F ractyres of the hum erus:a cinoarative study inm ethods and treatm ent.J Bone Jo int Surg,1995,37~A:68 73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年2月第13卷第1期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选择(一)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选择(一)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在跗骨骨折中占60%。最常见的致伤原因是高处坠落,近来随着交通业及建筑业的发展有升高的趋势。由于跟骨为足内外弓的共同后臂,骨折后其结构和形态的改变对承重与行走的影响极大。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负重、行走功能的恢复意义重大。 1跟骨关节内骨折病因跟骨关节内骨折主要是由垂直压缩应力引起,当身体从高处坠落后,距骨外侧似一个楔子作用在跟骨交叉角部位,将跟骨劈裂。如果外力继续作用,则中央三角区即被压缩,跟骨后关节面向前下方倾斜。如果暴力较大,尚有其他不同方向作用力可致一向后继发骨折线,此骨折线较低时为舌状骨折,较高时为跟骨压缩骨折。此外还有内、外翻应力及撕脱应力作用。上述应力作用导致足弓塌陷,跟骨体两侧皮质骨被挤破变得横径增宽,关节面塌陷。Bohler角减小、消失。跟骨结节块上移致跟腱相对延长、松弛,出现外伤性扁平足,足跟内、外翻畸形。这些改变导致足部应力不正常分配,对跟距关节乃至整个肢体负重力线都产生影响,严重影响足部正常功能及产生关节异常活动,引起疼痛。继而引起创伤性关节炎。跟骨向外侧破裂突出后可压迫腓侧肌腱,产生撞碰综合征,出现疼痛。手术切开治疗就是针对这些改变,力求恢复正常解剖关系。恢复跟骨高度及已增大宽度,准确恢复Bohler角及塌陷后关节面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术后效果。顾湘杰等认为Bohler角和临界角(即距跟后关节面交角)恢复同疗效的关系有显著相关。 2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选择跟骨骨折根据骨折线是否波及距下关节分为关节内骨折和关节外骨折。关节内骨折有很多分类方法,过去关节内骨折多根据X线平片分类,如最常见的分类法把骨折分为舌型骨折和关节压缩型骨折,但X线平片分类难以识别关节内骨折的粉碎情况及骨块的移位情况,对治疗和预后缺乏指导意义。对诊断和治疗比较有指导意义的是根据CT分类法,CT分类法使我们对关节内骨折的病理变化更加清楚,较常见的是Sanders分型,Ⅰ型:所有无移位骨折;Ⅱ型:二部分骨折;Ⅲ型:三部分骨折,典型骨折有一中央压缩骨块;Ⅳ型骨折累及后关节面四个部分,有四个以上骨折块。跟骨骨折后可以出现:a)跟骨高度丧失,尤其是内侧壁;b)跟骨宽度增加;c)距下关节面破坏;d)外侧壁突起;e)跟骨结节内翻。治疗跟骨骨折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是:a)恢复距下关节面的外形,特别是后距下关节面的解剖关系;b)恢复跟骨的高度和宽度;c)恢复腓骨肌腱走行的腓骨下间隙;d)恢复跟骨结节的内翻对线。跟骨骨折的治疗,过去多采用保守治疗和跟骨撬拨术,但均不能有效地矫正跟骨后关节面骨折的移位,难以恢复向外侧凸起的外侧壁骨块,虽然跟骨撬拨术可以恢复Bhler's角,但对后关节面移位、足跟增宽、跟骨内翻难以矫正,且术后须石膏固定,不能早期活动。随着近年来手术技术的进步及内固定材料的改进,对于跟骨关节内骨折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效果越来越好。切开复位可直视下整复后关节面骨折块和跟骨外侧壁骨块,纠正足跟增宽,有效防止肌腱炎和创伤性关节炎,术中牵引、撬拨可纠正跟骨短缩和跟骨内翻,恢复Bhler's角和Gissane角。钛板及螺钉固定可使骨折得到稳定的固定,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足跟外侧软组织较薄,皮肤血运差,抗感染力弱。跟骨关节内骨折,特别是SandersⅢ型、Ⅳ型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至,外力压迫足后跟及周围皮肤,直接或间接导致足后跟及周围皮瓣的血供部分或完全中断。此外手术时需剥离骨折端周围软组织,会再次损伤足后跟及周围皮瓣的血供,产生皮肤坏死,继发感染。因此如何保护局部的软组织血供,如何把握手术时机显得极为重要。皮肤坏死、切口感染是影响切开复位手术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的经验是认真做好术前准备,伤后抬高患肢,石膏固定,20%甘露醇静点,待伤后7~10d 破坏的周围血管再生,软组织肿胀消退后再手术。此时手术,可降低皮瓣坏死的机会。

可塑性钛钢板置入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

可塑性钛钢板置入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 付昌马;杨祖华;钱春生;周思启;章有才 【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年(卷),期】2011(015)009 【摘要】背景:切开复位金属植入物置入内固定的方法和内固定材料很多,如特异性钢板、"U"型或者4脚钉直接固定、张力带固定等.由于跟骨形态复杂,切开复位必须是解剖复位及坚强的内固定,那么选择什么样的内固定材料方可避免远期并发创伤性关节炎和行走疼痛等症状呢?目的:探讨可塑性钛钢板在治疗有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生物相容性.方法:纳入对30例(34足)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外侧L型及斜型切口入路、开放复位,置入可塑性钛钢板内固定,全部患者均自体髂骨植骨.X射线片评估钢板置入后疗效,按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综合观察患者对疼痛主观感觉、功能恢复、运动情况等方面,同时观察两种切口能否一期愈合.结果与结论:30例中26例获得随访,时间为9~18个月,与内固定置入前相比,跟骨Bohler、Gissane角均得到很好的恢复(P < 0.001).按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8.5%,并且外侧斜型切口具备良好的优势.提示可塑性钛钢板是治疗有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可靠方法,内固定前充分有效的准备和医生对跟骨的解剖熟悉以及内固定技巧和时机的掌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BACKGROUND: There are various 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 methods and materials, such as specific plate, type U fixation,quadruple-feet nails or tension band fixation. Due to the complex anatomic structures of calcaneus, how to select an internal material that both has good internal strength and can avoid long-term

架桥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疗效分析

架桥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疗 效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常敏,高启龙,李昌林,郭英,孙皓民 【摘要】[目的]评价切开复位架桥式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38足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2001年8月-2006年10月),其中,男26例,女7例;年龄18~55岁,平均35.2岁。左足12例,右足16例,双足5例。按Sanders分类:Ⅱ型19足,Ⅲ型13足,Ⅳ型6足。并行切开复位架桥式植骨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术。[结果]38足经平均18个月随访,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其中优(90~100分)25足,良(75~89分)10足,可(50~74分)2足,差(50分)1足,优良率为92.1%。[结论]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行切开复位架桥式植骨内固定能有效提高跟骨的抗塌陷和抗前后短缩的能力,保证了复位后固定的稳固性,提高手术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跟骨骨折; 关节内骨折; 架桥式植骨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1%~2%,占跗骨骨折的60%,致残率高达30%[1]。而跟骨关节内骨折约占全部跟骨

骨折的75%[2],由于并发症多且严重,其后果丧失劳动能力,病残率相当高,若治疗不当,可引起较严重的足部功能障碍[3],因此如何有效治疗这类骨折长期以来仍存有争议。本科自2001年8月-2006年10月以架桥式植骨的理念运用跟骨钢板治疗移位的关节内粉碎、塌陷的跟骨骨折33例38足,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38足,男26例,女7例;年龄18~55岁,平均35.2岁。左足12例,右足16例,双足5例。受伤原因:高空坠落伤22例,车祸伤7例,其它原因4例。其中7例合并其他损伤,包括4例胸腰椎骨折,1例同侧股骨干骨折,1例伴有对侧的Pilon′s骨折,1例同侧肱骨干骨折。按Sanders分类:Ⅱ型19足,Ⅲ型13足,Ⅳ型6足。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跟骨的侧位、轴位(必要时Broden位)X线片,并行水平面和额状面CT扫描,予三维重建。 1.2 治疗方法 患肢使用气囊止血带,单侧采用健侧卧位,双侧采用俯卧位;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起自外踝上方,沿腓骨后缘与跟腱前缘的中点向下至足底皮肤褶处,弧形向前延伸到第5跖骨基底,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到骨皮质,避免不必要剥离,用手术刀紧贴跟骨外侧壁和腓长肌腱鞘深面,将皮瓣向上剥离,注意显露和保护腓肠神经和腓骨长短肌腱腱鞘,紧贴跟骨外侧壁由下向上锐性剥离直到显露出距下关节和跟骰关节,翻起皮瓣,必要时用2、3枚克氏针从皮瓣下方钻入距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