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知识结构梳理

知识结构梳理

知识结构梳理
知识结构梳理

知识结构梳理

专题1 物质的微观构成

一、中考复习要求

1、正确描述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将它们进行区分。

2、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准确描述原子的构成,知道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认识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从微观角度简单认识NaCl 和HCl 的形成过程。

二、基础知识回顾

自然界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 、 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

溶液

混合物 浓溶液 稀溶液 溶解度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溶质质量分数 质量守恒定律 可溶性碱 不溶性碱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含氧酸盐 无氧酸盐

无氧酸 含氧酸 氧化物 酸 碱 盐 吸热现象

放热现象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离子结构简图

元素符号 离子符号 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 化合价 物质 分类 变化 元素 原子分子 离子 物质 游离态

化合态 化合物 纯净物 单质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稀有气体 物理变化 化学

变化 组成结构 核外电子排布 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溶剂 溶质

2、原子的结构

①每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原子的质量。

质子②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③决定种类。

原子核①每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氢原子的质量。原中子②电荷。

③决定同类元素中的不同种原子。

子①质量约等于(或)质量的1/1836。

②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③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性质。

原子中:核电荷数 = 数 = 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为什么?)

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下面为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在其下面填写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

4、NaCl 和HCl 的形成

钠原子(Na ) 电子 钠离子(Na +

)阳离子 氯原子(Cl ) 电子 氯离子(Cl -)阴离子

氢原子(H) 氯原子(Cl )

三、重点疑点讨论

1、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所有性质? 只有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吗?

2、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3、任何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吗?怎样理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吗?

四、解题方法指导

例题1 构成氧气的分子和构成液氧的分子具有( )

A 、相同的性质

B 、不同的性质

C 、相同的化学性质

D 、不同的化学性质

例题2 钾的相对原子质量较氩的相对原子质量小1,而核电荷数大1,由此可推断,一个钾原子和一个氩原子所含中子数的关系是( )

A 、钾的中子数比氩的中子数少1个

B 、钾的中子数比氩的中子数少2个

C 、钾的中子数等于氩的中子数

D 、钾的中子数比氩的中子数多1个

五、知识能力训练 巩固知识

1、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B 、离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C 、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 、分子中含有离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 、分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C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D 、分子之间有间隔,且在不断的运物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

B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受热后其原子体积变大

C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 、所有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4、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大小不同

B 、质量不同

C 、化学反应中是否可分

D 、是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5、能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 、碳元素和氧元素

B 、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

C 、二氧化碳分子

D 、二氧化碳分子中的电子数

6、由原子构成,且常温下呈液态的物质是( ) A 、五氧化二磷 B 、汞 C 、硫酸 D 、液氧

相互作用 氯化钠(NaCl) 通过共用电子对使氯原子和氢原子结合 氯化氢

7、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是( ),由原子直接构成物质是( ) A、铜B、氯化钠C、氯化氢 D、氩气

提高能力

8、一种物质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成两种或多种更简单的物质,这种物质是( )

A、化合物

B、混合物

C、空气

D、单质

9、一种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和6个中子,另一种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则它们不同的是( )

A、核电荷数

B、核外电子数

C、原子的质量

D、元素的种类

10、选择下列答案,填在括号内:(1)空气加压,体积减小( );(2)打开醋瓶闻到刺激性气味( );(3)碳酸氢铵加热分解了( );(4)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放出的气体都能和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分子的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相同性质相同

11、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这主要是由于(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分解成原子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变小

12、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酒精的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的不断运动而扩散到空气里去的缘故。

B、空气中的氧分子和从氯酸钾分解得到的氧分子性质相同。

C、9g水里和9g冰里所含水分子数相等。

D、参加化学反应的二氧化碳分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13、下列事实能说明分子可分的是( )

A、氯化氢气体溶于水使石蕊试液变红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C、蒸发食盐水得到食盐

D、酒精挥发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后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均无变化。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分子之间的距离也

不发生变化。

C、Fe3+ 和Fe2+ 属于两种微粒,但属于同一种元素

D、原子得到电子后变成阳离子

15、1994年12月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它的原子核内有111个质子,161个中子,则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 A、111 B、272 C、50 D、161

16、某元素的离子符号A n+,该离子核外有m个电子,A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

A、m – n

B、m

C、m + n

D、n

17、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对化学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学说中有下述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的观点看,你认为这三点不确切的是(填序号) 。

18、试用原子、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

(1)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2)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专题6 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一、中考复习要求

1、 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能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该定律,并能运用它解释有关问题及进行某些计算。

2、准确描述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会正确书写并配平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3、熟练应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

二、基础知识回顾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上的一个基本定律,是自然界一切化学变化所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

1、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

(2)实质(为什么守恒):从分子—原子观点看,化学变化实质上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发生了原子间的重新组合,才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反应前后元素(原子)的种类 ,原子的数目 ,原子的质量也 ,所以,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

2、化学方程式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1)一般步骤:

①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②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③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④对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必须换算成其纯量,然后再进行计算。为什么?⑤列出比例求解。

(2)计算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质量求生成物质量;②已知生成物质量求反应物质量;③已知一种反应物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质量;④已知一种生成物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质量。

三、重点疑点讨论

1、12g碳在20gO 2中充分燃烧,能生成30gCO 2吗?反应物中没有参加反应的那一部定义:用 表示 的式

书写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守 定律

①写 等号左边写 ,右边写 。

②配

依据: 方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和奇偶数法 化

方程

式 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 。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书写步骤

注明点燃、加热“△”、高温等反应条件 注明生成物沉淀号“↓”和气体逸出号“↑” 表示意义 ③标 读法

④等 将短线改为等号

MnO2点燃

点燃△△

分质量能否计算在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中?

2、书写化学方程式时,生成物中是否有气体逸出就画“↑”呢?

四、解题方法指导

例题1、某化合物X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X + 5O2= 4CO2+ 2H2O 试确定X的化学式。

思考:反应后生成了几种物质?这些物质各是由什么元素组成?分别有多少个原子?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有什么关系?

例题2、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 C2H2 + O2— CO2 + H2O (2)Fe2O3 + CO — Fe + CO2

(3)NH3 + Cl2— N2 + NH4Cl

例题 3、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①Fe + O2= FeO2② 2P + 5O = P2O5③ Mg + O2= MgO

④ S + O2= SO2 ⑤ KClO3= KCl + O2⑥ NaOH + CuSO4= Na2SO4 + Cu(OH)2、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都不正确

例题4、含杂质10%的锌(杂质不参加反应)10g,与足量的硫酸反应,可生成多少克氢气?同时生成多少克硫酸锌?(注意解题步骤和格式)

思考:该题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10g可直接代入方程式计算吗?怎样将其换算为纯锌的质量?

五、知识能力训练

巩固知识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肯定有变化的是( )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A、原子个数

B、分子个数

C、元素种类

D、物质的总质量

E、物质的种类

F、原子的核电荷数

2、在化学反应A+ B= C+ 2D中,9.8gA和8gB完全反应生成14.2gC,同时得到D 的质量是( )

A、9.8g

B、3.6g

C、7.2g

D、14.4g

3、在Mg + O2= 2MgO的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A、2gMg和3g氧气反应生成5gMgO C、3gMg和2g氧气反应生成5gMgO

B、4gMg和1g氧气反应生成5g D、MgO1gMg和4g氧气反应生成5gMgO (提示:反应物中没有参加反应的那一部分质量是不能计算在“质量总和”中的)

4、下列5个化学方程式:

A、2P2 + 5O2= 2P2O2

B、C+ O2= CO2↑

C、Fe + O2↑= Fe3O4

D、2HgO = Hg↓+ O2

E、NaOH + CuSO4= Na2SO4 + Cu(OH)2

其中,(1)化学式写错的有( );(2)未配平的有( );(3)“↓”“↑”使用不当或有遣漏的有( );(4)反应条件应当注明而没注明的有( )

提高能力

点燃

△ 5、下列物质混合,经点燃充分反应后一定得到纯净物的是( )

A 、质量比为4:7的氧气和一氧化碳

B 、体积比为5:2的空气和氧气

C 、分子数比为1:2的甲烷和氧气

D 、原子数比为2:1的氢气和氧气

6、烧杯中盛有稀盐酸,现向烧杯中加入一小块铁片,待铁片消失后,烧杯中物质的质量与原有的稀盐酸相比( )。若铁片有剩余,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原有的稀盐酸相比

( )

A 、变小

B 、变大

C 、不变

D 、变化难以判断

7、X 、Y 、Z 三种物质各10g,混合加热,至不再发生反应时,混合物中有16gZ ,8g新物质W 和少量X ,则X 和Y 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多少?

8、红热的炭洒少量的水,炉火会燃烧得更旺,这是由于红热的炭能与水反应生成两种可燃性气体:一氧化碳和氢气。这两种气体都能燃烧,写出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

9、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1)发射通讯卫星的火箭用联胺(N 2H 4)作燃料和N 2O 4反应燃烧后的生成物是氮气和水。

(2)黑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它是由硫磺、木碳和硝酸钾按一定比例混合

制成的,燃烧后生成氮气、二氧化碳和硫化钾。

10、一包铜粉和炭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冷却称量,发现所得黑色固体,与原混合物质量相同,试求原混合物中炭粉的质量分数。

11、已知A + B = C+ D ,现将A 、B 两物质各10g,混合后加热,生成4gC 和8gD ,测得A 已完全反应,则A 与B 反应时的质量比为 。

12、某化合物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则在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 和 两种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13、1.6g某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该物质的组成元素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A 、只含有碳元素

B 、碳氧两种元素

C 、碳氢两种元素

D 、碳氢氧三种元素

14、3.2g某物质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7.2g水,该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 15、6.4g某物质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7.2g水,该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

16、铅丹 + 4HNO 3 = PbO 2 + 2Pb(NO 3)2 + 2H 2O ,由此反应推测:铅丹的化学式为 。

17、在化学反应X 2O 3 + 3CO = 2X + 3CO 2中,若CO 和X 的质量比为3:4,那么X 2O 3的化学式可能是 。

18、锌和氧化锌粉末的混合物34.1g,通入足量的氢气,在高温下使氧化锌全部还原,将所得的全部固体加入20%的稀硫酸245g,恰好完全反应,求原混合物中锌和氧化锌各多少克?

19、在反应X + 2Y = R + 2M 中,已知R 和M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2:9,当1.6gX 与Y 完全反应后生成4.4gR ,则在反应中Y 和M 的质量比为( )A 、 16:9 B 、 23:9 C 、 32:9 D 、 46:9

20、木炭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内含足量空气),密封加热,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容器中所盛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A 总质量

C D

政治生活知识结构

政治生活知识结构  总论  知 识 点 补 充 政治与经济关系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政 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为经济服务 的。 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实质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 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治的核心问题国家政权问题。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政治生活知识结构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  知 识 点 补 充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 国 家 产生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原因: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本质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人民民主 专政的社 会主义 国家 国家性质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 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特点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表现: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 的广泛)和真实性(表现:有制度、有法律、物 质保 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坚持人民 民主专政 (为什 么?如 何?) 必要 性、 重要 性 立国之本;国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存 在;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调动积极 性, 保障民主维持治安) 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强化政府 服务职能,发展繁荣文化,改善民生构建

的 国 家和谐社会民主与 专政的关系辩证统一或对立统一对立: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统一:民主 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民主内涵的理解——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不是 全民的),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是与专 制相对立的一种国家制度。(民主是相对的、具 体的,不是绝对的)。不能说任何国家都有民主 (民主制国家才有),但任何国家都有专政的职 能。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公民的 政治权利和义务 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 举权 资格条件 18周岁;未剥夺政治权利 选(被)举对象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地位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 理的基础和标志政治自由 内容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地位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监督 权方式及对象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意义端正服务态度,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 作效率,清正廉洁自律 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 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 织。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指守法和司法上平等, 没有特权。立法上是不平等的),指平等享有权利与履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统一,不可分,是相对应存在 的,有权必有义,不能只有其一) ③坚持个 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 直接选举(县或县级以下的选举)与间接选举 (县级以上的选举);等额选举与差额选举。

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脉络梳理

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脉络梳理 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建立一下结构体系: 中国古代边疆管理与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我们可以建立如下的知识结构体系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框架

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知识结构表 这是我们解答叙述题的套路,有了这个法宝,任何叙述题、展板填空题我们都能以不变应万变,而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也让我们宏观地把握各个知识点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意义,避免了零星散乱的复习毛病。

总结史料分析题与论文题的答题步骤与技巧 史料分析题被很多老师认为是历史高考的小论文,solo论文更被同学们视为噤若寒蝉,但是如果对题目进行归类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些题目的一些规律和和结构。 所以无论是史料分析题还是论文题有一定的层次感和逻辑性。 第一、观点清晰,通过归纳找出观点的通用性。 如2013年严复对进化论翻译的论文和2014年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的论文,其实是同一类型的题目,即“作者对西方思想的引进和人物的评价都是作者以引进西方思想与评价近代人物来表达自己思想和理念的目的,使作者的思想带有时代和个人的烙印。” 这种观点可以通过课堂和题目的答案进行归类总结,这样遇到陌生的论文史料就不会捉襟见肘了! 第二、在论述中一定要做到“论从史出”,也就是俗话说的“引材料”概括归纳。 第三、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答题结构,如社会转型的史料分析,总观点往往是通过微观事件折射宏观的社会变迁,然后逐条分析材料展开其具体变化。 再如场景还原题(穿越题),其回答步骤一定要体现利弊和时代的关系,而最后不要忘记作为当时人,一定会对反对派的意见有妥协和让步,或者提出改进的方案。 我们以2013年李鸿章为同文馆辩护为例,可以从以下结构展开: 以后再遇到场景还原辩论题,这个步骤是可以通用的。

知识结构图学习体会

知识结构图学习体会 在学习之前,我对知识结构图的理解是:只是教师在新课讲完后,复习时的一种教学手段,便于学生回顾和理清所学的内容及其之间的联系;只是将知识点罗列出来即可,不需要分层次;学生只是能看懂教师画的图即可,不需要自己画知识结构图。在听完白老师讲的知识结构图后,我才晓得自己以前的理解不深刻,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首先、弄清了知识结构图的定义及理论基础。它不光是一种图表或示意图,更是将知识之间的层次关系用箭图、字词、数字、几何图形、图案或其他符号相连接形成系统集中、准确完整、简明清晰的表达形式,也是一种知识网络图。它既是一种创造、交流、学习、评价的工具,亦是一种技能、策略,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其理论基础是人大脑是两个半球,右脑是整体思维,左脑是逻辑思维。以前,我只知道有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其它的一知半解。 其次、知道了知识结构图不仅可以用半个大括号来画图,也可以用树状图、方框等方式来画图,同时也弄起了咋样才能更使知识结构图更完美。它既可以是概念图、也可以是树形图或思维导图,既可以是某一方面的知识,亦可以是某一

学段或某一层次的知识。要使知识结构图完美就必须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简单易操作。以前,我只用大括号来画知识结构图,只有文字而无图形。 最后、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更好的使用知识结构图。每节课、每一单元、每册课本、每个学段都可以使用它;学习前、学习中、学习末也可以使用;同时要教会学生画知识结构图,可以在课前、课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结构图来理清思路,使所学知识连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要学会编写、设计画知识结构图的作业,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自己会画,而且要使学生学会画知识结构图。以前,我只是在学完一单元后才画一次结构图,其它时间很少使用。 上面就是我的一点体会和收获。返回学校后,我先要求学生用大括号画出本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图,然后将自己画的及找来的结构图展示给学生,再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每一单元的知识结构图,通过反复讨论、修改,最终每个学生都学会了这一工具的使用,同时也使学生对我的课程更有兴趣,学习效率有所提高。今后,我将坚持使用知识结构图这一工具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必修二政治生活知识结构图

《政治生活》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关于公民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2)公民依法享有……权利,履行……的义务. 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国家利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公民要依法有序的政治参与, 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5)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政治责任感,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二、关于政府: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政府的性质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政府的职能是….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3).宗旨是…..原则是……. 4)政府要依法行政, 审慎用权,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5)自觉接受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6),树立政府权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中国共产党 1、为什么? 1)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指导思想(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执政理念。 3)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需要。 4)坚持这样做的意义,结合材料。(p63-64,三个只有才…) 2、怎么做?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始终保持性质,坚持宗旨)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提高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4)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6)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一 单元知识结构的梳理

一单元知识结构的梳理 二、易错易混知识点解析 1 国际格局与国际局势 1世界上各种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世界格局)而国际局势只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关系中的任何事件都有可能带来国际局势的恶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改变2世界局势更多的偏重战争与和平的、紧张与缓和这样的国际关系判断;世界格局则是指影响国际关系或者是世界局势的国与国、国际集团与国际集团等利益体之间的实力对比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等; 2混淆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的关系问题 在学习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时,很多同学分辨不清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美苏争霸等几个重要历史概念之间的关系。所谓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二战后期雅尔塔等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二战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20世纪50年代后期逐渐被美苏争霸的局面所代替,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以苏联的解体而结束?雅尔塔体制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集中体现;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是冷战的产物。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美苏争霸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3对“冷战”的理解不到位 1)“冷战”含义: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为首的东西两大阵营之间除直接军事对抗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当然在“冷战”期间并不代表世界上没有爆发战争,局部地区爆发的“热战”同样是冷战局面下的体现。 (2)“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对峙,全方位的对抗。在政治上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经济上,美国提出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互会进行对抗;军事上美国成立北约政治军事组织,苏联成立华约组织。杜鲁门主要的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形成;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局面的结束。(3)原因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矛盾,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其争夺霸权的障碍必须予以压制,但由于苏联实力的增强以及大战刚结束,世界人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美苏双方不愿也不敢卷入全球战争。4)“冷战”下的国际关系突出表现为美苏对峙、美苏争霸等,在欧洲德国的分裂,在亚洲朝鲜半岛分裂;在美洲出现了古巴导弹危机。同时在局部地区出现“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 (5)“冷战”的影响: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但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都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4.对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作用和影响理解不到位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1955年的亚非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高涨。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独立,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国家主张团结起来,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61年,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2)特点: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不结盟运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而是不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的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世界和平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3)影响: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推动了国际政治力量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方向转化。不结盟运动所确立的不结盟、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反帝、反殖的立场,以后受到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承认和支持,从而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壮大。不结盟运动作为第三世界最大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中强大而充满生气的政治力量,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三重难点解析 一、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及中国的国际地位 ?1近代国际格关系的基本特征:欧洲为中心(一战前)—欧美为中心(一战后)—美苏为中心(二战后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20世纪70 年代) ?2国际格局的变动(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3启示

知识结构图

九年级第六单元知识结构图 一、单元分析与提示 1.本单元共四篇文章,三篇史传篇幅较长,囊括了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多种要求,五首词是古代诗词中的经典词作,从内容、风格、艺术上都各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2.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积累重要的文言文知识,还可以增长历史知识并受到古人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 3.学习这个单元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同古人作心灵对话,理解他们特殊的思想情感,从这些历史资料中去发现和领会中华民族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统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指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历史作用,脱离特定环境审视人物的做法是不足取的。树立正确的偶像观、英雄观人生观和远大抱负;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5.朗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时应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齐读、散读、个人朗读、分组朗读等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尽可能在课堂上识记相关名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6.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掌握知识,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互相质疑,“有疑而问”或是“明知故问”,互相取长补短,从而掌握文章的大意,进一步熟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反复地诵读,熟悉并背诵重要的篇章,提高阅读能力,学会一些阅读技巧。 了解有关作者、文体及相关知识,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的能力。 3.积累古今异义词,揣摩、品味精彩文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4.欣赏古代诗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 5.从文章中学到历史人物的勇气、魄力和智慧,并从他们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 三、单元教学重点 1.了解一些文学常识及中国几大历史著作的有关知识。 2.反复地诵读,熟悉并背诵重要的篇章,提高阅读能力,学会一些阅读技巧。 3.培养学生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的能力。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 4.欣赏古代诗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 四、单元教学难点 1.学生对特定的历史背景难以理解。 2.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和掌握有较大的难度,应重点训练。 3.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知识与现代文的有所不同,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 4.指导学生,从文章中学到历史人物的勇气、魄力和智慧,并受到思想教育。 五、单元教学设想 1.熟读成诵法:古代诗文教学中,诵读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学生能流畅诵读,对课文内容才能真正掌握,而且诵读本身就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疏通文意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浅显的文言词语,归纳积累重要词语,掌握疏通文言文内容的技巧和方法。

数据结构知识点整理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是描述客观事物的数、字符、以及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中,被计算机程序识别和处理的符号(数值、字符等)的集合。 数据元素(数据成员)是数据的基本单位。在不同的条件下,数据元素又可称为元素、结点、顶点、记录等 数据对象具有相同性质的数据元素(数据成员)的集合 数据结构由某一数据对象及该对象中所有数据成员之间的关系组成。记为Data_Structure = {D, R}其中,D是某一数据对象,R是该对象中所有数据成员之间的关系的有限集合。 数据类型是指一种类型,以及定义在这个值集合上的一组操作的总称。 判断一个算法的优劣主要标准:正确性、可使用性、可读性、效率、健壮性、简单性。 算法效率的衡量方法:后期测试,事前估计 算法分析是算法的渐进分析简称 数据结构包括“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两个方面(层次): 逻辑结构是对数据成员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描述,它可以用一个数据成员的集合和定义在此集合上的若干关系来表示物理结构是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实现,故又称“存储结构” 线性表的定义:n(3 0)个表项的有限序列L =(a1, a2, …, an)ai是表项,n是表长度。第一个表项是表头,最后一个是表尾。 线性表的特点:表中元素的数据类型相同;线性表中,结点和结点间的关系是一对一的,有序表和无序表线性表的存储方式。一,顺序存储方式,二,链表存储方式。 顺序表的存储表示有2种方式:静态方式和动态方式。 顺序表的定义是:把线性表中的所有表项按照其逻辑顺序依次存储到从计算机存储中指定存储位置开始的一块连续的存储空间中。 顺序表的特点:用地址连续的一块存储空间顺序存放各表项,各表项的逻辑顺序与物理顺序一致,对各个表项可以顺序访问,也可以随机访问。 单链表是一种最简单的链表表示,也叫线性链表,用她来表示线性表时,用指针表示结点间的逻辑关系。特点:是长度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扩充。 连续存储方式(顺序表)特点:存储利用率高,存取速度快缺点:插入、删除等操作时需要移动大量数据: 链式存储方式(链表)特点:适应表的动态增长和删除。缺点:需要额外的指针存储空间

知识结构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a4837650.html, 知识结构图 作者:唐四红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09年第03期 知识结构图是指把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制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图示,它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知识网络图。知识网络图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诺瓦克和高温首次提出后,在心理学等领域一直被广泛使用。但这样一种智能化的工具与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却通常被忽视,因此,笔者认为知识结构图作为教学改革的“利器”,应该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知识结构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地位重要的原因 1由现今高考综合测试的命题原则和方向决定 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蒋超多次强调:“了解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分析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是高考改革中综合测试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且笔者认真查阅并分析过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与以往高考卷相比,它们都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充分强调综合性,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淡化了对知识覆盖面的强调。然而,当我们真实地回到现实中,却发现历史教学存在种种问题,这些问题既与高考命题原则和方向不符,也与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不符。 2由现今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决定 (1)部分教师不注重抓主干知识。他们习惯采用题海战术教学,学生成天泡在题海之中死 记硬背,学得苦不堪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不到应有的培养。 (2)部分学生容易将历史知识“张冠李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跟教材本身的容量大和编排体例有关外,更重要的是跟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关,比如习惯用感性认识模式学习,不抓重点和主干知识。 因此,为了适应高考综合测试的命题原则、解决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历史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那么,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较好地实现此目标呢? 二、知识结构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

高中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总结

政治·政治生活 1、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国家性质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 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有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政治性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遵守宪法和法律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或者公民正确对待政治权利和义务)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A、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B、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C、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EG、网络民主一方面促进了政府与公民的活动,另一方面导致网络谣言四起,谈谈你对网络民主的认识积极: ①政府与公民的互动,体现了政府在积极转变职能,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 ②有利于促进决策科学民主和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③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言论自由和监督权。 消极: ①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要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③在行使权力的同时不得干扰正常公务活动; ④有序参与民主政治 我国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EG 我国为什么以及如何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 为什么: 1.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国家权利。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广泛和真实的民主权利。 3.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社会的基础、标志。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热情,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如何做: 1.公民要不断提高自身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 2.政府要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 (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 (4)通过社会听证会制度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3、民主管理——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 ①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②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③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作。 ⑤有利于调动公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型。 ⑥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 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③舆论监督制度。④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如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 (2)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力: A.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B.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3)意义: (1)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 (2)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3)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4)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5、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1、是什么:有序的政治参与就是合法的政治参与, 一方面,公民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另一方面,公民政治诉求的表达,应当通过正常的渠道和途径进行。

4.《苏菲的世界》章节知识结构整理

《苏菲的世界》梳理( 一 ) 自然派哲学家 分期哲学家地点、时间哲学观点备注泰利斯希腊小亚细亚米认为水是万物之源。所有的生命在消融后也仍旧都相信宇宙 雷特斯变成水间有一种基安纳克希腊小亚细亚米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是所谓的“无限定者”。形成 本物质是所西曼德雷特斯万物的物质是某种无以名之的物质。 有事物的源 头。 自然派 安那西希腊小亚细亚米哲学家 梅尼斯雷特斯(公元前(关切570- 前 526)的主题帕梅尼意大利伊利亚(公是大自德斯(巴元前 540- 前 然与它门尼德)480 ) 的循环 赫拉克公元前 540-前与变 里德斯480 化) 恩培窦西西里 可里斯 安纳萨公元前 500-前 哥拉斯428 德谟克阿布德镇(公元前 里特斯460- 前 370)认为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 现有的万物是一直都存在的,认为世上根本没有两人的观点真正的变化。在依赖感官和依赖理智之间他选择正好相反。了理智。是理性主义者。 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 都会变。 大自然由四种元素(根)组成:土、气、火与水。综合了上述 两人的观点 大自然是由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组成, 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 相信每一种事物都是由微小的积木所组成,而每一 块积木都是永恒不变的。只相信物质的东西,我们称 他为唯物论者。原子理论 《苏菲的世界》梳理 苏公元前 格 470- 前 拉 399 底 柏公元前古典 拉427- 前派哲 图347 学家 亚公元前 理 348- 前 士 322 多 德( 二 )古典派哲学家 认为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理性主义者。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重视他的良心——与真理— —更甚于生命。认为人类必须为自己的知识奠定巩固的基础,他相 信这个基础就是人的理性。他是一个理性主义者。 关心的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之间的关系。永恒不变的理型的世 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界”。 抽象模式。(理型)。认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 在,他称这个实在为“ 理型的世界”。 我们所拥有有每一种想法与意念都是透过我们看到、听到的事物而重视感官的进入我们的意识。重视感官的作用。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作用 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 是事物组成的材料, “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相信自然界的第一件事物都 有其目的。(目的因)倡导“黄金中庸”。

最新《苏菲的世界》章节知识结构整理

《苏菲的世界》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苏菲的世界》于1991年首次以挪威文在挪威出版,1996年中国作家出版社推出中译本。 作者简介 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是一位世界级的挪威作家。1952年8月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并于奥斯陆大学获得斯堪的那维亚文学系挪威文组的学位,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其后10年他在芬兰教授哲学,于1991年成为一位全职作家。1991年《苏菲的世界》出版后,成为挪威、丹麦、瑞典和德国的畅销书,销量达到300万册。已有30多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被翻译为90多种语言,全球销售量超过三亿册。 乔斯坦·贾德擅长以对话形式述说故事,能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他的作品动人心弦,启发无数读者对个人生命、对历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讨。 乔斯坦·贾德除致力于文学创作,启发读者对于生命的省思外,对于公益事业亦不遗余力。他于1997年创立“苏菲基金会”,每年颁发十万美金的“苏菲奖”,以鼓励能以创新方式对环境发展提出另类方案或将之付诸实行的个人或机构。 内容简介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张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邮戳来自黎巴嫩。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的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中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踵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诺克斯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莫名其妙的函授课程持续进行着,联络方式也一变再变,痛苦愤怒的艾伯特·诺克斯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并开始教她哲学史。他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带着苏菲回顾从先苏期的希腊直到尚·保罗·沙特时代的哲学发展。同时,“席德”

高中政治政治生活知识框架

F 含义: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根本属性:阶级性 我国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 义国家权利的广泛性 广泛性 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国家真实性制度、法律、物质保障 特点:对多数人的民主,对人民权益已经得以实现 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人专政 的专政 本质:人民当家民主 四项基本原则之一,立国之本,我国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人民民主专政为什么坚持 (国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新要求实行依法治国 (怎么做)强化政府职能 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权利与自由政治自由 监督权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权力与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 政治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基本原则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基本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重要内容)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内容(有机构成)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性: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重要目标 (不可或缺)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作用 政治生活(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 (了解)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公民中学生参与(学习)学习政治知识 (实践)贵在实践 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依据: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 民主选举(重要因素)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 选举权利(重要尺度)是否积极参加选举 (重要标志)怎样行使选举权 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方式专家分析论证 公民通过社会公示制度参与 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 民主决策有助于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意义有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有助于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政治参与有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 的社会责任感 村民自治:直接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通过村 民会议发表意见;通过村民自治章程或 村规民约约束自己和村干部;村务公开; 民主评议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

分析教材,梳理知识结构框架,划出概念图和思维

分析教材,梳理知识结构框架,划出概念图和思维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 一、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二、教材内容分析 1、内容结构: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框架结构如下表。 标题 主题图 四边形具体内容及要求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平行四边 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形 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周长 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正方形的 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周长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估计 些物体的xx。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四边形、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结构力学最全的知识点梳理及学习方法

第一章绪论 §1-1 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结构的定义:由基本构件(如拉杆、柱、梁、板等)按照合理的方式所组成的构件的体系,用以支承荷载并传递荷载起支撑作用的部分。 注:结构一般由多个构件联结而成,如:桥梁、各种房屋(框架、桁架、单层厂房)等。最简单的结构可以是单个的构件,如单跨梁、独立柱等。 二、结构的分类:由构件的几何特征可分为以下三类 1.杆件结构——由杆件组成,构件长度远远大于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如梁、柱、拉压杆。2.薄壁结构——结构的厚度远小于其它两个尺度,平面为板曲面为壳,如楼面、屋面等。 3.实体结构——结构的三个尺度为同一量级,如挡土墙、堤坝、大块基础等。 三、课程研究的对象 ?材料力学——以研究单个杆件为主 ?弹性力学——研究杆件(更精确)、板、壳、及块体(挡土墙)等非杆状结构 ?结构力学——研究平面杆件结构 四、课程的任务 1.研究结构的组成规律,以保证在荷载作用下结构各部分不致发生相对运动。探讨结构的合理形式,以便能有效地利用材料,充分发挥其性能。 2.计算由荷载、温度变化、支座沉降等因素在结构各部分所产生的内力,为结构的强度计算提供依据,以保证结构满足安全和经济的要求。 3.计算由上述各因素所引起的变形和位移,为结构的刚度计算提供依据,以保证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不致发生过大变形,从而保证结构满足耐久性的要求。 §1-2 结构计算简图

一、计算简图的概念:将一个具体的工程结构用一个简化的受力图形来表示。 选择计算简图时,要它能反映工程结构物的如下特征: 1.受力特性(荷载的大小、方向、作用位置) 2.几何特性(构件的轴线、形状、长度) 3.支承特性(支座的约束反力性质、杆件连接形式) 二、结构计算简图的简化原则 1.计算简图要尽可能反映实际结构的主要受力和变形特点 ,使计算结果安全可靠; .............. 。 2.略去次要因素,便于分析和计算 ....... 三、结构计算简图的几个简化要点 1.实际工程结构的简化:由空间向平面简化 2.杆件的简化:以杆件的轴线代替杆件 3.结点的简化:杆件之间的连接由理想结点来代替 (1)铰结点:铰结点所连各杆端可独自绕铰心自由转动,即各杆端之间的夹角可任意改变。不存在结点对杆的转动约束,即由于转动在杆端不会产生力矩,也不会传递力矩,只能传递轴力和剪力,一般用小圆圈表示。 (2)刚结点:结点对与之相连的各杆件的转动有约束作用,转动时各杆间的夹角保持不变,杆端除产生轴力和剪力外,还产生弯矩,同时某杆件上的弯矩也可以通过结点传给其它杆件。(3)组合结点(半铰):刚结点与铰结点的组合体。 4.支座的简化:以理想支座代替结构与其支承物(一般是大地)之间的连结 (1)可动铰支座:又称活动铰支座、链杆支座、辊轴支座,允许沿支座链杆垂直方向的微小移动。沿支座链杆方向产生一个约束力。 (2)固定铰支座:简称铰支座,允许杆件饶固定铰铰心有微小转动。过铰心产生任意方向的

数的认识及其计算知识结构梳理

数的知识结构梳理 整数:一上:20以内的数 第一单元《数一数》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第五单元《认数》 1.10以内数的认识。 2.1-10写数教学。 3.会用数表达现象。 4.增加直观地比多少。 5.会用几和第几确定位置。 第七单元《分与合》 “2 ~5”初步的分、合思想,分、合方法,分、合表达;“6、7”同一种分的现象可以有两种分、合表达; “8、9”有序地分、科学地记; “10”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第十单元《认数》(二) ?11 ~20各数的认识 ?10根小棒捆成1捆,初步理解“十”的含义; ?摆十几根小棒,体会“十”的价值; ?摆20根小棒,凸现“十”的应用; ?拨珠和写数,感受位值思想。 一下:认识100以内的数 教材分两大段七小段安排: 1.认数:①认识几十和一百 ②整十数的加、减口算 ③认识几十几

④几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2.数的大小比较:①100以内数的顺序 ②比较数的大小 ③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用语表示两数的相差状况另外还安排了单元复习和实践活动“我们认识的数”。 二下:认识1000以内的数 1,认、读、写整百数和一千,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2,认、读、写几百几十,口算几百加几十及相应的减法; 3,认、读、写几百几十几; 4,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三上:万以内的数 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P16 P18教学整千数与一万 P19 P23教学非整千的四位数 P24 P26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P27 P28单元练习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调用已有的学习资源 ?已用的教具和学具 ?已有的知识 ?已有的认数活动和经验 2.认识整千数 ?看正方体数数时体会 ?拨珠、读数、写数时体会

政治生活知识框架

《政治生活》主观题复习资料 一、前言 1、本资料仅供参考,请同学们注意按教材体系(目录、单元)、按主体、按某些核心词语、时政等不同方式构建知识体系,并注 意各单元、各主体、各种制度、时政与教材等知识间的联系,做题中多思考、多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命题热点] 近五年全国新课标卷主观试题从设问看,主要是从“为什么”和“怎样做”两个角度设置问题,从试题的设问看主要是考查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参与主体。知识点考查主要集中在第二单元政府和第三单元人大和政党。 3、[临考嘱托] (1)一定要重视对主干知识的把握,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各个系列的知识体系。 具体来说,如下: ①抓住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条主线,串联前三个单元的知识。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后面的我 国政府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共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的各项政治制度都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甚至对我国的外交政策也起决定作用。 ②围绕着公民、政府、人大、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民主党派、人大代表等行为主体,构建各自的知识体系,并注意各行为主 体之间的联系。 ③串联前三单元的知识,构建有关我国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依法治国的知识体系,将各个行为主体、各个政治制度融合其中。 ④从共性与个性两个角度,梳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 容;从国际社会的一般理论和中国外交的具体理论两个角度,构建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体系。 (2)注意审题训练,明确各种不同类型主观题的特点,包括设问信息和材料信息的解读、具体知识的调动和答案要点的呈现等。 关注时政并注意与政府的职能等知识结合起来理解;对政府的相关知识不仅记住是什么,更要注意这些知识是如何运用的;尤其是对政府职能和依法行政、接受监督的知识更要注意如何运用,而政府职能中要特别注意经济职能和社会建设职能的具体表现。 4、政治生活主观题方法指导: 1、解答政治生活的题,一定要注意: (1)先看主体是谁或有哪些?看材料中主体的行为是什么?根据问题,结合材料,对应相关知识,联系时政,全面组织答案。 (2)注意看是否涉及各种制度(联系各种制度的内容、作用)。 (3)注意把材料或已经想到的答案整合起来能否推出具有综合性的答案,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注意“同生共死”,即只要有一个知识内容被体现,则还有其他知识内容同时被体现。(把握知识的关联性)例如:党的性质、地位、宗旨、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指导思想等等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往往同时出现。 2、解答政治生活的题,答到最后还要“翘尾”,即上升到一定高度。 如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现代化建设等等。 (政治生活的很多试题都是以小见大,所以答题时一定要上升到一定高度,这样才会扣题。) 二、按教材体系构建: 三、主体构建: 大主体: 公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司法机关、民主党派(性质、地位、作用、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优势)、人民政协(性质、主题、职能)、主权国家、国际组织 小主体: 人大代表、党员干部、基层党组织、政协委员、信教群众、其他政治生活的参与者 (一)公民 1.公民为什么做某事/为什么允许公民做某事,如:“为什么要允许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金版教材第二课考点二) (1)必要性: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地位、民主的特点、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权利和义务。 (2)重要性(对公民、社会、国家、国家机关、民主政治、时代任务等多角度分析) ①对公民:有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②对社会或国家: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推进现代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③结合材料考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对公民、对党和国家机关的意义。 (请大家注意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并结合1、2、3、4课全面把握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意义;民主决策一般指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但是也可以延伸到人大科学民主立法;党民主执政,发扬协商民主。) 2.公民应如何正确地参与政治? (1)内容: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履行各项政治义务。 (2)途径: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 (3)要求: 宏观上把握——依法有序地参与; 中观上把握——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微观上把握——各种民主方式的具体途径(渠道)和要求。 其他: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参与感、责任感,不断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素养。 (二)政府 1、政府为什么做某事? ①国家性质决定和政府性质决定。 ②是政府贯彻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的需要。 ③是政府某种或某些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④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和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的角度看 ⑤依法行政和行政监督角度,具体要结合依法行政的意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意义、政府自觉接受监督的意义等。 ⑥从政府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来看 ⑦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⑧从切实履行职能,发挥好管理与服务的作用,增强政府权威(威信)的角度。 (9)从公民角度看:有利于保证公民自觉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表达权、监督权,提高公民的;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 (10)从其他意义上讲,上升高度、联系时政,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个“有机统一”、现代化等等。 2.政府怎样做好某事/在……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①履行职能:履行好各项职能;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②坚持原则: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③切实履行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管好,发挥好管理与服务、便民利民的作用。 ④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才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注意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⑤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增强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 ⑥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完善行政监督体系 ⑦自觉接受监督,推进政务公开。 ⑧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水平。 ⑨其他: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人大等监督下开展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坚持坚持民主集中制; 坚持“三个有机统一”; 政府要讲信誉,要做到清正廉洁、高效便民,增强政府权威和公信力。 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写出政府该如何做某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