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GDP)增长的故事【原版】

经济(GDP)增长的故事【原版】

经济(GDP)增长的故事【原版】
经济(GDP)增长的故事【原版】

话说一位知名经济学家,来到某偏僻山区一小镇。镇长听说来了一位知名经济学家,备感荣幸,热情招待,虚心请教。镇长向该经济学家吐槽道,本镇民风古朴,男耕女织,居民衣食住行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但由于地处偏僻,交通又不便利,居民很少外出,也不愿意外出,招商引资也不给力,经济很不发达。GDP增长几乎为零,年年在本地区排名倒数,屡次受到上级批评。咨询该经济学家可有什么好办法,改善现有处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最好是能迅速提高GDP增长。该经济学学家略一沉吟,对镇长说道:很简单。发一个红头文件,规定本镇居民衣食住行,一律不得自产自消,自给自足,必须采用市场交易方式,向外人购买。比如,耕地,现在家家都是自己的地自己耕。现规定,必须用现金请外人耕,不得自己耕(即使自己能耕,会耕)。其余类推,比如妇女自己织布制衣等不许自用,必须卖给别人,自已要用的,必须向其他镇民购买。等等。众惑不解。经济学学家但笑言不语。镇长出于对该经济学家的尊重,将信将疑。但为促进经济增长,提高GDP,追求政绩,镇政府决定颁发了这个规定,并安排人员督促严格实施执行。

一年以后,该镇统计经济数据,大喜。GDP史无前例的增长好几倍,以前因为自产自消,好多项目不计入GDP,这次强制市场交易,都计入GDP。GDP几何数增长啦。同时其他经济统计指标都大有改观,统计的服务业大幅度增长,统计的零销总额也增长啦。由于经过市场交易,是需要交税的,政府财政即税收收入也大幅度增长啦。镇领导简直是喜笑颜开。

至于镇民实际收入,嘿嘿!一般人我不告诉你。(这是一般对经济统计的讽刺性的笑话) 一段时间后,该经济学家再次来到该镇。镇长盛情款待。酒足饭饱后,镇长又向该经济学家吐槽道,你上次说得方法,好是好,但效应除第一年GDP和其他各项经济指标大副增长外,后劲不足,没有可持续性。近期我镇经济增长几乎又为零,陷入了停滞。且由于实行强制市场交易,我镇虽然也出现了不少专业户,如种菜、种粮、织布、缝衣,餐馆、快餐店等。但由于严禁自产自消,自给自足,政策执行难度很大。特别像不允许镇民自已做饭自已吃,自己妈妈的奶孩子不能吃,还要买奶吃等,很不方便经济也不合情理啊。执行难度非常之大,花费了大量物力人力用在政策执行上。

另外像王种菜本是种菜能手,以前自给自足时,他家种的菜就长得特别好。实行强制市场交易规定后,现在也成为了种菜专业户,但自已种的菜自已不能吃,必须卖给其他镇民,自己再买别人家菜吃,耗时耗力,也不实惠啊。再如像赵制衣家,现在是制衣专业户,缝制衣服又好又时髦,可按规定竞然不能穿自己做的衣服。镇长苦笑一下,虽然我们的GDP增长啦,税收也增长啦,但为了强制执行政策,搞得和镇民水火不容,镇民不断上访,维稳任务很重,多次因为维稳不力,受到上峰点名批评。镇长叹道,增加的税收都花在维稳上。现在我们镇领导要是没有武警保护,一个人都不敢见镇民啦。唉,感觉大家生活质量都没有什么改善啊。该经济学家颔首,对镇长道,那就废除该规定。众镇领导愣,那不是又回到从前吗,GDP还不大倒退?!经济学家但笑,仍不做解释。镇长虽不明所以,但想想现在的维稳工作,就算是回到从前也不是很差啊。于是镇政府再次集体决定,废除前次规定,允许镇民自由选择自己的经济生活。

该规定废除后,镇民又可以自己做饭自已啦,王种菜家也可以吃自已重的菜啦,赵制衣家穿上自己缝制的靓丽又时髦衣服啦。

年底,该镇进行一年工作总结,发现GDP竞然又有可观的增长,财政收入即税收也有了增长。更奇怪的是,镇民实际收入竞也有了大幅增长。维稳费用大幅减少,全年未发生因经济制度造成群体性上访事件。奇啦!怪啦!

经深入调查了解,原来镇民并没有回到原来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制市场交易后,镇民发现市场交易的好处,如果自已专注自己特长的工作,其它工作购买其他镇民的专业工作,效率更高、效益更好。且没有政府的政策干涉,镇民能自由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享受到市场专业分工带来的好处。

这是为什么需要支持自由市场经济,从而促进专业分工,提高经济效率,推进经济增长。

若干年后,虽然该镇镇民收入相对周边其他自然经济村镇来说,已经算是小康啦。但经济增长又遇到了瓶颈,进入了低增长。比如王种菜家,种菜技能和技术日益成熟,基本已能其他地区最先进的技术相媲美啦。但周边村镇仍以自然经济为主,本镇市场容量有限,生产规模不能扩大,无法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其他各专业户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产品过剩严重。

作为镇长,当然期望本镇经济能保持可持续增长,迫切希望能找到好的办法。因有了前两次经验,镇长就主动打电话咨询该经济学家,把本镇经济发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向该经济学家进行了一一说明。该经济学家建议:1)进行广告宣传,宣传本镇成功经验,引导本地其他村镇也实行市场经济;2)因为本镇财政收入较高,为周边其他村镇免费修筑道路。镇领导一合计,这不是为其他村镇做嫁衣吗。但因有前两次成功经验,虽有疑惑,镇政府仍决定实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后,该镇与周边村镇都能通过快速的道路连接了。在该镇的宣传引导下,其他村镇也逐渐告别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该镇的经济也在其他村镇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再次取得持续性的高增长。原来随着其他村镇在该镇的引导下走向市场经济,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市场容量迅速扩大。该镇居民由于早进入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验和技术先进性,利用其先行优势,抓住周边村镇走向市场经济市场容量扩大之时,扩大生产规模,充分发挥了规模经济优势。又通过为其他村镇修筑的免费道路,缩短该镇到其他村镇的通行时间,节约了交通成本,从而该镇产品和服务业迅速占领了周边村镇市场。从而,该镇经济再次取得高增长。(政府干预,财政投入增加,经济增长)随着周边村镇的市场化,生产分工的深化,该镇带领周边村镇一起成长。经过几年的发展,以该镇为中心,成为了全国率先富裕区域之一,该镇也成为全国经济强镇。

就这样,该镇自然经济经过强制的市场改革,经历过强制改革的阵痛和纠结,然后通过自发的市场经济引导、开放,带动周边发展,成了全国经济强镇。周边地区也成为全国经济发展较快区域之一。

请根据自己学习宏观经济理论,给这个故事增加一个续集。

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该镇作为全国经济强镇也在转型中步履维艰。一方面经过数次改革,该镇的公共财政实力雄厚,部分镇民也普遍有较充足的资金储蓄,而部分镇民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该镇的特色工业产品和周边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也面临着销售增长乏力的困境。

镇长同志将经济学家作为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请来咨询,同时参加会议的还有王种菜,赵制衣等多家民营企业代表,把本镇经济发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向该经济学家进行了一一说明。该经济学家建议:

(1)发展电商,开启该镇线上“特产馆”。,

(2)镇政府,为电商提供技术服务,网络服务,而非直接的财政补助。

(3)引导较为富裕的镇民成立投资公司,为电商发展融资。

一年后,统计数据显示,该镇的线下工农业产品销售增长不明显,线上工农业产品销售井喷增长,GDP总额大幅增长。

这时镇长和镇民才明白该镇电商发展具备足够大的空间市场,需要创业者快速切入占领先机,方能占得一席之地。只有利用“组合拳”出击农村电商战略,践行“带动工业品下乡、促进农产品进城”的国家战略。设立投资公司,让创业门槛的降低,拓展融资渠道。这样有利于发展高效专业的农村电商平台,鼓励企业转型,投身电商创业。

而政府利用农资农机上线让享受到到优质的农资农机产品服务;利用农资白条服务解决了农户生产季节资金周转难、赊销等难题,同时积极开展农村电商生态的培养,解决山区人才少、缺经验、难运营等难题。也使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利用发挥了更好的效用。

2020年(发展战略)日本经济发展史

(发展战略)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 1.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可是,可称之为“近代经济增长”的过程实际开始于19世纪的80年代后期,其标志是:民间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制造业的产值开始迅速增加;近代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形成;明治初期的经济混乱情况开始改观,至少可能从统计上加以把握。 和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的起始阶段的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的增长率最高。美、英、法、德4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年。日、美、英、法、德5国于上述年份或时期的人均GNP分别为136美元、474美元、227美元、242美元、302美元(按1965年美元价格折算)。5国从现代经济增长至1965年的GNP和人均GNP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6%和2.5%、3.6%和1.6%、2.2%和1.2%、2.0%和1.7 %、2.7%和1.7%。 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的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的效果。和此同时,明治政府仍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带来的“国富”用于“强兵”,而不是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终于走上和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和进行掠夺成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获得较快增长的极为重要的原因。例如,于1894—1895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称之为“日清战争”)之后,日本获得了“割地”(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亿3150俩白银,相当于3亿6400万日元,而当时的中央政府的壹般会计岁出为7000—8000万日元)及于中国开放港口的通商特权。从壹定意义上说,获取战争赔款,通过侵占殖民地掠夺国外资源和财富,对日本 实现工业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壹个特点。从国内见,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过程得益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同时,从江户时代(亦称“德川时代”,1603—1867年)以来日本就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了壹支质量较高的劳动力队伍,因而,使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和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消化。 许多后进国家为了追求现代经济增长,普遍采取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制度的政策,但未必均像日本那样成功,其主要原因于于教育落后。日本现代化过程的壹个特点是,其义务教育的开始早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开始,而美、英、法各国的义务教育的开始晚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开始。因此,日本之所以能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除去依靠明治维新的政治变革和明治政府的强有力的经济政策(这给日本带来了“现代因素”)以外,也是和其重视教 育的“传统因素”的贡献分不开的。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日本于第壹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然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至今。本文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浅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阐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基于此,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本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经济问题;展望 目录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2) (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 (2) (二)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 (3) (三)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 (3) (四) 经济衰退期(1991-2000年) (3) 1.企业生产能力过剩 (4) 2.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 (4) 3.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4) 4.经济体制调整失误 (4) 5.金融机构存在巨额不良债权 (4) 6.财政危机严重,削弱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 (5) 二、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5) (一) 日本的产业政策 (5) (二) 日本的宏现经济政策。 (5) 1.财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财权由中央所掌握 (5) 2.金融方面 (6) 3.企业特点 (6) 三、日本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 (6) (一)公司治理结构机能的衰退 (6) (二)长期雇佣体制阻碍了企业的改革与重组 (6) (三)主银行制导致企业经营效率的下降 (7) 四、日本经济发展展望 (7)

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历程GDP

1955-2010年日本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 年份名义GDP(亿日 元)名义增长 (%) 实际增长 (%) 名义GDP (亿美元) 年平均汇率(美 元兑日元) 1955 83,695.0 232.49 360 1956 94,222.0 12.6 7.5 261.73 360 1957 108,583.0 15.2 7.8 301.62 360 1958 115,383.0 6.3 6.2 320.51 360 1959 131,903.0 14.3 9.4 366.40 360 1960 160,097.0 21.4 13.1 444.71 360 1961 193,365.0 20.8 11.9 537.13 360 1962 219,427.0 13.5 8.6 609.52 360 1963 251,132.0 14.4 8.8 697.59 360 1964 295,413.0 17.6 11.2 820.59 360 1965 328,660.0 11.3 5.7 912.94 360 1966 381,700.0 16.1 10.2 1060.28 360 1967 447,305.0 17.2 11.1 1242.51 360 1968 529,749.0 18.4 11.9 1471.53 360 1969 622,289.0 17.5 12 1728.58 360 1970 733,449.0 17.9 10.3 2037.36 360 1971 807,013.0 10 4.4 2241.70 360 1972 923,944.0 14.5 8.4 2999.82 308 1973 1,124,981.0 21.8 8 4150.15 271.07 1974 1,342,438.0 19.3 -1.2 4591.89 292.35 1975 1,483,271.0 10.5 3.1 4989.81 297.26 1976 1,665,733.0 12.3 4 5622.73 296.25 1977 1,856,220.0 11.4 4.4 6953.96 266.93 1978 2,044,041.0 10.1 5.3 9833.27 207.87 1979 2,215,466.0 8.4 5.5 10007.53 221.38 1980 2,401,759.0 8.4 2.8 10592.57 226.74 1981 2,579,629.0 7.4 3.2 11696.88 220.54 1982 2,706,007.0 4.9 3.1 10864.01 249.08 1983 2,817,671.0 4.1 2.3 11863.38 237.51 1984 3,005,430.0 6.7 3.9 12653.38 237.52 1985 3,204,187.0 6.6 4.4 13432.49 238.54 1986 3,354,572.0 4.7 2.9 19906.08 168.52 1987 3,497,596.0 4.3 4.2 24181.39 144.64 1988 3,739,732.0 6.9 6.2 29182.46 128.15 1989 3,999,983.0 7 4.8 28993.79 137.96 1990 4,300,398.0 7.5 5.1 29700.93 144.79 1991 4,582,991.0 6.6 3.8 34021.16 134.71 1992 4,710,207.0 2.8 1 37190.74 126.65 1993 4,753,811.0 0.9 0.3 42750.10 111.2 1994 4,884,500.0 2.3 0.6 47788.87 102.21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默认分类 2010-01-20 11:25:22 阅读32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自1868年明治维新起,日本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以发达国家为目标的追赶史。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跃居世界第二位。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不仅在经济规模上仅次于美国,而且在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高精尖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已位居世界前列。这些表明,作为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追赶时代在日本已经结束。以追赶为目标建立的经济体制、生产关系以及经营思想等,面临着深刻的调整。 但是,日本似乎没有意识到大转折时期的到来。它仍然延续过去的政策思想和发展模式,没有注意培育自主开拓发展的能力与机制。大量的过剩资本没有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而是流向房地产和股市,制造出泡沫经济。由此带来了难以消除的后遗症,如大量的银行不良债权,股市疲软,投资信心不足,消费低迷,巨额财政赤字等,至今困扰着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目前正处在130多年未有的大转折时期,这是由追赶型的经济增长向成熟的、开拓发展型经济增长的转变。这种转折,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进入弯道,行驶速度下降是很自然的事。但是,转折的迟误和泡沫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加大了转折的难度。世界经济的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2001年日本出现经济负增长可以说毫不奇怪。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有其客观必然性

像日本经济辉煌时期引起世界瞩目一样,日本近10年来的经济低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实,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其客观必然性,除了日本正处在转折期之外,还有如下两方面因素。 第一,经济基数的增大。 日本的国土面积不到中国的1/25,总人口相当于中国的1/10,然而日本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却是中国的4.44倍。这说明,日本的经济基数已经相当大。按照2000年中日两国GDP的比值来算,如果日本GDP增长2%,中国要在GDP绝对量的增加上与日本持平,就需要有8.88%增长速度。但是,人们却往往认为2%是低速度,8.88%是高速度。产生这种错觉的主要原因在于只看到增长率,没有看到计算增长率的基数是不同的。显然,同样的GDP增加量相对于不同的基数,会有不同的增长率。基数越大,得出的增长率越低。随着经济基数的增大,增长速度下降是一种必然趋势。 1990—2000年,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约为 1.75%。同期,在7个主要发达国家中,与日本增长率不相上下的有法国(1.8%)、英国(1.94%)和意大利(1.56%)。公认为经济增长“优等生”的德国,同期的增长率为 2.25%,仅比日本高0.5%。但是,人们并不认为英、法、意经济陷入萧条,却认为日本经济状况不好。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过去40多年日本经济一直增长较快,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一、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 1、二战后日本经济状况及其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事经济畸形发展,随着日本被击败,遭到美国的空袭,二战结束时日本经济陷于濒临崩溃的边缘:以东京为首,全日本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战争的轰炸破坏的40%的城市建筑,船舶的吨位从战前630万吨下降到135万吨,煤产量减少了一半。此外,由于战败,日本对外贸易业几乎中断了,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结果在国内农业等产业生产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物资不足,进而通货膨胀愈演愈烈,以1934~1936年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100,1947年就上升到了10910,提高了108倍。1946年人均实际国民收入只是战前的55%,城市就业人口人均收入只是战前的31.2%。 在此起点上,1946-1955年的10年间日本一方面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另一方面将战时经济改组为平时经济。恶化的经济从1947年开始好转,几经曲折逐步上升,农业生产开始恢复,粮食危机解除,工业生产恢复的同时恶性通货膨胀结束。实际GNP增长了1.16倍,年均增长8.9%,工矿业增长4.5倍,年均增长18.2%,农业水产业生产年均增长6.3%,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提高1倍。 战后日本经济濒临崩溃,但是日本经济有战前积累的较好基础,同时有美国的扶持,以及朝鲜战争的刺激,加上政府较好的政策引导,使其在10年间就将经济恢复到了战前的最好水平。对我们的启示是:要有效利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来发展经济,同时要把握好发展机遇,因为这样的机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才会产生,而且政府正确的引导会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2、日本经济的黄金时期 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的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标志着日本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此时,日本GDP仅为美国1/15,第一产业比重仍较大,此后日本开始赶超欧美,在1956-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由此走向了经济现代化。1956年至1973年,日本经济经历了几次景气循环,期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达9.7%,增长速度领先于发达国家,工业生产于1971年也达世界第二位,钢铁、汽车、机械、船舶、家用电器等产品特别突出,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日本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1955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2.7:28.9:48.4,到1973年,三大产业的比重变为:6.8:36.5:56.6。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重化工业比重上升,同时实现了工业设备和企业的大型化,提高了工业机械化和自动化。国际贸易中出口能力不断增强。1956-1973年日本出口增长了18倍。出口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以纺织品出口为主转为以重化工业产品出口为主。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1955-1973年日本实际工资指数增长2.82倍,工资的迅速增长带来国民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消费高潮,家用电器普及化和高级化。 3、经济低速稳定增长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涨价对日本经济造成严重冲击,1974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出现负数,此后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在此期间,日本吸取教训,大幅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对石油危机的应对能力,而且开始了由“贸易立国”向“技术立国”的战略转变。 此外,自1971年尼克松冲击后,日元对美元实行浮动汇率,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有升有降,但总的趋势是日元升值。而后1987年9月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后,在美国的压力下,日元就大幅升值了。面对日元升值后出口受阻和严重经济萧条的局面,日本采取金融自由化以及宽

战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之比较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712370251.html, 战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之比较研究 作者:吕紫慧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18期 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国将选择怎样的发展之路,还能不能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都是我们要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和日本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有着许多的异同,比较中日经济,探讨日本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问题,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克服它他们的缺点,也许能够揭开我国经济发展之谜,为我国找到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中日经济;比较;科技;内需;启示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9-0004-0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策略,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左右的速度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改善,国际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据2010年8月21日《大众日报》报道:“日本17日公布的第二季度GDP 数字显示,二 季度其GDP 已被中国超越。”① 消息是令人振奋的,可是也让人担忧。首先,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 标,但不是唯一的。中国GDP超过日本,只意味着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并不意味着经济实力的超越。如果从人均产值来看,中国只相当于日本的十分之一,我国与日本还有很大的 差距。其次,中国经济3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日本上个世纪的发展之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日本在经过了快速发展之后,房产价格快速上涨,日经指数扶摇直上,呈现了一派繁荣的景象,但是,在上个世纪末,随着日元的快速升值,泡沫很快破灭了,结果造成日本经济出现较长时间的停滞,直到今天也没能走出衰退的泥沼。中国房产价格在最近几年也出现了快速上涨,金融危机前,股票指数也曾疯长,中国会重蹈日本的覆辙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我国和日本虽然有着不同的政治体经济体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国民素质,但是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如果将战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作一个比较,也许能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指明方向。 一、中日两国不同的发展环境,相同的发展机遇 1.冷战的世界格局,给日本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会 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在东亚,美国为了和苏联抗衡,加大了对资本主义力量的培植,把日本当作了自己重点发展目标。为了

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 1.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 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但是,可称之为“近代经济增长”的过程实际开始于19 世纪的80 年代后期,其标志是:民间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制造业的产值开始迅速增加;近代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形成;明治初期的经济混乱状况开始改观,至少可能从统计上加以把握。 与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的起始阶段的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的增长率最高。美、英、法、德4 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 年。日、美、英、法、德5 国在上述年份或时期的人均GNP分别为136 美元、474 美元、227 美元、242 美元、302 美元(按1965 年美元价格折算)。5 国从现代经济增长至1965 年的GNP 和人均GNP 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 6%和2.5%、3.6%和1.6%、2.2%和1.2%、2.0%和1.7 %、2.7%和1.7%。 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的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的效果。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还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将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带来的“国富”用于“强兵”,而不是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终于走上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与进行掠夺成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获得较快增长的极为重要的原因。例如,在1894—1895 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称之为“日清战争”)之后,日本获得了“割地”(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 亿3150 两白银,相当于3 亿6 400 万日元,而当时的中央政府的一般会计岁出为7 000—8 000 万日元)及在中国开放港口的通商特权。从一定意义上说,获取战争赔款,通过侵占殖民地掠夺国外资源与财富,对日本 实现工业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点。从国内看,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过程得益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同时,从江户时代(亦称“德川时代”,1603—1867 年)以来日本就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了一支质量较高的劳动力队伍,因而,使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与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消化。 许多后进国家为了追求现代经济增长,普遍采取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制度的政策,但未必都像日本那样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日本现代化过程的一个特点是,其义务教育的开始早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开始,而美、英、法各国的义务教育的开始晚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开始。因此,日本之所以能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除去依靠明治维新的政治变革与明治政府的强有力的经济政策(这给日本带来了“现代因素”)以外,也是与其重视教 育的“传统因素”的贡献分不开的。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年)以后,从慢性的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在经济结构上则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18年工业比重超过50%,达到56.8%),虽然工业结构是以轻工业为中心,钢铁、造船、机械、化学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

日本经济发展史及其汇率变动

浅析日本经济发展史及日元汇率变化趋势 摘要: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日元作为战后升值最快的货币之一,在外汇交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简述日本经济发展史,并分析日元兑美元汇率的变化趋势。 关键字:经济发展史汇率趋势 一、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分成以下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成长期、稳步成长期、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时期 (一)战后经济复兴(1946—1955年)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

取代了很大的成功。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二)经济高速增长〔1955—1972〕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三)稳步成长期(1973~1985年) 197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从1美元兑360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爆涨了4倍,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扬。日元升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二重因素对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是个沉重打击。197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虽然在197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滑

(发展战略)的历史日本经济发展

真实的历史日本经济发展 1.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 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但是,可称之为“近代经济增长”的过程实际开始于19 世纪的80 年代后期,其标志是:民间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制造业的产值开始迅速增加;近代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形成;明治初期的经济混乱状况开始改观,至少可能从统计上加以把握。 与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的起始阶段的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的增长率最高。美、英、法、德4 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 年。日、美、英、法、德5 国在上述年份或时期的人均GNP分别为136 美元、474 美元、227 美元、242 美元、302 美元(按1965 年美元价格折算)。 5 国从现代经济增长至 1965 年的 GNP 和人均 GNP 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 6%和2.5%、3.6%和1.6%、2.2%和1.2%、2.0%和1.7 %、2.7%和1.7%。 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的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的效果。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还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将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带来的“国富”用于“强兵”,而不是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终于走上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与进行掠夺成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获得较快增长的极为重要的原因。例如,在1894—1895 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称之为“日清战争”)之后,日本获得了“割地”(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 亿3150 两白银,相当于3 亿6 400 万日元,而当时的中央政府的一般会计岁出为 7 000—8 000 万日元)及在中国开放港口的通商特权。从一定意义上说,获取战争赔款,通过侵占殖民地掠夺国外资源与财富,对日本实现工业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点。从国内看,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过程得益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同时,从江户时代(亦称“德川时代”,1603—1867 年)以来日本就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了一支质量较高的劳动力队伍,因而,使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与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消化。 许多后进国家为了追求现代经济增长,普遍采取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制度的政策,但未必都像日本那样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日本现代化过程的一个特点是,其义务教育的开始早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开始,而美、英、法各国的义务教育的开始晚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开始。因此,日本之所以能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除去依靠明治维新的政治变革与明治政府的强有力的经济政策(这给日本带来了“现代因素”)以外,也是与其重视教育的“传统因素”的贡献分不开的。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年)以后,从慢性的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在经济结构上则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18年工业比重超过50%,达到56.8%),虽然工业结构是以轻工业为中心,钢铁、造船、机械、化学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但是,与工业化与经济军事化加速推进的同时,社会发展十分迟缓,三大差距(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的贫富差距、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地区差距、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二重结构”)不断扩大,劳动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1923 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造成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1929 年又卷入世界性经济恐慌,使日本的工、农业及金融业遭到沉重打击。

日本物流发展历史

日本物流业发展历程与启示 一、前言 物流现代化和生产现代化,是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日本的物流概念20世纪中期从美国引进,但无论在物流的发展速度、政府对物流的重视程度、企业对物流的管理方面,还是物流基础设施、现代化物流发展水平方面,其水平可以同欧美相媲美,且在配送中心、物流产业、物流企业管理和服务和物流信息化等方面还独具特色,近年来对日本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日本物流业是在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不断改进而发展起来的,目前在世界上居领先水平。 二、日本物流发展史 (一)物流概念的导入和形成期 1956到1964年自1956年日本流通技术考察团考察美国开始引入物流理念后,1958年6月又组织了技术国内考察团对日本国内的物流状况进行了调查这大大推动了日本物流的研究。从1961年到1963年前半年日本将物流活动和管理称为PD。到1963年后半年“物的流通”一词开始登场。到1965年物流一词已正式为理论和实践界全面接受。还值得指出的是在物流概念导入日本的过程中物流已被认为是一种综合行为即“各种活动的综合体”因此“物的流通”一词包含了“运输、配送”、“装卸”、“保管”、“在库管理”、“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各种活动。 (二)物流近代化时期 1965到1973年间是日本大量物流设施建设、构筑的时代,但同时也是日本经济高度成长、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时代。1965年1月在日本政府《中期5年经济计划》中强调要实现物流的近代化,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速道路网、港湾设施、流通聚集地等各种基础建设。同时,各厂商也开始高度重视物流并积极投资物流体系的建设。各企业都建立了相应的部门积极推进物流基础建设,这种基础建设的目的在于构筑与大量生产、销售相适应的物流设施。所以可以说这一时期日本厂商的共同战略是增大物流量、扩大物流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开始广泛推广货台、铲车等机械化装卸设备、导入自动仓库、灵活运用货台和集装箱、开展单位货物装卸系统等等。与此同时物流中心、中央物流中心等各种物流管理系统也不断增加。除此之外,这个时期的日本也在积极推行物流联网系统开发VSP、配车系

日本世界工厂的发展历程

日本世界工厂的发展历程 摘要:知识经济泡沫的破灭让人们再一次认识到工业的重要性。加入WTO 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生产基地,各国媒体惊呼“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与中国毗邻的日本在短时期内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不失为世界经济史中的奇迹,本文主要考察了这一过程中日本工业的发展情况,并简略分析了其特点与原因,希望对中国世界工厂的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世界工厂重化学工业化制造业日本 一、日本世界工厂的形成 战后的发展使日本工业经济实现了腾飞。重化学工业发展迅速,在战后初期调整之后,再一次成为日本工业经济的主要部分;从出口情况看,70年代中期以后重化学工业产品在出口结构中已占九成以上,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战后日本工业发展经历了恢复生产、重化学工业化和技术立国三个时期。 1.恢复生产(1945-1955年) 二战对日本工业破坏严重,1946年工矿业生产水平只有30年代中期的31%,重化学工业急剧萎缩,经济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为了迅速走出困境,日本政府通过"倾斜生产方式",优先发展了煤炭、钢铁、电力等原材料和基础工业部门的生产。1947-1948年,煤炭产量每年增长30%以上,粗钢产量每年增长80%以上,发电量也大幅增加。 1949年,日本在美国占领军的指挥下推行"道奇计划",大规模紧缩财政,导致了翌年严重的经济萧条,工业生产下降,库存大量增加。然而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大量订购各种物资和劳务,使日本工业在"特需景气"下迅速发展。结果,1953年日本整个工业比战前增长了55%,其中钢、船舶、水泥分别增长了46%、47%和54%,电力增长了1倍。1955年日本经济全面恢复到了战前最高水平1,但当时轻工业在制造业中比重仍高达50%以上。 2.重化学工业化(1955-1974年) 1955年,日本确立了"以后发展要靠实现现代化"的目标2,以“重化学工业化”和“加工贸易立国”为主要战略指导经济发展。其后到1972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也是日本“世界工厂”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增长是由重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实现的。重化学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不断提高,1974年达到了62.2%,再次超过轻工业。1975年出口结构中排在前两位的是机械机器和钢铁、金属制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达53.8%和22.4%,这标志着日本工业产品质量得到了提高,在国际分工中地位大大改善。 这一时期日本重化学工业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955-1964年,重化学工业以扩大国内市场为主得到了充分发展。这一阶段日本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完成了对国内设备的初步改进,进而以“投资牵动投资”使重化学工业实现了重装备化,各个部门的设备投资飞速增长。传统骨干产业,如钢铁、石化、电力工业都采用了现代化生产方式,电气机器工业、汽车工业的生产也逐步现代化,造船业和产业机械部门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965-1974年,优势产业朝着大型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这一阶段除设备投资对经济增长仍维持着40%以上的贡献度外,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经增加到23.7%,1975年进出口总额增加到337153亿日元,是1965年59834亿日元的5.6倍。曾推动内需的钢铁、汽车等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改组。由于产品质量提高,日本许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各产业积极转向出口,其中重化学工业产品的出口对象更倾向于欧美发达国家。 1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2出自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度的《经济白皮书》。

日本经济发展经验的分析

论文摘要:在回顾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了日本经济成功的经验,认为其经济发展的成功得益于其积极的海外联系,完善的制度和保证经济迅速赶超的经济制度。 1日本积极的对外经济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外经济联系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开放前的日本经济停滞了将近200年,而打开国门后才开始了真正的经济发展,虽然最初的通商带来了日本经济的危机,但是正是开放后引入的外界压力带给了日本奋发图强的动力,让日本痛下改革的决心,可以说,没有与外界的接触,日本不可能有发展的最初动力,更不可能出现由统治阶级主导的改革,对外经济联系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改革过程中,日本的对外经济联系发挥了积极的信道作用,联系了日本国内与西方先进的知识体系,使日本能够获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 “求知于世界”是日本改革的基本方针,西方国家繁荣的经济和强大的国家实力让日本对西方世界充满了向往。1871年12月,明治政府派出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包括大藏、工部、外务、文部等51名官员对欧美国家进行

了全面的考察,岩仓一行参观了西方国家的工厂,体验了西方先进的社会生产模式。这次出访对日本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实现社会知识增长具有深刻意义;首先,“使日本在体制上找到了所要追求的方向,那就是德国的立宪君主制。”第二,此次出访使日本政府官员发现了当时东西方在价值观和教育方面的差异,“东洋之学自政治出,唯据修身一科推究”,“耻于研究一草一木”这些认识促使岩仓使团代表回国后积极主张兴办现代教育,鼓励国人重视务实,发展生产;第三,岩仓代表团走遍了英国先进的城市,深入学习了欧洲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工厂制度,为日本引进和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兴建现代工厂学习到了经验。岩仓使团的欧美之行可以说是日本积极对外联系的开始,是日本主动与世界先进知识体系接触的第一步。 “贸易立国”是明治维新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贸易,日本不仅开辟了海外,为本国工业发展提供了拓展需求范围,更重要的是,日本实行了有选择的进口政策,工业生产的机器最初全部从英国进口最先进的设备,例如1883年,私人建立的大阪纺织厂内所使用的全部都是进口的精纺机,并直接效仿英国兰开夏公司的经验,获得成功。“二战前,日本的新技术几乎完全依靠进口,主要集中在进口一般设备、蒸汽机、纺织机等”。 人才交流也是日本对外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曾经向发达国家派出大批留学生,这些学生回国后带回了最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直接促进了日本的知识增长。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1945-200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低速发展、长期经济停滞这四个阶段。 一、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 日本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尤其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 与1934-1936年相比,1946年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情况是:实际GNP 为62%,人均实际GNP为55%,人均实际个人消费为57%,制造业实际工资为30%(1947年),工矿业生产为31%,(其中煤炭53%、钢材10%、纺织品7%),农业生产为79%。由于战败,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了,与战前相比,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 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神武景气(1954年11月-1958年6月):景气持续了31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1956年度7.5%、1957年度7.8%,1958年降为6.2%。 岩户景气(1959年4月持续到1962年10月):景气持续42个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9.4%、13.1%和11.9%,1962年降为8.6%。

日本经济发展经验的分析

论文摘要:在回顾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日本经济成功的经验,认为其经济发展的成功得益于其积极的海外联系,完善的教育制度和保证经济迅速赶超的经济制度。? ?1日本积极的对外经济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外经济联系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开放前的日本经济停滞了将近200年,而打开国门后才开始了真正的经济发展,虽然最初的通商带来了日本民族经济的危机,但是正是开放后引入的外界压力带给了日本奋发图强的动力,让日本痛下改革的决心,可以说,没有与外界的接触,日本不可能有发展的最初动力,更不可能出现由统治阶级主导的社会改革,对外经济联系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改革过程中,日本的对外经济联系发挥了积极的信道作用,联系了日本国内与西方先进的知识体系,使日本能够获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 “求知于世界”是日本改革的基本方针,西方国家繁荣的经济和强大的国家实力让日本对西方世界充满了向往。1871年12月,明治政府派出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包括大藏、工部、外务、文部等51名官员对欧美国家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岩仓一行参观了西方国家的工厂,体验了西方先进的社会生产模式。这次出访对日本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实现社会知识增长具有深刻意义;首先,“使日本在政治体制上找到了所要追求的方向,那就是德国的立宪君主制。”第二,此次出访使日本政府官员发现了当时东西方在价值观和教育方面的差异,“东洋之学自政治道德出,唯据修身一科推究”,“耻于研究一草一木”这些认识促使岩仓使团代表回国后积极主张兴办现代教育,鼓励国人重视务实,发展生产;第三,岩仓代表团走遍了英国先进的工业城市,深入学习了欧洲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工厂制度,为日本引进和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兴建现代工厂学习到了经验。岩仓使团的欧美之行可以说是日本积极对外联系的开始,是日本主动与世界先进知识体系接触的第一步。 “贸易立国”是明治维新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贸易,日本不仅开辟了海外市场,为本国工业发展提供了拓展需求范围,更重要的是,日本实行了有选择的进口政策,工业生产的机器最初全部从英国进口最先进的设备,例如1883年,私人投资建立的大阪纺织厂内所使用的全部都是进口的精纺机,并直接效仿英国兰开夏公司的经验,获得成功。“二战前,日本的新技术几乎完全依靠进口,主要集中在进口一般设备、蒸汽机、纺织机等”。?人才交流也是日本对外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曾经向发达国家派出大批留学生,这些学生回国后带回了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直接促进了日本的知识增长。 2日本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保证了新知识的吸收??与美国不同,日本在发? 展初期并没有高素质的移民所奠定的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剥削和贫困落后的生活状态下,大多数日本国民并没有接受过现代科学教育,但是这并不等于日本缺乏高素质的国民,从德川(江户)时代起,日本国民就开始普遍接受私塾教育,在1868年,私塾多达12000~13000所,学生数达到837000人。私塾教育使日本国民具备了基本的读写能力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这让国民能够迅速接受明治时代的新的教育。 明治时代,统治者将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1872年,政府开始实行义务教育,1873年,日本社会人学率达到28%,并且通过1886年的新的学校条例、1889年的《帝国宪法》和1890年的《帝国教育公告》,依据国内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育制度,使之更加符合日本国情。1892年,开始兴办职业教育,为现代工厂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虽然对于明治时代的教育效果存在争议,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是较江户时代的退步,但是事实上,明治时代所建立的现代教育体系将西方科学正式引入到日本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国民能够熟悉并理解“西方技艺”,培养了一批在日本经济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现代企业家。进入20

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 自1868年明治维新起,日本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以发达国家为目标的追赶史。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跃居世界第二位。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不仅在经济规模上仅次于美国,而且在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高精尖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已位居世界前列。这些表明,作为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追赶时代在日本已经结束。以追赶为目标建立的经济体制、生产关系以及经营思想等,面临着深刻的调整。 但是,日本似乎没有意识到大转折时期的到来。它仍然延续过去的政策思想和发展模式,没有注意培育自主开拓发展的能力与机制。大量的过剩资本没有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而是流向房地产和股市,制造出泡沫经济。由此带来了难以消除的后遗症,如大量的银行不良债权,股市疲软,投资信心不足,消费低迷,巨额财政赤字等,至今困扰着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目前正处在130多年未有的大转折时期,这是由追赶型的经济增长向成熟的、开拓发展型经济增长的转变。这种转折,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进入弯道,行驶速度下降是很自然的事。但是,转折的迟误和泡沫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加大了转折的难度。世界经济的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2001年日本出现经济负增长可以说毫不奇怪。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有其客观必然性像日本经济辉煌时期引起世界瞩目一样,日本近10年来的经济低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实,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其客观必然性,除了日本正处在转折期之外,还有如下两方面因素。 1.经济基数的增大。 日本的国土面积不到中国的1/25,总人口相当于中国的1/10,然而日本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却是中国的4.44倍。这说明,日本的经济基数已经相当大。按照2000年中日两国GDP的比值来算,如果日本GDP增长2%,中国要在GDP绝对量的增加上与日本持平,就需要有8.88%增长速度。但是,人们却往往认为2%是低速度,8.88%是高速度。产生这种错觉的主要原因在于只看到增长率,没有看到计算增长率的基数是不同的。显然,同样的GDP增加量相对于不同的基数,会有不同的增长率。基数越大,得出的增长率越低。随着经济基数的增大,增长速度下降是一种必然趋势。 1990—2000年,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约为1.75%。同期,在7个主要发达国家中,与日本增长率不相上下的有法国(1.8%)、英国(1.94%)和意大利(1.56%)。公认为经济增长“优等生”的德国,同期的增长率为 2.25%,仅比日本高0.5%。但是,人们并不认为英、法、意经济陷入萧条,却认为日本经济状况不好。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过去40多年日本经济一直增长较快,使人们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似乎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就应该高于其他发达国家。一旦日本经济增长率与它们不相上下,便认为日本经济退步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