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爱国词人辛弃疾

爱国词人辛弃疾

爱国词人辛弃疾
爱国词人辛弃疾

爱国词人

辛弃疾

辛弃疾(1140.5.2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辛弃疾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

另一件是,叛徒杀害了耿京。辛弃疾亲率50 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23岁,南归之初,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qian)判,自符离之役(1163年)失败后,南宋王朝甘心俯首称臣,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更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六年后才逐步升迁,但都在地方任职。

26岁时,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体现其深谋远虑,智略超群。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31岁,进献《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陈述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富国中兴的大计,但未被实施。

29-42岁,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使他无法在任职上有大的作为和建树。但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42岁,即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64岁,即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用,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并亲自到前线镇

江任职。

65岁,即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当年重回故宅闲居。

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享年67岁。

辛弃疾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和陆游一样,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的代表人物。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作品类型

一、爱国诗词:悲壮

二、农村风光:清雅

三、挚爱江山:讴歌

四、少数爱情诗:朦胧、有寓意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文武双全的辛弃疾

辛弃疾是一位世人皆知爱国之人,他被大家传为英雄;在我小时候,就就被过他写的词。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介书生。不过随着我知识的增加,就知道他不仅是一位文人,更是一位勇冠三军的将军。

青年的辛弃疾曾参加耿京精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来反抗金人的统治。在金朝人完颜南侵失败后,辛弃疾劝耿京与南宋王朝联系,在军事上配

合,进一步反击敌人,并代表起义军到建康去见宋高宗。在他从南宋北归时,叛徒张安国已谋害了耿京,并劫持了部分起义军投降金人。辛弃疾得到这消息,和部下五十人驰骑直入张安国五万人的大营,缚张安国置马上,当场有号召了上万人的士兵反还长驱渡淮,直奔向南宋。

这件事看出辛弃疾有当年张飞长坂坡桥前一声吼的威风,亦有赵子龙单骑救主的忠肝义胆。改变了我对他的偏见,从此开始敬佩他。

他有万夫不可挡的气势,亦有豪气冲天的才气。

他和苏轼、陆游不同,辛弃疾的艺术创作上是以词为主要表现形式。在死气沉沉的偏安局面下,南宋朝廷已麻木到不知痛痒的地步,辛弃疾在词里独独羡慕那些有生气的人并以“元龙豪气”、“刘郎才气”自比。要求主动打击敌人,恢复祖国的统一。而这些也恰恰是辛弃疾的词的主要思想,报答出辛弃疾的爱国思想与战斗精神。

每当我读起他的词,都会觉得一股冲天豪气,与想报祖的拳拳之心。我也会每读一次就受到一股精神上的冲击。我似乎感受到他的忧虑之情与英雄不服老的豪壮,激励着我向前。

文章标题:《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文武双全的辛弃疾作文》辛弃疾——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淄博一中高一语文组张军艳仰望浩瀚沧桑的历史星空,似乎又见刀光剑影,似乎复听鼓角争鸣,在那

熠熠生辉的几颗星辰间,在那沧海一粟的转瞬即逝间,有人间一股英

雄气概在驰骋纵横。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他在国危民苦之时,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维护正义,揭露社会时弊,以文言志,有人称其“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他出生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他从小博览群书,又习武艺,渴望能“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檄” 。他二十一岁时引领五十人闯入五万金营的勇敢和果断,轰动南宋朝野,声名远播,“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天子为之赞叹不已” 。他才干出众,但他刚正不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受到权臣排挤而遭贬,但他仍继续写文宣传抗金主张。他写的《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字字珠玑,提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具体策略,并阐述了内修德政、广开言路等治国安民之道,却未被腐败而畏缩的南宋当权者所采纳。他是非分明,与朋友肝胆相照。他很佩服弘扬德政的理学家朱熹,朱熹死后,朝廷严令禁止其朋友、门人到考亭会葬,辛弃疾义无反顾,不怕株连,亲去祭奠并作祭文,他用杜甫的诗称颂朱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表现出他在是非面前的明确选择和做人原则。真的勇者,穿越红尘的喧嚣,回归至真至善的心灵,历经世间一切苦难,而那份坚持依旧岿然不动。辛弃疾为国而生,为国而战,为国而死。他一生报国无门,却矢志不渝,写了大量爱国词文,在已收录的宋词中,他是词作量最多的词人之一。他写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描绘了将士们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他写的“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表现出“试手补天裂”的勇毅和豪迈;他写的“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

东流去。”写出了面对流逝岁月抒发报国之志的感慨,写出了他无论自己处何逆境,都能够把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沧桑的兴亡轮回中,无数仁人志士坚守着道德和节操,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傲岸风骨和浩然正气,就凭着崇高的道德和气节,我们的民族才能够在风浪里拨开云雾,继续前行。让我们履行匡扶正义的天职,坚定为善的意志,勇敢承担起维护真理的使命!走进辛弃疾淄博一中高2009 级12 班赵玥稼轩,第一次与你相遇,是在上元灯节时,火树银花不夜天。

一袭青衫,一把佩剑,似是穿过千年岁月烟尘,翩然向我走来。你的背后是悄然变换的烟火,诉说着生命前的最后一次绽放。竟是艳丽如斯。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曾在无数次的午夜梦回时,想起这句百转千回的词,究竟谁,能让人暗自失了心。

我竟不曾料到是你。那断鸿声里的斜阳是你的,那塞上关楼的风刀霜剑是你的,那酒旗招展的草庐前的放怀一醉是你的,那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寂寞也是你的。

我曾无数次辽想,大漠深处翻滚的云海,暴虐的风沙,壮士思乡的浊泪,将军徒生的白发。你身影寥落,却依旧站得像一杆挺拔的标枪。这又何尝是你的错?大宋王朝已暮霭沉沉,一人的悲痛抵挡不了命运的翻云覆雨。纵使带湖十秋、瓢泉八载的苦闷竟还没有磨去你身上的傲骨吗?人生一蹉跎,便是两鬓苍苍。

你悔了吗?你脸上斑驳的伤痕,你脸上岁月的风霜,是想告诉我什么?你竟不在乎吗?纵是世事变换,我已尽全力,争得这半生金戈铁马,这半生江山妖娆。只是偶尔,无奈默然心生罢了。

罢,罢,罢。沧海又桑田,聚散复离合。千年弹指一瞬,百年尘世沈浮。

只换得一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

随鸿雁南飞。”

[师生互评] 教师点评

本文虽出自高一新生手笔,平日习作亦少此类练习,但读来颇让人惊叹,令人回味悠长,口齿噙香,作者对辛弃疾的侠骨柔肠别有一番

见解,让人拍案叫绝。

文章巧妙地将辛词无声无息地融会成诗情画意的意境,用“我”与“你”的称谓结构全篇,消泯了时代隔阂,营造出精神共鸣的氛围。全文

词句文白间杂,词藻华丽,但又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从文中也

可见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视角。全文语言凝练,寥寥几笔

勾画出一个虽面目模糊却寂寞、沧桑、决绝的辛弃疾,字里行间、只言片语,显露出作者的少年老成。

总之,此文因富有个性化的思想与语言称得上是一篇妙文。

文章标题:《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文武双全的辛弃疾作文》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董国福纵观古今,穿越时空,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英雄豪杰、文人雅士在涌现,在奔腾,在向我们徐徐走来——尧舜孔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李杜韩柳、欧阳三苏……他们无不具备正确的目标和光辉的楷模,也无不脚踏实地去塑造自己。

瞧!在我们这个历史悠久而文化灿烂的华夏神州,在我们这个多灾多难又自强不息的古老国度,厄运与英雄总是缠绵纠结和相生相伴的,而奸佞与忠义的对立则更显示出这个东方古国的神奇不凡,更显示出诞生于这片土地上的人物的神奇不凡。

(一)我不喜欢刘邦我不喜欢刘邦,所以我更倾慕项羽!西楚霸王项羽失败了——四面楚歌,虞姬悲情,将士掩面,英雄自刎。但我不以成败论英雄,我倾慕他一身豪气傲骨传颂人间,这位霸王真是让我倾慕得五体投地、热血沸腾!秦王嬴政任人唯贤而最终一把利剑灭六国统天下称始皇,沛公刘邦横扫楚河创立大汉王朝也可谓一代明君,可是他们有项羽一样顶天立地的霸气豪情吗?有项羽一样宁死不屈的铮铮傲骨吗?显而易见,肯定没有的。嬴政建立秦朝后统一文字度量衡可谓居功至伟,但修筑长城弄得民怨沸腾、焚书坑儒的残酷做法又令人扼腕,而刘邦对韩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处理方式更是令我义愤填膺、慨叹万分。

对的,我倾慕项羽是对的,他文武双全,叱咤风云,一身豪气傲骨的确无人能比!(二)我鄙视秦桧我鄙视秦桧,所以我更敬佩岳飞!

岳飞,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抗金名将。也许他失败了,他被秦桧等人残害于风波亭,但他一生赤胆忠心,为了收复失地,为了保家卫国,他不惜个人安危在战场上驰骋纵横,奋勇杀敌。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精忠报国,为了实现“还我锦绣河山”的宏图大业,义胆忠魂埋荒野,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他为国牺牲的精神秦桧能比吗?不能,他肯定不能比,因为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

是的,岳飞忠肝义胆,英勇神武,一代名将虽含冤九泉,山为之震颤,水为之呜咽,而从他身上折射出来的忠君爱国精神则弥漫在南宋半壁河山的上空!他让我敬佩得无语…… (三)我讨厌蒋介石我讨厌蒋介石,所以我更崇敬毛泽东!你可知道,在毛泽东这位伟大领袖的身上闪现着多么耀眼的光辉。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上,在最危难的时刻,他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作出了扭转乾坤的壮举。

毛泽东真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正遭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值此国难当头之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却只想偏安一隅而消极抗日,将祖国的亿万同胞和大好河山置于日寇的铁蹄之下。他们真忍心!那时的祖国在我们的肉眼里像一盏要熄灭的油灯,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毛泽东站出来了,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一切爱国的民主人士以及革命民众,抗击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建立了新中国。他犹如黑暗中突然闪现的一颗明星,将银白色的光芒撒向辽阔大地,在这段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辉煌。

我爱他,爱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可以说,如果没有他,我们的华夏子孙至今仍不能堂堂正正地站在亚洲东方这片土地上。

而他那“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的品质更令我感动不

已!……

巍巍泰山托着亘古不变的日月星辰,却也见证着兴衰更替的十朝百代。滚滚长江澎湃着奔腾不息的千支万流,却也积淀着无与伦比的华夏文明。

滔滔黄河荡涤着逾越千年的功过成败,却也铭记着熠熠生辉的英雄豪杰。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华民族不乏人才,历史亦不缺英雄!他们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也是我最崇拜的英雄豪杰,他们在我的灵魂中就好比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的全身,更

温暖了我的心灵。

这些英雄豪杰那经久不衰的灵魂像太阳一样永远在亚洲大地上光芒

四射,使每一个呼吸显得那么均匀,使每一片肌肤显得那么舒适,使每一颗心灵显得那么亮堂,使每一份记忆显得那么美好。华夏神

州英雄辈出,东方巨龙正在腾飞,面对此人此景,想说不爱亦难!

辛弃疾爱国词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监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六州歌头·晨来问疾》 年代:宋作者: 辛弃疾 晨来问疾,有鹤止庭隅。吾语汝。只三事,太愁予。病难扶。手种青松树。碍梅坞。妨花迳,才数尺。如人立。却须锄。秋水堂前,曲沼明於镜,可烛眉须。被山头急雨,耕垄灌泥涂。谁使吾庐。映污渠。 叹青山好,檐外竹,遮欲尽,有还无。删竹去,吾乍可,食无鱼。爱扶疏。又欲为山计,千百虑,累吾躯。凡病此。吾过矣。子奚如。口不能言臆对,虽扁鹊、药石难除。有要言妙道,往问北山愚。庶有瘳乎。

辛弃疾生平简介及重要作品分析

人物评传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

《鹧鸪天·东阳道中》辛弃疾宋词赏析

《鹧鸪天·东阳道中》辛弃疾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鹧鸪天;东阳道中》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全诗淡笔素描如画,入诗的景物一派轻淡、闲适的气象,自然中隐含着朴素的村野生活的愉悦气氛。景物的先后出现,依行程所见为序;动静景观,皆依感受为是。诗中的诸多景物,皆因诗人愉快、新奇的心情连接在一起,在轻快的笔调中,形象地表现出旅人目不暇接、耳不暇听、心不暇思的情形。 【原文】 鹧鸪天 东阳1道中 扑面征尘2去路遥,香篝3渐觉水沉4销5。山无重数周遭6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7,马萧萧8,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9剩有10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11。

【注释】 1、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过此地,本事不可考。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2、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3、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4、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5、销:消退 6、周遭:周围。 7、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文选;古诗十九首》:“至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萧萧:马长声鸣叫。《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唐;杜甫《兵车行》诗:“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9、愁边:苦苦思索。 10、剩有:尽有。 11、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白话译文】 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

辛弃疾作品分析

辛弃疾作品分析 ——《辛弃疾词选》读书报告 《辛弃疾词选》是选取了部分辛弃疾的作品加以编排成册的一本书。从中学开始,语 文教材中就会时不时的出现几篇辛弃疾的作品。所以,辛弃疾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陌生。 和大多数“官场失意,文场得意”的诗词大家一样,辛弃疾的仕途也十分的曲折落魄。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后来又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九议》。为谋划复国中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可尽管如此,他仍旧经历了三仕三已的人生。由于不能长期的在某一任职位上留任,导致他不能很好地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为国建树。这也是他的人生一大憾事。除此之外,他个人的性格刚正更是让他在朝廷中树敌不少,以至于后来被奸人谗害和排挤,让他一腔报国沙场的热血无处可撒。也正是由于这样,他才以笔作剑锋,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接下来就截取几篇我比较喜欢的作分析。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词作于绍熙元年庚戌(1190)八月十七日夜。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小酌,便宴。词就是在这次吟赏秋月的便宴上即兴写成的。上片写带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没有多少理由。“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在清凉幽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来去”,转写景中之人,十分浑然一体。这七字除了一个名词“人”之外,全用动词与副词,衬以一个结构助词“地”,使得人物动态活灵活现,欢乐之状跃然纸上。秋景是如此令词人和他的宾客们赏心悦目,他不禁要想,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当年宋玉大发悲秋之情,究竟为的什么?上片末二句:“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用设问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见秋即悲的孱弱之情。

词人佳作—“词中之龙”辛弃疾最经典的15首词

词人佳作—“词中之龙”辛弃疾最经典的15首词 【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1.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意】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简析】《青玉案·元夕》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 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2.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 发表时间:2018-08-21T11:49:14.1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9月总第276期作者:王欢欢[导读] 《破阵子》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期间所做的一首极具代表性的豪放词。 ——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为例 ◆王欢欢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朝阳新城分校100018 摘要:《破阵子》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期间所做的一首极具代表性的豪放词。本文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首先对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进行解析,并结合辛弃疾《破阵子》的教学过程对整篇词的爱国忧民情怀进行解析与阅读,来引导学生对词人情感的体验以及宋词的学习。 关键词:辛弃疾爱国忧民情怀《破阵子》 一、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之解析 1.壮志难酬的英雄悲歌。“醉里挑灯看剑” 的落魄英雄。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 此时“醉里” 挑灯“看” “八百里”的豪气和“五十弦” 悲切塞外之声, 烘托出“沙场秋点兵” 的豪迈气概。“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烘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争的胜利。“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抒写了作者矢志抗金、收复中原的抱负, 这是作者的理想, 却只能在梦中了却。梦代替不了现实, 一句浩叹“可怜白发生”, 与失意英雄的形象遥相呼应, 一反梦境中的昂扬意气而显出凝重深沉,情绪一落千丈。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 化雄壮为悲壮,豪壮中蕴含着深沉的悲慨。这是一支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 2.挑灯看剑、借酒浇愁的壮士悲情。《破阵子》全词前面九句一气贯注, 酣畅淋漓, 直到结句才转笔换意, 痛苦的现实与理想的梦境相互映照, 给人以悲壮之美。由于主和派的打压, 他的爱国理想、恢复志向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 只有把它付之于醉梦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谓他一生的追求, 但清醒时却只能导致白发丛生。词人感到失落和绝望, 于是寄怀于酒, 求得以麻醉来镇痛, 借酒来浇愁。“可怜白发生” 的沉痛与无奈。这是悲剧英雄壮志难酬的英雄泪与英雄恨。词人的壮志未酬而一事无成。“可怜白发生”,写出了词人复杂的心情,反映了词人不忘杀敌报国、决心恢复祖国河山、建立功名的壮志;同时也抒发了功业无成、老之将至的惆怅与悲愤。 3.失意英雄的爱国之心与罢贬之苦。辛弃疾四十多岁就被排挤出官场,在家闲居。他屡受打击, 救国报复不能实现。但辛弃疾没有放弃,他仍克服重重困难,为恢复大计奔走呐喊。辛弃疾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不与当朝妥协派合作的孤危地位,“三仕三已”的仕途生涯, 既铸就了他傲岸不屈的个性,更打造了他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词风。在这种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矛盾斗争中, 一代志士的赋闲家居,不合当局时宜的摇旗呐喊, 中怀郁怒而发为悲凉, 实际上概括了辛弃疾这个“一世之豪”的悲剧性结局。这是整整一代爱国者为之愤慨不已的悲剧。 二、《破阵子》的教学案例分析 1.课前预习。在开始上古诗文赏析课前,教师应当布置学生查宋词的发展历程,起讫时间,繁荣时期的基本状况。然后是词人的基本生平资料、思想状况等。这样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前就可以对所学的东西有一个粗略的较为全面的认识了。 2.课中教学的引导与解读。开始正式的教学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先通读全词。让学生讲述全词的主要内涵,体悟词人的思想感情。针对“挑灯、梦回、八百里、分、麾、炙、翻、沙场、点兵、作、的卢、了却、身后、可怜”等古今意思有些微差别的字词要让学生去细细品味,以体会该词的真正的内涵。在对全词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后,教师应该分上下阙来讲解词。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对宋词的基本常识的介绍。词的上阕主要为写景,下阕抒情,然而写景抒情并非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相互融合的。词人在醉酒后冥想出沙场点兵,壮士共饮的波澜壮阔的场景,而反观现实却是冯唐老去,李广不封,壮志未酬,江河冷落,故土难收。在虚实结合的强烈对照下,词人的感情就显得格外的深沉悲凉。而另一方面,词上下阙感情的急剧突变也别有风味。在上阕的意气奋发和下阕的深沉感慨的鲜明对比下,我们才明白所谓的沙场杀敌,同仇敌忾收复江山不过是词人醉酒朦胧后的一场美梦。而在下阕的急转直下的描写中,我们才能看出真正的现实是残酷的。残酷的战场没有使英雄退却,而朝廷主降派却使词人的理想变得遍体鳞伤。要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一下词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在国家社稷不保、政治动荡的南宋,词人主战的声音在统治者们的主和声浪中显得那么微弱,当时的南宋朝局看似一片歌舞升平,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教师在对词人的感情进行分析的时候应当为学生详细地讲述当时的社会状况。 3.课后设置。(1)师生共同吟咏《破阵子》。设置目的:经过师生对词作一课时的深入解读,学生对辛弃疾其人、对《破阵子》其词有了更深入的领会,再次吟咏全词,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逐次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进一步理解辛词的深层意蕴。(2)请代陈同甫写一封信回复辛弃疾,谈谈读过本首词的感受。设置目的:课后的任务型书面作业,是为了帮助学生再次与文本、与作者展开对话,然后对本词进行鉴赏。让学生站在友人陈同甫的视角,更能理解辛弃疾创作《破阵子》时的心绪与情怀。参考文献 [1]徐寒《中华藏书百部之〈宋词鉴赏〉》[M].中国书店,北京,2010,5。 [2]卢林茂壮怀歌罢涕交颐——说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A].西安,2013。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一、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3) (一)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在辛词中具有一种卓尔不群 的光彩 (3) (二)坚持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词思想的主导倾向 (4) (三)表现在他的“整顿乾坤”的急切愿望与关河破碎、宝刀无所用的冷酷 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愤激中 (5) (四)抒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6) (五)表现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注和系念 (6) (六)表现在对整顿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 (7) (七)表现在对南宋君臣偷安宴乐的讽喻和揭露 (8) (八)表现在以词作战斗的武器,揭露朝政黑暗 (8) 二、形成爱国情怀的原因 (9) 三、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摘要: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 关键词:辛弃疾;爱国;词 Abstract:Xin qiji word when compared to the other scholar's different lies in his word not with ink to write, but dipped in blood and tears daub and become, today we read the word is always can clearly see a great patriot immersed in the ink in defining and bring the awe-inspiring righteousness and overpowering momentum. He finish his lifelong ci creation to vent to their JiangChang daggers to serve the country cannot gallop, retrieve the grief and indignation and disappointments of zhongyuan sunvo company, so in his words often is in the hoyywood hills hero image, and these hero image for its own bumpy encounter and has a deep sadness in the heart of the soup. And he spoke with patriotism as life concept of spirit also can't help letting people deeply admire and honor him! Key W ords:Xin qiji; Patriotic, word 前言 辛弃疾的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辛弃疾词赏析

赏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辛弃疾(1104——1207),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原字坦夫,但因为非常仰慕霍去病,便改字幼安,旨在效仿霍去病,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有趣的是,虽然相隔千年,两人的名字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去病”与“弃疾”,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关联。 这首《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大概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或五年,此时辛弃疾已经60岁,闲居瓢泉。关于茂嘉其人其事,现在知晓不多,只知道茂嘉是辛弃疾的族弟,排行第十二。辛弃疾共写过两首关于茂嘉的词作,另一首是《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而这首《永遇乐》是辛弃疾为送茂嘉赴调而作。 关于“赴调”,根据宋代的相关规定,地方官吏任期届满,都要进京听候调遣,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另予调遣时,都会升官使用。虽然茂嘉事历不详,但是赴调一事,应该与刘过《沁园春·送辛幼安弟赴桂林官》同为一事:“天下稼轩,文章有弟,看来未迟。正三齐盗起,两河民散,势倾似土,国泛如杯。猛士云飞,狂胡灰灭,机会之来人共知。何为者,望桂林西去,一骑星驰。离筵不用多愁。唤红袖佳人分藕丝,种黄柑千户,梅花万里,等闲游戏,毕竟男儿。入幕南来,筹边如北,翻覆手高来去棋。公余且,画玉簪珠履,倩米元晖。”据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卷十九记载:“章宗完颜璟承安二年(即宋宁宗赵扩庆元三年1197),天下大旱,山东及泽,潞间,寇盗屯结,至万余人。……遣龙虎将军张天翼,……与贼连战皆败,天翼战死,寇执逐张。溃兵皆聚天井关,潞守张清臣不知为计,急奏求援。”这段金国历史,正印证了刘词的记述,本是统一的大好机会,而茂嘉反被由北南调,明为升官,实则把他调离了边界。面对这样的事,一生立志收回中原的辛弃疾自然心情杂陈,如骾在喉,不吐不快。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所谓“烈日秋霜”,比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经受考验的刚毅节操。词的一开头作者就拿出了光荣的家谱,说千百年来自己的先辈们都是忠肝义胆、秉性刚直的人物。辛姓的确历史悠远,源流亦有不同说法。据罗泌《路史》所载,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另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姓,称辛氏,便产生辛姓。而辛姓中也确实有很多名臣,例如先秦辛甲,西汉辛庆忌,唐代辛云京等都是一代名臣。 然而对于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作者并没有多做讲述,而是将笔思一转,向族弟参讲起“辛”字的含义,姑妄讲之,姑妄听之。这个“辛”字,是由“艰辛”做就,一笔一字都含着“悲辛”滋味,总是与“辛酸辛苦”相伴相随。其实,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尚在在湖南任上的辛弃疾在《摸鱼儿》中便写道:“闲愁最苦”,如今已过去20年了。20年的时间毕竟不短,想想这20年做的最多的事只是和农夫聊聊庄家的长势而已,这种“辛苦”必定如群虫啮骨,痛不可极;20年来“二圣不归,八陵不祀,中原子民不行王化,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辛稼轩先生墓记》),对于已经60岁的辛弃疾来说,人生最大的“辛酸”或许莫过于此。 “更十分”三字一转,在前三句从内涵与外延讲述“辛”字后,又从“辛”的本义加以发挥。说这是辛家人的本性,而有些人就像吃到捣碎的胡椒肉桂,不堪其辛辣,却欲呕吐。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简要生平,理解词人在三首词中表达的感情。 2. 理解作者在词中表现出的欲说还休的愤懑,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目标的专一追求的精神。 3. 学习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运用。理解作者渲染元宵佳节热闹氛围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安排课时:两课时 教学辅助:PPT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诵读三首辛词,介绍作者,学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过程: 学习导入:我们在唐诗精华单元和宋词集萃上单元认识了不少的著名诗人词人,历历可数。同学们想一想,有几位诗人词人在教材里是三首诗或词入选进课文的呢?李白,杜甫,苏轼,还有一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辛弃疾。 诵读三首辛词: 了解作者,知晓背景。鼓励同学在预习中查找辛弃疾的生平材料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有《稼轩长短句》四卷。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

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

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 摘要: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人,其词在南宋开一代新风。本文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词作的思想内容来探究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辛弃疾生平抒发壮志英雄失路批评朝廷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作家,其主要文学成就在词这一方面,他的词在南宋开创了一代新风,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词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沉雅健, 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词风。辛弃疾生于南宋中期,中原早已沦丧,正是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尖锐,中原人民抗金要求不断高涨的时期。而在江南的南宋统治集团中,则分为主和、主战两派,主和派苟且偷安,妥协投降;主战派要求收复失地,北定中原。辛弃疾是主战派人物之一,其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进行着不懈的斗争。现在就从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词的思想内容这两方面来探究他的爱国精神。 一、坚持抗金反对投降的一生 辛弃疾的一生,按其人生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揭竿而起擒判南归:(1岁~23岁) 辛弃疾出生时(1140年),山东已沦陷金人之手,宋室南渡已经十三年,他的父亲早亡,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赞富有民族气节,青少年时期的辛弃疾受祖父爱国思想影响很深。辛弃疾在(1154年~1157年)两次到北方察看地形,探听金军虚实,积极为起义作准备,志在收复失地,报效国家。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济南人耿京聚集十万人奋起抗金,声势浩大,威震一时。辛弃疾也随之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在耿京军中掌书记,与耿京共同谋划军事。这年正月,辛弃疾受耿京委派,辛弃疾领人前去建康(今江苏南京)求见高宗,在完成任务返回山东途中,得知耿京被投降金兵的叛徒张安国杀害,立即率五十骑杀向济州(今山东巨野),在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活捉了张安国,并押回建康斩首。辛弃疾这一英雄壮举、体现了他非凡的胆略,得到高宗的称赞。辛弃疾从此成为南宋朝廷一名抗战将领,这年他二十三岁。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体验,他熟悉军旅生活,“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念奴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千弦翻塞外风,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些都是他后来对当年抗金时军旅生活的深情回忆,也充分印证了他青年时期投身抗金战斗的经历,辛弃疾把自己的爱国热情投入到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奔赴沙场,义无返顾,为国杀敌,疆场搏命,这是何等的英雄豪迈!词人的这样的英雄壮举,使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更令人钦敬佩服! (二)辗转任职壮志难酬:(24岁)~42岁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诗词 1.《青玉案元夕》 作者: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作者: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3.《水龙吟·玉皇殿阁微凉》 作者:辛弃疾 玉皇殿阁微凉,看公重试薰风手。高门画戟,桐阴阁道,青青如旧。兰佩芳空,蛾眉谁妒,无言搔首。甚年年却有,呼韩塞上,人争问、公安否。金印明年如斗。向中州、锦衣行昼。依然盛事,貂蝉前後,凤麟飞走。富贵浮云,我评轩冕,不如杯酒。待从公,痛饮八千馀岁,伴庄椿寿。 4.《蝶恋花·小小华年才月半》 辛弃疾 小小华年才月半。罗幕春风,幸自无人见。刚道羞郎低粉面。傍人瞥见回娇盼。昨夜西池陪女伴。柳困花慵,见说归来晚。劝客持觞浑未惯。未歌先觉花枝颤。 5.《水龙吟·听兮清珮琼瑶些》 辛弃疾 听兮清珮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路险兮、山高些。愧余独处无聊些。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古人兮既往,嗟余之乐,乐箪瓢些。 6.《水龙吟·只愁风雨重阳》 辛弃疾

只愁风雨重阳,思君不见令人老。行期定否,征车几两,去程多少。有客书来,长安却早,传闻追诏。问归来何日,君家旧事,直须待、为霖了。从此兰生蕙长,吾谁与、玩兹芳草。自怜拙者,功名相避,去如飞鸟。只有良朋,东阡西陌,安排似巧。到如今巧处,依前又拙,把平生笑。 扩展阅读:辛弃疾的诗词贡献 辛弃疾在词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能够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很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所以,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持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辛弃疾经典诗词(课外)

辛弃疾诗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之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赏析: 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 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虽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激烈。结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体现作者壮志难酬、心中愤懑不平的感情。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

宋代词人辛弃疾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业 题目:辛弃疾词分析 姓名:陈景 学号:U201117181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苏轼开创了宋词中豪放派的词风后,并不为当时文人的接受,他们觉得苏词打破诗与词的界限,不是词的本色,直到100年后辛弃疾的出现,继承发扬了词中豪放一格。辛弃疾的词引领了陈亮,刘过等后人的创作,使豪放派真正能够和婉约派分庭抗礼,不相上下。 辛弃疾词感情深沉,境界宏大。早年参加抗金起义,后来投奔南宋。他一生以男儿自许,以英雄自许。在文学史上他不择不扣是一流的大词人,他的词集收入作品有600多首,在宋代词史上是流传作品最多的词人。但是但凡对辛弃疾一生遭遇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辛弃疾首先是要做一位战士,其次才是一位词人。 后人总结辛弃疾词最为突出的有两方面: (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出自《永遇乐》 表现了他豪迈的英雄气概。 (二)、“恨之极,恨极消磨不得”—出自《兰陵王》 表现了他一生壮志未酬的失意悲愤。 要了解辛弃疾的词,可以从辛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着手。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为: 1.歌颂抗金斗争,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失意悲愤。 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是他送给友人陈亮的,辛弃疾在这首壮词中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军中的生活,写出了一位带兵打仗将军的英勇,让人感到热血沸腾。不过词中最后一句“赢得生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壮志未酬的悲愤不言而喻。 2.借登临江山、咏怀古迹抒写感时忧国的内心。 主要代表作有: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过剑南双溪楼》这句话总结了辛弃疾对历史兴亡的反思及个人遭遇的感慨。想到辛弃疾咏怀古迹的词就不能不说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二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气魄宏大借古代英雄的事迹表明了希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又借南

走近辛弃疾作文

走近辛弃疾作文404026 重庆万州区走马初中向艳凄风,苦雨,天昏,地暗。南宋灰飞烟灭了,留下一段凄楚的梦。梦里依稀,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仗剑走边关,执笔抒豪情,“吹角连营,挑灯看剑”。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一介文人,一个境界很高的文人,没有陈词滥调,没有华丽辞藻,唯有一腔热血,浩然正气。想当年,他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率义军,抵金寇,保国土,征战于崇山峻岭间,与万千热血男儿一起将青春挥洒于刀光剑影中。动乱时期,刀笔相随,一字一词均是兵勇。可惜,他手中的笔能绘出千古美文,却不能力挽朝廷于狂澜之中,使之免于战火,免于崩裂。他的笔端,除了豪迈奔放以外,更多了一份沉郁悲壮。腐败颓废的朝廷,千疮百孔的疆土,水深火热的民众,凝结成他心中恒久的忧伤与凄楚,沉郁与悲凉。一腔报国良愿最终只能化为铿锵文字,响彻历史长空。无奈,除却无奈还是无奈。他不愿学晋代的张翰,贪恋家乡鲈鱼味美就选择归隐,更鄙夷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他一心想着何日方能铲除顽敌,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然而,岁月流逝,恢复中原之梦终究成空,空余下文人的一腔遗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或许他在这个世间留下的,是无穷无尽的苦闷。他眷恋他所眷恋的一切,他憎恨他所憎恨的一切,他选择他所要选择的,他摒弃他想摒弃的。“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他感到一种无限的悲凉。他的梦似水,在流淌,他的心思在天涯飘荡,思绪无常,“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一个字:愁!愁得无以言说。细细想来,眼看着万里江山化为焦土,这忧国忧民的优美诗词自是字字含“愁”。历史,如洪涛滚滚而来,转瞬之间又滚滚东去。岁月碾走的只是往日尘烟,留下的却是词人永恒的精魂——豪放悲壮之词,千百年来,回响不绝。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历史的风云隐隐淡去,我依然听见他内心的铿锵呐喊,依稀看见他披甲上阵冲锋于刀光剑影之中。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 摘要: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局面的强烈不满和对投降政策的批判以及对抗金斗争的高度赞扬;表现了抒发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辛弃疾的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关键词:词辛弃疾爱国主义辛弃疾,(公元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目睹了国破家亡的痛苦环境,从小就抱有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辛弃疾投归南宋后,成为南宋朝廷的一员抗战将领。先后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任职,消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长期被朝廷闲置。直至宋金形势逆转,金兵已入侵淮南时,朝廷才启用辛弃疾,而此时的辛弃疾已身染沉疴,不久病死于江西铅山。他的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始终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 词是辛弃疾的主要文学创作形式,他的词慷慨纵横,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以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才情,多样的艺术风格,开拓了词的艺术境界。把词的儿女闲情,唱和酬答狭窄范围中解放出来,引向更广阔更激荡的社会现实生活。由于辛弃疾的不凡才能与特殊的境遇,在他创作的词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1 表现了词人对故土的怀念,对敌人的仇恨,希望杀敌立功,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 金兵入侵,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不图收复失地,大好河山沦为异族之手,北方人民惨遭异族蹂躏,生灵涂炭,诗人空有满腔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无法施展扶危济世的才能抱负,只能把对中原故地沦陷区人民的怀念,对敌人的仇恨,希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倾注在自己创作的词中。如《菩萨蛮·江西造口壁》这首词通过诗人登临眺望,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遭难的痛惜心情,表现了他渴望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以及留在后方做官,无法上前线的惆怅和苦闷。在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满江红.题冷泉亭》、等词中这种对沦陷区国土和人民的怀念,显得更为深切。在辛弃疾的词里洋溢着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在他的作品中,多处可以看到“西北望长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神州毕竟,几番离合?”(《贺新郎》),“对婵娟,从此话离愁,金樽里。”(《满江红》)等句子,“长安”、“神州”实际上都是北宋的京城汴京的比喻,“离愁”则是中原父老望不见为“整顿乾坤”而战的宋军,面对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愁别绪。所有这些词作无不凝聚着词人对中原故土的眷恋和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怀念而倾注在自己的笔端,从而成为不朽的爱国篇章。 2 表现了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局面的强烈不满和对投降政策的批判,以及对抗金斗争的高度赞扬 辛弃疾是一个立志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志士,他投奔南宋以来,多次上书献策要求朝廷出兵北伐。他做地方官时,设想多种方法建军备战,积极为北伐中原筹措。但是,昏暗的南宋朝廷,一直妥协投降,不仅苟且偷安,同时对抗战人物多加贬谪弃置,这种腐败状况令诗人十分愤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在婉转悱恻中深有寄托,曲折抒写了自己的政治哀怨。这首词曲折地表达了他对抗金战机、恢复希望失落的惋惜和悲叹,对葬送抗战良机、贻误国家大计的怨恨

辛弃疾的爱国诗句大全

辛弃疾的爱国诗句大全 辛弃疾的诗词 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 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以下小编整理了辛弃疾的爱国诗句 大全,欢迎大家查看。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辛弃疾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人情展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 梅似雪,柳如丝。试听别语慰相思。短篷炊饮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 4、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辛弃疾 细把君诗说。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 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 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

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 裂。 5、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辛弃疾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唤得笙歌劝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旧。青春 元不老,君知否。 席上看君,竹清松瘦。待与青春斗长久。三山归路,明日天香襟袖。更持银 盏起,为君寿。 6、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辛弃疾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 神州沈陆, 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 功名本是, 真儒事、 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7、水调歌头 ·送杨民瞻 辛弃疾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 风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 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 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 拓展: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 (1140 年 5 月 28 日-1207 年 10 月 3 日) , 原字坦夫, 后改字幼安, 号稼轩,为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 的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的称号。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 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其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 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 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 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与少师, 谥号“忠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