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4年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5827333

2014年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5827333

2014年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5827333
2014年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5827333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1 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

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谈话、指导相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同学们

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

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

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

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

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

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

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

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

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

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

教师说颜色

学生举手

教师数人数

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

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

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

选择该种颜色

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

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第2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二)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

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

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

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

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

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

今天

老师要请你们帮忙

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二、互动新授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

那么

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

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教师提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

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

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2)学习记录方法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

报出名字

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

老师报一个

你记一个

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

完成统计表

姓名

张三

李四

票数

根据统计结果

应该选()担任数学科代表

(3)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

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

2、教学例2.

(1)过渡:同学们

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

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师: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画"√"、画"正"、画"○")(2)填写统计表

分析数据

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5

22

学生收集、整理数据

填写表格

根据统计结果

应该选谁参加比赛?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

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

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

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难点:体验统计过程

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法:探究性实践作业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

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

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

小组汇报等

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

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

3、从你的统计中

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

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

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

(2)小组内分工

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

汇报

教师展示

种类

面包车

大巴车

小轿车

摩托车

辆数

6

8

33

12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

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

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

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

因此

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

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教具、学具准备: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

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

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

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

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

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

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

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

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

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

是什么意思

"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

分一分

分好后

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

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然后

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

怎样分的

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

最后

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

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

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2.练习三的第2题

3.练习三的第3题

四、总结

第二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二)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

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教具准备: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

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

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

计算机课件演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的画面

教师:每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

应该租几条船?

学生汇报:每条船限乘4人

就是每条船只能坐4个人

所以每份是4人;那24人里包含有6个4人

所以应该租6条船

(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

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练习:科教科书第15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4题

2.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5题

第三课时: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

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

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的图片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篮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

每次分完

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

直到分完为止

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

放在4个盘子里

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

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

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

都是平均分

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板书课题:除法)

二、新授课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

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

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

先画一短横

上下各一点

横线要平直

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

每一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

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

(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

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1题

3.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2题

4.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3题

第四课时: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

求能分多少份

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

求能分多少份

也是用除法计算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的图片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2.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

每个同学分2个

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

老师是怎样分的

使学生知道

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1)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

按每4个放一盘

可以放几盘?学生分完后

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

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

把4个竹笋放一盘

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

求能分成多少份

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

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

写在除号的前面

每4个放一盘

就是每份是4

写在除号的后面

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

5是分的份数

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

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

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除数商

(5)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

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

求能分成多少份

用除法来计算

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教科书第19页的做一做的第1.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4题

2.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

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6题

第五课时:除法初步认识练习课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

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过程:

一、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

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

6÷3=2 (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

除数是3

商是5

15÷3=5 (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

每份是4

20÷5=4 (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

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

每3个一份

分成了3份

9÷3=3 (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8题

看图写算式

呈现给学生实物图

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练习时

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之后

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

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

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

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

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

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

也可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然后全班讲评

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一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得数

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4 3×()=6 4×()=8

()×3=12 ()×4=20 5×()=15

说一说()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

并写出除法算式

二、新课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大图

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

每只小猴分3个

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

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

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

教师重述:求12÷4的商

想4和几相乘得12

因为三四十二

所以商是3

三、练习

1.练习五的第1题

2.练习五的第2题

3.练习五的第3题

四、总结

第二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并能用2~6的乘法口诀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除法计算(被除数不超过36)

教学过程:

1.按顺序背乘积不大于36的2~6的乘法口诀

2.二()得八二()一十()六十二三()得九()三得六三()十二

3.读出下面各除法算式

并说出每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9÷3=3 8÷4=2

12÷3=4 l2÷6=2

4、让学生观察练习五的第1题

并独立完成后

再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第2题请学生先从鸽子归巢的情境图中收集信息

再让学生提出问题

并填写除法算式

6、第3、5题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

7、第4、7题采用活动的形式进行练习

8、第6、9题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

9、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第8题

四人小组说说题意

并提醒学生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计算

10、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再填写

如:要算12除以2等于几怎样想?用哪句口诀?在口诀的括号里应填什么?商是几?那么12除以2等于几?在此基础上独立做"12÷ 6=□"

教师巡视

注意对差生的辅导

集体订正

11、第11题

12、第12题

第三课时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一幅图(分完的结果)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通过看一个除法算式

说出它表示的不同意思

使学生对除法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8个球拍图

3捆萝卜图

以及16根小棒;学生准备18根小棒

一、复习和准备

1.说一说平均分是怎样分物品的

2.操作练习

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

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

摆完以后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然后在小棒下面板书:

8÷4=2

再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

把它们按每2根一份

看能分成几份

摆在桌子的右面

学生摆完后

仿照上面的提问和教学过程

并写出除法算式:

8÷2=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和除法算式:看一看两次分小棒的结果相同吗?(不同)它们的除法算式相同吗?(不相同

)为什么?(因为分的方法不一样

除法算式就不同

)如果只看分的结果

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的吗?(不能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

二、新课

教学例3

教师出示8个球拍图

说明意图:看图写出除法算式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看着这幅图怎样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为什么?然后多让几个学生发言

你能想出什么样的除法算式?(8÷4=2)你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练习

1.第2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2、出示课本第29页的例题

3、如果又来了3人

每组平均应有几人?让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还练习了根据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全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然后把平均分铅笔的事情数学化,用除法算式表示分法及其结果,联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余数的知识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2支,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3支或4支、5支,各可以分给几人?这是已经教学过的,“按每份是多少”进行的平均分。学生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自主进入“操作求解”的状态。上面的平均分中,有些全部分完,有些没有全部分完。教材要求学生把分的结果填入提供的表格里,观察表格反思上面的分铅笔活动,体验平均分10支铅笔,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继续分了,从而获得分东西可能会“有剩余”的感性认识。 例题教学的基础知识是:把有剩余的平均分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学生已经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已经会写出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除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教案 (学年第二学期) 学校学科数学教案 二年班执教者

二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会比较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近似数。了解除法的含义;能熟悉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辨认锐角、钝角;认识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活动感受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教学的实际应用。 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将这两个单元整合起来,学过《表内除法》后,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表内除法中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己探索,练习所有的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迁移能力,还可以省时。 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及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全册)(1)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详细版

20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小学2018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 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 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 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 2 课时 2.练习.....................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 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 种颜色,出示例1 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生:自由发言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 、" ○"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 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师电子备课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

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周第一节 教学内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

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一)课时分配1课时教材分析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学情分析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法学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包含师生活动)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指导看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18+56=7474-29=45(2)44-17=2727+32=59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 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 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 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 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

2013年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

2014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4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第1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调查一下,还可以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刚才你们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最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

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最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 师: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为什么?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订做校服的人员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出示统计表) 最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教师记录在统计表中。采用同样的方式统计其余三种颜色的数据。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师:你看懂什么?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各种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就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最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最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然后把平均分铅笔的事情数学化,用除法算式表示分法及其结果,联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余数的知识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2支,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3支或4支、5支,各可以分给几人?这是已经教学过的,“按每份是多少”进行的平均分。学生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自主进入“操作求解”的状态。上面的平均分中,有些全部分完,有些没有全部分完。教材要求学生把分的结果填入提供的表格里,观察表格反思上面的分铅笔活动,体验平均分10支铅笔,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继续分了,从而获得分东西可能会“有剩余”的感性认识。 例题教学的基础知识是:把有剩余的平均分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学生已经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已经会写出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的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多少或分成了几份。现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