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叠_三叠纪之交牙形石生态新模式_赖旭龙

二叠_三叠纪之交牙形石生态新模式_赖旭龙

二叠_三叠纪之交牙形石生态新模式_赖旭龙
二叠_三叠纪之交牙形石生态新模式_赖旭龙

二叠-三叠纪之交牙形石生态新模式

3

1998年9月16日收稿.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49632070)资助.赖旭龙 张克信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摘 要 通过对浙江长兴煤山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层沉积相分析及牙形石演化规律研究,

提出了该时期Clarkina (Neogondolella ),Hindeodus 两类重要牙形石属的生态新模式.(1)Clarkina 是一种底栖自由游泳生物,可出现于远岸浅海至盆地相较深水环境;(2)Hindeodus 是一种洋面浮游型生物,死亡之后可沉于海底的滨、浅海至深水盆地各种环境之中,并可渡过二叠-三叠纪之交海底缺氧事件这一难关,在早三叠世得到发展;因此,Hindeodus 可作为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划分对比的可靠证据.关键词 二叠-三叠系界线,牙形石,生态模式,煤山剖面.中图法分类号 Q913.5第一作者简介 赖旭龙,男,教授,1964年生,199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微体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生态地层学、沉积地质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自从Y in 等[1]提出以牙形石Hi ndeodus parv us (微小欣德剌)的首次出现作为三叠系开始的标志以来,这一方案得到了国际上广泛的承认,牙形石生物带的建立在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的确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二叠-三叠纪之交牙形石动物群的研究倍受重视.二叠-三叠纪转折时期,牙形石主要以Hi ndeodus ,Clarki na 这2个重要牙形石属为主,它们是该时期牙形石重要带化石.过去许多牙

形石工作者在研究二叠-三叠纪之交的牙形石时,

或多或少地根据各自研究的材料,探讨了这两类牙

形石的生态或生物相,对于Clarki na 的生物相绝大

多数学者意见是统一的,认为它是一种出现于远岸

(offshore )或外陆棚(outshelf )和盆地相(basinal )的

较深水环境的牙形石[2~11]

;而对于Hi ndeodus 生物

相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这是一种出现于近岸

的浅水型分子[2,5,7,8]

,有的资料则显示既出现于浅

水环境,也可出现在深水盆地环境[4,10~15]

.

Baud [9]

最近明确提出浅水型的Hi ndeodus

parv us (Isarcicella parva )不宜作为三叠系底部的标

准,而深水型的Clarki na (Neogondolella )可作为二

叠-三叠系界线的重要标志,并进而对中国浙江长

兴煤山剖面作为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候选剖

面提出了质疑.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牙形石的生态

和生物相将影响到国际二叠、三叠系的划分标志以

及界线层型剖面的确定,本文主要根据长兴煤山剖面的资料对这两类牙形石的古生态进行探讨.1 煤山剖面二叠-三叠纪之交沉积环

境及牙形石演化

1.1 沉积环境及层序划分

煤山剖面作为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4条

候选剖面之一,在过去20多年中得到了多学科深入

研究,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对煤山剖面P/T 界线

层附近逐层岩相、微相、沉积界面、生物相及海平面

变化方面的详细研究结果如下(图1).(1)第24d 层由3个副层序构成,每一副层序下

部为一层厚约1cm 的深灰色含硅泥质灰岩,反映有小的海泛发生,中部为厚约4cm 的灰色生物碎屑泥粒灰岩,上部为厚约5cm 灰—浅灰色生物碎屑泥粒灰岩,每一副层序自下而上颜色由深变浅,生屑含量

由少变多,生屑粒度由小变大,生屑类型由较深水型

(纤细的有孔虫壳、海绵骨针、细小的棘皮动物碎屑

等)向较浅水型(较厚的腕足类介壳、钙藻屑及较粗

大的有孔虫屑等)过渡,说明3个副层序均为向上变

浅的进积型序列,据3个副层序岩性、岩相和生物群特征,其古水深在60~20m 之间.第24d 层之顶面

缓波状起伏,波曲面之低凹处充填一层薄的褐铁钙

第24卷第1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Vol.24 No.11999年1月

Earth Scienc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Jan. 1999

图1 煤山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环境变化及牙形石演变

Fig.1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conodont evolution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eds at Meishan section of Changxing 图中x(Hi n./Clar.)是指Hi ndeodus与Clarki na两分子个数之比.1.粘土岩;2.泥灰岩;3.泥晶灰岩;4.含硅泥质灰岩;5.生屑灰岩;6.缺氧环境;7.水平层理;8.粒序层理;9.高温石英;10.锆石;11.微球粒;12.;13.非 有孔虫;14.牙形石;15.钙藻;16.腕足类;17.双壳类;18.菊石

质泥和较多被磨蚀的生物屑,界面上下微相突变,据与邻区有关剖面对比和追索研究,认为该面为一Ⅱ型层序界面[16].(2)第24e层仅由一进积型副层序构成,下部为一厚约1cm的深灰色含硅泥质灰岩,具水平层理,中部为厚约4cm的具水平—微波状层理生屑粒泥灰岩,上部为厚约5cm的具逆粒序层理生屑泥粒灰岩,生屑主要为 、非 有孔虫、腕足介壳等,推测其形成水深在30~40m之间.(3)第25和26层为P/T界线粘土层,第25层俗称“白粘土层”,第26层俗称“黑粘土层”,两层粘土经前人研究均为中—酸性火山灰经海底蚀变而成的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粘土[17].白粘土层顶底面发育黄铁矿纹层.第26层富含有机质,色暗并具水平纹理,推测当时水流不甚畅通,水体底部缺氧,所含生物以浮游类为主,主要有头足类;底栖类次之,主要为有孔虫类及腕足动物,腕足动物个小而壳薄,可能因水体较深、氧气不足,水循环较差,致使这些营被动滤食动物壳体发育不良,很难长大,壳壁也薄.综上所述,推测界线粘土层形成水深约在60~80m之间.第24e,25和26层共同构成一陆架边缘体系域[16].(4)第27层为厚16cm灰色灰岩层,微相观察为均一的泥晶灰岩,含少量泥质和粉砂质及分散的黄铁矿,据微相和动物群构成,推测其古水深约90m.第27层底界面经与邻区对比研究被确定为海泛面[16].(5)第28层为4cm厚的含丰富黄铁矿晶体的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粘土岩,含高温石英、磷灰岩、锆石和微球粒等火山爆发产物.(6)第29层为灰色含粉砂质泥灰岩,块状层含较丰富的菊石O phiceras,薄壳双壳类Claraia和少量薄壳小腕足动物,岩石切片中可见较丰富的非 有孔虫Earlandia等.第29层是继第27层大海侵开始以后,海侵进一步扩大,海水进一步加深的产物,推测其水深约在120m的下部浅海环境.

Wignall等[18,19]也认为长兴煤山剖面二叠纪末存在海侵,这一海侵始于24层与25层之交,且最大的海侵出现在三叠系底部的28层之后,他们还根据大量黄铁矿、贫氧相薄壳双壳类Claraia以及厌氧生物绿枝藻类(Prasinophyte)的大量存在以及遗迹组构分析,认为该剖面自25层开始至三叠系底部出现缺氧事件,而二叠-三叠系之交生物的衰退与绝灭与这一缺氧事件相关联.

1.2 煤山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牙形石演变

煤山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上牙形石面貌有明显变化,三叠系底部Hi ndeodus明显增多,Clarki na 则很少.为了详细了解这一变化,本文对作者于1994年处理的一批牙形石样品进行统计分析(表1),并在

43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4卷

表1 煤山剖面二叠-三叠纪之交Hindeodus P a分子、Cla rkina分布

Table1Hindeodus Pa and Clarkina distribution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eds at Meishan of Changxing 层位Hi ndeodus Pa Clarki na

28200

27d50

27c60

27b62

27a60

261366

25352

24e2155

此基础上,分析Hi ndeodus和Clarki na两类牙形石在二叠-三叠纪之交各层位上的绝对数量、两者相对含量的变化与沉积环境演变及海平面变化的相互关系(图1).

从表1和图1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规律:(1)从晚二叠世末期到早三叠世初期,Hi ndeodus的个体数量有明显增多趋势,它相对于Clarki na的相对含量急剧上升,到二叠纪末(27a—27b层位)和三叠系底部(27c—29层)以Hi ndeodus取代Clarki na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2)Clarki na在24e层位上相对于Hi ndeodus来说仍占绝对优势,这反映了全球晚二叠世的牙形石动物群的普遍特征.到二叠纪末,从25层开始其数量急剧衰减,从27a开始直到三叠系底部(27c—28),它完全失去了以前的统治地位,仅有少量个体出现.这一现象一方面可能反映了这一时期Clarki na被Hi ndoedus取代的规律,而作者更倾向于认为煤山剖面Clarki na的衰减与从25层开始的缺氧事件有关.(3)从沉积环境分析来看,煤山剖面在二叠-三叠纪过渡时期整体为正常浪基面以下的浅海环境,且从二叠纪末(25层开始)海水不断加深.而与这一时间间隔内海水加深相对应, Hi ndeodus数量在不断增加,这与Orchard[7]提出的Hi ndeodus是浅水型分子的解释相矛盾.另外,随着同时期海水加深,而被广大牙形石工作者公认的较深水型的牙形石Clarki na数量不但没有增加,相反呈急剧衰减乃至在某些层位上消失,这一现象也需给予解释.下面从二叠-三叠系之交环境变化及牙形石生态方式上予以讨论.2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早期牙形石生态模式

2.1 Clarkina生态讨论

对于Clarki na(Neogondolella)的生态如前所述,目前众多学者比较公认是一种海水相对较深的牙形石类型.Clark[4]认为Neogondolella出现于平静、缺少营养的深水环境(>50m);田树刚[2]认为Clarki na是一种浮游—自由游泳类型且出现在深水环境;Orchard[7]认为Clarki na是一种通常为远岸、深水或冷水环境;Krystyn等[8]根据在Spiti地区的研究,提出以Clarki na为主的相代表一种海水相对较深、更远离海岸的生物相.Baud[9]明确支持Orchard[7]的观点,认为Clarki na是深水型牙形石. Wang[5]、王成源等[6]提出Clarki na是一种远洋生物.从煤山剖面分析来看Clarki na主要出现在浪基面以下平静的浅海环境.

因此,对于Clarki na水深大家意见是基本一致的,它主要出现在海水相对较深的平静的浅海,可延伸到陆棚浅海甚至盆地环境.至于Clarki na的生态是底栖游泳型还是洋面浮游型分子还值得讨论.从煤山剖面分析来看,在二叠纪末(25层开始)到三叠纪初,沉积环境的海水是不断加深的,而随着海水加深,作为公认较深水型的Clarki na分子数量并未增加,相反急剧衰减,而它们减少与这一时期已证明的缺氧事件相吻合,这说明Clarki na像其他底栖分子一样受海底缺氧事件的影响而衰退,应该是一种底栖自由游泳型分子(见图2).当它在二叠纪晚期富氧的浅海环境时,它得到充分发展,数量上占优势,一旦海底出现缺氧事件,它们数量大量衰减乃至消失.而这种类型的分子在海底普遍缺氧时,一些海底不缺氧的环境或地区就成了它们的避难所,在那里Clarki na仍得以发展.

2.2 Hindeodus生态讨论

现对于Hi ndeodus的生物相基本上有2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Hi ndeodus是近岸浅水型分子.田树刚[2]根据其在湘西地区详细的沉积相分析和牙形石对称性及分布研究,提出Hi ndeodus是底栖游泳型分子并出现于浅水的局限台地和高能台地. Orchard[7]认为Hi ndeodus是一种近岸、浅水和温热环境的生物.Wang[5]、王成源等[6]认为Hi ndeodus 是一种浅水相分子.Baud[9]认为Hi ndeodus parv us

53

 第1期 赖旭龙等:二叠-三叠纪之交牙形石生态新模式

图2 二叠-三叠纪之交牙形石生态模式

Fig.2Conodont paleoecological model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a.二叠纪晚期,海底富氧期;

b.二叠纪末期至早三叠世初期,海底

缺氧或贫氧期.1.Hi ndeodus;2.Clarki na;3.富氧环境;4.缺氧或

贫氧环境

是一种浅水分子.Krystyn等[8]在研究Spiti地区的二叠—三叠系牙形石时,提出Hi ndeodus(+ Isarcicella)是一种浅水生物相.另外一些资料显示Hi ndeodus是一种宽相分子或可以出现于深水环境.Clark等[10],Hatleberg等[11]在研究美国西部的牙形石时,提出Hi ndeodus typicalis和Isarcicella出现于外陆棚和盆地环境.王志浩等[12]在研究桂北、黔西、滇东地区牙形石时,总结出Hi ndeodus m i nut us带和Hi ndeodus parv us带既可出现于台地相区,亦有出现于盆地相区.杨守仁等[20]、张舜新[21]在研究桂西早三叠世牙形石时,根据地层厚度、岩性及化石类型等差异将下三叠统分为深水的作登型和浅水的太平型2种沉积类型,而在早三叠世格里斯巴赫期Hi ndeodus的各种分子见及于2种沉积类型之中.K ozur等[13,14]用了大量的事实论证了Hi ndeodus parv us是不受相限制的,它既可见于含菊石的浅水沉积中,也可产出于含菊石的远洋沉积之中.

根据煤山剖面牙形石的分布,在二叠纪末至三叠纪初,随着海水不断加深,Hi ndeodus数量不但没有减少,相反呈增加趋势,这种现象不支持Hi ndeodus是浅水型生物的观点,相反证实了

Hi ndeodus是宽相生物的观点.

K ozur[14]提出Hi ndeodus是宽相生物,他对该种宽相的解释是该种的生态容忍度(ecologic tolerance)高于其他牙形石属种,所以在其他牙形石不发育的环境中,Hi ndeodus可以生存发育. Behnken[22]在研究美国Wyoming晚二叠世牙形石时曾提出:Hi ndeodus应是一种生活于光度带最上部的生物,Clark[4]认为:根据已有证据表明Hi ndeodus是表层居住者并出现于浅水和深水沉积物中.他们对于Hi ndeodus的生态的认识近年来并未受到重视.

本文根据在煤山剖面二叠纪末—三叠纪初Hi ndeodus不受水深变化及海底缺氧事件的影响,提出了Hi ndeodus的浮游生态模式(图2).作为浮游在海水表层的生物,Hi ndeodus型牙形石死亡之后,可下沉到海底浅水至深水各种环境之中.在二叠纪末—三叠纪初海底缺氧时期,当牙形石Clarki na 及其他正常底栖生物不能生存时,而生活在洋面上的Hi ndeodus则可以不受海底缺氧的影响继续生存发展,从而造成世界大部分地区在这一时间间隔牙形石以Hi ndeodus为主的现象.

3 结论

(1)根据所提出的二叠-三叠纪之交Hindeodus, Clarkina两类重要牙形石的生态模式,Hindeodus是一种浮游型分子,可分布于各种沉积环境中; Clarki na是一种生活于较深水的底游型分子.这一模式可以很好地解释这2个牙形石属在不同地、不同沉积相分布的一些特点.(2)作为浮游型生态的牙形石Hi ndeodus可以较容易地迁移,是一类广布性分子;作为浮游型分子又能不受二叠-三叠纪之交普遍发育的缺氧事件的影响而演化.这些特点确立了Hi ndeodus可以作为二叠-三叠系界线划分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Y in H F,Y ang F Q,Zhang K X,et al.A proposal to the biostratigraphy criterion of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Memoire della S ocieta de G eologic Italiana,1988,34:329~344

2 田树刚.湘西北晚二叠—早三叠世早期牙形石古生态.古

63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4卷

生物学报,1993,32(3):332~345

3

Tian S G.Evolution of conodont genera Neogondolella ,Hindeodus and Isarcicella in northwestern Hunan ,China.

Stratigraphy and Palaeontology of China.1993,2:173~1914

Clark D L.Paleoecology.In :Robison R A ,Ashlock V ,K eim J ,eds.Treatise on 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 ,part W :Miscellanea ,Supplement 2,Conodonta.Boulder ,Colorado ,and Lawrence ,K ansas :the University of K ansas and the G eological S ociety of America Inc ,1981.87~925

Wang C Y.Conodonts evolutionary lineage and zonation for the latest Permian and the earliest Triassic.Permophiles ,1996(29):30~37

6 王成源,王尚启.江西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的牙形刺及

Hindeodus-Isarcicella 的演化谱系.古生物学报,1997,36

(2):151~169

7Orchard M J.Conodont fauna from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observations and reservations.Permophiles ,

1996(28):29~358

Krystyn L ,Orchand M J.Lowermost Triassic ammonoid and conodont biostratigraphy of Spiti ,India.Albertiana ,1996(17):10~219Baud

A.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

recent

developments ,discussion and proposals.Albertiana ,1996(18):6~9

10Clark D L ,Hatleberg E W.Palaeo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distribution of conodonts in the Lower Triassic of Svalbard and Nepal.Fossils and Strata ,1983,15:171~175

11Hatleberg E W ,Clark D L.Lower Triassic conodonts and

biofacies interpretations :Nepal and Svalbard.G eologica et Palaeontologica ,1984,18:101~125

12王志浩,钟端.滇东、黔西和桂北不同相区的三叠纪牙形

刺生物地层.地层学杂志,1990,14(1):15~35

13K ozur H ,Ramovs A ,Wang C Y ,et al.The importance of

Hindeocus parv us (conodonta )for the definition of the

Permian -Triassic boundary and evolution of the proposed sections for a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GSSP )for the base of the Triassic.G eologija ,1994/1995,37~38:173~21314K ozur H.

The conodonts Hindeodus ,

Isarcicella and

S weetohindeodus in the uppermost Permian and lowermost

Triassic.G eol Crot ,1996,49(1):81~115

15张克信.苏浙皖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牙形石古生态.地

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8,13(5):537~543

16张克信,童金南,殷鸿福等.浙江长兴二叠系-三叠系界

线剖面层序地层研究.地质学报,1996,70(3):270~

281

17殷鸿福,黄思骥,张克信等.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

火山活动及其对生物绝灭的影响.地质学报,1989,63

(2):169~181

18Wignall P B ,Hallam A.Griesbachian (earliest Triassic )

palae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Salt Range ,Pakistan and southeast China and their bearing on the Perm o-T riassic mass

extinction.

Palaeogeography ,

Palaeoclimatology ,

Palaeoecology ,1993,102:215~237

19Wignall P B ,K ozur H ,Hallam A.On the timing of

palaeoenvironmental changes at the Permo-Triassic (P/T )boundary

using

conodont

biostratigraphy.

Historical

Biology ,1996,12:39~62

20杨守仁,王新平,郝维城.广西西部早、中三叠世牙形石

序列.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4:91~106

21张舜新.桂西下三叠统牙形石序列的新认识.现代地质,

1990,4(2):1~15

22Behnken F H.Leonardian and Guadalupian (Permian )

conodont biostratigraphy in western and southwestern United States.Jour Paleont ,1975,49:284~315

A NEW PAL EOECOLOGICAL MODE L OF CONODONTS D URING THE

PERMIAN -TRIASSIC TRANSITIONAL PERIOD

Lai Xulong Zhang K exin

(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Chi 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 uhan

430074)

Abstract Based on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sedimentology and conodont faunas on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strata of the Meishan section ,Zhejiang Province ,South China ,a new paleoecological model

about two important genera Hi ndeodus and Clarki na (or Neogondolella )is proposed.It suggests that

Clarki na was a benthic ,free-swimming genus ,which often occurred in offshore to basin ,deeper water ,

7

3 第1期 赖旭龙等:二叠-三叠纪之交牙形石生态新模式

oxygen-rich environments.Hi ndeodus was a pelagic type found in different depth environments.Because it lived in the top layer of the water ,it could survive in the anoxia bottom water during the Permian-Triassic transitional period and develop in Early Triassic.Hence ,Hi ndeodus is a reliable criterion for subdivis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K ey w ords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conodont ,paleoecological model ,Meishan section.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鄂东南地区晚二叠世牙形石动物群研究3

崔 巍 赖旭龙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1998年9月16日收稿.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9632070)资助.

1 牙形石的动物群特征

本次发现于湖北大冶西畈李上二叠统中的牙形石经鉴定以Clarkina changxingensis 和 C.def lecta 为主,另外还有 C.carinata ,C.subcarinata ,C.meishan-ensis ,Hindeodus typicalis 等.建立了一个晚二叠世牙形石带:Clarkina changxingensis -Clarkina def lecta 带,并划分出3个亚带:Clarkina subcarinata 亚带;Clarkina meishanensis 亚带;Hindeodus typicalis 亚带.

Clarki na changxi ngensis-Clarki na def lecta 带的底界始于下伏Clarkina w angi-Clarkina subcarina 带之顶界,此带的顶界至二叠纪末,以二叠纪典型分子Clarkina changxingensis 和 C.def lecta 的大量消失为标志.该带与菊石Rotodiscoceras-Pleuronodoceras 组合带相当,亦与 Palaeof usulina sinensis 亚带一致,以Clarkina changxingensis 和C.def lecta 最为繁盛.另外还产出Clarkina subcarinata ,C.carinata ,C.meishan-ensis ,C.jesmondi ,Hindeodus typicali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12458496.html,tidentatus

(?)以及大量分枝型分子.

(1)Clarki na subcari nata 亚带.以Clarki na meishanensis 的首次出现和以C.subcari nata 的消失为顶界.此亚带相当于张克信等[1]的Clarki na

changxi ngensis -C.def lecta-C.subcari nata 动物群,其中Clarki na changxi ngensis 最为丰富,还包含有:C.cari nata , C.def lecta ,少量 C.jesmondi ,C.orentalis (?

).(2)Clarki na meishanensis 亚带.分布在“界线

粘土”岩层中,以Clarki na meishanensis 的首次出现

和C.subcari nata 的消失为底界;以C.meishanensis 的消失为顶界.本亚带牙形石丰度和分异度为本带最高,以 C.changxi ngensis , C.meishanensis 和C.def lecta 最为丰富,其次还含有 C.cari nata ,Hi ndeodus lati dentat us (?),Hi ndeodus typicalis 等.

此亚带相当于张克信等

[1]

的Hi ndeodus lati dentat us-Clarki na meishanensis 动物群,亦相当于赵金科等[2]

“Otoceras 层”下部,盛金章等[3]的“混生层”,殷鸿福等[4]的“下过渡层”和Wang [5]的“界限层1”

.其中底界面为大隆组与大冶组间的岩石地层界线(LB ),顶界面为事件地层界面(EB ).本亚带其他地区显著不同之处是在两层粘土岩中夹有一薄层(5cm )透镜状灰岩,此灰岩中产有大量完整的牙形石,尤以C.meishanensis 最多.本亚带其他伴

生生物有:有孔虫Gei nitz ia sp.,小型腕足类.

(3)Hi ndeodus typicalis 亚带.该亚带分布在界线粘土岩之上,以H.typicalis 开始增多,C.meishanensis 的消失和C.def lecta 的大量减少为底界,并且 C.cari nata 和C.changxi ngensis 还上延至此亚带.本亚带相当于盛金章等[3]的“混生层2”

下部,殷鸿福等[4]

“上过渡层”下部和Wang [5]的“界线层2”

下部.由于覆盖,上部没有取样,故此亚带的顶界无法确定.另外,本亚带还伴生有大量的二

叠纪孑遗小型腕足类:W aagenites barusiensis 和Fusichonets dissulcata .

(下转104页)

8

3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4卷

借助教育云平台构建教育新生态

借助教育云平台构建教育 新生态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借助教育云平台构建教育新生态 ——双流区教育管理云平台应用汇报材料 一、学校基础硬件 1、网络环境建设: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安全稳定 的网络接入服务,支持师生与管理人员方便获取网络信息。有线 网络已经覆盖到学校的主要功能场所;无线网络能支持移动学 习、移动教学、移动办公等应用;网络带宽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 要,支持高峰期的群体并发访问。 2、数字终端与文化空间:教室多媒体到班比1:1,设备完好; 主要功能场所配备多媒体;交互式多媒体配备比达到100%;录 播教室2间,标准计算机室2间,云教室2间,一对一数字化学 习教室8间,均已实现常态化应用;视频会议系统1套,校园电 视台专用功能室1套,配备有非编系统,实现常态化应用;校园 广播系统1套;校园安防系统有监控室,能对学校全方位实施监 控;校园公共开放区域配有阅读机;学校建有“三网合一”网络 平台,即实现电脑PC端、手机端、微信端三网合一,实现家校 零距离沟通。 3、数字化教学空间:每个班级教室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能 够满足课堂多媒体教学需要;每个教室配备有多媒体中央控制系 统,实现教室内主要电子设备的集中控制;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空 间,能够支持翻转课堂、智慧课堂、STEAM教育、创客教育、机 器人等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支持多终端接入互联网,师生可以

从互联网上便捷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了智慧教学系统、教师备课空间,配齐备课常用电子设备和课件制作软件。 二、数字校园建设 1、提升教师技能增强信息化 (1)观念转变与技术提升 通过专家引领、课题研究、与高校合作、现场观摩、网络研修、读书沙龙等形式,促进了教师观念转变,提高了教师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全员完成了国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熟练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一体机)、实物展台等信息化教学设施;能够熟练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使用、管理数字教育资源;中青年教师能够掌握加工、制作数字教育资源的方法;全员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微课等教学资源;能熟练使用“三网合一”平台、双流教育管理平台开展家校合作使用;教师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逐步推进,正在努力构建智慧教学新模式。教师采用电子书包、手机APP、电子白板等多种方式进行智慧课堂教学。 (2)能力应用与教学效果 2017年,我校加入了“四川省智慧教育联盟学校”和“成都师范学院教育信息化基地学校”;在四川省智慧教育联盟成果交流会中,校长乔秀平被评为“四川省智慧教育优秀校长”;李凯云、张小琴两位老师在交流会中,进行智慧课堂示范课展示,获“优秀教师”奖。2017年3月,由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

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 无限期界与世代交叠模型)

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第3版)第2章 无限期界与世代交叠模型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 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2.1 考虑N 个厂商,每个厂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Y F K AL =,,或者(利用密集形式)()Y ALf k =。设()·0f '>,()()* ** 1c s f k =-。设所有厂商以工资wA 雇用工人,以成本r 租借资本,并且拥有相同的A 值。 (a )考虑一位厂商试图以最小成本生产Y 单位产出的问题。证明k 的成本最小化水平 () ()()**1001t t t f c c k cs f k n g k L n L αδ*+??"==-=++=+ ??? <唯一地被确定并独立于Y ,所有厂商因此选择相同的k 值。 (b )证明N 个成本最小化厂商的总产出等于具有相同生产函数的一个单个厂商利用N 个厂商所拥有的全部劳动与资本所生产的产出。 证明:(a )题目的要求是厂商选择资本K 和有效劳动AL 以最小化成本rK wAL +,同时厂商受到生产函数()Y ALf k =的约束。这是一个典型的最优化问题。 () .mi . n s t w Y ALf k AL rK = + 本题使用拉格朗日方法求解,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求一阶条件: 用第一个结果除以第二个结果: 上式潜在地决定了最佳资本k 的选择。很明显,k 的选择独立于Y 。 上式表明,资本和有效劳动的边际产品之比必须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之比,这便是成本最小化条件。 (b )因为每个厂商拥有同样的k 和A ,下面是N 个成本最小化厂商的总产量关系式:

第四节生态系统(教案)

第四节生态系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能力目标:表达交流能力,收集整理资料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②食物链和食物网。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本着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改变以往由教师直接说出生态系统概念、组成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及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多边互动的形式,即教师巧妙地结合课本及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下展开师生之间的共同讨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①教学内容分析:“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内容。在新课标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其中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标的知识体系则突出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因此新教材把“生物和生物圈”编排在第一单元,说明它在教材中的位置非常重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和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另外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能力差,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展示影象资料和学生搜集的图片。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抢答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3.搜集和整理资料:为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去搜集“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事例”,让学生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角色扮演:安排几位同学在讲述食物链内容之前戴上头饰,进行角色表演,这样即生动有趣,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同时又在复习了前面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引出前两者的关系——捕食关系,起到很好的承前起后的作用,学生印象深刻,从而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

借助教育云平台构建教育新生态

借助教育云平台构建教育新生态 ——双流区教育管理云平台应用汇报材料 一、学校基础硬件 1、网络环境建设: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安全稳定的 网络接入服务,支持师生与管理人员方便获取网络信息。有线网络已经覆盖到学校的主要功能场所;无线网络能支持移动学习、移动教学、移动办公等应用;网络带宽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支持高峰期的群体并发访问。 2、数字终端与文化空间:教室多媒体到班比1:1,设备完好;主 要功能场所配备多媒体;交互式多媒体配备比达到100%;录播教室2间,标准计算机室2间,云教室2间,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教室8间,均已实现常态化应用;视频会议系统1套,校园电视台专用功能室1套,配备有非编系统,实现常态化应用;校园广播系统1套;校园安防系统有监控室,能对学校全方位实施监控; 校园公共开放区域配有阅读机;学校建有“三网合一”网络平台,即实现电脑PC端、手机端、微信端三网合一,实现家校零距离沟通。 3、数字化教学空间:每个班级教室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 满足课堂多媒体教学需要;每个教室配备有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实现教室内主要电子设备的集中控制;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空间,能够支持翻转课堂、智慧课堂、STEAM教育、创客教育、机器人等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支持多终端接入互联网,师生可以从互

联网上便捷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了智慧教学系统、教师备课空间,配齐备课常用电子设备和课件制作软件。 二、数字校园建设 1、提升教师技能增强信息化 (1)观念转变与技术提升 通过专家引领、课题研究、与高校合作、现场观摩、网络研修、读书沙龙等形式,促进了教师观念转变,提高了教师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全员完成了国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熟练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一体机)、实物展台等信息化教学设施;能够熟练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使用、管理数字教育资源;中青年教师能够掌握加工、制作数字教育资源的方法;全员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微课等教学资源;能熟练使用“三网合一”平台、双流教育管理平台开展家校合作使用;教师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逐步推进,正在努力构建智慧教学新模式。教师采用电子书包、手机APP、电子白板等多种方式进行智慧课堂教学。 (2)能力应用与教学效果 2017年,我校加入了“四川省智慧教育联盟学校”和“成都师范学院教育信息化基地学校”;在四川省智慧教育联盟成果交流会中,校长乔秀平被评为“四川省智慧教育优秀校长”;李凯云、张小琴两位老师在交流会中,进行智慧课堂示范课展示,获“优秀教师”奖。2017年3月,由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

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一、生物与环境 一、 1.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生活于特定的环境中。环境中的光、温度、氧气、水、土壤、营养物质等环境要素,影响着生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我们称这些环境要素为生态因子。 2.生物对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在根本上决定着地球上的各种生命活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对其环境也不断地起着调节作用。生物圈的生命活动对大气成分、地球温度、气候、土壤形成和成分变化等都有重大影响。 二、种群生态 1.种群的增长 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种群的个体数量的增长一般可分两种情况来考虑,即密度制约型增长和非密度制约型增长。(1)非密度制约型增长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数目。非密度制约型增长假设环境中的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种群增长率将不受种群密度的影响,其增长形态为指数型增长。 设N 为种群数量,r 为一恒定的(从而与密度无关的)瞬时增长率,且r>0,则其增长过程可用方程描述为: 积分,有 上式中,N 0为初始种群数量,可以看出种群增长表现出类似复利累积的特征(右图)。 (2)密度制约型增长 若考虑到环境资源容量的限制,则种群的指数型增长是不能够维持下去的。考虑到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等资源以及其他生物的制约, 种群增长通常表现为一逻辑斯谛过程: 其中,K 表示环境容量,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或该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通常被称作逻辑斯谛系数。 2.种群的周期性波 动、爆发与衰亡 逻辑斯谛曲线的渐近线只代表一个稳定种群的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往往是围绕这个平均值上下波动的。其波动幅度有大有小,波动形态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种群的规则性波动也称周期性波动。

世代交叠模型

彼得·戴蒙德(Peter Diamond,1940-):世代交叠模型的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 彼得·戴蒙德 彼得?戴蒙德生于1940年,1960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数学学士学位;1963年,年仅23岁就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始教学生涯。自1966年起至今,戴蒙德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2002至2003年,戴蒙德被推选为美国经济协会主席。 彼得·戴蒙德(Peter A .Diamond)是一位相当活跃、举足轻重的潜在诺贝尔奖得主。他在四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引领了宏观经济学研究潮流,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为其他经济学家建立了研究标准和方向。 编辑本段学术研究与贡献 世代交叠模型 以世代交叠模型奠定学界标杆地位 1965年,年仅25岁的戴蒙德就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经典论文“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国家债务”。文中,他在拉姆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著名的世代交叠模型(Overlapping-generations model,OLG)。正是这个模型所采用的世代交叠研究方法,一举奠定了他在宏观经济学、公共财政问题研究中的标杆地位。 彼得·戴蒙德

依据拉姆齐模型,经济中的个体都是彼此毫无差别的标准个体,他们具有无限的寿命,拥有完全相同的理性行为,在永恒的无限生命期界中,依照相同的经济决策方式追求跨期效用最大化,不考虑年龄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即所有人的经济决策都被视为无差别。作为对照,在世代交叠模型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仅具有有限的生命,随着年老一代的逝去,新的人口在不断进入经济生活,在相同的时点上,不同代际的人共同生活,不仅同一代人存在经济联系,而且不同代际的人之间还存在着广泛的经济交往。他们的消费、储蓄、投资等所有经济选择,由于身处不同代际(即处于不同的年龄段),必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即不同代际的人之间的交往规律不尽相同,因此,整个经济就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由此可见,世代交叠模型考虑到了经济个体的差异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的群体纳人分析框架,其分析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容易解释和研究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经济行为差异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真正实现了宏观经济层面与微观个体行为的融合。模型可以很容易地被扩展应用于通货膨胀、收入分配、养老保险、公共财政、消费决策、帕累托效率等研究领域。 发表论文 在“国家债务”一文发表之后,戴蒙德继续在公共财政领域发表了一系列论文。1971年,戴蒙德与米尔利斯(1996年度诺奖得主)合作发表长文《最优税制与公共生产:(I)生产效率、(II)税收规则》,全面探讨了最优税收问题。尽管对于最优税制问题的探讨始于拉姆齐1927年的经典论文,但是直到1971年戴蒙德、米尔利斯这篇论文发表之后,最优税制理论才真正形成了体系。该文对最优税制理论研究具有开拓性作用。文中,戴蒙德和米尔利斯用精细的数学工具首先证明在税收和公共生产存在的情况下,考虑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生产效率的存在性,即证明了最优效率点是存在的,并且最优点就在效率可行性边界上,接下来提出了使经济处于帕累托有效状态的“拉姆齐一戴蒙德一米尔利斯税收法则”。 编辑本段个人观点 戴蒙德的大量文章不仅仅具有学术上的意义,而且还有着强烈的政策含义。 社会保障问题 近一二十年来,全球有着某种公共养老保险体制的国家达到了166多个。在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压力下,绝大多数奉行现收现付养老体制的国家均面临着社会保障支出过大、社会保障负担过重、国家财政捉襟见肘的困境。总体来讲,各国处理养老体系问题通常遵循着三种模式:一种是根本改革,即实行社会保障的完全积累制,基金管理实行完全的私有化,典型如智利;第二种是实行稳妥折中性质的改革,在保留部分现收现付制的基

大规模在线教育后,将呈现教育新生态

大规模在线教育后,将呈现教育新生态 非常时期的“宅家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新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多方参与、多种形式的在线教育成为新的教育支柱。 疫情之后,学生陆续回归校园,在线教育将以何种方式存在,其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将走向何方? 疫情期间,在线教育为日后解决教育个性化与规模化难以兼顾等教育难题奠定了基础 抗疫期间,师生、生生时空隔离,师生的社会性交互从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转移。虚拟学习空间里,教师和学生进行同步或异步的远程授课、讨论交流、作业评价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和延续了传统学校师生面对面的社会性交互。 同时,学生接受教学服务的渠道从单一走向多元。教师的知识权威逐步被打破,教育服务来源不再局限于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主体也不再仅是教师。 海量的学习资源和教育服务来自校外大规模社会群体——教育企业、辅导机构、高校教师、师范生、科研工作者、博物馆……学生可选择的服务面和获取服务的便利性得以扩展。 教育形态的变化趋势在未来会推动学校的双向开放。双向开放意味着社会上各种优质在线教育都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学校教育中一些有特色和优质的教学服务,也会向社会和其他渠道辐射。

未来5G技术将使信息和数据迅速流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将使在线教育服务更智能、更精准、更有效率,这些变革都会加速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融合的教育服务业态的形成。 虽然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来提供教育公共服务是特殊时期的应变之举,但社会机构协同参与的在线教育具有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和提供个性化学习方式等优势,为疫情后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解决教育个性化与规模化难以兼顾等未来教育发展难题提供了基础,值得大力发展。 疫情后,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双向融合将带来新的教育生态 育人,即促进儿童高级思维的发展、社会能力提升与情感的培养等,这一点永远不可能被互联网所替代。但简单的知识、低级的技能,通过互联网学习却非常高效。 笔者认为,未来的教学形态将是线上线下的融合,互联网教育一定得想办法融入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师手里的利器。线上线下融合可以降低学生时间投入,促进认知投入,既能使之掌握更多知识,又能使之具备交流、表达和问题解决能力。 而且,线上线下融合可以把教师从低层次的、单调的、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时间与学生互动。 在线教育将助力和优化学校教育 未来在线教育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助力和优化学校教育,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

第四节 生态系统学案

广外中山外校七年级生物学案 2010-9-23 班级姓名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四节生态系统 【自学导航】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能写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基础知识梳理】 1.生态系统由_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组成,由生产者、________和 ________组成;非生物部分由________等部分组成。生产者即________,能通过 ________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________的能量。消费者即________,不能自己制造________,直接或间接的以________为食。随着动物摄食的过程,食物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就流入动物体内。分解者即________和________,能将有机物分解成________。 2、在一定地域内,__________与__________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__________。 3、在城市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起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是__________,而不是野生动物。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__________的关系。 5、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__________为食,因而叫做__________。 6、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__________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__。 7、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8、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的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__________和所占的__________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__________的。 【典型例题探究】 例1 (2010·中山、东莞)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右图所示。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段时间内会引起 ( )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解析】在食物链中,往往位于食物链后面的生物的相对数量较前面 的要少,才能保持生态平衡,可根据图中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推出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则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段时间内,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减少,甲的数量减少了,丙的数量也会增加。所以是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答案】A 【达标练习】 ()1、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 A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B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组成 C由所有生物和非生物两部分组成D由所有生物组成()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地球上所有生物B一片草地C一个公园D一个学校 ()3、下列符合生物学意义的食物链是 A.阳光→草→牛→虎; B.草→兔→鹰; C.鹰→蛇→青蛙→昆虫; D.阳光→玉米→鼠 ()4、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几乎被虫吃光,造成这种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是 A植物被破坏B环境污染C缺水干旱D食物链被破坏 ()5、关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所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B由全部植物和动物组成 C由所有生物和非生物两部分组成D由所有生物组成 ()6、一般来说,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下列成分中不是必需的是 A生产者B分解者C消费者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7、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的是 A消费者B分解者C光合作用D生产者 ()8、从“狼吃羊,羊吃草”的食物链可以看出,狼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A阳光B草C羊D狼 ()9、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 A生产者B消费者 C分解者D阳光 ()10、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 A数量不变B比例不变C数量和所占比例保持相对平衡D数量暂时平衡 ()11、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中,要使其中的动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A氧气B水C有机物D太阳能 ()12、下列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B沙漠生态系统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12、根据下图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上用箭头画出所有的食物链。 (2)这个生态系统共有条食物链,它们相互交错形成,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3)这个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是指,分解者是。(4)影响草生活的环境因素除了图中标出的外,还有。(5)如果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鹰被大量捕杀,最先减少的是。

第二届中国STEM教育发展大会,共筑STEM教育新生态!

第二届中国STEM教育发展大会,共筑STEM教育新生态! 来自全国各地的1600多名教育工作者现场参加了6月30日上午的开幕式,数万人通过视频观看现场直播。开幕式·领导致辞 开幕式由福田区教育局局长田洪明主持,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中国教科院党委书记殷长春、香港教育局副局长蔡若莲及福田区区长高圣元等相继致辞。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 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高度评价会议在深圳召开具有 特殊意义,并从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角度对大会提出三点希望和建议。第一,他认为实施STEM教育,首先要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着力点,希望通过实施STEM教育,探索在分科教育的情况下,把知识有机融合,使碎片化知识结构化,让信息变成知识,让知识变成能力。第二,要把实施STEM 教育的核心放在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上来。“我们的学生,解决别人的问题多,探究自己的问题少。学生解决的问题里面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多,开放性的问题少,涉及到单一知识的问题多,涉及到综合知识的少。如果不改变这个现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无从谈起。”第三,要将探究实践作为STEM教育的主线,让学生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同时,从现实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选取真实的问题,综合运用

各科知识,动手实践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殷长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殷长春在致辞中指出,STEM 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信息技术能力等未来社会必备的技能。虽然我国STEM 教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总体而言还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如缺少国家战略高度的顶层设计、缺少社会联动机制、缺少贯通不同学段的整体设计、缺少标准与评估机制、缺少教师专业发展指南与相应的教师培训、缺少国家级的示范项目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7年成立了STEM教育研究中心,成功举办全国首届STEM教育发展大会,并在较短时间内发布了两项科研成果。今年5月,中心还与金地集团联合启动“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殷长春在发言中充分肯 定深圳、成都等城市出台相关文件,鼓励引导中小学开展STEM教育的做法,而江苏、香港等地不余遗力对STEM教育的推动也得到他的点赞。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副局长蔡若莲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副局长蔡若莲随后介绍了香港的经验。据她介绍,香港教育局在2016年底发表了《推动STEM 教育,发挥创意潜能》的报告,提出更新课程、加强教师培训、增加学生活动等多项推动STEM教育的建议策略,除了向公营学校发放津贴,鼓励学校购买资源和设备之外,教育

示范教案(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教学重点 1.信息的种类。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1.文字资料1:信息的种类。 2.文字资料2:信息传递的例子。 3.文字资料3:课外实践的设计。 4.文字资料4:课堂问题、例题。 5.视频: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归纳出信息传递的种类。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信息传递的作用。 5.通过对教材信息传递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信息传递的特点。并列举出其他例子,进行归纳,得出信息传递的种类。 6.通过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和“资料分析”,学生能总结出信息传递的作用。 7.通过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实例,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8.能通过课外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9.认识到信息传递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这一事实。 10.关注信息传递在农业上的应用。 11.通过课外实践,培养科学严谨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下面先复习一下。 课件展示: 1.物质循环的概念。 2.简要叙述碳循环。 3.简要叙述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4.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生回答(略)。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和修改) 推进新课 师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在社会中十分重要。大家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信息? 生1 文字、语言、消息、情报。 生2 数据、信号、声音、感觉、光线。 生3 气味、动作、表情。 …… 师很好。信息的种类很多,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那这些信息是依靠哪些途径传播的呢?作用的对象是谁? 生电视等媒体、报纸、书本、广播、生物个体等途径。作用于人。 师很好。事实上,信息业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而且时常发挥着奇妙的作用!下面我们

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

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第二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在第三节我们又学习了生物对 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看来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很微妙,它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不可分割。下面我们一起预习一下第四节-------生态系统。 师(强调):在预习的同时大家要认真搜理第四节的知识点,并思考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在黑板上板书)1,森林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存在怎么样的关系? 2,什么是生态系统?3,生态系统是如何组成的?4,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你知之多少? 师:这片森林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牵一而动 全身。无论是非生物因素的变化,还是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都会有许多种生物受到影响。因此,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像这样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该怎么称呼呢?金汉江同学回答一下,(内容略)刘三千同学请你回答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内容略)桂祥同学请回答生态系统是如何组成的?(内容略)大家一起交流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让学生知道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个池塘,一片草地等,都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课本第23页插图,并讨论其中的思考题。老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师: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的组成有共同的地方吗? 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师:生态系统有大的有小的,一片树林,一个池塘,一片草地等,可以算比较大一点的生态系统了,我放在校园里的几个盆景是不是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呢?(同学们激烈的讨论)教师一锤定音,我的盆景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只不过它们应该是一种很小的,微型的生态系统,因为它们具备一个生态系统所必备的要素。 再预习23面至24面的知识,分析23面两幅彩图和24面1-16图,要求学生预习后分组讨论问题:鸟,树,虫,真菌,等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板书在黑板上。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阳光中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仅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随着动物摄食的过程,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流入动物体内。 细菌和真菌:它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它们把动物的残体及其他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引导学生看24面1-17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关系的理解。想一想《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什么骗猪八戒说茅厕是五谷轮回之质和太阳提供给我们的能量就一直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循环流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份除了有生物以外,还有非生物部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呢?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与案例人教新课标版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与案例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与“生态系统”一节(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内容相对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是:“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属于“了解”水平的有:“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属于“理解”水平的是:“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和“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材在本节安排了“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进一步探究”等探究活动,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依据新课标、教科书和学生实际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1知识目标 (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情感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3)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2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确立 既考虑到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理解”的知识点,难度较大,又考虑到学生升入七年级以来进行的探究活动还不够多,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借助教育云平台构建教育新生态

借助教育云平台构建教 育新生态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借助教育云平台构建教育新生态 ——双流区教育管理云平台应用汇报材料 一、学校基础硬件 1、网络环境建设: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安全稳定 的网络接入服务,支持师生与管理人员方便获取网络信息。有线 网络已经覆盖到学校的主要功能场所;无线网络能支持移动学 习、移动教学、移动办公等应用;网络带宽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 要,支持高峰期的群体并发访问。 2、数字终端与文化空间:教室多媒体到班比1:1,设备完好; 主要功能场所配备多媒体;交互式多媒体配备比达到100%;录 播教室2间,标准计算机室2间,云教室2间,一对一数字化学 习教室8间,均已实现常态化应用;视频会议系统1套,校园电 视台专用功能室1套,配备有非编系统,实现常态化应用;校园 广播系统1套;校园安防系统有监控室,能对学校全方位实施监 控;校园公共开放区域配有阅读机;学校建有“三网合一”网络 平台,即实现电脑PC端、手机端、微信端三网合一,实现家校 零距离沟通。 3、数字化教学空间:每个班级教室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能 够满足课堂多媒体教学需要;每个教室配备有多媒体中央控制系 统,实现教室内主要电子设备的集中控制;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空 间,能够支持翻转课堂、智慧课堂、STEAM教育、创客教育、机 器人等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支持多终端接入互联网,师生可以

从互联网上便捷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了智慧教学系统、教师备课空间,配齐备课常用电子设备和课件制作软件。 二、数字校园建设 1、提升教师技能增强信息化 (1)观念转变与技术提升 通过专家引领、课题研究、与高校合作、现场观摩、网络研修、读书沙龙等形式,促进了教师观念转变,提高了教师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全员完成了国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熟练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一体机)、实物展台等信息化教学设施;能够熟练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使用、管理数字教育资源;中青年教师能够掌握加工、制作数字教育资源的方法;全员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微课等教学资源;能熟练使用“三网合一”平台、双流教育管理平台开展家校合作使用;教师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逐步推进,正在努力构建智慧教学新模式。教师采用电子书包、手机APP、电子白板等多种方式进行智慧课堂教学。 (2)能力应用与教学效果 2017年,我校加入了“四川省智慧教育联盟学校”和“成都师范学院教育信息化基地学校”;在四川省智慧教育联盟成果交流会中,校长乔秀平被评为“四川省智慧教育优秀校长”;李凯云、张小琴两位老师在交流会中,进行智慧课堂示范课展示,获“优秀教师”奖。2017年3月,由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

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四节生态系统》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教 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掌握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能力目标: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加强对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描述。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好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内容: 复习提问:举例说明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总结:无论是什么样的生物,它的生活都离不开环境,也就是说生物都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那么它要想能够生存,就必须要有它特殊的方式来适应环境,所以生物和环境是不能分割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导入:同学们有谁去过原始森林,如西双版纳或是四川的九寨沟,请他为大家来描述一下那里的景色,看看那里都有些什么生物,它们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生答:…… 师总结:在那样美丽的一个地方,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这些生物会同时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许多生物,它们之间既和谐又统一的发展,在我们生物学上,这样的一个地方就可以叫做一个生态系统。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范围是人们为了研究方便人为划分的,所以可大右小,例如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北大附中的校园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也可以把昆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再大可以把云南省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还可以把整个的中国、亚洲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那么请问:你们说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可以大到哪? 总结:请同学们注意,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的统一的整体,前提可是要有生物的 我们在第一章时学过生物生活的最大范围就是在生物圈,所以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样两幅图片,讨论下面的两个问题: 1、图中树皮里面有昆虫的幼虫。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右图中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 生讨论、总结:1、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昆虫幼虫以树为食、啄木鸟以昆虫幼虫为食。2、腐烂的树桩会消失,但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可能要几十年。 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有植物,有动物,有一些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这些生物的生存还要依赖它们的生存环境。就是生态系统的组成。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生物的生命活动就要依靠这些有机物氧化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植物可以自已制造有机物,不但养活了自己,还为其它所有的动物提供了食物,所以我们给植物一个新的称谓——生产者。 1、生产者——植物 动物依靠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来维持生命,有些动物直接以植物为食,是植食动物,而有些动物是吃肉的,是肉食动物,但是它们吃的可能就是植食动物,所以是间接以植物为食物的。总之,这些离不开生产者——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我们把这些动物叫做消费者。 2、消费者——动物

高级宏观经济学 第四版 中文 罗默课后题答案

第二章无限期模型与世代交叠模型 高级宏观经济学_第四版—中文_罗默课后题答案 第2章无限期模型与世代交叠模型 2.1考虑N个厂商,每个厂商均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Y = F K, AL,或者采用紧凑形式。假设。假设所有厂商都能以工资wA雇用劳动,以成本r租赁资本,并且所有厂商的A值都相同。 (a)考虑厂商生产Y单位产出的成本最小化问题。证明使成本最小化的k 值唯一确定并独立于Y,并由此证明所有厂商都选择相同的k值。 (b)考虑某单个厂商,若其具有相同生产函数,并且其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是上述N个厂商的总和,证明其产出也等于述N个厂商成本最小化的总产出。 证明:(a题目的要求是厂商选择资本K和有效劳动AL以最小化成本,同时厂商受到生产函数的约束。这是一个典型的最优化 问题。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求一阶导数: 得到: 上式潜在地决定了最佳资本k的选择。很明显,k的选择独立于丫

第二章无限期模型与世代交叠模型 上式表明,资本和有效劳动的边际产品之比必须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之比,这便是成本最小化条件。 (b)因为每个厂商拥有同样的k和A,贝U N个成本最小化厂商的总产量为: 为N个厂商总的雇佣人数,单一厂商拥有同样的A并且选择相同数量的k, k的决定独立于丫的选择。因此,如果单一厂商拥有的劳动人数,则它也会生产的产量。这恰好是N个厂商成本最小化的总产量。 2.2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不变的效用函数的替代弹性。设想某个人只活两期,其效用函数由方程(2.43)给定。令和分别表示消费品在这两期中的价格,W表示此人终生收入的价值,因此其预算约束是: (a)已知和和W,则此人效用最大化的和是多少? (b)两期消费之间的替代弹性为 ,或。证明,若效用函数为(2.43)式,是则与之间的替代弹性为。 答:(a)这是一个效用最大化的优化问题。 ---- ------------ (1) (2) 求解约束条件: (3) 将方程(3)代入(1)中,可得: ---- ---------------------------- (4) 这样便将一个受约束的最优化问题转变为一个无约束问题。在方程( 4)两 边对求一阶条件可得: (5)

融合重塑教育新生态

融合重塑教育新生态 ——“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专家谈”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教育信息化的中长期发展设定了目标、思路、任务和路径,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十年行动指南。该规划将202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总体发展目标定位为“总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列为202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发展目标,因此“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重点即“融合创新”。 根据教育信息化各时期的发展特点,可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是建设阶段。接下来就进入第二阶段,即应用阶段。在这个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实现宽带接入互联网,信息化终端设备基本普及,具备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和学习环境;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广泛共享;教师开始注重在引入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改变教学方法,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开始采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和提高管理效率。虽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中普遍使用,但整体应用水平还很有限,融合程度不够,技术的引入并没有带来教与学的结构重组和模式重构。 第三是融合阶段: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逐步凸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紧密融合成为发展主题,逐步引领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和技术应用的不断创新。信息技术开始改变教学模式,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以信息化为支撑重构学校的组织结构。在这一阶段,教师积极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以“过程性评价”为中心来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的组织都是围绕着促进学生的学而进行。 由此可见,我国教育信息化已基本进入第二阶段,正逐步向第三阶段迈进,因此“十三五”是非常关键的时期,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是这一阶段的发展主题,旨在通过“融合”推动教学的变革,通过“融合”重塑教育新生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造传统教学环境,突破边界,实现物理与虚拟课堂融合 教学环境的变革是实现学与教方式变革的基础,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便利、智能、有效的教学环境是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以往的建设中,侧重于多媒体教室、个人学习终端的建设,旨在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环境,构建信息化教学条件,满足教师、学生基本的信息化教学需求,在这种教学环境下,主要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开展教学,教与学主要封闭在物理课堂内开展,教师、学生获取资源的渠道均比较单一,师生交流也非常有限。 随着云计算、智能手机与电脑、声像视频多媒体工具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打破了时空界限。网络学习空间是以教育云为基础的虚拟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空间能提供比传统物理课堂更丰富多元的教学条件。通过设施设备和资源的在线共享,突破传统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