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一、文学的自觉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从经学中彻底解脱出来,实现了自身的自觉发展。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韵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能敞开胸怀,无拘无束地抒写自我,显示自己的个性。因而文学本身固有的特色即抒情性,更加鲜明突出。这主要体现在诗、赋等文学作品抒情性的加强上。如潘岳善写哀情;左思则善于咏史;刘琨善为凄厉之辞,自有清拔之气;郭璞则善以游仙形式,来慨叹咏怀。西晋末至东晋,玄言诗占领诗坛,抒情文学走向低谷。但到了南北朝时,文学的抒情性又加强了,而且比以往更为突出。这时的作家都重视自我感情的抒发,即使同是一情,也能写出各种细微差别。例如同是“恨”,江淹的《恨赋》就写出了各种“恨”状;同是“别”,其《别赋》就写出了种种“别”情。儒家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观念在此时几乎已被淡忘了。作家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写出了独特的感情内蕴。陶渊明写他鄙薄官场、向往真淳之情;谢灵运写他“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胜”的矛盾;鲍照抒发他的豪迈与愤懑,庾信写他的沉痛与哀伤;宫体诗人也宣称“文章且须放荡”,要尽情显示自己的真情实感。

由于这时的作家大多数都独抒情愫,自显性灵,因而促进了作家各自独特风格的形成。以建安而论,曹操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丕则如幽闺思妇,流丽婉转;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刘桢则高风跨俗,挺拔清奇;王粲捷而能密,苍凉悲慨;蔡琰则长于叙事,凄婉深长。建安以下,阮籍之遥深,嵇康之清峻,陆机之华美,左思之雄迈,刘琨之悲壮,陶渊明之恬淡,谢灵运之典丽,鲍照之俊逸,庾信之清新,各具风格,自成一家。这种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正是文学自觉的表现。

这一时期,文学的地位被抬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而在此前,文学是难人人生行为的“正道”的。在孔子看来,“行有余为,而后学文”,不把文学作为刻意追求的东西;先秦儒家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中的“立言”,主要指的还是“成一家之言”的“言”,还不是文学这一语言的艺术。身为帝王之尊的曹丕如此看待文学,这对文学的发展无疑给予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的形式特征、社会作用和审美功能,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把握。晋人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这一对后世形成了巨大影响的文学观,点明了诗的情感表现性质和特殊的形式特征。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则主编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在《文选序》中,他表述选文标准:“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所以不在人选之列,而“若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从他所谓“能文”的标准中可看出,他在选文时是注重“文”的情感表现性和华美的特殊形式。这是魏晋文化的一大进步,是文学走向自觉和独立的倾向。

随着文学地位的提高,文学样式也逐渐趋于精致化,从而使文学的独特形式更加自觉地凸现出来。

南朝时期沈约等人的“四声八病”说,就是利用汉语音韵的特点进一步强化诗歌的独特形式。所谓“四声八病”,包含分四声,免八病两个方面的的内容。“四声”指平、上、去、入四声,从而使诗歌在语音的交错变化中显出和谐悦耳的音乐美。“八病”说的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韵、正纽”。对这八病的具体内涵,文学史上有不同的解释,但不管怎样,其创立的“永明体”为唐朝近体诗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由此可见,其指向是使诗歌形式更加精致,更富于文学的审美特征。

由于对文学内在性质及形式特征的进一步自觉,人们对文学的发展及其创作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及文学理论兴盛起来。建安时期出现了曹丕的《典论·论文》,此后相继出现了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神韵、形象,以及言意关系、形神关系等,并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确实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它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并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玄学和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东汉末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专横,分崩离析,社会动荡不安,而儒学处于极度衰颓无力的状态,无法再维持人们的信仰。儒学的失落,使文学艺术也从儒学伦常的樊篱中解放出来,摆脱了儒家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崇尚起老、庄的自然而放达的哲学,进而演化为以清淡为特征的玄学。

玄学家郭象在《庄子注》中对老庄的自然之义有进一步的发挥。老庄认为有一个先》:地万物而生的“道”,郭象则认为连这样—个“道”也不存在,之所以有万物,万物之所以如此,并不是由“道”产生的,而是它们自然地如此。而“我”也是自然而然的,不取决于任何什么,也不依赖于任何什么,因而完全独立。只要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无所待,无所使,自然而然,就可以进入自由自如的境界。玄学中崇尚自燃的思想,确立了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以“自然”和“真”为上的审美理想。陶渊明的作品是魏晋玄学渗入文学之中所结出的硕果。后人极力推崇陶渊明,并把他的自然和真视为文学的极致,证明玄学对文学产生的积极影响。

新的社会思潮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儒家的道德教条和仪礼规范已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一种符合人类本性的、返归自然的生活,成为新的追求目标。身外的功业荣名既然受到怀疑,便转而肯定自身的人格。身后的一切既然那么渺茫,便抓紧即时的人生满足。这一代新人所追求的那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就是魏晋风度,这是“玄”的心灵世界的外现,也是乱世之下痛苦内心的折射。魏晋风度表—现在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颖悟、旷达、真率,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阮籍、嵇康、王羲之、陶渊明等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魏晋风度的特点。从深层看,魏晋风度下那种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那种对个性化的向往,那种自我表现的要求,正是文学成长的良好气候。魏晋风度不仅对魏晋这两代文学产生影响,也对魏晋以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魏晋玄学作为一种思辨性的哲学是不宜直接转化为文学的,所以严格地说玄言诗不算诗,那只是在诗的躯壳中放人玄理而已。可是,玄言诗毕竟沉淀了至少一种可贵的东西,那就是理趣。有的玄言诗不止是抽象的说理,而是借助山水风景形成象喻,或有借着参悟山水风景印证老庄的道理,这样就有了理趣。在陶渊明的许多诗中,他将玄理带入日常生活,或者说从日常生活中体悟出玄理,这已成为他的艺术特色。到了谢灵运手中,玄言成分缩小为诗的尾巴,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亲的生命。魏晋南北朝文学还深受佛教的影响。史籍记载,佛教在汉明帝永平七年(64),即传人中国,到了南北朝时,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佛教更为盛行。今存的古寺名刹中有许多是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梁朝有寺2841座,僧尼82700余人。北魏末,寺院约三万余座,僧尼约200万余人。而且南朝历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扶植佛教。佛教的盛行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对当时社会生活特别是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佛教已经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营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

关于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想象世界的丰富。佛教传人以前,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只有今生此世,既无前世也无来世,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庄子·大宗师》)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观念。这些观念虽然虚无消极,却把人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因而人的想象世界也扩大了。人活着不但要考虑今世。还要考虑前世尤其是来世.今世的善恶是因,种下了来世的幸与不幸的果。用因果报应的观念解释人世间的许多现象,遂有了《幽明录》(刘义庆)、《冥祥记》(王琰)、《冤魂志》(颜之推)等笔记小说,并对后代的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二,故事性的加强。佛经中记载的大量故事,随着佛经的翻译传人中国,并且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有的故事是直接来自佛经的,在小说里改写为中国本土的故事,如(梁)吴均《续齐谐记》中的故事。有的是印证佛教思想的中国本土产生的故事,如《幽明录》等书中大量的记载。南北朝时期,记载因果报应之类故事的小说大量出现;显然与佛教有关。唐代的俗讲与变文导致了中国白话小说的产生,则更证明了佛教的深远影响。

第三,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关于反切产生的年代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梵语的拼音法启发了人们去分析汉语的声音结构,分析出汉语的声母和韵母,于是产生了反切。

而反切欲求准确,就自然会发展到对汉字声调的注意。据陈寅恪《四声三问》认为,四声的发现与佛经的转读有关。四声的深入研究对后来律诗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词汇的扩大。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反映佛教观念的词语也大量进入汉语,使汉语词汇丰富起来。如“因缘”、“境界”、“菩萨”、“菩提”等。

第五,文学观念的多样化。魏晋南北朝本是文学观念脱离儒家强调的政教中心说,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这与玄学有很大关系,而佛教中关于真与空的观念,关于心性的观念,关于境界的观念,关于象和象外的观念,以及关于言意形神的讨论,丰富了文学观念,促进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文学可分为两期:第一期是魏和西晋;第二期是东晋和南北朝。

魏和西晋又可分为三段: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220),但在文学史著作中习惯把建安文学当作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建安文学成就辉煌。在曹氏父子周围聚集了许多优秀诗人,他们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这在曹操、曹植、王粲、刘桢等人的创作中得到集中的体现。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在文学史上用正始文学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学。这时正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掌握了大权,残暴地屠杀异己,形成恐怖的政治局面。嵇康、阮籍对抗司马氏的残暴统治,崇尚自然,反对名教,其作品揭露了礼教的虚伪,表现了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与“建安风骨”是一脉相承的。

晋武帝太康(280-289)前后,西晋文坛呈现出繁荣的局面,钟嵘《诗晶序》中说:“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播、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但总的看来,太康诗风比较纤弱、繁缛,正如刘勰所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丧失了建安诗歌的那种风力,但在语言的运用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左思,他的《咏史》诗,抗议门阀制度,抒发寒士的不平,其情感与建安诗歌一脉相承承。

西晋末年,在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更助长了它的发展,以至玄言诗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表现技巧,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进步。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除谢灵运以外,还有齐代的谢眺。在晋宋易代之际,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他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并开创了田园诗这个新的诗歌园地。他将汉魏古朴的诗风带入更纯熟的境地,并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他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诗人鲍照出身寒门,他的诗表示了对世族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南北的对峙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南北文风的不同,南方清绮婉曲,北方质朴刚健。这在南北朝民歌中表现得很清楚。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国风和汉乐府民歌的传统,表现着人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爱憎。南朝民歌清丽婉转,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的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刚健,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北朝出现了极少数的诗,如北魏、北齐时期的温子开、邢邵、魏收,但他们的诗只不过是南朝梁陈诗歌的仿制品。梁代末年,庾信由南人北,,才给北朝诗坛打开新的局面。庾信原为梁代宫体诗人,经历了梁末的战乱,到了北方后,常常感到国破家亡的痛苦,这使他能从宫体诗的泥坑里挣脱出来,在后期的创作中,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政治内容。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孕育着、萌生着、成长着。这种新变从文体的发展来看,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增强了诗人的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已趋成熟;一种诗化的散文即骈文的兴盛,成为这个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抒情性很强的、可以充分发挥汉语语言形式美的文体;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成为抒情小赋,并因骈文的兴盛而增加了骈俪的成分,骈文、骈赋在梁陈两代进入高峰;七言古诗在这时确立起来,并取得可喜的成就;南北朝民歌的新鲜气息,刺激着诗人进行新的尝试,再加上其他因素,到了唐代绝句便繁荣起来;小说在这时已初具规模,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以三百多年的时间酝酿

这些新变,不能不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成就是相当可观的。如果没有这段酝酿,就没有唐诗的高潮,也就没有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了。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上界定的起止点是汉献帝建安元年(196)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战乱频繁的的时代,也是封建王朝不断更迭、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在文化方面,这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人口的大流动和民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玄学、佛学、道教、儒学以及法家、名家相互争胜又相互吸收,导致文化上的繁荣;人们处在不断变化的开放的大环境中,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感情奔放,富于创新,勇于探索。科学技术、宗教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刻建筑等诸多方面均有空前的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大唐盛世积蓄了力量和智慧。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也是中国文人最具风采的时代——这是因为门阀制度使得文章做得好坏与能否做官没有了关系,文人们对封建统治者的人身依附降到了史上最低水平,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功利性,不仅是自觉发展而且是自主发展,文人也因之有了自主的个性;因此文学本身在这一时代有了长足的进步,文学门类更加丰富,文学风格更为多样,文学流派异彩纷呈,文艺理论蓬勃发展。

从文体方面看,这一时期文学上成就最高的是诗歌:五言诗更加纯熟,七言诗逐渐繁荣,由于音韵学的发展,出现了“永明体”诗歌以及新体诗,中国古典格律诗的框架至此基本完成。文艺理论、骈文和小说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散文则被认为进入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中衰期”,没有太大的发展。

按年代来说,魏晋南北朝文学始于“建安文学”,“三曹”父子为文坛领袖,“七子”、蔡琰也是重要的作家,建安诗歌慷慨悲凉,文章清峻通脱,有“风骨”之誉。之后出现了“正始文学”,阮籍、嵇康为代表人物,正始文学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精神,又杂糅以玄远脱俗的老庄哲学,自有“魏之遗直”之气。

到了西晋时期,文人纷出,尤其太康、元康年间,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并称于世,但此时作家多注重形式华美,失掉了建安以来的“风骨”传统,只有左思以“风力”为一时之杰。到西晋末年,玄言诗开始兴起,东晋一代蔚为大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幸尚有陶潜诗,蕴幽深意境于冲淡平和之中,朴素自然,淳厚有味,开“田园诗”之先声。

及至南朝,文学更加繁荣,文人诗中,谢灵运以山水诗扭转玄言诗的单调局面,鲍照的乐府诗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周颙发现四声,沈约提出“八病”,“永明体”新诗形成,谢朓是新体诗的代表作家;梁陈时期也出现了轻靡空虚的“宫体诗”,代表作家是萧纲兄弟,可以说,这是文学的社会作用被忽视所必然产生的产物。乐府民歌有西曲、吴歌、神弦曲之分,以《西洲曲》为代表。这一时期骈文得到很大发展,出现了鲍照、江淹、孔稚圭等优秀的骈文作家;南朝还出现了“志怪”和“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及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和《诗品》,在文学整理方面,也有《昭明文选》和《玉台新咏》,可说是各方面全面发展;只有散文,除了范晔的《后汉书》之外乏善可陈。同期的北朝,文人诗普遍不好,只有庾信由南入北之后,才改变了北朝文人诗的荒凉局面,但北朝民歌清新刚健,质朴豪放,放出超越文人诗的异彩,“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的代表。北朝出现了两部优秀的地理著作和一部哲理著作——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以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为散文保留了一隅之地。

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有以下特点:

一,由于这一时代战乱频繁,多灾多难,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是悲剧的、幻灭的、怀疑的,人们抱有强烈的对痛苦之生的怀疑和对死亡的恐惧,反映到文学上就是强烈的恋生意识和叛逆精神。无论是文人诗文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修缘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或是民歌里的“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都是对死亡的恐惧与思索;无论是田园诗还是山水诗,甚或“伤于轻靡”的宫体诗,都反映出这种“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情绪,而志人小说中那种种“名士风流”,更是“片言惊天下”的社会价值观的反映;鲍敬言的“无君论”、嵇康的“非汤武薄周孔”、范缜的“神灭论”则进一步反映了文人的怀疑与叛逆精神——既然生和死是可以怀疑的,那么一切生的事物和纲常理论都是可以怀疑的。这一时期的文学,归根结底是对生的怀疑和对死的恐惧,中国文人正因为这种乱世之中的独立思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立人格。

二,这一时代是个开放型的时代,各种思潮的交汇融合,促进了文艺理论的自觉发展,文学也随之产生了新的面貌。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失去了传统的权威地位,与道家进行了第一次融合,产生了玄学,大大影响了文学发展。这时期比较有名的思想上的论争还有“有无之争”与“言意之争”,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这一时期的文学呈现出“上层文学”、“精英文学”的面貌。由于门阀制度,士族阶层垄断着文化教育,只有少数的庶族地主能够接受教育,更遑论平民百姓。因此,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就是一种“精英文学”,虽然南北朝时期民歌兴盛,但是,从南朝民歌经过文人删定之后留下的大多是情歌这一点来看,这近四百年间,“话

语权”掌握在那些“精英”手里。文学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后世也罕见)的上层性和家传性——身为统治者的“三曹”父子比较著名,同样身为统治者的“三萧”兄弟又何尝不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三张”是兄弟,“二陆”也是兄弟,“两潘”是叔侄,阮瑀、阮籍、阮咸父子叔侄分列“七子”、“七贤”……这一时期的“精英文学”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由于文学只在这个上层的圈子里风靡,一旦这个圈子崩溃,必然导致文学的短期衰微——北朝时期没有好的文人诗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总之,这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悲惨时代,这又是一个文学大踏步发展的伟大时代。从“建安风骨”到“左思风力”,从“魏晋风度”到“南朝风流”,一个“风”字成为了这一时期的关键词。如果我们把“风”理解为“风雅颂”的风,“风”也就可以理解为是诗,那么,所谓“风度”,其实就是“像诗一样的态度”——这确实是一个诗一样的时代,只不过这诗是一曲充满了“变徵之音”的慷慨悲歌。

魏晋南北朝从汉末大乱到隋的统一,历经东汉末年建安时期、魏、蜀、吴三国、西晋短期统一、东晋与十六国、南朝宋、齐、梁、陈与北朝魏、齐、周,约400年。这个时期,我国社会长期分裂,战乱频仍,动荡不安,文学也发生了许多工作变化。

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史上光辉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动乱和思想的活跃,使建安诗坛大放异彩。以曹操、曹丕、曹植和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幹、应场等“建安七子为代表,诗人们描写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形成了“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这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这一时期,久已沉寂的四言诗在曹操手里出现中兴景象,五言诗的创作更是繁荣,使之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曹丕的《燕歌行》则开创了七言的新体制。富于创新精神的建安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由质朴转向华美。这种现象在曹植诗中尤为明显。

魏末,司马氏集团为了篡夺曹氏政权,用残酷的杀戮排除异己。恐怖险恶的社会现实影响了文学。另一方面,魏晋玄学兴起,文人崇尚老庄,高谈玄理,遗落世事。政治和哲学思想的变化,引起诗风的演变。建安诗人希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在正始时期的代表作家阮籍、嵇康的作

品中已不复存在。他们对黑暗政治满怀愤恨,但为了免遭不测,诗中往往多用比喻象征。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以隐晦曲折的手法,集中抒写其嗟生忧时的思想感情,即为代表。

西晋太康中,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二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其中陆机在当时最负盛名。但他的诗内容不甚充实,重在雕章琢句。左思则独树一帜,他的《咏史》八首借歌咏古代史事,抒写当时寒门失意之士的怨愤,情调高亢,笔力矫健,被钟嵘称之为“左思风力”。

太康之后,永嘉之际的著名诗人则有刘琨和郭璞。晋室南渡后,老庄思想更甚,士大夫崇尚清谈,以老庄哲理入诗的玄言诗流行一时。东晋末年,出现了杰出诗人陶渊明。他的诗可分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他以平淡、朴素而又富有情趣的笔墨,多方面地描写田园风光,抒写他在农村的真切感受,后人称他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咏怀诗,继承了阮籍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能忘怀和对污浊世俗的不满。陶诗的突出风格是平淡自然,在当时诗坛上可谓独树一帜。

晋宋之际,诗风最重要的变化莫测是山水诗的兴趣和玄言诗的告退。在东晋末谢混、殷仲文的诗里,对山水的描写已逐渐增多,但成就不大。谢灵运是我国诗史上第一个精细刻划山水景物的诗人。诗发展到刘宋时期,更讲究形式。谢灵运的诗追求对偶工整,刻意雕琢。与谢灵运同时代的鲍照诗则继承和发扬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抒写怀才不遇的内心愤懑批判门阀制度的不合理,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鲍照擅长七言和杂言的乐府诗,感情奔放,笔力雄健,具有独特风格。

齐永明年间,著名诗人沈约、谢朓等。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的声、韵、调的配合。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形成了所谓“永明体”的新体诗,反映出诗歌从比较自由到讲究格律的趋势。永明体诗人谢朓的山水诗,吸取谢灵运状物精细的长处,又克服了其情景游离的缺点,表现出情景交融,清新流丽,音律调谐的优点与特长。

梁陈时代诗风每况愈下。梁简文帝提倡新体,好作艳诗,宫廷诗人庾肩吾、徐摛等人朝夕献诗,披之管弦,于是产生了所谓宫体诗。宫体诗以描写女色为主,词藻浮华,风格柔弱。

在宫体诗泛滥之时,有少数诗人的作品还值得一读,如吴均的诗清拔有致,何逊、阴铿的山水诗也有清新之气。

北朝文人多崇尚南朝著名作家,多事模仿,很少创造。由南入北的庾信却是集南北文学之大成的作家。他前期出入于梁朝宫廷,多奉和、应制和流连光景之作,风格浮艳。后期被迫做了北朝的官,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作品多抒写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屈身事敌的羞愧心情。其代表作为《咏怀》诗二十七首。庾信的某些五言新体在声律上已暗合唐代的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加上他的诗对仗工整,用典繁而精妙,因而对唐人的影响最为直接。

东晋、南北朝也是乐府民歌发达的时期。面朝民歌包括《吴声歌曲》、《西曲歌》、《神弦曲》三部分。它们产生在首都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和荆州(今湖北江陵)一带。南朝民歌几乎全是情歌,体制短小,多用双关隐语,语言清新自然,情调宛转缠绵。

北朝民歌风格则与南朝民歌迥异。北朝民歌题材较南朝民歌广泛,诸如战争、尚武、羁旅,人民的贫寒等内容,都有所反映。语言质朴,风格直率豪放。

魏晋南北朝是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联阶段。这一时期的散文,不仅重视作家情感的自由抒发,而且对作品的表现形式作了多方面的探索。

汉魏之际,儒学衰微,名法家、道家、纵横家等不同程度地重起活动,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学风和士风渐趋通脱。在审美领域,因为人性的觉醒,导致新的审美观的产生,并由此影响到文风的转变。建安时期的散文,开始摆脱汉代散文引经据典的风气,改变其板滞凝重的面目,一变为“清峻、通脱、华美、壮大”之文。如曹操的文章,清峻简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曹丕、曹植的散文富有抒情性,语言也渐趋华美。而孔融、陈琳、阮瑀文章则文气充沛,辞彩壮丽,颇具战国纵横家之遗风。

魏末,受司马氏集团大肆杀戮的影响,士大夫为全身避祸崇尚清谈,行为放达,文风趋向玄远。而嵇康、阮籍的作品激烈批判现实,不仅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使气骋辞,以情被除数文。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可为代表。

西晋时期,文学创作日薄西山益丰富,作家们越来越注意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写作技巧。陆机的《文赋》便代表了这一文学发展的新倾向。散文和诗歌一样。更讲究辞藻的华美、典故的运用和对偶的工整。如陆机《豪士赋序》、《吊魏武帝文并序》,偶句很多,语气已趋凝重,显示出着意锤炼的痕迹。

东晋散文受风流名士的清谈和隐逸之风的影响,一般般清新流畅,自然朴素,大都着意于真实性情的流露。《兰亭集序》,情旨高妙,风格清淡,,为后世所称道。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同他的诗歌一样,表现出独立的艺术风貌。他的作品语言平淡自然,感情真挚动人,境界淡泊高远,是作者人格和志趣的生动写照。

南北朝时期,散文逐渐被骈文所取代。文章骈化的趋向早在东汉便已开始。经过魏晋,到齐梁时期,出现了成就的骈文。文人在用事、对偶、辞藻上下功夫,不少骈文内容贫乏。但是,孔稚珪的《北山移文》,对“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假隐士作了辛辣的讽刺,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思想和艺术都达到了很高的境地。此外,描写山水景物的短小书札,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等,文辞清丽,细致传神,历来传诵。

北朝时出现了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这两部散文著作。《水经注》不仅具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同时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作者以简洁隽永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幅山川景物的鲜明图画,这对后代山水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洛阳伽蓝记》则真实地记录了北魏都城洛阳佛寺的兴衰,同时也记载了许多类似志怪小说的神话和传说。此外,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语言质朴,风格平易亲切,也表现出与南朝文学不同的鲜明特征。

魏晋南北朝的赋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赋的题材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抒情、说理、叙事、登临、伤别等,无一不可入赋。长篇巨制的赋减少,形式短小的赋成为主体。其次,抒情成分的加强,也是魏晋辞赋演变的重要方面。优秀作品有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向秀和《思旧赋》以及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等。南北朝时期盛极一时的骈文极大地影响了辞赋的写作,使赋家更讲究形式技巧的完美,形成了骈赋。在这偏重形式的时风中,些作家写出了有社会意义的作品,如鲍照的《芜城赋》,江淹的《别赋》、《恨赋》,特别是庚信,集南北文学之精华,其所作《衰江南赋》、《小园赋》、《枯树赋》等,感慨悲凉,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技巧。

魏晋南北朝又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道教、佛教的广泛传布,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孕育并产生了众多的志怪小说。其中以干宝的《搜神记》最为有名。同时,没末以一盛行的士大夫的清谈和品评人物之风,也为轶事小说的编纂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刘义庆的

《世说新语》便是这类小说的代表。此书笔墨简约、冷峻,往往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人物的鲜明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后世的笔记小说影响深远。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更有崇高的地位。曹丕的《典论.论文》,标志着古代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指出了文体的区分:“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提出了“文气论”,探讨了作家个性与文章风格的关系。西晋陆机的《文赋》是文学创作的专论。在曹丕文体区分的基础上,论述了十种文体的风格特征。他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对寺歌向抒情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文赋》还描述了创作过程,总结了创作经验,对文学创作有指导意义。

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组成,对文学的各个方面都作了系统的论述。他主张在历史现实的变化中理解文学的发展,在文学创作中说明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提出质先于文,文质并重,应该“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另外,《文心雕龙》全面地总结了创作经验,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钟嵘的《诗品》是五言诗的专论,旗帜鲜明地反对用典,反对“四声八病”论对诗歌创作的束缚。《诗品》还注意诗人独特的风格,对赋比兴与诗味也有深入的探讨。《文心雕龙》和《诗品》对后代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升初拉分点大突破之文学常识(二)——魏晋南北朝

第三讲 小升初拉分点大突破之文学常识 (二)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个社会动荡乱离的时代,分裂割据,战争不断,朝代更替频繁。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孕育着、萌生着、成长着,透露出新的生机。一种活泼的、开拓的、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一幕接一幕新的景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的。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220),但这时政权实际上掌握在曹操手中,汉朝已经名存实亡。 ——建安诗坛 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以慷慨悲凉的主旋律奏响了时代的乐章。 (一)三曹 1.曹操——“三曹”之首 教主传功 三国 小精灵拓展

曹操的诗歌 诗歌今存22首,全部是乐府。开创了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先例,将乐府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是曹操诗歌风格的总结。曹操的创作,奠定了建安诗歌慷慨悲凉的基调。心胸博大,忧思深远。鲁迅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 他的许多事都接触到社会政治的重大题材。《诗经》之后,曹操之前,这类作品比较少见。而曹操之后,这类记录一代历史、反映社会政治生活的作品越来越多。 龟虽寿我的笔记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我的笔记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曹丕 他多次随其父于金戈铁马间南征北战,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惨状,所有这一切,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真实的生活基础,也确实在他的诗歌里得到了真实的反映。代表作:《燕歌行》、《典论·论文》。 3.曹植 才思敏捷,下笔成章。他是第一个致力于五言诗创作的诗人,也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诗人。 小精灵拓展 《诗品》推许曹植为“建安之杰”,且以“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评价其诗作。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

风貌。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2)慨叹历史人物,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3)表现自己的胸怀、志向、气概。 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卓、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虽在当时被视为正宗,却无生命力。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其特点一是皆平典似道德沦,建安风力尽矣;二是在写山水游乐的同时,抒发佛理。 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东晋建立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诗歌才重新焕发艺术的生机,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界,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作的先锋。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一、填空 1、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是曹操,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短歌行》。 2、中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3、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曹植,[南朝梁]钟嵘《诗品》称之为“建安之英”。 4、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白马篇》,后期的代表诗作是《赠白马王彪》。 5、被[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称为“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代表诗作是《七哀诗》。 6、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是蔡琰,其代表作是五言体的《悲愤诗》。 7、继建安之后的正始诗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阮籍和嵇康。 8、阮籍,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故世称阮部兵。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 9、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二陆”即陆机和陆云,“两潘”即潘岳和潘尼,“一左”即左思。 10、陆机的《拟古诗》12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写成的。 11、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潘岳的《悼言诗》影响。 12、西晋诗坛以写游仙诗而闻名的诗人是郭璞。他的游仙诗是借游仙以抒怀。 13、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14、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15、最为杰出的北朝民歌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16、北朝民歌中有一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的诗篇是《敕勒歌》。 17、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是谢灵运。他的代表作是《登池上楼》。 18、在南朝诗坛上,并称“颜谢”的诗人是颜延年和谢灵运,并称“大小谢”的诗人是和谢灵运、谢眺。 19、谢灵运诗歌创作的结构多半用“记游写景说理”这种章法。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简答题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简答题 1汉大赋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作家和作品? 体制宏大;采用问答形式;铺陈文采;歌颂为主。 主要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2 汉乐府现实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婚姻爱情;战争徭役;苦与乐的深刻揭示;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3南朝民歌《西洲曲》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委婉细腻;以情为核心展开动态描写;多用顶真手法和双关语。 4《诗品》评曹植诗歌的特点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请结合作品加以阐释。 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 5《史记》在文学史上有何地位和影响? 《史记》在历史真实基础上刻画人物,成为传记文学的开端;是对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人文精神的弘扬;对后代散文、小说、戏剧等产生重要影响。 6曹操《短歌行》一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短歌行》的特点:情调低昂回旋;化用《诗经》成句;多用比喻。 7“大小谢”的山水诗在风格上有什么差异? 大谢对山水景物作客观的描摹,小谢通过山水景物抒发感情,情景交融;小谢在语言上避免了大谢的晦涩、平板之弊,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8陶渊明诗歌有哪些风格特征?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平易自然,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情景事理的浑融。另外,陶诗还有金刚怒目式的风格。 9、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以七件事启发太子,大肆铺陈、讲究文采,标志着汉大赋的成熟。对后来的辞赋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七林”。 10、《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何意义? 《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结构;生动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对白;环境渲染。 11、南北朝民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魏晋南北朝文学大事年表

魏晋南北朝文学大事年表 公元 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汉亡。曹丕称帝,魏王朝建立。三国时期开始。 公元 223年魏黄初四年曹植的《洛神赋》和五言诗《赠白马王彪》作于本年。 公元 227年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于伐魏前作《出师表》,为三国时期散文代表作品之一。 公元 232年魏明帝太和六年曹植卒(生192年)。曹植后期作品还有五言诗《野田黄雀行》等。 公元240年魏齐王正始元年正始时期,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号“竹林七贤”。阮籍、嵇康齐名,并称“嵇阮”,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正始时期与整个曹魏后期的文学风貌,后人称之为“正始体”。正始时期,诗歌中开始出现玄理,为后来玄言诗之滥觞。 公元 263年魏元帝景元四年阮籍卒(生于210年)。阮籍作有五言《咏怀》诗82首,为时代较早、规模较大的个人抒情组诗;又作

有散文《大人先生传》等。嵇康卒(生于 223年)。嵇康作有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等。 公元 265年晋武帝泰始元年魏亡。晋王朝建立。 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太康时期,代表作家有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等,后人称之为“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三张”一作张华、张载、张协)。太康年间及其前后一段时期的诗风,后人称之为“太康体”。 公元 285年晋太康六年陈寿的《三国志》成书。为继《汉书》之后又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 公元303年晋惠帝太安二年陆机卒(生于261年)。陆机作有《文赋》,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 公元305年晋惠帝永兴二年左思卒〔?〕(生于250年?)。左思作有《三都赋》,为继承汉赋传统的散体大赋代表作品;又作有《咏史》诗 8首等,为西晋时期五言诗代表作品。 公元311年晋怀帝永嘉五年挚虞卒(生年?)。挚虞作有《文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习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习题集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 主题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 是;第三期是。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 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 。 第二,。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 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 它们是、、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2、七子3、建安风骨4、正始风力5、嵇阮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 指、和;“七子”是 指、、、、、 ______ 和 _____________ 。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 唱,代表作有《》。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 达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 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 《 _________________ 》。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 自述无辜被弃。 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 是和。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者“仗气爱奇”, 他们的代表作一是写战乱中饥妇弃子的《》,另一首是个人的抱负和遭 遇的《》3首。 7、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篇,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五言体的《》。 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和。 9、嵇康的四言诗的代表作是《》。阮籍的代表作是《 》 82首,他开创了中国文学上中的先河。 10、阮籍《咏怀诗》风格隐约曲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文学史~第三讲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1.南朝乐府民歌的一般内容和其体裁上的特点。 (A)思想内容 a.南朝乐府民歌以“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内容方面几乎都 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且十之七八出自女子之口,有浓厚的脂粉气。 b.吴声曲中有些作品写出了在封建势力的摧残下,男女婚姻不自 主,爱情破灭,以死相抗的悲剧。 c.西曲中好些作品写旅客商妇的离愁别绪,热烈而坦率。 d.描写劳动生活的民歌,例如“采桑度”中的“采桑盛阳下,缝叶 何翩翩,攀条上树表,牵坏紫罗裙。”显是一幅动人的农家少女采桑图,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充满了活泼愉快的情趣。 e.情歌更多是对负心背约的男子之猜疑和哀怨,如:<<子夜冬 歌>>。 f.在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男子负心,女子固然是伤心;即使男 子倾心,她们也免不了提心吊胆。因此每当离别时,她们总是 “泪落便如泻”。如:<<华山畿>>,这眼泪中,有“莫作瓶落 井,一去无消息”的忧虑。 g.南朝民歌多来自商业发达的大都市,因而其中还有不少被侮辱的 妓女们的悲述。此外,也有不少描写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的,都很生动真实。 (B)艺术形式 a.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 b.语言的清新自然。 c.双关语的运用。如同音同字的“合散天黄连,此事复何苦”。最 常见的双关语,是以“莲”双关“怜”,以“丝”双关“思”,以布匹的“匹”双关匹偶的“匹”。 d.善用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表达封建社会女子的被压抑又无力 反抗的复杂细致的感情,具有细腻含蓄的风格。

2.北朝乐府民歌的一般内容及其体裁上的特点。 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包括了: 一. 反映战争的 北朝战争频繁,人民大量死于战争,因而蓄发了一股强烈的反战情绪,如“企喻歌”: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峡谷口,白骨无人收。 二. 反映人民疾苦的 北朝社会的另一特殊现象是人口掠夺,使大批人民被迫离开本土,因而出现了不少反映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流露出一种绝望的悲哀和愤激,如“紫骝马歌”: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有些反映了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所谓“长嘴饱满短嘴饥”,“长嘴”与“短嘴”便是剥削与被剥削者的象征性的概括。 三. 反映北方各民族的尚武精神 北方诸民族向以能骑善射、好勇尚武著称。如“企喻歌”: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四. 反映爱情生活的 北方民族生性豪放,又少受礼教的约束,所以北朝情歌的特色是:心直口直,毫不扭捏。南歌说“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北歌却说“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在南歌中我们常常碰到汪汪的眼泪,而北歌中却找不到一个“泪”字。有时情人失约不来,她们也只说上一句“欲来不来早语我”。 对男女相悦的看法,北朝情歌也表现得更为大胆、干脆。如“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就很爽朗。 五. 反映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的 例如著名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只二十七个字,便出色地画出了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具有无比的魅力,确是“千古绝唱”。 北朝民歌不仅内容丰富,在艺术上也有其独创性,它的语言是质朴无华的,表情是爽直坦率的,风格是豪放刚健的。是一首首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 体裁方面,北歌虽亦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

文化文学常识总结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归纳总结: 1、敬称: 帝王:陛下、王、上、君、大王、天子、万乘、主上、元首、九重天、可汗、单于 一般人: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兄台、夫人 对方父母:“父尊”、尊公、尊夫人;令堂、太君对方妻父:冰翁、泰山 对方兄弟:昆仲、昆玉、令兄、令弟 对方儿子: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 对方女儿:千金、玉女、令爱 2、谦称: 君主:孤、寡人、朕、不谷 一般人:臣、仆、愚、不佞、不肖、不才、在下、下官、小人、后学、晚生 女子自称:妾、奴 对自己妻:贱内、内人 对自己儿子:小儿、犬子、息男 对自己女儿:息女、小女 3、对人的年龄称呼: (1)赤子:初生的婴儿(2)孩提:2—3岁(3)垂髫:幼年儿童(4)韶年:男子8岁 (5)金钗之年:女子12岁(6)豆蔻之年:女子13岁(7)束发之年:男子15岁

(8)弱冠:男子20岁(9)而立:30岁(10)不惑:40岁(11)半百、知命:50岁 (12)花甲、耳顺之年:60岁(13)古稀:70岁(14)耋:70—80岁 (15)耄:80—90岁(16)期颐:100岁(17)茶岁:108岁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1. 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 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乐》)。 B.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二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二 一、填空题 1、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二首。 2、(),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燕歌行》。 3、在汉魏六朝文学中,有两对文学兄妹的创作很有名,他(她)们分别是()、()与鲍照、鲍令晖。 4、曹丕,谥魏文帝,有(《》),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 5、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和()。 6、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分别为()、()与秦嘉、徐淑。 7、王羲之和谢安,两人的散文创作,应该说是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后者有书信体散文(《》)。 8、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他(她)们分别为司马相如、卓文君与()、()。 7、建安七子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有《王粲集》,其代表作为《七哀诗》二首。 8、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魏文帝()和明帝。 9、()和(),两人的散文,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兰亭集序》,后者有书信体散文《与支遁书》。 10、()的《自悼赋》是一篇由女子所写的伤悼自己命运的赋。其赋的前半部分叙进宫遭弃的过程,后半部抒写藏于自己内心的痛苦。在文学史上开了自悼的先例,其后有左芬的《离思赋》,还有江采蘋的(《》)。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代表作是散文名篇(《》)。 12、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仅()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13、南北朝时的北方文人,()创作了《水经注》,()创作了《洛阳伽蓝记》。 35、西汉最有名的散体大赋是(),其创作流传至今的计有六篇赋,那就是(《》)、《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大人赋》、《哀二世赋》。 14、东晋田园诗人(),不仅田园诗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15、南北朝时,由南朝而入北朝的文人中,在创作上成就最高当推()与()。 16、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诗歌的()的骈文的盛行。诗歌格律化有()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7、()的(《》)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18、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的格律化与()的盛行。诗歌律化有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9、在南朝陈的后期,以()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团体。其中成就较高的是()。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魏晋南北朝文学答案版本

魏晋南北朝文学测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自觉: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随着社会思想的演变,文学日益改变了为宣扬儒家政教而强寓训勉的面貌,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表现作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美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其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比如说四声的发现并运用,诗歌中讲究用事、对偶等等,证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 2. 文学家族:魏晋时期政治上采取官位世袭和“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家族观念不断加强。加之两汉时期,当权者重视经学,世族为迎合政治需要,逐渐垄断了以经学为中心的文化活动。经学的传播由师传变成了家传,平民基本接触到这些,也没有门路。长此以往,世家大族在文化上形成了极高的声望,文化素养成为门第高低的评判标准,世族顺应时代潮流,迎合社会价值取向,大力提高族中子弟素养,形成良好家风,维持家族声誉和影响,经过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一个个文学家族。如:“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东晋谢氏家族。 3、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

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4、志怪小说:兴起和繁荣于魏晋。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如干宝《搜神记》等。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独立的艺术门类。第二,对文学的体裁有了细致的区分。第三,对 2、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 》始,有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萧统的《文选》、徐陵的《玉台新咏》等。 3、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 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4、“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是___《蒿里行》__中的名句。 5、.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_《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_。 6、“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在轶事小说《世说新语》中有大量记载。 7、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_____《西洲曲》______。 8、史称陶渊明不事权贵的性格表现是_ _不为五斗米折腰__。 9、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志怪小说和_志人小说___两大类。 10、被人称为“八斗”之才的诗人是曹植 。 三、简答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 文学时期代表人 物 代表作品特点 建安文学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七子: 孔融、 陈琳、 王桀、 徐干、 阮瑀、 刘桢、 应玚 蔡琰 诗歌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 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 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 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 《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 写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 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 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 重视。 辞赋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 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 子"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 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 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 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 的作品有所增多;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 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 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 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 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 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 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 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 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 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 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 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 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 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 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 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 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 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 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 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 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 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 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 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 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 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 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 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 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 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 力和价值.。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 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论述题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论述题 1试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因果关系的探索展开;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2试论曹植诗歌的风格及其成因。 曹植诗歌的风格,《诗品》评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前期创作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后期表达理想与现实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壮,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这种风格的形成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密切关系。 3前人评价司马迁有“爱奇”倾向,请结合《史记》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司马迁的“爱奇”,既有神奇鬼怪之事的记载,更重要的是对特异性人物的推崇与偏爱。建功立业、隐忍就功名、悲剧人物、游侠刺客等。体现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审美观,寄托自己的理想,体现褒贬倾向。使《史记》文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4《史记》的文学成就 答:《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历史,成为中国传记文学的千古典范作品。 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一部《史记》,相当篇目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史记》象一道漫长的人物画廊,其中有特色的人物几百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近百人,为后代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写人的楷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表现在精心选材上。作为史书,《史记》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必须按照真实的材料刻划人物。因此,精心选材是传记文学写作的关键。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采用“互见法”。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写刘邦,刘邦本传《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的历史功迹及其作为政治家的不凡个性,而刘邦的一些“无赖”行径则可见于其它一些相关的人物传记中。这样既通过《高祖本纪》正面肯定了刘邦的历史功业,又以他传对刘邦的一些不好的品行作了揭露,从而使后人能对刘邦的事迹、性格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 其次,太史公为了突出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往往在一些篇章中集中只写几件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为突出蔺相如、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一思想品质,主要写了三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

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 导读: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1 A、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yǔ)应扬(y áng)刘桢。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 ③“竹林七贤”指嵇康、阮籍、向秀等七位作者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饮酒》是传世之作。 ⑤此外,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è)《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文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都名垂史册。 B、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小说的发展期) ①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干将莫邪》。 ②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周处》。 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2 一.两汉文学 1.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2.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班固的《汉书》,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传史册。 4.乐府民歌和赋 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 1.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③“竹林七贤”。阮籍、稽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饮酒》是传世之作。 ⑤此外, 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è)《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文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5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五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装…………………订……………线……………… 考试科目:古代文学考试方式:考试试卷类型:闭卷 学院: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学期:2008到2009学年第二学期 一、填空题(每小空1分,20×1=20) 1、《哀江南赋》 2、左思 3、田园诗、咏怀诗 4、《白马篇》 5、《文赋》 6、谢灵运,鲍照,颜延之 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8、王绩,《野望》 9、《春江花月夜》 10、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1、《秋兴八首》 12、《长恨歌》,《琵琶行》 13、《莺莺传》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4×5=20分) 1、永明体:这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讲究声韵格律和对偶用典的新诗体,也称新体诗,代表作家是沈约、谢眺等“竟陵八友”。这种新体诗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为唐代近体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初唐四杰:这是对初唐诗坛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四位诗人的誉称,他们对齐梁以来的绮靡诗风深感不满,决心革除积弊,扭转时风。他们的诗歌创作,扩大了题材内容,抒写了真实感情,给诗坛带来了刚健清新的气息,对形式主义起到扫荡作用。 3、山水田园诗派:这是盛唐诗坛一个以描写山水风光田园情趣为主要创作题材的重要诗歌流派,诗风清新流丽,常表现出静谧恬淡的境界。代表作家是王维、孟浩然,也称“王孟诗派”,他们的诗歌创作,把我国山水田园诗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郊寒岛瘦:这是苏轼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孟郊一生贫寒,他的诗歌反映社会的冷酷,透露出浓重的寒意。贾岛一生坎坷,诗多求仕不遇之慨,生涩瘦硬。 三、默写(每小题5分,3×5=15分)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文学简介: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

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文学自觉的标志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辑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文学思潮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历代过程: 魏晋南北朝一是全国长期分裂。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为时不过二、三十年,接着又是连年混战和南北大分裂,直到隋重新统一。在中国历史上,这是分裂时间最长的时代。二是政权更迭频繁。整个魏晋南北朝,除了东晋和北魏存在的时间超过一百年外,其余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代,最长的宋立国约六十年,最短的齐才二十多年。三是社会动乱。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政权不稳定,各种力量为了夺取统治权或扩大统治范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同时并立的政权之间总不免互相征伐,新旧王朝的更代大多也是通过战争实现的。即使没战争,统治集团中的权力之争同样充满着杀气。在不断发生的社会动乱中,不但普通民众蒙受了巨大的灾难,许多上层人士也难免杀身之祸。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总版

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赖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时期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建安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1.政治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个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生苦短的哀叹。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 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的风格。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时期,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时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时期大不相同。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逃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不得善终。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时期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从诗人构成来看,建安时期的写作生力军为三曹和建安七子,而正始时期是由竹林七贤构成主体。三曹及七子是曹魏时的政权中心,同时也构成了当时政治与文化的中心;而竹林七贤是处于一个和司马氏背离的对立位,七贤基本上处于政治的边缘地域。这是两个时代诗人不同的本质所在,也造成了两个时期诗风的风格变化。建安的诗风慷慨悲凉,却不是对政权的不满,而是一种积极向上,昂扬慷慨的建功立业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人生苦短的哀叹,还有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的主题。而正始颇多感慨之词,抒发个人忧愤。 而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还有从两汉时期儒家一统刚刚走过的思想解放;正始玄学与魏晋风度是与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抗衡的产物。在建安时期,由于思想解放,写作风格颇为“通脱”,像曹操《短歌行》采用了乐府古题写时,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发感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为了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秦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那些改革,对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它又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政治。这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短短十几年的秦代,几乎没有什么文学可言,更谈不上什么成就。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完成于统一前的《吕氏春秋》。这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 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李斯,楚人,曾师事荀卿。入秦为吕不韦舍人,后为秦丞相。作于始皇十年的《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名作。它首先历叙秦穆公以来,都以客致富强而成霸业,以见用人惟材,不必限于本土。 到了汉代,文学得到充分发展。主要是汉赋,散文和乐府。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 一、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 郊庙歌辞:为祀天地,太庙,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辞:为朝廷宴飨所用。 舞曲歌辞:分雅舞,杂舞.雅舞用于郊庙,燕飨;杂舞用于宴会。 二、军乐

中国文学常识大全

中国文学常识大全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13、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14、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散文中最著名的是政论文《过秦论》。 15、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的杰出作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 16、《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史书,也是纪传文学的典范。 17、汉代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乐府本来是指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采集、整理、保存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18、《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