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评述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评述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评述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评述

本文为浙江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基于企业竞争力的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项目编号Gk080805)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评述

陈建华!周余良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本文阐述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渊源,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进行简评,提出今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趋势。提出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日益明显,信息技术和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不断完善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将其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不断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

!!一、国际竞争力理论渊源

国际竞争力理论可以追溯到斯密(1776)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国输出的商品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换取本国必需但生产成本较高的商品。认为国际竞争力是通过国际贸易体现出来的,国际竞争力来源于绝对生产成本优势。它为研究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最原始的理论依据,但不能解释当一国所有商品的生产较其他国家均处于劣势时仍存在国际贸易的现象。

李嘉图(1817)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国两种商品的生产较另一国均处于劣势,仍存在双方互利贸易的基础,一国专门生产和出口绝对劣势相对小的商品,进口其绝对劣势大的商品。他认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一国资源往往被配置到具有相对较高生产率的产业,每个国家在特定商品的生产上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不仅来源于绝对成本优势,也来源于自身相对成本优势,在当时技术条件下,认为商品劳动生产率是生产成本差异的源泉。该理论相对于绝对优势理论有明显进步,但没解释各国劳动生产率和国家间比较优势存在差异的原因,不能解释竞争力的来源和区域间贸易现象。

在比较优势理论提出来后,不少学者对其进行完善。赫克歇尔?俄林(1919,1933)提出要素禀赋论,认为一国该出口那些在生产中使用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在生产中使用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要素的产品。认为比较优势的差异是基于国家间获得要素资源条件差别及不同产品生产要素投入方面的差别,国际竞争力来源于本国相对丰富的要素。该理论完善了比较优势理论,但它的一系列假设都是静态的,忽略了国际国内经济因素的动态变化。后来里昂惕夫(1947)对其提出了质疑。其后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国际贸易,解释国际竞争力来源,如舒尔茨(1961)强调人力资本在国际竞争优势中的作用;波斯纳(1961)认为科学技术是国际竞争力的来源;维农(1966)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来源及其动态演化过程。

这些理论虽没有明确国际竞争力命题,却揭示了国际分工体系下国家间绝对和相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从不同角度阐述国际竞争力的来源,故认为是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基础。

二、国外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研究

伯拉萨(1965,1989)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来评价国际竞争力,认为一国在某一产业或产品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可以用该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或产品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来表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 M D)(1980)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和条件下与世界各国竞争比较,所能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和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并提出相对完整的国际竞争力理论原则和方法系统,每年公布各国国际竞争力报告,从国家角度揭示和解释国与国之间竞争力状态。WEF和I MD(1994)从企业和产业角度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生产出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波特(1990)通过对美国、日本、韩国等10国研究,提出钻石模型。他把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他认为,一个国家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影响最大的是:生产要素、需求状况、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同时政府、机遇影响各因素作用发挥。他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只来源于产业内个体企业的竞争优势,而来源于产业内各种竞争优势是否有效结合起来,形成效力最大的合力。该理论,突破各种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方法,为以后分析国际竞争力提供新范式,它能解释美国等发达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问题,但不能解释小国及发展中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问题。

钻石模型提出来后,学者们对其进行完善。邓宁(1993)认为应将跨国公司的活动作为第三个外生变量添加到钻石模型中(另外两个是政府和机遇),构建国际化钻石模型。鲁格曼等(1991,1993)在研究加拿大国家竞争优势时,发现钻石模型不能解释经济规模小、开放的贸易经济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并提出北美钻石模型,认为加拿大竞争优势部分来源于国内经济环境,部分来源于美国钻石体系。鲁格曼等(1998)在研究韩国、新加坡等小国国际竞争力时,发现无法用钻石模型进行解释,提出一般双钻石模型,认为小国国家竞争优势部分依赖国内钻石体系,部分依赖与产业相关的全球钻石体系。乔东逊(1994)通过研究韩国经济发展,指出韩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在于具有良好教育的、充满活力的、富有献身精神的%人力&要素,并提出适合发展中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九要素模型。

以上研究主要阐述不同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理解,以钻石模型为基础,他们有不同侧重点和研究对象,把新因素考虑进去,对钻石模型进行完善,以此解释国际竞争力。

三、国内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研究

从20世界90年代起国内学者开始对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研究注重国际竞争内涵、评价体系。

狄昂照等(1992)把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地区)所具有的某种能力,采用欧洲货币基金组织指标分析方法和国际市场占有率研究国际竞争力大小,认为国际竞争力强弱是由国际市场占有率决定。他(1995)用示功分析法和各自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两种方法研究了亚太地区15个国家(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并认为国际竞争力度量是基于以下两点:一是国际竞争力是由世界市场来决定,二是从决定一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大小的国内经济、资源、劳动力等方面来分析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大小。

任若恩等(1995)利用国际产出与生产力比较项目对中国制造业各产业部门进行国际比较,运用生产法获得国际可比的时间序列和产出数据,为探索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提供可能性。他(1996,1998)使用双国生产函数分析方法,在相对价格水平、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成本这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美国制造业的差距,这对国际竞争与国际贸易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经验性检验机会。之后,他(2005)运用多边比较分析方法从相对价格水平、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成本和国际价格等方面研究1980-2004年间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这是我国国际竞争力研究的重大进步。

金碚等(1997)从产业角度把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在国际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产品所具有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国际竞争力实质是比较生产力的竞争&,从中国工业国际竞争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评述经济论坛

力理论、方法与实证分析方面开展研究,在各分部报告中重点分析中国工业品出口国际竞争力、中国工业品质量国际竞争力、工业品品牌竞争力,提出中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实现指标。他(2003)将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某一产业能够比他国同类产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综合素质。并从国产工业品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状况及直接和间接决定因素分析入手,建立适合我国产业发展实际的经济分析模型,认为可从结果和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强弱。他(2006)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角度,构造包括三个层次、八个指标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金碚等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侧重于对某一时期影响一国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属于一种静态分析。

中国国际竞争力联合课题组(1997)把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企业或企业家在各种环境中成功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联合组自1997年起,沿用WEF和I MD竞争力评价体系,陆续发布 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为我国国际竞争力研究做了很大贡献。

赵彦云等(2001)认为,国际竞争力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环境下,与各国竞争力相比,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他(1997 -2003)在WEF和I M D评价体系基础上,对中国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每年编制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在2003年把I M D采用的国际竞争力八大要素分为三个层次。赵彦云等(2007)依据I MD公布的数据和计算方法,按照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竞争力八大要素评价体系,计算2004-2006年国际竞争力排名表,并通过对比分析2006年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态势。赵彦云等是从国家角度分析国际竞争力,指出中国国际竞争力竞争优势和劣势,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有一定指导作用。

邹薇(1999)构建以%显示性比较优势&为主体的统计分析框架,对中国与亚洲制造业比较优势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中国国际竞争力侧重于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产业,而在资本密集型和更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处于竞争弱势,通过对生产函数改进,认为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决定于人力资本和知识存量,支持中国经济增长与竞争力的根本源泉是内生技术进步。

周星等(2000)在WEF和I M D研究基础上,提出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资产?产业竞争力过程的论点,相应制定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六条原则,建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从产业素质、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产业发展的环境制度因素及产业国际化程度和能力四个方面来分析评价一国产业的总体国际竞争力。其评价体系既分析了国内产业现状及发展潜力,也从国际经济全球化角度评价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一国明确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地位和不足。

穆荣平等(2000)从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与实证分析方面进行研究,从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竞争态势四个方面提出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张金昌(2001)对国内外学者从出口数据、进出口数据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构建进出口数据评价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他(2002)认为产业竞争力=优势+能力+吸引力=收益能力。裴长洪等(2002)认为国际竞争力有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以及国家竞争力之分,不同种类竞争力由于分类目的不同,对竞争力分析范式也不同,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范式既可用于国家国际竞争力,也可用于企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管理全球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2004)根据动态耦合理论,运用公司价值指数、战略协同力指数、创新力指数、运营力指数,三个层次设计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推演出多维组合的企业竞争策略空间集,对研究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起重要推动作用。任洪斌(2007)构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宝塔结构模型及其数学模型,并分析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层次性、结构性、依存性和累积性等特点。朱春奎(2003)、赵洪斌(2004)、芮明杰(2006)等在钻石模型和九要素模型基础上完善了钻石模型。

四、对国内研究简评

国内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不同学者只是从一个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对国际竞争力内涵还没有标准的、统一的、被广泛接受的定义;由于考虑方面和侧重点不同,国内也没有形成统一评价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国内学者对波特钻石模型不断修正,考虑因素不断增多,但不可能建立一个适用任何情况的模型;对已经建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中侧重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对较少;对国际竞争力研究一般是在较广泛的领域,而对具体行业特别是具体企业研究较少,因此缺乏指导各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日益明显,信息技术和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不断完善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将其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不断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狄昂照.我国的国际竞争力[J].系统工程与实践,1995, (5):7-12.

[2]!金碚.企业竞争力测评理论与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3,

(3):5-14.

[3]!穆荣平.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初步研究[J].科研管理,2000,(1):50-58.

[4]!任若恩.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初步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6,(9):74-82.

[5]!张金昌.用出口数据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方法研究[J].经济管理,2001,(2)0:17-25.

[6]!周星,付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科研管理.2000,(3):29-36.

?作者简介#

陈建华(1968-)女,浙江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周余良(1984-)男,湖南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上接第37页)

攻关:(1)宝鸡地区环境容量和矿区生态环境指数综合评价;(2)采矿对矿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影响及其联合调度;(3)矿井水处理、弥散控制及其资源化利用;(4)保水采煤技术研究及其工业性试验;(5)采矿与生态的互惠研究和生态矿山设计;(6)选择若干代表性的矿区实施%绿色矿区&示范工程,探索中国特色的%绿色矿区&模式。

?参考文献#

[1]!朱训.论矿业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矿业,2000,9(1):1-6.

[2]!王淑玲.我国西北五省区矿产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对策建议[J].中国矿业,2000,9(2):1-3.

[3]!汤万金.吴刚.矿区生态规划的思考[J].应用生态学报, 2000,11(4):637-640.

[4]!吴立新,洪开榆,程海峰等.论我国煤矿区的水资源状况及科学保护[J].煤矿环境保护,1998,(2):16-18.

[5]!吴立新,侯恩科.西北五省(区)矿产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对策[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0,20(增):63-67.

经济论坛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评述

国际间产业竞争力研究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国际间产业竞争力研究课程名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院系:经济与管理系 专业:金融与证券 一、国际间产业竞争力概述 (一)国际间产业竞争 1、产业竞争的基本内涵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内涵涉及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比较的内容,一个是比较的范围。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 产业竞争力理论(IndustrialCompetitiveness)产业竞争力理论也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这是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力领域的国际权威之一,《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全球竞争的基本原则:要问的不再是为什么某个国家有竞争力,而是为什么某个国家在某个产业特别具有竞争力,进而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理论”。 任何理论研究都有其理论基础和渊源,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1)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某种产业所拥有的国际竞争力直接表现为其产品的价格低于或质量优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各国产业或产品竞争力的基础又取决于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如常常采用的指标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贸易开放的环境下,当某类产品生产成本、运输和保险费用以及销售成本之和地域国外产品的售价时,就可能成为出口品。因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由国际贸易的流动直观地反映出来,并能由后者得到间接地衡量。(2)竞争优势原理。它是指各国或各地区相同产业在同一国际竞争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市场竞争能力。尽管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存在区别的一组概念,但两者都是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 二、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分析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20期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政策司曹云峰 (一)产业发展总体实力稳步提升 我国产业的产出实力竞争力总体上居于前列,且近五年表现相对稳定。其中工业产出实力表现最为突出,2003年居46个IMD可比国家的首位;服务业紧随其后,在2002和2003年超越日本,挤入三甲;农业产出实力相对落后,但除2000年外,其他年份也均挤入前10位。我国产业的出口实力竞争力相对滞后于产出水平,但总体上也表现出稳健的上升态势。工业出口实力竞争力在三次产业中位居榜首,五年内持续攀升,由1999年的第9位跃居2003年的第5位;农业出口实力在五年间也有不俗表现,由1999年的第11位,经过3年的蓄势盘整,2002年跃居第7位,2003年继续前进位列第6位;服务业在5年内也有大幅攀升,由1999年的第15位跃居2003年的第10位,但5年间服务业的出口实力与其产出实力反差较大,1999年出口实力列第15位,与产出实力的第4位形成鲜明对比,到2003年出口实力尽管提高到第10位,与其产出第3位的反差依旧突出。 (二)产业增长人均实力依旧落后 无论是从产出角度还是从出口角度,我国产业的人均实力竞争力在46个IMD可比国家中的排名均处于落后地位,且这种落后状况在1999~2003年5年间并无明显改善。到2003年,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产出的人均占有量依次仅为榜首国家的4.18%、3.71%和0.91%,出口的人均占有量依次为榜首国家的0.37%、0.79%和0.08%。就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提升产业的人均实力竞争力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制造业竞争力表现活跃

产业竞争力-波特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兼论波特体系的内在矛盾2011-06-28 08:13:48| 分类:产业研究| 标签:企业家|字号大中小订阅 【内容提要】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由于我国加入WTO和世界分工转移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目前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分为四类进行分析和评述,并指出波特的钻石模型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在进行指标计算的实证方法上有偏差,在整个竞争理论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本文认为,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实际上是在评价竞争力定义的四个不同层次,对一国产业进行评价最有效的指标应该是产业利润率、 全球市场份额和劳动生产率。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评价/波特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在国外可以上溯到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从1980年开始的专题讨论,以及1986年形成的相对完整体系和发表的轰动性研究报告。在国内则始自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MD)的联系,以及1996年起出版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是经济与管理领域最具深入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内容之一。短短20年的时间,多种评价方法伴随着大量的研究组织和研究报告纷纷涌现。其中最著名的,除了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简称GCR)和瑞土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每年6月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简称WCY)之外,还有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钻石模型,以及他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10国进行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此外,世界经济论坛自1998年始,根据他关于竞争力和环境方面的理论,增加了微观经济竞争力指数(2000年改名为当前竞争力指数)。各国著名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机构还有:美国的商业风险评比公司,韩国的产业研究院和大宇经济研究所,日本的经济新闻研究中心等。其他有影响力的竞争力评价方法,是荷兰格林根大学(University of Groningen) “产出和生产率国际比较”(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简称ICOP)研究组所提出的“生产 法”(Approach of Origin)。 在国内,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若恩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教授也对国际竞争力及其评价方法作了较深入的研究。 但是,一个明显的状况是,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前期观点并不统一,在评价方法的采用、指标体系的选择上还有一些争论和差异。其重要原因是,各研究者对于包括研究对象在内的基本元素并没有清晰界定。比如,包括上面提到的各项研究,虽然都是针对国际竞争力的,但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有的是研究国家层面的竞争力的,有的是研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还有的是研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实际上,对国际竞争力不同主体进行评价的方法也确实有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对相同主体的评价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地方。一个典型例证是,对同一主体即国家竞争力进行评价的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在数度联合工作后也自1998年起分道扬镳。原因是前者越来越倾向于研究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而后者更加重视国家向企业提供有竞争力环境的能力。

劳动力市场学试卷及答案

20XX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力市场学试卷 (课程代码11365) 一、单项选择题 1、激进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秉承的分析方法主要是( C ) A、凯恩斯主义分析方法 B、边际主义分析方法 C、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 D、民族社会主义分析方法 2、人力资源政策主要针对的失业类型是( B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季节性失业 D、隐性失业 3、社会学对特殊劳动群体的研究源自于( D ) A、职业分层理论 B、社会差别理论 C、社会隔离理论 D、社会分层理论 4、劳动力市场上对第三部门的研究始于( D ) A、19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5、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 D ) A、大卫·休谟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约翰·穆勒和凯恩斯 6、目前各项社会保险基本上是( C ) A、按行业分配 B、按地区分配 C、按职务分配 D、按性别分配 7、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劳动力市场( D )

A、存在分割 B、存在制度分割 C、存在城乡分割 D、不存在分割 8、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因素是( A ) A、边际劳动生产力 B、复杂多变的 C、教育水平 D、职位 9、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 A ) A、完善的、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不可能自发形成 B、完善的、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一定可以自发形成 C、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可能自发形成 D、劳动力市场不需干预 10、造成来自农村劳动力和来自城镇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差别最主要源于( D ) A、法律地位的不平等 B、城乡收入机会不平等 C、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D、就业机会不平等 11、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自我制衡机制是( A ) A、工资机制 B、竞争机制 C、市场机制 D、供求机制 12、国家公务员市场是( B ) A、不完全竞争市场 B、买方垄断市场 C、卖方劳动力市场 D、自由竞争市场 1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工资率水平提高时,短期内劳动力市场需求会( B )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和指标体系

产业竞争力内涵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内涵涉及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比较的内容,一个是比较的范围。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因此,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所谓比较生产力,是指企业或产业能够以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的综合能力。产业竞争力比较的范围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分析应突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等。 [编辑] 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任何理论研究都有其理论基础和渊源,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 [编辑] 比较优势原理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指出: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即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定国家应专注于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领域的生产,以交换低生产率领域的商品。后来,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补充,指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着贸易的流动方向。 [编辑] 竞争优势原理 波特认为,传统经济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都不能说明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因为“在产业竞争中生产要素非但不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其价值也在快速消退中”,“规模经济理论有它的重要性,但该理论并没有回答我们关心的竞争优势问题”。进而他指出,必须采用竞争优势理论来解释产业竞争力问题。竞争优势有别于比较优势,它是指各国或各地区相同产业在同一国际竞争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市场竞争能力。 我们认为,尽管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存在区别的一组概念,但两者都是产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原文出处】经济管理·新管理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324 【原刊页号】4~11 【分类号】F8 【分类名】世界经济导刊 【复印期号】200402 【标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兼论波特体系的内在矛盾 【作者】陈立敏/谭立文 【作者简介】陈立敏谭立文武汉大学商学院,武汉市,430072 【内容提要】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由于我国加入WTO和世界分工转移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目前最 常用的评价方法分为四类进行分析和评述,并指出波特的钻石模型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在进行指标计算的实证 方法上有偏差,在整个竞争理论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本文认为,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实际上是在评价竞争力 定义的四个不同层次,对一国产业进行评价最有效的指标应该是产业利润率、全球市场份额和劳动生产率。 【摘要题】理论研究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评价/波特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在国外可以上溯到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从1980年开始的 专题讨论,以及1986年形成的相对完整体系和发表的轰动性研究报告。在国内则始自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 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 IMD)的联系,以及1996年起出版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是经济与管理领域最具深入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内容之一。短短20年的时间, 多种评价方法伴随着大量的研究组织和研究报告纷纷涌现。其中最著名的,除了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全球竞争 力报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简称GCR)和瑞土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每年6月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 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简称WCY)之外,还有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在《国 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钻石模型,以及他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10国进行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 析。此外,世界经济论坛自1998年始,根据他关于竞争力和环境方面的理论,增加了微观

国际竞争力分析指标参考公式

附件2: 国际竞争力分析指标参考公式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MS) 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类产品出口额占全世界该类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某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则表明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在竞争力比较中被广泛的采用。用公式表示为: MSij = Xij/Xwj 式中:MSij——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Xij——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 Xwj——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二、贸易专业化指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 贸易专业化指数,是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差额与该国该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表明该国是某类产品的净出口国,还是净进口国,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用以衡量一国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同种产品的竞争力。 贸易专业化指数的基本公式:出口(X)-进口(M)/出口(X)+进口(M)。其中,进口和出口分别表示某一年度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当TSC=1时,表示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完

全出口专业化,即净出口;TSC=-1时,表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完全进口专业化,即净进口。 当用来衡量一国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时,其公式变为:(一国某产品对世界出口额-一国某产品从世界进口额)/(一国某产品对世界出口额+一国某产品从世界进口额)。当结果趋于1时,表明该产品国际竞争力强,当结果趋于-1时,表明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弱。 三、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种产品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率,用来表现一国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程度。计算公式为: RCAij=(Xij/Xit)/(Xwj/Xwt) 式中:RCAij——i国j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Xij——表示i国j类产品的出口额 Xit——表示i国全部产品的出口额 Xwj——表示世界上第j种产品的出口总额 Xwt——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 如果RCAij>1,则表示i国j产品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大,显示比较优势越明显;RCAij<1,则表示i国j产品不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小,比较劣势越明显。

国际竞争力分析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 钻石模型又称钻石理论、菱形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简介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 资源、基础设施。 ?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 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如下图)。 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关于生产要素 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重要性越来越低,因为对它的需求在减少,而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全球的市场网络来取得(当然初级生产因素对农业和以天然产品为主的产业还是非常重要的)。高级生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级生产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地投资,而作为培养高级生产要素的研究所和教育计划,本身就需要高级的人才。高等级生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自己来投资创造。 从另一个角度,生产要素被分为一般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用的软、硬件设施等被归入专业生产要素。越是精致的产业越需要专业生产要素,而拥有专业生产要素的企业也会产生更加精致的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就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如果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与一般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它通常是不稳定的。 波特同时指出: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没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人工短缺、资源不足、地理气候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反而会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升级。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其实可以从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 根据推测,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便宜的国家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但是这类产业对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不会有大的突破,同时仅仅依赖初级生产要素是无法获得全球竞争力的。 国内需求市场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与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需求,这是国外竞争对手所不及的,因此波特认为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 波特指出,本地客户的本质非常重要,特别是内行而挑剔的客户。假如本地客户对产品、服务的要求或挑剔程度在国际间数一数二,就会激发出该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能满足最难缠的顾客,其它的客户要求就不在话下。如日本消费者在汽车消费上的挑剔是全球出名的,欧洲严格的环保要求也使许多欧洲公司的汽车环保性能、节能性能全球一流。美国人大大咧咧的消费作风惯坏了汽车工业,致使美国汽车工业在石油危机的打击面前久久缓不过神来。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预期性需求。如果本地的顾客需求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也可以成为本地企业的一种优势,因为先进的产品需要前卫的需求来支持。德国高速公路没有限速,当地汽车工业就非常卖力地满足驾驶人对高速的狂热追求,而超过200公里乃至300公里的时速在其他国家

劳动力市场分割:一个文献综述

劳动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L ABOR E CONOMICS AND P UBLIC P OLICY R ESEARCH C ENTER ZHEJIANG UNIVERSITY 工作论文系列 LEPP W ORKING P APERS S ERIES

劳动力市场分割:一个文献综述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黎煦 一、引言 新古典学派作为当代劳动经济学中的主流学派,源自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以及以19世纪经济学家为代表人物的古典经济学传统。以后,马歇尔,庇古,希克斯,道格拉斯,米歇尔,贝克尔等对此作了重要的发展。该学派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主要观点是:(1)从理论框架来看,强调市场机制和市场性因素在决定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新古典劳动经济理论一般把劳动力市场运行中的其他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抽去或者视为假定,这些非市场因素包括:法律、企业制度、产权和财富分配等;(2)从市场的本质和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机制方面来看:虽然该学派承认劳动力市场具有某些特殊属性,(比如,他们认为由于地理的,生物的,特别是象年龄等因素会导致劳动投入要素之间不能完全替代,而使劳动市场存在某种程度的分割,)但既便如此,他们认为分析产品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的理论模型也同样适用于劳动力市场(认为这些因素的影响受到市场竞争的严格控制)。总之,新古典劳动学派强调竞争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作用,认为工资和劳动力资源主要是由市场性因素决定的。 由于劳动力市场是一个非常复杂,受非经济因素干扰最多的市场,而新古典理论又不能合理地解释工人的报酬差别、失业和歧视等现象,因此频频受到其他学派的攻击和责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制度学派。他们认为市场的力量“被软化、限制、甚至被社会及其他非经济性因素所替代”(Richard Lester,1951).该学派认为,制度性因素(如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工会)以及社会性因素(如社会阶层和歧视)会分割劳动力市场,从而形成非竞争性群体,并阻止了劳动力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自由流动,因此市场因素在决定工资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和效率远不象新古典学派认为的那么理想。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作为制度学派的重要代表,正是在与新古典学派的争论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约翰.穆勒和凯恩斯。他们曾公开反对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力市场具有竞争性质的学说,而倾向于具有非竞争性质的其他学派。(大卫.桑普斯福特,1999)。现代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即SLM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他们认为传统的理论无法解释劳动力市场的许多现实(如贫穷、歧视、与人力资本理论相悖的收入分配等),未能注意到妨碍工人选择的制度和社会因素,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决定劳动力市场职业结构的性质和制度因素的作用。该理论有两个主要特点:(1)劳动力市场不再被视为一个连续的统一体而被分割为几个不同的市场,各个市场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着自己分配劳动和决定工资的特点和方式;(2)各个劳动力市场之间是相对封闭的,造成这

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其发展BJ

刘国权、吴作斌,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其发展〔J〕,行政论坛,2002年第4期:63-65 摘要:针对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发展,一方面分析了国际竞争力是由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等构成的,另一方面分别分析其构成理论时联系我国竞争力问题明确提出,迎接WTO挑战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要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即提升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而对此首要的是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进一步进行体制创新,尤其是全方位的制度创新,这既包括经济体制也包括政治体制。 关键词: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 摘录的内容: 一、竞争力理论研究的思想追溯 有关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可以说源远流长,早在十八世纪时的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成本理论概念就是一种有关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在他之后,大卫·李嘉图发展为比较成本论理论,即比较优势理论。在后来的研究中,研究者们逐步认识到国家竞争力的范围和内涵不是简单地可以用生产指标来表现的。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著名的学者纷纷提出了许多理论,如熊比持的创新理论,索洛的经济发展成长要素理论以及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等。国际竞争力有如吸引力一样是我们无法规避的。因为社会就业的变化,公司的成长与壮大,人民生活水平能否得到持续的提高等方面的问题,都必须以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为前提。 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的竞争力是其在竞争市场里扩大销售、增加收入和边际利润的能力。 二、企业竞争力理论 企业竞争力是一种在可持续基础上比其竞争者更加有效地提供商品或服务以价格或非价格要素满足顾客需要的能力。这些基本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开发和利用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的能力,以最低成本生产最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有效适应环境变化的组织自调整的能力。 在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上,目前理论学者认为,企业竞争优势能否持续取得,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特定竞争优势的来源;二是不同优势的来源数量;三是不同优势的长期改进和提高。达沃尼进一步分析了超竞争条件下的四个企业竞技场:成本和质量;调整和技术竞争;坚强阵地的构筑和摧毁竞争;深口袋的聚集和中性化竞争。 要增强国家竞争力,政府应当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关注特殊要素( 如教育、科研、文化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 的创造;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引导资源流动的作用;三是严格实施产品安全和环境标准,迫使企业改善质量、升级技术;四是除间接合作研究外,禁止直接的企业间勾结;五是鼓励持续投资于人力技能、创新和物质资本的目标;六是放松管制,限制垄断,鼓励竞争,实施反垄断法;七是拒绝管理贸易政策和手段,开放市场,鼓励内外竞争,促进企业创新。 评论: 在竞争力理论研究初期,是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成本理论概念从绝对成本入手,既而大卫·李嘉图发展为比较成本论理论,即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比较成本,

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国际经济与贸易 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新技术的发展已成为通过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日益成为影响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主导因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相比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只占12. 7%,低于发达国家平均30%的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8%的比率。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体系的垂直分工中,我们处于不利的地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是在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不是以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自主机制和内在关联性形成的,而是通过政府建立开发区、高新区,以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来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的企业空间。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化发展趋势更为突出,集中体现在国家及地方政府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本文将利用实证分析、结构形式分析、比较分析、综合分析以及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认识,对我国浙江省高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得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虽然我国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突出,但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竞争市场中依然存在着问题,包括组织模式、产业创新和升级不足,存在发展偏好等不足,以得出结论即浙江省的高新技术产业需寻求有效的途径来提升竞争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给出几条建议,使得浙江省的高新技术产业能向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驰行。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选题背景

IMD_WEF国际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_以中国为例_肖红叶(已读)

第23卷第1期Vol .23 No .1 统计与信息论坛 Statistics &Information Fo rum 2008年1月Jan .,2008 收稿日期:2007-12-30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社科规划重大项目《竞争力评价理论方法体系化研究》(2006ZD80)作者简介:肖红叶(1949-),男,河北定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统计分析; 郑华章(1963-),女,四川万源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竞争力理论与应用研究。 【统计理论与方法】 IM D -WEF 国际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 ———以中国为例 肖红叶,郑华章 (天津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统计研究中心,天津 300222) 摘要:从IM D 和WEF 对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存在很大差异的事实出发,基于两机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评价结果数据的比较研究,得到了以下基本结论:I M D 和W EF 对竞争力概念的不同认识,是产生差异的理论背景;其相应的竞争力模型、指标体系、综合信息处理方法设计,是评价结果产生差异的决定因素;就中国而言,决定差异的因素集中体现在与GDP 相关的指标、对外收入指标及就业人口规模等指标数据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评价差异;IM D ;WEF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116(2008)01-0005-06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u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简称IMD )和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 rum ,简称WEF )是目前 国际上从事竞争力评价研究的最著名的两家机构。近两年,两家机构对中国大陆竞争力的排名出现分化,特别是2006年,IM D 评价中国大陆竞争力有明显提升,在61个经济体中位居第19位,而WEF 的排名显示中国大陆竞争力在继续下降,在125个经济体中仅排在第54位。由此引发了国内各界对两种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有效性的质疑,并对中国竞争力究竟是一个什么水平而感到困惑。本文通过对IMD 和WEF 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比较研究,分析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正确理解国外对中国竞争力水平的评价信息,以及如何开展中国竞争力评价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支持。 一、评价差异的统计描述 图1、图2展示了近六年IM D 和WEF 对中国 大陆竞争力排名情况,其中图1是当年公布的排名,图2则是为保持可比性,将同年份,同时参加两家机构评价的经济体重新编序的排名。由于2003年 WEF 竞争力核算方法有较大变动,更早时期的排名不具 可比性。2002 年WEF 的排名是WEF 按照2003年方法修订的结果。 图1 中国大陆竞争力图 图2 可比参评体下的中国大陆竞争力图显然,IMD 对中国大陆竞争力的评价始终高于WEF ,即便剔除了经济体不可比因素,也是如此。在2002~2005年期间,两家机构对中国的评价差异

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关于《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云南花卉产业逐渐成为云南省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愈显重要。本文结合云南花卉产业及国际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采用SWOT分析方法,在分析云南省花卉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虽然近些年云南花卉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阻止了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SWOT分析方法 一、引言 花卉产业的发展能够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的农村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因此花卉产业可谓真正的富民产业。 近些年来,中国的花卉产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相比传统的花卉生产大国,中国花卉产业具有着后发优势,生产规模不断扩

大,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在世界花卉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国最大的花卉生产地,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之速度令人瞩目,已然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云南花卉的出口贸易量和出口贸易额在近几年都快速增加。但目前云南省花卉产业仍然属于粗放型生产方式,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诸如生产规模小,社会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物流成本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花卉品种不多而导致在国际贸易中受制于人等等,这些问题极大的限制了云南花卉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本文阐述了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采用SWOT 分析法全面分析云南花卉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找出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进一步提升云南花卉产业竞争优势,更好参与国际竞争,从而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花卉产业的异军突起吸引了很多学者的眼球,对于花卉产业的研究也日趋增多。针对“云花”走出国门,部分学者研究了云南花卉产业的出口情况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程士国(2008)以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为例,分析“云花”对外出口所面临的生产规模小,物流成本高,对新品种保护认识不足,出口渠道混乱四大问题,提出要大力发展花卉合作社,引导鼓励合作社与大企业联合,加强物流体系建设,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等促进现代花卉产业发展的措施。同时该学者认为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述评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使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重要性,引起了我国政府部门、管理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虽然各部门和研究机构研究产业竞争力的目的有所不同,但最终都能通过研究客观评价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和趋势,为提出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也正是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回顾,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竞争力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按照竞争主体和层次的不同,国际竞争力分为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对一个国家而言,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决定其整体竞争力水平的根本,能够反映一国或区域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技术和经济交流、贸易、投资和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因此,有学者认为在定义国际竞争力时应定位于产业层次。①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争议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学术界还处在不断争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 1.世界经济论坛(WEF)。世界经济论坛在1997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②中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在人均实际收入方面达到持续高增长的能力,就像以不变价来测定人均GDP一样”。可见,WEF的定义更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居民的生活水平等软性条件。 2.瑞士洛桑管理开发学院(IMD)。瑞士洛桑管理开发学院1997年在《国际竞争力年鉴》③中指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在其特有的经济与社会结构里,依靠自然资源禀赋以创造附加价值,或者着重于改善国内经济环境条件以吸引国外投资,或者依靠国内内部型经济和发展国际型经济,以创造并提高附加价值、增加一国财富的能力。这一概念以在世界市场上获得更多财富为目标,具有宏观性,强调国家通过协调资产与过程、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扩张能力、全球经济活动与国内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这四对关系来实现其国际竞争力。 3.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认为:国际竞争力就是产业竞争力问题,是指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及提供服务所反映出来的竞争能力,它是与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或产业利润率一致的。 4.王丽萍等(2006)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背景下,在产业发展的特定阶段,一国产业通过对各种可利用资源的不断整合和创新,在国际市场上相对他国竞争对手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产品或服务,并能持续获得较高效益的一种综合能力。 此外,还有很多学者也给出了各自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他们普遍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种比较生产力,但各自研究视角的不同造成了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同理解。可见,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尚未建立起一个被不同学者广泛接受的定义。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产业间的竞争主要是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企业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需强调的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不等于产业内所有企业竞争力的合力,这不仅因为企业之间存在的有序或无序的竞争关系会影响到产业国际竞争力,而且还因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反映了除企业竞争力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产业特性,如企业结构、企业集中度、产业政策等,这些因素本身就影响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它们同企业之间存在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样会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总是附属在一定的产业内,企业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述评 安玉荣1,张之梅2 (1.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300;2.北京市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北京100125)【摘要】文章较全面的回顾了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并进行了评述,主要探讨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并说明了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回顾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两大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并详细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总结评述了已有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及具体评价方法,旨在为研究中国产业竞争力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理论;述评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12)01-0189-04 【收稿日期】2010-12-14 ①苏涛:《产业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内涵初探》,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年第6期,第15-17页。 ②WEF(1997),Global Compitiveness Report1997,World Economic Forum,Geneva,Switzerland. ③IMD(1997),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1997,Institute for M anagement Development,Lausanne,Switzerland. 【作者简介】安玉荣(1976-),男,山东胶南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高等院校教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国际服务贸易;张之梅(1980-),女,山东沂水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市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技术人员,研究方向: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国际服务贸易。

产业国际竞争力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一)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 衡量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建立:1.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指标。2.国际贸易中的产业结构指标。3.产业素质指标。在具体指标设计时,需要考虑资产(assets)与过程(processes)两方面相结合的原则。资产指一国目前所拥有的竞争资产的存量,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就是指产业结构现状;过程指一国拥有的创造增加价值的能力,即各种转换能力,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就是指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资产反映了一国保持目前竞争力的能力,过程则反映了一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能力。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设计理论依据与设计原则, 显性指标1.产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 2.产业盈利能力(产业平均资产利润率) 隐性指标直接原因指标 与生产率有关的 各项指标 1.劳动生产率 2.成本 3.价格 4.企业规模 与市场营销有关 的各项指标 1.品牌商标 2.广告费用 3.分销渠道 与企业组织管理 有关的各项指标 1.售后服务网店 2.全球质量保证体系 间接原因指标 生产要素类指标 1.申请专利技术项目及其估价 2.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 比重 3.做出过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 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及其 在专业人才中的比重 需求因素类指标 1.需求规模指标和需求增长速 度指标 2.产品系列化指标 相关产业因素 相关产业和供应商的工业产出 绝对额及其占一国或一地区 工业总产出比重 企业战略、结构 和竞争状态因素 指标 1.行业平均工资水平 2.企业或行业债务率 3.企业的资本结构 4.行业的市场结构 编辑 (二)某一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实际上有两类:一类是显示性指标,即它说明国际竞争力的结果;另一类是分析性指标,即它解释为什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分析性指标又可以分为直接因素指标和间接因素指标。他们之间的具体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构建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理论演进的启示(一)

构建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理论演进的启示(一) 摘要:劳动力市场的理论演进揭示,现实的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在发展中国家大多存在严重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分割的原因来自劳动力供给方面、产业方面以及制度等多种因素。中国要构建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关键是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实践上可从多个方面同时推进。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分割;一体化 《珠三角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是广东省今后重大发展任务之一。要“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其中“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必要条件。 一、新古典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的认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新古典学派在劳动经济学领域一直是公认的主流学派。该学派有许多代表人物,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第一,强调市场机制以及市场要素在决定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而将其他影响因素如法律、制度、文化等作为事先给定的因素;第二,对人类行为模式的假设为:经济人、理性选择、偏好独立;第三,对劳动力市场本质的假设:劳动力市场具有高度的竞争性,存在大量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双方都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在市场自由进入和退出,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研究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大量运用边际决策原则,即在经济人假设前提下,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是有利可图的。二是常常运用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理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假设条件少,能够推断出精美复杂的经济模型,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致命缺陷:一旦假设条件稍有偏差,模型和预测结果便可能被全部推翻。 根据上述对新古典劳动经济学派的简短回顾,可以看出,在其理论框架中,劳动力市场被当做是富有竞争性的、统一的整体,不存在地区、城乡等的隔离现象,这是分析个人和企业行为的前提和出发点。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劳动力市场的认识——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LMS)对劳动力市场的认识与新古典劳动经济学派的假设截然不同,认为新古典学派的竞争性假设无法解释劳动力市场的许多现实(如贫穷、歧视、与人力资本相悖的收入分配等),忽略了劳动力市场职业结构的性质和制度因素的作用。 该理论的特点是:劳动力市场不再被看做为一个连续的统一体,而是被分割为几个不同的市场,各个市场有不同的特点,它们有不同的分配劳动和决定工资的方式;各个劳动力市场是相对封闭的,造成这种封闭的因素是集团因素的联合和制度因素的约束。该理论在研究方法上表现为:第一,侧重从需求的角度研究劳动力市场均衡和工资的决定,而新古典学派侧重从供给的角度研究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二,强调制度、组织、习俗包括社会歧视对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影响。 最早全面阐述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是多林格和皮奥里,他们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是有高度组织的正式劳动力市场,有详细的雇佣决策原则,市场力量基本不发挥作用。其需求方生产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工资分配遵循的并非新古典的边际原则,劳动者收入高,升迁机会较多。而次级劳动力市场的雇佣与工资分配则根据边际决策原则决定,市场力量工资和就业决定中发挥主要作用。其需求方为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小公司或行业,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缺乏培训与晋升的机会,一级市场与次级市场之间存在流动障碍。 关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新古典学派从劳动力供给角度出发,认为人力资本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则从劳动力需求角度出发,认为分割主要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