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国古代文学史

秦汉文学

两汉乐府——汉代诗歌一种,乐府为汉朝掌管音乐的官府,搜集整理民乐俗曲,故名。两汉乐府体裁五言为主,句式灵活,语言自然,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活气息浓厚,题材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怨歌行》

《古诗十九首》——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内容多为中下层文人的漂泊之苦和相思之情,表达祈求社会安定、渴望团聚的愿望。真实记录了失意文人的生命无常、及时行乐的颓废情绪。总的来说比较单薄,

没有广泛反映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疾苦,但艺术成就突出。组诗名。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古诗十九首》主要是书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应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创作于东汉,描写劳动人民对封建礼教进行最后抗争,歌颂了至死不渝的爱情。为人民所喜爱,传诵不衰。

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歌通过焦仲卿、刘兰芝这对恩爱夫妻的悲剧性遭遇,控诉了封建礼教束缚、家长统治和门第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幸福的合理愿望。焦仲卿、刘兰芝和焦母、刘兄及刘母这几个人物的成功塑造,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成就。《孔雀东南飞》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明代王世贞称之为“长诗之圣”。它对后世叙事诗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汉赋——汉代文体。直接受屈宋楚辞和战国恣肆之风的影响,是汉代主要文学样式。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

阶段: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内容有五类:城市宫殿类,游猎类,记行类,述志类,咏物类。汉赋思想性一般不高,艺术上呆板,形式主义严重,但客观上反映了汉朝政治经济的繁荣和贵族的审美,具有一定认识价值,对于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赋比兴——赋就是铺陈,在《大雅》中使用较多;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突出鲜明;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但这种事物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歌的感染力,对后世诗歌创作有极大的影响。

【枚乘与《七发》】枚乘,字叔,江苏淮阴人,是西汉著名的词赋家。其主要活动时期是汉文帝和景帝两代。在吴王刘濞和梁孝王刘武的宫廷里做过文学侍从。他的文笔流畅犀利,思想超凡。但他的作品多已散佚,今仅存《七发》等三篇收在《枚叔集》中,其中就以《七发》最为著名。《七发》是赋体散文,主要内容是写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问候,通过主客的问答,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说明贵族子弟的这种痼疾,根源于统治阶级的腐朽思想,一切药石针灸都无能为力,唯有用“要言妙道”从思想上治疗。赋中用了七大段文字,铺陈了音乐的美妙,饮食的甘美,车马的名贵,漫游的欢乐,田猎的盛况和江涛的壮观。《七发》虽未以赋名篇,却已形成了汉大赋的体制。它通篇是散文,偶然杂有楚辞式的诗句,且用设问的形式构成章句,结构宏阔,辞藻富丽,刘勰称:“枚乘□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龙·杂文)从汉初的所谓骚体赋到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汉大赋,《七发》是一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司马相如,字长卿,汉赋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子虚》、《上林》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这两篇赋在汉赋发展史上有着极重要的地位,它以华丽的辞藻、夸饰的手法、韵散结合的语言和设问回答的形式,大肆铺陈宫苑的壮丽和帝王生活的豪

华,充分表现出汉大赋的典型特点,从而确定了一种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和所谓“劝百讽一”的传统。以后大赋的作者,基本上都是模仿这二篇赋的体式,而在题材和语言方面加以变化。

秦汉散文——秦朝留下来的散文很少,主要有《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两汉散文最先发展起来的是政论文。

西汉前期的政论散文——特征:(与诸子散文相比)更注重具体的实际政策方针,而不是一般地从理论上讨论政治原则;既继承了战国散文纵横驰骋的气势,又具有战国散文所缺少的事饬谨严的风貌;更具有恢宏的气度,和身在其中的热情。贾谊《过秦论》《论治安策》晁错《论贵粟疏》《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晁错的政论文比贾谊的文章更细密严谨,切合实际,文采和情感则稍逊

贾谊——西汉政治家、思想家,散文家。思想博采异说,而折诸儒家。主要社会政治主张反映在《治安策》《过秦论》,分析透彻,文笔犀利流畅。

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思想以儒家为主,也杂有法家、黄老的成分。《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名篇,通过秦统一天下及亡秦的轻易,引出秦朝短期覆灭的教训,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压抑,语言犀利激切,赋予文采。另一篇著名政论文《陈正事疏》,又称《治安策》,忧时济世的感情溢于言表,富于鼓动性。贾谊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善于运用不同历史事实的对比来分析利害,在铺张渲染的描写中造成文章的充沛气势,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吊屈原赋》在抒发对屈原不幸遭遇的同情中,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晁错——西汉政论家,看到匈奴侵扰严重、商人兼并农民土地等问题,先后上书主张加强边防,重农抑商,与民休息。《论贵粟疏》《晁错三十一篇》,议论犀利,分析深刻。

西汉学者、政治家、散文家。在政治上,力主削弱诸侯势力,维护汉帝国的统一,触犯了朝内亲戚勋臣和诸侯的利益,因而遭到激励的反对。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兵叛乱,迫使景帝腰斩晁错。贾谊早先提出的重农抑商的论点,在晁错的《论贵粟疏》等文章中得到更集中、更详尽的发挥。晁错的政论文议论切实中肯、逻辑

严密、条理清楚、语言明白晓畅,体现了作者对现实深刻的观察和匡

正时弊的政治热情。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该书记事起于黄帝,终于武帝。取材丰富,材料选择谨慎,堪称第一步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通史。开辟的纪传体对后来史书影响深远。文字生动精炼,写人叙事形象鲜明,对后来的散文和传记文学影响深刻。是一部批判性而非歌颂性的著作;第一次以人为本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认识到是物质利益的追求才是人的历史活动的潜在动机;衡量历史人物的地位,司马迁依据的是他们的实际成就,而不是获得何种名位;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司马迁10 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 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

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

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

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

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

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史记》是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巨著。它记述了中国上自黄帝、下

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 年的历史。开创了中国纪传体的历史

学和历史传记文学,为中国文化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同时,首创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主,又吸收了编年、记事等体裁的长处,以本

纪、世家、列传为主,又有表、书相配伍,此后,纪传体成为中国古

代正史编撰的规范。因此,《史记》具有较高的的史学价值。

《史记》的体例——

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始终和帝王本人的事迹

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八书: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类似后世专门的科学史。

三十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如诸侯、王。

七十列传: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少数列传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共130篇,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约3000年的兴衰沿革。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

《史记》地位和影响

【桓宽与《盐铁论》】西汉宣帝时,桓宽根据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 年)盐铁会议的文献,剪裁、组织而成的《盐铁论》,不仅保存了西汉中叶的经济思想史料,也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其中对时政的批评,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揭露,对不切实际、迂腐经生的讽刺,都很深刻。在形式上,《盐铁论》是汉赋主客问答形式的改造和变化,有创新意义。文章结构严密,语言质朴,并常以历史故事和生动的比喻增强其论点的说服力。

王充和《论衡》——东汉唯物思想家。哲学上认为物质性的“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否定天人感应说;伦理上主张道德起源于人类物质生活进步;主张人性有善有恶,可以通过教育改变;较全面的阐述了逻辑论证问题。无神论著作《论衡》,总结前人基础,建立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强调感觉经验是认识的源泉,在文学上强调真实。该书评述了东汉以前各种学说,有一定价值。

【王充与《论衡》】王充,东汉思想家。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而其集

大成者并作为“国宪”和经典的是皇帝钦定的《白虎通义》。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班彪——东汉史学家,博学,专门从事修史,著有《史记》后传。

班固和《汉书》——东汉史学家。中国纪传体西汉断代史,首创断代史,对后来影响大。首次创立《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反映当时官职制度和变迁。中的志最为人重视,系统记载法律制度等的沿革。还有中国现存最早书目。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研究西汉的重要典籍。【班固与《汉书》】班固,是著名的辞赋家,撰有《两都赋》、《幽通赋》等,又是著名史学家,著有《汉书》。在司马迁死后,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10 余人,曾继《史记》续写武帝以后的汉史。东汉建国后,班固的父亲、史学家班彪认为这些续作皆言辞卑俗,与《史记》太不相称,乃“采其旧事,旁贯异闻”,写作《史记后传》65 篇。班彪死后,班固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写作《汉书》。《汉书》是西汉一代历史的纪传体著作,也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100 篇,80 万字。《汉书》同《史记》一样都是纪传体,但《史记》是通史,《汉书》则是断代史。该书叙述自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 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 年)西汉王朝230 年历史,武帝以前多采《史记》,武帝以后则以班彪所著《后传》为基础,参以当时官府藏书,对史实进行订正。尤其增加了许多诏令,丰富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有很高的史料价

值。它记事详审,文辞精练,被后世

看作和《史记》具有同等价值的“正史”典范。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以后多数正史都是采用这种体例进行编写的。

■《史记》和《汉书》的比较

1、体制上:二者都是纪传体史书,结构安排也基本相似,如都分为“本纪”“表”“列传”等体例构成完整的体系。其不同在于,《史记》是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而《汉书》是断代史,记载的是西汉始末。

2、作者的思想方面:司马迁的思想是“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汉书·司马迁传》,在接受儒家思想的同时也接受了各家特别是道家的影响。其思想中有批判精神,再加上自身的遭遇,就更增添了司马迁的反抗性。而班固则恪守儒家正统观念,缺乏司马迁那种深刻的认识和批判精神,往往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来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封建正统观念比较浓厚,所以《汉书》虽多半取材于《史记》,笔端精神则迥异。

3、文章风格上具有三方面的不同:

(1)取材不同。《史记》是雅俗并收,其文章更多带有生活气息,带有独创性。《汉书》却重于尔雅之文,多收录各种经术文章和辞赋。(2)语言不同。《史记》多以当时之语释古时文字,兼取口语,行文多用散体。而《汉书》好用古字,崇尚藻饰,倾向排偶骈俪。后汉范晔说“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正反映了这种差别。

(3)笔法不同。《史记》的行文,奇特变幻,不拘一格,如《屈原列传》婉雅凄怆,《滑稽列传》调笑嬉戏,俱因文而异。《汉书》的行文虽然没有《史记》富于变幻的特点,但以结构谨严,工整细致见长。总的来看,《汉书》的叙事一般说来不如《史记》的生动,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没有《史记》的鲜明。但《汉书》结构谨严工练,文辞详赡华茂。二者各有千秋,对后世都影响很大。

三国两晋南北朝散文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除了孔融,其余六人都依附于曹操、他们与曹丕、曹植兄弟有密切的文学交往,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在其他一些杰出作者的参与下,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局面。

【竹林七贤】又名“竹林名士”,西晋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他的代表作为《酒德颂》。

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声无哀乐论》——三国魏时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博学,擅长诗文音乐。《绝交书《是代表作,对虚伪的儒家法礼制度以及礼法之士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声无哀乐论》是音乐美学哲学著作,批驳儒家传统乐论。认为音乐属于客观事物,哀乐属于内心情感,与音乐无关。

三国魏时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政治上倾向曹氏集团,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又锋芒毕露,公开发表“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言论,当面奚落司马昭心腹钟会,直接触犯了假借礼法图谋篡魏的司马氏集团,最终被司马昭以“乱群惑众”的罪名杀害。嵇康博学多才,诗文俱佳。热爱音乐,擅长弹琴。尤以散文成就高,其散文包括哲学政治论文、书信等。论文今存9 篇,以政治论文《管蔡论》、哲学论文《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最有代表性,内容上虽不乏抽象的玄理讨论,但其目的则是对现实的否定和对传统儒家的名教观念的挑战。有“不学未必为长夜,《六经》未必为太阳”之说。书信今存两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和《与吕长悌绝交书》,其中《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嵇康散文的代表作品。

李康《运命论》——三国魏文学家。《运命论》探讨国家命运与士人个人出处之间的关系,认为个人穷达首个人的“命”与时代的“时”摆布。

三国魏文学家。字萧远。李康所作《运命论》,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个人出处之间的关系问题。李康从“五德更运”的观点出发,认为各个朝代按五行更始,以次相代。这种“运”不是杰出人物靠个人努力所能改变的。个人的出处穷达贵贱又受个人命运的“命”与时代命运的“时”摆布。他列举历史上正反面人物与事件,以图证明上述推论。该文特别重在对士人出处问题的探究,强调“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乎乐天知命矣”,“是以圣人处穷达如一也”。但又强调虽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可是志士仁人“蹈

之而弗悔”,是为了“遂志而成名”。此文曲折地反映出魏晋易代之际的知识分子对待政治的矛盾心情。

【阮籍《大人先生传》】阮籍,字嗣宗。《大人先生传》是他著名的代表作,文中假托“大人先生”之口,表述自己对社会历史的看法,揭露封建礼法的虚伪的本质。文中还辛辣地讽刺了世上所谓的礼法君子,表达了对于伪善者的的痛恶。不过文章通过“大人先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周围切近的矛盾冲突采取一种隔远和逃离的态度。阮籍的文章多用铺排之笔,辞采富丽,并使用很多对偶句,以单行散句交错其间,使之奇偶相生,整齐中见变化。

陈寿《三国志》——西晋史学家。分《蜀书》《魏书》《吴书》,纪传体。其文笔和史学受推崇,《三国志》《汉书》《后汉书》《史记》并称“四史”

陈寿,字承祚,传世著作有《三国志》65 卷。《三国志》为纪传体史书,分《魏书》30 卷、《蜀书》15 卷、《吴书》20 卷,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三国时期60 年间的历史。后世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三国志》文章简略,有一部分传文颇见精彩,都以简约的文笔写出了人物的个性,颇有动人之处。明朝初年,罗贯中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加以艺术创造,完成了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演义》。

杜预《左传集注》——西晋军事家。《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

西晋文学家,字元凯。杜预曾撰《善文》50 卷,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一个散文选本。他在学术上颇有造诣,自称有“《左传》癖”。曾作《春

秋左氏经传集解》30 卷、《春秋释例》、《春秋长历》及《盟会国》自成一家之学,其中《集解》对后世的《左传》研究颇有影响。

鲁褒《钱神论》——西晋文学家。《钱神论》是词赋问难之体,论钱之妙如神。

西晋文学家,字元道,著有《钱神论》。此文虽名曰“论”,其实仍然沿袭辞赋问难之体。

文中虚拟司空公子与綦母先生的问答,极论钱之妙用如神,而语带谐谑,揶揄笑骂,恣肆酣畅。文中精彩之处颇多,此文一出,即为当时痛疾时世者所传诵。

陶渊明《归去来》《桃花源记》——晋宋时期文学家。渴望进取,干一番事业,但由于儒道思想矛盾,时隐时退。后期毅然辞官隐居,后期诗歌成就很高。有饮酒、田园、咏怀三类。《归去来》是陶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宣言,描写了他隐退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生动自然,引人入胜。《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曲折反映了随现实的不满,对现存制度的彻底否定和对理想世界的渴望。

陶渊明,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辞赋中,《闲情赋》铺陈了一连串爱情追求的幻想。《感士不遇赋》不仅是自悲有志莫骋、怀才不遇,也是很多没有出路的文士抒愤。《归来去兮辞》是他与官场诀别的宣言。韵文中,《扇上画赞》以四言韵语赞隐居之士;《读史述》9 张赞《史记》人物;《自祭文》与他的《挽歌诗》都是他临终前写下的向人世告别的作品。

散文方面,大约在晋宋易代前后,他写了《桃花源诗并记》这篇流传千古的作品。

【范晔《后汉书》】范晔,字蔚宗,小字博,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90 卷,为我国史学名著。北宋时,人们把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30卷,与之合刊,成为今天的《后汉书》。此书为纪传体断代史,

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本书以文采著称于世,其中的序论和赞尤为突出,作者曾自翊为“奇作”,比之于《过秦论》。文章风格取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

郦道元《水经注》——北魏地理学家、文学家。著名地理著作、散文。集6世纪以前中国地理学大成,又是山水散文佳作。【郦道元《水经注》】郦道元,北魏时期的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以《水经》为纲,作了20倍于原书的补充和发展,实际上已另成专著。《水经注》形象地描绘了中国各地魅力的山川景物、自然风光,是魏晋南北朝山水散文中的佳作。行文以散体为主,写景状物有时也采用骈文修辞手法,显然受到了当时南朝山水诗文的启发,对后世山水散文有巨大影响。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佛教著作,北魏杨衒之撰,记述当时洛阳佛寺兴衰,提供古代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杨衒之,生卒年不详,北平人,博学多才,以文章传家,与佛界人士多往还,亲睹洛阳城佛寺兴衰,感慨系之,乃撰此记。“伽蓝”是佛寺的别名。《洛阳伽蓝记》实为记述洛阳寺庙之作。全书按地域分卷,分为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五卷,其体例为先写立寺人、寺庙防卫及建筑风格,再写相关人物、事件、传说、逸闻等,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典籍,也保存了许多洛阳地区的掌故、风土人情和中外交流诸事,此外,其文笔生动优美,“秾丽秀逸,烦而不厌”,兼用骈俪,风格与《世说新语》相类,亦是上品文章,为我国早期地区专业志的佳作之一。

【木兰诗】略

曹丕《典论.论文》——三国时期魏国君主,文学家。爱好文学,有成就。《典》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

文学专论。评论了建安七子在文学才力上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提高了文学社会地位,推动了文学的繁荣,是中国文学走向成熟和自觉的标志。

曹丕,即魏文帝,字子桓,魏文学家。《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有多篇专文组成,《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论文》诠释人物,评论文章,简介而准确,三言两语即能抓住要害,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典论·论文》开了综合评论作家作品的风气。(文章包括的四个部分P37 )

陆机《文赋》——西晋文学家、书法家。《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采用“赋”的体裁写成的文学理论专著。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对于构思中的想象和灵感等方面的问题,有许多精辟见解。

】陆机,西晋文学家,字士衡。陆机是西晋太康、元康间最著声誉的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太康之英”。就其创作而言,他的诗歌“才高词赡,举体华美”,注重艺术形式技巧,代表了太康文学的主要倾向;就其文学理论而言,他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陆机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并总结前人的经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较系统地论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对于文学创作构思过程中的想象问题和感兴问题的论述尤为精辟。

挚虞《文章流别论》——晋人,文学理论专著,关于各种文体的性质、源流的专论,也有文章的作用和文章评价。

【挚虞《文章流别论》】挚虞,西晋文学评论家。所作《文章流别论》,为中国文章总集之始,论断多位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引用。《文章流别论》是关于各种文体的性质、源流的文学理论专论,文中发挥了

儒家传统文艺思想,强调文章的人论与王泽的教化作用,反对浮夸侈靡的文风。挚虞所采用的评论文体的方法,与梁代刘勰《文心雕龙*序志篇》中所讲的“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著述纲领有相类似之处。它对南朝文学理论专著有着重大影响。

葛洪《抱朴子》——晋代道士,医学家。《抱朴子》有仙道学说,兼收诸子学说,还记载了很多炼丹之法,是魏晋时期道教丹鼎派集大成之作,也是化学冶炼的著作。

《抱朴子》东晋道家理论著作。分为“内篇”、“外篇”。“外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自称“属儒家”,另外“外篇”中也有有关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内篇”论述神仙、炼丹等事,自称“属道家”。

刘勰《文心雕龙》——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家。《文》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提出文学批评的根本原则。继承发挥了儒家的文学思想,认为儒家经典是一切文体的本源;初步建立了文学史观念;分析了文学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从创作的各个环节总结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初步建立文学批评方法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奠基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著作。

刘勰,中国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心雕龙》,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刘勰撰,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 个部分。总论明确提出了其文学批评的根本原则,是全书的“枢纽”;文体论讨论文体约35 种,就其源流演变,及其不同特征等分别进行了论述;创作论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批评论提出了批评的态度问题﹑批评家的主观修养问题﹑批评应该注意的方面等。《文心雕龙》在文学批评史上的

突出贡献是:①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观念;②分析论述了文学创作内

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

③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④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是一份宝贵的遗产。

萧统《文选》——现存最早诗文总集。南朝梁太子萧统编选。有诗歌、词赋、杂文三类。初步注意到文学与其他著作的区分。中国南朝梁文学家,南朝梁代昭明太子,信佛能文,作品多宣扬佛学及表现上层贵族生活情趣,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文选》的主编。《文选》,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又称《昭明文选》。全书收录作品514 题,大致划分为赋、诗、杂文三类。入选文章范围很广,从周末屈原,下迄梁代,选入一百二十七位作家的五百篇诗文,对於当时艳体诗、咏物诗,一概不选。入选之作多比较精,以三十卷的篇幅,概括了当时各种文体的大致面貌和代表作,使后人研究这七八年的文学史,得到极大的方便。

【钟嵘的《诗品》】中国古代诗歌评论著作。南朝梁钟嵘著。书中品评了自汉至梁共122 名作家的五言诗的上下优劣,故称《诗品》。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并仿照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和刘歆《七略》的品论方法,把这些诗人分入上中下三品。上品包括李陵、班姬等11 人及无名氏古诗;中品包括秦嘉、徐淑等39 人;下品包括班固、郦炎等70 多人。每品又依时代先后次序排列,一一予以品评。

钟嵘在《诗品》中除了品评之外,还提出了关于诗歌创作的重要理论。钟嵘在《诗品》中对作家作品的风格渊源进行了历史的分析,提出

了较为系统的看法。但是由于他不重视生活阅历对作家风格的决定性影响,不曾周密地考虑作家风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仅仅着眼于某一方面的相似与否,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犯了主观、牵强的毛病。此外,钟嵘在《诗品》中对作家的分品也有不妥之处,如把陶渊明、鲍照列入中品,对作家的优劣品评未能完全摆脱形式主义倾向,引起后世不少非议。这些都是《诗品》的历史局限性。

钟嵘的《诗品》,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发展达到了新的阶段,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代的诗话有深刻的影响。

汉魏六朝小说——中国小说萌芽。小说的概念最早见于刘歆《七略》。分志人志怪两种,对后代小说戏剧的发展,特别是唐代传奇小说的发展有着直接重要影响。

《搜神记》——志怪小说代表作。东晋干宝编撰,多为灵异怪事或民间传说。情节简单,设想奇幻,富浪漫色彩,暴露统治阶级的残暴,歌颂反抗者的斗争。

【《搜神记》】志怪小说集。撰者东晋干宝,是晋初著名史学家。《搜神记》所记多为神怪灵异,但也保存了

不少民间传说。由于本书篇幅较大,所收内容庞杂,且多有价值的名篇,所以在六朝志怪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当时人刘琰成为“鬼之董狐”。

《世说新语》——志人小说代表作。南朝宋刘义庆撰,记述南北朝时期人物的遗闻轶事,文字质朴,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对后世笔记文学影响很大。志人小说集,编著着刘义庆,南朝宋宗室。《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

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

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采。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文学影响尤其大。

隋唐五代文学

古文运动——唐宋时期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代表有“唐宋八大家”,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丰硕的成果。始于韩愈,提倡继承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提倡“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文以明道”,目的在于复兴儒学。还承认个人情感在散文中表现的合理性,反对骈文刻意模仿,内容空虚。宋代进一步开创了平易流畅、骈散结合的古文新体,并为后代所遵循直到被白话所替代。古文运动解放了文体,推倒骈文的绝对统治,恢复散文自由抒写,对实用散文和艺术散文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强调道对文的支配性,从而取消了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这在文学观念上是重大倒退,进而导致了作家个性收敛,对文学的发展加上了沉重的束缚。

韩愈——唐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古文运动倡导者和领袖。主张学习先秦两汉文章,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复兴儒道;强调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文以载道;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不平则鸣”的观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在散文和诗歌创作实践中成就卓著,《师说》《南山诗》《昌黎先生集》。散文气势充沛,诗歌奇特雄伟。

柳宗元——唐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的严谨性,强调作家道德修养,推崇先秦两汉文章。在诗歌方面的主张也代表了进步倾向。论说文、山水游记等散文成就很大《捕蛇者说》《永州八记》,诗歌《梦归赋》,文集《河东先生集》

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古文——以文言写作的散体文,唐韩愈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供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采用的散文,称之为古文,单行散句,没有规定形式的文体。

时文——流行于一个时期的文体。唐代指科举考试采用的律赋,北宋时指骈俪文,明清指八股文。古文运动时与古文相对而言,律赋骈偶化、声韵化,对偶工整。

骈文(四六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骈俪文。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讲究平仄、韵律和谐。重视修辞。总的来说重视形式技巧而忽视了内容表达。唐以后,骈文形式完善,宋代一般称四六文。

唐传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因晚唐小说集《传奇》而得名。内容多述奇闻轶事,标志中国古代短篇小说趋于成熟。与汉魏六朝小说相比,内容更多记载人间世态,反映社会生活。篇幅加长,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多为散体,多四字句,句法整体,沿袭六朝志怪小说传统。经历了前、中、后三个发展阶段。《南柯太守传》《莺莺传》《柳毅传》等。影响深远,为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主要样式。《唐宋传奇集》——唐宋传

奇小说选集,鲁迅编。收录脍炙人口的名篇。

敦煌歌辞——唐敦煌通俗文学中的一类作品。大多为唐五代时期所作。符合乐理原则,能演奏和歌唱,歌词大都源自民间,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下层人民感情。有征战、爱情和妇女生活内容。继承了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

敦煌变文——唐代俗讲文学底本,说唱文学体裁,因变文在敦煌千佛洞发现而得名。主要是散韵并陈,说唱相间的体制。内容有佛教故事,历史故事或当代故事。《伍子胥变文》、《降魔变文》。以变文为代表的唐代通俗文学,是后世话本、词话、弹词、戏曲的先驱。变文实质上是通俗叙事文学,说唱相间为主要艺术特征,是戏曲和通俗小说的重要渊源之一。

宋代文学

宋词——中国古代的长短句歌词。宋代是长短句歌词繁荣时期。词以宋称,体现宋词的重要地位。词兴起于唐代,盛于宋。主要作家有欧阳修、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由唐入宋的过渡;多风格的繁荣局面;蜕变。到南宋时,宋词与民间抒情小调,蜕变为曲,为元曲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宋代,词在写实、抒情方面还存在局限,但有特殊的艺术个性,宋代艺术家在这一领域尽展其才。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倡导者。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继承汉与古文运动精神,提出以文明道,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从实际出发提出平时的散文理论,自己的创作成就也很高,尤以散文最著名。《醉翁亭记》《归田录》《笔说》《试笔》开宋代笔记文创作先河。赋和诗歌也有特色。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

苏轼——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倡导者。对文学创作倾毕生精力,重视文学社会功能,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生活感受,敢于革新独创,在诗、词、散文方面都取得独到成就。《题西林壁》《水调歌头》《石钟山记》。

苏洵——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倡导者。文章多为军事和政论,《衡论》《六国论》,论点鲜明,论据有利,语言犀利,抒情散文不多。

苏辙——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倡导者。擅长政论和史论,《六国论》《三国论》,以古鉴今,针砭时弊。赋也相当出色《墨竹赋》,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倡导者。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文章以论说见长,也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笔记(宋代笔记文)——古代记录史学的一种文体。属野史。起始于魏晋,可分为鬼怪神仙、历史琐闻和考据辩证类。《搜神记》。考据辩证类居多,宋《梦溪笔谈》清《日知录》。笔记所载,多琐碎,但较官修史书生动,其中很多为正史所不载。

话本——宋元间说话艺人的底本,随民间说话技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起源于唐代说话。话本多数以叙说为主,中间穿插一些诗词,可分为小说和讲史(平话)两大类,是白话文学的最早形式,也是后来章回小说的起源。《大宋宣和遗事》、《三国志平话》;小说话本《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话本编印成书就成了通俗文学作品。明清模仿话本写作的短篇白话小说被称为拟话本,其中讲史类称为演义。

元代文学

元曲——元杂剧和元代散曲的合称。均以当时的北曲配乐,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为“四大元曲作家”,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元杂剧尤为突出。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融合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成熟的戏剧形式,它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散韵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主要剧作家有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先祖《傅女离魂》、王实甫《西厢记》。

明代文学

唐宋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反对前后七子复古拟古。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既推崇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变学秦汉为学欧曾。主张文从字顺,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唐宋派指出复古派的要害在于缺乏自己的思想灵魂,但是始终未能根本改变文坛局面。清桐城派继承了传统。

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袁中道,袁宗道,袁宏道。因籍贯为湖广公安,故名。给复古派有力的打击。他们反对抄袭,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推崇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建功,但是他们在现实中消极避世,创作题材不够宽广,因而实践未能与理论同一高度。

《三国演义》——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在民间传说、说话艺术和元杂剧基础上撰写。以三国时期历史为基本内容,着重描写魏蜀吴三国纷争和兴衰。对封建社会历史面貌和统治阶级本质特征描绘细致。擅长战争描写。包含了封建正统思想和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艺术成就很高: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栩栩如生,代表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水浒传》——明代章回体长篇小说,施耐庵著。在民间传说、说话艺术和元杂剧基础上加工而成。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直接描写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茅盾,描写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斗争场面宏伟壮丽。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揭示出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在于残酷剥削和压迫,肯定和歌颂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但是“招安”也显示出其阶级思想局限性。人物形象塑造生动,情节紧张,丰富的细节描写,语言富于表现力。

《西游记》——明代章回体长篇神话小说。吴承恩作。以唐僧玄奘赴天竺取经史实为依据,通过加工神化,描写孙悟空保护师傅唐僧历尽艰险西天取经的故事。通过神话形式歌颂正义和勇敢,鞭挞黑恶势力,曲折的反映出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情节生动奇幻,人物语言具有鲜明个性。是明代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

《封神演义》——明代长篇小说。作者许仲琳或陆西星,以宋元话本和民间传说为基础。通过描写周武王伐纣灭商,肯定文王、武王的仁政,鞭挞商纣王的荒淫残暴,表现了作者主张仁政反对暴君的思想,说明人心向背的重要性,托古讽今,反映了社会现实。另一方面通过神魔斗法的描写宣扬宿命论和儒释道合一的思想。想象丰富,艺术形象生动,但人物缺乏个性,情节雷同荒唐。

《金瓶梅》——明代长篇小说,兰陵笑笑生。借《水浒》武松杀嫂为引子,通过对封建市侩西门庆的罪恶生活的描述,暴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具有深刻认识价值。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从此文人创作成为小说主流。之前的小说多为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金瓶梅》摆脱这一传统,以现实社会的家庭和人物为题材,使现实主义小说创作逐渐成熟,为《红楼梦》的出现作了铺垫。缺乏鲜明的爱憎分明感情和严肃的批判态度,大量色情描写,有宿命论和虚无观念。

三言二拍——明代通俗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编纂的三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恒言》。白话拟话本小说集。冯博学多才,重视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凌濛初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多取材于古往今来的奇闻轶事,有劝惩之意。部分作品反映明代商品经济和发展和市民意识的形成,提出了男女平等的要求,暴露统治者的荒淫,但消极迷信成分较大,继三言后最有影响的白话小说集。但不及三言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它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起来的,文体特点:分回标目,段落整齐,收尾完具。一般用工整偶句做回目,概括基本内容。篇幅较长。明清近代中长篇小说普遍采用的形式。

拟话本——明代主要供案头阅读的模拟话本形式写作的通俗文学。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三言: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特点是:比起话本来,它们的篇幅大大加长了,主题思想比较集中,情节更为曲折,尤其在人情世态的描绘上比话本丰富,细节描写和人物内心活动的刻划更细腻丰富。小说中的矛盾冲突一般不如话本的直接尖锐,语言上文言成分增多,没有话本鲜明生动。

李贽和评点学说的内容——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反对礼教、抨击道学,有唯物主义倾向,反权威和偶像崇拜,要求尊重个性和个人权利;对物质生产相当重视,对人欲表示充分肯定,反对禁欲主义。反对复古

摹拟,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己见。评点为古代文学评论的一种形式。《世说评语》为小说评点发端。李贽关于《水浒》的评点有广泛影响,词后评点广泛流行。

张岱和小品文——晚明散文家,沿袭共安派。作品题材广阔,涉及山水景物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被认为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小品文是散文品种之一。书写自有,篇幅简短,文字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多种功能。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杂记随笔。

清代文学

桐城派——清代散文流派。方苞创。主要由刘大櫆和姚鼐,因都是桐城人,故名。以义法为中心,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强调“义理,考证,文章”合一。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文风简明清晰。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登泰山记》,在清代文坛影响极大,对矫正文风起了一定作用。阳湖派——清代乾嘉年间散文流派。代表人李兆洛、张惠言等,因籍贯得名。接受桐城派主张,致力唐宋古文,又提出文章要取骈散二者之长,兼学诸子百家,主张不像桐城派那样拘谨狭隘,与桐城派互有短长。曹雪芹和《红楼梦》——清代小说家。清代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现实主义作品的最高水平。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封建家族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道德、文化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奴婢形象,展示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典型环境,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还歌颂了贵族青年的叛逆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艺术成就辉煌,博大精深。

《儒林外史》——吴敬梓。小说。写明代生活,展示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为中心,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讽刺封建官吏的昏庸和封建地主豪绅的虚伪,以及封建礼教的腐朽。人民在这种社会秩序下灵魂被扭曲。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清代文学家。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广泛,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迫害和人民的反抗;揭露科举制度弊端;反对封建礼教,歌颂真挚爱情和婚姻,想象丰富,情节曲折,是历史传奇和传记的结合。

《镜花缘》——清代长篇小说。作者李汝珍。描写三人出海游历各国和其中一人之女寻父的故事,记叙了多国风光风俗,容量庞大,结构独特,颂扬了女性的聪明才智,肯定女子社会作用。描绘出一个官民平等的理想社会,揭露不学无术的虚伪,手法多样化,但小说人物刻画较差。

《东周列国志》——明清时期小说。余邵鱼著,冯梦龙改编,描写春秋战国列国故事,把分散的人物传记和历史故事融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批判昏君暴君,揭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歌颂名君名臣,每一故事独立成篇,人物栩栩如生,故事生动。也宣扬了封建伦理。

纪昀和《阅微草堂笔记》——清代学者,文学家。博学多才,擅长考证训诂。总纂《四库全书》,著有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内容较多涉及世态,叙述简明质朴。

金圣叹(金人瑞)——清代文学批评家,学问渊博。主要在小说戏剧点评上。将《离骚》《史记》《庄子》《杜诗》《水浒传》《西厢记》合为六才子书,逐一评点,未完成。提高了小说、戏曲地位,见解精辟。

毛宗岗——清代文学批评家。对《三国演义》进行删改,取代旧本广为流行。情节上变动很大,尊刘抑曹的观念和天命思想加强,表现技巧,文字修饰也有提高。

李渔——清代戏曲家,小说家。创作大量戏曲小说。《里翁十种曲》。《闲情偶寄》在戏曲理论批评上的成就超越前人。

王士祯——清代诗人。论诗以“神韵”为宗,要求笔调清幽淡雅,富有情趣。不重视文学对现实的反映,偏重技巧和意境追求。《带经堂集》《香祖笔记》

袁枚——清代诗人,评论家。与赵翼、蒋士铨为乾隆三大家。主张性灵说,抒写性灵。《随园诗话》《续诗品》对历代诗人作品、流派演变及清代诗坛多有评述,并简括诗歌创作过程、方法、修养、机巧等体会。

近代文学

曾国藩——晚清政治家、文学家,利用桐城派私立门户,创立湘乡古文派。对桐城派古文有继承发展。论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20XX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 一、填空题。 1、王安石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又称紫金山,这座山向西距南京城7里,向东距钟山山顶也是约7里,因此称半山,这期间他的诗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炼字炼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又称“王荆公体”、半山绝句、半山诗。 2、《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存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北宋处士林逋(和靖先生),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4、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即故国之悲)也”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5、文章四友指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6、柳永,北宋婉约派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二、选择题。 1、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唐P185 2、通俗诗派,又称“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元稹(《织妇词》、《田家词》)、白居易(组诗《秦中吟》 10首、《新乐府》50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一个诗派,诗歌多用写实手法,多用“新乐府”诗,语言通俗易懂和浅显,重要作家还有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王建(《田家行》)、李坤等。唐P277 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4、陈子昂论诗提倡汉魏风骨,主张诗要有兴寄,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 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1、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2、在思想内容上,《战国策》的特点有:极其重士、崇尚实利、崇尚权便 3、出自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涸辙之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4、楚辞《九歌》包括:《湘君》、《大司命》、《河伯》 5、汉赋作品中,属于骚体的有:《吊屈原赋》、《士不遇赋》、《服鸟赋》、《长杨赋》、《刺世疾邪赋》 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 9、荀子曾游学稷下10、《归田赋》抒情小赋的先驱晚 11、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的意义是: 转折性作品、结构格局上为大赋奠定了基础、后世有许多模仿性作品 12、被唐人称做“通儒之文”的作家是:董仲舒、刘向13、“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14、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15、“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16、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17、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庾信 18、《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19、《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20、《诗经》作品中,《桑柔》不属于婚恋题材。 21、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22、“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23、《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24、《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25、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27、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28、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29、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30、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31、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3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33、“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34、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35、汉大赋的特征是:主客问答、铺陈状物、喻本相间 36、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37、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38、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39、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40、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41、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42、认为当时局势可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的西汉政论文是:《陈政事疏》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复 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的 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立足现实,抒情言志:《诗经》开辟了我们诗歌的抒情传统。 (2)“风雅”精神:风,国风,雅,大小雅。“风雅”精神,简单说,就是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是后世优秀文学家的共同追求。 (3)比兴传统:《诗经》开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传统,指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五、《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上古至战国的文学 (上古——公元前221年) 概说 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是非常长远的。据文献记载,大概到了传说的五帝时代,可能已经进入氏族社会后期。我国儒家所乐道的尧舜禅让,天下为公,大概就是氏族部落会议以及氏族长和部落酋长推选制的反映。那时的社会没有阶级,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儒家经典著作中曾称赞它为理想的“大同”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少数人占有了生产资料,人类开始出现了阶级,社会更有了保护私有制的措施,氏族社会逐渐解体,国家组织也逐渐形成。我国古代文献多有夏禹“家天下”的传说,认为是“小康”时代的开始。按照这个传说看来,夏代可能就是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的起点。但即使如此,只能看作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推移的过渡状态,真正的奴隶制社会是到了殷商时代才完成的,这有许多文献及地下发掘材料可以确切证明。后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起了变化,奴隶社会才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这个转化的完成约在春秋战国之交。及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于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由完成走向巩固。 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也是非常长远的。从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看,生产工具已相当进步,且有红色陶器,其时代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左右,我们一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比“仰韶文化”稍晚、其时代约在公元前四千多年的又有“龙

山文化”,这是山东济南的龙山镇发现的。其文化遗存有精致的黑色陶器、卜骨等。这些考古学上的材料,使我们看到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缩影。 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字的发明创造。文字的发生一般是在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候。我国何时开始有文字,现在还不能断言,但自从甲骨卜辞的发现,证明至迟在殷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已有初步的定型文字,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标志着我国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后来文字的应用渐渐推广,史前时期流传的原始人民的口头创作如诗歌、神话故事等,有不少被记录下来,使我们得以从文献中窥见上古文化的一斑和文学艺术的萌芽。 但文学艺术并非起于有了文字之后,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学艺术早已产生。上古时代文学的具体情况不能知道,所可推测的就是上古文学同现实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相联系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还不难推测:由于上古时代人们的群居生活和集体劳动,决定它的文学艺术活动一般是集体的;又由于那时候既没有文字,也没有社会分工,文学就只有口头创作,没有书面创作;只有文学和其他艺术如诗歌和音乐、舞蹈那样互相结合的形式,没有单纯的文学作品独立存在。所有这些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相伴随的现象,都是上古文学的特点。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通过人们头脑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又是阶级意识形态的形象的表现,它不可能超阶级而存在。但上古时代的社会还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散文 一、总论: 文体名,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史传经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兼有。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色有:1、注重实用性。2、强烈的政治性。3、儒家的文学功利观念贯穿散文发展始终。4、文体繁多复杂,通常分为记叙文、论辩文、讽喻文和实用文。 二、先秦散文: 1、综述: 中国古代散文成型的标志是《尚书》,之后古代散文朝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 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诸子散文形成于春秋,繁荣于战国,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 作。历史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的成果。 2、甲骨卜辞: 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是记事散文的源头。 3、铜器铭文: 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商周时期出现,西周达到全盛。篇幅较长,内容 较丰富。 4、尚书: 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上古历史文献集。大多属于记言散文。一直被视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 5、历史散文: ●春秋: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由于语言精炼, 不宜理解,所以后世出现了春秋三传:《左氏春秋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相比《春 秋》,叙事性和文学性更强,善于叙写战争和记述应对辞令。 ●国语: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有《春秋外传》 之称。 ●战国策: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讲解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 复习笔记摘要

目录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 一、日本历史分期 (1) 1.早期历史 (1) 2.封建社会 (1) 3.近代社会 (1) 4.战后社会 (1)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 1.上古文学 (1) 2.中古文学 (2) 3.中世纪文学 (2) 4.近世文学 (2) 5.近代文学 (2) 第一章上古文学 (3) 一、散文 (3) 1. 神话等 (3) 2.祭祀文学 (3) 二、韵文 (3) 1.记纪歌谣 (3) 2.《万叶集》 (3) 3.汉诗文 (3) 第二章中古文学 (4) 一、散文 (4) 1.物语文学 (4)

2.说话 (4) 3.日记文学 (4) 4.随笔 (4) 二、韵文 (5) 1.汉诗 (5) 2.和歌 (5) 3.歌谣 (5) 三、艺能 (5) 1.雅乐 (5) 2.田乐 (5) 3.猿乐 (5) 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 一、散文 (6) 1.物语文学 (6) 2.说话 (6) 3.随笔 (6) 4.日记.纪行(游记) (6) 二、韵文 (7) 1.和歌 (7) 2.连歌 (7) 3.歌谣 (7) 4.汉诗文 (7) 第四章近世文学 (8) 一、诗歌 (8) 1.俳谐 (8) 2.狂歌 (8) 3.川柳 (8)

4.和歌 (8) 5.国学 (8) 二、戏曲 (8) 1.净琉璃 (8) 2.歌舞伎 (8) 三、小说 (8) 1.假名草子 (8) 2.浮世草子 (8) 3.读本 (9) 4.洒落本 (9) 5.人情本 (9) 6.滑稽本 (9)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一、日本历史分期 1.早期历史 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 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 古坟时代(300——600) 2.封建社会 飞鸟时代(600——710) 奈良时代(710——794) 平安时代(794——1190) 镰仓时代(1190——1334) 南北朝时代(1334——1392) 室町时代(1392——1573)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 江户时代(1603——1868) 3.近代社会 明治时代(1868——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 4.战后社会 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 平成时代(1988——今)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上古文学 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1室町时代末期和安土桃山时代合称“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以记言为主,所载史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2、郭茂倩《》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大类。 3、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____。 4、被誉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____。 5、杜甫诗歌风格多样,但为历来所公认的主要风格是“____”。 6、在韩孟诗派中,以瘦硬奇警为诗风特点,直接影响宋代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是____。 7、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是____。 8、元杂剧一般是一本_____折。 9、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_____,____”。 10、晚清道、咸时期,与龚自珍齐名的作家是____。 二、单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来划分的。 ①不同的地域②不同的时期③音乐的性质④篇幅的长短 2、“兼爱”是() ①孔子的中心思想②墨子的中心思想③孟子的中心思想④庄子的中心思想 3、()是西汉作家王褒所写的咏物赋。 ①《鹦鹉赋》②《洞萧赋》③《归田赋》④《芜城赋》 4、(因故缺失) 5、《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 ①斑固②张衡③左恩④庾信 6,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著名观点的作家是() ①李白②杜甫③韩愈④白居易 7、韦庄写有一首涉及黄巢起义的长篇叙事诗,题目叫做() ①《秦中吟》②《秦妇吟》③《古离别》④《乌衣巷》 8、在晚唐诗人中,专攻近体而使律诗通俗化的是() ①杜牧②李商隐③温庭筠④杜荀鹤 9、被后人评为“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的北宋作家是() ①晏殊②欧阳修③柳永④张先 10、提出“以适用为本”的文学主张,诗文创作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学家是() ①苏舜钦②王安石③苏洵④苏轼 11、在元散曲作家中,()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①关汉卿②白朴③马致远④张可久 12、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最有力的文学流派是() ①唐宋派②竟陵派③公安派④茶陵诗派 13、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 导论 第五篇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 01、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 (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 (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 (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 (5)唐代时期:诗 (6)宋代时期:词 (7)元代时期:曲 (8)明清时期:小说, 02、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A、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C、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0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起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4)《诗经》的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04、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得伸展抱负的愤懑。 名篇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 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 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 (4)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二者又代表了文学。, 05、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1.概述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什么是“三表法”?

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时间代表人物共同主张共同诗歌特点地位 唐代文学分期: 初唐(约100年,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 盛唐(约50年,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王昌龄、孟浩然等 中唐(70年,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元年836):白居易、柳宗元、韩愈、刘禹锡等晚唐(约70年,文宗开成元年836-昭宣帝天祐四年907):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陈陶等 唐诗的成就:(数量、题材、风格、艺术形式更完善、抒情性强) 1.作家、作品数量非常大(唐代诗人有2200多位;《全唐诗》收录了48900余首,又搜补唐代逸诗6000多首,今人能读到的唐诗总计约55000多首)。 2.题材内容方面广泛,包含社会现象、人生感情,远远突破了魏晋南北朝诗歌; 3.风格多样化,艺术形式更加完善(各种形式体裁完备,不管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格式成熟,作品众多),抒情性强,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 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原因(为什么在唐代取得最高成就,外部6个,内部1个): 1.国家统一,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安定,是前提和物质基础; 2.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这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 风格的多样化,有重要意义; 3.南北文化交流; 4.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行卷之风盛行; 5.政治开明,思想宽松活跃,儒、释、道并存,提供了良好创作环境; 6.除文学外的其他文化领域都很繁荣,书法、绘画、音乐等都得到了发展,对唐代文学产 生重大影响; 7.还取决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是文学发展至此的必然结果。 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的关系: 1.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上层统治集团,将文学从宫廷、贵族的垄断中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第七章两汉辞赋 第八章两汉诗歌 第九章建安诗歌 第十章正始诗歌 第十一章两晋诗歌 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 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 第十八章李白 第十九章杜甫 第二十章大历诗坛 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 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 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得歌谣☆☆☆☆☆☆ 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得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就是一个诗得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得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与舞蹈便就是初民天然得表现与抒情方式. 3、或求雨,或祈年,就是甲骨卜辞得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得心态与愿望。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得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得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得存留. 例如相传为黄帝时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知识点一神话释义 神话得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或幻想得(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得自然界或社会现象得解释与说明,只就是它经过了“幻想”得加工,成为了想象中得“神话"了得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得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得远古时代,它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