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

一、名词解释

1、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的安排,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目的。通过群体努力完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创

造物,它要求人而不是物的和谐。为达成某些目标而设计的集合体,是成员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框架。

2、企业: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

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3、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经常地、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

4、性格:指一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

性格是受一定的思想、意识、信仰、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的。

5、人格:是指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有品格和行为,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范畴。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与

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被称为一个人所拥有的可测量的人格物质

6、人性:人的本质或本性。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

7、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

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8、感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中就产生了反应。这种反应如果只属于事物的个别

属性,就成为感觉。

9、知觉:对事物各种属性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应。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综合印象和解

释。

10、需要: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基

础和源泉,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所提出的要求在大脑中的反映)。心理学家也把促成人们各种行为动机的欲望称为需要。

11、能力:个体能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

的个体心理特征。

12、注意:指人的心理活动和集中到一定的对象上。

13、编排:对于注意阶段保留下来的信息,为了便于大脑的理解和储存,而进行的进一步简化和组织,

即使通过寻找、建立或创造具体信息之间的联系,将几条具体信息组成一个更大的信息块。

14、解释:观察者超越识别阶段,寻找事件或行为之间的联系,寻求行为背后的原因。

15、激励: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

三要素:努力要素是强度指标,激励是为了获得高强度的努力;组织目标是质量指标,个体的努力必须指向组织目标才是有效行为,否则,努力的强度越大,离组织目标越远; 需要是指使特定的结果具有吸引力的某种内部状态。一种未满足的需要会带来紧张,进而在身体内部产生内驱力,这种需要可能是生理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也可能两者兼而有之。

16、动机:指满足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或想法,或者说是被意识到的活动或行为的诱因。激励人们

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原因。

17、程序公平:

18、群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者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

人群集合体。

19、群体规范: 群体成员所确定的,对群体成员起约束作用的行为准则。

20、群体凝聚力: P245使成员维持在群体内的合力,通常表现为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

21、角色: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22、角色同一性:

23、心理契约: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

的一种配合。

24、社会惰化现象: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25、团队:是由一群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知识的人所组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它以成员高度

的互补性、知识技能的跨职能性和信息的差异性为特征。

26、沟通:双方或多方对信息充分的理解和一致。

27、编码:被传递的信息被信息的发送者转化为信号形式的过程。

28、译码:对收到的信息转译成回答理解的形式的过程。

29、聆听: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因此一般表示下级听

取上级的意见、报告等。

30、领导:P297 影响一个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包含影响过程,主要处理变化的问题。

31、冲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位在目标、利益、认识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

或行为上的矛盾,从而导致抵触、争执或攻击事件。

32、功能正常的冲突:群体之间面对的能够提高组织工作业绩的冲突,也可称之为建设性冲突。特点

为:关心目标,以形成共识为目标;对事不对人;促进沟通。

33、功能: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效能

34、失调的冲突:群体之间的对峙或相互作用,它们伤害组织利益或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特点为:

关心胜负;针对人;阻碍沟通。

35、组织文化:群体成员在学习如何解决外部问题和内部协作过程中,共同创造、发现和发展出来的

基本看法和行为模式,能够有力的促进群体的有效性,用之教育和培养新的组织成员如何感知、思考组织中的问题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二、简答

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生产国际化。这主要是指国际生产领域中分工合作及专业化生产的发展。现代生产分工已经不是在

国家层次上的综合分工,而是深化到部门层次和企业层次的专业化分工。

(2)产品国际化,也就是生产总额中出口生产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直接表现为现代国际贸易的迅速增

加。

(3)投资金融国际化。生产和产品的国际化使得国际间资金流动频繁,大大促进了投资金融的国际化。

(4)技术开发与利用的国际化。

(5)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生产、投资、贸易发展的国际化使各国间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特别表现在

区域间经济关系上,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以区域为基础,形成了国家间的经济联盟。

2、什么是劳动力的多元化?P47

劳动力多元化是指组织的构成在性别、种族、国籍方面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组织所面临的挑战是通过澄清不同的生活方式、家庭需要和工作风格来使自己适应各种各样的人群。

劳动力多元化对管理实践意义重大。管理人员需要改变他们的经营哲学,从把员工作为相同的人来对待,转变为承认差异,并以能够保证员工稳定和提高生产率的方式对差异作出反应。同时,不要有任何歧视。如果管理得当,多元化会提高组织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通过鼓励不同的观点来改善决策质量。如果管理不当,就有可能出现流动率高,沟通困难和更多的人际冲突。

劳动力在构成上所出现的多元化。

3、组织的特点P31 目的性、整体性和开放性

1、组织由个人和群体组成。人群即组织。正是人群形成了组织,没有人群便没有组织。

2、组织适应于目标的需要。不同组织的存在是为了不同的目的,每个组织都应该有适当的目标。

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作来实现目标。组织为完成它的任务所必须的所有工作或责任,并不需要组织

中的每个成员都承担。反正,组织要把做的工作分开,每个人或群体仅负责做一些专门的工作。然而,一旦工作被分开,组织便要用一些方法来协调成员活动。没有这种协调,便不能使组织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工作。

4、组织行为学的目标P33

组织行为学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规律,运用规律,对组织中出现的行为进行预测、解释、控制和引导。

1、预测

无论在组织内部还是外部,预测他人行为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基本要求。组织行为的规律性使我们能对这种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某些预测。但有些因素会降低我们的准确性,组织行为的分析者通过系统的研究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降低组织必须克服的不确定性。

2、解释

解释远比预测要复杂的多,原因在于某种行为可能有多种原因,或者对某些现象的解释随时间或环境的不同而变化。

3、控制

预测和解释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观察分析技能,而当准确性不断提高,采用某种特殊形式来控制这些组织行为是可能的,有效地控制可以使组织和个人有效地行使职能。

4、引导

清楚地了解如何预测、解释和控制行为对于有效地完成两项重要的认为——分析和行动——是必不可少的。预测和解释是适当分析组织问题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依靠适当的分析,管理者才能有效地采取行动,控制有关行为,处理所出现的问题。

描述(Description)解释(Explanation)预测(Prediction)控制(Control)

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5、管理的功能

1. 计划——包括选择目标和任务,以及如何达到目标完成任务。分为战略计划、阶段性计划和具体操作性计划三类。

2. 组织——设立有利于达到组织目标的组织结构。包括设立部门、确定具体要完成的任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如何将任务分层次、确立内部职能部门的关系、决策如何进行等。

3. 领导——影响人们为组织和集体目标做出贡献的过程,主要涉及人、激励、领导和信息沟通四方面工作。

4. 控制——评估,对业绩的衡量和校正,以便确保组织目标和为达到组织目标所制定的计划的实现。

6、管理者技能(Katz)

1. 技术技能——使用由经验、教育及训练所得到的知识、方法、技能去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主要指把专业知识、技术应用到管理中去的能力。

2. 人际技能——与人共事的能力。主要指经营管理者善于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对下属施行有效领导的能力。也就是把行为科学方面的知识应用到管理中去。

3. 概念技能——了解整个组织及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能力。这种认识使管理者随时都能按照整个组织的目标行事,而不是只从本身所在的部门目标出发。这要求管理者对整个组织有战略性眼光和全局观念,有较高的决策能力。

7、管理者的角色P43

·人际角色:头面人物(象征性首脑),领导者(负责激励和指导下属),联络者(与外部能够提供好处和信息的人保持接触和联系网络)

?信息传递角色,:传播者(把从外部人员或下属那里获得的信息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发言人

?决策者:创业者(从组织和环境中寻找机会中,指定能够带来变革的计划)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做出或批准组织中的重大决策),谈判者(在重要的谈判中代表组织)

8、管理者的活动

1、传统的管理:决策、计划和控制

2、沟通活动:交换日常信息并处理书面资料

3、人力资源管理

4、网络活动:社交、政治活动与外部交往

9、霍夫斯诺德文化构架

霍夫斯塔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可分为五个维度:

1)权力距离: 影响到权威的产生与认同;

2)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影响到个人行为的认可与对别人的期望,并影响管理过程与组织结构;

3) 生活质量与生活质量: 物质第一还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一。影响个人对工作和对同事的态度,影响领导风格。

4) 不确定性规避: 影响到对风险的态度,从而影响到对异己的容忍程度,影响到正式规则的细致程度,影响到员工对工作安全性的期待;

5)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长期取向的价值观注重节约与坚定;短期取向的价值观尊重传统,履行社会责任,并爱“面子”。

10、经济人假设P73

①职工基本上都是受经济性刺激物的激励的,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能向他们提供最大的经济收益,他们就会去干。

②由于经济性刺激物在组织的控制之下,所以员工的本质是一种被动的因素,要受组织的左右、驱使和控制。

③感情,按其定义来说,是非理性的,因此必须加以防范,以免干扰人们对自己利害的理性权衡。

④组织的设计方式要能够中和并控制人们的感情,即要控制住人们的那些无法预计的品质。

11、社会人假设P74

(一)从根本上说,人是由社会需求而引起工作的动机的,并且通过同事的关系而获得认同感。

(二)工业革命与工业合理化的结果,使工作本身失去了意义,因此能从工作上的社会关系去寻求意义。(三)员工对同事们的社会影响力,更比对管理者所给予的经济诱因控制更为重视。

(四)员工的工作效率随着上司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12、复杂人假设P76

据此提出超Y理论,要求将工作、组织、个人三者作最佳的配合,其基本观点可概述如下:

1、人怀着各种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但最主要的需要乃是实现其胜任感。

2、胜任感人人都有,它可能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去满足。

3、当工作性质和组织形态适当配合时,胜任感是能被满足(工作、组织和人员间最好配合能引发个人强烈的胜任动机)。

4、当一个目标达到时,胜任感可以继续被激励起来,目标已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就又产生。

13、价值观的重要性P97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价值观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要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

2、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而,它

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

14、辨析个性与人性的异同

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经常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

人的本质或本性。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

15、大五人格因素理论

1)Extroversion:外向:是自我指向特点,外在的行为表现;

2)Agreeableness: 愉悦、协同相容:给别人的印象、与人的交往、人际关系的特点;

3)Conscientiousness: 责任意识性:对待工作、对待事物的态度;

4)Emotional stability: 情绪稳定性:平和、热情、安全vs紧张、焦虑、不安;

5)Openness to experience(Originality): 创造性:是西方人比较独特的,(开放性)幻想、聪慧及艺术的敏感性

16、王登峰教授关于中国人格特点的研究内容

人格特点可以分为事物指向、他人指向和自我指向三类,分别代表人们在处理与事物、他人及与自己有关的问题时所表现出的特点。

首先,从自我指向的特点来看,中国人的自我结构跟西方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人自我指向特点包括五个方面:

1). 能力:精明干练----愚钝懦弱

2). 勤奋:勤俭恒毅----懒散放纵

3). 志趣水平:淡泊诚信----功利虚荣

4). 人际关系:温顺随和----暴躁倔强

5). 外在表现:外向活耀----内向沉静

6). 道德水平:善良仁慈----狡诈卑鄙

7). 个人风格:豪迈粗犷----计较自私

而西方人的自我结构中,1是外在表现,就是外向和内向,这里包含了热情、合群、自信、活动还有积极情绪;2是情绪稳定性;3是创造性。

第二,从他人指向的特点来看,中国人的人格维度就是温顺随和——暴躁倔强,而西方人是愉悦性。

第三,从事物指向的特点来看,中国人的人格维度最直接有关的就是严谨自制——放纵任性。它包括三个层次,即坚忍和浮躁、节俭和放纵,以及沉稳和冒失。而在西方人的人格中的公正性维度,1)它包含了能力;2)它包含了要负的责任和要遵守的规矩:3)还包含了一种做事的风格,就是严谨、深思熟虑;另外还有能不能自我控制。

17、一个人的体力能力和智力能力包括那几个方面?

18、人的心理能力有哪些方面?

19、影响知觉(注意)的因素P59-61

20、知觉如何影响决策?

21、辨析需要与动机的异同P61 P85

22、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求:食, 住, 性等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生理心理的安全感;3)社会需求:爱情、友情被接纳;4)尊重需求:自尊、被认同、受重视;5)自我实现需求:自我成长、自我满足

23、麦格雷戈的X理论与Y理论P74 P75

X理论

? 员工天生讨厌工作,尽可能地逃避工作;

? 由于员工讨厌工作,必须对其进行强制、控制或惩罚,迫使他们实现目标

? 员工逃避责任,并且尽可能地寻求正式的指导

? 大多数员工认为安全感在工作相关因素中最为重要,并且没有什么进取心

Y理论

? 员工把工作看成是与休息或游戏一样自然的事情

? 如果员工对工作作出承诺,他能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

? 普通人能学会接受甚至寻求责任

? 人们普遍具有创造性决策能力,而不只是管理层次的核心人物才具有这种能力

24、赫兹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

由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提出。

1)基本假设:个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基本关系,他对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成败。

2)基本方法:通过让人们回答他们最想从工作中得到什么,让人们描述他们感到工作中异常好和异常坏的情形,并把影响工作态度的因素分成两类,一类是保健因素(与工作不满意有关的因素,69%);另一类是激励因素(与工作满意有关的因素,31%)。

3)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大多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有关。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预防或消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故称为保健因素。

与此相反,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与工作内容或工作成果有关,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使职工获得满足感,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激励作用,所以称为激励因素。

4)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是动态的。本理论的价值在于否定的传统的认为工人要么满意、要么不满意的简单思维,而提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管理者要努力消除工作中的不满意因素,而通过满意因素来激励员工。

25、ERG理论P114

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阿尔弗雷德(Clayton.Alderfer)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

? 阿尔弗雷德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

1.生存的需要——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与生理相关部分。

2.相互关系的需要——个人在工作环境中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包括安全需要与心理相关部分、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的外在部分。

3.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个人在事业上前途方面的发展表现为个人所从事的工作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及通过工作能否培养新的才能。包括尊重需要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需要。

26、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其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27、期望理论

当一个人对某个目标的效价很高,而且他判断出自己达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也很大时,那么,这个目标对他

的激励作用就大。

一种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于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者的吸引力

努力-绩效关系(E----P)

绩效-奖励关系(P----O)

奖励-个人目标关系(O-----V)

期望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工人只求得过且过

28、从众现象

概念:从众指群体成员在群体压力下与群体主流意见与行为趋于一致的倾向。

原因:直接原因是群体压力,而群体压力来源于

1、文化(文化传统中的群体一致性原则)

2、心理(主体自身的需要与动机)

3、信息(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来源)

4、制度(群体规范的压力)

制约因素:

29、群体规范

群体成员所确定的,对群体成员起约束作用的行为准则。

规范的一般类型:

1、与群体绩效有关的规范:如何沟通、如何工作

2、与群体成员形象有关的规范:如着装、如何表现对群体或组织的忠诚、何时可以聊天和忙碌等。

3、非正式的社交约定。交友

4、与资源分配有关的规范

30、社会惰化现象

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加努力。产生的可能原因:平衡别人的懒惰和无能而获得公平感;群体责任的扩散,绩效考评系统。

31、正式群体P216

组织结构正式规定的,具有明确的任务和职责的群体。正式群体成员的行为必须符合组织规定要求或朝向组织目标。

32、非正式群体P216

指无正式结构、也不是组织正式规定的群体。在工作环境中,非正式群体的成立是为了满足群体成员的社会需要。

33、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又名专家意见法,是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以反覆的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可用来构造团队沟通流程,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术。

34、名义群体法

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但群体成员是独立思考的,像召开传统会议一样群体成员都出席会议,但群体成员首先进行个体决策,具体方法是:

1、讨论前成员独立写下对问题的看法

2、成员将自己的想法提交给群体,依次阐明自己的想法并记录下来

3、所有的想法都记录下来之后进行讨论和评价

4、成员独立的把想法排除次序,最后决策是综合排序最高的想法

35、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P246

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加入群体的难度;群体规模;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外部威胁;以前成功的经验;

有效情绪认同;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群体的领导方式。

36、一个有效的团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P286

37、组织沟通的功能有哪些方面?P263

在群体和组织中,沟通有四种主要功能,控制、激励、表达情绪和提供信息。沟通可以控制员工的行为,通过让员工遵守组织中的权力等级和正式指导方针等沟通规则,实现对员工的控制。

38、影响沟通的障碍在哪些方面?P264

一、技术性原因:1. 缺乏计划;2.过滤-信息发送者有意操纵信息;

3. 选择性知觉-信息接受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经验、背景等其他个人特点选择或

解释信息;

4.情绪—信息接收者的情绪感受;

5.语言词汇的意义存在于使用者中,而不在于其本身—年龄、教育和文化背景影响着一

个人的语言风格和对词汇的界定;专业人员的行话和技术术语,模糊语言;来自不同地

区员工的特有术语和语言习惯;

6. 传递中的损失和遗忘;

7. 不善于聆听及过早做出评价;

8. 信息超负荷;

9. 缺乏适应变化的充裕的时间

二、机构性原因:1. 组织结构的层级太多-信息过滤、信息失真、

信息传递速度慢,造成指令失真,肌体失康;2.没有建立足够有效的沟通的机制;3.语言上没有统一度量衡或是没有理解透彻也或是没有内化为行为。

三、文化上原因:1.管理者没有想到去解决人性中的猜疑、威胁和恐惧-管理者的能力有问题;

2.管理者想到了,不愿意去解决,因为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两者不可得兼-管理者的品

格有问题;

3.管理者自以为是,认为没有必要与员工沟通;

4.管理者不懂得沟通的重要性;

5.管理者不知道如何沟通。

(教材中答案:)1.空间的设计;2.当事人的信度及权力;3.当事人的价值观及参照视角;4.行话;5.过滤;

6.选择性知觉;

7.语言及情绪。

39、与上级、平级和下级沟通时各应注意哪些方面?

(一、与上级沟通应注意:

1.永远不要低估你的上司;了解你的上司的风格,让他依照他的行事方式发挥;上司也是平凡人;永远不要让上司感到意外;让上司了解能对你期望什么,问他如何才能使他更有绩效。

2. 上级需要(部属)支持、执行指令、部属沟通行为、了解部属情况、为领导分忧、提供信息。

2.部属应尽责,尤其在上级弱项处给予支持;承诺、聆听、询问、响应;定期工作汇报,自我严格管理;理解上级、敢挑重担、提出建议;及时给予反馈、工作汇报、沟通信息。

二、与平级沟通应注意:

1. 容忍差异;首先要考虑自己能为公司,能为其他部门作什么贡献;克服傲慢,不要希望其他人、其他部门都成为你所从事的领域的专家,更不要因此而轻视他们;树立内部服务观念,你的内部顾客对你满意不满意会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你的外部顾客;了解对方需要你做什么;告诉对方你的需求时,使用对方能够理解的“语言”。

2.同事需要尊重、合作、帮助、理解。

3.沟通时应多倾听对方意见,重视对方意见,不背后议论;主动提供信息,沟通本部意见;给予支持;宽容、豁达。

三、与下级沟通应注意:

1. 与下属的沟通首先取决与有效的授权;适当的告诫和反馈是维持良好沟通的工具;树立威望。

2. 部属需要(上级)关心、支持、给予精神物质帮助、指导、理解、得到指令、及时的反馈、给予协调。

3. 与上级沟通应主动询问、问候、了解需求与困难;帮助解决问题,给予认可、信任、诱导、反馈、考核、在职辅导、培训、倾听、让部属倾诉清楚的指令、不多头领导、健全沟通渠道,定期给部属工作上的反馈,沟通、协调、解决冲突。)

40、如何进行绩效沟通?

1、沟通部门的工作重点要集中在

a,讨论公司的工作目标b,将部门的工作目标分解为个人的工作目标

2、要与员工达成一致a,概述讨论的目的和有关信息b,鼓励下属参与并提出建议c,对每项工作目标

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d,就行动计划和所需的支持和资源达成共识e,总计这次讨论的结果和跟进日期41、非言语沟通的意义和作用

非语言沟通:通过身体动作、说话的语调或重音、面部表情以及发送者之间的身体距离(甚至着装、身体外形)来传递信息。

1、单用语言不足以表达意思

2、能帮助表达我们的情感

3、能帮助确认他人所说的和他们想表达的意思一致

4、能告诉我们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42、提高有效沟通的技巧

1、组织清晰、简洁的语言

语言必须适当:用简短简单的词;简短简单的陈述;明确的词语,只有在大家都理解的情况下才能使用专用术语。

很好的组织语言;内容符合逻辑次序;省略不必要的信息;使用接受者熟悉的语言;如有可能,做一下总结。

2、注意非语言暗示——言语和身体语言保持一致

3、注意倾听——使用目光接触,展现赞许性点头和恰当的面部表情,避免分心的举动或手势,提问

复述,避免中间打断说话者,不要多说,使听者和说者的角色顺利转换;

积极倾听的技巧——倾听回应,提示问题,归纳总结,重复内容,表达感受

4、反馈——是人所做的事,所听的话,这一信息使行为有所改变或加强。给予反馈:明确、具体、

提供实例;平衡积极的正面的和建设性的;在正确的时间给予反馈;集中于可以改变的行为;不具有判断性;考虑接受者的需求。接受反馈:聆听,不打断;避免自卫;提出问题,澄清事实,询问实例;总结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以确认对其的理解;表明你将考虑如何去采取行动。P267 43、功能正常的冲突、功能失调的冲突

功能正常的冲突——群体之间面对的能够提高组织工作业绩的冲突,也可称之为建设性冲突。特点为:关心目标,以形成共识为目标;对事不对人;促进沟通。

功能失调的冲突——群体之间的对峙或相互作用,它们伤害组织利益或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特点为:关心胜负;针对人;阻碍沟通。

44、冲突过程和水平有那几个阶段?(课件第十二章)

1、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沟通误解或者是一些具有令人讨厌的特点的个人因素

2、认知和个性化——潜在冲突只有被一方或多方感觉到时才会导致冲突

3、行为意向——从事某种特点的决策,它介于一个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之间。

4、行为——指公开的试图实现冲突双方的各自意愿

5、结果——功能正常或功能失调

45、冲突观念发展经历了那些阶段?特点是什么?(课件第十二章)

1.30-40年代,传统观念反对冲突,认为所有冲突都是不良的、消极的,它常常作为暴乱、破坏、非理性的

同义词,冲突的原因为——沟通不良;人们之间缺乏坦诚和信任;管理者对员工的需要和抱负不敏感;要提高组织功效,应该避免所有形式的冲突。相应的解决办法——尽量降低和避免所有冲突,提高群体绩效;仔细了解冲突原因,纠正这些组织中的功能失调,因为冲突水平降低可以带来工作绩效的提高,这是一种老掉牙的标准和被事实证明为错误的观点。

2.40-70年代,人际观点接纳冲突,认为对于所有群体和组织来说,冲突是与生俱来的,无法避免(冲突的客观性)。要接纳冲突,使它的存在合理化。冲突不可能被彻底消除,有时它还会对群体的工作绩效有益。

3.现代观点鼓励冲突,认为鼓励冲突。因为融洽、和平、安宁、合作的组织容易对变革的需要表现出静止、冷漠和迟钝。管理者要善于控制冲突的性质。管理者要善于维持一种冲突的恰当水平,才能够使群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善于自我批评和不断创新。

46、激发冲突的时机和标准是什么?

必要性的判断标准为:

1.管理者是否认为在奖励方面,得众望比有能力和高绩效更重要;

2.管理者是否过分注重获得决策意见的一致;

3.员工是否对变革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抵制;

4.是否缺乏新思想;

5.员工的离职率是否异常低。

47、激发冲突的技术有哪些?(课件第十二章)

1.运用沟通:利用模棱两可或具有威胁性的信息可以提高冲突水平;

2.引进外人:在群体中补充一些在背景、价值观、态度和管理风格方面均与当前群体成员不同的个体;

3.重新建构组织:调整工作群体,改变规章制度,提高相互依赖性,以及其他类似的结构变革以打破现状;

4.刺激竞争,如给突出贡献者进行奖励或颁发奖金

5.任命一名吹毛求疵者:任命一名批评究,他总是有意与组织中大多数人的观点不一致。

48、如何通过有效激发冲突促进组织良性发展?

49、看待组织文化的角度(课件十五章)

1.企业文化的强弱:强力型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职工目标一致,并营造出不同寻常的积极性。企业文化的内涵:策略合理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其“内涵”,即对企业环境的“适应性”。它意味着不同的优秀企业可以有不同的优秀企业文化。

2. 组织文化的不同内容层次——

a.观念层次,企业文化代表着群体所共有的、基本的价值观念。不同的企业关于企业生活的价值观念差别极大,在这一层面,企业文化改革难度极大,部分在于企业成员没有真正认识到那些使他们凝聚在一起的价值观念。

b.行为层次:企业的行为方式和经营风格。改革起来较容易,与第一层也有密切关系。

c.制度层次:企业的政策、程序、规则等海面上的冰山。

3.组织文化的不同组织层次——主文化为组织文化,次文化为群体文化,“主文化”之下有“次文化”。次文化可能随波逐流,可能冲突对抗,也可能取代主文化。

4.显形文化与隐性文化——显性文化指组织通过基本规章、口号、仪式、奖励系统等明确强调或规定(或反对)的理念和行为方式;隐性文化指虽未明确强调但却深深内化在企业成员身上的理念和行为方式,多以潜规则方式表现出来。隐性文化往往更为重要、更对企业经营管理起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一定是其显性与隐性文化能够取得一致的文化,当然反之并不一定成立。

5.描述文化现象的基本术语——符号、英雄、仪式、价值观。

50、组织文化的功能(组织、个人)

1、界定了组织与其他组织有别的角色

2、传递给组织成员一种身份的感觉

3、促进成员对某一事物的认同,大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

4、提高社会系统的稳定度与言行标准

5、发挥引导与塑造员工态度与行为的机制

6、目标导向作用。是组织中的个人目标与组织整体目标相一致

7、团聚凝结作用。增强组织成员对组织的集体认同感,形成组织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对组织的向

心力。

8、激励振奋作用。组织文化建立了一种精神目标和支柱,激励全体成员自强自信团结进取,形成统

一意志。

51、评价企业文化的十个特征

1). 成员的同一性。雇员与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保持一致的程度,而不是只体现出他们的工作类型或专业领域的特征。

2). 团体的重要性。工作活动围绕团队组织而不是围绕个人组织的程度。

3). 对人的关注。管理决策要考虑结果对组织中的人的影响程度。

4). 单位的一体化。鼓励组织中各单位以协作或相互依存的方式运作的程度。

5). 控制。用于监督和控制雇员行为的规章、制度及直接监督的程度。

6). 风险承受度。鼓励雇员进取,革新及冒风险的程度。

7). 报酬标准。同资历、偏爱或其他非绩效因素相比,依雇员绩效决定工资增长和晋升等报酬的程度。8). 冲突的宽容度。鼓励雇员自由争辩及公开批评的程度。

9). 手段-结果的倾向性。管理更注意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取得这些成果的技术和过程的程度。10). 系统的开放性。组织掌握外界环境变化并及时对这些变化作出反应的程度。

52、如何塑造企业文化

1、选择价值标准

2、强化员工认同

3、提炼定格

4、巩固落实

5、丰富发展

53、如何改变和克服病态企业文化

三、论述

1、为什么说人性研究是组织行为学的逻辑起点?P76

2、归因理论在管理实践中有何现实意义?P110

归因是观察者形成的对他人的行为的解释。归因会影响管理着决策。

1、如果失败使员工缺乏能力,应选择更有能力的员工,或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

2、如果失败是工作本身太难,就要尝试重新设计项目。

3、如果归因和真实原因不相符将会极大影响管理的有效性。

3、知觉的管理学意义是什么?

1)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知觉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的。

2)知觉并不总能够准确地反映现实,对于同一知觉对象,不同的个体知觉可能会有差异。3)个体对工作环境的知觉比真正的工作环境更能影响他们的效率,工作本身是否有趣或者是否有挑战性并不重要。

4)不是上司自己觉得好,而是让下属觉得好更重要。让下属感到上司在帮助他们更有效的工作、感到上司是值得信任的、感到上司是在公平地对待他们非常重要。对员工知觉的了解与管理非常重要。

4、为什么说激励是一种哲学?

5、结合实际谈提高群体绩效的途径有哪些?

6、结合实际谈“沟通的责任在自己”这句话的理解。(课件第九章)

企业中,沟通不良的责任100%在管理者!

? 记名游戏-对个人来说,沟通的责任100%在自己!

? 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成功链条中的一环

? 美国大学优先录取的两种人~一是运动员,因为他们有坚强的意志;二是表达能力强的人

? 别人听不懂,100%是你自己的责任,是你没有有效表达!

? 你老听不明白别人,100%是你的责任,是你没有有效倾听!

? 学习地图-沟通具有不同的方式

7、“领导者是天生的。”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看法。(课本第五章)

8、如何感知和识别组织文化?(课件十五章)

个别地,列出你所在企业的文化前提或假设

? 对时间的看法

? 人与自然的关系

? 人际关系的本质

? 人的本质是什么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陈春花)

1.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性:跨科学性;多层面性;情境性;科学性 2.价值观的概念: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信念,包含了对正 误、好坏、取舍的判断倾向。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但一旦形成和稳定,就难以改变。 价值观包含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描述了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 3.人格的概念: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人格是一个包含了先天禀性(遗传和心理及生理 上的传承)和后天教养(环境、发展的熏陶)、性情特质、人对情境的知觉等交互作用,以及社会化过程的自我概念。它有着复杂的结构,包含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以及性格和心理能力等。 4.人格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文化背景、家庭情境、群体特征、生活经历); 情境因素。 5.知觉:是个体对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知觉具 有选择性,总是过滤掉大多数的内部或外部刺激,而只注意几种关键的刺激,通过感官接收,再根据对象的特点和自身的兴趣选择注意的焦点,然后结合个体自身特征赋予刺激以意义。 6.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 现象)的知觉。 7.刻板印象:指过度推论、过分简单化地对人们的个性进行推断的自我知觉现象。它是基 于人们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的身份,把某些特征赋予他们的过程。刻板印象来自人的本能。 8.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 现象。 9.情绪: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情绪的特征:情 绪是短暂的经历,而不是一种特质;情绪指向客体,而心境不指向特定事物;人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经历情绪。情绪的三个维度:情绪种类、情绪强度、情绪频率和持久性。10.压力的来源:组织压力(任务压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物理压力源);生活 压力源(家庭及经济问题、职业发展问题)。 11.压力带来的后果:对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新陈代谢紊乱、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加快、血 压升高等;紧张、焦虑、易怒、烦躁、情绪低落);对工作的影响(当压力处于中低水平时,会对机体产生激活作用,使机体的反应能力增强,进而提高个体的效率和绩效。 过大的压力水平会使机体的绩效降低。可见,适中的压力能让个体创造高绩效) 12.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和期望,并非 一个人真实的能力,只是一个人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任务评定。具有自我效能感的人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完成给定的工作,能够排除外部因素的阻挡来达成期望。自我效能感有三个维度:程度,即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的困难程度;强度,即对这一困难程度的信念强弱;一般性,即期望能推广至其他情境的程度。 13.自我效能感的来源:先前的经验及实际成就;行为榜样;其他人的劝说;个体自身的生 理和心理状态 14.组织承诺:也叫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 15.组织承诺的基本成分:情感承诺(指的是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仰、为组织付出更多 努力的意愿和希望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的愿望);持续承诺(指的是员工因考虑到跳槽的成本而不愿离职的态度与行为,这可能是因为离开组织的代价太高或暂无更佳的工作机会);规范承诺(指的是员工觉得应该留在组织中的责任和义务,体验到规范承诺的员工感到应该留在组织中)。 16.组织公民行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营造公平的工作环境促进组织公民行为的形成;提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着重对人的个别差异研究的学科是【】 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人事心理学D.劳动心理学 2.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为【】 A.B=f(s·p) B.B=f(p·E) C.B=f(s·E) D.B=f(p·M) 3.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A.四个步骤B.五个步骤C.六个步骤D.七个步骤 4.人们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事物,而对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C.投射效应D.首因效应 5.激发人的行为并给行为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 A.需要B.动机C.态度D.信念 6.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麦克里兰B.史布兰格C.海德D.特尔曼 7.创造性行为的主要特点是【】 A.系统性B.有用性C.社会性D.差异性 8.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 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是【】 A.事业生涯开发B.事业生涯设计C.事业生涯决策D.事业生涯管理 9.在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命令群体D.任务群体 10.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是群体任务的复杂性和【】 A.群体结构B.群体规范C.性格特点D.相互依赖性 11.最能集中体现民主或参与管理的沟通网络形式是【】 A.轮式B.全方位式C.链式D.Y式 12.小道消息传播的方式主要是【】 A.流言式B.偶然式C.单线式D.集束式 1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 A.莫里诺B.霍曼斯C.韦伯D.阿西 14.最简单、花费最低的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是【】 A.运用层次等级B.设立特别工作组C.构建规则与程序D.成立工作团队 15.对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分配权称为领导的【】 A.奖罚权B.专长权C.资源控制权D.决策权 16.衡量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A.工作绩效B.工作计划C.德才兼备D.工作目标 17.影响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 A.领导者自身的特点B.被领导者的特点C.领导的情景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重点(下)

4月份《组织行为学》考试总复习重点 (第十章至第十八章) 第十章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 第一节领导的概念与功能 (一)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 (二)领导是组织运行与发展的核心和主导因素。领导者决定着组织运行与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三)按领导的权为基础可分为正式领导和非正式领导。 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四)领导的功能:创新功能、激励功能、组织功能、沟通协调功能、服务功能 第二节领导的过程模式 (一)领导的权利有三部分构成:1资源控制权2奖惩权3专长权 (二)领导权利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因素2职位因素3资历因素 (三)领导威信的特点:内在性、持久性

(四)领导威信的作用: 1、决定领导者影响力的强弱 2、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条件 3、有利于推进组织改革 4、有助于融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5、有利于吸引人才 第十一章领导理论 第一节领导素质理论 (一)企业家的能力素质是企业家整体素质体系中的核心素质。 (二)企业家能力主要包括: 1决策能力2组织能力3协调能力4创新能力5激励能力6应变能力7社交能力 (三)领导班子合理的素质结构包括:1年龄结构2智能结构3专业结构4知识结构5个性性格结构 第二节领导行为理论 (四)领导方式有:集权型领导、民主型领导、放任型领导(五)集权型领导方式是指领导者个人决定一切,然后布置下属执行的管理方式。其主要特征: 1独揽决策权2单纯命令主义3个人包办一切管理权(六)民主型领导方式是指领导者发动下属讨论,共同商议,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目标-途径”理论是( )提出的。 A.菲德勒 B.豪斯 C.布莱克 D.莫顿 2.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 B、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C、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 D、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3.一个人的主要行为特征是:有精力,但沉着平稳,行为反应不灵活,情绪受抑制,行为的内倾向明显,其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4、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 第一印象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定型效应 5、一般说来态度的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和() A 冷漠 B 理解 C 思维 D 意向 6.管理者能直接指导、监督和控制的下属人员的人数或者部门数,称为:()。 A. 管理幅度; B. 管理层次; C. 管理能力; D. 权力距离。

7.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公司没有做到奖罚分明 B.奖励不够及时 C. 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D.员工太挑剔 8. 组织行为学中把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有时会表现出与群体行为一致的行为倾向称为( )。 A.遵从行为 B.服从行为 C.从众行为 D.响应行为 9.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人的动机的因素是( ) A、人对实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 B、人对某种目标的重要性的评价 C、人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 D、人所体验到的某种未满足的需要10.这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赢得了你的尊重,在一些事情上你会服从他的判断,说明他具有()。 A、强制权力 B、奖赏权力 C、法定权力 D、专家权力 二、多项选择题(不选、错选得0分,少选得1分,每小题2分,共2 0分) 1、人的价值观体系来源有() A、遗传 B、民族文化 C、家庭教育 D、社会舆论 E、大众传播 2、权力的来源有() A、职位权B、专长权C、分权D、模范权E、集权 3、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将领导作风分为()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A-B卷及答案要点

A卷 一、名词解释:(4*8=32分) 1、组织 2、正式组织 3、激励 4、团队情商 二、简答题;(4*12=48分) 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2、简述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3、晕轮效应及启示 4、简述组织文化 三、论述题:20分 试述优势动机理论及其对管理工作的意义。 B卷 一、名词解释 非正式组织 第一印象效应 从众 组织文化 二、简答题 组织存在的条件 设计有效激励机制的原则 高效团队的特征 公平理论的启示 三、论述题 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组织行为学考试A卷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4*8=32分) 1、组织 一群人的集合、有机系统、共同的明确的目标、整合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为完成某一共同的目标,正式组织起来的人群集合体。正式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这三个要素是正式组织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正式组织中,其成员之间保持着形式上的协作关系,以完成组织目标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们经

常将“正式”与“不变”、“稳定”联系在一起。在实践中,正式组织在保持其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发现和使用人才,并根据组织环境的变化调整正式组织的结构。 3、激励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 4、团队情商 团队情商是指一个团体的综合情绪控制调节能力。团队是由个体结合而成的,但它不是简单的人群组合,它是由一群心理上相互认知;行为上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利益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目标上有共同向往的人们结合在一起的人群集合体。由此,我们可以将团队情商理解为团队的共同价值观、荣誉感和使命感。现代组织中的许多工作都是由各种团队去完成的。为此,团队的工作气氛以及凝聚力对工作绩效有着深刻的影响。团队能否和谐,不仅取决于其中每个成员的情商,更取决于团队整体的情商。高情商的团队,成员之间往往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团队显示出高涨的士气;低情商的团队,士气低落,人心涣散,缺乏战斗力,因而所在单位也不会有好的发展。 二、简答题;(4*12=48分) 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和现象就构成通常所说的组织环境。 组织和环境的关系:不同组织对环境要素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组织(系统)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的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和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这些与组织直接作用的其他组织和个人称为利益相关者。组织必须正视环境存在,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改革,才能获得发展。组织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准确的感知环境变化,同时要始终保持结构的灵活性。组织也会影响环境,组织的存在本身就为了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组织活动的结果必然会对环境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组织要为优化社会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尽其“社会责任”。 2、简述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属于不同层次,构成一个需要的“金字塔”。马斯洛指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之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具有连续性。五个层次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即物质需求,这是直接与生存有关的需要。它具有自我保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在人类各种基本需要中占有最强的优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正是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人们才会不断的寻求更舒适的物质享受,物质社会的发展才会日新月异。只有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人们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安全需要,如果生理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出现安全需要。安全需求是人们对于周围环境

2016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2016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2016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篇一:2016年4月自学考试00152《组织行为学》试 卷及答案】 0152 全国2016年1月自考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的行为特点具有(b) a.系统性 b.可控性 c.静态性 d.单样性 2.最早提出“组织科学”这一概念的是(c)a.莱维特 b.梅奥 c.维 卡d.泰勒 3.一般应用于分析受多种因素影响现象的方法是(d) a.抉择分析 b.相关分析 c.趋势分析 d.因素分析 4.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建立起正确的对人关系的(a) a.知觉 b.态度 c.观 念d.价值观 5.“效率就是生命”是一种(c ) a.理性价值观 b.政治性价值观 c.社会价值观 d.集体价值观 6.下列选项不属于创造性行为的特点的是( d )

a.主动性 b.适应性 c.有用性 d.独特性 7.把性格划分为a型、b型、c型、d型和e型,其分类的依据是(b) a.某种倾向性 b.人的行为模式 c.何种心理机能占优 势 d.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8.间断——平衡模型指出,群体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这个转变正好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c) a.初期阶段 b.第二阶段 c.中间阶 段 d.最后阶段 9.冲突较多,不太容易随机应变的群体是(d)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同质群 体d.异质群体 10.影响信息沟通的基本因素除了信息源、接收者、编码与解码以外,还包括(a) a.通道 b.工具 c.情 境d.路线11.人际心理关系形成的基础是( a ) a.人们的直接感情相互作用 b.人们的直接血缘关系 c.人们的宗教道德观念 d.人们的政治法律观念 12.人们见面的次数越多、越熟悉,越可能相互喜欢。这个结论的得出者是(d) a.伦林 b.扎琼克 c.费斯廷 格 d.奥斯卡普 13.在相互依赖关系的类型中,依赖关系最为复杂的是(c) a.联营式关系 b.顺序式关系 c.互惠式关系 d.协作式关系

组织行为学(考试必考)word版本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1、组织行为学的对象、目的: 研究对象: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研究目的: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 2、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系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法) 4、组织行为学的最终目的:预测、解释、控制、引导 第二章: 1、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知觉的特点: 整体性:把握事物的各部分或各属性间的关系、 恒常性:使人能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 选择性:区分出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 3、知觉的影响因素: 知觉者自身的特点:需要和动机、兴趣、经验知识、性格、气质 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物理特点、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结果、对象的社会属性、对象的组合 知觉发生的情景:当时周围的环境影响知觉。 4、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即人际知觉。是指个体通过与人的交往,根据知觉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判断、解释对方的心理活动、行为动机和人格特征的心理过程。也就是对社会中的人和群体的知觉。它影响主体的社会行为。 5、社会知觉效应: 社会知觉效应是指在知觉规律影响下,人们的社会知觉会产生知觉偏差,即对社会知觉对象的一些特殊反应。 包括:晕轮效应、首因、近因效应、投射效应、定势效应 6、什么是个性? 个性也称人格。指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与先天素质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他人区别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差异的总和。 个性结构: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理想等心理成分)、个性差异性(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7、什么是气质? 气质的概念与特点:气质是指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灵活性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气质是人与生俱有的有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与性格相比有更大的稳定性。但重大事件的发生可能改变气质。 8、气质的类型与行为特征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判断题(下列说法对者在题前括号内打“√”,错者打“X”,每小题1 分,共15 分)(√)1、认知是指个体对感觉器官对感知的信息进行翻译、理解、判断、抽象的过程。(X )2、根据相互作用的观点,包括企业在内的组织冲突是弊大于利。 (√)3、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中学习的,榜样的影响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 (√ )4、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X )5、弗隆姆的期望理论是建立在组织内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有“做”与“不做”的决定权基础之上的。 (X )6、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向我们揭示出: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动机总是一致的。(√)7、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和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因此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8、员工对自己所在组织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称为组织认同感。 (X )9、“内因是根据”,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将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内因才是客观有效的认识。 (√)10、心理契约的破坏会导致雇员责任的减少。与离职率成正相关,与信任、工作满意和留职意愿呈负相关。严重破坏时,雇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具有交易性。 (X )11、所有的任务型群体都是命令型群体。 (X )12、群体凝聚力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凝聚力高的群体将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为有效。 (√)13、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以思想内容的形式为人所掌握;而技能是人们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运用的基本动作方式,是一种操作技术,以行为方式的形式为人所掌握。(√)14、社会惰化效应说明了群体规模的增大是与个人绩效负相关的,代表的是一种协同效应。 (√)15、虚拟组织从组织外部寻找各种资源,来执行组织的一般职能,如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等,而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长的业务上。 二、单项选择题(将每题最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5 分,共30 分) 1、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最为必须的理论基础是( )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人类学 D、伦理学 2、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心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最先产生() A、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B、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C、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D、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 A、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B、按人的行为模型 C、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D、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4、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为()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第一印象效应 D、定型效应 5、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 ) A、尊重需要 B、交往需要 C、安全需要 D、生理需要 6、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

组织行为学试卷及答案

本科课程考试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2006 /2007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考试性质:考试试卷类型:A 考试班级:工商0401、人力0401—04 考试方法:闭卷命题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C 2.D 3.B 4.B 5.C 6.A 7.B 8.A 9.B 10.C 11.C 12.B 13.A 14.D 15.C 16. B 17.B 18.B 19.D 20.D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3×;4√;5√;6×;7×;8√;9×;10×;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答题要点: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和创造力 一般能力是指任一活动都要具备的能力,通常指智力;(2分) 特殊能力是指某一具体活动要求具备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美术能力等;(2分) 创造力是指个体产生独特的新思想、新产品的能力。(2分) 2.答题要点:⑴报酬结构。公平、合理的报酬制度是员工满意的关键因素。⑵工作内容。一般来说,员工喜欢具有挑战性的、自己感兴趣的工作。⑶人际关系。友好、合作的同事关系是员工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⑷事业发展。员工喜欢有机会晋升与发展的组织和工作。⑸工作条件。良好的工作条件是影响员工满意的重要因素。⑹管理状况。组织的管理状况也是员工满意与否的关键因素。⑺人格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如果与职位、组织文化不匹配,也容易滋生不满。(答出一项因素得2分,答出3项及3项以上以上得6分。) 3.答题要点:⑴晕轮效应。当知觉者对个人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2分) ⑵首因效应。是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2分) ⑶宽大效应。是指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地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是有一种特别宽大的倾向。(2分)

组织行为学考试及答案复习过程

《组织行为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 2.知觉: 3.沟通: 4.群体: 5.气质: 6.性格 二、简答题 1.社会人假设的主要观点和管理方式是什么? 2.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什么? 3. 气质对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4.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5. 霍桑试验中,为什么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生产效率都提高? 6.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是什么? 7. 根据角色(维护角色、任务角色)将群体分类,并说明如何这些群体的管理? 8.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区别是什么? 9. 分析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是什么? 10.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理解企业员工组织承诺的影响是什么? 11. 精神激励应注意哪些问题? 12.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是什么? 13. 社会知觉的种类有哪些? 14. 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什么? 15. 群体规范的功能是什么? 16. 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是什么? 17.个人如何应对工作压力? 答:1、保持和同事之间和谐的关系。 2、抛弃完美主义标准,适当减低工作要求。 3、推迟满足感,工作中建立先难后易的次序。 4、分清责任,并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5、每天适当做一些体育锻炼活动

三、案例分析题(26分) “上旬拉平”。在安排上旬生产任务时,将难干和易干的活搭配分给每个人,使每个人在上旬完成的生产指标基本拉平,这样不致挫伤他们完成本月任务的积极性。 “中旬超额”。在中旬,把所有容易的活全部安排下去。同时,根据需要也适当安排些难干的活,使多数工人在中旬就可超额完成一些工时。 “下旬稳住”。在中旬已经超额的前提下,下旬把所有难干的活安排下去。这时得奖已成定局,再多干就可多超,即使难干的活也感到义不容辞,勇于承担。 我们的课本中把它做为双因素理论的运用,请解释它是怎样利用双因素理论的? 双因素理论又叫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于1959年提出来的。他认为造成员工对工作不满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公司政策、行政管理、监督、与主管的关系、工作条件、与下级的关系、地位、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当导致的。赫茨伯格把这一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赫茨伯格从案例调查中还发现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社会承认、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负有重大的责任、在职业上能得到发展和成长等。这类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生产率。赫茨伯格把这类因素称作激励因素motivation factor。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第一类因素是激励因素把工作分成中易难三部分逐渐增加员工对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这些因素涉及对工作的积极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这些积极感

《组织行为学》考试试题(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为() A.B=f(S·P) B.B=f(P·E) C.B=f(S·E) D.B=f(P·M) 2.组织行为学的多层次相交切性主要表现为() A.三层 B.四层 C.五层 D.六层 3.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 A.四个步骤 B.五个步骤 C.六个步骤 D.七个步骤 4.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是() A.世界观 B.人生观 C.价值观 D.态度5.激发行为并给它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信念 6.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是() A.X理论 B.Y理论 C.Z理论 D.超Y理论7.创造性行为的特点是() A.系统性 B.有用性 C.社会性 D.管理性8.事业生涯的组成部 分之一是() A.意识 B.价值观 C.行为 D.知觉 9.在组织中,通过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而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A.正式群体 B.任务群体 C.命令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0.从个体的角度看,群体规范意味着在某种情况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 A.规定 B.看法 C.期望 D.依赖 11.对处理日常性事务的工作,最适合的沟通网络形式是()A.轮式 B.Y 式 C.链式 D.全方位式 12.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就会提高,这种现象叫() A.社会惰化效应 B.群体促进作用 C.协同效应 D. 从众效应1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 A.韦伯 B.霍曼 斯 C.莫里诺 D.阿西 14.舒兹认为,每个人都有人际关系的需要,这些需要一般可以分为()A.二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15.员工的出勤率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A.正相关关系 B.负相关关系 C.非线性关系 D.正比关系 16.成功的群体间工作绩效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A.竞争 B.协作 C.人际关系 D.个性差异17.在领导有 效性中,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 A.领导者自身的特点 B.被领导者的特点 C.领导的情景 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互动关系18.在决策理论中,决策者被看作为一个() A.经济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88237doc资料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88237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目标-途径”理论是( )提出的。 A.菲德勒 B.豪斯 C.布莱克 D.莫顿 2.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 B、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C、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 D、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3.一个人的主要行为特征是:有精力,但沉着平稳,行为反应不灵活,情绪受抑制,行为的内倾向明显,其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4、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 第一印象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定型效应 5、一般说来态度的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和() A 冷漠 B 理解 C 思维 D 意向 6.管理者能直接指导、监督和控制的下属人员的人数或者部门数,称为:()。 A. 管理幅度; B. 管理层次; C. 管理能力; D. 权力距离。

7.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公司没有做到奖罚分明 B.奖励不够及时 C. 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D.员工太挑剔 8. 组织行为学中把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有时会表现出与群体行为一致的行为倾向称为( )。 A.遵从行为 B.服从行为 C.从众行为 D.响应行为 9.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人的动机的因素是( ) A、人对实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 B、人对某种目标的重要性的评价 C、人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 D、人所体验到的某种未满足的需要10.这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赢得了你的尊重,在一些事情上你会服从他的判断,说明他具有()。 A、强制权力 B、奖赏权力 C、法定权力 D、专家权力 二、多项选择题(不选、错选得0分,少选得1分,每小题2分,共2 0分) 1、人的价值观体系来源有() A、遗传 B、民族文化 C、家庭教育 D、社会舆论 E、大众传播 2、权力的来源有() A、职位权B、专长权C、分权D、模范权E、集权 3、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将领导作风分为()

2020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1070 课程代码:01880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工商管理;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纸考、比例50%) 一、单项选择题 1.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B) A.观察法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2.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哪一种假设?(A)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3.如果职工A认为自己同职工B相比,所得报酬偏低了,觉得很不合理,因为自己与B 作出的贡献是一样大的。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B) A.增加自己的投入 B.减少自己的投入 C.努力增加B的报酬 D.使B减少投入 4.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A)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A.同质群体 B.异质群体 C.混合群体 D.简单群体 5.“途径——目标”理论是(B)提出的。 A.菲德勒B.豪斯 C.布莱克 D.弗洛姆和耶顿 6.某组织中设有一管理岗位,连续选任了几位干部,结果都是由于难以胜任岗位要求而被中途免职。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C)。 A.组织设计没有考虑命令统一的原则 B.组织设计没有考虑例外原则 C.组织设计忽视了对干部的特点与能力予以要求 D.组织设计没有考虑到责权利对应的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7.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ABD)。 A.管理的两重性 B.人的两重性

C.组织的两重性 D.多学科性 E.多层次性 8.按占优势的心理机制来划分,可把性格分为何种(ACDE)。 A.理智型 B.内倾型 C.情绪型 D.意志型 E.中间型 9.麦克利兰的激励需求理论认为人的生理需要满足后还有(ADE)。 A.成就需要 B.生存需要 C.安全需要 D.权力需要 E.社交需要 10.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的需要和满足有(ABCD)。 A.安全需要 B.情感需要 C.尊重和认同需要 D.完成任务的需要 E.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 11.菲德勒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是(ABC)。 A.职位权力 B.任务结构 C.上下级的关系 D.个性结构 E.环境结构 12.中华商务中心是一家合资企业,以物业经营为主要业务。目前写字楼租户272家,公寓租户426家,商场租户106家。公司在总经理下设有物业部、市场部、财务部、人事部、公交部、业务发展部等部门。物业部门设置了写字楼管理部、公寓管理部、商场管理部以及其他配套部门。试问,其整个公司和物业部内部的组织结构设计分别采取了哪种部门化或部门划分形式?(AB) A.职能部门化 B.顾客部门化 C.均为职能部门化 D.均为顾客部门化 E.地域部门化 三、判断对错题 13.现代社会里遍地都有组织。(对) 14.态度是天生的。(错) 15.根据期望激励理论,唯有增加职工的工资才能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错) 16.研究发现,在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的多少与群体绩效之间成反比关系。(错)

组织行为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5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 B) A.理论性学科 B.应用性学科 C.实验性学科 D.综合性学科 2.以下不属于 ...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实验法的是( C ) A.现场实验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心理测验法 D.准实验法 3.把能力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和创造力三类,其划分的标准是( C ) A.差异性 B.倾向性 C.适应性 D.独立性 4.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内在主观特征是(D) A.创造性思维 B.创造性需要 C.创造性动机 D.创造性能力 5.组织和员工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是( A ) A.事业生涯管理 B.事业生涯开发 C.事业生涯设计 D.事业生涯选择 6.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是( A )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命令型群体 D.任务型群体 7.群体规范可以规划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方式,这是群体规范的( B ) A.标准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动力功能 8.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是( C ) A.角色知觉 B.角色规范 C.角色同一性 D.角色期待 9.有他人在场会使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是( A ) A.群体促进效应 B.群体凝聚效应 C.群体协同效应 D.群体互动效应 10.心理学家舒兹将人际关系需求分为包容需求、控制需求与( B ) A.尊重需求 B.感情需求

组织行为学考试题与答案

组织行为学往届考试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___个体___。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采用___系统分析___的方法,并综合运用其他多种学科的知识为手段。 3.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叫做__准实验____。 4.个性主要是由个性倾向性和___个性心理特征___两大部分所组成。 5.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___心理与行为状态___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 6.组织行为学认为,领导就是影响和指引他人(个体)或___组织___来实现其目标的行为过程。 7.在通路—目标理论中,领导者发布指示,明确告诉下属做什么,怎么做,这种领导方式是___指令___型领导。 8.可行性原则要求,一项正确的决策必须在现有的___主客观___条件下能够顺利实施。 9.根据成就需要理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前提下,人的最主要需要有三种,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___合群需要___。 10.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__精神状态____,是组织中成员的群体意识和集体态度的总和。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每小题1分,共20分) 1.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于本世纪(C ) A.20-30年代 B.30-40年代 C.50-60年代 D.70-80年代 2.工程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的是(B ) A.人与事的关系 B.人与机器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3.在实际生活中观察人的行为,不操纵自变量的方法为( D) A.参与观察法 B.非参与观察法 C.控制观察法 D.自然观察法 4.将性格类型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这是按照哪一个标准划分的(C ) A.神经过程的特征 B.心理活动的倾向性 C.占优势的心理机能 D.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5.气质类型中粘液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C ) A.敏捷活泼 B.小心迟疑 C.缓慢稳定 D.迅猛急躁 6.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是(B ) A.经济性价值观 B.政治性价值观 C.审美性价值观 D.社会性价值观 7.事业生涯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D ) A.父母的支持与反对 B.配偶的合作配合与否 C.主管领导的关心 D.本人对终身事业生涯的设想与考虑 8.当情况紧急、果断的活动极其重要时,应采用的处理冲突的策略是(A ) A.竞争(强制)策略 B.回避策略 C.迁就策略(克制策略) D.合作策略(解决问题策略)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攻略终极版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攻略终极版 1.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2. 态度(名词解释,选择题): 含义:态度是指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赞成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构成:认知,情感,行为。 1)认知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 2)情感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体验。 3)行为指个体以某种行为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 3. 工作满意及其影响因素(名词解释、简答题或选择题): 含义:工作满意度是指由于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 影响因素:工作本身、薪酬、晋升机会、主管、同事 ◆事件或条件: 1.工作:工作本身 2.奖励:报酬,数量,公平性,依据合理性; 晋升,机会,机会合理性; 认可,表扬,赞誉,批评等。 3.工作背景:工作条件,时间长短,休息多少,设备,空间宽敞,气温,通风,厂 址等。 ◆人物: 1.自己:价值观,技巧,能力 2.单位其他人:领导(管理风格,管理技能,行政技能) 同事(权力,友好态度,合作互作) 3.单位外其他人:顾客(技术能力) 家人(支持,对职务的理解) 其他(按职位划定) 4. 人格(名词解释): 含义: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进行描述。人格是决定人们的心理行为上的共性和差异性的一套稳定的倾向和特点。 大五模型 ①外倾性: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对关系的舒适程度 ②随和性: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服从别人的倾向性 ③责任心:这一维度是对信誉的测量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教学内容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___个体___。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采用___系统分析___的方法,并综合运用其他多种学科的知识为手段。 3.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叫做__准实验___ _。 4.个性主要是由个性倾向性和___个性心理特征___两大部分所组成。 5.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___心理与行为状态___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 6.组织行为学认为,领导就是影响和指引他人(个体)或___组织___来实现其目标的行为过程。 7.在通路—目标理论中,领导者发布指示,明确告诉下属做什么,怎么做,这种领导方式是___指令___型领导。 8.可行性原则要求,一项正确的决策必须在现有的___主客观___条件下能够顺利实施。 9.根据成就需要理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前提下,人的最主要需要有三种,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___合群需要___。 10.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__精神状态____,是组织中成员的群体意识和集体态度的总和。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于本世纪(C ) A.20-30年代 B.30-40年代 C.50-60年代 D.70-80年代 2.工程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的是(B ) A.人与事的关系 B.人与机器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3.在实际生活中观察人的行为,不操纵自变量的方法为( D) A.参与观察法 B.非参与观察法 C.控制观察法 D.自然观察法 4.将性格类型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这是按照哪一个标准划分的(C ) A.神经过程的特征 B.心理活动的倾向性 C.占优势的心理机能 D.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5.气质类型中粘液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C ) A.敏捷活泼 B.小心迟疑 C.缓慢稳定 D.迅猛急躁 6.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是(B ) A.经济性价值观 B.政治性价值观 C.审美性价值观 D.社会性价值观 7.事业生涯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D ) A.父母的支持与反对 B.配偶的合作配合与否 C.主管领导的关心 D.本人对终身事业生涯的设想与考虑 8.当情况紧急、果断的活动极其重要时,应采用的处理冲突的策略是 (A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