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导论

自由理念就是大学发展所需要形成的矢志不移的学术自由的意志,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大学独立之精神。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条件。道德理念就是大学担负着引导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社会责任。责任是避免私利的品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1997年十五大以后提出的)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完成的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 ---------- 民族独立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

2007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发布了第一份民族复兴指数报告,以2005年数据为基础,得出的结论是完成46%的复兴任务。2010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完成了总任务的62.74%。 2012年,他预测中国将于2049年进入第一世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至少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以经济为主的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现代化。二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各个领域整体协调发展,科技、教育、医疗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三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人民的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秩序良好。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五是实现祖国统一,并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整个评价体系包括三级监测指标:一级指标为民族复兴指数,二级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国民素质、科技创新、资源环境、国际影响等6个方面,三级指标由GDP与人口份额的匹配度、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人均教育年限、万人拥有专利申请量、森林覆盖率、国际竞争力等29项指标。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低于0.2 收入绝对平均 0.4-0.5

收入差距较大 0.2-0.3收入比较平均0.3-0.4收入相对合理 0.5以上收入差距悬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中华民族复兴到底指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旗帜旗帜就是方向,它起着凝聚力量的作用。同时,它又是引领中国走向复兴之路的理论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面旗帜,原因在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维护民众的利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实事求是社会主义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来发展社会主义。

执政党领导国家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增强拒腐防变、抵御风险能力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以人为本为核心,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道路是指具体的实践理论体系是指三大理论制度是理论的展现,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制度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准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基本路线展示的内容,理论体系是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制度主要是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改革开放初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增加了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至此,总体布局又拓展为“五位一体”。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性成就

国家:更强大人民:更富裕中国共产党:巩固政权社会主义:展露新的希望国际影响:“中国模式”的提出

存在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目的: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的认识,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提高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

意义:帮助硕士研究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中国现在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指不发达阶段。

基本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中国出于初级阶段?因为:1.中国是人口大国,但不是人才强国(如何衡量国民素质?国民素质包括政治素质、

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8个方面,属于三类素质,分别为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观念是国民素质的核心,主要包含:独立人格、主体意识、个性解放、自我实现、个人尊严、宽容精神、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人权意识、公民意识。)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世界后列。

3. 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4. 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5. 中国城市化程度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6.中国工业化程度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当下的国情: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为什么任务是艰巨的?矛盾和问题有哪些?困难和风险体现在哪里?

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与世界平均水平仍然有一定差距。所以任务艰巨。矛盾呈现多样化,有公私矛盾、公与公的矛盾、私与私的矛盾。社会分层走向固化。风险在于经济停滞或快速发展,政治局势的稳定、外国势力的干涉等等。“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问题仍然较多,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工业化、市场化深入发展时期,大体处于中期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历史定位: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工业化、市场化深入发展时期,大体处于中期。

战略机遇期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响的全局性等特点。从国际形势看,作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其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平的外部环境将使中国专心于经济与社会建设。其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为我们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多极化意味着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完全控制世界局势,各股力量之间互相牵制。美国要借助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才能遏制中国,同时依靠中国才能有效解决朝核问题。反恐也离不开其它国家的支持。其三,经济全球化带来良好机遇。互通有无、节约劳动、推动国际合作。其四,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继续迅猛发展,为后发展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从国内看,提出这一问题的根据是:其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其二,中国进入矛盾凸现期,也进入黄金发展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凸显。其三,中国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完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其四,中国进入从全面开放的关键时期。其五,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们已经具备了实现经济起飞的诸多有利条件。为什么强调机遇与而非挑战?主要是为了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心。中国进入到所谓“中等发达陷阱”阶段,国内面临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等难题,国际上叫嚣“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

走科学发展道路?发展不同于增长,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科学发展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公平正义。发展为了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上。

全面协调可持续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发国内发展与对开放

统筹安排和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

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做到: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兼顾各方,综合平衡兼顾各方利益,既要考虑工人的利益,也要考虑私营企业主的利益;既要维护富人的合法利益,又要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

经济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

中国的经济制度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收入分配制度。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制是制度的具体形式,与制度相比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公有制的动力和效率是不是一定不如私有制?以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标准。能够很好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所有制就是高效率的。公有制比私有制能够更好地处理利益关系,因而是高效率的。

西方经济学观点:一是以能否使企业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具有高竞争力为标准。二是以是否能够更好地承担决策风险作为标准。结论是私有制比公有制更有效率。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公有制和私有制都有自身的优势,相互之间

不能替代。在一些领域,特别是社会公共领域,公有制更具有自己的优势,因而这些领域的范围越大,公有制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大。在协调利益关系方面,公有制更能够使社会形成一个和谐的利益关系。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双向结合,不仅公有制经济要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结合,市场经济也要与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结合。公有制向市场经济靠拢,将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使其独立承担决策风险。如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股份制企业。加强国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解决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当中比重过低的问题。解决好分配过程当中的效率与公平的问题。解决好地区和城乡差距问题。新的两个“凡是”12年10月10日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一律不设前置审批。”胡释之对此的解读:“凡公民能自决的,政府都要退出;凡市场能调节的,政府都要退出。”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改革的基本特点: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性质是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的社会力量是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改革的内容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和环节。改革的手段和方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进行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既稳定又有活力。

改革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实际出发的道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0年前认为资本主义是最后的社会制度,现在看到资本主义也不行了。资本主义不行,社会主义也不行,怎么办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仍然没有彻底解决,08年金融危机仍未过去。欧债危机仍在继续。

经济发展的定义:经济发展不只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数量上的扩大,还应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效益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经济发展方式的定义: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中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制造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之父

1、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

2、搞清楚推、拖、拉的真正用意,合理应用以求圆通

3、以化解代替解决,务求尽量减少后遗症

4、寓人治于法治,更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5、做人做事兼并重,透过好好做人来把事情做好

6、保持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心态来包容一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思考的问题:一是谁来转变?前两个转变是宏观领域的问题,主要是政府转变;后一个是微观领域的问题,主要是企业转变,即转变的主体是企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条件。企业能否自觉转变发展方式,关系到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识不强、能力不充分,是我们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内在原因。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条件。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完善以下体制:对消费品生产,特别是对服务业发展的投资体制,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不再把维持高积累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倾向,确立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的导向;完善初次分配体制。不再把压低劳动报酬作为降低生产成本的最主要途径。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条件。对能够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行为制定鼓励性政策。一是发挥明确的导向作用;二是发挥利益激励作用。反之采取限制政策。政府鼓励银行贷款给小微企业。限制楼堂馆所的建设。

中国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面临原材料上涨,产品价格下降。钢铁企业不敢减产甚至转行,硬撑着。为什么?

四、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性: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机遇与挑战。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不仅仅是技术与资金,更重要的是人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渐趋激烈。在全球化条件下的开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国际发展趋势的新特点:一是非物质生产能力的重要性超过物质生产能力(非物质超过物质)。二是第三产业服务业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总和(服务超过生产)。

中国目前三大产业结构:中国第二产业占48%或49%,第一产业大约10%,剩下30%到40%就是第三产业。

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提高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国际市场的竞争实质是品牌竞争、技术竞争、自主创新竞争,而主要不是生产能力竞争。在世界知名品牌的排名中,前100位知名品牌美国占51位,欧洲国家欧盟占38个,51+38是89,那还有11个,日本占8个,那就97个了,还有3个是韩国的,到目前为止中国一个也没有,这就是我们的弱点。一个售价40美元的罗技公司的无线鼠标的利益分配:销售商赚16美元品牌价13美元提供核心技术的公司赚8美元,苏州生产企业他得3美元。二是提高外贸水平也包括提高进口水平,在扩大出口的同时,一定要扩大进口,但主要不是零部件的进口,而是原材料的进口。大进大出才能真正体现贸易的效益。三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和中国资本走向世界。利用外资主要是通过外资来得到所需要的其他生产要素,全世界每个国家都在引进外资,关键如何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利用外资的形式问题,不同的形式都有利有弊,应该全面地进行评估。外资并购。中国资本如何更好地走出去。这是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体现,当一国的资本还没有能力走向世界的时候,就还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强国。

中国科技的质量、影响力以及主要科技中心的数量远远比不上美国和欧洲。

第三章

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围绕着国家政权而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谓人权,就是每个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或者说,就是每个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权利。

人民民主是党矢志不渝的目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为实现人民民主提供了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论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根本目标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是指一切不被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人民是多数的,因而人民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关键最终目标是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途径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存在缺陷:双重领导。人大代表的代表性问题。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无产阶级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不是少数人的民主。

.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法律体系基本完备,关键是如何依照法律办事。

三权分立”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相互独立、相互制衡。“三权分立”最早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政体三要素论(议事、行政、审判)。此后,英国资产阶级分权学说的创立者约翰·洛克提出了立法权、行政权与外交权三权分立、制衡的主张。法国的孟德斯鸠正式提出“三权分立”思想(行政权、立法权与司法权)。

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三权分立”?第一,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形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三权分立”在中国行不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第三,“三权分立”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并不是所有国家治理和防止腐败的最佳政体。

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多党制?缺陷:相当一部分权力在相互牵制中抵消,常常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以致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其次,西方多党制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很多弊端,不能盲目照搬。短期行为,缺乏连贯性和长期性。

耗费大量的金钱。激化社会矛盾。社会改革困难重重。首先,我国不存在多党轮流执政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不容许实行多党轮流执政。美国2012年总统大选花费将超60亿美元。奥巴马的医改方案对美国人虽然有利,但因政党利益之争,共和党不通过。再次,西方多党制被移植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后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政党林立,政局动荡。

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得以运行和发挥功能的体制安排,涉及政治制度运行的组织体系、功能结构、工作机制和程序安排。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制度化水平大大提高、法治更完善、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成效明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丰硕、人权得到尊重。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进行了6次大的机构改革。改革的任务大力发展人民民主,保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以此充分调动人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十八届三中全会新的观点: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

子的根本之策。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实施国家治理目标的基本制度体系,包括国家法律制度体系、党的制度体系、社会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是是国家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实际能力,是国家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包括国家机构履职能力、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国家制度的建构和自我更新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特征:政府和市场两只手都要硬、具有明确的长期目标、制度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意识形态部分和非意识形态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一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二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三是关于文化建设根本目的的思想。四是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思想。五是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思想。六是关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文化主题--科学发展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三个面向与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内涵;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位:国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兴国之魂。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融入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为核心)和时代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层次性: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低层次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一、第二层次是执政党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是主流意识形态诉求;第三、第四层次是普通民众的基本人生追求,应遵守的思想观念和基本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引领社会风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国家层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如何进行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1.理论学习与信仰确立。。在认知的基础上确立信仰,信仰才能真正确立。2.国情教育与树立理想;在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基础上树立共同理想。3.改革艰巨与信念坚定;改革的任务艰巨,经过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坚定的信念才能使改革者坚持下去。4.文化传统与文化自觉;中国拥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曾经灿烂辉煌过,因此,应该对自己的文化自信。5.典型引领与文化创新。树立榜样,创新文化发展道路。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质和内在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与经济、政治国际影响力还不相称,文化产品输出国角色与物质产品输出国地位还不匹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实质就是使中国成为文化强国。

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一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不可能离开它。二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三是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四是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另一种思想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化、提高流行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构筑软实力传播的硬实力平台、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商业化输出、

建构具有当代性的国家形象

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主要任务:一是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关键是要建立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二是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四是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文化工作者更应“走转改”。创作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第五讲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建设理论:一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二是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三是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四是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五是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六是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

想。

公平指的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它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如,跑步比赛。正义的内涵与公平存在若干重叠,但它更多的指向是社会的是非观及荣辱观。

正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美德,正义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正当行为; 二是作为一种制度性标准,正义是对社会的基本政治、经济和社会机构进行基本评价的标准。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原则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个原则认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 例如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 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它们就是正义的。

民生主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的成果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之间不协调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紧迫任务、根本目的

如何改善民生:一是把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作为再分配政策的重要内容。二是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作为再分配政策的重中之重。三是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基础性建设。四是把直接关系民生的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作为重点调控对象。

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经济利益关系和谐。或者说社会和谐的实质是经济利益关系和谐。因为经济利益关系是形成政治关系的基础;经济利益关系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

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其一,基本经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制度原因。其二,市场经济是收入差距拉大的体制原因,包括不同产业之间的差距。其三,不同人群、地区的先富是收入差距拉大的政策原因。

如何缩小差距:一是政策要更加体现公平。高收入者的部分收入转入低收入者手中。包括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低收入者。二是措施要更加有力。税收手段、财政手段、第三次分配。三是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最根本的是提高法治化水平,同时强化道德在社会管理中的功能。防止非法非正常收入的泛滥。

收入差距能否最终消灭呢?不可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贡献不一样,相应地,收入就会有差异。

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目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什么是社会管理?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如何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一是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二是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三是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四是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到基层。五是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六是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七是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

生态文明: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一是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二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三是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四是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

五是关于走文明发展道路的思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克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观念转变的可能性: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由温饱转向小康,因而有条件思考科学发展的问题,观念的转变是必然的,也是缩小与世界差距的必然。

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性别平衡、年龄段平衡)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实质是解决发展的需要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对生态污染的无限性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一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二是人类自身生活家园的问题。

如何建设“两型”社会:国家重视环境投入,社会倡导环境建设,企业重视环境生产,个人重视环境居住。政府投入与监管并行、企业自觉履行与被动执行并立、关键是个人环保意识较强

中国主张:世界各国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比发展中国家更多的责任。因为发达国家对环境污

染的贡献比较大。

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党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的主要内容: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即按照党的理论、路线和纲领,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的领导。执政党建设理论:一是关于推进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思想。二是关于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的思想。三是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思想。四是关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五是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六是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思想。

世情: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情:“三个没有变”(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国际地位)

“三个世所罕见”: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

党情:面临“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

何谓“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是指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经济格局和全球治理框架需要重构,在此过程中,中国有能力参与未来国际新规则的创建。“大变革”则是对于大变化的应对和态度,要主动设计而不是被动接受;“大调整”则是对于以往取得成功的战略、经验、政策,在新形势下要做调整,而且幅度比较大。世界形势大变革、大调整的表现,除了全球经济增长模式(以资源消耗和需求拉动为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之外,全球治理也在重构。从G8到G20,中国等新兴大国对全球治理议题的加入,即是核心表现。从微观角度来说,2008年的危机不仅是金融危机,更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危机。而危机拉开了一个大的时代变革的序幕,全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制度体系以及理论体系都将产生革命性变化。

执政考验:执政时由于掌握权力容易产生腐败;官僚主义、文牍主义、等级主义;民众对其要求高,容易成为矛盾的焦点;容易陷入事务主义,导致党政不分,难以做到党要管党。

改革开放考验: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冲击着党的执政基础;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选择多样;就业方式多样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样化,促进人们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冲击着党的执政基础;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选择多样;就业方式多样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样化,促进人们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觉醒,导致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增强;

物质利益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使得群众自主性增强,对党依赖减弱。

市场经济考验:市场交换原则运用于党内,容易导致权力市场化。党员心理形成诸多反差:

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的冲突;商品经济追求利润的冲动与党性要求以他人利益为第一的冲突;商品经济自发滋长的个人主义与党所提倡的集体主义的冲突;商品经济产生的“金钱至上”观念与党所要求的精神激励的冲突。

外部环境考验:党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颠覆、渗透的压力。

西方发达国家政党制度的存在的一些优点对党构成强大压力,群众更容易接受外来信息,用比较和挑剔的眼光看待党。党面临的四种危险:

精神懈怠的危险

能力不足的危险

脱离群众的危险:因为掌了权,做了官,有了地位,可能会使一些人拉开了和群众之间的距离,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因为巨大的利益诱惑和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可能会使一些人滥用权力,腐败变质。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要求:一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二是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四是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五是必须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有利于党建的稳定、有序

党员队伍建设的十六字方针: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

中共的经历、它与中国社会的特殊紧密关系以及它的使命,都是人类政治学相当陌生的。

政党轮替在中国之所以根本不可能,是因为西方的政党轮替只是权力轮替,而中国一旦发生“轮替”,触动的决不仅仅是权力,而是整个社会翻天覆地的重新洗牌和大动荡。在互联网时代,党的形象和公信力永远面临数不清的压力和陷阱。中共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它的成员来自社会所有阶层和民族。但如何在多元化时代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创造性地构建基层群众的日常参政途径,这是世界性难题,社会主义的中国也不例外。

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

一.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点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世界各国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二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三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世界还很不安宁,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仍然是时代的主旋律。

一点说明:第一,时代问题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至今此并没有很好地把握;第二,当今世界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到底是不是时代的主题,有许多人提出了怀疑。

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一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二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三是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四是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五是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历史性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1.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2.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越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和所作的贡献就越大。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的背景下,中国日益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非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当代中国的对外方针策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特点与优势: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评价一些国外人士十分重视中国经验,在不同场合对中国发展模式给予了积极肯定。国际社会展开了关于“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大讨论。

外国学者和政要对中国的发展道路给予充分肯定:一是高度肯定中国经济的发展。二是越来越认同中华文化,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和谐世界理念。三是肯定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中国的发展经验。四是世界各国普遍看好我国发展前景,普遍看好中国在世界经济复苏中的作用。

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质疑:一是过高估计中国未来发展遇到的挑战,散布“中国崩溃论”、“中国失败论”二是误读中国发展道路,认为中国最典型的特征是“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加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三是过高估计中国的发展水平,要求中国承担更大责任的声音也在升高,有的还有意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

为什么现在特别强调中国的和平发展?第一,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以后,世界感到困惑,不知道中国能给世界带来什么?第二,中国依靠什么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会不会走传统大国的道路?第三,中国的外交理念到底是什么?中国如何向世界展示自身的大国形象?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第一,中国的快速发展已经而且必将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机遇,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第二,中国的和平发展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第三,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共存与交汇,必将有助于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和取长补短,必将进一步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第四,中国的和平发展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这对国际社会将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第五,中国通过自身的发展已经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民将走上富裕和文明之路,这将极大地改变世界的面貌,并对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分析说明“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论断 2.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姓名:郭瑾 学号:2012050002 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2012年12月

1.分析说明“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论断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 的风险挑战。强调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 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 义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 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 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的十六大在综合分析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上 作出的重大判断。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抓住并用好发展 机遇、认真应对各种挑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实践充分证明,能 不能抓住和用好机遇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还基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 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 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并且创造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推动经 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充分条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500)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特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符合现阶段国情的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自身又是一个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这一理论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又好又快”、“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第三,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五,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第六,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除了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政府职能和政府调节的理论等也都是很重要的。不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最为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它们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还很不够。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点总结

第一章、毛泽东个性魅力和权威领导 第一节、巨人的诞生 权威领导形成过程:遵义会议是转折点,但并不稳固,遭受多次挑战;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巩固;延安整风得到全党高度体认。 毛泽东独特个性:1继承了中国传统士大夫两大美德:负有使命感,注重实践理性;2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体察;3渊博的学识;4卓越的军事才能;5出众的组织和领导才能;6坚强的意志力。 第二节、超凡型权威 毛泽东具有法理型和个性魅力型两种类型的权威,形成一种超凡型权威。超凡型权威包含1旷世巨人;2实践贡献;3理论权威。 第三节、非常的作用 维系中国共产党的团结统一,对旧的统治体系与秩序起到摧枯拉朽的巨大作用。 (1)对毛泽东的评价 1领导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3.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 (2)一定的政治体系需要政治权威 (3)个性魅力型权威可能具有双重效应 (4)个性魅力型权威需向法理型集体领导权威转换 第二章、邓小平发展理论与历史伟业 第一节、历史抉择 (1)国际背景 1.国际局势新格局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后,经济全球化在加速发展, 世界多极化开始形成。邓小平提出“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 2.世界经济蓬勃发展。 3.传统社会主义的危机。 (2)国内背景 1.中国和世界的巨大差距。 2.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3.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 (3)个人背景 第二节、发展理论 发展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条红线 (1)发展模式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发展目标 “五位一体”

(3)发展策略 一是发展步骤,三步走战略。二是发展重点,重点促进,重点突破。 (4)发展动力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科技发展 (5)发展形势 非均衡发展理论 (6)发展环境 国内环境,政局稳定。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 (7)发展机遇 抓住机遇,加速发展。 (8)协调发展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经济和人民生活水 平提高;经济增长与质量、效益。 第三节、鲜明风格 (1)战略眼光 1.从战略高度谈发展问题; 2.从大局出发治理国家; 3.从政治角度谈经济。 (2)务实风格 1.强调实事求是; 2.注重实践; 3.注重实效; 4.走自己的路;5简洁、质朴的 文风。 (3)辩证思维 “照辩证法办事” (4)开放意识 丰富的国外经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5)与时偕行 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倡导敢闯敢冒的精神。 (6)人民至上 强调富民思想;注重民众首创精神;政策要体现人民利益。 第四节、千秋伟业 1.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2实现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折;3使中国经济 发展和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4.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第三章、当代中国产权制度的改革 第一节、产权制度改革成果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改革开放取得的一项 重大成果。 第二节、产权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 郎顾之争,新公有制之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初级阶段基本经

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1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与发展都要立足这个最大实际,这既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根本遵循。 一、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的重大意义 正确认识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这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当今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什么?那就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涵有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是从社会的制度性质及其发展程度两个方面,对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的准确界定,构成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即最大实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至关重要。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谋划和推进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关键和根本。回顾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提出的一些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脱离、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结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吃了苦头,遭受损失甚至严重挫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本原因之一是纠正了那些超越发展阶段的思想观念、方针政策,对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体制、制度逐步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同时,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征程中,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是我们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并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根本保证。只有把握住了这一最大国情,我们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特色、理论特色、制度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顺利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中心任务是,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现代化;同时,必须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总体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现代化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市场经济发达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探索和改革,建立、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奋斗,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三、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把握好的几个方面 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进程中,我们必须紧紧扭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坚持从实际出发,推动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第一,坚定不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第二,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包括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 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与时俱进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D、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D 3、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 ( ) 。 A、把发展生产力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B、把发展文化教育放在首位 C、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 D、把军队建设放在首位 A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的核心力量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方针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A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A、任何国家都必须经历的阶段 B、任何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经历的阶段 C、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D、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要经历的阶段 C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改革、发展和稳定 C、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7、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 ) A、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C、建立一个好制度 D、改变我国的落后状态 A 8、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这是指( ) A、我们的对外开放要对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开放 B、我们的对外开放有宽阔的活动领域 C、我们的对外开放是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梯次展开的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认识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实践这门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理论上探索的最大成果,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上探索的最大成果,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实践这门课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每次课都有不同的老师给我们上课,使我们领略不同老师的上课风采,又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在不断接受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体味到了无限的乐趣。 像这门课不断创新与发展一样,每一种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都会是曲折上升的,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则。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科学社会主义时期,苏联单独搞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改改停停时期等时期。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与理论借鉴中,中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搞好我们特有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但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而是通过变革旧体制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需要我们在改革中摸索和总结。 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国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步,这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科学主义密不可分。20世纪后期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苏东剧变之所以发生,从历史原因来说,苏东国家在思想理论、体制制度上长期处于僵化状态,改革的成效不大,经济上的困难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使社会主义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从现实原因来说,苏东国家主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结果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甚嚣尘上,思想理论的混乱引起政治上混乱,从而失去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和方向。从历史吸取教训,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实践调查报告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实践报告 所属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实践项目: 实践成绩: 任课教师: 2014 年12 月19日

实践主题镇江市农村留守群体生存状况调查及报告 实践时间2014.12.10—2013.12.19 丹徒区葛村、丹徒区华山村、扬中市红光村及润实践地点 州区桃园村 独立进行() 完成方式 合作完成(√)(在相应括号内打“√”) 学号姓名所属学院 合 作 小 组 构 成 说明:1、合作小组成员最多6人。 2、合作小组必须确保所有成员都参加实践活动。 3、合作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份实践报告。

实践主旨思想 以江苏省镇江市附近的农村留守群体为调查对象,全面深入地调查了解镇江市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分析探究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改进的思路和对策,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社会实践报告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农民进城务工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对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面貌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与此相伴的是,农村“留守群体”,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大量存在,并且逐步演化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为此,本调查组选取镇江市附近的农村为调查范围,就农村留守群体的生存状况展开问卷调查,基于对问卷所获取数据的分析,从生存状况、存在问题、实际需求、对策建议等方面对农村留守群体生存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生存状况 1、留守儿童 本课题研究将农村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农村外出务工而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公共生活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为了更客观、更真实地反映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依年龄差异,我们将留守儿童分为六岁以上和六岁以下两组,分别设计问卷展开调查。 (1)健康状况 六岁以上的留守儿童健康状况好于六岁以下组。六岁以下留守儿童中经常生病的有8.6%,而六岁以上组经常生病的只有3.6%(见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历程 摘要:正确认识与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线索,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可从以苏为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十大关系”到“十个结合”,从统筹兼顾到科学发展观,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与探讨。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主题与主线就是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从以苏为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由于在总体上照搬苏联模式,我国建设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毛泽东则从1956年2月起,用了约两个月的时间听取了34个部委的工作汇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论十大关系》这篇讲话。”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之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搞得更快更好。”①毛泽东认为,《论十大关系》实际上开创了探索适合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②邓小平对这一基本结论的揭示和概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体现了共性与个性、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一般特征,又体现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把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两个最重要、最具有创造性的命题,也是最核心的理念与追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最重要的命题,都首先是针对苏联模式和苏联范式的,一是在实践上针对苏联模式,一是在理论上针对苏联范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个命题的含义已远远超出了突破苏联模式和苏联范 ①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各代表团团长会议上的讲话记录,1958.5.18. ②邓小平文选[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本思考题

思考题 导论 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为我们完成后一个历史任务创造政治和历史前提。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是我们进行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根本目的,也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奠定物质基础 实现全面小康,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奋斗目标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它又是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要清醒认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从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踏上了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征程。在这个伟大的历史征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实现了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阔步前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国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这一巨变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承担着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但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的振兴还需要做长期艰苦的努力。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到21世纪中叶,使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已担负起并不断为之奋斗的历史责任的继续,是当前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使命,也是中华民族13亿人口对中国共产党殷切期望,还是当今时代潮流以及社会主义运动向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必然要求。 当前,广大共产党员要积极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当中去,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和带领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考书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本书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11。 ◆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 ◆罗伊?麦德维杰夫著,王晓玉,姚强译.苏联的最后一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 ◆(美)傅高义著,冯克利译.邓小平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九州出版社,2013.1。 ◆(美)基辛格著,胡利平等译,论中国,中信出版社,2012.10。 ◆郭文亮,杨菲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9。 ◆余英时.文化传统与文化重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4。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学习出版社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于幼军,黎元江著,社会主义500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6。 ◆(美)斯蒂格利茨著,周立群,韩亮,于文波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 ◆(美)贝尔著,严蓓雯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人民出版社,2010.1。 ◆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著,周琪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1。 ◆田克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 ◆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9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正式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其指导地位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课堂研究活动(讨论、集体归纳),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加深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介绍,使学生认识邓小平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总设计师的敬爱之情;通过“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逐步确立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及突破: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首先采取总分总的教学方式,先在总体上对课文内容作介绍,让学生对整体结构有一个了解,再对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讲述,通过质疑法和联想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点,最后进行总结。其次,利用图片或电影片段,,从视觉上帮助学生帮助学生掌握邓小平在党的各次大会上的重要发言,以此归纳邓小平的活动,来突破重点。 难点及突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姓“资”姓“社”问题和邓小平理论问题。可通过社会主义的概念与根本目的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突破难点。 教学手段 多媒体及相关网站:邓小平纪念馆、中共党史上的80件大事、中学历史在线、中学学科网 教法学法 ①采取总分总的形式。先对课文的整体框架进行介绍,再对每一部分的具体知识点作详细的说明,最后再进行总体归纳。 ②由于涉及的会议较多,学生容易混淆,通过电教手段,从视觉上帮助学生记忆。 ③由于本课的理论性较强,所以在讲述的过程中,采用诱导的方式,通过层层设问,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联系性。 板书设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本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浅谈一下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不同于以前政治课灌输形式的授课方式,本学期政治课老师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每次课都有不同的老师给我们上课,使我们领略不同老师的上课风采,又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本学期政治课老师将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七个主题,分别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与实践。每一个专题由最擅长的老师进行讲解,使我们收获颇丰。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使我更加坚定了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切听党指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 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国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步,这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科学主义密不可分。20世纪后期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苏东剧变之所以发生,从历史原因来说,苏东国家在思想理论、体制制度上长期处于僵化状态,改革的成效不大,经济上的困难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使社会主义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从现实原因来说,苏东国家主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要点

复习要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指中国社会自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这一历史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相一致,设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3.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8、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好党的领导;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做到有秩序。方法: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与集成,必须全面系统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切实遵循改革内在规律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收入分配制度。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介绍 一、课程名称沿革: 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课程性质 1)硕士生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2)硕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另一门为自然辩证法概论,18学时) 课程教学大纲及其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硕士研究生了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史,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重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内容及其作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的自觉性。 二、教学方式 教师课堂讲授、讨论交流和相关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教学内容 导论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 四、教学时数、成绩构成和考核方式学时:36学时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40分,期末成绩60分;考核方式:课堂开卷考试。 五、教学参考材料 1、马恩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 3、胡锦涛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导论 一、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历史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与问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方法和意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历史发展 (一)社会主义的涵义 1.从词源上看,社会主义一词源于古拉丁文socialis,原意是同伴、同伙的、善于社交的等。其本意包含着平等、友爱、集体等内含。到近代,这一词演变为英文的social,意思是“社会的”。这个形容词再加后缀ism,即构成为现在英文中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思考题 一、辨析题、简述题 1、中国共产党担当起了领导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突出表现在哪“三件大事”上? 中国共产党担当起了领导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突出表现在“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什么是“国情”?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具体包括国土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3、为什么说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初步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1)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4)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5)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我国为什么不能搞“三权分立”? “三权分立”这种制度相对于封建专制统治与个人独裁是一种进步,是同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特征相适应的精巧设计。它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各党派、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有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资产阶级内部存在着大量的政治派别和利益集团,他们通过分权制约的方式来协调内部间不同的利益冲突。所以“三权分立”的实质是阶级分权和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分权,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维护资本统治的有力工具。第一,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形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三权分立”在中国行不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而“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国情。第三,“三权分立”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并不是所有国家治理和防止腐败的最佳政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 院系:专业: 学号:姓名: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它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但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依然存在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要让它继续发挥优势必须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公有制主体地位;按劳分配前言: 经济制度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出发点,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决定的。经济领域的制度改革率先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这也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这一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根基和动力。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研究必须从经济制度建设的历史过程中梳理其形成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历史性,从当前经济制度的内容和特点中研究其科学性和现实性,然后才能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制度建设中仍然面临的挑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以俄为师,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通过“一五”计划建设和三大改造,确立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通过农业迅速为工业积累了大量资金,基本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计划经济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同时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不够等弊端逐步显现。中国经济改革实践首先从农村开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推进。经过“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阶段,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改称“国营经济”和“国营企业”为“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十五大报告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分配方面相应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 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生产的社会形式上,就是国有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主要地位,同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在社会的生产形式上,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国家宏观调控。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发展方式上,就是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一体,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坚持不懈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2.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 古人云:“一日当三省吾身”,通过“三省”而思过往、观如今、知将行。我觉得,作为革命军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常发忧患之感、常怀进取之心、常抱创新之志,坚定信念,奋发有为,不辱使命,做到“经常四问”。 一问任务是否完成。坚决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是军人的职责、军人的誓言、军人的荣誉。凡是具有强烈使命意识和事业心责任感的军人,都会经常自问自查任务完成情况,始终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全局在胸。对目标任务要随时了如指掌。尤其对本单位的基本任务、年度重大任务和临时性突击任务的标准要求、时间节点、保障要素等,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统筹规划、有的放矢。对工作进展要经常总结反思。通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掌握任务特点和工作规律,把握工作主动权,不断提高工作效益。不善于总结反思的领导,不仅难以圆满完成任务,而且难以提高自己。对重点难点要及时攻关破局。要善于补“短板”、突“瓶颈”,勇于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及时制订和落实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有效措施,确保各项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出色完成。 二问职责是否履行。作为医务人员,“肩上有千钧重担,身后有千军万马”,其履职尽责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医院全面建设的推进和各项任务的完成。因此,必须履行好条令规定的职责。条令条例是军人必须遵守的“法”,对每一级别的干部职责要求都作了明确规定。要忠诚使命,牢记职责,时常对照条令规定的职责要求,满腔热情干事创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履行好党章要求的职责。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党章,遵守拥护党章,带头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勇于叫响“向我看齐”、“跟我上”,廉洁自律,遵守章纪,为大家立好标杆、做好表率。必须履行好岗位所需的职责。 三问能力是否提高。能力素质是一名医务人员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单位作战能力强弱的内在尺度。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常言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强将手下无弱兵”。干部应当通过孜孜不倦的刻苦学习,扩展基础知识,强化业务技能,提高业务水平,增强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当今知识极度爆炸、极速更新的时代,一天不学习就意味着落后。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先进性要求,努力把单位建设成为团结和谐、风清气正、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火车头”。要不断提高科室作战能力。这是提高能力素质的最高体现和最高目的。 四问安全是否保证。高度纯洁、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是科室全面建设的根本要求,是部队科学发展的保底工程,是军人的政治责任。无论执行何种任务、进行何种工作、开展何种活动,每名军人时刻都要绷紧安全这根弦,始终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时常要问有没有问题隐患。做到见微知著,落叶知秋,不因表面平静而麻痹大意,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及时组织隐患排查,及早发现存在问题和苗头隐患。 任何价值观念都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之中。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维观念深刻变化。我们在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