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诗《所见》教案

古诗《所见》教案

古诗《所见》教案
古诗《所见》教案

所见(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骑、振、蝉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越、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谈一谈自己对整首诗意思的理解以及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写下来。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樾、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谈一谈自己对整首诗意思的理解以及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樾、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谈一谈自己对整首诗意思的理解以及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1展示图片,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景色与动物?(牧童、黄牛、蝉…)

2展示课件导出课文题目《所见》,由课题同学向老师提问(《所见》的作者是谁?所见是什么意思?所见看到了什么?)

3导入作者生平介绍,板书出作者名字。(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先生。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清代诗人、诗论家。浙江钱塘人。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

2同桌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骑<送气音,读第三声,左右结构>、振<是翘舌音,读第四声,左右结构>、蝉字<是翘舌音,读第二声,左右结构>)板出生字词,点名领读(适时点出读错的字)、小组读。

3划出停顿,老师范读课文,点名朗读课文,读出诗句韵律感。教师适当点拨,达到合理停顿,适时点出字词读音。

4.自由读诗歌,读通顺,读流利

5.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6小组学习课文,与大家分享学习成果或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林越:树林、意欲:想要、蝉是什么?振:回荡、闭口立:忽然不出声了)老师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自由朗读古诗,想一想诗中哪里是写静态的、哪里是写动态的?在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动态:骑、振,静态:意欲、闭口,看到:牧童、黄牛、蝉,听到:歌声、蝉鸣)

2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小组讨论各诗句的意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3点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他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突然停止了前行不再高声歌唱。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播放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

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所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背诵全诗。

六、布置作业

1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写一篇小文章。

2背诵古诗。

七、板书设计

所见(袁枚?清)

动态:骑、振,

静态:意欲、闭口,

看到:牧童、黄牛、蝉,

听到:歌声、蝉鸣

古诗两首之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之《所见》教学设计 世外桃源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 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 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 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 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2.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所见古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题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

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村居⑴·【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儿童散学⑷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⑸。 【注释】 ⑴村居:住在农村。 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醉:迷醉,陶醉。 ⑷散学:放学。 ⑸纸鸢:鸢:老鹰。纸鸢:风筝。 【题解】《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

古诗也可以这样读——古诗《所见》教学案例及反思

古诗也可以这样读——古诗《所见》教学案例及反思 >古诗也可以这样读——古诗《所见》教学案例及反思作者:黄宅二小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改变以往诗歌教学的方法,尝试着这样上古诗《所见》:师:小朋友们,你们在放风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请自由读读古诗最后一句话,想一想,你要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读呢?(学生自由练读)讨论: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生1: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放风筝时,风筝飞得很高,心里很高兴,好像自己的心也跟风筝飞上天了,所以要有高兴的语气来读。(该生朗读)生2:我不完全同意用高兴的语气来读,我觉得还要读出担心、害怕的语气。因为风筝飞得那么高,我担心那细细的线会断了,所以心里有点害怕。(该生朗读)生3:我觉得该用急切的心情来读,想让自己的风筝快点飞上天,飞得比别人的高。师:其他小朋友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学生各抒己见)师: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师:你们觉得她读出了什么语气?生4:我觉得她在读“忙趁东风”时,读得比较快,可以看出这时她真得很想放风筝。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师:谁还能读出不同的语气呢?(教师请了三个学生朗读)师:评一评,谁读得好?生5:我觉得吕佳雯读得好,她在读时语调比较高,也读得比较快,读出了高兴的语气。生6:我也觉得吴志强读得好,他在读“放纸鸢”三个字时,语速较慢,声音听去有点发抖,比较轻,读出了那种担心、害怕的感觉。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事实上,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读,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要是在以前,我会根据教参给予学生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在此教学片断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小班古诗《所见》

小班古诗《所见》 小班古诗《所见》 一、课题: 小班古诗活动《所见》。 二、教材简解: 本园致力于古诗特色研究,用多样的形式让幼儿趣味学古诗,体验古诗活动的别样魅力。针对幼儿各个发展阶段,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本次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小班的古诗活动《所见》,我以故事+图片的形式导入课堂,带领幼儿进入这首古诗的意境中,在教学中加入了表演、歌唱等元素,让幼儿既轻松学会了古诗,又感受到古诗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三、目标预设: 1.通过活动,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诵读古诗,体验朗诵的乐趣。 四、重难点: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重点) 2.知道古诗中“鸣蝉”的意思。(难点) 3.能用打节拍、做动作等方式朗诵古诗。(难点) 五、活动准备: 1.活动课件、伴奏音乐。 2.四幅古诗配画。 3.相关头饰。 六、设计思路:

《所见》这首古诗是非常具有童趣性的,而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对故事有着异常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利用这首古诗中“趣”这个点,以故事和图片的结合形式导入课堂,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初步的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之后我通过诗配画这样的形式,让幼儿重温古诗意境,我再逐步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还会让他们进行一些表演,与我,与其他幼儿做一些互动,充分的感受到这首古诗带给他们的快乐;最后,幼儿也会和我一起用打拍子、做动作等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将以幼儿为中心,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 七、教学过程: 1.出示小树林的图片,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 1)师:你们听一听,树林里面传来了什么声音?(牧童唱歌的声音) 幼儿进行猜测,师揭晓答案,原来是一个小牧童在唱歌。 2)师:你们来看一看,牧童是怎么来到小树林的呢? 幼儿与教师互动,教师总结: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来到树林,响亮的歌声在树林上空回荡着,他唱呀唱,忽然不唱了,停了下来,你们来猜一猜为什么他不唱了? 幼儿回答,师揭晓,我们来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3)师放知了的声音,让幼儿听一听,然后放知了的图片,告诉他们这是蝉。 师:牧童啊听到了知了在唱歌,那你们觉得接下来他会怎么样? 幼儿回答,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揭晓接下来发生的事:牧童从牛背上下来,想去捉蝉,但是要轻轻地去捉(师:为什么要轻轻地捉?)因为蝉听到动静会飞走(师边说边做轻轻地动作) 师出示相关头饰,请个别幼儿扮演牧童,个别幼儿扮演蝉,师引导他们进行表演,感受快乐。 2.理解古诗内容,并学会朗诵。 1)师: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袁枚,他看到了这件有趣的事情,于是回去就写了一首古诗,老师把这首古诗藏在了四幅画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 2)分句解释,加深幼儿古诗的理解。

古诗:所见

13、《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五个生字。 2.通过观察图画,大致理解诗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五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图画,大致理解诗意。 教学进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指板书)——《古诗两首》。出示“诗”字卡,这个字我们都认识,它念——shī,整体认读音节,一声调,读得高高的,平平的。来,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左右结构,言字旁,右边有三横,第二横最长,在横中线上面一点点起笔,稍微向上倾斜一点,写平稳。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吧! 2.开学时我们还学过两首古诗,你们还会背吗?(指名两名学生背)这两首古诗是关于春天的,而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古诗是关于夏天的。 二、观察插图,识字,感知诗意。 1.这节课,我们学习本课的第一首古诗,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吧!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呀? 预设一我看到了一个小男孩骑在牛背上。注意纠正,孩子可能说成骑在牛身上 课件上对应位置出现“小男孩”和“牛”字样 小男孩,年龄小嘛,我们称他为——“儿童”。 课件上小男孩字样下面出现“儿童”字样,大家一起读——儿童 小男孩骑在牛的背上,这是一条黄牛,是我国农村最常见的一种牛 出示字卡,连起来读一读。 你还知道哪些牛?水牛、牦牛、野牛…… 是呀,骑在牛背上的是一个小男孩,像这样放牛的儿童我们就把他叫做“牧童”,和他亲热地打打招呼! 我们的古人造这个“牧”字很有意思哟,这就是古人造出的“牧”字,大屏幕演示“牧” ,你看,手持(拿着)一根荆条(一种树的枝条)鞭赶牛群,就是读一读。 那么,放马的人我们就叫他——牧马人; 放羊的人我们就叫他——牧羊人; 放牛的孩子呢——牧童。真聪明! 我们还能给“牧”找到词语朋友,大屏幕出示:放牧、牧草、牧童。大家一起读一读。 【这里的词卡字卡都是活用的,例:黄牛,先对折展示“黄”,展开就可以展示“黄牛”】 再仔细看看,你还从图上看到什么? 预设二我看到了一只知了。(若学生直接说蝉,表扬学生,你真能干,连知了的学名都知道。)知了啊,学名叫“蝉”。大家看——出示“蝉”图片,这就是蝉,夏天的时候呀特别常见。 出示字卡“蝉”,让我们读好这个字,翘舌音,再读。大家看,“蝉”是虫字旁,说明它是一种——昆虫。蝉也叫“鸣蝉”。出示词卡“鸣蝉”,读两遍。

《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一、课文概述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是一首古诗,属于精读课文。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它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无穷的意境,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回味无穷。它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与本单元“快乐的夏天”主题相吻合。 二、教学理念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三、学生认知基础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古诗词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也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二类字,能正确认读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通古诗。鼓励学生用动作,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生字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4、学习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的吟诵古诗。 五、教学方法

古诗二首-所见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四 《古诗二首-所见》练习题 一、我能正确读下列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 二、读拼音写生字 shī lín tóng 古树牧 huáng bì 牛关 三、形近字组词 牛()关()闭()林()午()天()问()木()四、写反义词 关闭----()捕捉----() 五、写近义词 鸣----()捕----() 六、连线题 牧童振林跃 歌声捕鸣蝉 意欲骑黄牛 忽然闭口立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 牧童骑,歌声振跃 意欲蝉,忽然口。 八、选择合适的字填写 1、妈妈轻轻的(关闭)上了门。 2、意欲捕(鸣叫)蝉。 3、小明犯了错误,老师罚他(立站)在门口。 九、整齐的抄写下列词语。 捕捉牧童黄牛关闭树林十、默写古诗《所见》 十一、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意欲捕蝉鸣.: 忽然闭.口立: 十二、加标点符号 1、牧童说这声音真好听 2、多美的树林啊 十三、填空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后写小牧童(),这从()到()的变化,写得既突然有自然,把小牧童()、()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十四、画一画 我想给《所见》画一幅插图。 十五、我要把下面这首诗背下来。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答案 一、我能正确读下列生字。

略 二、读拼音写生字 古诗树林牧童黄牛关闭 三、形近字组词 牛(黄牛)关(关闭)闭(关闭)林(树林)午(午后)天(天气)问(提问)木(木头)四、写反义词 关闭----(打开)捕捉----(释放) 五、写近义词 鸣----(叫)捕----(捉) 六、连线题 牧童振林跃 歌声捕鸣蝉 意欲骑黄牛 忽然闭口立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跃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八、选择合适的字填写 1、皮皮轻轻的(关)上了门。 2、意欲捕蝉(鸣)。 3、小明犯了错误,老师罚他(站)在门口。

古诗《所见》赏析

古诗《所见》赏析 沉郁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夏天的傍晚,太阳已不那么刺眼,放出柔柔的光。树林深处,远远地望见一个身影,噢!那是放牛的牧童。瞧,他戴着斗笠,身穿黄色的无扣马夹,那件亚麻布马夹对他来说确实挺合身的,一件短得不能再短的短裤,上面还有许多补丁,这大概是他哥哥们穿剩下的。赤着脚丫的他,坐在摇摇晃晃的牛背上,那模样就像是田里顺风摇摆的稻谷,悠悠颤颤的。他的精神很好,口里还唱着:“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这歌声配上鸟儿的鸣叫和蝉儿的哼唱,成了一组悠远、令人心情舒爽的歌,在辽阔茂密的大树林里隐隐回荡,回荡…… 树上,有一两只蝉儿在“知了,知了”地叫着,那身黑油油的“燕尾服”使本身“海拔不高,体积不大”的蝉儿显得更加瘦小,不经意,还真难以发现它的存在。那牧童手中摇晃的柳条儿忽然停止了舞蹈,静静地呆着,那头黄牛也乖乖停下了,牧童的眼睛久久地盯着树上的蝉儿,他想抓住它。 爸爸在他年幼时去世了,家里靠妈妈养活,家里的哥哥们要娶媳妇,现在正缺钱。听说药店里一个铜板换一只蝉,我去抓几只,补贴家用。他麻利地滑下牛背,把牛拉到附近有草的地方拴上,然后一跳一跳地来到树前。他找好角度,猫着腰,轻手轻脚地靠近蝉儿,兴奋地哼了一句“呜”。那蝉儿听了,没等牧童将它逮住,就飞上了树梢,更高了。牧童吸取了教训,屏住呼吸,纵身一跃,跳上树枝。那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他赶紧学鸟儿叫了几声,像是鸟儿离开树枝发出的声音。他小心翼翼地移动着,近了,近了,更近了。他控制住自己的兴奋,慢慢伸出手,缓缓地在蝉儿的上空落下,在快要合拢的时候加快了速度,眨眼功夫,蝉儿已在他的手心里悲惨地鸣叫了。他露出了笑脸,将蝉儿放进牛背上用杂草编的蟋蟀笼里,挂在腰间。牧童跳上牛背,在夕阳的余辉中唱着“走在山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歌声比刚才更响了,歌里透着自豪。

所见古诗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 野外的林阴小道上,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是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而那不知祸的小东西仍在自鸣得意地“知了……”个不停!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 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贴大黑板上的大树上。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小结: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大树上。)) 牧童:(引导: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导:小动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们的。)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齐读古诗。 第二版块: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他是这样骑黄牛的。(边说边做动作)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

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幼儿园大班古诗:所见

幼儿园新课程标准教材 教学设计(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大班 / 大班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大班古诗:所见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教案中的内容,提升自我能力、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德智体美劳等作用,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幼儿园幼儿园大班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目标: 1、在欣赏与游戏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 2、能用较完整的语句大胆表述图画。 准备: 相关图片,树林、蝉等背景图。 过程: 一、引导讲述 1、师:今天我班要来一个小朋友,我们一起看看是谁好哇。(出示牧童图片) 2、提问:认识吗?和我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从服饰、头发上辨认)。教师讲解:这是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小孩,所以和我们的穿戴都不一样。 3、(出示牧童骑牛图)提问:这个小孩在干什么?教师解释什么是牧童。并引出第一句:牧童骑黄牛。

4、他开心吗?从哪里看出来?你开心了会干什么? 5、出示第三幅图片,引出第二句:歌声振林樾。师小结:这个牧童骑着黄牛也很开心,大声的唱着歌,把树林里的小鸟也惊醒了。师念:歌声振林樾。 6、出示第四幅,师:突然,牧童看见了什么?认识蝉(播放蝉鸣的声音)。哎呀,鸣蝉唱得这么好听,你想不想去抓它?抓了它干嘛? 7、师:牧童也想去抓这只鸣蝉呢,抓住了养在家里,让它天天给牧童唱歌。引出第三句:意欲捕鸣蝉。 8、怎么去抓?你有什么办法?(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表述去要轻轻地没有声音的去抓)。让幼儿学学怎么样才是轻轻地没有声音的。引出第四句:忽然闭口立。 二、学念古诗 1、师: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刚才的故事也是一首古诗,名字叫《所见》,听陈老师念一遍。 2、师完整念古诗,引导孩子一起念2-3次。 三、情景游戏 1、(播放鸣蝉叫声)听,我们这里也有鸣蝉,快找找在哪里?引导幼儿观察树林背景图,上面也有许多鸣蝉。

大班古诗教案

大班古诗教案:《所见》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 2、学习朗诵古诗,初步尝试创编古诗,感受创编的乐趣。 3、尝试用熟悉的旋律来唱古诗,体验朗诵和吟唱的古诗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与古诗内容相符的古诗图片2幅;与图片相结合的古诗内容;伴奏音乐“办家家”;记号笔、纸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 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袁枚的人,有一天他看见了这样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一,幼儿看图回答)他把所看到的这件事写成了一首有名的古诗,名字叫“所见”,“所见”就是所看到的意思。 (二)、基本部分: 理解古诗内容并朗诵古诗: 1、师: “这个骑在牛背上的孩子,叫什么呀?”(引导幼儿说出放牛的孩子叫牧童),“哦!原来是牧童骑(引导幼儿说黄牛)”,(师边说边出示第一张文字图片) “这个牧童,他嘴巴张得大大的,在唱歌呢!他的歌声传到哪儿了呀?”(引导幼儿观察树林上空)“哟!歌声在密密麻麻的树林上空回荡呢,这就是

“歌声振林樾”。林樾指密密麻麻的树林(边说边出示第二张文字图片)“在这幅画里我们找到了两句诗句,是哪两句呀”?(幼儿学说一遍) 2、老师这里还有一幅画,我们来看看这幅画和刚才的一幅画有什么不一样?(师边说边出示第二幅画)(幼儿看图后回答)师: “呀!牧童为什么不唱歌了,发生了什么事呢,谁知道?”(幼儿自由讲述)师: “好的,那我们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师出示蝉的图片贴在树上)“哦!原来他发现了树上有一只蝉,瞧!这只蝉在树上干什么呀?(它在叫呢)”蝉在鸣叫我们就叫它——鸣蝉,牧童看到了鸣蝉,他会去干什么呀?(去捉蝉)“捉”还可以用“捕”这个好听的词来说。牧童想去捕鸣蝉,所以第三句也出来了“意欲捕鸣蝉”。(师边说边出示第三张文字图片) 这样想着,牧童马上停止了歌声从牛背上下来了,可以用“忽然”这个好听的词来说。“你们看”(出示牧童站立的图片)这个动作表示什么意思呀?(不讲话,闭上了嘴巴)“闭上嘴巴可以概括为两个字“闭口”,闭上嘴巴站在那里就是闭口立,联起来就是“忽然闭口立”。(师边说边出示第四张文字图片)“呀!藏在第二幅画里的两句古诗也被我们找出来了,请小朋友念给我听一听,(幼儿学念一遍) 3、哇!你们真聪明!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一共有几句话呀?(四句)提问: “四句话的古诗叫什么?(绝句)每一句有几个字呢?”(5个)师小结:“有四句话每一句有五个字的古诗就叫五言绝句”。 4、这首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呀?(幼儿回答后出示文字)诗人袁枚真是个有心人,他呀把自己看到的事写成了一首有名的古诗,我们小朋友也要向他一样做一个有心人,在每天的讲新闻活动中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讲出来,好吗?(好)“想不想听老师来朗诵这首古诗呢?(想)(师边念边摇晃身子,并注意音的节奏)师: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

3 古诗两首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而袁枚同样是清朝文坛上一位比较讲究锤字炼句的诗人。这两首诗在语言风格和谋篇布局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继续了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诗歌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采用用对比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搭配,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理解其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诗歌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诗中人物的形象。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美的意境,培养学生想象力,学习表达方法。 1.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分组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朗读古诗的情况。 2. 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讨论交流、表演、分角色读、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感悟古诗,从而感受古诗所描写的生动景象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 借助拓展小练笔,学习古诗中的人物对话、动作、心里描写、景物衬托人物的表达方法。 【教师准备】1.搜集到的和本课有关的资料。 2.本课的ppt课件。 3.准备台词,挑选小演员 【学生准备】1.查阅贾岛和袁枚有关的资料。 2.预习课文。

优质课教案《所见》

《所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重点难点 能与课外的古诗积累有机、随机关联。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学习过程 暖场:看图猜古诗。 一、诵诗句而临其境 1.回顾已学古诗中小朋友的趣闻趣事。 (1)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2)村居(高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3)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4)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2.诗歌中展现的童真童趣,真有意思。如果得空闲,我们也可以像他们那样,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引导学生背诵识字1),“傍桑阴学种瓜”,“趁东风放纸鸢”,也可以选择“追黄蝶”“学垂纶”。而当夏天来临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去“捕鸣蝉”。 二、解诗意而知其蕴 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suǒbìlìbǔchán mù lín yuè 所闭立捕蝉牧林樾 1.拼读生字。“所、闭”组词赛。 2.自由读古诗,跟读。 3.骑着黄牛的牧童在干什么呢——歌声振林樾。理解“林樾”。(再读) 4.骆宾王写过鹅的歌唱: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里的“歌”是“唱歌”的意思。我们也听过采莲姑娘唱过歌。王昌龄《采莲曲》: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里的“歌”是“歌声”的意思。牧童唱歌,是轻轻地哼唱,还是放声高歌——理解“振”。 5.牧童唱得自由自在,唱得轻松畅快。读出这种感觉。 6.“忽然闭口立”。立(一字组多词)。除了牧童“立”,还有“蜻蜓立”。《小池》(杨万里):

小学古诗《所见》教学案例

古诗也可以这样读 ——小学古诗《所见》教学案例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改变以往诗歌教学的方法,尝试着这样上古诗《所见》: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放风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请自由读读古诗最后一句话,想一想,你要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读呢? (学生自由练读) 讨论: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1: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放风筝时,风筝飞得很高,心里很高兴,好像自己的心也跟风筝飞上天了,所以要有高兴的语气来读。(该生朗读) 生2:我不完全同意用高兴的语气来读,我觉得还要读出担心、害怕的语气。因为风筝飞得那么高,我担心那细细的线会断了,所以心里有点害怕。(该生朗读) 生3:我觉得该用急切的心情来读,想让自己的风筝快点飞上天,飞得比别人的高。 师:其他小朋友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 (学生各抒己见) 师: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 师:你们觉得她读出了什么语气? 生4:我觉得她在读“忙趁东风”时,读得比较快,可以看出这时她真得很想放风筝。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师:谁还能读出不同的语气呢? (教师请了三个学生朗读) 师:评一评,谁读得好? 生5:我觉得吕佳雯读得好,她在读时语调比较高,也读得比较快,读出了高兴的语气。 生6:我也觉得吴志强读得好,他在读“放纸鸢”三个字时,语速较慢,声音听去有点发抖,比较轻,读出了那种担心、害怕的感觉。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反思】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事实上,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读,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要是在以前,我会根据教参给予学生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在此教学片断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努力创

《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教材——古诗《所见》 教材分析: 《所见》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童趣: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书上蝉儿地叫声,就想要捕捉书上鸣叫的知了,于是他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这首诗写出了“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学习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在演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闭、立”两个字。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图文结合,了解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朗读中感受牧童的机灵、可爱,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才展示,激趣导入 1、谈话:孩子们,过去我们学了很多的古诗,谁能选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 诗背给大家听?(师点评:背的太好了,简直就是一位小诗人)

2、引入:今天,也有一位诗人来到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板书), 是古代清朝的大诗人。他呀,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呢,他到一片小树林散步,不觉间被一幅有趣的画面深深吸引住了。于是,他把自己所看见的写成了一首诗,诗名就叫《所见》。(板书课题,学生空写) ?谁理解这两个字?(指名拼读,并采访理解过程) ?“所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作者所看见的) 3、师:作者到底看见了什么画面,你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图片:你能用几 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人袁枚看到的和你们所说的一样吗?轻轻打到课本59页,听老师读这 首诗。(学生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板书:牧童、黄牛、林樾、鸣蝉) 3、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现在,大家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 把不理解的字画下来,利用拼音多读几遍。 4、指两名学生试读古诗。 师:离开古诗,生字宝宝的名字你还能叫出来吗?(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男、女生比赛拼读。 师:摘掉生字宝宝的帽子(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你还理解他吗? 学生记字形,交流识字方法。 【学生反馈】——“摘苹果”游戏(课件出示含以上生字的苹果树) 所:“听”换偏旁得“所”。(你在哪儿见过这个字?引导组词) 牧:“放”换偏旁得“牧”。组词:放牧、牧童。 闭:门+才,做动作组词:闭眼、闭嘴、闭口。 立:引导学生做动作立正、起立,从而发现象形之妙。 蝉:虫+单,蝉。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 捕:是一个动作,用手“捕”。组词捕捉、捕鱼。 5、指导书写“闭、立” 1)学生认读、组词。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13古诗两首 所见(清.袁枚) 教材分析: 《所见》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童趣: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书上蝉儿地叫声,就想要捕捉书上鸣叫的知了,于是他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这首诗写出了“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学习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在背诵表演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立”6个生字,能准确组 词。 2、正确、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体会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正确识记生字有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谁来给大家背一首你学过的古诗? 2、 今天有位诗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是古代清朝的一位大诗人。 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设计意图: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故事就像故事一样有趣。】 板书课题、诗人、朝代,齐读课题。解 释诗题目的意思: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识记“所” ——师:生活中我们会在哪里见到这个字?组词识记:厕所、招待所、一所学校、派出所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识字。】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请看大屏幕。(幻灯播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及概括能力】 2、指名交流看到的。(鼓励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3、 自读古诗,识记生字(自读:读准字音,语速稍慢,读准二、三声调值) 4、指名读古诗,及时评析,集体再读古诗。

古诗 《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学习《所见》的过程中渗透想画面学古诗的方法。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一、积累展示,引入新课 1抽背学生平时会背的古诗,齐背古诗。(要求:一边背古诗一边想象古诗的画面。) 目的:通过复习学生会背的古诗激发学习兴趣。 2介绍作者袁枚。 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新诗的愿望。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 1袁枚老先生可会写诗了,他把自己所见到的许多事情都写成了诗。有一天,他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出示全诗的情景课件),请你仔细观察。 袁枚老先生遇到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再次读诗,把诗句读通顺、连贯。 4检测生字。 (1)生字在诗句中出现,请生读。 相机点拨“牧”、“骑”、“欲”的记忆方法,做一做“闭”的动作等。 (2)生字从诗句中跳了出来,去掉音节读。 (3)齐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连贯。 三、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1练读第一句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一句诗的动画。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好这一句吗? (抽生读—小组读—齐读。) 你体会到了此时小牧童的心情吗?是怎样体会 到的?

2练读第二句诗。 出示“意欲捕蝉鸣,忽然闭口立”的情景动画。师:孩子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能读好这一句吗?体会小牧童此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整首诗。 指导方法:一边练习,一边想象诗句的画面。 (1)自由练习。 (2)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师范读,提要求: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诗句的画面。 (4)听了老师的范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好吗? ①指名读、齐读。 ②背诵古诗。 四、指导书写,感受汉字美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认读。 2观察这些字的结构及关键笔画。 3在这课中有三个特别难写的字(出示:所、骑、然),观察要写好它们应该注意哪些地方,老师示范。 4学生在田字格内临写。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孩子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用想画面学古诗的方法学习了《所见》,其实还有许多古诗在等着大家去学呢!老师建议你们在课后用同样的方法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学习更多的古诗,下次我们开个古诗展示会。

所见 教案

《古诗两首·所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认识本课6个生字,写好3个生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 3.尝试用熟悉的旋律来唱古诗,体验朗诵和吟唱的古诗的乐趣,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书写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养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诗歌朗诵音频和诗歌歌曲音频。 四、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师: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袁枚的人,有一天他看见了这样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学生看图回答)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在想什么?比比看谁说的最棒! (二)听一听,品一品。他把所看到的这件事写成了一首有名的古诗,名字叫“所见”,“所见”就是所看到的意思。 这么优美的牧童放牧图,同学们看到都忍不住用语言描绘了这么多,古代的诗人袁枚更是一见便不忍心遗忘、用自己优美的诗句将它记录了下来,便形成了一首著名的古诗《所见》,所见就是所看到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诵《所见》,注意听准字音、停顿和语气。

(三)想一想,写一写。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听的诗歌朗诵,看一下是否认识这些红色的生字:“所”、“牧”、“捕”、“蝉”、“闭”“立”,现在我们把这些生字宝宝请出来,看一看前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点?第五个字是什么结构?我们学过的和蝉类似的字有哪些?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并组词。 请同学们观察“诗”、“林”、“童”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写时需要注意的特殊笔画等地方,老师范写,学生手指头空中写,然后先描红后临写。 (四)读一读,找一找。 1.生字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找找看你读懂了什么?没读懂什么?字词句均可。引导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练读古诗,从自己的朗读中欣赏古诗。 3男女生比赛读古诗,比比看谁读得最棒! 4.点名读,比比看哪名同学是小小朗诵家。 (五)唱一唱,学一学。 根据诗歌歌曲音频学唱古诗,比比看谁学的最快。 五、板书设计。 13所见 袁枚 骑牛唱歌 牧童欢乐 捕蝉闭口立

古诗《所见》教案课程

所见(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骑、振、蝉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越、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谈一谈自己对整首诗意思的理解以及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写下来。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樾、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谈一谈自己对整首诗意思的理解以及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樾、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谈一谈自己对整首诗意思的理解以及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1展示图片,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景色与动物?(牧童、黄牛、蝉…)

2展示课件导出课文题目《所见》,由课题同学向老师提问(《所见》的作者是谁?所见是什么意思?所见看到了什么?) 3导入作者生平介绍,板书出作者名字。(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先生。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清代诗人、诗论家。 浙江钱塘人。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 2同桌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骑<送气音,读第三声,左右结构>、振<是翘舌音,读第四声,左右结构>、蝉字<是翘舌音,读第二声,左右结构>)板出生字词,点名领读(适时点出读错的字)、小组读。 3划出停顿,老师范读课文,点名朗读课文,读出诗句韵律感。教师适当点拨,达到合理停顿,适时点出字词读音。 4.自由读诗歌,读通顺,读流利 5.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6小组学习课文,与大家分享学习成果或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林越:树林、意欲:想要、蝉是什么?振:回荡、闭口立:忽然不出声了)老师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