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统计学第七章、第八章教案

统计学第七章、第八章教案

统计学第七章、第八章教案
统计学第七章、第八章教案

统计学复习笔记

第七章

一、 思考题

1. 解释估计量和估计值

在参数估计中,用来估计总体参数的统计量称为估计量。估计量也是随机变量。如样本均值,样本比例、样本方差等。

根据一个具体的样本计算出来的估计量的数值称为估计值。

2. 简述评价估计量好坏的标准

(1)无偏性:是指估计量抽样分布的期望值等于被估计的总体参数。 (2)有效性:是指估计量的方差尽可能小。对同一总体参数的两个无偏估计量,有更小方差的估计量更有效。

(3)一致性:是指随着样本量的增大,点估计量的值越来越接近被估总体的参数。

3. 怎样理解置信区间

在区间估计中,由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称为置信区间。置信区间的论述是由区间和置信度两部分组成。有些新闻媒体报道一些调查结果只给出百分比和误差(即置信区间),并不说明置信度,也不给出被调查的人数,这是不负责的表现。因为降低置信度可以使置信区间变窄(显得“精确”),有误导读者之嫌。在公布调查结果时给出被调查人数是负责任的表现。这样则可以由此推算出置信度(由后面给出的公式),反之亦然。

4. 解释95%的置信区间的含义是什么

置信区间95%仅仅描述用来构造该区间上下界的统计量(是随机的)覆盖总体参数的概率。也就是说,无穷次重复抽样所得到的所有区间中有95%(的区间)包含参数。

不要认为由某一样本数据得到总体参数的某一个95%置信区间,就以为该区间以0.95的概率覆盖总体参数。

5. 简述样本量与置信水平、总体方差、估计误差的关系。

1. 估计总体均值时样本量n 为

2. 样本量n 与置信水平1-α、总体方差、估计误差E 之间的关系为

其中:

2

2

22)(E z n σα=

n

z E σα2

=

? 与置信水平成正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置信水平越大,所需要的样本量越大;

? 与总体方差成正比,总体的差异越大,所要求的样本量也越大; ? 与与总体方差成正比,样本量与估计误差的平方成反比,即可以接受的估计误差的平方越大,所需的样本量越小。

二、 练习题

1. 从一个标准差为5的总体中采用重复抽样方法抽出一个样本量为40的样本,样本均值为25。

1) 样本均值的抽样标准差等于多少?

2) 在95%的置信水平下,估计误差是多少?

2. 某快餐店想要估计每位顾客午餐的平均花费金额,在为期3周的时间里选取49名顾客组成了一个简单随机样本。

1) 假定总体标准差为15元,求样本均值的抽样标准误差。 2) 在95%的置信水平下,求估计误差。

3) 如果样本均值为120元,求总体均值μ的95%的置信区间。

x

x

3. 从一个总体中随机抽取n =100的随机样本,得到

=104560,假定总体标准差σ = 85414,试构建总体均值μ的95%的置信区间。

4. 从总体中抽取一个n =100的简单随机样本,得到 =81,s=12。要求:

1) 构建μ的90%的置信区间。 2) 构建μ的95%的置信区间。 3) 构建μ的99%的置信区间。

5. 利用下面的信息,构建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

1) = 25,σ = 3.5,n =60,置信水平为95% 2) =119,s =23.89,n =75,置信水平为98% 3) =3.149,s =0.974,n =32,置信水平为90%

x x x x x x

x x

x x

6. 利用下面的信息,构建总体均值μ的置信区间:

1) 总体服从正态分布,且已知σ = 500,n = 15,

=8900,置信水平为95%。

2) 总体不服从正态分布,且已知σ = 500,n = 35, =8900,置信水平为95%。

3) 总体不服从正态分布,σ未知,n = 35, =8900,s =500,置信水平为90%。

4) 总体不服从正态分布,σ未知,n = 35, =8900,s =500,置信水平为99%。

x x x x x x x x

7.某大学为了解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在全校7500名学生中采取重复抽样方法随机抽取36人,调查他们每天上网的时间,得到下面的数据(单位:小时)。

3.3 3.1 6.2 5.8 2.3

4.1

5.4 4.5 3.2

4.4 2.0

5.4 2.6

6.4 1.8 3.5 5.7 2.3

2.1 1.9 1.2 5.1 4.3 4.2

3.6 0.8 1.5

4.7 1.4 1.2 2.9 3.5 2.4 0.5 3.6 2.5

求该校大学生平均上网时间的置信区间,置信水平分别为90%

8.从一个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量为8的样本,各样本值分别为:10,8,12,15,6,13,5,11。求总体均值μ的95%置信区间。

9.某居民小区为研究职工上班从家里到单位的距离,抽取了由16个人组成的一个随机样本,他们到单位的距离分别是:10,3,14,8,6,9,12,11,7,5,10,15,9,16,13,2。假设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求职工上班从家里到单位平均距离的95%的置信区间。

10.从一批零件是随机抽取36个,测得其平均长度是149.5,标准差是1.93。

1)求确定该种零件平均长度的95%的置信区间。

2)在上面估计中,你使用了统计中的哪一个重要定理?请解释。

11.某企业生产的袋装食品采用自动打包机包装,每袋标准重量为100克,现从某天生产的一批产品中按重复抽样随机抽取50包进行检查,测得每包重量如下:

已知食品包重服从正态分布,要求:

1)确定该种食品平均重量的95%的置信区间。

2)如果规定食品重量低于100克属于不合格,确定该批食品合格率的95%的置信区间。

12.假设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利用下面的数据构建总体均值μ的99%的置信区间。(略)

13.一家研究机构想估计在网络公司工作的员工每周加班的平均时间,为此随机抽取了18个员工,得到他们每周加班的时间数据如下(单位:小时):

假定员工每周加班的时间服从正态分布,估计网络公司员工平均

14.利用下面的样本数据构建总体比例丌的置信区间:

1)n =44,p = 0.51 ,置信水平为99%

2)n =300,p = 0.82 ,置信水平为95%

3)n =1150,p = 0.48,置信水平为90%

15.在一项家电市场调查中,随机抽取了200个居民户,调查他们是否拥有某一品牌的电视机,其中拥有该品牌电视机的家庭占23%。求总体比例的置信区间,置信水平分别为90%和95%。

16.一位银行的管理人员想估计每位顾客在该银行的月平均存款额。他假设所有顾客月存款额的标准差为1000元,要求的估计误差在200元以内,置信水平为99%。应选取多大的样本?

17.要估计总体比例丌,计算下列条件下所需的样本量。

1)E=0.02,丌=0.40,置信水平96%

2)E=0.04,丌未知,置信水平95%

3)E=0.05,丌=0.55,置信水平90%

18.某居民小区共有居民500户,小区管理者准备采用一项新的供水设施,想了解居民是否赞成。采取重复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50户,其中有32户赞同,18户反对。

1)求总体中赞成该项改革的户数比例的置信区间(α=0.05)2)如果小区管理者预计赞成的比例能达到80%,估计误差不超过10%,应抽取多少户进行调查(α=0.05)

19.根据下面的样本结果,计算总体标准差σ的90%的置信区间:1)=21,S=2,N=50

2)=1.3,S=0.02,N=15

3)=167,S=31,N=22

20.顾客到银行办理业务时往往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而等待时间的长短与许多因素有关,比

如,银行业务员办理业务的速度,顾客等待排队的方式等。为此,某银行准备采取两种排队方式进行试验,第一种排队方式是:所有顾客都进入一个等待队列;第二种排队方式是:顾客在三个业务窗口处列队三排等待。为比较哪种排队方式使顾客等待的时间更

)如下:

要求:

(1)构建第一种排队方式等待时间标准差的95%的置信区间。

(2)构建第二种排队方式等待时间标准差的95%的置信区间。

第八章

一、思考题

1.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是统计推断的两个组成部分。

相同点:它们都是利用样本对总体进行某种推断。

不同点:推断的角度不同。参数估计讨论的是用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的方法,总体参数μ在估计前是未知的。而在假设检验中,则是先对μ的值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去检验这个假设是否成立。

2.什么是假设检验中的显著性水平?统计显著是什么意思?

解: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在假设检验中,它的含义是当原假设正确时却被拒绝的概率或风险,即假设检验中犯弃真错误的概率。它是由人们根据检验的要求确定的。

(我理解的统计学意义,统计显著是统计上专用的判定标准,指在一定的概率原则下,可以承认一种趋势或者合理性达到的程度,达到为统计上水平显著,达不到为统计上水平不显著)

3.什么是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

解:弃真错误(α错误):当原假设为真时拒绝原假设,所犯的错误成为第I类错误,又称为弃真错误。犯第I类错误的概率常记作α。

取伪错误(β错误):当原假设为假时没有拒绝原假设,所犯的错误称为第II类错误,又称取伪错误。犯第II类错误概率常记作β。

发生第I类错误的概率也常被用于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度量。假设检验中犯第I类错误的概率被称为显著性水平,记作α。

4.两类错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在样本容量n一定的情况下,假设检验不能同时做到犯α和β两类错误的概率都很小。若减小α错误,就会增大犯β错误的机会;若减小β错误,也会增大犯α错误的机会。要使α和β同时变小只有增大样本容量。但样本容量增加要受人力、经费、时间等很多因素的限制,无限制增加样本容量就会使抽样调查失去意义。因此假设检验需要慎重考虑对两类错误进行控制的问题。

5.解释假设检验中的P值。

解:如果原假设为真,所得到的样本结果会像实际观测结果那么极端或更极端的概率,称为P值。也称为观察到的显著性水平。

P值是反映实际观测到的数据与原假设H0之间不一致程度的一个概率值。P值越小,说明实际观测到的数据与H0之间不一致程度就越大。

6.显著性水平与P值有何区别?

解:α(显著性水平)是一个判断的标准(当原假设为真,却被拒绝的概率),而P是实际统计量对应分位点的概率值(当原假设为真时,所得到的样本观察结果或更极端结果出现的概率)。

可以通过α计算置信区间,然后与统计量进行比较判断,也可以通过统计量计算对应的p值,然后与α值比较判断。

7.假设检验依据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解:假设检验利用的是小概率原理,小概率原理是指发生概率很小的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先假设总体参数的某项取值为真,也就是假设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然后抽取一个样本进行观察,如果样本信息显示出现了与事先假设相反的结果且与原假设差别很大,则说明原来假定的小概率事件在一次实验中发生了,这是一个违背小概率原理的不合理现象,因此有理由怀疑和拒绝原假设;否则不能拒绝原假设。

8.你认为在单侧检验中原假设和备择假设的方向应该如何确定?

解:假设问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所考察的数值越大越好(左单侧检验或下限检验),临界值和拒绝域均在左侧;另一种是数值越小越好(右单侧检验或上限检验),临界值和拒绝域均在右侧。

二、练习题

1.已知某炼铁厂的含碳量服从正态分布N(4.55,0.1082),现在测定了9炉铁水,其平均含碳量为4.484。如果估计方差没有变化,可否认为现在生产的铁水平均含碳量为4.55(α=0.05)?

2.一种元件,要求其使用寿命不得低于700小时。现从一批这种元件中随机抽取36件,测得其平均寿命为680小时。已知该元件寿命服从正态分布,σ=60小时,试在显著性水平0.05下确定这批元件是否合格。

3.某地区小麦的一般生产水平为亩产250公斤,其标准差是30公斤。现用一种化肥进行试验,从25个小区抽样,平均产量为270公斤。这种化肥是否使小麦明显增产(α=0.05)?

4.糖厂用自动打包机打包,每包标准重量是100千克。每天开工后需要检验一次打包机工作是否正常。某日开工后测得9包重量(单位:千克)如下:

已知包重服从正态分布,试检验该日打包机工作是否正常。(α=0.05)

5.某种大量生产的袋装食品,按规定不得少于250克。今从一批该食品中任意抽取50袋,发现有6袋低于250克。若规定不符合标准的比例超过5%就不得出厂,问该批食品能否出厂(α=0.05)?

6.某厂家在广告中声称,该厂生产的汽车轮胎在正常行驶条件下超过目前的平均水平25000公里。对一个由15个轮胎组成的随机样本做了试验,得到样本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27000公里和5000公里。假定轮胎寿命服从正态分布,问该厂家的广告是否真实(α=0.05)?

7.某种电子元件的寿命x(单位:小时)服从正态分布。现测得16

只元件的寿命如下:

问是否有理由认为元件的平均寿命显著地大于225小时( =0.05)?

生物统计学教案

《生物统计学》教案 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板书讲授 教学目的:重点掌握样本特征数平均数、样本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数据类型及频数(率)分布,了解众数、中位数、变异系数。 讲授难点:样本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1 总体与样本 1.1.1 统计数据的不齐性 1、变异性是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 2、自然界如果没有变异,也就不需要统计学了。 3、生物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很大的群体,不可能研究全部对象,只能通过研究其中的一部分,来推断全部对象,于是引出以下概念。 1.1.2 总体与样本 总体:研究的全部对象。 个体:总体中的每个成员。 样本:总体的一部分。 样本含量:样本所包含的个体数目。 1.1.3 抽样 抽样:从总体中获得样本的过程。 随机抽样: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被抽中的机会都相同的一种抽样方法。 放回式抽样:从总体中抽出一个个体,记下其特征后,放回原总体中,再做第二次抽样。 非放回式抽样:从总体中抽出个体后,不再放回,即做第二次抽样。 抽样的目的:从总体中获得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以便通过样本推断总体。 应注意的问题:①样本必须有代表性。②样本含量与可实施性之间的平衡。 1.2 数据类型及频数(率)分布

1.2.1 连续型数据和离散型数据 连续型数据:与某种标准比较所得到的数据。又称为度量数据。 离散型数据:由记录不同类别个体的数目所得到的数据。又称为计数数据。 1.2.2 频数(率)分布表和频数(率)分布图的编绘 例1.1 调查每天出生的10名新生儿中体重超过3公斤的人数, 共调查120天,结果如下: 表 1-1 每10名新生儿中体重超过3Kg的人数的 频数(率)分布表 频数(率)分布:把频数(率)按组值的顺序排列起来,便得到离散型数据的频数(率)分布。 频数(率)分布还可以用图形表示,见图1-1。 图1-1 每10名新生儿中体重超过3Kg的人数的频数分布图 下面介绍连续型数据的频数(率)分布表和分布图的编绘方法。

国民经济统计学一到三章习题

+ 国民经济核算复习题(第一章到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最终成果的统计指标是()。 A、国内生产总值 B、社会总产值 C、国民生产总值 D、社会最终产品 2、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是()。 A、会计学 B、统计学 C、经济学 D、哲学 3、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 A 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 B 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C 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 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4、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在国外的领土飞地。 A、包括 B、不包括 C、可以包括也可以不包括 D、以上都对 5、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它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称为()。 A、常住单位 B、非常住单位 C、基层单位 D、机构单位 6、常住单位是指()。 A、在一个国家地理领土内的经济单位 B、在一个国家经济领土内的经济单位 C、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D、在一国地理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7、机构单位可以分为两类()。 A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B住户和法人单位C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8、常住单位定义中的经济领土不包括()。 A.领土、领海、领空 B.具有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 C.驻外使馆和领馆用地 D.国外驻该国的使馆和领馆用地 9、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属于()。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前者属于第二产业,后者属于第三产业 10、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核算的基本依据是()。 A.住户和法人单位B.营利性机构单位和非营利性机构单位 C.常住机构单位和非常住机构单位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11、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 A.机构部门 B.产业部门 C.行业部门 D.综合部门

生物统计学教案(4)

生物统计学教案 第四章 抽样分布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板书讲授 教学目的:重点掌握样本平均数的t 分布、F 分布和样本方差的X 2分布,掌握两个样 本标准差比的分布。 讲授难点:t 分布、F 分布和X 2分布 4.1 从一个正态总体中抽取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 4.1.1 样本平均数的分布 标准差已知时的平均数的分布 从平均数为μ,标准差为σ的正态总体中,独立随机地抽取含量为n 的样本,其样本平均数为一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它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为: σ/n 称为标准误差。标准化的平均数 服从N (0,1)分布。 标准差未知时的平均数的分布-t 分布 若上述总体的标准差未知,可以用样本标准差代替总体标准差,标准化的平均数称为t 统计量t 不再服从N (0,1)分布,而服从n - 1自由度的t 分布。 S/n 称为样本标准误差。 n x x σ σμμ= =n x u σ μ -= n s x t μ-=

t 分布也是一种对称分布,在密度函数中只有自由度一个参数,随着自由度的增加,t 分布越来越接近于标准正态分布。 不同自由度下的t 分布 与标准正态分布类似,t 分布的上侧、下侧和双侧临界值,由以下各式给出: 对于给定的α从附表4中可以查出相应的上侧、下侧和双侧临界值。 4.1.2 样本方差的分布 从方差为σ2的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含量为n 的样本,计算出样本方差s 2, 标准化的s 2称为χ2。 ()()αα α α αα =??? ? ? ?≥=-≤ =≥2t t P t t P t t P ()2 2 2 2 2 1σσ χs n s df df -= =

统计学基础(第2版 附微课视频)——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统计学基础》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所属分院:会计金融分院 制定人:危磊 合作人:周剑华 制定时间: 2014-9-15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设计 总体目标: 《统计学原理及实务》是会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为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提供方法论。除此之外,该门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全国统计从业资格考试接轨,以便学生获得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 能力目标: 通过统计调查和整理、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时间数列等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教学,学生能运用所学相关统计、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根据国家《统计法》《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处理包括统计图表、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水平指标分析、速度指标分析、因素分析、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等业务。最终使得学生所学的技能整合成类化经验,真正成为技能型人才。 知识目标: 学生应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了解并运用统计学基础的相关知识,掌握处理统计基本业务的能力。通过实训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计工作的过程。让学生首先学会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计算分析资料,最后撰写分析报告。从而使学生对统计工作的整个流程得到一个全真认识,使学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提高解决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 ●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调查能力 ●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运用统计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勤学好问、诚实、严谨、细心的治学态度 ●逐步树立运用统计参与管理的观念和意识 三、课程内容设计: 四、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国民经济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国民经侨核算的收人分配阶段,反映国民经济收入初次分配总量特征的指标是( )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原始收人 C、国民可支配收人 D、社会总产出 2、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 ) A、机构部门 B、产业部门 C、行业部门 D、综合部门 3、国民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是( ) A、基层单位 B、产业部门 C、常住单位 D、非常住单位 4、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及大修理属于( ) A、固定资产折旧 B、固定资产损耗 C、中间消耗 D、固定资产投资 5、直接消耗系数就是某部门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 )的数量。 A、最初投人 B、中间投人 C、最终产品 D、总产品 6、不能为资产所有者带来财产收人的是( ) A、金融资产 B、地下资产 C、版权I D、机器设备的租借 7、收人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流量属于( ) A、经常性收人 B、转移性收人 C、生产性收人_ D、分配性收人 8、按照非金融资产产生的情况,可将其归纳为( ) A、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B、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 C、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D、固定资产、存货和贵重物品 9、下列各项中属于资本转移的是( ) A、某企业购人机器设备 B、某企业向灾区捐款 C、某企业向政府交纳所得税 D、某企业接受国外捐赠款项用于厂房的修建 10、资产负债流量核算反映的是( ) A、期初资产存量 B、期末资产存量 C、两个时点间资产负债变动 D、一定时期的资产负债总量 11、国民资产负债分类是根据( )划分的。 A、资产负债流动性 B、企业的经营过程 C、资产性质 D、综合考虑以上因素 12、一国国民经济是由该国( )上的常住单位组成的。 A、地理领土 B、经济领土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统计学》 教 学 大 纲 郑州大学商学院

绪论 内容 绪论中所阐述的内容,是对课程全面的概括和归纳,学习好绪论中的有关概念和思想,对本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一)考核知识点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1)了解:统计学的概念。 (2)理解: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统计方法与数量规律性的关系。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了解:统计学的三个源头。 (2)理解:统计学的发展原因。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了解: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 (2)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内容 统计数据是我们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那么,我们从哪里取得所需的统计数据呢?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怎样才能使这些数据适合于我们分析的需要呢?本章所讲述的就是有关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的计量与类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的方法等问题。

学习本章时,应在了解数据的计量尺度和类型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统计调方案的内容,并能根据特定的调查内容设计具体的调查方案;掌握统计调查的具体方法以及不同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重点掌握统计数据的整理及显示方法,能够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将原始数据整理成适当的频数分布表,并能利用图形显示统计数据;掌握统计表的构成内容和设计方法。 (一)考核知识点 1、数据的计量尺度 (1)数据的计量尺度。 (2)数据的类型。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2)统计调查方法。 (3)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3、统计数据的整理 (1)统计数据的审核。 (2)统计分组与频数分布。 (3)频数分布的图示和类型。 (4)统计表。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的计量与类型 (1)数据的计量尺度 ① 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含义。 ② 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区别和特征。 (2)数据的类型 ① 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含义。 ② 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区别和应用。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① 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作用。 ② 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 ③ 掌握: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变量、变量值的涵义。 (2)统计调查方法 ① 了解:统计报表、普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的涵义。

生物统计学教案

生物统计学教案 第九章 两因素及多因素方差分析 教学时间:5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板书讲授 教学目的:重点掌握固定模型、随机模型两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步骤,掌握混合模型 的方差分析,了解多因素的方差分析方法。。 讲授难点:固定模型、随机模型两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步骤 9.1 两因素方差分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9.1.1 模型类型 交叉分组设计:A 因素的a 个水平和B 因素的b 个水平交叉配合,共构成ab 个组合,每一组合重复n 次,全部实验共有abn 次。 固定模型:A 、B 两因素均为固定因素。 随机模型:A 、B 两因素均为随机因素。 混合模型:A 、B 两因素中,一个是固定因素,一个是随机因素。 9.1.2 主效应和交互作用 主效应:由于因素水平的改变所造成的因素效应的改变。 A 1 A 2 A 1 A 2 B 1 18 24 B 1 18 28 B 2 38 44 B 2 30 22 先看左边的表。A 因素的主效应应为A 2水平的平均效应减A 1水平的平均效应,B 的主效应类似。 当A 1B 1+A 2B 2=A 1B 2+A 2B 1时,A 、B 间不存在交互作用。这里A 1B 1+A 2B 2=62,A 1B 2+A 2B 1=62,因此A 、B 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若一个因素在另一因素的不同水平上所产生的效应不同,则它们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20 2 241824438226 2361824424221211222121112212=+-+=+-+==+-+=+-+=B A B A B A B A B B A B A B A B A A

现在看右边的表。 A(在B1水平上)=A2B1-A1B1=28-18=10 A(在B2水平上)=A2B2-A1B2=22-30=-8 显然A的效应依B的水平不同而不同,故A、B间存在交互作用。交互作用的大小为AB=(A1B1+A2B2)-(A1B2+A2B1) 9.1.3 两因素交叉分组实验设计的一般格式 假设A因素有a水平,B因素有b水平,则每一次重复包含ab次实验,实验重复n次,总的实验次数为abn次。以x ilk表示A因素第i水平,B因素第j水平和第k次重复的观测值。一般格式见下表。 因素 B j=1,2,…,b B1B2…B b总计 A1x111x121x1b1 x112x122x1b2 x11n x12n x1b n x1. . 因 素A2x211x221x2b1 A x212x222x2b2 x21n x22n x2bn x2. . A a x a11x a21x ab1 x a12x a22x ab2 x a1n x a2n x abn x a. . 总计x.1. x.2.x.b.x. . .

《统计学基础》品质数据的整理的教案

统计学基础教案(详案) 1

分 顺据理念 教学设计(环节、内容、教法、学法) 举例:民族、行业类别、移动客服满意度调查、身高、体重分 别属于哪些类型 2、三个数据类型中,哪些成为品质数据 3、在整理数据时首先应列出所分的类别;然后,计算出每一类 别的频数、频率或比例、比率,形成一张数据频数分布表;最 后,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图形进行展示,以便对数据及其特征 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4、频数: (1).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 (2).频数也称“次数”,对总数据按某种标准进行分组,统 计出各个组内含个体的个数。 (3).而频率则是每个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 5、统计数据的收集 回忆数据收集的方式 6、统计数据的整理 (1)频数与频数分布的操作 (2)图形描述(条形图或柱形图) 思 100 家方式,自驾 回家有 占 频数,哪个是 频率 PPT 中词语出现的 频率》的分布 数列,吸引学 生注意力。讲 解该统计工作 的大概过程, 增进学生对分 类数据整理的 图和柱形图实 例,使学生有 计算机完成 手工绘制 2

分 统据析 教学设计(环节、内容、教法、学法) 7.课堂练习——练习册P15-16 (二)品质顺序数据的整理 1.统计数据的收集 2.统计数据的整理 (1)频数与频数分布 对于品质顺序数据,除了可使用上面介绍的分类数据的整理和 表示方法外,还可以计算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百分比)。 向上累计频数分布由标志值低的组向标志值高的组依次累计频 数。向下累计频数分布是由标志值高的组向标志值低的组依次 累计频数 3.统计数据的分析 (1)确定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叫众数(Mode),用M表 示 ①根据分组资料确定 例如:某制鞋厂要了解消费者最需要哪种型号的男皮鞋,调查 了某百货商场某季度男皮鞋的销售情况,得到资料如下表: ②根据柱形图确定众数 例2:根据图表找出众数 让学生区分哪 个是柱形图, 哪个是条形图 学生独立完成 让学生带着问 题边思考边听 课,思考:为 什么要进行累 计频数? 原因: 向上累计频数 能够表示上限 以下的频数和 频率总共多少 向上累计频数 能够表示下限 以上的频数和 频率总共多少 举例: 和 3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

二、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章数据与统计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明确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掌握数据的基本类型,正确地理解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应用范围,从大的方面、从体系和主线上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这是学习《统计学》的起点。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特征;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区分;统计 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研究方法 内容设置: 1.1统计学的性质及其种类 1.2统计的应用领域 1.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4 统计研究方法

第二章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显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特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据调查方式和方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统计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体系;统计分组;频数分布与变量数列 的编制;全距、组距与组数的关系 难点:统计分组;频数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与技巧 内容设置: 2.1数据的采集 2.2数据的整理 2.3频数分布 2.4数据的显示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测度,重点掌握分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计算,并能加以灵活运用,了解数据分布形状(即偏度与峰度)及其测度。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离散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离散程度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 内容设置: 3.1集中趋势的测度 3.2离散趋势的测度 3.3偏度和峰度的测度(自学) 3.4 相对位置的测度及异常值的检测 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时间数列的定义、种类,掌握计算时间序列的水

生物统计学教案(5)

生物统计学教案 第五章统计推断 教学时间:5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板书讲授 教学目的:重点掌握两个样本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掌握一个样本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了解二项分布的显著性检验。 讲授难点:一个、两个样本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统计假设检验:首先对总体参数提出一个假设,通过样本数据推断这个假设是否可以接受,如果可以接受,样本很可能抽自这个总体,否则拒绝该假设,样本抽自另外总体。 参数估计:通过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 5.1 单个样本的统计假设检验 5.1.1 一般原理及两种类型的错误 例:已知动物体重服从正态分布N(μ,σ2),实验要求动物体重μ=10.00g。已知总体标准差σ=0.40g,总体平均数μ未知,为了得出对总体平均数μ的推断,以便决定是否接受这批动物,随机抽取含量为n的样本,通过样本平均数,推断μ。 1、假设: H 0: μ=μ 或H0: μ-μ0=0 H A : μ>μ μ<μ μ≠μ 三种情况中的一种。 本例的μ =10.00g,因此 H : μ=10.00 H A : μ>10.00或μ<10.00或μ≠10.00 2、小概率原理小概率的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是不会发生的,若根据一定的假设条件计算出来该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而在一次试验中,它竟然发生了,则可以认为假设的条件不正确,从而拒绝假设。 从动物群体中抽出含量为n的样本,计算样本平均数,假设该样本是从N(10.00,0.402)中抽取的,标准化的样本平均数

服从N (0,1)分布,可以从正态分布表中查出样本抽自平均数为μ的总体的概率,即 P (U >u ), P (U <-u ), 以及P (|U |>u )的概率。如果得到的值很小,则 x 抽自平均数 为μ0的总体的事件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它在一次试验中几乎是不会发生的,但实际上它发生了,说明假设的条件不正确,从而拒绝零假设,接受备择假设。 显著性检验:根据小概率原理建立起来的检验方法。 显著性水平:拒绝零假设时的概率值,记为α。通常采用α=0.05和α=0.01两个水平,当P < 0.05时称为差异显著,P < 0.01时称为差异极显著。 3、临界值 例 从上述动物群体中抽出含量n =10的样本,计算出 x =10.23g ,并已知 该批动物的总体平均数μ绝不会小于10.00g ,规定的显著水平α=0.05。根据以上条件进行统计推断。 H 0: μ=10.00 H A : μ>10.00 根据备择假设,为了得到x 落在上侧尾区的概率P (U > u ),将x 标准化,求 出u 值。 P (U >1.82)=0.03438,P < 0.05,拒绝H 0,接受 H A 。 在实际应用中,并不直接求出概率值,而是建立在α水平上H 0的拒绝域。从 正态分布上侧临界值表中查出P (U > u α)= α时的u α值,U > u α的区域称为在α水平上的H 0拒绝域,而U < u α的区域称为接受域。接受域的端点一般称为临界值。本例的u =1.82,从附表3可以查出u 0.05=1.645, u > u α,落在拒绝域内,拒绝H 0而接受H A 。 4、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 上尾单侧检验:上例中的H A :μ>μ0,相应的拒绝域为U > u α。对应于H A :μ>μ0时的检验称为上尾单侧检验。 下尾单侧检验:对应于H A :μ<μ0时的检验称为下尾单侧检验。 n x n x u 40 .000.100 -= -= σ μ82 .110 40 .000 .1023.100 =-= -= n x u σ μ

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93-94统计二、教学准备卡片、白纸、空白统计表、统计图、、盒子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3、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策略选择统计是数学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数学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本统计内容的选择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让学生通过帮助食堂叔叔解决中餐分发水果的难题,初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体会到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然后通过统计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积极地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整理和记

录数据的过程,再让学生探索如何进行统计。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实,能力得到发展。在统计出结果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让学生体验调查统计活动的必要性。 统计初步知识内容不算很难,但有时比较繁琐,需要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宜多合作,而看图表回答问题选择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体验到统计确实是很有用的。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前谈话:小朋友,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老师要给表现好的小组投票打勾,看最后哪个小组得的勾最多,成为今天的冠军,有信心得冠军吗?瞧,现在第*小组最有精神,先给他们投一票!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师:瞧,老师这里有四种水果,你最喜欢吃哪一种呢?生:我喜欢……师:看来每个人喜欢吃的还都不一样。食堂叔叔就为这事犯愁了。原来他要给小朋友准备中饭的水果,为了发的方便,他只能统一买一种,到底我们班哪种水果喜欢的小朋友最多呢?你有什么好办法知道啊?〖备选〗若学生提出:可以用举手的方法。师:怎么举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国民经济统计学National Accounts Statistics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40/3 四、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统计学原理 五、课程教学目标 1、国民经济统计学是统计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是对国民经济数量现象方面进行方法论研究的一门课程。 2、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引导统计学和宏观经济方向专业的学生加深经济统计专业知识的掌握。该门课程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内容包容:存量统计、经济总量统计、经济过程统计、经济动态统计、经济结构统计、经济预测与预警系统、国民经济核算。 3、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统计学专业及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六、适用学科专业:统计学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Ch1 总论(4) §1.1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2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性质和地位 §1.3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 §1.4 国民经济活动分类 §1.5 统计平衡表方法 Ch2 国民经济资源统计(4) §2.1人力资源统计 §2.2自然资源 §2.3资产负债核算 Ch3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6) §3.1国民经济统计的一般问题 §3.2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理论 §3.3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

§3.4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3.5国内生产总值的扩展 Ch4 国民经济过程统计(6) §4.1财政与税收统计 §4.2金融与货币统计 §4.3价格统计 §4.4通货膨胀统计 §4.5资金流量分析 Ch5 国民经济动态统计(6) §5.1经济增长统计 §5.2经济周期统计 §5.3经济动向预测方法 Ch6 国民经济结构统计(6) §6.1产业结构统计 §6.2市场结构统计 §6.3区域结构统计 §6.4投入产出分析 Ch7国民经济关系统计(6) §7.1国际贸易统计 §7.2国际投资统计 §7.3外债统计和汇率统计 §7.4国际收支统计 §7.5国际经济比较统计 §7.6国力比较统计 Ch8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6) §8.1国经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点§8.2国民经济核算史 §8.3国民经济账户 §8.4国民经济矩阵 §8.5社会核算矩阵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1)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统计学(statistics)课程代码:62251020(62251030) 学时:54 学分:3 适用专业:税务财务管理会计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参考教材:《统计学基础》陈仁恩、厦门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目的、任务 统计学是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学习《统计学》课程,总的要求是要熟悉统计学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学生初步掌握对统计信息资料基本分析方法的运用。 主要教学环节安排:理论教学45学时,实验教学9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讲授与实例分析相结合。本课程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同时组织相应教辅材料、教学活动以配合本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的板书内容为主(教学内容中的粗体字),同时组织相应统计实验(以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为标准)、统计习题。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实践报告 三、课程教学重点 1、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 2、统计实践活动的环节; 3、统计基本分析方法。 课程教学难点 统计调查方式理解与选择;统计资料的分组整理;统计分析指标及统计分析方法。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总述

、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章数据与统计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明确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掌握数据的基本类型,正确地理解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应用范围,从大的方面、从体系和主线上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这是学习《统计学》的起点。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特征;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区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研究方法 内容设置: 1.1统计学的性质及其种类 1.2统计的应用领域 1.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4统计研究方法

第二章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显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特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据调查方式和方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统计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体系;统计分组;频数分布与变量数列的编制;全距、组距与组数的关系 难点:统计分组;频数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与技巧 内容设置: 2.1 数据的采集 2.2 数据的整理 2.3 频数分布 2.4 数据的显示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测度,重点掌握分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计算,并能加以灵活运用,了解数据分布形状(即偏度与峰度)及其测度。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离散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离散程度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 内容设置: 3.1 集中趋势的测度 3.2 离散趋势的测度 3.3 偏度和峰度的测度(自学) 3.4 相对位置的测度及异常值的检测 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时间数列的定义、种类,掌握计算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分析法与速度指标分析法,了解时间序列的各项构成因素,掌握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分析法、速度指标分析法,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

生物统计学教案(7)

生物统计学教案 第七章拟合优度检验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板书讲授 教学目的:重点掌握二项分布的检验、正态性的检验,掌握独立性检验,了解X2的可加性。 讲授难点:正态性的检验、二项分布的检验 7.1 拟合优度检验的一般原理 7.1.1 什么是拟合优度检验 用来检验实际观测数与依照某种假设或模型计算出来的理论数之间的一致性的方法。可分为两种类型: (1)拟合优度检验:检验观测数与理论数之间的一致性。 (2)独立性检验:通过检验实际观测数与理论数之间的一致性来判断事件之间的独立性。 7.1.2 拟合优度检验的统计量 例黄圆豌豆与绿皱豌豆杂交,第二代分离数目如下: 黄圆黄皱绿圆绿皱总计 实测数(O i) 315(O1) 101(O2)108(O3) 32(O4) 556 理论数(T i) 312.75(T1) 104.25(T2) 104.25(T3) 34.75(T4) 556 拟合优度的一般做法是: (1)将观测值分为k种不同类别,如四种类型豌豆。 (2)共获得n个独立观测值,第i类观测值的数目为O i。如O1-O4,他们的和等于n。 (3)第i类的概率为p i,如上述四类豌豆的概率分别为9/16、3/16、3/16、1/16,概率之和等于1。 (4)第i类的理论数T i = np i, k个理论数之和等于n。如上例中的T1-T4,它们的和等于n。 (5)O i与T i不符合程度的计算: ①求k个O i-T i之和,显然它们恒等于0。 ②求k个(O i-T i)2之和,得不出相对的不符合程度。O i=9、T i=6,O i-T i=3;O i=49、T i=46,O i-T i=3。前者的不符合程度远大于后者。 ③求k个[(O i-T i)/T i]2之和,但仍有问题。如:O i=8、T i=5以及O i=80、T i=50时O i -T i/T i都等于0.6。

统计基础教案

第十章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主要产出指标* 【教学重点、难点】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成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净值的区别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从严格意义上讲,本章的内容不属于统计学原理的内容,属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学科建设中,统计不是大学科,是把它作为经济专业的基础课程来设置的,但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有必要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些主要内容,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社会经济指标体系以及主要的国民产出总量指标,所以特在此介绍。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含义和内容 沦为基础,明确规定一系列的核算概念和核算原则,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循环过程的核算指标和科学的核算方法,并以相应的表现形式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的标准和规范。曾经在国际上存在两个影响较大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目前使用的“国民账户体系”;二是原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曾采用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内容 现在联合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包括五大核算内容:一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即增加值的核算或最终产值的核算;二是投入产出的核算;三是资金流量的核算;四是资产负债的核算;五是国际收支的核算。 二、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比较 1.在核算范围上,MPS采用的是限制性生产观。SNA采用综合性生产观。 2.在核算内容上,MPS实质上是一种实物核算体系,主要描述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实物运动,对资金运动缺乏完整系统而的反映。而SNA既有国民收入生产、分配、使用的核算,也有资金的收入与支出、存量与流量方面的核算,能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 3.在核算方法上,MPS采用横向或纵向平衡法,设置一系列平衡表,比较简便和直观。SNA采用复式记账法,运用账户矩阵等核算形式,把社会再生产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的经济流量以及期初、期末的存量联系起来,组成结构严谨、逻辑性较强的体系。 4.在主要核算指标上,MPS表现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是国民收入。SNA表现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核算口径是时代的产物

国民经济统计学

一国民经济分类体系 1 两大核算体系的区别:分为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为SNA与物质生产平衡表体系MPS。MPS只承认物质生产,只对五大物质生产部门计算产值,对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手指统统作再分配处理。而西方体系SNA既承认物质生产,也承认非物质生产,二者只是生产成果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已。 2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结构包含三部分:(1)社会再生产基本核算表;(2)附属表;(3)国民经济账户 二国民经济分类的一般问题 3常住单位:指在一个国家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单位 4我国将基本单位按性质分为具有法人资格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5我国常用的国民经济分类和主要标志有:(1)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为分类标志,划分国民经济的经济类型,分为9种【国有,集体,私营,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其他】;(2)以社会经济活动的性质分,为国民经济的两大领域【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和各行业;(3)以产业发展的时序,为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一以农业为主的农、林、牧、渔、猎;二以制造业为主的采矿、建筑;三以服务业为主的商业、交通运输、教育、卫生、政府】;(4)以产品的经济用途,为国民经济的两大部分【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5)从掌握和分析资金流量及存量的角度,为国民经济的机构部门【分为四类:部门、大类、中类、小类。标准分类为20个部门】 6我国的机构部门分为以下一些部门:(1)非金融企业部门:(2)金融机构部门;(3)政府部门;(4)住户部门;(5)国外部门 三劳动力资源 7劳动力: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这种能力蕴存于人们体内,并在劳动过程中所能运用,是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8劳动力资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数 9人口资源:指我国在特定时点具有生命的常住"自然人”(长期居住有我国国籍)的人口数量 10就业人口:指经济活动人口中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11经济活动人口:指在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四自然资源 12自然资源:指我国境内所以自然形成的,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开发利用以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同时具有某

统计学基础教案

统计学基础教亲 哈尔滨金融髙等专科学校管理系 第一章总论 学习重点: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主要讲述统计学的对象和方法、统计的作用和统讣学的基本概念,难点是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看了上面的资料,你能说出什么是统计吗?你能否体会到统计已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人们认识世界、探索现象数量差异的本质极其规律的方法,是人们进行明智决策的一门艺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统计作为一种方法和工具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统计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统计”这一术语。一提到统计,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统讣工作,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已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最初,统计只是一种讣数活动,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需要而搜集资料,通过统计计数以弄清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国家管理的依据。然而在今天,"统计”一词已被人们赋予多种含义,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已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 请思考:下列资料中"统计” 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1)小王是学统计的 (2)他已搞了儿十年统计了 (3)据统计,今年一季度物价指数出现负增长 (4)请找统计登记一下 (5)请统计一下今天的销售量 那么,把统讣作为一种专业用语,其含义到底是什么?目前,在国际统计理论界,关于统计?一词的含义比较趋于一致的解释为:统计包含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统计工作,即统讣实践,是对社会经济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预测等活动的总称。一个完整的统汁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环节。 统计工作是统计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如银行的讣划统计科,每月编制项LI报表,这个过程就是统计?工作。乂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时要经过方案设计、入户登记、数据汇总、分析总结和资料公布等一系列过程都是统计工作。在我国, 各级政府机构基本上都有统计部门,如统讣局,它们的职能主要就是从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二是统计资料(统计信息):统计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如: (1)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顷,其中山地约320万平方公顷,高原约250 万平方公顷,平原约"5万平方公顷,丘陵约95万平方公顷。 (2)2003年我国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3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7.0%。工业产品销售率98.1%,比上年提i?0.1个白分点。 这些山文字和数字共同组成的数字化的信息就是统汁资料,是统计提供数据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统计工作的直接成果。 统计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整理后的资料即次级资料。例如企业各车间的统计抬帐、人口普查时初次登记的资料就是原始资料,而统讣公报、调查分析报告等现实和历史资料就是次级资料。统讣资料的表现形式有统计表、统计图、统计分析报告、统

2017统计基础教案

第一章概述 课题 第一节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理解统计和统计学的概念 2、掌握统计的工作过程 3、掌握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统计的工作过程及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统计的工作过程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新年好!很高兴在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再次跟大家见面,这个学期,由我为大家教授《统计基础》这门课程,《统计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希望同学们能认认真真的学好这门课,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学习这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要求:、1介绍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 2说明考核该课程的办法 3提出关关于上课的要求 4关于做作业的要求 5关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要求 新授: 一、统计和统计学 1、统计: 是指人们正确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和 市场调查数据录入统计软甲分析由数据得出结论的实际操作过程。 分析报告

2、统计学 是一门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是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资料的科学,是我们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方法论科学。) 二、统计活动 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2、统计学研究对象的主要特点有: (1)数量性 指从数量上说明社会经济现象,这是社会经济统计的首要特点。 (2)总体性 统计研究的是大量现象整体的数量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判断。 (3)具体性 统计所研究的数量,都是客观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不是抽象的量。 (4)社会性 指统计所研究的数量是社会经济现象的量,统计认识的客体是社会经济现象,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 (一)工作过程 1、统计设计 统计设计是根据统计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通盘考虑和计划安排。 2、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设计方案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要调查的对象进行有计划地、系统地收集资料的过程。 3、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的目的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科学分组、加工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 4、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对经过系统化和条理化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计算各项综合指标,并利用各种分析方法,揭示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联系,阐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并根据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结论的过程。 5、统计数据提供与管理 (二)统计的认识过程 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即:质——量——质 三、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1.大量观察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