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节并购的动因

第二节并购的动因

第二节并购的动因
第二节并购的动因

第二节并购的动因

企业出于何种目的进行并购是研究并购问题的出发点,同时,并购的动机还影响着价值评估方法的选用,最终对价值评估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尽管企业的并购动机在运营层面上表现为多种形态(如协同效应论、规模势力论、核心能力论、代理问题论、投机收益论等等),但是最原始的动机始终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一般情况下,并购的动机和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一致的。了解了并购的根本动机,在做并购决策时就有了判断的标准:并购是否增加了企业的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价值,只有当企业价值确实增加时,并购才是可行的。然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并购的原始动因又有各种不同的具体表现形态,很难用某一种现有的理论加以解释。因此,学术界各种各样关于企业并购的动因理论也层出不穷,企业并购动因归纳如下。

一、经营协同效应

经营协同效应是指并购提升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与业绩,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规模较小的企业并购整合后规模得以扩大,大规模生产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横向并购最能体现并购规模效应。

2. 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不同公司在生产、技术、市场、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各有所长,并购有助于双方将优势互相结合,弥补各自存在的不足。

二、财务协同效应

财务协同效应是指并购能够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提升盈利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合理避税。税法对企业的财务决策有重大影响,不同类型的资产所征收的税率是不同的,股息收入和利息收入、营业收益和资本收益的税率也有很大区别。正因为如此,并购企业能够采取某些财务处理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例如,衰落产业中的一个亏损企业被另一产业中的厚利企业兼并,它们的利润就可以在两个企业之间分享,并可大量减少纳税义务。

2. 预期效应。它是指因并购使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从而对股票价格产生的影响。预期效应对企业并购有重大影响。企业经营的财务目标为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富最大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股票价格的高低。由于预期效应的作用,企业并购往往伴随着强烈的股价波动。

三、突破进入新行业的壁垒

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渴望进入新的行业发展时,往往会面临高耸的壁垒,包括进入新行业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专业信息、专利、销售渠道等。这些困难难以通过直接投资在短期内解决,但可用并购的方式有效地突破。并购还可以避免直接投资带来的因生产能力的增加而对行业的供需关系造成的失衡,在短期内保证行业内部竞争结构保持不变,使价格战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减少。

四、实现经验共享和互补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实现经验共享,互补效应将提高双方的经营效率,使双方在技术、市场、专利、产品、管理等方面都得到改善。一个著名的案例是: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在1969年开始向食品行业拓展,同年并购了米纳?布鲁因啤酒公司,1987年兼并了通用食品公司。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利用其经验及市场营销方面的专长,使其在食品行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1988年,它又以130亿美元兼并了卡夫食品公司。其利用卡夫食品有限公司的包装及食品保鲜专长和通用食品公司良好的分销渠道,大大降低了销售费用。

五、提高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越高往往意味着越高的利润,在细分市场实施并购能够有效提升市场占有率。

这种动因与寻求规模经济的动因类似,因为提高市场占有率必然要求提高产品产量,这有助于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受制于反垄断和公平竞争的要求,国外企业在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比例时会受到管理部门严格监管和审查。

六、获得特殊资产

特殊资产包括土地、商标、专利、上市资格、管理团队等,这些资产对一些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企业自身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获得,采取并购的方式获得此类资产是并购动因之一。例如土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而土地资源的稀缺往往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当经营状况良好、实力雄厚的企业受制于有限的发展空间时,选择并购经营不善却占有较多的土地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的企业能够为企业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七、管理层利益驱动

管理层往往希望通过并购达成自身追求的一些目标,而不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指引。当管理层不拥有或只拥有少数股份时,这种情况就容易产生。美国经济学家詹斯尼和迈克林在论文中称这种情况为委托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问题的一种变形是管理层努力扩张企业,因为他们的薪金、津贴和地位通常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提高。也有些学者认为,管理层追求的是企业增长和利润的最大化,甚至认为管理层的目的就是个人收入最大化。管理层的兼并动因往往是希望提高公司在市场上的统治地位和保持已有的市场地位。

八、实现多元化经营

通过兼并其他行业中的公司,进军崭新领域,开展多元化经营,有利于企业分散风险,安全经营。公司的经营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任何一项投资都有风险,企业把投资分散于不同行业实行多元化经营,当某些行业因环境变化而导致投资失败时,还可能从其他方面的投资得到补偿,这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多元化经营可以通过内部积累和外部并购两种途径实现,但在多数情况下,并购途径更为有利,尤其是当企业面临已变化了的环境而调整战略时,并购可以使企业以低成本迅速进入被并购企业所在的发展相对较快的行业,从而保证企业持续不断的盈利

能力。

九、收购低价资产

公司通过收购价值被低估的企业获得收益是兼并的另一大动因,这就要求并购公司对标的企业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其价值有深刻的研究和估计。标的公司在多种情况下价值可能被低估,例如,标的公司可能拥有有价值的土地或完全保有的地产,而这些在其会计账簿上却以折旧的历史成本反映,过低地估计了这部分资产的价值,主并购公司兼并后以实际价值将其出售从中营利。公司也可能通过兼并一个暂时不能盈利的公司,停止其引起亏损的活动,对其进行重整,再出售其可盈利的部门,以从中获得收益。

第三节

并购基本流程

一、确定并购战略

并购战略指并购的目的及该目的的实现途径,内容包括确定并购目的、选择并购对象等。并购目标直接影响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并购战略类型对文化整合模式有影响力。在横向兼并战略中,并购方往往会将自己部分或全部的文化注入被兼并企业以寻求经营协同效应;而在纵向一体化兼并战略和多元化兼并战略下,兼并方对被兼并方的干涉大为减少。因此,在横向兼并时,兼并方常常会选择替代式或融合式文化整合模式,而在纵向兼并和多元化兼并时,选择促进式或隔离式文化整合模式的可能性较大。

二、寻找并购标的,开展尽职调查

企业寻找并购标的可以通过自身资源和途径,也可以委托第三方专业中介机构帮助寻找。在寻找并购标的时要充分了解标的企业的历史沿革,当前经营状况,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有一定预测。接下来便要制定详细的尽职调查方案,明确尽职调查的侧重点和核心问题,布置落实尽职调查计划,正式启动系统尽职调查工作。

开展尽职调查时应重点对标的的公司的股权结构、日常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发展前景等开展详细调查,还需对并购标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解,发现并购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尽职调查还应对企业价值有初步判断,为交易价格的商讨提供依据。详尽的尽职调查不仅可以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并购标的真实、准确的信息,还能帮企业初步判断是否有能力开展并购活动。

三、并购双方达成交易

1. 并购方案的提交

并购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并购形式、交易价格、债务处置方案、信息披露情况等,方案的设计应尽可能地降低并购成本,提高并购效率。并购标的和方案制定之后,通过有关部门发布并购信息,告知利益相关方。

2. 资产评估

资产评估是确定交易价格的基础,通常由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完成。资产评估机构会成立项目小组,总体负责资产评估工作。对于目标资产的评估有多种方法,我国《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规定,国有资产在兼并、出售、转让时可以采用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清算价格法等评估方法;《关于企业兼并收购的暂行办法》规定,被兼并方资产的评估作价可以采用重置成本法、市场价值法、收入现值法等。小组成员应精通并购业务,对企业开展详细的尽职调查,对资产进行认真清点,采用合理的评估方法确定资产价值。

除此之外,还要格外关注企业并购后的整合问题,需要建立专门团队处理相关事宜。实施方案论证时,要确定整个项目实施的投资。其投资即包括并购时的投资,其金额较大,时间集中;又包括将来整合被并购企业的支出,费用也可能很大。因此,企业需事先制订合理的费用预算,报经企业决策部门批准后,企业还需筹集、安排好相应的资金。

3. 确定成交价格和支付方式

并购双方通过资产评估确定资产整体价值,据此进行平等谈判协商,最后形成成交价格。并购交易支付方式主要有以下方式。

(1)现金支付。

通过现金支付的方式收购股权或资产操作便捷,效率较高。现金支付一般不涉及对目标公司盈利预测后进行估价的情况,仅就出卖的公司股权或资产进行评估作价,由收购方直接买断,双方仅就交易价格、款项支付的时间等事项进行约定。现金支付不会影响收购方的股权结构,能够有效保持收购方股份及公司注册资本的稳定性,降低了工商变更的烦琐程度。

现金支付具有以上优势,但也有不足之处。这种方式对企业的现金流要求较高,大部分上市公司虽然利润可观,但现金流并非一定充足。若现金流不足,企业通过借贷筹措资金又会导致财务成本增加,从而加大上市公司收购成本,削减公司利润;与此同时,并购后的全部风险将由收购方股东承担。对被收购方来讲,该方式会增加被收购方税收负担,转让款项的收回亦存在一定的风险。

(2)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

通鼎光电并购瑞翼信息的案例中就采取的是这种方式,通鼎光电以其拟发行的股份置换交易对方的股权,采取这种方式对于公司的现金压力较小,能够较便捷地完成并购标的公司的目的。与此同时,并购的风险也得以降低。对于标的公司来说,这种方式使其直接成为上市公司股东,享有相应的股东权益,而且以股权支付方式推迟了其收益的时间,可以延期纳税,一举多得。

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具备很多优势,但与现金支付相比,操作起来较为复杂,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会计师事务所、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要参与其中,

对标的资产情况进行仔细核查,同时对目标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合理化的预测,对标的资产的价格进行专业性评估。交易双方之间需要就标的资产价格、业绩承诺、利润补偿、对赌等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谈判和博弈。另外,该种交易支付方式还使得上市公司与被收购方股权结构发生变更、公司治理结构人员调整、老股东原有权益被稀释等情况,双方还需要交易事项履行各项批准程序,进行必要的信息披露工作,从而使得并购进度拉长。

(3)非公开发行股份及现金支付方式。

非公开发行股份及现金支付方式是指交易双方约定收购方通过发行部分股票及用现金支付的方式购买被收购方资产转让的价款,属于混合型支付方式的一种,即由上市公司发行部分股票给特定的对象作为购买特定对象资产的对价,不足部分通过现金支付方式补足,屹通信息与东方国信之间的交易亦采用该种方式。该方式的采用既可使收购方避免支出更多现金造成企业财务结构恶化;又可防止收购方企业原有股东的股权被大量稀释,从而控制股权转移。但因发行股份仍不可避免地造成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变更、公司治理结构人员调整、老股东原有权益被稀释等情况,作为上市公司和新三板公司的交易双方还需就交易事项做足事前准备工作,并履行各项批准程序,进行必要的信息披露工作。

(4)签订并购协议书。

并购双方在交易达成一致后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共同推进并购项目顺利完成。在提交并购方案之后,并购企业可能要求与目标企业进行并购谈判或邀请产权交易所等中介机构参与并购谈判(或者全权代表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谈判)。

四、相关手续与公告

1. 审批与公证

协议签订后,经双方法人代表签字,报工商局、税务局、土地管理局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企业)等部门审批,然后申请公证,使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

2. 办理变更手续

企业并购发生后,企业的法人资格发生了变化。协议生效后,双方要向工商等有关部门申请办理企业登记、企业注销、房产变更、土地使用权转让等手续。

3. 产权交接

并购双方的资产移交,须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企业)、银行等有关部门的监督下,按协议办理移交手续,经过验收、造册、双方签字后,会计据此入账。被并购企业未了的债权、债务,按协议进行清理,并据此调整账户,办理更换合同、债据等手续。

4. 发布并购公告

把并购事实公诸于世,使社会各方面知道事实,并调整与之相关的业务。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总结了国内和国外学者关于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的研究,并对两者的动因理论进行了比较。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理论,我国的并购动因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但另一方面,表明国外关于并购动因所提出的理论已逐渐适合中国的企业。 关键词:企业并购动因理论 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包括兼并和收购,两者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但是,随着全球化经济大发展,实业界的创新活动层出不穷,企业兼并和企业收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正如温斯顿说讲:“传统的主题已经扩展到包括接管以及相关的公司重组、公司控制、企业所有权结构变更等问题上,为简便起见,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并购(M&A)”。 并购在当今世界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施蒂格勒(G. J. Stigler)经过研究认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适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从19世纪末英、美等西方国家发生的第一次企业并购高潮算起,历经五次企业并购高潮,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企业并购理论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动因研究和并购绩效研究两方面,两者共同成为理解企业并购经济合理性和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础。在该文中,主要总结并购动因方面的文献。 一、国外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 企业并购动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难以用一种经济理论解释清楚,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企业并购的产生和发展都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原因;对于不同企业来说,他进行并购活动的原因不同,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并购也有不同的原因。对于并购动因问题,西方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并购动因理论。Berkovitch 和narayanan(1993)将并购的动因归结于协同效应(synergy),代理问题(agency),管理者自负(hubris),并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以协同效应为目标的并购将带来正的效应,以代理问题为目标的并购,将带来负的效应。Kode ,Ford, Sutherland(2003)认为并购的动因在于协调效应,并提出了评价并购协同效应的模型。K. D. Brouthers等(1998)认为,并购动机可以分为经济动机、个人动机和战略动机三类。其中,经济动机包括扩大营销规模、增加利润、降低风险、防御竞争对手等子项目9项,个人动机包括增加管理特权等子项目4项,战略动机包括提高竞争力、追求市场力量等4项。这些研究都为并购的动因的理论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威斯通等(1998)可以看成是国外对企业并购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按照威斯通的理论和其它文献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企业并购的动因归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并购赞成论,包括效率理论(管理协同效应理论、经营协同效应理论、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多样化经营理论、价值低估理论)、信息与信号理论、代理成本理论。第二类是并购怀疑论,包括管理主义、自负假说、闲置现金流量理论、市场势力理论。 (一)、并购赞成论 1.效率理论(Efficiency Theory) 效率理论认为并购活动能够给社会收益带来一个潜在的增量,而且对交易的参与者来说无疑能提高各自的效率。这一理论包含两个基本的要点:(1)公司并购活动的发生有利于改进管理层的经营业绩;(2)公司并购将导致某种形式的协同(Synergy)效应。该理论主要包括管理协同效应理论、经营协同效应理论、财务协同效应理论、纯粹多样化经营理论、价值低估理论5个理论。 (1)管理协同(management synergy)效应理论

新形势下互联网企业并购动因及问题分析

新形势下互联网企业并购动因及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很多互联网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增强自身竞争力,一时之间并购盛行。但是由于互联网企业自身的属性,使其在组织架构以及市场条件等方面与传统企业之间都有着较大差异,因此在并购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介绍了我国互联网企业并购种类及特点,并且以滴滴并购优步中国为案例,对其并购动因及效益分析,旨在希望能够使得我国的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标签:互联网;动因;效益;控制措施 1引言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互联网行业度过了辉煌的20年,实现了各个领域的高速发展,且仍以高速增长的趋势一路前行,互联网行业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动力所在。与此同时,互联网产业内部掀起了巨大的并购浪潮,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且采取并购措施。但在其过程中若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中存在的风险,贸然进行并购活动,不仅不会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良好影响,反而可能会使企业陷入危机。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企业并购所产生的优势和劣势问题,做好对应的防范措施,才能将损失降到最小,从而保证并购活动顺利进行且获得满意的结果。 2我国互联网企业并购种类及特点 互联网企业并购种类主要分为三大类: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以及混合并购。互联网的横向并购是指相同产业的互联网企业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对于扩大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可以有效地消除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优酷和土豆的并购案就属于互联网企业中的横向并购案例。互联网的纵向并购是指在生产过或经营等环节中,有着密切关系的企业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无论是对于加快生产流程,还是节约运输和仓储等费用都有着较大的好处。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就是当今国内互联网领域中最大的一起纵向并购的案例。混合并购指的是在生产和经营等环节中,彼此之间均无关联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的并购行为。混合并购可以有效地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适应力和生命力。 由于互联网行业自身的属性以及其不断变化创新的发展特点,因此在并购环节上也显示出了一些与传统企业不同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1)互联网企业并购业务紧密联系且企业盈利能力强;(2)被并購企业有较强的潜在价值以及偿债能力。 3互联网企业并购动机及原因分析 2016年8月1日,占有国内最大打车软件市场的滴滴宣布与优步中国达成

企业并购动因及效应

一、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企业作为一个资本组织,必然谋求资本的最大增值。而企业并购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本经营活动。它产生的动力主要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的动机,以及源于竞争压力。但就单个企业的并购行为而言,又会有不同的动因。不同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并购的目的,实现并购的价值。并购的具体动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可以充分利用目标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制度优势, 实现规模效应 通过并购充分利用目标公司的制度优势和资源优势,从而使其规模迅速扩大,随着企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位成本呈下降趋势,进而企业的利润能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企业出于经济上理性的思考,追求企业不断地做大做强。 2.可以以迅速占领目标市场, 获取竞争优势为目的为了开拓自身在该地域的市场领域,占领目标市场,甚至达到控制某行业市场的目的,收购公司需要迅速进入目标市场,并购正是收购公司进入目标市场的捷径。 同时,一些较晚进入目标市场的收购公司,为了在短时间内缩小同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快速进入目标市场,特别愿意采取并购的方式。因为这可以使他获得竞争优势,增强其竞争实力。 3.可以获取各方面的协同效应并购重组可以实现协同效应,增强企业进入壁垒,建立优势的竞争地位。因此,企业在不断的并购中完成企业的战略布局,通过扩大企业规模以及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给同行业的竞争者或后进入者设置了障碍。由于地方保护及消费者偏好的问题存在,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并购一个地区的企业,可以赢得市场的准入条件,以及地方政府优惠的投资政策支持,进而可以控制市场资源,包括市场网络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 关系资源,这些优势资源是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大规模的 必要保障。 二、企业并购带来的效应 企业并购,对于目标公司绩效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企业并购带来的正面效应 1.企业并购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及战略性调整 首先,企业并购有助于改变市场结构。通过整合产业链,整合市场参与者,减少和避免资本重叠和资本分散,将不断使市场结构趋于合理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其次,并购有利于企业产权结构的调整.从而最终会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 2.企业并购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 收购公司通常拥有当今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纯熟的经营管理方法、 垄断性的专利和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些都可以注入到并购后的目标企业,加速目标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可以分享收购公司的整个市场渠道在经营上形成更好的渗透,使公司能够借助收购公司的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和管理机制,促进技术、产品、管理更好地融合,迅速提升核心竞争力。 3.企业并购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各类经济资源重组的过程。一方面它可以充分组合收购公司和目标企业的各种有利资源,通过优势互补,联合发展。提高经济资源特别是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收购公司对企业并购,能够快速壮大企业经济实力,增强企业资金、 技术能力、人才等优势。4.企业并购可以获得规模效应 收购公司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规模效应:一是生产方面。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将会大幅度增加,投 作者简介:伍艳芳,湖南省娄底市烟草专卖局(公司)。 企业并购动因及效应分析 伍艳芳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的伴生现象-企业并购也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企业并购可以促进存 量资产的优化组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实力。本文笔者就当前企业并购的动因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企业并购提供理论借鉴。关键词:企业并购;动因;财务决策 伍艳芳:企业并购动因及效应分析 24··

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效应及途径

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效应及途径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并购作为企业资本运作的一种手段,已愈来愈受到企业的重视,并购在国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在中国还是一件新事物,本文回顾了中外企业的并购历程,全面探讨了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效应及途径,并对此做了实证分析。首先,文章从资源配置原理入手,分析了企业发生并购的原始动因在于追求利润和规避经营风险,并对我国企业从政府与企业两个角度分析了并购发生的原因,指出并购可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运用竞争和激励原理,分析了并购对我国企业外部治理机制完善的作用,重点讨论了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内部人控制和企业失信问题,分析了它们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企业的危害,并从并购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运用股权结构和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原理,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失衡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国有股股权一股独大,文章分析了国有股形成的原因及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提出可以以杠杆收购为工具,逐步达到国有股减持的目的,从而完善我国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文章详细讨论了杠杆收购的条件、程序及在我国的现状,并通过案例说明目前在我国这确实是一个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可行的方法。 第四,文章分析了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问题,指出通过并购这一外部交易型战略是培养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并对收购的条件及所需环境做了具体分析,最后,通过对核心财务指标分析和实证分析论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第五,企业间的并购必须有专业的中介机构辅助才能完成,投资银行是其中的核心,文章从企业并购融资、策划等角度探讨了投资银行的作用,并对投资银行的发展模式作了分析,特别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认为,我国的金融分业经营在目前有一定的合理成份,但从长远来看,金融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对于推动我国的企业并购大有裨益。并购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中国的新问题,通过并购来改善和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竞争力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企业并购的动机分析

企业并购的动机分析 管理学院2009001094 李静 摘要:企业并购是企业资产重组的重要方式, 对我国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大意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并购行为扩大企业规模、重置资产,以增强企业自身实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从常见的企业并购动机和企业并购的综合动机两个方面对企业并购动机理论进行较系统的多层次分析。 关键字:企业并购并购动机 企业并购是企业的兼并与收购的简称,并购根据所涉及的行业分为横向、纵向和混合并购三种形式。从企业产生至今,企业并购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并购活动有时比较集中,出现并购浪潮,有时比较分散,表现得不很明显。 并购动机理论的出发点是竞争优势理论。并购是企业间的竞争行为, 离开了竞争就无所谓并购。把竞争优势理论作为并购动机行为的出发点, 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第一, 并购的动机根源于竞争的压力。由于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基本动机在于利润的最大化,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并购在竞争中通过消除或控制对方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第二, 企业竞争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基础。现实的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的市场, 来自于产品、技术、优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使企业间竞争优势的差异成为现实。如果竞争优势为特定企业所拥有, 其他企业又不能在其自身内部产生该项优势, 那么, 就只能通过并购从外部获得。第三, 并购动机的实现过程是竞争优势的双向转移过程, 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值得一提的是, 竞争优势是相对的, 即使是处于劣势的企业, 它也一定具有某一方面的优势, 并购方在选择目标企业时正是针对自己所需的目标企业的特定优势。而在我国“优吃劣”的并购行为中存在着优势单向转移的观点, 如“企业兼并可以使优势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扩散到劣势企业中去”, 这种单向转移的结果极有可能拖跨优势企业, 产生的是1+ 1= 0 的转移效应。 一、常见的并购动机 1、扩大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型并购动机,顾名思义就是指以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实施对目标企业的并购。这种并购动机在企业并购浪潮的早期较为常见。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值市场经济发展成熟期,国外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各种资本已找不到更好的投资去处,于是各种外资纷纷涌向中国。此时我国的市场发展不完善,尤其是资本市场不成熟,在这种背景下,外资很快在一些行业找到了合资对象。这是典型的以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并购动机案例。 2、追求规模经济,以期低成本优势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企业可以通过吸收式并购或控股式并购,达到规模内部经济。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生产规模,更多的销售渠道。产能一旦扩大,根据规模经济理论,成本优势也就突显出来。并购形成的规模内部经济也同样符合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市场是不完全的,各种交易障碍和机制的缺陷妨碍了许多交易及大量贸易利益的取得,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交易活动改在公司所属的企业之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市场,部分地取代外部市场,借以克服市场交易障碍和机制缺陷,以获得更大的贸易利益。内部化理论是交易费用经济学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应用,对跨国投资产生的市场内部化做出了很好解释。 3、价值低估观点 “价值低估观点”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目标企业价值的低估。除外部因素外,目标

企业并购的动机与历程

更多资料请访问.(.....) 提纲: 近年来,部分国外跨国公司通过并购方式进入国内市场,国内并购市场日益活跃,我国企业界将面临激烈的并购竞争。但目前我国企业并购在理论研究、方法策略和操作程序上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而财务问题是企业并购中各种问题的核心和焦点。因此,研究我国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对引导我国企业并购行为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 (一)合并 (二)并购 二、企业并购的动机 (一)并购能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 (二)并购能给企业带来市场权力效应 (三)并购能给企业带来交易费用的节约 三、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 四、企业并购在我国的发展 五、我国企业并购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并购动机失误 (二)忽略并购的财务风险 (三)忽略并购整合或执行失误,无法产生协同效益 六、我国企业并购的应对策略 (一)企业应树立以价值创造为目的理性的并购动机 (二)强化企业的价值管理

(三)建立价值链分析体系 (四)实施有效措施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五)实施有效的整合 (六)重视并购绩效控制 七、对我国企业并购的思考

企业并购问题研究 【摘要】: 在市场竞争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企业成长的基本规律。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发展壮大一般有两条主要途径:一是企业的自我滚动式发展;二是外部扩张式发展,即实施并购。当一家企业用其货币资本来购买比他自己直接投资兴建的成本更低时,购买企业就显得十分必要且经济可行。企业并购是一项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商业行为,许多企业希望通过并购达到转嫁产业危机,规避投资风险,化解企业债务,降低劳动力成本,扩张企业规模的目的。然而,尽管当今企业并购浪潮汹涌,但与振奋人心的高并购金额和数量巨大的并购案例相比,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忽视并购中的管理整合。对一个行将实施并购战略的公司来说,培养管理整合能力比培养资本实力更为重要,不具备优秀的管理整合能力却热衷于进行并购的公司,将付出高昂的没有回报的代价。本文针对我国企业并购整合的实践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进行研究;最后,提出了解决企业并购整合现有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并购动机 【正文】: 公司并购问题,在国外也有百余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则是行之时间不久,很多问题在学习和探索之中,国情不同,一些思路和财务问题则不相同。在我国现阶段,企业改革的呼声渐高,政府对企业放开管理,以适应经济市场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鼓励企业自主化良性发展。在当代,股份有限公司渐渐增多,与有限责任公司一起成为企业形式的主导。许多企业集团,甚至跨国集团的出现,使企业的并购问题显的更加突出。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 公司并购是指企业并购是指公司兼并和公司收购,一个公司以持有股票或股份等方式,取得另一个公司的控制权或管理权。公司收购的结果有两种,第一是收购公司拥有目标公司的全部的股票或股份,从而将其吞并,第二是只获得目标公司较大部分的股票或股份,从而过到控制目标公司的目的,还可以是仅拥有目标公司少部分股票或股份,只成为目标公司的股东之一。 (一)兼并 指通过产权的有偿转让,把其他企业并入本企业或企业集团中,使被兼并的企业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经济行为。通常是指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并取得对这些企业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兼并是合并的形式之一,等同于我国《公司法》中的吸收合并,指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而存续,被吸收公司解散。 (二)收购 收购是指买方企业从卖方企业购入资产或股票以获得对卖方企业的控制权。 收购是企业资本经营的一种形式,既有经济意义,又有法律意义。收购的经济意义是指一家企业的经营控制权易手,原来的投资者丧失了对该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实质是取得控制权。从法律意义上讲,我国《证券法》的规定,收购是指持有一家上市公司

企业并购动因及问题分析

企业并购动因及问题分析 摘要:在当今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扩大规模以预期实现企业规模效应的重要方式,不同行业的企业并购动因不同,本文主要从企业进行规模经营、多元化经营、获得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及个人知名度四个方面进行企业并购动因分析,并对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字:规模效应企业并购市场分割协同效应 正文: 文献综述: 企业并购动因研究:(一)规模经济动机论,企业并购的规模经济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规模经济。即由生产技术所决定的最佳产量规模。二是管理经营上的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企业并购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销售成本、增强研究开发实力等。很多规模较小的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了规模经济。(二)战略动机论,战略驱动并购的原动力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或者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及企业盈利能力的持续稳定上升。新古典经济学从利润最大化的传统假设出发,将并购看成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行为,在现实并购中,管理层的并购决策应该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具体战略动机表现在:一是能力转移动机。威斯通等认为,兼并是为了转移或获得行业专署管理能力(横向兼并或相关兼并),转移或获得一般管理能力及财务协同(混合兼并)。二是战略重组动机,通过兼并实现分散经营,同时扩充管理技能。K.D.Brouthers等(1998)认为在并购的战略动因中包括提高竞争力、追求市场力量和获取稳定的利润增长率等。(三)协同动机论,一些经济学家(Arrow,1975;Alchain,Craw fordandKlein,1978;Williamson,1975)通过对第二次并购浪潮的研究后认为,企业的纵向联合通过避免相关的联络费用和交易成本使得不同。发展水平间的企业实现了经营的协同;同时,利用并购企业向被并购企业管理的溢出使双方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得到提高,实现了管理上的协同。此外对市场协同、财务协同、技术协同和采购协同的寻求也是促使企业并购的重要动因。(四)金融创新推动和潜在价值低估论,金融创新对并购的推动是与潜在价值低估相联系的,Tobin(1977)q理论和Jensen(1986)的自由现金流假说为这种动因做出了很好的解释。[1]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分担经营风险、提高市场占有率,纷纷通过一系列的纵向整合、风险投资、兼并重组等进入一些相关业务或不相关业务实现多元化经营。毫无疑问,在企业进入多元化的过程中,并购无疑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企业并购

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动因与绩效(一)

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动因与绩效(一) 内容摘要:百年来全球银行并购实践的发展推动了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并购动因的理论解释和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百年来全球银行并购实践的多样性决定了银行并购动因理论发展的多元化特点;近十多年来有关银行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揭示了银行并购绩效的非显著性,并购绩效的实证结论不能支持银行并购迅猛发展的现实。关键词:银行并购理论动因绩效翻开世界银行发展史,可以发现,几乎世界上任何一家知名银行,无不是通过不断的并购扩大经营范围、增强竞争实力,从而提高知名度,跻身世界大银行之列的。近一百年来银行并购浪潮的风起云涌推动了银行并购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具体来看,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两个方面:并购动因的理论解释和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本文对银行并购动因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近十多年来银行并购绩效实证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综述,以期能够为有关银行并购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论发展参考。 一、全球银行并购与银行并购动因理论的发展 自19世纪末主要发达国家兴起银行并购以来,银行并购在全球范围内已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浪潮。这些并购浪潮与发达国家银行业的波动周期基本保持一致,每次银行并购浪潮都表现出与当时经济金融发展相适应的合并方式。理论界曾试图从各个角度对每次并购浪潮的动因做出解释,希望能找出一种普遍适用的理论解释,但迄今为止,却无力对近百年来的银行并购风云做一理论上的总结。百年来全球银行并购实践的多样性决定了银行并购动因理论发展的多元化特点。 第一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端于银行业起步最早的英国,并逐渐扩散到欧洲大陆、美国、日本等国的金融业,其间横跨了两次企业并购高潮: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以横向并购为特征的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和20世纪20年代以纵向并购为特征的第二次企业并购。在这次银行并购浪潮中,主要发生的是以减少同行业间竞争程度为目的的横向兼并。随着发达国家银行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许多银行通过并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支持这一阶段的并购理论主要是规模经济理论,其目标也是达到并购双方银行经营上的协同。但也有经济学家持反对意见,认为兼并将导致行业内的“过度集中”。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只有少数几家银行占有大部分的银行市场份额,这些银行将趋向“合谋”。结果银行的价格和利润将含有垄断因素。因此,无法通过兼并实现规模经济,而只可能导致垄断利润。面对这次银行并购浪潮中的纵向兼并,即把一个银行内各环节涉及的其他银行业务兼并到一起,形成一个统一运行的联合体,经济学家们(Aitow,1975;Alchian,CrawfordandKlein,1978;Williamson,1975)做出了这样的解释,主要观点是银行纵向联合,将银行业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银行联合在一起可能会获得不同水平间的更有效的经营协同,因为通过纵向联合可以避免相关的联络费用和各种形式的交易成本。许多银行还利用本银行拥有的所在银行的专属管理能力,通过并购使其向被并购银行溢出,从而使并购双方银行的管理水平都得到提高,实现双方银行管理间的协同。 在二十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和二次大战的冲击下,银行并购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20世纪50—60年代,在第三次全球企业并购高潮的影响下,银行并购也于50年代中期重新活跃起来,并在8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和第四次全球企业并购浪潮的推动下达到高潮,各国银行业务综合化趋势随之明显提高,银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在这一浪潮的前期,对银行并购的理论解释主要以风险化解为立足点,认为管理者和其他雇员为了保持组织资本和声誉资本以及在财务和税收方面的优势,可能会寻求多样化经营。多样化经营既可以通过内部发展完成,也可以通过兼并活动完成。然而,在特定情况下,通过兼并达到多样化经营要优于内部发展途径。银行可能仅仅是由于缺少必要的资源或其潜力已超过了行业容量而缺少内部发展的机会,这就需要通过混合并购来分散这些资源或潜力。财务协同效应也对这一时期的银行并购做出了解释(NielsenandMelicher,1973)。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来自较低

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因.doc

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因- 企业并购的根本动机是企业逐利的本性和迫于竞争压力而采取的主动行动。寻求扩张的企业面临着依靠内部扩张和通过并购谋求发展的选择。内部扩张往往需要经过一个缓慢而不确定的过程,通过并购发展则可迅速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也会带来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并购交易的支持者通常会以达成某种协同效应(Synergy)作为支持特定并购活动的理由。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概括为经营协同效应(Operating Synergy)和财务协同效应(Financial Synergy)两个方面。就具体业务而言,并购的动因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1.扩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费用。通过并购,企业规模得以扩大,能够形成有效的规模效应。规模效应能够带来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降低生产、管理、原材料供应等环节的成本费用。 2.提高市场份额,提升行业战略地位。企业规模的扩大,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销售网络的完善以及市场份额的提升、从而确立企业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 3.取得充足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并购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成为原料供应商的主要客户,能够

极大增强企业的谈判能力,从而为企业获得廉价的生产资料提供可能。同时,高效的管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企业知名度的提高,都有助于企业降低劳动力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 4.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提高企业知名度,以获取超额利润。品牌是价值的动力,同样的产品,甚至是同样质量的产品,名牌产品的价值远远高于普通产品。并购能够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获得更高利润。 5.通过并购取得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经营网络、专业人才等各类资源,实现公司发展战略。并购活动收购的不仅是企业的资产,而且获得了被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销售资源等,这些都有利于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根本提升,推动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6.通过收购跨入新的行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分散投资风险。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通过混合并购等方式对其他行业进行投资,不仅能够有效扩展企业的经营范围,获取更广泛的市场空间,而且能够分散因本行业竞争激烈而带来的风险。

(金融保险)保险公司兼并收购动因分析

保险公司兼并收购动因分析 保险公司兼并收购,即指两家公司的资源与资源控制权被合并到一起,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看,如果兼并收购是合理的,即改善了资源配置效率,那幺就意味着兼并收购是“帕累托改善”。从国外保险公司兼并收购的方式和结果看,当保险公司需要发展壮大出许多保险公司都是采取兼并收购其它公司的形式,特别是在跨国经营或投资中尤其如此。 随着知识经济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到来,我国保险市场将面临着多种并购压力: (1)经济上,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将更加完善,市场化改革将更加深入,优胜劣汰正在成为市场经济的法则; (2)体制上,政府将进一步转变职能,由以往过度保护国内保险公司转为对内外资保险公司实行国民待遇; (3)财政上,政府财政的重点将转为公共财政,投资将主要集中于公共项目,不可能再向竞争性行业进行大量投资; (4)产权上,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其进入金融保险业限制的放宽,非公有制投资主体参股投资、兼并收购现有保险公司的可能性增加,混合所有制保险公司的诞生将在我国保险业中实现产权制度上的创新; (5)开放上,国内保险市场将全面开放,监管法律和方式将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全面接轨,来自外资保险公司入市争夺保险市场的压力将陡增; (6)业务上,为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放松管制,允许混业经营将成为可能,国内保险公司将受到来自国内外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影响,其中来自国内银行为设立“金融超市”的压力最甚,保险业决不应安于现状;

(7)产业上,产业结构调整是“十五”期间的重大任务,而结构调整最快捷的方式之一就是兼并收购; (8)机构上,保险公司为生存和发展,自身具有兼并收购的内在动力,而且为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压力,保险公司希望将机构做大,在资金和规模上同外资保险公司竞争。因此,我国保险业的兼并收购将会或迟或早,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须早做准备,未雨绸缪,因势利导,积极应对。 分析保险公司兼并收购的合理性,可以从下列动因得到解释: 技术互补性。20世纪中叶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技术领先的保险公司在保险市场中占据着非常有利的地位,甚至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领导某一领域的潮流,形成暂时的市场垄断。这也是近年国际金融保险兼并收购有别于以往兼并收购在技术层面上最大的区别。但大小保险公司都具有自身的技术特点,通过兼并收购实现公司间的技术互补和优势互补,这种情况在近期的兼并收购案中屡见不鲜。随着保险业发展,兼并收购的对象将可能扩展至非金融领域,如网络公司、IT行业机构等,这对于提高保险公司的技术含量大有裨益。 制度互补性。随着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保险公司产权制度会发生很大变化,非公有制投资主体将进入保险业,保险公司的投资主体会变得多元化。非公有制投资主体将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监督被投资主体的经营,保险业中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终将形成。进而,国有保险公司和股份制保险公司或混合制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差异会很快地显现出来,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存在制度互补的可能性。另外,外资保险公司的入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制度互补的可能性,而这种制度创新恰恰是我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企业并购的动机分析

企业并购的动机分析 (一)规模效益假说 该假说认为,并购可以对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使各生产过程有机配合,减少环节问题,降低生产成本,达到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通过并购把那些在技术上紧密关联的生产阶段组织在一个企业中,可以实现企业技术的规模效益。通过并购精简机构,节省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用同一销售网络为更多的顾客提供服务,降低单位产品的销售费用,从而在企业经营上实现规模效益。 (二)协同假说 如果某公司拥有一支高效管理队伍,其能力超过了公司的日常需求,企业并购可使其过剩的管理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管理的溢出”,产生管理协同效应。企业合并可提高举债能力,降低资金成本,进行合理避税,还可能使股票价格发生波动,形成股票投机机会,增加股东的资本利得,这些都能产生企业财务协同效应。混合并购可降低和分散市场不确定所带来的风险,产生风险协同。 (三)节约交易费用假说 科斯和威廉姆森等认为,市场运作的复杂性导致交易要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通过并购使这些交易内部化,而 企业内部交换是双方利益的根本一致,可节省这些交易成本。如为保证知识产权、关键设备和技术及相关管理人员等关键要素的获得,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的情况下,通过谈判往往要支付高昂的谈判和监督成本,还可能由于他人的竞争或垄断而最终难以实现,而通过并购,可使之成为内部问题,节约交易费用。再如当企业商标为外人所用时,如果该使用者降低商品质量,可得到成本降低的好处,而商誉的损失则由商标所有者承担,企业可通过加强监督减少因商品质量降低而造成的商誉损失,但又须增加监督成本,而并购可将商标使用者变成内部成员,就可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并购还可以减少或消除因资产专用性而带来的不确定性。 (四)市场力假说 通过并购活动,将关键性的投入产出关系纳入到企业的控制范围,减少竞争对手,提高行业集中度,加强了对采购市场和销售市场的控制力,并且由于其较强的市场能力而不易受市场

企业并购动因

企业作为一个资本组织,必然谋求资本的最大增值,企业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活动,产生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的动机 企业作为一个资本组织,必然谋求资本的最大增值,企业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活动,产生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的动机,以及源于竞争压力等因素,但是就单个企业的并购行为而言,又会有不同的动机和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并购的动因。 1并购的效应动因 在并购动因的一般理论基础上,提出许多具体的并购效应动因。主要有: (1) 韦斯顿协同效应该理论认为并购会带来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最明显的作用表现为规模经济效益的取得,常称为1+1〉2的效应。 (2) 市场份额效应通过并购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通过横向并购,达到由行业特定的最低限度的规模,改善了行业结构、提高了行业的集中程度,使行业内的企业保持较高的利润率水平;而纵向并购是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利的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混合并购对市场势力的影响是以间接的方式实现,并购后企业的绝对规模和充足的财力对其相关领域中的企业形成较大的竞争威胁。 (3) 经验成本曲线效应其中的经验包括企业在技术、市场、专利、产品、管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特长,由于经验无法复制,通过并购可以分享目标企业的经验,减少企业为积累经验所付出的学习成本,节约企业发展费用,在一些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企业,经验往往是一种有效的进入壁垒。 (4) 财务协同效应并购会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及证券交易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货币效益,主要有税收效应,即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合理避税,股价预期效应,即并购使股票市场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并购方企业可以选择市盈率和价格收益比较低,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作为并购目标[12]。 2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 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有两个:一是最大化现有股东持有股权的市场价值;二是最大化现有管理者的财富。而增加企业价值是实现这两个目的的根本,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获取战略机会并购者的动因之一是要购买未来的发展机会,当一个企业决定扩大其在某一特定行业的经营时,一个重要战略是并购那个行业中的现有企业,而不是依靠自身内部发展。原因在于:第一,直接获得正在经营的发展研究部门,获得时间优势,避免了工厂建设延误的时间;减少一个竞争者,并直接获得其在行业中的位置。企业并购的另一战略动因是市场力的运用,两个企业采用统一价格政策,可以使他们得到的收益高于竞争时的收益,大量信息资源可能用于披露战略机会,财会信息可能起到关键作用,

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摘要:本文对企业并购的具体动因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企业并购提供理论借鉴。关键词:企业并购;动因;财务决策前言:作为市场经济的伴生现象,企业并购有着悠久的历史。企业并购可以促进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实力。与国外100多年的并购史相比,我国企业并购还只有20多年的历史,各方面的经验和动机都比较缺乏和不成熟,而我国又迫切需要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可国内并购成功的案例不多。且重大并购的失败对企业未来发展打击甚大,本文就企业并购的动因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企业并购提供理论借鉴。企业作为一个资本组织,必然谋求资本的最大增值。而企业并购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本经营活动。它产生的动力主要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的动机,以及源于竞争压力。但就单个企业的并购行为而言,又会有不同的动因。不同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并购的目的,实现并购的价值。并购的具体动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通过企业并购实现合理避税由于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间的税率差别较大,在并购中采取恰当的财务处理方法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在税法中规定了亏损递延的条款。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人的增加,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企业用多余资金收购目标企业,对企业和股东都将产生一定的纳税收益,较之企业将现金用于发放红利、投资有价证券、回购股票等能更好的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盈利。另外,在换股收购中,收购公司既未收到现金也未收到资本收益,因而这一过程是免税的。企业通过资产流动和转移,使资产所有者实现追加投资和资产多样化目的。并购方还可以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换取目标企业的股票,这些债券在一段时间后再转换成股票。这样发行债券的利息可先从收入中扣除,再以扣除后的盈余计算所得税。同时,企业可以保留这些债券的资本收益直至其转换为股票为止,资本收益的延期偿付可使企业少付资本收益税。二、通过企业并购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企业与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手段,运用企业组织交易较之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其交易成本或费用要低,这些费用包括交易进行前选择合作对象,交易过程中发生的选择交易方式和监督交易进行的费用。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节约交易费用表现如下:第一,企业通过研究和开发的投入获得知识,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的情况下,知识的市场价值难以实现,即使得以实现,也需要付出高昂的谈判成本。此时,如果通过并购使知识在同一企业内使用,就达到了节约交易费用的目的;第二,有些企业的生产需要大量的中间产品投入,而中间产品的市场存在供给的不确定性、质量难以控制。企业通过并购,将合作者变为内部机构,可以消除上述问题; [!--empirenews.page--] 第三,企业通过并购,形成规模庞大的组织,使组织内部的职能相分离,形成一个以管理为基础的内部市场体系。一般而言,用企业内的行政指令协调内部组织活动所需的管理成本,较市场运作的交易成本要低。三、通过企业并购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并购必须讲求一定的经济效益,一项成功的企业并购活动,可产生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对市场进入新行业或新市场等多种协同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可在特定的市场(如产权交易市场、证券市场)上作为买卖的对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史蒂格尔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世界大的500家企业全都是通过资产联营、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手段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并购已成为企业超常规发展的重要途径。并购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整合后的企业可能会有更多的总营业收入,营业收入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市场营销、战略优势和对市场控制力的增强等。首先,在市场营销上。并购后会改善以前效果欠佳的广告薄弱的分销网络和不平衡的产品系列等情况;其次,某些并购能获得技术和行业的战略优势。也能增加未来经营柔性;最后,企业并购能增大其市场力量,使之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增强,通过减少竞争而增加实质上的垄断性质收入。 四、通过企业并购实现企业的多角经营一个企业处在某一行业的时间越长,其承受的风险压力越大。由于同业间竞争越发激烈,产品的存在周期越发缩短,替代产品的不断

公司并购的动机

公司并购的动机 首先,我们可以先从并购涉及到的利益主体来看并购形成的动因。并购涉及到的主体主要是股东、经营者和政府。 (一)股东——追求股东收益最大化 公司是由出资人(股东)入股组成的法人团体,在其法人财产的基础上营运,因而历史上真正的企业并购都是公司制企业之间进行的。 对于公司制企业,企业的目标是使股东在企业中的财富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企业普通股价格即企业市场价值的最大化。企业是出资者(股东)投资创办的,出资者之所以出资创办企业是让企业为其创造财富。而出资者财富的衡量标准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就是股票价格。股票价格反映了股东及其潜在的投资者对企业(上市公司)价值做出的评价。股票价值也是衡量公司业绩好坏的评价指数。 证券市场上的运动规律提供了股票价值的明确目标模式。经营较优的企业有了较高的股票价值,便能以更有利的条件获得追加资金,便有实力向目标公司挑战,以比目标公司股市价格更高的价格提出并购,甚至能取得目标公司的股东或经理的承认和支持。资金流入股票价格较高企业的倾向,有利于股东资本增值和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经理——谋求管理层利益最大化 公司经理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公司的决策经营权,尤其是在股权分散的大型上市公司中,经理几乎享有公司经营管理和发展的一切决策权。 在股份公司中,公司目标(股东目标)与管理者目标(经理目标)在许多地方不一致。 经理的主要目标是谋求公司的快速发展,而并非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原因是公司的发展会使得经理获得更高的工资和地位,更大的权力和职业保障。目前发展的相当迅速的公司,是最有可能进行兼并收购的,同时规模庞大的公司也不易被别人兼并收购。

并购扩大了企业规模,提高了企业发展速度,扩大了企业资源,经理能控制更大范围的资产、更多的职工、更多的产供销渠道,从而扩大了经理的权利空间,巩固了经理的宝座和更多的工资报酬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即实现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三)政府——在垄断与竞争中寻求平衡点 对于市场经济国家,其政府的作用就是在垄断与竞争中寻求一种平衡。 市场集中度,是反映市场垄断和竞争程度的最基本指标。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企业(通常是前四名或前八名)所占市场总销售额的比重。一般来说,市场集中度越高,少数最大企业在市场中的支配势力就越大,市场竞争程度就越低。政府对企业并购控制应该越严,企业并购的活动发生就越少,反之亦然。 一般来说,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主要是通过企业兼并与收购形成的。市场集中度越高,企业对市场的垄断能力越强,从而其垄断利润就越多,企业兼并收购的效益就越好。当然兼并收购的竞争也越激烈。因此,政府政策的制定既要保证市场经济的适度竞争,同时也要照顾到市场的集中度水平。尤其是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政府常常实行鼓励企业并购的政策。 然后,可以从并购的好处看并购的动因。企业并购的最大动机就是为了进行企业的扩张,促进企业的成长。兼并与收购是外部扩张的主要途径,能够帮助企业通过外部发展,迅速扩大规模,节约交易成本,实现多样化经营。这些都是公司进行并购的动因。以下,就从这四个方面阐述在促进企业成长方面,公司进行并购的动因。 (一)企业外部发展优势论 企业通过外部发展,即兼并收购的方式发展企业,比考内部累积的方式不仅速度快,并且效率也高。所以,这成了企业进行并购的动机之一。 第一,兼并可以减少投资风险和成本,投资见效快。投资新建企业,投资周期长,不仅涉及新的生产能力,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财力获取稳定的原料来源,寻找合适的销售渠道,开拓新的产品市场,树立新的产品形象,因此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