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深圳市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

深圳市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

深圳市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
深圳市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

深圳市低碳发展中长期

规划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附件

深圳市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1—2020年)

(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一○年十二月

目录

胡锦涛同志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广低碳技术,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低碳发展、建设低碳城市是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既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

的有效途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我市率先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争取竞争新优势,探索走中国特色低碳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市第五次党代会、市第五次人代会和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编制。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产业低碳化趋势明显。2009年本市生产总值达到8201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581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后工业化趋势明显;高新技术、金融、物流和文化四大产业比重超过60%;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日臻完善。产业升级加快,新能源、互联网、生物、新材料和创意文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低碳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资源能源效率稳步提升。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吨标准煤下降到2009年吨标准煤,约为全国平均能耗的1/2;万元GDP水耗21.89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2006~2009年,能耗降低相当于减少了当量以上的碳排放。2009年核电、气电和外来电等清洁电

2100万吨CO

2

源比例超过60%。2009年天然气消费量比2005年增加了亿立方米,比消

费等量石油少排放了约万吨CO

2

当量。

技术创新环境不断优化。200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快速增长,万人专利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连续六年居全国首位。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技术创新基础初步形成。

政策法规体系日趋完善。已制定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等;编制发布了《深圳市节能中长期规划》、《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印发实施了《深圳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深圳市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深圳市环境保护实绩考核试行办法》等有关低碳发展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碳汇效果明显。全市1/2(974平方公里)的土地划为基本生态控制线(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成效显着,碳汇资源丰富。森林管理和植树造林工作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达到45%,森林碳汇效果明显,城市绿化空间稳步拓展,为构建城市碳汇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碳排放处于全国较低水平。根据初步估算,2005年全市碳排放总量

约为7327万吨CO

2当量,万元GDP碳排放约为吨CO

2

当量,处于国内较低

水平。在排放源上,我市主要的碳排放源来自化石能源消费,占97%;在

碳排放产业结构上,第二产业碳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71%,其中能源工业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41%。

(二)面临形势

应对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问题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各国抢占国际道义制高点,增强自身经济科技竞争优势的重要领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各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共识,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积极探索发展经济的新路,推进低碳发展正成为许多国家“绿色复苏”、争取发展空间、争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多种低碳发展计划,积极寻求低碳发展先机。低碳绿色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引领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低碳发展是我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在能源资源短缺和全球排放空间有限的背景下,统筹经济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经济共进双赢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重要任务之一。以节约能源、提高能效、优化结构、形成以低碳生产和消费方式为特征的低碳发展模式,是我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保障能源供应安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国家实施低碳城市试点是深圳低碳发展的重要机遇。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0】1587号)要求,深圳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需要以此为契机,加快研究制定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考核体系,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率先探索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低碳绿色新路径,为促进全国低碳发展先行先试。

低碳发展是深圳新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较早地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和难题:土地空间和能源资源愈显紧张,人口、环境、生态的刚性约束日益增强,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外部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低碳发展之路,创新发展机制,破解发展难题、探索发展新路,成为深圳顺应世界发展趋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深圳已具备低碳发展的良好基础,但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低碳发展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尚未形成全社会共识;低碳产业体系尚不完善;低碳技术研发能力和资金投入尚需加强;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等。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优化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增加碳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重点,大力发展低碳型新兴产业,推进技术进步,促进制度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率先建成国家低碳城市,努力成为我国低碳发展的先行区,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和科学发展的实验区。

(二)基本原则

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探索新时期低碳绿色发展的模式和有效途径,坚持全面创新的理念,突出深圳特色,完善促进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赢得低碳发展先机。

科技先导,政策激励。密切跟踪低碳领域技术最新进展,发挥科技进步的先导性作用,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推进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形成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完善政策激励制度,营造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政策环境。

突出重点,示范先行。突出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碳汇能力、增强低碳意识等低碳发展的重点环

节,有计划有步骤地启动和建设一批重大专项工程,先行试点示范,取得实效再逐步推广,全面推动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

主动衔接,深化合作。加大宣传力度,主动与国家和广东省的各项

规划相衔接,积极争取各项政策和资金支持;深化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合作,加强国家交流,努力聚集国内外各种创新要素和资源,推动低碳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法规、政策、标准、技术规范等框架基本建立,低碳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低碳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清洁能源比例持续提升,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显着,低碳发展意识不断提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30%以上,万元GDP碳排放当量下降到吨。

到2020年,低碳发展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低碳产业体系和低碳清洁能源体系不断完善,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低碳城市基本建成。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5%以上,万元GDP碳排放当量下降到吨,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努力将深圳建设成为国家低碳发展先进城市。

(四)主要指标

表深圳低碳发展主要指标

注:(1)单位GDP碳排放量下降率的基准年为2005年,其余指标规划

基准年为2010年。

(2)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下降率、万元GDP能耗为约束性指标,其余指标为预期性指标。

三、培育新兴产业,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

优化产业结构,以大力发展低碳型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以推动高技术产业和制造业高端化为重点,以传统产业低碳化为基础,加快形成低碳产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低碳型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新能源、互联网、生物、新材料、文化创意、节能服务、低碳服务等低碳型新兴产业,抢占低碳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低碳发展的支柱产业。

新能源产业。加快落实《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和《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政策》,在太阳能、核能、风能、生物质能、储能电站和新能源汽车方面,实施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开发促进、应用拓展和产业服务工程,迅速壮大产业规模,提高新能源供应比例,优化能源结构。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2500亿元,年替代传统能源1500万吨标煤以上,减排二氧化碳当量2000万吨以上。

互联网产业。加快落实《深圳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及其相关政策,加快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物联网,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努力推动互联网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促进实体经济提高效率,降低能耗。到2015年,互联网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减排二氧化碳当量万吨。

生物产业。积极落实《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及其相关政策,以生物环保、生物能源、生物医疗、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等领域为重点,加快发展生物环保产品生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环境监测、废弃物处理、水处理、水污染治理、废气治理技术及成套产品、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到2015年,生物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减排二氧化碳当量万吨。

新材料产业。发挥新材料在低碳发展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积极培育市场前景好、技术密集、附加值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材料产业,支撑电子信息产业保持领先地位、支撑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快速发展,支撑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提升构建低碳产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1800亿元,减排二氧化碳当量万吨。

文化创意产业。突出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性、高附加值和低碳的优势,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环境,重点推动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数字出版、新媒体、文化旅游、影视演艺、高端印刷、高端工艺美术等行业发展。结合我市产业特色,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依托、数字内容为主体、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科技”型文化产业新兴业态,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减排二氧化碳当量万吨。

节能服务产业。加大扶持节能服务产业力度,出台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鼓励拥有较高技术和服务水平的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方式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

“一条龙”的节能服务。加强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做大做强节能服务产业,提高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打造全国节能服务产业高地。

低碳服务产业。培育碳排放统计、碳盘查、碳标准、碳标识、碳认证、碳金融、碳排放交易和能源管理咨询服务等低碳服务产业。鼓励企业开展碳排放盘查、碳足迹测算及产品碳认证,参与碳标准制定等。鼓励金融保险企业开展碳金融(信贷)和保险业务,为低碳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鼓励具有较高水平的境内外低碳技术研发与服务企业落户深圳。

(二)巩固低碳优势产业

巩固高技术产业的优势地位,提升制造业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加快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网络信息、服务外包、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低碳产业结构。

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化。加快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突破共性、关键技术瓶颈,掌握部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在通讯、计算机及外设、软件、数字视听、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LED、第三代移动通信等八大产业领域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通信产业体系。

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发展以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为主的数字化装备制造、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装备制造业、汽车、精密机床、仪器

仪表、物流设备、航天航空和精细化工产业,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为主转变,引导装备制造业向高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高端旅游、商务会展、服务外包、专门专业、总部经济、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统筹考虑高端服务集聚发展功能区用地,加快金融中心区和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规划建设,逐步形成与国际化城市相配套的集生产、消费、公共服务三位一体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通过产业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减少碳排放。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支持企业以智能化、数字化等手段再造设计、制造流程,提高技术装备的信息化水平,促进激光设备、数控机床、机器人等产业向信息化跃升;推进信息技术与优势传统产业融合,引导服装、包装印刷、钟表等传统行业用信息化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能源消耗,提升生产效率和附加值,增强优势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用信息技术推进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化。

(三)推进传统产业低碳化

以传统产业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快更新改造,严把产业能耗、碳排放、环境影响的准入门槛,开展清洁生产、产品碳标识,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低碳化。

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广东省以及我市颁布的产业导向目录(2009年版),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实现产业低碳化改造。加强淘汰落后产能核查,建立淘汰落后产能的社会公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告淘汰的落后产能。

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发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落实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即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安全和城市规划等规定和要求;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实行严格的节能减排准入管理,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

强力推进清洁生产。扩大清洁生产规模和范围,将清洁生产理念引入产业集聚基地、产业带建设过程中,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实现企业及工业园区低碳化。重点推进建材、电镀、家电、珠宝、印染、钟表等传统产业的清洁生产,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省、市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超过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并将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作为企业入园、扩大生产规模、搬迁及享受优惠政策等的约束条件之一,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空间集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集群化发展,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实现产业合理布局,降低产品空间运输距离,减少能源

消耗。通过不断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的单位碳排放,创建深圳低碳名牌产品。

发展低碳都市农业。以农业低碳生态化调整为重点,发展具有深圳特色的现代化畜牧养殖业、水产业、蔬菜水果花卉种植业和海洋渔业,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最大限度提高土地、水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过程碳排放。

(四)加快培育发展减碳产业

按照低碳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先进技术与设备,采取源头减排、分类收集、无害处理、综合利用等措施,减少固体废弃物在焚烧、填埋和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

废弃物焚烧(发电)产业。加快先进废弃物焚烧发电设备以及烟气处理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焚烧发电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的设计、运营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废弃物填埋废气利用产业。大力开展废弃物填埋气回收利用,鼓励企业实施填埋气发电、提纯生物燃料等项目,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

污水处理产业。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进污水处理工艺和设备,有效减少污水处理工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促进污水处理产业低碳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