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

如何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

如何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
如何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

如何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

现如今在幼儿园幼儿攻击性行为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几乎每天都有发生,如果处理不当的话将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幼儿教育是教育最基础的。幼儿在各个方面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萌芽时期,十分不稳定,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中问题,如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行为而攻击性行为是最常见的。

攻击性行为在幼儿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问题行为,它是反社会行为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如果没有引起重视或未及时矫正的话,就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心理学家哈土普吧幼儿攻击性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攻击性行为造成的原因有:1生理因素;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和雄性激素水平有关,所以通常男孩子出现的攻击性行为要比女孩子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由于每个孩子的气质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如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发怒、易爱哭闹的孩子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2家庭因素;现在的社会家庭独生子女多,有点家长无原则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孩子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发生攻击性行为,而且一些家长经常采取恐吓、大骂的教养方式,结果造成孩子的模仿,还有一些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吃亏,教导孩子以牙还牙,打孩子欺负孩子,久而久之幼儿就养成攻击性行为的习惯。3环境因素: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把时间给了网络,但是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都充满了血腥、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面向幼儿的动画片、卡通片也在宣传者暴力的情绪,而幼儿的辨别是非能力差,常常因为好奇,很好玩,很刺激而模仿,对幼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在幼儿园,在班级的一日生活中,幼儿交往密切,由于活动空间的狭窄、游戏材料的不足也会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许多活动常常要轮流、谦让、协商等,而幼儿自我意识强烈、自我控制较差,往往都是因得不到或者自身利益受损而出现攻击性的行为。4心理因素:幼儿期是社会的萌芽期,开始喜欢交朋友和同伴一起做游戏,同时又是以自我中心为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的经验,两者相互矛盾冲突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引起幼儿激动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的事件。

案例1:海海今年四岁了,是一个个子高比较壮的男孩,看图书时喜欢用书把小朋友打哭,上课时,拧小朋友的耳朵,拍小朋友的脑袋,时不时伸出脚想要绊倒小朋友,体能大循环的时候喜欢推别人,抢东西,有一次在上体育活动时小雷不小心撞了海海一下,海海就生气了立马把小雷推倒在地上。

案例2:笑笑和甜甜两个人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看图书,有一次,两个同时拿到一个非常好看拼图的玩具,两个人谁也不让谁,都说是我先拿到的,于是抢起来了,最后笑笑咬了甜甜一口,甜甜一松手,笑笑就把玩具抱在怀里,甜甜哭着找老师去了。

案例3:在离园的时候小朋友都在玩建构玩具,小东用玩具做了一把剑,突然站起来对着旁边的小明打了一下说“我是铠甲勇士,我要消灭你这个怪兽”小明猛的站起来对着小东的肚子一拳打过去并说“我操!我是奥特曼,打你这个怪兽”,说完又打了小东一拳,导致小东最后肚子疼。

寻找原因及解决方法

在案例1中海海的攻击性行为是生理因素和家庭因素所引起的,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气

质,海海就是那种精力旺盛且容易生气的孩子,并且不能吃亏,以牙还牙,从和老师谈话中了解到海海是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现在的独生子女多,大部分的父母通常为了工作把孩子交给祖辈带,造成一种隔代教育,而祖辈往往都会溺爱孩子,就会无原则的迁就孩子,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吃亏就会灌输一种以牙还牙的思想。我是在和老师了解了情况后,把我的想法告知主班老师要他向海海的父母谈一下,建议海海可以养一个小宠物,培养他的怜悯之情,在一日生活中渗透一些情感方面认知,并在他情绪爆发时通过跑步打沙包宣泄自己的情绪;教育政策:家长要运用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为孩子创设一个奖惩分明的家庭环境。首先父母应明确自己对孩子的教养责任,一些父母认为把自己的孩子给祖辈带他们就得对孩子全权负责而忽视了自己对孩子的教养义,这是不对的。孩子跟祖辈住在一起,及时父母再忙也应该抽出时间陪孩子与孩子相聚,多关心了解孩子的近况,不要让孩子对父母感到疏远和陌生,经常要孩子体会到爸爸妈妈对他的爱。其次,要保持两代人的教养态度是一致的。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意见不一致时会让孩子觉得有机可乘,比如,孩子没有得到满足就哭闹发脾气,而祖辈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常常无原则的迁就孩子,在祖辈一味的保护下,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了靠山,即使父母再正确,也敢和父母作对,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两代人要常常沟通,努力在对孩子教养方面做到一致。最后改进教育方法。现在的社会,不少家庭在教育方面比较片面性,只注重孩子的兴趣培养而忽视了最务实基础,重在孩子的智力,忽视孩子的健康人格培养,这样做容易使孩子在个性上变得自私、骄傲、强势、任性等,因此家长在培养幼儿特长智力开发的同时也要注重孩子健康的人格的培养;在学校我们可以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让幼儿知道攻击性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的,导致严重的后果,再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受害者,那么你将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幼儿认识到他人对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产生对攻击性行为的否定情绪。

在案例2中笑笑的攻击性行为时心理因素所引起的,这是一种工具性攻击。笑笑因受外在的诱惑的驱动(如玩具、同伴之前的地位等),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攻击,笑笑的攻击性行为其攻击的意图不在于伤害他人,而是为了得到“拼图玩具”,她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我咬一下她,我就能够得到拼图玩具。”攻击只是为了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那是因为她处于一个社会发展的萌芽期,喜欢与同伴玩交朋友,但是以又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社会交往的经验,两者处于矛盾时就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我是通过在饭前讲一个有关于分享谦让的故事,大家一起来讨论,让她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引导她学会分享和谦让;教育政策:让幼儿学会分享和懂得谦让在幼儿园里攻击性行为较多的主要是独占争抢玩具、图书、椅子而引发的,因为作为老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布置、主题活动、一日生活中渗透分享谦让的教育,例如让幼儿带糖果、蛋糕来幼儿园过生日,体验分享的快乐,通过故事图书《小样过桥》《谁撕的书》懂得同伴之间不谦让所造成的后果,也可通过《鼠小弟的小背心》让幼儿懂得分享的快乐,同时可以让幼儿讨论在人多玩具少的情况下,如何才能都玩到新玩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学会等待、分享和谦让。培养被攻击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对于经常被攻击的幼儿,教师应该告诉她哭和告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要想办法阻止别人的攻击,有意识的教给被攻击者自我防御能力。当别人看着你想打你时,要大胆告诉提醒他不许打人或者直接推开他,如果冷不防的受到攻击时,你可以明确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或适度的反击,可以使攻击者受挫,再加上教师的批评,攻击者会认识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也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空间、材料、玩具和图书等,这样攻击性行为次数也会减少一些。

在案例3中小东和小明的攻击性行为是由环境因素模仿动画片里的人物所引起的,而小明在这一过程中说了脏话,后来在和小明的谈话中了解到“我爸爸妈妈有时候也是这么对别人说的,所以我是学他们的”由此可见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未能给幼儿做好榜样。我是通过一个谈话活动《这样做对吗》让幼儿自己发现自己说,引导幼儿认识到有些东是不对

的,即使是成人,也有时候会做不对的事这一基础的观念;教育政策:电视、电脑和手机现在给幼儿攻击性行为带来的影响很大,成人应多让幼儿看赞美高尚品德、反暴力的影片,把影片中积极向上的人物或者卡通形象与生活具体事物结合起来,为孩子塑造具体生动的榜样,而父母再言行举止方面要谨慎,不要给幼儿带来负面的行为,在幼儿观看电视时,家长应恰当地解释和评价他们所看到人物形象,以免误导幼儿,减轻电视暴力的影响。还可以相互交流将行为后果联系起来,强化电视的正面影响,减少负面影响。

对在以上案列事件中,我主要是通过在一日生活中灌输一些“杜绝攻击性行为的观念及预防”让许多幼儿都有了初步的意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在幼儿园中攻击性行为较为普遍,所以我们要重视这个问题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不管教师还是家长采用那种方式来帮助幼儿纠正攻击性行为,我们都要树立“以幼儿为中心”的理念,改变周围的环境,减少环境的有害刺激,采用相应的教育政策消除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同时,要加强家园联系和合作,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钟卫红2015/6/4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据《中国青年报》1997年6月25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267名12—13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影响着幼儿性格与品德的形成。《幼儿园知道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本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给出罢了一下策略:生物学因素、家庭环境影响、学校教育因素、学前儿童与个体攻击性行为、大众传媒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解决策略,从而正确引导幼儿的行为发展。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原因对策 【目录】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与表现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各方面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幼儿攻击性行为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作为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攻击性行为一致受到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所的重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往往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注意力也不集中,经常受到其他人的排斥,长此以往,对其身心的健康都是不利的。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正确认识什么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在游戏中培养儿童合作、友爱的精神,家长也要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儿童正确的价值观,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及表现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与表现 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他人欢迎,但却时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 攻击性行为一般表现为对他人抓、打、撞、责骂、威胁等。攻击性行为总是以社会评判标准为基础,既要考虑个人的动机与目的,又要考虑其行为发生的原因、背景及对其产生影响的环境。伤害意图、伤害行为、社会评价是攻击性行为的三要素。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成因

教师论文-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日活动安排不科学、不合理。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这是根据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疲劳特点决定。而有时在幼儿园却看到这种现象,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常趴在桌上静息或长时间在户外“放羊”,这种长时间的抑制和长时间的兴奋,使孩子的情绪极为不稳定并出现了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六一”前的节目排练,班里没有节目的孩子终日无事可做,便以打闹等各种不良方式发泄其烦燥的消极情绪。 二、祖辈过度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误导 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 在幼儿园,有的教师也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和理解,经常用严厉、强硬的态度来要求他们,孩子一出问题,轻则批评、否定,重则训斥、指责,甚至讽刺,挖苦、恐吓,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同时又嫉妒同伴,于是,常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推倒同伴刚搭好的积木,或踩坏同伴的手工作品等。 四、模仿 有的影视片,打来打去的很多,孩子觉得好玩,无形中就学习一些不好的榜样,还有现在孩子非常喜欢看像《神龙斗士》、《奥特曼.?怪兽大战》带打斗的动画片。经常看,也就模仿起来,常常在幼儿园与同伴学着动画片中人物打打闹闹,这样一来免不了会乘机攻击他人,再有就是当孩子自己犯错时,父母有时会为一时出气打他,使孩子感到父母教育自己不要打人,可他们自己却打人。在幼儿园也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打人,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留意,别的孩子也会跟着打斗起来。崐 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其危害都是很大的,都会影响到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个案情况简述 张三优点在于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强,善于发现观察事物,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是习惯指挥他人,脾气暴躁,比较任性。每次人园时还要闹情绪,说出各种不上幼儿园的理由,但家长一旦离开后就能很快融人集体生活中。 个案观察记录: 1、饭后看书。 幼儿主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进行活动。今天李四带来了新图书,正当他看得开心时,张三走过去抢李四的图书。因李四抓住图书不放,张三就在李四的脸上咬了一口,他最终抢到了图书。 2、集体活动。 幼儿自由坐在地上。张三坐在最后一排。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让幼儿自由讨论。张三一会儿拉拉前面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儿抓旁边小朋友的衣领,还故意把别的小朋友绊倒。老师发现后,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回答正确。 3、表演游戏。 幼儿角色游戏时。张三跑到娃娃家:“我今天要当爸爸。”这时,张三发现妞妞和小美为了争做妈妈的这个角色互不相让,于是他说:“你们用剪刀石头布,(谁赢谁就当小熊)。”妞妞输了,但她不认

输,要再剪一次。张三一步上前去抢妞妞手巾的头饰,妞妞不给他。他就用力一推,将妞妞推倒在地,并把头饰给了小美。 一、家园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把张三在园表现向家长反映(主要反映以上情况)。 家长: 1、由于作较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张三说自己一个人很无聊,经常提出要去小朋友家或邀小朋友到家里玩。 2、张三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得牢,很乐意完成。平时做事动作很慢,对事物难以保持较长的兴趣。 3、张三会主动关心妈妈,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但没有耐心。 4、张三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但很爱发脾气,比较急躁。 二、家园共同分析原因 1、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张三生性活泼好动,喜爱表现自己,往往寻找各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但他选择的方式不当,无意中攻击了他人。这表明他的心理发展水平不高,没有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需要成人加以引导。 2、自我控制能力差。张三从小受外公外婆溺爱,养成不分场合、时问和对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顾及他人的习惯。再加上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并没有真正理解大人所说的“打人不对的道理”。 三、幼儿园教育措施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摘要:幼儿园是孩子们快乐的海洋,是孩子们学习新知识的空间,他们在这里欢笑,在这里愉快地生活,但是同样因为是孩子们所待的地方,所以就会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攻击性行为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行为。如:“老师,童童又打人了!”“张弛把瑶瑶打哭了”。班级中总有几个孩子不断地招惹他人、制造事端,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也伤害了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 关键词:幼儿;减少;攻击性行为; 我们在幼儿园观察会发现,儿童间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且存在着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攻击性行为越明显,且攻击性儿童中,男孩居多。而幼儿攻击性行为一般用语言直接伤害他人的情况很少,大都是攻击性具体行动,如打人、推撞、抢夺玩具、破坏物品等,来发泄自己紧张的情绪,它是幼儿个性发展过程中一种不良倾向,有一定的扰乱性、破坏性和对抗性,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早期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怎么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这是个值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2、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长过分溺爱幼儿。如今都是一个孩子,甚者有的是六个大人一个孩子,因此,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关爱过度、疼爱有加,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其为所欲为,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家庭教育。 家长过分要求幼儿。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因此在许多方面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措施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措施 不论男孩女孩,多数小时候都有过拿开水浇蚂蚁窝的“经验”,还有淘气的男孩子更甚,会为抓到的壁虎“做手术”,边做还边开心的笑着,这个场景在我看来还是有些血腥和暴力的。而这样的暴力很容易激发幼儿攻击性行为,暴力行为本身就是需要一定约束的,通过原则教育可以教会孩子将这样的行为慢慢转化,变得更加友善,避免攻击性行为。 1、勿创造攻击性行为的环境 良好家庭气氛有助于发展孩子友爱的性格,不极端,因此也就不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幼儿应少接触电视、电影及家庭的暴力镜头,少讲具攻击色彩的语言,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玩玩具等,创造平和的生活环境。 2、攻击性行为要及时制止 家长对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若不及时制止,其实就是对孩子的变相鼓励,幼儿也会渐渐默认这样的行为并不是错误的,以至于越来越难控制。 3、适当的宣泄情感 烦恼、挫折、愤怒最容易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因此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宣泄自己的情感,把这些坏的情绪宣泄出去。 4、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 虐宠是一些具攻击性行为幼儿的表现,应当培养孩子的爱心,通过饲养真正体会细腻的情感,丰富孩子的情感,培养亲善行为,这样可以从心理上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 5、冷处理是个好方法 冷战是一种惩罚,对孩子犯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采取这种冷处理的方法,让他明白做这件事情的后果,渐渐改掉这样的错误行为。 6、移情换位的引导措施

攻击性强的人对受害者的痛苦表情会置之不理,更加倍的去伤害对方,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能力,他无法去体会当自己是那个受害者时的感觉。因此,应当教会孩子从小换位思考,增强移情能力,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 7、以身作则是基础 家长的自身修养直接也是最重的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因此,不要因为自己情绪不好便随意暴力,语言过激也不行,尽量为孩子做好榜样。 做好这几点,相信假以时日孩子一定会丢掉“小魔王”的称号,成为一个懂事又有爱心的非攻击性的孩子! 宝宝爱尖叫如何制止 小柔柔是个爱尖叫的孩子,在小区里已经非常有名了,我是在她的妈妈说起后才知道,孩子的尖叫史已经有许久了,而妈妈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似乎都不起作用。孩子才两岁,吃得好睡得香,没人惹他,高兴或不高兴都要尖叫两声,常常把周围人吓一跳,妈妈问我,宝宝爱尖叫怎么才能制止? 尖叫并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她又不是尖叫不止,只是偶尔叫一下,也是她发泄的渠道,也许是她刚刚学会自我调节情绪,还正在学习中,所以不要太在意,只需要正确的引导。 1、兴奋而尖叫 激动好玩的游戏会使她尖叫,因为她兴奋,这是一种自我表达。 2、无法表达而尖叫 有时孩子的情绪也会高涨或是低落,她还太小无法表达出来自己的情感时,会采取尖叫来发泄。 3、害怕而尖叫 外向的孩子害怕时都会发出尖叫声,这也是用来表达自我情绪。 4、模仿而尖叫 看着别人尖叫她觉得很好玩,也学着开始尖叫。 5、为引起注意而尖 她会用尖叫去试探家人,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意思是陪我玩一会儿吧,我好闷。

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小班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由于小班幼儿生理和心里发育都不完全,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若不及时矫正,不仅影响到他们良好的行为品德的发展,也会使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会引发犯罪的行为。本文从小班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而探究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环境因素、家庭因素、生理因素及个体成长因素,并从幼儿园教育方面提出一些行而有效的敢于措施,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班幼儿幼儿攻击性行为幼儿园教育模仿 引言:甲甲今年3岁,在小班中个子较矮,但他力气很大。他经常突然跑过去把别的小朋友推倒在地,有时有意去拧其他小朋友的脸,有时也会因为争夺玩具而大打出手。甲甲的这种行为使的其他的小朋友都不敢和他玩,因此影响了他的正常人际交往,长期这样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他的这种行为。让他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正文: 一、攻击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身体或语言的攻击。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利或空间,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们推,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例如:一个小朋友为了争夺另一个小朋友手中的玩具而打他。另一类是故意性侵犯,它意味着伤害另一个人,他打,踢,或威胁别人去痛打一个同伴,例如:一个男孩故意打一个小女孩,惹她哭。

二、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甲甲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被称之为攻击性行为,在小班像甲甲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完全,且模仿力极强很容易养成一些坏习惯。 小班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比中,大班的孩子差很多,因此小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也比中,大班的孩子越明显。有资料研究表明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因事而起,很少以人为指向,所以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为工具性的攻击,中班幼儿则两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参半,而大班幼儿多以言语攻击为主。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小班幼儿的攻击占全部攻击性行为的50%,而中,大班幼儿则更多的攻击性行是以反击同伴攻击,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为主。幼儿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男孩多以暴力攻击为主,女孩多以言语攻击为主。 三、影响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大众传媒素 小班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完全,表达能力很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但是模仿能力很强。不良的环境也会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众传媒是接触的最多的一个社会环境,但是一些不良的大众传媒,例如电视中的暴力场面,动画片中的打斗动作等等都会给幼儿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小班的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经常看动画片《奥特曼》,学者片中的暴力动作,口中喊着:“奥特曼变身,消灭怪兽。”之类的话,对周围的小朋友发起攻击,弄得别的小朋友哭泣,有的小朋友就再也不敢靠近他们。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经常看暴力性的电视,动画片,玩暴力性的游戏都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增强。案例中的子豪就是一个受大众传媒影响的孩子。长期以来,父母给买的动画片中都是《奥特曼》,他一边看片子,一边学着动作,攻击陪伴他看电视的人或者是靠近他的人,攻击性行为就越来越严重了。这种影响因素是值得注意和引起重视的因素之一。 2. 家庭教育因素: 如果一个幼儿成长在一个矛盾重重,你争我吵的家庭里,父母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那么孩子也会耳儒目染,学会了一些攻击性行为。另一个方面,现在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家中的老人,孩子家长都比较溺爱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见不得孩子受半点委屈。让小班幼儿养成了这种攻击性行为的习惯。如有一个小班的幼儿在偶然几次的攻击性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甜头。其攻击性行为的欲望就会有所增强,若在受到其他孩子或家长的赞许,其攻击性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育方式不当,甚至树立一些负面的榜样示范,那么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将会越来越严重,让孩子变成一个好斗的人,当别人不小心碰到他,也会被他视为自己的攻击,从而进行攻击,有的甚至会为此铸成大错。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一、家园共同分析原因 1、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宝宝生性活泼好动,喜爱表现自己,往往寻找各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但他选择的方式不当,攻击了他人。这表明他的心理发展水平不高,没有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需要成人加以引导。 2、自我控制能力差。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顾及他人的习惯。再加上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并没有真正理解大人所说的"打人不对的道理"。 二、幼儿园教育措施 1、疏导多余的精力。多给孩子提供活动的机会,让他有事可做,使他多余的精力有"用武之地"。 2、加强注意力的训练。把孩子安排在老师容易顾及到的地方,在各项活动中注意培养他的注意力并多表扬肯定。由于他接受能力较强。在学习活动内容上可适当增加难度,延长活动时间,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 3、在游戏中培养自制力。这样的孩子喜欢游戏,但他常常伴有破坏性、攻击性行为。有意让他在游戏中担当"重任",如让他当组长、裁判或老师、警察的角色,从而逐渐让他学会约束自己,习得内隐的游戏规则。 三、家庭教育措施 1、创设适宜环境进行疏导。 如在家里设置一个"美劳角",提供彩笔、剪刀、颜料及各种结构拼插玩具,这既能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又能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2、以榜样示范,指导幼儿正确行为。 家长在孩子犯错时要事先了解原因,不要用"'打"来解决问题,家长自身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显现出攻击行为。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解决冲突的办法和技巧,引导孩子与他人相处时要和气、有礼貌等。 3、淡化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 幼儿辨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社会中的各种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不良行为都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较为宽松、温馨的生活环境,尽量避免给孩子提供刀、枪等含有攻击因素的玩具;应避免让孩子看含有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不良行为的影视和图书;当孩子有这些不良行为应马上制止,孩子有悔过之意时应给予表扬。

幼儿攻击行为原因及对策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 (一)生理因素 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体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些天生爱热闹的、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生理因素只是影响因素的次要部分。 (二)家庭因素 有研究表明,幼儿的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模式有关。高度攻击性幼儿大多数来自“绝对权威”和“过度溺爱”类型的家庭,这两类家庭类型的共同特征是对儿童限制的失当。[4]“绝对权威”型的父母过于控制幼儿的自主性,易于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对抗的要求,并常常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攻击。“过度溺爱”型父母则完全放弃对幼儿的限制,使幼儿的利己排他行为滋长,一旦他们的某种需要受到限制,就会大哭大闹,以反抗来达到目的,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所以说家长过分溺爱幼儿、过分要求幼儿、过分放任幼儿都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三)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环境因素对幼儿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电视大众化以后,幼儿用于看电视的时间逐渐增多,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为幼儿提供了攻击样板,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学习了攻击性行为。 (四)心理因素 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是挫折,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的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对人对物产生攻击性行为。[5]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对幼儿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理解原因的能力能帮助儿童正确地知觉情境,是成功进行同伴交往的前提。一件事的发生总归有原因,对原因的正确理解是随后做出适宜反应的前提。从观察中发现,不管是攻击性儿童还是非攻击性儿童,当他们认为同伴是故意做出不友好行为时,他们更倾向于报复;当认为不是故意时,则报复很少。也就是说,对交往对象行为原因的认知决定着随后的行为,因此对儿童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认知智能训练采取小组训练和个别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小组训练采用Ladd等提出的系统的社会技能训练法――社会学习模型。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与人交往,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包括交往的技能、倾听交谈的技能、非语言交往技能、辨别和表达自己感情的技能。而个别训练法则是对个别幼儿进行语言交流技巧训练,提高交往能力。许多拙于与人相处的孩子都缺乏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谈话技巧,他们不能用合适的语言把自己的需要传达给别人,也不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想法。因此,教师应先教给儿童基本的谈话技巧,帮助孩子得到社交的门票,从而被他人所接受。 (二)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给儿童以心灵安慰 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儿童,而且也因为他们所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这就与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如有的孩子平时生性懦弱,小朋友欺负他,他也无法反击。于是父母就在家里教他:“有人打你,你就打他”之类的话,于是有一次就在他奋起还击的时候,反被同伴用指甲划破了脸。没想到,其父母非但不在自己和孩子的身上找原因,反而严厉指责老师没有看管好孩子,使教师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 事实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父母,应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因为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能使儿童对父母产生信任并从父母那儿学会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父母应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何伟健吴思远梁熙维 [摘要]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一种不健康的社会行为,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多方面,本文对其中的媒体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正确使用媒体的角度提出矫正的相关对策。在个人内部冲突和社会性冲突中有的儿童缺乏有效的方式化解,于是采取攻击行为,阻碍了社会化发展。只有正确认识小学生攻击行为的表现和特点才能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小学生克服攻击行为,学会合理解决问题,促进其社会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儿童;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儿童的攻击行为、暴力犯罪正呈日益严重的势态,不仅在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美国,在整个西方国家如此,中国也受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困扰。可以这么说,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是针对这样一种严峻形势而制定的,同时,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研究中,对攻击行为的研究乃是证明社会认知具有内隐性的突破口,因此,对儿童攻击行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极具迫切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攻击行为的概念:攻击行为,就是攻击,也称侵犯,也称侵犯或侵犯行为。而对于攻击行为这一概念,学术界对其界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攻击性行为究竟是怎样一种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策略才是最佳方式呢?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实例研究。 1.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以及形成原因 1.1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是指个人或者团体有意地攻击或伤害他人身体或精神或者损害他人财物的反社会行为。儿童, 甚至是成年人都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言语攻击,即指通过取笑、讽刺、诽谤、谩骂、背后说别人坏话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格欺侮, 或者是恶意造谣中伤他人, 破坏别人之间的关系。二是身体攻击, 即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是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工具攻击他人身体。三是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摘要】在幼儿园实习有一段时间了,最让我关注的不是那些乖巧听话的孩子,不是那些聪明能干的孩子,而是那些“特殊”的孩子。这里我所说的“特殊”指的就是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其实,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经常会被其他幼儿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正确认识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寻找原因,以便我们及早采取有效解决方法,使幼儿能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影响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爱老师同伴。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学前教育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身体上的攻击主要是指打人、踢人、咬人、抓人等,言语上的攻击主要是指大声叫嚷、叫喊名字、贬低人等,还有就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我们去幼儿园观察会发现,儿童间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且存在着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攻击性行为越明显,而且攻击性儿童中,男孩居多。通过观察、查阅资料以及实践,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教育措施总结如下: 一、生物因素 “据荷兰和美国科学研究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倾向可能是遗传中阴某种微小的基因缺陷而引起,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另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儿童与正常儿童比较,大脑两半球均衡发展与协同功能较低,显示左半球抗干扰能力较差,右半球完形认知能力较弱。这可能是攻击行为产生和神经心理学基础。幼儿正处在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由于个体发展的不完善,幼儿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容易兴奋,加之其性情活泼,好奇心强,往往在新的刺激下会产生不合常规的现象。再者,幼儿肢体运动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发育不完善,所以控制能力较差,容易产生侵犯性行为。”(摘自于互联网)先天的因素我们不好掌握,后天的形成就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来完成。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资料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 研究对象:汪简 班级:大四班 个案情况简述: 汪简优点在于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强,善于发现观察事物,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是习惯指挥他人,脾气暴躁,比较任性。每次人园时还要闹情绪,说出各种不上幼儿园的理由,但家长一旦离开后就能很快融人集体生活中。 个案观察记录: 1、饭后看书。 幼儿主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进行活动。今天丫丫带来了新图书,正当他看得开心时,汪简走过去抢丫丫的图书。因丫丫抓住图书不放,汪简就在丫丫的脸上咬了一口,他最终抢到了图书。 2、集体活动。 幼儿自由坐在地上。汪简坐在最后一排。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让幼儿自由讨论。汪简一会儿拉拉前面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儿抓旁边小朋友的衣领,还故意把别的小朋友绊倒。老师发现后,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回答正确。 3、表演游戏。 幼儿角色游戏时。汪简跑到娃娃家:“我今天要当爸爸。”这时,汪简发现妞妞和小美为了争做妈妈的这个角色互不相让,于是他说:“你们用剪刀石头布,(谁赢谁就当小熊)。”妞妞输了,但她不认输,要再剪一次。汪简一步上前去抢妞妞手巾的头饰,妞妞不给他。他就用力一推,将妞妞推倒在地,并把头饰给了小美。 一、家园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把汪简在园表现向家长反映(主要反映以上情况)。 家长: 1、由于作较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汪简说自己一个人很无聊,经常提出要去小朋友家或邀小朋友到家里玩。 2、汪简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得牢,很乐意完成。平时做事动作很慢,对事物难以保持较长的兴趣。 3、汪简会主动关心妈妈,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但没有耐心。 4、汪简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但很爱发脾气,比较急躁。

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粟敏.doc

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儿童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事物物体的身体或言语的攻击的一种表现,历来为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所重视。 现在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孩子,而父母大多数都是八零后,他们会常把一切的爱都倾注在 自己孩子身上,对孩子百般爱护、关心,想方设法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甚至是霸道和无理的 要求,这种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孩子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孩子入园后这种现象更能明显 的表现出来。现在人们错误地认为在未来社会,将幼儿的“攻击性与“竞争性”相提并论。他们认为攻击强的幼儿“富有竞争性”,在以后的生活中不会“被人所欺负”。就要从小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但不去制止而且还夸耀自己的孩子棒;有的家长则不以为然,听之任之,这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有助长的趋势。有的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被别人 欺负,常对孩子说“如果你在幼儿园被人家欺负时,你就狠狠地揍他。”这样易于纵容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事实上,攻击性与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性完全是两码事。竞争性是一种富有超前性、自我挑战性及创造性、独立性的精神。富有竞争精神的人的确有一种不甘落后的“攻击意识”, 但是这种“攻击”是有限的,一旦超出就不成其为竞争性了。相反,攻击性行为是消极的问题行为,它不但会对他人或机体造成危害,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有相关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与同伴之前的关系较差。大多数孩子会对其持一种拒绝的态度,他们一般会做出:“我不跟你玩,因为你总是欺负小朋友。”“我不喜欢他,因 为他总是得不到老师的表扬”。由于此类幼儿爱惹是生非,故而也不易受到老师们的欢迎。可想而知这类的孩子长期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之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 很大的限制。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常常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喜欢动手打人,经常惹事生非,爱欺负别人。2、情绪波动大,脾气暴躁,时常发出尖叫声。3、好斗性强,平时话多,爱与别人争论。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自尊心强,当别人不同意他的观点时,他爱与别人争论。一、要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1、家庭教育不当2、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爱模仿是幼儿的天性,特别是小班的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好的他们去模仿不好的他们也会去模仿。3、强化的作用及心理因素当一个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得到默许或赞同时,他的攻击性欲望会有所增强。例如:当一个孩子偶尔几次使用攻击性行为抢 的别人的玩具后,他的这种行为在他的脑海里得到强化,他就会认为只要使用攻击性行为就会得 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心理不健全的幼儿也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对其攻击 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治应以正面疏导为主,而不宜再以刺激等去强化他的攻击性行为。 首先,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时很有必要的。例如:给 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 第二,启发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理解和思考,以便从动机上改正其攻击性倾向。例如: 可设法让他明确打人、推人、抢夺等行为是不对的,不受大家的欢迎。幼儿因年龄不成熟,思想 理解有限,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反省意识,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让孩子认识 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 为的儿童形象,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欢迎的。 第三,给予榜样示范,或者直接交给孩子正确的非攻击性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研究所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运用攻击性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能想到解决冲突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儿童,而且是因为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 性倾向。所以,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可以给与榜样示范或者直接交给其正确的方法。例

论文——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网络教育)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站点:上海电大南汇分校 专业:[业余专升本]学前教育 学号:11141809007008 姓名:陈旖旎 立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幼儿都有攻击性行为,这种行为在独生子女幼儿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于每一个幼儿来说,幼儿园生活是他们人生起步阶段最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也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他们将来的人格如何,都在这一阶段的教育。但在我实习期间,幼儿园里,常常见到教师们因幼儿之间有过度的攻击性行为而苦恼。特别的中班的幼儿,他们的语言与肢体动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控制能力相对较差,情绪很容易冲动,很多攻击性行为都是从周围的人物及环境观察而来的,这不但影响了其他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严重的还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因此,对于幼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矫正,显得尤为重要。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首先阐述了关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概念,而后进一步阐述了攻击性行为的主要类型,文章对影响攻击性行为的因素进行简要说明,主要叙述了其受家庭、儿童个体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的影响。本次研究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法、观察法、案例研究法,最后提出了如何减少和控制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方法,特别之处我们应该采取正面教育和引导,不可用粗暴的方法,应培养他们的爱心和与人为善的品质,这样才能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立论根据及研究创新之处 攻击性是发展心理学长期以来的持续研究热点之一,它最早出现于婴幼儿时期,婴儿和学前早期儿童的攻击主要是由玩具争夺引起的,但进入学前期后,它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而引起的儿童之间的攻击性为逐渐增加。美国心理学家威拉德.W.哈特普的研究结果表明:年龄较小的儿童的工具性侵犯(又称操作性侵犯)要高于年龄较大一些的儿童。而年龄较大的儿童他们更多地使用敌意性侵犯或以人为指向的侵犯。攻击性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对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予以及时地矫正。本文就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解析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解析 一、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 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祖辈过度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二)教育误导 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 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原因及对策主要表现为:殴打、踢打、撕咬、叫喊、骂人、骂人、暴力、抢夺他人财物等如果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将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伤害。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很多原因,包括遗传、心理、教育、家庭和其他因素。其中,家庭因素的影响最为突出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家庭原因;对策 攻击性行为也叫攻击性行为,是指身体伤害(打人)、言语伤害(骂人、嘲笑人)以及间接和心理伤害(如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散布谣言和诽谤他人),或侵犯他人的权利(如暴力抢劫他人的东西)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攻击性行为在幼儿时期更常见。因为儿童在这个阶段还不成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不良行为。通过观察、理解和分析,我认为可能导致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原因如下 1。几种可能导致儿童攻击行为的不良家庭原因 (1)不良家庭观念 1。父母溺爱孩子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孩子现在是父母眼中的“掌上明珠”。他们顺从自己的孩子,没有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控制自己的行为,让他们为所欲为,从而形成了孩子的垄断和霸权的习惯。调查显示,现在许多孩子是由祖父母带大的。作为分开的一代,他们溺爱他们的孙辈,这导致他们自私、懒惰、傲慢和其他不良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出现分享的问题,孩子的心理将无法承受,从而导致攻击行为。 2。现在,许多父母都有“期待孩子成功”和“期待女人成功”的心态因此,儿童在许多方面受到过度的限制和约束。孩子们的期望很高,要求也很严格。孩子们被要求做好每一件事,不能输给别人。在假期里,孩子们会上各种有趣的课,孩子们很少与外界接触和交流,从而实现他们的目标。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心理上受到限制,很容易反叛。当他们到了幼儿园,他们会像鸟儿一样飞翔,但是因为他们太自由了,他们会攻击别人来满足他们内心的压抑。(149-90883-24)在 的5页中的第1页,去掉 中间的水平线 。(2)父母的言行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 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给 199个孩子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争吵和争斗以及不和谐的情绪氛围的家庭环境中,一些攻击性的行为会自然地长时间形成。孩子有时不知道怎么了,一些家长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孩子,体罚孩子,不听孩子自己内心的想法,开始玩耍此时,出于对父母的恐惧,孩子可能会暂时抑制攻击性行为,但当他们以后多次无法忍受时,他们会表现出更严重的报复性攻击行为。例如,一些孩子打算帮助他们的母亲打扫房间,但是在打扫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花瓶。这时,父母错误地认为孩子在捣乱,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

关于幼儿攻击行为的个案分析

关于幼儿攻击行为的个案分析 摘要: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各方面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幼儿攻击行为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作为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攻击行为一致受到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所的重视。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往往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注意力也不集中,经常受到其他人的排斥,长此以往,对其身心的健康都是不利的。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正确认识什么是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在游戏中培养儿童合作、友爱的精神,家长也要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儿童正确的价值观,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攻击行为;分析; 一、案例分析:(小班) 刘子轩的“攻击性”行为,最明显的表现是在户外活动时。小班幼儿做操都要求踩在一个小圆点上,这是我们按幼儿个子的高矮排的。做操前,老师都会带幼儿绕圆圈做一些简单的准备活动,每次他踩在自己的点上就不肯走了,也不许其他幼儿踩在他的点上,否则就会动手推开他们。做操的过程中,他经常不做,还时常推周围的幼儿,看到别人被他推倒在地,他会笑得很高兴。 小班的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为防止掉队,我们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要求后面的幼儿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排队走的时候,刘子轩经常会故意紧紧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不让其走;有时又不让后面的幼儿拉自己的衣服,否则会动手打人。 刘子轩喜欢用积木搭建手枪、大炮等玩具,只要他看中的,其他幼儿就别想拿,他也会从别的幼儿手中抢夺自己想要的积木。当他搭好一支手枪,总是很炫耀地朝其他幼儿“砰砰”开枪,然后骄傲地说:“看,我有手枪,我是警察!”。分析:刘子轩是独生子女,父母,亲人等对他都宠爱有加。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影响较大。如果家长对幼儿采取溺爱的教养方式,那么娇宠和放纵会导致幼儿为所欲为,使他们稍有不如意就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不满情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