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陕西十二五规划纲要

陕西十二五规划纲要

陕西十二五规划纲要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22日陕西省第十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阔步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
重要时期。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规划纲要,主要是理清发展思路,
阐明目标任务,确定工作重点,引导全省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道路上奋勇前进。

第一篇 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科学认识省情特点,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
牢牢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开创
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环境

一、“十一五”发展取得令人瞩目成就
“十一五”是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
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
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促和谐,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
克服特大地震、雨雪冰冻、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提前一到两年
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三秦大地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跨越式发展势头强劲,生产总值跃上万亿元
台阶,为“十五”末的2.5倍,年均增长14.8%,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
000美元;财政收入突破1800亿元,年均增长27.8%,总收入和支出
分别是“十五”的3.4倍和3.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62
万亿元,年均增长34.4%,加快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服务设施水
平明显提升。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粮食连年获得丰
收,苹果面积、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优势特色产业增势强劲,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成效明显,以西安高新区
为代表的各类园区成为新的增长极;一批投资过百亿、上千亿元的重
大项目加快推进,23户企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关中、陕北、陕南发展呈现新格局,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率
达到46.5%。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在交通、水利、电力、市政等领域兴建了一
批多年想建的大项目,基础设施短板正在成为竞争的新优势。“两纵

五横四枢纽”铁路网基本形成,新建铁路2600公里,郑西客运专线、
太中银和包西复线顺利通车;“米”字形高速公路主骨架日益完善,
新增通车里程2158公里,总量位居西部第一,市市通高速目标圆满实
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跃居全国第八、跻身世界百强行列,
榆林新机场旅客吞吐量近百万人次,增幅位居全国支线机场前列;信
息、电力、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引乾济石调水、采兔沟水
库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相继建成,西安地铁2号线提前贯通并进入调
试,新增发电装机1228万千瓦,“气化陕西”工程不断延伸。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一山两河”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力度加大,
关中、陕北县级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建成,陕南28个县区全部进
入国家生态补偿范围,汉丹江水质保持良好,渭河干流水质明显改善。
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大,关小上大取得明显成效。退耕还林面积稳居
全国第一,巩固成果工程顺利实施,完成造林2461万亩,治理水土流
失面积3.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1.42%,设区市空气质量良
好天数连年超过300天,绿色成为三秦大地主色调。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企、农村、科技、文化、卫生、行政等重
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展顺利。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一批大型
国企和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较好发挥。
中小企业发展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占到半壁江山。政府机构改革
顺利实施,扩权强县和财政直管县试点初见成效,县域经济实力显著
增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提前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
阶段性成果,省市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全面实现。对外开放水平不断
提高,4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陕投资,外商投资企业达到4000多家,
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重大突破,年进出口总额跨上百亿美元台阶。
欧亚经济论坛、西洽会、杨凌农高会等成为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
和谐社会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八大工程建设成效
显著。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陕南暴雨地质
灾害重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义务教育普九目标提前实现,城乡居民
医疗保险全面覆盖,最低收入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六到农家”取得
明显成效,解决了12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325万人实现脱
贫。中小学“蛋奶工程”、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农村孕产妇免费
住院分娩全面落实。就业规模持续扩展,农民工转移转化力度加大,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

分别增长13.7%和14.9%。平安陕西建设深入实施,
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得到提升,双拥活
动蓬勃开展,工青妇等群团工作富有成效,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
闻出版、民族宗教和外事侨务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全省大局和谐
稳定。
实践表明,“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增长最快、
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是全省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谋发展、
促和谐、奔小康成为思想主流,创业、创新、创优成为自觉行动,自
我加压、不断赶超、争创一流成为共同意愿。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经过五年努力奋斗,
陕西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十二五”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经济结构进
入调整期,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
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外部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
从全国看,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城乡
统筹发展,把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
地位,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资源转化步伐,强
化生态环境保护,再实施一批区域发展规划等,为我省加快发展创造
了诸多有利条件。从省内看,经过多年努力,我们成功探索出了一条
具有陕西特色的发展路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蓄积了巨大的发
展潜能,完全能够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但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
影响尚未消除,外部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各省份竞相追赶,区
域竞争日益激烈。我省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
比较突出,欠发达仍然是基本省情,发展不足仍然是突出矛盾,实施
赶超仍然是基本战略,加快发展仍然是主要任务。
综合分析,未来五年我省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诸
多的风险挑战。举措得当则经济快速增长、实现新的突破、增加百姓
福祉;应对失策则可能丧失机遇、经济徘徊不前、社会矛盾激增。我
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对照先进寻差距,盯着排头找不足,科学判断
发展方位,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准确把握发展规律,以只争朝夕的紧
迫感、无愧时代的使命感和立说立行的责任感,勇于担当,善于创新,
敢于跨越,谱写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新篇章。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破解城乡居民收
入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三大难题,着力构建特色优
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产业体系,着
力实施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深化改革开放五大任务,全面推进富民强省十大工程,建设经济强、
科教强、文化强的西部强省,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奋进的
新陕西,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陕西所有
问题的关键,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发挥优势,释放潜能,瞄准
先进,实施赶超,更加自觉地推动科学发展。
——必须调整结构转型发展。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
撑,强化产业融合,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区域互动,缩小城乡差距,
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必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坚持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富
裕人,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推进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
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
双拉动,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
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敢于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用好两个
市场和两种资源,努力实现多元化发展和包容性增长。

第三章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实现“三个上台阶”,即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
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三个大幅提升”,即生产总值、
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两个明显改善”,即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程度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
显改善;“一个大跨越”,即从经济欠发达省份跨进中等发达省份行
列。
经济综合实力: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
年均增长20%以上;居民消费能力明显提升,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逐
步增强,价格总水平控制在预期范围之内,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
费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6%以上。
经济结构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作用显著增强,现代农业发展
水平大幅提升,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以上,服务业
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达到57%,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
域协调互动,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55%
左右。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
别降低16%和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
43%,森林蓄积量达到4.7亿立方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
00%;城市、县城及重点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
到90%,县以上城镇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危险废物、医疗废
物得到妥善处理。
人民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农村贫
困人口显著减少。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能力和水平显著
提升。全省力争转移转化农业人口60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0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5%以
上。
和谐社会建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建设,教育、科技、
卫生、文化事业投入进一步加大,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城乡医
疗卫生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
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企业市场主
体地位更加凸显,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法治政府、
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各级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科学
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拓展,经济外向度明显提升,
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大幅度增加,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
有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陕西。
到2020年,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全面实现西部强省目标,力争进
入全国发达省份行列,整体进入现代化阶段,建成惠及三秦百姓更高
水平的小康社会。





第二篇 围绕主题紧扣主线 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

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统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把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坚定不移实施项目
带动战略,集中力量突破薄弱环节,切实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第四章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坚持以发展促转变以转变谋发展
扭住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注重把抓住发展机遇和创新发展
理念、发展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济
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维护全局利益和发挥地方积极性的关系、加
快发展与调整优化结构的关系。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从我省实际出发,充实完善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各项政
策的综合运用,搞好各类生产要素的调节,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通
过坚持不懈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保持
全省经济较长时期的平稳较快发展。

二、继续发挥投资的重要作用
保持适度投资规模,促进投资较快增长。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加
强保障性安居工程、“三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节能减排和生态
环境、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基础设施、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能源资源深度转化、优势特色产业等领域。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
加强金融机构与重大项目的对接,切实放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
以更大力度吸引各方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围绕富民强省十大
工程,突出抓好“58123”项目,即5个过2000亿元、8个过1000亿元、
10个过500亿元、20个过200亿元、30个过100亿元的项目。

三、下大力气扩大消费需求
把扩大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
长效机制。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比重,增加对城镇低
收入群体和农民的补贴,增加用于社会保障的各项投入,增强居民消
费能力。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组织实施全民
健康、绿色发展、信息惠民等示范应用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换。稳
固发展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积极拓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新
兴服务消费。继续做好家电、摩托车等商品下乡和农机补贴,加快农
村连锁超市物流配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
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四、加速科技进步和创新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引领作用,把加
快发展建立在持续创新的基础上。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口,
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强化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
力,下大力气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和规模化生产。构建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扶持一批企业技术研发
中心和重点科研院所,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营造全社
会注重创新、支持创新、有效创新的良好氛围。

第五章 强力推进富民强省

一、坚持富民优先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推动公共资源向低收入
人群、困难群体、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逐步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共享
式发展。把扩大就业作为民生之本,鼓励全民创业,促进充分就业。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创造
条件让群众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满足人民群众
在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实现学有所教、病有
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幸福感。

二、加快强省步伐
把建设西部强省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有机衔接起来。以经济
强为基础,巩固一产、提升二产、扩大三产,着力培育产业集群,打
造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以科
教强为动力,实施科教强省战略,巩固科教大省地位,推动创新型区
域建设,促进科教与经济深度融合。以文化强为支撑,依托得天独厚
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文化创新,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构
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大幅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突破薄弱环节
加快城镇化进程,把促进农业人口转移转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
突破口,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有效破解“三农”难
题,着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大力实施开放带
动战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
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大幅提升经济外向度和
对外开放水平。按照非禁即入原则,降低门槛、腾出空间、强化服务,
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
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
重。以县域工业园区为载体,立足资源禀赋,面向市场需求,有序发
展资源加工型、大工业配套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一村一品”、
“一乡一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县域金融业发展,增强县域经济
的整体实力。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及时解
决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项目策划,做到投产达产一批、开工
建设一批、储备报批一批,确保项目建设接替有序。

第三篇 继续加

强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规划、适度超前、优化结构,建设支撑省内、辐射周边、服
务全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突出抓好以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的水利
设施建设,构建大能力坚强电网体系,加快高速信息网建设,全面提
升基础设施的支撑保障能力。

第六章 加快构建综合运输体系

以打造全国重要交通枢纽为目标,统筹铁路、公路、航空、轨道
和管道建设,加快构建“三纵五横四辐射”综合运输体系,市市力争
有快速铁路,县县基本通高速公路,重点区位加快建机场,实现以西
安为中心2-3小时到达周边省会城市,5-6小时到达环渤海、长三角
和珠三角的快速交通圈。

一、铁路
加密路网、扩大运能、强化枢纽,在“两纵五横四枢纽”基础上
构建“两纵五横八辐射”铁路网络,建成通江达海的客运专线、增密
成网的铁路干线和扩容增量的能源通道。加快调度中心等四大铁路基
地建设,强化西安枢纽功能。实施既有铁路增建复线和宝鸡、安康、
汉中、绥德等枢纽扩能工程,配套建设地方专支线。五年投资约2000
亿元,新建铁路2500公里,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000公里,复线率、
电气化率分别提高到65%、75%左右。

二、公路
按照加密、扩能、增网的要求,在“米”字形主骨架基础上构建
“两环三纵七横六辐射”高速公路网,强化陕西在全国的公路枢纽地
位。重点加快省境内国家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推进省级高速公路,完
成省境内连霍、包茂、京昆等重要路段扩能改造,出省通道达到23条。
实施国道、省道以及县城、园区、重点景区的高等级道路工程,搞好
路网连接线建设,提高通乡、通村等农村公路的等级标准和抗灾能力。
完善公路客货运站场体系,加大农村公路养护投入,理顺交通安全管
理体制,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五年投资2400亿元,建成高速公路2000
公里,通车里程突破5500公里,新建改建干线公路3000公里、农村公
路3万公里。

三、机场
加快西安咸阳机场3号航站楼、第二跑道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积
极拓展西安直达东南亚、大洋洲及欧美等国际航线,增加国内航班密
度,强化全国区域性枢纽机场地位,形成以西安为中心连通国内外重
要城市的航空网络,国际国内航线达到200条左右,年旅客吞吐量达
到3000万人次。建成延安、汉中和安康新机场,实施榆林机场改扩建。
以低空空域改革为契机,加快蒲城内府等通用机场建设,支持社会力
量发展通用航空,积极推进府谷、定边、宝鸡、商洛和壶口等支线机
场前期工作。

四、其它运输设施
 

 加快推进关中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先期建设“V”字形西安北客
站-机场、西安-阎良-富平-铜川等重要路段,实施西安-临潼、
乾陵-法门寺轨道旅游专线,做好阎良-韩城、西安-商洛等线路前
期工作。加强多种运输方式间的无缝衔接,形成与西安地铁一体化的
关中快速轨道交通体系。建成汉江安康-白河段国家高等级航运通道,
完善以延安为中心的输油管网,建设神木-蒲城水煤浆长输管道,完
善榆林-西安及关中环线输气管道网络,新建西安-安康、西乡-镇
巴输气管道,建设西安储气储油设施。输油、输气、输煤管道分别达
到2100公里、2800公里和600公里,年输送能力突破2500万吨、130亿
立方米和1100万吨。

第七章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一、重点水源工程
建成引红济石调水、延安延川引黄和榆林王圪堵、延安南沟门、
咸阳亭口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推进引汉济渭取得重大进展,力争完
成主体工程。加强中小水库建设,完善重点城镇和工业区供水设施。
积极开展泾河东庄水库、榆林大泉引黄、月河补水等前期工作,力争
开工建设。五年投资300多亿元,新增供水能力18亿立方米,水资源
调配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明显缓解。

二、农业灌溉设施
改造提升大中型灌区配套水平,重点抓好12个大型灌区续建和节
水改造、8个灌区灌排泵站更新改造、157个中小灌区节水改造工程,
配套完善末级渠系,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因地制
宜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提
高农业抗旱能力。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00万亩,水利用系数提高
到0.55以上。

三、防洪减灾
以防洪薄弱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为重点,突出抓好渭河
中下游、汉江重点段及丹江干流等防洪工程,加大洛河、嘉陵江、延
河、无定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巩固大中型水
库除险加固成果,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强化防汛、气象、
水文、地质等监测预警非工程措施,基本解决防洪减灾体系突出问题,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八章 积极构建大能力坚强电网

一、外送通道建设
改进输出方式,理顺利益关系,开拓省外市场,推进“陕电外送”
,建成国家“西电东送”主通道和主要电源基地。全面建设陕北、彬
长和安康三大煤电基地,完善宝鸡-德阳、神府-石家庄、渭南-灵
宝外送通道,新建神府-潍坊和靖边-连云港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
彬长-临沂±8

00千伏超高压直流、安康-万州5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
程,形成七大外送通道和点对网、网对网相结合的外送电网体系,送
电能力突破2000万千瓦。

二、骨干网架升级
建设西安南、延安、榆横、神木等输变电工程,基本形成750千
伏骨干网架,全面建设关中环网,连接陕北电网,实现省内南北互供
和跨区域调度。建设渭南禹门、安康旬阳等输变电工程,优化330千
伏主网架,增加变电站点,形成关中、陕北辐射供电网络,强化陕南
电网与关中电网连接,增强全省电网整体供电能力和安全可靠性。

三、城乡配网改造
完善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提高建设标准,增强安全性、可靠
性和稳定性。城市电网重点解决大中城市城区配电网络薄弱、变电容
量不足等问题,加快电缆入地步伐。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
低压改造覆盖面达到100%。继续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力争实
现县县电气化。推进电力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形成有序竞争。

四、智能电网发展
适应国际发展趋势,着眼于资源优化配置、改善系统运行效率,
在发电、供电、用电各环节广泛应用智能技术设备,建设无人值守、
远程监控和自动调度的智能输变电系统,鼓励用户安装智能电表,实
现电源、电网和用户友好互动、协调运行,提高电力系统信息化、自
动化和互动化水平,促进我省智能电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推动分布
式能源、可再生能源接入,加快配建充电站桩,支持新能源和电动汽
车发展。

第九章 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一、信息基础设施
统筹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网络设施建设,
构建覆盖全省、畅通快捷的高速信息网络。加快IPv6技术商业化应用,
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宽带用户接入,
实现宽带村村通。推进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建设下一代广
播电视网。加快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推动互联网、电信网、广
播电视网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利用并融合多种技术,建设宽带无线
城市。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光缆线路总长达到45.84万公里,
宽带用户达到70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突破550万户。

二、信息化应用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
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大中型企业全面实现信息化。
完善省、市、县、乡(镇)四级电子政务网络,推动各项业务系统应
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搭建农村公用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共享
涉农信息资源,实现农村信息

应用一站式服务。有序开展电子商务示
范城市试点工作。深化“数字陕西”建设,实现全省基础地理信息全
覆盖,做好地理省情监测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增强应用服务功能。积
极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不断提高科技教育、公共文化、人力
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医疗等信息化水平。

三、信息安全保障
全面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风险评估
制度,加强信息安全基础性工作,强化网络安全管理,保障基础信息
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加强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安全防护和
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和容灾备份
体系,完善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

第四篇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用现
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
业、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标
准化、集约化。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建设农民幸
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十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基本农田面积。加强农田水利
设施建设,实施土地整理复垦、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口粮田工程,大
力推进淤地坝建设,新修基本农田300万亩,恢复改善和新增灌溉面
积580万亩。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加大农业补贴力度,进一步调
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实施新增25亿公斤粮食产能工程,重点扶持32个
粮食主产县,突出抓好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四大作物,扩大豆
类种植面积,建设关中优质商品粮基地、陕南优质水稻基地,挖掘陕
北粮食生产潜力,建设陕西第二粮仓,确保粮食安全。发展节水灌溉
和旱作农业,实施保护性耕作,加大良种推广、配方施肥,努力提高
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总产达到130亿公斤以上。继续实
施粮食仓储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稳步
提高粮食品种收购价格,加强粮油储备,建立健全粮食应急机制,搞
好购销工作,增强市场供应和调控能力,确保全省粮食安全。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
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创新模式,搞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壮大农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果业以苹果为重点,围绕
提质增效,提升四项关键技术,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推进果畜结合,
建设绿色果品

基地,打造知名品牌,培育多元化深加工生产体系,建
成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大产业。扩大猕猴桃、柑橘等名
优水果种植面积,推进核桃、红枣等五大干杂果基地建设。水果种植
面积达到2000万亩、总产量1400万吨,其中苹果面积1000万亩、总产
量1000万吨。畜牧业以生猪、奶牛为重点,实施现代畜牧业产业化工
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推广科学养殖模式,建设一批百万头生猪大
县、万头生猪示范村、奶牛标准化示范县,发展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
场,形成关中奶畜、陕北羊子、渭北和陕南生猪生产基地,促进畜牧
业快速发展。蔬菜以建设百万亩大棚设施为重点,构建各有特色、品
种互补的三大区域蔬菜产业带,形成一批集中连片设施蔬菜大县。强
化“菜篮子、菜园子”市长负责制,建设大中城市设施蔬菜基地。20
15年全省蔬菜面积达到80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300万亩。依托资源禀
赋,鼓励和支持发展陕北名优小杂粮,关中时令瓜果,陕南“双低”
油菜、蚕桑、茶叶、中药材、食用菌、富硒食品等区域特色产业。

三、农业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
用,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在生
物育种、新型栽培、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灾害监测预警等方面取得
突破。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监
测、农业综合执法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支持
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
形式的服务,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十一章 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一、巩固提高经营性收入
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
机农产品,推广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实施规模化
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全面开发农业生产、
生态、生活等功能,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
相配套的服务业,培养和支持种养业能手、农村经纪人和专业组织领
办人带领农民致富,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二、着力提高工资性收入
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劳动密集型
产业向农村转移。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完善和规范城乡统一的人力
资源市场,搞好就业服务和信息引导,开展劳务输出对接,促进农村
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培育壮大“关中技工”、
“秦巴茶艺”、“蓝田

厨师”、“米脂家政”等知名品牌。加强劳动
合同管理,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加
农民劳务收入。

三、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健全支农资金与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的投入机制,确保总量持续
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调整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强化种粮农民直接
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健全农产品
价格保护制度,建立以目标价格为核心的反周期补贴机制。逐步提高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五保户供养等方面
的补助标准。积极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扩大覆盖范围,增加保费补
贴。贯彻落实各项减负政策,完善农民负担监管制度。

四、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
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承包经营权权能,依
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按照依法自愿有
偿原则,支持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分享
增值收益。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护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建
立迁入城市定居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严格界定公益性
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提高征地补偿标准,逐步实现农村集体与国有建
设用地同权同价。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渠道,提高农
村资源的资产化收益。

第十二章 建设农村美好家园

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水、电、路、气、房、网“六
到农家”工程。有效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支持重点村镇实现
集中供水和配套排水。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提高生活用电水平,
满足生产用电需要。全面实现村村通油路目标,加快村庄道路桥梁建
设。提高农村沼气发展水平,大力推广太阳能利用。消除农村危房,
支持农民建设新型宜居住房。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实现宽带进村入
户。

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依循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和管理服务城
镇化“三集一化”的模式,突出地方特色,科学规划布局,加快新型
农村社区建设。鼓励和支持基础薄弱、居住分散、灾害多发的村组搬
迁合并,统筹农村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按社区
标准建设中心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三化一
片林”绿色家园工程,加快改厨、改厕、改圈,美化绿化村庄庭院,
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注重具有历史价值的村镇人文环境的
延续,重视保护整体风貌。

三、加大扶贫力度
实施扶贫

六大工程。全力推进秦巴山区、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
石山区、采煤沉陷区等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启动移民搬迁安置和
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在全面完成移民搬迁280万人任务上取得重大进
展。提高扶贫标准,创新扶贫机制,坚持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扶贫
到户,实现扶贫重心由贫困县向贫困村户转变,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
象,逐步消除贫困县。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加大以工代赈力度,把
扶贫移民与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农民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增
强造血功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完善对口帮扶制度,继
续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
接,重点扶持5000个低收入村和100万个贫困户,大幅度提高贫困人口
收入水平,实现278万人脱贫。

第五篇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
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承
载、集群化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实现“陕西配套”、“陕西制造”
向“陕西创造”、“陕西服务”转变,着力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
的产业结构。

第十三章 做大做强能源化工产业

珍惜资源,深度转化,努力实现大资源、大布局、大转化、大产
业。稳步增加一次能源产能,大力推进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
炼化一体化,促进化工产业高端化、电源建设大型化、载能工业特色
化,实现煤油气盐综合循环利用。重点建设陕北大型煤炭示范、现代
煤化工综合利用等“十大基地”,榆神煤化学工业区、渭南煤化工园
区等“十大园区”,煤油气产能建设、新能源千万千瓦装机等“十大
工程”。优化能源产业布局,加大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渭北
产业集聚区,支持陕南适度发展能源化工下游产业。
——煤炭。稳步提高煤炭开采水平和生产能力,加大安全生产投
入力度,按第四代矿井标准建设大保当、小保当、小纪汗、西湾等一
批大型矿井。做好渭北老矿区挖潜改造,推进煤矿整顿关闭和资源整
合,煤炭企业数量减少到120家。加强矿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
发展,做好韩城等地煤层气抽采利用。建成一批千万吨级矿井,煤炭
产能达到6亿吨。
——电力。加快实施神木锦界、府谷庙沟门、彬长等外送电源项
目,全面建成榆横、秦岭等骨干电源工程,积极支持陕南电源项目建
设,优先发展西安、咸阳、杨凌等城市热电联产,大力推进铜川、黄
陵、府谷等矿区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

启动实施抽水蓄能电站和核电
项目前期工作。新增电力装机3500万千瓦,总装机达到6000万千瓦。
——油气。加快老旧油田改造,推广高效增产采油技术,进一步
提高采收率。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力度,在抓好原有区块扩边勘探的同
时,努力开拓新的油气区块,实现子洲、米脂和杏子川的规模开发,
实质性推进镇巴油气田勘探并及早开发利用,鼓励企业境外勘探开发,
确保资源有序接替。石油、天然气产能分别达到4700万吨和300亿立
方米,油气当量达到5000万吨,建成全国第一油气大省。
——现代化工。发挥资源优势,运用先进技术,凝聚各方力量,
扎实推进神华陶氏榆林煤炭综合利用、延长延安煤油气深度开发、靖
边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一批重大资源转化项目。按照循环经济模式,树
立低碳环保理念,加快煤制甲醇制烯烃技术产业化,构建煤制油气、
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醋酸四大产业链,支持地方发展配套产业,
促进兰炭生产上规模、上水平,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工产
业园区,占领行业发展制高点。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50%以上,
形成综合化工产能4000万吨以上。

第十四章 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运用先进技术,加快改造步伐,推动重大装备自主化、成套化、
高端化,推动骨干企业由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转变,推动主体产品由
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
的龙头企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输变电设备。适应国家特高压、超高压重点输电工程建设,
以大功率晶闸管等核心技术为支撑,重点发展1000千伏交流、±800千
伏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以重点园区为平台,整合资源,优化布局,
巩固提升高压输变电、低压配电等优势产品,增强成套和试验能力,
促进产品智能化。
——汽车及零部件。发挥关中汽车产业集群龙头作用,重点发展
重型卡车和轿车,大力发展客车、专用车、微型车,加快混合动力车
产业化。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集成,推动整车升级换代,扩大发动机、
变速器、车桥、安全气囊等关键零部件生产规模,实现汽车电子产品
系列化、多元化。
——数控机床。以数字化、大型化、高速化为重点,做强做精三
轴以上加工中心、数控磨床、数控镗铣床等整机产品,不断扩大功能
部件、大型铸件、精密数控刀具等优势产品规模,积极实施高档数控
机床科技重大专项,开发柔性制造、精密成型、超精密微机械等先进
适用技术,增强自我装备能力,嵌入全球制造链条,形成技术

创新网
络,凸显集团优势。
——能源装备。大力发展石油钻机、修井机、连续油管等产品,
加快开发海洋平台钻井装备、海洋用管、钻机电控系统、空气钻井装
备。开发智能化千万吨级电牵引采煤机,实现可移动矿用救生舱规模
化生产,扩大掘进机、运输机和液压支架配套制造能力,建设大型煤
炭综采设备生产基地。积极发展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和核应急发电机
组、核级压力容器等。
——化工装备。以轴流压缩机、大型空分装置以及大型非标设备
为依托,增强高压厚壁设备和特种材料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加快发
展加氢反应器、精馏塔、闪馏罐、真空蒸发结晶器等大型反应装置。
全面提升系统集成和总包水平,实现大型能源化工非标设备本地化制
造。
——工程机械装备。突出发展连铸设备、重型锻压及后处理设备、
液压挖掘机、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摊铺机等产品,积极开发板带冷
热连轧、涂镀层加工、高速线材精轧等大型冶金成套装备和多功能工
程机械主机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开发关键零部件,提高配套生
产能力。
——轨道交通装备。加快掌握高速列车、新型地铁车辆等装备核
心技术,重点发展适应高速重载要求的铁路罐车、集装箱专用起重机、
铁路铺架设备、道岔及转换系统、列车集中轴温报警器等高附加值产
品。完善时速250-350公里高铁接触网和城轨供电刚性悬挂系统的开
发制造,实现电气化产品系列化。
——轻工装备。集中发展新型纺织机械、光机电一体化和特种工
业缝纫机、涡旋压缩机、机组式凹版印刷机、柔性版印刷机等产品,
加快研发农副产品加工及农业机械装备,扩大中高端轻工设备市场份
额。

第十五章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
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
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突破激光、创新
药物、信息通讯、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适
应市场需求,提高产业化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
重达到15%以上。
——航空航天。以国家大飞机项目为带动,依托西安阎良国家航
空产业基地和五个园区,增强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机载设备配
套能力,加快大型运输机、新舟和运八系列飞机、通用飞机产业化,
构建集研发、生产、试飞、检修、外包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围绕载人
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加快西安国家

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航天运载动力、空间飞行器有效载
荷,重点培育民用卫星应用产业和特种技术产业,促进航天主导产业
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协调发展。
——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电子信
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构建钛及钛合金、高性能碳纤
维、硅材料、金属铌钽、钼及钼合金等产业链,积极开发稀土资源,
建设宝鸡“中国钛谷”和商洛“中国钒都”,打造西安、安康、汉中、
商洛等新材料基地,形成“一轴四极七园”的发展格局。
——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核
电和生物质能,壮大新能源产业规模。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形成太
阳能电池材料、专用设备研发、电池组件生产的产业链条,构建以西
安为龙头,商洛、咸阳、渭南产业聚集区等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加快
陕北百万千瓦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推进陕南水力资源和
关中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在吴起、黄龙、宁陕等地规划布局一批生物
质能源项目。研制开发电动汽车和码头牵引车,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
规模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适应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变革,积极发展物
联网、软件与集成电路、通信、半导体照明、平板显示和激光等产业,
着力突破嵌入式软件、感知芯片、导航芯片及高功率激光器等关键技
术,加快半导体、软件新城、通信、激光、物联网等示范园区建设,
建设国内一流信息技术产业高地。
——生物技术。实施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
检测试剂和生物育种等产业工程,加速生物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组
建生物医药研究院,加快建设陕南原料药种植加工基地和西安、杨凌
生物技术研发生产基地,努力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和服务外包基地。
——节能环保。大力开发水污染防治、工业废弃物处置、除尘脱
硫脱硝、环境质量在线监测、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等技术与装备,
培育环保技术、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型企业,建设西安
经开区大气污染防治、宝鸡高新区节能锅炉与固废综合利用、渭南经
开区环保设备等十大示范园。

第十六章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下大力气改善品种质量、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培育骨干企业和
优势产品,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推动产业转
型升级。
——有色冶金。加大勘探力度,加强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开发。
采用先进工艺挖掘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潜力,提高尾矿、
熔炼渣和余热余压余

气的综合利用水平。运用循环经济模式,形成铅
锌-纳米氧化材料、煤-电-铝镁合金、硫铁矿-硫酸镍-镍材、钒
矿石-氮化钒-钒电池等产业链条,推进铝电联产,加强黄金开采-
选冶-精深加工一体化。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加快技术改造,提
高优特钢产品比重。
——建筑材料。加快淘汰落后水泥产能,推广高固气比水泥悬浮
预热预分解技术,提升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在陕南、陕北适度布局消
纳工业废弃物水泥项目,支持新上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泥生
产线,积极发展商品混凝土、大型水泥构件制品等下游产品。推进氟
化工、石英石、重晶石、石墨等非金属资源的深加工,搞好粉煤灰综
合利用。建设铜川新型建材基地和宝鸡、安康、神木陶瓷工业园区,
实现新型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在线镀膜玻璃、玻璃深加工产品和复
合环保装饰材料规模化生产。
——食品加工。以果蔬、乳制品、肉制品加工和烟酒制造等产业
为重点,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提高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比重,建设世
界浓缩果汁基地、全国乳制品基地和西部肉制品基地。依托小杂粮、
红枣、核桃、魔芋等发展特色食品。加强食品安全能力建设,构建行
业诚信自律体系。
——纺织服装。重点发展高档面料、功能性面料、床上用品及家
用装饰、服装等产品,提高印染和后整理等配套能力,增加产品门类
和附加价值,实现多元化、复合型发展。加快建设西安现代纺织产业
园,推动建设咸阳纺织服装、安康丝绸加工等产业基地,支持发展传
统手工纺织产品,努力振兴纺织业。
——建筑业。大力发展房屋建筑业,提升市政、交通、电力、水
利、通信等专业施工能力,增强建筑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
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做大做强总承包,做专做精专业承包。完
善工程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着力培育集勘察设计、工程施
工、装修装饰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综合型和专业型相协调、
大中小相促进的格局。

第十七章 加快发展服务业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以西安国家
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相应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拓
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
经营。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农村,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
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旅游、文化、会展等现代服务业,
运用现代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打造一批现
代服务业聚集区,不断

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现代物流。依托区位及交通枢纽优势,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
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物联网等现代管理手段,建设布局合理、装
备先进、智能化运作的现代物流体系。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物流中心,
加快建设“三大平台、五大体系、七大园区”。强化宝鸡、汉中、安
康、榆林等重要物流节点,推进咸阳空港物流园建设,形成运转高效、
畅通便捷的大物流格局。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
三方物流,依托供应链加强物流资源整合,把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成
为国家级一流物流园区。
——旅游。彰显“山水人文、大美陕西”形象,打造历史文化旅
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系列品牌。突出抓好秦始皇陵和大明宫国家
遗址公园、法门寺文化景区、延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帝陵等著名
景区建设,加快培育秦岭生态旅游带和黄河文化旅游带,积极发展民
俗风情、科教观展、温泉疗养、乡村、工矿等特色旅游。创新景区开
发建设机制,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加大宣传推介
力度,开发系列产品,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服务水平,建设旅游经济
强省。
——金融。建设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打造浐灞金融商务区,增
强国际资本融通功能和区域辐射能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支
持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扩大贷款规模、增设网点、拓展业务,
吸引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在陕发展,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农
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积极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稳步发展
期货、基金、信托、金融租赁、融资担保、典当等金融服务。着力培
育上市后备资源,加快企业上市步伐,鼓励企业整体上市和再融资。
培育壮大保险市场,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大
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鼓励支持企业债券融资,促进设立产权
交易市场。
——房地产。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满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
需求。调整商品房供给结构,增加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
比例及土地供应,稳步扩大住房建设规模,积极培育发展县域城镇房
地产业。完善住房信息系统,加强一、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调控,规
范物业管理,强化中介服务,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商贸流通。推进大型专业市场和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增强区
域辐射能力。加快城市商业广场、特色商业街、商贸聚集区建设,支
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等社区商业发展。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
“农超对接工程”,为农民提供便利、安全

的生产生活服务。大力发
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新型服务业态,提升酒店、餐饮
接待能力和水平,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餐饮。
大力发展会展业,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开发互联网增值服务,壮
大会计、审计、法律、职介等中介服务业。

第六篇 着力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加快推进城镇化,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构建“一核四极两轴两带”的城镇发展新体系。
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
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第十八章 全力打造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

一、形成国际化大都市基本构架
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为方向,以2020年主城
区面积达到850平方公里、都市区人口达到1000万以上为目标,加快
南北中轴线、渭河百里生态走廊、秦岭北麓山水风光带和渭北帝陵生
态风光带建设,构建“一轴、一河、两带”的大都市基本构架。优化
提升西安、咸阳主城区,加快建设洪庆、常宁、草堂、渭北工业区组
团,发展壮大泾阳、三原、高陵、阎良、临潼、蓝田、户县卫星城,
形成“一核、四组团、七卫星城”的空间格局。

二、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
全面实施《西咸新区总体规划》,强化新区功能、传承历史文脉、
集聚新兴产业、统筹城乡发展、保护生态和谐,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核
心区、宜居生态园林城、中国西部新地标。推进沣渭新区、泾渭新区
和渭河生态景观带开发,完善公共基础和配套设施,加快建设西咸快
速干道、沣渭大道等四横四纵主干道,配套建设西咸环线和轨道交通。
沣渭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和高端现代服
务业,泾渭新区重点发展临空产业、仓储物流业、生产性服务业、先
进装备制造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健全高效共建协调机制,逐步实现
城建、交通、通信、环保、金融等一体化。

三、大幅提升国际化水平
加快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提高国际通达性。充分发
挥高新区、经开区、国际空港、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
航空基地、航天基地等重点板块示范作用,支持西安高新区建设世界
一流科技园区,提升大都市综合实力。推进皇城复兴计划,搞好帝陵
文化风光带、四大遗址文化带、古都历史文化带、秦岭山水生态旅游
带建设,逐步恢复“八水绕长安”生态水系,建成国际一流旅游目的
地。积极扩大科技、教育国际化合作,加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