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教育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教育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教育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初二十班家长会发言稿

刘琳

各位家长,下午好!我们又见面了,相同的场景,熟悉的面孔,但这次却有了不同的主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下面我来分享四个真实的案例。

蕾蕾的孩子。初一的时候四次考试都在年级前50名。但是,到了初二时,成绩突然一落千丈。最后只勉强考上高中。初一以前,她的妈妈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都有明确的规定。孩子自身有记忆力过人,尤其擅长理科,初一进校后孩子的在各方面的进步是非常喜人的。但是,到了初二后,妈妈生了小妹妹后,一方面忙得抽不开身,另一方面在心理上认为孩子大了,学习的知识点也难了,认为自己帮不上忙,就放松了对孩子的督促和管理。结果孩子沉湎于网络小说不可自拔,不但在家里熬夜看,还在课堂上偷看,每天到学校萎靡不振。学校多次和家长沟通,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本该应该考到一中尖子班的学生勉强考了个四中。去年元旦她和几个孩子来学校看我。对于当时自己的行为悔恨不已,感慨四中和一中真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课堂学到的知识量及难度差别太大了,短短一学期她就明显感觉到了当初学习成绩远不如自己的那些同学如今都超越了自己。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叫飞飞的男孩子。这个男

孩子三年级以前是爷爷奶奶领着在县城上学的,文化课基础很薄弱,学习习惯差。后来孩子的妈妈发现了孩子存在的问题,放弃在外地有着丰厚报酬的工作,回到环县,一心一意教育自己的孩子。后来,孩子上了初中后她就在五中的食堂谋了份差事,就近关注孩子在学校的一举一动。初一时,孩子的成绩并不理想,当时510个学生,这个孩子一直在四百名之后。初二时,逃课、上网、拖作业各种不良习气都来了。但是,孩子的母亲从来没有放弃他。三年来这个孩子的母亲是老师办公室最多的。她也是私下里和我互动最多的家长之一。而他的儿子最终也考上了五中。以他的分数考上四中都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孩子的妈妈唯恐落榜,硬是坚持报了五中。因为他是美术特长生,在五中其实更利于他的发展。

案例二年级第十名的学生勉强考上五中

18级毕业生中,有一个叫佳佳的同学,当时分班时是十班的第一名,年级第十名。这个孩子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能唱会跳,又写得一首好字,运动会上是200米短跑冠军。数学基本上考上一年稳居班级第一。家里对孩子视若珍宝,逢人就夸自家孩子有多么聪明,孩子如果在学校里干了违规的事情,家长第一反应总是那怎么可能,我家孩子那么优秀。一定是老师在愿望孩子吧。即使来到学校,也是拉着孩子的手,蛋娃长蛋娃短地嘘寒问暖,一副给孩子前来伸张正义的架势。这个孩子的成绩从初一第一次考试就到了年级109名,期末206名。一路下滑,后面基本没有进过前200名。到了初二经常和老师发生冲突。初三毕业时勉强考上五中,可不

到一学期适应不了不了高中生活而逃之夭夭了。

案例四不重视课外阅读,最后没学可上。

欢欢的孩子学习特别扎实,纪律性非常强,课堂上从不和同学说笑打闹。三年来除了初一一次重感冒因要输液请了半天假,其他时候雷打不动地到校。但这个孩子一个最大的特点只死啃教材,几乎不读课外书。初一初二时一直在年级前一百名,初三的第一学期也基本在前120名。但最终却无缘一中,因为有减档分,与四中也失之交臂了。这个踏实可爱的女孩是我心中最大的痛。

经常听人感叹“我们今年娃娃上初中,我一下子感觉轻松了,啥都不用我管了。”上了初中不用管这绝对是一个误区。

初中学生其实是最需要我们管的。因为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他们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对我们所说的话言听计从了。孩子和我们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他们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变化波动非常大。十足的玻璃心,十足的自大狂,十足的自卑王,十足的迷茫仿徨,十足的随波逐流,十足的浮躁偏执。

这就是初二,一个暗礁四伏随时碰壁的高危时期。这就是所谓的初二现象。

现象一早熟,初二学生大都十四五岁,生理上进入青春期。其次学科增多,知识难度提升,这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

的心理压力。再次,很多家长疏于陪伴,孩子们容易产生孤独感。此外,社会现实以及其他影视作品中的某些因子都是巨大地引诱。

现象二成绩浮动,这个原因亦是多方面的。思维未能及时转换、缺乏意志力、学习习惯不好、青春期烦恼、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以打牌来巩固友情行为)、家庭因素等等。

现象三上网,我发现进入初二后,一些孩子在学校里精神萎靡,课堂上昏昏欲睡。通过多方了解和求证得知,这部分人要么迷恋网络游戏,要么沉醉于网红小说。出现了逆反心理,有时一些行为极其出格。

面对这些状况,我们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顺利走过这段路呢?在这里,我给大家三点建议。

第一,陪伴。我们共同来听一首儿歌《陪陪我》(播放歌曲)。是呀,爱我你就陪陪我。当然,陪伴不是我在你身边,你在低头玩手机。现在有一句非常流行的网络用语“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在低头玩手机。”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段子:某男无论干什么事,手机永远不离手。一日他去接儿子,一路玩手机,回家坐在沙发上继续玩。这时老婆下班回家,大吼一声:“玩玩玩,就知道玩手机。什么时候才会发现,孩子不是你亲生的!”男人一听大发雷霆:“早就怀疑你很久了,你终于敢承认了。”老婆气呼呼地说:“我有什

么不敢承认的。你到客厅看看,你从幼儿园接回来的是你儿子吗?”

第二,班上有个男孩子在作文里是这样写的:以前我们一家人坐在餐桌上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后来爸爸办起了养殖场,他回家越来越晚,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我们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更不用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了。而现在,我们每天住在一个房子里却极少见面。爸爸回来的时候,我早已进入梦乡。我早晨起来的时候,他还在甜甜地做着美梦。当我中午回到家时,他已人去楼空。哎,真怀念以前的时光,爸爸,我不想要那么多钱,我只要你的陪伴。

第二,倾听。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作为家长最理智的选择就是坐下来静静地听他们倾诉。尤其是孩子犯错的时候,希望家长给孩子自我反省的机会。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是告恶状,只是为了取得你的支持,共同引导孩子成长。有些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对孩子拳打脚踢。通过这几年的观察,我发现不问青红皂白先棍棒相加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没有一个是优秀的。那种老子就是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与时俱进,平等对待孩子,用心倾听才是上上策。

第三,理解。有这样一则笑话:小王下班回家,看见老婆正在打儿子。他看了一眼,什么也没说,回头看见老婆已经准备好了午餐,桌上摆着一碰热气腾腾的馄钝。于是,他坐下来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一碗混沌吃完了,老婆还在打儿子。小王说:“老婆,孩子可不能这样教育。万一打坏了呢。”他老婆气冲冲地说“你看这小东西气人不,我辛辛苦苦做好了馄钝,他却往里面倒了些尿。”小王说“老婆,你歇着吧,让我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未深入其中,永远不理解个中滋味。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共情。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所以,家长们,换种角度就会多份理解。

总而言之,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倾听是最温暖的关怀,理解是最高效的帮助。

偷懒贪玩、喊苦喊累是孩子的天性,为人父母的少不得要多监督,多引导。

孩子自觉性的建立,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有专家表明,至少要到十八岁,孩子才真正具备自觉性。

孔子“十有五而至于学”,孟子少年时代也逃过学。圣人尚且不自觉,更何况我们的孩子。

在教育孩子这条道路上,永远不能指望孩子能够自觉!

《开学第一课》上,董卿的一番话发人深省:

“今天你选择了挣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长大了,你辛苦挣一辈子的钱,可能抵不过他败家一年!”

教育没有捷径可走,今天在孩子身上偷的懒,明天将会成为父母一生最深的遗憾。

我们常常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觉得他们不用怎么管孩子就能好好学习,却没有深究过为什么。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对此说得更透彻无论您的工作或生产岗位多么重要、复杂或需要创造性,请您记住,家里还有一项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在等着您去做,这就是育人。您的工作可以找人替代,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从畜牧场的看门人到部长。而真正的父亲是无可替代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