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 一 二 三 四(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 一 二 三 四(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 一 二 三 四(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 一 二 三 四(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作用类

《未婚妻》15.“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答: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的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发展;②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

16.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

答:①老媪与农民夫妇形成对比,老媪的自私、冷漠更加凸显农民夫妇的善良、热情;(或老媪与其他旅客形成对比,相互映衬,表现出老媪的冷漠和其他旅客的热情。)②“我”与未出场的“未婚妻”形成对比,“未婚妻”的幸福,突出了“我”的孤苦处境。17.文中两处画横线的文字对农民夫妇的描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后一处文字对深化作品主题有何意义?(6分)

答:①这两处描写表现了农民夫妇纯朴、善良、慷慨的性格特点;②后一处文字在描写农民夫妇误以为“我”是儿媳时表现出的亲情的基础上,写误会消除后仍表现出对“我”的关爱,由表现家庭亲情向表现人间温情拓展,深化了作品主题。

18.综观全文,作品表现了“我”这个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①“我”从农民夫妇对“我”父母般的关爱中感到了温暖,同时产生了对自己身世和处境的伤感之情;②看到农民夫妇一家的恩爱、和谐,“我”产生了羡慕之情;③“未婚妻”的幸福,引发了“我”对亲情、爱情的期待和渴望。

《浣花草堂》19.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4分)

【答案】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③引出浣花草堂。

20.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4分)

(1)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2)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答案】(1)①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②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2)①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

②凸显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21.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4分)

【答案】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②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

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的和平的生活。

⑤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

22.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6分)

【答案】①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②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

③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语言鉴赏题

2011上海高考《又见鹭鸶》

7.第③段描写河边令人陶醉的风景,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2分)突出鹭鸶的美

8.简析第④段中画线词“扑飞”的精妙之处。(3分)

答案:(3分)“扑飞”一词充满动感,准确地写出了记忆中的鹭鸶生动、鲜活的形象;把记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虚实结合,极具感染力。

9.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案:(3分)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回忆到现实景色,承上启下;照应题目。(每个要点1分。)

10.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比拟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2分)形象地写出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

11.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答案:(6分)DF

12.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4分)

答案:(4分)引用《诗经》名句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

【迁移应用】

2011浙江高考《第9车厢》【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解析】内容上表现车站工作人员的不负责任;结构上为发表讽刺小品,引起读者回信,我拜访写信人,引出第9车厢的故事做铺垫,让故事显得真实;两件事同样发生,现象就具有普遍性。

2.补写第二段中“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

【答案示例】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时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你们赶快派一名记者来,我肯定不会让你们白跑一趟的!

【解析】注意故事情节和文中“两句话”“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等词句的暗示。

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答案】第三人称叙述。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感。

【解析】文章人称选用的效果作用:第一人称,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可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真实感;第二人称,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起到拟人化的作用,拉近与抒情对象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感情,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第三人称,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可使文章张驰自由,便于多角度描述事物,表达感情。

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答案】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月光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解析】环境、场面描写:①交代人物活动背景;②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节令)、地点;③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④渲染气氛;⑤衬托人物性格、心境,刻画人物形象。⑥自然环境可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⑦深化作品主题。

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

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解析】分析故事中的各个情节给人的启迪。答题步骤:(1)亮明观点;(2)结合文章论述,用文章中的事例句子论证观点;(3)用三两句自己的话证明一下观点。(自己的话不要太多,喧宾夺主)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针挑土》 1.“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用意(2分):①总括上下文的相关内容;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

理解(4分):黑妮组织的“援湘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②黒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援湘游”,聚集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解析:用意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理解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用意从句子本身和与全文的结构关系考虑。理解主要理解代词“其中”和比喻词“穿针引线”的含义。

(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1)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解析:意思答对即可。理解本句,就要理解“倦容”的修辞和深意。

(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①低调、单纯的黒妮为“我”对“援湘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②暗示“援湘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黒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

③黒妮从“我”的支持之中,看到了“援湘游”

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

解析:每答对一点给1分,给满2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理解本句,就要理解“眼睛亮了”的原因和体现的精神、意义。

3.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6分)

①黒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援湘游”现状的隐喻:苗绣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解析:找出文中提到“针挑土”的地方,分层思考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4.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6分)

第一问(2分):既敬佩,又心疼,内心存疑,更满怀祝福。第二问(4分):①以“我”的见闻和感慨组织文章,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②见证了艰难,彰显了精神感召力,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抒情、议论和叙述、描写转

换自如,使行文灵动生姿。

解析:画出文中作者对黒妮的行为表达情感的句子,归纳总结。“针挑土”的相关笔墨,有抒情,有叙述,有补充说明,分析其用意,既要每处找出来考虑,又要综合考虑。。

《走进腾格里》(节选)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答案】A C

【解析】从最后一段“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等句子可以看出第②段“身后的那个世界”既指喧嚣的物质世界,也包括被扭曲的精神世界。“一切多余的东西”指的不仅仅物质的东西,也指对人的精神无益的东西。故A选项是错误的。C选项显然曲解文意。作者写“月亮与无限的宇宙相比虽然渺小,它的光辉却可以照亮大地。”暗示的是月亮能积淀民族的历史文化,给人们带来精神寄托。

14.文章第⑧段划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①我的童年记忆(“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②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

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与桂花树的月亮”);③宇宙意识(“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④生命感受(“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

【解析】划线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关键点无疑是“深处”与“悠远”。什么才是“深处”与“悠远”的东西?那就是童年、历史、等。顺着这个思路在文中寻找有关信息,然后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即可。

15.文章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活”,“诅咒过的物资”);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③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让他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个呼吸的地方”) 【解析】答题时要立足表现作者行为的句子,如“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

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活”等,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文本,说出自己的观点。

二轮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独木舟之道》

11:顶风破浪:挫败浪头,有得奋战乐趣;晚上休息时,有得意的乐趣;凭机智穿越时,有欢快的乐趣。

冲过急流:全神贯注中有隐隐不安,将生死置之度外,有超然的乐趣;借着技巧或运气穿过时,体验到欢乐的乐趣。12:(1)运用拟人,写荡舟之人将船当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能掌控独木舟,让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2)写荡舟人喜欢划浆的声音及在水中移动的感觉,其原因之一便是这使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荡舟人荡舟时能沉浸于忘却已久的回忆之中,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

13.不能删。从内容(强调重点、对比手法、对全文主题情感)和结构(承上启下)方面分析。

14.(1)自由和毫无约束;(2)与传统联系在一起,能沉浸于忘却已久的回忆之中,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3)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生活本质。(4)赞成年轻人敢想敢做的精神。

《东坛井的陈皮匠》(何晓)

【答】14.(1)陈皮匠聪明灵巧有文化,志向却与众不同;(2)古城人不理解陈皮匠的选择。

【解析】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从说话人的角度可以看出古城人对陈皮匠选择的不理解;从语言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陈皮匠是个有文化且聪明、灵巧的人,选择做皮匠则可以看出他人生志向的与众不同。

15.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5分)

【答案】15.(1)突出了古城的历史悠久、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蘊。(2)为陈皮旺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解析】这段社会环境描写处于文章的开头部分,介绍了古城的概貌,可以看出其内容上的作用是突出古城的文化色彩和文化底蕴。本段的末句,点出了绱鞋掌钉的小皮匠,也有古城人的恬静与自信,再联系社会环境对体现人物形象的作用,便可分析出这是在为人物提供特定的环境依据。

16.陈皮匠的藏书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本予以说明。(4分)

【答案】16.⑴内容与古城文化、家族历史紧密相关,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充史志》《保宁府志》《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等。(2)数量多:陈皮匠用大半生的时间收集老书,教授及其助手在书房忙活六小时时,陈皮匠用十多天才把书整理完。(3)具有研究价值: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解析】分析藏书的特点,首先找出原文中与藏书相关的内容,列举的书名可以判断出藏书内容的特点,教授呆在图书室的时间及陈皮匠收集书、整理书的时间可以看出书籍数量的多,教授对书极高的评价可以看出藏书的研究价值。

17.陈皮匠为什么要把自己费了不少心血得来的藏书送给牟汉达教授?(5分)

【答案】17.(1) 陈皮匠藏书不只是爱好,其心愿更是在于彰显古城的文化底蕴和家族的历史荣光;(2) 他并非专家,难以深究藏书的学术价值和丰厚内涵;(3) 他认真阅读了牟教授的论文和相关评论,认定牟教授是能进一步挖掘藏书价值的人。

【解析】陈皮匠送书之前认真读了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

关的评论之后,由此可以比较容易分析出陈皮匠对老教授专业能力的信任,认为他能够真正认识和挖掘这些藏书的价值。反之,考虑陈皮匠对自己的认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深究藏书的价值和内涵。另外,老教授论文带来的震惊让他看到了进一步彰显古城文化和家族历史荣光的可能性。

18.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7分)

【答案】18.(1)评价:①作品表现了陈皮匠面对商机冲击时恬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他在商业化大潮冲击下的无奈,显示了守护者的孤独;②其他古城人更多关注的是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带来的商业价值,这种对待古文化遗产的态度有失偏颇。

(2)探讨:肯定守护传统文化的行为,批判将传统文化遗产过度商品化的社会现象,表达对时下强烈功利化的社会现象的忧虑。

【解析】面对商业化的强烈冲击,小说展示出相对立的两个态度,一边是以陈皮匠代表的传统派,一心守护传统文化;一边是以其他古城人为代表的功利派,一心想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商业价值。作者重点塑造了陈皮匠这个人物形象,肯定了

他守护传统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批判了当下传统文化遗产过度商品化的现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