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环境的观察 第一章测验

对环境的观察 第一章测验

深圳市布心中学七年级(下)科学测试卷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本卷共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班级姓名成绩

(A)噪声污染(B)能源消耗

(C)大气污染(D)交通事故

2. 人的味觉产生于:

(A)味蕾(B)舌(C)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D)味觉感受器

3.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在音乐简谱中,不同的数字代表不同的音调。

4. 在我们坐着打盹时,头部慢慢下垂后又会立即抬起,接受这一刺激的感受器位于:(A)鼓膜(B)耳蜗(C)半规管(D)听小骨

5. 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B)火星(C)金星(D)北极星

6. 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A)凸透镜(B)凹透镜(C)凸面镜(D)凹面镜

7. 下图所示为光线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8. 下列光学器件中,对平行光会产生发散作用的是:

(A)凸透镜(B)凹透镜(C)平面镜(D)凹面镜

9. 关于声音和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和光的传播都需要介质;(B)光会发生反射,而声音不会发生反射;(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D)光在透明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它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0.在没有任何其它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白光透过绿色的透明胶片照在穿白色上衣、红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将看到她:

(A)全身呈绿色;(B)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红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橙色。

11.下图是某同学作的平面镜成像图,图中A′B′为物AB在平面镜中的像,其中作图正确的是:

(A)(B)(C)(D)

12.当你漫步在池塘边,看到池塘中的“白云”和在“白云”中游来游去的“鱼”,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看见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B)看见的鱼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C)看见的白云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看见的白云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13.(2008年深圳市中考题)下列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猪八戒照镜子,表里如一;(B)从鱼缸侧面看鱼,发现鱼会变大;(C)放满水的泳池底部看起来很浅;(D)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走向穿衣镜时,人在镜中的像逐渐变大;

(B)黑板反光,是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C)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人在射击瞄准时,利用的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15.人眼的“白眼球”和“黑眼球”实际上分别是指:

(A)巩膜和虹膜(B)虹膜和巩膜(C)虹膜和角膜(D)巩膜和视网膜

16.如右图所示,检察视力时,人与视力表的距离应为5米,现在

由于房子太小而在对面墙上挂一平面镜,且视力表到平面镜的

距离为3.5米。那么检察视力时,人应面镜而坐且:

(A)人到镜子的距离为3.5米;(B)人到镜子的距离为2.5米;

(C)人到镜子的距离为1.5米;(D)人到镜子的距离为0.5米。

17.把高2厘米的发光棒立于焦距为5厘米的凸透镜前,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了一个1厘米高的像,则发光棒到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A)15厘米(B)10厘米(C)7.5厘米(D)2.5厘米

18.(2007年深圳市中考题)下图表示近视眼或远视眼成像情况及对其进行矫正的图,

其中表示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图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9.小丽用照相机对远处的同学进行拍照,拍出的底片如图乙所示。若相机的焦距不变,要使底片的像如图甲所示,则:

(A)小丽离被拍同学的距离要远一些,镜头要往前伸;

(B)小丽离被拍同学的距离要近一些,镜头要往后缩;

(C)小丽离被拍同学的距离要远一些,镜头要往后缩;

(D)小丽离被拍同学的距离要近一些,镜头要往前伸。

20.下列信息载体中,不属于电磁波的是:

(A)超声波(B)红外线(C)微波(D)可见光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皮肤、鼻、、和等,所以人有触觉、痛觉、冷热觉、嗅觉、觉、觉和觉。(每空1分,共6分)22.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声音分为乐音和;乐音的特征包括音调

、和,其中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决定的。

(每空1分,共5分)

23.如右图所示的是人耳的结构,听觉形成的过程是:

声波→(2)耳廓→(1)外耳道→ ( )

→()→()→听神经

→大脑皮层中的听觉中枢。(共3分)

24.光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中的传播速度最快,为每秒千米。(每空1分,共3分)

25.右图所示为人眼的结构图,眼球中对光起折射作用的结构

主要是﹝﹞;内含大量感光细胞能产生视觉信号

的结构是﹝﹞;能改变﹝﹞的大小

进而控制进入眼睛光线量的大小的结构是﹝﹞。

(括号内填代表结构的字母,共4分)

26.某同学做“光的折射”实验,让一束白光从空气中射向玻璃砖,多次改变入射方向,测得如下数据:

分析以上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有:

(1);

(2);

(3)。(共3分)

27.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画出对应的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每画1分,共4分)

28.在左下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大致方向),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分别用α、β、γ表示)。(3分)

第28题图第29题图

29.“坐井观天,所见甚小。”这句话的原意是指由于光的使井底的青蛙能

看到的天空范围较小。如果井中装满了水,则由于光的,使井底青蛙能看到的天空范围比井中没有水时要(填大或小)。请你在右上图中用光路图表示其中的科学道理。(每空1分,作图2分,共5分)30.小宇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其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F和2F分别为凸透

镜的焦点和二倍焦点,a、b、c、d、e 是主光轴上的五个点,在这五个点中,

(1)把烛焰放在点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把烛焰放在点上,所成的像最小;

(3)把烛焰放在点上,是属于照相机成像原理;

(4)把烛焰放在点上,是属于投影仪成像原理。(共4分)

环境法期末考试整理

2、环境的定义 ?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 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上的环境:也叫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 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 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 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环境的功能 ?生命支持功能(提供物质资源) ?废物消纳功能 ?生态审美功能 4、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比较 ?定义: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

量都称为自然资源。 ?比较: ?自然资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属于环境要素中可被人类利用的自然 物质和能量。 ?二者的相近:如果把自然资源作为环境因子,自然资源则纳入环境的外延; 也可以把环境作为自然资源系统的一个层次进行研究,把环境纳入资源的范畴。 ?二者的区别:自然资源的认识侧重点是其经济效用、经济价值,而环境则 侧重于系统平衡的生态性概念作为人类共同保护的客体,其根本目标是维护人类环境系统的平衡、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关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自然资源大多可以商品性物化,可以界定产权。而环境则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很难通过界定产权来保护。 ?二者的融合:环境资源化(即赋予环境以价值);资源生态化(作为整体 系统的资源生态功能) 5、环境问题的定义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者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失调,对 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安全及其它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6、环境法的科学基础-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它探索环境演化的规律,研究环 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研究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统一,研究人类生存发展在不同范围内对环境的整体性影响,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

环保法期末考试试卷

共5页,第1页 试卷代号:SZ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专接本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试卷 命题教师:李军 试卷使用班级:10.11法律 答题时间:120分钟 考核方式:闭卷 得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是( ) ①《我们共同的未来》 ②《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③《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④《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2.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的行为 ( ) ①实行审批制度 ②予以禁止 ③征收一定的费用 ④进行监视 3.下列不属于第一类环境问题的是 ( ) ①地震 ②雷电起火 ③火山爆发 ④乱开矿山引起山崩 4.我国环境资源法的适地范围根本不包括( ) ①我国的领陆、领水、领空、底土 ②我国的领陆、领水、领空、底土的延伸意义上的领域 ③外层空间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以外的海域 5.环境法以自然资源法或自然保护立法为主是我国下列哪个时期的环境法的特征( ) ①建国初期 ②创业时期 ③经济转型时期 ④现阶段 6.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尚未明确规定的基本制度有( ) 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②排污收费制度 ③许可证制度 ④限期治理制度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不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 ) 系部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卷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卷 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①中心地理论的提出者是() A卡斯特尔斯B廖什C克里斯泰勒D戈特曼②城市近域推进演化模型中第四时期首位城市体系的表现是() A绝对集中B相对集中C相对分散D绝对分散③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之一有() A区域差异变大B大都市化趋势明显C经济发展不平衡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④霍伊特提出的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是()A普查法B残差法C区位商法D 正常城市法⑤城市基本活动引起的一种放大机制称作()A加数效应B除数效应C乘数效应D减数效应⑥以下不是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特色的是() A理论基础B资料矩阵C方法论D多变量分析法⑦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中K=4体系依据()原则A行政原则B市场原则C交通原则D最优原则 ⑧以下不属于城市空间分布类型阶段的是()A离散阶段B极化阶段C扩散阶段D聚合阶段⑨下列不属于城市土地特征的是() A自然特征B经济特征C法律特征D社会特征⑩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不包括() A多层次商业中心B带状商业网点C市场化商业区D专门化商业区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

?廖什的需求圆锥理论提出()越远,()越高,货物的实际价格(),结果对该货物的需求也就();?城市空间分布发展与演变的阶段性是()、()、()、(); ?学术界一般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空间扩散的三种基本类型()、()、();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 ⒈大都市带⒉城市群⒊城市职能⒋首位城市⒌城镇体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空间相互作用的分类; 五、论述题(14分) 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

环境法期末总结

环境法复习总结论述题: 环境公益诉讼 公众参与 案例题: 环境侵权 环境行政-许可-处罚选择题:环境行政《环境许可法》 环境影响评价 行政处罚手段(比如按日计罚)《新环保法》强化的地方 《侵权法》关于环境侵权的几条 一、 环境权:公民请求生活在良好环境中的权利。 环境法主体对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即享用和争取适宜环境 的权利。 民事权利 地役权通风 宁静 相邻权采光 日照 健康权眺望参与 知情消极(宪法上的强行性权利) 监督 人权(公法)司法救济 积极(良好的请求权) 二、环境公益诉讼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由于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法律保护的公共环境利益受到侵害时,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特点:(1)原告范围广泛 (2)目的具有特殊性:保护国家、社会及不特定多数人环境利益 (3)兼具预防和补救功能:尚未发生时就可以使用 (4)效力范围的扩张性 起诉条件:(1)明确的被告 (2)具体的诉讼请求 (3)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初步证据 (4)法院受理的范围和管辖范围 (5)污染导致实际的环境或健康损害 民事公益诉讼不以存在实际损害为前提! 特定程序要求:(1)法院书面告知行政部门 (2)开庭前申请参加者为共同原告 (3)可另行提起私益诉讼 (4)和解与调解 (5)原告在法庭辩论终结后不得撤诉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

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规定的有关机关与组织列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排除了个人 法定的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 法院管辖:污染行为发生地、损害结果地、被告住所地中级以上法院 有关组织:(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检察机关:授权 1、范围:在履行职责中发现污染环境、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犯众多… 2、免交诉讼费、被告无权反诉 3、诉讼前要督促、支持法律规定的机关或者有关组织向法院提起诉讼 4、诉讼前应该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检查建议,督促其纠正行政违法行为或依法 履行职责 三、环境侵权 一、环境侵权责任 (一)环境侵权的特征 1. 主体的不平等 2. 环境侵权的社会性 3. 复杂性 4.环境侵权的适法性 (二)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1、造成损害后果 2、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推定) (即使企业达标排放也不能免除其民事责任,因为企业行为合乎行政管理的要求,只能免除其行政责任,而不能免除其民事责任) 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环境噪声侵权行为人的主观上要有过错,须具有超过国家规定的噪声排放标准的违法性,才承担噪声污染侵权责任。 最高法评论:公众在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同时,承担一定范围和限度内的容忍义务,衡平原则 因果关系推定: 1、优势证据论:被害人能够证明因果锁链中的大部分事实,或提供的证据优于加害人时,就可判定因果关系存在。 2、疫病学的因果关系学说:A、该因素从发病前已经开始发生了作用 B、该因素的作用程度越明显,患该疾病的概率便越高; C、该因素被消除或者有所减轻的话,该疾病的患病概率或者程 度就会降低; D、该因素作为疾病的原因其作用机制基本上可以得到生物医 学上合理的说明

预防医学环境与健康复习题

《预防医学》“环境与健康”复习题 判断题: 1、评价氯化消毒效果的简便指标是细菌学指标。( ) 2、具有杀菌作用的紫外线波长是C 段:200~275。( ) 3、饮用水卫生要求在流行病学上安全,主要是为了确保不发生... 水型地方病。( ) 4、红外线生物学作用的基础是热效应。( ) 5、光化学烟雾是强还原物。( ) 6、水俣病由汞污染引起。( ) 7、引起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海产品。( ) 8、水俣病是环境污染对人体的慢性损害。( ) 9、肉毒毒素是一种不耐热的剧毒毒素。( ) 10、我国居民热能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粮谷类。( ) 11、慢性苯中毒主要损害循环系统。( ) 12、对机体具有抗佝偻病作用的紫外线是B 段。( ) 13、儿童计划免疫属于二级预防措施。( ) 名词: 1、硅沉着病(矽肺): 2、合理膳食: 3、游离性余氯: 4、食物中毒: 5、环境污染: 6、生物富积作用: 7、食物中毒: 8、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简答题: 1、简述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 2、简述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饮水消毒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是什么? 3、简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主要内容? 4、简述食物中毒的特征? 5、简述职业病的特点? 选择题: 1、饮用水要求在流行病学上安全,主要是为了确保 A.不发生消化道疾病 B .不发生食物中毒 C .不发生介水传染病 D .不发生急、慢性中毒 E .不发生水型地方病 2、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被称为 A.吸收 B.蓄积 C.转移 D.代谢 E.分布 3、痛痛病由哪种环境污染物引起 A.锰 B.铬 C.镉 D. 铅 E.硒 4、饮用水净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除去水中的有毒物质 B.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C.使水质达到细菌学检验项目的限值 D.降低水中的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 E.除去水中有毒物质 5、我国集中式给水最常用的消毒方法是 A.氯化消毒 B.臭氧消毒 C.紫外线消毒 D. 碘消毒 E.物理消毒 6、对饮用水进行氯化消毒时,起杀菌作用的主要是 A.次氯酸 — ?? (OCl)2?????? ?? — E.以上都有效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a.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b.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c.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d.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e.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均可以找到城乡之间的差异。2、我国城市按其所在区域地形分类有10中类型 地形类型例子 滨海城市 三角洲平原城市长三角、珠三角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华北平原外侧沿燕山南麓 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城市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平原中腹的城市 高原上的城市蒙古高原上 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 中山谷地城市南平、十堰、攀枝花 高山谷地城市拉萨 4、城市化含义: a.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b.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c.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 d.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5、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以及以此为依据,城市化类型划分。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 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也称为逆城市化。 6、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城市是人类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期,而这一前提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前提:第一产业生产力是否有余力; 第二前提:农业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即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7、城市化的机制 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革命造成了城市的大量发展;韦伯认为,人口在城市中的日益集中是经济增长和差异化发展的自然规律;由于农业生产中的机器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使被替换下来的农业工人为寻求就业而流向城市;“经济发展,或孤立的社会与经济团体的结合,需要一部分人口在商业城市中集中。同样地,作为乡村经济向世界经济转变的工业社会生长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市场的扩大促使制造业集中”。因此,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生产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日本地理学家国松久弥认为,现代城市化过程就是第二和第三产业集聚行为所进行的过程。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因此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8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为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法学 考试题型: 1、单选; 2、判断改错; 3、名词解释; 4、简答; 5、论述; 6、案例分析; 复习重点(考试重点) 第一章环境资源与环境关系 第二章环境资源法概述 第三章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定位 第八章环境资源责任制度 第九章环境资源纠纷解决制度 (重点为环境资源民事责任与环境资源民事诉讼;案例分析考我国环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损害行为;损害后果;因果关系;无过错原则) 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内容明确不考 重点内容整理(根据考试重点整理自老师课件)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环境资源的概念亦是如此) 二、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种类 1、按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的不同,可分为第一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和第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破坏) 2、按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后果不同,可分为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破坏 (1)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自然环境破坏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过量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使得自然环境的恢复和增殖能力受到破坏的现象。 三、全球环境问题阶段的环境问题 1酸雨(包括酸雪、酸雾等各种酸沉降) 2臭氧层破坏 3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 4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瑞士巴赛尔赞多兹化学公司莱茵河污染事故) 5大规模的生态破坏(非洲大饥荒) 四、环境法的本质特征 (一)环境法是社会法 (二)环境法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 (三)环境法是公法手段干预私法领域的法 (四)环境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的法 五、环境法的概念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 点整理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013355709.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2014年新环保法对环境的定义: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主要是由于高发展和高消费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对策:发达国家可以率先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可以带头开发更洁净、非资源密集型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服务,在财力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支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除了贫穷之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自然资源和转嫁污染,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 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策: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使用清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人口,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3.环境保护的概念: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1)概念: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2)《环境保护法》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

健康证考试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是 A :急慢性中毒、致癌作用 B :慢性中毒、致癌作用 C :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D :致癌、致畸、致突变 正确答案:A 2 、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清洁程度可以用()指标进行估计。 A :PM10 B :细菌总数 C :CO D :CO2 正确答案:D 3 、不属于“条例”认定的监督管理范围的公共场所是 A :写字楼 B :宾馆饭店 C :商场 D :侯车室 正确答案:A 4 、发生光化学烟雾时受害者主要症状为 A :咳嗽、胸痛、呼吸困难 B :眼睛红肿、咽喉痛、流泪 C :头痛、皮肤潮红、恶心 D :呼吸急促、咳嗽、呕吐 正确答案:B 5 、商场书店的新风量应不低于: A :30m3/(h.人) B :20 m3/(h.人) C :40 m3/(h.人) D :10 m3/(h.人) 正确答案:B 6 、在卫生条件不完善的宾馆、旅店住宿的顾客容易患的疾病主要有

A :寄生虫病 B :军团病 C :心脏病、高血压 D :肺结核、中耳炎 正确答案:B 7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由()批准颁布 A :建设部 B :卫生部 C :建设部、卫生部 D :卫生部、环保总局 正确答案:C 8 、当公共场所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场所经营者应在()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A :半小时 B :1小时 C :2小时 D :4小时 正确答案:C 9 、公共场所发生健康危害事故的报告责任人是 A :负责这一场所的卫生监督员 B :场所的卫生负责人 C :场所的员工 D :A+B+C 正确答案:B 10 、清洁的茶具细菌总数为 A :≤8cfu/cm2 B :≤10cfu/cm2 C :≤5cfu/cm2 D :≤15cfu/cm2 正确答案:C 11 、游泳场所的泳池水应 A :配有循环过滤设备 B :通过人工泼洒消毒药消毒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p2)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2)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㈠城市化研究 ㈡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 ㈢城市分类研究 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2.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p21) 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 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 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 ③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 城市建成区后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可是城市实体地域的边界易于变动,取得各年得资料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城市社会越来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这就要就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一些具体的城市功能概念: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 3.什么是大都市带?大都市带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世界有哪些大都 市带?(p25) ①有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②必备的条件: ㈠多核心 ㈡交通走廊 ㈢密集的交互作用 ㈣规模特别庞大 ㈤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6大都市带: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doc

1.2014年新环保法对环境的定义: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主要是由于高发展和高消费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对策:发达国家可以率先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可以带头开发更洁净、非资源密集型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服务,在财力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支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除了贫穷之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自然资源和转嫁污染,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策: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使用清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人口,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3.环境保护的概念: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1)概念: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2)《环境保护法》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考试试题

全国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文件是( B )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73年《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 C.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D.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体现的生态规律是( D ) A.“物物相关”律 B.“时空有益”律 C.“协调稳定”律 D.“负载定额”律 ⑴“物物相关”律。“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⑵“相生相克”律。美国白蛾、鼠—蛇;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动植物检疫等法律。 ⑶“能流物复”律。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关于防止环境污染,尤其是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规定。 ⑷“负载定额”律。以产(生物产量)定供(畜类或其他物种数量)的规定;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包括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的规定和关于限制冲击周期,如禁止春天砍树、除草、夏时捕鱼捉鳖的规定。 3.在我国现行国家大气环境标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 ) A.《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B.《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C.《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D.《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4.由我国首创的防止新污染产生的法律制度是( A ) A.“三同时”制度 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于美国 C.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D.排污收费制度

5.依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规定,排污者可以申请减缴或免缴排污费的情形是 ( C ) A.被评为“环境友好型”企业的 B.经 营亏损、资不抵债的 C.遇有不可抗力和其他突发事件遭受重大直接经济损失的 D.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 的 因为国内没有完善的治理技术、国家又急需的产品,或者企业原来工艺设备落后,经过积极治理,仍难达到标准的,经过批准,可以减收、免收或缓收排污费。 6.从狭义上讲,我国现行的自然资源税是指( A ) A.矿产资源税 B.土地使用税 C.林特产品税 D.水产品税 7.依照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 B ) A.浓度控制制度 B.总量控制制度 C.源头控制制度 D.末端控制制度 8.我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环境与资源单行法规中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 D ) A.具结悔过、消除危险、赔偿损失 B.返还财物、恢复原状、支付违约金 C.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恢复名誉 D.排除危害、赔偿损失、恢复原状 9.向已制定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 B ) 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B.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C.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D.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10.在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中,率先规定“达标排放、超标违法”制度的是( C ) A.《海洋环境保护法》 B.《水污染防治法》 C.《大气污染防治法》 D.《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1.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确立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原则是( A ) A.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 B.船东和保险人共同承担风 险 C.保险人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 D.保险人和承运人共同承担风 险 第六十六条国家完善并实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制度;按照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由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 实施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12.2008年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 D ) A.对地方水行政部门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B.对地方环保部门及其负责人考 核评价的内容 C.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D.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 评价的内容 第五条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1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夜间突发的噪声,其最大值不得超过标准值( B )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包括全部章节)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包括全书六个章节)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 一、填空题 1.整体健康具有多维性、连续性、健康描述的功能性的特征。2.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环境因素、生物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 3.生物医学模式的三要素是病因、宿主、环境。 4.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有传播者、信息、传播途径、受传播者、传播效果。 5.预防工作可分为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国际五个层次。三、判断题 (√)1.新时期的卫生方针特别提出“动员全社会参与”。 (×)2.健康教育包含健康促进。 (×)3.疾病是一种生物学尺度,病患是一种行动尺度。 (√)4.健康效应谱第二个谱级属于生理效应。 (√)5.医学模式是医学观的一种高度的哲学概括。 (×)6.一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 (√)7.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8.生物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学属性。(×)9.无病就是健康。 (×)10.社区预防及第四层次预防。 (×)11.健康教育的传播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2.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要加强一级预防。 (×)13.整体健康观强调人的多维属性。 四、选择题 1.预防医学的对象:D.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E)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C )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A )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A ) A.传染病 8.个体的免疫接种(A )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 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 C )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C ) C.强化社区行动 11.以下哪些属于公共卫生措施(ABCD ) A.预防性卫生服务 B.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C.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 D.社区建设 12.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ABCE) A.承认人的生物属性 B.承认其社会属性 C.重视机体的生理活动 E.致力于寻找疾病的生理病理变化 13.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是(ACE) A.强调了人类疾病与生物因素的关系 C.提示医生诊疗模式的需调整 E.预防为主方针能得到更好的贯彻 14.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BCDE) B.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 C.各种有害健康的行为 D.卫生服务 E.生物遗传 15.我国新时期工作方针是(ABCDE) A.预防为主 B.中西医并重 C.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 D.大力发展城市医院 E.加强农村工作 16.公共卫生的使命包括(ABCE ) A.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B.正确处理疑难病症 C.促进和鼓励健康行为 D.保证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和可及性 E.对灾难做出应急反应,并帮助社会从灾难中恢复 二、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们对于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括,使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2.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3.secondary prevention: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 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4.整体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5.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各种社会保健措施,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 五、简答题 1.试述三级预防的应用原则。 答:一般对疾病采用一级预防有效果的就用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效果不明显的,可采用二级预防或三级预防。如对预防某些传染病,预防接种是一级预防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对确定其他疾病在三级预防中应以哪一级为重点,一般可依据两点: 病因:病因明确且是人为所致的,只要主动地采取一级或二级预防措施,就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某些病因不清楚的恶性肿瘤防治,则采用二级和三级预防,特别是以二级预防为重点;也有一些疾病无发病预兆,则只有采用三级预防方法。 疾病的可逆性:对病程可逆的疾病,如大多数常见疾病,以一级和二级预防为主;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如矽肺,更要加强一级预防。 2.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 答:传播者:传播者的声誉在传播过程中构成特殊的心理定势。传播者要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制作,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息,以提高传播效果。 信息:健康教育在传播疾病预防信息时,从传播心理分析,受传播者一般对危害性信息比对保健知识更感兴趣。但是,一般在宣传中对正反论证要合理安排。 传播途径:传播的途径可分为个体传播、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大类。 受传播者:择或接受某一信息是受心理因素支配的,针对受传播者中共同的心理因素,选择传播内容更易为受传播者接受。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健康信息知晓;健康信念认同;健康态度转变;健康行为采纳。 3.我国新时期的卫生方针。 答:以农村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并重;依靠科技与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4.试述预防医学的特点及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答:(1)工作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但侧重于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2)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病人和健康人,但侧重于健康人群。 (3)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注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卫生部门起骨干作用,更需要全社会参与和多个部门协调工作。 第二部分环境与健康 一、填空题 1.大气的自净作用有扩散作用、沉降作用、氧化作用、中和作用、植物的吸收作用。 2.天然水资源可以分为降水、地面水、地下水三大类。 3.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有加氯量和接触时间、水的ph值、水温、水的混浊度、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4.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有生活污染、工业和交通污染、农业污染。 5.目前人们十分关心注的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6.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基本特征有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21分) 1.除(C)外,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A.空气 B.水 C.森林 D.土壤 E.食物 2.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蓄积是产生那种类型毒作用的前提(A)A.慢性中毒 3.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最常见的是(A )A.相加作用 4.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D)D.臭氧和氧酰基硝酸酯5.飘尘的直径在(C )C. 5微米以下 6.大气污染物的自净作用的方式不包括(C )C.转移 7.SO2的主要作用部位(B)B.上呼吸道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P2)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2)●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 一、1920年以前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 二、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三、1950-1970年 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 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四、1970以来年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名词解释:

环境法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试题及答案 1.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依据就是( ) A.环境功能的不同 B、环境范围的大小 C、环境要素的不同 D、环境要素形成的原因 答案:D 2.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被称为( ) A.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 C.第一环境问题 D.继发环境问题 答案:B 3.首次提出“人类环境”这一概念的就是( ) A、1945年联合国大会 B、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C、1982年内罗毕峰会 D、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 答案:B 4.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 ) A.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B.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C.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 D.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答案:B 5.我国宪法中将环境分为( ) A、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 B、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C、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D、水环境与大气环境 答案:C 6.下列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表述有误的就是( ) A.环境就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B、人类能够主动地适应与改造环境 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逐步摆脱环境对人类的限制 D、人类就是环境的产物 答案:B 7.在日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一般称为( ) A.公害法 B、污染控制法 C、环境保护法 D、自然保护法 答案:A 8.在环境保护的综合调整机制中,属于市场调整机制的主体有( )

B、营利性企业 C、非政府组织 D、非营利性组织 答案:B 9.首先提出了“预期的环境政策”的法律文件就是( ) A.《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B、《21世纪议程》 C、《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 D、《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答案:D 10.标志着我国的污染防治工作已经从末端治理为主进入到以源头预防、综合治理的阶段的事件就是( ) A、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大会 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实施 C、1989年《环境保护法》实施 D、2002年《清洁生产促进法》制定 答案:D 1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不包括( ) A、环境法具有科技性 B、环境法就是社会法 C、环境法就是私法 D、环境法就是综合部门法 答案:C 12.ISO环境标准属于( ) A.国家标准 B、企业标准 C、国际标准 D、行业标准 答案:C 13.下列有关环境质量标准的说法正确的就是( ) A、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国家标准与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环境标准 B、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作规定的项目,不得制定地方标准 C、凡就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标准 D、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必须严格于国家标准 答案:B 14.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实行多少小时报告制( ) A、半小时 B、一小时 C、二小时 D、三小时 答案:B 15.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在建设项目的哪一阶段报批( )

预防保健一体化考试试题及答案

三、作业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B 2、下列哪项属于典型的次生环境()。D 3、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类型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A 4、能够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包括()。D 5、常见致癌化学物质不包括()。B 6、目前最主要的环境污染来源于()。B 7、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中,生产性污染是指()。A 8、下列哪项是物理性污染()。B 9、1952年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造成1万多人死亡,污染物为()。C 10、环境污染对人体危害比较多见的是()。B (二)多项选择 1、环境的构成因素包括()。ABC 2、公害是指受哪些污染导致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以致影响人的生活和健康()。ABC 3、环境污染物的来源()。ABD 4、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特殊毒性作用包括()。ABCD 5、常见的污染气体()。ABCD 6、生物圈包括哪些()。ABCD (三)判断正误 1、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同影响所致的环境称为原生环境。()错 2、生态系统指人类或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流动所共同构成的功能系统。()对 3、指进入环境并能够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或因素成为环境污染物。()对 4、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多为急性中毒。()错 5、环境污染具有多样性、广泛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对 6、一氧化硫可以与水混合而成酸雨。()错 7、与PM相比颗粒直径小,富含的有毒、有害物质不如PM对环境的污染的影响大。()错10108、持续性蓄积危害多是由于毒物本身在体内的蓄积或毒物对机体的微小损害逐次累积所致。()对 9、恶性肿瘤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危害,据统计,化学因素的致癌比例达90%。()对 10、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多与个体敏感度有关,与污染物浓度及作用时间无关。()错 (一)单选题. 1.下列哪项是一级预防的目的?()。B 2、早发现、早报告是哪一级预防措施()。B 3、下列哪项是二级预防的目的()?A 4、下列哪项是三级预防的目的()?B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