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会通”思想与郑樵的《通志》

“会通”思想与郑樵的《通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713364388.html,

“会通”思想与郑樵的《通志》

作者:吴迪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03期

摘要中国史学的会通思想,自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了西汉,司马迁明确提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史理论,使得会通思想第一次有了明确的理论依据。直到中唐之后,才有了一定程度的兴起,开始被一些有远见的史学家所重视。

关键词会通思想史学郑樵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史学的会通思想,自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了西汉,司马迁明确提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史理论,使得会通思想第一次有了明确的理论依据。“会通”一词,第一次在中国史学界被提出就规定了它的历史意义。“会”,就是尽可能地搜集天下所有能找到的资料文献,把他们汇集于一部书里面。“通”,是将学问融会贯通,寻找天地万物的规律变化,最终成就属于作者的一家之言。

但是,“会通之义”并不是一开始出现就受到史学家的推崇的。东汉的班固著《汉书》详细记录西汉一朝历史,以《汉书》为代表的断代为史的史学传统被后世史家所接受,以至于《汉书》以后的官方史书都以断代为史作为写作规范。唐代史评家刘知畿在他的著作《史通》中曾经这样评论《汉书》:“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尔迄今,无改斯道”。在他看来后一朝替前朝修史,两个朝代之间相隔的时间不远,史料易得,所以以刘知畿为代表的史学家主张修断代史。他们反对修通史,正是因为通史浩翰难读,很难让读者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而且通史往往涉及上下数千年之史实,而鉴于通史横跨的时间较长,史料在传抄保存时,不可避免的会有所散佚。以此为依据许多史学家并不主张修通史。

“会通”思想直到中唐之后,才有了一定程度的兴起,开始被一些有远见的史学家所重视。到了南宋时期,史学家郑樵“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穷五十年之功写成《通志》。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称之为“取三千年来疑问故册,运以别识心裁”的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通志》从开篇到结尾无不彰显了郑樵对于会通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作为此书提纲性的篇目《通志总序》则是一篇不折不扣的阐发会通思想对于史书编纂之重要性的史学思想文章。

郑樵在《通志总序》的开篇明确指出:“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州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序文从百川归海、殊途同归这些自然规律联系到会通大义,可以看出郑樵将会通思想视作历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正好可以看出他对于通史的高度推崇。在对于历代史学家的评价中,郑樵最看重孔子和司马迁。他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