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政策》小抄大全

《公共政策》小抄大全

简述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答:(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2.简述中国古代政策研究发达的原因?

答:(1)我国古代一个有一个王朝赓续相传,但在政权更迭中宗教不能为一个政权的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提供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又强烈地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政治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为政策建议、政策选择、政策评估、政策咨询做了一定的安排。

(2)我国古代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度。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热切期望,踏上“读书做官”的人生历程。知识分子既然以读书为做官的准备阶段,所以很自然的就会关注政府的运作,热衷于“议政”;另外朝廷在读书人做官的入口处还注重考核他们的对策和施政能力。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府政策的强大动力。

3.简述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的主要贡献?

答:(1)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认为应当把战争或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一条完全由相互衔接的一系列战斗所组成的锁链,并把每一个战斗都看成这条锁链中的一个环节。

(2)他将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克劳塞维茨所做的战略要素分析为正常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一个典范。

(3)他强调战略决策须依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部情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简述马克斯?韦伯对政策研究的主要贡献?

答:(1)他的理论中的文化解释、价值关联和价值分析对公共政策学的后行为主义时期研究中唱到的价值分析和伦理考量,具有显著的影响。

(2)他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含两个基础因素:动机和目标。这一理论对于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3)他提出了官僚制理想模型,并通过对官僚制组织结构的设计而探讨了合乎理性的、科学的决策模型。(4)他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剑术,主要是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价值无涉”,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论上的指导。

5.简述凯恩斯主义对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影响?

答: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及其被奉为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有如下:

(1)公共政策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正面作用。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使公共政策领域大大扩展,通过政策履行国家职能由政治统治的领域大张旗鼓地进入宏观管理的领域,各种各样的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政策一个接一个地被政府制定出来。为改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系统,提高政策的质量,公共政策学就成为一门呼之欲出的学科了。

(2)尽管许多国家的政府官僚系统乘势不断扩充,但是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的专门的知识仍然大大地超出他们的知识领域,解决的办法一是吸收学者参与,二是实行政策咨询。结果,政策分析、政策咨询、政策评估开始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在有些国家应运而生。这也对公共政策学的诞生起了直接的催化作用。

为什么说访谈对于公共政策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答:访谈作为社会调查的一种方法,在其他学科中早已得到应用,而对于公共政策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原因主要是:

(1)对于很多公共政策,仅靠公开发表的资料是难以进行研究的,而政府档案对学者又是保密的。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政策学研究者通过访谈来搜集资料,就显得很有必要。

(2)公共政策研究须掌握与特定政策相关的个人反应的情况。而要搜集个人对政策干预的反应的资料,访谈室最为便捷而有效的方法。

简述阿尔蒙德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

答:(1)它把政治系统的过程、政治过程、政府过程、政策过程作为一个同一的过程来进行分析,从而使政策研究与政治学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有利于克服政策研究中的纯技术、纯操作主义倾向。

(2)它把公共政策看作政治系统输出的产品,并将公共政策的功能概括为四种类型,即提取性功能、分配性功能、管制性功能和象征性功能。

8.简述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做出的学术贡献?

答:德洛尔被认识是公共政策学发展到第二阶段的一个代表人物,他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主要有:

(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的一些误区。他认为:行为科学分为理论行为科学和应用行为科学,并且讲这种划分与自然科学分为理学和工学等量齐观,是错误的。

(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大力主张将这种方法引进公共政策学。(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

(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他强烈主张建立一种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政治科学、经济科学和决策科学等融为一体的新的公共政策学。他主张政策研究即使牺牲一些学术上的自由,也要解决贴近决策者的问题。

我国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什么?

答:总的来看,到90年代中期,公共政策学在中国已经形成为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就这个新学科的研究内容来说,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

(1)在借鉴和综述国外和我国台湾学者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中国大陆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一般情况出发,以适应大学本科教学需要为宗旨,编撰而成的概论。这是对公共政策学只知识的综合与介绍。

(2)对国外政策研究和政策评估中广为使用的数理方法、系统方法(如系统仿真)、社会调查和量化处理方法等,以及这些方法在研究政府大型工程决策和大型社会治理或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与优化中的应用所做的研究、综述和介绍。

(3)针对政府部门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所做的对策性研究。

我国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存在哪些问题?

答:(1)对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做的开创性研究,还十分少见。

(2)注重中国政治体制、结构和政策过程的经验性研

究课题的成果、使用符合中国政策研究特点的定量分

析方法的成果、扎扎实实地进行学科范式的本土化研

究的成果,为数也不多。这些方面都是中国的公共政

策学研究在新的世纪里要大力加强的。

11.简述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阶段上去的的成

就?

答: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阶段上在以下四个方

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方法论的多样化。主要有行为主义方法论、公

共选择方法论、博弈论和个案研究法。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公共政策学在

发展的初期阶段把对政策过程的研究重点放在前期阶

段即政策的制定上,而在它发展的第二阶段里,研究

重点被转移到了政策过程的后期阶段即政策的执行、

评估和终结上。

(3)对政策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

重视。所有的公共政策都包含着价值判断和伦理考量,

所有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都受到价值因素

和伦理因素的影响。对此,在公共政策发展的第二阶

段上,学者们普遍地给予了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

的特点?

答:(1)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公共政策学是与

个人选择相关联的学问,归根结底,它须以民主的政

治体制为前提。

(2)它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公共政策学追求

政策的“合乎理性”,使用数学公式和实证性数据,以

科学的方法论作为研究、分析的工具。

(3)它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当选

择某一模型进行政策分析时,这个模型须在时间和空

间上有明确的记录。

(4)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它融会了其他社会科学,

具有新的学科体系。

(5)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6)它是一门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

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13.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定义及其内涵?

答: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类

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

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系统内外诸影响因

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

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

地改造社会与自然。它的内涵如下:

(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

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2)按照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

的特征。

(3)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几乎是无所不包、面面俱

到。

(4)这门学科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十分

看重研究工作队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

用,明确地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

造社会与自然为研究目的。

简述公共政策学与决策科学、立法学、行政决策学在

研究对象上的区别?

答:公共政策学与决策科学、立法学、行政决策学等

研究的都是组织的决策活动,但是相互之间存在着重

要区别:

(1)作为决策科学研究对象的决策,指的是包括企

业、交通系统、军队、学校等在内的各种组织在管理

中形成的决策。

(2)作为行政决策学研究对象的行政决策,属于管

理决策的一种,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政府职

能,就要解决的问题制定与选择行动方案,作为决定

的活动。

(3)作为立法学研究的对象的法律研究,指的是有

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各种有不同法

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4)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

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

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

执政党制定和实施政策。

简述经验主义的主要思想?

答:(1)经验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也

就是说,感觉经验是认识的真正源泉。

(2)经验主义强调人的认识须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

出发。

(3)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从总

体上说,经验主义注重对个案和部分的研究,而藐视

对普遍性和整体的研究。

(4)经验主义强调归纳逻辑作为认识工具而具有的根

本作用,忽视真理自身的逻辑一贯性。

(5)关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培根进行了

深入的探讨。

16.简述理性主义的主要思想?

答:于经验主义哲学家的情况相比较,理性主义哲学

家在思想上的同一性和一致性不在于主观与客观的关

系问题上,而在于认识论上。

(1)理性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理性直观而不是

感觉经验。笛卡尔首先确立了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

(2)在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上,理性主义认为对

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认识算不上真正的认识,只有

对事物的共同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认识,才是具有普遍

必然意义的科学知识。因此,理性主义总是把一半而

不是个别作为认识的首要对象。

(3)在是否有普遍的共同理性存在的问题上,理性

主义持肯定的态度。理性主义认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

知识来自理性本身,而这理性本身是人人共有的,是

普遍共同的。

(4)理性主义蔑视和贬低归纳法作为人类认识工具

所起的作用,认为用归纳法得出的只是完全是偶然的,

尚不具有真正的知识所具有的形式,顶多只能用作一

般原理的例证。理性主义是以演绎法为主线发展起来

的。

简述逻辑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主要思想?

答:(1)经验正是原则。这是逻辑经验主义的根本原

则,它规定知识必须依据经验。任何命题只有表述为

经验并能被经验所证实或证伪才有意义。

(2)以逻辑分析来补充实证经验。在逻辑经验主

义者看来,逻辑是普通的思维形式。逻辑经验主义强

调把数学方法运用于一切科学领域,用数学中的公理

设定的方法来补充经验归纳法,以逻辑分析的方法容

纳理性主义崇尚的演绎推理,并以逻辑分析来补充实

证经验。

科学主义的科学观。逻辑经验主义具有很强的科学主

义的科学观,认为经验证实原则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

的唯一标准,并以此划分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认

识世界和体验世界。

简述后现代主义认识论的主要思想?

答:(1)对从伽利略开始、支配西方思想三百多年的

机械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与科学观进行了激烈的批

评。

(2)后现代主义主张自然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3)后现代主义对人文精神的呼唤。

(4)后现代主义重视非理性的、反理性的和超理性的

等反科学主义的创造性思维。

19.德洛尔认为公共政策学模型必备的条件是什么?

答:第一,必须明确把握社会发展方向。

第二,必须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即具备包容各

项微观、具体政策的宏观特性。

第三,必须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

重科学程序和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相互交融的基础

上。

第四,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

持客观态度。

第五,须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具有历史色彩,

即具有历时观察的功能。

简述理性主义模型中设定的理性人的特征?

答:(1)当面对多种选择时,他会做出一个决定。

(2)他会依据其价值偏好,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排列

出优先次序。

(3)他的价值偏好会随着时空变化而转移。

(4)他通常从所有的方案中,选择偏好等级最高者。

(5)面对同样的选择他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21.理性主义模型认为决策者是如何将其理性主义的决

策活动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中的?

答:(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这一问题

可以同其他问题相区别,或至少与其他问题相比显得

更重要。

(2)引导决策者做出决策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

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按其重要性不同而依次排列。

(3)解决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都为决策者

一一权衡。

(4)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都

进行了调查研究。

(5)每一个选择方案及其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与其

他选择方案具有可比性。

(6)决策者最后采用的那个方案,是所有可供选择的

方案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目的、价值或目标的方

案。

22.简述理性主义模型受到的批评?

答:(1)这个模型道德设定决策者为理性人,这个设

定是缺乏经验支持的、

(2)这个模型假定决策者是公正的、客观的、理智的,

而在实践中决策者的公正、客观和理智却常常是极为

有限的。

(3)这个模型过高的估计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作为政

策分析工具所起的作用,因为在实践中这两种分析工

具对许多公共政策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4)这个模型假定决策者全智全能,但在实践中决策

者拥有的知识、获取的信息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预先

对投入一产出,成本一收益的比例精确的计算。

23.简述渐进主义模型包含的两组命题?

答:(1)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

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决策做出局部的、边

际性的调适。

(2)决策者把决策看作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

远没有完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地啃代

替了一口吞下。

24.简述集团模型包含的内容?

答:集团模型假定:现代政治实际上就是各利益集团

为影响公共政策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政府的作用只

在于制定各利益集团竞争的规则,平衡各种利益集团

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公共政策是各利益集团之间争

斗和力量对比的结果。这个假定可以分成如下内容:

(1)制定政策,是政治过程的决定性阶段;而政治

过程则是各集团争取影响公共政策的行为过程。

(2)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相互竞争着的集团之间

达成力量平衡的过程。

(3)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集团间获取公共政策资源

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问题不在于回避竞争,

而在于制定合理的、法制化得竞争规则。

(4)在任何时候,公共政策都反映占支配地位的集

团的利益。

简述集团模型受到的批评?

答:第一,它把注意力集中于政策形成过程中那些重

要的能动因素的同时,过分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而低

估了公共权力机构自身“所起的独立的又富有创造性

的作用”。

第二,人类在政府与政治过程上的许多问题,集

团决策模型无法解释,因为它忽略了政治生活中其他

许多重要因素对公共政策形成的影响。

第三,它对于多元主义政治体制以外的那些政治

体制内的决策过程,缺乏解释力。

戴伊和齐格勒通过对精英理论的梳理,概括总结出的

一组命题是什么?

答:(1)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和无权的多数。负责社

会收益分配的只是少数人;国家政策不是由民众决定

的。

(2)统治人的少数不代表被统治者的多数。精英大多

出自社会经济的上等阶层。

(3)为了保持稳定避免发生革命,非精英上升到精英

地位的过程必须缓慢而又不间断。非精英只有接受精

英的基本观点,才能进入统治集团。

(4)精英们在社会制度的基本准则和保持现代社会制

度不变等方面意见一致,只是在很少一些问题上有分

歧。

(5)国家政策并不反映民众的要求,而只反映盛行于

精英中的价值观。国家政策的改变是缓慢的,而不是

革命性的。

(6)相对说来,行动积极的精英受态度冷漠的民众的

直接影响很少。精英对民众的影响多于民众对精英的

影响。

27.简述国家与政府的联系和区别?

答:(1)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

治理机构的专门化和治理者的常任化,也就是形成了

行使这种权力的专门机构即国家机关和专门人员即国

家官员。

(2)政府就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官员通过一定类型的权

力关系及其运行程序和规则而成为一个整体或系统。(3)现代国家拥有主权,而政府则是国家主权的管理者和行使者。政府是国家的中枢系统。

(4)政府只是国家的组成部分,政府的意志、价值和利益虽然一般来说与国家是一致的,但绝不意味着两者不会发生差异。

28.简述阿尔蒙德指出的政策过程的逻辑顺序?

答:(1)利益表达。它把人们的愿望、意见、态度和信仰转变为对政府系统的要求。这是逻辑的起点。(2)利益综合。它把各种利益诉求转变为公共利益诉求。

(3)政策制定。它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

(4)政策执行。这是一个系统的输出的过程,它把公共政策付诸实施。

(5)反馈。它把公共政策被实施于环境的结果再输入到政府系统中。这是政府过程或政策过程的逻辑终点,同时又是新一轮循环的逻辑起点。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政府系统的解体。

29.在政府界定与认定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中,政府系统的自利性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答:(1)完全从谋求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来界定与认定公共利益。

(2)由于存在国家对政府的一系列有效的制度约束,存在着社会对政府的有力的制约与监督,政府在正确界定与认定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其自利性在合理的范围内得到实现。

(3)政府自利性被视作与政府公共性完全对立的一种特性,政府利益被视作不应有的利益诉求。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政府缺乏正确地界定、认定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动力机制,不利于增强政府能力,最终也不利于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30.美国总统的决定是通过哪些途径做出的?

答:(1)他在内阁决策中的独断权。宪法把行政权力仅仅授予总统而不像许多议会内阁制政府那样授予一个委员会。

(2)政府各部提出的政策倡议源源不断地汇集到白宫这个行政系统的末端,总统则在这个末端建立起制定政策的总统直辖机构。

31.简述美国司法决策的主要形式?

答:(1)司法审查。美国最高法院有司法复审权。这种正是权力使最高法院能够裁决国会已获通过的某项法律不符合宪法,这项法律从而也就无效。

(2)推翻先前的判决。司法裁决的一个非正式规则是维持先前判例的效力。美国最高法院可以依据时代的变化,抛弃先例即推翻原先的裁决,做出新的裁决。(3)司法命令。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可发出司法命令以规定纠正不公正情况的办法。

32.中国政治体制赋予公共政策过程的特征有哪些?答:(1)从宪法规范的权力关系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整个国家机构系统中占有首要的、全权的、不受其他权力制约的地位,是一切政府权力的唯一来源和归宿。

(2)从议行合一的政府系统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上看,中国共产党则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主导着政府过程的运行。

33.简述我国人大决策采取的主要形式?

答:(1)宪法。在我国,宪法被认为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和统一和融合,它一方面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另一方面又是党的路线和总政策被赋予根本法的形态。

(2)基本法律。全国人大有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宪法只确定国家制度各个方面的基本原则来构造,就必须将这些基本原则用基本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

(3)法律。这里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法律,而是指特定意义即现行宪法所界定的意义上的法律,其确切含义是指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行为规范。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不属于基本法律性质的其他法律。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中国是单一制国家,进行地方立法通常只是执行国家立法和补充国家立法的结果。

(5)人大决定。人大有四大职权,即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作为人大决定权行使的结果,就是决议、决定、命令、条例等的制定和颁行。

34.我国“人大决定”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1)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决定权的那些行为。

(2)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人事任免权的行为。

(3)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监督权的行为。

(4)地方人大中除了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件和单行条例者外,其他县以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乡镇人大做出的全部决策。

35.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答:(1)行政法规。现行宪法规定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另外,国务院还可根据全国人大授权制定行政法规。

(2)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从国务院立法的情况来看,行政法规与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在实质构成要件上尚未做出明确规定,而在形式上则做了区分,即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以国务院文件或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的形式发布。

(3)部门规章。现行宪法规定国务院各部、委有权“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

(4)地方性规章。根据现行宪法和地方政权组织法,地方各级政府中,有权制定规章的只是法律明确授权的地方政府。

(5)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36.简述我国地方性规章与地方性法规在内容范围上的区别?

答:(1)法律需要具体化的,制定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需要具体化的,制定规章;

(2)涉及到司法活动的,制定地方性法规;调整行政机关自身活动的,制定规章;

(3)法律和行政法规未做规定,需要创设新的实体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制定地方性法规;不创设新的实体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制定规章;

(4)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大事项,由地方性法规规定;其他事项由地方性规章规定。

37.在具体的决策活动中,如何区分地方性规章与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答:(1)文件的制定根据。地方性规章的制定,须以

法律或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为依据;地方性行政措施、

决议和命令则不能做这样的设定。

(2)规范性的强弱。地方性规章能规范的东西,有些

是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不能规范的。

(3)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

要参照适用地方性规章,而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

命令则不是参照适用的依据。

38.我国的公共政策在纵向结构的形式构成上是哪些主

要内容?

答:(1)基本政策的制定权属于中央,地方政策的制

定须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进行,也就是说地方政策只

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

(2)我国地方政策指的是省级、市(地)级、县(市)

级这三级政权分别制定的政策。三级地方策的制定都

须以中央政策为指导,同时它们之间又存在着阶梯式

的等级关系。

(3)在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的中国,地方政策、基

层政策仍具有一定得能动性。

(4)地方政策的中观性在当代中国最为典型。这种中

观性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地方政策具有双重依据、双重

制约、双重功能。

39.简述元政策、基本政策和部门政策及其相互关系?

答:(1)元政策也称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

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

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

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

的指针。

(2)基本政策指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

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

用的政策。

(3)部门政策指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

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40.近代公共政策的转型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

面?

答:(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

作用越来越大。

(2)现代国家和政策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3)现代国家越来越注重于执行社会管理职能,而其

目的不仅是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而且是推动经济和

社会自身的发展。

(4)现代公共政策的质量,更多的是取决于政策过程

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4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答:(1)政治性。公共政策市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

因此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2)阶级性。公共政策在实质上并不代表社会全体成

员的共同意志和共同利益。阶级性是公共政策的一项

本质属性。

(3)权威性。公共政策的主体是社会公共权威,主体

权威性赋予了政治的权威性。

(4)普遍性。每一公共政策所制定的行为规则,在政

策主体所框定的范围内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5)目标取向。任何政策都是为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

而制定的,因此,问题的解决就是政策的目的。目标

取向是公共政策的灵魂。

(6)稳定性与变动性。政策是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7)预见性。公共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

导,必须具有预见特征。

42.为什么说政策实践比政策制定更重要?

答:(1)政策实施时运用公共政策解决社会问题的最

直接环节。

(2)政策实施决定着政策目标能够实现与否以及实现

的程度和范围。

(3)政策正确与否,在主观认识范围内无法解决,只

能由实践去检验,政策实施时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重

要途径。

(4)政策实施时完善、发展公共政策和制定新政策的

重要依据。

43.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答:制定政策和组织实施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实现其

职能的基本手段,而公共权力机关在使用这一手段时

也就对它的功能做了设定,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以

下四种:

(1)管制功能。就是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

不做什么,或者说要使政策对象不发生政策主体不愿

见的行为。

(2)引导功能。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

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

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3)调控功能。公共权力机关的治理是通过政策来

实现的;或者说,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实行治理的手

段、工具和杠杆。

(4)分配功能。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容易把价值

或利益分配给予政府主观偏好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

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我国地方政策和基层政策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地方政策、基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质量对

中央政策能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效果、实现

政策目标有着重要的影响。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如

果地方政策、基层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从普遍的情况来

看都质量不高,那么中央政策就不可能实现其预期目

标。

(2)中央政策在制定过程中须综合各地地方政策、基

层政策中具有普遍性、反映某一政策问题的国情特点

的内容,有些中央政策本身就是在群众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吸收地方政策的内容而形成的。

45.简述公共政策的内涵?

答:(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

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方式或活动

过程,是公共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因而具有权威

性和强制性。

(3)公共政策市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

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

关与公民的关系。

(4)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

大要素。

(5)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

的。

46.什么事合理的政策结构?

答:(1)合理的政策结构的显著特征是结构的有序化。

(2)合理的政策结构的另一重要特征是有效的分级控

制。政策的这种分级控制越有效,就越能提高政策运

行的效率。

(3)严格的组合秩序,这是政策结构合理的重要条件。

组合秩序如若混乱或不合理,就会造成政策运行的混

乱与资源浪费,从而影响政策效果。

47.简述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

答:(1)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直接生

产者,也就是那些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和公

共资源,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并充当政

策产品法定生产者的机关或职位(个人)。直接主体主

要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组织以及某些领袖

人物。

(2)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即那些虽不直接参与政策

产品的生产,但由于获得了国家法律的保护或认可,

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等方式和渠道,积极参与公共政

策的制定,并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组织或个人。间接

主体主要包括在野党、利益集团和选民。

48.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答:(1)信息子系统,它是公共政策系统中的一个基

础子系统,也是公共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

(2)咨询子系统。它俗称“思想库”、“智囊”,是决

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

(3)决策子系统。它是公共政策系统的中枢系统,权

威性和主导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4)执行子系统。它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各类人员构成,

是公共政策系统与环境直接作用的实践环节。

(5)评估子系统。它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改进政策

制定系统的一个基础子系统。

(6)监控子系统。它是公共政策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

部分,也是一个特殊子系统,是维护公共政策系统良

性运行的保障。

(7)反馈子系统。它是一个由人、机两部分组成的相

对独立信息传输综合体,其任务是进行信息传递或传

输。

49.简述咨询子系统在公共政策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

答:(1)提供预测研究。科学的预测是正确制定公共

政策的基本前提之一。

(2)帮助决策子系统发现问题,确定政策目标。

(3)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

(4)其他政策相关问题的咨询。

(5)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和评估。

50.简述决策子系统在公共政策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

答:(1)确认政策问题。这不仅是政策活动的开始,

也是对系统环境所做的反应。

(2)明确政策目标。决策目标正确与否,关系到政策

活动的成败,也关系到决策效果的好坏。

(3)组织政策方案设计。决策子系统根据政策目标及

其要求,挑选熟悉这一问题的专家,组成高水平的咨

询子系统,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

够独立自主地进行政策方案设计。

(4)负责备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定。决策子系统在

对各种备选方案独立进行辨别的基础上,挑选出能够

较好地达成政策目标的方案,进而通过综合比较和权

衡,最后确定一个相对满意的优质、高效方案。

51.简述评估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答:(1)检验公共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一项政

策投入运行后所产生的效益和效果,需要由评估子系

统确认该政策的特点、优点、缺陷,并检验该政策的

实际效益和效果,从而提高政策的实效性。

提供政策持续、修政、调整或终止的重要依据。为使

公共政策收到预期效果,政策执行一段时间后,需要

决策子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一项政策的延续、改进、

修正、调整或终止。这就需要政策评估子系统确定政

策的价值,为重新确定政策目标、制定新政策提供必

要信息。

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公共政策是一种稀缺性资源,

只有通过评估子系统的科学评估,才能用有限的资源

获取最大的政策效益,才能明了现有政策在资源配置

方面是否合理、有效,从而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使

政策更为完善。

简述监控子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答:(1)根据公共政策的目标,确立具体的监控标准

或指标,并作为实施监控的依据。

(2)对执行子系统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包括执

行子系统是否执行政策、执行得如何,以纠正执行偏

差,惩罚执行不力。

(3)反馈执行情况。将政策执行情况及其环境、条件

变化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决策子系统,使之能够根据变

化了的新情况,尽快对公共政策进行修订、完善或总

结。

53.简述反馈子系统的功能?

答:(1)为决策子系统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

任何天才的决策者都无法做到洞察秋毫,构思一切政

策,他只能在反馈子系统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政

策运筹。不考虑反馈的决策者,只能是不负责任的决

策者。

(2)客观、准确、灵敏、迅速地向决策子系统反映政

策运行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使后者能够依据所得信息

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并做出适时的调整和补充。反

馈子系统传输的信息是检验决策方案有效性的依据。

(3)反馈子系统传输的信息也是对政策实施有效控制

已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佳手段。

54.简述大众传媒如何影响政策输出?

答:作为一种环境的大众传媒,通过对公共政策系统

提出要求来影响政策输出。

(1)大众传媒影响决策者的价值取向。随着现代科

学技术,特别是因特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媒体信息

信息潜在地但却深刻地影响着决策者的价值观。

(2)大众传媒影响受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对现实

政策情形的认识,同时,大众传媒也影响受众的思维、

判断、选择和行动,从而影响到决策者能否适时制定

出有效的公共政策。

(3)大众传媒有助于决策者迅速了解政策执行情况

与后果,从而及时做出是延续、调整还是终结某项政

策的决定。

(4)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影响政策对象的价值取向及

其现实世界的了解与认识,从而使他们通过选举投票、

施加压力、游行示威、直接或间接抵制等途径来支持

或反对某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简述国家机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答:国家的组织结构决定着公共政策的层次、结构及

其效力范围。

(1)国家的纵向结构规定公共政策的层次。公共政

策是由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组成的,分别由

不同规格或级别的国家机构制定、颁布并具体实施。

(2)国家的横向结构决定着公共政策的效力范围。

(3)不同规格的国家机构所制定的政策在权威性方

面是有差别的。

为什么说国家能力是影响公共政策的关键变量之一?答:(1)国家能力首先是与其自主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主性是保证公共政策质量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之一。

(2)国家制定出的公共政策与国家所代表的公共利益是相一致的。

(3)国家能力由社会抽取能力、社会规范能力、社会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四个方面组成。这四方面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了公共政策的制定。

57.简述治理能力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的挑战?

答:(1)治理能力强调在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非意识形态的公共行政中对社会进行治理,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政府职能的专属性、垄断性、强制性和排他性也不再是其能力的前提。

(2)治理能力的构成要素,与传统的政治统治能力或行政管理能力相比,治理能力所追求的目标和评估标准都有所不同,它拥有更多的民主要素和灵活性,这就对公共政策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3)治理能力更多地强调“最小国家”、“廉价政府”的意义,良好的治理能力是一个作用范围较小、但却强有力的政府,是一个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的政府,也是一个服务的、负责任的政府,这对公共政策的质量、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治理能力强调运用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并以此克服传统官僚体制固有的惰性,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这对公共政策的执行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58.简述政治体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答:政治体制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种组织机制,对公共政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1)政治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范围;

(2)政治体制决定了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程度;

(3)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程度;

(4)政治体制影响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

简述政党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答:(1)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是公共政策制定最重要的倡导者和政策理论最重要的提供者,公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执政党的政策。

(2)在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国家中,政党首要必须借助于公共权力才能与公共政策现实地发生联系,政党的要求和主张转化为公共政策必须有一个公共选择过程。在实行“一党制”的国家中,政党是公共政策制定的主导性力量,“党政一元化”的体制使党常常能够对政策的形成发挥决定性影响。在野党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公共政策制定的一种制约和监督力量。

(3)我国实行的以共产党为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在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上都发挥主导作用,各民主党派通过政治协商制度参与国家重大事情的讨论与决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

60.为什么说公共政策的利益与代价既可能分布广泛,也可以分布狭窄?

答:(1)公共政策市从全社会角度统筹公共利益,其最终效果只有站在全社会的角度才能观察到。

(2)公共政策是一种非市场决策行为,公共政策效果不能按市场价格中商业规则来进行观察和衡量。

(3)公共政策的利益表达形式是多样化的,因而,对于利益与代价的评判不可能取得一致。

61.简述首长制与委员会制的优缺点?

答:(1)首长制优点是:决断及时迅速、果断有效,有利于使政府责任明确化、具体化,从而使政府的行政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其缺点是: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压制民主、独断专行、随心所欲,从而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受到影响。

(2)委员会制的优点是:能够集思广益、吸纳多方面的意见、协调一致制定政策,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有利于发挥委员们的积极性。其缺点是:决策迟缓、责任分散,易于导致争功诿过、人为增加决策成本。

62.简述集权制与分权制的缺点?

答:(1)集权制的优点是:统筹兼顾、政令统一;其缺点是:政策适应性差,不能因地制宜,易于导致上级政策机关的独断专行以及政策上的“一刀切”,压制地方积极性。

(2)分权制的优点是:各级政策机构能够因地制宜,政策针对性强;其缺点是:各级政策难以协调,容易产生冲突。

63.公共决策为什么需要政策过程的专业化?

答:(1)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其接触范围广、掌握的信息多,具有专业优势和特长,因此在实际上政策议程确立常常需要考虑专业人员的研究意见。

(2)专业人员能够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咨询参谋。(3)作为行政官僚的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政策的执行,他们的价值观、素质与利益等因素经常影响到政策的实施效果。

(4)政策的执行效果一般也需要具有特定技术专长的人员进行评估,他们的判断和诊断能对政策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

64.政策过程的科学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制定和执行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全面正确地把握政策问题的生成、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环节,遵循科学原则和方法进行操作。

(2)公共政策的逻辑过程的环节和程序是从大量决策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3)决策手段的自动化。从技术层面上实现决策手段自动化有助于决策过程的科学化。

65.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1)在政策目标确立后,直接决策者要及时征求各部门、各地方的意见与建议,尤其要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

(2)在征求意见时,力求广泛而全面。除了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还要通过听证会等各种制度化形式,听取各专业人员的意见与建议;必要时还要通过全民公决等形式,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

(3)在实际决策过程中,要有一个反复研究和拟定、修改政策方案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完善决策。

66.为什么说国策是以政策主体对国情的认知和判断为基础的?

答:公共政策,特别是国策是以政策主体对国情的认知和判断为基础的。因此,国情与国策的关系,也就是公共政策系统与其环境的关系。

(1)一国的现实国情构成了公共政策系统的主体认知环境,它对科学地制定公共政策,尤其是总政策与基本政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对国情的正确认知和客观评价是制定合理有效

的总政策、基本政策的基础,并对各种具体政策产生

深刻影响。

(3)任何对基本国情的忽视或错误判断,都必定会

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简述决策者的素质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答:决策者是决策系统的首要因素,从公共决策主体

的角度来看,决策者素质是影响政策质量最直接的因

素。

(1)决策者的价值观,包括政治价值观、组织价值

观、个人的价值观

政策价值观、意识价值观,影响公共政策的内容。

(2)决策者的品质影响公共政策的性质。

(3)决策者的智能水平与公共政策的水平成正比。

(4)决策者的性格和风格影响公共政策的风格。

简述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之间的区别?

答:这三个概念在外延关系上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

差异,其差异是:三者当中以公共问题的范围最宽,

其包含社会问题,甚至包含与社会问题相并列的政治

问题、经济问题等;社会问题又比公共政策问题范围

要大,但后者可以另有所指,可以是外交问题、军事

问题等。

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

答:(1)客观的社会现实。任何问题都源自客观存在

的社会现实,公共政策问题也不例外。

(2)问题的察觉。客观的公共问题,只有被社会大多

数人所察觉和体认,才能成为公共政策问题。

(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社会所存在的客观

现实状况与统治者或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期望、价

值和规范等有相当严重的冲突。

(4)团体与组织活动。社会、公共问题上升为公共政

策问题往往并不单纯是少数个人行动所能奏效的。在

现代社会,人们只有采取一定得团体或组织行动才有

可能影响有关公共组织或政府。

(5)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严重的公

共问题必须由有关政府组织或社会公共组织依法采取

相应的政策行动来加以解决。

70.简述公共政策问题形成的因素?

答:(1)从国内和国际的视角看,国内的原因有自然

灾害、非预期的人文事件、社会变过等,国际的原因

有战争或军事问题的爆发、武器的革新与发展、国际

关系以及国际联盟形态的变更。

(2)从客观和主观的视角看。能影响公共政策问题的

客观因素主要有:自然灾害;社会变革;体制转型。

在客观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主观因素的变化也会引发

许多新的公共政策问题。

71.简述边界分析法?

答:(1)边界分析就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

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

(2)边界分析往往有三个步骤:饱和抽样、诱导性问

题和边界估计。

(3)该方法和程序一般能适合问题界定的基本要求,

能帮助弄清政策问题的本质与特征,成本与效益等,

但它的结果即便是合理的,也不一定是完全肯定的,

需要与其他构件问题的方法或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更

好地进行公共政策问题分析。

72.简述多角度分析方法?

答:多角度分析是一种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

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额全面了解和解

决办法的分析方法。

(1)个人角度。许多政策抉择往往与决策者个人的

感知、感情和利益密切相关,因而政策问题的分析必

须重视决策者或相关人员的个人感情、感知和利益需

求等对政策问题的影响

(2)组织角度。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必须重视从组

织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组织的组成形态、自我利益、

价值取向等因素对有关政策问题的影响。

(3)技术角度。从纯技术角度进行分析可以探寻到

公共政问题的客观性所在。

73.简述运用类别分析法时应注意的原则?

答:(1)实质的相关性。类别分析法首先应该注意以

问题本身的特征为基础,按事物之间在事实上的相关

性进行分类。

(2)穷尽性。分类应涵盖一个类目中所有的细类,

若现有的分类并不能将所有的问题对象都归好类,说

明分类并不是穷尽的,还需要增加相应的类别,以实

现穷尽化。

(3)相互排斥性。同一层级的类目之间必须相互独立

并排斥。每一问题对象只能被归入一个大类中的一个

细类。

(4)一致性。每一层级的分类标准应该统一,否则就

会出现分类交叉问题。

74.简述类比分析法可资利用的四种形式?

答:(1)人的类比。政策问题分析者可以有关政策当

事人的身份,进入与政策问题相关的各方的利益、需

求与愿望境地,以求更准确地分析有关公共政策问题。

(2)直接类比。通过直接对比两个或更多地问题情境,

发觉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就有可能找到问题的特性、

原因以及预防和解决的办法。

(3)符号类比。从一定得概念化的符号出发,可以大

大节省分析的成本与代价。

(4)想像类比。即自由地想像某些问题与某些事物相

互间的联系与相似性等,这一方法常用于一些无法直

接试验和控制的问题。

75.头脑风暴法咋政策问题分析中包括哪些阶段?

答:(1)组建团体。团体成员应是了解问题的专家学

者,或与该问题密切相关的利益当事人。

(2)意见产出。应尽量激发出很多意见,还应鼓励和

客忍一些看似离谱的看法。

(3)意见评估。所有的政策问题意见产出后方进行评

估。

(4)意见排序。意见评估后,应该对所提出的政策问

题意见进行排序,同时编制计划方案。

76.简述政府议程和系统议程的差异?

答:(1)系统议程仅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所组成,其

概念和范围都还很模糊;仅是整个政策过程中的问题

发生或提出阶段;它可以不涉及可行性解决方案问题,

所体现出来的往往是众说纷纭的特点。

(2)政府议程则由一些较具体的项目所组成;处于政

策问题认定的最后阶段;主旨在于最终认定与政策问

题有关的种种事实。

77.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有哪些种类?

答:(1)外在创始模型,该模型属非政府团体创始政

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

议程。

(2)动员模型。该模型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

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

(3)内在创始模型。该模型属政府因解决纯政府内部

的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到公众议程

当中的过程。

78.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与其他阶段的政策分析的

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1)相同点在于都是为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2)区别在于:政策问题的分析侧重于对现实与人们

的价值理念、期望值、固有规范等之间所存在的差距,

以及人们油然而生的强烈不满足感和政策行动需求等

问题,进行边界性分析,它实属政策问题界定,其宗

旨是按照社会公益标准弄清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为

政府及有关组织决策议程做准备。其他政策分析则侧

重于对有关政策方案及其执行过程和效果的分析和评

估,宗旨在于政策优化。在分析方法的选择上,公共

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常常更强调问题界定、分类、溯

源等手段的运用。

79.简述假设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答:(1)确定厉害关系人。政策问题的觉察和体认往

往是由受政策问题影响或能影响政策问题的厉害关系

人进行的,所以假设分析的首要环节就是确定各方厉

害关系人。

(2)呈现假设。找出要认定的政策问题背后的各种假

设,步骤一般是从既定政策出发,追溯其基本假设,

再确定该假设的原始资料。

(3)评比假设。政策问题分析者要对政策问题背后的

各种假设进行比较和评估,目的在于高清各种假设间

的差异、优劣和正确性。

(4)汇集假设。汇集前面各阶段所提出的假设和各种

解决方案。

(5)综合假设。最后要根据前面所建立的可接受的假

设,创造一个可能解决问题的最优组合或综合方案。

80.简述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与特征?

答: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

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

标和效果。其特征表现为:

(1)问题的针对性。任何政策目标都不是凭空产生

的,几乎都建立在对一定得社会问题的关注、关怀之

上。缺少对有问题的针对性,任何政策目标都难以立

足。

(2)未来的预期性。政策目标的出发点是针对有关

社会问题,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要通过一定得政策行动

在未来实现对有关问题的解决,因而必然存在对未来

的预期性。

简述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答:(1)它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政策

目标就是政策方案所要遵循的方向,如果目标不明确,

政策方案也就失去了明确的方向。

(2)它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

准。

82.查尔斯·琼斯认为政策规划的特征有哪些?

答:查尔斯·琼斯认为,它的明显特征就在于要提出

对于人们感知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来;此外,

它还有如下一些特征:

(1)规划者不必仅限于一套人马,最好由两套以上

的人马提出竞争性的建议。

(2)规划也可以在对问题的清晰界定之前进行,也

可以在规划者还没有与相关群体深入接触之前进行。

(3)尽管规划常常由官僚机构来做,但规划并不一

定要由特定的机构来做。

(4)规划和再规划可能花了很长的时间也不能对任

何一种方案提供充分的支持。

(5)对于那些在任何层级的规划中利益有所损失的

人常常有一些补偿。

(6)规划过程本身从来没有中立的效应,即使在科

学研究中也会有人失利有人得利。

简述政策规划主体的单一式与多元式的利弊?

答:(1)单一式规划主体额优势在于:它对有关问题

有具体详细的了解,对问题能从全局上进行考量。其

缺陷在于:政府本身就有自利性和价值偏好,因而单

纯的政府规划不能确保公正;同时政府对一些问题的

理性认知能力也是有限的,单纯由政府做出的规划也

难保科学;单一式政府规划将各方利益主体排除于规

划过程之外,这种政策规划明显缺乏民主性。

(2)多元式规划主体的优势在于:多元主体的参与毕

竟可以对政府规划起到制约、补充等作用,既有利于

克服各方的自利性,保障社会公正,也有利于汇聚各

方智慧并反映各方利益需求,以保障政策规划的科学

性和民主性。其缺陷在于:除政府以外的其他规划主

体对实际情况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可能会从局部

利益出发,规划失之片面。

84.简述政策方案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答:(1)进口政策目标。政策设计首先必须紧紧围绕

针对某一或某些问题的政策目标,科学地设计实现有

关政策目标的具体政策行动方案。

(2)规划多重方案。所设计的方案的数量一般至少不

少于两个,且越多越好。

(3)方案彼此独立。该项原则要求所设计的多重方案

彼此要相对独立,互不隶属,彼此可以同属某一大类。

(4)方案要有创新。创新是做任何事情额生命和灵魂,

在科学研究中更是如此,在政策方案的设计中也是这

样。

(5)方案切实可行。目标要可行,实现目标的方案也

要可行。

85.我国学术界通常把政策方案的设计分为哪几个阶

段?

答:对于政策方案的设计,我国学术界通常把划分为

两个阶段:轮廓勾画和细节设计。

(1)轮廓勾画。即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概要提出多

种多样的方案设想,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

是为了达到既定目标,可设计方案的大致数量。二是

各种方案轮廓的勾画。这一阶段不仅要汲取原来经验,

还要求有创新如想像。

(2)细节设计。细节设计就是将政策方案具体化,

探索实现政策目标的各种组织力量、具体措施等。这

一阶段对设计者的要求主要不在于创新的想像,而在

于求真务实的精神。

简述预测性评估的步骤?

答:(1)方案调查。了解方案应用时的可能性状况,

并预估其可能性的程度。

(2)详细研究。详细研究与这些方案相关的各种因素

及其相互关系,确定一些可能的情势等。

(3)进一步的分析。分析决策者所希望发生的情况是

什么,估计一些干扰因素及其发生地概率,探究控制

这些干扰因素的办法和可能性。

(4)实验式证实。纸上的分析往往与实际发展的可能性有误差,预测有时要运用小范围的试验或试点来对有关方案加以证实。

87.预测性评估的依据有哪些?

答:(1)预测性评估最重要的依据是评估应遵循的基本标准,即:①有利于它政策的实现;②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有关政策的目标;③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地少;④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地小;⑤政策实现的副作用尽可能地小。

(2)同时根据预测科学的要求,预测性评估本身除了要在根本上依据已有的各种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的资料外,还要有理论假说、价值体系和分析方法。

(3)此外,一些对某项政策方案的预测性推论、已有的经验与教训和一些权威专家的意见等也都可能成为预测性评估的根据。

88.简述方案可行性分析的内容?

答:(1)政治可行性。政策方案获取政治资源支持的程度及对政治的价值的影响。

(2)经济可行性。执行方案所需一般性资源和特殊资源的获取的支持程度。

(3)行政可行性。政府行政部门执行力的大小和效能高低。。

(4)方案是符合宪法、法律的有关条款及其精神。(5)技术可行性。方案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能够实现目标的程度。

89.在决策日益要求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形势下,强调发挥决策者个人决断作用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答:(1)在集体决策条件下,每一位决策参与者的独立决断正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一个体现和要求,它与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一致的。

(2)在个人决策条件上,决策者的地位往往能让决策者得到其他人不可能看懂到的信息,从而占有信息优势,还容易让决策者比其他人站得高,看得远、考虑的更周全。

(3)正确决策与抓住时机往往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决策者个人优柔寡断,当决不决,就会贻误时机,给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害。

(4)发挥个人决断的作用符合决策权责一致的原则。

90.简述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

答:(1)提出议案。政策议案的提出主体既可以是立法机关的民意代表、有关委员会以及领导机构等,也可以是其他国家机关。

(2)审议议案。立法机关对有关政策议案的审议程序总是立法机关决策程序中最复杂的一种程序。

(3)通过议案。规则一般是过半数通过,一些特别重要的议案,则要求更高比例的通过率。

(4)公布政策。政策通过后还必须经过法定的公布程序,才能生效。

91.如何进行政策的评估与择优?

答:(1)首先有必要关注评估和择优的标准问题。由于任何政策方案往往都很难同时满足评估标准,因此具体评估和择优时,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加以取舍和区分主次。

(2)方案的评估与择优,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和选择。

(3)为了尽可能地做到判断和选择的正确,要注意使用“逆向决策”的方法。

(4)方案的评估与择优,还须对择定方案进行审查和评定,即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论证。

政策执行的规定性和特点有哪些?

答:(1)目标导向性。公共政策的执行行为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和针对性。

(2)内容的务实性。要取得好的政策执行效果,就必须牢牢把握政策目标,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3)实施上的灵活性。在执行政府决策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把握政策的精神实质,具有一定得灵活性,以求收到好的执行效果。

(4)时间上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在实施过程中即要着眼于最终目标,又要立足于近期目标,并把二者很好地统一起来,同时还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有机联系。

(5)影响的广泛性。公共政策执行对社会生活得各个方面有着系统的、深远的影响。

93.政策执行应怎样贯彻准确原则?

答:(1)执行机关和人员正确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精神,完整把握其内容实质。

(2)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不能随意歪曲。

(3)要准确地掌握反馈信息,不断了解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适时加以解决。

94.简述互适模型包含的四个逻辑认定?

答:(1)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须经过说明、协商、妥协等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

(2)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上令下行”这种单向流程。

(3)政策执行者的目标和手段可随着环境因素、受影响者的需求和观点的改变而改变。

(4)受影响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将反馈到政策上,从而影响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

95.系统模型理论认为一个合理有效的政策执行模型须重视的五个重要变量是什么?

答:(1)政策的价值诉求,即政策目标与标准;(2)政策资源,即系统本身实现价值的条件,包括人力资源、财物资源、信息资源、权威资源等;

(3)执行者属性,包括执行人员的价值取向、行为能力、精神面貌,以及执行机关的特征及其整合程度;(4)执行方式,指的是执行者之间、执行者与群体之间采取的互动方式,主要包括沟通、协调与强制;(5)系统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条件等。

96.简述政策分解应遵循的原则?

答:(1)客观性原则。编制计划要切实可行,积极可靠,排除主观臆断;计划的各项指标,不保守也不冒进。

(2)适应性原则。编制的计划要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机制,特别是要有应对意外情况发生地防范机制。(3)全面性原则。编制计划要能够统筹方方面面、理顺各种关系,切忌顾此失彼。计划前后衔接,轻重缓急有层次,不同管理层次的计划各有侧重。

(4)一致性原则。执行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要做到工作目标和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上下级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以增强组织上的统一性和方向上的一致性。97.简述政策执行再决策包含的规定性?

答:所谓政策执行再决策,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

的补充或修正。政策执行再决策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的规定性:

(1)它发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而非执行任务完成之

后。

(2)它属于政策微调和政策变通的范畴,它意味着

对政策方案的个别补充或修正。

(3)它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同一个政策问题。

(4)它是实施过程的部分中断,仿佛又局部地回复

到了政策制定的初始阶段,结果是现行政策方案变得

更为科学、合理,具有更强的可行性。

简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原则?

答:(1)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是一切工作地指

南,在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中强调实事求是原则尤为

重要。

(2)时效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对于政策执行再决策尤

为重要,这是因为政策执行再决策所进行的是一种纠

正、改进式的决策。

(3)信息原则。政策规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

的收集、处理和转换的过程,信息是政策规划的分析

基础和依据。

(4)民主原则。一项正确的政策的制定,关键的一个

因素就是要遵循民主的原则。

(5)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的原则。再决策要注意把政

策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看作一笔值得珍视的财富,

在认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6)宣传解释的原则。由于决策是对既有政策的修正

或突破、政策的宣传解释就显得更为重要。

(7)动态原则。再决策必须要强调动态原则。

99.简述政策执行资源包括的具体内容?

答:(1)经费和人力。经费和人力是两种最基本的政

策资源,必要的经费和人力是政策执行的基础。

(2)信息。信息也是影响政策执行活动的一个重要变

量。

(3)权威。权威是政策执行的一种特别重要资源。要

使执行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赋予执行者一定得

权威。

(4)执行保护。它是指执行机构和人员在法律通则的

范围内执行政策,其机构、人员和工作的权力依法受

到保护。

100.简述经济手段的特性?

答:(1)间接性。经济手段往往采用间接手段对各个

方面的经济利益进行调节来达到政策执行的目的。

(2)有偿性。经济手段的核心在于贯彻物质利益原则,

注重等价交换原则,“有偿交换、互相计价”是其主要

规则。

(3)关联性。一种经济手段的变化又不仅会引起社会

多方面经济关系的连锁反应,而且会导致其他各种经

济手段的相应调整,它不仅影响到当前,而且会波及

今后。

101.简述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

答:(1)象征式政策执行。主要指在实施政策过程中,

执行主体仅做表面文章,其总的特点是政策最终成了

一纸空文,根本谈不上解决什么具体的政策问题。

(2)附加式政策执行主要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附加

了不恰当的内容。

(3)残缺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一项完整的政策在执

行中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被弃置不顾。

(4)替代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在政策执行过车中被换

上与现行政策表面上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

(5)观望政策执行。主要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执

行主体总是被动观望。

(6)照搬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

执行主体机模式地照搬照抄。

102.简述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

答:(1)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政策实施的成功与失

败,与政策报导要解决的问题的复杂程序密切相关。

(2)政策质量低劣。这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一是

政策目标错误或模糊不清;二是政策内容混乱;三是

政策标准不合理。

(3)政策环境的变化。政策环境具有复杂性、多样性、

变异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给整成执行增加复杂性和困

难。

(4)利益集团的压力。任何政策,势必涉及利益的调

整,因而各利益集团必然千方百计地影响公共政策的

执行。

(5)政策资源的不足。缺乏必要的政策资源,那么执

行的过程肯定是不会顺利的。

(6)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监督体制和方法的不当,

监督制度的不健全,都会对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的行

为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导致执行偏差的产生与扩大。

103.简述对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方法?

答:对待政策执行偏差,要采取防范和矫正相结合的

方法,主要应采取以下几种综合治理的系统方法:

(1)完善管理体制;(2)提高执行人员素质;(3)

科学诊断问题;

(4)及时跟踪评估;(5)强化监督控制;(6)加强舆

论宣传;(7)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104.如何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

答:(1)是要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局观念,

防止和克服以权谋私、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

强化职业道德,提高自律精神,规范执行行为,自觉

抵制以权谋私、弄虚作假和政治腐败。

(2)是提高其理论水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

导工作,善于辩证思维,以大局、战略为重,防止和

克服短期行为。

(3)是要提高其业务素质。要拓宽知识画,调整知识

结构,补充薄弱环节,提高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

105.简述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任何公共政策的执行活动最终都要依靠各级执行

机关和执行人员来进行。执行机关掌握实施政策的方

法、技术和资源,是将政策贯彻于政策对象中去的施

动者;政策执行人员的自身素质、政策水平、管理水

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策任务的完成。他们可以积极

主动地、创造性地执行政策,使政策得以顺利实施;

也可由于软弱无能、效率低下或抵制政策、钻政策空

子而造成政策失败。由此可见,执行组织于人员自身

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

简述公共政策对象的特点?

答:(1)政策规定性。政策执行是根据政策方案进行

的,任何政策方案都是包括关于政策对象的规定,都

明确界定政策适用对象的范围。

(2)一定的能动性。政策对象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

策方案的接受态度,具有一定得选择性,从而影响政

策目标的实现。

(3)受动性。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者是主体,是

施动者;政策对象是客观,是受动者。

(4)主观差异性。政策对象受自身利益的局限,以及

观念、习俗、信仰的形形色色而呈现出主观差异性。

107.简述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答:(1)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政

策对象的数量上。一般而言,政策涉及的政策对象的

数量越多,执行的难度就越大。

(2)其次是政策对象的类型。类型越多,就越难以约

束政策对象。

(3)是政策对象的行为调节和变化的幅度。如果对政

策对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调整与他们原来的习

惯性差距较大,政策执行的难度就大。在这种情况下,

往往需要“缩小”对政策对象行为的调节量,或采取

“渐进”的政策执行方式。

108.简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

答:(1)主要任务、目标、路线的变化;

(2)政策环境的变化。

(3)人们认识的深化。

(4)政策偏差的产生。

(5)政策副作用的产生。

109.简述学术界关于政策评估的四种观点?

答:(1)认为政策评估主要是对政策方案的评估。

(2)认为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全过程的评估,它是一种

功能性活动,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之中,而不仅仅发

生于最后阶段。

(3)认为政策评估就是发现误差,修正误差。

(4)认为政策评估时政策效果。

110.简述政策评估的消极目的?

答:(1)以“情况不明,尚在调查评估”为借口,推

迟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

(2)企图通过评估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证据,以便推卸

工作失误的责任。

(3)把政策评估作为炫耀工作业绩为自己树碑立传的

手段。

(4)以政策评估达到追加预算、增拨经费的目的。

(5)选择某些表现光鲜的政策环节进行评估,借以掩

饰政策在整体上的失败或严重错误。

(6)选择某些次要的、枝节性的政策要素所造成的不

良效果进行评估,企图借此从整体上攻击并要求废止

某项政策。

111.公共政策的评估者有哪些?

答:公共政策的评估主体必须是由政策制定者和执行

者、专业机构和人员、政策对象等构成的主体系统。

(1)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二者均处于政策活动

的关键位置,他们直接组织和参与了政策活动,能较

全面地掌握政策过程的全貌,获取有关政策效果的第

一手材料,评估结论也容易被直接采纳。

(2)专业机构和人员。这里主要是指专职从事政

策评估,具备政策评估的专门理论、知识的机构和人

员。

(3)政策对象。由于政策对象既是政策的受体,

又可能是政策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政策的成败得失有

切身的体会,因而有可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

简述外部评估的具体类型?

答:外部评估是由公共机构特别是政府部门外的评估

者所完成的评估。具体分为以下类型:

(1)受委托进行的评估。这是最主要的外部评估

方式,被委托对象可以是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研究机

构、学术团体、专业性的咨询公司,或者高等院校的

专家学者。

(2)投资或立法机构所组织的评估。由于投资者

关注投入政策的各种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的利用,而

立法部门则关心政策付诸实施之后的最终效果,因而

它们都有可能要求组织自己的评估活动。这类评估最

为客观和公正,最能够体现评估活动的本质要求。

(3)其他各种外部评估者自己组织的评估。包括

一些研究或学术团体处于研究的目的而进行的各种评

估,大众媒体、社会团体和公民自主进行的评估等。

这类评估的范围很广,一般不直接代表任何公共机构

特别是政府部门的利益,评估的态度最能代表社会各

阶层对于政府的看法。

简述事前评估的内容?

答:事前评估,又称预评估,是在政策执行前所进行

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估。事前评估的主要功能是

将政策评估从单纯的事后检测变成事前控制的有效工

具。事前评估的内容有如下三个方面:

(1)对政策实施对象发展趋势的预测。

(2)对政策可行性的预测。

(3)对政策效果的预测,即通过对政策内容和外在

环境的综合分析,对政策实施后可能产生的效果做出

评估。

简述政策效果评估的内容?

答:(1)考察和研究政策运行中所产生的全部结果。

(2)解释政策运行好坏的原因。

(3)通过对比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政策执行中的差

别,以及与国外同类政策执行情况的比较,说明在什

么情况下能达到最佳的执行效果。

(4)政策目标受阻并产生负效果的原因,如何克服这

些障碍,消除负效果。

115.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步骤?

答:一般来说,科学的政策评估都包括三个阶段,即

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实施阶段和评估总阶段。

(1)评估准备阶段。周密的准备工作是评估的基础

和起点,也是评估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这个阶

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评估对象,制订评估方案、准

备评估条件。

(2)评估实施阶段。这是整个政策评估活动中最重

要的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

政策过程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

进行系统的整理,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对政策做出

评估。

(3)评估总结阶段。这是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

报告的阶段。

政策评估常常遭到有关人员抵制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

在哪几个方面?

答:政策评估不但是对政策的价值判断,而且还要对

政策主体的行为及其客体化的价值判断。这是政策评

估常常遭到有关人员抵制的根本原因。具体来说,又

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政策评估归根结底要涉及对政策结果的评判。

这种评判可能有利于政策主体,也可能对他们产生不

利影响。因此,他们倾向于可能不做评估。

(2)对政策过程的独占心理也驱使他们反对他人介

入,以免影响这个过程按照既定计划和规范进行。

(3)人们从潜意识里对自己及自己选择的行为方案

有所偏好,而不愿接受他们批评;组织总是习惯于一

如既往地运行,不喜欢变革,而评估往往意味着或者伴随着批评和变革。因此,有关人员总是企图阻止评估或支配评估。

简述过程对比法的特点?

答:过程对比法指的是评估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对比检测的一种方法。它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1)评估的对象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各阶段的效果,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2)评估采用前后对比的分析方法,是一种将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判定政策价值、提出政策建议的一种分析思路。

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始—终”对比法?

答:始—终对比分析是指政策评估者为了考察某项政策的效果,对政策执行前和执行后的各种情况对比,以此来确定某项政策的效果的方法。始终仅是政策执行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时间点,这也是我们确定该方法的基本依据,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还可以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前—后”对比法,“投射—实施后”对比法和“控制对象—实验对象”的对比法。

简述价值分析法的内涵?

答:价值分析就是对政策方案功能一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以最低的政策成本,获取政策方案的最大功能。这种方法的内涵有以下几点:

(1)价值分析的目的是以最低的总成本,获取政策方案所能达到的最大功能。

(2)价值分析的核心内容是功能分析,即从政策方案所能达到的功能出发,进行“回溯式分析”,以寻求实现这些功能的最佳途径。

(3)价值分析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它的主要手段是充分调动政策主体在政策研究、制定、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尽可能地提高政策方案的价值和功能。

简述政策监控的主要内容?

答:政策监控作为政策过程一个特殊环节,其主要功能为:

(1)保证政策制定合法化、科学化与民主化。(2)保证政策内容能够尽可能广泛地综合各种利益要求,使之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保证政策的贯彻落实,尽可能地避免政策过程中发生对政策的误解、曲解、滥用、消极抵制甚至反抗。

(4)及时、准确、真实的发现政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便及时地实现政策的调整、完善或终结。

简述政策监督的步骤?

答:首先,建立必要的制度、法规,明确监督职责。制度、法规是政策监督的依据和标准。政策监督的实施必须以制度、法规的订立为前提。

其次,监督政策系统的运行情况。各种监督机构应密切注意了解政策系统运行尤其是政策执行情况,掌握有关信息。

最后,对违背、践踏现行政策的行为予以惩处,纠正政策偏差。

简述政策监督的主要活动内容?

答:政策监督贯穿于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各个阶段:

(1)对政策制定的监督。由于认识的缺陷或利益冬季的偏颇,决策者不可能制定出一项十全十美的正常。因此,必须对政策制定过程及其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以保证政策制定的质量。

(2)对政策执行活动的监督。政策执行过程是资源重新配置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直接受益较少甚至根本利益受损的个人、组织的机构,会以各种方式对政策进行抵制或反抗,也有可能蓄意歪曲、肢解和滥用政策。因此,要保证政策的贯彻落实,就需要对政策执行活动实行监督。

(3)对政策评估活动的监督。对政策评估活动的监督则是对评估者进行的监督,旨在检查评估者在主观动机上是否有偏私,在程序和方法上是否科学、适当,以使评估结论能够更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以利于政策主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简述政策控制的基本功能程序?

答:(1)政策控制的基本功能是:监控者通过将政策内容转化为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观察和分析政策绩效,比较预期政策绩效与实际政策绩效之间的差距并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制定纠偏措施并重新配置资源,务求接近于达到乃至完全达到既定政策目标。

(2)政策控制的程序由三个步骤组成,即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政策目标是政策控制的根本标准;绩效的衡量就是在政策的实际运行过程中,随时监控政策运行的情况,将实际结果与预定的目标或期望的结果加以比较,及时发现偏差;纠正偏差包括确定偏差的类型、程度,找出偏差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纠正偏差的措施,再对政策加以调整。

124.简述政策评估的主要用途?

答:(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取向的依据,政策执行一段时间后其去向分为政策延续、政策革新、政策终结三种。它们都必须通过政策评估来决定。

(3)政策评估时合理有效配置政策资源的认识基础。只有通过评估,才能确认各项政策要素的价值,产生决定资源投入的优先顺序和比例,以寻求最佳的整体效果。

(4)政策评估时进行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

(5)政策评估时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125.简述监控主体的活动内容与方式?

答:(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督。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确定了公共政策的框架和方向,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有强有力的制约。

(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是一种消极的形式。

(3)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一般行政监控,二是专门行政机关的监控,即行政监察。

(4)政党对政策的监控。执政党一般通过成员选入立法机关来影响和监控公共政策的制定;通过制造社会舆论达到政策监控的目标。

(5)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主要表现为通过游说、动员、提供竞争支持等方式影响公共政策过程。

(6)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公共政策制定是否科学、合理、政策执行是否到位以及政策评估是否准确,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舆论力量和大众传媒的监控。

126.简述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

答:(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4)政策主体有关方

面人员的抵制;

(5)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6)政策信息系

统不完备;

(7)政策评估所需经费获取不易;(8)决策目标

的意识形态性。

127.简述政策持续的具体原因?

答:(1)公共政策所指向的问题仍未解决。有些公共

问题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持续时间长,因此就要求

相应的政策也要有一定的连续性。

(2)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均衡。这些人大多数是该项政

策的积极倡导者和拥护者,他们从政策中获取利益并

满足于这种状态。

(3)目标具有长期性。有些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比较

远大,实现目标的时间也较长,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有

明显的效果。

(4)执政者的长期稳定。一项政策的持续与否往

往还与执政者的地位是否稳固密切相关。

简述政策的持续带来的积极效果?

答:(1)政策的持续有助于将决策者的思想贯彻到底,

从而取得明显的成效。

(2)政策的持续有助于保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持续、

稳定的政策让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它会形成

一种较为稳定的利益格局和社会规范,减少不必要的

摩擦和冲突。

(3)政策的持续可以有效降低政府的成本。

129.简述政策调整的原因?

答:政策调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突出的因素有

以下几方面:

(1)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在政策的全过程中,政府

的决策者,尤其是主要决策者的价值观,始终起着关

键性的作用。一旦他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政策中

的相关内容必然也要变化。

(2)政策环境。政策系统所处的环境,既是一个多

因素的复杂环境,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政策环

境在受政策影响的同时有反作用于政策。

(3)政策资源。政策资源耗费如果过大,使得现有

资源不能为政策实施提供基本保证,出现政策“搁浅”

现象,不得不调整政策。

简述政策调整的内容?

答:政策调整的内容多种多样,涉及公共政策的各个

子系统,主要包括:

(1)主体调整。这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主体系统发生

地变更。

(2)客体调整。这指的是政策问题的调整,为了保

证政策的针对性,必须及时调整政策客体。

(3)目标调整。政策目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

后,需要进行调整。

(4)方案调整。具体的方案和措施的调整是政策调

整中最多也最常见的调整。

(5)关系调整。通过政策关系的调整,可以理顺各

个政策的职能、范围、应尽的责任等,进而搞好政策

内外各方面、各环节的协调、达到新的均衡。

简述政策终结的对象?

答:(1)功能。功能的终结就是终止由政策执行而带

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在政策终结的所有对象中,以

功能的终结最难。

(2)组织。组织终结指伴随着政策终结的组织缩减或

撤销。

(3)政策。政策本身的终结指承担政策活动的机构依

然存在,而政策所承担的功能则由新的政策来担负。

(4)计划。计划终结指的是执行政策的措施和手段的

终结,在所有终结对象中,计划的终结最易达成。

132.简述政策终结的方式?

答:为了顺利实现政策终结,在实施过程中多采用一

些阻力较小的局部地、渐进的终结方式,主要有:

(1)替代。政策替代是用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但所

面对的政策问题,所要满足的种种需求基本不变。

(2)合并。政策合并指的是旧政策虽然被终止了,

但政策要实现的功能没有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

的政策中去了。

(3)分解。政策分解指的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

定得规划分解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

政策。

(4)缩减。政策缩减是指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

行终结,以缓冲终结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

方面的关系,减少损失。

简述推动政策终结的力量?

答:(1)反对政策者。反对者可以说是最积极的要求

终结政策的力量,他们之所以要终结一项政策是因为

在他们看来那是一项坏的政策。

(2)明知领导者。这部分人要求终结政策的目的在于,

一方面希望由此来重新配置资源,另一方面想借此降

低政府的成本。

(3)锐意改革者。他们把旧政策看作创立新政策的障

碍,因此,强烈认为旧政策的终结是成功、有效地实

行新政策的先决条件,只有废旧立新才能保证社会的

发展和进步。

(4)政策评估者。政策评估者在对政策进行科学的评

估之后,可以对是否制定新政策提出建议。

134.简述政策周期的类型?

答:(1)阶段性政策周期是指政策经过制定——执行

——评估——监控——终结这几个阶段形成一个周

期,是最常见的一种政策周期。’

(2)功能性政策周期主要针对政策的执行阶段而言,

这个周期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执行的政策起积极促进

作用的阶段;二是执行的政策主流起着积极作用,但

支流已经发生副作用的阶段;三是执行的政策主流开

始发挥副作用,可能部分支流起着积极作用的阶段;

四是整个政策都发挥着副作用,说明这时的政策应予

以终结而代之以新的政策。

(3)反复性政策周期是就一系列政策循环而言,它指

的是在一定得时间范围内,同样或相似的政策过程有

规律地反复出现。反复性政策周期的存在从客观上说

是由于政策主体或客观体的周期性更选变化,主观原

因与人们的认识规律有关。

135.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

答:公共政策研究组织最主要的职能和作用就是为决

策者或掌权者服务,一方面是直接填补掌权者的职责

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是间接起到政策职

能作用,为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行服务。其作用具体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咨询性参政机构,政策研究组织向决策者提

供政策建议。

(2)作为知识的积累着和创造者,政策研究组织提

供新的思想和观念。

(3)作为评估性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有关政策

结果的信息。

(4)作为人才成长、储备的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源

源不断地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

(5)作为宣传性机构,政策研究组织可以通过制造

舆论的方式来传播其思想和观点。

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研究风格?

答:政策研究组织的研究风格主要是指政策研究组织

在其运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目的、学风、方法等方

面的特点,主要是指其研究工作中表现的特点。政策

研究组织的研究风格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政策研究组织应将现

实状况和现实问题视为政策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并带

着对未来发展的强烈关注意识展开政策研究的步骤和

程序。

(2)价值取向上的科学诉求。政策研究是一种科

学活动,政策研究组织将研究的科学性作为自己的一

条职业道德准则,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3)研究成果的文本化。这是政策研究组织所追

求的与其科学诉求相一致的规范化诉求。

(4)研究方法上的多元化。政策研究组织不断地

探索着各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决策理论、可行性

研究、评估技术、预测技术、社会调查等方面的方法。

(5)跨学科研究。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已无法

解决政策科学所面临的问题和要承担的任务,政策研

究组织必须将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融合在一起,以应

对并解决面临的社会问题。

政策研究组织在研究方法上注意强调哪几个方面?

答:(1)促使研究人员熟悉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或核

心思想。

(2)鼓励研究人员从社会、政治、经济的宏观角度出

发,理解政策制定过程,把自己的专题研究同整体性

研究结合起来,拓宽研究思路,拓宽视野和专业知识。

(3)经常对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总结,鼓励不断创新,

不断构建新的方法论。

(4)重视人的因素,认为政策研究最终要靠“人的智

慧”。

138.简述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

答:(1)问题。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地提出,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

(2)目标。作为政策分析要素的政策目标是指公共政

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力求完成的任务。

(3)方案。为了便于决策者制定出优质的政策,需要

拟制一定数量的备选方案以进行对比和选择。

(4)模型。政策分析中的模型是方案付诸实施的程式,

它能告诉我们该方案会产生何种效果,我们将在什么

程度上实现目标。

(5)评估标准。整个政策过程,无论是系统评估、方

案评估,还是执行评估、综合评估等,都需要建立合

适的评估标准。

(6)实施效果。实施效果是谋求达到政策目标的过程

结束时所取得的综合成果。

(7)环境。制约或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所有

外在因素被称为环境因素。

(8)信息。政策过程实际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采集、

加工、传递、使用、反馈的过程,即输入——输出—

—输入的过程。

139.邓恩认为政策分析至少包括几个方面?

答:(1)明确问题。

(2)对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进行描述,分

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的过程与实际的结果。

(3)对位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什么样

的结果进行预测。

(4)评价已有和将产生的政策的价值。

(5)以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进行

分析和描述。

140.选择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时应注意什么?

答:(1)要做好数量化分析,要求拥有合格的专业人

员、充足完备的数据资料、相对稳定的分析模型等基

本的、必要的条件,否则,数量化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就值得怀疑。

(2)不能忽视定性方法的有效性,其中包括超理性思

考、价值分析的重要性。由于公共政策本身的社会性,

定性方法的导向性是其他任何方法无法替代的。

(3)在大部分政策分析过程中,理想的做法是将定性

方法与定量方法互为补充、相互印证。但具体如何实

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141.简述系统分析方法的特征?

答:(1)系统分析把所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具有内在

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即系统;进而确定该系统的边界,

使之独立于周围的系统;同时对该系统的组成部分进

行分析,确定各子系统。(2)系统分析重视所给定系

统与外部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内部子系统之间的相

互作用。

虽然系统分析大力地将现代应用数学引入公共政策分

析领域,借助这一工具使公共决策走向定量化、精确

化,但系统分析并不忽视对非计时因素的研究,而将

其作为分析的“难点”来对待。

简述系统分析方法的积极作用?

答:(1)系统分析帮助政策分析人员从整体性的角度

理解政策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政策系统加以

比较;

(2)系统分析鼓励政策分析人员同时对政策系统的各

子系统进行研究,促使政策分析人员注意系统内部的

结构和层次特点;

(3)系统分析强调并突出对未知事物和状态的探索,

使人们能够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不断开

拓新的领域;

(4)系统分析引导政策分析人员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善

于转换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看待政策分析中的

问题。

(5)系统分析促使政策分析人员在考虑政策目标和解

决问题所需的要求和条件时,也同时注意考虑协调、

控制和贯彻执行等问题,并注意进行从目的到手段的

全面调查。

143.简述对现代定性方法的基本评价?

答:(1)现代定性方法是在科学理论和一系列学科群

的基础上建立的;

(2)传统定性方法主要建立在个人和少数专家、参谋

的经验与知识之上,而现代软技术依靠众多的专家或

专家集团,充分发挥群体的智慧和知识优势;

(3)现代政策分析中的定性方法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具

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规范化、程序化特征的基本理论

和具体方法,以充分利用专家群体的创造力;

(4)现代政策分析中的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日益相结

合。

简述现代定性方法的优缺点?

答:(1)现代定性方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定性方法弥补了定量方法存在的不足;

②定性方法通用性大,尤其适用于战略性政策分析以及非规范化的公共政策的分析;

③定性方法有利于调动专家、智囊集团的积极性,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政策定性分析技术具有的弱点和局限性是:

①由于定性分析主要是对事物性质的判断,因此决策方案可能不够准确和具体;

②由于定性分析与研究人员的直觉和个性联系密切,且社会文化、政治因素在定性判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它往往制约人们政策选择的理性程度。

简述价值分析的作用?

答:(1)价值规范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心理诸因素所决定的既成力量,它是政策分析的指导准则,而不是政策过程的结果;

(2)运用价值分析方法,可以了解价值观念的变化与趋向,从而有助于我们把握某种新的价值观念以及价值规范的形成过程,并在政策分析与政策制定中确立新的价值准则;

(3)建立在价值分析基础上的政策分析系统会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能指导人们对政策作出新的选择。

146.简述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及其优点?

答:(1)头脑风暴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①限制议题范围,提出论题或议题的具体要求,使主题突出。

②不能对别人的意见或建议评头论足、提出怀疑,不要放弃和中止讨论任何一个无论是否适当或可行设想。

③创造一种自由讨论的氛围,支持和鼓励与会者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④鼓励与会者对已提出的设想或方案加以改进和综合。

⑤专家发言要简练,但不允许参加者仅仅宣读事先准备好的建议。

(2)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

①它能够发挥所召集专家的共同的智慧,产生专家智能和信息方面的互补效应。

②它使专家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产生“思维共振”作用。

③专家会议所考虑的问题以及所提供的备选方案,比单个成员单独思考及提供的备选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简述定量分析法的作用?

答:(1)它能使有关的知识条理化、专门化,能对一些变量进行即时的比较,并将这些变量与其他一些特殊的变量进行比较;

(2)它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可以为政策分析和决策问题提供比较全面的方案。

(3)它为规定系统的输出提供了判断标准,从而使政策分析人员更容易把握公共政策所面临的复杂而又不确定的问题;

(4)它比其他的政策分析方法更加严密、客观,从而有助于政策分析人员更好地界定问题、明确目标、设计方案,也有助于对政策的执行和评估。

148.简述定量分析法的局限性?

答:(1)定量方法的工具基础是数学,即运用数学方法获得最优解。但要取得最优结果就需要同时满足许多条件,然而这些条件都满足也是很难做到的;

(2)定量方法借助的数学模型在建立时,往往也是依据一定得靠主观判断的假定和研究框架而完成的,因此数学模型的可靠性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3)数学方法运用于常规性问题解决十分有效,但对于大量的非常规性问题,定量方法的应用至今尚不尽如人意;

(4)定量方法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易被大多数人接受或掌握;

(5)定量分析方法处理不好过去的政策和价值标准对公共政策制度化的影响问题,因此可能妨碍政策分析人员做出合理的分析结论。

149.简述公共政策预测的内容?

答:(1)公共政策实施的总体环境和具体条例预测。这一点是政策预测首先要进行的工作。

(2)公共政策的绩效预测。政策预测尤其应注重研究政策的效果与动机问题。

(3)公共政策实施的社会心理因素预测。公共政策靠人去贯彻实施,而且政策实施所导致的利益关系的变化最终也落在每个人身上。因此,政策预测必须包括对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

(4)对政策系统内的各部分的互动、配套和协调进行预测。

150.简述公共政策预测的步骤?

答:(1)确定政策预测目标。在进行政策预测以前,必须明确预测目标,包括明确预测的目的、范围和期限。

(2)进行政策环境的现状调查。进行现状调查工作,是在确定政策预测目标以后紧接着必须进行的步骤。现状调查所提供的数据必须达到一定得精确度。

(3)确定公共政策的合理结构。确定公共政策的合理结构,是搞好政策预测的关键性环节。政策的合理结构,就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政策组织形式。政策的合理结构主要包括两个内容:第一,总体比例构成。第二,政策系统内部的各种比例结构。(4)选择政策预测方法。对不同的预测对象,预测方法应有所不同。在一般情况下,进行一项政策预测,可以同时采用集中方法,然后,再对通过不同方法得到的预测结果进行对照与分析。

(5)对政策预测的结果进行论证。论证政策预测结果,是政策预测工作地重要环节。

151.简述决策咨询的功能。

答:(1)研究咨询功能。这是决策咨询的首要功能,有调查、研究分析、预测、建议四个部分构成。

(2)参与决策的功能。这是指一些咨询机构直接应邀参与讨论政府的政策规划和政策措施或接受政府部门的委托,提出有关公共政策方案,作为政府的政策加以实施。

(3)政策协调功能。这是指一些国家的官方咨询机构被国家法律赋予的协调政策及其理念的功能。

(4)人才开发的功能。这是指咨询机构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担负着为国家公共部门培训和提供咨询人才的任务。

152.简述政策信息咨询的程序?

答:(1)政策信息的收集。政策信息的收集是较为单纯的,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政策决策信息、政策

案例和社会发展状况方面的信息。

(2)政策信息的存储。政策信息的存储形式主要有书

面存储、电脑存储、音像存储、全息存储和光盘存储

五种形式。

(3)政策信息的加工。它是整个政策信息咨询工作地

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咨询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政策信

息的加工具体可分为初步加工和深度加工两个阶段。

153.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宗旨?

答:(1)帮助决策者发现问题、确定目标。这既是决

策者的首要目标,也是政策研究组织的基本任务之一。

(2)为决策者拟制、评估备选政策方案。政策研究组

织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动态信

息,借助于各种定性、定量分析等科学方法,拟制、

列举不同政策方案,提供给决策者参考。

(3)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政策研究组织

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政策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及其以

后,检查执行效果,并将分析意见反馈给政策制定者

和执行者。

(4)构建分析模型和相关理论,发现公共决策过程中

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或相关性。

154.简述政策分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民主化原则。没有民主,就很难有科学的政

策分析,也就谈不上决策的科学化。作为政治系统的

产出项,政策分析理当坚持民主原则。

(2)系统性原则。不仅政策本身可以被看成一个系统,

而且它总是与其他政策相联系,处于一个政策系统之

中。要善于把一项政策置于宏观的政策体系中进行全

面考虑。

(3)协调性原则。政策协调基本上是利益的协调,协

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或保持某种平衡。

(4)多样性原则。该原则强调用多样性这一控制器来

调节系统多样性变化的法规,也就是说,惟有多样性

才能吸纳多样性。

(5)分合原则。该原则要求政策分析人员在对政策系

统做到整体性把握的前提下,实现对其科学的分解和

整合。

(6)预测性原则。预测是根据过去,现在的相关信息,

探求和推测政策分析工作所关心的领域在未来的可能

发展趋势,并估计和评价各种可能产生的结果,鉴于

此,很多学者认为预测是政策制定的灵魂。

*1、公共政策这门学科的特点?答:1)它是关于民

主主义的学问;2)它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3)

它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4)它具有

跨学科的性质;5)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

学问;6)它是一门与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

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2、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1)管制功能;

政策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政策对象不做什么来达成

政策目标。2)引导功能;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

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

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3)调控功能。

公共权力机关的治理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的;或者说,

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实行治理的手段、工具和杠杆。4)

分配功能。从公共政策的界定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

具有价值或利益的分配功能。

3、公共决策分为哪几种类型?答:1)根据最高决策

者数目可划分出首长制与委员会制;2)根据决策使用

的特点可以划分出集权制和分权制。

4、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将政策系统运行分为七个功能

活动环节:答:1)情报2)建议3)规定4)形使5)

运用6)评价7)终止。0。

5、公共政策问题基本属性或特点是什么:答:1)关

联性2)主观性和人为性3)历史性与动态性

6、公共政策问题分析的方法有哪些类型?答:1)边

界分析法2)多角度分析法3)类别分析法4)层次分

析法5)类比分析法6)头脑分暴法7)假设分析

7、进入决策议程条件是什么?答:1)事件或问题

必须明朗而严重。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

的预测性发动。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

过程。

8、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有哪些?答:1)事实求是2)

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

9、政策方案的设计要注意什么原则?答:1)紧扣政

策目标2)规划多重方案3)方案彼此独立4)方案要

有创新5)方案切实可行。

10、政策方案的评估的基本标准是什么?答:1)有

利于元政策的实施2)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有关政策的

目标3)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地少4)实现政策目标

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地小5)政策实施的副作用尽可能

地小等等。

11、确保政策的合理变通,要注意哪几点?答:1)

把握政策的基本精神2)摸清实际情况3)上情、下情

有机结合。

12、什么叫政策执行偏差?它有哪些表现形式》?怎

样做好它的矫正工作?

答:政策执行偏差是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

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

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

式:1)象征式政策执行2)附加式政策执行3)残缺

式政策执行4)替代式政策执行5)观望式政策执行6)

照搬式政策执行。在对政策执行偏差进行矫正时,所

要调整、矫正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政策本身在、

政策执行组织和政策目标群体。政策执行偏差矫正的

主要途径有:政策修正、政策增删和政策更新。对政

策执行偏差的矫正,应采取综合治理的系统方法:1)

完善管理体制2)提高执行员的素质3)科学诊断方法

4)及时跟踪评估5)强化监督控制6)加强舆论宣传

7)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13、从政策评估标准的具体内容来说,事实标准大致

有这样几方面?答:1)政策效率,即政策的投入与

产出的成本与收效之间的比例关系。2)政策效能,即

某项政策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也就是政策成本

与效能之间的比例关系。3)政策效益,即政策目标得

以实现的程度。4)回应的充分性,即既定政策目标实

现以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

程度。5)执行力,即政策执行机构实际具有的整体执

行政策能力与它投入某项政策执行过程的能力之间比

例关系。

14、论述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因素?

答: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因素有:1)政策目标的不确

定性。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

策重叠4)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5)评估者主

观动机上的错误6)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7)政策评估

所需要经费获取不易8)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

15、中国目前政策监督系统主要由哪几个方在组成?

答: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各民主党派2)是

各级行政机关的主管部门或综合管理部门3)是纪检、

监察部门4)是审计、统计部门5)是社会公众和新闻

媒体等。

16、政策持续的却带来很多的积极效果主要表现在哪

些方面?答:1)政策的持续有助于将决策者的思想

贯彻到底从而得到明显的成效2)政策持续有助于保

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3)政策持续可以有效降低政府

的成本。

17、政策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答:1)主观调

整2)客观调整3)目标调整4)方案调整5)关系调

整。

18、试述政策终结的作用?答:1)政策终结有利于

节约政府资源。如果不及时终止一项以过时或无效的

政策,那将是对有效政策资源一种浪费。2)政策终结

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当一项政策在实施中失败旧的

政策终结就以新的政策启动,新的规划诞生以及相关

机构和人员的更新与发展,这无凝有利于促进政策绩

效的提高。3)政策终结可以避免政策僵硬化。政策僵

硬会带来严重不良的后果。4)政策终结可以促进政策

优化。一个社会或国家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

公共政策水平,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力求政

策的优化。

19、阻碍政策终结的力量主要有以下三种?答:1)

政策的制定者2)政策的执行者3)政策的受益者。

20、政策正效力运动过程有三个阶段:政策效力低效

期,政策效力增效—高效期和政策效力递减期。

21、“有无政策”这种方法是测量“纯效果”的主要方

法。

22、学科形成的主要历史条件?

答: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2)决策科学

的形成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23、什么叫政策终结?论述政策终结?

答“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

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

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政策终

结的对象有四种类别:1)功能;2)组织;3)政策;

4)计划。政策终结的方式有:1)替代2)合并3)分

解4)缩减。政策终结作用有:1)有利于节省政府资

源2)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3)可以避免政策缰化4)

可以促进政策优化。

24、“有——无政策”对比分析?

答:这一方法是在政策执行前和执行后这两个时间点

上,分别就采取某一政策和无政策两种情况进行前后

对比,然后再对两次对比结果进行比较,以确定被评

估的那项政策的效果。这种方法的长处是能够比较有

效地将被评估政策的“纯效果”从政策执行后产生的总

效果中分离出来,所以是测量政策“纯效果”的主要方

法。“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分析与“有——无政

策”对比分析的相同之处,就是都把政策对象区分为受

决策影响的目标群体和不受决策影响的群体,并对二

者做比较分析。

25、论术价值分析?

答:1)价值分析是研究人员考察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

及价值规范,并确定价值准则的分析过程和方法。2)

价值分析的作用:①价值规范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

经济、历史、地理、文化、心理诸多因素所决定的既

成力量,它是政策分析的指导准则,而不是政策过程

的结果。②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们的社会需

求与行为方向,因此运用价值分析方法,可以了解人

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与趋势,从而有助于我们把握某种

新的价值观念以及价值规范的形成过程,并在政策分

析与政策制定立新的价值准则。③社会的价值观念并

不因为公共政策系统中个别的决策行为而改变,但随

着整个社会政策系统展开,人们的价值观念将随之而

发生新的变化。3)价值分析的方法,可以从四个方面

展开:①对作为价值观念外在表象的行为方式和需求

结构进行研究,调查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对公共政策所

持的态度与可能的行动。②对价值观念的各个方面进

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识别不同层面的价值观的含义、

范围和变化趋势。③对规范性的价值体系进行分析,

寻求价值规范所蕴含的价值观念。④价值分析的具体

方法包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对上述几

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可以运用决策分析对不同价

值准则的敏感度进行分析;可以通过对经济活动中的

预算分析、劳动报酬关系以及资源分配优先顺序等方

面的分析来透视价值观念及其变化。

公共政策概论练习题(三)(1)

新版公共政策概论练习(三) 第九章公共政策评估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所进行的研究。 A. 政策实施效果B.公共政策全过程 C.政策方案D.公共政策执行 2.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 )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A. 评估调查B.评估实施C.评估执行D.评估完成 3.政策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A) A. 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C.评估总结D.评估完成 4.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 A. 公共政策评估计划B.公共政策评估方案 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D.公共政策评估报告 5.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 B ) A. 事实判断B.价值判断C.经济效益判断D.社会效益判断 6.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 A )

A.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B.经济可持续发展 C.分配社会资源,维护社会公平D.保护环境与人的协调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政策效果评估包括(CD )的整合性评估。 A. 环境发展B.社会公平C.事实层面D.价值层面内容 2.美国的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认为大部分评估标准可以分为的类型包括(ABCD ) A. 技术可行性B.经济和财政可行性 C.政治可行性D.行政操作可行性 3.政策主体通过政策评估获得实施中的现行政策效果的信息后,必须对该项政策的去向作出判断和选择,大致的选择有(BCD )。 A. 政策制定B.政策补充C.政策修正D.政策终止 4.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的阶段(ABC ) A. 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C.评估总结D.评估计划 5.评估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ABD ) A. 采集评估信息B.分析评估信息 C.落实评估资源D.得出评估结论

经济法概论学第一学期试题及答案(完整小抄,考试必备)

电大专科会计学第一学期《经济法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法律是( C ) A.民法 B.经济法 C.宪法 D.行政法规 2.经济法律关系的首要要素是( A )。 A.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B.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C.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D.经济法律关系的体系3.在债的法律关系中( A )。 A.权利主体特定,义务主体特定 B.权利主体特定,义务主体不特定 C.权利主体不特定,义务主体特定 D.权利主体不特定,义务主体不特定 4.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会是( D )。 A.是公司的权力机构 B.是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机构 C.公司的内部监督机构 D.公司股东会的常设执行机构5.股份公司的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不得转让的时间为( A )。 A. 1年 B. 2年 C. 3年 D. 4年 6.我国专利法规定,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D )。 A.以外观设计专利本身为准 B.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 C.以图片和照片为准 D.以表示在图片或者照片中的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7.政府采购应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A )。 A.公开招标方式 B.邀请招标方式 C.竞争性谈判方式 D.询价方式 8.不是税率基本形式的是( C ). A.比例税率 B.累进税率C.浮动税率 D.定额税率9.国务院设立的主管全国审计工作的机构是( B ) A.审计协会 B.审计署 C.审计长 D.审计委员会 10.设立仲裁委员会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登记,负责登记的部门是( A) A.司法行政部门 B.检察院 C.当地政府 D.省法院 11.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的时间是( A )。 A.做出之日 B.送达之日 C.批准之日 D.公开之日12.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主要形式是( A )。 A组织 B国家 C公民 D团体13.我国民法调整的对象是( C )。 A所有的财产关系B纵向的财产关系 C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D经济管理关系14.公司法的调整对象是( D)。A公司内部的组织管理关系和财产经营关系 B公司外部的财产经营关系和生产协作关系C公司内、外部的财产经营关系和生产协作关系D公司内、外部的组织管理关系和财产经营关系15.股份有限公私申请股票上市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即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 C )。 A5000万元 B4000万元 C3000万元 D2000万元16.发行公司债券必须报经国务院( B )。 A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 B授权的部门审批 C财政部审批 D民政部审批17.知识产权是一种( B )。A有形财产权 B无形财产权 C物权 D债权18.消费者因经营利用虚假广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 C)要求赔偿。A广告经营者 B广告制作人 C经营者 D 发布广告的媒体19.我国目前的财政监督机关是( C )。 A立法机关 B政府财政机关 C审计机关D司法机关 20.仲裁庭不能形成统一意见时,做出裁决的依据是( B )。 A少数服从多数B首席仲裁员 C检察院 D法院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 C )。A.所有的财产关系B.纵向的财产关系 C.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D.经济管理关系

国际经济法背诵版

国际经济法背诵版: ●渊源 (一)国际经济条约(二)国际惯例(三)有关国际组织的决议(四)国内立法 (五)其他辅助性渊源: 1.法院判例和学者学说:(1)国际司法判例;(2)国内司法判例 2.学说 ●主体:自然人法人跨国公司国际经济组织国家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Special Drawing Right):宗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2.世界银行集团:世界银行(英文:World Bank,缩写:WB),宗旨:协助成员国经济的复兴与建设,鼓励不发达国家对资源的开发。包括五个机构: (1)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2)国际金融公司(IFC);(3)国际开发协会(IDA);(4)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 (5)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isputes, ICSID)::宗旨在于专为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的投资争端提供国际解决途径,即在东道国国内司法程序之外,另设国际调解和国际仲裁程序 ●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CISG:United Nation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1980,中国1988年1月1日生效) 仅适用于合同的订立和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涉及买卖合同的效力或惯例的效力等问题;不具有强制性 试述FOB/CFR/CIF的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承担/案例 ●术语2010:FOB 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CFR 成本加运费(指定目的港);CIF 成本、保险费加运费(指定目的港) 只适合于海运和内河运输:FOB;CFR、CIF▲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 ●FOB:Free on Board(named port of Shipment)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卖方在指定的装运港,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将货物装到买方指定的船上,即履行了其交货义务。买卖双方各自的责任、费用和风险均以货物装运上船为界。仅适用于海运或内河运输。 1.卖方责任:(1)在出口国承运人所在地将货物交给承运人履行自己的交货义务;(2)承担交货前的风险和费用;(3)自费办理货物的出口及结关手续;(4)自费向买方提交与货物有关的单证或相等的电子单证。 2.买方责任:(1)自费办理货物的运输和保险手续并支付费用;(2)自费办理货物的进口和结关手续等。 Ps:FOB的风险和费用以装运港货物是否装到船上为界线:货物是否“装船(在船上:on board)”构成交货【取代“以船舷为界限”】 ●CFR、CIF 1.术语全称 (1)CFR:Cost and Freight(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成本加运费(指定目的港) (2)CIF: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成本、保险费加运费(指定目的港)。该术语指卖方除必须负有与CFR术语相同的义务外,还必须办理货物在运输途中应由买方承担的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的保险。卖方签订保险合同并支付保险费。货物装船后灭失或损坏的风险及货物装船后所发生的任何额外费用,自货物于装运港装运上船时起从卖方转由买方承担。 [?]

东财--公共政策单元练习题 8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制定 2.政策方案评估 3.政策方案优选 4.政策合法化 5.公共政策法律化 二、单项选择 1.()是指政策目标要素中的指标及其标准在特定的政策目标约束下,能否成为现实以及能为社会所接受的程度。 A.政策目标分析 B.政策方案设计 C.政策目标可行性 D.政策目标 间关系的分析 2.()方案是指从正面保证政策目标值实现的方案。 A.积极方案 B.应变方案 C.机械式方案 D.临时方案 3.根据政策方案的(),可将政策方案分为机械式方案、分析式方案和创造性方案。 A.内容 B.作用的时间 C.优劣 D.获得方式 4. ( )也就是将不同备选方案加以比较,从而选择最佳的备选方案、方案组合或配置次序。 A.政策方案设计 B.政策方案比较 C.政策方案优选 D.政策方案评 估 5.()方案指的是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加工,而获得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措施和方法。

A.创造性方案 B.分析式方案 C.机械式方案 D.应变方案 三、简答题 1.政策制定的特点? 2.政策目标设置有哪些原则? 3.政策方案比较的基本程序? 4.政策制定的存在的误区有哪些? 5.政策合法化的地位与作用? 6.政策法律化程序? 四、论述题 1.论述中国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与经验? 2.谈谈你对政策合法化和法律化的理解? 单元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制定:是指针对公共政策问题提出并选择解决方案的过程,包括目标确立、方案设计、方案评估、可行性论证、方案抉择与通过五个环节。 2.政策方案评估:就是对已经设计出并列举为选择对象的政策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其实施可能收到的效果的综合评定,以及系统的科学的评估,为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是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 公共性:是区别于私人而言,是指政策属于从私人领域中抽离出来的,代表公共利益,而不是少数或个别人利益的。 分配性政策:通过合法化途径,对优惠的对象与契约进行法律认定,对社会中较重要部分的要求予以回应。 规制行政策:利用政府的权威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进行管制和约束 再分配性政策:发挥资源的再调配,以达到社会公平的目的 构成性政策:对政府机构和组织制度进行设计、变更、完善的组织政策 公共政策功能:指公共政策通过执行在现实环境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影响 公共政策客体:指公共政策实施中将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会受到影响的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主体:指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决定、执行、监督等过程的组织、团体、个人。 公共问题: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那些公共性社会问题。 政策执行: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以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

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自由裁量权: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拥有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意志,自行判断、自行选择采取最为合适的行为方式及其内容的一种行政权力 权力:就是一个或若干个在社会生活中即使遇到参与活动的其他人的抵制,仍能有机会实现他们自己的意愿能力。 权威:来自某个确定源泉的某些命令被某个确定群体的人们服从的概率。 政策议程:指那些引起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正式列入商讨、规划、研究的议事程序,以决定政府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政策合法化:指行政首长或相应的立法机构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按照特定程序使各种提议中的政策方案上升到法律或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 公共政策规划:政策行动主体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方案 公共政策决策: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公共政策案例: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

国际经济法重点笔记总结

特征1、调整对象的广泛性是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际税收和国际纠纷解决等。2、主体的复杂性:既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也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3渊源的多样性国际条约、国际经济惯例、各国涉外经济法、司法惯例与学者学说。 子公司:由母公司持有全部或多数股份的,受其控制的企业,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是独立的法律实体。 基本原则国家经济主权原则公平互利原则国际合作以谋发展原则有约必守原则 《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1980年通过,1988年生效 适用范围(1)适用于“营业地在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货物买卖合同”,这些国家是公约的成员国或者根据国际私法规则导致适用某一缔约国法律。(2)公约明确排除以下几种买卖:a.购买以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货物的销售b.经由拍卖的销售c.根据法律执行令状或其他令状的销售d.公债、股票、投资证券、流通票据或货币的销售e.船舶、船只、气垫船或飞机的销售f.电力的销售g.不适用于补偿贸易合同、来料加工合同、来件装配合同和咨询服务合同h.不适用于供应货物一方的绝大部分义务在于供应劳力或其他服务的合同i.双方当事人可以不适用公约,即使他们的营业地所在国是缔约国;他们也可减损公约的任何规定或改变其效力(3)公约不涉及合同及其条款和惯例的有效性问题。不调整买卖合同引起的货物所有权问题。不调整产品责任问题,产品缺陷侵权是卖方是否承担责任的问题未加规定。 对我国所作的保留与合同法的关系实践中的应用 要约:又称发价或发盘。指国际贸易中的一方当事人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的订立合同的建议,如果十分确定并且表明要约人在得到接受时承受拘束的意旨,即为要约。 要约的撤回只要撤回要约的通知消息,先于要约送达被要约人之前或同时送达被要约人 要约的撤销:要约生效以后,要约人还可以将其撤销,只要撤销通知于被要约人发出接受通知之前送达被要约人。不可撤销的要约:1要约载明作出承诺的期限,或以其他方式表明不可撤销2被要约人有理由相信要约不可撤销,并且已经本着对要约的信赖而行动 要约的失效1要约承诺期届满2要约的撤销3受要约人的明示或默示拒绝 承诺:指如果受要约人无条件的对要约人提出的条件表示同意,并作出愿意按此与要约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构成要件:1须由受要约人作出2无条件表示同意,承诺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3承诺须在要约规定的有效期间或合理的期间内作出。对逾期的承诺(迟延的承诺),原则上无效,但虽因受要约人自己的迟延造成的逾期,但要约人毫不迟延地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将其认为该逾期的承诺仍属有效的意思通知受要约

2018年电大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答案小抄已排版【含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单项选择题 1.在消费上,公共物品区别于私人物品的特征的是() A.竞争性 B.排他性 C.自然垄断性 D.顾客导向性 答案:C 2.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是() A.公共性 B.历史性 C.政策引导性 D.管理参与性 答案:A 3.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相同之处是() A.管理的一般职能 B.管理的性质 C.管理的使命 D.责任的性质 答案:A 4.按照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价值、公共管理资源与公共管理手段等基本范畴及其内在逻辑联系建构的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价值与规范、公共资源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以及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其中公共危机管理以及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公共危机管理 B.传统行政管理方法 C.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技术 D.当代公共管理治理的新工具 答案:C 5.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者们由于学科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研究取向上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从而显现出不同的研究途径。美国著名学者波齐曼主张的研究途径是() A.公共政策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 B.管理途径 C.政治途径 D.法律途径 答案:A 6.通过分析公共管理人员怎样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研究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 A.案例分析法 B.实体分析法 C.系统分析法 D.实践抽象法 答案:D 7.提出“政治—行政”二分理论的人物是() A.威尔逊 B.韦伯 C.泰勒 D.西蒙 答案:A 8.组织成员对命令的服从仅仅是基于领导者个人的感召力和煽动力的组织是() A.神秘化组织 B.传统组织 C.合理—合法化组织 D.商业组织 答案:A 9.第一次运用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公共行政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次将公共行政学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使之成为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的学者是() A.古利克 B.厄威克 C.福莱特 D.伦纳德·D·怀特 答案:D 10.揭示了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两大动力:“一是官员想要增加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二是官员们相互之间制造工作”这一理论的是() A.帕金森定律 B.公共选择理论 C.瓦格纳的理论 D.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理论 答案:A 11.提出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的理论是() A.新公共管理理论 B.新公共服务理论 C.公共治理理论 D.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 答案:C 12.提出公民的需要就像“顾客”的需要的公共管理理论是() A.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 B.新公共管理理论 C.公共治理理论 D.新公共服务理论 答案:B 13.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 A.公共经济范式下的公共管理实践 B.公共行政范式下的公共管理实践 C.公共服务范式下的公共管理实践 D.公共责任范式下的公共管理实践 答案:B 14.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基础主要是() A.产权理论、演化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B.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C.演化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产权理论 D.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 答案:D 15.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最明显的动因是() A.政府和社会的需要 B.政府和财政的需要 C.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D.财政和经济的需要 答案:D 16.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初期的改革对象主要是() A.政府内部管理的模式和方法 B.公共部门私有化 C.公共服务代理化 D.建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伙伴关系 答案:A 17.“新公共管理”最初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欧洲现象,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行政改革实践中的() A.政治途径 B.法律途径 C.管理主义 D.宪政主义 答案:C 18.公共组织的本质特征是() A.权威性 B.独占性 C.政治性 D.公共性 答案:D 19.被称为“军队型组织”,又是最常被采用的一种组织结构是() A.直线制 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 D.矩阵制 答案:A 20.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A.政府组织 B.非营利组织 C.准政府组织 D.事业单位 答案:B 21.下列组织属于非营利组织的是() A.国务院 B.妇联 C.红十字会 D.共青团 答案:C 22.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创建科层制理论的是() A.泰勒 B.韦伯 C.梅奥 D.法约尔 答案:B 23.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最重要的特征是() A.民间性 B.志愿性 C.非分配性约束 D.公共性 答案:C 24.领导连续流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管理学家坦南鲍姆和() A.施米特 B.利克特 C.布莱克 D.罗伯特 答案:A 25.强调没有唯一的绝对的合理领导方式,领导的有效性关键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三因素之间的互动的领导理论是() A.特质理论 B.行为理论 C.权变理论 D.变革型理论 答案:C 26.根据行政组织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可以将行政组织体制划分为() A.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B.层级制与职能制 C.集权制与分权制 D.完整制与分离制 答案:A 27.领导机关中平行地设置若干部门,如国务院设各部、委、办;省政府设各厅、局等,这种领导体制属于() A.层级制 B.职能制 C.分权制 D.首长制 答案:B 28.当事情已经按照它固有的规律运行的时候,领导者就不要再左右它,而是让它按自己的方式进行,这种领导方式属于() A.集权型领导方式 B.民主型领导方式 C.参与型领导方式 D.放任型领导方式 答案:D 29.公共领导者素质的核心是() A.领导能力 B.领导沟通 C.领导激励 D.领导协调 答案:A 30.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问题特征的是() A.选择性 B.动态性 C.时效性 D.静态性 答案:D 31.在下列选项中,既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阶段,又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的是() A.政策议程 B.政策沟通 C.政策执行 D.政策评估 答案:C 32.政策生态环境可以分为() A.经济资源环境与政治法治环境 B.社会总环境与工作环境 C.社会文化环境与国际环境 D.输入—输出环境 答案:B 33.公共政策发展对实现公共管理的价值是() A.公共政策对公共管理的价值进行规制和调节 B.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履行各项功能的基础 C.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又贯穿于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 D.实现公共管理价值导向与建构公共管理运作平台 答案:D 34.公共政策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发挥的主要功能不包括() A.行为引导功能 B.利益协调与分配功能 C.行为限制功能 D.调控和规制功能 答案:C 35.选择政策工具的基础原则是() A.以公共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 B.以个人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 C.以团体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 D.以群体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 答案:A 36.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一切资源的最根本的特征是() A.再生性 B.社会性 C.生物性 D.能动性 答案:D 37.通过霍桑实验,形成人际关系学派,奠定行为主义理论基础的学者是() A.梅奥 B.马斯洛 C.弗鲁姆 D.麦格雷戈 答案:A 38.20世纪80年代,起因于对日本管理模式的研究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 A.科学管理理论 B.企业文化理论 C.现代管理理论 D.行为主义理论 答案:B 39.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交叉方式来全面评价员工绩效的评估方法是() A.目标管理评估法 B.360度评估法 C.行为对照表法 D.行为锚定评价法 答案:B 40.中国开始探索公务员制度的时间是()年 A.1988 B.1992 C.1993 D.1978 答案:C 41.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始于19世纪中叶的()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房地产“限购令” 内容摘要: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性和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不成熟,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收入比过高、房价涨幅过快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不少城市出现了房价增长幅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相协调的现象。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试图抑制房地产过快上涨,而“限购令”无疑是其中调控力度最强的政策,足以体现出中国政府打压房价,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决心。笔者试图结合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来分析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以及效果,并就这项政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案例回顾 (一)“限购令”的出台: 我国于2010年出台“限购令”,通过加大对购房者购房条件的限制来打击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行为,控制房价过快增长。2010年4月17日,“新国十条”出台,其中第3条明确指出要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条例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新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根据其房地产现状陆续颁布“限购令”。2010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率先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2010年9月29日国家多部门再次出台调控新措施,其后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陆续公布“限购令”。随后有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等16个一二线城市推出限购政策。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通知明确规定,原则上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能够提供当地一定年限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定年限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要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售房。通知还指出,已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凡与本通知要求不符的,要立即调整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并加强对购房人资格的审核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尚未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在2月中旬之前,出台住房限购实施细则。其他城市也要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出台住房限购措施。 2011年8月17日,住建部下发二三线城市限购标准。12月,住建部知会地方政府,对于限购政策将于2011年年底到期的城市,地方政

国际经济法复习资料整理汇总

了解: 1.国际经济法的调整范围:有关国际贸易的法律制度与规范;有关国际投资的~;有关国际货币与金融的~;有关国际税收的法律制度;有关国际组织及其交往的法律与制度。 2.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同:国际性、互助性、基本原理 VS国际公法①主体(国家、政治经济组织) 异②渊源(国际公约) ③调整对象(国际政治关系) ④解决争议的方法(赔礼道歉战争) 同:主体、国际性、基本原理 VS国际私法①调整关系(民事流转关系,人身非财产关系) 异②法律性质(冲突法,间接调整) ③解决争议的方法(不接受仲裁不适用) 3.基本原则:①经济主权和对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②公平互利③国际合作与谋求发展(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南北合作【发展中与发达】) 4.WTO 《建立WTO协定》 《关贸总协定》GATT WTO的法律文体体系——“一个协议四个附件”《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 另外三个附件 WTO的基本原则体系及例外 ①最惠国待遇原则(MFN: Most Favoured Nation Treatment):一方保证把它 给予任何第三方的贸易优惠(如低关税或其他特权)同时也给予对方。

MFN的例外: a)区域经济安排 b) 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的差别和特殊待遇(如普遍优惠制) c) 边境贸易 ②国民待遇原则(NT:National Treatment):即在其他成员的产品或服务、服务提供者以及知识产权所有者和持有者进入本国后,其所享受的待遇不低于本国产品或本国服务、服务提供者及知识产权所有者和持有者享受的待遇。 NT的例外: a) 政府采购 b)仅对某种农产品的国内生产商提供的补贴 5.国际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区别 ①无形性 ②主体的跨国流动性 ③多样性 ④复杂性(法律、政策) 6.服务的提供方式 ①跨境服务②过境消费③商业存在④自然人流动 7.《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产生、特点、宗旨、主要内容、影响 全称: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产生:GATS 是 1982年美国在GATT部长级会议上提出进行多边服务贸易谈判的建议,1986年的“乌拉圭回合”谈判将服务贸易纳入谈判议题。直到1993年12月“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时,通过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994年4月15日正式纳入多边贸易体质的管辖范围。 宗旨:通过建立服务贸易多边规则,在透明和逐步自由化条件下扩大全球服务贸易 主要内容:

2018年最新自考公共政策学通关宝典小抄版

自考公共政策学考点汇总小抄版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 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 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2.公共政策学三个学科要素P62:①研究对象; 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3.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P67: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 决策行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 性强的决策行为;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 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政府组织即公共权 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 核心和重点。)具体来说: (1)公共政策P68: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 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 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 定和实施的政策。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①具体 的个别政策;②政策群和政策链:A 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 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 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B 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 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 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 性的一系列政策。③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 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2)政策系统P70: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 视的四个突出问题:①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 决策者的类别差异;②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 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③公共政策的 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④ 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 线性结构、职能结构、线性—参谋结构、矩阵结 构】 (3)政策过程P72 4.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P73:(1)研究程序 的设计:①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②确定假 设;③收集系统资料;④资料分析;⑤做操作 性研究;⑥撰写研究报告。(2)政策研究的资 料收集方法P76:A.一手资料的收集:①无结构 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 参与观察法;B.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 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 料分析法。(3)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P78:系统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历史分析 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方法、经济分析方 法、制度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 5.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P84:(1)核心概念: 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2)次级概念: 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和从属性概念;它是公共 政策学的研究不断深化的表现;(3)边际概念: 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为公共 政策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的发展P87:(1)史官制度; (2)策士制度;(3)谏议制度;(4)科举制度。 7.公共政策在西方的发展P92:(1)20 世纪前 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P93:①系统论、信 息论、控制论的产生;②决策科学的形成;③ 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④ 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2)公共政策学的诞生P97:公共政策学诞生 于20 世纪50 年代;1951 年,美国著名政治 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视野和方 法的近期发展》,被称为是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 作,并首次提出和界定了“政策科学”这一概 念,被人们认作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公共 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3)公共政策学 发展的初期阶段(50 年代到60 年代初期):① 在政策分析的定量方法和技术方面,尤其是在 系统分析,运筹学,线性规划以及成本-收益分 析等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②许多政治家日益重视政策科学的公共政策取 向,投身公共政策学研究。(4)公共政策学发 展的第二个个阶段(20C60 年代后期):①标 志:德洛尔《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使用》和《政策科学 构想》;②取得的成就P100:方法论的多样化; 对政策研究重点的转变;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 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公共政策 比较研究开始起步。(5)公共政策的近期发展 (20C90 年代):①课题选择的新取向;②方 法论的非科学趋向;③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 8.公共政策学的引进及其中国化P104:公共政 策学引入中国,台湾早于大陆。 9.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和意义P113:(1)是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简答题全解.docx

公共政策学简答题 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与基本功能: ( 1)基本特征:阶级性、目标性、强制性、相对稳定性 ①阶级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一定的公共政策总是要为一定的统治阶级的利益 服务的,超阶级的公共政策是不存在的。 ②目标性:在公共政策中,目标集中体现了社会成员的需要和利益追求。 ③强制性:公共政策作为社会公共权威所选择或制定的一种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有其 合法性基础并且具有权威性,因而它对于社会成员特别是目标团体具有约束 力和强制力。 ④相对稳定性:只有保持政策一定的稳定性,才能有利于特定社会问题的最终解决和 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但是其稳定性又是相对的,需要根据具体事实进行 调整。 ( 2)本质属性:公共性是公共政策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判一切公共政策的基 准性价值,成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精神。 ①阶级性和社会性:这两方面是紧密相联的,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②超前性 ③系统性:即公共政策往往不是孤立的,它们应是一个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是一个整体 ④合法性:这是极其重要的政治要求。 (3)基本功能:指公共政策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功效与作用。从其对社会 所起到的基本积极作用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分配社会资源;规范社会行 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 2、公共政策学产生的背景: 公共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于美国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公共政策作为一门学科而出现,既是当代世

界中社会、经济和政治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与战后美国特殊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虽然导致公共政策学科产

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更直接的原因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问题的压力;政府管理的需要;政治科学的发展;其他学科的发展。 4、经验决策模型的基本观点: 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并非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政策制定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决策者要依据现有方案,通过与以往政策的比较,考虑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对以往政策进行局部的、小范围的调适,逐渐把一项旧的政策转变成一项新的政策。①决策者不必企图调查与评估全面的政策方案,其只要着重于那些与现存政策只具有渐进性的差异者就可以了。 ②决策者只要考虑几个有限的政策方案就行。③决策者对每个方案,只评估几个可能产生的重要后果而已。④决策者所面对的问题,一直在重新的界定。渐进主义斟酌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调适,其结果使得问题较易处理。 ⑤社会问题没有单一的解决方案,而是透过分析与评估的过程,永无休止地对所面对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的指正。 ⑥渐进决策是补救性的,其适应于减轻现行的具体的社会问题,但较少着重于将来社会目标的增进。 5、传统公共政策过程模型的成就与局限: (1)过程模型的主要贡献 首先,过程模型简化了复杂的政策过程。 其次,过程模型带来了众多关于公共政策过程各阶段研究的成果,加深了人们对政策过程的认识,丰富了政策科学理论和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 第三,过程模型为全面了解现实的政策运行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概念框架,尤其是它与常识相一致,易于被接受、把握和运用于实践之中。 第四,对于政策过程的强调,使研究不再严格地依附政治科学中逐渐增多的公共行政和制度的研究,以及在经济学偏好中的准市场研究。 (2)对过程模型的主要批评 第一,“阶段模型并非真正是一个因果关系模型”,也就是说,它并不适合预测,或者甚至指示一个阶段怎样导致另一个阶段。

杨帆国际经济法讲义

国际经济法讲义(2012年) (一)国际货物买卖法律制度 1、国际贸易术语(性质属于国际惯例) 《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1)根据卖方义务从小到大分为EFCD四组,其中卖方义务最小的为EXW(工厂交货),卖方义务最大的为DDP(完税后交货) (2)除了EXW和DDP,其余的均为卖方完成出口手续,买方完成进口手续 六个常用的贸易术语 FOB、CIF和CFR 区别: 共同点:(1)风险转移的时间相同:装运港越过船舷

(2)交货地点相同:装运港 (3)进出口手续办理相同:卖方办出口,买方办进口 (4)适用于相同的运输方式:海运和河运 使用时特别注意的事项: FOB:两个充分通知:买方租船后给卖方充分通知;卖方交货时给买方充分通知CIF:如果买方没有特殊要求,卖方只有义务投保海运最低险(平安险) CFR:卖方交货时给买方充分通知 FCA、CIP和CPT (1)货物风险自卖方将货物交给第一承运人时转移; (2)交货地点为第一承运人所在地; (3)适用于一切运输方式; (4)其余各方面FOB和FCA、CIF和CIP、CFR和CPT一一对应。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特别注意:如果要使合同适用《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应在合同中明确表明。例如:CIF(指定地点)适用《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或Incoerms?規則2010)。 (1)将13个贸易术语减少为11个 《2010年通则》用两个新术语:DAT运输终端交货(……指定目的地)和DAP目的地交货 (……指定目的地)代替了《2000年通则》中的DAF、DES、DEQ和DDU术语。 DAT和DAP术语都规定需在指定目的地交货,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在DAT术语下,卖方承担将货物从运输工具上卸下并交由买方处置的义务;而在DAP术语下卖方只需将货物交由买方处置即可,无须承担将货物从交通工具上卸下的义务。 D组只剩三个术语:DAP(运到)、DAT(运到、卸下)和DDP(运到、卸下、完税)。 (2)根据使用的运输方式将11个贸易术语进行分类 《2010年通则》没有使用《2000年通则》那样按组别分类的方式,而是按照适用的运输方式不同将11个贸易术语分为两大类: ①适用于任何单一或多种运输方式的术语有七个: EXW(工厂交货)、FCA(货交承运人)、CPT (运费付至)、CIP(运费及保险费付至)、DAT(运输终端交货)、DAP(目的地交货)和DDP(完税后交货)。 ②只能适用于海上和内陆水上运输的术语有4个: FAS(船边交货)、FOB(船上交货)、CFR(成本加运费)和CIF(成本、保险费加运费)。 特别提示:虽然《2010年通则》改变了《2000年通则》对贸易术语的分类方式,但是,《2000年通则》E、F、C、D四组术语下卖方义务从小到大的规律并没有发生变化,在进出口手续办理方面的规定也完全相同。 (3)《2010年通则》改变了《2000年通则》关于FOB、CIF和CFR三个术语以越过船舷为风险转移的规定,而代之以将货物装运上船。 (4)将贸易术语也适用于国内贸易 传统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只在国际销售合同中运用,此种交易的货物运输都需跨越国界。《2010年通则》正式认可所有的贸易术语既可以适用于国际贸易也可以适用于国内交易。

小册子公共政策概论选择和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权威性的分配。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系统性。 .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 .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全球性。 .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政策方案规划。 .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 .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年出版的《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政策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大众传媒。 .在经济学范畴中,正负效应的总和是个人福利。.在自上而下研究途径中政策被视为高层决策者的财产。 .在我国,政策过程的一大特点是党政二元结构。.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威廉?邓恩。 .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詹姆斯??安德森。 .自上而下模式是以古典的行政模式为基础的。 .自下而上研究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为出发点。 .“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德瑞。 .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 .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政策目标。 .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枢纽地位。.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重视理性。 .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执行》出版作为标志。.政策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评估准备。.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 分配的科学指的是政治学。 .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 政策的学科是经济学。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 指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利益。 .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 途径的是学者保罗??萨巴蒂尔。 .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 配是学者戴维?伊斯顿。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 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 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公共政策主体。 .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 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 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 .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 称为目标群体。 .从系统论角度看,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 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资、信息和能量交 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 成的有机整体。 .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国内政策环 境。 .文化环境不包括心理文化。 .荷兰经济学家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 类的学者。 .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公共责任。 .首选的政策工具是自愿(自主)性工具。 .《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文??休斯。 .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 的初步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 算方法。 .由负责政策制定的具体组织来进行的是功能论证。 .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坎贝尔的实验理论。 .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前提。 .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基础。 .福利经济学之父是庇古。 .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 准则是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 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 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利益纠纷。 .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诺斯。 .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戴伊。 .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看作经济 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中起着根本性作用。 .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 二、多选题 .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包括系统性互动性联动性与 定向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稳定性与突发性。 .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 合分配落实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非官方决策者官方决策者。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直接引导间 接引导。 .公共政策环境主要包括国内政策环境国际政策环 境。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包括以“问题感知”体悟 “问题情境”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以“问 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以“问题陈述”建立“正 式问题”。 .公共政策环境的特点包括系统性互动性联动性与 定向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稳定性与突发性。 .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评估实施评估总 结阶段。 .公共选择理论的特征有个人主义的方法论理性经 济人假设交易政治学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 析。 .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政治领域的合法性功 能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功能社会领域的凝聚性功能 法律领域的限权和授权功能。 .公共政策政治学分析模型主要包括精英分析模型 集团分析模型。 .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它的含义包 括集体性规则性。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源自个人间的 社会契约政府职能政府失灵。 .价值分析标准的类型分为义务论标准目的论标准 本质论标准品德论标准。 .价值评价的一般原则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 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兼顾与急需的统一择优 与代价的统一。 .经济学从稀缺性角度看待人类行为,主要包括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采用的检验社会经济福利的标 准是国民收入的大小国民收入的分配。 .帕顿和沙维奇认为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描述性 理论规范性理论批判性理论。 .政策的导向是观念行为的导向。 .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指相互联 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政府认同社会问题并使其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 件属于政府职能权限范围内的事务属于政府能力范 围内的事务。 .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目标方案。 .政策执行的特征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分析“服从”观 点“务实”观点。 .政策效果评估包括事实层面价值层面内容的整合 性评估。 .政策主体通过政策评估获得实施中的现行政策效 果的信息后,必须对该项政策的去向作出判断和选 择,大致的选择有政策补充政策修正政策终止。 .政府利益的表现形式政府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地 方利益、部门利益等小集团利益整个政府的机构利 益。 .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 官方决策者非官方决策者。 .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根据受“问题”影 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 调节性问题再分配问题。 .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提出的推动社会问题加 速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包括政治领导者危机事 件抗议活动传媒曝光。 .美国的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认为大部分评估 标准可以分为的类型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和财政可 行性政治可行性行政操作可行性。 .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 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其定义内容包括公共政策 的实质是分配分配的内容是价值分配是面向全社会 的分配的行为与结果具有权威性。 .美国学者波齐曼提出目前存在的公共政策分析途 径包括来自传统公共行政的“政策途径”,即途径 产生于工商管理,由私营组织管理和经济理论相结 合,介入到传统公共行政学之中的“商业途径”, 即途径。 .国内政策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环境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