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末代皇帝溥仪弟弟溥任去世,曾当老师每月58块养活5个孩子

末代皇帝溥仪弟弟溥任去世,曾当老师每月58块养活5个孩子

末代皇帝溥仪弟弟溥任去世,曾当老师每月58块养活5个孩子
末代皇帝溥仪弟弟溥任去世,曾当老师每月58块养活5个孩子

末代皇帝溥仪弟弟溥任去世,曾当老师每月58块养活5个孩子

溥任旧照

法制晚报从溥任家人获悉,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任4月10日下午三点去世,享年97岁。

爱新觉罗·溥任,又名金友之,1918年9月生于北京什刹海北岸摄政王府。1947年在父亲载沣的支持下,他创办北京竞业小学,至1988年退休。他曾任北京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退休后致力清史研究,发表了《晚清皇子生活与读书习武》、《纳兰性德与〈通志堂集〉》、《清季王府于饮食医疗偏见》、《醇亲王府回忆》等文,还整理了其父载沣的《使德日记》等。

2014年9月29日,溥任特别授权代理人黎园在其博客“黎园聊斋”发表声明,称当时上演的人艺话剧《公民》存在大量失实情节及低俗化语言,存在丑化溥仪及妻子婉容形象的问题,要求人艺方面立即澄清并作出解释,否则将保留

向中央主管部门反映相关问题、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随后,北京人艺党委书记马欣接受媒体采访表示,人艺对此不做回应,“我们信任作者,也只对作者负责任,所以不会停演,而且话剧本来就是边演边改的艺术,我们会将这份声明当作观众的正常反馈,进行分析和研究。”

话剧《公民》由林兆华导演,孟冰编剧,冯远征、卢芳等主演,从去年9月18日至10月7日在北京首都剧场上演。该剧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主角,描写了他从走出抚顺战犯管理所,到成为新中国公民,开启全新人生阶段的故事。演员冯远征在剧中出演溥仪一角,溥仪的妻子婉容由卢芳饰演。

溥任旧照

【延展阅读:末代皇弟的世纪人生】

原文刊于2011年9月25日新华网

1918年的秋天,当溥任降生在什刹海边的醇亲王府时,他的同父异母的大哥——溥仪被赶下皇帝的龙椅已有七年。七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溥仪成为中国的末代皇帝。

童年时的溥任,几次为数不多的“出门儿”就是和父亲一起到紫禁城的后殿去看退了位的大哥。

如今,溥任有时也会到什刹海和故宫旁的皇城根公园散步。不过,93岁的高龄已经将其跌宕起伏的人生记忆彻底打成碎片,“这么好的地方你怎么不早点带我来。”老人向陪他散步的保姆抱怨道。他已经忘了,这是自己幼年时多么熟悉的地方。

(1)

与紫禁城一街之隔的南锣鼓巷深处,一个毫不起眼的四合院落,溥任在这儿已住了30多年。

这是他和第二任妻子张茂滢的家。8年前张故去后,家中只剩下溥任和保姆。与结发妻子金瑜庭共育的5个儿女们都各自有家,只能轮流过来陪伴老人。

小院空旷陈旧。甬道和前院多年失修,原来堆放杂物和养猫的东、西厢房已几近倒塌,只有刚刚翻新过的后院和院中四棵高大的椿树还透着些许生机。

溥任爱书喜石头,以前身体好时,出门必买书,遛弯就捡石头。在老人居住的正房里,到处堆满的书和石头,使房间拥挤逼仄。

幼年时跟随宫廷画师学画的溥任,擅长山水绘画,书法工楷书。在改革开放后他也多次赴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参加书画展。

“现在身体不行了,人也糊涂了。”溥任的长子、北京市民委副主任金毓嶂说,这些年父亲已闭门谢客,就连爱新觉罗家族最近在天津举行的书画展,老人也不能前去,“很遗憾”。

由于年事已高,溥任的双耳前几年就已完全失聪,家中的几个小黑板是专门用来和人交流的。看着记者在黑板上写的“祝您长命百岁”,老人一字一字地

念着,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虽然是满清皇族,但出生时已是民国年间的溥任,并不会讲满语,一张口就是纯正地道的北京话。

老人爱吃甜食,这也许是过去王府生活留下的唯一饮食习惯了吧。天气热时常常以点心当正餐。照顾溥任已十多年的保姆李阿姨说:“老爷子最爱吃豌豆黄”。这是北京有名的宫廷小吃。

虽已无社会活动,但天气好时,溥任还是会在孩子或保姆的陪伴下出去走走。李阿姨说,回来时老人常用脚抵着大门不肯进来,“他喜欢在外面逛”。

在溥任居住的胡同里,老街坊们都知道自己有位“皇弟”邻居,见面总称呼他“金四爷”。

溥任身份证上的名字叫“金友之”。按照清帝逊位时的规定条款,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在辛亥革命后全都改了姓氏,“金”是其中的一个。

(2)

“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溥任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子女的教诲。

溥任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自己:不靠爱新觉罗家族,不吃祖宗饭,愿做自食其力的人。他说,“这一点我和启功很像”。

1947年,29岁的溥任在父亲的支持下,在王府的家庙办起了竞业小学,外聘老师的工资和学校的一切开支,都靠变卖王府的东西来维持。担任校长的溥任在老师人手紧张时,也亲自教书。“我还在那个学校上过半年的学呢。”金毓嶂回忆说。

1957年,溥任将小学连同房产,全部交给了国家。之后,他先后在西板桥小学和厂桥小学教书,直到70岁才退休,在三尺讲台上整整度过了40年的

粉笔生涯。直到现在,他最喜欢别人对自己的称呼还是“金老师”。

一生执教的溥任,履历上的出身都是填的“职员”。这样的出身也使得他们一家在“文革”中虽遭抄家之难但并无大祸。

“金老师”如今的退休工资有三千多元,“刚够付两个保姆的工资的,其他的生活开支就是我们几个子女负责。”金毓嶂说。

毕竟自己的家族曾是中国大地二百多年间的主事之族,当年在为子女建议职业方向时,溥任说“我们这样的家庭情况,不适合搞文史”。

“所以,我们兄妹几个当年考大学时都选择了理工专业。”毓嶂说。

老大金毓嶂毕业于北京地质大学,之后远赴青海一干就是18年,如今是家族中“职位”最高的人——厅局级干部。二弟现在是北京工业大学的教授,三弟和大妹都是中学的高级教师,小妹当年去内蒙古插队回京后当了工人。

溥任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中,有五个共产党员。毓嶂说,父亲很支持孩子们入党,他认为是“积极向上的表现”。

溥任和自己的5个孩子全都出生在醇亲王府,都是见识过王府生活的皇裔子弟,但正像溥任自己说的那样:“我和我的子女们正是以社会主义新中国公民的身份,参与到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中,并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

溥任旧照

(3)

现如今在世的人中,没有谁比溥任和清朝皇室关系更密切了。他的大哥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他的父亲是中国最后一个监国摄政王,他的二伯是大清光绪皇帝。在自家四兄弟中,溥仪无后、溥杰已故、溥倛早夭,溥任一家成为爱新觉罗核心家族延续至今的唯一香火。

近一百年间,爱新觉罗和所有中国的家族一样,经历了大历史的颠沛流离。从出生后就一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溥任,亲见、亲历着家族命运的转折。对于这一切,溥任的看法是:“历史耀晦已固,我们尊重它的存在”。

1949年10月,溥任出面将醇亲王府卖给了国家。同年底,他搬离了这个自己生活了31年的家。如今,这里是国家宗教局的办公地点和宋庆龄故居。

堂上一呼阶下百诺、锦衣玉食的优裕生活能过,当小学老师靠每月58块钱养活5个孩子的日子也能过。淡泊名利的溥任在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将家藏文物、珍版图书无偿捐献给国家,其中包括醇王府的金印和《二十四史》等。

晚年的溥任还设立了友之奖学金,用来资助民族学校里的贫困孩子们,而资金来源全部靠自己的书画作品。

包括溥任在内,爱新觉罗家族出过不少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和父亲一样都是北京市政协委员的金毓嶂说:“这说明党的统战工作做得好。”

1994年,退休后的溥任又被聘为北京市文史馆馆员。此后,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清史的研究中,遇有涉及晚清历史的重大谬误时还予以一一匡正,“现在不纠正,等我死了就没人见证了,就更弄不清事实真相了……”

明年初,溥任和长子金毓嶂共同完成的讲述家族历史的书籍也将面世,其中涉及两代醇亲王的部分都是由溥任亲自撰写。

辛亥革命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爱新觉罗,一度成为讳莫如深的姓氏,谁用就意味着要“阴谋复辟”。但现如今,点开百度“爱新觉罗”贴吧,几百上千的人自称是爱新觉罗后裔,甚至在台湾还出现过三个假的溥任。为此,溥任还通过台湾的《中国时报》来揭穿骗子。

“都21世纪了,谁还留恋清朝呀。不过是为了一己私利,才如此招摇过市罢了。”溥任和他的子女们对这些现象都觉得“好无意思”。

金毓嶂说:“其实我们和大家一样,靠自己的劳动吃饭,有皇族血统又有什么不同呢?”

虽然对皇族身份十分低调,但谈到“爱新觉罗”的新生,溥任说:“我和我的家族怀着感激之情,为祖国的强大、民族的昌盛,安稳康达地走过这60多年的历史而倍感欣荣。”

如何解读《末代皇帝》最后年迈的溥仪在太和殿同小红卫兵之间的镜头

如何解读《末代皇帝》最后年迈的溥仪在太和殿同小红卫兵 之间的镜头? 【知乎用户的回答(106票)】: 是为了揭示人性: 蝈蝈是小溥仪登基后没多久就放在那里的,是他的过早被割断的童年的象征,暗示他的童年并没有被彻底扼杀,而是被他藏在了皇帝的那套样子后面。他回太和殿,其实并不是去重温帝梦,而是去寻找自己在那里被割断的童年。 红小兵(小红卫兵)则是当时的人们的童年,已经被红色侵蚀了大脑,但是依然留存有基本的童心。 童心即纯洁未受成年世界干扰和侵害的基本人性。所以这段的含义是:无论是当年的皇帝,还是现在的红小兵,本质都是同样的人,都具有基本人性,他们的形象和观念的不同,其实是外在的世界强加给他们的一套装饰而已,所以尽管他们朝代相隔,文化概念迥异(太和殿的宝座在他们心目中分别是不同的地位),在面对“蝈蝈”这个童年的物化象征时,依然能有交集。 而之前碰到当时的监狱长(老演员英若诚--英达他爸演的,很棒)则是说明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所有成年人无论是非观改变与否,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非理性的洪流中,即使溥仪不停向红卫兵辩解说这是个好人,也无济于事,人们只有

回到真实的自我,即童年初稚,才能守住自己的一寸内心之地,不随波逐流。这也是为后面溥仪回到太和殿寻找自己的童年(蝈蝈)做一个铺垫。 其实整部片子的基调,就是在强调溥仪和千万大众一样,不是神,只是个人,是个在历史岁月中身不由己的人。【IndulGe的回答(12票)】: 片段解读是不好的,当然,电影的结尾大部分都有模式,这属于其中的一种“模式” 具体说来,蝈蝈和笼子的结尾至少有四层含义 1指,溥仪个人个他的生活 2点,他个人的回忆,反思和升华 2喻,中国社会 3思,时代与命运的抽象问题 具体说来,这个结尾最集中地体现出了电影的“意义”问题,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前两个意义,这两个意义是有区别的,虽然对象相同。 1结尾的镜头的确暗语溥仪的个人生活,但是要注意,这只是第三者眼里,电影呈现给我们的溥仪的生活,我们看到的是“总结式”的。我们可以像一个叙述者或者听众那样去考虑整部电影,考虑整个溥仪的一生。这层隐喻是旁观的,更客观的。比如读为,溥仪的人生是无法选择的,而到了他迟暮之年,他终于摆脱了命运的竹笼。

末代皇帝溥仪简介 溥仪的一生

末代皇帝溥仪简介溥仪的一生 对于溥仪这个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随着各类有关他的影视剧的播出,溥仪末代皇帝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穿着西装,带着眼睛,看不出一点封建帝王的影子。清朝末年的皇帝都是悲剧性的人物,特别是光绪和溥仪。这两个醇亲王府的孩子,并没有当皇帝的想法,却仅仅因为慈禧太后的命令,而不得不进入那个吃人的皇宫,进而开始了自己悲剧性的一生。不过溥仪比光绪帝稍好的,便是抚养他的是隆裕皇太后,至少给了他母爱,而光绪帝的一生则皆是悲剧的。 溥仪全名爱新觉罗溥仪,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在北京醇亲王府出生。溥仪字耀之,号浩然,乳名午格,年号宣统。他是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退位昭示着,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束。 溥仪和光绪帝同出醇亲王府,溥仪是清宣宗道光帝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之子,母亲是摄政王的嫡福晋苏完瓜尔佳氏。溥仪被抱进皇宫的时候还是一个孩子,什么也不懂,实际上他的继位也是突如其来的。 维新变法之后,慈禧太后对光绪帝就已经很不满。不仅是把他囚禁在瀛台,最重要的还是想要将他废除。所以在光绪皇帝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慈禧太后一早就指定了一个孩子来接受皇位。这个孩子却不是溥仪,而是载漪的儿子溥儁。 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8年,慈禧太后颁布懿旨,由载漪的儿子溥儁做大阿哥,将来继承同治为嗣,兼祧光绪皇帝为嗣。后来又不知是何原因,在光绪二十七年的时候,废除了大阿哥这个名号。随着慈禧太后的年岁渐长,在光绪帝病重之时,因为无嗣,因此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下令将溥仪养育在宫中。

已经折了一个孩子进去那个吃人的皇宫,所以一听到要将溥仪抱入皇宫的消息,醇亲王府愁云惨淡。溥仪的祖母老福晋,刚听完载沣带回来的的懿旨就晕厥过去。但慈禧太后的旨意不能反抗,来接人的太监仍然进入了亲王府中。也不知道是小小年纪对于离开亲人的害怕,还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预示,溥仪对来抱自己的太监连哭带打,不愿让太监抱走自己。最后的结局却不是溥仪一个孩子能够反抗的,所以最后他还是被自己的乳母王焦氏抱进了皇宫,开始了自己的末代皇帝生活。 不久光绪皇帝去世,慈禧将溥仪过继给同治皇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登基之后溥仪尊祖母慈禧太后为太皇太后,尊叶赫拉拉.静芬为隆裕太后。是日,慈禧太后病逝。尊封文宗祺贵妃为祺皇贵太妃,穆宗瑜贵妃为瑜皇贵妃,珣贵妃为珣皇贵妃,瑨妃为瑨贵妃,大行皇帝瑾妃为瑾贵妃。 登上皇位的溥仪还是一个孩子,自然不可能担起治理国家的大任。因此封其生父为摄政王,朝政由其生父醇亲王和隆裕太后共理。那个时候的清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走向了末路,不见一丝生气了。溥仪在冰冷的皇宫,度过了自己为皇的三年生涯,远离自己的亲人,好在还有隆裕太后的关爱。 溥仪为帝三年之后,在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各方的压力之下,隆裕太后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就这样溥仪结束了自己封建帝王的生活。因为在商量退位事宜的时候,新政府给了清王朝宗室许多优惠条件。包括每年生活费和继续在皇宫生活等等。之后溥仪经过了短暂的帝制复辟,1917年7月12日复辟帝制宣告失败。 1932年溥仪在日本关东军的策划和扶持下就任了伪满洲国的皇帝,年号康德,又称康德皇帝。1945年日本战败,8月19日被苏联红军俘虏,五年后被遣返回中国,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1959 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出狱。1967年因病在北京去世,著有《我的前半生》一书。 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一位极为悲剧的皇帝,他的一生都未能

皇帝故事-末代皇帝溥仪简介 溥仪的一生

皇帝故事-末代皇帝溥仪简介溥仪的一生 对于溥仪这个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随着各类有关他的影视剧的播出,溥仪末代皇帝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穿着西装,带着眼睛,看不出一点封建帝王的影子。清朝末年的皇帝都是悲剧性的人物,特别是光绪和溥仪。这两个醇亲王府的孩子,并没有当皇帝的想法,却仅仅因为慈禧太后的命令,而不得不进入那个吃人的皇宫,进而开始了自己悲剧性的一生。不过溥仪比光绪帝稍好的,便是抚养他的是隆裕皇太后,至少给了他母爱,而光绪帝的一生则皆是悲剧的。 溥仪全名爱新觉罗·溥仪,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在北京醇亲王府出生。溥仪字耀之,号浩然,乳名“午格”,年号宣统。他是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退位昭示着,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束。 溥仪和光绪帝同出醇亲王府,溥仪是清宣宗道光帝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之子,母亲是摄政王的嫡福晋苏完瓜尔佳氏。溥仪被抱进皇宫的时候还是一个孩子,什么也不懂,实际上他的继位也是突如其来的。 维新变法之后,慈禧太后对光绪帝就已经很不满。不仅是把他囚禁在瀛台,最重要的还是想要将他废除。所以在光绪皇帝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慈禧太后一早就指定了一个孩子来接受皇位。这个孩子却不是溥仪,而是载漪的儿子溥儁。 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8年,慈禧太后颁布懿旨,由载漪的儿子溥儁做“大阿哥”,将来继承同治为嗣,兼祧光绪皇帝为嗣。后来又不知是何原因,在光绪二十七年的时候,废除了“大阿哥”这个名号。随着慈禧太后的年岁渐长,在光绪帝病重之时,因为无嗣,因此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下令将溥仪养育在宫中。 已经折了一个孩子进去那个吃人的皇宫,所以一听到要将溥仪抱入皇宫的消息,醇亲王府愁云惨淡。溥仪的祖母老福晋(奕譞次妻),刚听完载沣带回来的的懿旨就晕厥过去。但慈禧太后的旨意不能反抗,来接人的太监仍然进入了亲王府中。也不知道是小小年纪对于离开亲人的害怕,还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预示,溥仪对来抱自己的太监连哭带打,不愿让太监抱走自己。最后的结局却不是溥仪一个孩子能够反抗的,所以最后他还是被自己的乳母王焦氏抱进了皇宫,开始

末代皇帝溥仪(十)东陵浩劫

末代皇帝溥仪(十)东陵浩劫 【画外音】1924年,冯玉祥趁第二次直奉战争之机,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逼离开了祖先世代居住的紫禁城,流落民间。走出了故宫的溥仪已是无家无业之人,居无定所,前途茫茫,不到二十岁的他,被身边的亲日分子郑孝胥领进了日本公使馆,走出了他与日本恩怨纠缠数十年的第一步错棋。但溥仪毕竟是中国曾经的皇帝,长期居住外国使馆颇为不便。那么,日本势力将会如何安置傅仪呢? 【喻大华】溥仪潜入日本驻华公使馆避难不久,婉容、文绣也来了,带来了太监、宫女、厨师、随从等人,每天遗老们趋之若鹜,互相争吵。公使馆简直成了溥仪的行宫,乌烟瘴气,门庭若市。日本人的忍耐终于到了极限,于是,表达了让溥仪前往天津日租界居住的意思。溥仪一听十分高兴,他早知道天津是国际大都市,一直想去逛逛,另外,他还没坐过火车呢。1925年2月23日傍晚,溥仪向芳泽公使告别,日本秘书把溥仪送上了火车,千叮咛,万嘱咐,告诉溥仪千万不要乱走乱动,本节车厢的所有乘客都是日本军警人员装扮的,你装着不知道就可以了,抵达天津之后不要下车,日本驻天津的总领事叫吉田茂将上车迎接,日本的天津驻军也布置了警卫。总之,安全大大的,害怕不要的。然后,跟溥仪挥手告别。一声汽笛,火车缓缓驶离了北京。溥仪能想到吗,此时一别,直到34年之后的1959年他才重返北京,这些年间,他走过了一条怎样坎坷、悲怆的人生路?抵达天津之后,溥仪遇到了一点儿小麻烦,原来,他在天津有一座楼房,那是前几年为了应付时局的动荡买下的,但是这座楼房位于英租界,吉田茂认为不方便保护,所以不让溥仪去住。这个时候溥仪手里边经济条件也拖挺紧张,虽说有不少珍宝,但毕竟不好出手,所以,只能在日租界里边租房子。首先选中了张园,张园的主人叫张彪,他是清政府武昌驻军的统帅,武昌起义之后,吓得弃官而逃,做梦都想不到原来的主子要做自己的房客,吓得连连摆手。张彪不是不愿意让溥仪住,而是不敢收傅仪的房租。既然如此,溥仪当然笑纳,从此,不仅住房子不花钱,每天年逾七旬的张彪还来给溥仪扫院子,连清洁工都可以少雇一个了。日本人在溥仪身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们给溥仪派来了警察,义务充当门卫和保镖,不管溥仪走到哪里,即使是带着婉容逛大街,这些人也紧紧跟在后面。日本军方派出参谋人员定期给溥仪开讲座,讲什么呢?讲中国、世界的形势。溥仪后来回忆,他说日本人搞得十分认真,常常带来很多图表和照片,向他宣扬日本的强大和无敌,当然更多的话题是渲染中华民国的腐败、无能,这个时候溥仪的世界观逐渐形成,他产生了对日本的敬畏,对中华民国除了仇恨之外,还多了一分鄙夷,当然日本人不会忘记向溥仪转达他们的“关爱”,每逢有重大社交场合,溥仪都是座上宾。有一次,吉田茂请溥仪参观一所日本小学,日本学生摇旗呐喊山呼万岁的场面,让溥仪激动得热泪盈眶。还有一次,在为天皇生日举行的阅兵式上,日军司令在检阅部队之前,突然策马走向观礼席,在众目睽睽之下,向溥仪行礼致敬,溥仪当然感觉自己身价与从不同了。当时中国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有一次战火临近天津,日本驻军司令特意前来报告,说请宣统帝放心,日军绝不让中国兵进租界一步。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溥仪,他自然要产生对日本的仰慕和敬畏,当然他也逐渐地明白了自己在日本人心目中的价值了。他有自己的算盘,他打算让弟弟溥杰,还有他的小舅子——皇后婉容的弟弟润麒到日本去念军校,日本天津领事全力协助。1929年,溥杰和润麒东渡日本。自从1925迁居天津之后,溥仪一直处在激动、渴望和郁闷、失落之中。他原来住在紫禁城里边,它毕竟有高墙的隔绝,有宫廷礼法的限制,你现在住到租界里边去了,那么人们想接近他也很容易,他被形形色色的野心家包围着,有的为他活动北洋政府,企图恢复《优待条件》,有的为他联络国内军阀,企图复辟大清,有的要给他招兵买马,企图独树一帜,还有的要给他创办报纸,以此营造声势。事实表明,除了个别忠心耿耿的遗老以外,大多是骗子,哄得溥仪拿出大笔金钱之后,就无影无踪,溥仪几乎被骗得破产了。 【画外音】在天津生活的几年,是溥仪被逐出宫后相对平静的一段时间,他不用上学,也不

末代皇帝

Reginald Fleming 'R.J.' Johnston: The Emperor has been a prisoner in his own palace since the day that he was crowned, and has remained a prisoner since he abdicated. But now he's growing up, he may wonder why he's the only person in China who may not walk out of his own front door. I think the Emperor is the loneliest boy on Earth. 庄士敦:皇帝自从登基那天就成为了自己领地里的囚徒, 在退位后仍是。但是现在他长大了,他会问为什么他是所 有中国人中唯一一个不能踏出自己家大门的人。我想皇上 是地球上最孤独的男孩了。 The Governor: (setting a recurring theme of imprisonment throughout the film) Open the door! Open the door!! Open the door!... Open the door! 长官:(始终以关押者形象出现)开门!开门!开门!……开门! Pu Yi: I am the hereditary ruler of the Manchurian people. There can be no Manchukuo without me. 溥仪:我是满洲人民的世袭统治者。没有我就没有满洲国。 Pu Yi: The Chinese Republic has broken every promise it ever made to me. Chinese troops desecrated the tombs of my ancestors. And Chinese troops did not defend Manchuria from the Japanese. 溥仪:民国违背了它对我许下的每一个诺言!中国军队侮 辱了我先祖的陵墓!而且中国军队没有在日本进攻时保卫 满洲。 Chen Baochen: But Manchuria is still China. 陈宝琛:但满洲仍是中国。

浅评清朝末代皇帝

溥仪,大清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封建王朝沿袭了几千年的帝制在溥仪手上结束了。封建主义社会结束,共产主义社会开始,溥仪无疑是一个转折点,然而溥仪在历史上却并没有什么闪光点,这末代皇帝也并非一直在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似乎总是一段时间内刮起一阵溥仪风,然而没多久这风就不知刮到哪去了,随后默默无闻很多年,又呼地平地升起来,却免不了短暂的貌似风光。如此来来去去地受人摆布,人们送他的一顶帽子就是:“不安分”的傀儡皇帝。 然而外界对于溥仪的说法仅限于政治上的嘲讽,作为溥仪本人,或是他身边的亲友,溥仪显然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感情也有矛盾的人,经历了如此起起伏伏的坎坷,究竟造就了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呢?当复辟、伪满皇帝、战俘成为笑柄时,又有谁知道真正的溥仪是怎样想的?难道他只是试图博那些被战争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大众一笑抑或一骂? 他自然有自己的想法,不管是祖宗传下的基业如何保护,还是自己皇帝的身份如何维持,为公为私,都让这个在乱世中没有能力自己作主的他在政治上根本没有选择。后世人读史,总以天下的趋势评价各路人物,得民心者得天下,符合历史发展者得天下,却无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无兵无权,无以谈民心;有兵有权,假若高层利益与

中低层的百姓利益相违背,即使领导者决意为民,他也休想办到,无数利爪早已向他抓去…...是以在政治的洪流中,并非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明知该当如何如何,却为了这为了那眼睁睁地看自己反其道为之,这是政治的恶作剧,也正是政治的凶险之处。 回到溥仪,做傀儡皇帝虽然窝囊,但这已是唯一的选择,命运选择让他生来便做了皇帝,也就注定了让“皇帝”成为他一生的包袱。 1906年,三岁的溥仪登基,直到18岁之前,溥仪都是在紫禁城里被奉为九五至尊的小皇上,所见所闻无不是祖宗们曾经都见闻过的,他过的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封建帝王的生活,只不过“圣旨不出神武门,封官仅限内务府”——逊帝而已。然而,对于一个未及弱冠而尚不知野心为何物的孩子来说,这些权利已经足够满足虚荣心了,在这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小朝廷里,溥仪好似桃源居士。 不久冯玉祥攻入北京,迫溥仪等人搬出紫禁城,软禁于醇王府,这个时候溥仪身边还有很多人,王公、遗老旧臣们,甚至亲日的罗振玉、郑孝胥也颇有用心地成为了溥仪的幕僚,人人为溥仪重返清宫奔走。所以此时的溥仪仍然在梦中没有醒来。直到——被骗到日本人手里。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伪满皇帝又能做多久?溥仪当然想到过这个问题。这显然是个冒险的决定,然而若非如此,除死无它,不为之所用即为之所灭。试问:一个正宗的清朝皇帝,能真的放弃祖宗的家业,皇帝的位子,转而去支持军阀,去宣扬老蒋,抑或投向共产党,所谓赢粮而影从么?开玩笑。即使是当个平民,不问政治,那也是绝

末代皇帝溥仪(十二)潜往东北

末代皇帝溥仪(十二)潜往东北 【画外音】“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日本关东军准备诱惑溥仪前往东北,但溥仪举棋不定,焦灼彷徨,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臭名昭著的恶魔来到天津,从此,溥仪的命运被彻底改变,这个人就是现代史上声名狼藉的日本战犯土肥原贤二,土肥原生于1883年,他出身于军人世家,1913年来到北京从事特务活动,此后在华二十多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土肥原被关东军任命为“沈阳市长”,他首倡成立伪满洲国,建议由溥仪出任“国家元首”,但是,溥仪举棋不定,迟迟不来东北,于是,1931年11月,土肥原亲自出马,准备拉溥仪下水,那么,面对土肥原这个不速之客,溥仪将会是一个什么态度呢? 【喻大华】土肥原抵达天津之后,立即求见溥仪。见还是不见呢,溥仪征求郑孝胥的意见,郑孝胥不假思索地说,土肥原是关东军司令本庄繁的亲信,是重量级人物,必须见,而且事不宜迟。溥仪当然不可能知道郑孝胥已经被日本人收买的事实,所以他采纳了郑孝胥的意见,同意会见土肥原。当天晚上,土肥原敲响了静园的大门。对于这次会面,《我的前半生》一书有详尽生动的记载。土肥原穿着一身合体的西服,一见溥仪,立即鞠躬,然后面带微笑,以诚恳的语调说了一套问候语。溥仪顿时备感亲切,他后来回忆说,“这种笑意,给人的唯一感觉,就是这个人说出来的话不会有一句是靠不住的”。中国有句古话“大奸似忠”,看来土肥原个人感染力还不错,其实后来历史表明,土肥原说的话没有一句靠得住。宾主落座,又是一番寒暄,然后谈话进入正题。土肥原先解释日军在东北的军事行动只是为了对付张学良一个人,因为张学良“把满洲闹得民不聊生”,日本人的权益和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这样,日本才不得已而出兵,他保证关东军对“满洲”绝无领土野心,只是“诚心诚意地要帮助满洲人民建立自己的新国家”。说到这里,土肥原停顿了一下,然后,深情地劝溥仪不要错过这个时机,早日回到祖宗发祥的地方,亲自领导这个国家,土肥原说,日本将和这个国家订立攻守同盟,它的主权领土将受到日本的全力保护,作为这个国家的元首,溥仪一切都可以自主。土肥原对溥仪的心态把握得很准,他知道,年轻的溥仪不甘寂寞,这个时候溥仪不过就二十七八岁,什么事没有,一天干什么呢?打网球。打两个小时,精疲力尽了。开汽车。溥仪买了辆跑车,还敞篷的,挂上一挡,在院里开,不敢出去。为什么呢?没驾照。这才9点10分,今天怎么打发。所以溥仪热衷于复辟,有他阶级本性的驱使,有他集团利益的驱使。也有不甘寂寞的问题。毕竟,他不像那些遗老,已经七老八十,可以养老了。你不是寂寞吗,土肥原给你提供了一个“国家元首”的位置,而且,强调东三省是溥仪祖先的发祥地,把溥仪前往东北跟祖宗联系起来,这样容易动听。果然,溥仪动心了,原来还顾虑现在顾虑少了,他已经不担心土肥原代表不了关东军了,那么,关东军能代表日本政府吗?面对这个疑虑,土肥原斩钉截铁地说,“天皇陛下是相信关东军的”,溥仪连连点头。确实,日本军人独断专行,我行我素,根本不把日本政府放在眼里,政府对军方毫无办法。不过他还有一个疑虑,他问道“这个新国家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土肥原辞不达意地说,“是独立自主的,是由宣统帝完全做主的”,溥仪说,“我问的不是这个,我要知道,这个国家是共和还是帝制,是不是帝国”。溥仪问到节骨眼上了,你看土肥原怎么回答,他打马虎眼,他说“这些问题到了沈阳都可以解决”,“不”,溥仪坚定地说,“如果是复辟,我就去,否则,我就不去”,怎么办?你看土肥原怎么表现的,他面带微笑,面不改色,他说“当然是帝国,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帝国,我可以去”,溥仪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么就请宣统帝早日动身,无论如何要在十六日以前抵达满洲,详细办法到了沈阳再谈,动身的办法由吉田安排吧”,土肥原说的吉田,是日本驻屯军司令部的汉语翻译吉田太忠郎,他是天津日军跟溥仪沟通的代表,彼此很熟悉。说罢,土肥原起立,毕恭毕敬地向溥仪鞠躬,后退几步,转身离去。【画外音】在这次会谈中,土肥原充分发挥了他当面撒谎面不改色的骗术,让涉世不深的溥仪根本无法看出其中的玄机,而面对日本关东军咄咄逼人的态势,国民政府不得不一改以往漠然处之的态度。那么,国民政府将会怎样争取溥仪,面对这次与国民政府缓和的机会,溥

【别样的皇帝】末代皇帝溥仪

末代皇帝溥仪 末代皇帝——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其为清朝皇帝在位时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1909年-1912年,1917年7月1日—12日)。其在伪满洲国皇帝位时年号“康德”,又称康德皇帝(1934年—1945年)。 溥仪,是清朝第十二位君主,入关后的第十任皇帝;也是中国的末代皇帝。通称宣统皇帝,也被称为清逊帝。字浩然,取自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醇亲王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之弟醇贤亲王)之孙、祖母为奕譞侧福晋刘佳氏,载沣(第二代醇亲王)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荣禄之女)。光绪(溥仪的伯父)死后继位,是清朝的末代傀儡皇帝。后经日本帝国扶持建立伪满洲国当皇帝,但实际上只不过是日本人的一个傀儡和侵略中国的工具。抗战结束后被判决有期徒刑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释并经过改造成为新公民,著作有《我的前半生》等作品,是重要的史料。后因患肾癌而去世,享年62岁。火葬后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侧室,时任总理周恩来指示移放于正室,后又移葬华龙皇家陵园。 宣统帝名爱新觉罗·溥仪,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孙,光绪皇帝胞弟载沣的长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在光绪皇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将不起,由于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军机大臣认为内忧外患之际,当立年长之人。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最后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监国。 接着,光绪、慈禧在两天中相继死去。半个月后,溥仪在太和殿正式登基,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就这样溥仪初次登上了大清王朝末代皇帝的宝座,即位时年仅3岁。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封建帝制的结束。 溥仪虽然退位,但根据优待条件“皇帝”尊号仍存不废;仍在紫禁城过小朝廷生活。 他在大学士陆润庠和侍郎陈宝琛辅导下学习汉文,在都统伊克坦教导下学习满文,在庄士敦指导下学习英文。除了读书外就是恶作剧了。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说:“我在童年,有许多古怪的嗜好,除了玩骆驼、喂蚂蚁、养蚯蚓、看狗打架之外,更大的乐趣是恶作剧。”譬如他曾想用藏有铁砂的油糕给太监吃,用铅弹向太监窗户打。是贫苦出身的乳母王焦氏教了他一些做人的道理。 溥仪退位仍在宫中的时候仍用宣统纪年,有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有内监,故臣赠谥,不改衣冠。触犯王法者由慎刑司处治。袁世凯对小朝廷仍然效忠,于民国二年元旦派人给溥仪拜年,隆裕太后于2月22日去世,袁世凯通电吊唁,全国下半旗致哀。

《末代皇帝》观后感

历史的命运 ——有感于《末代皇帝—溥仪》 从来都不知道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像他那样曲折,而他,一直都是命运的玩偶,直至暮年,才有了重生的机会,看其一生,仿佛自己也历尽了沧桑,心里竟然涌上了阵阵的愁绪…… 看着影片里面的角色叽里咕噜的用英语讲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也许那些故事已经泛黄,但是没想到被拍出来却又是如此的震撼,震撼于一个外国人竟然可以如此深刻的剖析一个中国的角色,对于一个人物的把握可以如此的到位。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导演贝托鲁奇对溥仪是充满同情的,但他的同情是艺术化的,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了解,这部影片并没有过多的涉及政治的解读,而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解剖,贝托鲁奇曾经说:“这些人物虽是可憎的,但他们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并不谅解他,可他们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所以,任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 165分钟内不断闪回叙述了溥仪61年的人生,其实更多是叙述了中国那61年动荡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下的所有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似乎显得更清晰些。要说艺术原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末代皇帝》是一典范。贝托鲁奇版《末代皇帝》可能和“史实”和“传说”都无关,他眼中的溥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无法摆脱被囚禁命运的生命个体,成份复杂、面目模糊的一个可以和观众进行心灵沟通的人。 从片名来看,“末代皇帝”,仅仅末代一次就让人大致的可以预测一个悲剧的诞生,唏嘘的同时也产生了探索这位末代皇帝的兴趣。历史的车轮从来都不会为一个人而停留,即使是皇帝也无法抵制其前进,无法把握历史奔跑的方向。而这个末代皇帝溥仪貌似威仪天下,手握天下人的生死大权,却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他和我们一样,只不过是历史马车上的一名 可怜乘客。甚至比一般的乘客更可怜,因为他的前半 生都是被囚禁起来的,没有自由的人,是一种何等的 悲哀。 紫禁城那么小,小到永远是斑驳的朱红的墙,辉 煌的金銮殿,蓝的天,白云略天而去。紫禁城那么大, 大得推开一扇门,还有一扇门。这个地方,困住了溥 仪一生的美丽,誓言,梦想,信仰。 一个天真无暇的孩子已被送进一片千疮百孔的禁 宫中,在目睹慈禧驾崩全过程后全然不知此时残酷的 现实,依然天真地走到已是摄政王的阿玛前,问他是 否可以回家了,阿玛无任何言语,却是向他深深一拜,瞬时间,一切不言而喻。孩子的地位立刻变得何等的尊贵,何等的独特,何等的不逢时代!一个政治牺牲品就这样诞生在即将崩塌的王朝中。由此便可想象,孩子将来的成长过程是多么扭曲。黄昏的紫禁城,似乎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语一个末代皇帝的悲剧的开始。 万年皇帝,带给他的究竟是什么,还记得在他母亲死的那天,十三岁的溥仪平静的说“我母亲今天死了吧”。然后他推着自行车走遍皇宫的每一个门,朱红庞大的门。门外是匆忙的市集,褴褛的乞丐,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门却在恭敬的侍卫手上怦然关闭。门外有他的母亲,他的模糊的短暂童年,有他遥远而又触手可及的世界。他绝望,叫着:“open the door”。第二次喊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三十年后了,另一个牢笼关住了他,那就是满洲国,在世人的唾骂声中,他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当染上毒瘾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总督府的时候,雪地上,溥仪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一生所爱的女人,已经不重要,只是,那是一辈子爱他的人,唯一的,仅有的,所有的。同样朱红伟岸的门,应声合上。“open the door”溥

对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评价

对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评价 系专业班级学号**** 姓名*** 摘要:溥仪,大清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封建王朝沿袭了几千年的帝制在溥仪手上结束了。封建主义社会结束,共产主义社会开始,溥仪无疑是一个转折点,然而溥仪在历史上却并没有什么闪光点,这末代皇帝也并非一直在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似乎总是一段时间内刮起一阵溥仪风,然而没多久这风就不知刮到哪去了,随后默默无闻很多年,又呼地平地升起来,却免不了短暂的貌似风光。如此来来去去地受人摆布,人们送他的一顶帽子就是:“不安分”的傀儡皇帝。 关键词:溥仪;清朝末代皇帝;评价 引言 外界对于溥仪的说法仅限于政治上的嘲讽,作为溥仪本人,或是他身边的亲友,溥仪显然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感情也有矛盾的人,经历了如此起起伏伏的坎坷,究竟造就了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呢?当复辟、伪满皇帝、战俘成为笑柄时,又有谁知道真正的溥仪是怎样想的?难道他只是试图博那些被战争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大众一笑抑或一骂?溥仪,做傀儡皇帝虽然窝囊,但这已是唯一的选择,命运选择让他生来便做了皇帝,也就注定了让“皇帝”成为他一生的包袱。 一、溥仪的经历 1906年,三岁的溥仪登基,直到18岁之前,溥仪都是在紫禁城里被奉为九五至尊的小皇上,所见所闻无不是祖宗们曾经都见闻过的,他过的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封建帝王的生活,只不过“圣旨不出神武门,封官仅限内务府”——逊帝而已。然而,对于一个未及弱冠而尚不知野心为何物的孩子来说,这些权利已经足够满足虚荣心了,在这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小朝廷里,溥仪好似桃源居士。 不久冯玉祥攻入北京,迫溥仪等人搬出紫禁城,软禁于醇王府,这个时候溥仪身边还有很多人,王公、遗老旧臣们,甚至亲日的罗振玉、郑孝胥也颇有用心地成为了溥仪的幕僚,人人为溥仪重返清宫奔走。所以此时的溥仪仍然在梦中没有醒来。直到——被骗到日本人手里。然而溥仪这个“伪满皇帝”还是要对日本俯首称臣的,日本乃所谓主子的主子,这也导致了溥仪对日本的一种复杂感情,又爱又恨,又敬又怕——爱其赐予的权利,恨其无上的姿态,敬其强悍的力量,怕其残忍的手段。一个一辈子锦衣玉食,势力范围从不超过宫廷,从未体味过民间疾苦的小皇帝,我们怎么能要求他深刻地了解到他的“天下”正在经历着怎样的生灵涂炭,怎么让他放弃过原来生活的纯真愿望!这不是他的错,却又是谁的错? 接着,当了十五年的伪满皇帝后,日本兵败投降,即将退出中国,全国都沸腾了,欢天喜地地送日本人回老家,然而此时谁还记得起花瓶一样的伪满皇帝?谁还在乎日本的失败对于这个皇帝已是摧毁全部希望与信念的打击?溥仪日日食不下咽,坐卧不安,大清真的在自己手里亡了,再无任何扭转的余地了,曾经的繁华,像梦一样化为泡影了,自己一无所有,前途未卜……还能怎么样呢,只剩一条命,死了也引不起丝毫波澜,自己本就是个傀儡皇帝,更不可能去殉节。于是此时,溥仪完全抛开了祖宗的那套伦理,只专心焦虑如何才能保全性命了。 随后,在沈阳,溥仪一行人作为战俘被押解到苏联,后又被遣送回中国,在抚顺战犯管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 坐在北京子午线的中心点上,他成了末代天子;站在时代变革的交叉点上,他只是匆匆的过客。他终结了一个旧时代,也见证了一个新时代。他就是爱新觉罗.溥仪。 对于这位清末皇帝,世人都存有不同的看法,或褒或贬。对于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来说,他是有功之人;但从出卖国家利益,使东北人民群众陷入水深火热这点来说,他是历史的罪人。人无完人,不管是谁,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溥仪的优缺点也常被人用放大镜来查看。在我看来,溥仪也是一个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牺牲品。混在旧社会与新时代的交叉点,他扮演的无疑是一个悲剧角色。我看了很多人对溥仪的评论,大多数都是过分的抨击他的历史过失。这对他是很不公平的。作为一个新时代公民,我们应该持有公正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历史人物。 公元1908年12月2日,清朝的第十二代皇帝,也就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溥仪,坐上了北京子午线中心点上的龙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从此便开始了他短暂的帝王生活,年号为宣统。但不幸的是,三年后,袁世凯以《清室优待条件》为条件,逼迫隆裕皇太后签署并向全国发布了《逊位诏书》。就这样,溥仪便拱手让出了皇位。一位一生热衷于权力的瘦老太太-----慈禧,把溥仪推上了北京子午线上的龙椅,而一位同样一生热衷于权力的胖老头儿------袁世凯,又想方设法地逼他离开龙椅。而他呢,作为一名无知孩童,稀里糊涂地被钦定而坐上皇位,但又稀里糊涂地被退了位。这样稀里糊涂的三年帝王生活,让他成为了中国帝王史上的匆匆过客,留下一个亡国之君的骂名。其实对于一个三岁登基,六岁退位的小娃娃来说,溥仪本身并不存在着过错。大清政权偃旗息鼓,源自于嘉庆后一代又一代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者。刚好又恰逢西方工业革命掀起的新时代革命浪潮,这就使得大清政权雪上加霜了。也许,这是历史和溥仪开的一个玩笑吧。 作为一名被围困在大红宫墙内与世隔绝的皇帝,溥仪更多变现出来的是一个少年对宫墙外新鲜好玩的世界的向往和对新奇事物的孜孜不断追求。这得归功于他的洋老师-----苏格兰文学硕士庄士敦。这位洋师傅不仅面对面地给他讲授英文,数学,历史,地理,博物等几门课程,还讲授并演习了大量的西方礼仪和西方生活方式,像是怎样使用刀叉,西方绅士怎样喝茶等。庄士敦的出现,深深地影响了这位年幼的中国皇帝。庄士敦告诉他,坐轿子是封建帝王的陋习,而骑单车才是现代文明人的出行方式,于是,宫里出现了第一辆自行车;庄士敦告诉他,脑后留辫子也是令西方人笑话的事情,已经学会独立思考的溥仪,不管宫里众人的反对,果断地剪断了自己的辫子,还在全国提倡剪辫子。从努尔哈赤统治大清以来,满族人就用他们特有的风俗统治汉族,对于清代的遗老遗少来说,辫子绝对是男性尊严的象征。溥仪这一举动,在宫里的发响不亚于八级地震。庄士敦还建议他在宫里安装电话,溥仪不管内务府大臣的劝告,安装了电话并用这部电话与未曾谋面的皇后婉容通了电话。再后来,溥仪更是为了留住洋老师,不理皇室成员怎样强烈反对,毅然戴上了眼镜。庄士敦对溥仪的影响根深蒂固,但更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庄士敦的穿针引线,溥仪结识了五四运动的先锋人物胡适先生,彼此间还成为挂席不错的朋友。他还在1924年会见了印度著名诗人作家泰戈尔。也是受到庄士敦的影响,溥仪放下了皇帝的架子,遣散了除几位老太妃身边的个别太监外的其他一千多个太监。这是一场举国震惊的改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这么大规模地遣散太监。他的这个举动,受到了当时外界的一致称赞。 溥仪这个中国历史上的最后皇帝,他尽管没有任何建树,因为三岁登基,六岁退位,也不可能有什么建树,但他却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总结原因,一方面是当时巨大的社会动荡与社会变革,给他提供了创造诸多第一的条件;另一方面,洋师傅庄士敦的出现,对溥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