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范

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范

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范
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范

1 总则

1.O.1为统一我国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标准,促进直埋管道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制定本规程。1.O.2本规程适用于供热介质温度小于或等于150℃、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DN500mm的钢制内管、保温层、保护外壳结合为一体的预制保温直埋热水管道。

1.O.3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地区应遵守《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25)、《膨胀土地区建筑地基技术规范》(GBJ112)的规定。

1.O.4直埋供热管道工程设计、施工和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城市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 J J28)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 屈服温差temperature difference of yielding 管道在伸缩完全受阻的工作状态下,钢管管壁开始屈服时的工作温度与安装温度之差。

2.1.2固定点fixpoint

管道上采用强制固定措施不能发生位移的点。2.1.3活动端free end

管道上安装套筒、波纹管、弯管等能补偿热位移的部位。2.1.4锚固点natural fixpoint

管道温度变化时,直埋直线管道产生热位移管段和不产生热位移管段的自然分界点。

2.1.5 驻点 stagnation point

两侧为活动端的直埋直线管段,当管道温度变化且全线管道产生朝向两端或背向两端的热位移,管段中位移为零的点。2.1.6锚固段fully restrained section

在管道温度发生变化时,不产生热位移的直埋管段。2.1.7过渡段partly restrained section

一端固定(指固定点或驻点或锚固点),另一端为活动端,当管道温度变化时,能产生热位移的直埋管段。2.1.8单长摩擦力friction of unit lengthwise pipeline 沿管道轴线方向单位长度保温外壳与土壤的摩擦力。2.1.9过渡段最小长度m i n i m u m f r i c t i o n l e n g t h 直埋管道第一次升温到工作循环最高温度时受最大单长摩擦力作用形成的由锚固点至活动端的管段长度。2.1.10过渡段最大长度maxi mum fr icti on lengt h

直埋管道经若干次温度变化,单长摩擦力减至最小时,在工 作循环最高温度下形成的由锚固点至活动端的管段长度。

2.2符 号

A ——钢管管壁的横截面积(m 2); D C ——预制保温管外壳的外径(m); D i ——钢管内径(m); D O ——钢管外径(m);

E ——钢材的弹性模量(MPa);

F max ——管道的最大单长摩擦力(N /m); F min ——管道的最小单长摩擦力(N /m); g ——重力加速度(m /s 2); , H ——管顶覆土深度(m);

L max ——管道的过渡段最大长度(m); L min ——管道的过渡段最小长度(m); P d ——管道的计算压力(MPa); t 0—管道计算安装温度(℃);

t 1——管道工作循环最高温度(℃); t 2——管道工作循环最低温度(℃);

y T ——管道的屈服温差(℃);

α——钢材的线膨胀系数(m /m·℃); δ——钢管公称壁厚(m); μ——摩擦系数;

ν——钢材的泊松系数; ρ——土壤密度(kg /m 3);

[σ]——钢材在计算温度下的基本许用应力(MPa); σb ——钢材在计算温度下的抗拉强度最小值(MPa); σt ——管道内压引起的环向应力(MPa);

σs ——钢材在计算温度下的屈服极限最小值(MPa)。

3 管道的布置和敷设

3.1管道布置

3.1.1直埋供热管道的布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的有关规定。管道与有关设施的相互水平或垂直净距应符合表3.1.1的规定。

表3.1.1 直埋供热管道与有关设施相互净距

注:热力网与电缆平行敷设时,电缆处的土壤温度与月平均土壤自然温度比较,全年任何时候对于电压10kV的电力电缆不高出10℃,对电压35~110kV的电缆不高出5℃,可减少表中所列距离。

3.1.2直埋供热管道最小覆土深度应符合表3.1.2的规定,同时

尚应进行稳定验算。

3.1.3直埋供热管道穿越河底的覆土深度应根据水流冲刷条件

和管道稳定条件确定。

3.2敷设方式

3.2.1直埋供热管道的坡度不宜小于2‰,高处宜设放气阀,低处宜设放水阀。

3.2.2管道应利用转角自然补偿,10°~60°的弯头不宜用做自然补偿。

3.2.3管道平面折角小于表3.2.3的规定和坡度变化小于2%时,可视为直管段。

3.2.4从干管直接引出分支管时,在分支管上应设固定墩或轴向补偿器或弯管补偿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分支点至支线上固定墩的距离不宜大于9m。

2分支点至轴向补偿器或弯管的距离不宜大于20m。

3分支点有干线轴向位移时,轴向位移量不宜大于50mm,

分支点至固定墩或弯管补偿器的最小距离应符合本规程公式(4.4.2—1)计算“L”型管段臂长的规定,分支点至轴向补偿器的

距离不应小于12m。

3.2.5三通、弯头等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应进行验算,验算不通过时可采取设固定墩或补偿器等保护措施。

3.2.6当需要减少管道轴向力时,可采取设置补偿器或对管道进行预处理等措施。当对管道进行预处理时,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 的规定。

3.2.7 当地基软硬不一致时,应对地基做过渡处理。

3.2.8埋地固定墩处应采取可靠的防腐措施,钢管、钢架不应裸露。

3.2.9轴向补偿器和管道轴线应一致,距补偿器12m范围内管

段不应有变坡和转角。

3.3管道附件

3.3.1直埋供热管道上的阀门应能承受管道的轴向荷载,宜采用钢制阀门及焊接连接。

3.3.2直埋供热管道变径处(大小头)或壁厚变化处,应设补偿器或固定墩,固定墩应设在大管径或壁厚较大一侧。

3.3.3直埋供热管道的补偿器、变径管等管件应采用焊接连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