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督教专题试题

基督教专题试题

基督教专题试题
基督教专题试题

试卷1

论述以下各题(每题20分)

1、简论基督徒对生态环境的三种不同态度。

2、何为福音派?

3、近几十年来女性神学有哪些发展变化?

4、什么是“理性的骄傲”?

5、什么是帕斯卡的“激情之夜”?

试卷2

论述以下各题(每题20分)

1、梵二会议天主教如何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2、当今创世论有哪些类型?

3、当今创世论有哪些类型?

4、基督教提倡宽容的依据是什么?

5、“魔鬼学”解决了奥古斯丁神(正?)说的哪些难题?

试卷3

论述以下各题(每题20分)

1、福音派是如何形成发展的?

2、新旧五旬节派的不同点。

3、近几十年来女性神学有哪些发展变化?

4、基督教之爱有何特点?

5、帕斯卡如何理解圣经中的人为什么“活得如此长久”?

试卷4

论述以下各题(每题20分)

1、当代世界基督教有哪些复兴的迹象?

2、梵二会议天主教神学有哪些革新?

3、从进化论与创世论斗争看当今基督教在宗教与科学关系中的几种模式。

4、如何理解基督教是一个神圣价值体系?

5、奥古斯丁是如何解释“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的起源的?

试卷5

论述以下各题(每题20分)

1、当代基督教在哪些方面有衰落的表现?

2、何为福音派?

3、基督教女性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4、举例说明现代西方神学的世俗化倾向。

5、“圣经无错论”对基督教有何重要性?

试卷6

论述以下各题(每题20分)

1、基督教如何应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

2、何为生态神学?主要类型有哪些?

3、基督教女性主义有哪些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4、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5、什么是“理性的骄傲”?

奥古斯丁与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范式

奥古斯丁与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范式 ◎蒋鹏 [摘要]奥古斯丁是基督教神学思想史上的理论大师,他的思想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的基本格调和范式。本文从认识论范式、伦理学范式、历史神学范式三个方面对奥古斯丁的思想进行概括,清理出其思想发展的内在联系,并且指明了其思想内容对后世基督教思想家的影响。 [关键词]光照说;恶;恩典;预定论;上帝国 [作者简介]蒋鹏,男,中山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广东广州,510275。 [中图分类号]B979.95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562(2008)01-0074-04 “希波的圣奥古斯丁”,被公教会尊为“伟大的导师”、“上帝的圣徒”、“教会的博士”,同时,也是宗教改革先驱路德和加尔文的重要精神导师。他把普罗提诺为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共冶一炉,奠定了古今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范式。公元354年,奥古斯丁出生在罗马帝国北非努米府正行省的一个名叫塔加斯特的小镇上。早年,奥古斯丁曾于迦太基学习修辞学和哲学,当地新柏拉图主义与斯多亚学派的学说甚为流行,学术氛围异常活跃。奥古斯丁首次接触到的哲学著作是西塞罗的《腾修斯》(现已佚失),该书启发了他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等问题的思考,激起了他追求真理的渴望。奥古斯丁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人为什么会作恶,恶的根源是什么?”通过研究西塞罗的哲学著作和《圣经》,奥古斯丁都没有找到令他满意的答案。由于后来接触到波斯传来的摩尼教,他认为只有摩尼教才能回答上述问题,他随即皈依了它。再后来,奥古斯丁对摩尼教善恶对立的二元论提出了质疑,并最终抛弃了摩尼教的学说,转向学院派怀疑主义的学说,然而,后者也同样让他失望。最终,他于386年皈依基督教。到430年去世以前,奥古斯丁历经多次重大神学论战,以《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等著作成为拉丁教父思想的代表与集大成者。 认识论范式:从差等的认知到光照说 奥古斯丁的认识沦是围绕神学问题展开的,其目的是为了强化信仰。为确定人们的日常知识本身就具有确定性,奥古斯丁对当时风靡一时的学园派怀疑论进行激烈的批判。怀疑论者认为,一切知识都不可靠,感觉和理性都不能给人们提供正确的认识。对这种怀疑论基调,奥古斯丁进行了有力的攻击--只有相信自己存在的人才害怕出错,进而,他才会进行怀疑,这是无庸置疑的真理,此即有名的主体性存在的命题:“我出错,故我存在。”他进一步推论:“既然你确实存在,那么,你只有活着才能知道这一点,因此,你也确实活着,你明白这两件事是绝对真实的。”因而,人的存在,人的生命和理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存在,我活着,我理解是三件确信不疑的事情。“我”对自身所进行的各项活动都有确定的意识,因而,“我”是自明的。 奥古斯丁的思考方式,如同思想的灯塔,成为笛卡尔等人的路标。笛卡尔认为,我们现有的所有知识都是真假难辨的。为了寻找到清楚、明晰、不容怀疑的知识,以便将其作为科学的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我们唯一可以采取的妥当方法就是,来一次最为普遍、彻底的怀疑,将一切稍有疑问的意见、“知识”清除出去。他依次怀疑了感觉、身体以及自己最心爱的数学、几何知识。然而,当进行怀疑一切的活动时,怀疑活动本身却表明了一条确凿无疑的真理,即“我在怀疑”本身是无庸置疑的。我可以怀疑一切,但却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对“我在怀疑”的怀疑本身还可进行怀疑,而这恰恰证明了我在怀疑的真实,怀疑是一种思想。显然,我在怀疑、我在思想、这必然有个在怀疑这种“思想”的主体“我”’的存在。换言之,思维也同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LOFGUANGZHOUINSTITUTEOFSOCIALISM2008年第1期(总第20期)No.12008(SerialNo.20) 74

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 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古哲学”,指的是希腊哲学之后,近代哲学之前,以基督教哲学为主干的哲学形态。由于在晚期希腊哲学的时代,基督教思想已经开始形成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中古哲学的早期即教父哲学实际上与希腊哲学的晚期在时间上是重合的。这就是说,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时期,中古哲学包括教父哲学、经院哲学、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前后延续时间长达一千多年之久。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古”与一般的世界历史分期不尽相同,它不是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其开端,通常要追溯到公元2世纪时的教父哲学。 公元之初,就在古希腊晚期哲学像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向自己终点的时候,一个新的哲学形态已经不失时机地出现在这块久受希腊理性文化精神浸润的土地上,并且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很快就成了前者的竞争对手, 最终取而代之。这种新的哲学形态就是基督教哲学。 所谓基督教哲学,指的是一种由信仰坚定的基督徒建构的、自觉地以基督教的信仰为指导的、但又以人的自然理性论证其原理的哲学形态。自基督教诞生至今,有无数的基督徒积极地献身丁?这项事业,从而形成了一个基督教哲学的连续传统。但是本书意义上所说的基督教哲学,并不是指基督教哲学的整个传统,而是特指基督教哲学诞生、成长、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形态并继而衰落的这一段历史。简单地说,这段历史又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罗马时代的教父哲学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公元1世纪初,在历史上备受磨难、当时尚处T罗马人统治之下的犹太民族中,出现了一个主要由社会下层人士构成的犹太教小宗派。他们声称其牺牲在十字架上的领袖耶稣就是犹太人期盼已久的救世主基督,因而被称之为基督徒,他们的宗教团体也就被称之为基督教。他们相信,耶稣死后已复活升天,不久将再次降临人间,举行末日审判,上帝之国不久即可降临,但这国却不在这世界上。他们由此放弃了与罗马帝国的积极对抗,从上帝普爱世人的信仰出发,主张爱人如己、甚至爱自己的仇敌,从而打破民族界限,仅仅把信仰作为被上帝拣选的条件。此外,在经济和其他社会生活方面,他们也主张教徒间的互助帮助与合作。基督教虽然由于信仰独一真神、拒绝罗马帝国的皇帝崇拜和其他种种社会原因而数次招致罗马帝国统治者的残酷镇压,但却由于获得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下层民众的支持,从而迅速传播到罗马帝国各地。罗马社会长期的动荡不安也使人们对于罗马民族旧有的保护神和宗教失去了信心,转而在基督教的信仰中寻求精神寄托。公元2—3世纪,大批社会上层人士和有教养阶层纷纷皈依基督教,基督教遂成为罗马社会生活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311年,罗马政权公布了允许基督徒宗教信仰自由的《宽容敕令》。312年,罗马帝国最高统治权的争夺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皇权角逐者之一君士坦T在关键性的战斗进行前,突然易帜,打出了基督教的旗号,在基督教徒的支持下取得了胜利,成为日后的君士坦丁大帝,也是历史上的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基督教从此在罗 马帝国获得了合法地位。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召集全罗马帝国境内的

从奥古斯丁宗教哲学思想看永恒的现实性

从奥古斯丁宗教哲学思想看永恒的现实性 摘要:现实是变化的,永恒似乎永不可能。而在奥古斯丁看来,永恒具有它本身的理想性与现实性。首先,永恒是仅属于上帝的,是时间中的无时间者,而时间则是永恒的外在形象。其次,在现实当中人们可以通过无限地接近上帝触摸到永恒,虽然说人们得以接近上帝需要靠上帝的恩典,但从奥古斯丁的陈述看来,人的自由意志仍然可以起作用。自由意志使人们远离上帝,但同时它也是人们得以再次靠近上帝的动力因。人们因为自由意志获原罪而经受尘世之苦,认识上也受尘世之物的蒙蔽而过多地去追求可变的、有限的事物而远离常在的、无限的上帝。只有重新去认识自身,不断践行上帝对爱的要求,争取重新皈依上帝的怀抱,才能再次寻得永恒。 关键词:永恒;原罪;自由意志;自爱 变化是客观存在的真理。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不断在寻求变化中的永恒。现实生活讯息万变,让个体的存在时刻感受着变化带来的虚无感。个体拥有把控灵魂的能力,希望在时间流中感受永恒所带来的安全感,在奥古斯丁看来,永恒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虚无。 一、奥古斯丁对永恒的理想性阐释 其实永恒并不是一个新颖的话题,早在奥古斯丁之前,就有不少对永恒的研究。如早期教父就有曾将上帝的永恒设想为时间的无限延伸观点。奥古斯丁强烈反对这种看法,他认为如果用时间来衡量上帝的永恒性,那只会降低其作为永恒者的地位,而且也不足以说明上帝的神圣性。“‘永恒’在奥古斯丁那里不是指无限长地延续时间,而是指‘永远的现在’,即没有过去、将来,而只要现在。‘永远的现在’意味着没有生老病死的变化。上帝是不变的,不能设想上帝一会儿出生,一会儿又病死、老了、死了。与‘永恒’这样的存在方式相反的,是‘时间’。”[1]91所以,永恒并不能用时间来量度或者由时间来界定。“你是至高无上、永恒不变的;在你,从不会有过去的今天,而在你之中今天则悄然而逝,因为这一切都在你掌持之中,除非你把持它们,便没有古今。你的年岁终无穷尽,你的年岁永远是现在:我们和我们祖先的多少岁月已在你的今天之中过去了,过去的岁月从你的今天得到了久暂的尺度,将来的岁月也将随前规而去。你却永不变易:明天和将来的一切,昨天和过去的一切,为你是今天将做,今天已做。”[2]9可以看出,永恒是上帝的存在方式。在奥古斯丁那里,上帝并非经验实体,他仅仅是作为精神体而存在的,这样才可能具备了所有的至善品质。而永恒仅仅属于上帝的,因为他是所有东西的创造者。他不仅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时间,时间只是永恒的形象。人们自身仅仅是在时间中经验永恒,即在川流不息的时间中之永不消逝的永恒,永恒的事物就是时间中的无时间者,而这就是上帝的永恒。我们谈论时间,多是站在经验的角度而言,而既在时间中又不表现出流变的,则称为时间中的无时间者。时间总是代表着变化,而无变化则意味着静止,而静止仅仅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个概念,它并无绝对只有相对的,事实上仍然是变化的。所以无时间者除了不表现为流变之外,它还应该是在时间之外的。只有在该物之上才能不受该物的制约。在时间之外的,只能是它的创造者———上帝。只有上帝才是永恒的,所以,时间中的无时间者称之为永恒。“时间不论如何悠久,也不过是流光的相续,不能同时伸展延留,永恒却没有过去,整个只有现在,而时间不能整个是现在,他们可以看到一切过去都被将来驱除,一切将来又随过去而过去,而一切过去和将来却出自永远的现在。”[3]在奥古斯丁看来,时间仅仅是体现永恒,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没到来,而现在也可以拆分为无数的过去与将来。所有仅仅是当下这一相对静止的时间才可能称之为永恒。而永恒的时间性也仅仅就表现为当下的这个刹那。永恒仅仅是属于上帝的,而上帝则是超越了世间万物的至高存在,永恒作为上帝的其中一种属性,同样表现出了这种特质。对于受造物而言,上帝并非是经验世界中可以触摸可以靠近的,它是非经验、非实在的存在。永恒也并非是经验的、实存的,它仅仅存在于灵魂层面,也仅仅在灵魂的层面上可以体验。所以,永恒应该是灵魂层面的存在。 二、奥古斯丁对永恒的现实性阐释:时间之内的受造物如何可以接近永恒 1.受造物为何会堕落:原罪与自由意志 原罪,它出自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它是专有的,是基督教徒解释人们为什么一来到这个世上就得受难,就要寻求解救的专有术语。亚当和夏娃受了蛇的引诱而犯下所谓的原罪,最根本的意思则是指上帝所造

早期基督教与古希腊哲学的相遇

早期基督教与古希腊哲学的相遇 早期教父时期所面临的文化处境和思想处境是其得 以建构起来的历史起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基督宗教哲学是早期教父运用和借鉴希腊哲学思想与观念的一个必然的 或基本的结果。其基本的或必然的理论形态是神学思想或体系。哲学只是这场运动的一个副产品或可能的产物。但是,某种体系只要运用或借鉴哲学思想及其观念,那么哲学的思考方式及其问题意识必然会以某种方式进入到这一体系中,从而会催生一种特有的哲学的或准哲学的东西。这种哲学的或准哲学的东西只要以某种方式进入到历史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将会形成一种相对连贯的思想体系或运动。 关键词:宗教基督教哲学思想背景 作者:翟志宏,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宗教学系主任。 宗教与哲学之间所具有的那种信仰与理性的张力关系,使得它们的相遇往往呈现出对立与冲突的态势。因而,就宗教信仰体系本身或对某些神学家来说,哲学问题及与其关系,可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外在性,一种“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对立意识。这就是基督宗教产生时与希腊哲学遭遇中所呈现出的状态。然而外在的对立并不是基督宗教与希腊哲学相

遇中唯一呈现出来的东西。就基督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在其中发展和演变的思想处境来说,它与希腊哲学之间呈现出了较为复杂的关系,除了公开的冲突之外,后者在基督宗教的信仰体系和神学体系中还获得了一定的建构意义,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其探究的内在问题。也就是说,在基督宗教神学体系的早期建构中,无论它是如何看待哲学的地位,哲学问题或由它提出的问题,则是这种建构必须回应的。而这种回应既有对立与排斥,也有融合与接纳。 一、基督宗教产生的历史处境 基督宗教的产生于公元1世纪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地区。该地区隶属于罗马帝国政治控制、希腊文化在公共层面上占主导地位的地区,但同时它又是以色列民族长期生存和生活、希伯来宗教和文化传统在民间广为流行的区域。基督宗教与希腊哲学的遭遇并展开的对立、冲突与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上演的。 希伯来传统与希腊文化的交汇与互动构成了基督宗教 产生的历史背景。这一背景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导致冲突与挑战的因素。就前者来说,犹太教的信仰实践和罗马帝国的政治架构及其流行的希腊文化催生了基督宗教的产生,为其提供了赖以孕育和兴起的信仰资源和认知资源。一方面,

中西方宗教哲学比较

中西方宗教哲学比较 摘要:每一门哲学不一定是一种宗教,但每一宗教必定是一门哲学,它代表着一个时期内人们的情感,思想和信仰,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期内其所在地区的政治和文化理念。在各个宗教产生的初期,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局限,对自身及生存的环境缺乏整体的认识,而宗教的产生正是给人类在无知而萌生的恐慌中一种及时的情感依托。而后,由于宗教的迅速发展,它逐渐由被统治阶级迫害的地位上升成为一种统治阶级用以集中和麻痹人的思想感情的工具。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今天,宗教作为政治工具的时代已经逝去,它重新成为一种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体现,在人类社会中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所要进行比较的是中西方宗教哲学思想上的异同,并取得最能代表中西方宗教,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二的佛教和基督教作为论述的对象。 关键词:历史,文化,影响 在世界著名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中,由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创立并信奉的是基督教,伊斯兰教,由家业民族创立并信奉的宗教是佛教。宗教作为上层建筑,它的产生离不开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和背景,在宗教的意义,礼仪和文化中,也必定会以各种方式反映出所传播地区民族的观念,意识和文化特征。作为一种文化和哲学观念,在人类社会中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观念 佛教于公元前五世纪由印度的释伽牟尼创立,公元一世纪(西汉)时由印度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开始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 佛教的教义反对把人分成等级,反对不平等的现象,同情不幸的人。同时,佛教还宣扬因果报应,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用自我解脱的方法削除烦恼,而否定斗争。这是佛教消极的一面。中国历代的统治者正是因为这一点而广泛宣扬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极一时,影响波及各个阶层。它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开始以一种融和的姿态进入中国文化的主体。佛教逐渐由“外来方术”变成了一支很有影响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引起代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儒、道两教的关注。在不断的冲突当中,三者相互渗透,它们冲突的过程也正是融合的过程。 仅在北魏时期,全国的佛寺即从东晋时的1700余所一跃而达30000余所。佛教徒还开凿了云冈、龙门、巩义、敦煌、麦积山、炳灵寺等十几座著名石窟,雕塑的佛像和绘制的壁画不计其数。这些石窟的开凿使得中国的雕塑和绘画艺术得到很大推动。这一时期的画匠在遵循佛教图本的同时,不断加入个人的理解和想象,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情趣渗透其中,使得佛教的文化艺术逐渐中国化,最终汇入中原文化的母体之中,成为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延续和补充。

信仰与哲学的论文

信仰与哲学的论文 信仰导引下的哲学理念 摘要:台湾新士林哲学背靠天主教信仰,融会了中古士林哲学、新士林哲学与中国传 统哲学。作为中国现代哲学舞台上的“有神论”学派‘,“信仰”与“理性”的融通问题 成为台湾新士林哲学最有特色、也最具争议之所在。要打破目前台湾新士林哲学研究的 “概论”现状,给予此种学术以客观评价与定位,就必须深入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体系,明 确其信仰背景,确立其信仰导引下的标志性哲学概念,进而论证标志性概念在哲学史上的 地位及影响。 关键词:基督教哲学;台湾新士林哲学;信仰 近现代东西方的哲学与宗教信仰,分属人类社会的两大领域,是人类理性与意志分立 的标志。但在2-16世纪的西方思想史中,出现了一种信仰与理性相互交织,以信仰导引 哲学命题的学问样态――基督教哲学。时至今日,此种哲学样态不但继续存立于现当代西 方哲学的流派之中,而且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与中国文化相互渗透的基督教哲学学派――台湾新士林哲学。首先,我们从哲学史角度将该学派源头思想的核心内涵及发展脉 络予以澄明。 一、与信仰有关的三个哲学史理念 台湾新士林哲学涉及西方天主教信仰、古希腊哲学、中古士林哲学与新士林哲学,更 将中国传统哲学的儒、道、佛三家学说融入其中,涉及中、西方哲学史如此博杂的学术派别,其根基是围绕天主教信仰展开的理性推理与哲学建构。 一信仰开启的基督教哲学 台湾新士林哲学直接承继中古士林哲学。士林哲学Scholastic Philosophy,Scholasticism是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哲学界传承的正统派哲学,也译为经院哲学或繁琐哲学,指的是欧洲中古时代学院中所形成的哲学和神学。“‘经院哲学’的确切含义应是: 在公教会或天主教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经院哲学之所以构成哲学史的一 个阶段,原因在于它是教父哲学思想的直接承袭,与教父哲学一样继承与发展了古希腊哲学;另一方面,它又直接影响了近代哲学。”在士林哲学经院哲学的界定中,体现了其内 涵的两个层次:首先,士林哲学的神学背景,指的是天主教基督教,因此在西方哲学史中 被称为基督教哲学;其次,士林哲学又是构筑基督教哲学史其中之一的阶段,有其自身的 鲜明特征。 “基督教哲学”是中世纪哲学研究专家吉尔松E,Gilson,1884-1978在20世纪30 年代初提出的概念。它首先用来表达西方哲学的一种历史形态,即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哲学。“它之所以是哲学,是因为它是理性的;而它之所以是基督教的,则是因为如果没有基督教,那么它的出现与存在就是不可理解的。”对于基督教哲学来说,不只是哲学与基督教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1)时代背景:“教父学”时代----罗马帝国时代,基督教神学处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此之前属于“使徒传道”时代)。在公元2—5世纪,出现了一批基督教知识分子,他们把基督教基本信条教义化、系统化、理论化,制定了一整套基督教教义,即基督教神学,同时还从政治上对基督教地位进行理论论证。这些人被称为“博士”或“教父”,其神学理论被称为“教父学”比较著名的教父有:奥古斯丁,德尔图良、安布斯洛、杰罗姆,其中奥古斯丁是教父学的最高权威(2)政治实践: ①著作:《上帝之城》,在神学的框架下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 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对中世纪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教会与国家之间 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个人经历:公元387年皈依基督教,391年成为希波教会的神甫,后来成 为主教; ③他的思想主要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崇尚精神的价值,鄙视世俗的享乐。(3)具体观点和思想特色 综述:与以往的政治思想家不同,奥古斯丁首先是一位神学家(波利比阿首先是历史学家),关心神学问题,他的理论主要是一套神学,极力推崇信仰、贬低理性(理性主义传统的先驱是亚氏),从神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从人与上帝关系中考察人、考察国家的政治问题。 从他开始到文艺复兴时,西方政治哲学都是基督教神学的一部分,被称为“神学的婢女”。 奥古斯丁系统地阐述了基督教的国家观以及国家与教会的关系,成为了中世纪的官方信条,对中世纪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①原罪救赎说 由于亚当偷食智慧果,因而使得每个人生来有罪—“原罪”,情欲败坏了人的理性本性;党人们达到道德行为当事人年龄时候,即成年之后就会继续犯罪,这是“本罪”,由于人的罪,注定受到上帝的“永罚”。一切人都带有原罪,因而惩罚是罪有应得,一切人间王国必然灾难深重,必然灭亡,只有上帝之国才是永恒的。谁能得救,需要上帝“拣选”,而上帝的挑选是任意的,并不靠个人的努力,即使是信仰基督教和实行苦修的人也不能免于惩罚。 ②恩典理论 人的主观努力没用,上帝的“拣选”人,令其信仰基督教从而得救是完全任意的,只能指望神的恩典,这就是恩典理论。奥古斯丁由此被称为“恩典博士”。 运用到现实中,他把一切社会的不平等和社会罪恶都说成是上帝对人的惩罚,所以人的反抗是徒劳的,只有服从忍受。 ③区分了所谓的“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这是他政治哲 学最突出的一点。 两个城市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是以两种爱为基础:由只爱自己甚至连上帝也轻蔑的爱,造成了地上之城,选择肉欲;由只爱上帝甚至连自己也轻蔑的爱,造成了上帝之城,选择精神 两城分解源于天使的反叛,直接起因是亚当的堕落,实质上,是依据基

古希腊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异同

古希腊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异同 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同属于西方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都是民族文明的长期积淀,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相互贯通的,然而,又各有其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从文化的起源上: 古希腊文明起源于最早的希腊,希腊是城邦制,各城即是独立的奴隶制国家,没有统一的政体。因此,希腊文明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民族,包括雅典文明、特洛伊文明、斯巴达文明等等。同时,由于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紧邻地中海和爱琴海。因此,古希腊文明又称海洋文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造就了古希腊人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最早表现出了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其产生是遵循客观规律、随着社会发展自然而然产生的。 早期的基督教是作为群众运动产生的,强调耶稣的恩典教化人民,信仰“因信称义”,主要是为麻木人的本能意识,是统治人而采取的一种政治手段。和古希腊文明相比,具有一定的人为性、目的性、手段性以及政治性。 二、在对待人性上: 古希腊人的自由奔放、独立不羁追求个体的本位意识,这在古希腊神话中得到最好的诠释。众神之主宙斯风流成性,天上、凡间,他的子女众多,要么是天上的神,要么就是人间的大英雄,他在对待人的情欲上,持有放纵的态度。其妻赫拉,具有世俗女人强烈的嫉妒心,很符合人的本性。 基督教文化宣扬禁欲主义,人所作的一切,都必须符合基督教义:原罪说。因为人生来就有罪,因而必须赎罪,而放纵情欲就违反了教义,因而必须虔诚悔过。 当然,二者在相互区别的同时,又有必然的联系,即相似之处,二者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二者的互补性。 一、古希腊文化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在基督教思想体系创建和确立的历史时期,它受到过许多思想学说的影响,其中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斯多葛派哲学家的思想学说,对它的影响很大。 西方思想传统中数学与神学的结合,起源于毕达哥拉斯,尔后,成了基督教哲学的特征之一,并且标志着信仰与推理的密切结合。 与毕达哥拉斯不同的是苏格拉底的善德说。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和真正的幸福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不节制、勇敢、聪明和正直,就不会幸福。”这种观点,对基督教有关自然美德与超自然美德的区别及其“谨慎、正义、勇敢、节制”四大美德的提出,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除此之外,柏拉图哲学还在理念观、回忆说、灵魂不灭论和世界等级模式方面影响到基督教的观念体系。比如理念,他认为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外的实体,这种神秘而永恒不变的理念是一些个别事物的“范型”,而个别事物则是不完善理念的“影子”和“摹本”。再比如理性,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就代表着理性,体现“智慧”,应作为统治者,因此,就有“哲学王”学说。他视“哲学王”由金子所造,等级最高,具有“静观冥想”的思想境界。 总之,柏拉图在他的哲学中所阐述的神的单一性与永恒性,以及神的至善观念和灵魂得救观念等思想,在以后都成为基督教神学理论上的最重要论据之一。所以,基督教早期思想家把柏拉图称为“说希腊话的摩西”或“犹太化的哲学家”。

奥古斯丁政治思想

【奥古斯丁政治思想】 从公元2世纪开始,随着基督徒社会成分的改变,在基督教会内部出现了一批知识分子。这些基督教知识分子力图把基督教的基本信条系统化、理论化。这一批人被信徒们尊称为“教父”,他们所创立的神学理论则被称为“教父学”。奥古斯丁可以称为一个影响最大的教父.他可以说是集教父学之大成并且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基础。 奥古斯丁的很多著作当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两部;《上帝之城》和《忏悔录》。奥古斯丁把新柏拉图主义和《圣经》结合在一起,把教父们已经提出来的上帝创世说、三位一体说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并且提出了原罪说、选民说等,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基础。 他的神学政治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恩典说 奥古斯丁所处的时代,罗马帝国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不仅帝国内部各地不断有起义发生,帝国外部北方的日耳曼人也开始大举入侵。日耳曼人,其中特别是汪达尔人,所到之处必洗劫财富,杀戮生灵。汪达尔主义因此成为野蛮破坏人类文明和文化古物的同义词。在日耳曼人大举入侵的过程中,许多品行良好的、虔诚的基督徒也无端地遭到杀害。这就难免使人们对基督教的教义产生怀疑:罗马帝国既然已经把基督教奉为了国教,上帝为什么不能保佑它?虔诚的、善良的基督徒既然会被蛮族无端地杀戮,上帝的威严、上帝的法术究竟何在?奥古斯丁的恩典说试图回答人们的这些疑问。 奥古斯丁把《圣经》中关于亚当偷吃智慧之果的故事作了发挥,提出了所谓的“原罪”说。他说上帝在创造人类的始祖亚当之初,亚当是正直的,并且有自由意志。如果他继续保持正直,他会留在伊甸园,并且会享有与天使们同样多的幸福。但不幸的是亚当干了他不应该干的事情,他偷吃了智慧之果,他堕落了,他因此受到了上帝的惩罚。亚当把他的罪遗传给了他所有的后代。也就是说,所有的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就是原罪。由于每个人都从其始祖那里传承了原罪,所以才有七情六欲,而且这些情欲常常压倒理性。当人们达到道德行为当事人年龄以后还会继续犯罪,这就是“本罪”。 由于人类无法选择自己的始祖,所以人们也就无法逃避上帝的惩罚。不过,上帝是仁慈的,他从人类中选取了一部分,使其信仰基督从而得救,其余的人则无法逃脱惩罚的命运。上帝挑选谁、舍弃谁,完全是随意的,完全是一种恩典,并不以被选中者的主观努力为转移,也不以被选中者的特别气质、特别品质为前提。在上帝面前,人们无能为力,只能等待恩典。这就是奥古斯丁的恩典说,奥古斯丁因此而曾经获得“恩典博土”的称号。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奥古斯丁把人间一切社会罪恶,一切不平等、一切不公平都说成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对于这些,任何反抗、任何挣扎都是徒劳的。正确的做法就是逆来顺受,人间本来就是灾难深重,只有进入天国才能摆脱苦海。谁能得救、谁能进入天国,这不是个人努力与否所决定的,而是上帝的任意行为。正因为如此,即使是那些信奉基督并且实行苦

基督教的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及

1、兴起与原因 (1)兴起 (a)大约公元前14世纪上半叶,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由沙漠侵入巴勒斯坦,与当地的迦南人逐渐融合,形成农耕的以色列部落;由于长期处于异族统治之下,犹太人之间开始产生不幸意识和罪恶意识。 (b)公元前13世纪末叶,犹太人之间出现了先知摩西,其著名的摩西十诫构成了犹太人不可违背的基本行为规范,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多苛严刻板的律法。 (c)面对现实的苦难,犹太人一面小心谨慎地恪守着各种诫命和律法,一面殷切地期待复国救主的降临。 (d)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中发展出来的。公元前586年,在著名的犹太人“巴比伦之囚”事件中衍生出“受膏者”(即弥撒亚)和“千禧年”的观念。 (e)在公元1世纪初,一个犹太教的支派把加利利的拿撒勒热认作弥撒亚(即基督),他们在与正统派的斗争中逐渐脱离犹太教,形成了基督教的雏形。 (2)原因: (a)文化渊源上: 普遍推崇“两希”(即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传统之说,具体而言,就是希伯来的犹太教为基督教准备了一个历史背景(圣教历史)和精神氛围(罪孽意识与救世福音),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则为基督教提供了一套形而上学的神学思想 (b)历史渊源上: a.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于公元前14世纪上半叶由沙漠侵入巴勒斯坦并与当地迦南人融合而形成以色列部落后,在公元前13世纪末叶开始后的1000多年里几乎都在处于被异族所征服和奴役之下,犹太族产生了浓厚的不幸意识;同时,由于反抗无果,犹太人又产生了一种深沉的罪孽意识,把民族的苦难归

咎于祖先和族人对上帝的不虔诚。他们坚信,虽然自己是上帝的唯一选民,但雅赫威只有在使他们受尽磨难、洗尽罪孽之后才会降福于自己。 b.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之囚后,处于奴役的犹太人仍然相信会有弥撒亚来解救他们,但因当时犹太教中在宗教态度和观点方面的分歧而形成了互不相同的派别,且分别代表了不同阶级的利益诉求。 (c)思想渊源上:伴随着犹太人的充满罪孽意识地奴役苦难史,产生了“摩西五诫”和“摩西十诫”,他们坚信自己是上帝的唯一选民,苦难只是暂时的,只是上帝的一种“考验”,“复国救主”终会降临的思想深深植根于其精神追求中。 (d)政治渊源:基督教不是罗马帝国境内某一单个民族的产物,而是整个罗马社会的产物,是罗马社会的广大下层群众在现实中绝望而在宗教上寻求解脱的结果。 2、发展及原因 (1)发展 (a)大约公元30年左右,基督教开始渗透于罗马各个角落,逐渐发展成一种普世性的宗教; (b)大约公元42年,耶稣门徒彼得来到罗马并建立了罗马教会;公元64年,彼得与保罗被暴君尼禄钉死在十字架; (c)从公元64年尼禄第一次迫害基督徒到公元313年《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性,基督徒遭受了十次以上的大规模迫害,以及数不胜数的欺凌、侮辱和歧视;随着越来越多的外邦人加入,最终基督教超越甚至摆脱犹太教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世界性宗教。 (d)虽然屡屡遭受磨难和罗马帝国的迫害,基督教仍然在日益衰朽的罗马帝国中顽强地生长起来,并且影响从犹太人和罗马下层民众中逐渐扩散到罗马军队、贵族和政府官员中;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讲课稿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 奥古斯丁:教父哲学的典型代表 奥古斯丁(354—430 年)是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母亲是基督徒,父亲却是异教徒。按照当地的风俗,奥古斯丁没接受洗礼。从7 岁起,他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17 岁赴迦太基攻读修辞学和哲学,曾崇拜西塞罗。稍后加入摩尼教,曾悉心钻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最后于386 年皈依基督教。奥古斯丁少年时代放荡不羁,皈依基督教后却闭门思过,清心寡欲,被基督教誉为浪子回头的典范。他曾做过教师、神父,42 岁时升任北非希波主教。后半生忠心耿耿致力于传教事业,为基督教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成功地运用柏拉图哲学,讨论各种神学和哲学问题,阐述基督教的世界观,把教父们的思想推向顶峰,为教会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宗教哲学理论体系。他所论证的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在中世纪被教会奉为真理的台柱”,奥古斯丁本人也被教会称为“伟大的教父”、“杰出的大师”、“真神的圣者”等等,一直受到尊敬。奥古斯丁一生著述甚多,《忏悔录》和《真神之城》是他的代表作,此外重要的还有《驳学园派》、《独白》、《论自由意志》、《论真宗教》、《论三位一体》、《教义手册》、《布道集》等。 (1)信仰与理解 几乎和所有的神学家一样,奥古斯丁首先面临的是哲学与神学、理解与信仰的关系问题。面对动荡的时代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奥古斯丁大胆地肯定哲学、系统地利用哲学,为基督教义作论证。他以真神为核心、信仰为前提、圣经为根据,力求从哲学上阐述各种问题。他宣称真正的哲学只能和真正的宗教在一起,只有真正的宗教才是真正的哲学。奥古斯丁断言:“真正的哲学家就是爱真神”。他从基督教的立场出发,认为哲学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关于灵魂,一是关于真神。”他的哲学就是以“认识自我,认识你(真神)”而建立起来的。 在论证理解与信仰的关系问题时,奥古斯丁首先从自我意识即人的思维存在的确切性出发,批驳了当时流行的怀疑论观点。在《独白》中,他自问自答道:“你知道自己在思维吗?我知道。所以,你的思维是千真万确的吗?千真万确。”他认为,人可以怀疑一切,唯独不能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 奥古斯丁:教父哲学的典型代表 奥古斯丁(354—430 年)是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母亲是基督徒,父亲却是异教徒。按照当地的风俗,奥古斯丁没接受洗礼。从7 岁起,他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17 岁赴迦太基攻读修辞学和哲学,曾崇拜西塞罗。稍后加入摩尼教,曾悉心钻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最后于386 年皈依基督教。奥古斯丁少年时代放荡不羁,皈依基督教后却闭门思过,清心寡欲,被基督教誉为浪子回头的典范。他曾做过教师、神父,42 岁时升任北非希波主教。后半生忠心耿耿致力于传教事业,为基督教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成功地运用柏拉图哲学,讨论各种神学和哲学问题,阐述基督教的世界观,把教父们的思想推向顶峰,为教会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宗教哲学理论体系。他所论证的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在中世纪被教会奉为真理的台柱”,奥古斯丁本人也被教会称为“伟大的教父”、“杰出的大师”、“真神的圣者”等等,一直受到尊敬。奥古斯丁一生著述甚多,《忏悔录》和《真神之城》是他的代表作,此外重要的还有《驳学园派》、《独白》、《论自由意志》、《论真宗教》、《论三位一体》、《教义手册》、《布道集》等。(1)信仰与理解 几乎和所有的神学家一样,奥古斯丁首先面临的是哲学与神学、理解与信仰的关系问题。面对动荡的时代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奥古斯丁大胆地肯定哲学、系统地利用哲学,为基督教义作论证。他以真神为核心、信仰为前提、圣经为根据,力求从哲学上阐述各种问题。他宣称真正的哲学只能和真正的宗教在一起,只有真正的宗教才是真正的哲学。奥古斯丁断言:“真正的哲学家就是爱真神”。他从基督教的立场出发,认为哲学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关于灵魂,一是关于真神。”他的哲学就是以“认识自我,认识你(真神)”而建立起来的。 在论证理解与信仰的关系问题时,奥古斯丁首先从自我意识即人的思维存在的确切性出发,批驳了当时流行的怀疑论观点。在《独白》中,他自问自答道:“你知道自己在思维吗?我知道。所以,你的思维是千真万确的吗?千真万确。”他认为,人可以怀疑一切,唯独不能怀疑自己思维的确定性。“难道有人怀疑他自己在生活、在回忆、具有认识、在意欲、在认知、在判断吗?当他怀疑时,他就知道自己不晓得任何可靠的东西;当他怀疑时,他就知道自己不可以毫无根据地表示赞同;尽管一个人仍可以怀疑自己有所意欲,但他却不能怀疑这个怀疑本身。”奥古斯丁进一步用人的思维可能产生错误来证明思维的确实性。他说:“如果我错了,则我存在,因为不存在的东西显然是不会有错误的。” 他认为,人应该在自己内心深处寻求真理,不要到外部去寻找,转入你自身。真理就居住在你的内心。”但是,真理并不是人的认识或思维的结果。感性经验是不能认识真理的,因为人们所感觉到的是“变”、是“多”。但真理也不是理智的创造物,理性不是创造真理,而是发现真理。理性无论坚持什么真的东西,都不能归功它自己。人的理性只能借助于“超自然之光”的照明,认识早就存在于自己内心中的抽象概念,深入内心的结果不是导向思维着的精神而是导向真神。“我进入心灵后,我用我灵魂的眼睛瞻望着在我灵魂的眼睛之上的、在我思想之上的永定之光。这光,不是肉眼可见的、普通的光,也不是同一类型而比较强烈的、发射更清晰的光芒普照四方的光。这光在我思想上,也不似油浮于水,天覆于地;这光在我之上,因为它创造了我,我在其后,因为我是它创造的。谁认识真理,即认识这光;谁认识这光,也就认识永恒。”这个永恒或真理不是别的,就是真神。真神是一个神秘的精神实体,人们对于真神是既无法否认,也不能认识和无法表述的。我们的思维和一切范畴都不适用真神。真神大而无量,善而无质,现存而无空间,永恒而无时间。一句话,真神是超越任何范畴的。认识在此失去了效力。对于真神的存在和行为,人们应以信仰为满足。奥古斯丁宣称信仰是绝对可靠的,信仰是十分自然和十分必要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如果你不理解,信仰会使你理解。信仰在先,理解在后。”奥古斯丁把信仰说成是一切认识的先决条件、方法和途径。“信仰是理解的途径,理智是信仰的一种报酬。”他甚至还强调:“所以我不认为理解为了信仰,而是信仰为了理解。”理性之所以需要是为了论证信仰,奥古斯丁最终还是提出了“信仰为了理解”的原则。这条原则后来成为教父哲学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 2)真神和三位一体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复习笔记(基督教哲学的诞生)【圣才出品】

第7章基督教哲学的诞生 一、教父哲学的基本倾向 1.《圣经》和哲学 (1)基督教与基督教哲学 ①基督教能够与希腊哲学相结合而形成基督教哲学,在于《圣经》与希腊哲学的可比性。 ②基督教在希腊化地区传播过程中,接受了包括哲学在内的希腊文化的影响。 ③在基督教与犹太教分离,并向希腊化地区传播的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人是保罗。(2)道成肉身 ①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万物是凭着他造的。 ②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 ③恩典和真理都由耶稣基督来的。(《约翰福音》) 2.教父的思想倾向 (1)早期基督教包括使徒时期(公元l世纪)和教父时期(公元2~6世纪)。 教父是基督教实现大一统过程中教义的捍卫者、教规的制定者和公教会的组织者。 ①教父应具备的条件 a.遵循正统学说; b.过圣洁生活; c.被教会所册封; d.生活在基督教早期(主要集中在2~6世纪)。

②教父的分类 按使用语言的不同,教父被划分为希腊教父和拉丁教父。 (2)哲学史家把教父著作包含的哲学因素概括为教父哲学。 代表人物: ①希腊教父:格列高里、巴兹尔; ②拉丁教父:奥古斯丁。 (3)早期教父大多为护教士。 ①护教士的辩护主要针对罗马统治者的政治迫害和思想偏见以及内部异端这样两个目标。其中著名者有塞尔修斯(Celsius)的《真逻各斯》、波菲利反基督教的论著等。 ②护教士的另一个目标是捍卫正统教义,谴责内部异端。 (4)把基督教纳入哲学的领域,这是基督教哲学诞生的一个重要标志。教父对待希腊哲学的态度有两种: ①理性辩护主义,即利用希腊哲学为基督教义辩护; ②反理性的信仰主义,这是把基督教信仰与希腊人的理性完全对立起来的立场。 3.理性辩护主义 (1)查士丁(Justin,100~l65年) 查士丁被称为“基督教哲学真正的第一个开端”,首先提出了“基督教哲学”的概念,从理论上论证基督教是高于希腊哲学的哲学。 (2)克莱门特(Clement,153~217年) 克莱门特的观点主要有: ①认为希腊哲学来自以东方宗教为代表的智慧,两者最后汇入基督教所代表的最高智慧。

浅析希腊哲学与基督教哲学中的_神创论_

J ul. 2009 Vol.11,No.4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 第11卷第4期 收稿日期:2009-01-12 作者简介:张 晶(1974-),女,辽宁盘锦人,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创造方法论研究;罗玲玲(1950-),女,辽宁沈阳 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技创造方法论、环境伦理、设计哲学研究。 浅析希腊哲学与基督教哲学中的“神创论” 张 晶,罗玲玲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 摘 要:从古希腊神话及基督创世着手,以希腊哲学与基督教哲学为线索,通过论述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对人的主观意志的肯定等观点,提出了西方“神创论”的出现是与肯定人的主观意志的观念并行的。阐述了即使中世纪强化上帝的创造性,也出现了肯定“人的创造性”的萌芽认知。其中以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为代表,他有限地发现了人的创造性,为人类实现真正的“人的创造”带来了曙光。 关 键 词:创造;神创论;古希腊;基督创世 中图分类号:N 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758(2009)0420283205 人类改造自然及人类的社会活动、思维活动离不开创造,“创造”早已经成为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但“创造”并不是哲学基本范畴。不过,哲学史上关于“创造”的相关问题一直都有所讨论,那么哲学史中最早的“神创论”与心理学的创造概念到底有何渊源,值得我们深入去探讨。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最早有关创造的研究是以神的干预为基础的[1],那么创造概念是如何从“神创论”阶段过渡到现在我们使用的“人的创造”的呢?在这里首先要明确当代的“人的创造”的概念为何。“创造”概念在当代的界定被赋予了多重视角,大体可分为“创造主体”、“创造过程”、“创造活动”、“创造产品”四个视角[2]。其中创造的主体是人,是人在执行创造的过程,创造的产品是人创造的。即无论是“创造主体”、“创造过程”还是“创造产品”都是由人来实现的,是科学的创造。德国著名新康德主义哲学家威廉?文德尔班认为把神灵的启示当做最高的知识源泉的人可以看做是对神的创造性持坚定观念的人[3];而罗素认为基督教所起的重要作用之一便是,把一种对于古代来说的陌生见解普及化了,即神创论思想及神的绝对权威性,对于人来说上帝是比国家更重要的[4]14-15。本文基于希腊哲学与基督教哲学,明确提出在“神创论”阶段,虽然肯定的 是神的创造,充斥着对人的贬低,但也有“人的创造”的声音发出,为“人的创造性”观念的出现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本文通过对“神创论”的探讨,为厘清“人的创造性”观念产生打下了基础。 一、古希腊哲学中的神创论 1.古希腊神话中神的创造性 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之前的古希腊神话,神的故事在其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而神的创世故事尤为被后世津津乐道。在古希腊神话中普遍认为,世界起源于混沌的状态。从混沌中又产生大地和地狱,继而出现了孕育万物与联系万物之爱;大地又分娩了天和海洋等[5]。这些古希腊人的神谱出现的原因,无外乎在远古时代,古希腊人无法抗拒自然力量的压迫而屈从于自然力量,在寻求世界的本原时不得不感性地求助于诸神。 这种创世者横空而出的神话,虽不具有什么哲学意味,但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创论”与下文将论述的上帝创造万物的那种绝对权威的观念是截然不同的。古希腊的神话当然同其他神话一样是人创造出来的,但在古希腊人创造出来的神话中,

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

奥古斯丁教育思想的形成 圣?奥古斯丁是罗马帝国后期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教育家和早期基督教最杰出的教父。他根据其神学理论,在教育方面也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观点和主张,他的教育思想奠定了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的基础。 一、教育思想与童年生活经历不可分割 奥古斯丁的父亲望子成龙,将年幼的奥古斯丁送到罗马帝国的启蒙小学接受教育。按照当时的规定,小学阶段除了学习识字和算术之外,还必须学习希腊文。然而奥古斯丁却酷爱拉丁文,对希腊文毫无兴趣。出生在北非的奥古斯丁学习拉丁文就像学外文一样难,但在家庭的熏陶和与同伴的游戏之中,他慢慢地学会了拉丁文。在奥古斯丁回忆小学生活经历的时候,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观点,“在儿童的语言学习里,无拘无束的好奇心比讨厌的强制更有力量。” 奥古斯丁就自己童年的经历对某些问题有具体的看法。例如在能否对小学生体罚的问题上,他真正的主张是应该对年龄虽小,但懒散、贪玩的学生进行惩罚。奥古斯丁表面上对于学生被体罚是愤愤不平的,但实际上他根据人性本恶的观点,认为体罚学生也是合理的。小学生犯错被惩罚是上帝的意旨,他甚至强调,没有任何学习是没有惩罚的,戒尺、皮鞭、棍棒是制服儿童必须的物品。但奥古斯丁这套惩罚学生的教育理论在欧洲教育史上产生恶劣的影响,支配了欧洲学习教育一千多年。 二、教育思想的产生与时代变化紧密相联 奥古斯丁生活的罗马帝国已处于摇摇欲坠之中,当时奴隶制濒临崩溃,世俗教育即将走向没落。同时,由于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尤其在基督教被确定为罗马国教后,帝国政府需要日益强大的基督教会给产生传统信仰危机的臣民提供精神支柱,将罗马的世俗教育变为神学教育,以此给罗马帝国培养出一批新的人才。在这种时代的变革下,奥古斯丁的神学以及与之伴随的教育思想诞生了。 三、教育主张的形成与切身实践息息相关 奥古斯丁从小便在罗马帝国的启蒙小学接受世俗教育,结束学业之后回到故乡任文法教师,之后还去过迦太基教授雄辩术,直到386年从学校离开。他的后半生一直致力于研究以神学教育为主的传教和著述活动。正是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下,奥古斯丁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 第一.他主张教育是为神学服务的。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说道:“主,你是我的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