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治疗皮下脂肪瘤秘方

治疗皮下脂肪瘤秘方

治疗皮下脂肪瘤秘方

治疗皮下脂肪瘤秘方

【药物组成】

桂枝15g、白芍15g、海藻50g、昆布50g、土苓50g、生首乌30g、全虫10g、猪蹄子2

根〈最好前蹄〉。

【用法与用量】

将药物拿中药袋装好密封,把猪蹄子洗干淨砍成块,药材和猪蹄一起下锅炖至肉熟即可,分两天食用。

一个礼拜服用一次,轻者三剂痊愈,重者六剂痊愈。

此方以治愈数百名患者,治愈率百分之八十以上。

【禁忌】请结合患者身体状况而定,如无高血压、心髒病、糖尿病之类的人,均可使用。

常见恶性肿瘤诊疗规范61页

常见恶性肿瘤诊疗规范 第一节鼻咽癌 【病史采集】 1.有无耳鼻症状如鼻塞、鼻出血或回缩性血涕、耳鸣 及听力下降等。 2.有无上颈部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肿块。 3.有无头痛。头痛部位多位于颞顶部、顶枕部、额部或普遍性头痛,常呈持续性钝痛。 4.有无颅神经受累,常以Ⅲ、Ⅴ、Ⅵ对神经受累多见。 5.询问与鼻咽癌发病可能的相关因素,如遗传因素、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惯、某些化学致癌物质刺激及某些微量元素摄入不平衡(高镍饮食)等。 【物理检查】 1.头颈部检查:应检查鼻腔、口咽、外耳道、鼓膜、 眼眶、软腭有癌肿向外扩展。 2.眼部检查:是否有视力减退或丧失、突眼、眶内肿 块、上睑下垂伴眼球固定。 3.颈部淋巴结检查:是否有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肿大。 4.颅神经检查:是否有颅神经受累的表现。 5.全身检查:有无远隔部位转移的表现。远处转移常 以骨、肺、肝等部位多见。 【辅助检查】

1.间接鼻咽镜或纤维鼻咽镜检查。 2.鼻咽部活组织检查。 3.鼻咽及颈部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 4.影像诊断学检查,如鼻咽部CT或MRI检查、鼻咽侧 位及颅底片等。 5.EB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如VCA - IgA和EA - IgA 测定。 【诊断要点】 1.对有头痛、耳鼻症状和颈淋巴结肿大等三大症状或其中之一者,需作鼻咽部检查,以排除鼻咽癌。 2.鼻咽部检查发现鼻咽肿物、溃疡坏死、出血等异常 病变。 3.鼻咽部活组织检查是确诊依据。鼻咽涂片脱落细胞检查可作辅助诊断,但不能单独作为确诊的依据。 4.鼻咽或颈部肿块细针穿刺检查找到癌细胞。 5.EB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对确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影像诊断学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 7.病理学分类:分为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其中包括泡状核细胞癌)、未分化癌和其它类型的癌四种类型。 8.临床分型: (1)根据肿瘤生长形态分为浸润型、菜花型、结节型 和溃疡型。

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的修复

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的修复 潘 宁1 刘建民1 徐 钢2 【摘 要】 目的 探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的修复效果。 方法 1984年~2001年对38例皮肤体表恶性肿瘤进行切取,其中皮肤鳞状上皮癌12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4例,皮肤原位癌2例,皮肤疣状癌1例,皮肤湿疹样癌4例,慢性溃疡恶变5例;手术后残留创面最大为14c m×20c m。采用7种不同类型的皮瓣、肌皮瓣、游离植皮和手术后直接缝合等方法进行修复,其中腓肠肌皮瓣4例,背阔肌皮瓣6例,阔筋膜张肌皮瓣2例,腹直肌皮瓣1例,足底内侧皮瓣5例,邻近皮瓣3例,游离大块植皮12例,肿瘤切除后直接缝合5例。 结果 38例手术全部成功,切口 期愈合。2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年,19例术后恢复良好,2例术后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21例均成活。 结论 手术彻底切除肿瘤,修复方法应根据病情而制定,是根治皮肤恶性肿瘤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 皮肤 恶性肿瘤 修复 REPA IR OF SK IN D EFECT AFTER RESECTI ON OF CUTANCOUSM AL IGNANT TU MOR PA N N ing,L IU J ian2 m ing,X U Gang.D ep a rt m en t of P lastic S u rg ery,S ichuan P rov incia l P eop le’s H osp ita l.Cheng d u S ichuan,P.R. Ch ina61007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 ical effects of repairing sk in defect after resecti on of cu taneou s m alignan t tumo rs.M ethods F rom1984to2001,cu taneou s m alignan t tumo rs of38patien ts w ere resected and diag2 no sed patho logically.T here w ere12cu taneou s squamou s cancer,14carinal cu taneou s fib ro sarcom as,2in situ cancers, 1w art like cancer,4eczem ato id cancers,and5deteri o rative ch ron ic u lcers.T he b iggest sk in defect w as14c m×20c m in size.Sk in defects w ere repaired w ith flap s,m yocu taneou s flap s,free sk in grafts and su tu rati on s.T here w ere4gas2 tronom ies flap s,6latissi m u s flap s,2ten so r fascia lata m yocu taneou s flap s,1tran sverse recu ts abdom in ism yocu taneou s flap,5p lan taris m edialis flap s,3random flap s,12free sk in grafts and5su tu rings.Results A ll the operati on s suc2 ceed.Among21cases fo llow ed up fo r3to12years,19healed and2relap sed,bu t the2patien ts healed after second operati on.Conclusion T ho rough resecti on of tumo r is the key to eradicate m alignan t tumo r.T he m ethod to repair sk in defect after resecti on shou ld be cho sen acco rding to the patien ts individually. 【Key words】 Sk in M alignan t tumo r R epair 皮肤体表恶性肿瘤,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以往对位于四肢的病变,多倾向截肢治疗,以求得彻底根治,而发生在颅、颌面或躯干尤其是肿瘤面积较大者,只能采取姑息治疗,则往往收效甚微。我们自1984年~2001年共收治皮肤恶性肿瘤38例,均采用局部广泛切除,术中冰冻病理切片证实肿瘤切除后切缘无肿瘤残留,采用肌皮瓣、皮瓣、游离植皮和 或直接缝合等方法修复肿瘤切除后创面,术后获得较好的外形及功能恢复。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23~80岁,平均36.5岁。病程3个月~30年。肿瘤位于头颅部9例,其中鳞状细胞癌6例,原位癌2例,疣状癌1例;会阴部湿疹样癌2例;肢体16例,其中鳞状细胞癌6例,慢性溃疡恶变5例,隆突性纤维肉瘤5例;躯干11例, 作者单位:1四川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成都,610072),2病理科其中隆突性纤维肉瘤9例,湿疹样癌2例。皮肤鳞状细胞癌12例,均有慢性皮炎病史;癌灶范围2c m×5c m~12c m×8c m,肿瘤临床分期T1N0M0。隆突性纤维肉瘤14例,病程为3个月~2年;临床表现为皮肤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状包块,为2c m×5c m~6c m×8c m;原位癌2例,疣状癌1例,病灶较小1c m×2c m~2c m×4c m,基底无明显浸润;湿疹样癌4例,病程均较长,病灶范围最大14c m×20c m;慢性溃疡恶变5例,均有各种原因致皮肤损伤后经久不愈3年以上,且均位于小腿及足后跟,病灶范围6c m×9c m~9c m×12c m。38例术前行X线胸片及B超检查胸腹部,有21例作放射性核素扫描,均未查及远处转移灶。本组38例手术标本均经病理学诊断,其中14例隆突性纤维肉瘤行CD3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为阳性。 1.2 手术方法 手术切除范围以肉眼所见肿瘤的边缘3~6c m,躯干肿瘤深达肌肉,肢体肿瘤深达骨膜,肿瘤切除后的创面四周及基底术中均送冰冻切片,以证实无肿瘤残 ? 3 9 3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2年第16卷第6期

皮肤肿瘤

皮肤肿瘤 ?概念:起源于外胚叶和中胚叶的皮肤结构成分包括表皮(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和Langerhan细胞)、皮肤附属器官(毛发、毛囊、小汗腺、顶泌汗腺、甲)、结缔组织、血管、肌肉、脂肪、淋巴网状组织等发生异常增生所形成的各种肿瘤性皮肤疾患。种类繁多。 ?临床分类: (1)良性皮肤肿瘤:常见有痣细胞痣、皮脂腺痣、先天性血管瘤、瘢痕疙瘩、脂溢性角化症、汗管瘤、粟丘疹、皮肤纤维瘤等疾病。 (2)癌前期皮肤病:常见有日光性角化病和粘膜白斑等。 (3)恶性皮肤肿瘤:常见有Bowen病、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恶性黑素瘤、Paget病和蕈样肉芽肿等。 第一节皮脂腺痣 一、概念:皮脂腺痣(sebaceous nevus) 是先天性限局性表皮发育异常,以皮脂腺增生为特点的良性皮肤附属器肿瘤。 二、临床表现呈限局性稍隆起的斑块,淡黄或黄褐色,边缘清楚。常为单个,偶见多发或泛发;有些呈线状排列。本病常发生于出生时或幼儿期,好发于头皮、面部、颈部。发生于头部者,皮损处部分或完全秃发(图22-2)。儿童期皮损隆起不明显,呈腊样外观,缓慢增大;青春期皮损肥厚呈疣状,有密集乳头瘤样隆起;老年期皮损多呈结节状增殖,可继发其他皮肤附件肿瘤。 三、组织病理:儿童期的病理特点为不完全分化的毛囊结构,常见似胚胎期毛囊的未分化细胞索,皮脂腺发育不良,数目减少。青春期则可见大量成熟或近于成熟的皮脂腺,表皮呈乳头瘤样增生而具有诊断特征。真皮深部皮脂腺小叶下方可见异位顶泌汗腺。 四、治疗:皮损较小者可考虑冷冻、电灼、激光等治疗,较大者可手术切除,或切除植皮。 第二节痣细胞痣 一、概念:又称为色素痣,为人类最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通常由痣细胞良性增

皮肤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尤立平主任医师谈:皮肤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全网发布:2011-06-23 20:02 发表者:尤立平2993人已访问 皮肤肿瘤与内脏肿瘤不同,相对容易发现并及时治疗。但仍有不少朋友由于缺乏相关医学知识,常常忽视皮肤出现的肿物、或对皮肤一些良性肿物过度担心,两者都是不正确的。正确识别哪些是皮肤良性肿瘤、哪些是恶性肿瘤十分重要。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尤立平 皮肤良恶性肿瘤无论从外观形态,发展速度,到内部的细胞组织结构都明显不同。 1、皮肤良性肿瘤具有以下一些常见的特点: * 外观:生长缓慢,边界清楚,光滑,触摸起来有滑动感,不破溃,多无自觉症状。 * 组织病理: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肿瘤与正常细胞组织形态结构甚至功能一样或十分相似,肿块边界清楚,周围多有一层完整包膜,肿瘤体积可长期无明显变化,或生长缓慢、只能在局部膨胀式缓慢增大而不向周围的其他组织性生长,有时也可出现压迫周围组织而出现相关症状。 * 预后:一般不发展或发展缓慢、无症状的良性肿瘤不需治疗,有症状、或影响美观、或癌变可能者,可考虑手术切除,完整切除后一般都不会复发,预后较好。 2、皮肤恶性肿瘤具有以下一些常见的特点: * 外观:生长速度快,可在短时间内体积明显增大,触摸时肿块向的深部和周围浸润生长的感觉,宛如树根,其边界不清,表面容易形成糜烂或溃疡,肿瘤周围出现卫星状损害。恶性高的肿瘤还可向近处或远处的皮肤、内脏转移,出现各种症状。 * 组织病理:恶性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原始、幼稚,呈多形性,大小不一,细胞核增大,染色深,出现不正常的病理性核分裂,细胞排列紊乱,肿瘤细胞容易松动并脱离原发灶而向周围组织、血管、淋巴管扩散、转移。侵犯、占据并破坏正常组织。 * 预后:多数皮肤恶性肿瘤能早期发现,及时手术治疗,多能治愈。但对于恶性程度较高的皮肤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诊断不及时、治疗不彻底很容易局部复发、转移、甚至威胁生命。 3、皮肤良恶性肿瘤的互相转化: 多数皮肤良性肿瘤是稳定的,但也有少数情况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会转化为恶

(修)体内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

体内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 皮肤是内脏的一面镜子,内脏癌肿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出现一些皮肤病变,有些表现会出现在内脏肿瘤发现之前,掌握这些皮肤病变与内脏肿瘤的规律关系,对某些肿瘤的早期发现和确诊大常常是诊断内部疾病的重要线索。 对于内脏肿瘤与相关皮肤病变,其机理现还不十分明确,可能有:(1) 共同的致病因子,如病毒、化学物质、药物等,形成可能的致癌物和炎症的靶分子。 (2) 可能是内脏肿瘤其机体功能发生改变,某些激素的产生增加或灭活降低引起皮肤病改变。激素产生增加或灭活功能降低:一些内脏肿瘤患病初期,可能是功能上出现变化,在形态上还不能引起临床诊断。由于功能改变可出现某些激素增加或灭活功能降低。雷诺氏病是由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或情绪激动所发生。如卵巢癌发生时可出现雌激素产生增加,而肝癌时,肝功能受损,激素不能很快代谢,高雌激素能引起神经功能改变,情绪激动,且可以出现雷诺氏病。(3)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产生:当机体出现肿瘤细胞,机体可产生相应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这些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由于出现异常的免疫功能,往往是内脏肿瘤出现的一些皮肤改变,而且可以出现以皮肤病为先驱的皮肤症状。此类改变往往多见皮肌炎、掌跖角皮病(4)遗传因素及相同组织起源:一些内脏肿瘤所致的皮肤改变与其遗传因素有关,如掌跖角皮病存在染色体显性遗传。而一些内脏肿瘤与皮肤改变有相同的组织起源。如结缔组织病与白血病,其结缔组织与血液均起源于中胚层。其相互关联也可能是癌基因的激活造成。(5)内脏肿瘤释放某些物质引起皮肤改变:内脏出现肿瘤,肿瘤细胞本身或在抗肿瘤免疫作用下产生某些物质,如血清中抗细胞物质抗体的出现,细胞毒性物质生成等。 内脏肿瘤的皮肤表现大致可以分为副肿瘤性皮肤病及皮肤转移瘤,这些皮肤病对某些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一、副肿瘤性皮肤病,又称为肿瘤相关皮肤病 ⑴皮肌炎:皮肌炎皮肤损害为多形性,以四肢近端肌无力和双上眼睑皮肤浮肿性紫红斑为特点。内脏并发恶性肿瘤系本症最重要的合并症,成人患者中约有25%左右伴发恶性肿瘤,现有些学者认为皮肌炎是内脏癌肿的一个表征。皮肌炎中的皮损与癌肿关系甚为密切,皮损如呈大红色充血,更提示有合并内脏癌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LA-PDT)治疗皮肤肿瘤的疗效。方法:对基底细胞癌44例、鲍温病18例、湿疹样癌15例、鳞癌12例患者进行 5-ALA-PDT治疗。结果:基底细胞癌完全缓解率为75%,5例无反应,3例复发; 鲍温病完全缓解率为66.67%,4例无反应,1例复发;湿疹样癌完全缓解率为 53.33%,3例无反应,无复发;鳞癌完全缓解率为66.67%,3例无反应,2例复发。结论:5-ALA-PDT治疗皮肤肿瘤,疗效好、痛苦小、美容效果满意;但对病 情严重的患者,可结合手术和5-ALA-PDT治疗。 【关键词】5-ALA-PDT;光动力疗法;皮肤癌前病变;皮肤浅表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6-0139-02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伴随而来的疾病呈上升趋势,癌症因其有 较高的病死率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浅表肿瘤的发病人群以 中老年为主,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皮肤癌的临床症状多以瘢痕、溃疡、出血和糜 烂等为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收集2014年1月—2017年6月, 我院皮肤科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LA-PDT)治疗的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浅表肿瘤患者数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是本院2014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患者,所有 患者均经过病理确诊。一共89名患者,男性56例,女性33例,年龄范围: 52~79岁,病程范围:0.6~5年。其中基底细胞癌44例、鲍温病18例、湿疹样癌 15例、鳞癌12例。表浅型56例,结节型17例,单发病灶12例,多发病灶4例。皮损分布:颜面部33例,头顶及颞部22例,颈部10例,下肢小腿9例, 腹股沟处9例,阴茎6例。皮损面积大小:0.5cm×1.2cm~1.4cm×2.1cm。治疗排 除标准:有严重系统疾病者、有光敏史者、有严重免疫功能受限或抑制者。治疗前,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严格保密患者个人信息。 1.2 方法 1.2.1光敏剂5-ALA(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调配成20%的ALA 溶液。 1.2.2光源635激光光动力治疗仪(武汉凌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输出波 长635nm,输出功率200mW/cm2,能量密度为100~120J/cm2。 1.2.3治疗方法治疗前对用温水润湿患者皮损部位并取出该部位痂皮等,于 患者皮损部位均匀涂抹调配好的ALA溶液。同时,包皮损部位使用黑色塑料布局 部避光封闭2.5小时后,用波长为635nm 的激光照射病灶部位,输出功率 200mW/cm2,光照剂量为120J/cm2,照射时间为每3平方厘米区域治疗10min,当肿瘤病灶较大时,必须延长照射时间和增加照射点。再次治疗的时间间隔为一周。 1.2.4 5-ALA-PDT术后处理予以醋酸泼尼松20mg/d,富马酸酮替芬1mg/次 ×2/d抗感染治疗。治疗后严格避光3~7d,术后恢复过程中应避免搔抓。 1.2.5随访患者在全部治疗结束后每月复查1次,共随访12个月。 1.3 疗效判定依据 如下标准进行效果评价:完全缓解:皮损消退,仅留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良性皮肤肿瘤

良性皮肤肿瘤 良性皮肤肿瘤 疤痕疙瘩 疤痕疙瘩是由于皮肤受创伤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超出原有损害范围的病变。中医称 之为“肉龟疮”、“蟹足肿”、“锯痕疮”。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为金刃所伤,或水火烫伤,或疮疡疖肿感受 外邪,经治疗后余毒未净,气血不和,血瘀痰凝聚结而成.西医认为本病是机体对多种皮肤损伤的超常结缔组织反应,发病与具有疤痕的先天 素质有关。 [辨病] 1 临床表现本病常继发于皮肤各种创伤,如手术、烧伤、烫伤、外伤和疮疡疖肿 之后。好发于胸骨前区,其次为肩胛、四肢、面颈和头皮、外阴。皮损为红色隆起的结 缔组织斑块,大小不一,硬实或呈硬橡胶样,表面光滑无皮纹。常为条索、不规则或蟹 足状。损害渐扩大并超出原疤痕的范围。部分病人皮损有

瘙痒或刺痛不适感。 2 诊断要点根据有皮肤创伤或感染炎症以后局部出现超出原创口范围的结缔组 织斑块可确诊。 3 鉴别诊断疤痕疙瘩与肥大性疤痕临床上早期很难区别,若几个月后增生性斑块 超出原创口范围并持久不消退,可诊断为疤痕疙瘩;若病变不超出原创口范围并在1年 或数年后逐渐消散形成萎缩性损害,此为肥大性疤痕。 [辨证] 1 瘀毒聚结证疤痕块初起或时间不长,颜色较鲜红或紫红,质地坚硬,时有痒痛 不适,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有瘀点,苔薄黄,脉弦。 2 气虚血瘀证疤痕疙瘩日久不消退,颜色淡红或暗红,质地韧实如硬橡胶样,无 痒痛.体弱肢倦,声低懒言,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 [治疗] 1 内治法辨证论治. 1.1 瘀毒聚结证治宜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5g,丹皮

lOg,红花5g,生地黄20g,连翘12g,丹参20g,赤芍12g,水蛭12g,蒲公英15g,香 附15g,甘草5g.每天1剂水煎服。1.2 气虚血瘀证治宜益气活血,化瘀散结。方用归芪化瘀汤:当归尾12g,黄芪 20g,丹参20g,赤芍15g,三棱12g,莪术12g,党参15g,茜根12g,青皮10g,炙甘草 5g。每天1剂水煎服。 2 外治法 2。1 外洗丹参30g,三棱20g,莪术30g,乌梅30g,五倍子30g,紫草30g,赤 芍30g,水煎成2000ml,微温外洗患处。 2。2 黑布药膏黑醋2500g,五倍子860g,蜈蚣工0条,蜂蜜180g,制成黑色稠膏。 使用时先将患处用茶水擦洗干净,涂上黑膏药,然后贴上黑布,每日换药1次。 2.3 甘遂散甘遂、芫花、白芷各等份研成细末备用.使用时加米醋调成糊状外敷 患处,每天换药工次。 2.4 疤痕软化膏氧化锌、明胶、甘油各500g,制成膏。另用五倍子800g,蜈蚣 10条,冰片、樟脑各适量,共研成细末.使用时取药粉加入

常见皮肤科恶性肿瘤

常见皮肤科恶性肿瘤要点 发病逐年增加;容易早期发现;多数治疗效果好。 常见皮肤科恶性肿瘤: 表皮性:基底细胞癌;日光角化病;鲍恩病;鳞状细胞癌;湿疹样癌;黑素瘤 淋巴瘤 基底细胞癌: 特点:老年/中年人;日光暴露部位;结节、斑片、溃疡;周边光滑隆起边缘;持续发展。 分型:结节/溃疡型;色素型;浅表型;硬斑病样型。 鉴别诊断:脂溢性角化病;色素痣;黑素瘤;鲜状细胞癌;肉芽肿;瘢痕。 治疗:手术治疗:浸润深在;硬斑病样型。非手术治疗:光动力治疗;激光;冷冻;电干燥、微波;咪喹莫特软膏;放射线。 日光角化病: 特点:老年;曝光部位;长期存在红斑疹/斑片;表面角化、鳞屑;表面基底细胞非典型性增生。 鉴别诊断:脂溢性角化病;皮炎;红斑儿狼疮; 治疗及预后:良好预后;非手术治疗:激光、冷冻、光动力治疗、咪喹莫特软膏。手术治疗。 Bowen病: 特点:中老年人;单发红斑块,境界清楚;表面角化、脱屑;长期不消退;逐渐扩大;外用激素无效。 鉴别诊断:银屑病;慢性皮炎;红斑狼疮;肉芽肿类;汗孔角化病;基底细胞癌。 治疗:预后良好;手术切除;非手术治疗:激光、冷冻、电干燥、微波、光动力治疗、咪喹莫特软膏。 鳞状细胞癌: 特点:老年人;有炎症、肿瘤性基础病(日光角化病,Bowen病,红斑狼疮,扁平苔藓,慢性肉芽肿,瘢痕等);皮疹类型(外生性;溃疡型)。 鉴别诊断:肉芽肿;溃疡类疾病;肿瘤性疾病(基底细胞癌,淋巴瘤,其他) 治疗: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疗;维A酸口服。 湿疹样癌:老年人;单侧阴囊湿疹样皮疹;长期不愈;外用糖皮质激素无效。 鉴别诊断:湿疹;慢性家庭性良性天疱疮;其它肿瘤。 治疗:乳房湿疹样癌-转乳腺科治疗;乳房外湿疹样癌: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光动力治疗。 预后:乳房湿疹样癌与乳腺类似;乳房外湿疹样癌:手术切除后有一定复发率,全身转移少见。 恶性黑素瘤: 特点:老年人;持续发展的黑色皮疹(形状不对称;边缘不规则;颜色不均匀;直径大于6mm)。 临床类型:恶性雀斑样型;浅表播散型;肢端型;结节型。(原位癌;侵袭性黑素瘤;转移性黑素瘤) 鉴别诊断: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肉芽肿;其他。 治疗:手术切除,干扰素;预后:肿瘤分期(病理深度,转移情况);免疫状态。 蕈样肉芽肿: 特点:慢性病程;皮疹长期不消退;症状轻微;暗红色斑片,直径4~8cm或更大;表面细薄鳞屑;无浸润;按湿疹治疗不佳。 鉴别诊断:慢性湿疹;银屑病;麻风病;其他肉芽肿类;结缔组织病;其他肿瘤类。 预后:低度恶性;缓慢发展;对常规化疗不敏感。 治疗:窄波UVB,干扰素;MTX;适量糖皮质激素;维A酸类;其他。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 概述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是发生于来源于神经嵴的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最常发生于皮肤,也可发生于口腔、消化道、生殖系统的粘膜,眼球的睫状体、虹膜、脉络膜,脑膜的脉络膜等处。约90%的恶性黑色素瘤发生于皮肤,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正确治疗,很多病人可以治愈。但本病恶性程度高,对肿瘤的直接刺激可引起肿瘤转移,易于发生血行播散,预后差。 一、发病情况 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白色人种,在我国和日本的发病率较低。其发病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3%,呈逐渐上升趋势,在过去的40-50年间其发病率每10-15年便增加一倍。除女性肺癌外,没有一种肿瘤有如此快的增长速度。其死亡率每年呈5%递增。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地区和美国西南部地区是恶性黑色素瘤高发地区。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成年人,中位就诊年龄为50—55岁,男女性别比为1:1,男性者多发生于躯干和头颈部,女性者多发生于肢体上。恶性黑色素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日光(紫外线B)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就宿主而言,原先的病损(如发育不良痣、良性痣)、皮肤表型(蓝眼睛、红色或金色头发)、太阳灼伤引起水泡的病史(尤其在儿童期)、过度暴露于日光下、恶性黑色素瘤家族史及个人恶性黑色素瘤史是发生恶性黑色素瘤的重要危险因素。特殊基因的突变(尤其是CDKN2A/p16)在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中起重要作用。 二、病理特征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主要有以下4种病理类型:①浅表播散型,约占70%;②结节型,约占15%,预后最差;③雀斑样型,约占10%,预后最好;④肢端雀斑样型,约占3%一5%。 由于恶性黑色素瘤的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率、手术治愈率密切相关,为了正确估计预后,1969年Clark等提出了镜下肿瘤浸润深度的检测方法,将其分为5度:I度:肿瘤局限于表皮的基底膜内(原位恶性黑色素瘤);Ⅱ度:肿瘤侵及真皮乳头层,但未达真皮乳头与网状层交界;Ⅲ度:肿瘤侵满真皮乳头层并在其内扩展,但未超出真皮网状层;Ⅳ度:肿

恶性肿瘤ICD-10疾病编码

C00.000外上唇恶性肿瘤 C00.001外上唇口红区恶性肿瘤C00.002外上唇唇红缘恶性肿瘤C00.100外下唇恶性肿瘤 C00.101外下唇口红区恶性肿瘤C00.102外下唇唇红缘恶性肿瘤C00.200外唇恶性肿瘤 C00.300上唇内面恶性肿瘤 C00.301上唇内面颊侧面恶性肿瘤C00.302上唇内面系带恶性肿瘤C00.303上唇内面粘膜恶性肿瘤C00.304上唇内面口腔面恶性肿瘤C00.400下唇内面恶性肿瘤 C00.401下唇内面颊侧面恶性肿瘤C00.402下唇内面系带恶性肿瘤C00.403下唇内面粘膜恶性肿瘤C00.404下唇内面口腔面恶性肿瘤C00.500唇内面恶性肿瘤 C00.600唇连合恶性肿瘤 C00.800唇交搭跨越恶性肿瘤 C00.900唇恶性肿瘤 C01.x00舌根恶性肿瘤 C01.x01舌根背面恶性肿瘤 C02.000舌背面恶性肿瘤

C02.100舌缘恶性肿瘤 C02.101舌尖恶性肿瘤 C02.200舌腹面恶性肿瘤 C02.201舌系带恶性肿瘤 C02.300舌前三分之二恶性肿瘤 C02.400舌扁桃体恶性肿瘤 C02.800舌交搭跨越恶性肿瘤 C02.900舌恶性肿瘤 C03.000上牙龈恶性肿瘤 C03.001上颌软组织恶性肿瘤 C03.100下牙龈恶性肿瘤 C03.101下颌软组织恶性肿瘤 C03.900牙龈恶性肿瘤 C03.901颌软组织恶性肿瘤 C04.000口底前部恶性肿瘤 C04.100口底侧部恶性肿瘤 C04.800口底交搭跨越恶性肿瘤损害C04.900口底恶性肿瘤 C05.000硬腭恶性肿瘤 C05.100软腭恶性肿瘤 C05.200悬雍垂恶性肿瘤 C05.800腭交搭跨越恶性肿瘤 C05.900腭恶性肿瘤 C06.000颊粘膜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

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有哪些? 尚智伟肤能皮肤大讲堂 许多皮肤以外的器官的恶性肿瘤在皮肤上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及早发现和治疗可避免肿瘤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这些恶性肿瘤的皮肤临床表现分为转移性和非转移性两大类。 一、恶性肿瘤转移性皮肤表现 大多数内脏恶性肿瘤可以出现皮肤转移,常见的有肺癌、结直肠癌、口腔癌、乳腺癌、卵巢癌、胃癌、胰腺癌等,常转移至胸部、腹部、肩背部、头颈部和四肢等部位皮肤。临床表现为多发性、无痛性皮肤肿块或结节,在短期内明显增大,而后相对静止,增长速度减慢。病变处皮肤出现红斑、色素沉着等颜色改变,溃疡形成且经久不愈。病变处皮肤质地中等硬度或较硬,与周围皮肤粘连,活动性差,常伴有区域引流淋巴结肿大。 二、恶性肿瘤非转移性皮肤表现 恶性肿瘤的非转移性皮肤表现又称为副肿瘤性综合征。副肿瘤综合症是一种与恶性肿瘤伴发的器官功能紊乱综合征,为恶性肿瘤或其转移灶,引起多种生物活性激素、生长因子或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等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影响远处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所致。常见的有副肿瘤性天疱疮、皮肌炎、恶性黑棘皮病、副肿瘤性指端角化、获得性鱼鳞病、匐形性回状红斑、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获得性毳毛增多症、Leser-Trélat综合征等。 1、副肿瘤性天疱疮是天疱疮的一种变型,为肿瘤伴发的自身免疫性综合征,伴发的肿瘤主要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Castleman病、肉瘤、胸腺瘤等。皮肤表现为红斑、苔藓样变、多形红斑、松弛样大疱、糜烂或紧张深在的大疱伴黏膜苔藓样变、口腔黏膜溃疡等。病理表现为表皮棘层松解、基底上裂隙形成、角化不良的角质形成细胞和基底层表皮细胞空泡改变,常同时有棘层松解和扁平苔藓样变或单个细胞坏死。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见上皮细胞间隙有IgG和补体C3沉积。 2、皮肌炎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的比例约为5%~52%,好发于50~60岁患者,多见于肺癌、鼻咽癌、乳腺癌、卵巢癌、胃癌、肝癌、前列腺癌、肾癌、白血病等。皮肤表现为以双上眼睑为中心的水肿性紫红色斑,可累及面颊和头皮;指指关节、掌指关节伸侧扁平紫红色丘疹,对称分布,表面附着糠状鳞屑;部分患者还可表现为面部、颈部、上胸躯干部在红斑鳞屑基础上逐渐出现褐色色素沉着、点状色素脱失、点状角化、轻度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皮肤病理改变为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血管和附属器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等。 3、恶性黑棘皮病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常见于胃癌、肺癌、卵巢癌和肝癌患者。与不伴有恶性肿瘤的良性黑棘皮病相比病情发展快、呈进行性加重。主要表现为皮肤粗糙、色素沉着、掌跖部天鹅绒样或牛肚样变及广泛且显著的皮肤黏膜乳头瘤样变。 4、副肿瘤样指端角化症又称Bazex综合征,常见于咽、喉、食道、肺等器官的鳞状细胞癌患者。主要皮肤表现为手、足、指、鼻和耳的皮损为银屑病样角化过度性斑块,对称分布;面部出现湿疹或红斑狼疮样改变。病变区内毛囊口可见直径1~2mm虫蚀样点状凹陷,无毳毛生长;头部可见大小不一的淡红色或苍白色萎缩斑,其内毛囊口闭塞;掌跖呈弥漫性角化过度伴甲下角化过度、指甲分离或甲完全损毁;患者毛发纤细而稀少,全身少汗或面部无汗。皮肤病理改变为表皮角质层板状增厚伴轻度基层肥厚、散在角化不全灶,有时可见散在棘细胞嗜酸性透明变性、空泡变性和基底细胞液化;表皮灶性萎缩,表皮突变平;真皮上部血管周围轻度淋巴细胞浸润。 5、获得性鱼鳞病常见于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Kaposi肉瘤、卵巢癌、乳腺癌、肺癌、宫颈癌、结肠癌患者。表现为皮肤粗糙、干燥、及似鱼鳞的非炎症性鳞屑。 6、匐形性回状红斑常见于肺癌、食管癌、乳腺癌、肝癌、鼻咽癌、卵巢癌及淋巴瘤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