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温病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温病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温病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温病学试题及答案.

温病学试题

第一章:绪论

A、型题

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后方

E.诸病源候论

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

是:C

A.王安道

B.汪石山

C.朱肱

D.刘河间

E.王叔和

3.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D

A.王孟英

B.叶天士

C.余师愚

D.吴鞠通

E.喻嘉言

4.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B

A.广温疫论

B.疫疹–得

C.温疫论

D.伤寒温疫条辨

E.临证指南医案

5.全面发展了温病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瘩等诊断方法的医家是:B

A戴天章 B.叶天士 C.王孟英 D.吴鞠通 E.余师愚

6.对温病的治疗首先强调初起不可纯投辛温,主张应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C

A.罗天益

B.王安道

C.刘河间

D.朱肱

E.汪石山

7.温病学说形成的时代为:B

A.宋到元代

B.明到清代

C.新中国成立后

D.战国到唐代

E.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8.(温热经伟)的作者是:A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薛生白

E.吴又可

9.提出”疠气”病因学说的明代医家是: B

A.汪石山

B.吴又可

C.李时珍

D.李中梓

E.王肯堂

10.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 B

A.王安道

B.郭雍

C.刘河间

D.朱肱

E.罗天益

11.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 C

A.温热论

B.温热经伟

C.温疫论

D.湿热病篇

E.肘后备急方

12.吴鞠通的代表著作是:C

A.湿热病篇

B.温热论

C.温病条辨

D.温热经伟

E.温疫论

13.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E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刘河间

D.朱肱

E.王安道

14.被誊为”温热大师”的医家是:B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吴又可

E.薛生白

15.金元时期,在热性病治疗上提出新观点,组创新方的医家是: B

A.王安道

B.刘河间

C.张从正

D.李东垣

E.朱丹溪

16.在热病治疗上,首先提出以客寒凉清热为主的医家是:B

A.朱肱

B.刘河间

C.汪石山

D.吴又可

E.王安道

17..朱肱首先提倡的是:E

A.温病分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

B.古方今病不相能

C.立新论、创新法

D.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E.灵活运用经方

18..温病学发展到什么时候才开始从伤寒论体系中摆脱出来:C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E.清代

1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专著是:A

A.温病论

B.温疫论

C.温热经伟

D.疫病篇

E.温病条辨

20.温病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 E

A.唐代

B.宗代

C.元代

D.明代

E.清代

21.(广温疫论)一书的作者是:C

A.余霖

B.扬栗山

C.戴天章

D.吴有性

E.俞根初

22.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医家是:C

A.吴又可

B.薛生白

C.叶天士

D.吴鞠通

E.陈平伯

23.是谁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焦辨证理论:E

A.刘河间

B.吴又可

C.雷少逸

D.王孟英

E.以上均不是

24.清代温病学家中,成就最为卓著,影响最大的是:D

A.薛生白

B.王孟英

C.吴鞠通

D.叶天士

E.陈平伯

25.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C

A.温热论

B.疫病篇

C.湿热病篇

D.温疫论

E.外感温病篇

26.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E

A.病因学说的确立

B.伏邪温病学说的确立

C.新感温病学说的确立

D.以寒凉清热为主的治则的确立

E.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理论体纟的确立

27.认为温病有伏邪、新感之下不同,其主要导源于下列哪部医着:D

A.卫生宝鉴

B.医经溯涸集

C.类证活人书

D.伤寒补亡论

E.外合秘耍

28.下列哪项不是吴又可的主要学ポ观点: A

A.温疫致病的病因主要是时行之气

B.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

C.感邪途经是从口鼻而入

D.治疗以法邪为第一要义

E.病邪致病有一定的选择性

B型题

A.薛生白

B.王孟英

C.王安道

D.吴鞠通

E.戴天章

1.(医经溯涸集)的作者是: C

2.(温热经伟)的作者是: B

3.(温热病篇)的作者是: A

A.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B. B.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和诊治方法的学科.

C.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学科.

D.阐明温病的病因、发病、病变化及其转归,以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温病的诊断方法、治疗和预防

措施,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水平,有效地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

E.研究四时温病的证候类型和辨治方法.

4.温病学的概念: A

5.温病学的任务: D

A.“冬伤于寒,至舂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B.运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

C.“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日温病”.

D.“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E.“人感乘戾之气而生病”

6.宋朱肱(类让活人书)提出: B

7.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 C

8.宋郭雍(伤寒补亡论)提出: A

A.伤寒六经传变皆为热证,治应以寒凉为主.

B.温病是伏热由里外发,治应清里热为主.

C.不独有伏邪温病,且有新感温病.

D.温疫的致病原因并非六气,而是”疠气”

E.温热之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9.吴又可提出: D

1O.叶天士提出: E

11.王安道提出: B

A.叶天士B吴鞠通 C.吴又可 D.王孟英 E.薛生白

12.组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的作者: C

13.温病学发展史上建立了完整理论体系的最杰出的代表医家是: A

14.在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温病治疗方剂,从而构成了各种温病辨证施治的完整体系的温病学家是: B

A.(外感温病篇)

B.(温热论)

C.(疫病篇)

D. (温热经伟)

E.(湿热病篇)

15.余师愚着: C

16.陈平伯着: A

17.薛生白着: E

A.温疫的流行”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B.提出六气皆从火化

C.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D.温病还有”不因冬月伤寒而生温者”的新感温病

E.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另有一种异气所感.

18.刘河间的著名论点有: B

19.王安道在温病学形成方面的重要贡献是: C

2O.汪石山在温病发病学上提出新感温病之说,认为: D

A.王安道

B.张仲景

C.庞安常

D.王叔和

E.郭雍

21.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 D

22.提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医家是: B

23.提出”风温、湿温等温病,误作伤寒发汗者,十死无一生”的医家是: C

A.温病条辨

B.湿热病篇

C.温热经伟

D.温热论

F.温疫论

24.确立三焦辨证,完善温病辨证体系的著作是: A

25.提出温疫病的致病原因是自然界的疠气所致的著作是: E

26.对湿热性质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证治作了专门的论述的医学著作是: B

A.广温疫论

B.疫疹一得

C.伤寒温疫条辨

D.温热逢源

F.时病论

27.戴天章著作有: A

28.扬栗山着有: C

29.柳宝诒着有: D

A.温病的理法方药可以气括伤寒的内容.

B.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一脉相乘,是发展和补充了(伤寒论).

C.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的内容都在伤寒学说之中.

D.温病与伤寒同属外感热病,但病因、病机各异,治疗完全不同.

E.(伤寒论)中的方药只能治伤寒,不能治温病.

30.温病学派对温与伤寒的观点是: B

31.伤寒学派对温病与伤寒的观点是: C

C型题

A.热者寒之

B.温者清之

C.両者都是

D.両者都不是

1.(内经)提出治疗温病的基本原则是: C

2.刘河间对温病治法的观点是: C

A.认为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

B.认为病邪可受自口鼻的医家

C.両者均是

D.两着均不是

3.吴又可是: C

4.薛生白是: C

A.避其毒气,正气存内

B.以药物熏烧袪温气

C.両者皆是

D.両者皆不是

5.(内经)中提出预防疫病的关键是: A

6.(备急千金要方)载有预防温病的方法为: B

A.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B.辨治斑疹白痞的方法

C.両者都是

D.両者都不是

7.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 C

8.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 D

A.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B.认为温病热病不能混称伤寒

C.両者均有D两者均不能

9.刘河间对温病治疗上提出的观点是: A

1O.王安道对温病概念上提出的观点是: B

K型题

1.刘河间对促进温病的发展的出了重大贡献,他最主要的学ポ主张有: A

(1)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

(2)六气皆以火化

(3)热病初起不可纯投辛温,主张应以寒凉为主

(4)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2.王安道对温病学说的王主要论点是: A

(1)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2)认为温病的发病机理是里热外达.

(3)认为温病的表证是里热郁表所致,主张治疗以清里热为主,兼以解表.

(4)认为发于舂季的温病,即有冬寒内伏而后发者,亦有感受春令时邪而发病者. 3.创立以卫气营血及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辫证纲领的医家是:

(1)叶天士(2)吴又可(3吴鞠通(4)柳宝诒

4.民国时期温病学不同于前代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E

(1)力图勾通中西医学,丰富了治疗内容.

(2)编选保存大量珍贵的医案.

(3)创办中医学校,培养人才.

(4)创办中医刊物,进行理论探讨和交流.

X型题

1.叶天士的主要著作: BCE

A.温疫论

B.三时伏气外感篇

C.温热论

D.尚论篇

E.临证指南医案

2.吴又可对温疫的独特见解表现在: ACDE

A.病因方面

B.预防方面

C.流行特点方面

D.发病方面

E.治疗方面

3.体现了叶天士温病理论思想及辨证用药的著作有: BCDE

A.伤寒温疫条辨

B.温病条辨

C.临证指南医案

D.温热经伟

E.温热论

4.王安道温病学说主要论点是: ABE

A.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B.认为温病的发病机理是里热外达.

C.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

D认为发于舂季的温病,即有冬寒伏而后发者,亦有感受春令时邪而发者.

E.认为温病的表证为里热郁表所致,主张治疗应以清里热为主,兼以解表.

5.属于清代著名四大温病学医家是: BDE

A.吴又可

B.叶天士

C.陈平伯

D.薛生白

E.王孟英

6.标志温病学理论己形成完整体系的著作是: BD

A.温疫论B温热论 C.湿热病篇 D.温热条辨 E.温热经伟

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时方

2.寒凉派

3.温病学派

4.经方

5.伤寒学派

6.温病学

7.时行之气

8.疫病

二、填空题

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的医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病学发展史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清代温病学四大名家.

3._________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书_______-.

4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_______时期;成长阶段是___________时期.

5王孟英”以经,________为纬”编着了(温热经伟)一书.

6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的病因是_________,感染途径是_________治疗上强调________.

7王安道提出,温病不得________,温病的表证多为_______而致.

8吴又可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_______及天地间另有一种______________.

9吴鞠通”历取渚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编着了___________,创立了___________辨证理论. 10学习温病学的任务就是要阐明温病的病因、___________及其转归以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温病的诊断方法、__________措施,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水平,有效地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

A型题

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后方

E.诸病源候论

2.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

A.广温疫论

B.疫疹–得

C.温疫论

D.伤寒温疫条辨

E.临证指南医案

3. 全面发展了温病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瘩等诊断方法的医家是:

A戴天章 B.叶天士 C.王孟英 D.吴鞠通

E.余师愚

4. 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

A.病因学说的确立

B.伏邪温病学说的确立

C.新感温病学说的确立

D.以寒凉清热为主的治则的确立

E.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理论体纟的确立

B型题

A.(素问.评热病论篇)

B.(素问.至真耍大论篇)

C.(素问.玉版论耍编)

D.(素问.热论篇)

E.(素问.生气通天论篇)

5.“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

6.”热者寒之”出自:

A.温疫的流行”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B.提出六气皆从火化

C.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D.温病还有”不因冬月伤寒而生温者”的新感温病

E.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另有一种异气所感.

7.刘河间的著名论点有:

8.王安道在温病学形成方面的重要贡献是:

C型题

A.热者寒之

B.温者清之

C.両者都是

D.両者都不是

9.(内经)提出治疗温病的基本原则是:

1O.刘河间对温病治法的观点是:

A.认为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

B.认为病邪可受自口鼻的医家

C.両者均是

D.两着均不是

11.吴又可是:

12.薛生白是:

K型题

13.劉河間對促進溫病的發展的出了重大貢獻,他最主要的學ポ主張有:

(1)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

(2)六气皆以火化

(3)热病初起不可纯投辛温,主张应以寒凉为主

(4)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14.王安道对温病学说的王主要论点是:

(1)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2)认为温病的发病机理是里热外达.

(3)认为温病的表证是里热郁表所致,主张治疗以清里热为主,兼以解表.

(4)认为发于舂季的温病,即有冬寒内伏而后发者,亦有感受春令时邪而发病者.

15. 标志温病学理论己形成完整体系的著作是:

A.温疫论B温热论 C.湿热病篇 D.温热条辨

16. 民国时期温病学不同于前代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力图勾通中西医学,丰富了治疗内容.

(2)编选保存大量珍贵的医案.

(3)创办中医学校,培养人才.

(4)创办中医刊物,进行理论探讨和交流.

17. 叶天士的主要著作:

A.温疫论

B.三时伏气外感篇

C.温热论

D.尚论篇

E.临证指南医案

18. 吴又可对温疫的独特见解表现在: ACDE

A.病因方面

B.预防方面

C.流行特点方面

D.发病方面

E.治疗方面

19. 体现了叶天士温病理论思想及辨证用药的著作有:

A.伤寒温疫条辨

B.温病条辨

C.临证指南医案

D.温热经伟

E.温热论

2O.温病学在中医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在:

A.温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有发生,男女老少皆可罗患.

B.起病突然,传变迅速,病情较重,大多数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对人数威胁很大.

B.有全面系统理论知识和一整套辨证论治体系.

C.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防治多种急性热病,取得显著效果.

D.国内外医药界普遍重视.温病学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瑰宝.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一般指张仲景以后的医家,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医家所创立的方剂.它在”经方”的基础上有效大的发展,补充以前的不足.

2.金元时代医学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刘河间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治疗上主张用寒凉药为主,后世称为寒凉派.

3.繼承並發展了張仲景(傷寒論)的學ポ觀點,對溫病的病因、病理診斷和治療等方面較深刻認識,而逐步形成的一個較為完整的學術體系,稱為溫病學派.

4.经方指汉代以前所载方剂.其说有三:1.(汉书.艺文志)医家类所载经方十一家,是指汉以前医家的方药.2.指(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所载的方剂.3.专指(伤寒论)、

(金匮要略)、所载方剂.

5.繼承和發揚張仲景(傷寒論)的學ポ觀點,並主張外感熱病的辨証治療必須遵仲景之說的醫家形成的學派稱之為.

6.研究温病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称之为温病学.

7.简称”时气”、时邪”,指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病邪并具有季节时与气候相关.

8.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疾病.

二、填空题

1.叶天士吴鞠通

2.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3.吴又可温疫论

4.战国---晋唐宋----金元

5.轩岐仲景之父叶薛诸家之辨

6.疠气邪从口鼻而入以驱邪为第一耍义

7.混称伤寒里热郁表

8.非寒、非暑、非湿、异气所感

9.温病条辨三焦

10.发病、病理变化治疗和预防

三、选择题

1.A

2.B

3.B

4.E

5.E

6.B

7.C

8.D

9.C 10.C 11.C 12.C 13.A 14.A 15.C 16.E 17.B

C E 18.A C

D

E 19.B C D E 20.A B C D E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

A型题

1.下列哪一项提法不属于温病基本概念里的内容? D

A.以发热为主症

B.热象偏重

C.易化燥伤阴

D.具有传染性

E.由温邪引起的

2.温病的概念的外是指: A

A.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B.外感类疾病的总称

C.指现代医学的传染病

D.一门学科名称

E.某一部经典著作的通称

3.”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语出? B

A.刘河间

B.王叔和

C.张仲景

D.吴又可

E.陆九芝

4.”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语出? B

A.王叔和

B.庞安时

C.吴又可

D.雷少逸

E.陆九芝

5.关于温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E

A.可具有程度不同的传传性

B.病因是感受温邪

C.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

D.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E.起能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

6.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 B

A.风温

B.舂温

C.暑温

D.湿温

E.伏暑

7.温毒与其他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 E

A.发热

B.头痛

C.脉数

D.口渴

E.局部红肿热痛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 D

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B.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C.易出现险恶证候

D.局部红肿热痛,甚则破溃糜烂

E.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9.温病的特异的致病因素是指: B

A.风邪

B.温邪

C.湿邪

D.寒邪

E.疟邪

1O.温邪特异性的体现,下列哪项提法不对? E

A.从外侵袭人体

B.温热性质显著

C.易消耗人体阴津

D.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

E.直接导致精神异常

11.认为温病是许多外感热病之总称的代表医家是: D

A.郭雍

B.王安道

C.汪石山

D.吴鞠通

E.王孟英

12.”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温疟”,见于下列哪部著作? D

A.温疫论

B.疫疹一得

C.温热论

D.温病条辨

E.温热逢源

13.风温、湿温、暑温的命名,其主要依据是: B

A.发病季节

B.四时主气

C.临床证候

D.流行情况

E.季节与主气结合

14.根据临麻证候而命名温病是: A

A.大头瘟

B.秋燥

C.伏暑

D.春温

E.温疫

15.下列哪一项不是(难经)所论之”伤寒有五”的内容: D

A中风 B.伤寒 C.湿温 D.暑温 E.热病

16.下列哪种温病是属于湿热类温病? E

A.风温

B.舂温

C.秋燥

D.暑温

E.伏暑

17.下列哪种温病是属于温热类温病? E

A.湿温

B.暑温

C.伏暑

D.霍乱

E.大头瘟

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的临床分类方法? C

A.根据病证性质

B.根据发病迟早

C.根据发病季节

D.根据表里不同

E.根据发病部位

I9.下列哪种温病不属新感温病? A

A.舂温

B.风温

C.秋燥

D.大头瘟

E.烂喉痧

2O.下列哪种温病属于伏邪温病? C

A.暑温

B.湿温

C.春温

D.风温

E.秋燥

21.对于广义伤寒的定义,下列哪一种提法较为妥当? C

A.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B.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C.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D.温热性质的外感热病的总称

E.除外风寒性质的外感热病的总称

22.在温病与温疫的关系中,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D

A.温疫乃温病之别名

B.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

C.温病都是烈性传染病,温疫属其中

D.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E.具有传染性的温病可称之为温疫

2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E

A.流行的性大小

B.发病的缓急

C.病情的轻重

D.传染的强弱

E.伤阴的程度

24.”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者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与不传染耳”语出: E

A.吴又可

B.余师愚

C.王孟英

D.雷少逸

E.陆九芝

B型题

A.舂温

B.风温

C.湿温

D.暑温

E.大头瘟

1.以发病季节命名的温病是: A

2.以临床证候命名的温病是: E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伤寒论)

E.(金匮要略)

3.”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や”,语出: A

4.”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语出: C

A.风温B暑温 C.伏暑 D.秋燥 E.烂喉痧

5.上述哪种温病属于湿热性质的温病? C

6.上述哪种温病属于伏邪温病? C

A.温疫乃温病之别名

B.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

C.温病都是传染病,温疫自在其中

D.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E.温疫是独立于温病之处的一种疾病

7.温疫的概念是指: D

8.陆九芝认为温病与温疫的区别是: B

A.”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卢,又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

B.”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者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

C.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张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温病广义,温疫义狭

D.温疫是独立于温病以外的一种疾病

E.温病都是传染病,温疫自在其中

9.关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现代医家认为: C

10.关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陆九芝认为: B

A.吴又可

B.叶天士

C.戴天章

D.陆九芝

E.余师愚

11.所谓”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又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是哪位医家所说? A

12.所谓”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别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是哪位医家所说? D

A.所有的外感热病

B.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

A.具有传染性 D.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预防方法

E.感受六淫之邪而发病

13.温病概念的含义中包括: B

14.温病学概念的含义中包括: D

A.并列关系

B.从属关系

C.相同关系

D.无关系

E.继承与发展关系

15.(难经)认为温病与广义伤寒是: B

16.温病与狭义伤寒是: A

A.发病季节

B.四时主气

C.流行情况

D.特殊的临床证候

E.季节与主气结合

17.风温、湿温、暑温的命名根据是: B

18.大头瘟、烂喉痧的命名根据是: D

A.传染性强,流行显著

B.多数具有传染性

C.不具有传染性

D.病情较轻

E.病情较重

19.温病是: B

20温疫是: A

A.湿温、霍乱、暑湿、伏暑

B.舂温、伏暑

C.风温、秋燥、暑温、春温

D.大头瘟、湿温、疟疾

E.疫疹、烂喉痧、霍乱

21.属于伏温病的是: B

22.属于温热类温病的是: C

A.湿温、伏暑、霍乱

B.暑湿、霍乱、秋燥

C.舂温、风温、大头瘟

D.疫疹、伏暑、烂喉痧

E.暑温、舂温、疟疾

23.属于湿热类温病的是: A

24.属于新感类温病的是: B

C型题

A.湿温、伤寒

B.风温、暑温

C.两者皆有

D.两者皆没有

1.(难经.五十八难)中提到的疾病有: A

2.(温病条辨)中提到的疾病有: B

A.风温、暑温

B.秋燥、大头瘟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3.属于湿热类温病的是: D

4.属于新感温病的是: C

A.温邪在人群中染易

B.温邪在人群中连续传播,引起程度不等的蔓延、扩散

C.两者皆是

D.两者皆不是

5.温病的传染性是指: A

6.温病的流行性是指: B

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发热为主症

B.易出现险恶证候;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C.两者皆是

D.两者皆不是

7.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是指: C

8.温病病程发展具有的阶段性是指: D

A.某些温病只发生于某一特定季节,或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

B.某些温病在某一地域多见,而在其他地域则少见

B..两者皆是 D.两者皆不是

9.温病的地域性是指: B

10.温病的季节性是指: A

K型题

1.温病的概念是: D

A.以发热为主症

B.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

C.由温邪引起

D.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病的特点是: D

A.有特异的致病因素

B.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C.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D.共有的临床表现

3.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有: D

A.起病急骡、传变较快

B.发热为主

C.易出现险恶证候

C.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4.温病分类是根据: A

A.症证性质是否挟兼湿邪

B.发病的迟早及表里不同

C.发病的脆脏腑部位

D.发病季节与四时主气

X型题

1.温病学和(伤寒论)的关系是: A C D E

A.温病学与(伤寒论)在学术上是–脉相承、不可分割

B.温病学可以完全包括(伤寒论)的内容

C.温病学和(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

D.温病学和(伤寒论)均是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

E. (伤寒论)为温病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可划归温病范围的西医疾病指的是: B C D

A.所有的急性传染病

B.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

C. 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常见综合征

D. 具有温病特点的其他发热性疾病

E.所有的寄生虫病

3.温邪的特异性体现在: A B C D

A.从外侵袭人体

B.温热性质显著

C.易消耗人体阴津

D.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

E.直接导致精神异常

4.决定温病流行程度及范围的常见因素是: A B C D

A.人体体质

B.自然因素

C.社会因素

D.传染性强弱

E.治疗得当与否

5.温病的险恶证候是指:

A.斑疹

B.动风

C.动血

D.闭窍

E.癌变

6.温疫的特点是: A B C D

A.发病急骤

B.有强烈的传染性

C.可以引起大流行

D.病情多较险恶

E.火热亢盛而较少挟湿邪

7.温病的命名可根据: A B

A.季节与主气结合

B.特殊的临床证候

C.病证性质是否兼挟湿邪

D.发病的迟早表里不同

E.病情轻重

8.湿温病的分类,可以根据: A B C

A.病证性质是否兼挟湿邪

B.发病迟早表里不同

C.发病的脏腑部位

D.特殊的临床证候

E.季节与主气结合

9.根据病变部位,属于肺系温病有: A B C

A.风温

B.秋燥

C.烂喉痧

D.舂温

E.湿温

10.根据发病仪的迟早表里不同,可把温病分为: A B

A.新感类温病

B.伏邪类温病

C.温热类温病

D.湿热类温病

E.脾胃肠类温病

11.风温病之特点在于: A C E

A.初起发热征恶寒,口征渴,舌边、尖红,脉浮数,咳嗽.

B.初起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无汗,脉浮紧

C.邪多从口鼻而入,先受于手太阴肺经

D.邪多从皮毛而入,先受于足太阳膀胱经

E.病因为风热病邪,初起治疗宣辛凉解表

12.温疫概念是指: A C

A.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

B.外感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

C.并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D.温病中具有传染性

E.也不引起流行的发热疾病

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温病

2.温疫

3.流行性

4.季节性

5.新感温病

6.伏邪温病

7.天行

8.地域性

9.传染性

10.伤寒

二、填空题

1.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__________为主症,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邪的特性主要在于它是_______,故与内伤杂病的病因不用;它又具有________,故与风寒类外感疾病不同.

3.从温病的病理发展趋势和过过来看,多数是由表传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实致虚.

4.___________认为:温病的发生原因是云六淫之外的一种特殊致病物欣质,称之为____________. 5.温病临床表现大多数起病_________,来势_______,传变_____,变化_________.

6.温病根据发病的迟早及表里不同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

7.温病根据病证性质是否兼湿邪可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大类.

8.温病的范围效广泛,_________中除外________的急性热病皆属于温病范围.

9.温病病程中容易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险恶证候.

10.(温病条辨.上焦篇)等一条说:”温病者,有风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效燥、有冬温、有温疟”.

二、选择题

1.”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语出?

A.王叔和

B.庞安时

C.吴又可

D.雷少逸

E.陆九芝

2.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

A.风温

B.舂温

C.暑温

D.湿温

E.伏暑

3.温毒与其他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

A.发热

B.头痛

C.脉数

D.口渴

E.局部红肿热痛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A.流行的性大小

B.发病的缓急

C.病情的轻重

D.传染的强弱

E.伤阴的程度

B型题

A.舂温

B.风温

C.湿温

D.暑温

E.大头瘟

1.以发病季节命名的温病是:

2.以临床证候命名的温病是: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伤寒论)

E.(金匮要略)

3.”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や”,語出:

4.”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语出:

C型题

A.风温、暑温

B.秋燥、大头瘟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1.属于湿热类温病的是:

2.属于新感温病的是:

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发热为主症

B.易出现险恶证候;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C.两者皆是

D.两者皆不是

3.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是指:

4.温病病程发展具有的阶段性是指:

K型题

1.温病分类是根据:

A.症证性质是否挟兼湿邪

B.发病的迟早及表里不同

C.发病的脆脏腑部位

D.发病季节与四时主气

2.温病学和(伤寒论)的关系是:

A.温病学与(伤寒论)在学术上是–脉相承、不可分割

B.温病学和(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

C.温病学和(伤寒论)均是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

D.(伤寒论)为温病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3. 可划归温病范围的西医疾病指的是:

A.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

B.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常见综合征

C.具有温病特点的其他发热性疾病

D.所有的急性传染病

4.温邪的特异性体现在:

A.从外侵袭人体

B.温热性质显著

C.易消耗人体阴津

D.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

X型题

1.决定温病流行程度及范围的常见因素是:

A.人体体质

B.自然因素

C.社会因素

D.传染性强弱

E.治疗得当与否

2.温疫的特点是:

A.发病急骤

B.有强烈的传染性

C.可以引起大流行

D.病情多较险恶

E.火热亢盛而较少挟湿邪

3.温病的险恶证候是指:

A.斑疹

B.动风

C.动血

D.闭窍

E.癌变

4.根据病变部位,属于肺系温病有:

A.风温

B.秋燥

C.烂喉痧

D.舂温

E.湿温

参考答案

一、名河解释

1.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3.是指温邪在人群中连续传播,引起程度不等的蔓延、扩散的特点.

4.是指温病的特定季节气候条件下发生及流行,或在某一季节发生较的特性.

5.凡感受当令之邪,感而即发,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温病.

6.凡感受外邪,过时而发,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温病.

7.指病名,即流行病,也叫时气、时行.出自(时后方).

8.是指温病的发生与流行在某一特定地域,或某一地域较易发生而其他地域较少见的特性.

9.传染性古代又称染易,即温病之邪可在人群中移易,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的特性.

10.伤寒有广义伤寒与狭义伤寒之分.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广义的伤寒包括伤寒、温病.

二、填空题

1.发热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

2.从外侵袭人体温热性质

3.由浅入深由轻到重

4.吴又可疠气

5.急骤较猛较快较多

6.新感类温病伏邪类温病

7.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

8.外感热病风寒性质

9.斑疹动血动风闭窍

10.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

三、选择题

1.B 2B 3.E 4.E 5.A 6.E 7.A 8.C 9.D 10.C 11.C 1

2.D 1

3.A 1

4.E 1

5.A 1

6.E 1

7.BAC D 1

8.ABC 1

9.ABCD 20.ABC

第三章病因与发病

A型题

1.导致人体卫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脆脏腑功能失常及实质损害的病邪是: B

A.寒邪

B.温邪

C.湿邪

D.疟邪

E.风邪

中药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药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四气和五昧 一、A1 型题 (1) 中药的作用包括:答案 A A.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B.药物的副作用C.药物的治疗作用D.药物的不良反应E.以上均不是 (2) 确定中药药性的主要依据是:答案 B A.用药部位B.用药后的反应C.药物的加工方法D.药物本身所具有的成分E.以上都不是 (3) 药性理论的基础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 A.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B.脏象理论C.脏腑、经络学说 D.阴阳,脏腑、经络学说E.以上都不是答案 D (4 )能比较完全说明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是:答案 E A.消除病因B.扶正祛邪C.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D.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E.以上都不是 (5) 中药四气是如何确定的? 答案 D A.是从人体的感官感觉出来的B.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C.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D.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 E.是从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等推导出来的 (6) 所谓平性药主要是指:E A.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B.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C.升浮、沉降作用趋向不明显的药物D.性味甘淡的药物E.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 (7) 五味是指药物的: A A最基本的滋味B五类基本作用一味药不止一类基本作用C.全部味道D.五种不同的滋味E.部分味道 (8) 五味中属于阳的是哪一组:辛。甘。淡属于阳,辛味能芳香化湿;苦酸咸属于阴。 B

A.辛、甘、酸B.辛、甘、淡C.甘、淡、苦D.辛、苦、酸E.酸、苦、咸 (9) 甘味药可用于痛证,其作用是:C A温中止痛B活血止痛C缓急止痛D祛风止痛E行气止痛 (10) 下列哪项作用是苦味药的作用? 苦能通泻、降泄,还能坚阴、清热燥湿;咸能软坚、泻下E A行气、活血B软坚、泻下C和中、缓急D收敛、固涩E.通泄、降泄(11) 五味之中,兼有坚阴作用的药味是:B A甘味B苦味C咸味D酸味E辛味 (12) 具有清热燥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B: A甘味B苦味C 咸味D. 酸味E.辛味 (13) 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 A. 甘味 B. 苦味 C. 咸味 D. 酸味E.辛味答案E 归经 一、A1 型题 (1)善治少阴头痛的药是:少阴头痛用细辛,阳明用白芷,厥阴用吴茱萸答案 C A.羌活B.柴胡 C.细辛D.吴茱萸E.白芷 (2)善治阳明经头痛的药是:答案 E A.独活B.柴胡C.细辛D.吴茱萸E.白芷 (3)善治厥阴肝经头痛的药是:答案 D A.独活 B.羌活 C.藁本 D.吴茱萸 E.白芷 升降浮沉 一、A1 型题 (1)下列哪一组药物的性、味,其作用趋向一般属于升浮? C A.甘、辛,凉B.辛、苦,热C.辛、甘,温D.甘、淡,寒E. 酸、咸,热 (2) 升降浮沉的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D A,明朝时代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金元时代E.宋朝时代

中医四大经典之《温病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温病学 模拟试卷(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7分) 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 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 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 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 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 D.易伤肺胃之阴 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 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 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 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 D.阳明腑实兼阴亏 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 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 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其治疗处方是() 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 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 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 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 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 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 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 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 A.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 13.沈目南认为燥属() A.寒B.次寒C.热D.火 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 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 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身痛有汗B.寒甚热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 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 A.昏蒙B.脘痞C.痉厥D.舌白 18.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 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地理环境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 平 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 A.肺卫B.卫气C.阳明D.肺 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吐血衄血D.舌质红 绛 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 A.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 伤 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最佳治法是() A.通腑泄热B.导滞通便C.燥湿清热D.清热泻 火 25.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 A.《黄帝内经》B.《伤寒论》C.《伤暑全书》D.《温病条辨》 26.“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是哪位医家所说?() A.薛雪B.叶桂C.吴鞠通D.王孟英27.壮热,口渴,烦躁,头痛,肌肤发斑,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数,此为() A.气营两燔B.气血两燔C.卫气同病D.热入血分 28.叶天士指出:“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 —————”。() A.酸寒B.咸寒C.苦寒D.甘寒 29.陈平伯的代表著作是() A.《温热逢源》B.《外感温病篇》C.《疫疹一得》 D.《时病论》 30.温病与温疫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有传染性B.发病的缓急C.传变的快慢

中医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将英文字母填入括号内,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与血的循行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A、肺脾肾 B、肝心肾 C、肺肝脾 D、心肺肝脾 2、诊断肺病最有意义的是( ) A、咳喘 B、少气 C、自汗 D、胸闷 3、实的含义主要是指() A、阳邪中人 B、阴寒内盛 C、体质壮实 D、邪气盛实 4、以下哪一项与心有关() A、开窍于舌 B、开窍于耳 C、开窍于目 D、开窍于唇 5、属于阴虚症状的是 A、自汗 B、气短 C、盗汗 D、水肿 6、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7、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共见证是( )。 A、心烦 B.舌淡 C、盗汗 D、失眠 8、下列哪项不属内真寒外假热证( ) A、真寒假热证 B、阴盛格阳证 C.、戴阳证 D、阳盛格阴证 9、藏象学说以何为中心( ) A、五脏 B、六腑 C、脏腑 D、以上都是 10、七情致病,最易损伤的内脏是() A、心肝肾 B、肺脾肾 C、肝脾肾 D、心肝脾 11、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是() A、津液 B、气血 C、肾精 D、肝血 12、“用热远热”是指( ) A、因时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人制宜 D、以上都是

13、具有调节女子月经、男子排精功能的两脏是 A、心与肺 B、心与肾 C、肾与肝 D、肝与脾 14、气血两虚证的舌象是() A、舌体淡瘦 B、舌淡齿痕 C、舌尖芒刺 D、舌暗瘀点 15、不属于津液范畴的是() A、胃液 B、肠液 C、血液 D、泪液 16、下列各项,不属“八法”范畴的是() A、吐法 B、和法 C、攻法 D、温法 17、下列各项中,属于母病及子的是() A、肺病及肾 B、肝病及肾 C、肺病及心 D、心病及肝 18、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属于() A、反佐药 B、引经药 C、佐制药 D、佐助药 19、人体之气的运动,称作() A、气机 B、气化 C、升降出入 D、气机调畅 20. 主要与正气的强弱有关的是() A、居住的地域条件 B、工作环境 C、精神状态 D、以上均非 二、多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并将英文字母填入括号内,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面色发黑所主的病证有( )。 A、肾虚 B、血瘀 C、寒证 D、失血 E、水饮 2、下列哪些是肝脾不调证的临床表现( ) A、善太息 B、苔白腻 C、脉象细涩 D、胁肋胀闷疼痛 E、便溏 3、阴阳学说中阴阳相互关系有( ) A、消长平衡 B、相成 C、相互转化 D、绝对平衡 E、对立制约 4患者正气未虚,以单纯祛邪法治疗有( ) A、表邪亢盛 B、食物中毒 C、食积胀满 D、崩漏难止 E、痰涎壅塞 5、属于中药七情配伍有以下哪几种()

2011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基础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上)

一 一、单选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发散风寒药中,善治鼻渊头痛的药物是 A、羌活 B、辛夷 C、荆芥 D、防风 E、紫苏 标准答案:b 解析: 2、功能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药物是 A、葛根 B、升麻 C、柴胡 D、蝉蜕 E、菊花 标准答案:c 解析: 3、风热或肺热咳嗽、咳痰不畅、咽喉肿痛宜选用 A、葛根 B、柴胡 C、菊花 D、蝉蜕 E、牛蒡子 标准答案:e 4、下列药物中,长于清利头目的是 A、葛根 B、桑叶 C、升麻 D、蔓荆子 E、牛蒡子 标准答案:d 解析:上述五味药均能发散风热,但只有蔓荆子长于清利头目。 5、治疗肝经风热,目赤肿痛,宜选用 A、柴胡 B、牛蒡子 C、葛根 D、蝉蜕 E、升麻 标准答案:d

解析:蝉蜕能够明目退翳,常用治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 6、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A、桑叶、菊花 B、薄荷、蔓荆子 C、柴胡、蝉蜕 D、升麻、菊花 E、升麻、柴胡 标准答案:d 解析:发散风热药中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物只有菊花、升麻、牛蒡子三味药 7、里热积滞,除应用清热药外,还当配合 A、祛痰药 B、泻下药 C、活血药 D、解表药 E、补虚药 标准答案:b 解析: 8、煅用收敛生肌治疮疡不敛及湿疹的药物是 A、地骨皮 B、石膏 C、栀子 D、玄参 E、天花粉 标准答案:b 解析: 9、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火,退虚热,除下焦湿热的药物是 A、夏枯草 B、黄芩 C、黄连 D、黄柏 E、苦参 标准答案:d 解析: 10、上清肺热,中清胃热,下泻肾火的药物是 A、黄柏 B、栀子 C、知母 D、地骨皮 E、生地黄 标准答案:c

决赛《温病学》试题汇编

中医临床学院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竞赛决赛《温病学》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 案,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号码填在右边的括号内) 1.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 A 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辨治理论体系的确立 B 以吴有性为代表的温疫学派医家的出现 C 以寒凉清热为主的治则的确立 D 伏邪温病学说的确立 E 温病病因学说的确立 2.下列哪项不属《难经》所言广义伤寒的病种?() A 温病 B 热病 C 中风 D 湿温 E 暑温 3.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在:() A 战国至晋唐时期 B 宋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 民国时期 E 新中国成立后 4.温病学的成长阶段是在:() A 战国至晋唐时期 B 宋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 民国时期 E 新中国成立后 5、温病学说成熟时期是:() A 宋金元时期 B 明清时期 C 新中国成立后 D 战国至晋唐时期 E 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6、被誉为“温热大师”的医家是:() A 王孟英 B 吴又可 C 吴鞠通 D叶天士 E 薛生白 7、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A 《内经》 B 《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 《肘后备急方》 E 《诸病源候论》 8、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 A 《温病条辨》 B 《伤寒论》 C《温疫论》 D《内经》 E 《温热论》 9.“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语出哪部经典著作? ( )A《素问》 B《难经》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灵枢》 10.《湿热病篇》的作者是:()A王孟英 B薛生白 C吴鞠通 D吴又可 E叶天士 11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从病名、病机、治法等方面提出温病与伤寒不同的医家() A.王叔和B.刘河间 C.王安道 D.王焘E.孙思邈 12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创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是: ( ) A .叶桂 B .刘完素 C .吴瑭 D .薛雪 E .吴又可 13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吴瑭的代表作是: ( ) A.《温热论》 B.《湿热条辨》 C.《诸病源候论》 D.《温疫论》 E.《温病条辨》 14.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使温病在摆脱伤寒体系束缚的道路上向前 推进了一大步的医家是:()

中医内科护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护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二。填空:(每空1分,共14分) 1.胸痹的主要病机是_______;病位以_______为主,然发病多与____、____、____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心脉痹阻;心,肝,脾,肾) .中风在临床上分为______与______;两者的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中经络,中脏腑;神志清与不清)。 3.呕吐的基本病机为________________.(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4.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是理气开郁,调畅气机与__________.(移情易性)。 5.消渴的病机总属________,其中以______为本,_______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虚燥热;阴虚,燥热)。 6.呕吐的基本病机为________________.(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三。问答题:(每题6分) 1.如何护理胃痛伴消化道出血的病人。 (答:胃痛见消化道大出血时,多起病急,变化快,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让患者去枕平卧,保持安静,少动病人,吐血时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排出物,必要时用吸痰器吸出,以保持气道通畅,防止排出物阻塞气道引起窒息,吐后予淡盐水漱口。临时可服三七粉1.5克,白芨粉1.5克,温开水送服,每日二次,亦可配合针刺止血,取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等穴位。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联系,并做好抢救准备。) 2.虚劳的调摄护理应注意哪些内容? (答:1.慎起居,避外邪,适寒温,尽量减少伤风感冒。 2.调饮食,戒嗜欲,根据体质和脾胃状况,酌配食疗;阴虚、血虚者宜清补,阳虚、气虚者宜温补;少食或忌食辛辣厚味滋腻、生冷不洁之物,并应戒除烟酒。 3.适劳逸,生活有规律,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参加体育活动,增强御邪能力。 4.畅情志,少忧烦,保持情绪乐观,稳定。节制房事,以免耗伤真精。 5.彻底治疗各种慢性疾病,防止脏腑气血损伤而病发虚劳。) 3.如何鉴别阳黄与阴黄。 (答:黄疸在临床上有阴黄与阳黄的不同,阳黄由湿热蕴结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知识一必做110道试题及答案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知识一必做110道试题及答案 一、 A1 型题 (1) 细辛的性味是:答案 C A. 辛,微温 B.辛、甘,微温 C.辛,温,有小毒 D.辛,温 E.辛、苦,温 (2) 细辛的功效是:答案 C A.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B.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C.发散风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D.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E.解表散风,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3) 具有通关开窍醒神作用的药是:细辛可以通关开窍醒神,内服量很少答案 D A.苍耳子 B.辛夷 C.白芷 D.细辛 E.以上均不是 (4) 用治水肿兼表者当用:麻黄用来治水肿兼表者答案 C A.黄芪 B.木通. C.麻黄 D.茯苓 E.白术 (5) 桂枝治“胸痹疼痛”是因为:答案 C A 温通经络B.温经散寒C.温经通阳D.温通血脉E.行气化痰 (6) 经寒瘀滞之痛经、经闭当首选:桂枝可以治痛经、经闭答案 D

A.益母草 B.丹参 C.赤芍 D. 桂枝 E.郁金 (7) 风寒表证兼脾胃气滞者,当选用:紫苏可以发表行气,安胎答案 D A.生姜 B.厚朴 C.砂仁 D.紫苏 E.香薷 (8) 发汗解表兼以安胎的药物是:答案 D A,麻黄B.桂枝C.荆芥D.紫苏 E.防风 (9) 感受暑湿,发热恶寒,呕吐泄泻,当用何药最宜?香藿治暑湿/表证有呕吐泄泻 A.荆芥 B.紫苏 C.生姜 D.香薷 E.白芷答案:D (10) 当风寒、风热表证难辨时,当选用:答案 E A.桂枝 B.紫苏 C.羌活 D.麻黄 E.荆芥 (11) 风热外感,咽喉肿痛,可选用:荆芥治风热之咽喉肿痛答案 E A.细辛 B.羌活 C.桂枝 D.白芷 E.荆芥 (12) 风湿侵犯上半身,当选用:羌活治风湿上半身答案 D A.白芷 B.防风 C.荆芥 D.羌活 E.紫苏 (13) 风寒挟湿所致太阳头痛,当选用:羌活治太阳头痛答案 D A.白芷 B.细辛 C.柴胡 D.羌活 E.麻黄 (14) “风家润剂”指何药? 答案 E

中医外科学考核试卷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考核试卷及 答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中医外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晋末出现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着是 () A.《肘后备急方》 B.《刘涓子鬼遗方》 C.《金匮要略》D.《内经》 E.《诸病源候论》 2.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糜烂的疾病统称为 () A.疳 B.疹 C.疮 D.痘 E.疥 3.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属于 () A.热肿 B.风肿 C.湿肿 D.气肿 E.痰肿 4.手术法中的切开法适用于 () A.外疡的阴证 B.外疡的阳证 C.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 D.疡脓未成者 E.以上均不对 5.阳证疮疡可 () A.玉露膏 B.风油膏 C.冲和膏 D.生肌玉红膏 E.生肌白玉膏6.疮疡和营法的活血化瘀代表方为 () A.四物汤 B.桃红四物汤 C.四君子汤 D.二陈汤 E.八珍汤7.三陷证是指 () A.内陷、火陷、虚陷 B.火陷、干陷、虚陷 C.内陷、火陷、干陷D.内陷、干陷、虚陷 E.以上都不对 8.痛与肿结合辨,先肿而后痛者其病 () A.浅在肌肤 B.深在筋骨 C.毒已渐聚 D.毒邪四散 E.以上均不是 9.乳房病检查的最佳时间是 () A.月经后15天 B.月经后3~5天 C.月经后7~10 D.月经前3~5天 E.月经前7~10天 10.乳癖肝郁痰凝证选方宜用 () A.二陈汤 B.二仙汤 C.四物汤 D.逍遥蒌贝散 E.逍遥散11.湿疮发于阴囊部者称为 () A.旋耳疮 B.脐疮 C.四弯风 D.乳头风 E.肾囊风

《中医学》试题及答案(五)

《中医学》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将英文字母填入括号内,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将温病分为新感与伏气两大类进行辨证施治的医著是:( C ) A.《温热论》B.《温病条辨》C.《温热经纬》D.《温疫论》E.《湿热病篇》 2、五行相生的顺序是 ( B ) A. 火、木、土、金、水 B.木、火、土、金、水 C. 金、火、木、土、水 D. 火、木、金、水、土 3、“实”的含义主要是指( D ) A、阳邪中人 B、阴寒内盛 C、体质壮实 D、邪气盛实 4、以下哪一项与心有关( A ) A、开窍于舌 B、开窍于耳 C、开窍于目 D、开窍于唇 5、属于阴虚症状的是( C ) A、自汗 B、气短 C、盗汗 D、水肿 6、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C )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7、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共见证是( D )。 A、心烦 B.舌淡 C、盗汗 D、失眠 8、下列哪项不属内真寒外假热证( D ) A、真寒假热证 B、阴盛格阳证 C.、戴阳证 D、阳盛格阴证 9、藏象学说以 ( A ) 为中心 A、五脏 B、六腑 C、脏腑 D、以上都是 10、七情致病,最易损伤的内脏是( D ) A、心肝肾 B、肺脾肾 C、肝脾肾 D、心肝脾 11、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是( A ) A、津液 B、气血 C、肾精 D、肝血 12、“用热远热”是指( A ) A、因时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人制宜 D、以上都是 13、具有调节女子月经、男子排精功能的两脏是( C ) A、心与肺 B、心与肾 C、肾与肝 D、肝与脾 14、气血两虚证的舌象是( A ) A、舌体淡瘦 B、舌淡齿痕 C、舌尖芒刺 D、舌暗瘀点 15、不属于津液范畴的是( C ) A、胃液 B、肠液 C、血液 D、泪液 16、下列各项,不属“八法”范畴的是( C ) A、吐法 B、和法 C、攻法 D、温法 17、下列各项中,属于母病及子的是( A ) A、肺病及肾 B、肝病及肾 C、肺病及心 D、心病及肝 18、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属于( D ) A、反佐药 B、引经药 C、佐制药 D、佐助药 19、人体之气的运动,称作( A )

2017年中药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年中药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为增强活血祛瘀药的功效,常配伍哪类药( D ) A.温里药 B.补虚药 C.泻下药 D.理气药 2.功能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为妇科经产药要指( B ) A.红花 B.益母草 C.三棱 D.桃仁 3.下列哪味治疗黄疸常用药属活血瘀药为( D ) A.茵陈 B.栀子 C.金钱草 D.郁金 4.既能补血又能通络的活血化瘀药(D ) A.丹参 B.牛膝 C.川芎 D.鸡血藤 5.活血止痛药中,与乳香功效相似且常与之配伍的药为( C ) A.莪术 B.三棱 C.没药 D.桃仁 6.除何项外均为牛膝的功效(C ) A.活血通经B.利水通淋 C.通经下乳D.补肝肾 7.活血调经药中多与红花相伍为用,有润肠通便作用的药为(D )A.丹参 B.牛膝 C.泽兰 D.桃仁 8.活血调经,凉血,消痈,清心安神为下列何药的功效( A ) A.丹参 B.牛膝 C.郁金 D.姜黄 9.功效为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常与三棱相伍为用的药为( A ) A.莪术 B.穿山甲 C.水蛭 D.虻虫 10.既能强筋健骨,又能引血下行的药物是( B ) A.杜仲 B.牛膝 C.续断 D.五加皮 11.下列何项不是活血祛瘀药的适应证( D ) A.癥瘕积聚 B.跌打损伤 C.心腹刺痛 D.脘腹胀痛 12.肺痈、肠痈初起属淤热互结,在使用清热药同时,常佐用( D )A.贝母B桔梗C白芨D桃仁

13.具有活血行气止痛作用的药对是(D ) A.川芎、赤芍 B.乳香、没药 C.三棱、莪术 D.川芎、延胡索 14.具有破血行气止痛作用的药对是( C ) A.水蛭、虻虫 B.乳香、没药 C.三棱、莪术 D.蟅虫、水蛭 15.川芎与红花的共同功效是(B ) A.祛风止痛 B.活血止痛 C.行气止痛 D.散寒止痛 16.延胡索与木香的共同功效是( A ) A.行气止痛 B.活血止痛 C.消肿 D.通经止痛 17.川芎与姜活皆可治疗( D ) A.风寒表证B血瘀经闭C跌打损伤D风湿痹痛 18.下列哪味药不用于癥瘕积聚( B ) A.穿山甲 B.王不留行 C.水蛭 D.三棱 19.用于活血止痛,五灵脂常配伍(B ) A.茜草 B. 蒲草 C.乳香 D.延胡索 20.牛膝与王不留行的相同功效是( C ) A.通乳 B.补肝肾,强筋骨 C.利尿通淋 D.引血下行 (二)多项选择题 1.活血化瘀药包括( ABCD ) A.活血止痛药 B.活血调经药 C.活血疗伤药 D.破血消瘕药 E.活血行气药 2.能治疗痹证的药有(ABDE ) A.姜黄 B.牛膝 C.骨碎补 D.独活 E.桑寄生 3.具有活血止痛功效的药物是(AE ) A.乳香 B.青皮 C.沉香 D.鸡血藤 E.五灵脂 4既能活血,又能行气的药物有(ABCDE ) A.川芎 B.郁金 C.乳香 D.延胡索 E.姜黄 5.可治疗疮疡肿毒的活血化瘀药有(BCDE )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1、提出小儿“稚阴稚阳”理论的著作是() A:《诸病源候论》 B:《颅囟经》 C:《小儿药证直诀》 D:《景岳全书》 E:《温病条辨》 答案:E 解析:第一单元-中医儿科发展简史,细目二-著名儿科专著,第十部专著《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 2、新生儿体重约为()kg A:1 B:2 C:3 D:4 E:5 答案:C 解析:第二单元-小儿生长发育,细目二-生理常数,体重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新生儿体重约为3kg。 3、小儿“纯阳之体”的含义是:( ) A:纯阳无阴 B:阳常有余

D:发育迅速 E:阳气充沛 答案:D 解析:第三单元-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细目一-生理特点,二-“稚阴稚阳”与“纯阳”学说的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脉法》说:“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这里,“纯”指小儿先天所禀之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纯阳”学说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阴长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纯阳,是我国古代医家关于小儿生理特点的学说之一。不能将“纯阳”理解成正常小儿为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4、小儿易产生感冒、咳喘,原因主要是() A:脾常不足 B:肺脏娇嫩 C:肾常虚 D:稚阳未充 E:稚阴未长 答案:B 解析:第三单元-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细目三-病理特点,小儿病理特点对临床认识儿科疾病病因、疾病谱、证候变化及预后的意义-肺本为娇脏,难调而易伤。小儿肺常不足,包括肺的解剖组织结构未能完善,生理功能活动未能健全,加之小儿寒温不能自调,家长护养常有失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内因、外因。肺为呼吸出入之门,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犯人,不管从口鼻而人还是从皮毛而人,均先犯于肺。所以,儿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占儿科发病率的首位。

《中医学》试题及答案(一)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中医美容学试卷

中医美容学期末考试 任课老师:张心怡;命题人:张心怡 姓名---------------- 专业---------------- 班级--------------------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答案填在下面的答题卡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先秦、秦汉 B. 两晋隋唐 C. 宋金元 D.明清 E. 近代 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张元素 B.刘完素 C.张从正 D.朱震亨 E. 李杲 3.从五脏上看,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在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中药化学考试题-1及答案

中药化学(一) 一、选择题 1、能与水互溶的溶剂是(B ) A、醋酸乙酯 B、正丁醇 C、丙酮 D、石油醚 2、一般情况下,认为是无效成分或杂质的是(B ) A、生物碱 B、叶绿素 C、黄酮 D、皂苷 3、二萜结构母核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 A ) A、20个 B、25个 C、28个 D、23个 4、凝胶过滤的洗脱顺序是(D ) A、极性小的先出柱 B、极性大的先出柱 C、分子量小的先出柱 D、分子量大的先出柱 5、生物碱沉淀反应呈桔红色的是(B ) A、碘化汞钾试剂 B、碘化铋钾试剂 C、饱和苦味酸试剂 D. 硅钨酸试剂 6、从水溶液中萃取游离的亲脂性生物碱的最常用溶剂是(A ) A、氯仿 B、甲醇 C、乙酸乙酯 D、石油醚 7、在青蒿素的结构中,具有抗疟作用的基团是(B ) A、羰基 B、过氧基 C、醚键 D. 内酯环 8、下列哪项不是甾体皂苷的性质(D ) A、溶血性 B、表面活性 C、挥发性 D、与胆甾烷发生沉淀 9、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是(C ) A、水飞蓟素 B、 C、长春碱 D、石杉碱甲 10、最容易酸水解的苷类是(D ) A、α-羟基糖苷 B、α-氨基糖苷 C、6-去氧糖苷 D、2,6-二去氧糖苷 二、名词解释 1. 挥发油 又称精油,是一类难溶于水、可随水蒸气蒸馏、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混合物。 2.水蒸气蒸馏法

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与水一起蒸馏或通入水蒸气蒸馏,收集挥发性成分和水的混合馏出液体的方法。 3. 苷类 又称配糖体,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4.香豆素 为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具有苯骈α-吡喃酮基本结构的化合物。 三、简答题 1.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依据是什么?挥发油中主要含有哪些萜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根据分子中异戊二烯单位数进行分类。挥发油中主要含有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 2.在植物提取液处理过程中,“水提醇沉法”和“醇提水沉法”各除去什么杂质?保留哪些成分? 答:水提醇沉法:去除的是在乙醇中难溶的成分,如淀粉、树胶、粘液质、蛋白质等杂质,保留的是醇溶性成分。醇提水沉法:去除的是水中难溶的成分,如油脂、蜡质、亲脂性色素等,保留的是水溶性成分。 3.列举三种苷键催化水解方法并说明其特点。 ①酸水解:水解范围广,操做简便,不稳定成分溶液发生脱水等结构改变。 ②碱水解:适用于酯苷、酚苷、烯醇苷的水解。 ③酶水解:专属性高,水性温和。 4.列举三种主要的五环三萜的结构类型(无需结构式)。 ①齐墩果烷行(oleaname) ②乌苏烷(ursane) ③羽扇豆烷(luoane) ④木栓烷(friedelane) 四、用适当的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各组化合物(标明反应所需化学试剂以及所产生的现象) 1、

中医温病学试题与答案

温病学试题 第一章:绪论 A、型题 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后方 E.诸病源候论 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 家是:C A.王安道 B.汪石山 C.朱肱 D.刘河间 E.王叔和 3.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D A.王孟英 B.叶天士 C.余师愚 D.吴鞠通 E.喻嘉言 4.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B A.广温疫论 B.疫疹–得 C.温疫论 D.伤寒温疫条辨 E.临证指南医案 5.全面发展了温病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瘩等诊断方法的医家是:B A戴天章 B.叶天士 C.王孟英 D.吴鞠通 E.余师愚 6.对温病的治疗首先强调初起不可纯投辛温,主张应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C A.罗天益 B.王安道 C.刘河间 D.朱肱 E.汪石山 7.温病学说形成的时代为:B A.宋到元代 B.明到清代 C.新中国成立后 D.战国到唐代 E.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8.(温热经伟)的作者是:A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薛生白 E.吴又可 9.提出”疠气”病因学说的明代医家是: B A.汪石山 B.吴又可 C.李时珍 D.李中梓 E.王肯堂 10.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 B A.王安道 B.郭雍 C.刘河间 D.朱肱 E.罗天益 11.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 C A.温热论 B.温热经伟 C.温疫论 D.湿热病篇 E.肘后备急方 12.吴鞠通的代表著作是:C A.湿热病篇 B.温热论 C.温病条辨 D.温热经伟 E.温疫论 13.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E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刘河间 D.朱肱 E.王安道 14.被誊为”温热大师”的医家是:B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吴又可 E.薛生白 15.金元时期,在热性病治疗上提出新观点,组创新方的医家是: B A.王安道 B.刘河间 C.张从正 D.李东垣 E.朱丹溪 16.在热病治疗上,首先提出以客寒凉清热为主的医家是:B A.朱肱 B.刘河间 C.汪石山 D.吴又可 E.王安道 17..朱肱首先提倡的是:E A.温病分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 B.古方今病不相能 C.立新论、创新法 D.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E.灵活运用经方 18..温病学发展到什么时候才开始从伤寒论体系中摆脱出来:C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E.清代 1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专著是:A A.温病论 B.温疫论 C.温热经伟 D.疫病篇 E.温病条辨 20.温病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 E A.唐代 B.宗代 C.元代 D.明代 E.清代 21.(广温疫论)一书的作者是:C A.余霖 B.扬栗山 C.戴天章 D.吴有性 E.俞根初 22.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医家是:C A.吴又可 B.薛生白 C.叶天士 D.吴鞠通 E.陈平伯

中医美容学的发展与特征

中医美容学的发展与特征 周鸿波 中医美容学是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中医的美学特征、审美理论和审美意识,并运用中医传统的美容技术和方药来维护、修复和塑造人体美和容貌美的一门综合性实用型学科。 中医美容源远流长,根基深厚,其内蕴丰富的宝藏,如深入挖掘整理,将对全人类的健美有深远影响。中医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而医学美容学,又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它对于丰富中医的学术体系,增强中医的生命力有重要意义。 广义的中医美容,研究的内容广博,其以整体观念、形神合一、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中医学说为理论体系的核心,不单局限于颜面局部的美化,而更突出的是与防疾治病,养生健美、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紧密结合,运用中药、针灸、按摩、气功、食物、养生等手段补益脏腑、通调气血、扶正祛邪、综合调理,从而改善人体机能,形态与容貌,达到气质美、形体美和容颜美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容悦形美、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 狭义的中医美容,重在研究美化、养护容颜及损美性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以中医医术与方药为手段,消除个体容貌上的某种缺陷或改善容貌,饰容、固齿,以维护容貌美感,达到中医所言之“驻颜”、“美颜”、“留颜”、“益容”的目的。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美容知识的积累。秦汉时期,中医美容学的主要成就,是理论上整体观的确立,以及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一些卓有成效的美容方法的产生。古人的求美欲望随着经济、文化和医学的发展不断升华,到了晋隋唐时期,在中医养生防病,驻颜抗衰的思想指导下,中医美容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突出的发展和创新,使中医美容初具规模。这一时期的中医美容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成就: 1、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从秦汉时期单纯的、经验的美容逐步向科学的、综合措施的美容技术迈进,在强调外洗、外敷、外搽等外用美容药剂的同时,开始重视配合内服丸、丹、汤等药物以及采用食疗、导引、按摩等综合美容方法。 2、美容方剂和美容剂型的改革和创新。美容方剂已从秦汉时期的单味药物运用或简单的配伍,向多味药物的组合,复杂的配伍过渡过,使美容配方逐步体现了方剂学君、臣、佐、使的原则;美容剂型的调制已相当讲究,所采用的配基一般具有粘附功能、营养功能两大功效,同时发展为方便实用的面脂,手膏,口脂,面膜等多种品种。 3、采用的美容中药及美容食物品种繁多,涉及面广。每一味药物或食物均有较为详细的主治、炮制和使用方法,不仅重视驻颜养颜,同时特别重视防治各种损美性疾病,如雀斑、皮肤粗干、毛发枯黄、齿黑等等。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宋元时代,由于官方十分重视医药学术的整理,总结和提高,一度出现了学术繁荣与学派论争的局面,中医美容方法与经验也因之而得到系统地整理提高和推广应用,宋元时期的中医美容学,一方面对以往的经验、成就进行整理、总结,使其渐趋系统化,另一方面,又在大量的实践中积累起丰富的新经验,新认识,使中医美容

中药学考试题库及答案(2)

中药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二、A2型题 (4)患者女35岁,腹胀、食少、便溏,气短、神疲无力、面浮而色不华,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苔薄白,脉细。宜选:B A苍术B白术C猪苓D泽泻E车前子 (5)患者22岁,男恶寒发热,咳喘肢体酸楚、水肿起于面目、迅即遍即全身,舌苔薄白,宜选:(A) A白术配生姜B白术配茯苓C太子参配白术D木通配灯心草E车前子配滑石 (6)患者38岁,胸闷,纳呆,泛恶,身体困重,全身浮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苔白而腻,脉沉缓。宜选B A白术配生姜B白术配茯苓C太子参配白术D木通配灯心草E车前子配滑石 (7)患者男59岁,口燥咽干,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宜选:A A 枸杞B石决明C草决明D蜜蒙花E地骨皮 (8)患者男,42岁,口干口渴,目昏目暗,遣精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宜选:C A 石决明B牡丹皮C枸杞D当归E地骨皮 (9)患者,男,50岁,口干口渴,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毛发不荣,肌肉消瘦,舌淡少苔,脉细弱。宜选: A A 枸杞配熟地B枸杞配甘草C菊花配甘草D地骨皮配枸杞E地骨皮配当归 (10)患者,女,62岁,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咽干舌燥,眩晕耳鸣,健忘少寐,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而干,脉细数,宜选: B A 枸杞配熟地黄 B 知母配地黄C枸杞配桑叶D枸杞配甘草E薏苡仁配枸杞 (11)患者男,47岁,干咳短气,痰少且稠,甚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骨蒸潮湿,五心烦热,颧红躁怒,舌红少津,脉细数,宜选:D

A 牡丹皮 B 地骨皮 C 柴胡 D 百合 E 连翘 (12)患者35岁,女,干咳少痰,短气乏力,口干咽燥,头昏目暗,骨蒸潮热,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宜选: C A 地骨皮配柴胡B牡丹皮配秦艽C百合配熟地D百合配银柴胡E百合配川芎 (13)患者,女,65岁,咽干口燥,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毛发干枯,肌肉消瘦,舌红少苔,脉细,宜选: A A 熟地黄 B 当归C草决明D地骨皮E牡丹皮 (15)患者女49岁,干咳短气,痰少且稠,口干咽燥,头晕目眩,声音嘶哑,骨蒸潮热,五心烦热,舌淡少津,脉细数,宜选: A 牡丹皮B地骨皮C青蒿D熟地黄E麦冬 答案 D (16)患者,女,36岁,口干口渴,五心烦热,面白少华,毛发干枯,肌肉消瘦,舌红少苔,脉细,宜选:B A 熟地黄配甘草B熟地黄配枸杞C菊花配甘草D地骨皮配熟地E地骨皮配赤芍 (17)患者,男,33岁,形体消瘦,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健忘少寐,潮热盗汗,遗精阳痿,舌红少津,脉细数,宜选: B A百合配熟地黄B熟地黄配知母C地黄配地骨皮D牡丹皮配玄参E柴胡配地骨皮 (18)患者女,31岁,烦渴不止,口干舌燥,小便频数,舌边尖红,脉洪数无力,宜用:D A 北沙参 B 南沙参 C 明党参 D 麦冬 E 玉竹 (19)患者男,35岁,烦渴不止,口干舌燥,燥咳痰粘,劳嗽咯血,肠燥便秘, 舌边尖红,脉洪数无力,宜用: E A 南沙参配明党参 B 北沙参配明党参 C 明党参配天冬 D 天冬配玉竹 E 天冬配麦冬 (20)患者,男,30岁,全身瘦削,阳痿遗精,两目昏花,腰膝酸软,宜选:C

温病学题库

温病学题库

目录 第一章绪论-----------------------------------------------------------------(3)第二章温病的概念-------------------------------------------------------(12)第三章温病的病因病机-------------------------------------------------(22)第四章温病的辨证-------------------------------------------------------(35)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53)第六章温病的治疗-------------------------------------------------------(78)第七章温病的预防-------------------------------------------------------(97)第八章风温--------------------------------------------------------------- (102)第九章春温-----------------------------------------------------------------(119)第十章暑温-----------------------------------------------------------------(138)第十一章湿温-----------------------------------------------------------------(152)第十二章伏暑-----------------------------------------------------------------(164)第十三章秋燥-----------------------------------------------------------------(172)第十四章大头瘟--------------------------------------------------------------(181)第十五章烂喉痧--------------------------------------------------------------(186)第十六章温疫-----------------------------------------------------------------(193)第十七章疫疹-----------------------------------------------------------------(199)第十八章疟疾-----------------------------------------------------------------(205)第十九章霍乱-----------------------------------------------------------------(211)第二十章《温热论》--------------------------------------------------------(218)第二十一章《湿热病篇》--------------------------------------------------(233)第二十二章《温病条辨》选-----------------------------------------------(24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